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論文
時間:2022-02-05 04:52:00
導語: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國際貨幣體系的概念
國際貨幣體系是指各國政府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的需要,對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形式的總稱[1]。國際貨幣體系具有三方面的內容和功能:一是規定用于國際間結算和支付手段的國際貨幣或儲備資產及其來源、形式、數量和運用范圍,以滿足世界生產、國際貿易和資本轉移的需要。二是規定一國貨幣同其他貨幣之間匯率的確定與維持方式,以確保各國間貨幣的兌換方式與比價關系的合理性。三是規定國際收支的調節機制,以糾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確保世界經濟穩定與平衡發展。
(二)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演進歷程
1.一戰前國際貨幣體系是國際金本位制度。黃金是最主要的國際儲備,國際間支付原則、結算制度是統一的,各國貨幣都有各自的含金量,因此都必然是固定匯率制。沒有一個公共的國際組織的領導與監督,各國自行規定其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的辦法。
2.一戰后二戰前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建立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這時的匯率制度仍然是固定匯率制,國際儲備除黃金外,外匯(主要是英鎊和美元)占有一定比重。黃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具備金本位的基本特點。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內容:“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并建立固定比價關系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雙掛鉤”的具體內容是:(1)美元與黃金掛鉤;(2)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保持固定比價。通過黃金平價決定固定匯率;各國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不得超過金平價的上下1%,否則各國政府必須進行干預。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轉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1)美國國際收支必須順差,美元對外價值才能穩定;(2)美國的黃金儲備充足;(3)黃金必須維持在官價水平。這三個條件實際上不可能同時具備。這說明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不可解脫的內在矛盾——“特里芬難題”最終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
4.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現行貨幣體系是布雷頓森林體系20世紀70年代崩潰后不斷演化的產物,學術界也稱之為牙買加體系。《牙買加協定》確認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浮動匯率制的合法性,繼續維持全球多邊自由支付原則,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較好地解決了國際清償力問題。但事實上,牙買加體系并不是自覺改革的結果,而是把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的平價制由于逐漸崩潰而造成的狀況予以合法化,是對既成事實的承認。同時牙買加體系為國際貨幣關系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彈性,它沒有建立穩定貨幣體系的機構,沒有制定硬性的規則或自動的制裁辦法,各國政府可以根據自己的考慮和責任來履行他們的義務。這樣既無本位貨幣及其適度增長約束,也無國際收支協調機制的體系,被稱為“無體系的體系”。
三、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建議
1.匯率制度存在嚴重的不均衡和不穩定性。盡管牙買加協議承認了浮動匯率制的合法性,自此浮動匯率制取代固定匯率制成為大多數國家的選擇。但實際所謂的匯率自由浮動只是一種理想,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基于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只能采取帶有固定性質的釘住匯率制度。使得該國的加權平均有效匯率決定于主要發達國家之間匯率的波動狀況,而與本國經濟脫節,勢必造成本國匯率對經濟的非均衡干擾。另外,釘住匯率制相對固定的特性加大了受國際游資沖擊的可能性在國際市場上的巨額游資的攻擊,出現大國侵害小國利益的行為,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更加尖銳和復雜化。多種匯率制度并存加劇了匯率體系運行的復雜性,匯率波動和匯率戰不斷爆發,金融危機風險大增,不利于弱國利益的保護。
2.特里芬難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牙買加體系允許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提供國際清償能力,相對單一國際貨幣,“特里芬難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但是,多元化的國際貨幣儲備體系并未根本解決“特里芬難題”,它只是將原有的矛盾進行了適當的分散化。在多元化的國際貨幣儲備體系中,一個國家的貨幣同時充當國際貨幣的矛盾依然存在,這就使得國際儲備貨幣國家幾乎能無約束地向世界傾銷其貨幣,并且借助金融創新產生出的巨大衍生金融資產,這勢必與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要求發生矛盾,一旦矛盾激化,將會引起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及以爆發危機的嚴重后果。
3.國際金融組織缺乏獨立性和權威性。IMF作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載體之一,未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獨立性和權威性,被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操縱,其宗旨和金融救助的規則反映的是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意志,成為美國的經濟工具,而不能體現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從而制約了國際金融機構作用的發揮。二是對金融危機的預防和援救不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金融援救屬于“事后調節”,缺乏一種有效的監控機制[2]。并且IMF對會員國的貸款規模極其有限,并按會員國交納的份額分配,由于主要發達工業國占有份額的最大比重,所以最需要的都是發展中國家得到的貸款資金非常有限。三是IMF提供貸款時附加的限制性條件極其苛刻,這種限制性條件是指IMF會員國在使用它的貸款時必須采取一定經濟調整措施,由于IMF對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不夠準確和全面,附加貸款條件規定的緊縮和調整措施卻給借款國的經濟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曾指責美國借IMF對遭受金融危機的國家貸款之名,實行“經濟殖民主義”的掠奪[2]。
4.缺乏有效的協商機制。這種國際貨幣體系不存在“超國家”的制度因素,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它只是各國對外貨幣政策和法規的簡單集合。其特征表現為:各國對外貨幣政策轉向自由放任,取消各種限制性制度,允許貨幣逐步走向自由流動和貨幣價格的自由浮動,市場成為調節經濟的主要手段。“沒有體系”是當前國際金融制度安排的總體特征,由于這種體系所造成的制度缺位使國際金融體系處于一定程度的無序狀態,缺乏充當國際最終貸款者和有效的監管措施功能,難以肩負調節國際收支失衡、防范與化解金融危機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之責[3]。
三、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建議
1.建立主要儲備貨幣穩定的匯率體系。為此,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兩個層面上建設新的國際貨幣體系。首先,在美元、歐元、日元等國際主要貨幣的層面,建立各方都能接受的貨幣匯率穩定協調機制,通過政策調節及充分的協商,保持三者間匯率水平的相對穩定,各國有義務在匯率達到目標邊界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干預,以維護匯率機制的靈活性和穩定國際金融市場的信心[2]。其次,在其他相對弱勢貨幣之間,允許其根據自身情況,在釘住、可調節和浮動之間作出恰當的選擇。同時,相關國際組織應建立匯率制度和匯率水平的監測機制,對成員中實際匯率水平高估或低估現象及時提供調整意見,以保證新的貨幣匯率機制的正常運行。應付國際貨幣危機的。在國際貨幣體系的構筑方面既應強調大國的責任,又應給予發展中國家充分的自主權。
2.積極推進區域貨幣一體化進程。建立“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被認為是解決“特里芬難題”最理想的路徑。但由于不存在超國家強力做后盾、沒有任何實際價值相對和獨立的財政擔保,“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僅憑其信用很難充當國際儲備貨幣的所有功能。況且建立“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要打破目前既得利益,必然會阻力重重。而且,從貨幣競爭理論來看,未來國際貨幣體系最有可能的發展方向是多元儲備貨幣并存的體系,并在各自區域形成勢力范圍。所以,加強亞洲貨幣一體化的研究,探討區域性經濟貨幣合作的有效途徑,以抵御外部危機對該區域經濟的沖擊和維護國際貨幣秩序穩定。對于中國來說應該積極為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準備制度條件。
3.進一步改革IMF體制功能。改革IMF的作用和職能IMF作為現行貨幣體系重要的載體,理應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使IMF的職能被弱化和異化。因此有必要對IMF進行廣泛的改革:一是改革不合理的份額制,更多地考慮根據一國國際收支狀態而不是經濟規模來調整份額,降低美國對IMF絕對控制。二是增加IMF的基金份額,擴大其資金實力,以便在某國家或地區爆發危機時,增強IMF可動用資金的規模。三是擴大IMF提供援助的范圍,增強其應付國際貨幣危機的職能。
4.加強國際貨幣金融的合作和協調。新的國際金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協調各方關系的。從國別上看,首先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要在支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多地考慮如何保護和支持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其次是發達國家之間的協調;三是加強地區間的國際金融合作和協調。另外,從加強合作的領域看,則包括國際金融經營環境、國際金融內部控制、國際金融市場約束以及國際金融監管等方面的合作和協調[3]。
參考文獻:
[1]李太后.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及改革探析[J].時代金融,2007,(10).
[2]鐘紅.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方向與中國的對策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7,(11).
[3]虞群娥.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新制度經濟學思考[J].金融研究,2002,(5).
摘要:國際金融危機讓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固有風險暴露無遺,對危機調節乏力、主要儲備貨幣國家利用其國際貨幣優勢而相繼開動印鈔機,將危機損失向其它國家轉嫁等等不和諧現象再一次證明現代國際貨幣體系越來越不能適應經濟金融全球化發展的要求。推進主要儲備貨幣穩定匯率機制、探索區域貨幣一體化和改革IMF使其更公平更加強力是未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國際貨幣體系;特里芬難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上一篇:公司春節聯歡晚會主持詞
- 下一篇: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影響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