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中學教學強化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
時間:2022-03-07 10:38:00
導語:小議中學教學強化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現在已經成為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環境保護工作的主題。我國中學生物教學歷來十分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中學生物教學加強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教育,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一、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共同課題
本世紀以來,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極大地推動了物質文明和進步。但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增長過快、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開發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嚴重地威脅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生存。在這種形勢下,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走過的歷程,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環境、資源和經濟、社會能夠協調發展的道路,這就是本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1978年,聯合國國際環境和發展委員會主席、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該委員會撰寫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并且將它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個觀點得到各界廣泛的重視,并且寫入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等文件中。現在,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環境保護工作的主題。
一般地說,可持續發展包括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其中,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可持續發展強調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五個方面的綜合協調。這就是說,加快經濟發展決不能以浪費資源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
二、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
我國一貫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1983年,我國政府宣布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提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戰略方針。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了今后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指南——《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而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滿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在未來和下一世紀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
在1996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可持續發展列為實現我國跨世紀建設藍圖的兩大戰略之一。可見,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實現國富民強、民族振興的一項重大決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1996年***同志在第四屆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座談會上指出,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保護環境工作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概括地說:1.堅持節約各種資源;2.繼續控制人口發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質;3.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要有利于環境與資源的保護;4.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干部和群眾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5.堅決遏制和扭轉一些地方資源受到破壞和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從這五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五點中哪一點都離不開生物科學;中學生物教學在加強可持續發展戰略觀點教育方面具有義不容辭的重任。
三、關于加強可持續發展觀點教育的建議
我國中學生物教學,歷來十分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學大綱(試用)》在“教學目的要求”中明確要求學生“熱愛大自然,認識保護自然資源、控制人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中明確要求學生“初步認識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保持生態平衡、控制人口和保護動植物資源的重要意義”;在“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中寫入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等多個知識點。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編寫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動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滲透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例如,在講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時,講述了為了保持水土,應當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種草;在講述苔蘚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時,講述了苔蘚植物可以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又如,在講述原生動物時,講述了草履蟲可以吞食細菌,使污水凈化等。此外,教材還設有“生物與環境”專章,集中講述了人口增長與資源危機、生態平衡的關系、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等基礎知識。新制訂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學大綱(供實驗用)》,同樣十分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在“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中明確要求學生“懂得愛護自然界的生物,認識保護生物資源的重要性,形成環境保護意識”;在必修課的教學內容中有“環境與人體健康”、“無公害綠色食品”等知識點以及調查或觀察環境污染對生物影響的實習;在選修課的教學內容中有“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人與環境”等知識點。同原教學大綱相比,新教學大綱關于保護生態環境的知識點數目和課時數都明顯增多。
隨著形勢的發展,特別是可持續發展作為兩大戰略之一,寫入我國的“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為了使廣大中學生能夠從協調人口、環境、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增強對保護生態環境重大意義的認識,實際上也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和科學文化素質,以便使我國跨世紀的億萬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能夠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覺地、更加能動地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筆者認為,中學生物教學有必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加強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教育。
第一,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學大綱和普通高中生物教學大綱分別是在1992年和1995年編訂的,盡管上述大綱都十分重視和強調保護生態環境教育,但是由于可持續發展這一提法在當時尚未見諸報刊,所以上述大綱自然無法提到這一概念。根據新的形勢,在修訂教學大綱時,建議在前言的適當部分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使所有的生物課教師都能夠從生物學科的特點出發,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可持續發展在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乃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中學生物教學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任,從而更加重視開展生態學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的教學。
第二,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修訂時,建議在原有基礎上,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滲透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編寫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已努力把大綱的精神和規定,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觀點及其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體現在緒論、生物與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等章節中。這樣可使學生從更高的層面、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生物科學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國家各行業的建設乃至子孫后代的生活都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從而更加自覺地學好生物課。
第三,生物教學中加強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教育,教師是關鍵。為此,生物課教師要認真鉆研教學大綱,認真分析和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近年來,我國積極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形勢發展很快,生物課教師要努力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認真收集有關資料,努力改進教學方法,使中學生物課加強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教育落到實處。
總之,中學生物教學從本學科的特點出發,由淺入深地、持續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戰略觀點的教育,有助于更好地開展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有助于理論更好地聯系實際,加強生物課的實用性;有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認識意識和參與意識;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 上一篇:質監信息所述職匯報
- 下一篇:企業創先爭優工作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