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逆差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5:08: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貿易逆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貿易逆差

淺析農產品貿易逆差對策

摘要:我國自2004年以來農產品貿易年年逆差。本文分析了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規模特點、結構特點,分析了農產品貿易逆差的負面影響,并提出了有關對策。

關鍵詞:農產品逆差綠箱政策綠色壁壘

一、我國近年農產品貿易逆差的特點

1.我國近年農產品貿易逆差的規模特點

我國近年農產品貿易逆差規模逐步擴大。根據農業部、商務部統計,2004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14.2億美元,農產品出口額233.9億美元,農產品進口額280.3億美元。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差額由2003年順差23.5億美元轉變為逆差46.4億美元。2005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62.9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275.8億美元;進口額為287.1億美元。2006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634.8億美元,同比增長12.8%。其中,出口額為314.0億美元,同比增長13.9%;進口額為320.7億美元,同比增長11.7%。農產品貿易逆差進一步縮小,由2005年11.4億美元縮小為6.7億美元,下降41.3%。2007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雙增長。進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農產品貿易逆差迅速擴大。2007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781.0億美元,同比增長23.0%。其中,出口額為370.1億美元,同比增長17.8%;進口額為410.9億美元,同比增長28.1%。農產品貿易逆差40.8億美元,同比增長5.1倍。

2.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結構特點

查看全文

貿易逆差成因分析論文

一20世紀90年代美國對外貿易的基本情況和突出特點

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經濟實現了向新經濟的成功轉型,經濟周期超常擴展,經濟進入一個快速增長的時期。1997~2000年內實現年均增長4.55%的突出業績。與此相適應,美國的對外貿易也出現了歷史上最快的增長。美國對外貿易規模的大幅度擴張以及由此引發的巨額逆差成為了90年代美國外貿發展最為突出的特點。

(一)進出口規模大幅度擴張

在過去的10年內,美國的商品、服務貿易都取得了快速增長。商品進出口貿易總值從1991年的9079億美元增長到2000年的19960億美元,增長了2.2倍。進口增長了149%,出口增長了85%,商品貿易逆差則增長了6.7倍。而服務貿易的擴張勢頭更猛。1992~1999年,全部服務出口年平均增長了6.5%。到2000年,服務貿易至少已占美國出口價值的38%和進口價值的17.5%。

由此可見,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美國進一步加強了它作為世界最大出口國和最大進口國的地位。

(二)美國已形成相對穩定均衡的進出口商品結構

查看全文

中日貿易逆差芻議

本文作者:楊振工作單位:漯河職業技術學院

中日兩國出口商品結構可以真實反映兩國貿易的特點,是分析兩國貿易逆差原因的重要依據(見表2)。通過表2可以看出,日本向中國出口最多的前8項產品均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其比重占日本對中國出口總額的36%,再加上第10項日本傳統優勢產品汽車,比例達到近40%??梢娙毡局饕窍蛑袊隹诟吒郊又档募夹g和資本密集型產品。而中國主要是向日本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及部分初級產品,包括服裝、金屬制品、家具和魚類等,其比例占中國對日出口總額的1/3,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通過以上分析,總結造成中日貿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兩國出口商品結構差異明顯。中國對日本出口產品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初級產品為主,而日本對中國出口的多是高附加值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兩類產品之間價格相差懸殊,造成中日貿易收支不平衡,出現逆差。2.兩國出口商品需求彈性不同。中國對日本出口的產品主要集中在紡織品、食品等日用產品,這些產品需求彈性很低,需求量基本是固定的。所以中國對日出口額很難實現大規模的增長。而日本對中國出口的主要是汽車、電子設備等高端產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市場對這些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進而需求彈性也相對較大,促進了日本對華出口額持續增長,又由于這些產品單位價格較高,所以造成中日貿易逆差不斷擴大。3.日本不斷采取貿易保護措施。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持續低迷,不斷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主要通過技術性貿易壁壘來限制我國向其出口。比如日本新推出的衛生檢驗檢疫標準,使我國農產品對日本出口遭遇很大阻力,并經常產生貿易摩擦。

衡量一國的比較優勢,通常使用巴拉薩(Balasa)提出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RCA.)。RCA指數是透過貿易來衡量一國出口產品的相對比較優勢以判定各國出口競爭力的強弱或國內各產品競爭力的大小,計算公式為:RCA=(Xik/Xi)/(Wk/W)其中,Xik表示i國商品k的出口額;Wk表示全世界商品k的出口總額;Xi表示i國全部出口商品的出口額;W表示世界各國全部商品的出口額。用RCA指數分析中國和日本的比較優勢。在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的計算和衡量中,當RCA>1時,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當RCA<1時,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處于比較劣勢。RCA指數值越大,則該國該產品越具有比較優勢,其國際競爭力就越強。本文參照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將中日貿易商品分為以下十大類進行分析(詳見表3)。表3顯示了中國和日本商品的比較優勢,從中可以得出兩國產品比較優勢如下:1.中國的初級產品SITC0食物和活動物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該項產品的優勢正在逐漸削弱。而日本的初級產品均無任何比較優勢,這說明日本在資源稟賦上處于劣勢。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比較優勢明顯,主要體現在SITC6制成品和SITC8雜項制品。而日本在該兩項上指數均不足1,處于劣勢。這說明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處于比較優勢,而日本處于劣勢。2.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中,中國和日本產品各具有比較優勢。日本在SITC5化學制品中有一定的優勢,RCA指數接近1;在技術含量高的機械制造及運輸裝備業,日本比較優勢明顯,指數始終在1.5以上,說明日本在該產業上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比較優勢。除此之外,在SITC9項商品中,日本比較優勢也很明顯。而中國在SITC7機械設備項中的RCA指數也在不斷提高,已穩定在1以上。通過分析兩國的RCA指數,可以看出兩國產品的比較優勢差別較大。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明顯,初級產品也有一定優勢;部分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力也逐步增強。而日本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制成品上。兩國商品的比較優勢是由兩國的經濟水平和技術能力決定的,在短期內很難改變。兩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中日本一直以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為主,而中國以出口低附加值的產品為主。隨著兩國貿易額的不斷擴大,貿易逆差將持續增加。

1.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中國應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多研發既具有高附加值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進而拓寬貿易范圍,實現出口商品的多元化。只有不斷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才能逐步縮小中日貿易逆差。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要繼續挖掘已具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潛力,形成對日本規模出口。2.建立自由貿易區,實現貿易自由化。由于兩國貿易互補性強,又具有區位優勢,學界對中日加快推進自由貿易區談判的呼聲日益高漲。中日兩國應盡早建立中日自由貿易區,通過自由貿易區形成的區域分工協作機制,加快兩國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建立自貿區后,兩國將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日本市場將進一步向中國開放,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額將進一步增加,逐步平衡中國貿易收支。3.靈活運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中國可以通過合理運用WTO相關條款,妥善解決中日貿易爭端,有效規避日本的貿易壁壘,維護我國企業的正當權益,從而擴大我國優勢產品在日本市場的出口份額,一定程度上縮小雙方的貿易逆差。

查看全文

我國貿易逆差分析論文

分析一季度的外貿情況,最令人關注的還是貿易逆差。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8.2個百分點,并且已連續3個月出現貿易逆差,累計貿易逆差84.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4億美元,增速之快,多年罕見。

中國一直是順差大國,迄今已持續了10年之久,其一方面給中國帶來了4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對綜合國力的增強、快速的經濟增長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在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貿易摩擦日益頻繁的今天,持續高額的貿易順差又似乎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當前中國經濟呈現局部投資過熱的背景下,如何看待首季高達84.3億美元的巨額逆差,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結構性因素

從表面上看逆差的產生是因為進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8.2個百分點。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副部長趙晉平表示,分析這個問題,應該著眼于結構性因素,其呈現出三個特點:

一是,從國別結構來看,我國傳統的貿易順差來源的順差額在增加,傳統的貿易逆差來源的逆差規模也在擴大,只是一季度逆差的擴大規模超過了順差。這說明,進出口的國別結構并沒有發生變化,結構性的矛盾進一步擴大。

舉個例子來說,當中國向美國出口更多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時,美國的高端技術產品并不一定來到中國,反而是東亞國家的優勢技術產品在中國找到了廣闊的天地,結果就是中國維持著對美國的巨大貿易順差,對東亞近鄰的大量貿易逆差,而且這種趨勢還在擴大。

查看全文

我國玉米國際貿易逆差原因與對策

摘要: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玉米作為全世界分布最為廣泛的農作物,在國際貿易領域,玉米的進出口貿易越來越受國際貿易組織的重視。我國玉米的種植面積大,玉米總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20%以上,作為農業生產大國,我國的玉米一直是自產自銷的狀態,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的玉米進出口貿易在國際貿易舞臺上占據重要位置,同時進口量的增加也產生了我國玉米國際貿易逆差。本文針對我國玉米國際貿易逆差進行了解析,同時對其原因和對策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玉米消費量;國際貿易逆差;玉米產量

一、引言

我國玉米國際貿易在2009年出現貿易逆差現象,本文對于玉米供求和國際貿易的狀況進行了解析,出現國際貿易逆差主要原因是我國的玉米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差、玉米深加工的需求大幅度增長等原因導致的。玉米國際貿易逆差對我國的玉米出口貿易影響是多方面的,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玉米國際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以及相應的對策進行了解析。

二、我國玉米產銷及國際貿易現狀分析

1.2005-2011年我國玉米產銷及國際貿易現狀。在短期間內,基于國內對農業的相應政策,使得種植也收益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國內的玉米種植面積也在逐漸加大,隨之玉米的產量不斷呈增長狀態。從2005年到2011年,玉米種植面積方面,由25445千公頃到增長到千32160公頃;玉米的產量方面,由13028萬噸增長到17000萬噸;在消費量方面,由12510萬噸增長到17225萬噸;在進口量方面,由沒有進口量發展到500萬噸;在出口量方面由231.8萬噸降低到5萬噸。從全球的玉米消費量來看,全國各地的玉米作為人們的糧食的數量在逐步減少。隨著你人類對生活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致使人類的事物資源發生極大的變化。隨著畜牧行業的飛速發展,使得糧食加工行業發展規模越來越壯大,糧食加工的能力增強,致使國內對玉米的市場需求變得緊張。受玉米生產成本的影響,我國加大了對玉米的收購量。2005-2009年我國玉米的消費量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低于國內的玉米產量,使得我國的玉米供銷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從2010年以后,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查看全文

巨額貿易逆差分析論文

一、中美貿易現狀

中美貿易逆差指的是從1993年以來,中美貿易中美國所處的逆差狀態。中美自1979年建交以來,特別是1997年和1998年兩國元首實現互訪,中美兩國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伙伴關系,以及1999年11月15日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中美雙邊談判結束以來,雙邊貿易發展迅速。據中國海關統計,中美雙邊貿易額從1978年的9.9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116.3億美元,增長了213倍,美國已經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但是,隨著中美雙邊貿易的迅速發展,中美雙邊貿易的不平衡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據中方統計,由1993年開始美方出現逆差62億美元,到2007年上升到1633.2億美元,12年間增長了17.5倍。同時,隨著雙邊貿易量的不斷攀升,中美貿易逆差還在繼續擴大。

二、美國對中國巨額貿易逆差的根源不是人民幣的低估

2004年4月,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專門針對人民幣問題的《舒默修正案》,威脅如果中國不把人民幣升值15%—25%,將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征收2715%的關稅。美方一些人士認為,美國對中國巨額貿易逆差的根源人民幣匯率的低估。只要人民幣升值了,中美貿易逆差狀況就可以得到改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實證分析結果顯示,1983-2004年的人民幣匯率與美中貿易逆差的擴大有內在聯系,但無法解釋1993-2004年人民幣匯率保持不變、中美進出口相對價格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中美貿易順差仍存在不斷擴大的現象,更無法解釋2005年7月21日匯改后,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情況下,中美貿易順差仍加速擴大的現象。這足以說明匯率的變化與貿易逆差的變化并不完全一致。為什么會這樣呢?

從表面上來看,一方面,由于受“J曲線效應”的影響,造成進出口商無法快速對人民幣升值做出反應。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幣的升值幅度過小,不足以造成貿易順差的速減。那是否意味著只要人民幣的升值幅度夠大,在不久的將來,就能看見我國“雙順差”格局的好轉呢?從歷史來看,過去一年多來,雖然人民幣累計升值,貿易順差卻仍然持續擴大。這說明,中國出現貿易、資本“雙順差”格局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并不能僅僅依靠匯率的變動來解決。

從出口方面來看,人民幣升值,出口減少,進口增加的傳導機制受到阻礙。中美貿易順差更多的是結構性的貿易順差,美國雖然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不斷上升,但對東亞地區的逆差卻未同步上升。這是全球特別是東亞地區內部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過去美國對韓、日等的逆差實際上由于產業轉移的緣故被轉移到了中國。事實上,中國對不少周邊國家地區一直保持著逆差。中國只是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一環。由于經濟全球化,中國通過進口原材料,在中國利用廉價勞動力的優勢進行加工,然后銷售到美國等成熟的市場。所以中美的貿易順差是全球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國轉移的結果,是其他國家利用我國廉價勞動力的結果,這是由國際分工決定的,而匯率的變動很難改變這一格局。人民幣的升值,只能稍微提高中國勞動力的價格,但相對于別的國家來說還是要廉價很多,其他國家不會因此而減少向中國進口勞動力,而且中國國內也存在大量的勞動力,因此不可能使貿易的順差減少。

查看全文

農產品貿易逆差對策論文

摘要:我國自2004年以來農產品貿易年年逆差。本文分析了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規模特點、結構特點,分析了農產品貿易逆差的負面影響,并提出了有關對策。

關鍵詞:農產品逆差綠箱政策綠色壁壘

一、我國近年農產品貿易逆差的特點

1.我國近年農產品貿易逆差的規模特點

我國近年農產品貿易逆差規模逐步擴大。根據農業部、商務部統計,2004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14.2億美元,農產品出口額233.9億美元,農產品進口額280.3億美元。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差額由2003年順差23.5億美元轉變為逆差46.4億美元。2005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62.9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275.8億美元;進口額為287.1億美元。2006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634.8億美元,同比增長12.8%。其中,出口額為314.0億美元,同比增長13.9%;進口額為320.7億美元,同比增長11.7%。農產品貿易逆差進一步縮小,由2005年11.4億美元縮小為6.7億美元,下降41.3%。2007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雙增長。進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農產品貿易逆差迅速擴大。2007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781.0億美元,同比增長23.0%。其中,出口額為370.1億美元,同比增長17.8%;進口額為410.9億美元,同比增長28.1%。農產品貿易逆差40.8億美元,同比增長5.1倍。

2.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結構特點

查看全文

美國貿易逆差原因論文

摘要:本文從統計方法、政治、經濟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并就中國在解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方面應有的對策給出了自己的學理思考。

關鍵詞:美國對華貿易逆差

中美兩國是位居世界前列的貿易大國,無論對中美雙方來說,還是對世界貿易來說,中美經貿關系的健康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中美貿易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存在嚴重的貿易不平衡問題,即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問題。按照美國的統計,2006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到2326億美元。即使按照中國的統計,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也達到1443億美元。在中美政治關系穩定發展的今天,雙方經貿關系的不平衡已經成為影響兩國關系的重要問題。為此,筆者試在分析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中國應對這一問題的對策。

一、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

在中美經貿關系中出現美國對華貿易較大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因素,也有政治因素,還有統計方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美國現有的統計方法夸大了其對華貿易逆差的程度。雖然美國對華貿易存在順差,但實際上并不像美國宣稱的那么嚴重。由上述數字可知,中美雙方統計的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差別竟達到883億美元。造成這一巨大差距的原因顯然是統計方式不同所致。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雙方各自的進出口價格統計不一致。目前中美兩國對出口商品都采取離岸價統計,對進口商品都采取到岸價統計。由于商品從離岸到到岸存在運輸費和保險費等,使到岸價的費用比離岸價的費用高出約10%。離岸價與到岸價的這一差異表現在中美經貿統計數據中就是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進一步拉大。二是雙方對中國經香港的轉口貿易在統計上認識不一致。中美貿易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以香港為主的轉口貿易占有較大的比重。因此,如何統計兩國貿易中的香港轉口份額是評估中美貿易數據的重要因素。目前,中美雙方對外貿易進口都是按照原產地原則,出口都是按照直接目的地原則進行統計的。按照這一方法,美國把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在香港轉口的增值都計算在中國對美出口范圍之內,而經香港轉口中國的商品則不列入對中國出口。中國按照多年來的慣例,一直把經香港出口的商品算作對港貿易,進口的美國商品算作從美進口。這種對轉口貿易中進出口商品不同的統計方法,擴大了中國對美貿易的順差。

查看全文

論貿易逆差發展長期存在

變動特點

綜觀兩岸貿易發展的全過程,可以看出,大陸對臺灣貿易逆差發展總體上呈現以下一些特點:

1.大陸對臺貿易逆差額與臺商在大陸投資同步增長。大陸對臺貿易逆差的發展歷史顯示,對臺灣貿易逆差增長與臺商在大陸的投資發展基本呈正比例變動關系。上世紀80年代以來,祖國大陸經濟保持快速發展,加上實施了一系列吸引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大陸逐漸成為臺商投資的熱土。截止到2002年底,臺商在大陸已設立企業55691家,合同臺資金額614.7億美元,實際投入臺資金額331.1億美元,臺灣已經成為大陸吸收外資的第五大來源地。隨著臺商投資的快速增長,大陸對臺貿易逆差也在迅速增加。從臺商在大陸投資的發展與對臺貿易逆差的變動曲線可以看出,兩者的變動走勢有著較強的趨同性。例如,1993年臺商在大陸投資金額增長199%,同期,大陸對臺貿易逆差的增幅也達到122%,顯示出投資增長對貿易發展的帶動作用。

2.大陸對臺貿易呈現逆差的產品較為集中。從大陸對臺灣的進出口商品結構來看,對臺貿易逆差商品主要集中于大陸自臺進口的前四大類產品,即機電類商品、塑料橡膠制品、紡織及其制品以及賤金屬及其制品,該四類商品的逆差額基本占歷年大陸對臺貿易逆差總額的90%左右(見表1)。

3.大陸對臺貿易逆差地區主要為沿海四省市。地緣性和區域發展不平衡性是大陸對外貿易發展較為突出的特點。東南沿海地區對外貿易發展明顯快于中西部地區。在大陸對外貿易中,每年排名前10位的省市占大陸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90%以上。這些特點在大陸對臺貿易中也表現得較為突出。從大陸對臺貿易的地區分布來看,沿海四省市即廣東省、江蘇省、福建省及上海市是大陸對臺貿易的集中地。上述四省市自臺灣進口額都明顯地大于對臺出口額,四省市的對臺貿易逆差額占大陸對臺貿易逆差總額的比重為89.8%。其中,廣東省為大陸對臺貿易逆差的最大來源地,其對臺貿易逆差占大陸對臺貿易逆差總額的60.86%,其次為江蘇、福建、上海,所占比重分別為11.6%、9.5%、7.87%。除此四省市外,其余省市對臺貿易金額都相對小得多,對臺貿易逆差也不甚明顯。對臺貿易逆差主要集中于四省市,緣于上述地區是臺商對大陸投資的主要地區。據臺灣方面統計,1991年至2001年,臺灣對廣東、江蘇的投資占臺商對大陸投資總額的比重分別為34.31%、36.77%,僅此二省就吸收了臺商投資總額的71%。據外經貿部統計,上述地區分別居大陸吸引臺商投資排名的前四位。

大陸對臺貿易逆差發展變化特點:與臺在大陸投資同步增長;呈現逆差的產品和地區較為集中。

查看全文

淺探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原因

摘要:本文從統計方法、政治、經濟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并就中國在解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方面應有的對策給出了自己的學理思考。

關鍵詞:美國對華貿易逆差

中美兩國是位居世界前列的貿易大國,無論對中美雙方來說,還是對世界貿易來說,中美經貿關系的健康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中美貿易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存在嚴重的貿易不平衡問題,即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問題。按照美國的統計,2006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到2326億美元。即使按照中國的統計,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也達到1443億美元。在中美政治關系穩定發展的今天,雙方經貿關系的不平衡已經成為影響兩國關系的重要問題。為此,筆者試在分析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中國應對這一問題的對策。

一、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

在中美經貿關系中出現美國對華貿易較大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因素,也有政治因素,還有統計方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美國現有的統計方法夸大了其對華貿易逆差的程度。雖然美國對華貿易存在順差,但實際上并不像美國宣稱的那么嚴重。由上述數字可知,中美雙方統計的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差別竟達到883億美元。造成這一巨大差距的原因顯然是統計方式不同所致。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雙方各自的進出口價格統計不一致。目前中美兩國對出口商品都采取離岸價統計,對進口商品都采取到岸價統計。由于商品從離岸到到岸存在運輸費和保險費等,使到岸價的費用比離岸價的費用高出約10%。離岸價與到岸價的這一差異表現在中美經貿統計數據中就是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進一步拉大。二是雙方對中國經香港的轉口貿易在統計上認識不一致。中美貿易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以香港為主的轉口貿易占有較大的比重。因此,如何統計兩國貿易中的香港轉口份額是評估中美貿易數據的重要因素。目前,中美雙方對外貿易進口都是按照原產地原則,出口都是按照直接目的地原則進行統計的。按照這一方法,美國把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在香港轉口的增值都計算在中國對美出口范圍之內,而經香港轉口中國的商品則不列入對中國出口。中國按照多年來的慣例,一直把經香港出口的商品算作對港貿易,進口的美國商品算作從美進口。這種對轉口貿易中進出口商品不同的統計方法,擴大了中國對美貿易的順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