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改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8 03:23: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貨幣改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國政府的貨幣改革
摘要:貨幣現代化是發展現代經濟的必要條件.南京民國政府在1932-1935年間推動的貨幣制度改革是中國貨幣制度現代化的開端,它為抗戰前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通過實施"廢兩用元"政策,民國政府統一了貨幣的對內價值,實現了貨幣發行的標準化;法幣政策的推行,使中國貨幣擺脫了傳統的銀本位制度,實現了紙幣作為信用貨幣在全國范圍內的流通;而民國政府后期法幣被迫退出流通市場,則說明以發行貨幣彌補財政赤字的手段是行不通的.
關鍵詞:民國政府貨幣改革廢兩用元法幣
統一貨幣是國民經濟保持高效運行的前提條件之一,也是政府推行貨幣政策的出發點。1932至1935年,南京民國政府在重重困難之下,對貨幣進行了大幅度改革。這次改革是中國貨幣現代化的開端,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廢兩用元”,它標志著金屬作為貨幣逐漸退出了流通領域,中國貨幣開始走向標準化;第二階段是“法幣政策”的推行,它意味著貨幣定價方式的徹底改變。這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它使當時的中國經濟擺脫了30年代早期的大蕭條。后來由于連續戰爭,民國政府在缺少貨幣發行紀律約束情況下法幣發行惡性膨脹,最終迫使法幣退出了流通領域。目前,與本論題相關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僅有吳玉文①、劉方?、谠谠u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經濟政策時,論及當時的貨幣金融政策。顯然,從貨幣金融的角度系統分析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貨幣現代化運動,對完善我國當前的貨幣制度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
一、構建以銀本位為基礎的統一貨幣單位
歷史上,中國多數朝代實行金屬本位制度,由朝廷規定貨幣金屬的成色和重量。明清時期隨著對外交往的增加,外國貨幣開始進入流通領域。由于流通中貨幣種類繁多,不同種類貨幣之間成色、重量各不相同,使得價值難以統一,兌換手續相當復雜。這種幣制的混亂不僅增加了經濟活動中的交易成本,也使得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受到一定的影響,“阻礙了工商財政的現代化?!雹?/p>
要發展經濟,首先要完善貨幣制度,改變過去濫發紙幣、銀票,隨意濫鑄制錢的狀況。南京臨時政府剛剛成立,孫中山先生就于1912年2月試圖統一貨幣,通過接管江南造幣廠,使之成為“民國特設鼓鑄機關”。接著財政部又籌建了中國造幣總廠,掌管全國貨幣鑄造和舊幣的熔鑄。但因南京臨時政府存在時間較短,這次改革不了了之。1914年2月7日,袁世凱政府頒行《國幣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明確規定“國幣”的鑄造發行權限屬于政府,公款出入必須使用“國幣”,市面流通的舊幣,由政府以“國幣”回收兌換。④軍閥混戰使臨時政府統一貨幣的努力付諸東流,地方銀行濫發貨幣現象日趨嚴重。四川、廣東、廣西、湖北、江西等省份各種貨幣混雜,泛濫成災,百姓深受其害。1913年,湖北省輔幣每元僅值銀元七角,廣東為八五折,東北的小銀元票跌至三分之一,四川軍票泛濫,貴州紙幣一元只抵四角,陜西軍餉則全靠官發紙幣。⑤
貨幣改革與貿易互動關聯
一、貨幣改革與中國進出口貿易互動的歷史分析
中國在1994年進行了貨幣改革,并軌官方匯率和市場調劑下的匯率之后,實行單一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經過有效的貨幣改革之后,在合理的進出口貿易政策合作,中國的進出口貿易迅速從貿易赤字變成一個貿易順差。在2001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成為世界第七大的國家,2004年的貿易順差達319.8億美元,年進出口總額的規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進出口貿易總額第三大的國家。在一個單一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下,各主要貿易伙伴在中國不斷擴大進出口貿易順差的情況下紛紛對中國施壓,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空前巨大。隨著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地加劇,迫使中國在2005年不再繼續單一性的釘住美元,而是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改革措施進行主要的貨幣改革。通過小心調整人民幣匯率,來通過人民幣的的靈活性,避免人民幣的價值被高估,導致對經濟貿易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2005年7月21日,我國正式宣布開始實行進行貨幣改革,不再實行單一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而是采取一個務實的態度,通過一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度,參照一籃子貨幣調控人民幣匯率,最終達到人民幣升值2%的目標。中國的貨幣改革以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整體為主體,在未來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將有深遠的影響。因為匯率波動和一國國內物價水平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與此同時,匯率的變化深刻影響了國家對外經濟貿易平衡,深刻影響著國內經濟活動的波動。匯率貶值或者升值是否最終改善貿易收支受到世界經濟的復雜因素的影響。從當前的經濟形勢看,人民幣升值可以放慢我國進出口貿易順差高速增長的速度,減少和世界主要貿易伙伴的沖突,減少可能產生的貿易摩擦,減輕反傾銷訴訟和其他的貿易爭端。
2010年中國為了應對進出口貿易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深入經濟改革,宣布加快人民幣的貨幣改革的進程,采取多種方式逐步推進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通過具體得力的措施,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連續出現小幅升值。在中國采取可控的貨幣改革的背景下,中國的出口貿易總額增加的速度有所放緩,但是進口貿易總額與出口貿易總額卻還是帶著強勁的勢頭連年上升,成功地實現了有利于進出口貿易發展的貨幣改革的軟著陸。
二、貨幣改革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直接影響
進出口貿易傳統理論是:貨幣經過適度的貶值一般可以提高進出口貿易平衡,通過進出口貿易的價格杠桿作用,達到促進出口和抑制進口總額的目的,人民幣貶值也會帶給總價值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增長,但出口的匯率的影響系數的影響匯率超過進口系數,實證研究的結果仍然是使貨幣貶值出口貿易總額的增長超過了進口貿易總量的增加,可以改善貿易收支。運用協整理論和誤差修正模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F實的進出口貿易為核心的國際經濟中,且匯率要對貿易產生顯著的決定作用的話是需要兩個充分條件:一是,在國際市場上可以提供完全替代各貿易國競爭商品;二是,各貿易國競爭商品包含等量資本、等量勞動與等量的技術投入度。在人民幣實際匯率與進出口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短期中進出口貿易總額的變化很難說是人民幣實際匯率發生變動的原因。人民幣貶值會帶動進出口貿易總額的上升,而人民幣升值會導致進出口貿易總額的下降。這樣的結論與現實經濟中國匯率變動和進出口貿易現狀部分相符,從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數據看,2008年中國出口總額高達14285.5億美元,進口總額高達11330.9億美元,而耐人尋味的是:2009年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分別降為12016.6億美元與10055.6億美元,是與這期間人民幣升值呈明顯的負相關變動關系。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一、金融全球化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引發的問題
(一)導致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速度已超過國際貿易和國際生產的增長速度。而且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短期國際投機資本數額仍在不斷膨脹。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正是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為短期性國際資本的流動提供了便利。反過來,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又強化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這些基于套利性動機的短期國際資本總是對一國金融體系的缺陷伺機攻擊,并導致貨幣危機的爆發。隨后,當短期國際性資本大批逃離該國時,又會將貨幣危機放大成銀行危機、金融危機、甚至整個宏觀經濟的衰退。
(二)導致國際儲備供求矛盾深化。國際貨幣體系決定國際儲備體系,在現行的多元貨幣體系下,一國的儲備資產中的特別提款權、儲備頭寸和黃金儲備是相對穩定的,這時,外匯就成了一國增加國際儲備的主要手段。通常來看,外匯收入的增加來源于國際收支盈余,這樣在國際收支差額與外匯儲備的關系上,一些國際收支長期盈余的國家外匯儲備需求較低,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過剩,而赤字國雖有強烈的外匯儲備需求,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短缺。于是,就出現了國際收支差額對外匯儲備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矛盾。
此外,國際儲備的供求矛盾還體現在儲備貨幣發行國與非儲備貨幣發行國的不平等上。對于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可以輕松的通過貨幣發行和貨幣互換來取得外匯儲備,但是他們作為發達國家往往又都是國際收支順差國,有大量的外匯儲備積累。對于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來說,他們只能通過增加出口來取得外匯,但是這些國家往往是發展中國家,出口能力有限。這樣,在國際儲備的管理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處境形成強烈反差,迫切需要儲備的國家面臨儲備短缺,而不需要儲備的國家反而出現儲備過剩。
(三)導致國際收支調節混亂。多元化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允許各國在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可采用不同調節方式,但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外,其他幾種調節方式都由逆差國自行調節,并且國際上對這種自行調節沒有任何的制度約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協調機制和監督機制。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節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已經發生了異化,他的主要義務由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維護固定匯率、為嚴重逆差國提供資金援助及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常項目交易的多邊支付體系,轉移到了維持貨幣的自由匯兌,因為他假定自由浮動的匯率具有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功能,無需過多干預。這樣,當部分逆差國出現長期逆差時,由于制度上無任何約束或設計來促使逆差國或幫助逆差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逆差國只能依靠引進短期資本來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資本的流入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在國際收支調節問題上的這種混亂狀態,成為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矛盾的集中體現。
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構想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論文
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性(Conditionality)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對成員國進行資金融通。但是,這種融資與一般的商業貸款不同,具有較為苛刻的條件和鮮明的政策性。例如,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為國際金融領域重要的協調和仲裁者,對各國進行了經濟援助和干預。但是,在IMF和各國達成的援助協議中,附加了以下條件:(1)整頓金融秩序,勒令部分金融機構破產,并對金融機構進行重組,使其盡快達到“巴塞爾協議”的資本金要求,但在此過程中必須保護存款者和債權人的利益;(2)開放金融市場,取消對外資參與本國金融機構的限制;(3)削減財政開支,緊縮經濟,提出新年度的宏觀經濟預測指標(包括降低GDP增長率、遏制通貨膨脹水平、改善國際收支);(4)調整經濟結構,進行市場化和私有化改革。
事實上,對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一個以穩定各國間匯率關系為行動宗旨的國際組織來說,它提出的調整方案,或者說貸款的條件性,主要考慮的是危機國的外部經濟均衡,同時總是從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出發,鼓勵各國經濟開放和金融自由化。以韓國為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緊急援助的條件是:采取停業破產等手段整頓金融機構,開放貿易和金融市場,將1998年GDP的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將經常項目赤字控制在GDP的1%以內,通貨膨脹率控制在5%以內,為穩定市場提高利率水平等等。
基金組織認為,以上的措施有助于危機國家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首先,整頓金融部門、保護存款人利益是恢復市場信心、提高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開放金融市場可以吸收國際先進的管理水平和先進技術,引進外資,同時可以在外國金融機構的競爭下,加速本國金融機構與國際接軌,加大改革步伐,提高經營效率;再次,削減財政開支、緊縮經濟能夠縮減有效需求,減少進口,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保持幣值穩定;最后,調整經濟結構能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從本質上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的競爭性,而市場化和私有化改革、減少政府的干預則能使各國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從理論上講,這些措施無可厚非。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危機國家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援助,并要求這些國家進行金融改革,目的是使受援國得以避免更加嚴重的災難。然而,IMF的救援引起了國際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注,褒貶不一,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救援方案,國際經濟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
1.IMF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元兇
小議國際貨幣機制的改革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的金融活動趨于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國界的傳播和現代化電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國際資本流動加速,國際金融市場規模擴大,各國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金融市場運行機制和運行格局,并使得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越來越無法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在“牙買加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演化而來的,也被稱為“無體系的體系”,它既沒有同一的匯率安排,也沒有明確的本位貨幣,各國的經濟政策行為也難以受到約束。
當爆發金融危機時,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國共同遭受危機影響的程度加深,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極易受到攻擊。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爆發的多次金融危機,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與國際貨幣體系矛盾的凸現。
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西方發達經濟體紛紛進入衰退期,世界經濟重心逐步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轉移。由于這些發展中國家并未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獲得相應的話語權,因此他們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意愿極為強烈。隨著近年來其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改革的呼聲也更加高漲,發達國家已無法再忽視發展中國家的聲音,改革已勢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引發的問題
(一)導致短期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資本流動的增長速度已超過國際貿易和國際生產的增長速度。而且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短期國際投機資本數額仍在不斷膨脹??鐕Y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正是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為短期性國際資本的流動提供了便利。反過來,跨國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性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又強化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這些基于套利性動機的短期國際資本總是對一國金融體系的缺陷伺機攻擊,并導致貨幣危機的爆發。隨后,當短期國際性資本大批逃離該國時,又會將貨幣危機放大成銀行危機、金融危機、甚至整個宏觀經濟的衰退。
(二)導致國際儲備供求矛盾深化。國際貨幣體系決定國際儲備體系,在現行的多元貨幣體系下,一國的儲備資產中的特別提款權、儲備頭寸和黃金儲備是相對穩定的,這時,外匯就成了一國增加國際儲備的主要手段。通常來看,外匯收入的增加來源于國際收支盈余,這樣在國際收支差額與外匯儲備的關系上,一些國際收支長期盈余的國家外匯儲備需求較低,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過剩,而赤字國雖有強烈的外匯儲備需求,卻出現了外匯儲備的短缺。于是,就出現了國際收支差額對外匯儲備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矛盾。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論文
摘要:本文回顧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世界各國為求自救所尋求的兩條路徑,即建立某種貨幣聯盟和重新實行美元本位制。在分析美元本位制利弊的基礎上,作者提出對于亞洲國家來說,唯一的出路在于效法歐洲,積極推進亞洲貨幣的一體化進程。而且,無論今后的亞洲經濟和貨幣一體化可能采取怎樣的形式,擴大人民幣在大中華地區、亞洲地區、乃至全球的使用范圍,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關鍵詞:國際貨幣體系,美元本位制,匯率金融危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是一個被國際社會熱議了半個多世紀但迄今尚無結論的問題。廣大非關鍵貨幣國家(地區)一直在抱怨如今的國際貨幣體系“不合理”。但是,這種主要基于道義理由的責難不可能產生實質性效果,因為,國際貨幣體系的建立及其演化,一向就只相信經濟和金融的實力:在國際金本位時期,擁有大量黃金儲備的國家可以主宰世界;而在不兌換的法償貨幣時代,則是那些在全球生產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能夠讓自己的貨幣走遍全球,為其他國家使用和持有,并且以此來左右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動態。基于這樣的道理,今天我們所以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問題列為中國進一步發展的主要議題之一,也正是因為,本世紀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增長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地區的長達20余年的高速增長,已大大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實力對比--實力格局的這種變化,必然會引發關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訴求。
一、從亞洲金融危機談起
亞洲金融危機10周年的時候,曾經有很多國際組織和研究者擔心,金融危機將重返亞洲。例如,著名的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在一篇題為《2007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經濟和社會概覽》的研究報告中就宣稱:在亞洲金融危機過去整整十年的時候,金融危機可能重返這個地區,而其主要的觸發因素,將仍然是貨幣匯率危機。今天來看,危機復歸的預言固然過于兇險而且完全沒有兌現,但關于匯率問題將始終困擾亞洲國家國內經濟運行和對外經濟關系發展的論斷,則確實觸及了廣大亞洲國家(地區)的心頭之痛。
匯率是國際貨幣制度的中心環節;發生匯率危機,折射出的是國際貨幣制度的不利影響。因此,如果說亞洲的問題出在匯率上,那么我們可以等價地說,亞洲國家的經濟運行強烈受到如今國際貨幣制度的不合理影響。
民國政府貨幣改革論文
摘要:貨幣現代化是發展現代經濟的必要條件.南京民國政府在1932-1935年間推動的貨幣制度改革是中國貨幣制度現代化的開端,它為抗戰前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通過實施"廢兩用元"政策,民國政府統一了貨幣的對內價值,實現了貨幣發行的標準化;法幣政策的推行,使中國貨幣擺脫了傳統的銀本位制度,實現了紙幣作為信用貨幣在全國范圍內的流通;而民國政府后期法幣被迫退出流通市場,則說明以發行貨幣彌補財政赤字的手段是行不通的.
關鍵詞:民國政府貨幣改革廢兩用元法幣
統一貨幣是國民經濟保持高效運行的前提條件之一,也是政府推行貨幣政策的出發點。1932至1935年,南京民國政府在重重困難之下,對貨幣進行了大幅度改革。這次改革是中國貨幣現代化的開端,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廢兩用元”,它標志著金屬作為貨幣逐漸退出了流通領域,中國貨幣開始走向標準化;第二階段是“法幣政策”的推行,它意味著貨幣定價方式的徹底改變。這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它使當時的中國經濟擺脫了30年代早期的大蕭條。后來由于連續戰爭,民國政府在缺少貨幣發行紀律約束情況下法幣發行惡性膨脹,最終迫使法幣退出了流通領域。目前,與本論題相關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僅有吳玉文①、劉方健②在評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經濟政策時,論及當時的貨幣金融政策。顯然,從貨幣金融的角度系統分析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貨幣現代化運動,對完善我國當前的貨幣制度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
一、構建以銀本位為基礎的統一貨幣單位
歷史上,中國多數朝代實行金屬本位制度,由朝廷規定貨幣金屬的成色和重量。明清時期隨著對外交往的增加,外國貨幣開始進入流通領域。由于流通中貨幣種類繁多,不同種類貨幣之間成色、重量各不相同,使得價值難以統一,兌換手續相當復雜。這種幣制的混亂不僅增加了經濟活動中的交易成本,也使得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受到一定的影響,“阻礙了工商財政的現代化?!雹?/p>
要發展經濟,首先要完善貨幣制度,改變過去濫發紙幣、銀票,隨意濫鑄制錢的狀況。南京臨時政府剛剛成立,孫中山先生就于1912年2月試圖統一貨幣,通過接管江南造幣廠,使之成為“民國特設鼓鑄機關”。接著財政部又籌建了中國造幣總廠,掌管全國貨幣鑄造和舊幣的熔鑄。但因南京臨時政府存在時間較短,這次改革不了了之。1914年2月7日,袁世凱政府頒行《國幣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明確規定“國幣”的鑄造發行權限屬于政府,公款出入必須使用“國幣”,市面流通的舊幣,由政府以“國幣”回收兌換。④軍閥混戰使臨時政府統一貨幣的努力付諸東流,地方銀行濫發貨幣現象日趨嚴重。四川、廣東、廣西、湖北、江西等省份各種貨幣混雜,泛濫成災,百姓深受其害。1913年,湖北省輔幣每元僅值銀元七角,廣東為八五折,東北的小銀元票跌至三分之一,四川軍票泛濫,貴州紙幣一元只抵四角,陜西軍餉則全靠官發紙幣。⑤
貨幣體系改革制度論文
一、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制度非均衡的表現
制度非均衡是導致制度變遷的前提條件,也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內在動機。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這種制度非均衡因素主要有兩點。
1.主體行為錯位。一般地說,國際貨幣制度包括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匯率制度的協調與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等幾個方面。1973年之后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西方國家的貨幣制度進入一種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時期,但作為布雷頓森林時代標志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卻依舊在國際經濟金融活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布雷頓森林體系究其來源實際上是二戰之后英美兩個大國在各自提出的“凱恩斯計劃”與“懷特計劃”之間斗爭的結果,代表了資本主義大國利益。由于IMF殘存的舊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的痼疾,使它不但沒有發揮應有的最后貸款人作用,反而因其在金融危機中開出一些不適當的“藥方”而備受世人的非議。
IMF成立于1945年,是一個旨在穩定國際匯價、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并通過提供短期信貸解決成員國國際收支暫不平衡問題的國際機構,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金融組織,與世界銀行和WTO并列稱為世界三大經濟“聯合國”。50多年來,IMF對世界各國的國際貿易政策、匯率確定和貨幣政策都產生重大的影響。IMF始終以體現美國的國家利益為主線,美國在基金組織中一國所占的份額就達到18%,擁有絕對的否定權。IMF對會員國的貸款規模極其有限,而在資金分配方面又存在著不合理之處,其貸款按會員國交納的份額分配,主要發達工業國占有份額的最大比重,但目前貸款資金最需要的都是發展中國家。另外,IMF提供貸款時附加的限制性條件極其苛刻,這種限制性條件是指IMF會員國在使用它的貸款時必須采取一定經濟調整措施,以便在IMF貸款項目結束或即將結束時能夠恢復對外收支的平衡。IMF同其它金融機構一樣,在發放貸款時必須考慮貸款資金的回收問題,以保證它擁有的資金能夠循環使用,就此而言,IMF發放貸款時附加限制性條件顯然是無可非議的,然而從IMF近年來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實行貸款限制性條件的實際結果看,由于IMF對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不夠準確和全面,附加貸款條件規定的緊縮和調整措施卻給借款國的經濟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在金融危機中,接受IMF的資金援助的東南亞各國都被迫按其所開的“藥方”進行調整和改革,而這些“藥方”都是:要求危機國采取財政緊縮和貨幣緊縮政策,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資進入并進一步穩定匯率;要求亞洲各國整頓金融機構,加速開放市場并邁向自由化,取消不平等的補貼政策等。IMF的這些限制性條件,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要求加速資本流動自由化,反倒進一步加劇了金融市場的動蕩;此外IMF對這些面臨匯率風暴沖擊的國家采取強制措施,不但無法恢復投資人的信心,反而加劇了資本的外逃;提高利率又迫使私人企業的資金成本大幅提高,從而加速破產的速度,并引發通貨膨脹的急劇上升。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指責美國借IMF對遭受金融危機的國家貸款之名,實行“經濟殖民主義”的掠奪。美國以援助為籌碼逼迫東南亞各國開放國內市場,并要求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樣更動搖了市場的信心,使東南亞的金融危機進一步蔓延。
2.制度缺位。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徹底瓦解,1976年簽訂以浮動匯率制合法化、黃金非貨幣化為主要內容的牙買加協議從此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國際金融進入了一個沒有體系的時期(注:學術界對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的國際貨幣體系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有人稱其為“沒有體系的體系”,也有人將其歸納為牙買體系。它的內容是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具有多元化的國際儲備資產,多樣化的匯率安排,多種形式的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及各國相對靈活的國內宏觀政策選擇,這種制度使國際金融市場發生重大變化。)。這種國際貨幣體系不存在“超國家”的制度因素,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它只是各國對外貨幣政策和法規的簡單集合。其特征表現為:各國對外貨幣政策轉向自由放任,取消各種限制性制度,允許貨幣逐步走向自由流動和貨幣價格的自由浮動,市場成為調節經濟的主要手段。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市場本身就是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包含了一大批附屬的制度,并且與社會中其他制度的復合體相互作用。總之,經濟不只是市場機制,它還包括那些形成市場、構建市場和通過市場起作用或引導市場起作用的制度”(注:《簡明帕氏新經濟學辭典》第33頁,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版。)。后布雷頓森林時代所謂的“沒有體系”是當前國際金融制度安排的總體特征,由于這種體系所造成的制度缺位使國際金融體系處于一定程度的無序狀態,這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又一個重要原因。這種制度缺位具體表現在: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論文
一、國際貨幣體系概念及演變
(一)國際貨幣體系的概念
國際貨幣體系是指各國政府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的需要,對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形式的總稱[1]。國際貨幣體系具有三方面的內容和功能:一是規定用于國際間結算和支付手段的國際貨幣或儲備資產及其來源、形式、數量和運用范圍,以滿足世界生產、國際貿易和資本轉移的需要。二是規定一國貨幣同其他貨幣之間匯率的確定與維持方式,以確保各國間貨幣的兌換方式與比價關系的合理性。三是規定國際收支的調節機制,以糾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確保世界經濟穩定與平衡發展。
(二)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演進歷程
1.一戰前國際貨幣體系是國際金本位制度。黃金是最主要的國際儲備,國際間支付原則、結算制度是統一的,各國貨幣都有各自的含金量,因此都必然是固定匯率制。沒有一個公共的國際組織的領導與監督,各國自行規定其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的辦法。
2.一戰后二戰前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建立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這時的匯率制度仍然是固定匯率制,國際儲備除黃金外,外匯(主要是英鎊和美元)占有一定比重。黃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具備金本位的基本特點。
金融全球化的國際貨幣機制改革透析
摘要: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國之間的金融聯系更為緊密,也使得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越來越無法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日益高漲,再次對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已勢在必行。
關鍵詞:金融全球化;國際貨幣體系;國際儲備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的金融活動趨于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國界的傳播和現代化電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國際資本流動加速,國際金融市場規模擴大,各國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金融市場運行機制和運行格局,并使得現行國際貨幣體系越來越無法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F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在“牙買加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演化而來的,也被稱為“無體系的體系”,它既沒有同一的匯率安排,也沒有明確的本位貨幣,各國的經濟政策行為也難以受到約束。當爆發金融危機時,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國共同遭受危機影響的程度加深,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極易受到攻擊。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爆發的多次金融危機,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與國際貨幣體系矛盾的凸現。
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西方發達經濟體紛紛進入衰退期,世界經濟重心逐步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轉移。由于這些發展中國家并未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獲得相應的話語權,因此他們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意愿極為強烈。隨著近年來其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改革的呼聲也更加高漲,發達國家已無法再忽視發展中國家的聲音,改革已勢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引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