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策略范文
時間:2023-07-04 17:23: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可持續發展策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增長率
企業的可持續增長率是指不增發新股并且保持目前的經營效率和財務政策條件下公司銷售所能增長的最大比率。根據希金斯的可持續增長率模型,企業的可持續增長率= 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期初權益乘數×留存收益率。該模型揭示了可持續增長率與企業已實施的各項經營策略之間的匹配關系,其中,銷售凈利率用來衡量企業的經營效果,總資產周轉率用來衡量企業資產的使用效率,權益乘數用來衡量企業的籌資安排,留存收益率則用來衡量企業分配和留存的程度。模型中可持續增長率的的分解計算說明,企業可持續增長率的計算會受制于企業盈利能力、投融資能力、資產運營能力和股利分配能力的發展。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發展而出現的。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企業的發展面臨越來越復雜的局面,不僅受到自身經營理念、管理水平、經濟實力、員工隊伍等諸多內部因素影響,而且要經受市場競爭、突發事件、社會環境、國內外經濟形勢等一系列外部因素沖擊。企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涵是,企業發展是長遠大計,既不能急躁冒進,又不能盲目悲觀,而是要統籌考慮企業現有的資源和管理能力,不斷鞏固拓展市場地位,最終實現長盛不衰的企業發展目標。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企業未來的理想發展狀態,也是一種宏觀和抽象的發展目標。受制于實際環境和自身能力的制約,企業的實際增長率并不總是與可持續增長率完全一致,但長期看來,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企業應當力爭使實際增長率在圍繞可持續增長率波動的過程中與其趨于一致。當企業實際增長率大于可持續增長率時,企業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現有資源配置下的合理速度,企業管理者不應盲目樂觀,而應該考慮到可能伴隨而來的資金短缺、資源不足的風險。此時,企業可以通過設法提高可持續增長率的分解比率,使實際增長速度與可持續增長速度接近。具體而言,企業可通過提升盈利能力,加快資產周轉,提高財務杠桿以及減少股利分配等實現。當企業實際增長率小于可持續增長率時,企業可能存在資金富余,資源閑置的情況,此時企業需要考慮降低可持續增長率,具體而言,企業可通過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償還以前年度債務以及加大股利分配等實現。本文正是基于這樣的邏輯,以蘋果公司為例,分析其可持續增長之下的經營策略,旨在為我國企業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二、蘋果公司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策略分析
通過圖1可以看出,總體來說,2007—2013 年蘋果公司的實際增長率都為正值,說明公司的銷售額逐年攀升,銷售業績不斷刷新往年記錄。其中2009年、2012 年和2013 年的實際增長率較上一年有所下降,說明這些年份銷售額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對比各年份的實際增長率和可持續增長率可以發現,除2008 年和2011 年實際增長率大于可持續增長率以外,其他年份實際增長率均小于可持續增長率。
1.提高盈利能力
追求盈利是企業的最基本目標,不管企業處于何種發展階段,盈利能力對于公司的生存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當企業實際增長率大于可持續增長率時,設法提高企業的銷售凈利率,是調整增大可持續增長率,使兩者趨于平衡的方式之一。從2007 年至2013 年的盈利情況來看,7 年間公司的銷售凈利率都為正值,說明公司的盈利情況良好,而且銷售凈利率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攀升,說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在2008 年和2011 年公司實際增長率大于可持續增長率的情況下,2009 年和2012 年銷售凈利率的增長率有了明顯的提高,銷售凈利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說明公司在發現問題的下一年做出了應對策略,設法通過盈利能力的發展來提高可持續增長率,而這主要得益于公司成本的控制,通過銷售成本率的變化可以看出,2009 年和2012 年公司的銷售成本率有了明顯程度的下降,公司年報披露顯示,公司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大幅增長是銷售成本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利潤留存率也是影響可持續增長率計算的比率之一。當企業實際增長率小于可持續增長率時,企業可通過加大股利支付,將更多的盈余回報給股東,減小利潤留存率,進而減小可持續增長率。具體到蘋果公司,筆者認為需要將兩個比率的比較和公司對于流動性的保持要求結合起來分析,因為公司年報中曾披露蘋果公司非常注重自身資產的流動性和變現性,公司需要“滿足營運資本新增要求、購買資本性資產、滿足債務契約限制、進行股票回購、分配普通股股利以及滿足其他與經營需要相聯系的流動性要求”,所以應該關注發放現金股利之前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水平。2012 年公司實際增長率小于可持續增長率,且在發放現金股利前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處于較高的水平,因此2013 年公司發放了每股11.4 美元的現金股利,將一部分資金回饋給股東。雖然2011 年公司的實際增長率略大于可持續增長率,但考慮到發放現金股利前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已比較充足,因此公司在2012 年第四季度也發放了每股2.62 美元的現金股利。
3.打造核心競爭力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能夠為企業帶來長期發展,是企業長期發展的動力和基礎。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優勢之源,是企業發展的持久動力。蘋果公司作為全球頂尖的高科技企業,其新產品一經問世就會引起消費者的熱烈追捧,這不僅得益于其先進的營銷理念,更重要的在于其產品帶給用戶的全新體驗。因此,尖端技術作為蘋果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得到了蘋果公司的大力開發。由2007—2013 年的研發費用支出情況可以看出,公司的這項開支凈額呈逐年上升趨勢,每年都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而其研發支出占收入比更是大大超過了同是高科技公司的聯想公司,說明蘋果公司非常注重自身核心競爭力的發展。通過此項舉措,蘋果公司相對于市場經營環境中的已有競爭者和潛在進入者形成了絕對的優勢,成功避免了因為行業的快速技術進步而帶來的經營風險,經營能力上的絕對優勢也使得企業能夠更加持久的發展和壯大。
三、對我國企業的啟示
1.樹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企業發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只看重眼前的盈虧,要想獲得長遠的利益,就要樹立企業長久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過快的增長會使一個企業的資源變得相當緊張,而發展速度過慢又會使資源閑置,降低資源的使用效率,因此企業要結合自身情況,不斷調整自身的發展速度,做到與可持續增長率匹配,最終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可持續發展策略
雖然從理論上來說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包括盈利能力、投融資能力、資產運營能力和股利分配能力,但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企業應當綜合考慮流動性要求、債務約束和財務風險等因素,協調制定出最適宜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參考文獻:
[1]康小齊.淺談促進企業可持續增長的財務管理對策[J].財務與會計,2014(2)
[2]李靜濤.基于財務視角的企業可持續增長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篇2
關鍵詞: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策略
2008年1月23日、國家文物局等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將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這一舉措具有不可低估的深遠意義,因為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文化作為內在動力來支撐,那么諸如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價值取向,無疑對公眾文化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但伴隨著各地博物館觀眾人數的激增,而顯現的一系列問題也非常突出。如不能對此妥善應對,其后果不僅博物館的社會效益難以達到,還會損害本就稀缺的公共文化資源。為了保持博物館對公眾的持久吸引力,維護博物館可持續運作和長久的發展,必須以科學務實的態度制定出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博物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國內外的發展理念都是以保存、看管為重,而非呈現――即展品與公眾的接觸。20世紀80年代末,國內外在此方面出現了很大的不同,由此產生的差距在步入21世紀的今天有迅速拉大的趨勢。現在,歐美國家博物館的中心已完全二元化――展品和觀眾,并建立了系統性的研究機構,為博物館的持續良性發展提供理論和數據的支持,其中尤其以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為代表。他們已將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作為一項產業去研究,并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這顯然是一種大局觀的經濟、文化發展策略。反觀國內,這方面的現狀是:批評抱怨的多,提出可行辦法和策略的少。零散偶發的建議有,但缺乏對此系統科學的研究,針對我國博物館長久發展的策略研究更是完全空白。所以在快速的變革中,博物館顯得迷茫和被動。
博物館表達了人們對記錄歷史的渴望。漫長的歲月里人類創造了璀璨的文明,然而如果沒有對歷史的有意識記錄,再輝煌的文明也將被歲月的塵埃裹挾而去。所以提出適合我國博物館現狀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其意義就是保留一個屬于全體公民的空間,以此緬懷過去啟迪未來,最大限度地普及教育、傳承文明、啟迪民智。我國現有數百家專業博物館因改制或者主管機構調整而消失或陷入生存困境,而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策略的研究則有助于幫助博物館走出“倉庫看門人”的尷尬,有益于提高博物館的綜合管理和服務能力,使博物館成為公眾終身學習的重要場所,并以此為基礎構建適合我國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思路。建立在大量實際調研和借鑒吸收國外有益經驗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構筑適合我國博物館現狀的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應從下列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針對博物館受眾的研究,包括受眾的特性、需求、期望及行為動機。這些受眾并不只限于一般性觀眾,還包括更寬層面的潛在受眾;觀眾來博物館的動機和期望是什么?他們帶著怎樣的想法和經驗而來,又帶走了怎樣的想法和感受而去?這些我們必須花時間來觀察、跟蹤、傾聽,從而明確掌握受眾在場館內的關注重點和具體參觀行為。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應找出有礙參觀的不利因素,并加以解決。對受眾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這是博物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關鍵。以科學務實的調研來了解每個博物館的主要觀眾源是完全必要的,科學調研的結果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制定各博物館的展示、營銷和運作的方式,從而促使博物館對其受眾產生持久的吸引力。要維護博物館與其受眾之間穩定長久的良好關系,就必須要以受眾為中心,對受眾群體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這對我國博物館的長久生存和良性發展極其重要。
第二,提高博物館服務質量的策略研究。服務質量作為博物館塑造自身形象、實現其社會功能的重要因素,是博物館運作和管理過程中的關鍵,也是博物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博物館觀眾服務的本質就是盡可能的使觀眾進入場館之內,接觸博物館的藏品,體驗流暢、周到、愉悅的服務。其主要任務是鼓勵與幫助所有受眾和潛在的觀眾進入博物館。如何歡迎前來博物館的觀眾,滿足他們的需求并使他們感到滿足,這是博物館體驗的中心因素。博物館所營造的不僅僅是一個中立的空間,它還應對觀眾的心理產生細膩的影響。這如同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時,都希望感覺受到歡迎、自由放松和獲得對自身“有益”的體驗。如果作為組織者想要使觀眾在參觀展覽時擁有一個最佳的心境,沉浸在展品中,并在過程中提高其對展品的理解和鑒賞力,那么博物館就必須針對觀眾制定出可行的、人性化的服務機制;如果希望觀眾離開時感覺不虛此行,由衷地把博物館推薦給他們的朋友,自己也有經常回訪的欲望,那么我們就必須以提高服務質量和創造合適的環境來使觀眾對博物館產生歸屬感。從服務的角度來看,博物館是服務經濟的一部分。而服務也是展覽的一部分,它對于觀眾體驗的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第三,強化把博物館作為公眾學習機構的職能研究。作為一個學習機構,展品的質量以及展品通過何種陳列方式以滿足不同公眾對學習的需要,即在開發學習環境方面所應該做的工作內容,是博物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人們參觀博物館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自身的充實和學習,因此博物館和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博物館內,不管觀眾出于何種動機前來,都會與所陳列的內容產生教與學的關系,只是學習的范圍和性質不同。博物館現在所面臨的任務就是創造一種環境,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學習,都能對前來博物館參觀的觀眾產生刺激和幫助,使觀眾有興趣再次回訪或鼓勵他們知曉更多的相關內容。
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應通過創造一種置身于正式教育體系之外,以自助式學習的方式參與到博物館所營造的氛圍中來。與學校不同,這里沒有競爭的概念,沒有衡量成功與失敗的標準,所以在博物館學習體驗中不會感受到任何的壓力和緊張感。可以說博物館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最好的學習形式,對此我們要形成正確的認識,并加以充分地利用和開發。
博物館一般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公眾機構。在21世紀的今天,博物館必須以更高效的方式證明自身的存在,創造機會大幅提高自身的收入,拓寬觀眾基礎、反映所在的公眾群體的利益,加強其作為學習機構的職能。博物館觀眾越來越不能忍受底劣的展品和服務,不愿扮演一種被動的角色。對于博物館來說,要么需要推進體制的變革,要么就只有面對經營的困境。在現代社會,各個博物館必須以積極競爭的態度去爭取觀眾資源,同時也需要以內容和服務取勝與業內其它的博物館相互競爭。因此,博物館必須履行應有的社會職責,明確價值取向,實行以公眾為中心結合市場為導向的運作模式以順應21世紀的需求。
過去博物館的首要任務是舉辦學術性的展覽,而今的展覽雖仍然要保持其應有的學術含量,但卻應該更加重視觀眾的參與感以及自身的吸引力。過去和現在大多數博物館里的展覽所體現出的“通用型”(即以同一種展覽方式面向不同觀眾)理念,已不再適用于21世紀的博物館運作理念。我們要向觀眾提供多姿多彩的展示樣式和豐富的展覽內容,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從而長久的吸引他們來參觀。21世紀的博物館要尋求有效的方法吸引參觀者關注它們的藏品,這并不是說把所有藏品拋出來就可以了,而是要保證以最好的內容、最吸引人的展示方式和營銷手段來贏得關注。這不僅僅是一種態度,同時還代表一種更為科學和商業化的運作方法。
我國博物館在21世紀應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使觀眾的構成多元化;為觀眾提供優質的服務;展覽內容不僅要有學術性,同時還要有通俗性;重視對博物館受眾的研究;重視本地區文化保護和建設;做到展品呈現方式的多樣性,增強觀眾的參與的積極性;建立健全對博物館綜合質量的評估體系;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理論。國際博物館協會倡導:“博物館不僅是舊文化遺產的投影機,還應成為新文化的發生器。”我國的博物館應在一個相對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指導下,成為孕育中國新文化的土壤和推進社會融合的助力器。
參考文獻:
Graham Black .The Engaging MuseumFirst[M].Routledge,2005.
篇3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 綠色供應鏈
企業可持續發展是在1984年世界環境管理工作會議上提出來的。在這次會議上,各參加方代表一致認為:全球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是各國的企業,企業界必須認識到污染既是一種浪費又是一種生產的低效率現象;同時,企業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力量。因此,為了實現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人類必須做好環境保護工作,而企業為了實現永續發展,必須重新定位自己,放棄危及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不文明生產方式,把環境保護融入自己的發展戰略中去,只有做到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才能確保自己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涵義
企業是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基本單位,促進經濟、生態、社會的協調發展,既是企業自身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同時又是企業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科學界定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對于研究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進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選擇具有深遠意義。
對于可持續發展含義的界定,目前學術界尚沒形成統一的認識。筆者認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需在正確地把握可持續發展觀精髓的基礎上,同時要包含生態環境要素在內加以界定: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為了保持持續的競爭力,既要追求當前利益,也要注重長遠發展,采用保護環境的生產方法和措施,既要顧及市場份額的擴大,也要滿足消費者的正當利益,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實現企業與社會、競爭者、消費者、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永續發展。
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
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企業的目標就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衡量企業的標準是經濟效益的高低。近年來,在人類飽受了環境惡化之苦后,其綠色意識開始覺醒,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系統的基本單位,同時也是一個環境產出系統,企業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取對自己有用的資源,如勞動力、物質設備、各種能源等,經過生產經營活動又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因此,現代企業為謀求可持續發展,必須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
對于如何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學術界基于不同的視角進行了闡述。其中以現代生態經濟學理論為基礎所闡述的觀點最具代表性,認為當代人生存的地球是自然、社會和經濟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復雜系統,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做到生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統一。因此,企業為了謀求長足發展,須樹立正確的倫理觀和道德價值觀,企業管理者要站在企業長遠發展的高度,正確處理企業的短期與長期利益、局部與全局利益的關系。
企業謀求可持續發展需要注意的問題
企業也是理性的經濟體,在自身的生存無法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討論社會問題與環保問題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說追求經濟效益對于企業來說仍然是第一位的。而對于企業究竟如何處理生態行為、社會責任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學術界又有很大的分歧,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贊同企業的生態行為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人居多。因此,企業在追求持久盈利能力和保持競爭優勢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戰略目標的確定
企業愿景和企業宗旨確定了企業存在的理由和發展方向,企業的戰略目標則是企業愿景和宗旨的具體化,是企業在某一段期限內所要達成的結果,也隱含了企業對某種競爭優勢的追求。戰略目標的確定要在對企業的內外環境充分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其中企業外部環境分析尤為重要,它是企業制定管理目標的第一步,把握好外部環境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變化的趨勢,則為正確確定企業的戰略打下了良好基礎。因此,企業為了謀求長遠發展,在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時,應該充分考慮大環境要求與公眾的反應,基于生態的視角來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既能培育起當前的競爭力,又能著手謀劃未來的競爭優勢。
(二)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一詞最初是由熊彼特提出的,他將創新定義為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這種組合包括引進新產品、新技術、開辟新市場、控制原材料的供應渠道和實現新的工業組合。對于企業來說,創新則是其永續生存與發展的力量源泉。主動開發和采用環保技術,進行清潔生產,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開展綠色消費,由此,企業得到公眾的支持所帶來的超價值將使企業永續發展。
(三)企業文化的培養
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經營和永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原因在于它能夠激發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能夠培養企業員工對高品質的追求,不滿于現狀,力爭向上,保證企業整體競爭力的發揮。只有那種能夠基于生態的視角自覺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尤其是能夠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企業文化,才能實現企業與社會、與環境的和諧共存和永續發展。
企業謀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還很多,例如企業家道德品質的培養。因為企業的戰略和各項決策,企業家所起的作用幾乎是絕對的,因此企業家是否具備良好的生態意識,是否主動采取生態行為,影響著企業能否正確選擇可持續發展之路。
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可持續發展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企業機遇和挑戰并存,它要求企業界要順應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潮流,選擇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戰略,在經營活動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面采用新的經營模式,追求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的提出為解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了依據。
綠色供應鏈管理基本概念。關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定義,因定義者所站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多數學者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在產品的設計、材料的選用、產品的運輸和加工以及銷售、包裝物的選用一直到廢棄物的回收等方面充分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即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產品的設計和采購階段就已經考慮環保因素,從源頭進行把關,運用生命周期分析、清潔生產等方法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最終的用戶以及第三方物流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環境問題,以使環境污染降到最低甚至為零并且將材料的使用最大化。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作為環境保護的有效管理方式,能使企業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地位。綠色供應鏈管理強調在整個供應鏈中尋求對環境友好的方案。因此,要有效地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首先在企業內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地位。綠色供應鏈管理作為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業要在高層領導的帶動下,從各部門的中層經理到基層管理人員都應認識到綠色供應鏈管理為社會和企業所帶來的長期回報,積極營造企業的“綠色文化”,樹立企業“綠色形象”,創立企業“綠色品牌”。
參考文獻:
1.陳昆玉,覃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基于綠化的觀點[J].科學研究,2002
2.朱永華,呂勇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三維管理倫理觀[J].生態經濟,2005
篇4
[關鍵詞]森利資源;林政管理;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的問題與矛盾,是當今社會普遍發展存在的重要問題。保護環境與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與改善,成為當今社會所面臨的重要而又十分艱巨的任務。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經歷了物我敵對、為我所用與親近大自然的幾個時期,最終開始走向了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的道路。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應該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應該不對環境造成破壞能夠保持環境的整體性與其他物種的生存不被破壞。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森林作為陸地上重要的生態系統的主體是重要的資源,擔負著維護生態平衡與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使命。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建立在一定數量與質量的森林資源的發展基礎上才能夠發揮森林資源的多功能化的效益。所以,如何能夠解決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就是如何能夠做到擴大森林資源,能夠把不同類型的林業資源充分的利用起來,能夠合理的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對森林資源加強保護與集約化的管理,能夠合理的利用好森林資源,能夠科學化的開發與利用森林資源,能夠實現森林資源的基礎發展與經濟發展從耳根人能夠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1增加森林資源量,提高森林資源質量
森林資源的培育工作才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因素,沒有資源作為保障,沒有辦法實現森林的生態平衡與物種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實踐證明,森林培育的發展,需要靠著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根據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二五計劃》要求,我國每年需要增加兩千萬公頃的森林面積,這也是新時期林業工作開展的最基本的目標。能夠采取科學的方法解決目前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與森林質量較低的問題。首先應該從林業的經營與造林設計考慮,能夠提前整地,適時地進行植樹造林活動,能夠集約型經營,對幼林進行撫育工作,能夠定向培養等等從多方面實現現代化技術與管理的突破。從而能夠最終保證林業科學技術發展更好的轉化成為社會生產力。此外,能夠加強對現有的林地現代化技術的管理與突破工作,能夠更好的保證科學技術能夠轉化為現代化社會生產力,加強對現有林地的撫育工作,能夠對低產能林地與殘次林地進行改造,合理的調整好林地的樹種與樹齡,提高森林的質量。
2科學的經營與管理好森林資源是可持續發展你的重要前提
森林資源是林業進行生產活動等等一切活動的物質前提與重要保證。森林資源的多少與質量的好壞都直接關系到能夠否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的主要管理任務就是能夠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培育與保護,能夠利用好全面的監督與管理的措施,能夠解決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能夠為擴大我國森林資源面積、提高森林資源質量與保護森利資源,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重要作用奠定好堅實的基礎。森林資源的管理內容,首先應該能夠建立一個森林資源的詳細的數據檔案,能夠實時的掌握著森林資源的面積、樹種、種類與質量等等,對這些數據都能夠作出十分詳細的記錄,能夠對森林資源進行科學的規劃,分類的進行經營工作,能夠建立一個法律而又科學化的規章制度,確立森林資源的技術體系。此外,能夠實現對森林的利用與管理,科學的加以規劃,組織與利用好森林資源的利用,實現對森林資源的正常合理的開采與植樹造林的宏觀控制工作。最后,能夠監督與檢查好森林資源管理過程中相關的法律法規、經濟發展、行政工作以及科學技術的具體的落實與執行的情況,能夠保證森林資源管理能夠有秩序的進行下去。
3加強對森林資源的林政管理工作
林業執法的相關部門能夠通過法律的手段對林業進行宏觀的調控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林也是具有生產與公益功能的重要行業,能夠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林業自身的發展存在著市場經濟發展中的需要阻礙的原因,能夠通過法律法規對林業加以強制性的發展進行保護,是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手段。首先,能夠嚴格限制開采,能夠確保開采得到嚴格的執行,控制好森林資源的合理消耗。應該將開采工作落實到具體的鄉鎮中區,能夠對于申請辦理開采許可證的單位與個人提交的申請進行認真與嚴格的審核,能夠嚴格把關,科學的制定好森林資源的采伐方式與強度,能夠提交給上級領導與林業的主管部門進行審批。能夠嚴禁在撫育林中進行開采,能夠做到伐中檢查、伐后驗收。能夠憑證運輸,憑證加工,對于違反規定與違反法律的人員能夠依法處置,能夠嚴格控制好,按著法律程序對其加以控制。此外,能夠嚴格控制好開采的數量,能夠有效的解決林地逆轉的問題。根據以往對于林地進行培育、發展森林資源的時候,忽視了對現有的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有一些鄉鎮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短期的行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落實工作五到位,造成了超額采伐問題的出現,許多的林地都超負荷變成了稀疏林地,許多的稀疏林地都變成了無林地,使得林地嚴重超負荷,這樣就嚴重制約了林地的可持續發展。對于這樣問題的出現,首先作為政府機關單位應該辦法相應的林地開采證明。能夠明確落實好權利責任與義務,能夠建立追究責任的制度。一旦出現了超額開采的問題,對林地造成破壞一概追求責任人的法律責任。能夠加強對征占用林地的審批程序,能夠徹底杜絕非法占用林地與毀林開墾事件的發生。第四,能夠對一些產能較低的林地與疏林地交由各地方政府進行查處,能夠合理確定好對其進行改造的計劃于目標。能夠加強執法力度,能夠制定好合理的保護林地的計劃于規劃,能夠嚴格按這不同的林地用途,采取相對應的林地保護措施。能夠嚴格實行林地用途的管理機制,能夠讓超額開采得到有效的根治,能夠讓林地得到逆轉與根治。
4能夠加強執法隊伍的建設工作,提高執法隊伍的素質
首先能夠提高森林資源的執法人員政治上過硬,作風正派與業務精通管理的規范化。能夠建立一個嚴格的執法人員內部的管理與約束的機制,能夠對于執法人員出現了違法亂紀的情況進行嚴肅處理工作,能夠實現執法隊伍的純潔性與執法力度的有效性。能夠改善執法人員的執法條件,能夠劃撥合理的執法必要的經費,能夠保證基層森林資源的林政執法人員的隊伍穩定性,能夠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與管理的作用,能夠為森林資源的林政管理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群眾性基礎,發揮群眾的作用。深化森林資源的環境保護與管理問題,最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對管理方法的改革,能夠適應新時期林業資源發展的需要,能夠對于不利于管理的森利資源能夠有效的加以保護,能夠嚴格制定好林地資源經營與管理辦法,采用一些操作性強的配套措施進行管理,能夠逐步提高辦事效率與監督管理力度,能夠嚴格執法。
加強林業森林資源林政管理工作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強執法機關單位與相關的行政管理人員共同的努力,能夠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能夠實現我國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夠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作者:張慧勇 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農林科技局
參考文獻
[1]金春生,李婷.加強林業森林資源林政管理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5,(19):55-56.
篇5
前言:金融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
一、金融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1、金融管理行業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斷加大
伴隨經濟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經濟信息化發展日益深入,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金融行業的發展與革新,同時金融行業開始以飛速的發展態勢全速前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快的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的飛躍式發展,滿足市場經濟發展需求,應對當前由于金融體制不完善所導致的種種問題,進行金融管理改革與創新是必然需求,是全面推進金融市場完善與發展的重要保障。
由此可見,金融管理行業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有效的管理模式可以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秩序,促進市場的長足發展。從國際經濟組織的發展狀況可知,各大經濟組織紛紛出臺了金融監管政策,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金融管理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也逐漸提高。
2、傳統金融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的需求
當前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模式需要金融管理模式的創新與改革,需要金融體系能夠源源不斷的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以更好的推進經濟建設發展與進步。因此,傳統而陳舊的金融管理模式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當前的市場經濟發展,并開始對于經濟的發展與進步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轉變金融管理模式勢在必行。
同時還要探索尋找可以促進金融管理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規律,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規律要求,在實際操作中要遵循金融行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對金融管理系統進行整合,創新管理模式,建立風險防御機制,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實現利潤最大化。
3、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對金融行業的客觀要求
可持續發展不僅對于金融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堅定不移的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金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從根本上推進金融行業的發展與壯大,才能夠使我國的金融行業更好的與世界接軌,并發揮其越來越強大的資金支持作用,保障金融機構的健康、穩定發展。
二、金融管理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1.實現企業現代化管理的新突破
(1)建立一支專門的企業法人治理隊伍
企業法人是企業的核心,針對于現代企業而言,全面推進金融管理體系的完善與改革,是保障企業法人及企業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只有全面的建立起法人治理隊伍,從法律角度強化金融業務管理,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同時,為了減少甚至避免外來風險的干擾,加快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管理就需要專門的企業法人治理部門的為之努力,以更好的帶領企業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2)從基本情況出發,借鑒外國企業先進的管理制度
當前,我國的金融管理還處于發展階段,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金融管理模式的影響以及制約,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融行業的發展速度,對于我國的金融行業走向國際化影響巨大。因此我們要加強對于國外先進金融管理經驗的借鑒與學習,并取其精華,與我國實際金融管理模式相結合,制定出完全滿足我國企業發展的創新金融管理模式。
2、凈化金融管理的外部發展環境
(1)以法律武器武裝金融管理行業
法律是全面保障金融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利器,因此,企業要充分的認識到法律在推進金融管理正規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依靠法律武器全面保障自身企業的合法權益,以更好的維護整個金融領域的發展秩序,為全面推進我國金融行業走向國際化奠定重要的基礎。
(2)全面規范金融管理體系
金融管理體系的健全與完善是全面提升對于金融市場監管力度的重要保障,為了更好的推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就需要從金融管理體系上下功夫,雖然這將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但我們也要堅定不移的堅持管理體系的改革與創新,讓金融管理行為更規范。
(3)建立一個全面、全方位適用的管理規章制度
金融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全面推進金融管理有制可循、有章可依的重要保障,只有擁有全面、健全的管理規章制度,就能夠對金融行業進行切實有效的監管與監督,從而推進金融行業的健康穩健發展,為實現金融管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礎。
3、建設金融監管體系
制度的革新必須跟上社會的發展,因此,金融監管體系必須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地進行完善,現代化企業的監管部門應該不斷的鼓勵、全面支持機構的創新。要加強對企業的日常監督管理力度,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做到同步的風險評估。
全新的監管體系下,要協調好各方利益,首先給予創新方案可行性大或者創新能力強的金融機構先行試驗的機會,監管機構首先要對創新活動進行風險評估,風險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的項目才能進入審計環節,進一步簡化審批的程序,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激發員工的創新熱情。
要不斷完善我國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為金融創新提供法律保障,提供純凈的外部環境。同時加強各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聯通力度,保證信息的及時公開。在注重工作人員行為的監管時,還要加強審慎監管的力度,將激勵體制與法律約束相結合,明確責任追究,規范金融機構在產品設計、市場營銷等方面的行為。
4、培養和引進先進人才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真正推動力,加強對于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則是全面提升金融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當前我國金融行業大踏步向世界水平邁進的過程中,加強對于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就組要金融企業能夠從自身企業發展現狀出發,引進專業人才,以提升企業整體專業水平;同時還要從國內以及國外專業院校選拔年輕人才進入企業,為企業注入新鮮血液,并在企業中加以培養,使之成為企業的新生力量;最后,要對企業專業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向他們灌輸全新的專業理念,豐富其專業知識,確保企業員工能夠與時俱進,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重要的人才基礎。
5、創新金融技術支持體系
篇6
[關鍵詞] 大學語文;邊緣化;可持續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 H1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6-209-1
2013年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對全國91所高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將大學語文列為必修課的僅有34.8%,課時也在逐漸減少,超過八成任課教師對大學語文的前景表示擔憂。可以說“邊緣化”已成為近些年大學語文課程發展不爭的事實。但不可否認,很多高校和學者也在為大學語文課程的發展做著積極的努力。對處于尷尬境地的大學語文而言,“變則立,不變則廢”似乎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下面就大學語文邊緣化的問題進行探究,以期引發大家的共識。
一、大學語文邊緣化的的原因
(一)教材可謂“百花齊放”。一是從大學語文教材來看,大學語文課程的教材可謂“劉姥姥進大觀園――眼花繚亂”,據統計有幾百種甚至一千多種不等,編寫思路也有很大不同。教育部全國高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一項調查數據表明,當時全國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中,徐中玉、齊森華主編的各種版本的《大學語文》約占市場的30%。二是大學語文教材編寫思路來說可謂“異彩紛呈”。目前的大學語教材,有的按照文學史脈絡來編寫,有的則按愛國、青春等專題來分類,還有的按記敘文、議論文等文體來編排。三是大學語文教師大多自己選擇教材,也有的老師不用教材憑經驗教學。
(二)課時、課堂設置“五花八門”。目前從設置大學語文的角度來看,大學語文設為必修課的高校屬少數,有的學校只是將部分專業設為必修課,而且是否開設由院系自己決定。一方面在開設大學語文必修或選修課程的學校中,該課程一般上一個學期,2個學分,大概32個課時。授課教師主要為各高校中文系的教師。另一方面教學課堂“規模過大”。就目前來說國內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經常是公共課,一般都是一二百人的規模,班級規模太大,師資力量不足也是語文教學邊緣化的原因之一。
(三)教學目標“各自為政”。2013年11月25日《新京報》評論:高校對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有的老師會上成文學作品鑒賞課,有的老師則側重于應用習作。大學語文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還是語言能力,也存在爭論。老師不一樣,學生群體不一樣,課程發揮的空間就很大。“這是優勢,也是劣勢,這是大學語文遲遲沒有發展成一個學科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大學語文教育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令大學語文的學科定位一直較為模糊,大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長期存在選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學教育派、語文專題派、人文語文派等各派紛呈的現象。另一方面大學語文教材的編著、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目標的設置等均呈現出各自為政、各以為是的局面。這種局面導致了許多人對大學語文的誤解以及教學方向上的無所適從。
(四)教學模式“弊端百出”。一是在大學語文課堂,很多老師照搬中小學的教學模式,忽視它本應承載的人文精神素養及語文習慣的養成。二是考試評價體系的相對落后,也使得不少學生依然滿足于考前突擊和死記硬背,使得大學語文的授課效果與授課初衷漸行漸遠。三是基礎教育中語文素養與閱讀習慣培養的缺失。語文絕不僅僅是一門課程,而更應是一種習慣,其最終指向的則是大學生能力與素養。
(五)教學用意“功利化強”。新時期的市場經濟和功利化的社會風氣也導致大學語文遇冷。我們知道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是一致的:為了升學考試,為了職稱評定,為了出國深造,為了晉級晉升。而大學語文的特點在于人文性,同英語相比,大學語文少了幾分功利性,卻也少了被重視的程度。校園里, 我們會看到很多晨讀英語的人,卻甚少聽到誦讀中文的聲音。
二、大學語文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一)人文性的大學語文教學應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一是新時期的大學語文教學應與此前學習階段的語文教學有明顯區別,要按照新時期素質教育教學的要求,以學生為本,有合理分工,不能僅僅止步于“大學漢語”這樣工具性較強的通論性課程,應該更加突出人文性,全面提升學生素質。二是大學語文教學要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注重新時期的學生的特點向上升華,向縱身拓展,培育學生的專業表達能力;三是近些年大學生眼高手低現象突出,為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向實踐延伸,培育學生綜合性的語言應用能力。
(二)統一使用權威的大學語文教材應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目前各高校各自為政的局面,致使沒有通用的權威教材,使得各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缺乏必要的交流,這也影響了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為此筆者建議新編《大學新語文》,該教材選文要避免和高中教材的重復,要凸顯教材的價值性和可用性,沖淡知識性,舍棄工具性,限定學時和教學目標,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新奇感受,真正適應新時期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起到了指導大學生精神成人的作用。
(三)大學語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要有創新的方式方法。新時期的大學語文教學要按照素質教育教學的要求,結合新時期學生的特點,在改革大學漢語課程教學的同時,要出臺“一攬子”計劃,創新教學方式,進行詳細的頂層設計。一是在課堂教學方面,從建設通識教育大講堂課程群、原著原典選讀課程群、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群等,加強文化歷史教育,著重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漢語文學素養;二是在課外教學方面拓展教學,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優秀的歷史文化經典、開設“作家談寫作”等系列公開講座,有針對有需求的學生開展個性化寫作指導等。三是加強大學語文教師素質培養,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升教師自身的母語水準和教學能力,教師要有“一缸水”的資源來對應學生“一碗水”的需求,進一步探索研究大學語文的教學、增強學生文化底蘊的路徑。
(四)大學語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應消除功利心態。一是大學語文教育的邊緣化的起因從源頭上看不在大學,而是在于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因為在應試教育機制體制下,一部分學校、家長和學生都認為語文成績單提高難以短期拿出好成績,升學考試更是無法用語文成績來提高成績,所以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大部分)都會把語文學習一推再推,甚至根本不為學習語文留出時間。在今年各地開始研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中,語文分值將大幅提升必將喚起學生、教師、家長對語文的更多重視。二是語文教學需要跟上時代節奏,改變目前呆板生硬的教學模式,更多去引導學生多讀書,學會享受閱讀與寫作,而不是懷著功利的心態,為語文學習所累。
參考文獻:
[1]邢宇皓.大學語文日益邊緣化?遭遇前所未有尷尬[N].光明日報,2004-02-13.
篇7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對于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而且在現代化工業的影響下,各種資源逐漸的減少甚至枯竭了,水土流失的現象也是極為嚴重的,土地沙漠化也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之一。在鋼筋混凝土的包圍下,綠地也越來越少,林業資源也日益的遭到了破壞,這些因素都嚴重的威脅到了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環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平衡和發展等都對林業資源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生態環境的有效發展對于氣候的調節,或者是保持水土等方面都發揮著防風固沙的作用。此外,也有利于繼續利用現有的資源以及開發新的資源等當面發揮著應有的作用。因此,加強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合理利用現有的一些資源等,對于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都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而且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2營林的管理辦法要先進,做到以科學治林
常言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林業資源的統一管理是促使營林工作順利開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林業資源實行統一管理的制度有利于提高相關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對于完成營林計劃也是很有幫助的。比如說,可以加強林業專門機構——林業站的管理力度。林業站也應該對此設置相關專業的營林專業小組,為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出一批批業務能力強的營林專業人員,然后再各自明確分工,這樣也能夠預防即便出現緊急情況也能保障在人手的調配以及控制方面做到游刃有余。也需要定期對這些員工進行專業化的營林知識的相關培訓工作,用專業的營林知識指導他們,不斷地推動區域林業資源的健康、有效發展,防止破壞區域林業資源現象的出現,要想方設法地提高林業的科技發展水平,縮小和國外林業資源之間的差距,同時也要更好地做好防治林業病蟲害的工作。為更好的實現營林規劃打好堅實的基礎。
3發揮科技的引領作用,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來說助推力主要是科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把這句話應用在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當中也是非常適合的,且是最有利的佐證。所以,應該結合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大局,深入實施科技興林的戰略,要不斷的支持扶持基層林業工作人員進行林業科技的創新與更新,還要和上級的科研機構進行必要的合作,要不斷的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體系,切實的把科學技術運用到林業的“地氣”當中,為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果想要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以先進的科技作為支撐。因為有著豐富的林業資源儲備,我國的林業發展也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由于在科技上過于薄弱,特別是在選擇良種的時候、或者是經濟栽培技術上等都面臨著比較嚴峻的問題。因此,就需要林業的主管部門積極的引入適合產業管理和發展的企業機制,加強對林業技術人員和林業承包人員的相關技術培訓,及時的引進一些科研單位的一些先進的研究成果,使得林業技術在不斷的創新中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滿足本地區的林業建設和管理對高層次技術人員的需求,還是需要不斷的優化和提升林業技術的人才結構,在對已有的技術人員要不定期的進行有計劃的、系統的培訓,此外,也需要不斷的引進一些技術水平較高、經驗豐富的高品質人才,這樣也利于提高林業技術隊伍的整體素質,再增強林業發展創新能力的同時,還能夠保證科技對林業的支撐作用,為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4強化行政管理,實行以法治林
為了促使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其中,林政執法則是保護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強制手段。這也就需要各地的森林資源管理機構、木檢站以及鄉鎮林業站都要能夠主動肩負起林政執法的職責,加強、加大林業法律法規的相關宣傳,及時地推行森林資源管理的承包責任制,使得林業主要形成“森林資源管護,人人有責”的局面,這在很大程度上則能夠有效地減少破壞森林資源案件發生的可能性。為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增長,做好鋪墊工作。
5優化林業的經濟結構
要想真正地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保證就是要不斷地優化林業的經濟結構。林業產業主要可以分為三個主要的產業結構;比如說,在林業的第一產業上可以以市場的需求作為導向,及時地推進一些周期較短的工業原料林或者是其他原料林的建設力度。也可以在林業第二產業的基礎上,要做到與時俱進,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現階段一些比較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大對林業新產品的開發力度,要真正地實現林業產業的發展從最低層次的原料加工向著更為高層次的綜合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在林業的第三產業的基礎上,也是需要加大對森林旅游業或者是一些花卉業的發展力度的。其中,要把旅游業作為一項支柱林業產業發展的項目來抓,加大開發旅游資源的力度。此外,也要及時地拓展林產品的新途徑、新市場,把林業資源的產業鏈不斷地延伸下去,促使林業資源附加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要走多元化林業發展的道路,實現經濟效益與林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同步,讓林業資源為經濟的發展多帶來一些可觀的效益。
6強化組織管理,引進管理人才
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需要有關的政府部門要加強對林區管理的重視程度,需要林區相關的管理人員要不間斷地學習一些林業的管理知識,多組織、開展一些管理經驗的交流活動,對一些比較突出的案例進行實時有效的分析解決,從理論或者是實際上來提升相關人員的管理能力。然后再在現有管理經驗的基礎之上,引進一些高層次的管理人才,這也為林業資源得以有效的管理,繼而實現林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7加大對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
篇8
關鍵詞:農機購置補貼;農機推廣工作;可持續發展
1農機購置補貼與農機推廣的內在聯系
1.1農機購置補貼對農機推廣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農機推廣指的是利用咨詢服務、指導、培訓、示范、鑒定、試驗等方式,將農業機械與相關技術普及應用到農業生產過程的活動,其最終目的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一種推廣農機的措施與手段,其不但利于各項推廣工作的展開,推動了農業機械化進程,而且加快了農業維修、農機大戶等的合作角度,利于農機機械化服務體系的快速成型,提升了農業生產能力、抗病抗災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天氣、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而對糧食產量、質量產生的不好影響。
1.2農機購置補貼是農機推廣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
農機購置補貼是以農機推廣為核心與參考來制定的,即補貼對象為推廣的各種農機設備,這是確保補貼落實、順利展開的前提與基礎;且農機推廣應結合推廣范圍內的實際情況,選擇出最佳的補貼與推廣的生產技術與農業機械,制定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利于農機推廣順利展開,提升區域內的農機機械化水平,其屬于農機推廣的關鍵措施,但并非農機推廣工作的全部內容。
1.3農機購置補貼是農機推廣的必要條件
農機推廣工作在前期階段會有較大的成本支出,其中在各種農機的購置方面支出占據最大比例,這在一定程度上給農民帶來了較大的壓力,雖然可通過必要的宣普讓農民認識到農機對其農業種植的促進作用,但是沉重的經濟壓力可能讓其望而卻步,因此,農機購置補貼必不可少,其一方面能夠降低農民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能夠擴大農機推廣范圍,加速農機推廣步伐,對于國家的農業發展來說有著積極的意義。
2農機購置補貼與農機推廣工作中的問題分析
2.1農機購置補貼不恰當
農機購置補貼不恰當,主要表現在:補貼范圍、補貼機具、補貼對象、補貼標準等不明朗,導致很多農機購置補貼落不到實處,或者是難以發揮出補貼資金最大的效用,這在造成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浪費的同時,不利于農機推廣工作。
2.2農機購置補貼流程不明
很多購置農機的為個人,但是其對農機購置補貼方面的信息、新聞等掌握度不高,甚至有一些農民在完成農機購置之后,才了解到對應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導致其本身喪失較多的發展資金,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其在發展農業方面的積極性。
2.3農機推廣售后服務不到位
因大多農機使用人員學歷不高,對于農機的使用方式不確定,害怕在購進農機之后,難以正確的操作,導致農機推廣受阻;此外也有一部分農民對農機推廣抱有抵觸心理,主要源于落后的服務機制,很多農機銷售單位在銷售過農機之后,服務態度較差,對于教授農民正確的農機操作方式、維修保養、定期檢查等抱著敷衍的態度,導致很多農民對農機推廣工作抱有不支持、不合作、不理會的態度。
2.4未切實推廣農機技術
很多農機推廣工作人員在農機推廣方面雖然不遺余力,但是可能會因經驗不足、對農機技術的理解不到位等問題,未給予農機技術推廣足夠的重視,從而使很多農民在購置農機之后雖然起到了一定的增收效應,但是卻未搭配對應的農機技術,導致農機推廣工作不理想,未達到預設目標。
3農機購置補貼與農機推廣工作可持續發展策略
3.1制定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
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3.1.1明確補貼范圍與補貼機具。其一,中央財政資金全國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以下簡稱“補貼范圍”)為15大類42個小類137個品目,要求根據區域內農業生產所需與補貼資金預估投入,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辦事原則,從以上補貼范圍內選擇出最適宜遼寧省鳳城市的補貼機具品目實行補貼范圍內機具敞開補貼;應要優先保證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所需機具與高效施肥、節水灌溉、高效植保、免耕播種、深松整地、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支持農業綠色發展機具的補貼需要,通過該種方式來將本市內需求量小、技術落后、保有量過多的農機剔除出購置補貼范圍;其二,除了要求補貼農機為補貼范圍內的產品外,還要求其具備以下資質:①獲得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證書。②獲得農機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③列入農機自愿性認證采信試點范圍,獲得農機自愿性產品認證證書。④補貼農機要求在機器上明顯位置印上生產日期、出廠編號、產品型號與名稱、執行標準、使用注意事項、生產企業等永久性銘牌。3.1.2明確補貼對象與補貼標準。其一,補貼對象為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組織與個人,其中經營組織包括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其他從事農業的組織,在保障農民購機利益的基礎上,引導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其二,補貼額由遼寧省鳳城市農業農村局與農機化主管部門負責,通用類農機補貼額度不超過今年農業部頒布的最高補貼額度;對區域擁有量飽和、技術含量不高的農機,降低補貼標準;一般補貼機具單機補貼額在5萬元以內;烘干機單機、擠奶機械等補貼額12萬元以內;超過100馬力的聯合收割機、免耕播種機、青飼料收獲機、拖拉機等大型農機單機補貼額度在15萬以內。明確補貼對象、補貼標準,可確定各項補貼資金利益最大化。
3.2明確農機購置操作流程
3.2.1實施規定。其一,通過召開現場演示會、懸掛橫幅、張貼和散發宣傳資料、新聞網站媒體等方式宣傳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做到人人皆知;其二,在農業農村局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官方平臺本地區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補貼額一覽表等信息。3.2.2機具投檔。要求有意向參與農機購置補貼的個人或者單位按照規定準備并提交各項資料;由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來組織審核,公布投檔產品信息匯總表;要求在補貼實施方案中安排好工作并明確投檔頻次,每年安排至少兩次投檔次數。3.2.3選機購機。選機購機遵循自主原則,并對其購買機具與購機行為真實性負責;最好選擇電子支付方式,便于資金往來、購置行為全程留痕;購買機具人員對購買的機具享有所有權,可依法、自主使用與處置。3.2.4補貼資金申請。購買農機人員向該區域農機化主管部門提交補貼資金申請,遞交系列申請材料,其有效性、完整性、真實性由補貼機具產銷企業、購買機具人員負責;嚴禁以任何方式授予補貼機具產銷企業進入農機購置補貼輔助管理系統辦理補貼申請的具體操作權限;嚴禁補貼機具產銷企業代替購置農機人員遞交各種補貼手續,以此來避免出現弄虛作假、違反補貼法律的事件。3.2.5補貼資金交付。要求農機化主管部門、農業農村局、財政部門聯合對補貼申請材料加以審核,校驗各項重點機具,其后再由財政部門統一發放補貼金額;針對按照牌證管理的補貼農機,可在其上牌時對其加以核驗;針對風險較高類、設施類、安裝類補貼機具,可在其使用一段時間后向其發放補貼資金;此外,亦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細化資金交付方式,以保護農機購置人員的核心利益為最終目的[1]。
3.3強化農機售后服務
3.3.1進一步明確用戶、主機廠家、配套件廠家責任。因農機設備大多比較復雜,除了主機之外,還包括各項配套設施,在主機的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因主機與配套實施故障而出現問題,亦可能是因用戶的使用操作不當引起的,因此,要強化農機售后服務,必須明確其中的責任,比如,在聯合售賣機使用過程中,若是農機在進行性能調整時出現問題,應找聯合收割機生產廠家解決,若是發動機出現故障,應聯系發動機廠家解決,以此來保證農戶在農機出現問題時及時確定責任人,聯系其盡快安排檢修人員來加以處理。3.3.2提升售后服務人員業務能力、職業道德。其一,要求管理部門協同服務站、經銷商定期對售后人員加以培訓管理,提升其業務能力,使其能夠應對維修過程中的諸多難題,提升其服務意識、道德觀念,使其在提供維修服務時約束其本身的行為,針對在維修過程中違背相關條例的人員給予必要的處罰;其二,制定“三包”服務標準、服務指南,要求維修服務人員按照固定的流程來提供系列維修服務工作,并要求其記錄其整個服務過程,包括到場時間、檢修時間、檢修問題、服務類型等;其三,構建用戶投訴熱線,讓農機用戶能夠以電話、信息、互聯網等形式來對其在使用農機過程中的問題加以投訴,取締不合格的服務站、經銷商等,提服務質量與水平,促進農機推廣[2]。
3.4農機技術推廣
農機技術推廣是農機推廣的核心內容,其直接關系著農業種植效果,決定著農民對農機推廣的態度與接納程度。從以下幾點進行論述:3.4.1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其包括滴灌系統、施肥系統、肥料種類選擇、灌溉施肥操作等主要內容,在推廣該項技術時,應把握以下關鍵內容:其一,要求在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時,與當地農機設備裝置情況、農田建設規劃、水利規劃、農業發展計劃、農業區劃等相協調;應將滴灌系統與當地的灌溉技術進行有機整合,發揮出各自的優勢;綜合考慮與推廣區域內水源、輸電線路、路、林、渠、溝等布置的關系,多目標綜合利用,以此來發揮出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最大效用;其二,要求有機結合農業生產近期需要與遠景規劃,綜合分析當前農業生產經濟狀況與今后農業發展所需,將近期安排與長遠規劃相結合,從實效出發,量力而行;其三,嚴控各項關鍵技術。①根據水源特征、作物方式、土壤地質、田塊、地形等為農民設計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滴灌系統,以小管出流、滲灌、重力滴灌、泵加壓滴灌、微噴灌、微噴灌、管道灌溉等方式來灌水,節約水資源,降低成本支出;②建議農民選擇硫酸鎂、硝酸鈣、硝酸鉀、硫酸鉀、氯化鉀、磷酸二銨、磷酸一銨、硝銨、硫銨、尿素、氨水等材料;③指導農民進行灌溉施肥時,嚴控施肥料,注入肥液的適宜濃度大約為灌溉流量的0.1%。例如,灌溉流量為50m3/667m2,注入肥液大約為50L/667m2;其四,構建水肥控制系統,包括實時數據、時間設置、系統參數、種植知識等模塊,如下圖1所示,讓農民能夠根據該系統來實施對種植作物的系統性管理,并可讓其借助系統來學水肥一體化知識[3]。圖1水肥控制系統示意圖3.4.2農機節油技術推廣。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其一,制定推廣方案。針對該區域所用的各項農機設備,在其原有使用說明的基礎上,制定對應的指導使用方案,讓用戶能夠根據指導方案來使用農機,以此來達到節油的目的;分析農機使用過程中可能造成用油增加的因素,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其二,做好必要的宣傳工作,讓農機用戶了解到節油技術對其農機穩定使用的保障作用,使其能夠配合農機節油技術的推廣工作;其三,加強培訓。單單的制定方案與宣傳可能難以讓農機用戶掌握對應的節油技術,可安排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到各個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如何利用該項技術,并讓其直觀地感受該項技術帶來的改變,使其更加積極的引入該項技術;或者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定期推送關于節油技術的系列知識、技術規范、要點與重點等,并依靠互聯網來加強與農戶之間的交流,協助其解決節油技術使用過程中的諸多問題。
3.5項目化運營農機推廣工作
可將整個農機推廣工作當作一個具體的項目來進行運營,以此來明確責任,做好示范,讓購置農機的用戶能夠在具體的項目中學農機知識與技能,這對于農機推廣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可從以下幾點舉例分析:3.5.1建設“高稈作物植保機械化技術引進示范”項目,與農機院、農業技術企業達成合作意向,攜手進行各項技術設備改進、調試,比如,可引入2套示范型自走式高稈作物植保機,作業速度5.6km/h,棉花、玉米等作物在后期農藥利用率可達51.8%3.5.2構建10個核心示范區,試驗示范規模;規劃133.33hm2棉花、400hm2玉米,觀察其超標率,結合數據結果加以優化;建立100戶科技示范區,隨機選擇農機進入示范項目,培訓其正確的農機操作方式,指導其高效的農機使用技術,如此以示范區為核心來實現農機推廣工作的逐漸擴張。
4結束語
綜述,文章就農機購置補貼與農機推廣工作可持續發展進行了論述與分析,強調了其重要性、必要性、內在聯系等,建議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可持續發展策略,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增加農業收益,推動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取良.淺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新時期農機推廣工作的促進作用[J].南方農業,2019,13(35):138,146.
[2]宋奎華.淺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與新時期農機化推廣工作[J].農民致富之友,2013(6):161.
篇9
關鍵詞:營林生產;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有效策略
收稿日期:20151230
作者簡介:許日范(1963―),男,朝鮮族,主要從事營林生產工作。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14402
1引言
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在進行林業管理中注意協調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關系,促使兩者可持續發展,改善自然生態環境,提高其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JP3]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JP]
2.1可持續發展的概述
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經濟、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經濟方面是指資源、資金、人均收入、效益增長等方面持續發展;生態方面是指生態還原力、自我調節能力、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等方面的持續發展;社會方面是人口總數、生活方式、社會穩定性、體制建設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1]。
2.2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從營林生產和林業生態的性質和特征來看,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是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只有營林生產做到位,并且與時俱進,才能使營林生產緊跟時代步伐,合理生產、科學經營,擴大森林規模,提高營林經濟,促進林業生態持續發展,國家經濟水平穩步上升;反之,營林生產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忽視林業生態,未做到與時俱進,短期內營林生產的確能夠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且不會給林業生態帶來較大危害,但長此以往,林業生態被破壞,營林生產將無法持續進行,相應的經濟效益也會逐漸降低[2]。所以,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支撐著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而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維護著營林生態可持續發展。
[BT(1]3[ZK(]促進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策略[ZK)][BT)]
基于以上對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關系的了解,可以確定兩者協調發展是非常有益的。那么,如何促進兩者可持續發展呢?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3.1優化產業結構
實現我國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優化調整森林產業結構,即林業產品結構、林業經濟結構適時調整和優化,如此可以促進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協調發展。
3.1.1優化種植產品
不同地區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生態環境、經濟條件等方面均存在差異,為了使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需要進行營林品種市場調研工作,選擇適合的營林品種,與此同時,積極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科學、合理的進行苗木栽培,提高樹苗成活率,促使樹木良好成長,促進營林生產,維持林業生態。
3.1.2注重產品開發
營林生產的最終目的是獲得經濟效益,為了達成這一目的,相關工作人員應當結合當前木材或板材市場實際情況及發展趨勢,合理的開發和升級林木產品和精加工產品,并注意控制產品質量,提升林木產品價格。就以我國一次性筷子生產來說,其浪費大量林業資源,對其合理規劃與調整,制造精致的、特色的、環保的筷子,不僅可以提高筷子價格,還可以節約林業資源。
3.1.3開發林業旅游
在旅游越來越受人們青睞的情況下,開發林業旅游,將林業與旅游結合在一起,營造自然環境、創設花圃園藝、搭建原木休閑區等,可以吸引人們進行林業旅游,同樣會創造經濟效益,促進林業生態持續發展[3]。
3.2加大科技投入
在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的正確引入與運用,同樣可以支持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加大林業科技理論的投入,促使科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營林生產進行調整與優化,可以使營林生產合理化展開,也能提升經濟效益,促進林業生態持續發展。引入先進的科學技術來進行林木種植和林木產品生產,可以提高林木資源的利用率、提升營林生產空間,使營林生產持續進行,林業生態持續發展。所以,結合林業實際情況,將科學技術正確地、合理地、有效地運用到營林生產中,優化營林生產的同時,注意協調營林生態,如此可以促進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持續發展。
3.3健全法律法規
造成我國當前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現狀不佳的原因之一是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導致營林生產無人管理,亂砍亂伐、肆意放牧等現象頻頻發生,造成林木破壞嚴重,既不能合理的進行林木產品生產,又阻礙了林業生態良好發展。所以,在促進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持續發展之際,應當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1)強化相關部門人員的林業保護意識。在我國大力提倡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今天,應當通過宣傳林業保護及開展培訓,強化林業相關部門人員的林業保護意識,使其能夠充分意識到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與自身、社會、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從而積極投入到林業管理工作當中。
[JP3](2)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在林業保護意識增強的情況下,相關部門應當正確審視營林生產可持續發展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進而從大局出發,分析林業相關法律法規的不足之處,進而有針對性的彌補和完善林業相關法律法規,使其能夠有效約束營林生產、林業管理等工作,促進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4]。[JP]
4結語
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效益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但從我國林業管理實際情況來看,濫砍亂伐、肆意放牧等情況依然存在。為了解決類似問題,促進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持續發展,應優化產業結構、加大科技投入和健全法律法規,逐步改善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促進兩者協調、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守成.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芻議[J].才智,2011(34):12.
[2] 沈延平.探討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J].農業與技術,2013(3):94~94.
篇10
【關鍵詞】城市道路建設;管理問題;策略
1 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以及城市道路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1 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生態文明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基礎;未來取向與整體觀念是其最高行動法則;保護環境、控制人口的發展、節約自然資源是其基本戰略;政府主導、科技導向、公眾參與是其基本操作模式。在整個社會未來的發展戰略里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其持續性、持續發展及持續利用這三個方面。
1.2 城市道路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一個城市的道路交通可持續發展必須在其發展過程中時刻對居民的出行需求、道路設施的供應、城市空氣質量和環境質量以及城市社會經濟發展這幾者之間的平衡進行良好的協調,并且還要注意以下幾點內涵。
(1)注重后代的延續,不能將發展資源和道路資源耗盡,務必給下代留有生存空間。注重地方傳統文化和歷史文物的保護,保留地方特色,以求達到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協調。
(2)注重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環境以及城市土地的使用情況相協調,使其相互連接,合理性發展。
(3)道路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規劃高標準化,管理過程嚴格化”的方針,要注意有序性發展。
(4)在土地混合利用的問題上,堅持平衡性原則,努力實現居住就業一體化的平衡。
2 城市道路交通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2.1 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
2.1.1 規劃與布局
由于歷史的原因,本市形成的城市建設布局是解放碑為中心的單中心,這使得客流的出行表現了較大的隨意性。除上班出行外,在商業布局上表現為集而不中、分而不散的狀態。在投資上,在市中心區投資力度較大,對客流的吸引力更強。實際上,中心商務區(CBD)所能提供的交通空間是有限的,無節制地增加CBD的交通引力就交通的緩解而言是雪上加霜。這體現在規劃上,就是在建筑物的改造或新建時沒有進行相應的交通分析,至少沒有仔細考慮新增交通對整個路網的交通影響。
由于在產業規劃時對交通空間的考慮不足,交通的選擇余地本已較小;而目前在城市建設上,由于各區的自增大,要進行宏觀控制更加困難。事實上,在城市的總體規劃中,交通規劃應處于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上,按照規劃路網所能提供的交通容量來控制建筑物的規模。據此觀點,國外許多大城市勻規劃為多中心的布局,以便于客流管理和交通組織:即在各中心之間,可用地下或地面軌道交通進行大運量的、較長距離的客運輸送;在各中心區內,再用公共汽車等交通方式進行近距離的客流疏散,這樣便形成一種有序的交通狀態。
作為一個現代化的都市,入境的以及市內的交通必然是多種多樣的。不同交通方式之間銜接的好壞,直接影響乘客換乘的方便與否。便利的乘換系統是形成快速交通系統所必需的。本市在規劃及建設過程中,對換乘的考慮不足,這對進一步的發展將會產生不利的影響:不便的換乘系統使公共交通的引力大為降低。
交通規劃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交通環境的考慮。大規模的交通設施建設會帶來一系列的交通環境問題,如交通噪聲和廢氣排放。在本市,各中心之間的連接主干道的修建使沿線居民飽受環境之苦,噪聲所引起的煩噪不安、情緒激動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
2.1.2 道路結構設施與材料
用于道路結構設計的技術規范的基本設計思想形成于70年代,這對當時交通流量情況下的道路結構設計是合適的。但今天看來,觀點已不能適應當前需要,過于重視一次性投資,忽視了長期使用,城市交通建設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用性能,造成道路結構的三快一慢(設計得快,施工得快,損壞得快,跑得慢)的現象,浪費嚴重。
道路結構的早期損壞現象嚴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養護和維修。盡管如此,道路性能仍只能維持在低水平上。大量養護維修資金的投入,必然影響到新設施的建設,不僅影響了交通,也影響了發展。
不過,即便是用傳統的設施修建理論所修建的道路設施,也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基礎,這是由道路設施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也是許多部門不重視道路設計和修建質量的原因。這樣做效果不好,設施和投資未能起到應起的作用,浪費嚴重。傳統上,修建方案的選擇只考慮一次投資,如果我們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時,就會使問題更加明顯了,視野更加開闊,注重發展的平穩性和持久性。
根據道路設施性能特點,本文將設施建設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分為三個等級,即弱持續性、中持續性和強持續性。設施的修建,應按照中持續性或強持續性原則進行。其定義如下:
弱持續原則:設施標準低,損壞迅速或負面作用太大,影響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是一種初期的生產模式。強持續原則:設施標準高,負面作用小;負面作用及其所造成的影響遠小于發展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從而可用發展的效益去治理或補償發展的危害),對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支持作用,是一種理想的生產模式。
2.1.3 道路管理
城市交通管理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交通管理,一是道路管理。現代化的交通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反過來也要人們的行為有所節制,遵守交通法則。目前客觀上本市的交通方式復雜,各種交通方式并存。另一方面,出行者的交通行為不規范,沒有“節制行為、保持暢通”的意識,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亂。在交通管理上,對車輛行為的管理較為嚴格,而對行人大多聽之任之。這樣,交通秩序亂、道路通行能力低是必然的。
交通管理上另一個較嚴重的問題是缺少現代化手段,管理者不能及時了解相關道路上的交通量變化狀況,所做出的交通決策有一定的盲目性,無法作出有目的的疏導。
從交通管理指導思想上說,交通管理尚處于原始階段,交通管理者是把出行者當作被動的對象對待的,而不是把他們當著交通管理的參與者來對待,哪里堵塞疏導哪里,而不是防患于未然。這說明我們的交通管理缺少現代的手段,也缺少現代的思想。
在道路管理方面,對正常的維護工作未予充分重視,缺少預防性養護的意識。殊不知“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缺少科學的手段和大量可靠的數據積累,無法使有限的的養護資金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不能使設施保持最佳完好狀態。 道路管理工作對已有設施性能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本市的市區地面車輛平均行駛速度良好的規劃和管理可使設施的可持續性發生變化。
2.2 對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需求
目前多種交通方式并存,各種交通方式均有對道路設施的要求。由于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交通的需求將是無止境的。雖說目前交通設施總體上是不足的,但不對交通需求加以適當的限制,則交通問題是永遠無法解決的。
另一個可能造成大量交通問題的潛在交通需求是私人小汽車問題。汽車工業已作為國家的支柱產業得以確認,若不發展私人小汽車,則汽車工業的支柱地位難以形成的。汽車工業的發展,可以帶動鋼鐵、石油、化工等工業的迅速發展,為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奠定基礎。從純交通的角度而言,極不主張發展任何方式的私人交通包括私人小汽車交通。但對于國家和個人而言,發展和擁有私人小汽車是一種“擋不住的誘惑”,一旦時機成熟,小汽車即會大量、迅速地進入家庭。就全國范圍而言,應鼓勵小汽車的發展,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鎮。在本市,僅就其購買力而言,能夠買得起私人汽車的家庭已為數不少,如無明確的政策,本市的汽車保有量將成倍地增加。
3 城市道路規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隨著車輛家庭化的進一步普及,這對城市道路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就要求了城市規劃建設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時還要盡快制定和完善我國城市道路規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3.1 積極借鑒國內外各方面的城市道路規劃經驗,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道路規劃建設發展之路
城市道路建設是一項龐大、復雜而又系統的工程,它需要考慮諸如交通供需、地方財力和土地等各種問題,是一個很考驗地方政府的科學決策的工作。為了避免城市道路規劃建設不合理的問題,城市道路規劃建設就必須要有明確的發展策略,只有這樣城市交通才能走上良好有序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合理的城市道路規劃建設發展策略必須考慮到國家的政策、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規劃等多方面的因素,并適當的參考國外的城市道路規劃建設的多方面的經驗而確定的。
3.2 改變以往城市道路規劃建設的觀念
我國傳統城市道路規劃建設的觀念是:只是通過增加城市道路建設來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這種觀念必須要得到很好的改變,因為城市對于道路建設的增加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交通需求則會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大。所以只有對城市道路網的總規模和總容量有一個很好的分析,通過對現有道路交通的合理分配來緩解道路交通矛盾。比如城市中心區因其道路交通網容量有限而交通需求很大,就需要通過對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統管理的進一步強化來滿通需求;城市新開發區則有足夠的空間來建設道路來滿通需求。只有這樣合理的安排城市道路規劃設計,才能有效解決城市交通擁堵難題。
3.3 增大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投入,統一規范道路功能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將增加對道路基礎設施的建設的投入,大力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網的密度,特別是支路和次干路的路網密度。在建設過程中要統一對快速路、主干路、支路等道路規范標準的理解,確保城市道路規劃建設與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相適應。
3.4 保護與發展并重,真正實現城市道路規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道路規劃建設一定要以人為本,城市道路規劃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改善市民的出行環境,因此在規劃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公眾的意見,使得能夠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要兼顧城市道路建設的發展和城市歷史文脈的保護并重,在舊城改造時要科學合理的規劃路網結構,選擇部分區域為保護重點,保護城市歷史文脈的整體性,進而實現城市發展于生態文明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