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調研報告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5 00:56: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調研報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濟調研報告

徐州經濟調研報告

在區域經濟理論六大經濟發展區域中,國家已經成功地實施了沿海地區發展戰略,西部地區的發展戰略正在實施,目前國家又提出振興東北地區,從區域發展優勢上看,徐州處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北部,處于該地區中原地區的結合部,徐州地理不占優勢的事實使我們錯失了不少地區優先發展的政策和機遇。但發展是硬道理,充分的利用現有的區域交通樞紐位置,以及區域內已有的潛在優勢,積極地尋求和創造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各種有利條件。目光敏銳的蘇南人正在緊抓沿江開發的發展主題,時下的江南欣欣向榮,已經有幾個地區的國稅稅收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省內沿江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急劇攀升。新歐亞大陸橋的全線貫通,使綿延在北方內地的隴海蘭新鐵路得以與國際鐵路接軌,京廣、京滬兩大鐵道線在徐州南北交匯,便利的交通環境精為發展本地區經濟創造了優越的條件。

徐州地區經濟不發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各縣域經濟,各縣域稅收總量雖然連年穩步提高,但始終沒有突破全市總量的三分之一。**年,徐州市六縣一區共入庫稅收14.07億元,與去年相比增收2.18億元,增長18.31%,其稅收總量僅占全市51.91億元的27.11%,(這個比例在最近幾年中的變動情況不大)其中縣區首富、唯一進入全國百強縣,列第72位的銅山縣**年入庫稅收4.24億元,占全市國稅總收入的8.17%;唯一進入江蘇省較有發展潛力前100位的邳州市**年入庫3.03億元,在縣區中居第二位,其稅收僅占全市的5.83%;豐縣、睢寧最少,其入庫稅收還不到全市的2個百分點,新沂、賈汪兩地的稅收不到全市稅收的3個百分點。同為縣區經濟,還是先看看我們身側蘇南先進地區兄弟單位的情況,隸屬無錫市、全國百強縣之首的江陰市**年入庫稅收32.26億元,占無錫市國稅稅收總量137.53億元的23.46%;全國百強縣第三位的昆山市**年入庫36.91億元,占蘇州市國稅稅收總量227.41億元的16.23%。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徐州市縣域稅收經濟所占比重之輕,數額之小,差距巨大。面臨發展“東隴海沿線工業帶”新的機遇,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全力提升縣域經濟實力,實現徐州經濟以超常規、跨越式的速度快速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關鍵階段。

一、目前徐州市縣域稅收經濟的情況

(一)稅收分經濟類型情況

從縣區總體情況來看,稅收收入已經形成了以股份制、私營企業為主導,以國有經濟、涉外經濟類型為輔的格局。

1、縣區股份制經濟**年入庫稅收43040萬元,占縣區全部入庫稅收的30.58%。股份制經濟稅收主要集中在沛縣、邳州兩地,分別入庫14721萬元和13697萬元,分別占兩地入庫稅收的56.57%和45.24%,除睢寧縣(1.86%)以外,其它各地的股份制經濟稅收的比重大都在20%左右。如果從稅收貢獻上來講,縣區股份制經濟稅收80%以上來自徐塘電廠、大屯煤電公司、垞城電廠等有限幾家大型企業,在經過改制后的大量中小型股份制企業遠沒有發展起來,這種狀況在縣區體現的尤為明顯。

查看全文

經濟測評調研報告

環境是最大的品牌。投資軟環境的優劣是衡量一個地區整體素質乃至決定經濟發展快慢的重要因素。開展形象測評,作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推進政府依法行政和黨風廉政建設的一項有力舉措,近年來,各地通過一系列形式多樣的評議評價活動,著力解決了一批群眾最關心、企業最關注、基層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有效地優化了投資環境,教育了廣大干部,促進了經濟發展。形象測評能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能否有效促進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根本解決,關鍵取決于形象測評工作能否在鞏固中拓展,在深化中提高,在創新中取得新的成效。

一、形象測評鏈條要延伸長度,上下聯動,左右互動

目前,大多數地方的形象測評工作只局限于本地區各部門和單位機關這個層次,未與上一級的形象測評工作聯接起來,也基本未真正調動部門和單位其基層站所參與進來,尤其是對群眾的宣傳發動做得不夠。測評工作鏈條的相互脫節,直接導致了測評結果只是一個側面或某一層次上的情況反映,造成了測評的公正性不準、可信度不高、教育面不廣、震動性不強。一方面,對待測評工作存在上熱下冷現象,往往是黨委和政府熱、部門和群眾冷,領導干部熱、一般干部冷,上級機關熱、基層站所冷。有的地方甚至上級機關在開展形象測評,基層站所“索拿卡要”、“三亂”和“四難”依然我行我素。另一方面,有些群眾對人人關乎發展環境認識不足,有的對形象測評“事不關已,高高掛起”,還有極少數市(村)民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為名,把附近企業當作“唐僧肉”,強買強賣建筑材料,強攬小工程,甚至小偷小摸,敲詐勒索。解決這些突出問題,一是要廣泛發動,橫向到邊。要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和利用各種傳播媒體,廣泛而深入地宣傳形象測評的意義、目的和要求,營造人人了解形象測評、人人支持形象測評、人人參與形象測評的良好氛圍,實現企業聚精會神搞經營,群眾盡心盡力促發展的良性互動。二是要伸長觸角,縱向到底。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管行業必須管行風”的原則,把形象測評的對象延伸到基層站所和窗口服務人員,實行市、縣、鄉三級形象測評統一發動、同步推進。通過背靠背的調查、面對面的評議、扎扎實實的整改,使測評真正體現群眾性、民主性和客觀公正性;通過強大的聲勢、有力的舉措、務實的工作,實現省轄、市管、縣(區)屬的協調聯動,合心、合力、合拍的和諧共振。

二、形象測評范圍要拓展寬度,條塊結合,分類測評

被測評單位的確定尤其是評議員的合理設置是搞好形象測評的基礎和關鍵。當前,相當部分縣市區在實際開展測評中,一方面,沒有把一些與經濟發展環境關系密切的金融、電力等條管單位和社會中介機構等服務部門納入測評范圍,形成了測評盲區。另一方面評議員的確定基本固定在少數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地方和部門負責人和企業的法人代表上,評議員與參評單位負責人大都比較熟悉,被評單位測評前往往比較容易地摸準評議員的范圍,并通過突擊走訪,甚至宴請、饋贈和安排娛樂活動等不正當途徑干擾測評活動,結果不僅助長了少數被測評單位平時不努力,臨時“抱佛腳”的僥幸心理,而且直接影響了測評工作的可信度,產生了新的不正之風。為此,一是要拓展測評參與面。要在廣泛民意調查的基礎上確定評議單位,以下屬基層單位、執法執紀和窗口服務人員的作風、態度、效能作為測評的主要依據,把與法制環境、服務環境和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部門、單位盡可能地納入測評范圍,促其增強接受監督的主動性,自覺融入地方經濟建設之中。二是提高測評可比度。要結合部門性質、職能以及與群眾接觸方式等綜合因素,按照執法部門、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社會公共服務單位分門別類進行測評,測評結果分開進行排序。確定黃牌警告(重點整改)單位要由單純的相對排名的方法改為分值(如低于70分)與排名相結合的方法,既突出測評的重點單位,又增強同類部門的橫向比較度,使測評結果更體現公平和合理性。三是要增加測評評議員??刹扇“偌移髽I、千名干部、萬名群眾問卷測評,單位自評和互評,聘請評議員評價評議等多種方式測評并按加權系數綜合打分。對評議員的選聘盡量要涵蓋到社會各個層面,在確保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類經濟組織代表占相當比例的同時,要把評議員隊伍延伸到鄉鎮、社區、居委會,以充分體現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特點,最大程度地減少人為因素影響,最大可能地實現測評工作公開透明、測評結果公平公正。

三、形象測評機制要挖掘深度,增強剛性,注重長效

查看全文

非公經濟調研報告

非公有制經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織形式和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進一步了解**縣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現狀,剖析其存在問題,選準突破口,切實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比例和地位。筆者通過深入非公有制企業走訪、座談調研之后,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縣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始終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措施抓緊抓實,先后出臺了《**縣關于加快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決定》、《**縣鼓勵投資興辦企業的若干規定》、《**縣鼓勵工業園投資的若干規定》、《**縣優化經濟發展軟環境暫行規定》《**縣關于外來投資“一卡通”試行辦法》等政策措施,積極創造寬松、平等的競爭環境和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上項目力度,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目前,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占據了全縣經濟的“半壁江山”,并呈現三大特點:

一是經濟總量增長快,主導地位日益凸顯,對社會的貢獻率明顯提高。到20**年底,全縣個體工商戶達到27196戶,從業人員43899人,注冊資金28233萬元,私營企業達到480家,從業人員達到7437人,注冊資金達到4.2255億元,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總產值8.342億元,上繳稅金達到2.07億元,占全縣財政收入比重61.7%。無論是從財政增收,還是擴大就業上看,非公有制經濟所占的比重都日益增大,貢獻突出。

二是規模企業發展較快,產業集群逐步形成。許多家族制民營企業已由“前店后廠”向公司制企業過渡。全縣年納稅超50萬元的民營企業47家,全縣初步形成了建材、絲綢、釀酒、化工、編織等六大特色產業。頗具代表性的有:以大玉余甘果、紅心、三桂為代表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以泰源、樺海、惠萬家為代表的商貿流通企業;以富藝、寶馬、新馬等為代表的出口創匯外向型企業等。這些企業迅速成長為有實力、有影響的民營企業,并逐步形成產業集群,對保持我縣經濟持續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是知名產品日益增多,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依托市場大力發展工貿業,形成了化工、儀器機電、建材、獸藥等區域性優勢產業,化工農藥、建材石灰、汽配橡膠等在廣西同行業中具有一定競爭優勢,安泰化工、紅心食品、益民獸藥被評為廣西著名商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我縣的對外影響,起到了較好的宣傳作用,為今后我縣非公有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查看全文

民營經濟政策調研報告

為履行好工商聯調查研究、參政議政基本職能,當好黨和政府的“橋梁”、“紐帶”和“助手”,我會根據省工商聯要求,就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3號),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蘇發[**]7號),省政府《關于進一步改善企業發展環境的規定》(蘇政發[**]40號)和市委《關于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推動全民創業的若干意見》(連發[**]2號)的貫徹落實情況,在組織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認真學習的基礎上,先后對100多家民營企業通過走訪、召開座談會和問卷調查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的情況匯報如下,供參考。

一、我市民營經濟政策落實情況

從內容上來看,這些政策大多涉及到民營經濟在市場準入、財稅金融支持、完善社會服務、維護合法權益、提高自身素質、改進監管、加強指導和政策協調等七個方面。而這些政策,多數是國有企業或外資企業早就享有,現在也正在享有的,但是民營企業還沒有完全享受到的。這些文件的制定出臺,就是要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主體環境。從落實情況來看,這些政策基本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貫徹落實。有的貫徹比較好,如市委2號文件中的鼓勵發展外向型民營經濟、支持農副產品加工型民營企業發展、扶持勞動密集型民營企業發展、加快商貿流通類民營企業發展、完善收費公示制度、多措并舉改善融資環境、建立發展民營經濟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學習培訓機制、健全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民營企業主的政治社會地位等,在實際貫徹落實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各部門配套實施措施相繼出臺。**年全市十萬人全民創業動員大會召開以后,全市上下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7號文件和市委市政府2號文件精神,落實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推動全民創業的若干意見》的32條政策措施通過各部門進一步完善配套實施意見,以各種有效形式向企業和群眾傳遞。市工商局、質監局、地稅局、建設局、民政局、檢察院、司法局、人事局、藥監局、農開局、海洋與漁業局、農業局、海事局、衛生局、城市管理局、**海關、物價局、農業銀行等19個部門單位先后制定出臺部門服務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措施和辦法。市民經局、工商局、稅務局、質監局都將省市民營經濟相關支持和部門的實施意見匯編成冊,印發近2萬份。市民經局印發的《**全市民營經濟目標體系實施意見》將民營經濟的各項主要指標首次納入市政府全市年度主要工作考核范圍,進一步加大了對民營經濟發展的督察考核力度。根據市政府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的要求,各部門切實加強和提高了機關效能建設,全力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發展環境。市行政審批中心為民營企業設立服務組,開辟了民營企業注冊登記快車道,并成立10個項目審批代辦服務組,免費發放了3萬冊《交費明白卡》,制定了《行政事業性收費公示實施辦法》,為民營企業提供便捷優質的服務,民營經濟得到了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二是民營經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去年相繼成立的市民營經濟發展局、市民營經濟投資發展服務中心、市民營企業投訴中心、市職業培訓服務指導中心、干部創業服務指導中心等一局四中心,為重點投資商、重點企業及重大項目直通卡服務的內容和辦法更加明確,為直接服務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工作保障。在加強引導、建設社會服務體系方面又有了新的探索和新的進展。在銀企合作方面,**年全市共落實銀企合作項目236個,金額32.53億元,項目數量比上年增長22.9%,金額是上年的1.07倍。**年3月召開的銀企合作聯席會上,達成合作意向的項目319個,意向貸款金額46.72億元,比**年的合作意向又有較大幅度增長,分別增長25.59%和24%,其中,民營企業項目資金占1/3以上。在擔保機構建設方面,到今年4月份,全市各類擔保機構已達13家,累計為1200余家企業和個人實施擔保總金額近10億元。僅市區4家擔保機構就為859戶企業提供擔保金額3.7億元。在引導行業組織建設方面,市浙江投資企業商會等一批行業組織在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創業輔導、人才引進、法律咨詢服務和以商引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由市各有關部門、單位組織承辦的中國沿海地區民營經濟發展企業家論壇、省“333”工程蘇南企業家東隴海產業帶投資考察、蘇南企業家蘇北行等投資考察活動,為讓更多經濟發達地區民營企業了解**、投資**積極搭建了服務平臺。

三是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明顯改善。民營經濟進入的領域和行業進一步放開,在金融、擔保、教育、衛生、公用事業中民營企業不斷進入。按照市委2號文件“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主參政議政,推選依法經營、照章納稅、具有一定參政議政能力的優秀分子擔任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要求,去年以來,市工商聯積極配合市委統戰部推薦一批優秀的非公代表人士進入市工商聯的領導班子,7位民營企業家增補為市政協委員。先后推薦我市民營企業(家)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就業和社會保障先進民營企業”、“省優秀民營企業”、“省優秀民營企業家”、“省民營企業納稅大戶”、“省民營企業就業先進單位”、“省社會主義建設貢獻獎”等省級以上表彰27個。去年市委市政府表彰了28名“創業之星”和8位優秀民營企業家。今年,市政府表彰了20名優秀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10家納稅先進民營企業和24家先進民營企業。這些表彰推薦活動不僅建立起了激勵機制、營造了輿論環境,而且發揮了典型引路的作用。問卷調查顯示,民營企業家對于自己社會地位在很高、較高、一般、較低和很低的五個選項中,33.3%的企業家選擇較高,63.3%企業家選擇一般,只有3.4%的企業家認為社會地位較低。對于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在土地等資源利用上,僅有20%的企業家認為不平等,16.7%企業家認為很平等,63.3%企業家認為是基本平等的。70%的民營企業家認為金融部門對企業的支持較以前有所改善或大大改善。對于政府部門稅收優惠政策落實情況,有40%的企業家認為較好或很好,56.7%企業家認為一般,僅有3.3%企業家認為較差。對于行政事業性收費,70%企業家認為很少或較少,26.7%企業家認為較多,僅有3.3%企業家認為仍然很多。對于**年企業發展,53.3%企業家表示要進一步增加投入、擴大規模,30%企業家表示要加大技術創新,走科學發展之路。這些調查數據說明,隨著民營經濟政策的貫徹落實,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這些文件的出臺和實施為我市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對激發全面創業熱潮,加速民營經濟發展產生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個體私營企業已達73129戶,注冊資金122億元。其中,私營企業已達10638戶,注冊資本108.2億元,實現現價產值791454萬元,同比增長15.03%,實現增加值131141萬元,同比增長19.92%,實現出貨值43535萬元,同比增長7.49%,實現營業收入753748萬元,同比增長16.47%,實現利稅43496萬元,同比增長26.06%,實交稅金總額12457萬元,同比增長27.26%。

查看全文

海洋經濟創新調研報告

一、建設的背景和目的意義

(一)建設的背景

**正在全面邁入海洋經濟新時代。近幾年來,**市海洋資源的潛在優勢正在轉變為海洋經濟的現實優勢,發展勢頭強勁。**在我省乃至全國的海洋經濟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發展海洋經濟前景十分廣闊。**年**海洋經濟總產出超過402億元,海洋經濟增加值為143億元,占**市GDP比重達到68%,成為全國海洋經濟比重最高的城市。海洋水產品出口額占全省的80%以上,占全國水產品出口創匯額的9.5%。近年來,**水產品銷售、利稅和出口創匯額名列全國前列。臨港工業實現總產值172億元,同比增長34%,船舶修造業是**最有基礎做大、做強的港口工業龍頭,今后幾年增長速度每年要保持在60%以上,到**年造船能力要達到150萬噸。

(二)建立浙江海洋科技開發平臺的必要性

1.建立浙江海洋科技開發平臺是海洋生物資源深度開發和合理的需要

進一步發揮海洋優勢,開拓創新,注重特色,以海洋高新園區為先導、以海產品加工科技企業為主體,以海產科研院所、高校為依托,引進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海產科技成果,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步伐,大力發展海產高新技術產業,強化科技創新和綜合集成,切實加強海產品精深加工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培植和引導一批具有活力的海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通過加快技術創新,促進適銷對路產品的開發,不斷提高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建立浙江海洋科技開發平臺,加強水產精深加工和海洋藥物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對加快建設**市乃至全省水產加工先進制造基地、提升**市乃至全省水產加工業整體技術水平,發展海洋經濟,十分必要。

查看全文

循環經濟調研報告

為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我區循環經濟發展總體情況,進一步做好《**發展循環經濟**規劃及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工作,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牽頭與自治區環保局、**財經學院、**社會科學院成立調研組,于7月17~20日對巴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博湖葦業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公司等單位和企業就循環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巴州發展循環經濟基本情況

(一)總體情況

近年來,巴州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工作,以州計委為核心,深入全州各地及內地部分省區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和考察學習活動,目前正在積極研究巴州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思路。

在農業方面,加快建立種植業、養殖業相結合的復合型農業產業框架。一是積極開展戶用沼氣池建設,通過“種植—養殖—清潔能源—肥料—種植”閉合循環,節約了資源,減少了污染,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二是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新技術。如和靜縣通過不斷擴大微灌、畦灌、滴灌面積,至**年,僅滴灌一項年可節水600萬立方米。

在工業方面,著力推行清潔生產和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一是依托大型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將電力、石油天然氣化工、礦產等主導行業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推行清潔生產,建立以石油技術服務、精細化工、農副產品深加工、高新技術(生物制藥)、新型建材、紡織為主體,以工業共生和物質循環為特征的新型工業經濟體系。二是通過建設生態工業園區,不斷完善現有產品代謝鏈和廢物代謝鏈,盡可能地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資源,實現區域內廢物排放最小化。已涌現出博湖葦業、塔里木油田、焉耆紅帆紅素、輪臺德恒杏業等一批發展循環經濟的典型企業。

查看全文

煙臺威海經濟調研報告

按照委里統一部署,3月11日至14日,李莎主任帶領由技術改造處、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處人員組成的第三調研組赴煙臺、威海兩市進行調研。調研期間,調研組分別聽取了煙臺、威海市經貿委、財貿辦及文登市有關情況匯報,與煙臺萬華、冰輪集團、東方電子、張裕公司、三角集團、藍星集團、銀潔繡品、家家悅集團等11家企業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并實地考察了煙臺氨綸、東岳汽車、首鋼東星、萬華集團、天潤曲軸、威力工具、藝達家紡等7戶重點企業。總體上看,兩市20****年的工業經濟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城鄉市場繁榮活躍,20****年1-2月開局良好,保持了持續、穩定的發展勢頭。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20****年兩市工業流通經濟運行情況及20****年上半年預測

(一)20****年兩市工業流通經濟運行情況及特點

20****年,煙臺、威海兩市工業經濟總量快速增長,效益穩步提高,市場繁榮活躍。煙臺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563.6億元,同比增長21.6%,主營業務收入6444.1億元、利稅628.3億元、利潤474.9億元,分別增長29.4%、27.7%和29.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829.7億元,同比增長18.88%。威海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841億元,同比增長17.14%,主營業務收入3620億元、利稅262億元、利潤171億元,分別增長27.2%、28.4%、27.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2.6億元,增長18.5%。兩市工業流通經濟運行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骨干企業和支柱產業快速壯大。截至20****年底,煙臺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170戶,比上年增加306戶。機械制造、電子信息、食品和黃金四大支柱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利潤,分別增長30%、21.1%和22.6%,占全市工業的比重分別為56%、53.3%和52.7%。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達88戶、利稅過億元企業90戶,分別比上年增加11戶和13戶;主營業務收入50-100億元企業9戶,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的企業達到6戶,其中鴻富泰精密電子有限公司達到340億元。威海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33家,比上年增加145戶,基本形成了機電工具、電子信息、運輸設備、輕紡服裝、食品醫藥五大產業集群,培育了三角集團、藍星玻璃、山花集團、華力電機、天潤曲軸、工友機械、威力工具、藝達家紡、中魯果汁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競爭優勢明顯,區域特色鮮明。

2、工業投入保持穩定增長。20****年,煙臺市工業完成投資890.3億元,增長20.3%。其中,技改投資605.4億元,增長24.2%,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68%。80個過億元技改項目完成投資151億元。20****年,威海市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435億元,同比增長23.9%,其中技術改造完成投資274億元,同比增長25.6%,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63%。

查看全文

淄博萊蕪經濟調研報告

按照魯經貿傳真[20****]15號《關于對當前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調研的通知》要求,市場營銷處組織人員赴淄博、萊蕪,聽取了兩市經貿委、部分縣區經貿局和企業當前經濟運行和生產經營的情況介紹,報告如下:

一、20****年總體經濟運行情況。兩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增幅均在20%以上,主營業務收入增幅30%以上,利潤、利稅增幅在35%以上,其中萊蕪利潤增幅達1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在18%以上。

二、20****年經濟運行主要指標安排。淄博: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銷售收入、利稅、利潤均增長18%,技改投資增長20%以上,萬元GDP能耗下降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萊蕪: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力爭20%,技改投資增長30%,萬元GDP能耗下降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

三、20****年前兩個月經濟運行情況。

(一)主要指標完成情況。淄博: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90億元,增長18%,實現利潤26億元,下降20%。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2億元,增長17%。萊蕪: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8.3億元,增長18%,實現利潤、利稅分別增長48.1%和43.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7億元,增長19%。

(二)一季度及上半年預測。淄博:預計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90億元,增長16%,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0%,利稅、利潤分別下降20%、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5%。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增長18%,利稅、利潤仍為負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3%。萊蕪: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0億元,增長18%,實現利潤、利稅分別增長48%和40%。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億元,增長18.5%。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38億元,增長1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億元,增長18.2%。

查看全文

旅游局旅游經濟調研報告

旅游工作湯原現場會,明確了全市旅游業發展的思路,提出了抓好旅游業的具體措施。為全面貫徹會議精神,我區將進一步對旅游業的發展進行準確定位,把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來抓,不斷加大旅游投入,全面整合開發旅游資源,精心打造卓越秀美的旅游名區,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我區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一、實施政府主導,突出旅游業發展地位

旅游產業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關聯性,決定了旅游業是一個政府主導型產業。因此,我們要按照“政府主導、各負其責、整體聯動、縱深推動”的工作方針,加強對旅游業的領導和管理。

1、明確旅游產業地位。堅持把旅游業作為重點發展行業納入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實施“旅游興區”戰略,不斷提升旅游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為加快旅游開發步伐,建立起與全區社會、經濟、地理位置相適應的旅游業,區政府邀請專家制定了《*西部風景旅游區總體規劃》,堅持以高標準、高起點、操作性強的旅游規劃指導全區旅游業的發展。由區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掛帥,組織相關部門參與,邀請有關專家,對全區旅游產業進行調查,提出了“*”的旅游發展思路,即以松花江為軸心,以同三公路為紐帶,建立松花江兩岸的娛樂、垂釣、餐飲旅游經濟帶;建立猴石山風景區,發展漁獵文化與民族文化;建立臥佛山風景區,突出發展冰雪文化與地貌景觀,培育旅游新特色。

2、加強領導與協調。區委、區政府要定期召開全區旅游工作會議,確定旅游發展的重大事項和解決旅游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區委、區政府成立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旅游工作協調委員會,由各有關部門參加,同時制定協調解決旅游發展重大問題的議事制度,針對旅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統一協調,重點解決。要發揮人大、政協在全區旅游業發展中的作用,圍繞旅游業發展問題開展專題調研、視察和檢查活動,以議案、提案、建議、決議等形式,為政府抓好旅游產業和創建工作出謀獻策,促進政府和有關部門落實各項工作。

3、實行旅游產業目標管理。要建立旅游年度任務目標管理責任制,將全區旅游業發展的目標任務逐步分解,層層簽訂責任狀,一級抓一級。區鄉政府、旅游管理部門、旅游景區(點)和旅游企業要落實目標責任制。堅持以年度旅游經濟發展總體任務指標為重點,政府區長與各鄉鎮長簽訂責任書;以年度旅游經濟分項指標、工作量、完成時限為重點,由分管旅游工作副區長與各鄉鎮簽訂責任書。年底由區政府組織工作組對全區旅游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

查看全文

農民創收經濟調研報告

為進一步貫徹自治區、地區關于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會議精神,八十四戶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在宣傳、組織、協調等方面加大力度,在組織組織農業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合理流動等方面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年該鄉共向非農產業轉移富余勞動力2113人,其中,內地轉移106人,疆內轉移764人,市內轉移1243人。共創收1057萬元,人均創收6600元。

從去年冬季農閑時間到目前為止,該鄉已向非農產業轉移剩余勞動力15*人,實現創收1063萬元,人均達到5864.9元。各種培訓班29期,達到5720人次。今年第一季度,該鄉已有組織的轉移人數101人,收入達到145萬元,人均達到14356.4元.常年在外人員15*人,季節性外出打工人員305人,收入68.3萬元,人均達到2239元。具體做法是: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轉移就業服務。

一是加強領導。該鄉把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擺上黨委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全鄉“三個文明”建設考核范圍內,層層分解落實轉移就業工作任務,并與各村隊簽定目標責任書,強化責任機制和考核機制;二是完善工作機制。實行分管領導定期向黨委報告轉移就業工作制度;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由主要領導統籌協調、逐項解決。三是健全機構,完善設施。成立以黨委書記為組長,分管領導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為勞動事務保障所配備專職干部4名;配齊了辦公設施,市勞動保障局還專門配發了兩臺電腦和辦公桌椅,該鄉政府還專門為勞動保障所開通了寬帶,以便查詢各類用工信息;各村均設立了由報帳員兼職的協理員19名,勞動保障平臺建成率達到100%。四是調查建檔。在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各村對轄區內的農業勞動力情況逐村逐戶進行摸底調查、登記建檔,按照年齡、性別、專業技能等情況分類建立人力資源信息庫,做到情況明、底數清;五是改善就業服務。免費推行政策咨詢、求職登記、技能培訓、勞務輸出“一站式”服務,實行勞務輸出定期回訪,及時解決務工人員遇到的實際問題,做到“輸出有組織、流動有服務、權益有保障”,解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在回訪今年第一季度定單式培訓的學員中,該鄉巴海村村民李強因家境困難,無法支付生活費,黨委積極和院方取得聯系爭取到了每年1500元的生活補貼。

二、強化宣傳教育,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近年來,該鄉始終堅持把轉變群眾觀念作為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首要任務,在全鄉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動員。一是由各包村領導帶頭宣傳動員,幫助農民算好三筆帳:一算收入帳,二算政策帳,三算效益帳,通過對比算帳,讓農民知道勞務輸出既富百姓、又富財政,既富口袋又富腦袋,既有甜頭、又有奔頭,掙回的是收入,轉換的是觀念,影響的是幾代人,從而推進了思想解放,營造了打工光榮的良好氛圍;二是通過印發宣傳單、遠程節目收看、廣播等形式進行宣傳;三是讓村干部、黨員、三老人員子女帶頭做榜樣,動員自己的子女和親戚外出打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