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17:51: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軍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非戰爭軍事行動軍事應急物流建設的思索
摘要:加強軍事應急物流建設是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基本內容和重要事件。加強軍事應急物流建設,要以制定預案為突破口,完善應急管理體系;要加強物流通道建設,增加物流容量;要建立高效運作機制,保障物資順暢流動。
關鍵詞:非戰爭軍事行動;軍事應急物流;保障
軍事應急物流是指提供重大自然災害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及公共安全事利等突發性事件所需應急物資為日的,以追求時間效益最大化和災害損失最小化為目標的特種物流活動。軍事應急物流與普通物流樣,由流體、載體、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構成,具有空間效用和時間效用。應急物流就其本質而言,是指在危機發生時進行緊急保障的一種特殊物流活動。與一般物流相比,軍事應急物流更凸顯了如下主要特征。
一、軍事應急物流的主要特點
(1)突發性。由于突發事件發生的時間、強度和影響范圍具有不可預測性,這就決定了其產生的物流需求是突然的、不可預知的。
(2)時效性。應急物流在時間上具有很強的約束性和緊迫性,物流速度的快慢直接決定了災害或突發事件發生后其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的發展態勢。
軍事文化分析論文
改革開放、特別是90年代以來,軍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悄然興起,軍事領域中的文化問題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內容。什么是文化分析?它是如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文化分析的當代價值是什么?當前條件下堅持文化分析應加強哪些方面?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把握改革開放以來軍事研究的脈絡及特征,推進軍事研究的健康發展。
(一)
文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范疇,具有多種涵義。美國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一書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義達166種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樣性、復雜性可見一斑。我國學者對文化也持多種見解,但從主流來看,大都從思想、精神層面來理解其內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并反作用于實踐的社會觀念體系,主要包括神話、藝術、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學、哲學等要素。所謂文化分析,從廣義上說,指的就是從上述要素或要素整體與軍事活動的關系出發,通過考察和分析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來認識和理解軍事活動的本質及規律的一種研究方式。
根據上述對文化分析的理解,通過考察軍事思想發展史,可以發現,在軍事研究過程中,文化分析與經濟分析一樣,是人們觀察和透視軍事活動的一種古老的、同時又具有普遍意義的認識方式。人類最初在神話中描述戰爭的進程,表達自己對戰爭的感受和領悟,這實質上就是一種樸素的文化分析。藝術、道德、宗教、科學等眾多文化要素既是人們創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們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軍事活動的一個個獨特視角。其中,道德和宗教與社會生活和軍事活動的聯系更為緊密,因而更為人們所關注,成為古代軍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兩個基本方面。從道德文化來看,早在商周之際,人們就開始考察道德與戰爭、軍事之間的關系,從道德視野來解釋軍事活動中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以仁為勝”的戰爭指導思想以及“以禮治兵”的治軍思想。隨著社會的發展,道德思想體系的完善及其在社會生活和軍事活動中的作用的增強,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諸如“仁、忠、孝、禮、信”等道德范疇點綴在軍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間,展現著從道德視角剖析軍事問題的認識傳統。從宗教文化來看,早在階級社會初期,人們就從宗教世界觀出發,探討戰爭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戰爭根源論,這種觀點成為夏、商、周三代占主導地位的理論觀念,并對以后的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宗教分析在古希臘、古羅馬也曾占據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紀得到進一步強化和鞏固。在中世紀,宗教神學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統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為觀察一切現象的基本認識形式。人們從宗教出發,解釋戰爭的起源、根據以及軍隊建設的法則。長達兩百多年的十字軍戰爭、持續了一個半世紀之久的波蘭條頓騎士團戰爭以及胡斯戰爭等都被視為宗教戰爭。對英法百年戰爭、意大利戰爭的分析也常常被納入宗教視野。這種分析方式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直至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許多觀點中找到其思想印記。如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以宗教為核心的文明沖突論”以及把“9·11事件”歸結為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戰爭的觀點,雖然在論述中運用了大量的現代社會材料,但從其思想實質來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中世紀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軍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兩個鮮明的特征:第一,從文化要素而不是從文化整體出發來分析和研究軍事問題;第二,與經濟分析或技術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軍事活動規律的更為根本的方法。這兩個特征在近代特別是19世紀中葉以后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從第一個特征的變化來看,近代軍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導傾向不是從文化要素而是從文化整體出發來觀察和認識軍事問題,即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分析。這種變化,從理論根源來看,與文化人類學的興起密切相關。
軍事思想來源論論文
【內容提要】軍事思想來源于中國傳統軍事思想、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經驗和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英文摘要】MaoZe-dong''''smilitarythinkingstemsfromChinesetranditionalmilitarythinking,thepracticalexperienceofChineserevolutionarywarandMarxistmaterialistdialectics.
【關鍵詞】/軍事思想/來源
MaoZe-dong/militarythinking/source
【正文】
中圖分類號:EO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1432(2003)06-0050-04
中國軍事類電影回顧
軍事題材電影①在中國電影畫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中國經濟制度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軍事題材電影市場地位有了一定的變化。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發展求生存,使人民軍隊形象得到更廣泛地宣傳,成為文化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計劃經濟條件下軍事題材電影受到社會青睞(1949~1984)
1949~1984年,是新中國軍事題材電影快速發展時期。這時期軍事題材影片因數量眾多并真實地再現中國革命戰爭和人民軍隊建設與生活而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并產生重要影響。這個時期的軍事題材影片,雖然由于“左”的影響,發展受到一定限制,但其市場地位并未受到過多挑戰。
(一)“十七年”電影②軍事題材獨領風騷(1949~1966)
從新中國建立到“”前夕,軍事題材電影創作經歷了17年快速發展時期。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開始新生活。剛剛獲得解放的人民沉浸在當家作主人的喜悅之中,對“新中國電影”有一種熱切的渴望。那就是用電影來表現自己的新生活,包括回顧剛剛過去的戰爭經歷。因而,在這一時期的電影中,軍事題材占有相當大的數量。“十七年”影片中,觀眾普及率排名前三位的都是軍事題材影片。③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的創作正是在對革命戰爭歷史的回顧與再現中拉開帷幕的。1951年3月,為了鼓勵“新電影”的拍攝,也為了用電影鼓舞人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全國20個城市的60家電影院舉行了“國營電影廠出品新片展覽月”活動。這是新中國國產電影的第一次大檢閱。在展覽月放映的26部國產新片中就有《新兒女英雄傳》、《勝利重逢》、《陜北牧歌》、《大地重光》、《保衛光榮祖國》、《翠崗紅旗》、《上饒集中營》、《人民的戰士》等軍事題材電影。其數量約占參展影片的三分之一。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在文學藝術和學術研究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更成為了軍事題材電影發展的助推劑。一大批優秀軍事題材影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影片《南征北戰》成為這一時期軍事題材電影拍攝的典范,并對之后戰爭影片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創作模板。《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撲不滅的火焰》等影片以戰爭驚險片、游擊隊片等各種新的樣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影片《》將英雄戰士形象塑造推向一個高峰。《柳堡的故事》、《戰火中的青春》、《上甘嶺》、《英雄兒女》等軍事故事片在表現戰爭殘酷和艱難中,更多展示人民軍隊指戰員面對強敵的戰斗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渴望,塑造的人物個性和對情感生活的渲染更為動人。《關連長》、《霓虹燈下的哨兵》、《哥倆好》等軍營生活片,更側重進入和平建設時期的軍人生活,因而也更貼近時代和生活。此外,還有《地雷戰》等軍教片,共同為這一時期軍事題材電影創作確立了難以忘懷的標本。這些影片和非軍事題材影片一起成為當代中國電影的經典。這批具有經典意義的軍事題材影片在“十七年”電影中占有相當大的題材優勢與創作數量,成為新中國電影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分量的創作形態。“十七年”軍事題材電影的藝術形態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絕大多數觀眾的觀賞習慣,因而有廣泛的群眾性。創作者的生活,也深深影響著影片的創作思維。生活的傳奇成為藝術的傳奇,許多影片中的英雄人物都來源于生活。這也是這個時期軍事題材影片受到觀眾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特殊年代軍事題材電影難得閃光(1967~1976)
軍事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軍事思想是思想科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指導競爭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的理論武器。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述了軍事思想對競爭主體獲得競爭勝利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軍事思想;靈活的戰略戰術;人民戰爭
軍事思想是“關于中國革命戰爭、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以及軍事領域—般規律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及其軍隊長期軍事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的精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軍隊建設、國防建設和反侵略戰爭的指導思想。”①軍事思想貫穿了唯物辯證法原理,表現出了高度分析能力和罕見的洞察能力,不僅在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使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也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競爭即戰爭。市場競爭是利益的對抗和智慧的較量,是競爭主體發展的核心所在。由于競爭本身是在撲朔迷離錯綜復雜的環境下進行的“創造性的毀滅”過程,因此,在市場競爭中總是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度,只要投入競爭,幸運之神固然不會遠去,但失敗也會隨之而來。那么競爭主體在對手如林的市場競爭中如何力避厄運,減少失敗或反敗為勝、絕境逢生呢?筆者認為:學習并借鑒軍事思想,并運用到市場競爭中,將不失為良策。
一、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思想:市場競爭成敗得失的關鍵
在戰爭中,掌握戰爭的主動權,靈活使用兵力是戰爭指揮的中心任務,指揮員能夠依據戰情制定和改變作戰計劃是戰爭指揮的重要原則。在長期戰爭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及軍事理論,不斷總結我軍在革命中的作戰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一整套中外軍事史上最巧妙、最靈活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1947年,當胡宗南率25萬兵力進犯延安,妄圖摧毀延安中共中央機關的危急時刻,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毅然地作出地暫時撤離延安,拿一個延安換取一個中國的戰略決策。他沒有死守延安,而是從戰略長遠高度思考問題,最終以退為進又重占延安,取得勝利。可見在軍事戰爭中指揮員能夠從戰略高度思考問題對于取得戰爭的勝利是多么的重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是如此。古語云:“自古不謀萬事者,不足謀一時”。不能用長遠眼光來思考問題的人謀不好眼前事。19世紀60年代末,世界手表王國瑞士有位工程師,歷經千辛萬苦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塊石英表,但是正處于黃金時代的每天制造20億美元價值的瑞士鐘表界,拒絕了他的建議,于是,這項技術被鎖進保險柜,束之高閣。后來日本獲悉此事并抓住不放,經過充分調查后,果斷地從瑞士引進石英表生產技術,使手表業的電子時代以一種勢不可擋的潮流出現在世人面前,致使具有世界手表王國之稱的瑞士有178家手表廠倒閉,從業人員從8萬銳減到5萬,從而失去世界鐘表王國的“王位”,等到瑞士人如夢方醒時,悔恨已遲,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江蘇無錫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以自己實際行動,活學活用關于戰略策略思想制定出了“末日策劃”方案,即企業經營者和所有員工面對市場和競爭,都要充滿危機感,都要意識到企業有末日,產品有末日,既不能把企業的不景氣作為自己搞不好的理由,也不要陶醉在一度的成績里。今天的成功并不意味著明天的勝利,企業最佳時候往往是最不好的開始。小天鵝正是用這種“末日”新理念及其運作方式,以建立全球性“橫向比較”的信息為手段,以全員化、立體化、規范化的營銷管理體系為支柱以強有力的人才開發機制為保證,從追求卓越到追求完美,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始于市場,終于市場。小天鵝員工的憂患意識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正是“末日管理”理念的生動體現。②
試論軍事思想與中國夢
摘要:軍事思想是我國軍事形成和發展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的結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理論依據。主席站在時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中國夢是強國夢也是強軍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準確理解軍事思想的當代價值,對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軍事思想;中國夢;當代意義
1軍事思想及其形成過程
軍事思想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人民戰爭思想、人民軍隊思想、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國防建設思想、戰爭觀和軍事問題方法論。所提出的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人民戰爭”的理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明確了戰爭的主體,成功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問題,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也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革命道路、革命軍隊、革命力量組織的學說。“軍事思想”作為一個科學用語和學術概念最早提出于1946年12月24日中央軍委《關于練兵和訓練干部的指示》中。該指示中提出:“在每一個戰役或戰斗結束后,應在干部及戰士中進行經驗的檢討與總結”,并“加強干部對軍事思想的學習”。軍事思想最初起源于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理論,在此基礎上根據中國的時代背景下得以發展和完善。軍事思想萌芽于建黨初期,在井岡山革命期間初步形成,經過抗戰時期的錘煉后逐漸建立起一套科學的理論體系,再經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后全面成熟,在新中國建立以后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可以說,軍事思想是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經得起歷史驗證的理論指導體系。
2軍事思想的當代意義
正確把握軍事思想的當代價值,才能讓軍事思想為今所用。思想對人民軍隊的堅持,戰亂之際是守衛家國的保障,太平盛世即是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軍事思想汲取多年革命戰爭的經驗與教訓,在一次次失敗和挫折中完善,在一次次成功后總結,最終對軍隊建設、作戰方針、作戰計劃、戰略戰術等做出了科學的解釋與準確的總結,也使得軍事思想具有普世性的特點。在當今社會,軍事思想依然是我們理解戰爭本質的思想武器,對于信息化戰爭我們依然可以從軍事思想中汲取經驗,對于我們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使命意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軍事思想的當代意義在于揭示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探究了矛盾與統一的關系,為研究軍事科學提出了科學的指導。特別是經過闡發和概括的矛盾分析法,已成為一個嚴密的科學思維系統,因而能夠從事物的性質、矛盾諸方面的聯結和客觀條件的結合上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軍事思想揭示了國防軍事的客觀發展規律,引領我國軍事的不斷向前發展,推動我國“強軍夢”的一步步實現。軍事思想對于多個原則性問題都做出了明確的說明,并且經過了歷史的考驗,被證明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必須要堅守的。對于人民群眾重要性的把握也是十分到位的,他明確指出人民群眾是決定戰爭成敗的決定力量,得人心才是取得勝利的關鍵。對于軍隊的領導權,軍事思想中明確指明“黨指揮槍”的原則,這是不容動搖的,是無論何時都必須堅持的底線。黨是階級的先進部隊,黨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奮斗的,但是黨永遠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離開人民,黨的一切斗爭和理想不但都會落空,而且都要變得毫無意義。因此,軍事思想在軍隊建設的方向上,對我國軍事發展的原則等都做出了明確的指導,對于軍事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辯證觀有了系統地闡述,對我們長期軍事發展和強軍夢的實現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軍事思想探究論文
【內容提要】軍事思想來源于中國傳統軍事思想、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經驗和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英文摘要】MaoZe-dong''''smilitarythinkingstemsfromChinesetranditionalmilitarythinking,thepracticalexperienceofChineserevolutionarywarandMarxistmaterialistdialectics.
【關鍵詞】/軍事思想/來源
MaoZe-dong/militarythinking/source
【正文】
迄今為止,軍事思想研究大多著力于闡述軍事思想的內容、建構軍事思想體系、分析軍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對于軍事思想的來源則很少涉及。張靜如主編的《研究全書》(長春出版社,1997年版)輯錄了700多篇軍事思想研究論文,其中論述軍事思想來源的文章不到十篇,這些文章都是從某一個方面而未能從整體上去把握軍事思想的來源。本文試圖對軍事思想的來源作一較為完整的闡述。
軍事后勤研究論文
軍事后勤,是整個軍事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保障。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是軍事史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早在民國時期,軍事界、學術界就對晚清軍事后勤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來,我國軍事界和學術界對軍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和戰時后勤保障等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本文僅對二十幾年來學術界對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情況加以整理和概述,以總結經驗,探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
二十幾年來,關于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版了一些專著,如《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為記述中國近代軍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資料選編》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資料方面成績卓著,《中國軍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國軍事經濟史》也有關于晚清軍事后勤體制和實踐方面的論述。有關的著述中也涉及到軍事后勤,如《中國軍事通史》、《中國近代軍事史》、《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等等。有關學術論文則有《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中國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論》、《試論近代軍事后勤的發展走向》等。其內容涉及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地位、中國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軍事后勤體制、軍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和地位近代軍事后勤屬于中國軍事近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性質、地位和起止時間與整體上的軍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晚清是中國軍事后勤發生根本變革的重要時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及后勤體制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實際上處于一個由舊變新,由農業支援轉變為工業支援的大變革時期(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這充分肯定了晚清軍事后勤的重要歷史地位。關于中國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起點和結束問題,學術界一致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這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端,也是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開始;關于這一轉變歷程的下限,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清朝末年就在新軍中確立了中國近代后勤體制。“其后中國的軍隊基本上延續了袁世凱所建立的后勤體系,不過常有些曾損變通而已。”(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奚紀榮《蔡鍔軍事思想研究》、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均持此觀點。)有人認為這一過程要延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也有人認為中國軍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王彥、吳信忠、張云《中國軍隊近代化的歷史考察》均持此觀點。)。
(二)后勤思想變革的研究軍事思想是各階級、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關于戰爭、軍隊、國防等一系列問題的理性認識,是軍事實踐的理性升華。軍事后勤思想是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后勤經歷了由古代軍事后勤向近代軍事后勤的轉變時期,在軍事后勤思想領域,傳統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后勤思想的變革集中體現在近代重要軍事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言論中,對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進行研究,以揭示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的發展變化,是二十年來關于軍事思想變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關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變革的專著尚未出現,有關的論文有:《林則徐軍事思想特點初探》、《論林則徐、魏源軍事思想》、《試論胡林翼的軍事思想》、《曾國藩軍事思想初探》、《試論曾國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論曾國藩的軍事思想》、《試論曾國藩的軍事經濟思想》、《左宗棠進軍新疆的后勤方略》、《論左宗棠的建軍思想》、《論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軍事改革思想》、《袁世凱的軍事思想》等。在軍事后勤思想方面的變化主要有:在戰爭后勤觀上,普遍認為軍隊后勤在軍事行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軍事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頁。);在戰爭的物質來源上,主張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取之于敵、以戰養戰和開展生產自補;在后勤戰備建設上,大力發展武器裝備,建立充足的物資儲備;重視軍事交通運輸;建立鞏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進行近代后勤教育,培養近代軍事后勤人才;在戰略戰術上,主張斷敵糧道,鞏固后方(注:楊慶華、劉仁亮;《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軍事歷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頁。)。
(三)軍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國軍事近代化是從武器裝備的近代化開始的,由于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的引進,戰爭手段變得異常復雜,導致了軍隊后勤保障的相應復雜化。關于近代軍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問題和觀點有:
軍事報道規范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在重大軍事報道中,軍事記者由于身份獨特,除了要遵守所有記者必須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之外,還必須服從于特定的行為規范。其理論依據是:軍事記者所從屬媒體的性質決定了軍事記者必須服從于特定的行為規范;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需要決定了軍事記者必須服從于特定的行為規范。而軍事記者在重大軍事報道中行為規范的具體內容有:將官方立場內化于個人意識,采用支持或更直白的角色來報道“我們的”新聞;準確定位自身職能,將信息賦予政治傾向性進行輿論引導;報道行為模式的重塑——從“信息原生態”到“戰略中心化”;“展示”與“誤導”——樹立一種新保密觀。
關鍵詞:重大軍事報道軍事記者行為規范
重大報道,是指“對重大政治活動、重要事件的報道”,“影響巨大、意義深遠、牽涉面廣的特殊報道部類”、“重大戰役性報道”,“有別于日常報道、必須精心經營的報道領域”。①由此,我們可以把重大軍事報道定義為:對影響巨大、意義深遠、牽涉面廣的重大軍事活動、重要軍事事件的報道以及與軍事相關的重大戰役性報道。主要包括軍隊典型報道、軍事演習等重大軍事活動的報道、突發性事件報道、重大政治報道以及重要的軍事新聞評論等。
軍事記者(militarycorrespondent)在英美是指新聞媒介中專門報道軍事事務的專業記者;在前蘇聯則指“軍事報刊機關的固定(編內)撰稿者,為報刊組織和準備素材,編寫文章、通訊報道等”。②在我國,軍事記者的界定則傾向于前蘇聯的概念。雖然,地方新聞媒體也有以進行軍事報道為其主要任務的記者,但由于他們不是軍人,所以并不認為是屬于軍事記者的范疇。軍事記者通常是指以進行軍事報道為其職業活動的軍人記者。
原新華社社長郭超人把重大報道比做主攻部隊和重型武器,稱之“常常起沖鋒陷陣、決定勝負的作用”,“常常對輿論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③因此可見,在軍隊新聞工作中,重大軍事報道的地位和作用是相當重要的。軍事記者首先應當服從記者行業應當遵守的普遍行為規范,而由于其身份獨特,除了要遵守所有記者必須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之外,還必須服從于特定的行為規范。
一、軍事記者必須服從于特定行為規范的理論依據。
軍事文化分析研究論文
改革開放、特別是90年代以來,軍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悄然興起,軍事領域中的文化問題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內容。什么是文化分析?它是如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文化分析的當代價值是什么?當前條件下堅持文化分析應加強哪些方面?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把握改革開放以來軍事研究的脈絡及特征,推進軍事研究的健康發展。
(一)
文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范疇,具有多種涵義。美國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一書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義達166種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樣性、復雜性可見一斑。我國學者對文化也持多種見解,但從主流來看,大都從思想、精神層面來理解其內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并反作用于實踐的社會觀念體系,主要包括神話、藝術、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學、哲學等要素。所謂文化分析,從廣義上說,指的就是從上述要素或要素整體與軍事活動的關系出發,通過考察和分析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來認識和理解軍事活動的本質及規律的一種研究方式。
根據上述對文化分析的理解,通過考察軍事思想發展史,可以發現,在軍事研究過程中,文化分析與經濟分析一樣,是人們觀察和透視軍事活動的一種古老的、同時又具有普遍意義的認識方式。人類最初在神話中描述戰爭的進程,表達自己對戰爭的感受和領悟,這實質上就是一種樸素的文化分析。藝術、道德、宗教、科學等眾多文化要素既是人們創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們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軍事活動的一個個獨特視角。其中,道德和宗教與社會生活和軍事活動的聯系更為緊密,因而更為人們所關注,成為古代軍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兩個基本方面。從道德文化來看,早在商周之際,人們就開始考察道德與戰爭、軍事之間的關系,從道德視野來解釋軍事活動中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以仁為勝”的戰爭指導思想以及“以禮治兵”的治軍思想。隨著社會的發展,道德思想體系的完善及其在社會生活和軍事活動中的作用的增強,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諸如“仁、忠、孝、禮、信”等道德范疇點綴在軍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間,展現著從道德視角剖析軍事問題的認識傳統。從宗教文化來看,早在階級社會初期,人們就從宗教世界觀出發,探討戰爭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戰爭根源論,這種觀點成為夏、商、周三代占主導地位的理論觀念,并對以后的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宗教分析在古希臘、古羅馬也曾占據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紀得到進一步強化和鞏固。在中世紀,宗教神學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統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為觀察一切現象的基本認識形式。人們從宗教出發,解釋戰爭的起源、根據以及軍隊建設的法則。長達兩百多年的十字軍戰爭、持續了一個半世紀之久的波蘭條頓騎士團戰爭以及胡斯戰爭等都被視為宗教戰爭。對英法百年戰爭、意大利戰爭的分析也常常被納入宗教視野。這種分析方式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直至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許多觀點中找到其思想印記。如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以宗教為核心的文明沖突論”以及把“9·11事件”歸結為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戰爭的觀點,雖然在論述中運用了大量的現代社會材料,但從其思想實質來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中世紀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軍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兩個鮮明的特征:第一,從文化要素而不是從文化整體出發來分析和研究軍事問題;第二,與經濟分析或技術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軍事活動規律的更為根本的方法。這兩個特征在近代特別是19世紀中葉以后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從第一個特征的變化來看,近代軍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導傾向不是從文化要素而是從文化整體出發來觀察和認識軍事問題,即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分析。這種變化,從理論根源來看,與文化人類學的興起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