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創新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3 04:33:00

導語:海洋經濟創新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洋經濟創新調研報告

一、建設的背景和目的意義

(一)建設的背景

**正在全面邁入海洋經濟新時代。近幾年來,**市海洋資源的潛在優勢正在轉變為海洋經濟的現實優勢,發展勢頭強勁。**在我省乃至全國的海洋經濟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發展海洋經濟前景十分廣闊。**年**海洋經濟總產出超過402億元,海洋經濟增加值為143億元,占**市GDP比重達到68%,成為全國海洋經濟比重最高的城市。海洋水產品出口額占全省的80%以上,占全國水產品出口創匯額的9.5%。近年來,**水產品銷售、利稅和出口創匯額名列全國前列。臨港工業實現總產值172億元,同比增長34%,船舶修造業是**最有基礎做大、做強的港口工業龍頭,今后幾年增長速度每年要保持在60%以上,到**年造船能力要達到150萬噸。

(二)建立浙江海洋科技開發平臺的必要性

1.建立浙江海洋科技開發平臺是海洋生物資源深度開發和合理的需要

進一步發揮海洋優勢,開拓創新,注重特色,以海洋高新園區為先導、以海產品加工科技企業為主體,以海產科研院所、高校為依托,引進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海產科技成果,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步伐,大力發展海產高新技術產業,強化科技創新和綜合集成,切實加強海產品精深加工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培植和引導一批具有活力的海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通過加快技術創新,促進適銷對路產品的開發,不斷提高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建立浙江海洋科技開發平臺,加強水產精深加工和海洋藥物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對加快建設**市乃至全省水產加工先進制造基地、提升**市乃至全省水產加工業整體技術水平,發展海洋經濟,十分必要。

2.建立浙江海洋科技開發平臺是發展船舶工業的需要

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設海洋經濟大省的戰略決策,并把打造船舶先進修造業基地作為建設海洋經濟大省的重中之重來抓。2003年省委和省政府明確指出了“**重點發展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修理、遠洋及出口船舶制造,以外向型發展為目標,形成大中小配套的、修造并舉的船舶式業體系”。經過10-1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適應浙江省國民經濟發展及長三角國際航運中心需要的,結構優化、組織高效、技術先進、布局合理的產業布局,使浙江省船舶工業成為國內十分重要、國際上有較大影響力的船舶修理中心和特種船舶制造基地。

二、產業基礎

(一)海洋生物資源利用發展現狀

**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海產加工基地。經過近幾年的長足發展,已形成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年全市海產加工業總產值達到115億元(占全省50%),占工業總產值42.3%;出口19萬噸(占全省50%以上),創匯6.17億美元(占全省50%以上),占全省90%以上。**市海產加工企業具有日冷凍6000余噸、次冷藏12萬噸的生產能力,擁有200多條生產線,年加工能力80余萬噸,產品朝多樣化、系列化、高值化方向發展。銷售市場已覆蓋國內20多個省市,及49個國家、地區。

(二)船舶工業發展現狀

**年,全省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超過84.4億元,帶動的相關產值在500億元至600億元,總體躋身于國內船舶工業四強行列,列上海、江蘇、遼寧之后。**年,浙江大約有500多家造船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只有76家左右。

**市和浙江省船舶修造業雖然發展迅速,其技術水平特別造船技術水平上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具體表現在:船舶制造局限在中小噸位、附加值低的常規船型為多;船舶設計水平相對落后,所設計的船越來越重,航行性能和經濟性能得不到保證,優秀的設計產品率較低;傳統的造船模式為主;管理水平比較低以及船舶設備國產化水平不高

三、產業發展中問題及科技需求

(一)海產品加工產業發展中問題及科技需求

1.企業海產加工現代化水平急待提高

海產加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還需加強,不能完全適應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和海產加工與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需要。全省海產加工企業1000多家,其中**市海產加工企業有700余家,有70%是規模以下的小企業,科研投入總量偏少,企業科技創新和新產品開發能力較弱,精深加工技術與生產工藝水平急待提高。這些企業管理相對薄弱,專業技術人才較少。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能力較低,產品單一,尤其是出口產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抵御國外技術壁壘能力差。海產加工業顯露出產品質量標準偏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的弱點,高附加值產品少,海洋藥物生產就更少。這在相當程度上嚴重困擾著浙江省和**市傳統海洋優勢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

2.科技資源分散,科技創新與人才資源要素整合有待加強

浙江省和**市海產業社會科研資源綜合集成度低,科研條件、硬件設施有待改善,對科研開發能力的提高造成一定影響。涉海企業90%以上是民營企業,但這些企業的發展水平與海洋資源大省的地位還不相稱,技術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研發人才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海洋產業高級技術人才及復合型的管理人才缺乏,急需的海產生物、精細化工等專業人才也相對較短缺,科技人才引進不力,流失嚴重。目前**市各科研單位和專業實驗室存在著各自為戰的狀況,導致科技人才和一些設備利用率不高、資金浪費現象;在一些科研項目的承擔上,各單位之間很少進行相互協作、相互交流、聯合攻關,這種相互封閉也阻礙了**市整體加工科技水平的提高。形不成規模效應,難形成一個“龍頭”型的重點科研實驗平臺。

3.海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海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正成為影響海產品國際競爭力的一個制約因素,應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花大力進行研究和控制。我國加入WTO后,市場的國際化,出口產品受發達國家的“綠色技術壁壘”挑戰更加嚴峻。建立符合國際要求的海產品標準體系,實現從海產品原料、加工、包裝到銷售全過程的安全與質量控制。提高我省海產品標準化,促進海產品質量的提高和對外貿易活動的開展。

4.高新技術創新不足,自主創新的新技術新產品少

浙江省及**市海產業高新技術的總體規模小、產業鏈短、配套條件和資源共享性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及獨立研發的技術與產品不多,產品的科技含量整體水平不高,高新技術產品較少,稱得上拳頭產品而又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更少,其中多數屬于小項目、小產品。海洋功能食品、海洋藥物的產業化開發依然很少,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關的技術和海洋中生物的功能成分的研究。

5.應對國際市場變化能力不高。

浙江省及**市海產品生產和加工行業總體上與國際市場信息溝通不夠,對國外市場瞬息萬變的行情反應不敏銳,很難掌握生產與貿易的主動權,造成許多企業盲目生產、損失嚴重。**市海產品加工貿易方面的人才嚴重匱乏,缺少掌握現代化生產和管理技術及具有國際貿易經驗的人才,導致整個行業素質偏低,缺乏國際競爭力。

(二)船舶修造產業發展中問題及科技需求

與日、韓及國內先進的造船企業相比,在技術上主要表現在精度造船水平、焊接設備和工藝方法等方面比較滯后。近幾年來,**市的船舶工業與全省一樣,連續保持穩定的增長勢頭,但年人均造船噸位、年人均產值和生產效率等三項指標,與國內其他沿海城市相比,還較落后。原因是大多數的船廠自動化程度不高,船舶技術人才匱乏,造船效率低,生產周期過長,成本高,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不高、企業后勁不足、優秀人才難以集聚等一系列問題。**市的船舶設計及修造廠要直接轉換造船模式,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更換設備進行技術改造,但這種投資除了少數幾個骨干船廠外、大多數船廠都無法承受。因此,必須從**市的實際出發,分析船舶行業的具體情況,找準這些企業的關鍵共性技術進行攻關,以提高造船效率、促進全市造船工業的發展。

1.船舶研究設計隊伍建設尚須加強

浙江船舶發展一個首要因素是省內尚未形成一支有實力的船舶研究設計隊伍。人才靠外地引進,這種局面如果不能得到改觀,將會成為今后船舶工業加速發展的制約因素,造成直接連鎖反應的是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明顯落后于國內外先進企業。

2.船用設備的國產化率及浙江省內供給比例偏低

日本造船的本國設備配套率是97%,韓國在85%以上,我國建造的出口船設備配套的國產化率不到40%,且呈逐年下降趨勢,浙江的情況大致如此,船舶配套設備基本來自江蘇,直接影響浙江船舶工業的帶動效應和綜合競爭力。大量采購國外配套產品,對船舶工業的價格優勢是一種消解。如果配套產業得不到大的發展,造船業將可能被淪為“船殼工業”,船舶配套產業的落后就顯得更為緊迫。

3.生產能力尚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生產結構不合理

船舶大型化是世界性發展趨勢,遠洋集裝箱船的噸位集中在5000噸級以上,浙江僅有揚帆等少數幾家船廠能勝任,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而且浙江省內船舶企業小而散,集中度低,抵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弱,難以參與造船業主要市場上的競爭。且企業規模偏小,規模經濟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浙江省船廠數量眾多,但平均每個船廠產量不到1萬載重噸,約為日本船廠平均規模的1/4,韓國船廠平均規模的1/20。船舶企業規模偏小,已成為影響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4.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技術水平差距擴大

由于浙江省船舶工業尚未形成合理的技術創新體制和有效的技術創新機制,使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造成船舶企業技術水平提高緩慢。目前全省船舶工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產品開發能力以及生產制造技術均明顯低于先進造船國家。

四、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思路、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總體目標

通過整合全省現有海洋開發、研究的科技資源,進一步加強硬件和相關軟件的建設,并引進省外海洋領域的大院名校,建設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圍繞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對科技創新的需求,開展源頭創新、關鍵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應用、共性技術服務和人才培養,進一步提升海洋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浙江省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與環境保護、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二)發展思路

圍繞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以需求為導向,以共享為核心,以整合資源和集成為主線,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按照“整合、開放、引進、提高”的要求,推進浙江省海洋科技開發平臺建設。在依托**及省內現有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基礎上,吸引企業的共同參與,并引進省外的大院名校進行合作共建。

(三)平臺建設的主要任務

1.源頭創新、共性關鍵技術攻關

加強海洋高新技術的源頭創新、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攻關、開發,形成浙江省海洋產業的特色與優勢。通過整合海洋科技資源,通過主動設計、產學研結合等方式,承擔實施一批海洋經濟發展中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與攻關,突破海洋經濟的發展瓶頸,并加快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海洋產業進行改造,以此開發一批海洋高新技術產品,培育一批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為浙江省海洋經濟產業結構升級提供科技支撐。

2.技術中試和成果產業化

通過必要的資金、裝備條件與技術支持,建立中間性試驗的專業試驗基地,對海洋科技成果進行成熟化處理和工業化考驗,主要對具有市場前景的實驗室小試技術成果或產品進行放大試驗,確定工藝路線、設備選型及相關技術參數,使其達到工廠化規模生產條件和對引進技術和產品進行小批量生產示范試驗,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提高新產品的開發能力,提高試驗效率和精度,提高產業化成功率。

3.開展對外科技合作交流

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開展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積極引進大院名所,簽訂長期科技合作協議。同時也不斷拓展國際間的科技合作,與海洋科技發達國家科技機構開展一些技術合作和交流??刹欢ㄆ诮M織一些海洋生物專家來中心進行指導和交流。

五、浙江省海洋科技開發平臺建設對策與措施

1.研究院將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和政策環境來保障良性發展。首先通過良好的政策措施,鼓勵科研單位、高校、企業參加研究院建設,按市場經濟原則出臺有關的激勵政策措施,加強參與建設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整合水平,提高凝聚力,不斷拓展研究院的發展空間。

2.不斷推動機制創新;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和考核機制。充分考慮技術要素參與分配,鼓勵科技人員以技術、成果入股。采取技術股份、技術分成、技術獎勵等辦法,鼓勵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在項目實施中,堅持以研究、示范、產業化相結合的原則,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使項目形成的技術、產品盡快占領市場,形成產業。強化平臺建設的資金管理,完善資金管理制度和資金使用的績效考評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權用的規范性和有效性。

結合研究院各部門的特點,按照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和管理規范的原則,健全保障平臺建設與運行的績效考核機制、共享監管機制和人才評價機制,形成科學的組織管理模式和有效的運行機制。

3.加強對外學術交流。發揮研究院和參與建設單位的科技優勢,通過人才引進和派出人員開展學術交流、召開相關的國內外不同層次的交流會、利用科技網和學術刊物對外海洋最新成果與技術信息等方式,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科研成果、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進一步加強我省海洋科技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全省海洋科技發展水平。

4.積極爭取國家、省、市財政的支持,調動各方積極性。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對研究院建設的投入,對向研究院承擔的項目進行傾斜。制定相應政策,統籌安排涉及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和相關科技計劃的經費。各研究院參與建設單位為研究院發展積極籌措資金,通過廣泛開展社會服務有效地吸納社會各類資金,開辟研究院資金籌措的有效途徑。

六、主要建議

1.建議省政府優先支持在**建立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年**市海洋經濟總產出超過550億元,占**市GDP比重達到64%,成為全國海洋經濟比重最高的城市。海洋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為改變浙江省海洋產業的現狀,建立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十分必要和迫切。目前**市已初步建立了由大學、科研所、企業設計中心組成的從研究、設計、制造到人才培養的較為完整的海洋科研體系,并與中國海洋大學等省外大院大所建立了較為緊密的協作關系,共建了創新載體,**市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初具雛形。這些科研資源將成為建設海洋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重要的工作基礎。

2.建議省市有關部門聯合組建成立,并盡快啟動浙江省海洋科技開發研究院。研究院立足**,面向全省,以市場為導向,以整合資源和集成為主線,通過整合科技資源,聚集國內外海洋科技人才,圍繞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對科技創新的需求,開展源頭創新、關鍵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應用、共性技術服務和人才培養,進一步提升海洋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浙江省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與環境保護、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建議由浙江省科技廳和**市人民政府牽頭,聯合省內有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業單位共同建設。

3.建議省市有關部門加大對浙江省海洋科技開發研究院建設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財政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加大對**市藍色產業建設中的共性關鍵技術重大項目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項目的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