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的應對措施范文
時間:2023-07-07 17:34: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全球化的應對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新趨勢;新舉措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是全球經濟和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活動越來越具有全球性,日益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的總體趨勢。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深入發展。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對國際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并沒有使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發生改變。并且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持續蔓延,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呈現出一系列新變化。因此本論文對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進行了分析,并對我國應該采取的新舉措進行探討。
二、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
1.科技進步發展突破的新趨勢。從歷史經驗來看經濟危機常常會催生出新的技術革命。盡管對當前將要形成的新的技術革命是什么目前尚無一致的看法,但許多學者認為科技進步、發展、創新與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正在孕育新突破。從具體的行業上看,計算機技術和數字通信已經分別成為全球專利申請增長最多和最快的領域。因此,可以認為智能制造、無線革命和大數據三大變革將給本世紀帶來巨大的改變。此外,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究也取得了新進展,生物、材料等領域的新技術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人工智能、3D打印等交叉融合技術成為當前的研發熱點,而頁巖氣技術已經實現重大的突破。
2.生產方式變革趨勢。總的來說,生產方式的變革呈現出“三個融合,三種趨勢”。第一,智能制造與數字服務相融合,呈現生產個性化、分散化增加趨勢。這種個性化、分散化的趨勢將使經濟全球化呈現出新的發展方向,對區域產業格局和生產方式產生深刻影響。第二,能源技術與網絡技術相融合,出現能源利用網絡化趨勢。可再生能源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是實現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現實基礎,也就是所謂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可以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對能源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融合,或者說是進入互聯網能源時代。第三,制造業與服務業相融合,呈現二、三產業界線模糊化的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服務業活動逐漸成為制造業的主要活動,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制造業必須與服務業實現更深的融合,從而使二、三產業的界線逐漸模糊化。
3.生產布局調整趨勢。(1)產業分布全球價值鏈化的趨勢。在全球價值鏈的所有生產環節中,附加值不斷地被創造和累加,并且通過該鏈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也就是說,生產在全球的分布,不再是不同產業在不同國家的分布,也就是產業間的分布,而是同一產業不同環節在不同國家的分布,也就是產業內分布,即產業分布全球價值鏈化。這種產業分布全球價值鏈化的趨勢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和深化的必然產物。
(2)服務業全球化趨勢。服務業全球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當前有約2/3的全球跨國直接投資流向服務業;②跨國公司服務外包迅速發展,跨國公司將產品生產活動中的某一工序或者零部件分包給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使接包企業在中間產品生產和服務環節迅速擴大生產規模,形成了若干是新產業;③據經合組織的數據統計,66%以上的全球貨物貿易是中間品貿易,而在服務貿易中該項比例高達70%。
三、中國的新舉措
1.堅定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面對全球經濟化和國際經貿規則重塑的新形勢,我國應該積極主動的參與雙邊、多邊以及區域貿易體制談判,努力轉變成為國際經貿規則的參與者和制定者,促進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的形成。繼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在全球貿易發展中的地位,推動形成以周邊國家為基礎、面向全球的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網絡。
2.建設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我國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還應在試點基礎上,選擇其他具備條件的地方繼續發展自由貿易園區或自由貿易港區,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管理模式,為全面改革國內的經濟管理體制和方式,實施新一輪擴大開放打下堅實基礎。
3.實施向西部開放的戰略。實施向西部開放的戰略是我國今后一個時期內對外開放的新亮點。我國西部地區歷經多年的政治經濟變革,局勢穩定,投資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向西部開放,將重點提升貿易的規模和層次,重點發展服務貿易、科技和能源合作以及雙向投資。
4.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推進向西開放的重要手段,是中央所提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構想,其工作思路是“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加強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重點抓好戰略規劃的制定,極主動推動與中亞國家之間建成公路、鐵路、航空、電網、電信和能源管道的互聯互通網絡,擴大在食品、制藥、化工、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的投資合作,加強與沿線國家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
四、結語
當前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并且無可避免。經濟全球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有消極的負面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可以認為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我國應該重視對經濟全球化新趨勢的研究工作,總結我國和其他國家成功的經驗以及失敗的教訓,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尹艷林.經濟全球化新趨勢與中國新對策[J].國際貿易,2014,01:4-10.
篇2
①開始形成: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亞、非、拉等地區成為西歐資產階級瘋狂掠奪金銀財貨和獲取廉價原料的狩獵場(資本原始積累階段)。
②初步形成:18世紀60年生的工業革命,進一步刺激了對這些地區的原料需求和商品銷售。火車和輪船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和普及,加快了國際間的商品流通,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
標志:倫敦逐漸成為世界金融貿易的中心。
影響: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中,各地區的經濟交往不斷擴大,先進科學技術廣泛傳播。一些落后國家和地區被迫打開門戶,卷入世界市場體系之中;一些國家則改革政治與經濟結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①完全確立: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資本主義發展進入壟斷階段)以歐美國家為主導的世界體系已經形成。
特點:①國際貿易迅猛發展,各國之間經濟聯系加強,全球貿易體系初步形成。
②世界范圍內的地區分工初步顯現——經濟全球化啟動:(具體表現為)其中,歐美工業國是主要的工業品生產地與資本輸出國,亞、非、拉農業國淪為它們的經濟附庸、原料產地與商品市場。
與此同時,世界已無“世外桃源”。19世紀末掀起的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狂潮讓幾乎所有國家和民族都被迫卷入國際政治漩渦。
②加快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市場的擴大和全球貿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
表現:1948年,由23個國家簽訂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是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多邊貿易協定。
⑤深入發展:到80年代,隨著跨國公司的興起,經濟全球化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表現:跨國公司的出現推動了經濟在此基礎上,世界貿易組織(WTO)于1995年宣告成立,進一步加強了國際經濟合作。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濟聯系空前加強,加速了世界經濟的大力增長。
一、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從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之日起(20世紀初,以歐美國家為主導的世界體系已經形成),經濟全球化就已啟動。到20世紀初,一個全球貿易體系初步形成。然而不久,這一進程被兩次世界大戰打斷。
二戰結束后,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
到80年代,隨著跨國公司的興起,經濟全球化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表現1:跨國公司既是促進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又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特點:它以整個世界為生產、經營的領域,推行全球發展戰略,
作用:加強了各國經濟聯系,并帶動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往往伴隨著私人資本競爭的無序性,對東道國的民族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從而進一步助長了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平穩。
表現2:從關貿總協定到世界貿易組織
過程:二戰結束后,為了解決國際貿易中的關稅壁壘問題,1947年10月,23個國家在日內瓦簽訂《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以多邊協定的方式,推動國際貿易的自由化。但是,關貿總協定不是一個正式的國際組織,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
1986年,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啟動后,各國開始籌劃建立世界性貿易組織。1994年,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的國際會議正式決定成立世界貿易組織(WTO)。
從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貿易組織開始運作。它是獨立于聯合國的國際組織,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經過多年談判,中國于2001年12月加入該組織。
性質:世界貿易組織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誕生的國際貿易管理和仲裁機制。
作用:它共有五項功能:1促進多邊貿易協議的實施與運作;2為新議題提供談判場所;3推動爭端的解決;4執行貿易政策審議機制;5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進一步融合全球經濟政策的決策。
特點:它實行非歧視原則、互惠原則、市場準入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
二、發展不平衡與全球性問題
經濟全球化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的融合與發展,又引發了大量全球性問題:
問題1、經濟全球化凸顯了世界經濟體系所固有的不平衡性: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的經濟矛盾與日俱增。不合理的國際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差異。“南北關系”日趨緊張。
應對:1964年,發展中國家組成“七十七國集團”,提出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口號。
問題2、經濟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生態環境問題日趨突出。隨著工業化在世界范圍內的推進,能源危機與能源沖突迭現,人類環境也因此變化,出現溫室效應、臭氧空洞、酸雨、水土流失、陸地荒漠化、水資源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現象。
應對:針對能源和生態環境問題,世界各國已采取各種應對措施,推行節能政策,加強循環經濟: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簡稱“聯合國環境署”)的推動下,陸續通過《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全球21世紀議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等重要文件和公約,正式確立了“可持續發展”原則。
問題3:經濟全球化加大了人員與物質的高度流動性,公共衛生問題日益成為世界各國的關注焦點。各種流行性疾病傳播速度加快,危險程度增加,造成的國際威脅也更大,如艾滋病、禽流感等。
應對:為了應對這種威脅,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協調下,各國加強科技合作,增進信息交流,努力完善公共衛生體系。
篇3
隨著中國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和貿易總額的迅速擴大,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多、愈演愈烈的貿易摩擦,有外部和內部兩種原因。
1.1外部原因(1)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遏制的發展方向。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流越來越頻繁,經濟交往日益加強。世界市場由于生產的全球化,要求各國在制度、規章,甚至民族文化上都有相同的趨向。但是在短時間內,這些是不可能實現的。只要有這些原因的存在,經濟全球化中存在的各種摩擦問題,就不可能被避免。那么,在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只能通過調節來解決。(2)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全球化可以利用資源,在全球內的有效合理的分配,從而提高世界福利。但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在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世界資源合理配合的同時,更多想要的是現在國家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當世界貿易發展無法平衡時,貿易自由和保護就會發生不可避免的動蕩。毫無疑問,近年來,中國的穩定快速發展,勢必造成了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巨大壓力,“中國”讓中國的出口商品貿易受到限制,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貿易摩擦問題。(3)世界經濟的低迷。世界經濟穩定增長時期,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同樣穩定、順利的發展,貿易摩擦也有較低的發生可能性。而當下,世界經濟持續不景氣,時常陷入軍事動蕩和政治沖突中,國家貿易政策不會變通,貿易摩擦發生的情況也在逐漸增加。在恐怖襲擊之后,世界經濟逐漸衰退,過分貿易保護主義肆意而起,導致中國遭遇更加嚴重的貿易摩擦。(4)世貿組織的例外條款,不清晰和爭端機制存在一定的缺陷。WTO中制定了一系列的例外條款,不僅可以協調國家之間的關系,避免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對某些國家國內經濟的沖擊,還可以維持國際間收支關系的相對平衡,有利于特定的工業建立,維護世界和平。但是WTO在例外條款中存在一定的紕漏,貿易保護成為了貿易限制的借口,導致貿易摩擦更頻繁的發生。同時,WTO處理爭端的機制同樣存在一定的漏洞,更加促使了貿易摩擦的加劇。
1.2內部原因(1)中國出口的快速穩定發展。自從改革開放,中國開始對外貿易,經濟發展迅速,中國商品在世界上占有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雖然,世界市場的情況發展不平衡,但是中國出口經濟仍然保持著迅猛的增長勢頭。同時,國際市場因為中國經濟的高出口,而產生更大的壓力,對外貿易摩擦隨之增加。(2)不合理的外貿結構。我國經濟市場發展不平衡,產品結構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比如計算機和汽車,產品的核心零件無法自行生產,只能過分依賴進口,只是在我國進行簡單裝配。其次,中國外貿市場太過集中,嚴重依賴發達國家。另外,中國出口的商品特性和市場高度集中,容易引起其他進口國的集中關注。由于,擔心對其國內的相關產業產生不良的影響,更多的貿易伙伴選擇采取一系列的貿易保護政策,保護自己國內的經濟發展,從而引起貿易摩擦。(3)中國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存在著制度缺陷。由于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階段,還沒有形成更加合理的市場經濟體制,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制度缺陷。具體表現:一是在經濟改革體制出現問題后,市場的自,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和落實,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二是政府仍然對企業的經濟管理方式直接干預,制定的政策缺乏透明度;三是我國的立法不夠完善,現有的法律無法提供足夠的知識產權的保護。(4)外貿經營管理體制存在缺陷。當前,國內的外貿出口秩序沒有具體的規章。我國的企業對長期出口缺少長遠的眼光,經常造成產業的擁擠,而政府部門又缺乏合理的管理機制,過度競爭導致市場更加無序。(5)進入世貿組織后的不利條款的影響。一直以來,我國在世界貿易中一直處于弱方。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前,我國與各國的經濟貿易不平衡及其他因素,導致我國處于貿易談判的弱勢地位。加入世貿組織后,雖然有多邊機制的幫助,但是我國又重新面臨了新的不確定性,在發生摩擦后,仍然處于弱勢地位。
2中國應對貿易摩擦的對策
貿易摩擦,不僅是我國市場經濟面對國際大舞臺的嚴峻考驗,還是對政府和企業應變問題能力的檢驗。目前,我們應正確認識貿易摩擦,辯證看待在世界經濟市場中帶來的各種挑戰和機遇,積極處理因貿易摩擦引發的各種問題。
2.1政府對策(1)及時調整政府經濟發展戰略。政府應該關注世界貿易發展趨勢,提高商品生產率,增強中國在世界經濟市場中的競爭力,挖掘國內巨大的經濟市場潛力,緩解經濟壓力,減少對外貿易摩擦。(2)充分合理利用WTO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進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們應該將爭端解決機制充分利用,維護國家合法的權益。同時,仔細了解WTO中的特殊條款,讓自己在貿易摩擦中占有有利地位。(3)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想快速融入世貿組織,就要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實現企業的自由發展,打破國際貿易壁壘,建立經濟發展自由開放的統一市場。(4)加強與國際貿易伙伴的協調。貿易摩擦往往也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而且給世界經濟市場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國應加強與國際貿易伙伴之間的溝通工作,在外交方面加強工作,及時化解矛盾。(5)建立貿易救濟體系。我國應采用自我應對手段,加強與國際貿易摩擦企業的預警機制建設,健全快速反應機制,合理維護國家的市場經濟利益,保障國內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
2.2企業的應對措施(1)加緊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越來越激烈,企業提高商品的技術含量,開拓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有利于削弱市場集中帶來的不確定的因素,增加競爭力。(2)直面貿易摩擦,勇敢應訴。在遭遇貿易摩擦問題時,相關部門及企業應勇敢抗辯以減少損失。商品出口企業應積極聘請國外律師,提高勝訴的可能,盡可能減少損失。(3)大膽堅持改革開放“走出去”。積極實施全球化經濟經營戰略,使國內企業逐漸發展壯大,全面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另外,企業還可以充分利用與合作伙伴中的經濟互惠協議帶來方便。(4)組建行業協會、能夠更全面了解行業的情況,行業協會在加強貿易摩擦的申訴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3結論
篇4
內容摘要:本文從全球金融危機入手,介紹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成因,分析了貿易保護主義產生的影響,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應對措施,以期能夠為我國出口企業應對當前的貿易保護主義回潮提供參考。
貿易保護主義回潮的原因
在目前經濟危機的背景下、世界經濟不景氣之時,伴隨經濟活力減小,一些國家在增長放緩、國內產業蕭條、就業形勢嚴峻的壓力下,以各種理由構筑貿易壁壘,從而保護國內的產業,穩定就業。貿易保護是市場保護的一部分。即使在20世紀80年代全球化自由貿易盛行時期,主張政府干預、保護民族工業的反自由化力量也一直存在。經濟不景氣時,國家和民族利益凸顯,貿易保護的呼聲自然會高漲。
除此之外,針對于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出現另有其深層的原因。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速度如此之快是西方發達國家所始料不及的,在其看來,中國已經成為其發展過程中所必須面對的強勁的競爭對手。
近期貿易保護主義回潮的體現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受著各種貿易保護政策所帶來的威脅,其中較為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事件有:
2008年11月11日起生效的美國《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規定:各國對美出口的兒童產品須實行強制性第三方檢測;2009年1月10日開始,美國玩具自愿性標準ASTMF963轉為強制性標準;2009年8月14日前,玩具上需加貼可追溯性標簽,對玩具在內的兒童用品制定了更加嚴格的質量安全要求。
2008年12月18日,澳大利亞政府正式公告決定立案對原產于中國的碳鋼焊縫管進行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嚴重影響了雙邊經貿關系,與雙方建立自貿區以擴大和促進雙邊貿易的目標不符。
印度政府公告稱,自2009年1月23日起禁止從中國進口玩具,禁期6個月。處于玩具出口低迷時期的中國玩具行業深受重大打擊。近期,印度還對中國鋼鐵、化工、紡織等產品實施進口限制措施。
阿根廷海關2009年2月10日宣布,為了加強對本國企業的保護,阿根廷海關決定提高包括自行車配件、樂器、鋼鐵管、背包、電腦配件等產品在內的800余種進口商品的參考價格,如果進口商品的報關價格低于參考價格,海關就以涉嫌逃稅展開調查,其目的就是通過變相的貿易壁壘限制進口產品。
由歐盟成員國代表組成的反傾銷委員會于2008年12月3日以微弱優勢通過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鐵緊固件征收5年最高達87%的正式反傾銷稅,而這不過是歐盟最近對中國發起的諸多反傾銷攻勢之一。2008年前10個月,歐盟新發起14項反傾銷調查,其中6項針對中國,分別涉及蠟燭、鋁箔和多類鋼鐵產品。
貿易保護主義回潮帶來的影響
(一)貿易自由化被嚴重破壞
為了保護自己國內市場,擴大國際市場,各國貿易保護色彩越來越濃,貿易糾紛也會隨之增多。如果各國都針對他國實行自我保護,實行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保護措施,設置綠色或技術性等貿易壁壘,最終會引發貿易戰的惡性循環,使全球貿易自由化遭到嚴重破壞。其結果是使世界貿易總額迅速下降,使貿易這個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無法正常運轉,使全球緊縮周期將延長。
(二)就業困境難以解決
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為了遏制企業進口,不斷加大企業對雇員的責任和義務,使得增加雇員對企業形成的負擔日趨沉重。據計算,在過去三年內,美國企業對雇員必須承擔的各種經濟責任和義務負擔,如醫療保險、失業補貼等,已經上升了38%,這無疑降低了企業增加雇員的愿望。
(三)經濟危機蔓延加劇
供應鏈與物流配送的全球分布使得當今世界經濟對于貿易保護主義的抵抗力非常薄弱。任何一環出現貿易壁壘,其后果都可能是全球性的循環不暢。因此,即使在WTO的規則框架之內,只要對開放政策有些許偏離,后果也會是使當前的危機雪上加霜。一旦一個國家打開缺口,相應的報復性關稅、傾銷與反傾銷等很快就會鋪天蓋地而來,造成一系列連鎖反應,使經濟危機更加嚴重。
(四)國家之間互相造成傷害
一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不僅會危害到出口國的經濟,也會影響到本國的經濟,同時會損害國家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和國際貿易的公平原則。中國出口的產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跨國公司生產的。如果對中國產品實行貿易保護政策,非但起不到保護本國企業的目的,反而變相地損害了本國企業的經濟利益。而且,中國出口的產品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對此類生活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或施加其他限制性措施,只能增加當地消費者的生活成本,打擊消費欲望;而對初級產品的進口限制,則會增加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其最終承擔者仍然是當地普通消費者。
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應對措施
(一)加強合作,聯合應對
目前世界各國正在努力應對經濟危機,越來越多的國家清醒地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解決危機不可閉關自守,只有尋求全球協同合作,加強協調,遏制貿易保護主義,才能使世界經濟早日走向復蘇。因此,WTO各成員國應遵守貿易自由化原則,避免各國繼續使用貿易保護措施互相傷害,防止世界貿易局面繼續惡化,使全球經濟盡快止跌回穩。
(二)轉變低價出口策略,促進產品升級
低價出口是產品遭遇貿易保護措施的原因之一,出口企業應轉變以往低價銷售策略,加快技術革新,提高產品檔次,使產品在物理特性、消費者效用、最終用途等方面與原被控傾銷的產品有所不同,抓緊產品轉型,增加產品附加值,盡力提高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力,努力爭創自己的品牌,進而提高產品的市場份額。當然,對于絕大多數企業真正做到這些會有一定的困難,但企業至少要爭取做到出口產品能增加一種以上不同于原傾銷品的主要功能,使其價格至少保持在原被訴產品的正常價值以上,這樣也會避免再次遭受反傾銷等貿易保護指控。
(三)巧用危機,轉危為安
在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之時,除了防范金融風險外,還可以利用當前的經濟環境,如國外企業股票、房地產貶值、人民幣升值等條件,使具有相當實力的企業巧抓機遇,加強海外并購,轉危為安。而政府則應加大對民營企業海外拓展的支持力度,放松民營企業海外投資的限制,使其可以在危機到來之時,利用自身的優勢走出去,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四)轉變經營思路,大力開發農村市場
政府將建立的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保障低收入群眾和特殊群體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以及各種農業補貼和惠農政策等,也為促進消費、擴大內需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重要的保障。
在當前出口市場不斷萎縮的情況下,出口企業可以轉變經營思路,將重點轉移到擴大內需上來。中國的人口基數大,很多出口產品仍然擁有龐大的潛在市場空間,特別是可以將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農村和一些中小城市作為重點開發對象,使整個產業呈現多層次發展趨勢。而出口型企業應及時轉變經營思路,特別是玩具、服裝等技術含量不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在短期內迅速完成更新換代,對產品的款式和設計等方面進行調整,迅速打開國內銷售市場。
參考文獻:
1.王曉非.貿易保護主義重燃中國企業如何應對反傾銷壁壘[N].法制日報,2009.2
篇5
關鍵詞:國有大中型企業 金融風險 應對措施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金融全球化無疑是最活躍的一環,企業作為經濟全球化中最基本的經營實體,在享受空前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在加入WTO后,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將進一步深化,我國大中型企業在發展的同時如何進行金融風險的防范和管理也不容忽視,金融風險對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發展存在潛在威脅,做好金融風險的管理與防范是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實現優化升級的重要步驟。
一、國有大中型企業金融風險的主要內容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開發進程的加快,企業從事金融活動的風險問題必將越來越無法回避,我國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也面臨著很嚴峻的金融風險,金融風險的存在增加了這些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也阻礙了競爭實力的進一步提升,這些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管理體制方面的風險
從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管理體制看,企業的風險管控極為重要,主要表現在:風險的數量和程度;企業自身管理風險的能力和條件;風險管理的外部環境條件;風險管理的成本。為了進一步降低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金融風險,要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督體系,健全金融管理制度。
(二)信用風險
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涉及到越來越多的信用經濟。現在企業之間的交易一般都會通過合同以及其他信用方式進行,這些都涉及到金融風險的管理問題。在企業之間的信用交易當中,很多企業會由于各種原因出現違約等狀況,這種金融信用造成的風險對企業的正常運營影響也比較大,也是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面臨的重要金融風險。
(三)資金運作方面的風險
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一般規模大、資金充足,這些企業一般都會對資金進行管理,在籌資、投資的過程中雖然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正收益,但是也存在潛在金融管理風險。例如,很多國有大中型企業把充裕的流動資金會拿來用作投資,一般會投資房地產、有價證券等投資標的。但是在這些投資中由于經濟形勢變化或者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很可能會遭遇巨額虧損,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中石油等中國的國有大型企業在美國房利美的大部分投資都打了水漂,這充分展示了資金運作方面的風險。
(四)利率風險
金融自由化、證券化、一體化后,很多國有企業都開拓了國外市場,開展了對外貿易。企業與銀行聯系一般比較密切,原本維系國際貨幣金融次序數十年之久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固定匯率制度為浮動匯率制度所代替,許多國家取消外匯管制,促進資本國際流動,加劇金融業國際競爭,利率的提高會大大增加這些強企業的融資成本,對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都帶來很大的風險。同時,由于國際金融市場匯率的變化比較頻繁,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在“走出去”的同時也面臨著匯率方面的風險,這也給企業的經營和利潤帶來很大的風險。金融的證券化將籌資者不通過銀行借款而直接在證券市場發行證券來籌借資金,這一方面對傳統的銀行業提出了挑戰,企業在對銀行的依賴減少的同時,也將部分金融風險轉嫁到投資者自身。
二、經濟全球化下做好金融風險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金融管理體制
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發展和金融管理體制有很大的關系,完善的金融管理體制可以為我國大中型國有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融資和發展環境,從而降低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面臨的金融風險。
(二)建立健全企業的信用等級制度
市場經濟發展的程度越高對企業信用的要求就越高,很多企業為了眼前利益對企業信用不是很重視,這些給我國大中型企業的發展也造成不利的影響,增加了其金融風險。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環境下,要建立健全企業的信用等級制度,這樣的話就會進一步進化市場環境,給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從而降低其金融風險。
(三)企業要提高自身對資金的管理能力
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對資金的管理主要涉及到融資和投資兩個方面,提高企業對這兩個方面的管理能力可以有效的降低企業的金融風險。企業要大力引進資金管理方面的人才,對企業資金的籌集和使用進行更科學的規劃,進一步提高企業的收益,降低金融風險。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對資金管理的控制上要注意把握收益和風險平衡,在保證企業的收益情況下要把企業面臨的金融風險降到最低,從而促進企業健康、平穩的發展。
(四)努力提高自身抗匯率利率波動的能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近年來經濟越來越大的波動性,匯率和利率的波動性也越來越大。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強和銀行的業務往來,盡量降低企業在銀行貸款中的實際利率,在投資中也要重視對受利率影響較小行業的投資,這樣才能降低企業的抗利率波動能力。企業在對外貿易方面要適當的做對沖,投資相關的期貨及其他金融資產以盡量減少全球匯率波動對企業帶來的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約翰.赫爾(John C.Hull)(作者),王勇(譯者).風險管理與金融機構(原書第2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2]杜慧芬,楊筱燕.金融風險管理[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
篇6
我們所處的企業經營環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改革開放以來,有三種因素對企業的經營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第一種因素是以知識經濟為主體的新經濟特性的形成; 第二種因素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顯現; 第三種因素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經濟的出現。在這三種因素的作用下,企業對外發展日趨開放,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如何加強管理,應對新經濟環境下的激烈競爭,這既向我國企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更為企業提供了實現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本文將對這三種因素給企業管理帶來的機遇、挑戰及應對措施進行分析研究。
第一種因素:知識經濟將使企業的管理基礎向知識資本轉變
一、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形態的轉換,企業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迄今為止,企業管理經歷了以經驗管理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學管理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為管理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現代管理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識管理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
企業知識管理就是將知識資源和知識資本當作管理的基礎和核心,分析企業知識的存在形態和運行規律,以知識資源和知識資本當作提高其他資源和資本使用效率的樞紐,以實現各種類型資本同時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過程和管理方法。就一個企業而言,知識有內部知識和外部知識兩種形態,企業可以借助現代的信息技術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識網絡和企業內部網絡,以建立遞增收益網絡;并通過設立知識倉庫、建立專家系統、建立決策支持系統和建立知識聯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現有的和潛在的知識資源,增強企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而提高其競爭力。
由于知識經濟是以不斷創新的知識為基礎的,知識在增加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為企業最為關注的,也是決定企業生存與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從而對企業知識資源的管理即知識管理已上升為企業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識管理是以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知識化為基礎,以“信息高速公路”為主干,以知識創新為核心的一種全新管理模式。
二、知識經濟下,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知識經濟發展的主導要素是人才,人對知識的掌握和駕馭以及由此而帶來的企業管理創新,使人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變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當作一種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特殊資源來最大限度地發掘、科學地管理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項重大使命。這些變化表明: 知識經濟條件下,以人為本,個人與企業共同發展是企業管理的新理念,企業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開發知識密集型產品,如何積累和應用知識,更好地發揮人才的作用。
三、知識經濟將使企業的管理戰略發生變化。知識經濟的興起,使得企業的戰略管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首先,在投資戰略上,要由過去主要投資于廠房、設備、生產線等有形資產,轉到大量投資于人才培訓、激勵創新方面,生產和分配要向知識產品及服務傾斜; 其次,在競爭戰略上,要注意拿起保護知識產權這一武器,把蘊含在產品或服務中的知識含量作為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再次,在成長戰略上,要由過去主要依靠規模經濟謀求企業發展,調整到大力依靠無形資產的創造和增值來實現企業的壯大和發展,即依靠智力擴張、知名度的提高、信譽的增強、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經濟效益使企業經久不衰。
第二種因素:企業管理面臨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全球經濟一體化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對企業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國企業將有更多的機會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此時,企業的生產管理活動范圍將由國內拓展到全球,不能僅靠利用國內資源來謀求發展,而是必須廣泛地利用世界各國的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發展自己,以求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同時,其生產協作關系也不再局限于國內,而是要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合作伙伴;而且,企業的發展也不僅僅受國內經濟形勢、資源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也要受到國際經濟形勢、資源、環境等因素的制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管理必須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全球化要素傳輸流動網絡,采用各種先進的要素傳輸手段,特別是信息傳輸手段,否則,企業就無法在國際競爭中取勝,這對企業的組織結構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管理組織將呈現追求網絡化、扁平化、柔性化的發展趨勢,21世紀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將一改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層級組織結構形態,中間管理層將失去原有的價值,企業的管理組織將呈現扁平狀態,彈性化。這主要是由于現代管理技術和手段的采用,使得企業的中間管理層減少,中層和基層領導者的管理幅度增大。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戰略聯盟已成為西方企業間合作競爭的新形式。過去傳統的競爭戰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和企業間的經濟活動正日益全球化,相互依賴和相互競爭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和基本趨勢。在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下,企業間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術上享有優勢,網絡化又使知識之獲取如此便捷低廉,企業間的合作對雙方有利。西方企業推出的“戰略聯盟”,就是這一趨勢的具體體現。所謂戰略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經濟實體為特定的戰略目標而采取的以任何股權和非股權形式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聯合行動。
第三種因素:企業管理面臨網絡經濟的挑戰
企業管理的重點已從內部控制性管理轉向了外部適應性管理,要素效率不再成為企業追求的惟一目標。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一方面拓寬了企業競爭和合作的邊界,另一方面則增大了企業的外部不確定性。
企業競爭優勢的核心已從物轉向人,再轉向知識,知識管理成了企業管理的重要領域。由于其收益遞增的使用特征,知識資本比實物資本具有更強的收益性和靈活性。設計合理的知識治理機制,形成基于創新和共享的知識型文化,是提高現代企業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人力資源作為知識的主要載體,其管理方式也出現了前網絡經濟時代無法比擬的個性化和高效率的特征。
企業組織形態已開始由固定化和顯性化轉向實時化和虛擬化,物質流不再成為企業組織設計的唯一基礎。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遠距離現場作業成為可能。通過業務外包,“全能型”企業能夠蛻變成為只保留較少職能部門的“核心型”企業,從而形成一種共生關系更加明顯的新型企業生態群落。因此,增值過程的重整成了企業無法回避的緊迫課題,適應這種需求,在互聯網的支持下,組織結構順利地實現了扁平化、彈性化和柔性化。而且一種新的組織形式——虛擬組織應運而生。
篇7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持續在我國發生的電荒、油荒等問題再次引起了人們對能源價格改革的關注,至少從表面上看,我國的能源價格改革就是常說的被動的漸進式改革,基本都是出現了問題才去改,或者矛盾積累過多,或者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即使改革,常常是幅度小,或比預期小,這個現狀需要改變。這也與當下以倡導低碳經濟為主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
低碳經濟的基本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多元化(調整能源結構,提高低碳能源比例),其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
發達國家的綠色壁壘
在發達國家生產某一個產品可能是一個單位的碳排放,而在發展中國家生產,由于生產工藝相對落后,能源效率低,可能是超過一個單位的碳排放。這樣,碳減排的考慮將影響傳統的國際貿易模式,即在“低收入國家生產,在高收入國家消費”。因此,低碳全球化就是通過碳減排的考慮,使得不同國家的市場和生產日益變得更加相互依存的過程,這是由于對國家間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發展以及資本和技術的流動加入碳減排考慮所造成的。
如果低碳全球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那么,應對低碳甚至利用低碳,是各國的當務之急。低碳對一國而言,意味著推高能源成本,有礙經濟發展。然而,對部分國家而言,低碳全球化可能意味著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和促進就業的助推器。
我們對低碳發展可以有崇高的理解,正如發達國家說的那樣: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地球和人類的生存空間。但事情可能不是那么簡單,發展中國家也可以這樣理解:發達國家通過發展低碳技術和相應管理模式,發達國家憑借技術、人才、資金以及公民環保意識等各方面的優勢,積極發展領先的低碳技術和管理模式,繼而在氣候談判中施加碳減排壓力,同時逐步提高相關的碳標準,從而制造綠色壁壘,制定綠色標準,迫使發展中國家減排,借機向外輸出低碳技術和管理模式。
無論出于何種動機,發達國家顯然想把低碳全球化做成推動其經濟增長的機會。關鍵是今后的貿易保護可以打著低碳發展的旗號。貿易經濟全球化是發展的問題,低碳經濟全球化可以上升為人類生存問題,因此,今后的國際貿易糾紛將由于碳排放而更加復雜,貿易保護可以占上風。
歐盟在5月13日宣布從2012年1月份起將航空業正式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雖然說的是排放交易系統,實質上已經是對航空業征收碳關稅了,
從發達國家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關系一般都需要先后經歷碳排放強度、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總量的三個倒U 型曲線,不同的國家碳排放高峰所對應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異,說明了經濟發展與碳排放之間不存在確定性。從那些跨越了碳排放高峰的發達國家或地區來看,碳排放強度高峰和人均碳排放量高峰之間所經歷的時間,有人估計在24至91 年之間,平均為55 年左右。這說明即使有了減排措施,如果沒有外部支持條件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碳排放的拐點。
低碳發展,博弈中轉型
低碳發展是一個合作的過程,也是一個利益博弈的過程,企業必須給以足夠的關注。全球范圍內的低碳經濟轉型應該已經開始,企業需要做好一切準備迎接這一變化。無論是能源行業、運輸業等碳排放密集型企業,還是金融等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小的行業,都必須將低碳經濟納入戰略規劃。雖然向低碳經濟轉型應當如何開展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做好低碳經濟規劃在未來二十或者三十年里將關乎企業的輸贏,甚至生死存亡。
低碳經濟在推進的過程中,將在全球經濟領域產生新的勝利者和失敗者。從企業角度來看,除了政府低碳發展政策給出了強烈信號,氣候變化成為媒體和公眾高度關注的問題,市場逐漸會對企業低碳性的估值有一個轉變,這是企業面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經營戰略問題。就是說,企業必須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企業經營戰略的一部分。體現低碳成本是持續上漲的能源價格,這將使得企業不得不面臨控制和降低生產成本。
企業應對氣候變化既有壓力和風險,又蘊藏著巨大的商機。例如排放貿易市場,完成目標的企業可以出售剩余排放權獲得收入。企業創新型節能設備可以通過申請專利,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在今后的日子里,企業生存與發展,都可能與低碳相關。當氣候變化和環境成為政府與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時,對行業的高管來說,無論他們是否相信氣候科學,都必須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從中尋找與自己企業相適應的機遇,這就是生存之道。
企業如果期望在此次轉型契機中獲得先機,就必須現在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戰略,迎接低碳。比較直觀地說,企業必須努力優化現有產品的碳效率(碳效率:單位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包括基礎設施、供應鏈和成品;設計能夠滿足大幅度減排要求的新型低碳解決方案,這可能需要打破現有產業布局并創立新產業價值鏈。
歷史上看,企業對節能減排的態度常常陷入企業效益好時不在乎節能,效益不好時又無力節能的惡性循環。企業決策者節能觀念的轉變對節能減排措施的有效實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當然,中長期而言,這個轉變可以依靠消費者行為轉變來推動,短期更容易見效的是來自政府的政策動力。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措施向企業明確發出信號,幫助企業從更全面、更廣闊的視角來認識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使企業實現從被動服從向主動采取應對措施的轉變。
篇8
關鍵詞:國際貿易,保護措施,應對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China has become a worldwide trade country. Developed countries take all kinds of trade protection means to limit our country business enterprise of foreign trade activities. As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in the trade protectionism war become the largest one of the victims, suffered from trade friction industry, product and amount are constantly increasing. In this case, our country enterprise should take the strategy to deal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otection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enterprise.
Key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 C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加快轉變出口貿易增長方式,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一是要把突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重點放到科技經營競爭上。按照國際經濟學所奉行的比較優勢原理,我國真正優勢在于廉價勞動力,加工貿易應是目前我國在國際分工中最適合承擔的角色。實際上,這種看似合理的貿易分工理論,自身卻蘊藏著極大的不平等,因為它是以承認現有不合理社會分工為前提,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最終結果只能是落后者永遠落后。當前,我國已進入必須依靠增強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企業更加需要通過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確立依靠技術創新實現出口增長的新理念。而加強我國企業技術創新,一方面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積極創建企業技術創新環境,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另一方面應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水平,還要高度重視自己的技術創新速度,并與國際標準接軌,縮短與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的差距。
二是要從粗放經營向品質型貿易轉變。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以反傾銷為形式的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日漸盛行,不斷吞噬著我國出口市場,進而成為我國外貿發展的“攔路虎”。長期以來,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歷來形象不佳,長期以“低質低價”取悅國際市場。由于反傾銷主要是針對產品的低價而言,所以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時常受到綠色壁壘和反傾銷的制約。而應對反傾銷,企業練好內功是關鍵。我國企業應努力走出低質低價、通過壓低價格增加競爭力的低谷。提升產品品質與創立中國出口產品品牌,是突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限制的有效途徑。
三是要大膽嘗試“走出去”。企業走出去發展就地制造和貿易,可以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參與國際市場分工與合作,擴展新的國際貿易空間。實踐證明,企業“走出去”是避開國外對我產品設限的新途徑。一方面,實施“走出去”跨國經營,可以就地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享受國外當地的種種優惠條件,受到當地政府法律的保護。另一方面,入世以來,歐美對來自我國本土制造的產品貿易限制增多,如果企業轉到第三地進行生產,就不在設限之列。
四是要積極實施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并重的出口貿易新戰略。在國際貿易保護中,貨物貿易是重災區,而服務貿易的設限卻很少,國際市場需求旺盛。隨著信息化發展與消費者為主導的市場新變化,全球已進入服務經濟新的時代,現代服務業正在取代制造業,成為拉動出口貿易和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近年來,隨著國際服務貿易的合作與分工,許多服務貿易正在加快向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轉移。一些跨國公司正在加快戰略調整,信息技術、業務流程等服務外包量不斷擴大,這就為我國的企業發展服務貿易提供了新機遇和有利條件。
二、善用國際貿易游戲規則,形成解決出口貿易爭端的整體優勢
1.企業與行業要積極應對國際貿易爭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下的貿易爭端,企業是直接利益者,行業是直接利益關聯者,企業與行業積極應對國際貿易爭端,是維護中國企業出口貿易合法利益的重要措施。近年來,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遭遇反傾銷案例的增多,磨煉了企業走向國外訴諸法律維護自身利益的本領。在對外應訴中,還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面對頻頻出現的國際貿易摩擦,行業協會及時參與,就能把握主動。
2.盡快形成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整體合力。從總體上說,目前我國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機制尚不完善,整體合力還不夠強。一些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受到訴訟,往往對國外相關法律不夠了解,對應訴的相關程序與具體法律運用也不精通,信息不靈,力量單薄。同時,在國際貿易摩擦中,還有涉及國家整體產業和行業與產品的。因此,需要根據具體貿易摩擦的情況,通過國家對外貿易部門、涉外法律部門以及行業與企業多方的共同努力,形成解決貿易爭端的合力,盡快形成整體優勢。
3.注重窺視國際游戲規則新變數。面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走強的趨勢與貿易保護主義生成因素,更加需要重視研究國際貿易游戲規則,窺視其中的新變數,及時采取應對之策。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就會走入運用國際貿易游戲規則的盲區。現在,許多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有些是對WTO規則的“濫用”,有些則完全違背了國際法,我們只有認真研究,才能很好地加以應對。因此,我們應當適時看清國際貿易游戲規則新變數,學會運用WTO規則,以應對國際貿易新變化。同時,要善于鉆研國外法規,避開國際貿易壁壘,提高國際法律經營水平,把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從而不斷增強窺視國際貿易游戲規則的能力,加大對本國產業與企業的保護,形成和完善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新的機制,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整體競爭力。
三、我國企業逐步熟悉并且運用深度的參與制定國際貿易的規則
1.入世十多年的時間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摩擦的主要對象國,中國企業面臨著貿易摩擦已經成常態化的趨勢。但是不少的企業經過積極的應對,在打國際貿易官司上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客觀上也使得我們企業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國際規則。同時中國企業通過對外交流的專業平臺上積極地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修改和制定,運用世貿規則和國際商業慣例來保護自身的權益的意識,能力都在不斷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貿易保護主義,為改善國際貿易環境,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貿易秩序也做出了貢獻。
篇9
【關鍵詞】 競爭優勢 比較優勢 對策建議
一國經濟競爭力的增長變化,絕非一朝一夕可以促就。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政府都把提高本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列為其首要任務之一,而根據經濟學理論和歷史發展的驗證,特別是二次大戰后,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國際貿易已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一、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著名經濟學教授邁克爾·波特20世紀90年代提出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其研究成果受到西方經濟學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波特提出的競爭優勢理論是對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和資源稟賦理論的超越。波特的理論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生產要素狀況
包括基本要素和推進要素。波特認為,一國的競爭優勢只靠基本要素難以維持長久,只有那些擁有推進要素的國家才能保持它的國際競爭優勢,因此推進要素對一國的國際競爭力最為重要。
2、需求狀況
本國市場對有關行業的需求狀況是影響一國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
3、相關與輔助行業
一國產業結構的上下游工業、輔助行業應該要了解彼此的活動與需要,協調配合。
4、企業的策略、結構與競爭
不同企業的定位目標不同,相應的企業、生產與管理方式也會不同。各國采用的管理方式必須與本身的社會經濟環境相適應。
此外,波特認為還有兩個附加因素,即機遇和政府。波特提出的競爭優勢的概念是指一個國家在世界市場競爭中實際顯現的優勢,是其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波特關于取得和保持國家競爭優勢的探討,根據中國的國情及外貿發展的實踐,借鑒該理論更具有現實意義。
二、正確理解和運用競爭優勢理論
1、關于競爭力認識上的誤區
在探討競爭力問題時,人們大多比較關注絕對優勢理論,并且在以下三方面容易形成誤區。
(1)把產業的競爭優勢誤解為絕對優勢。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單純靠部分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是難以形成競爭優勢的,必須將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
(2)把獲取競爭優勢與利用比較優勢對立起來。由于中國的比較優勢基本上都體現在技術含量很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產品上,所以就動員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發展高、精、尖、新產品,使產品特點迅速由長厚重大向輕薄短小方向轉變,結果是最終發展的高附加值產品缺乏競爭力,低附加值產品沒有機會得到發展,整體經濟不具備競爭力。
(3)認識不到獲取競爭優勢就是比較優勢不斷得到充分利用的過程。利用比較優勢與獲取競爭優勢不僅不是對立的,它們根本就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獲得競爭優勢與否的主要標準就是看比較優勢的充分利用情況,認識不到這一點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過去多年參與經濟全球化卻不能取得預期成果的最深層次的原因。
2、競爭優勢與比較優勢的聯系
盡管在經濟分析中,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是可以區分的兩個概念,但在實踐中,它們之間又有密切聯系,是不可分割的。
(1)在一國的產業發展中,一旦發生對外經濟關系,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就會同時發生作用。任何國家,即使是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也不可能在一切產業中都具有國際競爭優勢。這也表明,競爭優勢不能完全消除或替代比較優勢。
(2)一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往往易于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換句話說,比較優勢可以成為競爭優勢的內在因素,促進特定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也可以說,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3)一國產業的比較優勢要通過競爭優勢才能體現,即使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果缺乏國際競爭力,也無法實現其比較優勢;反之,非常缺乏比較優勢的產業,往往較難形成和保持國際競爭優勢。
(4)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本質都是生產力的國際比較,所不同的是,比較優勢強調的是各國不同產業之間的生產率的比較,而競爭優勢強調的則是各國相同產業之間生產率的比較。
3、正確理解把握競爭優勢理論
后起的發展中國家競爭優勢的形成關鍵是對比較優勢的充分利用,如果完全套用比較優勢理論可能會陷入比較優勢陷阱,而一味追求競爭優勢有可能陷入趕超戰略的困境。如何正確運用競爭優勢理論關鍵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只要全世界的生產要素和經濟資源沒有完全流動,一國在參與經濟全球化時就可以通過充分利用比較優勢來獲取競爭優勢,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發達國家限制發展中國家移民以及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商品進口設置貿易壁壘的情況看,這種流動很不徹底,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遠未喪失,最明顯的一點是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通過利用本國質量較高、成本較低的熟練勞動力去替達國家的低程度熟練勞動力,獲得一種競爭優勢。
其次,把競爭優勢理解為對比較優勢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我國與跨國公司平等合作、實現雙贏。中國通過對比較優勢積極而充分的利用,將擴大與跨國公司合作的基礎,借助跨國公司彌補本國生產要素和經濟資源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使經濟實力明顯較弱的企業通過與跨國公司的合作達到平等互利的目標,最終實現競爭優勢。
最后,把競爭優勢理解為比較優勢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我國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抵制發達國家單方面削弱我國競爭優勢的企圖。擁有絕對競爭優勢的發達國家一方面想獲取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巨大好處,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擔經濟全球化給其帶來的必不可少的壓力,千方百計地以政治、經濟等各種手段去阻礙發展中國家競爭優勢的發揮,提出超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的對外開放要求和速度。
比較優勢得不到利用的對外開放不如不開放,任何一種對外開放措施都必須能在經濟增長上反映出來,這是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一個最基本的標準。
三、對策建議
借鑒競爭優勢理論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是提高企業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政府應努力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設施。努力尋求企業、產業和政府的聯動機制,并使這些聯動機制能經受住國際化的考驗。針對我國國際競爭力存在的問題以及薄弱環節,特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加快市場取向改革,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在加快市場取向改革方面,關鍵要解決好以下問題:一是加大國有企業的改革力度,構筑有利于發展的微觀基礎,按照黨的十六大的要求,既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又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國資委的成立,為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為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創造了條件。應不失時機地加快推動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二是要加快市場體系的建設。為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同時要繼續整體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三是要加快轉變和規范政府職能,完善政府的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深化財政、稅收、金融和投融資體制改革。
2、根據企業的競爭力狀況,把握市場開放的力度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總體上仍缺乏國際競爭優勢,宏觀上要求實行適度的貿易保護,但這種保護應是積極的而不應是消極的,過度的保護只能是保護落后,而適度的保護才可以促進和提高本國產業的競爭力。總結入世以來的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我們應清醒地看到,中國仍面臨著市場開放的巨大壓力,隨著未來入世承諾的兌現,真正的挑戰還在后面。當務之急,一是要繼續抓好各項應對措施的研究和啟動。二是要深入研究WTO新一輪談判的內容和對我國的影響,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對外開放的時間表。三是要進一步完善爭端解決機制,加強對外談判和磋商的力度,變被動為主動。四是要抓緊研究國外對我國設置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充分利用WTO允許的法律手段,打破國外對我國的不合理限制,維護企業的利益,為推動企業國際化開創良好的外部環境。
3、根據出口產品競爭力狀況,調整外貿政策
盡管近年來中國的外貿出口迅猛增長,出口產品競爭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受政策性影響很大,加入WTO后,隨著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有必要進一步調整外貿政策,鼓勵企業進一步參與國際競爭。這些政策包括,一是外貿政策從單純保護轉向鼓勵競爭,適應開放型經濟的需要,統一各類企業的稅收標準,進一步放開外貿經營權,除個別關系重大的商品仍維持指定公司經營外,應進一步放開企業進出口經營范圍。二是深化改革外貿管理體制和進出口許可證制度,貫徹公開透明簡化手續的原則。三是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在海外投資辦廠。充分利用國外的有利條件,取得好的投資收益。四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簡化企業的出入境手續,為企業開拓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便利。五是加強進出口商會和協會的協調職能,限制企業盲目低價出口競爭行為,促進出口從規模型轉向效益型。
4、發揮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促進產業競爭力的提高
為了振興我國產業的競爭力,我們必須從全球產業發展的全局部署我國的產業發展戰略。一是要制定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財政金融政策。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限制低水平建設,解決落后企業退出市場的障礙問題,把資源集中配置在對中國產業有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上,加快這些產業的發展促進其競爭力的提高。二是要立足于自身條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發揮高新技術產業擴大出口的效應。三是要制定產業技術政策,通過保護知識產權,技術和專利,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整體產業素質。四是要研究制定產業組織政策,促進企業組織優化,提高企業的集中度,形成必要的產業群效應,形成優勢產業與相關產業、主導產業與非主導產業的良性互動關系。
5、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努力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一是企業必須轉變觀念,充分認識目前所面臨的競爭環境,迎接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挑戰,積極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形成在競爭中發展和在發展中競爭的良性互動格局,力求在市場競爭中不依賴政府保護而獲得競爭地位。二是主動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步伐,從追求數量和規模的擴大轉變為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強企業競爭優勢為目標,特別要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要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企業的強大競爭力主要體現在高于競爭對手的生產效率,而決定企業生產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技術和管理。四是要全面了解中國入世的承諾和市場準入的時間表并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制定具體的應對措施,鞏固和提高競爭力。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金融危機 貿易保護主義 應對策略
一、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形式和新特點
(一)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形式
無論是對傳統貿易保護措施的運作還是WTO框架中貿易救濟手段的使用,基于維護本國投資、就業的貿易保護主義火苗目前已經非常清晰地在歐美和新興市場國家蔓延,其紛繁復雜的主要表現形式如下:
1 技術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以維護國家安全、保障人類健康、保護生態環境、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采取一些阻礙其他國家商品自由進入該國市場的技術性措施。其主要表現在苛刻的技術標準、環境標準、嚴格的認證制度和繁瑣的檢驗程序等方面。美國、日本以及歐盟在商品標準、技術法規和技術認證制度等方面設置了多種貿易技術壁壘,特別是各種技術認證制度差異性大,認證難度和成本費用高,正成為歐美國家貿易保護的主要形式。如歐委會宣布從2009年5月1日起,所有輸歐產品中富馬酸二甲酯的含量不得超過0.1毫克,每公斤,而該物質廣泛應用于鞋類等輕紡產品殺菌及防霉處理。意大利衛生部部令,要求對使用該物質作為防霉劑的產品進行沒收和檢測,并特別指出要對中國產品進行嚴查。美國服裝鞋類協會也公布了其全球限制物質名單RSL第四版修正稿。受限物質包括富馬酸二甲酯、甲醛、殺蟲劑、重金屬、阻燃劑、石棉等。
2 出口補貼。據世行報告。出口補貼已成為各國實行貿易保護的主要措施。如歐盟宣布對黃油、奶酪和奶粉實行新的出口補貼:美國對其三大全國性汽車企業給予174億美元的直接補貼:此外,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阿根廷、巴西、瑞典和意大利也給本國汽車企業提供了直接或間接補貼。
3 反傾銷。作為對中國進行貿易反傾銷最多的新興市場國家,印度自2008年10月以來的短短幾個月內已經向中國的青霉素工業鹽、熱軋鋼、汽車轉向軸等17種產品發起了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達15億美元。幾乎同一時間,阿根廷就紡織、制鞋等產品對巴西和中國提出了反傾銷調查,而且阿根廷日前已經作出了對中國自行車車架及把手等部件每公斤征收3.02美元的懲罰性關稅且長達5年的決定。與此同時,巴西、墨西哥和秘魯等也對越南鞋采取了反傾銷行動。
4 特保調查。與傳統的反傾銷措施“先調查。后保護”相比,“特保”不僅具有“先保護。后調查”的優點,而且出手很快。正是如此,印度在過去1個月內向中國發起了七八起有關特保調查。其中近期對于進口中國的純堿產品從發起調查到作出初裁只用了10余天時間,對進口中國的鋁板及鋁箔的特別保障措施從立案調查到做出初裁只用了5天時間,而且分別加征31%和35%的從價稅。
5 特別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又稱緊急措施)。是指一國(地區)在某種產品進口大量增長以至對其生產同類或者與之直接競爭產品的產業遭受損害時,為補救或者便利產業調整而針對引起損害的進口產品采取的臨時進口限制措施。其特點只是針對產品數量的激增對進口國市場的影響,而不考慮進口增長的原因。與同屬貿易救濟措施的反傾銷措施與反補貼措施制度不同,后兩者針對的是不公平貿易,而保障措施針對的是公平貿易條件下的進口產品。該制度的這一特點為各國所重視,都將保障措施作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救濟制度。特別是2002年初美國“201鋼鐵保障措施案”的實施使鋼鐵產業保障措施案件劇增。2009年4月22日,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原產于中國的消費輪胎提起特別保障措施調查,要求對從中國進口的消費輪胎(包括乘用胎、輕卡胎、小型貨車輪胎和運動型多用途SUV輪胎等)限額為第1年2100萬條,之后的配額為每年增加5%,期限3年。
6 灰色區域措施。所謂灰色區域措施是指總協定成員國采取的在總協定原則和規定邊緣或之外的一些歧視性貿易政策措施。換言之,這些措施既不是合法的,也不是非法的,如“自動出口限制”、“有秩序的銷售安排”、“出口節制”、“進出口價格調控機制”、“勞工標準”等。這些灰色區域措施現已成為發達國家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所采用的有力武器,符合他們國內政治和經濟的強烈需求,但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產生了極大傷害。迫于歐洲國家的壓力。我國對一些輸歐紡織品實行自動出口限制,并和歐方達成協議,實施雙邊監控,一旦出現出口量大增,將發出預警,適當減少出口。
7 禁止進口。在2009年初明令對中國鋼鐵、化工、紡織等產品實施進口限制措施之后,印度前不久更是宣布在未來6個月中禁止從中國進口玩具,其抬高對中國的貿易壁壘上升到了極致。雖然時隔不長印度政府對中國玩具的態度有所軟化,但其殘酷的“封殺”陰影卻是有目共睹的。
8 提高關稅。與日前阿根廷政府提高農產品出口稅率的同時,埃及提高了砂糖進口關稅,并且巴西與阿根廷將連手提升南方共同市場國家對外進口稅率。而在提高汽車與收割機進口關稅之后,俄羅斯于日前又將牛奶、乳脂、黃油、煉乳的進口關稅分別提高15%到20%。
9 貨幣貶值。為了保護本國產品出口的競爭力,最近半年以來,一些國家采取貨幣貶值的做法。如俄羅斯自去年8月至今已使盧布累計貶值55%,而哈薩克斯坦則創下了本幣一次性貶值25%的記錄,另外,亞洲國家中韓元兌美元在2009年來已經累計貶值20%,而泰國、新加坡、印尼等國貨幣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大幅貶值,
10 購買國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于2009年2月13日通過了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而這項計劃保留了帶有明顯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購買美國貨”條款。
(二)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特點
1 與以前貿易保護主義相比,當前的貿易保護主義有著深遠的蘗生基礎。這次金融危機源于美國虛擬經濟的破滅。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并非偶然,是長期病因積累的結果。經濟學家熊彼特講過,大蕭條是資本主義的一次冷水浴。這次冷水浴在某種程度上來源于美國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失衡,過度超前消費的觀念,對新自由主義的崇拜和金融監管的不作為。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后要重振美國的雄心壯志和隨后出現的窘境,他低調和謹慎的表態,可知“救市”的困難和擺脫經濟危機的難度。時至今日,金融海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加深了經濟危機深度和加大了波及的范圍,可能引發社會動蕩和政治危機,加重人們的悲觀情緒。這些壓力正在變成重大的政治壓力,
2 貿易保護主義全球產生連鎖和示范效應。20世紀90
年代以后,市場經濟體制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加速了經濟全球化。通過金融體系、國際分工體系、貿易和服務的渠道,經濟全球化把世界各國結合在一起,國內外市場日益融合,其結果是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正傳遞和經濟波動的負傳遞機制加快。居于經濟全球化“火車頭”地位的美國,其金融海嘯和經濟危機正通過經濟全球化的各種渠道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蔓延,使危機帶有世界性。由此引發的貿易保護主義如果產生連鎖和示范效應,就可能引燃全球性的貿易保護主義之火。無一國家可以幸免。
3 各國對防止貿易保護主義虛多實少,言不由衷。20世紀30年代超貿易保護主義的慘痛后果。資本國際化與企業利潤最大化的追求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約束,理論推導貿易保護主義的危害,使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都對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進行譴責,但有些虛多實少,言不由衷。2008年11月15日,包括美國、日本、歐盟等20國集團首腦承諾至少12個月內不會實行保護主義措施。首腦們的共同聲明墨跡未干,參會的許多國家就把承諾放在腦后,美國首先食言,奧巴馬總統一上臺,就率先采取“購買美國貨”的保護市場的措施。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報告,2008年秋天以來。在金融海嘯和經濟危機沖擊下,有22個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采取了提高關稅、支持國內產業發展政策等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有些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一方面表示要遵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同時曲解和利用反傾銷、反補貼、一般保障和特殊保障措施:在“科學和合理”名義下,獨立設置帶有歧視性的技術性和綠色貿易壁壘措施:在“為了公眾利益”的口實下,印度政府2009年1月23日宣布禁止進口中國玩具長達6個月的禁令,
4 貿易保護領域、保護形式更趨多樣性。首先,貿易保護領域增多。貿易保護領域從貨物向服務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和知識產權延伸。其次,貿易保護從國家向貿易集團延伸,經濟貿易集團開放型趨勢逆轉為封閉和排他性。再次,貿易保護手段繁多。在貨物貿易上,保護手段從關稅措施到非關稅措施再到環保、社會責任措施:服務行業。在產品移動、人員流動和開業權等方面設置更多限制,出現排外勞工等;在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上,非理性的維權和任意侵權現象頻頻出現。最后,出現資本保護主義。為彌補虛擬經濟帶來的金融斷鏈,一些國家鼓勵本國銀行主要為國內資產投資,把銀行給國外的貸款調回國內。在與貿易有關的投資上,鼓勵資本回流和排斥外資。
5 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更趨復雜性和隱蔽性。首先,層出不窮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將超出世界貿易組織現有協定與協議的約束范圍,應對和解決起來難度加大。其次,難以判斷名義繁多的貿易保護主義手段的是非,有些保護貿易措施魚目混珠,如為了環保、國民健康、安全和社會責任等確立的貿易保護措施難以判斷正當還是不正當。再次,由于科學技術、資金和檢驗能力的相對落后,在興起的貿易保護主義面前,發展中國家將處于被動和弱勢地位。
6 保護手段出現“南北差異”。外部需求下降、融資困難使不少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加強對國內市場的保護,但相對于發達國家大把的補貼而言,發展中國家傾向于采取提高關稅的手段,比如根據WTO的信息。印度提高了某些鋼鐵產品關稅,厄瓜多爾將940種產品的關稅提高5%-20%不等,俄羅斯亦提高部分汽車的進口關稅等等。這是因為,一方面發展中國家較發達國家具備更多的合法提高關稅的政策空間,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相對缺乏融資能力和渠道,提高關稅可籌集更多的資金以緩解財政壓力,同時保護國內市場和就業。此外,世界銀行的監測顯示,2008年下半年以來,反傾銷調查的平均數量及裁定征收反傾銷稅的案件比2007年分別上升15%和22%,與前幾年的緩和之勢亦形成鮮明的對比,其中大部分亦是由發展中國家發起的。
二、貿易保護主義的危害及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一)上述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將給世界經濟貿易帶來五大危害
1 使經濟全球化逆轉,已經形成的金融體系、全球性分工體系、生產體系和銷售體系鏈條斷裂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都要蒙受其害。
2 嚴重沖擊全球貿易,引發貿易戰。使世界性的貿易摩擦增多,貿易爭端加劇。
3 以世界貿易組織為組織和法律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推動的貿易自由化受阻,多哈回合將久拖不決。
4 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將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使發展中國家受到重創,但在經濟全球化傳遞機制拓寬的情況下,又會出現反向作用。成為發達國家的飛去來歸器,陷入誰都保護不了的局面。
5 把整個世界拖向更為深重的經濟危機,引發社會動蕩和政治危機,滋生各種意想不到的惡果。
(二)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1 影響我國商品出口結構。我國出口商品中勞動密集產品比重高。出口商品的狀況,決定了我國出口產品很容易受到反傾銷、環保法規的影響和沖擊。如我國大量農產品和食品出口因為發達國家制訂的嚴格的農藥及有毒物質殘留量標準及嚴格的衛生檢疫標準而被退貨、索賠甚至是禁止進口;發達國家為保護其市場及其相關產業,以保護環境和人身健康為名,不斷設置各種綠色壁壘來限制我國紡織與服裝出口。
2 我國出口市場受阻因素增多。雖然我國一直以來都采取市場多元化戰略,但由于拉美及非洲國家購買力不強,實際出口仍不多。目前我國商品的主要進口國仍集中在美、日和西歐等發達國家,他們的反傾銷、環保和技術法規又是世界上最嚴格最完善的。因此,受到新的非關稅壁壘阻礙的可能性非常大。再則,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出現,集團內的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大幅度減少,貿易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排斥集團外產品。
3 雙邊或多邊貿易摩擦和糾紛增多。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一些國家基于自身利益,充分利用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趨勢,采取貿易保護措施,限制我國產品進口。貿易保護致使我國與一些國家經常引發邊貿易摩擦和糾紛,嚴重的甚至引起貿易戰,對雙邊、多邊貿易關系甚至外交關系產生消極影響。
三、我國應對策略
(一)應把WTO規則作為遏制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手段
盡管WTO規則及實施機制遠未臻完善,或者處于灰色地帶,難以成為遏制保護主義的“速效藥”。比如在關稅領域,WTO成員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實際適用的關稅常常遠低于其承諾,這意味著不少成員國可以隨時提高其關稅保護水平。非關稅領域的灰色空間更大。以WTO體制為例,反補貼規則并不適用于服務貿易,因而政府對金融系統的救助缺乏有效的國際法約束。即便一些國家違背國際條約,亦由于信息不完全性。或國際法救濟的滯后性、軟弱性而難以及時有效地受到制止。
但毋庸置疑的是,WTO體制仍是各國默認的保護主義底線。至今尚沒有哪個國家公開背棄半個多世紀形成的自由貿易規則,而是盡可能地尋求所謂“合法的保護主義”,或稱“巧妙的保護主義”,恰恰說明了現有規則并未失效。美國府院最終達成的經濟刺激方案明確。應以與美國所承擔國際義務不
相違背的方式實施,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根本而言,全球化下的復雜性相互依賴是確保WTO規則效力的真正基礎,因為任何國家過度短視的保護主義行為均可能適得其反。“大蕭條”時期各國“以鄰為壑”的做法給人們留下了慘痛的教訓。
(二)應積極推動國際社會危機干預政策協調,聯手遏制保護主義蔓延
1 財政政策的協調。2008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貨物貿易出口國。并且已經深切感受到危機影響之重,近幾個月以來出口同比連續出現兩位數下降。中國是世界上財政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國家。以緩解外需下降的壓力,因而對各國配套實施相關政策具有重要的利益。
2 貨幣政策的協調。相對而言,中國虛擬經濟體系的開放較為審慎,外商直接投資、金融市場雖然亦會受到全球信貸緊縮的影響,但是國內銀行體系相對安全。中國應密切關注各國匯率政策走勢,尤其是美元發展與美元資產的安全性,呼吁相關國家采取負責任的做法,防止出現競爭性匯率貶值引發的貿易戰。
(三)應鼓勵企業牢固樹立以質取勝的戰略意識,注意品牌和營銷渠道的建立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競爭已經開始從產品競爭轉入到品牌、營銷、管理等綜合實力的競爭。我國出口企業應跳出惡性價格競爭的怪圈,追求產品的差異化和自主創新品牌的建立,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根本上解決產品的質量問題。我國出口檢驗檢疫機構也應采取有效措施,運用先進的檢測手段和高超的檢測水平,通過嚴格把關和優良服務,促進出口產品的結構改善和質量提高。
(四)建立產業損害和國外貿易保護的預警機制
1 政府應組織專門的人力和物力,加強對西方國家貿易保護政策和法規的研究。研究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體系、反傾銷調查體系和綠色壁壘體系,認真總結國內外企業突破貿易保護的經驗和教訓。建立國外貿易保護的數據庫,根據國際市場的新情況,及時向企業傳遞有關信息,及時預警信息,幫助、指導國內企業突破國外新貿易保護主義的障礙。
2 檢驗檢疫機構應積極利用信息優勢,增強對出口商品價格的分析能力,及時發現低價競銷的苗頭,提供給有關決策部門參考。
3 定期對一些敏感產品列出清單,與海關、經貿部門配合,公布有關商品的最低限價,并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評估制度,對出口商品的生產技術標準、品質和價格進行評估,限制或禁止出口那些技術附加值低、以大量輸出自然和環境資源為特征的商品。
(五)改善對外貿易戰略。減少貿易保護主義的威脅
1 盡量分散出口市場。以往的外貿實踐證明,出口商品的批量越大,地區越集中,受到保護主義的打擊就越嚴重。因此,我們應該盡量避免在一個短期內向某一個國家或地區大量出口同類產品。同時我們應拓展新的海外市場,改變以往集中同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做生意的狀況。在當今西方發達國家保護主義盛行的情況下,我們應特別注意開拓發展中國家這塊重要的海外市場。
2 提供各種便利條件,支持中國有能力的企業走出去,繞開貿易壁壘,建立本身的全球生產體系和營銷體系,開辟新市場。我們應制定措施,鼓勵各地企業到海外投資設廠,特別到保護主義嚴重的國家去投資設廠。就地生產和銷售。到發達國家設廠既有利于提高我們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還可以將一些國內銷售市場已趨飽和的諸如機械加工、機電等部門的企業轉向海外,以延續生機。
(六)加強對主要貿易對象國的宏觀和發展趨勢研究,及時調整產品、貿易和競爭方式。鞏固和發展已有的市場。
參考文獻:
[1]薛榮久.經濟全球化下貿易保護主義特點、危害與遏制[j]國際貿易,2009(3).
[2]熊霞.淺析新貿易保護主義現狀及我國的應對措施[j].知識經濟,2009(3).
[3]金澤虎.析金融危機催生的新貿易保護主義特色與危害[j]對外經貿實務.2009(3).
[4]畢夫.新興市場貿易保護與中國的對策[j]對外經貿實務,2009(4).
- 上一篇:風險投資實用分析技巧
- 下一篇:小兒推拿中醫基礎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