麻醉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7:55: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麻醉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麻醉學

網絡教學在麻醉學科本科教育的優勢

隨著網絡技術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普及應用,網絡醫學教學越來越多的開展于本科醫學教育工作。特別是近一年以來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網絡教學在日常本科教育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網絡教學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通過運用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網絡技術手段實施的新興地、開放式的教學手段[1]。網絡教學與傳統授課和現有的教學模式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研究為基礎的學習模式(Research-basedlearning,RBL)相比較,具有以下優勢:可使用電腦或者智能手機訪問互聯網客戶端、反復多次免費使用、資源共享、可實現非同步學習、師生互動性強以及實時探討[1、2]。這種因新冠疫情普及化的新興教學方式突破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更是對教學模式的創新,適應了當今時期高校教學模式面臨的重大轉變,是信息時期的發展方向,更是未來醫學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1在麻醉本科教學中開展網絡教學的優勢

1.1信息同步性更強

臨床麻醉本科的教學不僅局限于學生掌握傳統書本上的醫學基本理論、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技能,還需要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即了解現代醫學的發展歷程,了解民族醫藥學的瑰寶,了解國內外醫學發展的最新研究。現如今隨著網絡技術的推廣普及,信息的更新速度更是日新月異,網絡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了麻醉學科的歷史演變進程及新技術新手段的在線視頻、電子資料。通常這些信息在本科生教材中出現較少,可能與需要經過較長周期的臨床論證與實踐檢驗有關,這就使得這部分信息出現相對滯后性。而網絡醫學教學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學內容通過隨時更新的網絡信息不斷出現在學生的視野中,極大地加強了知識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本科學生知識的獲得不再局限于更新較慢的傳統教材[3],還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在及時、快速地了解前沿學科的新技術新方法,及時獲取專業指南和專家共識以更新觀念,以持續發展的理念指導學習,在提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同時,也為第五年臨床實習期提供符合臨床實踐的基礎。

1.2資源共享開放性

旨在培養高層次麻醉學人才是麻醉學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2018年國家七部委為麻醉學科建設發布指導意見時指出:麻醉學科是健康中國建設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對于提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因而,麻醉本科期間的培養重點就著眼于具有良好思想品格與職業道德、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擁有科學思維、善于實踐、敢于創新的綜合能力,能分析并解決基本的臨床實際問題的高層次麻醉醫學生[4]。這一培養目標對學校教師團隊的業務能力、課程合理地設置和教學條件、教學設備配備所提出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用實踐檢驗了網絡教學在麻醉學本科教育的實施情況,凸顯了網絡教學模式的優勢,即匯集國內外多所高校的課程資源和師資力量的一種在線資源共享的教學模式,通過精心制作了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授課內容的選擇,形成了教學資源的共享。其課程資源內容包羅萬象,涵蓋多學科,包含各個高校的精品課程,名師精講非常有助于麻醉本科生拓寬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查看全文

麻醉生理學理論與實踐教學研究

【摘要】麻醉生理學是麻醉學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該學科的覆蓋面較寬,涉及多學科知識。與醫學的基礎學科比較,麻醉生理學內容與臨床實踐聯系更為緊密,增加了“教與學”的難度。因此,理論教學中實行麻醉生理學教學改革,更新教學的方法與手段,尤其注重將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采取案例式教學、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講式教學等促使學生早接觸臨床,以期提高教學質量。課堂外,鼓勵大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提升綜合實踐能力。使生理學與麻醉學知識聯系貫通,真正發揚麻醉生理學在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作用,培養符合面向21世紀目標和規格的麻醉學人才。

【關鍵詞】麻醉生理學;教學改革;案例式教學;PBL教學;講座式教學;教學質量

麻醉生理學的學科覆蓋面比較廣,除涉及生理學的知識,臨床麻醉學、藥理學、急救及急診醫學、疼痛診療學以及生命復蘇等多學科的知識亦包含其中[1-3]。麻醉生理學學時較少(僅28學時),而且該課程與生理學內容大部分重復,這對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注重加強跨學科的交叉融合與知識的整合,又強調生理學知識在臨床麻醉實踐中運用,同時必須精簡與生理學教材重復的內容,又能夠保證課程體系的科學性與完整性[4]。實際上,任課教師甚是缺乏關于麻醉生理學的教學經驗,對臨床麻醉學知識及相關臨床案例掌握程度低,沒有可借鑒的較為成熟的教學模板,僅憑個人教學經驗進行摸索。因此,麻醉生理學在教與學的兩個環節上都存有一定難度。怎樣銜接好和恰當地取舍關于麻醉生理學與生理學教材的內容,保證教學的質量同時幫學生減負?怎樣打破學科的界限,將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醫學知識進行整合,激發同學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使之更好地理解與貫通理論知識?怎樣緊密連接理論和實踐,更好發揮麻醉生理學作為橋梁聯系基礎與臨床醫學的作用,有機結合生理學和麻醉學知識?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將麻醉生理學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提高麻醉生理學的教學質量,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1麻醉生理學課程改革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選取2015級麻醉生理學專業學生為實驗對象進行麻醉生理學教學改革。在2015級實驗班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實行麻醉生理學教學改革促進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提高教學藝術;其次促進多種教學方法在課堂中的運用,優化課程結構,增強教學效果:例如,開展案例式、PBL教學模式,先展示教學病例,然后給出問題,要求同學通過查資料完成學習[5-6]。案例設計緊扣所講授章節的內容,強調生理學知識在臨床麻醉實踐中的運用,強化術中監測的生理學原理的討論。這種教學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其運用已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如計劃1~2次課時間邀請臨床麻醉科醫生根據麻醉學生理學內容進行講座[7-9]。提供學生與麻醉專科醫生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和學習氛圍,加強基礎與臨床的聯系,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開闊知識視野,優化知識結構,提升綜合素質。同時選擇在理論教學中穿插開展具有麻醉生理學特色的實驗課,加強麻醉生理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10-11]。尤其注重加強理論與臨床實踐的聯系,促使學生早接觸臨床。另外,按照理論課教學內容合理安排2~3次臨床實踐課程,提前聯系臨床醫院麻醉科作為見習地點。在完成部分章節理論教學后,針對性安排相應見習課程。見習課程主要圍繞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椎管麻醉、靜脈麻醉、氣管插管術、麻醉后并發癥、麻醉后的復蘇管理等主要線索展開觀摩、學習與討論[12]。盡早涉及臨床可以形象化、實際化理論知識,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教學效果[13]。鼓勵和支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查閱分析資料并撰寫綜述,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進入實驗室學習等方式早接觸科研,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提升創新能力[14]。

2麻醉生理學教學改革的優勢與不足

查看全文

同伴教學在本科生畢業實習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同伴教學在麻醉學專業本科生畢業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方法:選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畢業實習的麻醉學專業本科生40名,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同伴教學組,每組20名。16周后比較2組實習生基本理論知識、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技能成績,并評價學生對教學方法滿意度。結果:與傳統教學對照組比較,同伴教學組基本理論知識(83.7±3.5vs86.6±4.0,P=0.021)、臨床思維能力(77.2±4.2vs81.5±4.2,P=0.003)和臨床技能考核(82.6±4.7vs87.5±3.4,P=0.001)成績更好,學生對教學方法評價更高(P<0.05)。結論:同伴教學模式顯著提高麻醉學專業本科生畢業實習教學效果。

關鍵詞:麻醉學;同伴教學法;傳統教學;畢業實習

由于基層醫院麻醉科人才缺乏的現象可能較其他臨床學科更為明顯,畢業生分到基層醫院麻醉科工作后常常成為臨床麻醉工作第一線的主力軍。高素質麻醉醫師的培養離不開高質量的畢業實習教學。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學生過分依賴教師,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麻醉學專業本科生綜合素質的培養[1]。因此,運用科學合理的麻醉學專業畢業實習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現實意義。同伴教學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互幫互助、開拓創新為主的教學模式,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習能力較強的部分學生先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再將其所學知識和技能傳播給其同伴[2]。本研究旨在探索同伴教學在麻醉學專業本科生畢業實習教學中的應用。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麻醉科實習的麻醉學專業本科實習生納入對照組,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的麻醉學專業本科實習生納入同伴教學組,每組各20人。2組實習生的性別、年齡和既往課程平均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查看全文

多模式融合教學法在住院醫師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多模式融合教學法在麻醉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于我院接受常規規范化培訓的43名麻醉科住院醫師作為對照組,選取2020年于我院接受多模式融合教學法的43名麻醉科住院醫師作為研究組。比較兩組的考核成績、對麻醉學的興趣及學習積極性、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結果培訓前,兩組的筆試、臨床操作及病歷書寫成績無明顯差異(P>0.05);培訓后,研究組的筆試、臨床操作及病歷書寫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前,兩組對麻醉學的興趣及學習積極性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培訓后,研究組對麻醉學的興趣及學習積極性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對教學模式各項內容的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多模式融合教學法可有效提高麻醉科住院醫師的考核成績,增強其對麻醉學的興趣及學習積極性,提高其滿意度。

關鍵詞:多模式融合教學法;麻醉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培養臨床高層次醫師的主要途徑,對提高醫師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至關重要。麻醉科住院醫師不僅需掌握麻醉相關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及突發事件處理方式,還需具備較強的臨床思維及決策能力。案例教學法(CBL)以案例為導入,其優勢在于促使理論、實踐有機結合,重點在于培養學員的理解及思考能力[1];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BL)以提問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其優勢在于促使學員全面思考,培養其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2];循證醫學(EBM)強調循證支持及循證證據的搜集,重在培養學員查閱資料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3];情景模擬重在引導學員進行模擬技能訓練,使其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4]。CBL、PBL、EBM、情景模擬均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常用的教學模式,但單獨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難以滿足麻醉科人才培養的需求。多模式融合教學法是將多種教學模式進行融合,始終堅持“以學員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每種教學模式的優勢,達到取長補短的作用,最大限度提高教學效果[5]。本研究以2020年參加規范化培訓的麻醉科住院醫師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多模式融合教學法的應用效果,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于我院接受常規規范化培訓的43名麻醉科住院醫師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3名,女20名;年齡22~25歲,平均(23.67±1.73)歲;本科28名,研究生15名。選取2020年于我院接受多模式融合教學法的43名麻醉科住院醫師作為研究組,其中男25名,女18名;年齡22~26歲,平均(24.32±1.85)歲;本科27名,研究生16名。兩組住院醫師均可完成醫院教學安排的課程計劃,且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規范化培訓,每周安排1次理論授課及病例討論,在臨床操作帶教中統一示教,課堂提出問題,學員進行歸納總結,帶教老師及時回答學員提出的問題并囑其在課后進行自主復習。研究組接受多模式融合教學法,包括CBL、PBL、EBM、情景模擬4種教學模式,具體如下。①帶教老師授課前3d根據教學內容、重點及目標制作幻燈片,確定討論主題,內容包括麻醉相關臨床病例、麻醉期間呼吸管理、麻醉相關基礎知識、麻醉技能、呼吸機操作及管理、麻醉復蘇搶救等。授課前1d帶教老師根據麻醉理論知識選擇典型病例,學員集中提出臨床常見問題,最后完成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病歷書寫等。②帶教老師根據學員提出的問題選出典型問題進行討論,并根據病例特點對學員提出問題,學員帶著問題自主查閱文獻資料及相關書籍,解決帶教老師提出的問題,學員根據病例信息自行制定麻醉方案,同時提供理論支持,培養獨立診治及評判性思維能力。③帶教老師向學員講授臨床流行病學、醫學文獻檢索、文獻評價等EBM相關知識,以特定病例為切入點,要求學員根據病例中需要解決的臨床問題查找有關證據,并嚴格評價其真實性、有效性,最后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得出結論。④將學員分為5~6人一組,帶教老師選擇極具代表性的病例指導學員進行情景模擬,學員輪流扮演外科醫生、護士、麻醉醫師、患者,以麻醉醫師為核心角色,扮演前了解疾病的發生機制、病情發展過程、臨床特點,復習相關知識,做好充分準備,扮演麻醉醫師的學員僅得到術前信息,術中若出現并發癥等異常情況應推斷相關信息并做出處理,其他角色配合執行,直至麻醉成功。情景模擬后有帶教老師進行總結及討論,麻醉醫師扮演者評價自己的麻醉處理過程,最后由帶教老師進行點評。⑤情景模擬后進行小組討論,根據病例提出需掌握的知識點、重難點,學員之間進行討論,深入體會情景模擬過程,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及相關書籍整理相關內容,總結病例中哪些問題已被完美解決,哪些問題仍未解決,在下次課程上繼續討論。所有住院醫師均接受為期3個月的培訓。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從考核成績、對麻醉學的興趣及學習積極性、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3個方面評價不同教學模式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效果。(1)考核成績。考核成績包括筆試、臨床操作及病歷書寫3個方面,以試卷的形式進行筆試,用于評價兩組住院醫師培訓前、后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內容包括基礎知識題、理解記憶題、臨床應用題及綜合分析題,總分100分;從麻醉前方式、使用麻醉藥物、麻醉技能及麻醉問題處理4個方面評價兩組住院醫師培訓前、后的臨床操作,總分100分;比較兩組住院醫師培訓前、后的病歷書寫成績,總分100分。(2)對麻醉學的興趣及學習積極性。采用麻醉科自制麻醉學興趣調查表從喜愛程度、希望成為麻醉師的迫切程度、希望深入學習麻醉知識等方面評價兩組住院醫師培訓前、后對麻醉學的興趣;采用學習積極性調查表從主動查閱資料、主動咨詢麻醉知識、主動行麻醉操作訓練等方面評價兩組住院醫師培訓前、后的學習積極性。各調查表滿分均為100分,信、效度較高,內部一致性良好。(3)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采用麻醉科自制教學模式滿意度調查表從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自我學習能力、提高學習積極性、提高臨床思維能力、提高溝通交流能力、提高臨床實踐能力、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內容評價兩組住院醫師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各項內容包含“是”與“否”2個選項,“是”即為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總例數×100%。該調查表的信、效度較高,內部一致性良好。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麻醉護理學在醫學實踐的應用

【摘要】麻醉是現代手術中的重要工具,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麻醉學和護理學在實踐的醫療過程中開始產生大量的聯系,麻醉護理學囊括了患者的手術過程與恢復過程,將患者的治療進行了整體化的觀察研究,在全面了解患者治療情況的基礎上幫助患者更有效的治療疾病。筆者以多年麻醉治療臨床經驗,試著淺析關于麻醉護理學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

【關鍵詞】麻醉學;護理學;手術麻

醉麻醉學是現代醫學發展中一門重要的學科,主要的研究的方向是臨床醫學麻醉,并且麻醉學已經有了二百多年的歷史,麻醉學的運用幫助人們在治病的治療過程中最大成都的減輕患者的痛苦[1]。隨著現代醫學麻醉學的不斷完善,麻醉學的主要工作內容不再單純的以手術鎮定麻醉為主,而是成為了一門包含危重急救、麻醉護理、臨床治療等多個方面的新麻醉學,而麻醉護理學則是麻醉學實踐應用發展中的重要內容。

1對于麻醉護理學的認識

由于麻醉學的不斷發展與以人為本的醫療思想的作用下,麻醉所關注的內容不再是單一的手術過程,而是要考慮患者在手術中的麻醉情況以及術后的恢復狀態等等,所以麻醉護理學將術中麻醉與術后護理兩方面進行了完美的結合,提高患者的治療質量,加快了患者的恢復速度。麻醉護士作為手術全過程的護理人員,享有高度自由的操作空間,同時他們也肩負著重要的麻醉責任,麻醉護理人員需要有專業的醫學技術,包括在解剖、生理、病理、化學、物理、藥理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在美國,CRNA是最專業的麻醉護理人員,要成為一名CRNA要通過嚴格護理教育資格培訓。可以肯定的是,麻醉護理學在隨著現代醫療水平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會成為麻醉學新的實踐應用。

2麻醉護理學在醫學實踐中的應用

查看全文

提高麻醉安全與質量措施

【摘要】提高麻醉安全與質量是麻醉醫師的職責和使命。近年來,麻醉學新技術新理念不斷涌現,持續關注、深入理解這些新理念新技術是提高麻醉安全與質量的可靠途徑。與此同時,追根朔源,在新形勢下,麻醉醫師更應該敬畏職業、增強服務意識,滿足人民享受優質醫療的愿望。遵守規范、重視三基是提高麻醉安全與質量的基本途徑。當今醫學學科發展逐漸細化,加強多學科合作,以患者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為患者尋求最佳方案,有利于患者預后。重視用藥安全,采取措施,避免麻醉用藥錯誤是保障麻醉安全的基礎。

【關鍵詞】職業服務意識;規范化;麻醉學三基;新理念;多學科合作;避免用藥錯誤

2018年8月17號國家七部委聯合簽發的“關于印發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意見的通知”(國衛醫發〔2018〕21號,以下簡稱21號文件)正式對外。文中強調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是健康中國建設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對于提升醫療服務能力,適應不斷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并明確指出要提升麻醉醫療服務能力,加強麻醉醫療質量和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安全[1]。

如何把握歷史機遇,迎接挑戰,做好麻醉工作,首先我們要有職業敬畏感,要有服務意識。醫學的核心價值觀就是醫學與人文的融合,解除人類痛苦,提高人類生命質量,處處體現出對人的關愛[2]。古今中外名醫大師無一不有高尚的職業精神。他們對生命充滿敬畏和關愛之心,在醫學事業上全心投入。以人為本、濟世救人、仁愛為懷、淡薄名利、尊重患者、關愛生命、不分貧富、平等醫治、謙虛謹慎、博采眾長、細辨真偽、精益求精、不畏艱險、全力赴救等醫學倫理思想對當代醫生仍有重要指導意義[3]。麻醉醫生更是生命的守護者,“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麻醉醫師更應該對這份職業充滿敬畏感,應該具有更強的服務意識。麻醉醫生奮力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無一例患者受到麻醉傷害”[4]。提高麻醉臨床安全、提供優質醫療質量是麻醉醫師永恒的職責與使命[5]。當今社會人口老齡化嚴重,疾病譜變化,患者合并疾病更加復雜,外科手術不斷發展,種類多,難度大,麻醉醫師面臨挑戰;但近年來麻醉學不斷發展,規范化,流程化,學習途徑多樣化,麻醉學理念不斷更新,麻醉技術不斷發展,這為麻醉醫師增強服務能力,提高麻醉質量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我院近20個手術工作地點,散布在中心院區以及城市的不同區域,手術室2~18個不等,在人力資源配置上,重視資質管理,三年以上主治醫師經核心領導小組評估后,方能派往不同院區輪崗負責,一線醫師由轉科醫師,基地培訓醫師,進修醫師,本院住院醫師組成[6],人員安排同樣需要考慮工作地點手術室個數及手術類型特點進行匹配。加強術前訪視與評估,提高安全準入。

我院麻醉科團隊和臨床各專家團隊共同制定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擇期手術患者院前準備指導意見》,以此為依據術前將平診手術患者重要器官功能狀態調整到最佳,增強圍術期安全和降低并發癥發生[7],急診手術迅速評估,識別風險,積極備術。臨床麻醉工作中,遵守科室規范化制度,重視三基,加強學科進展追蹤是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的必要途經。基于此,全面掌握患者疾病信息,制定個體化優質麻醉方案,精準麻醉。重視術后鎮痛,力求患者平穩舒適度過圍術期,為促進術后患者康復做好麻醉環節。“三基”,醫學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必須掌握的。扎實的基本功是接受繼續教育的基礎[8]。回歸基礎,夯實基礎,我們才能更好的理解學科新進展新理念。近年來麻醉學有很多理念涌入。2011年,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美國國家工程院(NAE)、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及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SB)共同發出邁向精準醫學的倡議,提出根據每個患者的個體特征"量身定制"治療方案。“精準麻醉”的概念隨后被提出[9]。麻醉監測技術的發展與完善,為精準麻醉提供了物質基礎。不同以往,麻醉醫生用經驗積累后形成的麻醉理念和操作習慣做麻醉,精準麻醉借助于麻醉深度監測、肌松監測、麻醉氣體分析、呼末二氧化碳監測、血流動力學監測、血氣分析、血漿膠體滲透壓監測、血栓彈力圖監測以及可視化技術等手段[10],強調個體化、量化、精細化管理,通過精準的麻醉實施、麻醉管理、麻醉用藥,融入個體化因素去實現麻醉平穩、循環和內環境穩定[9]。精準麻醉的意義在于通過監測患者的全要素,將其控制在正常生理波動范圍內,使麻醉逐漸脫離經驗的范疇而更加接近科學,逐步達到精確,令實際的安全范圍逐步加寬[11]。精準麻醉理念使麻醉更加安全高效,熟練掌握運用各種麻醉學新技術新手段對以麻醉學理論為基礎形成的經驗麻醉而言,無疑是錦上添花。

“舒適化醫療”理念提倡以患者為中心,提高患者在診療過程中生理及心理上的無痛、舒適和愉悅感[12],該理念與21號文件提出的目標高度契合,是提高麻醉服務質量和患者滿意度的重要途經。舒適化醫療的基礎是無痛治療,無痛腔鏡檢查、無痛門診手術極大地提升了門診患者的舒適感。麻醉學的初衷就是要消除患者手術疼痛,由于現代麻醉藥物的發展,特別是全麻患者可以迅速從麻醉與鎮痛狀態蘇醒,關注術后鎮痛,首先要重視蘇醒期患者鎮痛以及鎮痛藥可能帶來的惡心嘔吐等副作用,預防為先,避免患者在劇烈手術疼痛中蘇醒,惡心嘔吐進一步加劇傷口疼痛。加強鎮痛管理迎合患者需求,對加速術后康復減少并發癥意義重大。如果說“精準麻醉”“舒適化醫療”更多著眼于點,“圍術期醫學”理念的提出則代表著一種延伸,麻醉不只是一個獨立的中間環節,而是一個連通前后,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麻醉前患者的器官功能狀態需要調整到最佳,提高麻醉安全性,麻醉中的管理需要考慮到促進患者術后康復。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第十二屆委員會提出麻醉學科發展方向為“從麻醉學到圍術期醫學”,號召麻醉醫師在保障術中無痛和安全的同時,同樣要將手術后的良好轉歸作為麻醉學的目標[13]。圍術期醫療管理新理念是以患者為中心,以麻醉醫師為主導,多學科合作優化診療方案,以降低圍術期并發癥,提高臨床診療質量,降低醫療費用支出的手術診療新模式[14]。縱觀這些麻醉學領域新理念,相輔相成,無不體現著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意識,保障生命安全,提升生命質量。疑難病例多學科會診制。危機面前,以患者為中心,以患者利益最大化加強有效溝通。臨床學科分類日益細化,當手術患者合并復雜、特殊內科疾病需要專科治療,或者手術部位涉及多個器官,需要借助科間會診或全院疑難病例大會診共同制定方案。科間會診是醫療工作的重要環節,會診質量是衡量醫院醫療環節質量水平的重要指標[15]。院內大會診能夠提高疑難危重病例的診斷質量和醫療質量,確保了醫療安全[16]。用藥安全是醫療保健服務中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17]。

查看全文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麻醉課程設計論文

一、“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麻醉”課程的時間和形式安排

《臨床麻醉學》課程共有38章教學內容,內容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回顧過去3屆的教學進度表就會發現,內容緊湊,章節刪減非常困難。前期的緒論和各種基本麻醉方式基本介紹的章節位置無可撼動。CEA麻醉均有強烈的專病麻醉色彩,是麻醉基本理論和臨床基本技能在專科麻醉中應用的最好體現。如果課程安排太早,學員很可能聽不懂,吸收不了,效果事倍功半。日常麻醉學授課都是大班課,每個章節3個課時,總計120分鐘。CEA麻醉的授課時間相對較短,6次試講下來,平均約45分鐘就可把疾病背景、外科術式、麻醉注意事項等講授清楚。因此,教研室決定將CEA麻醉以講座的形式安排在《臨床麻醉學》最后一次大班課,適度延長當天上課時間,要求為必修,但目前所講授內容并不納入考核體系,學員可以毫無壓力認真聽課,術后參與討論。

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麻醉”課程的人員安排

作為專病麻醉,并不是職稱越高,臨床麻醉水平越高。很多教授多年來從事亞學科麻醉,在其他麻醉領域可能造詣頗豐,但是在CEA麻醉領域不一定很強。因此,CEA麻醉的主講教員必須需要精心遴選,盡量由主持CEA專病麻醉6個月以上的麻醉醫師擔任,且具有講師以上級別。從2012年開展CEA麻醉后,相關麻醉的優化從未停止。為了更好地提高麻醉質量,筆者在臨床上一直在努力改進麻醉方式、麻醉用藥及各種麻醉技能,歷次學習班授課的幻燈都有變化。可以說,每一階段的CEA麻醉都有其時間特性,主講教員首選預開課期間正在從事CEA專病麻醉的講師或教授擔當。

三、“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麻醉”課程的內容安排

1.CEA患者人群特點及頸部相關解剖。作為背景資料,必須向學生介紹清楚CEA患者年齡普遍偏大,平均年齡>65歲。其中70%以上患者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肌缺血等內科基礎疾病,30%左右有TIA、反復腦梗等神經系統病史。此類患者的麻醉分級均在ASAIII級以上,屬于高危麻醉。如此很容易抓住學生眼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麻醉醫生很少關注顱內WILLS環,在本次課上就是重點關注內容。此處,應該張掛臨床解剖示意圖,詳細講解椎動脈和頸內動脈系統在顱底組成的前后交通動脈系統。此外,按圖講解頸動脈竇和頸動脈體。前者為壓力感受器,位于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處的血管壁外膜下,能夠感知血管壁的張力,對血壓和心率進行調節。后者位于頸總動脈分叉處后方,借結締組織連于動脈壁上,是機體內一種化學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呼吸加快、加深。特別需要跟學生指出的是外科醫生進行CEA手術操作時,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竇緩,就與壓迫頸動脈竇相關。課后指導學生互摸頸動脈竇,明確其體表定位。

查看全文

個案追蹤法在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中的運用

摘要:目的:利用個案追蹤法提高麻醉護理技能,降低麻醉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方法:建立質控小組,完善與追蹤表內容相匹配的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培訓質控小組成員學習個案追蹤方法,按照每周追蹤2例的頻次,在10:30~16:00期間,確定麻醉復蘇高峰段為追蹤時間進行追蹤。結果:壓瘡發生率下降0.6%,精麻藥品管理合格率上升11%,輸血質量合格率100%,全麻復蘇患者導管脫落率下降2.9%,全麻患者墜床發生率為0。結論:個案追蹤法有利于提高麻醉護理技能,降低麻醉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關鍵詞:個案追蹤法;麻醉;護理

在發達國家,麻醉護士早已是一項傳統行業,美國和波蘭開展麻醉專科護士教育已有近1個世紀的歷史[1]。隨著我國醫療改革的逐步完善,護理行業日趨細化,開始向專職化發展,麻醉護士成為我國近年來新興的護士工作種類。我國對麻醉護士的培養和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2]。個案追蹤是以患者為中心,通過訪談其就醫過程每個環節,證實醫院護理制度、工作指引是否完善以及護理措施是否到位,有助于規范護士行為,防止護理不良事件,提升護理質量[3]。我院自2015年起運用個案追蹤法結合按能級分層次培訓,在提高麻醉護理技能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追蹤患者納入標準:全麻,ASA評分Ⅱ級及以上。2015年我院全麻手術患者10474例,復蘇室接收病人9861例,其中骨科2969例,胸科361例,腔鏡手術2229例,其它類手術4302例。我院麻醉復蘇室床位11張,護理人員15名,職稱包括主管護師2名、護師8名、護士5名,學歷為本科11名、大專4名。

查看全文

麻醉生理學理論教學研究

【摘要】麻醉生理學是基礎的生理學與臨床的麻醉學之間的橋梁課程,關于如何提高麻醉生理學教學質量,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都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這樣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我們嘗試將傳統講授法與案例式教學及角色互換等方法相結合使用,這樣改革教學方法后,確實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并且培養了臨床思維,提高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麻醉生理學;案例式教學;教學效果

麻醉生理學是麻醉學專業本科學生在三年級第一學期開展的課程,屬于麻醉學專業的必修基礎課,它是聯系生理學和麻醉學的橋梁課程。這門課程主要介紹生理學在臨床麻醉、疼痛治療及急救復蘇等方面的應用,并詳細講述麻醉和手術影響機體生理活動的規律,理解出現的相關現象和處理原則,為麻醉學專業后續課程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生理學是二年級第一學期所學課程,它與麻醉生理學息息相關。在麻醉生理學教學中,我們既要帶領學生回顧生理學中相關理論知識,又要引導學生去吸收臨床麻醉學中的新鮮知識,讓他們學會用臨床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學會從整體去尋找關鍵所在。因此在麻醉生理學的理論教學中我們嘗試用多種教學方法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盡量培養他們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

1傳統講授法

目前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們的授課方式仍然是以講授法為主,這是一種老師通過語言系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老師作為課堂的主體[1]。講授法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它傳承至今仍然作為主體授課方式被使用,其優點不可忽視。因為講授法是以老師多年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為基礎的,所以老師可以在非常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將大量系統專業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并且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條理清楚。近年來,老師都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圖片、視頻、音頻等各種靈活多變的方式融入傳統講授過程中,一方面從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聽課熱情,另一方面節約了板書的時間,能夠有效的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獲取的知識量增加。并且在章節講述前和章節結束后,老師可以用一些圖表進行大體展示和概括總結,有利于學生從總體把握重點知識框架。但是,傳統講授法也有著其不可回避的缺點,就是這種教學方法,老師作為傳道者以輸出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整堂課師生互動較為有限,學生參與感差,思考過程少,容易使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為使課堂效果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尤其麻醉生理學課時較少,28學時,可是書本要求掌握的內容較多,難免講授速度較快,這些都是造成學生感覺麻醉生理學難學的原因。

2老師與學生角色互換

查看全文

麻醉科轉化醫學思想運用

人類在20世紀見證了醫學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例如抗生素的發明使用、各類疫苗的研制成功、醫學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和蛋白質組計劃的實施等,這些成果對人類健康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以分子生物學為代表的基礎醫學研究突飛猛進,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分離。雖然其間也有很多基礎研究的結果逐漸向臨床轉化,但是這種轉化已無法滿足l臨床醫學對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需求。在這種大的背景下,轉化醫學這個全新的理念被提出,其目的就是將基礎醫學的進展快速轉化到臨床實踐中,為病人服務,為人類健康造福。

1轉化醫學的概念

轉化醫學是近l0年來國際生命科學界的一大熱點,于1996年由國際知名醫學雜志《Lancet)首次提出。目的是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在基礎研究與患者的診療之間,特別是與臨床試驗建立橋梁聯系,更有效地將基礎研究發現應用于臨床疾病的預防和診療,并以臨床疾病的問題指導基礎研究的走向…。對于臨床醫生而言,把握轉化醫學的本質,就是要注重從臨床中發現問題,為基礎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目標,并將實驗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診治當中,解決臨床問題,切實為臨床服務。

2科研選題應源于臨床

科學問題的提出必須且只有來自于人體,才能真正體現科學研究的價值。麻醉學科研領域中,習慣的做法是在老鼠、兔子或狗身上展開基礎研究。但是必須意識到,基于實驗室在非人體水平發現的某種現象提出假說,這些假說通常并不能推及人體,約3/4的基礎研究甚至沒有進入臨床前實驗就被棄之一旁。惟有基于臨床發現所提出的假說和研究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人體的真實狀況]。廣大臨床麻醉醫生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將臨床現象凝練成具體的科學問題,通過系統的實驗室研究獲得其規律性,轉化為指導臨床麻醉工作的知識并能經得起大樣本的臨床評價。基于這種思想的指導,近年來科研選題的方向,都是盡可能從臨床麻醉工作中來尋找。比如說,在臨床工作遇到了很多創傷失血性休克需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心、肺是這些患者缺血后損傷的首次打擊器官。臨床麻醉廣泛使用的麻醉藥物會對這些器官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針對這些疑問選題,以靜脈麻醉藥異丙酚為干預,選擇其臨床相關濃度范圍,在動物身上開展藥物對靶器官缺氧一復氧影響的研究。結果發現:異丙酚后處理,能顯著減輕大鼠心肌細胞缺氧一復氧損傷;異丙酚預處理,能顯著減輕缺氧II型肺泡上皮細胞凋亡,提高細胞存活率。并推測這種保護作用的相關靶基因及胞內信號轉導途徑,相關研究結果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發表在Euro—peanJournalofAnesthesiology和Injury雜志。在此基礎上,制定研究方案,觀察常規使用的靜脈麻醉藥物異丙酚,對創傷失血性休克擬行手術患者缺血器官的影響及可能機制。如果動物實驗的結果能夠在臨床麻醉患者身上得到印證,那么對于科研工作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肯定和鼓勵。畢竟,開展的所有醫學科學研究最終服務的個體是人,只有成功實現基礎實驗和臨床試驗的對接,完成研究成果的轉化,才能真正體現科研工作的價值。

3科研成果應用于臨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