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研究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0: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研究

篇1

關鍵詞: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經濟績效;環境績效;社會責任績效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單個企業的獨立經營很難參與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中,21世紀的市場競爭已經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Ageron等指出,企業實踐者和學者都非常重視供應鏈管理。同時伴隨著全球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以往以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環境、社會造成了諸多的不良影響,已不再適應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要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性的挑戰。在企業層面可持續發展議題剛提出時主要關注環境問題,而隨著社會和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Elkington首次提出企業要履行經濟、社會、環境(TBL)三方面的責任。Bansal也指出企業的可持續性被定義在很多方面,一個最具可能性的解釋是“通過整合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去創造有彈性的組織”。Hassini等定義企業的可持續性是能夠使企業保持長期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方面收益的能力。在經濟全球化、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以及企業三重底線責任的影響下,對供應鏈管理績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供應鏈管理不能僅以經濟績效為目標,同時需要兼顧社會與環境績效,要在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進行供應鏈管理。Ashby指出越來越多的整合可持續性與供應鏈管理證明,正在演變出一個二者相互作用的領域。以很多學者將可持續性引入供應鏈管理中。Carter和Rogers指出,可持續供應鏈就是整合社會、環境與經濟問題在傳統的供應鏈中。Seuring和Muller也指出,與傳統供應鏈管理僅僅關注經濟與財務績效不同,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特點是延伸經濟維度去整合環境與社會目標,最終實現TBL。同時該二人又指出,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是指在考慮到消費者與利益相關者需求的前提下,供應鏈上各企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社會三個維度的目標去合作管理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PaymanAhi和CorySearcy在總結前人對企業可持續、綠色供應鏈以及可持續供應鏈的相關研究基礎上,將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定義為“在主要的組織間企業系統去考慮通過自愿整合經濟、環境、社會三個方面去創造供應鏈協調,旨在更有效率和有效力的管理與產品或服務的采購、生產和配送有關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最終目的是在短期和長期內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提高利潤率、競爭力和組織的彈性”。

本文主要是基于TBL理論將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績效分為三個維度,對各維度下可持續供應鏈績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

二、可持續供應鏈經濟績效相關文獻綜述

供應鏈管理目標是降低供應鏈成本、提高響應能力,以實現利潤的增長。無論是傳統的供應鏈管理還是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最終目的都是實現經濟效益增長。曹裕等在對可持續供應鏈績效評價中將可持續供應鏈經濟績效分為財務績效、流程優化、客戶價值、學習與成長四個方面,來評價可持續供應鏈經濟績效效果。MohammadHussain等構建可持續供應鏈方案評價指標模型時,在總結相關文獻基礎上將經濟維度的使能指標分為質量管理、風險管理、戰略管理、合作伙伴的合作、信息共享、技術管理、應用安全標準、消費者壓力八個方面進行了研究。EmilieChardine-Baumann等對可持續供應鏈績效評價時從供應鏈的可靠性、響應能力、靈活性、財務績效、產品/服務質量幾個方面進行研究討論。MajidAzadi等在可持續供應鏈背景下對供應商效力和效率進行評價時將選擇供應商的經濟方面標準分為成本/價格、質量、技術能力、組織和管理、生產設施和能力、財務能力、可靠性、靈活性、運貨成本、運貨數量10個方面進行了研究。Kleindorfer等指出可持續供應鏈的經濟維度主要是指主要側重于產生并保持長期的利潤。Molina-Azorind等通過實證研究表明,供應鏈成員的可持續性企業實踐對所有現有成員的利潤存在著正向影響。Han等研究表明,企業進行可持續的企業實踐會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同時會提高企業的形象和聲譽。

三、可持續供應鏈環境績效相關文獻綜述

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Linton等研究指出研究供應鏈中的環境問題將會呈現增長態勢。可持續供應鏈環境績效要求實現低能耗、低污染的綠色循環的增長模式。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環境績效經常與閉環供應鏈以及綠色供應鏈管理聯系在一起。武春友、朱慶華等在研究綠色供應鏈管理時指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企業有效的環境管理方法,采購員和供應鏈經理在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中擔任關鍵角色。通過對供應商的選擇和評估,供應商的開發以及購貨程序的改進,他們對企業建立和維持競爭優勢起著主要作用。并指出,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建立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時各不相同的,必須針對企業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實現降低成本、提高環保效益和企業聲譽,最終增加利潤并達到可持續發展。Srivastava指出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在供應鏈管理中考慮整合環境因素,其中包括產品設計、原材料的來源與選擇、生產流程、向消費者遞交最終產品和產品生命周期后的管理。徐家旺等指出閉環供應鏈是將正向物流與逆向物流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封閉的供應鏈系統,即為閉環供應鏈,它是指生產及流通過程中,企業從采購到最終銷售的完整的供應鏈網絡結構,包含了產品回收以及產品生命周期支援的逆向物流。姚衛新定義閉環供應鏈為將商品從生產地流通到消費者,又將消費者退回的商品運送到生產地,因此形成一個封閉的物品供應鏈。

Hassini指出可持續性的環境維度就是努力最小化供應鏈運作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曹裕等用六個指標對可持續供應鏈績效進行評價,分別為能源資源利用率、產品回收利用率、萬元產值三廢排放量、節能減排投入、綠色GDP效率、環境投資利潤率。Romiguer和Alexandre指出關于環境與生態方面的可持續性實踐最重要的七個方面,分別為減少廢物和尾氣排放、應用節能產品和服務、使用可再生和可持續的能源、最大化的應用可重復利用的零部件和原料、測量和評估企業生態系統的作用、應用標準來評估可持續性的績效、遍布組織的環境保護意識的文化。Melnyk和Pagell等研究表明,企業環保型活動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存在正向的影響關系。

四、可持續供應鏈社會責任績效相關文獻綜述

經濟和環境兩個維度被認為是TBL中的兩個重要方面,而第三個維度社會責任卻經常被忽視。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很多研究表明在經濟、環境、社會責任三個維度之間是相互正向影響的。Seuring和Muller認為政府、消費者、和利益相關者是驅動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主要因素。Gopalakrishnan等認為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社會維度指的就是使與供應鏈運營有關的相關利益群體的社會福利達到最大化,其中包括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等受供應鏈運營影響的相關利益者。Che-FuHsueh提出了以一個兩級規劃模型來決定企業社會責任和補償所有供應鏈部門的最優績效水平,使供應鏈總利潤達到最大。檢驗結果表明,不僅能夠提高企業社會責任績效水平,而且通過恰當的合作能夠提高供應鏈上每個個體以及整個供應鏈的績效水平。陳遠高在系統分析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供應鏈和綠色供應鏈等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機制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公共政策強制力、社會公眾壓力、市場競爭驅動力、需求拉動力以及供應鏈內部約束力的五力集成的供應鏈社會責任動力模型。曹裕等用八個指標對可持續供應鏈社會責任績效進行了評價,分別為對股東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對顧客的責任、對債權人的責任、對合作伙伴的責任、對社區的責任、對政府的責任、對公益社業的責任。

五、結論

篇2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管理 可持續發展 制造企業

21世紀全球經濟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資源短缺、環境嚴重污染、生態失衡等的威脅。這迫使人們更加地重視經濟、資源和環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綠色供應鏈實際上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內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它以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廠商、銷售商和客戶,保證產品從物料的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資源利用效率最高。

一 X公司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現狀分析

X公司以“預防為綜合治理”為原則,致力于強化管理和科技創新,用負責任的健康安全環境行為造福員工,回報股東,加強社會環保,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公司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以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但是,X公司并沒有形成系統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其在采購、設計、生產、營銷、回收的過程中均沒有實現綠色化,所采用的環境保護策略只是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九牛一毛。

1.X公司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認識不足

由于綠色供應鏈管理在國內外均處于起步階段,故X公司對綠色管理的意識淡薄。公司的環保意識僅僅停留在廢料充分利用、廢物回收、廢水零排放的層面上,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在鋼管的材料采購、流程設計、生產、營銷等環節中同樣需要進行環境保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2.沒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信息共享不夠

眾所周知,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通過聯合計劃和共享信息以實現協同運作的效益,但是格洛斯公司在這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首先,X公司還沒有實現企業內部的信息集成化,電子商務程度也比較低;其次,X公司還處于單槍匹馬作戰階段,沒有將自己的各項職能與貿易伙伴結合起來,故未能形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信息共享不容樂觀。

3.傳統供應鏈模式造成的不足

綠色供應鏈強調綠色采購、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營銷、綠色回收等各個環節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的有效集成,這大大增加了供應鏈管理的難度。

二 X公司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具體措施

1.分析企業的運營環境

在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時必須先分析公司的運營環境,即根據企業的產品特征、生產工藝特征、上下游企業關系特征選擇企業的發展模式。

產品特征方面,X公司產品復雜性相對較小、生產批量較大、對庫存要求較高,并且存在大量不同類別的原料、半成品和燃料同時進入生產過程的情況,這些物質的化學特性、物理特性不斷發生變化,并且伴有大量的能耗。因此,實施的重點應放在倉儲、物流管理及資源的再回收與再利用上。

生產工藝特征方面,X公司的生產流程復雜,各個生產單元相互聯系,而且其固定資產數量多且昂貴,進行供應鏈的改革相對緩慢。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重點放在發展循環型的綠色工業體系上,力爭從生產工藝的源頭和過程中阻止污染物的產生。X公司的設備多、占地大,涉及核電、火電、石油、石化、煤化工等能源裝備領域,產生大量的廢物、廢液、廢氣和熱量,因此應將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理念融入到生產工藝的過程中,提高并推廣綠色鋼管及其副產品的生產,在能源回收和廢物利用方面加強與相關企業和地方社區的合作。

2.合理選擇供應商

綠色供應鏈管理強調供應鏈上各個企業間的協作,企業必須慎重選擇其合作伙伴。通常國外領先企業會根據自身要求和環境法規要求建立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然后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得供應商在這些指標方面的數據并加以定量和定性分析,最終為選擇供應商提供科學依據。選好供應商后,企業還應思考如何與供應商構建雙贏的合作伙伴關系,這種關系絕不是監督和評估供應商,應是指導和支持供應商,為他們提供建議和幫助。

3.構建綠色評價體系。

構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評價體系,是指在原有供應鏈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引入環境和資源指標,對供應鏈管理的運作方式方法進行綜合評價。綠色供應鏈管理主要是從經濟效益、顧客服務、業務流程、綠色環保、信息共享五個方面進行評價的,這五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綠色評價體系的構建能幫助企業更好地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

4.建立有效的逆向物流體系

許多時候企業總是因為退貨、換貨蒙受巨大損失。如何有效減少廢物,使產品再次利用,以及如何有效管理退貨,以減少企業損失,增強企業競爭力,已成為企業關注的熱點問題。因此要建立有效的逆向物流體系。

5.企業自身的管理

第一,企業高層應提高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重視程度并積極參與。應設立相應的專門機構,負責企業內部環境保護與管理工作,各級部門有專門負責人,以便形成從上而下的管理網絡。

第二,打造節能環保的企業文化,提高企業員工的節能環保意識。

第三,大力開展節能降耗活動,合理系統地治理污染,并且實施目標管理,構建并貫徹實施嚴格的考核制度。

第四,切實貫徹ISO 14001體系標準。從物資的采購,到生產、入庫、運輸全過程控制污染,努力減輕個環節的環境負荷。嚴格遵守國家和地方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綠色供應鏈管理能為X公司創造良好的環境,成為企業發展的驅動而非障礙,對企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一來企業可以通過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充分滿足當前和今后越來越高的綠色消費需求;二來企業通過減少物料成本和操作成本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形成高于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獲勝并取得長足發展。

三 結束語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新模式,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環境管理的難度和企業所承擔的環境風險,同時也是我國企業應對未來挑戰,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同時,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更易達到環保標準,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聲譽和品牌形象,從而擴大市場占有率,促進整個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能民、孫林巖、汪應洛.綠色供應鏈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朱慶華.綠色供應鏈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3]孫大涌.先進制造技術(第一版)[M].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4]張炎亮、何楨、李亞東.現代制造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功能模型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篇3

西門子公司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案例分析

歐洲西門子集團是大型跨國集團,業務范圍涉及能源、電子電氣、通信技術、醫療設備等。2010年集團實現銷售額760億歐元,盈利41億歐元,全球員工有40.5萬。

西門子每年在全球采購130多個大類貨物,價值400多億歐元,超過年銷售額的一半。其中約230億歐元用于采購同工業、能源和醫療技術這三個事業部生產相關“直接產品”,即半成品和和零部件。170億歐元用于采購集團通用產品,其中信息產品和市場營銷產品等“間接產品”采購額為100億歐元。2008年之前,西門子的供應鏈是垂直型的,各事業部都有自己的供應鏈。

2008年4月,西門子制定了供應鏈管理倡議。當年11月,董事會專門設立了負責供應鏈管理、可持續發展和全球服務事務的董事一職,由Babara Kux擔任。供應鏈董事下設管理團隊,共有100多名員工,其中的高管包括集團三個事業部的采購總經理、工業財務總監、中國區總裁和英國區總裁。供應鏈管理團隊分為財務、直接材料采購、間接材料采購、戰略和計劃以及全球價值采購等幾個部門。供應鏈管理團隊是集團最高采購決策機構,已成為集團新戰略的運營核心之一。西門子供應鏈管理的口號是更快、更好、更具創新和更環保。

事實上,西門子沒有實行完全統一的集中化的采購。集團制定了供應鏈管理“60—25—20”戰略。具體為:

2010年底前全部采購的60%實行統一采購,剩下的各事業部門仍有采購權力,但集團內部形成了集約化供應鏈管理網絡,各采購部門相互協作。中期來看,在新興市場的采購比例要從目前的20%提高到25%。供應商數量要減少20%。

2009年3月,西門子開始實行供應鏈瘦身計劃,消減了20%的供應商,即74000家企業。集團認為,供應商應該更緊密地、更早地同西門子的產品開發相結合。集團實施供應鏈管理后針對間接產品的采購實行了集中采購,集中的訂單壓低了采購成本。據麥肯錫咨詢公司估計,實行供應鏈管理后西門子采購成本至少降低了5%。

西門子的供應鏈中有1000家左右的大供應商,他們背后有自己的供應鏈。這些大供應商可以看作西門子供應鏈的分鏈條,因為他們背后又有著自己的供應鏈。西門子認為,選擇分鏈條要精益求精。當今的競爭已不再是供應商A和供應商B的競爭,而是供應鏈A和供應鏈B的競爭。

西門子的供應鏈管理戰略中十分重視新興市場,這些國家的市場規模迅速增長。西門子在新興國家的銷售額占全部銷售額30%,但在新興國家的采購額只占全部采購額的20%。為了降低成本而增強競爭力,西門子將加大在這些國家的采購力度。中國在此備受西門子青睞,這也是為什么在供應鏈管理團隊意吸收中國區總裁的原因。舉個例子。西門子將為中國高鐵建造100組列車,其中西門子自己的供貨額僅為7.5億歐元,而中方兩家合作車輛廠的供貨額將達30億歐元。

西門子的供應鏈管理還重視環保內容,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集團計劃到2012年底前投資1億歐元打造綠色生產。今明兩年內西門子將派環境專家檢查供應商的環保情況,目標是使供應鏈每年節能1.7億歐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50萬噸。2010年西門子開發出一套“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網絡教程,所有采購經理必須接受該教材培訓。當年西門子的主供應商中有953家進行了可持續發展力自我評估。以中國為例,西門子在上海、北京和深圳為中國供應商舉辦了首屆可持續發展交流會。西門子還為供應商制定了一套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并經常檢查其遵守程度。

給中國供應鏈管理型外貿企業的啟示

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中國不可能永遠依靠人口紅利走低勞動力成本之路。況且中國大陸面臨的外貿環境日趨不容樂觀,針對中國“雙反”案件不斷增多,而且正在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中國的制造業企業要提升產業結構,努力占據全球價值鏈的兩個高端,即研發和銷售。中國要努力發展和促進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和供應鏈管理型企業。21世紀的競爭可能不再是單純的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現在的趨勢是,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化,企業間正在加快戰略聯盟的步伐。

大企業要努力優化自己的供應鏈

要看到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大企業已經有實力進行全球采購。我們的企業要培養世界眼光,不能僅滿足于接單—生產—出口模式。從前的“兩頭在外”的加工模式是當時條件下合適的模式,但只能帶來價值鏈最低的部分,已不能滿足外貿企業產業升級的需要。大企業要在全球范圍內加強對采購、供應商選擇、運輸配送乃至國外銷售商選擇等供應鏈環節的研究,努力整合資源。郵政、鐵路、航空等具有天然優勢的大型運輸企業要努力依托自身優勢,建設自己的供應鏈管理服務部門或子公司,成為優秀的第三方物流供應商。

中小企業要努力融入到全球供應鏈中

對于中小企業,受自身實力所限,最現實的做法應該是找準市場定位,成為本土大企業或者外國企業的供應鏈中的一環。爭取獲得長期穩定的合同,從而確保企業獲得規劃未來發展的基礎。

要下大力氣關注可持續發展問題

篇4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 C931;F2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1763(2015)03―0071―08

Abstract:Nowadays, the competition of supply chain has replaced the brand competition among modern enterprises. Undertak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exact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edge and the conformity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guidelines. However, the complexity, causal ambiguity and historical variabilit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o pose certain obstacles in practical level. To realize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e have to launch cogovernance standards which exert risk assessment,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ustainable supply chain;risk assessment;evaluation index

一 問題的提出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1世紀的最大競爭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Christopher,2005)[1],企業的管理注意力應從企業間的競爭轉向供應鏈間的競爭。特別又是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社會問題頻頻出現,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還需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2]。從三重底線(Elkington?J,1998)角度來看,企業應從供應鏈內外部整合功能向可持續供應鏈發展,實現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與經濟、社會、環境的整體和諧發展。

1970年代學者們對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簡稱SCM)就進行了研究,但是研究的問題具有片面性,直到2002年對SCM的研究還是集中在“上”鏈或“下”鏈,或者從SCM的某一個方面加以研究[3]。進入21世紀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問題的不斷出現,國內外學者對基于社會責任的供應鏈風險問題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4]。Julien Levis指出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在其供應鏈視角下推行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以保證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并在供應鏈視角內把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其戰略采購與管理的重要內容。CheFu Hsueh 和 MeiShang Chang 研究了由生產商、中間商和零售商組成的具有 CSR 的網狀供應鏈,提出了一個競爭戰略,即生產商之間基于CSR的協作模式[5]。Lewis,B.M等研究了全球供應鏈中確保CSR行為的安全措施以及如何管理采購商與供應商之間的行為規則[6]。Sawik?T等認為供應鏈中的采購商在實施采購計劃時應確保其供應商就勞工和環境等方面履行社會責任[7]。Kytle和Ruggie認為,基于社會責任的企業供應鏈風險產生于企業的自利,或其它組織的行為不確定性。Panayiotou等建立了社會責任指標拓展體系,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風險分析。Vallaster等指出,企業應將關于社會責任的供應鏈風險管理全面深入地融入到戰略管理中。Hallikas從風險事件的概率和結果的角度,對社會責任下的供應鏈風險評估進行半定量化研究。Pater提出了利用評分方法去建立社會責任下的供應鏈風險識別指標體系。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副理事長陳英女士提出:作為一個完整的可持續供應鏈,每個企業都得貫徹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只有所有供應鏈相關方都負責任,才可以建立一個有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陶菁、顧慶良研究了供應鏈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指出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強制性要求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最重要的驅動力。毛太田,周丹從采購、庫存、配送、銷售和售后5個風險視角構建了社會責任下零售供應鏈風險評估指標體系,進而對企業供應鏈風險進行定量評價[8]。雷勛平從供應風險、需求風險、物流風險等7個方面構建了汽車制造業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9]。郭毅,豐樂明利用logit和probit二元選擇模型探討了企業規模、資本結構與供應鏈社會責任風險的關系。賈敬全認為,由于社會責任履行不當會給公司帶來戰略風險、經營風險、環境保護風險和財務風險等等,進而影響公司可持續發展。顏波,石平提出基于社會責任的供應鏈風險主要來源于供應鏈內外部的不確定性[10]。張秀敏,楊連星建立了風險評估模型, 認為解決供應鏈企業最關鍵的因素是供應源問題[11]。龍靜從供應的集中度,供應商的可見性,設計信息的可替代性,設計信息的可轉移性等社會責任方面識別供應鏈脆弱性去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風險[12]。

湖 南 大 學 學 報( 社 會 科 學 版 )2015年第3期許 建,田 宇: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以汽車行業為例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基于企業社會責任下供應鏈風險的研究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供應商問題的研究、供應鏈風險類型的研究、供應鏈風險指標體系建立的研究。[13]本文在界定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內涵基礎上,利用相關理論,探討基于企業社會責任下可持續供應鏈風險管理體系結構;基于實證調研和統計分析法構建社會責任下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對其進行綜合評價,并從企業內部責任風險、外部環境責任風險、合作伙伴責任風險等角度探討可持續供應鏈風險。本文融合了企業社會責任[14]、可持續供應鏈管理、風險評價等元素,為可持續供應鏈上社會責任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同時有利于供應鏈企業結合自身特點、切實承擔社會責任,也有利于降低供應鏈上企業的合作風險。

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與總結,筆者認為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是指供應鏈上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存在的風險,即由于企業不承擔或不合理承擔社會責任,在特定客觀條件下,由風險因素引起社會事件的發生,導致影響企業品牌的聲譽、員工的士氣和道德凝聚力、消費者的認同力,影響供應鏈可持續整體安全運行,造成供應鏈條上整體成本增加、供應鏈效率下降和無法達到可持續供應鏈管理預定目標,對供應鏈條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損失的不確定性。因此,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中,企業承受的社會責任壓力不斷加大,利益關系更加復雜,為了確保企業可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企業必須加強社會責任方面的供應鏈風險管理。

二 相關理論分析

(一)供應鏈管理

關于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國內外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還沒有達成一致,但是其主要內容是差不多的。在對相關文獻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認為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物流、服務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控制,從供應商的供應商開始,制成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渠道把產品送到需求者手中的將供應商、生產商、中間商、零售商、直到直接客戶和間接客戶連成一個系統的、完整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如圖1所示。它不僅是一條連接供應商的供應商到客戶的物料鏈、信息鏈、資金鏈,而且是一條增值鏈[15]。SCM就是對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直間接客戶的整條網鏈結構上發生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計劃、控制、協調和反饋的一種供應鏈中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SCM 作為一種集成創新的理念思想,指導供應鏈參與者在目標和行為統一的基礎上,將企業間的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一種獨特的供應鏈資源和能力,以致使企業獲得可持續的、穩定的競爭優勢。

(二)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管理

企業社會責任最早由Oliver Sheldon于1924年提出。至今為止,學者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各有各的看法,但最重要的一點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企業的高科技化,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與外延不斷在變化[16]。本文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最大限度地承擔對員工、合作伙伴、債權人、消費者、社區、政府、競爭者、環境和弱勢群體等方面的經濟、法律、道德和慈善責任。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又是近年來,社會責任風險不斷在供應鏈上涌現[17],例如,2012年新聞媒體所披露的針對肯德基的“問題雞肉”事件,2013年中國石化“青島輸油管道爆炸”事件、哈藥集團“銷售假冒保健品”事件,給肯德基、中國石化和哈藥集團公司造成重大不良影響,其原因都與公司未對其供應鏈企業提供的產品進行嚴格的監管或企業內部管理有關。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消除社會不安定隱患,有利于提高員工道德凝聚力、樹立企業良好形象,有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降低成本、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18]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注重核心企業與其上下游企業間資源的整合與能力的形成,我們就不能只單單關心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還應采取與上下游企業供應鏈溝通與合作等方式,使供應鏈上的企業共同遵守社會責任,使各企業間合作風險減少到零[19]。

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與綠色供應鏈管理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不僅僅考慮生態環境方面的影響,而是系統地整體地協調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追求三重底線的最大化平衡[20]。可持續供應鏈管理(SSCM,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供應鏈管理中的體現,是核心企業與其上下游企業從戰略高度系統地協調經濟效益、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三重底線,在每個環節將企業與自然、企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于整個供應鏈[21],并有效管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以及供應鏈上企業間合作所進行的管理。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管理體系結構如圖2所示。

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管理體系結構是在付磊提出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結構基礎上提出來的。付磊主要是從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對象、目標、集成創新和內容上進行探討。筆者主要是從企業社會責任下可持續供應鏈風險的角度去探討這幾個方面的,對象、目標、技術與付磊提出的有所不同。筆者最大的創新是在社會責任下對可持續供應鏈在企業內部責任風險、外部環境責任風險和合作伙伴責任風險利用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去探討如何降低供應鏈上企業合作風險和實現企業可持續性發展。

(三)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設計

本文主要采取對企業和專家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數據資料收集,并參考調查數據信息確定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

1.調查對象的選擇與問卷設計

由于調查的問題涉及到供應鏈企業多方面情況,所以調查對象主要選定為上海大眾、上海通用、北京現代和廣汽本田等企業中從事供應鏈業務活動(如采購、物流、銷售、品質和環保等)的相關人員、中、高層管理者和供應鏈專家。本文問卷設計以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的確定為目標,針對不同指標層獲取兩兩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比較信息,以便構建對比矩陣進行層次分析。問卷發放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與專家面對面進行溝通與交流,讓專家填寫問卷并對問卷中列出的指標進行刪減或補充;一種是直接到企業進行調查,現場回收問卷;另一種是郵寄給被調查的企業和供應鏈專家。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問卷122份,回收率為81.3%,經分析整理后,有效問卷106份,有效問卷率為70.7%。通過問卷調查方式確定各級指標權重的原始數據,由此建立判斷矩陣,分別計算一級、二級、三級指標的權重及其相應特征向量,隨后計算CI值,將計算結果和隨機一致性指標RI值進行一致性檢驗。最后,106份問卷有95份通過了檢驗。

2.選取指標的主要控制措施

為了達到構建一套合理、全面、系統、科學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本文調查采取了如下控制措施。

(1)填寫問卷對象的控制。由于調查的專業性較強,這就要求調查對象必須是對企業供應鏈業務十分熟悉的人員或是物流方面專家,以此來提高問卷調查的可靠性。本研究調查中93%的受訪者在目前企業服務了3年以上,非常熟悉企業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本研究問卷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2)調查過程的控制。本研究調查所遇到的最大障礙是多數企業人員都很繁忙,對于工作繁忙的企業工作者我們是主動上門去調查,現場完成調查工作;對于供應鏈專家我們主要是采取郵寄的方式,以保證專家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填寫問卷。

3.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供應鏈企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然而在利潤的驅使下,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環境的污染、虛假廣告、不正當競爭、產品質量等,嚴重影響了企業可持續發展和消費者權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供應鏈風險評價越來越受到關注[22]。本文在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專家意見以及實際情況,并結合問卷調查數據統計,將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從企業內部責任風險、外部環境責任風險和合作伙伴責任風險三個維度進行測量,并在廣泛搜集國內外學者關于企業社會責任下供應鏈風險評價測量題項的基礎上整理出如表1所示的評價指標體系。

(1)企業內部責任風險。企業內部責任風險是指由于供應鏈上核心企業在企業內部運營管理過程中人為因素、資源配置等所產生的風險。主要包括由于生產能力與生產事故導致的生產風險,由于研發技術的先進性、模仿性、產品周期性引發的技術風險,由于物流基礎設施與成本產生的物流風險,由于人才儲備等原因產生的人力資源風險。

(2)外部環境責任風險。外部環境責任風險是指由于企業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對整個供應鏈產生的不利影響。主要包括生態環境、政治法律環境、經濟環境、市場環境。

(3)合作伙伴責任風險。合作伙伴責任風險是指供應鏈企業間在運行操作過程中獨立決策、道德準則、文化差異、利益分配不一致等不同而導致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增加。主要包括供應風險、信息風險、文化風險、利益風險。(四)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實證研究

在我國,汽車制造業規模大,產業關聯度高,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我國汽車銷量突破2100萬輛,早已超越美國而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汽車企業的產值比較高,涉及面比較廣,產業鏈條比較長,所以汽車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狀況對社會具有較大影響,不僅有助于社會的和諧,同時也是企業服務社會的重要體現。汽車制造業可持續供應鏈包括從零部件采購到整車交付的全部過程,是最復雜的供應鏈系統之一,是典型的全球供應鏈競爭。它是以整車制造企業為核心,通過上游汽車零部件供應企業和下游汽車銷售企業等一系列企業的協同作業。主要是以整車制造企業為中心,通過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控制,從原材料采購開始,經過中間生產到最終產品制成,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銷售給消費者,形成了從供應商的供應商、供應商、制造商、中間商、零售商,最后到客戶手中的一個整體的可持續供應鏈網絡結構,在整個供應鏈系統中具有代表性。

以上海大眾、上海通用和廣汽本田等汽車制造企業為例,運用上述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調查和度量,對其可持續供應鏈風險進行研究,對汽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同時這幾家制造企業主要生產系列轎車、商務車和越野車,在汽車行業具有代表性和普適性。因此,選取的這幾家汽車制造企業基本能代表我國汽車制造業整體供應鏈風險狀況,通過評價與分析這幾家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供應鏈風險,可為我國汽車制造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供應鏈風險預警與防范提供決策參考。

1.樣本的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把上海大眾、上海通用和廣汽本田汽車制造企業作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數據來源主要是邀請汽車制造業供應鏈風險評價專家、企業相關管理人員(許群芳等)和高等院校供應鏈風險研究人員(董堅峰等)等11人組成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專家小組。獲取數據方式主要是通過現場調查、網絡在線調查和問卷郵寄等方式獲得表1中各個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相關數據,運用的是SPSS17統計分析軟件,通過AHP分析法獲得企業社會責任下可持續供應鏈各級指標的權重,模糊評價法獲得各級指標的綜合得分,再通過歸一化處理得到一級指標的權重與總體得分。

2.量表的信度與效度分析

筆者采用SPSS17進行數據分析。第一步,可靠性檢驗。用一致性指標Cronbach’系數來檢驗量表的信度,如果因子的Cronbach’值超過0.7,表示具有較好信度,0.5~0.7,被認為可靠性一般。通過檢驗,企業內部責任風險、外部環境責任風險、合作伙伴責任風險三個變量的信度分別為0.736、0.752、0.689,除了合作伙伴責任風險少于0.7外,其它的均大于0.7。第二步,進行主成分分析來檢驗量表的效度。筆者用巴特立球體檢驗并觀察,結果顯示企業內部責任風險、外部環境責任風險、合作伙伴責任風險三個變量的KMO值分別為0.857、0.839、0.764,均超過0.7

馬慶國(2002)認為KMO樣本測度和巴特利球體檢驗可判斷樣本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KMO在0.9以上,非常適合;0.8-0.9,很適合;0.7-0.8,適合;0.6-0.7,不太適合;0.5-0.6,很勉強;0.5以下,不適合。。說明所調查的問卷是有效的、可信的。

3.風險評價指標權重及綜合得分計算

表1所列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層各指標權重的確定非常重要,因為它關系到評價結果的準確與否。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指標權重,然后用模糊評價法確定可持續供應鏈風險的評價等級與分數。

(1)風險評價指標權重計算限于篇幅的要求,具體計算過程略。

邀請多位專家分別對評價指標體系的各個指標逐層進行成對比較,直到各位專家的意見趨于一致,得到各位專家的均值判斷矩陣:

(五)風險值測定模式

核心企業選擇與供應鏈上企業合作的風險價值是由風險程度決定的。因此,核心企業在選擇供應鏈上企業合作時要了解風險價值,首先就要對合作企業的風險度進行評價,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性供應鏈。因為風險是由于決策實施的結果對有關社會責任存在各種可能性而派生的,所以在評價風險度時,就要把各種可能都考慮進去,其辦法就是利用權重來評價與企業合作的風險。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的步驟如下:(1)權重的計算。評價指標權重通過層次分析法能夠算出來(上文中已闡述);(2)指標的綜合得分。指標的得分通過模糊評價集能夠算出來(上文中已闡述);(3)計算指標的平均期望值。由于可持續供應鏈風險存在著多項指標,各項指標的權重不一樣,評價風險度時先要把平均期望值算出來,平均期望值E-:E-=∑ni=1XiPi;(4)用標準差來判斷可持續供應鏈風險度的大小。風險度的大小通常用各種指標值與平均期望值之間的標準差δ來評價,公式為δ=∑ni=1(Xi-E-)2Pi,A企業標準差小于B企業標準差,則認為A企業的風險小,但是得有個前提,那就是A企業平均期望值同時要大于或等于B企業平均期望值,如果A企業平均期望值小于B企業,我們就得用標準差系數來評價風險度大小;(5)計算標準差系數。標準差系數又稱為標準離差率δ/,計算公式為δ/=δE-×100%,標準差系數小,就認為風險度小。

(六)汽車制造業可持續供應鏈風險值計算

利用4.3 風險評價指標權重及綜合得分公式計算三家汽車制造企業基于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權重及綜合得分,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利用表4中的數據,再根據(五)風險值測定模式計算三家企業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的標準差系數,計算結果如下:

(七)基于社會責任的汽車制造業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結果分析

從3家汽車制造業企業的社會責任下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標準差系數來看,均處于低風險狀態,表明汽車制造業企業可持續供應鏈總體上來說運行狀況良好,與汽車供應鏈上企業的合作在社會責任方面的風險是很低的。但是上述3家企業上海大眾的標準差系數最小,說明上海大眾的企業社會責任下可持續供應鏈風險最小,與它合作更值得信任。

三 結論與未來研究展望

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實際,設計了一種更為合理、客觀、全面、系統、科學、實用的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同時,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各指標的權重進行判定,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各指標進行打分,運用風險測定法對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度進行評價,從而可以得到較為客觀的評價結果,較為有效地對可持續供應鏈風險度進行評價,進而有助于為企業選擇合作伙伴提供可靠的依據。通過對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度的評價,根據風險度的大小可以給合作企業設計紅、黃、綠三種顏色( 紅色:高風險的合作企業; 黃色:中風險的合作企業; 綠色:低風險的合作企業)。進而對紅、黃、綠合作企業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必須注意,對合作企業的分類是動態的,要根據在不同時期的表現調整等次。

紅色合作企業:采取強有力措施,直接與這些企業對話,持續監督和改進表現或放棄與這些企業的合作;

黃色合作企業:積極地介入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比如:對每個合作企業應該經常要求報告社會責任績效;

綠色合作企業:通過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和訂購單等限制性條款要求履行,不必積極溝通。

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及其管理是一個企業從優秀走向卓越的必要過程。為了使本文設計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真正幫助到供應鏈上企業,切實可行地對可持續供應鏈上企業進行風險度評價。未來還需要在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與完善:一是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的數據搜集與積累,即如何建立企業數據信息共享機制;二是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中存在大量的定性成分和不確定因子,再加上不同行業的可持續供應鏈的影響指標側重點又各不相同,所以要加強對評價指標體系的驗證,以便在不同行業中增加評價指標體系的通用性;三是可持續供應鏈風險評價強調的是社會責任績效,而企業的經營目標又是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如何真正對企業社會責任下可持續供應鏈風險度進行評價將是學術界今后關注和研究的重點。

[參 考 文 獻]

[1] Christopher, M.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M].London:Financial Times Pitman Publishing, 2005.

[2] Punit Arora, Ravi Dharwadkar. Corporate Coverna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The Moderating roles of attainment discrepancy and organization slack[J]. 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1, 19(2):136-152.

[3] 葛永盛,黃婷婷.基于風險與收益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20-24.

[4] Francesco Ciliberti, Job de Haan. CSR codes and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in supply chains:four case studies[J]. Journal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1,19(8):885-894.

[5] CheFu Hsueh, MeiShang Chang. Equilibrium analysi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J]. Eur J Opl Res,2008,190(2):116-129.

[6] Lewis,B.M.,et al.Managing inventory in global supply chains facing portofentry disruption risks[J].Transportation Science, 2013,47(2):162-180.

[7] Sawik,T.Joint supplier selection and scheduling of customer orders under disruption risks:Single vs.dual sourcing[J].Omega, 2014,(43):83-95.

[8] 毛太田,周丹.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零售企業供應鏈風險評價[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11):85-87.

[9] 雷勛平. 我國汽車制造業供應鏈風險評價實證研究-基于熵權可拓決策模型的分析[J].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3,(11):1-8.

[10]顏波,石平. 物聯網環境下的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估與控制[J].管理工程學報,2014,(3):196-201.

[11]張秀敏,楊連星. 企業社會責任項目的評估方法探析[J].管理現代化,2014,(3):58-62.

[12]龍靜,張以彬. 制造供應鏈風險的虛擬應急管理研究[J]. 現代管理科學,2014,(8):36-38.

[13]朱正威,李文君,趙欣欣.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公眾參與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53.

[14]陳文捷.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影響因素[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6):96-100.

[15]陳俊杰. 供應鏈視覺下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研究[J]. 商業會計,2014,(16):50-52.

[16]刁宇凡. 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形成機理研究基于綜合社會契約視閾[J].管理世界,2013,(7):180-181.

[17]田虹,袁海霞. 企業社會責任匹配性何時對消費者品牌態度更重要影響消費者歸因的邊界條件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2013,(3):101-108.

[18]樓裕勝.基于模糊神經網絡的企業集用風險評估模型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21-25.

[19]梁佑山,倪得兵. 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供應鏈雙渠道競爭模型[J].中國管理科學,2013,(11):453-459.

[20]Stefan Seuring, Martin Muller. From a literature review to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8,(16):1699-1710.

篇5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電子行業;系統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F272.7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近年來,各國政府和組織先后出臺各種保護環境的政策與法規,旨在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其中以歐盟的WEEE和ROHS指令最具有代表性。歐盟的環保指令內容甚是廣泛,對中國電子產業影響很大,已經構成綠色貿易壁壘。因此,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電子行業尋求可持續發展,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提高我國電子企業供應鏈的綠色度勢在必行。

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對于不同的行業都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對于造紙業來說側重于生產環節上的生產技術改進,而對于電子行業來說側重點卻是電子產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回收處理環節。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絕大多數電子企業只重視電子產品的生產、銷售以及產品售后服務等環節,而對電子產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回收處理大多數企業要么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實施,要么直接放任不管,對資源和能源來說都是一種嚴重浪費。隨著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斷增大,電子需求也逐漸增加,進而造成了大量的電子垃圾,日益成為社會生態環境的嚴重負擔,也使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不斷下降。因此,本文應用系統動力學對電子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進行建模,為電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提供理論依據和相關具體措施。

2 理論綜述

2.1 綠色供應鏈管理

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最早在1996年由美國國際科學基金資助的一項“環境負責制造”研究中被提出,各個機構與學者們對綠色供應鏈管理也進行了研究,但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概念。國外相關綜述研究文獻數量很少[1], 國內相關綜述研究也尚不多見[2]。Narasimhan等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定義是:對供應鏈管理方針、采取的行動以相互之間產生的關系的設定,所形成的各種關系是應對公司產品和服務的有關設計、材料采購、生產、分發、利用、再利用以及處置方面的環境問題[3]。我國學者但斌和劉飛等人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因素以及資源的高效配置的現代管理模式,它是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商、生產加工廠、銷售商和客戶,其最終目的是使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存儲、中轉、利用到報廢處理的全過程中,對環境影響程度最低,資源配置效率達到最高[4]。朱慶華教授著重強調了環境因素的作用,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應該考慮環境績效優劣,實現企業和供應鏈之間的可持續發展[5]。在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模型研究的基礎上,汪應洛和王能民教授參照了以往學者的觀點從系統的角度闡述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構成,綠色供應鏈管理系統中包括生產系統、消費系統、社會系統與環境系統4個方面[6]。

2.2 系統動力學

1956年,系統動力學理論由MIT的Forrester創立[7]。系統動力學是一門基于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和計算機仿真技術的新興學科,它主要從系統內部的微觀結構入手來進行建模,分析系統結構、行為和功能的內在關系,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系統動力學模型可以說是一種結構型的模型,它與其他模型方法不同,對參數的要求不高,也不一定要求精確的數據,而著重研究系統結構及動態行為,這對于復雜系統尤為適合。目前,國內外用系統動力學對綠色供應鏈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從系統動力學的角度提出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的實施模型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

3 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系統動力學模型

的構建 綠色供應鏈管理運作生命周期[8]中提到綠色生命周期一共包括4個環節,分別是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銷售以及綠色回收。在電子行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運作生命周期中也同樣包括了這4個環節,不同的是綠色回收環節在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中尤為重要,廢舊電子產品的可回收價值較高,市場經濟份額較高,并且對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可以提高企業的綠色形象,進一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電子行業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與一般供應鏈相比較,主要區別在于增加了廢舊產品回收商企業節點。

在綠色供應鏈管理閉環結構中,供應商負責提供綠色生產原料,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制造商采用綠色生產技術保證原料使用率和能源利用率,通過綠色銷售渠道到達消費者手中,最終經過消費者使用后,產品失去原本使用價值,通過回收商的回收進入逆向物流體系,開始綠色再制造環節,廢舊產品中的可重新利用部分可以再次進入原料供應商[9]。

現實中的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很復雜,包括的因素非常多,如果全都考慮在內,會使模型無法有效運行,也失去了仿真的意義,因此有必要對模型建立進行一定的假設,本文建立的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的模型假設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假設該系統中只有一種電子產品生產;②生產產品所需要的原材料供應充足,即不考慮物料庫存的情況;③假設原材料供應商中供應的原材料短時間內不會有太大的變化;④假設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中各節點企業均采用安全庫存管理模式;⑤假設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中企業的物流能力是充足的,即不考慮物流能力缺乏的問題;⑥假設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的問題處理與決策能力不受限制,都能及時收到并完成相關業務處理。

經濟與管理

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中影響因素眾多,構建模型之前首先必須對模型進行相關因素的篩選。此次綠色供應鏈管理系統建模的主要目的是驗證綠色供應鏈管理中影響企業的綠色形象的因素、各因素間的相互影響及企業綠色形象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作用,經過篩選可以按供應鏈上各個節點企業進行變量的選取及分類。確定好了系統邊界之后,就可以構建系統動力學流圖,因此本文所建立的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SD流圖如圖1所示。

4 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政策

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對于電子行業來說,不僅提高企業的綠色形象并增加企業電子產品的銷售額,而且對提高企業的國際市場品牌競爭力也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針對上文的數據分析與仿真結果,可以從兩個方面提出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相應對策,一方面從企業外部環境約束分析促進綠色供應鏈管理構建并完善的對策,另一方面從企業自身內部環境來分析如何積極構建綠色供應鏈管理。

4.1 從企業外部環境約束來分析構建綠色供應鏈管理

由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系統動力學模型的結構及相關仿真分析,可以得出電子企業是否積極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很大一部分的壓力來自于政策法規及綠色標準的約束。因此,一方面我國需要積極制定頒布實施相應的環保法規,完善法規激勵機制,促進企業將外部的環境問題及壓力內化為企業的內部成本,實現經濟利益與環境績效的有效結合;另一方面,綠色標準的完善是我國電子企業應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的關鍵措施。在我國,綠色標準的完善可以主要從以下幾種標準進行參考制定并完善:國際和區域性的環保公約、國別環保法規和標準、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和環境標志等措施、生產和加工方法及環境成本內在化要求等分系統[10]。政府的綠色標準可以對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起到外部約束作用,但最終還是需要企業自身的環保意識及社會公眾的參與意識,才能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真正起到實際的控制與約束作用。

4.2 從企業自身內部環境來分析構建綠色供應鏈管理

我國電子企業目前受到環境和資源的雙重壓力,國際環境上的綠色壁壘也日趨形成,但是短期內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并不能帶來較大的成效,相反可能會有較長一段時間的成本壓力。隨著綠色貿易壁壘的形成,綠色產品越來越重要,企業有必要意識到開發環保友好產品、綠色生產直至綠色回收的重要性。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涉及了供應鏈中的各個節點企業,需要供應鏈中各企業成員積極參與綠色供應鏈管理。本文將從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回收各個階段分別提出相應對策。

4.2.1 綠色設計

綠色設計貫穿于產品生命運作周期的全過程,需要充分考慮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運用到的資源及能源對環境的影響。結合本文建立的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系統動力學模型的仿真結果分析,可得出在實施綠色設計時應考慮到以下幾點:①盡量選擇可回收再利用、綠色度較高的原材料。②鼓勵“拆卸、組合和循環設計”。③秉持 “系統觀念”。對產品進行設計時不能只停留在設計這個層面上,應該跳出這個層面,置身于“產品——人——環境”等多要素構成的系統中。在進行產品開發設計時,盡量多采用新的理念和思維方法,系統全面地進行綠色設計。

4.2.2 綠色采購

綠色采購要求在產品設計階段選用綠色原材料,綠色原材料主要是指對環境污染小以及可再利用性高的材料。原材料供應商供應的原材料除了具備在生產制造中能夠發揮良好功效的同時,也需使產品報廢后仍能夠對原材料進行有效的回收處理,達到減少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的目標。綠色采購可以采取與供應商合作的戰略,為保證與供應商達成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在供應商選擇中,可對其進行系統的評估。對供應商的系統評估可通過供應及時性、合格率以及供應原材料的綠色率等因素對其進行考察。

4.2.3 綠色生產

在產品生產制造過程中影響企業綠色形象的因素主要包括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和綠色率,也包括生產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率及回收的廢舊電子產品的再利用再制造率。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和綠色率與選擇的供應商的綠色度有著直接關系,因此在供應商選擇中要充分考慮供應商的綠色形象。另外,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處理以及再利用再制造率也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綠色形象。供應商供應綠色原材料對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處理及再利用再制造率的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綠色回收處理階段也必不可少。

4.2.4 綠色回收

當產品處于生命周期末端的報廢處理階段時,需要對其進行綠色回收及再利用。廢舊電子產品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對環境存在污染的潛在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再循環資源回收利用的高價值性。比如,生產一臺計算機大概需要700 多種化學原料,這其中50%以上對人體是有害的。而1t電子板卡中含有大約1磅黃金、286磅銅、65磅鉛、90磅鐵等,只要通過合適的設備以及恰當的處理工藝,就可以將這些資源經濟環保地利用起來。

5 結語

縱觀電子行業的整個供應鏈系統,可以看出綠色回收在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我國企業管理中,企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目前企業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作為電子企業,尤其是電子制造業就更應該主動提高環保意識,將環保意識融入到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綠化中去,綠色供應鏈管理不僅可以為社會創造環境效益,也可以為企業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進而擴大企業的產品市場并節約成本,從而使企業收獲更大的經濟效益,最終達到社會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局面。

篇6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 綠色供應鏈

企業可持續發展是在1984年世界環境管理工作會議上提出來的。在這次會議上,各參加方代表一致認為:全球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是各國的企業,企業界必須認識到污染既是一種浪費又是一種生產的低效率現象;同時,企業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力量。因此,為了實現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人類必須做好環境保護工作,而企業為了實現永續發展,必須重新定位自己,放棄危及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不文明生產方式,把環境保護融入自己的發展戰略中去,只有做到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才能確保自己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涵義

企業是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基本單位,促進經濟、生態、社會的協調發展,既是企業自身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同時又是企業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科學界定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對于研究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進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選擇具有深遠意義。

對于可持續發展含義的界定,目前學術界尚沒形成統一的認識。筆者認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需在正確地把握可持續發展觀精髓的基礎上,同時要包含生態環境要素在內加以界定: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為了保持持續的競爭力,既要追求當前利益,也要注重長遠發展,采用保護環境的生產方法和措施,既要顧及市場份額的擴大,也要滿足消費者的正當利益,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實現企業與社會、競爭者、消費者、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永續發展。

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

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企業的目標就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衡量企業的標準是經濟效益的高低。近年來,在人類飽受了環境惡化之苦后,其綠色意識開始覺醒,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系統的基本單位,同時也是一個環境產出系統,企業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取對自己有用的資源,如勞動力、物質設備、各種能源等,經過生產經營活動又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因此,現代企業為謀求可持續發展,必須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

對于如何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學術界基于不同的視角進行了闡述。其中以現代生態經濟學理論為基礎所闡述的觀點最具代表性,認為當代人生存的地球是自然、社會和經濟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復雜系統,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做到生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統一。因此,企業為了謀求長足發展,須樹立正確的倫理觀和道德價值觀,企業管理者要站在企業長遠發展的高度,正確處理企業的短期與長期利益、局部與全局利益的關系。

企業謀求可持續發展需要注意的問題

企業也是理性的經濟體,在自身的生存無法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討論社會問題與環保問題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說追求經濟效益對于企業來說仍然是第一位的。而對于企業究竟如何處理生態行為、社會責任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學術界又有很大的分歧,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贊同企業的生態行為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人居多。因此,企業在追求持久盈利能力和保持競爭優勢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戰略目標的確定

企業愿景和企業宗旨確定了企業存在的理由和發展方向,企業的戰略目標則是企業愿景和宗旨的具體化,是企業在某一段期限內所要達成的結果,也隱含了企業對某種競爭優勢的追求。戰略目標的確定要在對企業的內外環境充分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其中企業外部環境分析尤為重要,它是企業制定管理目標的第一步,把握好外部環境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變化的趨勢,則為正確確定企業的戰略打下了良好基礎。因此,企業為了謀求長遠發展,在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時,應該充分考慮大環境要求與公眾的反應,基于生態的視角來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既能培育起當前的競爭力,又能著手謀劃未來的競爭優勢。

(二)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一詞最初是由熊彼特提出的,他將創新定義為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這種組合包括引進新產品、新技術、開辟新市場、控制原材料的供應渠道和實現新的工業組合。對于企業來說,創新則是其永續生存與發展的力量源泉。主動開發和采用環保技術,進行清潔生產,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開展綠色消費,由此,企業得到公眾的支持所帶來的超價值將使企業永續發展。

(三)企業文化的培養

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經營和永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原因在于它能夠激發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能夠培養企業員工對高品質的追求,不滿于現狀,力爭向上,保證企業整體競爭力的發揮。只有那種能夠基于生態的視角自覺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尤其是能夠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企業文化,才能實現企業與社會、與環境的和諧共存和永續發展。

企業謀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還很多,例如企業家道德品質的培養。因為企業的戰略和各項決策,企業家所起的作用幾乎是絕對的,因此企業家是否具備良好的生態意識,是否主動采取生態行為,影響著企業能否正確選擇可持續發展之路。

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可持續發展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企業機遇和挑戰并存,它要求企業界要順應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潮流,選擇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戰略,在經營活動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面采用新的經營模式,追求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的提出為解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了依據。

綠色供應鏈管理基本概念。關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定義,因定義者所站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多數學者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在產品的設計、材料的選用、產品的運輸和加工以及銷售、包裝物的選用一直到廢棄物的回收等方面充分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即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產品的設計和采購階段就已經考慮環保因素,從源頭進行把關,運用生命周期分析、清潔生產等方法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最終的用戶以及第三方物流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環境問題,以使環境污染降到最低甚至為零并且將材料的使用最大化。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作為環境保護的有效管理方式,能使企業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地位。綠色供應鏈管理強調在整個供應鏈中尋求對環境友好的方案。因此,要有效地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首先在企業內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地位。綠色供應鏈管理作為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業要在高層領導的帶動下,從各部門的中層經理到基層管理人員都應認識到綠色供應鏈管理為社會和企業所帶來的長期回報,積極營造企業的“綠色文化”,樹立企業“綠色形象”,創立企業“綠色品牌”。

參考文獻:

1.陳昆玉,覃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基于綠化的觀點[J].科學研究,2002

2.朱永華,呂勇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三維管理倫理觀[J].生態經濟,2005

篇7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 政府激勵 市場激勵

引言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對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意識不斷增強,供應鏈上存在的問題不斷顯現,創建綠色供應鏈也就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企業實現盈利和環境相統一的一種新的管理模式。但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很少有企業會自覺實行,所以,在當前情況下,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

1、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供應鏈管理是對供應鏈涉及的全部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當前,綠色供應鏈還沒有統一的概念,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 MRC) 在1996年最早正式提出了 “綠色供應鏈”概念。此后,Steven V. Walton 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企業在制定環境戰略時把供應商加入其中,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集成管理。Jeremy Hall 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進行環境友好設計,鏈中成員形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樹立所有成員的環保意識,實現供應鏈優化協調。綜上,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為基礎, 綜合考慮資源配置效率和環境影響, 涉及供應商、制造商、零售商和最終用戶,通過對供應鏈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環境影響進行管理,進行綠色設計、選擇綠色材料,采用綠色工藝進行生產,產品采用綠色包裝和回收等技術手段,使企業收益最大化,資源配置最優,環境影響最小。

2、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激勵機制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的工業化進程還處于初期階段,大部分企業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較為薄弱,企業的“綠色工程”往往只是 “面子工程”,很多“綠色” 問題沒有提到戰略高度,只停留在操作層面。而綠色供應鏈的管理強調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工藝、綠色包裝、綠色回收等環節在產品生命周期內的有效集成,“綠色”目標覆蓋產品整個生命周期,而不是停留在某一局部或階段。若某一子系統沒有達到與環境相容的要求,則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綠色供應鏈管理。

我國很多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較弱, 導致綠色產業的技術研發陷入“批量小、水平低”的不經濟狀態。綠色技術屬于知識產品,具有邊際報酬遞增,前期開發成本較高的特征,“批量小、水平低”的研發難以達到預期的收益,從而導致對經營者的經濟激勵不足。考慮投資風險的因素,很多企業會減少“綠色”投資,導致綠色技術的研發博弈變成等待型博弈,使我國企業的綠色技術研發陷入“低水平—低效益—低水平”的惡性循環怪圈。在綠色供應鏈的運營中,由于鏈中企業信息不對稱,在追求各自利潤最大化時,各企業最優目標與綠色供應鏈整體最優目標相沖突,致使環境相容的原則在鏈中企業成員間得不到遵循。企業在合作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短期行為,很難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目前我國對綠色產品的認證與標識制度不健全,缺少專門的綠色產品銷售市場,而且宣傳力度不足,在市場中同時存在綠色產品和普通產品,假冒偽劣綠色產品泛濫,消費者難以判斷真正的綠色產品,導致綠色產品市場的選擇問題日益嚴重,這給生產綠色產品的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不利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為有效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就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勵機制,促進綠色供應鏈整體效益最優,成員收益達到帕累托改進的目標。

3、綠色供應鏈管理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在組織系統中,激勵主體系統運用多種激勵手段并使之規范化和相對固定化,而與激勵客體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構、方式、關系及演變規律的總和。綠色供應鏈的激勵主體可能是所有成員企業及最終消費者,政府職能部門和社會公益團體為保護環境也可能成為激勵主體。激勵客體是指被激勵者,在綠色供應鏈中,激勵客體可以是各成員企業和最終消費者。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激勵目標主要是在保障成員企業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盡可能實現整體最優,需要采用合適的方法將實現環境友好、增進社會福利等目標融入到利益最大化目標中去。綠色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激勵機制,主要由以下兩方面構成:

3.1 政府激勵機制

政府作為綠色供應鏈的激勵主體,其目標主要是提供有效的制度環境,解決綠色供應鏈運營動力不足、避免代內及代際間負外部性、減少成員企業間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政府要公開有關環境和政策信息,企業要公開排污信息, 尤其是在初級階段,政府要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喚醒企業、社會和民眾的危機意識,政府要對企業行為進行監督,加大由“ 末端治理” 到“ 源頭控制” 的監控力度。政府可采用以下激勵方式:

3.1.1綠色補貼政策

為保護資源環境和維護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實施綠色供應鏈的企業付出了在市場條件下難以得到補償的代價和成本,對這種產品給予補償就要采用綠色補貼政策。補貼方式可采用物價補貼、企業虧損補貼和財政貼息。

3.1.2稅收政策

采用稅收優惠的手段來鼓勵企業減少污染排放的方法是國際上常用的作法。政府通過稅收活動來激勵綠色供應鏈上企業的綠色經營行為,對綠色環保行為給予稅收優惠,對污染環境行為征稅。法國征收大氣污染稅,瑞典通過對轎車和重型車使用差別稅率和補貼,歐美制定了汽車排放標準,嚴重污染車輛禁止上路。

3.1.3政府采購

政府采購就是指國家各級政府為從事日常的或為了滿足公共服務的目的,利用國家財政性資金和政府借款購買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權利購買綠色產品和綠色服務,從而使綠色供應鏈的企業在經濟刺激和鼓勵下積極生產綠色產品。一般政府采購量巨大,采購規模一般占GDP的10%左右,所以政府可以利用采購的規模優勢和導向作用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環境保護。

3.1.4產業政策引導

政府應為了綠色供應鏈的有效運營發展提供硬件條件,如從整體上規劃社會的物流網絡和物流基礎設施,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對道路建設、區域物流中心等大型基礎建設給予財政支持和政策支持。

3.2市場激勵機制

在綠色供應鏈環境下,各個企業在戰略上是相互合作關系,但是各個企業的利益不能被忽視。在市場競爭環境下,綠色供應鏈的市場激勵措施主要有:

3.2.1價格激勵

綠色供應鏈各企業間的利益分配主要通過價格調整實現,在對供應鏈進行優化時可能會產生額外的收益或損失,當能確定相應對象時,由相應的企業承擔,但很多時候不能確定準確的對象,必須對額外收益或損失進行均衡分配,分配通過價格實現。高價格可增強企業的積極性,不合理的低價會挫傷企業的積極性。但是價格激勵也有一定的風險,在制造商選擇供應商時,如果過分強調低價,就會選中報價較低的企業,而一些整體水平較好的企業就被排除在外,結果影響了產品的質量和交貨期等。所以,企業不可只強調低價格,而應從多方面進行考察。

3.2.2訂單激勵

綠色供應鏈獲得更多的訂單是一種很大的激勵,在鏈中的企業也需要較多的訂單激勵。在拿到較多訂單的同時,要注意整條綠色供應鏈的可持續性。

3.2.3商譽激勵

商業信譽是一個企業的無形資產,對企業及其重要。商譽主要來自于綠色供應鏈內其他企業的評價和在公眾中的聲譽,反映企業的社會地位。

3.2.4信息激勵

在信息時代,信息對企業意味著生存。企業獲得的信息越多就意味著擁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從而使信息能產生激勵作用。信息激勵對綠色供應鏈來說是一種間接的激勵模式,鏈中企業利益信息技術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方便企業獲得信息。

3.2.5淘汰激勵

淘汰激勵是企業常用的一種負激勵方式。為使綠色供應鏈整體競爭力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必須建立對成員企業的淘汰機制,同時綠色供應鏈自身也面臨淘汰。優勝劣汰是市場的自然法則,淘汰激勵是綠色供應鏈系統內形成的一種危機激勵機制,鏈中所有成員都有危機感,防止出現短視行為,減少綠色供應鏈群體風險。

3.2.6組織激勵

良好的組織對綠色供應鏈及鏈中企業都是一種激勵,在良好的綠色供應鏈環境下,企業之間少有爭執,合作愉快,供應鏈運營暢通。制造商常用的組織激勵措施是減少供應商數量,并和主要供應商和經銷商保持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4、結束語

綠色供應鏈企業之間的激勵機制可以有多種,本文基于當前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和企業改革的需要,以實施綠色供應鏈為立足點,提出兩種種激勵模式,多種激勵方法。隨著管理模式、科學技術和方法的不斷創新,激勵的方法也會不斷的更新。

參考文獻

[1] 惠玉容; 綠色供應鏈激勵機制構建[ 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2] 張偉;基于綠色供應鏈的政府激勵方式探討[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9,(12)

[3]楊紅娟;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激勵機制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07,(3)

篇8

[關鍵詞] 福利經濟學 綠色供應鏈管理

一、引言

新的環境時代對全球范圍內制造和生產型企業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即如何使工業生產環境保護能夠共同協調發展。福利經濟學作為“研究增進世界的或某一國家的經濟福利的主要影響”的一門學科,可以很好的對供應鏈中的新型產物――綠色供應鏈進行分析和研究。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外部成本分析

1.環境問題

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環境問題是典型的福利經濟學的外部性問題。環境成本對生產經營者而言,是一種社會成本和外部成本。現代社會中的企業,基于企業內部收益計算,把最大限度地獲取收益作為自己的活動目標,因此,如果沒有外部的強制性措施,企業無償使用及破壞自然環境資源、隨意排放廢棄物的行為,就造成福利經濟學所稱的外部不經濟。

2.庇古稅的產生

伴隨外部性影響的揭示,企業行為外部不經濟性的治理由英國福利經濟學家庇古首先提出:“污染者付費原則”,即企業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環境責任。庇古早在1932年就提出了“外部成本內在化”的經濟理論,他認為:工廠的污染成本沒有構成生產成本,而是社會成本。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必然會按照邊際收益和不包含社會成本的邊際生產成本的交點來決定產量,這樣的產量必然大于考慮了社會成本時的產量,導致了排污量的增大。由于市場機制本身的缺陷,只有政府干預才能將社會成本加入到生產成本中去,迫使企業考慮到污染對社會的危害。由代表政府的權威機構給外部不經濟性確定一個合理的負價格,并據此征收稅或費,這就是“庇古稅”。

3.科斯定理的運用

科斯定理是指通過產權制度的調整,即將造成負外部性的企業與受害企業合并成一個企業,以使負外部性內部化,從而解決負外部性問題。科斯定理主要是使污染者在“停止污染”與“繼續污染向受污染者購買污染權”之間進行選擇。較多的依靠政府干預的庇古手段,容易導致“政府失靈”,而按科斯定理來看政府僅是市場秩序的維護者,不必直接介入市場。因此,從效果的可靠性、公平性、持續性和經濟手段的調節靈活性來看,采用科斯定理的產權協商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我國現階段實施排污權交易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性與實用性。通過分析可知,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通過每個處于供應鏈的上中下游的企業自覺地行使職責,極大地減少了排污交易成本,最終達到了福利效用最大化。

三、綠色供應鏈各環節的福利效用分析

綠色供應鏈管理已逐漸成為企業通過降低環境風險和提高生態效率以取得利潤和市場份額的雙贏管理模式。企業通過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以與供應商、銷售商等上下游企業進行整合,優勢互補,在滿足社會要求和環境法律等前提下,通過提高個體的福利程度來為整個供應鏈中的企業帶來效益。

1.綠色采購

從企業綠色持續創新角度來看,它屬于企業綠色原材料創新。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上來看,采用綠色環保的原材料提高了企業的福利效用。擁有了綠色環保的材料,今后在銷售中就擁有了長久的市場競爭力,生產企業的員工也可在一個綠色環保的環境下進行生產運作,提高身體健康水平和保持愉悅的心情進行工作,這也就是福利經濟學中的個人福利的增加,即精神福利的增加。

2.綠色設計

綠色設計是指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在充分考慮產品的功能、質量、開發周期和成本的同時,提倡廢物利用、可回收設計技術,將3R(Reduce,Reuse,Recyling)直接引入產品研發階段。綠色設計的核心思想在于徹底拋棄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環境治理方式,代之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環境保護策略。設計中的綠色是必不可少的,獲得了顧客的長期信任,就可進行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員工和企業的福利水平自然有所提高。

3.綠色物流

在運輸過程中伴隨著能源的消耗和廢氣的產生,以及有可能產生的物料和產品的泄露,這些都對環境產生影響。成功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都要求有綠色的物流,使物料和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并使物流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物流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好的物流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節省原料的耗用和降低成本,達到福利效用的最優。

4.綠色營銷

綠色營銷的著眼點在于綠色資源的開發、尋找節省能源的途徑和生產工藝、對廢棄物的回收和綜合利用、綠色營銷知識的訓練和吸收等方面。企業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利用新科技、開發新能源、取得綠色標志、樹立良好的綠色形象和擴大知名度。綠色營銷也涉及了整個社會福利和企業福利,對廢棄物的回收大大減少了環境的污染,不僅給當代的人們帶來了可生存的環境,而且也給子孫后代造福,使得社會、企業效益有了大幅度增加,真正實現了雙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以使供應鏈中的企業持續不斷地獲得經濟效益的增長,從而獲得供應鏈整體效益的提高,增加企業和社會的福利效用。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有效實施,需要企業擁有綠色創新意識和精神,以及政府的相關制度的支持和保證,在綠色供應鏈各環節企業地一起努力下,實現企業、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定制化供應鏈 企業戰略 可持續供需管理 可持續績效

隨著自由經濟的發展,新的消費市場與機遇不斷涌現,社會結構的重整,讓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得到更大的生存空間。信息與通信技術降低了尋找與溝通的成本,顧客的選擇權力大增,個性化和多樣化的要求越來越強,按顧客要求而提供的定制化是洞識市場機遇、發揮自身優勢的一種經營模式,也是達到績效的戰略。然而,定制化需要額外的成本,卻未必能夠發揮最大規模效益,致使定制化時常被認為是缺乏績效的經營模式。而供應鏈管理是協同機制,能凝聚網絡資源,整合出最優供應鏈,讓每個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從而達到整體供應鏈效益。因此,為了讓定制化達到應有的績效,讓企業可以持續地執行定制化而達到績效和發展,有必要對影響定制化供應鏈績效的因素進行深入研究。

本文希望通過文獻搜尋,構建定制化供應鏈的可持續績效模型,識別定制化達到績效的變量和路徑,并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數據進行分析,對假設進行論證。

一、研究假說

企業的目的是為股東賺取最大利潤,而傳統的企業績效是來源于財務結果,這種績效不能反映供應鏈的動態,側重企業部門職能,忽視企業業務流程評價,也未能對供應鏈業務流程進行實時評價和分析。基于供應鏈關系的績效評價指標更包括服務水平、關系的可持續性、遠景和契約的吸引力,還有信任體系的完善程度。非財務指標的優點在于與企業目標和戰略的相一致、全方位、及時和柔性。

定制化需要額外的成本投入,而且不容易達到規模效益。大規模定制被認定為競爭戰略(Lummus等人,1991;Hart,1995;Silveira等人,2001)。Kotha(1996)認為大批量生產和大規模定制的互動,是組織學習和知識創造的源頭。Pagh等人(1998)認為供應鏈管理能有效地整合和執行物流和制造活動,延遲和隨機應變的戰略能獲得更多的機遇。Christopher等人(1999)從價值基礎管理的組織框架,探索和論證供應鏈戰略對股東價值的影響。Zipkin(2001)認為大規模定制具有吸引力,定制化就是一種大規模量身定做的能力,企業須從戰略角度,小心衡量市場需求和自身的能力。大規模定制是通過高度的柔性與整合,對個別客戶進行產品設計(Silveira,2001),而供應鏈柔性的跨企業本質,需要跨企業的戰略柔性手段(Duclos,2003)。Arend等人(2005)的研究發現供應鏈管理可以提高質量、成本和服務方面的優勢,但在另一方面卻減低了差異優勢,供應鏈管理對中小企業的績效也有著負面的影響。基于上述文獻綜述,我們得出如下假設:

H1:定制化供應鏈對企業戰略有正的顯著影響。

可持續的供需管理需同時關注上游和下游合作伙伴的影響,伙伴包括供應商和客戶。持續的供需管理主要體現在供應鏈伙伴的選擇、供需的協調和伙伴的評價(Vachon等,2006;Darnal等,2001)。伙伴的選擇是基于企業對運營環境的判斷(Walton等,1998;Min等,2001,Zhu等,2001),在選擇好合適的伙伴后,需要一戰略的思維來管理,即協同管理。合理的供應商選擇有助于企業識別和充分利用關系能力,來面對現實的挑戰。供應鏈伙伴間的后續協同,能有助成立企業之間的互動常規,促進知識、資源和能力的交換,從資源優勢的角度,復雜的供應商關系有助設計出新產品,同時改變現有的流程,達到更高的運營效率(Darnall等,2001;Wittmann等,2009;Lao等,2010;Pagell,2009)。持續供需管理是隱性關系能力,很難通過外部獲取(Reuter等,2010)。所以,從資源優勢理論角度出發,供需管理能幫助企業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基于上述文獻綜述,我們得出如下假設:

H2:企業戰略對可持續供需管理有正的顯著影響。

產品的生命周期的縮短,企業必須面對動態的調整,來適應供應鏈戰略。通過降低需求的不確定性和供應的不確定性來控制供需管理,可以使用敏捷供應鏈,加上消息分享、協調和延遲等策略來加強市場競爭力(Lee,2002)。

定制化供應鏈是通過整合供應與需求形成的(Duffy,2004)。企業需要決定與供貨商和顧客發展方向。Dyer等人(1998)把供貨商分為三類:短期關系、持久關系和戰略伙伴關系。為緩解供應鏈運作成本的長期壓力,企業以渠道參與者的形式實行伙伴關系來擴寬顧客群(Evans和Dark,1998),并減少供貨商的數量。

定制化供應鏈運用虛擬供應鏈提高績效。Gunaskaran等(2004)提出按訂單制造的供應鏈。虛擬的價值鏈和供應鏈可以從市場空間收集信息并提高價值,被反映為能力。利用信息建立新的顧客關系,以新的方法為顧客創造價值(Rayport等,1995;Makadok,2001)。Prange(2011)在國際化的研究中認為通過充分開發和探索的方式,動態能力幫助企業提高績效。基于上述文獻綜述,我們得出如下假設:

H3:企業戰略對定制化供應鏈和可持續供需管理有完全中介的效應。

可持續的合作伙伴關系是供應鏈運營的一個重要指標,它要求盡量減少因替換伙伴而導致的成本。Matoponlos等人(2007)認為供應鏈的協同是企業合作并超越正常的商業關系,供應商與買家不是簡單的物權轉換關系。當企業發現自身運作不足以解決問題或不能達到期望目標時,協同就會出現問題(Barratt等,2001)。

Lee(2004)認為不能只關注供應鏈的反應速度和成本。因為隨著時間的增長,供需反應速度將會降低,成本將會提高,從而使供應鏈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Kettinger等(1994)認為競爭優勢的可持續性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增強企業的優勢,從而獲得長期績效。因此,可持續性的因素與企業績效相聯系。Epstein等(2001)認為可持續性的行動就是識別和量度關鍵績效的驅動要素。企業的社會績效、企業家采取的行動會對績效產生影響。

供應鏈因需求而組成,也會因需求的消失而解散。顧客的需求是動態的,特定的產品需求可能隨時間而消失。然而,顧客的需求還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關鍵是如何追蹤和識別需求的演變路徑。供應與需求的均衡,保證供應鏈網絡的正常運作。供應鏈成員之間的協同與合作,供應成員的變更都會對供應鏈的持續運作產生影響。基于上述文獻綜述,我們得出如下假設:

H4:可持續供需管理對可持續績效有正的顯著影響。

企業關注的重點集中于為股東創造財富以實現卓越的經濟績效(Carol,1999)。同時,企業還應關注對環境和社會方面(Carter等,2008),而不能只尋求短期利益而忽視環境和社會,(Hamel和Prahalad,1994)。可持續的競爭策略不但能確定企業的社會地位,也能幫助改善企業的聲譽。組織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立足于經濟、環境和社會。

Bharadwaj(1993)研究了服務行業中企業競爭優勢的保持,提出應變的可持續競爭優勢,識別服務、服務產業和企業的特征對可持續競爭優勢。Wheeler等(2003)把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性和網絡世界參與者取向的調和視為價值。把定制化運營策略,可持續的供應與需求管理,可持續力度聯系起來,研究集中于企業特定的和各項性的資源與能力。

除了直接影響可持續績效外,可持續供需管理也被認為與定制化供應鏈和可持續績效具有完全中介效應。關系論為解釋持續供需管理的調節效應提供理論框架。從戰略管理角度,企業間協同能充分利用關系能力,讓企業得到具有租金的資源和能力,并且為可持續創造出可持續發展勢頭(Paulraj等,2008)。可持續供需管理整合了伙伴之間的資源和能力,建立獨有的交換常規,有助信息和知識的交流。可持續供需管理可以影響到企業之間的資源和能力調配的杠桿效應,有助稟賦互補,這是更稀缺、有價值和難以模仿的(Dyer等,1998)。因此,可持續供需管理是定制化供應鏈和策略管理的目標,傳遞至可持續績效的調節變量。

基于上述文獻綜述,我們得出如下假設:

H5:可持續供需管理對企業戰略和可持續績效有完全中介效應。

綜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二、方法與數據

1、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通過樣本數據分析,實證定制化供應鏈、企業戰略、可持續供需管理和可持續績效的關系,以驗證假說H1、H2、H3、H4、H5。本研究是企業層面研究,涉及到企業管理者的戰略觀點和非經濟績效等無法從顧客資料中獲得,因此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數據收集。然后采用多層次回歸分析(Multi-level Regression Analysis),在排除了六個控制變量的影響下(包括企業成立年份、員工數量、行業、銷售額、聯系顧客渠道以及填寫問卷者職位),再進行回歸分析,探求因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的關系。控制變量的數據在問卷中已經具備,對于四個潛變量,定制化供應鏈、企業戰略、可持續供需管理和可持續績效的數據,根據EFA的因子得分作為其數據。模型中數據有多種度量方式,所以采用了標準化的方式。

2、數據分析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方便抽樣的方式進行數據收集。總共派發調查問卷320份,實際回收157份,有效問卷為146份。問卷回收率為49%,有效回收率為45.6%。在所回收的146份有效問卷中,從被調查企業的成立年數,員工人數,從事領域、年銷售額、建立合作伙伴途徑以及填寫問卷人員的職位等情況做一些基本分析。

樣本中企業成立的年數較為分散,最年輕的企業成立至今只有1年,而成立年份最早的企業距今有101年。樣本中企業的平均成立年數是13.8年。

樣本中企業的員工人數的平均數為677人,但是中位數是10人。本次調查主要集中在中小企業,員工人數10人以下的企業數占了總樣本量的57%。而員工人數100人以下的企業數占了總樣本量的90%。

在調查問卷中,將企業從事的領域分成兩大部分(制造業和服務業),14個小類。在制造業大類中,食品和藥品制造業占了6.8%、紡織服裝業占了6.2%、電子業占了13%、玩具業占了5.5%、鐘表首飾業占了6.2%、家具業占了8.2%、印刷業占了2.7%,其他制造業占了5.5%。在服務業大類中餐飲業占了2.1%、貿易業占了11%、咨詢業占了4.1%、交通運輸業占了4.1%、其他服務業占了14%。

樣本中近兩年的平均銷售額的中位數在1000萬到1億港幣之間。其中4.1%的企業年銷售額少于100萬港幣、37.7%的企業年銷售額在100萬到1000萬港幣之間、50%的企業年銷售額在1000萬到1億之間、1.4%的企業年銷售額在1億到3億之間,而6.8%的企業年銷售額在3億以上。

通過運用SPSS 18.0的信度分析功能(Reliability Test),分別對“定制化供應鏈”、“可持續供需管理”、“企業戰略”以及“可持續績效”四個研究變量做信度分析。根據李懷祖(2004),樣本數據的信度通過檢驗的最低限度為Cronbach’s α大于0.70以及題項―總體(Item to Total)的相關系數大于0.35。

由表1可知,定制化供應鏈的測量項目A1的校正項總計相關性CITC為0.243,低于通過信度檢驗標準的0.35,同時如果刪除這條項目所得到的Cronbach’s Alpha值高于原先值,因此在信度檢驗中刪去A1項。另外,企業戰略的測量項目D1的校正項總計相關性CITC亦未能高于0.35,并且刪除此項后Cronbach’s Alpha將高于原先值,因此在信度檢驗中亦刪去D1項。修正后的信度系數值見表2。

如表2中所示,“企業戰略”的信度系數在修正后為0.643,仍然未達到期望的0.7(李懷祖,2004)。但是考慮到其他變量的信度系數都達到合格值,同時“企業戰略”的信度系數高于可以接受的0.6,并且刪去任何一個測量項目都不能提高其信度系數。根據Robinson 等人(1991),本文中“企業戰略”變量的信度系數0.643作為合格的信度是可以被接受的。

模型的效度分析包括內容效度、統計效度和構念效度等,內容效度在量表的設置中已經對于每個測量項目的內容效度進行了描述,構念效度的測量可以采用CFA的辦法。接下來使用CFA對四個潛變量和模型進行構念效度的測定利用AMOS計算的結果如下:

模型整體擬合度:

Chi-square=270.740

Degrees of freedom=71

Probability level=.000

從表3、表4可以看到模型CFA檢驗各項指標達到了要求,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即效度通過了顯著性檢驗。

根據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的結果,我們取相應的測量項目的平均數作為該變量的值,以進一步進行回歸分析。由于在信度分析中,測量項目A1和D1被刪去;在效度分析中測量項目A2被刪去。因此各變量的算法如下:

定制化供應鏈=(A3+A4+A5+A6)/4

可持續的供需管理=(B1+B2+B3+B4)/4

可持續績效=(C1+C2+C3)/3

企業戰略=(D2+D3)/2

3、回歸結果

運用SPSS回歸得到結果如表5所示。

(1)在表5定制化供應鏈對企業戰略的回歸可以看出,判定系數R2為0.502,調整的判定系數R2為0.477,統計量F為19.896,顯著度是0.000 (p

(2)從表5企業戰略對可持續供需管理的回歸可以看出,“模型總結 (Model Summary)”輸出的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相關系數R為0.527,判定系數R2為0.278,調整的判定系數R2為0.241,統計量F為7.587,顯著度是0.000(p

(3)從表5企業戰略對于定制化供應鏈與可持續供需管理的中介效應可以看出,“模型總結”輸出的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相關系數R為0.529,判定系數R2為0.280,調整的判定系數R2為0.238,回歸估算的標準誤差為0.500。從ANOVA表格輸出結果看,統計量F為6.664,相伴幾率是0.000 (p

(4)從表5可持續戰略管理正向影響企業可持續績效的回歸可以看出,“模型總結”輸出的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相關系數R為0.625,判定系數R2為0.390,調整的判定系數R2為0.359,回歸估算的標準誤差為0.527。從ANOVA表格輸出結果看,統計量F為12.618,相伴幾率是0.000(p

(5)從表5可持續供需管理對于企業戰略與企業可持續績效之間的中介效應回歸可以看出,“模型總結”輸出的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相關系數R為0.630,判定系數R2為0.397,調整的判定系數R2為0.361,回歸估算的標準誤差為0.526。從ANOVA表格輸出結果看,統計量F為11.259,相伴幾率是0.000 (p

三、結論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定制化供應鏈是在合適的企業戰略中對企業的可持續供應發生作用,也就是說,定制化供應鏈的成敗在于企業的戰略和執行力。并通過可持續績效表現出來。在四個的關系中,戰略和可持續供應管理的中介作用調節著績效的大小和方向。所以,企業著眼于供應鏈的績效時,要優化和定制化供應鏈相適應的戰略并致力于戰略的執行:可持續的供應管理上。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得到持續的績效。

(注:本文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生。)

【參考文獻】

[1] Barrat,M.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collabor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4,9(1).

[2] Bharadwaj,S.et al.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service industries: a conceptual model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

[3] Carol,A: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volution of a differential construct[J].Business and Society, 1999,38(3).

[4] Christopher,M.et al.Supply chain strategy:its impact on shareholder valu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9,10(1).

[5] Darnal,N.et al.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s an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mplements for sustainability?[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1,17(1).

[6] Dyer,J.et al.Strategy supplier segmentation: the next practic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2).

[7] Epstein,M.et al.Sustainability in action:i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the key performance drivers[J]. Long Range Planning,2001,35(5).

[8] Gunasekaran,A.et al.A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4,87(3).

[9] Hamel,G et peting for the Future[M].New York, Free Press,1994.

[10] Kotha,S.“Mass customization:a strategy for knowledge creation and organization lear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6,11(7-8).

[11] Lee,H.Aligning supply chain strategies with product uncertainti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2,44(3).

[12] Lee,H.The triple supply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10).

[13] Makadok,R.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of rent cre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5).

[14] Matopulos,A.et al.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7,12(3).

[15] Pagell,M.et al.Building a more complete theory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sing case studies of 10 examples[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9,45(2).

[16] Pagh,J,et al.Supply chain postponement and speculation strategies:how to choose the right strategy[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8,19(2).

[17] Prange,C.et al.Dynamic capabilities,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1,46(1).

[18] Rayport,J.et al.Exploiting the virtual value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6).

[19] Silveira,G.et al.Mass customiz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1,72(1).

[20] Walton,S.et al.The green supply chain: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cesses[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8,34(2).

篇10

企業已經發現運行良好的供應鏈所帶來的競爭優勢,他們已經開始尋找更優秀的供應鏈專業人士,而不是只知道物流或采購,或需求規劃等分門別類的專科知識的人才。他們希望供應鏈從業人員需要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市場營銷、財務或其他部門等建立順暢的溝通交流渠道);知道如何使用數據分析和建模工具;理解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和社會責任;擅長諸如協作和談判等各項軟技能;具有國際業務發展能力,等等。企業需要的是21世紀供應鏈的實踐者需要把握所有知識――從原材料到成品到最終交付的整個鏈條。

針對這種需求,讓我們來看看美國的各類大學是如何培養供應鏈專業人才的,或者說準備踏入供應鏈管理角色的畢業生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和技能。

量身定制響應

行業需要

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不斷變化,美國許多大學也開始提供量身定制的培養方案和項目來響應行業需要。例如,在圣地亞哥(San Diego)大學供應鏈管理的碩士課程中,原本的強項是采購專業。但是企業認為他們希望員工能夠理解在世界各地運作從端到端的供應鏈。對此該大學為了拓展強有力的國際視野,增加了部分量體裁衣式的課程。田納西州立大學也是如此。十年前,該大學主要提供物流教學項目,如今的公司尋找的是具有更廣泛專門供應鏈知識的員工,所以本科和研究生教學課程也已做了相應調整。

縱觀美國,這種更廣泛的供應鏈技術技能的培養趨勢不會停止。原本只局限于供應鏈各專業的課程,如今拓展到可能會涉及采購、市場營銷、財務和會計等學科。員工應該并必須了解跨職能部門的流程,因此伊利諾伊州埃爾姆赫斯特(Elmhurst)學院的供應鏈管理碩士項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按照企業運作過程,而不是功能來組織教學項目。同樣,密歇根州立大學供應鏈管理碩士項目也是如此,畢竟今后供應鏈專業人士需要在整個組織內和其他同事一起工作,為此,在供應鏈項目的學生可選修工商管理碩士(MBA)項目中的如市場營銷或談判等學科。MBA學生也可上供應鏈的選修課程。這樣一來,供應鏈專業和MBA學生在同一個教室混合上課,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機會。

圣地亞哥大學供應鏈兩年制碩士課程主要是在線教學,校園集中上課時主要由五個模塊組成,其中包括提供金融和風險管理方面的課程。其意圖是要幫助學生理解這些領域今后如何影響他們的運作,未來與公司的財務部門打交道時可能會面臨什么樣的情況,如何講“同一種語言”。該項目原來包括一單元的市場營銷課程,只能浮光掠影般傳授知識,但現在將營銷相關的內容集成到其他幾個課程中。

學習更多新技術

像任何其他商業學科的同齡人一樣,供應鏈專業的學生也必須學會從數據中提取業務知識。尤其是社交媒體的興起,企業今天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客戶的購物習慣,使用大數據制定未來決策。

供應鏈中存在大量的數據,企業正在使用優化技術收集和分析。對此,錫拉庫扎大學(Syracuse)幫助其供應鏈項目本科學生和研究生學會善用數據分析軟件,首先從微軟的Excel和Access入手,緊跟著的是Google Analytics, Tableau和Mini-Tab等統計軟件。更容易、更直觀的分析工具可以讓企業更好地利用數據來源。使用大數據以獲得新的洞察力,供應鏈專業的學生學會使用先進的技術在做出決定之前測試不同的選項。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了雙專業――供應鏈和信息(數據)管理。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供應鏈管理在線研究生項目的重點是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建模技術、模擬和博弈理論。田納西州立大學本科和碩士生也大量利用仿真軟件進行情景模擬,重復他們將會在工作場所面對的條件。學生可能利用來模擬技術來虛擬企業三年的經營情況,做出上百個決定,看看這些決策是如何影響企業的財務結果。這種練習變得日益重要,因為越來越多的公司將供應鏈作為戰略性的資產,學生們需要能夠解釋供應鏈中最大的價值在哪里。

美國公立大學在線系統(American Public University System)內,運輸和物流管理項目的教授們創建了一個開放的論壇,討論可能重塑該行業的新技術,比如3D打印技術和無人駕駛飛機或汽車,從中發現今后對供應鏈教學項目產生巨大影響的趨勢。比如一名教授計劃開始討論通過無人機進行產品交付的課程。3D打印技術也進入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供應鏈課程。比如3D打印技術用于定制的產品將迫使業界反思庫存管理。未來的倉庫可能由于3D打印技術的推廣而導致SKU只是一件定制化產品,所有的流程相應發生變化。

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更新了供應鏈的教學大綱,增加了一些新技術和前沿學科,比如:物聯網。我們可以假設一下:今后安裝在機器上的傳感器可以幫助維修團隊預測系統將何時需要更換部件,誰擁有這些數據?在哪里以及如何傳輸數據?這對供應鏈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又比如一些公司正在使用眾包方式設計競賽,創造新產品。對于供應鏈專業人士,這意味著什么?所有這一切新技術都需要如今的學生們仔細思索和研究。

此外,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也是如今美國大學供應鏈項目中的必備課程。一家公司采購材料,或生產和提品,對環境產生何種影響?它是否可以保證其供應商不是血汗工廠?或者不雇傭童工、不使用血腥鉆石?以往的供應鏈組織講求的是效率和成本,如今可持續性責任讓大學要培養這方面的專業人員。比如密歇根州立大學項目課程涵蓋了可持續性、道德等話題。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供應鏈教授會花一周時間來講授產品來源和供應鏈透明度的問題。

管理學中的軟也成為供應鏈管理課程中的重頭戲。以往供應鏈可能看起來像關注數字(重點在于工程和信息科學)的學科,但如今一些急需的技能,比如溝通和發展協作關系能力等軟,已經增加進課程了。在錫拉庫扎大學,供應鏈管理的許多課程不是正式地在教室里上課,而是學生們出席企業會議,參與企業執行項目。除了在商務場合中培養和人一起合作的能力,而且從中可以學到從課本中不能獲得的許多軟技能。這就是為什么田納西州立大學發起了“商務護照”(Business Passport)認證計劃項目,旨在幫助大學本科生主修供應鏈之外的其他管理領域,磨礪專業能力。

解決實際問題最重要

今天許多供應鏈已經跨越國界,在全球舞臺上大展身手。一方面,企業感興趣的是學生的語言技能,越來越多的學生正在校園里參加各種語言班;另一方面,很多學生通過出國留學磨煉他們的全球技能。

大學也發現了這種趨勢。圣地亞哥大學提供了國際談判等類課程,同時許多供應鏈項目鼓勵或要求學生應用新的知識解決實際商業環境中的問題。在埃爾姆赫斯特學院供應鏈專業的研究生大多數是已經在供應鏈管理中具有經驗的專業人員,學習的第二年進行畢業設計capstone項目,重點是解決他們自己的公司所存在的問題。學生們找出問題并設計一個解決方案提案,當提案取得效果,基于該項目撰寫論文。

密歇根州立大學的項目更有特色,供應鏈專業和MBA兩三個學生組成團隊會開展為期14周的暑期實習,具體由該校Tauber全球運行研究所(Institute of Global Operations)組織實施。學生團隊配備一位來自商學院的教員顧問,和一位來自工程學院的顧問,每個學生團隊為其贊助商公司實施一個項目,具有具體的可交付結果(解決方案)。在每年秋天,團隊向由企業界高管組成的“評判團”遞交項目結果――這一天的比賽稱為“聚焦”,學生和老師都能從中學到很多的經驗,而且企業也可以設計解決自己運作中的實際問題,從中可以選擇未來的人才和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