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類電影回顧

時間:2022-09-05 11:24:11

導語:中國軍事類電影回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軍事類電影回顧

軍事題材電影①在中國電影畫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中國經濟制度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軍事題材電影市場地位有了一定的變化。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發展求生存,使人民軍隊形象得到更廣泛地宣傳,成為文化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計劃經濟條件下軍事題材電影受到社會青睞(1949~1984)

1949~1984年,是新中國軍事題材電影快速發展時期。這時期軍事題材影片因數量眾多并真實地再現中國革命戰爭和人民軍隊建設與生活而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并產生重要影響。這個時期的軍事題材影片,雖然由于“左”的影響,發展受到一定限制,但其市場地位并未受到過多挑戰。

(一)“十七年”電影②軍事題材獨領風騷(1949~1966)

從新中國建立到“”前夕,軍事題材電影創作經歷了17年快速發展時期。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開始新生活。剛剛獲得解放的人民沉浸在當家作主人的喜悅之中,對“新中國電影”有一種熱切的渴望。那就是用電影來表現自己的新生活,包括回顧剛剛過去的戰爭經歷。因而,在這一時期的電影中,軍事題材占有相當大的數量?!笆吣辍庇捌?,觀眾普及率排名前三位的都是軍事題材影片。③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的創作正是在對革命戰爭歷史的回顧與再現中拉開帷幕的。1951年3月,為了鼓勵“新電影”的拍攝,也為了用電影鼓舞人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全國20個城市的60家電影院舉行了“國營電影廠出品新片展覽月”活動。這是新中國國產電影的第一次大檢閱。在展覽月放映的26部國產新片中就有《新兒女英雄傳》、《勝利重逢》、《陜北牧歌》、《大地重光》、《保衛光榮祖國》、《翠崗紅旗》、《上饒集中營》、《人民的戰士》等軍事題材電影。其數量約占參展影片的三分之一。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在文學藝術和學術研究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更成為了軍事題材電影發展的助推劑。一大批優秀軍事題材影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影片《南征北戰》成為這一時期軍事題材電影拍攝的典范,并對之后戰爭影片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創作模板?!吨侨∪A山》、《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撲不滅的火焰》等影片以戰爭驚險片、游擊隊片等各種新的樣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影片《》將英雄戰士形象塑造推向一個高峰?!读さ墓适隆?、《戰火中的青春》、《上甘嶺》、《英雄兒女》等軍事故事片在表現戰爭殘酷和艱難中,更多展示人民軍隊指戰員面對強敵的戰斗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渴望,塑造的人物個性和對情感生活的渲染更為動人?!蛾P連長》、《霓虹燈下的哨兵》、《哥倆好》等軍營生活片,更側重進入和平建設時期的軍人生活,因而也更貼近時代和生活。此外,還有《地雷戰》等軍教片,共同為這一時期軍事題材電影創作確立了難以忘懷的標本。這些影片和非軍事題材影片一起成為當代中國電影的經典。這批具有經典意義的軍事題材影片在“十七年”電影中占有相當大的題材優勢與創作數量,成為新中國電影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分量的創作形態。“十七年”軍事題材電影的藝術形態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絕大多數觀眾的觀賞習慣,因而有廣泛的群眾性。創作者的生活,也深深影響著影片的創作思維。生活的傳奇成為藝術的傳奇,許多影片中的英雄人物都來源于生活。這也是這個時期軍事題材影片受到觀眾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特殊年代軍事題材電影難得閃光(1967~1976)

由于“”的影響,1966~1973年,全國沒有生產一部故事影片,只有8個“樣板戲”。這8個樣板戲中,有4個屬于軍事題材。它們是《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沙家浜》和《奇襲白虎團》。這些作品多取自小說或戲劇,有些早已被拍成故事片,在被改編成“樣板戲”的過程中,內容與形式都依照某些政治要求進行一些修改,“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拍攝中,服裝、道具也有不顧歷史真實、隨心所欲之處。但應該肯定的是這些作品原有的藝術魅力并沒有完全喪失,特別是藝術家們出于本能的藝術追求,時時在作品中表露出來。1973~1976年,全國共拍攝76部故事影片①,包括《海霞》、《第二個春天》、《偵察兵》、《閃閃的紅星》、《難忘的戰斗》、《車輪滾滾》、《楓樹灣》等21部軍事題材故事影片②。這些影片基本內容是頌揚革命戰爭中作戰的勝利和國防建設中科研工作的成功。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傾向和社會情感?!堕W閃的紅星》是這批影片中最突出的一部。這部既有教育意義又有審美價值的兒童題材戰爭片的成功,得益于創作者把革命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地相結合,通過一個個緊張的戰斗場面和優美而寓意深刻的鏡頭,以及動人心弦的歌聲,展示一個兒童團員如何在艱苦的對敵斗爭中逐漸成長為一名紅軍戰士。因為是從孩子的角度來寫戰爭,影片中雖然也有諸如“媽媽是黨的人,我是黨的孩子”之類的語言,但卻避免了當時其他影片中難以回避的“高、大、全”等創作中的一些通病,使影片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受到觀眾好評。在1994年等單位聯合舉辦“百部愛國主義影視片”展映活動中,《閃閃的紅星》是唯一入選的攝制于“”期間的影片。

(三)改革開放初期軍事題材電影引領探索風潮(1977~1984)“”結束后的兩年間,雖然“”被粉碎了,但文藝創作者尚未突破“兩個凡是”的思維禁區。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3次全體會議,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路線,將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路。1979年10月,鄧小平在全國第4次文藝代表大會上發表的《祝辭》,貫穿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明確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方針,并以此取代過去“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和“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這一總方針的確立,標志著一個相對健全的文藝環境開始形成。電影界隨后開展的思想解放、理論創新、觀念更新大討論使得電影創作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創新浪潮,涌現出一大批視角獨特、形式新穎的優秀作品。在這場創新浪潮中,軍事題材影片創作一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影片《小花》以電影語言運用的新穎性引起廣泛關注。《歸心似箭》、《曙光》、《啊,搖籃》、《從奴隸到將軍》、《四渡赤水》、《風雨下鐘山》、《贛水蒼茫》、《軍長》等一批有較新內容革命戰爭題材影片的出現,表明軍事題材電影開始走出徘徊期并得到發展。影片《南昌起義》、《西安事變》的公映,呈現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新面貌。《高山下的花環》在悲劇樣式和英雄觀念上實現了突破?!暗谖宕娪叭恕雹俚能娛骂}材影片異軍突起:《一個和八個》改變了軍事題材影片傳統的矛盾構成規則,著重反映人物真實復雜的內心斗爭;《喋血黑谷》將驚險性情節與真實性造型相融合,創造了濃郁的歷史氛圍感。兩部影片共同實現抗戰電影在真實與美學道路上一次有意味的探索性邁進,給后續的軍事題材影片創作以啟迪。計劃經濟時代,中國電影生產過程是先由上級部門下達任務并提供資金、物資和人員等方面的條件,再由制片廠實施完成,最后由國家負責對投拍影片的內容進行審查。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國家與政府的政策和決策影響著電影的生產和發行。“新中國的電影創作既受到政府意識形態的強大影響,同時,其自身作為意識形態的一個方面,又在宣傳政府意識形態方面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②。這一時期的電影被賦予更多的政治宣傳任務,因此影片主要是“表現工農兵生活,反映工農兵觀點,滿足工農兵政治上、文化上的需要,同時也要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工農兵,向他們宣傳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最終鼓舞起他們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熱情”③。而軍事題材電影的創作者們雖然沒有回避當時的意識形態,但卻能運用過人的藝術智慧,借用當時的意識形態力量和電影宣傳手段,在沒有任何國內電影資源可以借鑒的艱難境遇下,依然緊緊貼近當時觀眾集體觀影心態,創造出新中國獨有的影片樣式,不但滿足了一代觀眾饑渴的娛樂化需求,而且使中國電影的脈流得以繼承和拓展。可以說,計劃經濟時期的軍事題材電影創作引領了當時中國電影的發展。

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軍事題材電影市場受到沖擊(1985~1995)

198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自此,中國經濟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單純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多種所有制形式。娛樂大潮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對軍事題材電影的市場地位形成了沖擊。

(一)20世紀80年代后期軍事題材電影與“娛樂”在交鋒中對話(1985~1989)

經濟體制的改革與開放,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轉變人們的價值觀念體系,影響人們的審美心理。1987年,中國明確提出娛樂片概念,電影生產上出現第一個娛樂片高潮。娛樂大潮的興起反映了中國電影觀眾對于“”時期電影極端意識形態化傾向的逆反心理和對于中國電影娛樂化的需求。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一批武俠、偵破、槍戰等題材樣式的“娛樂片”連年高居拷貝發行量的榜首。例如,1987年的《鏢王》和1988年的《黃河大俠》,當年的拷貝數量就分別達到355個和379個。①電影統購包銷做法的廢除,使得是否尊重大眾的觀賞習慣和觀看意愿成為決定各電影制片廠能否維持自我生存的必然因素。在高票房的誘惑下,各制片廠不斷增大對“娛樂片”的生產投入,使其數量在影片總產量的比重不斷增加,由1987年的20%,急增到1990年的59%。②市場經濟帶來的觀眾意識,也影響軍事題材電影的拍攝觀念。軍事題材電影開始將豐富的人文內涵與娛樂性、時尚性進行適當結合,以期在獲取更廣泛的市場基礎上,實現更加貼近人民大眾的愿望。許多導演開始嘗試將主旋律色彩很濃的軍事題材作品,通過“類型”③手法進行一定程度的“娛樂化”,以達到既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又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同時還有一定的藝術性。擁有戰爭驚險情節的影片《鞘中之劍》、《智斗美女蛇》、《秘密小道》、《湘西剿匪記》,以及帶有動作片特點的影片《閃電行動》、《喋血嘉陵江》、《蛇谷奇兵》等,都有明顯的娛樂性追求。驚險刺激的情節,滿足了觀眾的觀影欲望。軍事題材電影的娛樂化變異,既使革命歷史和英雄人物擺脫史實局限,獲得演義化的魅力,又使政治意義借助娛樂和消費實現市場化的普及。

(二)20世紀90年代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巨片擎立軍事題材大旗(1990~1995)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中國電影特別是軍事題材電影在選題上,始終不能擺脫“‘但求政治無過,不求藝術有功’的思想束縛,害怕觸及尖銳沖突的題材,不敢揭發現實矛盾,不敢深挖具有生活底蘊的故事,不敢鞭撻時代流弊的惡行。其結果使電影和群眾拉開了距離,隔擋了與人民心聲的共鳴?!雹?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不斷深入人心,一些創作者緊扣時代主題,開始涉足“禁區”,陸續推出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軍事題材電影作品。一批描寫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作品的問世,揭開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及戰爭史詩片創作的帷幕。重大歷史題材影片為軍事題材電影的創作注入新的活力。在表現主題上,它不再關注一些小型戰斗與局部戰爭,而是把焦點聚焦全局性、更大規模的戰爭以及重大歷史事件上,通過全景式的視點,再現歷史風貌,客觀審視與評價重要歷史人物。其審美形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與代表性。在敘事風格上,這批影片既有“史”的一面,能夠客觀捕捉時代氛圍和典型歷史細節,著力描繪雙方指揮作戰的戰略戰術;也有“詩”的一面,向人們展示戰爭過程,生動豐富地刻畫特殊時代環境中的人物心靈,波瀾起伏般地“渲染”硝煙散盡后的場景,令人蕩氣回腸。這些電影以敘事中渲染的歷史情緒、歷史精神作為內在驅動力去推動情節的發展,不斷尋找與觀眾情緒的切合點,在人物塑造上,集中刻畫與描繪戰略決戰中的領袖和將帥形象,用電影特有的手法努力表現其決策狀態、情緒狀態與情感狀態。而如此全面集中地展示一系列偉人形象,在中國電影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堕_天辟地》上映后,較高的票房收入,除了因其是建黨70周年獻禮片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推崇外,、陳獨秀兩個歷史人物第一次在影片特定的歷史時空中以推動歷史前進的正面人物形象出現,觸動了觀眾的觀影欲望,也是影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分為3部6集的解放戰爭系列史詩巨片《大決戰》是新中國第一部全景式、史詩般的革命戰爭史大片。它投入的人力財力之巨、花費時間之長,在新中國電影史上都是空前的。雖然,創作中還有不盡成熟之處,但它畢竟將中國革命戰爭歷史影片創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積累了新的經驗。國學大師錢穆認為:“中國的國民性,大體是向后看的,因此歷史的發達,遠勝過其他藝術,依照中國人的觀念,奔向未來者是欲,戀念過去者是情。中國人的觀念是重情不重欲”②。因此,反映史實的革命戰爭歷史影片,受到觀眾的歡迎與肯定,也就不足為奇。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使得50年代以來曾以戰爭影片為核心的表現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為主要內容的中國軍事題材電影,在90年展到泛軍事題材的“軍旅”電影?!笆袌鼋洕淖罱K確立和中國社會的急劇轉型帶來了文學生態環境的遽變,政治語境迅速嬗遞為商業語境,一元文化的格局裂變為經典馬克思主義、西方現代思潮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分天下,政治主導下的創作演變為文化觀照下的創作、人文關懷下的創作和回歸藝術中的創作”③。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轉型中的中國軍事題材電影應該如何定位,似乎還很難有一個確定的認識。顯然它既不能完全因襲西方電影的商品化模式,也不可能完全擺脫“計劃”而徹底跳入市場的海洋。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何種走向,都會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說試驗性、探索性。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軍事題材電影在競爭中尋求突破(1996~2010)

1996年是中國實施第9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熬盼濉庇媱潓崿F了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轉變:經濟體制完成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市場大門的打開,進口大片以及西方電影觀念的引入使得軍事題材電影的市場競爭愈加激烈。業界高呼“狼來了”。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與狼共舞”,成為中國軍事電影人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分賬大片的引進沖擊軍事題材電影的市場地位

從1995年開始,每年引進10部好萊塢分賬大片①,刺激了中國電影市場,刺激了中國電影觀眾,刺激了中國電影創作者,也刺激了中國軍事題材影片發生越來越多樣的變化。進口大片從《亡命天涯》、《泰坦尼克號》到《珍珠港》、《阿凡達》,一種大投入、大制作、大營銷、大市場的所謂“高概念”電影大片的商業電影模式②,給中國電影市場投下一枚重磅炸彈。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影片的視覺沖擊力、聽覺震撼力深深沖擊著中國觀眾的心靈。而其精彩的情節設置,激烈的戲劇沖突、動人心弦的懸念、刻畫入微的細節使影片具有強烈的娛樂性與觀賞性,吸引了大量觀眾眼球。一時間,到影院看進口大片,成為民眾日常娛樂生活的一部分。據統計,僅1997~1999年,美國分賬影片在中國共創造約14.5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收入,占這3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的44%。③進口大片在進入內地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給中國軍事題材電影創作者著實地上了一課。原來政治宣傳通過添加一些娛樂要素也可以為觀眾所欣賞。普世的人性化主題使本來嚴肅、沉重、晦澀、教條式的政治主題和民族主題獲得一種人性的生命力。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缺的就是這種為觀眾著想、“為他人而拍”的娛樂性。進口大片都有一個相同的制作模式--高端的視聽技術,逼真的電腦特技,超酷的鏡頭表現力,大膽的想象場面,節奏大多歡快。它們一般不用表達什么深奧的主題,而是娛樂地表現一些簡單的道德哲理問題,主要是起到娛樂大眾的功能。大多數導演比較喜歡用蒙太奇手法在煽動觀眾情緒方面做文章,比如拉長時空和敘事,調人胃口,在表演上盡量煽情。攝影上憑借他們出色的技術技巧,營造出虛幻唯美但卻給觀眾真實感的鏡頭。其他方面如美工、道具燈光和配樂等都有技術上的優勢。其最終目的就是讓鏡頭具有超強的視聽震撼力,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進口大片中的好萊塢主流軍事題材影片(包括戰爭科幻片)多在突出戰爭中的人,將人作為戰爭的主體來刻畫,通過展示人在戰爭中的種種遭遇來表現戰爭、思考戰爭、評價戰爭。同時,電影通常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種種藝術手段,深刻闡釋戰爭的主題,描述戰爭中人類的悲劇與死亡、人性的美好與淪喪、人的情感世界等等戰爭百態。這種類型的影片一直是塑造美國國家形象,展示美國軟實力和傳播美國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手段和工具??梢哉f,好萊塢軍事題材大片為美國及全世界的電影觀眾提供娛樂觀賞休閑的同時,也占領了世界文化市場,獲取豐厚利潤。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進口大片在娛樂的外包裝下,灌輸美國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給人們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境外大片通過對觀眾口味和眼光的培養,反過來促進中國電影藝術的提高。好萊塢電影高投入之下非凡的視聽效果以及內含的核心價值觀也對國內電影尤其是軍事題材影片的創作思路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雖然在引進大片初期的幾年里,好萊塢以打入歐洲和日本電影市場般的勢頭迅速占據了中國市場不小份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本土軍事題材影片以某種“師夷長技”的方式重新崛起。《紅河谷》、《黃河絕戀》、《云水謠》、《革命到底》等影片實際上是用戰爭愛情片的模式打造的。這也是好萊塢商業片中非常受觀眾喜愛的類型。《魂斷藍橋》、《卡薩布蘭卡》、《亂世佳人》這些不朽的名作,都是利用戰爭背景傾訴愛情,再反過來引人思考戰爭的內涵。另外一些影片則是在局部或某些方面借鑒了類型電影的特點,比如《驚濤駭浪》、《驚心動魄》等在傳統搶險救災片的創作模式中加入了災難片的元素?!扼@濤駭浪》用電腦特技模擬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無情傷害,使場面更加觸目驚心。這種情節的設置,增加了觀眾觀影的危機感和緊張度。軍事題材電影類型化,拓寬了主旋律電影的表現空間,增加了影片的觀賞性,是未來軍事題材電影可借鑒的發展模式之一。

(二)“九五五零工程”①給力軍事題材主旋律電影

1987年3月,在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上,電影主管部門明確提出“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口號。其后,電影主管部門及其最高決策層采取一系列政治、經濟和行政措施來促進主旋律電影的創作②。1996年,中央在長沙召開電影工作會議,確立實施精品戰略的“九五五零”工程,從政策和資金上扶植主旋律影片的制作。為解決資金不足,廣播電視系統專門拿出廣告收入的3%用于拍攝電影。這無疑讓影片創作獲得從里到外的滋補。一系列扶持電影發展優惠政策的出臺使軍事題材主旋律電影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質量有了顯著突破和提高。歷史時空的跨度,氣勢磅礴的畫卷,崇高理想的堅守,激情時代的奮斗。這一時期大手筆、大制作的軍事題材影片激蕩著時代的新聲,叩響當代人的心靈。如果說,《開國大典》、《開天辟地》、《大決戰》等影片的出現標志著重大題材電影創作開始邁向史詩境界的話。那么在隨后的十余年間,以《長征》、《彝海結盟》、《大轉折》、《大進軍》、《南京大屠殺》、《鴉片戰爭》為標志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又有一些新的進步,出現新的視點,展現新的輝煌。其創作轉變最突出的一點是開始從宏大歷史敘事進入到歷史回眸,進而增強對歷史的審視意味。“現實時空與歷史時空的交織融合使影片產生一種歷史與現實、真實人物與片中角色相互觀照的距離美,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超越傳統故事片意味和形態的獨特的欣賞視角”③。這些影片不但故事精彩,絕大部分還加入了電腦高科技的成份?!稕_天飛豹》中的電腦特技鏡頭長度達到20分鐘以上。軍事題材電影創作質量的提高也使其得到了更多關注。在1997年國產影片票房收入排行榜上,多部軍事題材影片占據前10名:《鴉片戰爭》(第1名)、《紅河谷》(第2名)《大轉折》(第3名)、《大進軍》(第10名)。其中前5名影片票房逾千萬。①毫無疑問,“九五五零工程”帶動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的繁榮發展,并讓電影人有理由相信中國電影的第三次高潮澎湃而來。②

(三)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開播成為軍事題

材電影與觀眾又一對接窗口1996年1月1日,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正式開播。作為國內唯一一家覆蓋全國,以宣傳電影、培養電影觀眾、傳播影視文化為宗旨的中央級專業電影頻道,它成為中國電影特別是軍事題材電影與觀眾之間的又一重要對接窗口。“在電影日漸貴族化、商業化的時候,電視成了最有群眾性的大眾傳播媒體。它是老百姓最容易得到、最方便接受的一種文藝娛樂的載體??措娨暿钱斀裰袊习傩詹豢苫蛉钡纳顑热?,在電視上播放節目,受眾最廣,影響也最大”③。電影頻道自開播以來,已陸續向國內觀眾播出大量的軍事題材電影。在這個免費的收視平臺上,影片得到更好的推廣。同時,電影頻道向各制片廠支付的影片播映權費也成為制片部門創作經費來源之一。此外,為支持國產優秀影片的拍攝,電影頻道還向《橫空出世》、《沖天飛豹》、《沖出亞馬遜》等軍事題材影片進行定向投資,確保了這批影片的制作質量。

2003年,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和八一電影制片廠共同推出一個數字電影系列——《共和國名將系列》。這些真實反映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開國元勛影片,穿越歷史時空,回顧烽火歲月,表現戎馬生涯,書寫輝煌歷史,描繪戰爭壯舉,謳歌英雄品格,彰顯名將風范,再現傳奇色彩,突出將領們最具震撼力與感染力的獨特人格魅力。截至目前,《共和國名將系列》已完成29部電影的創作,產生了一批如《曾克林出關》、《楊得志圍城打援》、《夜襲》、《蕭鋒血戰陳莊》、《徐海東喋血町店》、《楊成武強攻東團堡》、《彭雪楓縱橫江淮》等高質量的影片④。該系列充分整合載體內容與樣式,從而使其達到宣傳國家主流文化,為藝術家搭建藝術平臺,以及娛悅大眾、滿足觀眾審美需要的功能,形成一個廣為人知的藝術品牌,贏得極大的社會效應縱覽中國軍事題材電影60余載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計劃經濟時代曾經獨領風騷、經久不衰的中國軍事題材電影在面對電影市場化、產業化、全球化的挑戰中,市場地位受到極大沖擊。電影產業的不斷市場化和商業化給傳統軍事題材電影帶來的啟示、沖擊和挑戰越發猛烈和嚴峻。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中,面對市場期待,中國軍事題材電影一方面應當融合商業大片的商業特征,完成軍事題材影片的商業化轉型;另一方面要完成意識形態訴求,塑造人民軍隊的文化形象,同時要抵制市場上庸俗的欲望體驗,建構能夠被國民普遍認同的民族文化核心價值觀。這就要求軍事題材電影工作者既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又要緊貼時代、創新發展,承擔起繁榮發展先進軍事文化的歷史重任,為全社會創作生產更好更多的軍事題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