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02:05: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城鄉一體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鄉一體化規劃
一、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涵與外延
內涵與外延是刻畫概念的兩個方面。內涵是本質,外延是范圍。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鄉結合部,即城鄉交融或城鄉連接的地帶。這是一個帶有較為模糊性的地域范圍,它是沖破行政界限而因城與鄉內在的聯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帶)。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確定的,確定的是內部關聯度較強的分野。因此,城鄉結合部,既不同于城市總體規劃的郊區規劃范疇,因為郊區規劃是被動式的輔助性規劃;也不同于鄉村規劃,因為鄉村規劃面對的對象是鄉村內部地域。按照區域規劃的某些理論,也很難明確地解決城鄉結合部的具體問題。如人口布局,勞動力布局,流動人口管理,產業布局,交通設施,倉儲設施等方面。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因各種流動的不斷加強,承擔這些流動的載體建設客觀上要求科學預測與規劃。
我們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概念擬定為:對城鄉結合部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交融地域上各種物質與精神要素進行系統安排稱之為城鄉一體化規劃。
這是基于以下的認識所給出的:
(一)、城鄉結合部是一種客觀存在。
(二)、城鄉結合部是一種可以用空間來刻畫的地域范圍。
城鄉一體化分析論文
1對城鄉一體化的解釋
城鄉一體化是指城鄉之間通過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相互協作、優勢互補、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等,實現城鄉經濟、社會、文化持續協調發展的過程。它是針對城鄉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二元分隔狀況提出來的。城鄉一體化不能以減緩城市發展速度、降低城市發展層次為代價。城鄉一體化的關鍵在于改善城鄉關系,這無論對于城市還是鄉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實現共同繁榮和發展。在改善城鄉關系的過程中,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始終應當是核心、動力和基礎。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土地面積102萬平方公里,占全國10.7%;擁有3.61億人口,占全國28.1%;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23%,是中國主要的能源動力和原材料輸出地區,在長期以來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下,中部六省的經濟發展速度與水平卻是一條低速爬坡的曲線。在2004年3月召開的兩會上,中國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中部崛起”成為繼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對外開放,“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之后的第四輪沖擊波。中部地區由于農業比重很大,農村人口眾多,而制造業又沒有出現由東部向中部轉移的“梯度效應”,中部地區經濟結構轉型所面臨的國內與國外的壓力將會加大。此外,“中部塌陷”,還由于中部缺少大都市圈的帶動。
2006年9月18日至20日,首屆中部論壇在鄭州成功舉辦,中部六省的主要領導和國家有關部委負責同志均參加了本次論壇,這標志著中部六省的交流與合作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中部六省首次通過如此高規格的會議共商中部崛起大計,充分顯現出了中部六省對于加強區域合作的高度重視。幾年間中部六省結合本省實際一直在踐行中部崛起,而且亮點頻閃。山西圍繞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安徽在體制創新和自主創新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江西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經濟國際化和市場化;第一農業大省河南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湖北一手抓武漢城市圈建設、一手抓縣域經濟發展;湖南從打基礎做起,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性工作,為加快崛起創造了良好條件。
2對中部省份城鄉一體化和諧發展道路的認識
2.1城鄉關系現狀呈現明顯的二元結構
城鄉一體化分析論文
一、加速城鄉一體化的條件分析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農村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廣大農民實現了“分田到戶、耕者有田”;鄉鎮企業的崛起,使一部分農民實現了“洗腳上岸、開店進廠”;小城鎮的發展,使一部分農民實現了“離土經商、進城脫貧”?,F階段的農村發展,主要依靠的是小城鎮的聚集力量、帶動功能和輻射效應,小城鎮已經成為城市和農村的融匯處、工業和農業的對接點、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助推器。但我國城鎮化發展水平還相對滯后,目前約為37.6%,遠遠低于世界平均45%的水平,更落后于發達國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結構的加快調整,加速城鄉一體化面臨著良好形勢和難得機遇。
1、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廣闊空間??h域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這項改革自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實施以來,取得了明顯成效。隨著發展領域的放開、投資身份的打破,一些城鎮居民陸續下鄉開發資源、治山治水,許多農村群眾紛紛進鎮造城、務工經商,城鄉聯動、工農互補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民營經濟的發展,拆除了城鎮與農村發展的“圍墻”,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置業提供了廣闊舞臺,為城鄉經濟的交流融合疏通了寬敞渠道。
2、公司制農業的發展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對接載體。公司制農業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趨勢。這種以農業公司為主導,以廣大農民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資本營運為紐帶,集產供銷、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的生產組織形式在農村的實踐,不僅可以有效地推動農業結構調整,而且有利于加速城鄉一體化。一是公司制農業的發展,使農民認識到不僅可以從事種植業或養殖業,而且可以通過自辦或入股農業公司成為企業股東,還可以通過務上或經商而成為農業工人。這就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勞動力的分工重組。二是通過農業公司這個龍頭,將生產、流通和市場緊密銜接為一個整體,引導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洜I,加速了產品向城鎮銷售、產業向城鎮集中、農民向城鎮轉移。三是農業公司的發展離不開城鎮這個載體,它的創辦和發展必然會擴大城鎮規模、增加城鎮消費、繁榮城鎮經濟。可以預見,公司制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必將加速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3、“打工經濟”的興起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有利條件。人多地少、勞力過剩,是農村不容回避的現實。據測算,我國農村目前進入非農產業和流動就業的農民將近2億,未來20年內每年將有1.2億至1.8億剩余勞力。為緩解就業壓力,各地都把“打工經濟”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來抓,制訂有關政策,強化引導服務,組織農村剩余勞力有序向城鎮流動。一方面,打工者離開土地進城務工,在獲得收入、增長見識的同時,增加了城市容量,擴大了城市規模,促進了城鎮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另一方面,離土人員的增加,必然使守土人員減少,擴大人均擁有資源,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實現農民增收。無論是離土農民創業,還是守土農民增收,都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加速城鄉一體化。
4、實現共同富裕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政策保障??s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內容。當前,農民收入水平與城鎮居民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對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著力從政策等方面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扶持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比如,在投資方面,通過增發國債、提供信貸、安排項目等途徑,支持貧困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結構調整、發展小城鎮;在扶貧方面,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領導包保、結對幫扶、整體搬遷等措施,改善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在社會保障方面,通過提高下崗、失業、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增加弱勢群體的收入。同時,糧棉油等供應市場的放開、房地市場的培育、勞動力市場的發展,也為農民進城提供了衣食、住房、就業等方面的條件。隨著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快農村發展,促進農民進城,加速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交流材料
城鄉一體化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社會工程,涉及到城鄉發展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勞動力就業與社會保障、城鄉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相對于涿鹿這樣一個農業傳統大縣而言,要緊緊抓住被列入全省統籌城鄉發展試點縣的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工業園區化,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的道路,抓好規劃,完善布局,突出特點,以點帶面,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一、高點定位,統籌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
城鄉規劃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基本前提,在編制規劃時必須把農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考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在統一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明確分區功能定位,構建功能完善、產業互補、布局合理的城鄉統一規劃體系。
首先是完善好城市建設規劃。經過近兩年“三年大變樣”工程建設,涿鹿縣城“一城二區二環”的城市總體布局已初具規模,“四縱四橫”的城市路網框架已經形成,城區面積由原來的4.5平方公里拓展到11.6平方公里。今后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工作重點是體現“拓展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理念,在注重項目建設連續性的同時,做到拆遷與建設并重,完善城市框架與改善民生并重,進一步完善城市建設規劃,將縣城與周圍鄉村的居民點作為一個整體,統一編制城鄉發展、土地利用、城市人口、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專項規劃,建設生態宜居型城市。
其次是抓好小城鎮建設規劃。發展小城鎮的關鍵是繁榮農村經濟、培育主導產業。在規劃時,應綜合考慮各中心小城鎮的區位、資源、人口及經濟發展水平和潛力等因素,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科學規劃城鎮布局,以特色產業或龍頭企業為依托,建成工業型、農業型、商貿型、旅游型、資源開發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加快培育城鄉一體的產業支撐體系。比如,礬山鎮是旅游大鎮,就要依靠旅游資源發展;張家堡鎮區位優勢明顯,就要依靠科技園區發展;河東鎮石材資源豐富,就要依靠石材開發發展;武家溝鎮煤炭資源豐富,就要依靠煤炭資源大做文章。根據縣城和中心鄉鎮的不同特質要求和發展優勢,合理分區,形成特色鮮明、結構互補的區域產業分工。
二、強化支撐,統籌推進工業園區化
城鄉一體化探究論文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城鄉社會有著一條十分明顯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成了各方關注的熱點問題,許多地方做了一些積極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本文通過論述推進城鄉一體化應具備的基本條件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本質引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思考基本條件
一、推進城鄉一體化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1.發展勢頭強勁,擴張、聚集、吸納能力大,包容性強的城市,能夠充分發揮“聚集效應”與“擴散效應”。這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主要動力源泉。
2.毗鄰城市且勞動力轉移較快或較多、土地資源人均占有量較少的村鎮。這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和示范窗口。
3.城鄉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比較完善,這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條件。
城鄉一體黨員動態管理思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加強進城務工人員中黨的工作,建立健全城鄉一體黨員動態管理機制。”這是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在黨員管理中的具體運用,是新形勢下黨員管理模式的重大創新。認真搞好這一課題的研究,對于改變目前城鄉之間、地域之間、黨員居住地和就業單位之間基層黨建工作相對分離的狀態,對于促進和形成城鄉銜接、全面覆蓋、協同配合、運轉有序的黨員管理工作新格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搞好這一課題的研究,我們深入到8個鄉鎮、26個村、5個社區、2個城鎮私個協黨支部、3個“兩新”組織進行調研。調研采取面上調查和重點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共召開不同范圍的座談會36場次,收集相關材料44份,個案分析65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過深入調查和認真分析,摸清了全縣流動黨員的現狀,總結了近年來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基本做法,提出了建立健全城鄉一體黨員動態管理機制的對策和措施。
一、全縣流動黨員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全縣城鄉流動黨員的現狀。截至**年3月中旬,全縣共有流動黨員177名,其中,從縣內流到縣外的113名、在本縣城鄉之間流動的64名,分別占全縣流動黨員總數的63.8%和36.2%。這些流動黨員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流動地域分散。就縣外流動的113名黨員來講,他們分散在3個省市的32個縣市區,其中流入比較集中的地方是昌吉市和烏魯木齊市,人數分別達到38名和44名,流入其它地方的一般只有1至3人。二是從事行業多樣。流出黨員中,有比較固定單位的24人,從事個體經營的27人,跑出租的12人,跑運輸的10人,打零工的35人,投靠子女養老的67人,無法聯系的2人。三是不愿接轉組織關系。全縣舉家搬遷的流動黨員達165名,這些流動黨員都是農民黨員(其中:投靠子女的農村“三老人員”56名),他們為了將來能享受或保住現在縣財政每年下發的“三老人員”生活補貼,堅持不將組織關系轉走。四是平均年齡較低。流出黨員中,除投親養老的部分老黨員外,大部分都是年富力強的年輕黨員,他們的平均年齡僅有44.5歲。五是生存技能較高。他們中大部分都有一技之長,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一部分還是“小能人”。
(二)流動黨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各級黨組織普遍反映,流動黨員教育管理中存在著去向掌握難、平時聯系難、教育管理難、黨員作用發揮難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一是一些基層黨組織對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重視不夠,措施不到位;二是全國流動黨員信息管理系統還未建立起來,縣級以上黨委組織部門互通流動黨員信息的渠道不暢;三是流出地、流入地黨組織之間缺乏銜接機制,流入地黨組織的主要責任還未真正落實,大量持證黨員找不到黨組織或被拒絕接受;四是黨組織傳統的教育管理方式不適應流動黨員的特點;五是黨組織對流動黨員的關懷服務不夠,缺乏吸引力;六是一些流動黨員的黨員意識比較淡薄。
二、加強城鄉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基本做法
(一)認真排查,健全臺賬,全面掌握流動黨員底數。堅持每年底采取主動走訪、上門登記、電話詢問、親友聯系等多種方式,對流出黨員情況進行一次集中排查,在縣委組織部、基層黨委和村(社區)黨組織建立《**縣縣外流動黨員基本情況統計表》、《**縣縣內流動黨員基本情況統計表》和《**縣流動黨員基本情況登記表(臺賬)》。同時,堅持流動黨員摸排調查月報制度,及時掌握流動黨員的情況,經常更新流動黨員信息。
公共體育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
摘要: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背景下,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許昌市城鄉經濟穩步發展,城鄉公共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城鄉一體化建設不斷深入,許昌市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發展進入快車道,但仍落后與一二線城市,城鄉之間公共體育還存在較大差距.本文通過對許昌市公共體育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狀進行調查,從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城鄉居民對于健身地點的選擇和公共體育活動的組織情況著手,分析制約許昌市公共體育服務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因素,并提出適應許昌市公共體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許昌市;公共體育;城鄉一體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取得了跨越式的持續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道路上并不是齊頭并進地,由于城市和鄉村發展的不均衡性,我國城鄉之間的發展存在巨大差距這也成為制約我國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枷鎖.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及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1].由此可見,城鄉一體化是破除制約城市和農村發展的枷鎖,聯動城市和農村逐步解決發展差距的必要手段.而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搭建起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橋梁”,使城鄉居民逐漸享受到同等的社會服資源,在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作為根本目標[2].將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放在了體育事業發展的最高點,由于城市鄉村發展的不均衡性,公共服務在城鄉的建設也存在著失衡的現象,城鄉居民享受到的社會資源差距巨大.公共體育服務方面,現階段城鄉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失衡較為嚴重,特別是在貧困鄉村地區難以獲得基礎公共服務,公共體育服務嚴重缺失,限制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許昌市近年來著力于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相較于一二線城市,本市的公共體育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對許昌市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現狀開展調查,找出制約許昌市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的因素,給予針對性對策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本文以河南省許昌市公共體育一體化發展現狀為研究對象.1.2研究方法1.2.1文獻資料法.查閱中國知網和其他文獻數據庫關于城鄉公共體育服務一體化的相關文獻資料,為該論文的撰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2.2問卷調查法.依照本文的研究需求設計調查問卷,對許昌市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現狀設置相關問題制定調查問卷,隨機向許昌市城鄉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487份,其中有效問卷475份,回收率為97.4%,有效回收率為95%.1.2.3數理統計法.通過數理統計軟件對所調查結果進行數理統計處理和分析.1.2.4訪談法.依照本文的研究需求,對許昌市城鄉部分社區居委會的社區體育指導員等相關從業人員對于公共體育服務的開展情況進行走訪調查.1.2.5邏輯分析法.通過運用比較法、歸納法、分析法等方法,結合相關理論知識,對許昌市公共體育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進行探討和分析.
2公共體育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實意義
西部構建城鄉一體化社保體系
提要: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及經濟體制轉型速度的加快,西部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快速提高,隨之形成了的城鄉迥異、相互隔離的“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因此,建立涵蓋西部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模式成為完善西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當務之急。筆者從經濟學、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西部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模式的框架體系,并提出了相關保障措施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社會轉型;農村社會保障;一體化
1問題的提出
根據發展經濟學的觀點,人類社會總是要經歷從傳統經濟社會向現代經濟社會過渡的不同發展階段,而且各個階段都有其各自的城鄉經濟社會結構。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具有城鄉二元格局的典型特征,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時似乎更多地強調了區別對待,沿襲了計劃經濟時代所形成的城鄉迥異、相互隔離的“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從歷史上看,與城鎮居民普遍享有社會保障的情形不同,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的覆蓋是極其有限的。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著手建立了面向城市企業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通過和集體化,實行以家庭為主的、家庭與集體相結合的保障制度。作為現代社會保障核心內容的社會保險并未在農村實施,造成城鄉社會保障明顯的二元化特征。從整體上看,盡管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在農村逐步實行了一些社會保障措施,如社會救濟、救災、實行“五保戶”制度等;制定了有關的條例和法規,如社會優撫安置等;興了一些社會福利事業,如敬老院、光榮院、福利工廠等。但是,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前,以社隊為基礎的集體保障在保障項目、保障水平和保障內容上都無法與城鎮職工的“單位保障”相提并論。20世紀80年代初期推行的農村承包責任制,傳統的集體核算制被打破,農戶成為獨立自主的經營單位,原來靠集體經濟制有限的保障已名存實亡,除個別特殊對象外,農村居民基本靠土地保障,使原有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喪失了賴以支撐的集體經濟基礎,農村社會保障建設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將農村居民的保障推向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農村居民沒有被社會保障制度覆蓋。此外,隨著西部大開發中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土地已不能抵御農民面臨的越來越大市場競爭風險和生活風險,給社會發展帶來極大的隱患,尤其是占農業人口比重較大的西部地區矛盾更為突出,而城鎮和農村的非公有制經濟主體中的勞動者沒有納入社會保障覆蓋范圍中,經濟主體多元化、勞動力市場化、收入差距擴大化和社會階層分化諸多社會問題的出現,如果不建立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制度,勢必引致社會矛盾激化,直接影響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和經濟的穩定發展。
目前我國正處于提高工業化水平和調整產業結構的社會轉型階段,城市化的迅速崛起,使大批沒有社會保障基金,特別是社會保險基金積累的農村居民在轉變為城鎮居民后給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帶來巨大的沖擊。因此,建立城鄉有機銜接、一體化的社會保障模式可以更好地借助政府的力量,在完成風險有效分散和損失分攤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穩定,在最大范圍內通過社會保障的轉移支付功能達到社會的公平和穩定。
以陜西省為例,陜西是西部開發的橋頭堡,在西部城市化、工業化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陜西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城鄉間社會保障矛盾日益突出。據統計,1998年,全省參加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的單位達1.54萬戶,職工158.2萬人,離
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調研報告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是黨中央對統籌城鄉發展提出的新方針和新要求,為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痢列聟^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作為××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區有責任在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創新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爭做××新區綜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區。
1自覺肩負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的歷史使命
統籌城鄉發展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核心是破解“三農”問題。從我區農村發展的實踐看,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比較突出,農村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農村環境還沒有完全達到宜居標準,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較為單一,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健全,農民生產生活方式還沒有徹底改變。因此,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對于搶抓××新區開發開放歷史性機遇,以工業化和城市化推動現代化建設、實現××率先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是全面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需要。城鄉一體化就是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平等、產業發展上互補、國民待遇上一致,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過程,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選擇。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目的就是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發展的根本途徑。所以,通過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破解不利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難點難題,進一步挖掘農村發展的巨大潛力,進一步釋放農村發展的巨大能量,對于全面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必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是適應××新區開發開放戰略的需要。××新區的開發開放是國家統籌發展戰略的重要布局,服務××新區發展、支持××新區建設既是我們的重大責任,也是我們的歷史使命。從我區實際看,城市基礎設施還不是很健全,城市功能還不是很完善,發展空間受到制約,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生產要素的聚集和區域資源的整合,不利于我區擴大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不利于搶抓××新區開發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因此,加快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把城鄉資源、基礎條件和產業發展緊密聚合起來,建立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有效機制,為××新區開發開放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優質的城市功能服務、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為××新區開發開放提供有力的支持。
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是實現××區率先發展戰略的需要。堅持富民強區、實現率先發展是我們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并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提出的奮斗目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率先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支撐,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就是順應全區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舉措和實際步驟,必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有力促進農村經濟繁榮、農民生活富裕、農村社會穩定,為實現××率先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以城鄉一體化的社保體系解農民失地之憂
近些年來,伴隨我省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類似老楊這樣的失地農民也逐漸增多。從總體上看,由于缺乏工業化和科技能力依托的超前城鎮化、現有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城鄉二元管理體制的阻隔等復雜因素的影響和作用,現階段失地農民的生存與發展境遇尚不能盡如人意;他們中有較多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對當下生活現狀的不滿和未來生活前景的憂慮。陷入所謂“務農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的困惑。一方面,他們受益于改革開放,得以擺脫黃土地的束縛,較早而又較快地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另一方面,他們面臨社會轉型的挑戰和沖擊,承受著傳統農民從來沒有遇到過的生存與發展的壓力。以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解除失地農民的生活之憂,將能為他們重新確立個人生活的坐標和發展的方向創造必要的前提。
失地農民是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過程的必然產物。人們用“失地農民”這一稱呼指謂他們,標志著他們作為一個過渡性社會群體的實際生活狀態。朝前看,他們轉“化”為城市居民的行程頗費周折;往后望,他們重返農民生活的可能微乎其微。城市化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發展過程,這一過程為人們所呈現的是總體上社會在發展、在前進,而局部上有不足、有缺失的表征。這就是說全國每年有300萬農民失去土地、河南全省每年有20萬農民失去土地的現象實乃不可逆轉的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之使然。從本質上看,失地農民問題屬于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幫助他們盡快擺脫身份認同上的困惑和盡早解決他們特定環境條件下的生活困難,則需要在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以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解除失地農民的生活之憂。
這是一個知易行難的問題。一些地方和部門的決策者都懂得農民進城依然是目前解決“三農”問題的捷徑,并且相信妥善安置失地農民是保持社會安定團結局面以尋求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必然選擇。然而,一旦他們遭遇體制性障礙、傳統偏見的重壓、狹隘利益的誘惑等復雜因素的干擾時,便謹小慎微和瞻前顧后而不敢在落實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方面大膽改革創新,以致目前失地農民群體所能享受到的社會保障程度在實然與應然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首先,有一些地方的失地農民群體在失去土地保障且在家庭保障呈淡化態勢的情況下,依然處于城市社會保障體系進不去、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回不來的兩腳踏空的尷尬處境。其次,有一些失地農民能享受到的社會保障待遇依然處于殘缺不全的“半城市化”狀態,即他們與原城鎮居民相比,不能得到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全方位的覆蓋和關照。再次,有一些地方的失地農民雖然名義上被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但實際上得到此種體系惠顧的層次較低,比如大額醫療開支只能報三分之一左右,并且最低生活費用不足百元等。這種杯水車薪的狀態遠遠不能解決他們所實際面臨的經濟困難。當然也不能讓他們產生安全感和滿足感。最后,一些失地農民中的獨生子女戶和雙女戶在計劃生育優惠獎勵政策方面被打入另冊,他們既不能享受到農村計劃生育戶應該得到的獨生子女補助費和計劃生育養老補助費,也不能在城鎮獲得與此有關的社會補貼;他們在鄉下人眼中被當成城里人,而在城里人眼里卻被當成還未完全脫去泥土味的半個鄉下佬。
以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解除失地農民的生活之憂,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努力做到因地制宜。一是要在經濟貧困及欠發達的地方加大對失地農民在基本生活需求方面的社會救助及慈善救濟力度,并應優先將失地農民納入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中按照以土地換低保的原則,他們的最低生活保障費用理應全部由政府埋單。二是在經濟發達及較發達的地方,除了使失地農民獲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基本養老、醫療和最低生活的社會保障,還應不斷提高對他們在就業、生育、住房、工資補貼、勞動保護、衛生保健等多方面的社會保障程度及對多元社會福利的分享程度。三是要按照“就高不就低、就多不就少”的原則整合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并且賦予失地農民一定的自由選擇權。四是要將及早解決與從長計議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的統籌層次,并且逐步縮小城鄉和地區之間的差異,以使不同的失地農民群體之間能夠獲得一個相對公平的社會保障待遇。
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的做法可資借鑒,比如浙江、江蘇、北京、上海、天津等13個省區市,在2005年年底以前,已全部出臺了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的文件,籌集養老保險基金400多億元,使400多萬被征地農民納入基本生活或養老保障制度之中。在河南,也有舞陽市的將失地農民納入全民醫保、義馬市的將失地農民納入城市低保、焦作高新技術園區的與失地農民共同發展、新鄉經濟開發區四位一體的失地農民安置機制等創新舉措,為順利解決失地農民的職業轉換和身份轉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了確保中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我們很有必要學習和借鑒浙江、江蘇、天津、上海等兄弟省市的先進經驗并充分發揮本省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進一步把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這一利國利民的事情抓緊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