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效益分析范文
時間:2023-03-26 21:19: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效益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近年來,中國把農村沼氣建設作為改變農村能源結構、恢復生態、改善環境和新農村建設的"六小工程"的重點內容來抓,農業部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從2000年開始提出并組織實施了生態家園富民計劃。各地以沼氣建設為重點,與改廚、改廁、改圈相結合,引導推廣北方"四位一體"、南方"豬沼果"、西北"五配套"等多種能源生態模式,建設生態家園,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在示范項目的推動下,帶動了農村沼氣的快速發展。截至2006年,全國農村戶用沼氣以近300萬口/年的速度迅猛發展,已累計發展到2200萬戶左右[3],年產沼氣約90億m3,受益人口7000萬[4]。在改善農村地區衛生條件、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已取得顯著效果。
然而目前沼氣推廣仍未達到規劃要求[5],部分地區已建成農村沼氣工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實際運行效果不好。據統計,全國累計建池1800萬戶時,真正好用并發揮作用的沼氣最多不過60%[5]。究其原因除了受池型選擇、技術推廣、運行管理以及后續服務等因素影響外,沼氣工程的直接經濟效益對產業化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已往的研究大多是對沼氣工程收益的正向報道[1,6-8],一部分學者也只是認為沼氣池直接經濟效益并不顯著[2,4,9],出售溫室氣體減排量,可以獲得額外資金收益[2,4,9],而鮮見對其成本與收益的詳盡分析。文中通過對清潔發展機制(CDM)下農村沼氣項目的直接經濟效益以及提高項目市場競爭力和投資吸引力的相應措施進行分析,使項目發展由政府推動變為市場吸引,加快項目推廣速度,改善運行效果。
1沼氣池適用對象分類
在沒有沼氣工程的情形下,目前中國農村居民解決生活能源消費的途徑依據所在地區和農民經濟水平不同有4種來源:1)直接或間接使用化石燃料,如燃煤、液化石油氣;2)使用秸稈等可再生生物質資源;3)使用薪柴等可再生生物質資源;4)用電等其它能源。
由于使用電或液化石油氣等商業能源的農戶通常處于城鎮郊區,經濟條件較好,不具備發展沼氣的條件,因此在考慮沼氣推廣時主要考慮消費煤炭、秸稈和薪柴這3種情況。目前與此相關的農村生活能源消費結構(表1)[8]。
2農村戶用沼氣池經濟效益分析
為便于分析,以一個標準的農村4口之家為例,養豬3~5頭,日產鮮糞5~8.3kg,糞水30~50L,糞水濃度2%,COD為16000~18000mg/L,沼氣工程采用國家推廣的新式防滲太陽能保溫型,設計容積8~10m3,產氣率0.2~0.3m3/m3·d,全年正常工作,可產沼氣380~450m3[2]。
2.1沼氣項目的直接經濟收益來自以下三部分
(1)沼氣燃燒效益(Pb):作為居民燃料,每立方米沼氣可以替代2kg燃煤,以每池年產沼氣400m3計,當農戶原本燃煤時,每年可替代約0.8t燃煤[9]。無煙煤價格隨地區和時間變化很大,按700元/t計算,可以節約560元;當農戶原本燃用秸稈或薪柴等生物質原料時,這部分收益為零。
(2)沼液與沼渣效益(Pf):沼液與沼渣可以用來替代化肥農藥并應用于養殖等,由于價格變動很大,預期可以節約農戶450元的支出[4]。
(3)節約工時效益(PL):農戶平均每年至少燃用2噸秸稈,包括收割、晾曬、運回碼放至少需要5個工日;如果收集薪柴,全年至少需要7個工日。目前的零工價格在35~100元之間,以40元計,則節約勞動力價值分別為200和280元。當農戶原本燃煤時,這部分收益為零。2.2沼氣項目的成本來自以下三部分(1)建設成本(Cc):Cc=N×(1+R)n/n式中:N為工程投資,農村沼氣工程的投資一般每戶在3000~3500元,其中國家補助資金一般在1000~1200元[7〗。按每戶自籌2000元,國家補貼1000元計;R為資金收益率,目前中國政府10年期的公債收益率為5.531%[4];n為項目使用年限,按建成后使用15年計??梢缘玫?沼氣池每年建設成本為448.5元,其中農戶每年付出建設成本為299元。(2)勞力成本(CL):新型沼氣池自動進出料,每年有54m3的沼渣排出[10]。不建沼氣池時糞便通常積攢于豬圈中,集中清運并堆肥,通常需要10個工日。由于農村沒有固定地點處理沼渣,為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狀況,需要及時清運到農田中并堆肥。折算至少需要18個工日,因此多支出8個工日的價值320元。
(3)肥料價值(Cf):不采用沼氣池時,豬糞作為肥料價值200元。由此可得:沼氣池年均直接收益R為:R=Pb+Pf+PL-Cc-CL-Cf
a.當農戶原本燃煤時,沼氣池的收益為:R=41.5元;b.當農戶原本燃用秸稈時,沼氣池的收益為:R=-318.5元;c.當農戶原本燃用薪柴時,沼氣池的收益為:R=-238.5元
同理,在國家每年補貼149.5元的前提下,農戶的年均直接沼氣收益R為:當農戶原本燃煤時,191元;原本燃用秸稈時,-169元;原本燃用薪柴時,-89元。
上述計算過程中大多數值采用的雖是估計值,但卻代表了目前發展的平均水平。在目前情況下,沼氣池建設具有很大環境社會效益,在經濟上使用沼氣的直接效益不高,對原本燃用秸稈或薪柴的農戶而言是負收益。除了農村生活用能源缺乏的地區,沼氣建設發展的動力更多依靠政府的推動和沼氣池的間接效益,如改良土壤,增加產量[10]以及清潔衛生等環境社會效益。
3CDM下沼氣池經濟收益分析
3.1沼氣池減排潛力分析
減排量是由基準線排放減去項目排放,并考慮泄露的任何調整。定義ERemission為工程項目產生的減排量:ERbaseline為項目基準線排放;ERproject代表項目自身的排放;ERleakage代表項目產生的泄漏,則有[4]:ERemission=ERbaseline-ERproject-ERleakage
在農村沼氣池項目中,基準線排放的是基于不存在沼氣工程的情景下與沼氣工程對應的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沼氣工程項目的基準線排放分為2部分:1)替代燃燒化石燃料和生物質原料所產生的CO2的排放;2)畜禽糞便引起溫室氣體排放。
未實施沼氣工程時,畜禽糞便引發排放的溫室氣體主要為甲烷。IPCC推薦了計算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氣候各種畜禽的甲烷排放因子,其中在亞洲的溫暖地區(年平均氣溫高于15℃且低于25℃的區域),每頭豬的甲烷排放因子為4kg/a。中國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屬于溫暖地區,每戶沼氣用戶平均養4頭豬,因為糞便和污水等導致的甲烷排放的量約為16kg/a,相當于336kgCO2當量[2],人排泄糞便所產生甲烷因缺乏相應資料而未作考慮。
除了甲烷外,養殖場還排放部分的二氧化碳。但是因為這部分碳的最初來源為生物質,因此,從碳平衡的角度來看,整個過程為零碳排放,不將其計入基準線排放。也有研究指出,豬糞沼渣用于稻田比使用農家堆肥可減少甲烷排放56.7~64.7%[11]。但這部分的減排量能否發生取決于沼渣的用途以及稻田之前所施用的肥料等,不好準確估算,此處計算沼氣工程的排放基準線時不予考慮。相應的在計算沼氣工程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時,也不考慮沼渣等部分的排放量[7]。因此,定義ERbaseline為項目基準線排放;ERfuel為替代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ERCH4為畜禽糞便的甲烷排放,則:ERbaseline=ERfuel+ERCH4
當農民原本用煤時,以沼氣池年產沼氣400m3計,每年可替代約0.8t燃煤。因煤炭使用導致的CO2排放因子為1.896tCO2/t煤[2],則每年可避免CO2排放1.517t/a。
為簡化問題,對煤炭從礦井運輸到農戶的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的減排未作考慮。對于原本燃用秸稈和薪柴的農戶,使用沼氣后節約下來的燃料作為生物質,通常被燒掉或自然腐化。所排放的CO2從碳平衡的角度來看,整個過程為零碳排放,不將其計入基準線。
綜上所述,ERbaseline燃煤=1.517+0.336=1.853(tCO2e/yr);ERbaseline燃秸稈=ERbaseline燃薪柴=0.336(tCO2e/yr)。沼氣工程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是其產生的沼氣作為能源燃燒過程中所產生的CO2釋放。但因為這部分碳來源于生物質,與基準線情況類似。從碳平衡的角度出發,認為沼氣工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零。如果沼氣池中的主要原料產生的沼氣量不能滿足農戶需要,往沼氣池中加入其他原料(如秸稈),將導致項目發生泄漏。一般情況下,項目將產生足夠的沼氣可供使用,或者即使在沼氣產量不足的情況下,農戶也不會使用其它原料來產沼氣,而是多使用其他燃料來替代沼氣所提供的能源。則估算項目的泄漏為零。因此,與不存在沼氣工程情況下的基準線情況相比,沼氣工程可以實現溫室氣體的減排。減少的排放量就是沼氣工程的溫室氣體減排效益。當農民原來燃煤時,農村戶用沼氣池平均每年的溫室氣體減排效益為1.853tCO2e/yr;當農民原來燃用秸稈或薪柴時,沼氣池平均每年的溫室氣體減排效益為0.336tCO2e/yr。
3.2CDM下沼氣池減排效益分析
根據CDM的規定,一個合格的CDM項目至少要滿足三個方面的要求:可以帶來真實的、長期的和可測量的溫室氣體減排效益;可以促進該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額外性。
農村沼氣工程具有確定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同時可以極大改善農村生活與衛生條件,能夠優化農村生態環境,解決農村能源短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好的環境和社會效益,是和當地以及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一致的。同時,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沼氣工程投資對農戶特別是我國西部農戶來說缺乏經濟吸引力,如果沒有額外的資金,農戶不會主動建設沼氣工程。因此,農戶沼氣工程滿足額外性要求,可以作為合格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
2007年10月,國家發改委規定在CDM下出售碳排放指標價格不得低于9.5美元/噸[12]。按每噸CO2價格10美元,1美元兌換6.8人民幣計,農戶原本燃煤時,沼氣池的減排收益可達126元;原本燃用秸稈和薪柴時,沼氣池的減排收益為22.85元。因此,CDM下,沼氣池的年收益在原本燃煤時為167.5元;在原本燃用秸稈時為-295.65元;在原本燃用薪柴時為-215.65元。同樣可以得出,農戶的沼氣工程年收益依次分別為:317、-146.15、-66.15元。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沼氣工程經濟收益(表2)。
可見,CDM下,農村戶用沼氣建設的經濟性得到改善。特別是對原本燃煤農戶將具有市場競爭力和投資吸引力。
4改善沼氣池直接經濟效益的措施
改善經濟效益的措施主要是增加收益,降低成本。對于沼氣池而言,成本幾乎是剛性的,沒有壓縮的空間。因此,改善其經濟性主要靠增加收益。
中國對沼液、沼渣工業化生產有機肥的研究多數停留在田間施用方法、施用效果上,缺少工程處理及轉化為附加值更高的有機肥的方法。因此,沼渣、沼液主要施用于大田,沒有與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等高附加值的產業發展結合,效益沒充分體現出來。今后應開發以其為原料的高效復合肥,及其在生態農業的應用,通過生產綠色食品的過程提高沼液、沼渣的市場價值;應拓寬沼氣的應用領域,推廣綜合利用。沼氣利用不應僅局限于農村的取暖、做飯以及照明,而且還可以向其他領域滲透,如用于城鎮采暖、供電等領域。此外,隨著規模化養殖場的增多,也為選址條件要求較高的沼氣池提供了便利的原料渠道,有助于沼氣大規模生產,并走向市場化運作。從而提高沼氣的價值;沼氣池建設應與其他措施相結合,使節約的秸稈薪柴有其他用途,也可以改善其經濟性。比如,當地有生物質發電或其他項目時,燃用沼氣節約下來的秸稈可以售出。按每噸200元計,每戶節約2t秸稈,扣除收集秸稈的人工費用,每戶還可凈增200元,即項目和農戶的沼氣項目收益分別變為-118.5和31元,經濟性有很大改善。
5結論及建議
篇2
1.全壽命周期成本理論闡述
1.1全壽命周期成本的涵義全壽命周期成本這個概念運用于建筑行業始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自從全球范圍內的能源危機爆發以來,以英美國等為首的發達國家開始高度重視建筑行業的全壽命周期成本。先進的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成為各國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對象,其原理、方法和應用范圍在國際理論界和學術界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國際上,對建筑項目全壽命周期成本的分析和研究均有制度化的手冊和規范化的分析技術,因此其應用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的強[2]。早在20世紀80年代,全壽命周期成本理念便已引入我國,但是理論界更為重視對其功能進行分析和研究,而忽略了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運用。當前,在建筑領域,建設項目的全壽命周期成本的結構、計算方式和效益評價也尚未形成統一的規范和標準,有時候甚至將全壽命周期成本與建造成本混淆,完全忽視了建筑項目的動態成本。而全壽命周期成本應包含動態和靜態成本兩個部分,國內研究領域對建筑產品全壽命周期成本動態的計算方式由建設成本和使用成本構成,尚未形成統一的估算方式,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加強全壽命周期成本理論在建筑領域的實際運用和研究。
1.2綠色建筑的特征和全壽命周期成本結構分析綠色建筑的雛形是由美籍意大利建筑設計師保羅•索勒瑞提出的“生態建筑”,以構建和諧的生態居住環境為目的。他提出,建筑產品要最大化的利用周圍的環境和自然因素,比如水、陽光、空氣、地質環境等,同時還要降低各種不利于人們生活的環境因素作用,盡可能的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并確保其健康的運行。我國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文件中對“綠色建筑”的定義為:“建筑在全壽命周期內,能夠最大化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并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盵3]結合我國對綠色建筑的定義,其主要特征體現為三個方面:(1)建筑產品的成本核算是在全壽命周期范圍內,建筑產品的成本預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項目選址、項目規劃設計、建筑施工計劃、建筑物交付使用。在整個過程中,不僅需要測算建筑物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還需要對整個動態的過程進行評估和測算,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開采、生產,建筑垃圾的報廢、自然降解、回收及再利用等。這也顯示了,在綠色建筑理念下,會充分考慮到建筑材料的前期來源和后期去向,以及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產生的影響。(2)綠色建筑強調盡可能的做到節能環保,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并減少污染。我國的建設管理部門提出了“四個節約”的環保要求,即“節約用地、節約能源、節約用水、節約材料”,達到最大化保護環境的目的。在城市化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高效的利用土地成為建筑業發展的大趨勢;同時,注重提高對水電煤等資源的利用也是綠色建筑項目的重要解決內容,加強對報廢建筑材料的有效處理也是綠色建筑推廣的重要環節。(3)綠色建筑以實現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為目的。傳統的建筑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所產生的建筑垃圾對周圍的環境更是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綠色建筑不僅要轉變這一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方式,更需要在為人們創造健康舒適和安全的室內環境時,兼顧和諧友好的室外環境,將人與建筑以最溫和的方式融入到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
1.3綠色建筑項目全周期成本結構分析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成本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決策設計成本、施工建造成本、維護使用成本和最后的回收報廢成本。(1)建筑項目的前期決策設計涵蓋了項目策劃、信息收集和可行性研究等方面。首先需要進行建筑方案的優選、市場調查和資金籌措等工作,這些活動的花費占據了較大的比例,金額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在綠色建筑的決策和設計上,方案的優劣直接關系著后期的建筑成本和使用成本,它對項目投資的經濟效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4]。經過全面細致規劃的方案,其后續開展能夠順暢的進行,能夠有效的節約建造和使用成本。(2)綠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會受到材料、技術、手藝和管理模式的影響。新材料、新技術和新的工藝方法都將被運用于綠色建筑的建造過程中,這也是科技進步為綠色建筑推廣帶來的作用力。而現代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方法的運用,也極大的提升了綠色建筑的管理效益。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增加管理效益。綠色建筑在建設階段的質量好壞,對后期建筑物的使用成本和維護成本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保證綠色建筑的高質量,其后期的使用和維護成本必定會較低,而一旦出現質量方面的問題,無論大小,都將影響后期的使用和維護成本。(3)使用維護階段的成本,在綠色建設全壽命周期內所占比重最大,因為使用的時間在全壽命周期內是最長的。當前,一級建筑的全壽命周期為100年以上,二級建筑的全壽命周期為50~100年,可見,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在全壽命周期中所占的時間是最長的,而且越到后期,建筑物的使用和維護成本就會越高。(4)最后,當建筑達到其使用壽命之后,在考慮采用何種報廢和回收方式時,怎樣操作和處理,才能實現成本的最低化,也是需要考慮的。盡管建筑物的設計和建設者并不會參與到以后建筑物的報廢工作中,但也需要考慮建筑物最終的報廢成本,這也是建筑行業社會責任的體現。需要做到報廢所產生的成本最低時,并對環境產生的破壞和影響最小[5]。
2.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分析和評價
綠色建筑的效益主要分為顯性效益和隱形效益,其中我們所說的“四個節約”就是顯性效益,而隱形效益又體現在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方面。這里,顯性效益是可以通過直接的數據和指標體系計算體現出來的;而隱形效益是難以全面評估和測算的,只能初步停留在定性描述的階段。
2.1綠色建筑增量經濟效益分析綠色建筑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對土地、能源、水資源和材料的節約四個方面。下文將列舉深圳萬科城綠色建筑的相關數據與基準建筑的對比,對綠色建筑的節能量進行分析,并通過計算得出節約的能源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測算出綠色建筑的可量化增量經濟效益。(1)綠色建筑節能技術的經濟效益分析綠色建筑對新能源的嘗試主要體現在對太陽能的運用方面,其次,是水資源的循環使用。在民用住宅小區中,以太陽能代替電能,其可行性較高,在深圳萬科地產開發的綠色住宅小區中,就是采用的太陽能光熱技術。在太陽能光熱系統應用技術中,我們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例進行增量經濟效益分析。通過計算太陽能光熱系統技術應用的節能量(ΔQ3)與標準用煤量進行換算,采用對比分析的方式加以論述??梢?,僅僅是一座綠色建筑,在太陽能光熱系統的應用技術方面,一年就能產生近3000元的經濟效益。推而廣之,我國人口眾多,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居民建筑面積將會大幅增加。2014年,我國14個重點城市預計新增商品住宅供應約1.52億㎡,按照上述節能數據,若是大力推廣綠色建筑,新增住宅全部按照綠色建筑的標準進行設計和建筑,將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6]。僅僅在太陽能光熱系統技術應用這一方面,每年產生的經濟效益總額可達到702.41萬元。可見,其規模效應是十分巨大的。(2)綠色建筑節水體系的經濟效益綠色建筑的節水技術體現在將水資源由傳統的簡單的“供給—排放”模式,轉變為“供給、排放、貯存、處理、再利用”模式,利用水處理技術將水資源循環利用。其中水資源的多層次利用,不僅能夠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還能起到很好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比如生活廢水經過簡單處理可以用作景觀用水和清潔用水等;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統,可以用于小區的景觀循環水等。這些節水系統直接減少了城市生活用水的供給壓力,并能夠產生良好的環境效益。這里以居民住宅區的中水處理系統為例進行論述。深圳萬科城根據水質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再將處理過的水進行循環使用。供水系統采用諸多的水處理技術并革新水處理設備,有效的預防二次污染,并在綠化灌溉中運用節水技術,可直接節水20%以上。當前,分質排水及中水回用,也是綠色建筑中采用的節水方式。一般處理的回水,可以用于市政雜用水,建筑雜用水和景觀環境用水,若是達不到灰水等級,則可通過污水管道排走。一般情形下,路面雨水及其他雨水可以經過簡單處理之后,加入中水循環中。經過分散處理的雨水,水質較好,可進行進一步的處理之后,進入生活用水渠道。利用天然重力因素,可對雨水進行大面積的收集,成為中水補充,進入循環利用體系中。根據一般居民住宅小區的水資源使用狀況,分析回水用量:總回水用量=灰水回用量+雨水回用量而這些主要包括了蒸發用水量、下滲用水量、洗車用水量、綠化用水量、道路用水量和景觀用水量。這里水資源的節水效益與總回水量成正比,總回水量越多,效益就越明顯。隨著水污染的越發嚴重,居民用水的單價也越來越高,能夠有效的使用灰水和雨水,將有利于提高建筑的經濟效益。(3)綠色建筑的其他經濟效益分析利用地下空間、舊有建筑和廢氣場地,也是節地的有效方式。在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的環境下,最大化的提高現有土地的使用率,也是綠色建筑經濟效益的體現。采用高性能、高強度和生態化的材料也是綠色建筑的設計和建設方向。目前,我國建筑和房地產領域對節地和節材方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衡量指標,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無法進一步進行準確的量化評估,在我國繼續推廣綠色建筑的過程中,將進行進一步研究[6]。
2.2綠色建筑經濟效益評價全壽命周期成本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尚待進一步的深入和完善。這里我們對學術界和理論界已用于實踐的方法和指標體系進行介紹和分析。(1)經濟效益評價方法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評價方法主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著手,即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從投資者的角度,進行財務評價主要根據國家的財政稅收制度和市場行情進行,譬如:項目投資的總費用、建筑總成本、銷售收入和應繳稅金等。根據這些數據測算,進一步了解綠色建筑經濟評價指標的合理性以及綠色建筑投資的盈利能力,作為綠色建筑經濟可行性的參考。比如,上述所取深圳萬科城中5000㎡單位的住宅,其太陽能光熱系統的成本約為30萬,建筑的使用年限為60年,這一項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每年可達數千萬,相較于投入,效益明顯。而且我們還應意識到,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是不可逆轉的,涉及到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綜合評價,綠色建筑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是十分可觀的。綠色建筑的部分投入,表現為生態效益,在計算項目投資回收期的過程中,一般采用內插法計算,在深圳萬科城的相關數據測算中,假設項目計算期為20年,其綠色建筑項目的增量投資內部收益率約為7.7%,處于較低的水平。(2)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綠色建筑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遵循科學性和合理性。選取綠色建筑的評價指標時,需要考慮不同的評價對象所需要滿足的具體要求。根據不同的評價要求來確定,還要考慮到數據資料的全面性和項目所處的各種條件的差異。所需測算數據的是否便于收集和統計,也是需要預先考慮的。另外,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評價指標不具有唯一性,評價深度也各有不同。當前,在實際的應用中,是否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進行效益評價,所構建的指標體系也是不同的。比如:增量投資的回收期、增量投資的內部收益率等指標的評價,都需要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還可以按照綠色建筑項目經濟評價指標的類別進行分類,比如,綠色建筑節水系統運用技術的增量投資回收期,可用節約資源的經濟效益來補償增量投資。(3)經濟效益評價結果分析在對綠色建筑經濟效益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綠色建筑項目能夠有效的降低能耗,能夠在最大化提高居住和生活環境舒適度的條件下,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6]。例如:深圳萬科城的采暖耗熱節能指標大大超過了廣東省50%的強制節能標準,達到了65%的節能率。起到了良好的社會示范作用,其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也是十分巨大的。通過對萬科城綠色建筑項目增量投資回收期進行計算,獲得其投資回收期為13.09年,其中增量投資內部收益率為7.69%,可見,綠色建筑具有較為樂觀的經濟效益。在萬科城綠色建筑項目中,其節水體系中的灰水處理技術成本具有邊際成本遞減的效應,即隨著規模的增加,投資成本是降低的??梢?,其在人口規模更巨大的居民區,還具有更明顯的經濟效益。將具體表現為投資回收期的縮短和增量投資內部收益率增加。在測算增量投資回收期和增量投資內部收益率時,這兩個指標對建設投資金額和水價的敏感性較強,即在反映其相關性的曲線上可見到其斜率較大,而煤價的漲幅卻對相關經濟評價指標的影響較小,表現為敏感性較低[7]。也就是增量成本和自來水價格將成為影響綠色建筑直接經濟效益的最重要因素,其相關性較強。結合這一評價結果,可知,綠色建筑要想提高其經濟效益,首先就是要控制增量成本。而隨著目前居民自來水價格的逐步上漲,對綠色建筑項目的拉動作用也將更為顯著。
3.結論
篇3
【關鍵詞】農村垃圾;經濟效益
農村是農民生產生活的基本場所,是農民實現生產和再生產的主要基地,伴隨著經濟迅猛增長和農村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隨之而來的生活垃圾污染開始侵蝕農村,農村生態環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脅。發掘農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探討相應的治理對策,將有助于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村容整潔目標的順利達成與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為子孫后代的發展預留極大的空間。江西南昌市灣里區長年來鄉村環境臟亂,影響外界對這個以旅游休閑為主業的山地縣區的印象。
1.灣里區垃圾的來源
南昌市灣里區為開發區垃圾主要來源為工業垃圾,以及農業垃圾和生活垃圾等。
1.1 工業垃圾
南昌市灣里區近幾年高速發展,導致原農村慢慢的向城鄉結合部發展,使得建筑不斷的增多,隨著建筑的增加導致產生的建筑垃圾(塑料、石灰、磚塊、包裝袋等)無處合理處理。
1.2 農業垃圾
南昌市灣里區是以農業為主,所以每當收獲的季節就會產生大量的秸稈,以及果園的的殘留物,甚至包括農藥袋和農藥瓶。再加上就是家禽和家畜的排泄物等。
1.3 生活垃圾
南昌市灣里區的生活條件教過去三十年有較大的變化,家家變得富裕,生活垃圾的種類也多了,生活垃圾的成分主要是廚房廢棄物(廢菜、煤灰、蛋殼、廢棄的食品等)以及廢塑料、廢紙、碎玻璃、碎陶瓷、廢纖維、廢金屬、廢電池及其廢棄的生活用品等,組成十分復雜。生活垃圾一般可分為四大類: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處理方法主要有綜合利用、衛生填埋、焚燒和堆肥??苫厥绽堫?、金屬、塑料、玻璃等,通過綜合處理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污染,節省資源。如每回收1噸廢紙可造好紙850公斤,節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產減少污染74%;每回收1噸塑料飲料瓶可獲得0.7噸二級原料;每回收1噸廢鋼鐵可煉好鋼0.9噸,比用礦石冶煉節約成本47%,減少空氣污染75%,減少97%的水污染和固體廢物。廚房垃圾包括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等食品類廢物,經生物技術就地處理堆肥,每噸可生產0.3噸有機肥料。有害垃圾包括廢電池、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等,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處理。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幾類垃圾之外的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采取衛生填埋可有效減少對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氣的污染。
2.南昌市灣里區農村垃圾處理方式
2.1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傳統模式
傳統生活垃圾處理模式中,生活垃圾被隨意拋棄、露天堆放,有的甚至被堆放于河道兩旁,形成了垃圾繞村圍河的現象。生活垃圾的任意露天堆放,任雨水沖淋,形成了大面積的面源污染,也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垃圾中含有的有毒物質以及在堆放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被雨水沖刷后,混合流入農村居民的。地表飲用水源,是對農村居民飲用水健康的極大威脅。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不少農村己經意識到生活垃圾的危害性,為了達到“村容整潔、環境衛生”的目標,對堆積于村內的生活垃圾進行了清理,清理出村的垃圾進行了填埋、焚燒等處理,但仍有部分尚未處理,僅是將污染進行了地點轉移,沒有做到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而焚燒和填埋也只是露天焚燒、簡易填埋,沒有任何防護措施,不僅污染了大氣和土壤,也為以后的環境健康埋下了隱患。
2.2 垃圾收集池式集中清運處理模式
這種方式相對于模式一,在村中建造了若干水泥式垃圾收集池,每個收集池輻射服務周圍的約十幾戶農村居民,每戶將自家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后投放于垃圾收集池中,然后每戶輪流派人定期派人將池中垃圾清運到遠離村莊的垃圾集中處理點,進行填埋或焚燒。
3.農村垃圾處理的經濟效益分析
我國農村面積較城市而言是其9倍之多,農村人口也占有總人口的70%,所以農村垃圾處理的合理性有必要的作用,也是我國的根基所在。
3.1 農村垃圾處理的經濟效益分析之COD的分析
農村垃圾的多數處理都是被扔到附近河里,,導致垃圾隨著水流到下游導致水污染的嚴重性,其中以云、貴、川、湘、鄂為主,污染尤其嚴重,汛期時被水帶至地表,使得地表水被污染的極其厲害,導致需要加大力度處理被污染的水資源,導致地方財政的支出擴大,不利于經濟的發展。
3.2 農村垃圾處理的經濟效益分析之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的核心是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降低社會和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緩解世界范圍的資源、能源短缺、建立良性發展模式提供了思路,因而獲得了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2006年廢舊物資(垃圾)回用,已占世界主要工業原料的40%,產值超過2500億美元,并以每年15%-16%的速度遞增,由此可見,廢舊資源回收利用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我國農村垃圾產生量大,可回收利用資源多,垃圾管理和處理都處于起步階段,推行循環經濟的潛力巨大。
4.結語
總之,農村垃圾處理的經濟效益狀況取決于當地垃圾處理的合理方式,需要帶來正的效益就需要以恰當的方式來處理垃圾,以南昌市灣里區為例的調查研究就可以合理的體現出這一點。
參考文獻:
[1]陳瑞生.城市生活垃圾現狀與管理對策[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22).
[2]詹亞平.突破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的瓶頸[J].農業工作透視,2007(7).
[3]李穎.農村生活垃圾收運模式設計——以北京市菩薩鹿村為例[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7(5).
篇4
關鍵詞:林下經濟;效益;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S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225-03
1引言
林下經濟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從事林下種植、養殖、游憩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模式[1~4]。它是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農民充分利用林地,科學經營林地,在農業生產領域涌現出的新生事物。發展林下經濟意義重大,它對挖掘林地生產潛力,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縮短林業經濟周期,開辟農民增收渠道,調動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鞏固生態建設成果,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2,5]。進入21世紀,我國林下經濟發展迅速[6],已發展成為我國林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福建省是我國的林業大省,土地總面積1215.01萬hm2,其中林地面積914.81萬hm2,占75.29%。森林面積766.65萬hm2,占林地面積的83.80%,森林覆蓋率63.10%,其中喬木林面積618.02萬hm2,占全省森林面積的80.61%,平均郁閉度為0.57,集體林地面積853.48萬hm2,占全省林地面積93.30%,其森林資源的分布及經營情況為林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調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過收集資料、座談、實地調研等形式對福建省林下經濟的開展情況進行了考察,通過收集資料、座談等形式了解福建省總體以及各個縣(市、區)的林下經濟的開展情況。根據掌握的情況采取系統抽樣與典型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抽取34個縣(市、區)進行實地調研,主要調查的內容包括所抽取的各個縣的林下經濟的類型、各類型包含的模式、各模式的面積、總產值、參與的人口數、種養殖的品種等。
3林下經濟效益分析
根據本次對34個縣(市、區)的調查統計,每公頃林地分別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加工以及林下旅游平均每年可獲得16.20、13.02、5.28、4.21萬元的經濟效益(表1)。每1萬hm2林地分別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加工以及林下旅游平均可解決38912、25933、32561、44582人的就業問題。從經濟效益角度來看,發展林下種植最好,可以有效的節約林地,增加林地的利用率,其次是林下養殖、林下產品加工和林下旅游;從解決社會就業的情況看,林下旅游最好,其次是林下種植、林下產品加工和林下養殖。
3.1林下種植各模式效益分析
福建省林下種植類型主要有林藥模式、林菌模式、林糧模式、林果模式、林草模式、林茶模式、林菜模式、林花模式、林苗模式、林油模式(表2),從表2可看出在林下種植各模式中,平均每公頃產值林花模式最高,平均每公頃產值25.36萬元,其次是林苗模式、林藥模式、林菌模式、林茶模式等,其平均每公頃產值均高于5萬元。效益最差的是林油模式,平均每公頃產值僅有1.42萬元。
對于林花模式來說,平均每公頃產值高達25.36萬元,而各個縣之間的變動系數只有0.72,說明林花模式平均每公頃產值高,并且各縣(市、區)差異不大,產值較穩定,風險較小,還可以美化環境,是調查當中最為理想的林下種植模式。在所調查的縣(市、區)中,林花模式平均每公頃產值最高的是福建省延平區種植百合花,平均每公頃產值為63.00萬元,最低的是武夷山市種植蘭花,平均每公頃產值為2.04萬元,但并不是所有種植蘭花的產值均較低,浦城縣種植蘭花平均每公頃產值高達11.58萬元,說明在發展林下經濟選擇品種時,一定要考慮當地的環境、氣候等條件。
對于林苗模式來說,平均每公頃產值高達12.35萬元,變動系數為0.79,平均產值僅低于林花模式,變動系數又僅高于林花模式,但也已相當小,說明林苗模式是林下種植模式中僅次于林花模式總體效益較好的種植模式。
對于林藥模式來說,雖然平均每公頃產值達到9.56萬元,但在開展林藥模式的各個縣(市、區)的每公頃產值差異較大,變動系數高達1.43,產值并不穩定,風險很高,這可能與種植的藥材品種不同有關。如福建省蒲城縣林下種植厚樸、鐵皮石斛402.00hm2,每公頃產值高達51.07萬元;延平區林下種植紅豆杉150hm2,每公頃產值高達46.27萬元,而長泰縣林下種植砂仁200hm2,每公頃產值只有0.3萬元,產值差異較大。因此,在選擇林藥模式時,要因地制宜,盡量選擇經濟效益高的藥材品種進行種植,如鐵皮石斛、紅豆杉、太子參等。
對于林菌模式和林茶模式來說,平均每公頃產值和變動系數相差不大,平均每公頃產值均超過5萬元,且變動系數相對較低,也是較為理想的林下種植模式。而對于林果模式、林糧模式、林草模式和林油模式來說,雖然變動系數較小,投資風險小,但每公頃的產值均不足3萬元,是相對保守的林農較為理想的選擇,而對于林菜模式來說,平均每公頃的產值只有1.49萬元,可能受市場供求的影響較大,變動系數相對較高,雖然林菜模式的基礎設施簡單,所需啟動資金較小,開展的難度不大,但從長遠利益的出發不建議林農開展該種林下種植模式。
3.2林下養殖各模式效益分析
福建省林下養殖類型主要有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蜂模式、林蛙模式、林魚模式(表2)。在林下養殖類型中林禽模式的平均每公頃產值最高,平均每公頃為19.56萬元,其次是林畜模式、林魚模式、林蛙模式和林蜂模式。
對于林禽模式,平均每公頃產值最高,而各縣(市、區)之間的變動系數又是這幾種模式中最小的,說明林禽模式不僅效益好,而且產值的變動情況不大,風險低,是林下養殖這幾個模式中最為理想的養殖模式。
對于林畜模式,平均每公頃產值雖然有12.87萬元之多,但變動系數卻是這幾種模式中最高的,如福建省泉港區林畜模式平均每公頃產值高達85萬元,而閩侯縣只有0.64萬元,相差的產值是平均值的6.45倍。相差較大,產值浮動大,這可能與市場的供求關系和飼養技術有關,因此,林農要時時掌握市場動態,提高自己的養殖技術。
對于林魚模式和林蛙模式無論是平均產值還是變動系數均相差不大,兩者平均產值較高,變動系數在林下養殖類型中相對較低,也是林下養殖較為理想的選擇。而林蜂模式的年平均產值只有8.21萬元,變動系數卻高達1.33,僅次于林畜模式,年平均每公頃產值低且風險大,不建議開展此種林下養殖模式。
3.3林下產品加工各模式效益分析
福建省林下產品加工類型主要以竹產品加工、竹筍采集加工、藥材采集加工、松脂采集、木本油料加工等為主(表2)。在林下產品加工類型中,林產工藝品加工制造模式平均每公頃產值最高,高達39.25萬元,也是林下經濟所有模式中平均每公頃產值最大的。其次是竹產品加工、林產化學原料化學制品制造、中藥材加工制造等,他們的平均每公頃產值均超過10萬元。經濟效益較差的模式有竹筍采集加工、松脂采集、野菜采集加工等,平均每公頃產值分別為2.13、3.14和1.87萬元。由于藤、棕、葦為原料產品加工制造和藤芒編織在調查當中只有一個縣開展,因此,這里沒有列出他們的平均值和變動系數。
同樣可以得到林下產品加工類型中,林產工藝品加工制造、竹產品加工、林產化學原料化學制品制造、中藥材加工制造模式的平均每公頃產值較高(分別為39.25、14.56、13.23和13.20萬元),變動系數也相對較?。ǚ謩e為0.75、0.56、0.54和0.41),是林下產品加工的理想模式。
木本油料加工、竹筍采集加工、藥材采集加工和木本果類、山菜及飲料加工雖然平均產值偏低(分別為5.15、2.13、3.89和4.92萬元),但變動系數相對較?。ǚ謩e為0.97、0.61、0.95和0.89),也是林下產品加工很好的選擇之一。
而對于松脂采集和野菜采集加工,平均每公頃產值較低,而變動系數又高,不建議開展這2種林下經濟模式。
3.4林下旅游效益分析
本次調研福建省林下旅游主要是森林人家模式,根據統計平均每公頃產值為4.91萬元,變動系數為0.82,各縣(市、區)之間產值變化不大,并且有利于解決社會的就業問題(表1),是林下經濟較為理想的發展模式。
4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發展林下經濟總體上林下種植的效益最好,其次是林下養殖、林下產品加工和林下旅游。林下種植中林花模式、林苗模式、林藥模式、林菌模式以及林茶模式效益較高,林菜模式效益最差。林藥模式以及林菜模式在各個縣(市、區)的效益差值較大,說明福建省的一些縣(市、區)沒有根據各自的氣候、環境等特點選擇效益較好的種植品種,因此在林下種植選擇種植品種時,一定要因地制宜的選擇適合本地發展且經濟效益高的品種,使林地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林下養殖中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效益較高,林魚模式和林蛙模式次之,林蜂模式最差。林畜模式和林蜂模式在各個縣(市、區)的效益差值較大,說明除了養殖品種,養殖技術也是制約林下養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林下產品加工中林產工藝品加工制造模式、竹產品加工、林產化學原料化學制品制造、中藥材加工制造等模式的效益較高,松脂采集和野菜采集加工模式效益較差。林下旅游福建省主要以森林人家模式為主,經濟效益較高,能有效的解決福建省的社會就業問題。研究對福建省林下經濟的開展以及林農選擇林下經濟的模式都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賴慶奎,謝琴.湖南省炎陵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1):35~37.
[2] 江昌志.祁門縣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23):10~11.
[3] 鄒杰,蘭張麗,覃惠莉.廣西柳州市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J].綠色科技,2013(1):104~106.
[4] 馬利菠.廣西高峰林場林下經濟發展情況調查與思考[J].吉林農業,2013(1):149~150.
篇5
牟汶河攔河閘工程位于萊蕪市萊城區牛泉鎮大莊村西,牟汶河下游,攔河閘樞紐工程全長367m,最大水深12m,回水長5.5km,控制流域面積1,323km2,總庫容2,000萬m3,攔河閘以上干流平均坡度為1.6‰。它是一座以供水為主,結合灌溉、發電、美化環境等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工程。
二、綜合利用要求
1.萊蕪市水資源現狀
全市水庫塘壩總興利庫容28,088萬m3。其中大中型水庫八座,水面17,143畝,興利庫容19,347萬m3;?。ㄒ唬┬退畮?0座,?。ǘ┬退畮?46座,興利庫容5,646萬m3;塘壩1,022座,興利庫容3,095萬m3。另外建有引河閘有78處,揚水站285座,機電井8,156眼(其中工業井214眼),水力發電站2座。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4.4億m3,地下水資源量3.14億m3,重復計算量1.73億m3,水資源總量5.81億m3,水資源系數0.354,平均資源模數25.9萬m3/km2。萊蕪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5.81億m3,人均占有量為467m3,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0%,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18。低于國際公認的維持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必須1,000m3的下限值,屬于資源性嚴重缺水地區。萊蕪市是水資源貧乏地區,在枯水年或特枯水年水資源短缺現象更為嚴重,供水形勢非常嚴峻。
2.工業供水緊缺
工程建設對解決流域內萊蕪發電廠等大型企業用水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一是為萊蕪發電廠2×1,000MW發電機組擴建項目提供水源保證;二是可作為泰鋼年增產500萬噸鋼生產用水的供水水源。近期,萊蕪市主要需用水大戶有萊蕪發電廠和山東泰山鋼鐵有限公司的擴建工程,萊蕪發電廠規劃2009年度新建2×300MW機組,設計年用水量1,000萬m3,由城市中水、南冶煤礦礦坑水和大冶水庫解決,2010-2011年新建2×1,000MW機組,設計年用水量4,000萬m3,除城市中水提供2,200萬m3外,還需水1,800萬m3;山東泰山鋼鐵有限公司近期擴建達到500萬噸生產規模,年需增加供水量1,000萬m3,所以,近期急需建設新的水源地以解決萊蕪發電廠和山東泰山鋼鐵有限公司的用水問題,為擴建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用水保障。經過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決定修建牟汶河攔河閘工程,以攔河蓄水。
三、主要工程內容
1.水閘
布置于河道左岸,閘底板高程146m,底板厚0.8-1.0m,結合上部結構布置要求,底板順水流方向長24.2m,上游設長16.5m鋪蓋,后接1m水平段和長度為3m坡比為1:3斜坡段,消力池長21m,池深1.0m,后接15m長砌石海漫。水閘共分為12孔,每孔凈寬10m,擋水高度6m,閘門尺寸10×6.5m。
2.溢流重力壩
溢流壩位于河道右側,總長201m,壩高6m,壩頂高程152m,為毛石混凝土結構。上游設水平鋪蓋及混凝土板墻防滲,下游設混凝土板護壩。
3.交通橋
交通橋設于閘壩后,長367m,寬12.5m,按汽-20設計。
4.辦公樓及橋頭堡
管理單位辦公樓及橋頭堡建于右岸。建筑物層數為地上四層。建筑面積1,930m2,建筑高度(自室外地坪至檐口)為15.55m。
5.水電站
水電站布置于北岸邊,初步擬定設3臺機駔,單機容量125kw,水輪機型號為ZTT03-LM(Y)-100,葉片轉角為20°,工作水頭4.2m,額定流量q=3.95m3/s,配用SF125-16型發電機。
6.堤防
堤防工程為攔河閘壩上游兩岸長8,000m的大堤與灘地的整修加固??紤]大堤交通要求和綠化要求,大堤頂寬取為9m。砂殼迎水面坡比為1:3,背水面坡比為1:2.5。堤頂為泥結碎石路面,路面凈寬8m,向堤外側設2%的排水坡度。左岸大堤臨水側設防浪墻,墻頂高程155.80m,背水側設路沿石。堤身為粘土心墻砂殼堤,粘土心墻頂寬2m,內外坡比均為1:0.2;粘土心墻下部設2.0m深的粘土截水墻,底寬3m,內外坡比均為1:0.5。
四、工程經濟效益分析
1.基本參數
國民經濟評價的社會折現率取12%;項目建設期5年,正常運行期40年,則經濟計算期為45年;以工程建設第一年作為折算基準年,并以該年年初作為折算基準點。工程總投資21,500萬元。
2.增量費用
(1)固定資產投資:經計算,經濟(影子)投資為20425萬元。
(2)年運行費(含大修費):管理費:每年為120萬元綜合維護費:200萬元其他費用:30萬元合計年運行費為350萬元。
(3)流動資金:流動資金按年運行費的20%計,為70萬元,于正常運行期第一年投入。
3.增量效益
(1)工業供水效益
每年可供水3,600萬m3,其中向電廠、泰鋼供水1,260萬m3。工業供水效益為2,340萬元,其中水資源費:3,600萬m3×0.3元/m3=1,080萬元,供水水費:1,260萬m3×1元/m3=1,260萬元。
(2)水電站發電效益
工程建成后上下游形成8m水頭差,裝機250kw水輪發電機組三臺,年發電量120~140萬kwh,發電效益36~42萬元/年。(3)灌溉效益涵養地下水源3,000萬m3。回補兩岸地下水位,增加土壤墑情,減小機井的提水揚程,利于農業生產,農田灌溉??蓴U大改善灌溉面積1萬畝,工程灌溉增產效益60萬元。(4)防洪效益工程建成后,河道防洪標準由項目實施前的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估算防洪效益為2,200萬元。
篇6
關鍵詞:生物技術;Bt抗蟲棉;經濟效益
一、研究背景
生物技術是70年代新崛起的一門橫跨微生物、遺傳、生化、免疫、發酵技術等的邊緣學科,融合現代新技術,并通過技術手段利用生物質或生物過程,生產有用物的一門綜合性科學體系。國內外科學家紛紛預言,現代生物工程比原子能、電子計算機更加重要,是21世紀發展最迅速的高新朝陽產業和支柱產業,它的發展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水平,是現代高科技的核心技術。
農業是生物技術應用最廣闊的領域之一,隨著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等學科的發展,基因工程正在與常規技術以及其它新興學科相聯結,當前,基因工程在國際上已成為生物技術的前沿學科。在農業中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可以培育出優質、高產、抗病蟲、抗逆的農作物,以及畜禽、林木、魚類等新品種;可以進行再生能源的利用,解決能源短缺問題;可以擴大食物、飼料、藥品來源,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要;可以進行無廢物的良性循環,減少環境污染,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也可以利用快速繁殖動植物的方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農業中,轉基因植物的研究開發最為突出,1983年轉基因植物問世,1994年耐儲藏番茄最先獲準上市,1996~1999年全世界轉基因作物生產面積由170萬公頃增加到3990萬公頃(張敏恒,2000),四年間增長了23倍。預計到2000年,農業生物技術產品的銷售額將增長到110~150億美元,占傳統農產品市場的10%~15%。在轉基因植物領域,我國已批準轉基因抗蟲棉、轉基因耐儲藏番茄等6件轉基因植物商品化,其中5件是我國自主開發的,現在已成為全球轉基因作物推廣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科技部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組,2000)。
生物病蟲害,尤其是棉鈴蟲等鱗翅目害蟲啃蛀棉桿,蠶食棉葉,鉆蛀棉桃,對棉花危害極大,1991~1994年在北方棉區和長江流域棉區每年造成高達60億元以上的經濟損失(賈士榮,1996),多年來依靠甚至無節制的濫用化學殺蟲劑已經造成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生態環境遭到威脅,害蟲抗藥性連年激增,人畜中毒現象頻繁發生,這些都使我國植棉業產量大幅度下降,并嚴重影響到紡織業及出口創匯的穩定發展。自從美國的艾格瑞斯特(Agracetus)公司首次成功獲得帶有外源標記基因的基因工程棉花以后,分子水平的棉花育種就快速發展起來,利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在棉株中導入抗蟲性毒素而選育成的抗蟲棉,因其所具有抗蟲性的遺傳穩定性和連續性,被認為是害蟲管理最經濟、最有效的防治方法。轉基因棉花是生物技術在農業上應用的典型,美國孟山都(Monsanto)公司、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和棉花所等分別成功研制出轉蘇云金芽孢桿菌(Bacillusthuringiensis,簡稱Bt)毒素基因棉保鈴新棉33B、GK系列和中棉系列,在中國獲得農業部門的基因安全性檢驗后以商業運作的模式在生產領域得到迅速推廣,在科學研究領域亦突破常規育種所難以超越的目的性轉移目標形狀低成功率等難題,得到政府、科學研究人員及廣大植棉戶的關注和期待。[kycipp1]
美國在生產上應用抗蟲棉最早的國家,1999年,美國孟山都公司的33B棉在中國的主栽省——河北的植棉面積已達10萬公頃左右。國內在轉Bt抗蟲棉方面的研究也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賈士榮,2000),1996年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郭三堆等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構建成了雙價殺蟲基因:GFMCry1A和CPTI,并將抗蟲基因分別導入我國一些主栽品種和一些新品系,篩選、培育出適合當地種植的高抗性的棉花品種(郭恒敏,1998),截止1999年底,雙價棉已在河北、安徽、山東、山西等地進入大面積商品化生產和推廣。
本文試圖通過實證分析相關抗蟲棉品種和常規棉品種的差別,闡明并具體評價轉Bt基因棉品種的經濟效益,分析農戶采用Bt抗蟲棉與非抗蟲棉生產的成本和收益差異,以該項技術采用之后對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本文是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生物技術政策研究項目”系列論文之一。本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二部分對樣本選擇和樣本情況做簡要的描述。第三部分分析Bt與非Bt的抗蟲棉生產成本和效益的差異。最后部分對本項研究做總結并提出一些政策意見。
二、調查樣本和品種概況
(一)樣本選擇對地點選擇和農戶選擇有明確的目的性,主要標準是能夠明確區別在相似的生產條件情況下,Bt基因抗蟲棉與作為對照的常規棉種植情況。在我國棉區分布中,以黃淮海棉區的棉花播種面積為最大,其中又以冀魯豫棉區最大,曾占全國棉花總產的50%左右,是我國棉區種植比較集中且占經濟作物比重較高的植棉大區。河北和山東是傳統的植棉大省,也是棉鈴蟲爆發的重災區,在這兩個省,轉基因抗蟲棉33B和GK系列種植較集中,面積比較大,并且河北是中國最早被允許進行轉基因棉花品種商業化運作和種植的地區。
作為以上原因的實施,本研究對河北省和山東省等地的10個自然村的282戶植棉農戶,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調查了他們的棉花種植情況。見表1,調查樣本均為植棉大區,棉花種植面積占農作物總面積的比例達到了40%,農戶的種植規模(每戶為0.4公頃)大于全國平均水平。棉農以種植業作為其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全年人均收入為2086元左右,農民家庭生活并不富裕。有的地方如辛集農民收入和耕地面積較大,但棉花面積較小。棉花近幾年的產量和收入波動較大,比較利益下降,農民植棉的積極性受挫,也是棉花收入和面積減少的原因。深州和夏津的棉花面積較大,但農民收入卻較低,也說明了目前棉花種植情況。
(二)品種概述本文以常規棉中比例較大的9418
品種作為對照重點說明,在我們的調查點,其樣本數占調查總數的10%。9418品種是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最近幾年培育出的春棉品種,其特點是早熟、豐產、優質,高逆抗性,適應性廣高抗枯萎兼抗黃萎病,是春棉的主打品種。轉Bt基因棉選取了在河北有廣泛種植面積的33B、SGK321和在山東有代表性的GK-12,它們所占比例分別為64%,14%和28%。33B于1995年引入河北省,經過點區示范其主要特點是抗蟲性強,據稱整個棉花生育期基本不打藥,在干旱貧瘠含鹽量較高的土壤上,生長健壯,易成早衰,適應冀中南區域種植。SGK321在1999年在河北推廣,是將毒素基因構建、導入主栽品種石遠321中,是我國育成的第一個雙價轉基因棉,屬于抗蟲棉的第二代產品,是唯一的通過農業部安全檢測的雙基因生產的品系,其特點是適合于直播、地膜覆蓋、間作套種等多種種植形式,具有較強的分枝優勢和較大的單株增產潛力,花朵大,毒蛋白基因表達性好,早熟不早衰,適合在黃河流域種植,種植密度比33B每畝可減少55株左右。GK-12將抗蟲的Bt基因加強為高抗蟲的Bt基因后導入陸地棉泗棉三號中,多年選育而成,其特點是抗蟲性特強,抗旱、耐澇、中需肥,生育后期缺鉀,易感紅葉莖枯病,適宜春播或套種。
三、經濟效益分析
(一)棉花生產的成本分析
抗蟲棉和對照品種成本情況如表2所示??梢钥闯隹瓜x棉品種的總成本低于常規棉品種的總成本,這主要表現在農藥和用工的成本,后者比前者高得多,說明了它具有的省藥、省工的優越性。常規棉9418生產成本略高于其它常規棉品種的平均水平,它比Bt抗蟲棉每公頃成本高3225元(或高29%),比非Bt的抗蟲棉的每公頃成本高726元(或高6%)。三種Bt抗蟲棉成本費用基本接近。
1.農藥費用成本差異
抗蟲棉品種比常規品種的最大優勢在于其節藥效用,從表2中可以看出抗蟲棉用藥量和施藥成本遠遠小于常規棉。
常規棉的施藥量是Bt抗蟲棉和非Bt的抗蟲棉的6倍左右,非Bt的抗蟲棉的施藥量比Bt抗蟲棉要高。常規棉品種9418每公頃費用比33B、SGK321和GK-12分別多1753元、1866元和1660元,比Bt抗蟲棉品種農藥費用高7倍!SGK321的每公頃棉花生產農藥數量和成本最低,分別是常規棉品種的1/16和1/14,說明該品種中轉基因蛋白毒素表達效果好,抗性高。研究表明轉基因抗蟲棉除對棉鈴蟲、紅鈴蟲、小地老虎等鱗翅目害蟲有顯著抑制、毒殺作用以外,還通過影響生物群落的演變,間接對其他類害蟲有限制作用。值得一題的是,根據崔金杰等(1998)的研究,抗蟲棉對捕食性昆蟲和害蟲天敵并無多大毒害作用,棉鈴蟲等農田害蟲種類的減少大大降低了它們對棉花的危害,蟲口基數的下降,也為控制來年或更遠時期內蟲害的不利影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棉農用于農藥費用的支出和施藥數量也會隨之減少,對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和農業持續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棉花生長的不同時期,農民的施藥是不同的。為了表明棉花生長的不同時期農藥施用的情況,我們把棉花生長分為四個時期,即拌種期、苗期、中期和后期。由于拌種期的農藥用量很少,與其它三個時期比較很微小,故這里只對其它三個時期進行分析,表3反映了不同品種不同時期的農民施藥情況,常規棉品種在各個時期的用藥遠遠多于抗蟲棉。在不同時期用藥程度上,Bt抗蟲棉在苗期和中期的用藥量普遍多于它們在后期的用量,常規棉表現在中后期的用量比苗期多。
期中,SGK321用藥量最少,只有用藥量最多的常規棉品種9418藥量的1/3,常規棉和非Bt的抗蟲棉的用藥量和用藥成本大于Bt抗蟲棉,分別多用藥3.3公斤和2公斤。中期是施藥量和施藥成本最多的時期,Bt抗蟲棉表現出了極大的節藥優勢,常規棉的施藥數量和施藥成本分別是Bt抗蟲棉的7倍和9倍。SGK321仍然是節藥最多的品種,比常規棉品種9418少施藥36公斤,少花費農藥成本924元。說明在病蟲害發生最嚴重的中期,它對害蟲的防治效果好。
后期的農藥施用較少,一方面是病蟲害的危害減少,另一方面是植株的自身抵抗力增強,減少了病蟲害的威脅。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施藥量減少了,但施藥成本卻沒有多大的降低,可能是因為施用在后期的農藥價格較貴,農民因為對棉花最后的產量寄于厚望,舍得化錢購買質量好,價格高的農藥來保障病蟲害危害的降低和收成的提高。SGK321仍是施藥數量和成本最少的品種,而常規棉仍然是農藥數量和成本用的最多的品種,藥量和成本分別是Bt抗蟲棉的12倍和15倍。
雖然抗蟲棉的種植總體上對農藥起了相當大的替代作用,但各時期的農民施藥仍然偏多,效果不是十分令人滿意,主要是因為苗期抗蟲棉對棉鈴蟲等鱗翅目幼蟲抗性較強,有明顯的致死作用,刺吸性害蟲如紅蜘蛛、蚜蟲等數量加大上升為主要害蟲。但生長緩慢造成后期既要進行營養生長又要進行生殖生長,棉株負擔過重、組織老化,影響了轉基因棉毒蛋白的表達。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高溫、高濕等生態環境對毒性基因的控制作用的限制也使棉花后期抗性下降(崔金杰等,1998)。
2.肥料費用成本差異
從表2可以看出,Bt抗蟲棉用肥數量較多,非Bt的抗蟲棉用肥最少,而常規棉介于前兩者之間。Bt抗蟲棉用肥較多說明其植株生長旺盛,本身的后繼營養跟不上生長的需要,需要大量自然界肥源作保證。
3.種子費用差異
抗蟲棉種子用量顯著低于常規棉,僅是常規棉的1/6~1/2(表2),主要是因為種子供應商對實際的產出以及考慮到棉花生長過程中對光線、植株葉片伸展程度的需要,而對棉花生產實行的嚴格數量管理。Bt抗蟲棉種子使用量的節省,可以充分發揮棉花的生長勢,增進了棉花的根系吸收營養,表現生長更強壯。Bt抗蟲棉的種子成本高于常規棉種子成本,前者比后者每公頃高172元,主要的原因是Bt抗蟲棉中的Bt基因包含著IPR(知識產權)的價格。非Bt的抗蟲棉種子成本是常規棉2倍,主要的原因是統稱為抗蟲棉的種子都是較早時期種植的,那時的Bt抗蟲棉還未大面積推廣,其價格偏高。33B的種子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種子價格高。孟山都公司的種子在中國成功的進行了5年的商業運作,實現統一銷價、統一供種、統一收購,零售價是42元/公斤,其中IPR價占42%。SGK321的價格與33B相近,欲于爭奪河北種子市場,與外資公司競爭市場。GK-12在山東采取了較低的價格,以便及早占領山東這塊大市場。常規棉的種子價格每公斤只有3元左右,這也是它們競爭種子市場、吸引農民的資本。
4.棉花用工及成本差異
抗蟲棉與常規棉勞動用工每公頃相差120個工日。在農藥用工中,常規棉的用工數量是抗蟲棉的6倍。在所有調查樣本中,SGK321的用工和農藥用工成本最低,一方面說明植株自身的毒蛋白表達強烈,對害蟲有極大殺傷作用,另一方面說明其植株健壯、抽枝齊整。
(二)單產(籽棉)的差異
從總體上看,Bt抗蟲棉的單產略低于以9418品種為代表的常規棉,但差異不大。這是棉農忍受著棉鈴蟲的危害,依然不改初衷種植常規棉的主要原因,也是生物技術研究者仍然需艱苦探索的方向和目標,說明轉基因技術遠未成熟,預示著還有更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SGK321的單位面積產量為僅為2814公斤(表4),據說是由于播種時,種子沒有及時到位,推遲了播種期以及部分棉農使用了種子公司陳年的棉種,苗期遇到了冷空氣的影響以及出現出芽不整齊甚至不出芽的情況,造成部分棉農毀種,毀種平均花費100元/畝,雖采取一定措施但仍未達到滿意效果,造成最后的收獲產量下降。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介紹,該品種一般畝產應達到3750~4500公斤。表4還顯示了作者調查樣本中,抗蟲棉和常規棉品種的單產穩定性狀。其中33B差距較大,最高產量比最低產量高出近3.5倍,栽培差距較大,但標準差相對較低。GK系列產品高、低相差兩倍多,表現出在一定程度上的穩定性。而9418品種高、低相差兩倍,在形狀表現上較穩定,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報道,1999年山東、河北是棉鈴蟲中等發生年,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害蟲對常規棉的危害。
(三)價格及銷售渠道的差異
由于國家逐步放開棉花收購市場,棉花銷售正由指令性的計劃方式開始逐步轉向指導性的市場調節。因河北省棉麻公司的改革很微弱,使得其繼續壟斷著皮棉交易,所以皮棉市場銷售份額很小。在山東表現卻不同,皮棉市場結構多樣化。
在皮棉和籽棉收購價上,調查中的各個品種基本一致??瓜x棉和常規棉的籽棉價和皮棉價都分別在3.3元/公斤左右和8.4元/公斤左右。棉麻公司的收購價格主要是依據棉花的出絨率、色澤等指標確定,棉花價格并沒有表現出在品種上的明顯差異。但是由于一些抗蟲棉的棉籽(33B等)被種子公司回收,所以價格稍高些,這也使得Bt抗蟲棉的籽棉價格稍高于其他棉花品種。
(四)經濟效益評價差異
主要以
棉花生產純收益、每公斤主產品成本和每公斤物質成本來體現品種經濟效益差別。生產純收益情況是反映農戶經濟狀況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量化依據,農民通過選擇所種植的棉種來追求棉花生產的利潤最大化,在品種間不存在價格差異的情況下,主要反映在每公斤棉花產品的總成本上。
單位面積(公頃)主要品種經濟效益如表5所示,從中可以看出Bt抗蟲棉的純收益遠遠大于非Bt的抗蟲棉和常規棉,這主要是因為Bt抗蟲棉的抗性作用,農民的農藥成本和用工成本大大降低,說明種植轉基因品種棉花給棉農帶來經濟上極大利益。值得一提的是SGK321,由于上述提到的原因,客觀的影響造成產量較低,表現純收益較小,但仍比常規棉和非Bt的抗蟲棉高很多。
由于常規棉的用工成本遠遠大于抗蟲棉,實際上對這兩省棉花的勞動力機會成本較高的農戶,種植常規棉已經無利可圖,因為純收益已經是負值。常規棉純收益低的原因主要是農藥費用大用工較多,由此也說明棉農種植抗蟲棉不但省工省藥,更重要的是純收入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常規棉和非Bt的抗蟲棉(除SGK321外)每公斤棉花成本和物質費用成本均高于Bt抗蟲棉,每生產1公斤棉花,常規棉和非Bt的抗蟲棉比Bt抗蟲棉所花費的成本要多出0.84元和1.6元,所花費的物質成本要多出0.5元和0.8元。
四、總結
1、通過對Bt抗蟲棉品種和常規棉品種的實證分析,得出結果是:Bt抗蟲棉品種在節約生產成本和提高收益上,要優于常規棉。種植Bt抗蟲棉有利于增加農民的純收益。農民在Bt抗蟲棉上的農藥用工和農藥成本,都遠遠少于常規棉品種,在棉花的生長季的施藥次數、施藥數量和施藥成本也都遠遠低于常規棉。
篇7
【關鍵詞】生態旅游環境容量經濟有效性生態安全性
隨著生態旅游的出現與發展,關于生態旅游的研究也應運而生。從生態旅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旅游的長足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矛盾,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并認識到發展生態旅游的必要性。
1生態旅游的提出
1.1生態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性環境保護會議上提出了生態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態旅游是個外來詞,關于這一新詞語,世界上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不同的使用者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詮釋,這些詮釋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別很大,甚至講的不是一個層次上的內容。從中外學者70多條對生態旅游所作概念和內容的詮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態旅游是以自然資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區域)為基礎,具有生態倫理理念的一種高層次的保護性旅游活動。這種旅游活動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可創造持續的就業機會,是生態經濟學和生態學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方式和區域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1.2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生態旅游作為最新潮的旅游產品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圍的生態旅游方興未艾,其別是英國、美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業發達的國家,生態旅游更是風靡全球,成為一種新時尚。
雖然生態旅游的最終目的是要改進旅游方式,促進旅游地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對生態環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動包括生態旅游,都會對旅游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發展生態旅游,不搞好規劃,就可能導致嚴重的生態旅游環境的問題,就會阻礙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生態旅游的開發原則
生態旅游地正受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成為開展可持續旅游和生態體驗的理想場所。但是,生態旅游區(地)屬于自然生態環境敏感區,開展旅游業極易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2.1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
生態旅游發展開發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因此,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促進二者的和諧發展,就成為生態旅游發展開發的重要原則。
生態旅游由于囊括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諸多關系,故對其進行開發管理時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觀,并以此為指導,形成生態環境和旅游經濟雙向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2.2經濟有效性與生態安全性兼容協調原則
經濟有效性是指人們在積極發展旅游經濟時,應最有效地利用生態資源。
生態安全性是指人們在組織旅游經濟活動時,應該有效地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衡量經濟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管理體制對經濟發展是積極而不是消極的,要把促進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態系統索取資源要適度,堅持控制外延無限擴大的生產方式,反對掠奪或利用自然風景資源和旅游生態資源的做法。第三,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夠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態感受和生態知識。只有做到上面三條,才能充分發揮生態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實現。
2.2.2必須對生態安全性進行定位
通過對經濟有效性和生態安全性兩個指標的分析,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經濟有效性和生態安全性處于既矛盾又統一的定位整體中。其矛盾主要表現在經濟的無限增長給生態安全帶來的威脅,其統一主要表現為二者可以有機結合和轉化。
2.3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整體統一原則
生態效益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社會效益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原始動力;經濟效益則是生態旅游開發和經營的重要拉力,從中起主導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態旅游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
生態旅游區的開發與規劃需注意的問題
(1)制定生態旅游區的專項規劃時,要特別注意研究生態環境承載力,亦即生態旅游環境容量。
生態旅游環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環境(指旅游環境系統)的現在狀態和結構組合不發生對當代人(包括旅游者和當地居民)及未來人有害變化(如環境美學價值的損減、生態系統的破壞、環境污染、舒適程度減弱等過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時期內旅游地或景點、景區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數。
(2)對生態旅游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規劃
成功的生態旅游有賴于高級導游、稱職經理的合作,而熟練又有技巧的經營管理人員又需要有效的培養和良好的教育。因此,從事生態旅游工作的人員必須經過上崗職業培訓,特別是導游更應具備較深的科學知識。對所有從事生態旅游業的經營人員進行生態環境倫理的思想教育,讓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態旅游是以生態環境倫理為指導,生態旅游的發展目標是與環境倫理要求和目標是一致的。生態旅游強調環境意識、自然感應,以喚起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篇8
本文利用湖南省1997年40X40部門投入產出表數據,對湖南省信息產業經濟效益進行了分析。具體包括信息產業直接效益和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分析兩個方面。
一、產業直接經濟效益分析
產業經濟效益分析主要利用投入產出表的縱向指標,把凈產出、利稅等產出指標與其相對應的物質消耗、成本、人工投入等進行對比,以揭示產業的經濟效益。這些指標包括多個層次和多個方面,主要選用如下評價指標[2]:總投入利稅率(M/X);中間投入利稅率(M/C)凈產值率(X)物耗產值率([X/(C+D)])物耗凈產值率([N/iC+D))物耗利稅率([M/(C+D));成本產值率([X/(C+D+V)]);成本凈產值率([N/(C+D+V));成本利稅率([M/(C+D+V)]);報酬產值率(X/V)-,報酬凈產值率([(V+M)/V])報酬利稅率(MV)。其中::為物質消耗合計;D為折舊;V為勞動者報酬;X為總產出;M為社會純收入;N為社會凈產出,它是勞動者報酬與社會純收入之和,即N=V+M。
(一)信息產業與非信息產業經濟效益比較
湖南省信息產業與非信息產業相比,各項經濟效益指標計算結果如表1、表2所示。
根據表1和表2的數據比較,湖南省信息產業的經濟效益明顯低于非信息產業。表1中,總投入利稅率、中間投入利稅率、凈產值率3個指標,信息產業都低于非信息產業。這說明信息產業投入雖大,但獲得的利稅回報較少,這主要是由于信息產業中郵電業、金融保險業當年全面出現虧損而造成的。信息產業的凈產值率也明顯低于非信息產業,說明湖南省信息產品生產中消耗偏高,產出低。從表2的9個指標來看。信息產業只有報酬產值率明顯高于非信息產業,報酬凈產值率與報酬利稅率略高于非信息產業,這主要是因為信息產業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活勞動投入相對較少。信息產業的其它指標均低于非信息產業,這說明傳統的農業、工業和非信息服務業仍然是湖南省國民經濟的支柱。加快湖南省信息產業的發展,仍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艱巨任務,而加快信息產業的發展尤其要以提高信息產業的經濟效益為中心。
(二)信息產業內部經濟效益比較
從信息產業內部來看,經濟效益又各不相同。從表3可以看出,相對而言,第二信息產業的物耗產值率、物耗凈產值率較高。信息工業部門的成本產值率、成本利稅率相對較高,而信息服務業的報酬產值率指標均高于信息工業和郵電業。表明郵政、電信業的物質消耗相對較少,單位投入的產出比其它行業的產出要高,但其利稅率指標均為負值,這主要是由于該期間郵電部門收益狀況差,而固定資產折舊又很大,這也說明郵政、電信業的固定資產投入沒有發揮正常的經濟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郵電業傳統的管理體制僵化,在進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沒有及時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調整經營模式,沒有主動走入市場并拓展自己的業務范圍。這必然使過大的投入與較小的市場業務產生矛盾導致成本過高而產生虧損。
信息工業部門的成本效益指標比其它信息部門要高,主要是因為信息工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折舊較小。據調查分析,我省信息工業部門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近一些年來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方面的投入很小,盡管其目前成本較低,企業的發展前景也是不容樂觀的。因此,對湖南省信息工業的未來發展應該是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增加投入,增加產品技術含量,并盡力創建幾個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和品牌。
其它信息服務業的報酬產值率明顯較高,說明信息服務業單位活勞動創造的效益比其它信息產業都要大。湖南省在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今后應當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在知識經濟環境中,充分發揮知識與人才創造價值的潛力。
表4中把信息產業細分到各具體部門,郵政、電信業和金融保險業都是整個行業發生虧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固定資產折舊很大導致成本過高。電子工業雖無虧損但經濟效益不高,今后主要靠增強其信息化水平來提高經濟效益。教育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業、科學研究事業、綜合技術服務業、行政機關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經濟效益大體相當,這些部門帶有較強的非經濟性質,客觀上需要政府一定程度的扶植才能得到發展。
二、對經濟的影響分析
對經濟的影響分析即間接經濟效益分析。主要指標包括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兩個方面。影響力系數也稱帶動度系數,反映國民經濟某一部門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總產出所產生的需求波及程度。當影響力系數1時,表明該部門的生產對其它部門所產生波及影響程度超過社會平均影響力水平;當F<1時表明該部門的生產對其它部門所產生的波及影響程度低于社會平均影響力水平。感應度系數反映當國民經濟各部門均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某一部門由此受到的需求感應程度,也就是需要該部門為其它部門的生產而提供的產出量3。當感應度系數E>1時表明該部門所受到的感應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感應水平,當E?1時,表明該部門受到的感應程度低于社會平均感應水平。根據湖南省投入產出分析40X40部門列昂惕夫逆系數矩陣,計算各部門和產業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分別如表5、表6所示。
從總體上來看,對湖南省經濟影響較大的部門是第一信息部門即電子工業和第二產業,其影響力系數分別為1.240269和1.079662。因此,應當加快這些部門的發展,以發揮它們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感應度系數較大的部門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這反映出我省經濟的特點,傳統農業和工業仍然在湖南省整個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除此之外,信息部門影響力系數與非信息部門相差不大,有些信息部門感應度系數還低于非信息產業。因此,非信息產業在湖南國民經濟中仍居于主導地位。從表6看,各部門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又呈現出明顯的不均衡性。各部門中感應度系數較大的分別是:煤炭采選業、化學工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商業等行業。它們的感應度系數均在2以上,這些部門在湖南省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信息產業各部門的感應度系數均較小,其感應度系數均小于1。這表明它們對國民經濟的感應程度低于社會平均感應水平,國民經濟各部門對信息產業的依賴程度較小,同時也說明湖南省的信息化水平較低。從對經濟的影響來看,信息產業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金融保險業影響力系數較大,分別為1.240269和1.0424。其它產業中煤氣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機械制造業影響力系數也較大,這說明這些部門需求的增長將帶來湖南國民經濟的較大增長。
三、改善湖南省信息產業經濟效益的舉措
(一)加速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進程,實現信息產業和其它產業的雙贏發展湖南省信息產業經濟效益不高,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技術在非信息部門中的應用不夠。這樣不僅信息產業技術和市場領域的進一步開拓。信息產業和非信息產業的相互分離,造成了二者經濟效益不高的現狀。傳統產業的信息化能使工業和其它產業得到跨越式發展,而工業的發展又能為信息產業提供資金、技術等支撐,擴大工業和其它經濟領域對信息產品的需求。因此,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用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發展,是提高信息產業經濟效益的最佳選擇。
(二)加大對信息工業的投入與加強技術創新力度提高信息工業的經濟效益,必須加大對信息工業的投入,特別是R&D投入,建立有利于培養企業發展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信息工業的發展后勁;必須加大對信息工業中具有較強牽動力的整體產品,高附加值的終端產品的開發力度。信息工業發展重點,要依據市場需求,立足現有基礎,突出抓好一些大型信息制造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開發,以帶動整個信息工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三)開發新型服務產品,提高信息服務效率信息服務業要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積極面對市場,開發社會急需的各種服務產品。一方面,政府應減少對信息服務業的行政干預,適當放寬對價格、市場準入等方面的限制,在行業引入競爭機制,提高信息行業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4]。另一方面,信息服務企業必須改變觀念,主動走入市場,為社會提供政策、技術、人才、市場等各方面的信息服務,努力開發新型服務品種,挖掘市場潛力,廣泛開展國際國內的競爭與合作。
(四)建立和完善信息人才吸引與激勵機制推動信息化,提高經濟效益,人才是關鍵。要有的放矢培養各類信息技術人才,千方百計留住本省高校畢業生中的優秀人才,吸引留學國外和全國各地的杰出人才到湖南工作。要大力借鑒發達國家和其它地區吸引人才的成功經驗,從根本上營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創業的制度環境[5。
篇9
[關鍵詞]澤普縣;棗麥間作;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S6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34-0115-02
1澤普縣區位特征
澤普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昆侖山北麓,喀喇昆侖山東側,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西緣。全縣總面積999.66平方千米,總人口175723人。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耕期280天,太陽輻射量143.5千卡/平方厘米,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年可引地表水5.5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量5億立方米,適宜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屬暖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晴天多,日照長,熱量豐富,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0.3℃~12.2℃,歷年平均氣溫為11.7℃,平均年日照時數2665.2小時,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全年日平均溫度≥0℃的積溫為4486.2℃;≥10℃的積溫4032.9℃;≥15℃的積溫3367.5℃;≥20℃的積溫2108.7℃。光熱環境優勢明顯,極適合紅棗等林果種植。
2澤普縣紅棗間作現狀
2.1數據來源
本文對澤普縣轄區內的二鎮十鄉進行調查,根據實際棗―麥種植面積情況對每個村發放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72份。其中布依魯克塔吉克族鄉發放的問卷最少,僅有2份,占樣本總量的2.78%;依瑪鄉的問卷發放最多,有9份,達到樣本總量的12.5%。這說明,澤普縣每個鄉鎮區域大小不一,面積差異較大,村莊數量較多。
2.2澤普縣單棗、單麥及棗―麥間作面積分布
2012年澤普縣總耕地面積369481畝,單紅棗種植面積8179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22.14%,單小麥種植面積18500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0.07%,棗―麥間作種植的面積是4187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1.33%。在三種種植模式的比較分析中,傳統的單棗種植模式面積從2003年的14.90%逐步提升到2012年的22.14%。傳統的單麥種植模式的比重從2003年的33.74%,逐步增加到了2012年的50.07%的這一絕對優勢地位。棗―麥間作新型種植模式的面積由2003年的4500畝增加到2012年的40280畝,比重由1.27%提升到11.3%,實現了新型模式的快速增長。
3三種種植模式的經濟效益分析
3.1單麥種植的經濟效益分析
單麥種植模式下,所有要素總投入為482.9元/畝,其中種子投入為50.5元/畝,占要素總投入的10.46%;肥料投入為112.9元/畝,占要素總投入的23.38%;農藥投入為23.7元/畝,占要素總投入的4.91%;動力投入為97.1元/畝,占要素總投入的20.11%;用水投入為88.4元/畝,占要素總投入的18.31%;人工投入為110.3元/畝,占總投入的22.84%??梢?,單麥種植模式下,肥料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最大,農藥的投入比重最小。其他要素比重大小依次是:人工要素投入>動力要素投入>用水要素投入>種子要素投入。
單麥種植模式下,小麥一畝地的產量在400千克左右,根據歷年小麥的收購價格(2.0元/kg~2.2元/kg)計算,一畝地的總收益在800元/畝~920元/畝。再按一畝地482.9元的總要素投入折算,單麥種植模式下小麥的純收入在317.1元/畝~397.1元/畝。
3.2單棗種植的經濟效益分析
對于單棗種植模式有所不同的是,幼棗期與產棗期兩個階段各要素投入的差異較大。所有要素總投入為664.3元/畝,其中苗木投入為227.5元/畝,占要素總投入的34.25%;肥料投入為152.4元/畝,占要素總投入的22.94%;農藥投入為23.7元/畝,占要素總投入的4.32%;動力投入為47.1元/畝,占要素總投入的7.09%;用水投入79.4元/畝,占要素總投入的11.95%;人工投入為129.2元/畝,占總投入的19.45%。可見,單棗種植模式的幼棗時期,苗木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最大,農藥的投入比重最小。其他要素比重大小依次是:肥料要素投入>人工要素投入>用水要素投入>動力要素投入。
單棗種植模式的幼棗期(三年),紅棗樹尚未達到產棗樹齡,畝產為零。對收益一項只有投入支出而沒有收入。單棗種植模式的產棗期,紅棗樹達到產棗樹齡的同時,各要素投入狀況也發生變化。
單棗種植模式的產棗期,所有要素總投入為630.8元/畝,沒有了苗木要素的投入,其中肥料投入為244.8元/畝,占要素總投入的38.81%;農藥投入為48.7元/畝,占要素總投入的7.72%;動力投入為37.6元/畝,占要素總投入的5.96%;用水投入為132.4元/畝,占要素總投入的20.99%;人工投入為167.3元/畝,占總投入的26.52%??梢姡瑔螚椃N植模式的產棗期,肥料要素投入占總投入的比重最大,動力要素的投入比重最小。其他要素比重大小依次是:肥料要素投入>人工要素投入>用水要素投入>農藥要素投入。
另外,在單棗種植模式產棗期中,紅棗一畝地的產量在365千克左右,根據2011年紅棗的收購價格(6.5元/kg~7.4元/kg)計算,一畝地的總收益在2372.5元/畝~2701元/畝。再按一畝地630.8元的總要素投入折算,單麥種植模式下小麥的純收入在1741.7元/畝~2070.2元/畝。
3.3棗―麥間作種植的經濟效益分析
為分析不同階段核桃與不同作物間作模式的投入產出比,對棗―麥間作模式的總產值、生產總成本、純收入進行了核算。在幼棗―麥模式中每畝的總產值為1089元,其中紅棗的產值為169元/畝,小麥的產值為920元/畝,分別占總產值的15.5%、84.5%。在間作模式的總投入上為829元/畝,其中物質總投入為591元/畝,人工投入為238元/畝,投入產出比為1.3,該間作模式下每畝的純收入為260元,其中紅棗純的收入為-200元/畝,小麥的純收入為460元/畝。
在紅棗(產)―麥間作模式中每畝的總產值為3189.7元,其中紅棗的產值為2471.7元/畝,小麥的產值為718元/畝,分別占總產值的77.5%、22.5%。總投入為829元/畝,其中棗的投入為394元/畝,小麥的投入為435元/畝;物質總投入為1113.7元/畝,其中棗的投入為630.8元/畝,小麥的投入為482.9元/畝;人工投入為277.6元/畝,投入產出比為2.86,該模式下每畝的純收入為2076元/畝,其中紅棗純收入為1840.9元/畝,小麥純收入為235.1元/畝。在此種間作模式下的產果期,紅棗收益較高,小麥的收益較低。
4三種發展模式的經濟效益簡評
經濟效益的評價一般都會涉及生態效益評價、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的評價。但根據本文所研究的澤普縣果農間作模式的實際特點,主要突出這一間作種植模式的經濟效益評價,暫且對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進行較為簡單的評價。
三種種植模式在產投比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單麥種植模式的總要素投入為482.9元,產值為920元,產投比為1.91;單棗種植模式的總要素投入為664.3元,產值為1741.7元,產投比2.62;棗―麥間作種植模式的總要素投入為1113.7元,產值為3189.7元,產投比2.86。三種種子模式的產投比由大到小依次為:棗―麥間作模式>單棗種植模式>單麥種植模式。整體來看,棗―麥間作模式的經濟效益>單棗種植模式>單麥種植模式?!糎J1*3〗
參考文獻:
[1]伍小元,黃春元.衡陽市鮮棗產業化現狀及對策[J].湖南林業科技,2008(35):74-76.
篇10
烘烤斷柄率D斷柄:烘烤結束后,收集烤房地面斷柄,收集煙葉解桿后自然斷柄(含葉柄明顯將要斷裂的斷柄),兩項斷柄重量之和與烘烤后煙葉總重量之比則為斷柄率。D斷柄=斷柄重量÷(斷柄重量+烘烤后煙葉重量)×100%根據多次多地不同部位煙葉編煙烤后檢測,該機的烘烤斷柄率為2.4%。
編煙速度V編:以編煙機開始編煙開始計時,若干時間后,以開始編下一桿煙為結束時間;以桿/人•h為單位,計算編煙機的速度。V編=測定時間內編煙桿數÷(編煙操作人數×測定時間)據多次測定該機編煙速度為13桿/人•h,是人工編煙速度的兩倍左右。
解桿速度V解:以解桿開始計時,若干時間后停止解桿為結束時間;以桿/人•h為單位,計算編煙機的速度。V解=測定時間內解桿數量÷(解桿人數×測定解桿時間)據多次測定,編煙機所編煙葉烤后解桿速度為95桿/人•h,是人工解桿速度的3倍以上。從上述各指標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該機的技術性能指標已經遠優于企業標準并被煙農認可,而且烤后煙葉質量與手工綁的煙葉烤后質量基本無差異,符合煙農的要求和煙草部門的工藝要求。
編煙機技術經濟計算
由于技術經濟指標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筆者僅在眾多指標中選出最能直接說明問題的投資回收期、經濟合算臨界限等主要指標進行定量的計算、分析。
1編煙機的服務形式
不同的服務形式,體現在其技術經濟效果上是不同的,所以在進行計算時,先要確定其服務形式。目前,福建省大部分煙農種植規模小于10畝,但也有不少煙農種植規模已達20畝以上,有的甚至幾百畝、上千畝。在這背景下,從理論上說編煙機服務形成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購機目的主要為自己服務的自給;另一類是購機目的主要是為他人服務的社會。但由于市場發育尚不成熟等原因,目前福建省現實中基本上只存在自給這種形式。所以下面僅對自給進行計算。
2編煙機的投資回收期
計算此指標的目的是考核編煙機的投資回收期是否在投放合理性的經濟臨界限內。以FMBYJ-140B型編煙機為例,該機2012年售價0.78萬元,煙草部門補貼70%后,農戶實際支出0.234萬元。一般情況下,該機每天以編一烤煙計,年最高作業量為60烤計。按以上基本條件進行計算:
(1)年固定成本
a.貸款年利息:一次性投資貸款2340元,一年期貸款利率為6.40%。貸款年利息=2340×6.40%=150(元)b.年折舊費:以使用壽命為5年計。年折舊費=2340÷5=468(元)c.年修理費:以機子實際支付價格10%計。年修理費=2340×10%=234(元)則年固定成本=a+b+c=150+468+234=852(元)
(2)年可變成本
該機耗電極省,所需油極少,故此兩項可略去不計;該機所需操作人員工資,因各地差異較大,較難確定,只能以其它辦法來計算解決(在下面的年總收入中說明),在此為0;每烤煙需編線約20元,則編線成本為N(編煙烤數)×20元/烤,所以年可變成本即為N(編煙烤數)×20元。
(3)年總成本=年固定成本+年可變成本=852元+20N元
(4)年總收入
現實上一定種植規模的煙農到了烤季都是雇人編煙。每年都要付出一筆可觀的編煙人員工資。根據各地實際調查,用編煙機編煙后,由于機械編煙較人工綁煙省時省工,以及烤后煙葉解桿較人工綁煙解桿省工省時而節約的費用每烤平均200元左右(前面所提人員工資已計算在內,故前面為0),所以,年總收入=N(編煙烤數)×每烤節約費用(元)。為了更直觀和便于計算,以較具代表性的年7烤(種植規模約20畝)、10烤(種植規模約30畝)、17烤(種植規模約50畝)為三檔,進行年總收入計算如下:年總收入(7烤)=7×200=1400(元)年總收入(10烤)=10×200=2000(元)年總收入(17烤)=17×200=3400(元)
(5)年利潤
年利潤=年收入-年成本則:年利潤(7烤)=1400-(852+7×20)=408(元)年利潤(10烤)=2000-(852+10×20)=948(元)年利潤(17烤)=3400-(852+17×20)=2208(元)
(6)投資回收期
投資回收期=投資總額÷(年利潤+年折舊費)則:投資回收期(7烤)=2340÷(408+468)=2.67(年)投資回收期(10烤)=2340÷(948+468)=1.65(年)投資回收期(17烤)=2340÷(2208+468)=0.87(年)
(7)投資利潤
投資利潤率=(年利潤÷投資總額)×100%則:投資利潤率(7烤)=(408÷2340)×100%=17%投資利潤率(10烤)=(948÷2340)×100%=40%投資利潤率(17烤)=(2208÷2340)×100%=94%
3編煙機的經濟合算臨界限
經濟合算臨界限所反映的是機械設備應用后所得的收入是否能夠大于所花費的支出。編煙機的應用,除了滿足編煙環節上各項技術指標外,還得考慮所得與所費比例關系的價值指標,即所得要大于所費。
以目標(編煙烤數)為橫坐標,以費用(總收入與總支出)為縱坐標,再以上述2.2中的目標和費用為變量,則可繪出編煙機自給的經濟合算臨界點比較圖(圖1)。
編煙機技術經濟分析
以上投資回收期和經濟合算臨界限的計算,揭示了編煙機投入與產出的數量變化規律,有助于編煙機技術推廣的可行性分析和營銷實施。
(1)筆者認為目前投資回收期以小于或等于5年為編煙機投放合理性的經濟臨界限,其投資效果系數以大于或等于0.2為宜。從以上2(6)投資回收期的計算可以看出,編煙機三檔(7、10、17烤)作業量的投資回收期(2.67、1.65、0.87年)均符合投資合理性的經濟臨界限要求;從以上2(7)投資利潤可以看出,兩檔(10、17烤)作業量投資利潤率為40%、94%,均大于0.2,符合投資效果系數對資金利潤率的要求,而另一檔(7烤)作業量的投資利潤率為17%,小于0.2,與投資效果系數對資金利潤率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2)從2.2(3)年總成本及編煙機經濟合算臨界點圖中,可以算出三檔作業量的固定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分別為85%、80%、71%,所占比例很大,年作業烤數越小,每烤的成本就越大,經濟效益就越低;反之經濟效益就越高。
(3)從臨界點圖可以看出經濟合算臨界點為B點,通過作圖(或計算),可以確定臨界點B反映在橫坐標A點上約是5烤。即年作業量要達到5烤,編煙機應用才能做到不賺不賠。而當作業量越大,編煙機使用的經濟效果中價值指標就越大,利潤就越高。
結論與建議
(1)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FMBYJ-140B型編煙機的技術性能指標符合編煙環節的工藝要求,被煙農所認可,完全可以在全國各煙區進行較大范圍的示范推廣,從而在推廣發展中進一步完善和提高該機的技術經濟指標。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