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影響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10:19: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德育影響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德育影響

“知行分離”對德育的影響

“知行分離”對小學德育的影響學校是道德建設的主要載體,尤其是小學德育工作尤其重要,處在成長階段的青少年兒童,無論是思想方面,還是行為方面都沒有形成固定的形態,可塑性非常強。因此這就需要學校和家庭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小學階段,學校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養成仁愛之心,形成良好的習慣,從而提高自身素養。德育歷經幾代人的改革,一直處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但是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部分小學生在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方面存在“知行分離”現象,這與教育家陶文浚先生倡導的“知行合一、知行并進”相背離。所謂“知行分離”就是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相違背,道德修養動機多元化,道德評價充滿矛盾和困惑。本文通過分析“知行分離”現象對小學德育的不良影響,提出解決方法,建設小學德育。

“知行分離”對小學德育影響

教育模式導致的“知行分離”對小學德育的影響 思想道德教育在經過教育家們長久的摸索、探究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存在不足。小學教學主要以教師講解,學生聽課的模式進行。這樣的教育模式就是典型的“知行分離”。教師只是教給學生理論知識,在思想上給學生灌輸認知概念,卻不注重實際運用。這樣的教育方式缺乏靈活性,不利于小學德育建設。這使得學生對德育沒有一個深刻認知,德育的概念只是存儲在學生的潛意識中,因此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無法真正的用德育知識嚴于律己,造成“知行分離”。小學生逐漸養成不良習慣,并且難以改正。這樣會對他的未來造成不良影響,不利于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試教育導致的“知行分離”對小學德育的影響 中國的莘莘學子很多都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從接受教育開始就存在考試,尤其近幾年,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更加優秀,讀小學時就開始進行課外輔導。學科知識雖然逐漸豐富了,但是卻忽視了孩子的思想教育,孩子沒有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更不用說提升自身素養,加劇德育教學的“知行分離”現象,不利于小學德育建設,不利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市場經濟導致的“知行分離”對小學德育的影響 在當今經濟繁榮的時代,人們越來越追求物質利益。這種功利主義就不可避免的對孩子產生影響。他們會像大人一樣,在思想上刻下“利益”兩個字,而他們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卻是“舍生取義”,這就造成所學的思想觀念和所做的行為不一致。市場經濟影響小學生“知行合一”,不利于小學德育教育建設和發展。

不利影響的解決措施

德育與實際相結合 在明確了德育目標后,就此目標制定德育內容與開展德育建設的方法。具體來說,在確立目標后,我們應該怎么去實施。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時,在講授德育知識的基礎上,穿插進對日常發生的道德事件具體場景的描述,讓小學生身臨其境和潛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讓小學生明白對與錯的原因,而不只是對學生闡述對與錯這種簡單的概念。此外,小學的德育還缺乏具體的行為標準。這是德育工作者必須正視的問題。選擇科學的德育教育方法 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事情的認知大多出于感性。憑感覺做事,缺乏理性認知的孩子是無法理解成年人的做事方式的。因此,從有效性的角度出發,小學德育可以在方法上進行更多嘗試,如故事法、體驗法等,會收到更好的效果。這種方法會對小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學生會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對事情性質進行判斷。拓展德育教育途徑 小學生德育工作不能僅僅依靠學校來完成。還需要家庭、社區、乃至國家來輔助完成。家庭不能只要求孩子學習方面的成就,也應注重孩子在德育方面的培養。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社區要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風氣,讓孩子在良好的氛圍內成長。

隨著我國日漸強大,國民素質建設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在建設過程中,小學德育是國民素質建設的關鍵環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解決“知行分離”的問題。首先,要制定德育目標;其次,把德育與實際相結合,在實際生活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然后,選擇科學的德育方法;最后,拓展德育途徑。

查看全文

影視文化對德育影響調研

當今社會區別于傳統社會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傳遞的迅捷及與此相關的信息量的巨大。這既為高等學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條件,又對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面對和運用日益發達的大眾傳播媒介開展高校德育工作,已經成為十分突出的德育課題。電影、電視,特別是電視,以其聲像并茂、視聽結合的優勢,溶即時、紀實、直觀和現場感等于一身,成為當今最具優勢的大眾傳播媒介,也是高校學生易于接受和喜愛的一種信息傳播形式,對高校學生有著巨大的影響.為了研究影視文化對高校學生德育的影響,筆者曾利用1994年暑假前后的時間在北京、成都、福州、廣州、煙臺、南昌等地的六所院校,做了一次調查.這六所院校中有五所為師范院校,一所為綜合性大學.調查共發出問卷315份,回收有效間卷297份,有效率為94%。而后,在北京、成者兩地召開了學生座談會,走訪了有關教師。最后,對調查結果進行了數據處理和分析研究.現將調查情況和調查分析及建議報告如下: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1.調查問卷的設計思想根據信息、系統、控制的觀點,學校教育過程是學生思想行為系統和知識系統接收并消化信息的過程。根據教育學的基本原理,來自于環境的各種信息,被學生所接受,并通過學生自己的主觀過程,影響并形成他們的思想行為,通過學生的不同行動反饋于社會.基于這樣的觀點,我們在設計“影視文化與大學生調查問卷”時主要是從信息途徑、接收手段、信息強度、對信息接收的選擇性、對學生系統的影響等方面考慮的.由于調查的目的偏重于研究影視文化對高校德育的影響,問卷的設計也有所偏重。具體內容包括:影視媒介與其他傳播媒介的比較、學生收看電視的動機、學生對電視內容的選擇性接收情況、影視媒價對學生世界觀、道德觀及其它觀念和專業知識的影響與幫助、影視在學生娛樂中的地位、娛樂對學生情緒的影響、學校影視活動的現狀等。

2.樣本數的檢驗根據我們的調查,大學生喜歡和比較喜歡電視的超過80%。(見表1),取置信系數為。.95,最大誤差不超過10%,根據公式.計算,只要樣本數大于或等于64,即能反映樣本總體.本文的調查共發出問卷315份,收回有效問卷297份,遠大于64。可以認為調查結果對大學生總體有良好的代表性。

3.樣本基本情況為了使樣本所反映的情況盡可能全面,根據我國不同地區信息環境的差異,調查對象選擇了位于我國東、南、西、北、中不同地區的學校.調查對象包括各年級、多種專業的男、女學生。調查以北京師范大學和四川師范大學為主,側重代表東部開放地區和西部內陸地區.這兩地的樣本數均超過64,可以作為獨立的樣本進行討論和做分析比較.其它四所院校分別是:煙臺師范學院、江西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福州大學.樣本的基本情況如表2、表3.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查看全文

環境因素對中學德育影響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許多嶄新的社會觀念、社會現象和社會思想開始不斷地滲透到學校這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系統中來。這當中固然有許多積極因素,卻也難免諸多的消極因素,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給整個學校德育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一方面學校德育體系中的某些固有原則、方法,不能對其中的積極因素做出及時反應和吸納,使學校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適應學生個性的發展,受到學生消極抵制;另一方面對部分消極因素所帶來的影響無所適從,致使德育工作逐漸失控。因此,研究和解決中學德育對外部環境因素的控制,已經提上中學德育的重要議事日程。

一、環境因素及影響

環境因素包括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教學實踐和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些外部因素對學生品德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良好的環境因素是實現德育目標的必要條件。

社會環境由社會輿論、大眾媒介傳播的信息,成年人(尤其是黨政部門領導人)的榜樣作用等構成。社會環境對中學德育有著較大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在信息社會呈上升趨勢。學校的青少年不可能與社會隔絕,他們在接受學校德育之前,總是通過各種渠道已經接受或正在接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學校德育要完全排除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是根本不可能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控制它,抵制其消極因素,利用其積極因素。近年來由于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諸多的傳統道德理論開始逐步喪失其權威性,舊的道德理論體系開始逐步轉型,而新的道德體系尚處在發育之中。在這種形勢下學生對新思想、新理論的接受還缺乏足夠的理性認識,而且不善于做出選擇,因而不可避免地產生兼而取之的現象,反映到學生身上便是對部分問題認識的混亂,以及對這種模糊的混亂思想的傳播,使整個學生群體的思想表現更具多樣性、復雜性和廣泛性。這無疑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同時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更大的難度。

家庭環境是由家庭作風、家長作風、家長對待子女的態度和家庭教育方法等構成。家庭教育理論認為: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父母)與受教育者(子女)有著天然的血緣親情關系和供養關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更具有情感互動優勢,因而更容易產生“教育共振”效應。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認為家庭教育在學生德育過程中起到的全面性、權威性和及時性是不可低估的。美國心理學家佩克(R.Peck)、哈維格斯特(R.J.Havighurst)曾采用測驗法、評定法與談話法對青少年進行研究,發現學生的態度和品德特征與家庭的作風關系甚為密切。

父母的態度、家庭的作風是影響青少年態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但這種觀點并沒有被家庭教育者普遍認識和接受。目前隨著獨生子女比例的不斷增大,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更多地表現為:過度關心子女的物質生活條件,忽略對子女的了解研究;過度的感情投入,忽視了對子女愛而勿溺、嚴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過高的目標期望,忽視了對子女的榜樣示范教育。正因為如此,在許多家庭教育的實踐中,家庭因素的積極優勢和效應不但未得以充分發揮,而且不少家庭最終陷入了子女教育的誤區。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社會環境成造成的認識混亂,往往又通過家庭反射到了子女身上,使他們過早地對一些不能夠理解的社會倫理思想形成定格。一旦發生錯誤定格,將會給今后的學校德育增加更大的負擔。

查看全文

微博對小學德育的影響

一、微博有利于德育空間的拓展

傳統的小學德育工作受到一定因素的影響,使德育活動的開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例如,教育場所、教育手段等因素的制約,這種傳統模式大大限制了學校德育活動的開展,也抑制了學生對于德育學習的興趣。相比之下,微博的使用則不會受到時間與地點的限制,利用微博進行德育對于學生來說更具趣味性,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德育的樂趣。微博的便利不單單只是在時間與地點上具有隨意性,而且能打破時空限制進行溝通與交流,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增進師生感情,在德育的空間上也具有一定開拓性。例如,教師與學生在微博互相關注以后,可以經常交流對學習的看法,老師可以通過微博向學生傳遞他的德育理念,或者根據微博上的熱點進行交流,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如果老師發現學生的觀念有失偏頗便可立即對其加以引導,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微博有利于德育模式的革新

傳統德育模式一般都是采用“灌輸式”教育方法,這種“灌輸式”的傳統模式在過去是屢見不鮮的,但是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所謂“灌輸式”就是強迫式地去授予學生知識,不管學生是否真正接受,“灌輸式”教育模式讓學生成為被動者接收者,這種傳統模式本質上是落后的,其渠道單一,方法簡單,盡管小學生們會被動去接受,但收效甚微。但是,教師利用微博平臺去開展德育工作則有很大的優勢,能確保發言者與接受者間適度的隔閡感,打破了二者間的壁壘,有利于受教育者主動接受信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它的出現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讓老師和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像朋友一樣去交流與溝通,微博的出現革新了德育模式,讓傳統教育模式退到幕后,實現了德育工作的良好開展。

三、微博有利于德育內容的豐富

傳統的小學德育內容往往來源渠道單一,導致教育內容貧乏,教育資源有限,老師與學生無法獲取更多知識。而微博的利用可以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打破傳統模式中“坐井觀天”的困境,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小學生的知識,讓學生更加感受到德育的樂趣,對于教師而言,微博的使用能夠從根本上克服傳統德育工作乏味、空洞的缺點,對于德育內容有一定程度上的豐富,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微博上的熱點,豐富德育內容,讓學生參與到德育活動中,采用討論交流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德育知識,感受德育內容的趣味性,在潤物無聲中既學到了知識,又受到美德的熏陶。

查看全文

淺談新媒體對中學德育的影響

摘要:在了解新媒體的特點的基礎上,通過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中學德育工作的影響的分析,試圖探索解決中學德育工作問題的新思路、新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中學;德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可以看到,新媒體已經滲透到了我們學習、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聯網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的價值觀念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當代的中學生,這一群處于青春迷茫期的“祖國花朵”們正值好奇心強的年紀,他們對一切新鮮事物都非常感興趣。但是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海量信息無法很好地辨別,極易受新媒體中負面消息的沖擊。如何應對新媒體背景下中學德育的機遇和挑戰,是教育工作者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新媒體的概念和特點

(一)新媒體的概念。要了解新媒體是什么,就要知道與新媒體相對的“舊媒體”的概念。說起舊媒體,大家可能不陌生,我們平時看的書籍、報刊等就是“舊媒體”。“舊媒體”的存在形式是靜態的,并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新媒體,則是以動態的形式存在,并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比如,手機微信可以隨時接收朋友的短信,家里的數字電視可以選擇自己想看的電影。最早提出“新媒體”這個概念的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P.高爾德馬克,他在發表的一份關于開發電子錄像的商品計劃書中,將“電子錄像”稱為“新媒體”,“新媒體”的概念由此而生。其實,如果從媒介發展的歷史角度看,每一次的技術變革都會導致“新媒體”的出現,新媒體都是依托著新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當前新媒體主要是包括三種類型: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媒體。(二)新媒體的特點。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和包容性的特點。傳統媒體的局限性在于受眾者無法傳播信息,只能選擇別人所給的信息,也只能在所給信息這個有局限的范圍內選擇自己喜歡的信息。更不能說可以與這個信息者進行互動和其他信息接受者互動。而在新媒體環境下,這種情況就改善了很多,信息的者可以和信息的接受者進行雙向互動,信息受眾者之間也可以進行隨時隨地的互動。比如,發送一條微博信息時,好友、甚至于一些陌生人都可以在微博底下通過留言評論、轉發或者點贊進行互動。新媒體的包容性體現在它的受眾群體非常廣,既有社會名人,也有普通老百姓。在新媒體這個領域內,我們可以看到,普通群眾占了話語權的絕大部分。每一個人在新媒體時代都有自己的空間,都可以在屬于自己的空間里抒發情感、表達自己、提出建議、發表評論等。新媒體具有即時性和便捷性的特點。傳統媒體的信息到信息反饋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就比如,買一份報紙,從信息的到讀者購買再到讀者將反饋信息通過書信的方式寄到報社,是比較周轉的。而新媒體的廣泛運用使得信息受眾者從信息的接受到信息的反饋幾乎可以同時完成,不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除了及時性,新媒體還具有便捷性。如今在網上,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搜不到的內容;而且網絡幾乎達到全覆蓋,只要手中有一臺電腦或者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獲取來自全球各地的信息。新媒體具有非大眾化和直觀性的特點。新媒體傳播的信息是極具特點的,是非大眾化的。比如,中學生大部分人都喜歡騰訊QQ空間,每個人的QQ空間界面都是不一樣的,極具個人特色,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聊天氣泡、主題背景、字體風格、掛件類型等。他們依據自己的興趣搭建自己的網絡平臺,而且還可以選擇自己空間的開放權限。除此之外,新媒體用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App,瀏覽自己想要的信息。除了非大眾性,新媒體所具有的直觀性指的是新媒體可以將自己所獲得信息用圖片、聲音、視頻等形式呈現給大家。比如,中學生的課堂上,教師非常喜歡用PPT授課。因為PPT可以通過展示一些圖片、播放一段相關的音頻或視頻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讓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接受教師傳達的信息。

二、新媒體對中學德育的影響

查看全文

班級文化在小學德育的影響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和實施,現階段的小學德育工作越來越重視班級文化的建設和發展。班級文化是構建良好、和諧學習環境的前提,班主任應積極開展班級文化的建設工作,促使學生在小學德育中得到個性化培養,全面強化學生的德育品質,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探尋班級文化在小學德育中的影響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班級文化;小學德育;教育教學

班級文化主要是指班級中所有或部分成員共有的價值觀、態度及信念的綜合體,班級成員的言行舉止、班級人際關系、班級風氣等屬于其主體特征,班級的活動角、墻報、教室內外環境、黑板報等則為其物化呈現。[1]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和中心,是每個班級特有的,具有約束、調節的作用。班級文化涉及和班級相關的各類人群,既包括學生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又包括班級文化建設發展過程中的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因此,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班級文化滲透德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一、現階段小學德育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小學德育工作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影響和限制了對學生德育方面的培養,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小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和心理發展等均處于初級階段,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阻礙和難度較大。小學生缺乏對自我的準確認識,在集體生活中極易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缺乏約束自我的能力,在未能形成科學準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之前,班級文化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小學階段屬于培養德育的基礎階段,大多數班主任在開展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單純以“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傳導德育方面的理論知識,使得德育工作過于片面、枯燥及機械,導致學生對德育相關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甚至出現逆反心理。[2]以往傳統的教育管理理念中,升學率才是教師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班主任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經常會以自我為主導,過于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德育品質的培養。這種管理方式會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班級文化的形成和構建不夠準確和全面,會影響和限制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3]

二、小學德育工作過程中問題產生的原因

查看全文

環境因素對中學德育影響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許多嶄新的社會觀念、社會現象和社會思想開始不斷地滲透到學校這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系統中來。這當中固然有許多積極因素,卻也難免諸多的消極因素,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給整個學校德育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一方面學校德育體系中的某些固有原則、方法,不能對其中的積極因素做出及時反應和吸納,使學校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適應學生個性的發展,受到學生消極抵制;另一方面對部分消極因素所帶來的影響無所適從,致使德育工作逐漸失控。因此,研究和解決中學德育對外部環境因素的控制,已經提上中學德育的重要議事日程。

一、環境因素及影響

環境因素包括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教學實踐和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些外部因素對學生品德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良好的環境因素是實現德育目標的必要條件。

社會環境由社會輿論、大眾媒介傳播的信息,成年人(尤其是黨政部門領導人)的榜樣作用等構成。社會環境對中學德育有著較大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在信息社會呈上升趨勢。學校的青少年不可能與社會隔絕,他們在接受學校德育之前,總是通過各種渠道已經接受或正在接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學校德育要完全排除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是根本不可能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控制它,抵制其消極因素,利用其積極因素。近年來由于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諸多的傳統道德理論開始逐步喪失其權威性,舊的道德理論體系開始逐步轉型,而新的道德體系尚處在發育之中。在這種形勢下學生對新思想、新理論的接受還缺乏足夠的理性認識,而且不善于做出選擇,因而不可避免地產生兼而取之的現象,反映到學生身上便是對部分問題認識的混亂,以及對這種模糊的混亂思想的傳播,使整個學生群體的思想表現更具多樣性、復雜性和廣泛性。這無疑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同時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更大的難度。

家庭環境是由家庭作風、家長作風、家長對待子女的態度和家庭教育方法等構成。家庭教育理論認為: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父母)與受教育者(子女)有著天然的血緣親情關系和供養關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更具有情感互動優勢,因而更容易產生“教育共振”效應。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認為家庭教育在學生德育過程中起到的全面性、權威性和及時性是不可低估的。美國心理學家佩克(R.Peck)、哈維格斯特(R.J.Havighurst)曾采用測驗法、評定法與談話法對青少年進行研究,發現學生的態度和品德特征與家庭的作風關系甚為密切。

父母的態度、家庭的作風是影響青少年態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但這種觀點并沒有被家庭教育者普遍認識和接受。目前隨著獨生子女比例的不斷增大,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更多地表現為:過度關心子女的物質生活條件,忽略對子女的了解研究;過度的感情投入,忽視了對子女愛而勿溺、嚴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過高的目標期望,忽視了對子女的榜樣示范教育。正因為如此,在許多家庭教育的實踐中,家庭因素的積極優勢和效應不但未得以充分發揮,而且不少家庭最終陷入了子女教育的誤區。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社會環境成造成的認識混亂,往往又通過家庭反射到了子女身上,使他們過早地對一些不能夠理解的社會倫理思想形成定格。一旦發生錯誤定格,將會給今后的學校德育增加更大的負擔。

查看全文

德育工作影響分析論文

一、社會“教育”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影響

世紀之交,我們的國家、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治體制的改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使人們的生活狀況有了改善,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對人們產生極大的影響,成人的變化,特別是價值趨向的變化,這些都對青少年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對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和世界觀的影響。“5+2〈5”有人這樣看待學校和社會教育,也有人更加悲觀這樣詮釋:“5+2≤0”當然,社會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就需要我們從業人員認真分析和探討。

1.人們的功利性與學校德育工作相背離

市場經濟追求的是實利、實效,它通過市場來實現自己的產值、效率、效果,因此必然使人們強化功利意識,人們很少去追求徒有虛名的"義"。而學校德育工作關系到國家民族的發展前途,重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這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如何協調學校德育工作,克服社會功利傾向,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和世界觀,是德育工作者艱巨的任務。

2.社會上重智輕德、升學競爭與學校德育工作之間的不和諧。

重智輕德在社會生活中擁有很大的市場。過去是"只要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是學好中考、高考科目就行了,還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參加英語特長班準備將來“考研”,人們的意識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識,看重分數的傾向。表現在學生身上,就是對政治不夠關心,對參加集體活動、公益勞動不感興趣。家長只關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視思想道德品質,高一級學校錄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政治思想表現。從目前我國深化改革的情況看,社會需要,就業壓力,高收人的回報,以及家長的投人與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升學競爭的壓力,這就使學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牽制。有的學校為了追求知名度,創“名校”不得不狠抓教學質量,把德育置于智育的從屬地位,評"三好"實際上是看誰成績好,"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體性、完整性及滲透性都不能在學校工作中有所表現。只教書,不育人的現象仍然客觀存在,德育工作常常流于形式。

查看全文

“微時代”對中學德育的影響及對策

一、網絡微時代的特點分析

1.信息傳播速度劇增隨著4G網絡技術的普及,使得微博可以通過手機等移動便攜式通訊設備實現信息“裂變式”的傳播,信息的動態性空前增強,其傳播速度大大快于手機短信和傳統博客等網絡媒介,其影響力也將與日俱增。2.信息表達的即時性微博既是一個承載個體話語的私人空間和向外傳遞信息的公共輿論平臺,用戶只需要注冊一個賬號即可在微博上信息,由于手機的便攜性,使得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的發表狀態、更新信息,表現出非常強的即時性。

二、微時代下中學德育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微博在思想相對活躍的中學校園也是發展迅猛,不僅學生教師大量使用微博,就連很多學校也都在新浪、騰訊等門戶網站開通了校方的官方微博。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微博在學校中的迅速流行,給中學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沖擊和考驗。

1.學校輿情的管控成為難題

微博的普及,給中學輿情管理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使學校的輿情管理難度增大。由于網絡具有的匿名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微博信息的者是大量隱身在網絡背后的個體,一般人難以識別其真實身份,這使得虛假信息、不負責任的言論發生的幾率提高。由于中學也只是一個教育機構,并無任何額外特權或者強勢地位,使得學校輿情變化在現有的條件下不易管控。因此,中學在德育工作中如何應對、控制和化解學生可能出現的輿情,需要深入的思考和籌劃。

查看全文

文化傳播對德育的影響思索

一、文化和文化傳播

什么是文化?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的問題,就象錢鐘書老先生說的那樣:“文化到底是什么?本來還清楚呢,你一問倒糊涂了!”目前,學術界關于文化的定義有幾百個之多,這說明,在每一個學者心日當中,都有一個他們自己認為正確的文化定義。我國學者在使用文化概念時,主要有“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兩大維度。廣義文化指的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總之,不論是“廣義文化”還是“狹義文化”,都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成果。

文化不僅需要創造,還需要傳播。任何文化的發明創造,都凝結著人類巨大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如果我們把它看作為私有財產藏匿起來,那它的價值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文化的價值,只有在傳播中才能體現;也就是說,人類不僅要創造文化,還需要傳播,讓更多的人分享它,實現它的價值。即文化是傳播的產物,文化只有在傳播中才能體現其價值。由此可見,文化與傳播是互動的、一體的。文化是傳播的文化,傳播是文化的傳播。沒有文化的傳播和沒有傳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文化傳播指的是文化從一社會到另一社會、從一區域到另一區域以及從一群體到另一群體的互動現象。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構成的;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交融實現文化的傳播。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文化傳播的過程也是人們共享文化的過程,是社會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不斷被傳送、強化和使人們接受的過程。

文化傳播離不開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文化傳播方式是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或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它指的是文化傳播中的具體方式和行為。文化傳播的方式有很多,語言是人類早期用來交流思想、情感。相互理解的主要方式;然后是書籍;接著是廣播、電話、電影、電視、報紙、雜志以及網絡等現代傳播工具。文化傳播手段是指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來實現,這些傳播媒介,就是文化傳播手段。文化傳播手段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

二、文化傳播與德育

一般說來,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傳習一定的社會意識、社會規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動。具體說來,德育是教育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在教育者施教傳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養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將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政治準則和法紀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紀、道德品質的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們的德育就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傳播文化的社會活動。文化傳播豐富了德育的內容、開闊了德育工作的視野,增強了德育的感染力,推動著德育現代化的發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