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婦女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20:09: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留守婦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留守婦女

基層留守婦女情況調研總結

隨著社會經濟與信息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城務工,尋求增收致富的途徑,給經濟社會帶來發展和提升農民純收入的同時,也衍生出農村“386199”部隊,其中留守婦女這類特殊群體尤其值得關注,她們既是家庭農業生產中的主力軍,也是家庭生活中贍養老人、撫育子女的頂梁柱。為貫徹落實市“三萬”活動領導小組《關于加強農村“三留守”問題專題調研的通知》精神,結合全市開展“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活動,市婦聯成立了由主席掛帥、副主席分管、機關“三萬”工作專班和機關業務部門共同組成的專題調研組,就市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與發展狀況進行了深入調研。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實地座談等形式,對市六個遠城區留守婦女的婚姻家庭、生產生活、健康安全、發展需求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調研,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留守婦女現狀分析

據不完全統計,市有留守婦女32.62萬人,占市女性農業人口總數的17.9%。

1、從年齡結構看:市留守婦女中,20—30歲婦女3.03萬人;31—40歲8.67萬人;41—50歲13.37萬人;51—60歲7.55萬人。調查顯示,31至50歲是留守婦女相對集中的年齡段。

2、從受教育情況看:留守婦女小學文化程度以下5.31萬人;初中文化程度26.02萬人;中專以上文化程度1.29萬人。留守婦女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年齡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年齡越輕,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

3、從留守原因看:大多數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需要照顧家庭、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具體而言,30歲以下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照顧孩子;31—40歲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要照顧日益年邁的父母和撫育正在成長的孩子;40歲以上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喪失了外出務工的年齡及技能優勢。

查看全文

留守婦女兒童基本情況調查與思考

如何妥善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已經越來越緊迫地凸現在我們面前,成為時代的重大命題和各級黨委、政府及婦聯組織要著力承擔的歷史責任。今年5月,總理在我省考察期間,曾深入到農村專門就留守婦女兒童的生產生活狀況進行了調研,并就做好新形勢下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為了認真貫徹落實溫總理的批示精神,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共建和諧的科學發展理念,將黨和政府的關愛及時傳送給全縣每一位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縣委黨校和縣婦聯成立課題組,深入全縣13個鎮和3個社區,通過召開座談會、家庭走訪、詢問老師、發放調查問卷等多種形式,對我縣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產生活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我縣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基本情況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調整,勞務輸出量不斷增加,據調查資料顯示,我縣共有外出務工人員11.5萬人,其中男性6.3萬人,女性5.2萬人。留守婦女總數29012人,平均年齡為34歲,占全縣農村婦女總人數的34.1%;留守兒童22665人,占全縣農村兒童總人數的38.2%。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問題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來抓,并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第一組長,縣長為組長,縣委、縣政府主管領導為副組長,各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縣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領導小組,各鎮(社區)、相關部門也成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在明確任務和夯實責任的基礎上,確定了“抓兩頭,促中間”的基本工作思路。同時,對全縣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進行了摸底統計,建立了信息檔案;并通過縣公眾信息網、黨務公開網和縣電視臺、《今日縣》等媒體開專題、設專欄進行集中宣傳;在開元廣場隆重舉辦了縣關愛留守婦女兒童行動啟動儀式;縣政府一次拿出10萬元作為啟動基金,在全省范圍內率先成立了首個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基金會,帶動社會各界踴躍捐款上百萬。目前,在全縣形成了“領導重視、群眾關心、各界參與”,共同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良好氛圍。

二、我縣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盡管我縣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了省、市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但是由于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我縣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目前仍然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一)農村留守婦女問題。一是缺少勞動幫手,農忙勞動壓力大。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由于婦女從丈夫的賢內助一下轉變為家里的頂梁柱,一個人承擔了夫妻雙方共同的家庭勞動。特別是在果樹疏花疏果、套袋施肥、噴藥的農忙季節,農活時效性強,家家爭分奪秒,農村勞力極度短缺,就是花錢也請不到好勞力,更何況沒太多的錢雇請勞力,只好重任一肩挑。二是缺少文化知識,教育孩子壓力大。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父母都期望兒女品學兼優,長大好有出息。然而留守婦女大都只有小學文化水平,只能管好兒女的吃穿,至于怎么教育孩子,怎么輔導孩子的功課,則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是無能為力。看著孩子學業平平,貪玩貧耍,甚至染上一些小偷小摸,抽煙泡網,結伙打架的壞毛病,要么以獎代管,過分溺愛,要么拳腳相加,惡言相向。三是缺少創業技能,家庭增收壓力大。留守婦女大都沒有一技之長,光靠地里的一點收成和丈夫打工收入拮據度日,大量時光白白浪費。對于一些家里無地的農村留守婦女,整天帶個孩子,稀里糊涂做幾頓飯,時間一天天流逝,看著左鄰右舍都富起來,自己又不能離開窮家去打工,又沒啥技術,不能給家里創造一些收入,干著急,沒辦法。四是缺少情感交流,情緒緩釋壓力大。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基本是過年時才回家一趟,一家人四零五散,平時的苦、平常的累無處訴說,平常的牽掛、平常的幸福無人分享,兒女的病痛兒女的煩惱無人分擔,有家卻不像個家的樣子。五是缺少娛樂活動,融入群體壓力大。集體經濟薄弱,農村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日趨減少。家家戶戶基本白天圍著承包地轉,晚上圍著自家電視轉,有的甚至沉迷于小麻將,東家長、西家短,是非不斷。大家在一起交流溝通的時間少了,情感淡漠了,凝聚力減弱了,鄉情也缺少了載體。六是缺少創業自信,實現發展壓力大。通過一周的調查走訪,我們了解到,有不少的農村留守婦女缺少創業自信,對家庭發展前景無計劃,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升幸福指數上有很大的壓力。

查看全文

農村留守婦女有關情況匯報提綱

為了做好農村留守婦女的維權工作,按照市婦聯關于留守婦女有關情況調研工作的要求,鎮婦聯對全鎮“留守婦女”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鎮農村留守婦女基本情況

近幾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農村社會中出現了一個獨特的婦女群體——留守婦女群體,這是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并呈日漸擴大趨勢。目前,我鎮共有人口59659人,其中女性人口27812人,留守婦女4524人,年齡在30-40周歲之間占留守婦女總人數70%,40-50周歲之間占25%,30周歲以下占5%。

二、留守婦女權益保護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

(一)勞動強度大。在丈夫外出務工期間,妻子成為家庭生產生活的絕對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尤其是農忙季節,勞動量更大。同時,男人外出務工,贍養老人,養育孩子,洗衣做飯,喂養雞鴨豬牛等繁瑣的家務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婦女”的身上。

(二)生活質量低。農村“留守婦女”娛樂生活單調,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匱乏,有些“留守婦女”常常因為空虛而從事賭博、迷信等活動。由于疲于養家奔波,對子女全面教育和培養意識不強,只注重吃飯穿衣上。她們與丈夫溝通交流少,婚姻生活質量不高。

查看全文

關于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狀況報告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農村留守婦女的基本情況;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的現狀及問題;建議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在文化程度方面,大部分留守婦女文化偏低、從年齡結構上來看,留守婦女主要分布在30歲以上、從留守婦女的留守的原因來看,大部分的留守婦女因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們留守家中照顧家庭、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是她們留守的客觀原因,雙重原因使得她們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態,這一現象在30歲以下組的留守婦女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勞動強度大,身體健康受損、精神負擔重,安全感下降、婆媳關系難處理,對子女疏于教育、高度重視,創造關愛留守婦女的良好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有志青年回鄉創業、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技能培訓和資金扶持,鼓勵留守婦女自主創業、積極探索有特色的農村婦女協會組織(互助組織),充分發揮婦女群體自身互幫互助的作用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近年來,隨著大量農民工外出打工,給經濟社會帶來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農民家庭夫妻分居,留守婦女生產生活困難的一系列問題。最近,縣婦聯成立了專題調研組,對我縣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地調研,通過調查,我們深深地體會到留守婦女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她們柔弱的雙肩既擔負著贍養老人、照顧小孩的重任,又承擔著家庭生產的艱辛,為了一家人

的生計和希望,默默地支撐著家庭的負荷。

一、農村留守婦女的基本情況

2007年末,全縣總人口36.98萬人,其中:女性人口17.01萬人,農村人口28.96萬人。勞動人口14.42萬人,其中:女勞動力5.66萬人。全縣外出務工人員51328人,留守婦女30836人,占全縣女勞動力54.42%。

1、在文化程度方面,大部分留守婦女文化偏低。從調查的情況看,85%以上的留守婦女為初中及以下學歷,3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較多,31-40歲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較多,40歲以上的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較多。

查看全文

鄉村振興下留守婦女文化消費需求研究

【摘要】如何實現鄉村振興、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解決三農問題尤其是農村留守婦女問題,已然成為了當今社會需要思考的重大課題。本文就鄉村振興視閾下農村留守婦女文化消費需求現狀分析,試圖探尋農村留守婦女文化消費需求滿足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留守婦女;文化消費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鄉村振興。2017年在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三農”問題關乎國計民生,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偉大戰略。在2018年黨中央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應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見,鄉風文明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二)農村留守婦女。經研究發現,針對農村留守婦女這一群體,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定義,綜合學者們的觀點,筆者將農村留守婦女定義為長年生活在農村,其丈夫常年在外的已婚婦女。由于丈夫常年不在家,她們往往獨自承擔著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勞動強度大,除了種田種地,教育孩子、贍養老人等諸多瑣事,全權由其負責。日程生活的艱辛加上長期缺乏伴侶的陪伴,她們內心往往孤獨、無助,使得她們時時刻刻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一些社會治安較差的農村地區,對留守婦女的保護措施較少,使得她們的安全感指數很低。

二、當前農村留守婦女文化消費需求現狀

(一)家庭照顧任務重。總體說來,農村留守婦女的子女個數一般是2到3個,個別留守婦女是1個,極少部分是4個以上,相對來說,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承擔照顧教育子女的強度差不多。她們普遍表示,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較低,在教育子女方面表現的很吃力。農村留守婦女需要照顧的一般是公公婆婆,有小部分需要照顧自己的父母親,還有部分需要照顧丈夫的爺爺奶奶。(二)受教育程度低。農村留守婦女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都是初中以下文憑,高中及大學以上文憑的留守婦女占極少數,且這部分留守婦女大都為婦女主任等村干部。(三)留守時間長、收入低。大多數留守時間都在3年左右,部分留守時間長達5年以上。大多數留守婦女的主要收入是務農和打零工,做做小工,維持生活,極少部分買保險或者享受低保獲取經濟收入來源。農村留守婦女的月收入大部分在900元以上,極少部分在300元以下,能夠基本維持生活。(四)文化消費水平低、意愿弱。留守婦女所在村鎮舉行文化活動的次數比較少、種類不多且形式不豐富、本身受教育程度較低、空閑時間較少、勞動強度較大等原因,導致留守婦女不能經常參加村鎮舉行的文化活動,她們平時大部分時間花在織毛衣、玩撲克、打麻將、串門聊天上。大多數留守婦女家庭中沒有購置電腦,她們幾乎不玩電腦,不收聽廣播,也不關注國內資訊,倒是經常看電視、看VCD。平時經常玩QQ、玩微博、看書、看報紙、看雜志的留守婦女特別少,平時主動購置書籍閱讀學習的留守婦女幾乎沒有,聽音樂會、看話劇、看歌劇、集郵收藏、養花鳥魚蟲、養寵物、下棋、繪畫書法等修生養性活動基本沒有,學習職業技能、繼續再教育也缺乏。隨著廣場舞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留守婦女下載微信、抖音等軟件,開始網絡觀看視頻學習舞蹈排練節目了,越來越多的文體競賽活動(如廣場舞)現場,有了她們的身影。據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對村鎮設立的圖書館、文化組織及文化設施是不滿意的,她們普遍希望村鎮多組織集體文化活動,營造文化活動氛圍。總體來說,農村留守婦女文化生活方式比較單一,文化消費水平較低,消費意愿較弱,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度較高,文化生活需求強烈,整體對自身文化生活滿意度不高,亟需改善。

查看全文

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狀調研報告

一、農村留守婦女的基本情況

2007年末,全縣總人口36.98萬人,其中:女性人口17.01萬人,農村人口28.96萬人。勞動人口14.42萬人,其中:女勞動力5.66萬人。全縣外出務工人員51328人,留守婦女30836人,占全縣女勞動力54.42%。

1、在文化程度方面,大部分留守婦女文化偏低。從調查的情況看,85%以上的留守婦女為初中及以下學歷,3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較多,31-40歲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較多,40歲以上的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較多。

2、從年齡結構上來看,留守婦女主要分布在30歲以上。3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主要是因為生育、照顧幼小子女而暫時沒有出門打工,占總數的15%左右,40歲以上的占到15%,30-40歲組的留守婦女是較為集中的年齡段,這一階段年齡的婦女上有日益年邁的父母,下有正在成長的孩子。

3、從留守婦女的留守的原因來看,大部分的留守婦女因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們留守家中照顧家庭、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是她們留守的客觀原因,雙重原因使得她們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態,這一現象在30歲以下組的留守婦女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二、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的現狀及問題

查看全文

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狀況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著大批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中一個特殊婦女群體正在形成,她們被稱為“留守婦女”。根據市鎮婦聯、村干部對“留守婦女”情況調研統計,我鎮有外出務工人員14658人,其中男性大約占49%。按照這個數字計算,我鎮約有農村“留守婦女”6306人,占農村婦女的35%。這些“留守婦女”年齡多在30歲以下,其中30—50歲之間的占49%,她們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文化占94%,身體狀況良好的占79.7%。丈夫長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承擔著家庭中的生產勞動、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責任,忍受著與丈夫長年兩地分居的孤寂,承受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她們的生存狀況直接影響著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關系到農村社會的穩定和新農村建設。因而,各級政府和婦聯組織要正視她們的生存狀況,真正地關心、關愛這個群體。

勞動強度大。在丈夫外出務工期間,妻子成為家庭生產生活的絕對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尤其是農忙季節,勞動量更大。據統計,有83%的“留守婦女”靠種植業為生。同時,男人外出務工,贍養老人,養育孩子,洗衣做飯,喂養雞鴨豬牛等繁瑣的家務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婦女”的身上。

生活質量低。農村“留守婦女”娛樂生活單調,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匱乏,有些“留守婦女”常常因為空虛而從事賭博、迷信等活動。由于疲于養家奔波,對子女全面教育和培養意識不強,只注重吃飯穿衣上。她們與丈夫溝通交流少,婚姻生活質量不高。

精神負擔重。由于丈夫長年不在身邊,生活中缺少關愛,感情上出現空缺,不少農村“留守婦女”精神壓力大,擔心丈夫是否忠誠,其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紅燈”。有許多“留守婦女”想把承包的土地轉包給別人種,自己跟隨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但贍養老人、照顧子女的責任又使她們難以走出家門。

衛生保健差。由于生產和生活的重荷,“留守婦女”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農業、畜牧業生產上,放在贍養老人、教育子女上,無暇或無經濟能力顧及自己的身體狀況,加之文化素質偏低,缺乏自我保健意識,這個群體普遍存在衛生保健較差的現象。

缺乏安全感。男性勞動力外出后,農村只剩下了老人、兒童和婦女,致使農村治安防范力量減弱,違法犯罪幾率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留守婦女”普遍感到男人不在家,睡覺不踏實,缺少人身安全感,她們容易成為農村性侵害案的主要侵犯對象,其家庭財產也成為作案分子的目標。

查看全文

留守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匯報

近年來,隨著農村男性勞動力的不斷轉移,“留守婦女”逐漸增多,她們成為農業生產和家務勞動的主力軍。為了關心她們的生存發展,維護其合法權益,進一步組織發動她們解放思想,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我們采取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專題調研。這次調研,我們將“留守婦女”界定為:丈夫連續在外打工超過半年,或經常外出打工、年在外時間超過半年的24歲-62歲的農村婦女。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經調查統計,我市目前共有“留守婦女”6200余人,占我市農村24-62歲婦女的4.7%。她們在丈夫外出務工后,留在家里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教育子女,照顧老人等事務。她們的基本情況如下:

(一)“留守婦女”的年齡結構

被調查的“留守婦女”中,年齡最小的24歲,最大的62歲,平均年齡38.7歲;其中,24—35歲的占58.6%,35—50歲的占32%,50—60歲的占8.2%;60歲以上的占1.2%。

(二)“留守婦女”的家庭生活變化

查看全文

農村留守婦女生存境況改進對策探究論文

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農村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向城市流動,農村獨有的留守人口群體——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丈夫開始出現,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這些留守人口群體中,留守婦女負擔最重、承擔的責任與扮演的角色也最多,對農村發展的影響也最大,但受到的關注卻最少。本文通過對貴州部分地、州、縣的調研和發放問卷調查表,對貴州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提出對策措施,為決策部門提供參考。

一、生存現狀分析

中國農村留守婦女通常是指由于丈夫長期進城務工、經商或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自己則留居農村的己婚婦女。據統計:目前全國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婦女大致有4700萬。貴州與其它省份一樣,有較多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在農村存在大量“留守”人群。農村的留守老人的贍養扶持、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等已成為當前貴州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據調研統計:2006年貴州金沙縣農村“留守人群”涉及32630戶,82597人,占全縣農業人口的15.2%,其中:留守老人35442人,占43%,留守子女23492人,占29%,留守婦女23663人,占28%。貴州黎平80%的男壯年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有5000名。2008年貴州務川縣留守婦女2000名。據報道,貴州江口是一個勞務大縣,2007年全縣共10萬農村男勞力中,有近5萬外出務工,這樣多數農村婦女便成了“留守婦女”,侍奉老人、照看小孩似乎成了“半邊天”們的天職。貴州紫云縣水塘鎮貓場村村支書羅仕忠說:“全村有584戶,丈夫外出打工,老婆留守在家的有200多戶。女人在家十分辛苦,很是可憐。男人都出去了,村里老人去世,連個抬棺材的人都沒有!”在這些農村留守人員中,貴州留守婦女生存現狀存在諸多問題:

1.勞動強度明顯加大,部分農婦力不從心。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勞動強度很大,嚴重損害身體健康。貴州各縣大多數的留守婦女都需要承擔家里近5畝地左右的農業生產,其中有50%以上的婦女表示一個人忙不過來,難以承擔繁重的農活。如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鄉的王女士,丈夫外出打工,家中種著的農作物,農業生產的擔子都落在了她一人身上,而且還要照顧多個未成年孩子,還要料理家務,一年到頭身心疲憊。

2.精神壓力大,寂寞空虛,身心深受傷害。由于丈夫外出務工,長年不在身邊,留守婦女們忍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家里冷冷清清,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獨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虛,丈夫不在家,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處處小心謹慎,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說一句話,怕遭人閑言閑語,時時掛念在外務工的丈夫,擔心丈夫禁受不住城里的誘惑而移情別戀。由于農村留守婦女長期承受精神上的壓力,留守婦女容易產生失眠、焦慮,嚴重影響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

3.瞻養老人、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問題。因丈夫長期外出務工,家庭的瞻養老人和教育子女的重擔全部落在留守婦女的身上。婆媳關系不融洽,虐待老人的現象呈上升趨勢。教育子女方面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能力不足,子女的教育培養狀況呈下滑趨勢。

查看全文

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工作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省、市關于做好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工作的部署要求,結合我區實際,現就進一步加強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提高認識,增強做好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工作的責任感

農村留守和城市流動人群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并將延續相當長一個時期的社會現象,也是社會管理創新的內容之一。去年,總理作出重要批示,要把關愛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和家庭作為基層工作的重點,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盡最大努力解決好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和家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日前,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少軍同志也專門作出批示,要求有關職能部門提出做好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工作的具體辦法措施。我區是商貿聚集區,人員流動性大,目前全區有留守流動婦女兒童近10萬人。近年來,各級各有關部門在關愛留守流動婦女兒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留守流動婦女兒童的生存發展仍面諸多困難和問題,這對我們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做好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工作的重要意義,把這項工作作為基層工作的重點,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重要舉措,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切實有效措施,解決留守流動婦女兒童的實際困難,使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穩定和諧。

二、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實施婦女兒童發展“十二五”規劃為抓手,以促進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全面發展為目標,實施“關愛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工程”,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積極為留守流動婦女兒童辦好事、辦實事,進一步優化留守流動婦女兒童發展環境,促進留守流動婦女兒童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工作目標:建立健全關愛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工作長效機制,提高留守流動婦女增收致富能力,保障留守流動兒童接受良好義務教育,留守流動婦女兒童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發展、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發展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到2015年,每個鎮都要建立一所寄宿制學校,每個行政村居(社區)都要建立有固定活動場所、功能齊全的“婦女之家”,留守流動兒童集中的學校都要建立留守流動兒童活動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