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觀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9 17:17: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可持續發展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可持續發展觀

高中地理可持續發展觀分析

一、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內容

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主要形式,高中地理教材是高中課堂教學進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資源載體。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文字資源。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文字資料是高中地理教材可持續發展觀教育內容的主要表現形式。在地理教材中,用文字對教學內容進行直觀的描述,為高中地理可持續發展觀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高中地理教材包括選修和必修兩大模塊,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共同涵蓋了非常多的知識點,為可持續發展觀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文字材料。2.圖表漫畫資源。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圖畫和表格也是可持續發展觀教育內容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內容呈現上更加的形象、直觀,使學生接收到的知識信息更加的全面。圖表和文字發揮出的作用不同,但都是為了達到共同的教育目的,所以要把文字和圖表相緊密聯系,使教學效果最大化。例如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關于天體、人口、地形等方面的彩圖,學生可以直觀的了解。地理教材中的表格通過比對的形式更加明確的表現出地理事物特征及數量關系。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漫畫則是以藝術的形式把人口、資源、環境等社會熱點問題,通過幽默、夸張表現手法反映出來。便于學生多角度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并為教學增添樂趣。3.讀圖思考與活動。讀圖思考與活動是高中地理教材中進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的資源載體。首先是以圖促思,讓學生根據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讀圖進行思考練習,加深學生對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認識。然后通過教材單元末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課外實踐,進行調查研究,真實的了解地理環境發展現狀,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形成,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高中地理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教學策略

1.利用教材內容進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高中地理教材中涵蓋了相當多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是地理教師進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最直接的方法。地理教師要把教材中的文字結合圖表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能通過知識的灌輸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意識,逐漸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從而形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學生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打好基礎。例如通過《宇宙中的地球》的學習,學生可以認識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形成保護地球的情感。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的教學中,學生通過閱讀文字資料和圖片可以了解到人類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利用水資源的數量、質量情況,能夠分析常見的人類利用水資源的情況,理解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意義,從而形成珍惜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懂得基本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策略。2.拓展教學內容進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高中地理教材中關于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但是地理環境是不斷變化著的,知識信息更新也很快。高中地理教師要把先進的信息技術應用在現代教學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增長學生的見識,能達到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相關書籍的閱讀,更加深刻的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容,增加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人口的變化》的學習中,地理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播放相關的人口增長和人口遷移的數據,以及反映人口密集地區相關的生產和活動的視頻,讓學生能夠真實的理解世界人口目前已十分龐大,并且還在不斷增長,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可持續發展觀。

高中地理教師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可持續發展觀教育的內容,在高中地理各個教學環節中滲透可持續發展觀教育,在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認知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念的形成。從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出發,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貫徹和實施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

分析國際商貿中的生態可持續發展觀

摘要: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資源的過度消耗使全球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全社會正在經歷一場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核心的環境革命,這場革命也逐漸滲透到國際賈易領域。在此意義上的生態可持續貧易,旨在既不損害人類發展和環境保護生態需要的同時,又要滿足國際貿易發展的經濟利益。從而實現社會福利,促進全球生態與經濟良性發展。

關鍵詞: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貿易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國的互補性和依賴性也日益加強,然而經濟貿易現狀越來越表現為:資源向發達國家轉移,污染則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不公平的經濟貿易活動在國際貿易的掩護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全球化蘊藏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潛伏著危機。

世界各國在推動貿易發展的過程中,應認識到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二者對立—具有內在增長機制的國際貿易對自然資源需求是無限的,而具有內在穩定性機制的生態環境對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二者目標取向一致—貿易的合理有序發展是對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這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協調環境與貿易的關系,既不能破壞生態環境換取貿易的暫時發展;也不能過度地保護環境而放棄貿易增長。在此意義上,我們探討生態可持續貿易,以促進貿易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中可持續發展觀探索

摘要: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資源的過度消耗使全球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全社會正在經歷一場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核心的環境革命,這場革命也逐漸滲透到國際賈易領域。在此意義上的生態可持續貧易,旨在既不損害人類發展和環境保護生態需要的同時,又要滿足國際貿易發展的經濟利益。從而實現社會福利,促進全球生態與經濟良性發展。

關鍵詞: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貿易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國的互補性和依賴性也日益加強,然而經濟貿易現狀越來越表現為:資源向發達國家轉移,污染則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不公平的經濟貿易活動在國際貿易的掩護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全球化蘊藏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潛伏著危機。

世界各國在推動貿易發展的過程中,應認識到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二者對立—具有內在增長機制的國際貿易對自然資源需求是無限的,而具有內在穩定性機制的生態環境對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二者目標取向一致—貿易的合理有序發展是對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這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協調環境與貿易的關系,既不能破壞生態環境換取貿易的暫時發展;也不能過度地保護環境而放棄貿易增長。在此意義上,我們探討生態可持續貿易,以促進貿易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堅持可持續發展觀 打造精品旅游名片

堅持可持續發展觀打造精品旅游“名片”

中山古鎮被評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保護開發以老街為主的特色旅游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2005年,市委書記唐林三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中山古鎮旅游開發,把中山古鎮旅游發展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旅游設施不斷完善,旅游人數成數倍增長。但是,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景區內產業不成熟,“游、住、行、吃、娛、購”等旅游要素產品和服務明顯滯后,保護性開發資金匱乏,單一的精品景點難以形成品牌優勢等制約著古鎮的旅游發展。因此,整合資源,挖掘內涵,找準定位,加快保護性開發步伐,加速打造旅游品牌已成為中山旅游發展的當務之急。

整合旅游資源,形成中山古鎮與四面山風景名勝區優勢互補,是打造蜚聲中外旅游勝地的一大戰略舉措

將分散的一顆顆珍珠精心串連成一條精美的項鏈,其價值當不可同日而語,其“光芒”也會愈加璀璨。當今國內外的旅游也正是走的一條從珍珠到項鏈的道路,遠到云南的麗江古城與玉龍雪山一線,近到都江堰與青城山一線,都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成功范例。四面山與中山古鎮一是有地域之利,二者同處大婁山余脈,相距僅有43公里,隨著中山至水口寺景區公路的建成通車,其地域之利將更為彰顯。二是四面山與中山優勢互補,其結合更能形成旅游精品品牌。方圓214平方公里的四面山集山、水、林、瀑于一體,險、峻、幽、奇于一身,是觀光、度假、休閑、覽勝、避暑的勝地。景區內人文景觀豐富,朝源觀、飛龍廟、灰千巖等文化底蘊深厚,四面山朝源觀及其“天下第一奇聯”和中山古鎮楹聯文化奇異獨特,別具一格。中山古鎮早在4000多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先巴文化”。同時,中山古鎮作為連接渝川黔的水陸碼頭,曾經商賈云集,車水馬龍,鼎盛一時。如今,古鎮老街尚存的鍋廠、鏵廠、鐵匠鋪、機房、染房等小作坊風采依舊;煙薰豆腐、石板糍粑等傳統小吃香飄萬里;老酒館、老茶館、老藥鋪、棧房等老店頗受歡迎;古莊園、古寺廟、古寨、古橋、古墓等雄渾質樸;古鎮收藏的刀幣、鏟幣、鼻翼錢,鬼臉錢、古牙床、茶幾秀案、陶器瓷器傾訴著古鎮悠久的歷史文化。這在重慶乃至全國的古鎮文化旅游中都十分罕見。四面山與中山古鎮的融合,一是可以打破四面山旅游的季節性障礙,二是可以突破中山古鎮旅游產品的單薄與單一。這樣既可以充分揮中山鎮特有的文化內涵,又能讓四面山的自然風光更加迷人,形成現代旅游的最佳組合,從而成為江津旅游的第一品牌。

找準定位,挖掘古鎮文化內涵,賦予江津旅游業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獨具特色的旅游精品,是打造蜚聲中外旅游勝地的內在要求

旅游發展的實踐證明,作為旅游主體的旅游者,出游目的主要是出于審美與求知等精神生活需要,現代旅游已不再停留在感官愉悅的觀光旅游層面,而日益成為一種綜合性高品味審美文化活動。游客在目睹、耳聞、心悟、神會的旅游過程中“享受文化”和“消費文化”。所以“享受文化”是旅游者旅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單一的自然景觀很難吸引住游客。九寨溝的風光享譽國內外,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游客。但是九寨溝卻居安思危,在文化內涵上大做文章,提出了從“土著文化的保護與開發、產品文化的營造與創新、品牌文化的塑造與傳播”三環通路模式,為九寨溝打造出了濃郁的藏羌風情,成為吸引國內外游客的又一大賣點。中山古鎮千年的巴蜀文化保存幾盡完整,挖掘中山古鎮深厚的文化積淀所構成的巴蜀文化資源的活態符號與原生體驗,形成江津強勢旅游文化品牌完全大有作為。一是圍繞中山古鎮遺存,對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民間文化、商業文化、楹聯文化、移民文化、文物古跡等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查研究,編印成冊,使古鎮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二是利用中山古鎮的農副土特產品資源,加強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的開發研究,形成以旅游紀念品和工藝品為主體,以旅游食品和日用品為兩翼,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開發格局和銷售網絡;三是充分挖掘有地方特色而又具有參與性、娛樂性的巴蜀文化娛樂產品,定期舉辦地方文化節慶活動,積極發掘和開發傳統文化中有地方性的因素,豐富其文化內涵,全面提升中山古鎮的內在品質,打造出重慶乃至全國都絕無僅有的巴蜀文化旅游精品點,這必將為我市打造蜚聲中外旅勝地起到最關鍵的作用。

查看全文

透析國際貿易中的生態可持續發展觀

摘要: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資源的過度消耗使全球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全社會正在經歷一場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核心的環境革命,這場革命也逐漸滲透到國際賈易領域。在此意義上的生態可持續貿易,旨在既不損害人類發展和環境保護生態需要的同時,又要滿足國際貿易發展的經濟利益。從而實現社會福利,促進全球生態與經濟良性發展。

關鍵詞: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貿易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國的互補性和依賴性也日益加強,然而經濟貿易現狀越來越表現為:資源向發達國家轉移,污染則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不公平的經濟貿易活動在國際貿易的掩護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全球化蘊藏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潛伏著危機。

世界各國在推動貿易發展的過程中,應認識到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二者對立—具有內在增長機制的國際貿易對自然資源需求是無限的,而具有內在穩定性機制的生態環境對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二者目標取向一致—貿易的合理有序發展是對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這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協調環境與貿易的關系,既不能破壞生態環境換取貿易的暫時發展;也不能過度地保護環境而放棄貿易增長。在此意義上,我們探討生態可持續貿易,以促進貿易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的生態可持續發展觀透析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貿易

論文摘要: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資源的過度消耗使全球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全社會正在經歷一場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核心的環境革命,這場革命也逐漸滲透到國際賈易領域。在此意義上的生態可持續貧易,旨在既不損害人類發展和環境保護生態需要的同時,又要滿足國際貿易發展的經濟利益。從而實現社會福利,促進全球生態與經濟良性發展。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國的互補性和依賴性也日益加強,然而經濟貿易現狀越來越表現為:資源向發達國家轉移,污染則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不公平的經濟貿易活動在國際貿易的掩護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全球化蘊藏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潛伏著危機。

世界各國在推動貿易發展的過程中,應認識到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二者對立—具有內在增長機制的國際貿易對自然資源需求是無限的,而具有內在穩定性機制的生態環境對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二者目標取向一致—貿易的合理有序發展是對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這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協調環境與貿易的關系,既不能破壞生態環境換取貿易的暫時發展;也不能過度地保護環境而放棄貿易增長。在此意義上,我們探討生態可持續貿易,以促進貿易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論文

論文摘要: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茖W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黨的十七大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準確把握、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們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小康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

一、科學發展觀的孕育形成

(一)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關于發展觀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

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和要求。早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卑呀夥藕桶l展生產力、進行經濟建設、增加人民群眾的物質福利,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根本目標追求。在他看來,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們黨所制定的一切路線、方針和政策,歸根到底也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為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建國以后,黨和從中國國情出發,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總攬全局,統籌兼顧,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兩條腿走路”、“綜合平衡”等方針,致力于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若干重大關系,努力追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目標。在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同時,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的任務。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精辟論述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等一系列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的重大關系。黨的八大對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了正確判斷,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與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所有這些,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后來,由于我們對于國內形勢判斷失誤,在國內主要矛盾問題上的認識發生逆轉,走入“以階段斗爭為綱”的理論與實踐誤區,使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遭受了嚴重挫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深刻總結我們黨和國家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恢復和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制定和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發展是硬道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強調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強調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要堅持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強調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在實踐中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強調加強黨的建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寬廣道路,我們的生產力迅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的體會

黨的*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發展內涵、發展要義、發展本質的進一步深化和創新??茖W發展觀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思想,同思想、鄧小平理論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一脈相承,科學發展觀有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內涵,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

通過近一個月的學習,我加深了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和認識,明確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途徑。堅持科學發展觀已成為我國的重大決策,社會要進步,體育要發展,都離不開科學的發展觀。這就要求我們要緊密結合新時期下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加強部門自身建設,落實崗位職責,轉變觀念,拓寬思路,不斷創新,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科學發展觀的前提。經濟建設是強國之路。中國自古就有“落后就要挨打”的訓戒,我國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作基礎。“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边@是鄧小平反復強調的一個重要思想。在經濟建設中,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茖W的發展觀就是時刻提醒我們在經濟高速運轉的過程中不能違反客觀規律來辦事,要有全面的觀念,運用協調的方法,達到全面和持續發展,換取人類政治、經濟、社會的最大利益,做到又好又快的發展。

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我們黨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在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人民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我們的事業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也不斷在發展。實現群眾的愿望,滿足群眾的需要,維護群眾的利益,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我們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不斷實現民利,保證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始終不渝地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和不和諧因素,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不斷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安定和團結。

三、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要正確領會和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善于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各個方面的發展要求,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及其各個環節統籌好、協調好,使之相互促進、相互支撐,實現良性互動。要正確處理重點和一般的關系,善于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涉及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做到以點帶面、協調推進。

統籌發展的任務就是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查看全文

城市生態景觀可持續發展觀研究

宏觀層面的生態景觀,應該是社會、經濟和自然共同構成的系統網絡,含有自然、人文和經濟等多維度景觀,不僅涵蓋有形景觀,還包括無形的精神景觀。本文所探討的生態景觀范疇,側重于狹義的有具體形態的城市園林景觀,它是在生態學原理下,對景觀系統的生態化建設,在規劃設計中,遵從可持續發展觀,對各景觀要素進行科學配置,充分發揮生態景觀在環境和生態等方面的多重效益。

1可持續發展觀

回溯20世紀60年代,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主要以大肆的資源開采來獲得暴利,導致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危機。由于世界資源總量的急速下降,人們開始注意到,無節制的開發資源會給后代帶來可怕的災難,同時對環境的大肆破壞亦是為人類自己釀造苦果。“可持續發展”第一次被正式提出,是在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中:“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系,以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并在1987年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被正式定義為:“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在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中貫徹可持續發展觀,使園林景觀兼顧生態和審美的雙重需求,將其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緊密結合。因為園林景觀是扮演美化城市環境、平衡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角色,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景觀,也是順應社會需求的必行之道。

2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主要應遵從以下三個層面的原則:2.1生態性原則規劃設計的內容,需要尊重自然規律,在人工和自然之間尋求最和諧的平衡感,使整個景觀在城市的生態系統中既是有機的組成部分,也能自成健康的生態閉環。從鄉土物種、動植物多樣化等多角度去合理配置,尤其是發揮植物在景觀營造中的生態功能,如保持水土、防風滯塵、調節溫度、凈化水源等。城市景觀的生態性原則決定其在建設城市宜居環境、維護城市生態平衡中不可替代的作用。2.2社會性原則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要結合景觀所處地域的地理、地形、氣候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結合地域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讓身處水泥森林的人們可以在自然中受到啟迪,陶冶情操,滿足他們對景觀的精神需求。同時,景觀環境尺度的親切宜人,還可以作為科學、文化的宣教場所,促進人際交往、建設和諧社會,在防災避難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3經濟性原則城市生態景觀的規劃設計還應注重景觀的營造實施與城市經濟水平相匹配,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更應該營造“接地氣”的生態景觀,多采用鄉土植物、當地材料和工藝。經濟性不是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高效利用社會資源,維護健康環境,提高綜合效益才是經濟性原則的目標。生態景觀能有效提升城市品質魅力,其中蘊含多元的旅游資源,通過合理開發發展旅游經濟,也是其經濟性的體現。

3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對策

查看全文

小議中學教學強化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

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現在已經成為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環境保護工作的主題。我國中學生物教學歷來十分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中學生物教學加強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教育,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一、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共同課題

本世紀以來,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極大地推動了物質文明和進步。但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增長過快、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開發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嚴重地威脅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生存。在這種形勢下,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走過的歷程,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環境、資源和經濟、社會能夠協調發展的道路,這就是本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1978年,聯合國國際環境和發展委員會主席、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該委員會撰寫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并且將它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個觀點得到各界廣泛的重視,并且寫入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等文件中?,F在,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環境保護工作的主題。

一般地說,可持續發展包括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其中,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沙掷m發展強調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五個方面的綜合協調。這就是說,加快經濟發展決不能以浪費資源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

二、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