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設計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0 15:32: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文課程設計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語文課程設計總結

篇1

關鍵詞:初三語文;現狀;策略

語文在中考考試成績中占有很大比例,加強語文教學實踐與理論知識的相互結合,將語文理論知識應用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培養,采用有效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為初三學生中考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語文課程教學實踐品格的概述

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語文教學中,注重語文教學環節中的實踐性,通過語文教學實踐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教學實踐品格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語文文學教育,也應注重學生的人文教育課程,語文能力的培養不僅是語文知識技能的提高,也是語文學習情感能力的提高,語文也是一門交際性語言,語文聽、說、讀、寫都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語文能力的實際本質是能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文字來理解和表達實踐中的交流信息,總的來說,語文能力是創新能力、語言操作能力的綜合,所以,語文教學中應注重語文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由于語文是一門交際性語言,語文教學中也應注重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二、初三語文課程實踐品格的現狀

語文課程的實踐品格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注重語文實踐活動的設計,以語文教材為主導,開展語文課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但是,當前語文課程實踐品格存在迭失的現象,受高考模式的影響,語文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雖然新課改下,要求開展實踐性的語文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為目標,但是,語文課程實踐品格的迭失現象仍然大量存在,其主要表現在語文課程設計、語文教學等兩個方面:(1)語文教材對課程實踐品格的影響。雖然大多數語文教師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實踐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數語文教師只注重學生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卻忽略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思想情感。面臨著高考的重大壓力,學生的思想情感在教學實踐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些教師為了加快語文教學步伐,采用范文講讀的方式來進行語文教學,當學生還沒完全消化吸收后,教師就開始頻繁提問,導致語文課程實踐品格出現迭失現象,因此,語文教學課程設計不合理,不利于開展語文實踐教學。(2)在語文練習設計方面,初三語文練習是為高考考試奠定的基石,加強語文課堂練習是提高語文成績的重要舉措,但是,由于語文教學過于注重理性訓練,即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導致學生過于注重語文感悟、體會等詞語的訓練,卻忽略了語文分析、思考、改錯、填空等詞語練習,因此,語文練習設計的不合理,也不利于語文課程實踐的開展。

三、語文教學實踐品格的策略探討

1.注重語文課堂知識的教學實踐

教材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工具,新課改下,對語文教材也作出新的改革,在教材設計中,重視語文課程實踐品格,充分考慮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初中語文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語言學、寫作學、文學和文章學等內容,尤其是文學,文學內容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也是重點。隨著初三學生中考考試的臨近,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語文教學實踐品格,為了充分體現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文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文學語言中的思想教育,例如,學習九年級下冊的第六單元的詩經《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行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教師應分析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作者的愛國情懷,尤其是文章結尾的直抒胸臆,抒發了作者殺敵報國的豪情,因此,分析這篇文章時,教師應加強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將語文知識與人文教育有效結合在一起。該篇文章韻調鏗鏘有力,氣勢雄渾,學生讀起來也比較朗朗上口,因此,注重語文課堂知識的教學實踐,注重教學實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2.以實踐為中心,注重語文教學課程設計

對于語文教學實踐,首先應明確語文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和道德品質為目標,根據語文教學要求和學生的發展個性,設計多元化、綜合化的教學課程內容和學習方式,并創造語文教學環境,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1)在語文課程內容設計方面,以語文教材為基礎,對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進行論述和分析,注重學生與語文教材和語言學習環境的相互作用,不斷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語文學習經驗加強了,自然而然,學生的語文能力將有所提高。因此,要把握語文課程內容的實質,語文課程內容的實質是經驗,將經驗作為語文課程的內容,將語言學、文學、文章學和寫作學有效結合在一起,注重學生語文知識、情感態度和親身獲得的直接言語經驗的課程設計,使學生從經驗的調度來理解語文課程中的內容。

(2)語文教學方式方面,語文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如,自主練習型語文實踐、小組合作型語文實踐、問題探究型語文實踐等方式。對于小組合作型語文實踐教學方式的設計:由于語文是一門交際性語言,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交往合作教學環境中學習,通過明確分工和互相合作,不僅可以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和社交技能的目的,小組合作的語文實踐方式,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對于問題研究型語文實踐的設計:問題探究型語文實踐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提出問題來開展語文研究型活動,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和體驗,由于大多數初三學生的學習壓力都比較大,而開展探究型語文實踐教學可以有效緩解學生的壓力,其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因此,在探究型語文實踐中,應注重語文實踐的問題性、過程性和開放性,并注重問題創設的情境設計,以保證語文實踐教學落實到位。

(3)語文教學環境方面,在語文課程設計中,應注重語文教育環境的設計。語文教育環境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隨著學生的學習壓力逐漸增大,學生只有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才能加強自身的學習,因此,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學生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語文課程是生態環境中的一部分,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加強語文知識內容與生態環境的課程設計,以課程實踐為中心,加強語文聽、說、讀、寫的實踐,如,誦讀、朗讀、聽寫、聽答、發言、答問等課程設計,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教學在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生活實際中,無時無刻都需要語文知識來理解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加強語文教學實踐,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形式,并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幫助初三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下學習,為初三學生中考考試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高等學校 語文課程 教學檔案 信息化管理 檔案管理

高校教學檔案是指高校在從事各類教學實踐、教學管理和教學研究活動中形成的對學生、教師、學校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不同形式和載體的原始記錄信息資源[1]。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作為高校課程教學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真實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語文教學水平、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研究水平的狀況,是高校進行語文教學評估的重要依據。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進一步融入,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管理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并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

一、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化資源的主要類型

(一)文本類資源

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涉及到許多文檔資源,包括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下達的各種指令性和指導性文件,如語文課程教學改革規劃、教育教學計劃、語文教學課程設置、新生招生、畢業生分配、畢業生就業、肄業生記錄等方面的有關指示、計劃、規定、細則、辦法、記錄等文件資料以及綜合性教學文件材料,如高校制定的各種教學制度、語文教學管理辦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與條例,教學工作的各種統計數據報表。

(二)語文教師師資類資源

高校語文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對語文教學的有序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語文教師教學技能以及教學經驗的不斷提升和積累能夠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因而師資類資源是語文課程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是師資培訓類檔案,如語文教師未來發展的規劃與計劃、教師培訓實施進度、教師培訓考核和總結、委托師資培訓、出國進修培訓等資料;其次是師資學術類檔案,如語文教師在國內外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學術研究論文、教學科研成果。在各級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的各類教材、專著、譯著。最后是教研室檔案,如高校語文課程教研室的教學總結,教師教學經驗總結、教師教學質量及各類競賽結果、獎勵材料、教學情況調查表。語文教師工作量的規定、核定、執行情況、各學期的教師工作量等統計數據資料。

(三)學生類資源

學籍管理資料,如新生入學登記表,學生學籍管理卡、學生成績記錄卡,在校學生花名冊。學生學籍變更記錄,如有關學生升級、留級、轉專業、轉學校、休學、轉學、復學、退學等的記錄資料。學生所獲得的各種獎勵、處分記錄資料,學生勤工儉學、勤工助學檔案資料。完善的學生資料有利于促進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全面了解,針對學生各自特點開展個性化教學。

(四)招生、畢業、就業類資源

招生類檔案,如招生計劃、招生簡章、學校介紹、專業介紹、新生名單,委托代培計劃與合同、招生工作總結等。畢業生分配資料[2],如畢業生分配計劃、方案、報告、總結、分配名單、畢業證書發放記錄、畢業證書存根、供需見面的計劃、合同。畢業生質量調查資料,如高校對畢業生質量調查的規劃、計劃、總結、調查表,用人單位的審核反饋意見。畢業生就業資料,如校園招聘會、用人企業名單、招聘計劃與指標、招聘條件細則、就業合同簽訂記錄、就業信息反饋資料等。

(五)課堂教學類資源

課堂教學類檔案,如語文課程任務書、課程安排表,課程進度表,語文教師任課安排表,典型講義和教案,各種課程的考試題庫。實習、實驗、實訓、校企合作類檔案,如語文專業類學生教學實習、生產實習、教學實驗、實際訓練、校企合作方面的資料。包括上述教學活動中的規劃、計劃、大綱、總結、指導書、講義、協議、合同、結果鑒定、報告等。教學管理類檔案,如語文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方案、教學工作總結、教學數據上報等資料。

(六)教材、專著、論文類資源

教材、專著類檔案,如高校語文教師及職工自編、主編、參編、撰寫出版的各類教材、專著的正本[3],語文教材的使用目錄,教材的購買、入庫、發放及使用記錄。論文類檔案,如高校具有保存價值的優秀畢業論文、畢業設計、課程設計及其評審意見資料;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位獲得者名單、碩士學位論文、博士學位論文,及其有關審批文件和資料。

二、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管理水平

隨著信息時代快速發展和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數據量在不斷增加。如何利用現代信息和技術提高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方便快捷的檢索和查詢能力,提高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改革創新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管理的模式,是高校語文課程檔案管理工作者應當面對的問題,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如教師通過建立語文學習網頁或社區能夠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并且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下達學習任務和上傳學習資源,實現資源的共享。因此,建設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體系,對提高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乃至高校整體檔案的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有利于實現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管理

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所擁有的強大的數據計算、信息資源檢索和查詢、數字信息資源存儲、遠程網絡傳送、不同語言文字自動翻譯等功能,以及功能完善的各類教學管理數據庫系統,為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管理實現信息化條件下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時,信息化條件下的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通過數字化技術的處理和加密,會變得更為規范、準確、高效與安全。反過來,數字化的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又為信息化建設中的網絡化建設提供了基礎。

(三)有利于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檔案本身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完善的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與檔案管理信息化系統的完美整合,能夠進一步滿足教師、學生、教研機構以及相關管理部門的不同需求。與此同時,便捷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加速了信息的存儲、檢索、查詢、調用、分析等過程。教學檔案的建立,能夠促進教師之間進行教學經驗交流以及教學資源的共享,從而有利于語文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4]

(四)增強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管理工作對時展的適應性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化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等科技水平的迅速進步,以及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只有實現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化管理條件下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建設的步伐,才能為高校語文課程教學工作的健康發展提供來自于教學檔案信息資源方面應有的信息資源保障,才能更好地與時俱進,及時適應21世紀10年代以及我國“十二五”規劃期間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實際需要。

三、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的分類

(一)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數字化管理

傳統意義上的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是以紙質載體為主,檔案管理人員的數據錄入任務繁重,勞動強度大,且查閱非常困難,且需占用大量的存儲庫房、櫥柜和檔案架和空間。而數字化檔案克服了這些缺點,可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且可方便地無限量地復制。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是指由紙質檔案轉變為以數字化方式存在的電子檔案,也可以直接稱其為數字化檔案。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數字化建設是信息化建設和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

(二)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網絡化管理

經過數字化建設所形成的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需要利用現代化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聯網,才可以實現在各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地域、不同網絡范圍內的用戶對其資源的共享。因此,高校語文教學檔案的網絡化管理是最終實現其資源利用的重要技術手段。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功能有多種,如網絡教學、網絡實習、網絡作業、網絡題庫、網絡歸檔、網絡組卷、網絡借閱、網絡檢索、網絡傳送、網絡復制、網絡上傳、網絡下載、網絡獲取、網絡存儲等。

(三)高校語文教學檔案的安全化管理

高校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安全保障問題是其網絡化帶來的最為突出的問題[5],需要在實際工作中通過不斷改進技術、升級管理系統、加強保密措施等方法逐步加以解決。因此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管理首先是得解決安全保護問題。要防止由于工作人員操作失誤、設備及網絡故障、計算機病毒、網絡黑客攻擊等因素造成的損毀和遺失。其次是安全保密問題。對于涉及保密的高校教學檔案信息資源,需要采取相應的保密管理措施。所以,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公開程度也應分為完全公開、部分公開和完全保密進行管理。

(四)高校語文教學檔案的服務化管理

對高校語文教學檔案進行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供服務,為用戶提供與高校語文教學檔案內容與載體相關的信息資源的利用服務。高校教學檔案管理機構可以通過校內的校園局域網、本地的城域網,以及更大范圍內的廣域網,乃至互聯網進行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并可以同時開展對校內外學生、學校、社會各類用戶的教學檔案網絡服務。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服務的方式有多種,如查詢、檢索、復制、下載、傳送、存儲、鏈接等。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逐步向信息化方向發展并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安全化等特點。語文教學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了信息存儲、查詢、提取的速度,并且能夠滿足不同群體不同時間內的不同需求,同時對高校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建香.淺議高校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3):225-227.

[2]譚鴻雁.認證服務視角下的高校教學檔案資源建設[J].蘭臺世界,2011(5):42-43.

[3]謝芳清.高校教學檔案的管理研究[J].蘭臺世界,2009(3):15.

篇3

語文課程設計實施語文“味”《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既是教師主體對課標、文本進行駕馭、取舍、重組、再造的實踐活動,也是學生提高言語能力、提升語文素養、培養健康情趣、鍛造健全人格的過程。

一、常規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存在的怪象

1.教學設計與實施中仍然無法徹底擺脫模式化的“藩籬”

在一些語文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無論教學何種內容、特點的課文,教師都習慣了把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解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的五環節作為“金科玉律”,似乎一旦少了哪一個步驟就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每逢講授文學作品時,教師也總是脫不了背景材料、作者簡介、情節梳理、寫作特點分析等條條框框的束縛。試想,學生每天面對如此教條主義的思維和一成不變的教學設計,哪里還談得上什么新鮮感和求知欲?恐怕只有被動應付和煎熬的痛苦了!

2.教學設計與實施中依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

有些語文教師雖然也熟悉課程基本理念,也非常贊同通過語文課程實施素質教育,但其教學設計、實施與語文課程理念相脫節甚至相背離;有些教師雖然也能偶爾嘗試小改小革,但“換湯不換藥”,太過于追求形式。真可謂“轟轟烈烈提素質教育,扎扎實實搞應試教育”,深陷“穿新鞋走老路”的怪圈不能自拔。

二、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充分體現語文“味”的途徑、方法

1.將誦讀貫穿教學全過程。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無數實踐證明,誦讀是語文課程實踐的好方法。教師在設計誦讀這一環節時要明確兩個問題:為什么要讀?怎樣讀?一般來說,讀的目的既是為了正字音、明句讀、準語調,也是為了鑒賞、理解、回味文本之妙處。讀的形式也盡可能多種多樣:配樂領讀、教師范讀、指名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不一而足,關鍵是要讀出特點,更要讀出效果。

2.強化語文與豐富多彩的生活的聯系。眾所周知,語文與社會生活之間有割舍不斷的天然聯系。生活的舞臺有多廣闊,語文學習的內容就有多豐富。不僅要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要從生活中學習語文。例如,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時,文中出現了“君”“尊君”“家君”三個傳統禮貌稱謂,教師可順勢引出諸如“令尊”“令堂”“家父”“家母”等詞語,著重引導學生加以區別,以免學生運用時鬧出笑話。又如,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時,當出現“東道主”一詞時,教師可結合“當好東道主,辦好奧運會”的口號,讓學生理解該詞的含義。再如年齡別稱、“親生”一詞的誤用案例等。

3.創新課程活動載體和形式。教師可在課堂或課外舉行諸如成語接龍、看動作猜詞語、擬寫“蘭州好人”頒獎詞或主持詞、互評作文、糾錯小組活動日等既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又為學生喜聞樂見的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將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吸引到活動中來,讓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動起來,促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4.教學設計、實施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貫穿訓練主線,講練結合。講只是手段,練才是目的。在教學中教師可圍繞教學目標,針對文本特點,精心設計一些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激發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項目,鞏固、拓展教學內容。例如,仿寫句式“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又如詩改詞練習,將少了“間”這個字的王之渙的詩改為一首詞;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再如,將杜甫的《石壕吏》一詩編寫成同名課本劇等。

5.將對聯、歌曲巧妙引入教學之中。對聯方面:如在講授《岳陽樓記》一文時,教師可將對聯“四面湖山收眼底,萬家憂樂在心頭”推薦給學生。一方面,可以起到激趣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加深學生對“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重要句子的理解。在學習《醉翁亭記》時,教師可將刻在醉翁亭上的名聯“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載醉香猶在。”介紹給學生。在教學《名人傳》《我與地壇》時,教師可不失時機地引用蒲松齡的勵志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讓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棄必定會失敗;也可在學習某課之后,教師根據文本內容擬寫上聯,讓學生結合所學對仗知識對出下聯。歌曲方面:如在介紹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的虛實結合的特點時,借用歌曲“故事里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來使道理形象化。在談論感恩父母這一話題時,則通過讓學生重溫歌曲《常回家看看》的形式進行,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創新導語設計。導語的設計角度很多,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用來營造氛圍的,有用來激發興趣的,也有用來拓展內容的。但不管出于何種目的,設計導語時都應從學生的認知現狀出發,盡量從學生熟悉的詞或故事說起。例如,講授《<論語>十二章》時,可從北宋開國丞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入手,讓學生了解《論語》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總結與反思

教無定法,學也無定規。什么是最好的設計、實施方案?恐怕難以用一句話概括得清楚。但似乎可以這樣理解:真正的好的設計必須是既有利于教師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又能有效促進學生提升綜合素養的設計。語文教學設計與實施中應努力做到以下兩點:(1)教師要切實樹立起嶄新的教育觀和學生觀,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2)教師要有大氣魄、懷。要能聽得進不同見解,特別要能容得下那些有“奇思妙想”甚或“離經叛道”的學生;不僅如此,教師還要積極創設和營造寬容、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話想說、敢說,真正做到孔子所說的“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的境界,從而為學生發表見解、張揚個性提供可能,搭建平臺。

參考文獻:

篇4

論文摘要:中職語文課程如何積極構建與實施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課程模式,與當前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相適應。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從模塊教學、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了課改嘗試。

近十年來,我國職業教育雖然在研究與實踐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人才培養的實際效果與市場需求之間仍然存在偏差,造成就、問題突出。出現這樣的問題,最直接的原因是職業教育的課程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

目前中職語文教學未完全擺脫以文本講授為主要內容的普通教育模式。雖然這種模式可以為學生提供較好的學科知識基礎,但其學習內容與職業實踐的關系是間接的,有的甚至脫節。如何貫徹落實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指導思想,進行中職語文教育教學改革,是新形勢下中等職業學校努力探究的重要課題。鑒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從模塊教學、能力培養等方面對巾職語文課改進行思索和實踐。

模塊教學

1.模塊教學的理論支撐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美國貝塔朗菲提出的系統論的觀點,將整體優化理論體現在語文教學中,變靜止的、分割的、單一的教學為動態的、整合的、開放的教學體系。

2.模塊教學的分類

根據“以能力為本位,按照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來組織教學內容”這課程設計理念。把課程模塊分為三大類:基礎模塊、專業模塊、選修模塊。這種集群式模塊課程既滿足學校多工種多層次培養目標的要求,又符合市場經濟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基礎模塊是各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和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它以語文課本為教學內容,是學生必修的一個模塊。

專業模塊是為適應不同專業培養目標對語文課程的需求而設置的內容,可以根據專業對語文課程的要求設計若干子模塊。如“財經應用文”這一課程原本由專業課教師講授,往往會忽略其語言運用能力,現在就可將該課程放到語文課程中的專業模塊,由語文教師來教學。

選修模塊是由若干門選修課組成,它是為滿足企業的需求、學生個性發展和繼續學習的需要而設置的內容。它具有選修科目多、學生選擇余地大、課程時間安排靈活、教學形式多樣等特點。

這三個模塊構建了靈活、開放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體現了“目標多元,指導分類,教學分層”的職業教育特點。

3.貫穿于模塊教學中的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

語文模塊教學還對“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提出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生活以及學生未來職業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發展。這種實踐活動沒有固定的教材,也沒有現成的教學模式可借鑒,教師們感到困惑。對此,我們存實踐中進行了大膽嘗試。

(1)構建活動框架。

從“親近自然、發展自我、關注生活、服務社區”四大板塊構建設計活動內容,以一個個鮮明的主題構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實踐活動框架。

(2)對學生進行指導。

活動前,讓學生明白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和任務;活動中,指導學生如何選題,如何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怎樣收集、整理、積累有關資料,如何寫作,介紹常用的研究性學習的方法等,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最后,圍繞一個主題,學生把自已的成果通過小報、網頁或報告等形式呈現出來。

(3)抓評價,激勵學生創新。

評價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一環,通過評價可激發學生對活動的學習興趣,調適自己的行為,體驗成功的快樂。

評語評價。評語評價主要是通過學生自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根據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現狀況,對其優點、學習態度和今后的發展情況用文字描述的方式來評定、激勵。

分值評價。將語文學科試卷中的10%~20%分值內容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考核。

能力培養

近年來,我們積極與用人單位建立橫向聯系,就畢業生語文能力需求,如何更好地適應今后的工作崗位等問題,廣泛征求用人單位意見,從實踐看,中職生語文能力培養應突出抓好以下幾個方而。

1.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

如何使語文學科中的內容與專業結合得更緊密,是中職語文教學研究的一大特色和方向。我校學生畢業后大多走上財經崗位,或多或少要接觸財經應用文體,而學生對應用文不熟悉,對專業性較強的財經應用文更是無從下手。針對上述特點,我們選擇了說明書、廣告、經濟合同、經濟論文、市場調查、計劃與總結等學生工作中常用文種進行教學。

針對畢業生,我們在教會學生設計廣告的同時,就如何向用人單位推薦自己,布置學生制作自我介紹的幻燈片,為即將進行的求職做準備,學生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制作出很多想象力豐富,很有創意的個性廣告。

2.培養體現專業特色的聽說能力特別是口語交際的能力

口語交際不是簡單的聊天,也不是單一的普通話培訓。口語交際訓練應從以下幾點人手。

首先,應強化課堂教學雙向互動。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并不僅限于口語交際課巾,在只常課堂上,要克服“教帥滿堂灌,學生當啞巴”,要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當主角的教學格局,讓每個學生深切的感受到他(她)是課堂的主人翁。教師要有意識的設計和組織口語交際雙向互動,主動培養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和語言的組織應用能力。

其次,創設課堂交際情境。生活是口語交際的內容,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源頭活水。教師要善于將學生從課堂引入生活,再從生活回歸到課堂。教師要善于捕捉現實生活中的精彩畫面,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再次,注重學生個體的語言表現。學生個體的語言表現也是口語交際能力素質的展現,如:講故事,即興演講,情境復述,應聘口語等。針對畢業生面臨著與用人單位見面的情況,我們利用語文課開設模擬應聘場面,從如何從容應對面試現場,如何機智有禮的回答等方面訓練學生的而試口語,給學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我校的畢業生大多從事窗口行業,社會對他們的普通話要求相對較高。我們在二年級第一學期開設了普通話培訓課,集中兩周時間進行普通話專項訓練,并組織學生進行普通話考級。

3.培養專業常用字為主的漢字書寫能力

篇5

【關鍵詞】職業學校;語文教育;人格;對策

創造性與競爭性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這一社會特性要求學校培養的人才,不僅有知識,有能力,而且更應具備較高的人格素養,只有培養和造就大批能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能夠經受困難與挫折考驗、人格健全的高素質人才,學校的教育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其是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教育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其中后天的學習教育影響最大,特別是對于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青春期,正是確定自我意識與自我角色形成的年齡階段,這時期的學生經常考慮自己到底是什么樣一個人,他們會從別人對他的態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自己,因此職業學校逐漸重視學生人格塑造是職業學校面向未來社會所做出的必然選擇。語文學科作為一門融人文性與工具性于一體的基礎教育科目理所當然成為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課程之一。

一、職業學校語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現狀

雖然人格教育越來越成為國際教育界關注的焦點,逐漸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的主題之一,但是現階段國內的職業院校語文教學依舊注重的是傳道授業解惑,是馴化式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人格培養以及個性發展,導致本身具有人文性和情趣性的語文課程變成枯燥乏味的文字課、語法課,或成為純粹傳統政治道德理論的傳達渠道,一方面以完成認知目標為目的的語文教學使教師忽略了對學生認知能力以外的其他發展的關注,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成為了課堂的主角,忽視了語文教學需要更多的是學生的感悟,是學習者接受心智挑戰的勝利,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是學生從一個感悟到又一個感悟的積累;另一方面刻板的教學方式嚴重束縛了教學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為了應付考試,一般來說語文教學很容易陷入支離破碎的分析和題海之中,追尋所謂的專家意見或者標準答案,而置語文教學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傳承文化、感悟人生、建設精神家園等方面的作用于不顧。

二、職業學校在語文教育中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對策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培養成為既具有多方面才智,又有理想和健康完美人格的新世紀人才”。要達到這一目標,職業學校語文教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塑造學生健全人格:

(一)創新授課方式,增進師生交流

傳統的授課方式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出題、學生考試,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人為制造師生的不平等地位,學生在課堂上畏手畏腳,害怕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也就聽不到學生最直接的心聲,更談不上通過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了,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創新教學方式,一方面老師要放下架子,親切自然、平等商量地與學生交流;另一方面在授課方式上要由“填鴨式”向“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式”轉變,在課前要做好學生思想調查,了解學生對課程的真實需求,在課后要做好課程總結,聽取學生的聽課感受,逐漸改進完善自己的課程設計,必要時可以以“角色互換”的體驗課形式增強師生之間的互相了解。

(二)立足課本,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職業學校的語文教材雖然不盡相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素材非常豐富。不僅有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可歌可泣的偉人故事、英雄事跡,也有抒情散文、詩歌等,這些文章的寓意不但包含有是與非、惡與善的判斷標準,更有做人的準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文章中的這些寓意進行深層次挖掘并提煉。因此職業學校老師在語文課程設計時不但要設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還應該設立德育目標,并且應該將其放到與知識、能力目標同等重要的位置,要使學生通過學習優秀文章,不但提升語文素養,還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獲得自身的發展與生命質量的提高。

(三)開展課外活動,促進學生認識自我

僅依靠書本上的文章達到對學生人格塑造教育的目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輔以適當的課外活動,可以說通過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健康人格教育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設計課外活動時,要考慮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由于職業學校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個人素質已基本達到成人水平,因此在選擇活動類型是要有針對性,盡可能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一般可以選擇舉辦名篇名著讀書體會交流會、辯論賽、演講比賽等,這些活動由于活動形式不呆板,很能收受到學生的歡迎,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加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通過教師從中引導,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通過在活動中展現或者挖掘自身優勢,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并通過一段時間的自我提升,逐漸認識自我。

(四)營造審美情境,善用人格感化

由于教材中的文章以及課外讀物都是文字形式的,單一的形式導致其影響力是零散的、不系統的,加上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學生在對文章實質內容的把握上良莠不齊,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地位的教師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隨機地進行借題發揮,努力營造審美情境,用自己的神情甚至是表演去讓學生直觀感受文章所表述的真實意義,比如在講授偉人傳記類課程時,老師可以用充滿激情的詩化語言傳達情感體驗,創造審美情境,讓學生在盎然的詩意中體悟生命,感受莊嚴、凝重、神圣和崇高,同時在非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身先士卒、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等教育學生,這就是人格感化,比如在平時工作生活中,如果老師表現出敢于克服困難,堅持原則,那么逐漸的學生就會具有不妥協、敢爭先、意志堅強的高尚品德素質。

參考文獻:

[1] 朱艷.淺談高職高專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特征[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S1)

篇6

關鍵詞: 中職 園林專業 閱讀課程資源 現狀調查

一、概念的界定

1.課程資源的概念。

從春秋時期開始,中國的文人已經開始自覺地創造和利用課程資源了。《論語?里仁》篇里,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里的“游”包括“游學”這一特殊的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活動源于孔子的周游列國。孔子歷經十四載,講學論道,雖然自己的政見不被采納,但回國之后他對學術思想的總結,這行程數千里的歷練是他理論成熟不能繞開的重要經歷資源。之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又成了中國文人的座右銘,那時的中國文人就已經認識到人的知識獲取途徑不能局限于書本,要在實踐中體會、運用書本上的舊知,在學習游歷中獲得新知。離開熟知的環境,到一個新環境里游學、游歷,不是單純的學習,更不是純粹的旅游,而是要在新的社會環境中開闊視野,體驗人生,歷練自己。此時所經各處,所遇個人,所看各景俱是資源,能擴大知識面,也為曾經獲得的書本知識增加豐富的注釋。昔日徐霞客“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知未知”,他所“達”所“探”的各種人文地理、動植物、社會百態,并以此形成的《徐霞客游記》,何嘗不是獲取資源之后,又反饋到書本中,為已有書本的內容擴展提供了自己的素材資源。盡管我國文人很早就開始自覺地利用課程資源,但一直以來都是一種自發的原始狀態,并沒有形成系統性的理論。在美國人泰勒提出這個概念之后,我國的教育學家們才開始有意識地對這一理論進行探索研究,他們對課程資源研究的方向與程度不同,對概念的界定也各有不同。

“課程資源”說法的首次提出是在泰勒于1944年編著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我國的教育學家們隨之對此進行研究,他們對“課程資源”有著不同的解釋:

“課程資源是指富有教育價值的、能夠轉化為學校課程或服務于學校課程的各種條件的總稱。”①

“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②

“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課程編制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它具有多樣性、潛在性、具體性和多質性的特點。”③

以上是幾種對于課程資源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論述。第一種說法可以作為一個定義,但沒有一個具體的指向性,較為籠統。第二種說法與第一種說法相似,只是將定義的范圍拓展了。第三種說法指向性較為明顯,不僅課程資源涵蓋的內容有具體指向,還指出了課程資源具有的特點,是較為容易理解且較為準確的歸納概括。顯而易見,課程資源應該包括所有能夠為學校課程服務的教育教學資源,涵蓋面十分廣泛。

學校各個學科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編寫時不僅要考慮學科特點、教學規律,還要考慮學生的基礎和接受度,之后在各類資源中選取最具代表性的范本放進課本,因此課本上的資源無疑是較為適合該年齡段學生學習的經典范例。但正因為已經過層層的挑選,加上課本的容量有限,能夠進入課本的資源較少,大多數能夠佐證課本內容或與課本內容沒有直接關系的間接資源素材是無法放入課本的。這部分課程資源從課程的設計規劃、實施方案、評價體系再到能構成課程的各要素,涵蓋面廣,延展性強,具體可感,內容十分豐富,體現了極強的包容性,這就是上文所說的課程資源有“多樣性、潛在性、具體性、多質性”特點的體現。當然并不是所有素材都能簡單地歸納到課程資源里,課程資源必須經過搜集整理,篩選挖掘,將其中蘊含的對課程教學有幫助的內容提煉出來,并運用到教學中,實現功能化,才能稱之為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資源的界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在《201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新課標”)中,對語文課程資源是這樣表述的:“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和開發。”④

新課標明確地將語文課程資源分為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兩大部分,還明確地指出語文課程資源的眾多載體。課堂教學資源覆蓋面較窄,因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時間、內容、教學實施計劃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所以它所能容納的要素要少一些,這些要素是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和任務的需要配備的。課外的學習資源內容就豐富得多,幾乎涵蓋了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學校、家庭、社會都是這些資源的載體和來源。

語文學科是人文社會科學里一門重要的學科。簡單來說,“語文”包含“語言”和“文學”。“語言”突出的是學科的工具性,“文學”則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文史哲不分家”,這樣的表述也許不夠準確,但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中國的文學,不僅僅是詩歌散文等藝術形式,還包含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借鑒西方的圖書分類法修訂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稱“中圖法”)都無法將這些典籍全部概括歸類。四部分類法的產生和使用,就是中華文化豐富內蘊的體現。“四部”即“經、史、子、集”,“經”收儒家經典,如十五經及相關著作;“集”是詩詞文的總集和專集,這兩部分是純粹的文學內容。“史”部涵蓋的史書(主要為二十四史)和“子”部諸子百家的典籍,都是中國經典的文學作品。因為所有著作都需要語言文字準確精練地加以表達,要文飾和內涵兼具,所以不論是哲學、名學還是兵學、法學、天文學,大部分典籍都具有文學作品的天然屬性。文學的社會性和真實性使得進入文學領域的資源異常豐富,而以文學作品為主要內容的語文課程資源,涵蓋面之廣,內容之豐富可見一斑。

二、桂林林業學校學生獲取語文課程資源的現狀及分析

1.桂林林業學校語文課程資源獲取途徑問卷調查。

語文課程資源非常豐富,學生如何獲取這些資源呢?筆者對桂林林業學校兩個年級共五個專業教學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投放問卷153份,收回問卷153份,有效問卷151份。

為了更好地開展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現面向桂林林業學校園林專業班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希望通過調查,能夠充分了解學生對語文課的看法及語文課程資源的獲取途徑。

表 桂林林業學校語文課程資源獲取途徑調查問卷(學生問卷)

2.{查問卷分析。

(1)部分學生對語文課無感或不喜歡語文課,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語文基礎很薄弱。他們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認為語文課沒用,對專業學習也沒有幫助,加上對老師的講解不感興趣,因此聽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語文課本的內容對學生沒有吸引力,這些內容既對專業的學習沒有幫助,又沒有好聽的故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可以看出,學生對語文學習不重視,不僅是因為語文課本上的內容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認為語文學習對專業課學習沒有幫助。

(2)學生的語文閱讀課程資源獲取途徑比較廣泛,包括校內語文課程資源和校外的語文課程資源。校內的語文課程資源,以語文課本為主,主要從語文教學中獲取。課外的語文課程資源主要是信息化資源,也包括部分文字資源和實物資源、活動資源。學生獲取資源的途徑主要是電子類設備,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娛樂類信息。碎片化是學生課外獲得資源的特征,他們不會主動地在課外獲取對專業學習有幫助的各種資源信息,這就導致他們獲取的課程資源不完整、不成系統。

三、中職園林專業語文閱讀所需課程資源構想

1.以語文教材的知識系統為總綱。

從以上調查得知,中職學生獲取的語文閱讀課程資源有限。盡管隨著科技的發展,獲取課程資源的途徑越來越多,但中職生并不會主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課程資源,他們獲得課程資源的主要途徑還是語文教材。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語文教材的知識體系不斷改進,如今已經較為完備。各出版社的語文教材既立足于整體,又有鮮明的職教特色,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一應俱全。各出版社的教材都分為“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這些相對獨立的模塊式教材,較好地形成互補,對學生的文化素養、專業技能和終身發展能力的培養訓練較為全面,是當前較為合適中職生學習的課程資源。中職園林專業的學生非常需要教材提供的知識體系,對他們進行系統的知識傳授和能力訓練,因此中職園林專業語文閱讀課程資源,必須以現有的語文教材為骨架構建知識系統。

2.以園林藝術構成要素為切入點,完善語文閱讀課程資源。

現在的語文教材,范文、導讀、知識、作業四大基本系統齊備,自成一格,分為不同的獨立模塊,也有不同的側重點。就與專業學習關系較為密切的職業模塊而言,選文不能將理工科類的專業都照顧到,因此所選文章多側重于對學生良好職業素養和道德的培養,這樣的范文系統對于園林專業的學生來說并不適用,不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對園林專業科教學的輔助作用。

世界園林體系分為東方園林、西亞園林和歐洲園林三大體系,中職園林專業學生學習的主要是東方園林體系的內容,它以中國古典園林為典型代表。中國古典園林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它扎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之上,蘊含多種藝術門類,有獨特的意境,在世界園林中自成一體。中國古典園林崇尚自然,講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因此構成中國古典園林的景觀要素都是自然界的各類景觀物體。在中國文學作品中,有大量的對自然界景觀物體及其組成的景觀小品進行賞析的詩詞文,這些詩詞文所蘊含的精神恰恰能與課本中傳達的某些精神相應和、印證。因此,完全可以將它們進行適當選擇后,作為閱讀課程補充資源,編入中職語文教學中。

3.以中職生的學習基礎和需要為出發點,進行語文課程資源內容選擇。

古今中外描寫園林的文學作品非常多,但語文閱讀課程資源的開發有一定的篇幅限制,不能囊括所有描寫園林的詩詞文章。此外,中職園林專業語文閱讀課程資源,必須以中職園林專業學生的語文學習需要與基礎為出發點。桂林林業學校園林專業的學生,專業學習的重點是中國古典園林。能將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林理念與園林藝術理解得透徹深入,除了中國古代的文人外不作他想。與現在人們去古典園林只是進行觀賞活動相比,中國古代文人不僅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創造者,還是參與者,不僅參與建造園林,還在園林里生活,進行各種文學活動,因此他們對園林意境的體會尤為深刻。可以說要深刻理解中國古典園林的內涵與精髓,莫過于閱讀中國古代文人的各類作品。對于中職園林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專業課的學習當中能將園林設計的各種技巧學得熟練,但對中國古典園林中蘊含的內在精神品格和審美旨趣的理解卻是短板,這是他們專業課學習的瓶頸。因此,中職園林專業語文課程資源在內容選擇上以古代詩詞文為主,間雜有現當代的著名詩詞文,這樣的選擇,既是從中職園林專業學生的基礎出發,又滿足了他們的學習需要。

中職生的基礎不好,語文水平不高,選文以簡單為要,盡量選取一些短小精悍的古詩詞文。從小學到中學,學生學過許多古代詩詞文,但多雜亂,且并不以園林要素分類,學生沒有進行系統化的學習,體會不深。選文時,學生學過的熟識名篇優先進入文章編排序列。讓學生從另一個視角學習這些熟識的古詩詞文,必定另有一番體會和感悟。在不打亂語文教材授課思路的同時,補充課程閱讀資源可以幫助緩解學生閱讀量少、知識面窄、文化常識積累不足的問題。

4.“雙學科”適用原則。

中職園林專業語文閱讀課程資源,在內容設計上以園林藝術構成要素為切入點,因此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可以作為教學內容的拓展資料,直接進入園林專業的專業課教學,不存在使用不方便和資源零散難以翻找的問題。專業課教師在教授園林景觀要素內容時,可以直接用此資源作為教學內容的佐證材料,使用方法和應用程度由專業課教師自行把握。

作為語文教材的補充,中職園林專業語文閱讀課程資源選取的都是文學類作品,因此能直接應用在語文課教學中,為增加學生閱讀量和學生的文化常識積累起到積極的作用。

注釋:

①范蔚.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J].教育科學研究,2002(3):32.

②吳剛平.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

篇7

語文:工具性 人文性

語文教育的任務是什么?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與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語文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融。為此,我在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還注重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道德品質,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味、審美情趣。比如,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不僅做到文通字順,而且通過閱讀,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命運,關心作品中的人物命運和喜怒哀樂,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啟迪。

語文能力:單一 多樣 現代

緊跟時代步伐,語文新課標在研究國際課程改革發展趨勢,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語文能力新要求,不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且現代的。如強調學會閱讀和朗讀,掌握搜集和處理信息(包括網上學習)的能力,根據需要快速搜集所需信息,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突出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是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能根據對象和場合,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學會吸納與寬容、欣賞與質疑。重視寫作實踐,提出了閱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標。

為了適應時展,新課標更新了教學內容,強調選文的時代性、實用性、廣泛性,尊重和理解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尤其強調突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此,在綜合性學習指導上,多提倡獨立閱讀、自由閱讀、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多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多發現獨到見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多引導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

語文教學:傳統 創新 單一 靈活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應把學習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語文教學不能再是傳統的、單一的,而是創新的、靈活的。應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學習方式。而且,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因此,語文教學根據不同學年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

以前語文教學,往往把內容分解成上百個知識點、能力點,圍繞它們設計大量習題,讓學生反復機械地訓練,造成了語文教學的繁、難、多,而收效甚微。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新課標從三方面進行突破。一是強調實踐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二是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三是突出整體性。

新課標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整合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尤其提倡多讀書,少做題,這給我們一線老師指明了方向。學生語文水平不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閱讀太少。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把多讀多寫放到重要位置,讓學生直接接觸語文素材,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掌握規律。要求通過朗讀、誦讀、背誦等實踐活動,通過整體感知、感悟、積累和熏陶,培養良好的語感,豐富語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蘊。為加強閱讀,還明確規定了背誦篇數和課外閱讀量。并給學生推薦古今中外的精品篇目。強調重視讀,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在讀中品味、揣摩、感悟、積累,逐步學會欣賞,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到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

教學評價:定量 定性

篇8

【關鍵詞】高職大學語文;語文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0-0225-02

大學語文,是一門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公共基礎課,具有極強的基礎性、實用性、人文性和綜合性,是對大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因此提高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以適應就業市場需求和大學生后續發展的需要,就顯得尤其重要。

一、明確課程性質與定位,轉變課程設計理念

目前,關于高職大學語文的課程性質與定位,大體上有以下幾種:(一)工具課。將大學語文視為其他課程或學科的語言基礎,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為學好專業課和訓練專業技能服務。(二)文學修養課。在提高學生語文基礎能力的基礎上,兼顧學術修養的培養,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培養學生的學術意識,為啟迪學生進行學術研究奠定基礎。(三)人文教育課。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為目的,把人文精神、人文思想、道德教育、審美教育等納入到教學體系中,幫助學生認識社會、認知自我。(四)高等語文課。將語文課升華為文化課,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要教學內容,著重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承繼,并與社會現實相聯系,以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從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和高職院校的辦學層次來看,大學生不僅要具備較強的職業技能,還需要健全的文化知識結構,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健康的心理和體魄。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課程設置必須依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來確定,要兼顧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實用性、人文性和綜合性,既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也要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素質底蘊。課程設計理念應當依循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促進學生后續發展為根本,實行素質培養與能力培養并重,注重人文精神建樹、職業素質培養和語文能力培養,將教學內容內化為學生的精神素養、轉化為學生的職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選用或編寫適應性強的教材,重組課程教學內容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選用或編寫教材、組織教學內容是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著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效果。選用或編寫教材、組織教學內容要有明確的課程教學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要突出教學內容的層次感和連貫性。

在選用或編寫教材、組織教學內容時應當遵循以下原則:(一)應符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內容中要充分體現出來。高職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要真正起到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職業寫作能力和語言交際溝通能力的作用。具體來說,文選部分在突出文學性,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還應突出思想性,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職業寫作和口才訓練部分要適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便于進行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二)應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需求。高等教育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因此,高職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要突出職業素質教育,注重統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綜合發展,以滿足學生后續發展需求,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三)應適宜高職大學生的現狀。高職學生人文知識較貧乏,綜合素質普遍不高,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水平有待提高。因此,高職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要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現有水平,要把學生的實際需要放在首位,加強閱讀、寫作、口才等實踐能力的訓練,但也不可忽略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總而言之,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所選取的教學內容,不能是高中語文的簡單延續,要符合人的成長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既要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也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幫助學生實現自我適應、自我發展,滿足學生將來就業和創業的需要。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由于大學語文課程學科性質的特殊性,很難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其即時的能力目標,再加上受功利觀念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難真正引起學生重視。因此,改革教學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對提高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

傳統教學方式雖然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但由于過度強調字、詞、句解析,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達到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因此,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開展與課程教學相關的文化活動和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自主、自愿地參與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語文作為公共基礎課,其課程學時在高校中也被縮減的最為嚴重,現有學時常常根本無法滿足教學需要,更不用說要達到課程教學目標。因此,大學語文教學不能局限在課堂上,還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積極開辟第二課堂。

教學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不是簡單的運用某種教學方法或是技術手段,而是要構建一種立體化的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及手段,要求做到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第二課堂相結合,課前準備與課后參與相結合,課內講評與課外答疑相結合,強調誘導啟發,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實際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突出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基礎性、實用性、人文性的同步實現,要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緊密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技能和文化品位。

四、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制定科學的考核體系

課程考核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最為直觀的標尺,也是檢驗課程教學改革效果的試金石。對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評價學生學習成效,對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以及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大學語文的考核方式包括考試和考查。無論采取何種形式,最常見的就是用一紙試卷來進行檢測,考試內容無外乎語文基礎知識、文本理解、字詞解釋及文體寫作,題型也多為選擇題、填空題、閱讀題和寫作題。而這只是一個極為簡單的標尺,只能衡量學生某方面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無法衡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優劣;只能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效,卻無法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因此,制定一套科學的課程考核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大學語文的考核,應當是對學生語文能力及人文素質的全面考核,而不能僅靠一個簡單的分數給學生的學習情況下結論。因此,課程的考核內容需要涵蓋學生平時學習的狀態,參與課程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以及體現學生基礎能力的筆試和口試等方面。只有從多方位、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才能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習狀態。

五、總結

大學語文課程因其特有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在訓練大學生的語言能力,陶冶大學生的人文情懷,培養大學生的人文情懷,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等方面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在新形勢下,以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選取和組織教學內容,構建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制定全面、公正的考核體系,有效提高大學語文教學質量,是進一步推進和深化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魏娜.走與專業相結合的高職大學語文教改之路[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

[2]趙齊陽,王茂春.基于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高職大學語文改革[J].西昌學院學報,2013(1).

[3]吳潔.議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路徑與途徑[J].教育界,2012(1).

篇9

針對以上教學評價建議,我在具體實施中將一年級識字教學評價分為學生識字能力評價和識字興趣、習慣的評價兩項內容,組織實施教學評價。

一、學生識字能力的評價

評價學生識字能力,就是對學生的識字水平多方面的測試結果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屬于定量評價范疇。通過識字能力的評價,教師可以了解某一階段內某位學生的識字水平,從而改善自己的教學,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教材對學生識字的要求分為會寫、會認兩種,針對這不同的要求,我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識字能力的評價。

1、從形、音、義的結合上評價識字能力

這主要是針對新課程教材中要求達到會寫程度漢字的評價方法。《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評價識字要考察學生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這說明,形音義結合是檢測識字能力的最重要內容,學生只有對漢字形音義有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才算真正識字。測評學生識字能力的高低就要以形音義的結合上入手。

識字的目的是為了正確的聽說讀寫運用。為此,學生不僅要分別識它形、音、義三個因素本身,尤其字形內部結構關系,還要建立形、音、義之間的統一聯系,做到“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評價識字能力也必須從形、音、義的結合上全面評價。

2、在具體語言環境中考察運用能力

單純地識某個字,非但不好記字形,其字音也容易忘,字義印象就更難深刻了。把生字放到具體語言環境中去學情況就不同了。加之一年級識字采用多認少寫的原則,對要求會寫的字可以用上述的方法考察其字形的掌握情況,而對其余只求會認的字便不能這樣操作了。而一旦把它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考察,由于“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義”,學生可聯系上下文去認清字形、了解字義。

改換漢字出現的語言環境來檢測評價學生的識字能力,這是識字教學評價最基本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識字評價的有效方法,也更是漢字學習的有效途徑。正是在這反復多次地接觸過程中,漢字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記憶模塊,經過了陌生到不陌生,不陌生到熟悉的心理變化過程,而認識漢字。

二、學生識字興趣和習慣的評價

《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要重視學生的日常識字興趣和習慣,對低年級學生尤其要采用適合兒童的評價方式,用積極的評價,而不是消極的評價,激勵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好的識字教學形式以識字為重點,引導學生不斷發現字詞與事物之間的這樣和那樣的聯系,從而對字詞所指代的事物展開深層次的認識活動,在逐步深入的認識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變單調的讀,重復的寫,機械的記為有情有趣的看,有滋有味的想,有感有觸的實踐,有聲有色的渲染,變淺層次的識字活動為深層次的探究活動。

1、用積極評價方式激勵識字興趣

小學低年級兒童機械記憶處于優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學習知識大多從興趣出發,所以教師的識字教學應千方百計運用積極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的興趣。

(1)課上提問、練習、設計的題目要興味盎然。新穎的練習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他們的興趣。

(2)教師評價要富有鼓勵性。在教學中教師采用各種手段激發起學生的興起以后,教師所要做好的關鍵在于盡力維持學生的這種興趣,精心地呵護這種興趣。他就像個易碎的瓷娃娃,你的一個不當的眼神,一個不重的呵斥,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會使學生好不容易激發起來的興趣,頃刻間蕩然無存,以后要再找回就不容易了。

2、以啟發引導的方式培養識字習慣

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隨著學習的慢慢深入,漢字的逐步增加,摸索出漢字的一定的結構規律,并依自己的年齡特點在老師的引領下,形成一定的識字習慣。教師要善于發掘并疏通這種習慣,并不失時機地把它列入識字教學評價機制。

識字的習慣很多,教師要注意發掘,并啟發引導,使這些習慣從學生無意識的不自覺的行為逐漸形成學生有意識的自覺的識字方法。這將大大提高識字效率。

三、識字教學評價的注意點

以上所述僅限于識字教學評價的內容方面,且均屬于教師日常教學評價行為。《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此提出了更多的建議和要求,為使學生識字教學評價真正產生其應有的作用,我在實施的時候還注意了以下幾點:

1、學生自我評價與教師、家長評價相結合

傳統教學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學生是評價的客體,在評價中處于被動地位。我們的課題倡導教學評價的主體的多元化,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評價以及學生和教師的互動評價等等,使評價成為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互動的過程。

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讓家長參與評價,一方面使他們能更直觀感性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里的學習情況,為自己孩子哪怕是很小的一點進步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和家長及時發現孩子在學習中的不足,形成學校和家庭的合力,共同提高孩子的學業水平。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評價,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意識與能力,為此我們設計了學習情況評價表(學生),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

2、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評價建議中指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即過程評價,他包含的內容是很廣泛的,包括學生的學習行為的評價,學習興趣、習慣的評價等。為了便于操作,我把過程評價理解為在一個較長學習過程中,分階段對每一階段內的學業水平所進行的終結評價,由這些多個階段性評價組成整個過程評價。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優化

一、引言

維持語文教學的生命,使其永葆活力的關鍵在于確保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挖掘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另外,將現實生活和語文教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通過充實的教學內容,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增添學生對美好生活的感受。然而,我們也必須要注意到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則是當前形勢下,擺著眾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到難題。

二、優化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途徑

1 課堂設計是前提保障

語文課堂,特別是小學語文課堂,可以看做是激發學生的豐富多彩的智力活動,不同的語文課堂設計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采取有效的教學模式來營造高效的語文課堂,是小學語文教師不懈奮斗追求的目標。如今教育部門強力推進將語文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教育改革,改革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課堂創新性工作要求開展一系列課堂設計活動,力求打造生動、高效的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通過在語文課堂的實踐,將語文課堂建設成為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交流平臺。作為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對所教授的的內容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能夠由點及面,作為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第一步。把握好教學內容后,進行充分的準備,將各項教學活動中涉及的材料進行梳理和分析,準備工作盡量具體化、書面化。隨后,有針對性的將教學內容進行重難點劃分,對于重點內容詳細講解,次要內容則簡要帶過。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系統性與綜合性的統一,理論性與可操作性的有機結合。良好的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不僅要有其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以及一系列的講解思路,還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語文教學的學科特點。最后,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靈活處理,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各個環節的處理要做到游刃有余,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另外,良好的課堂氣氛對于學生扎實的掌握課堂知識至關重要。課堂氣氛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互動的一種狀態,課堂氣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是營造課堂氣氛的發起者,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創造者的作用,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具體說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教師應該帶給學生積極的、健康的學習態度,傳遞正能量,所以教師一定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的情緒表現。試想一下,教師若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擺出一副嚴肅的面孔的話,那么學生肯定會惶惶恐恐,學習效率勢必降低。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穿插一些有意思的小活動、小游戲。小學生的天性好玩,對小活動和小游戲有著強烈的興趣,若果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游戲結合在一起,那么老師和學生自然會達到一種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的境地。最后,要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束縛,通過創設懸念來帶動課堂氣氛,避免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2 課堂教學是關鍵環節

教育學家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語言教學不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同樣的話美國教育學家艾德曼曾經也說過。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汲取中華民族的先進文化以及其中蘊藏的智慧。一定要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語文教師更應該根據語文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對其進行進一步深化。我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都蘊藏著歷史名勝、自然風光、社會風貌和人文地理等多種和語文課程相關的資源,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去開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并積極進行利用。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將現實生活融入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過程中,創造性地發掘各類活動,以此來培養學生在各種場合學習語文以及使用語文的意識,全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可以根據教學需求,在語文課程中設置旅游文化專題、民俗文化專題、自然風光專題等活動。這些教學課程設計要求語文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有將地方民俗風情、地域文化、自然風光等內容引入到語文課堂的“大語文”理念,達到將學生“學習知識,領向自然,帶入社會,感受生活”的教學目的。

如今小學語文教學所使用統一的教材,因此,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所以,教師們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進行語文課程教學設計。具體過程中,應該由淺及深,先以簡單地內容作為鋪墊,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隨后采用階梯式的教學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豐富,變學生為主動汲取知識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教學模式,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組內同學可以進行相互探討,掌握得較好的學生可以幫助理解較差的學生。這樣可以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在課堂有限的時間也能掌握到更多的知識。

3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告訴我們,人們若是對某種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就會積極、主動的探索、求知,并進行實踐。現代化的教學應該強調以人為本,致力于追求學生的思維開闊、積極進取。成功的語文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性執行,而是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興趣,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4 利用現代化信息化手段

信息時代的來臨,無疑對現代化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更為現代化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會。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出現為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更廣闊的天地。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盡量科學的使用多媒體課程資源,以此來豐富語文課程的內容,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的方式,進一步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充分帶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現代化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從以下幾點出發來做好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結合。首先,信息技術必須以比較科學合理的形式來和語文教材向結合,切勿牽強附會。其次,要與傳統的教學媒體相結合,現在的教學媒體中,現代媒體和傳統媒體并存,信息時代的現代化媒體雖然有它無法抵擋的魅力,但是傳統媒體也自有它無可替代的作用。最后,利用信息化手段一定要教師引導,突出學生為主導的地位,教師應該在使用現代化媒體的過程中觀察學生的認知、情緒和思維反應,檢驗教學的效果。

三、小結

影響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的因素眾多,因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要注重課堂教學的設計,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豐富教學的資源,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優化。

參考文獻:

[1]安令方,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探析[J],學周刊,2011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