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23:4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護理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一般資料
本院是隸屬于武威市的三級乙等腫瘤專科醫院,目前開放床位500余張,臨床護理單元12個,特殊護理單元11個,護理人員370人,其中本科學歷56人,大專202人,中專112人;副主任護師3人,主管護師29人,護師89人,護士249人。
1.2方法
1.2.1傳統紙質檔案管理
2010—2011年護理部將所有護士的畢業證、身份證、執業證、資格證復印件按科室裝訂成冊并定期更新,將榮譽證、進修結業證等復印件按類別分別裝訂成冊,并定期更新。
1.2.2電子技術檔案管理
2012—2014年護理部按來院時間為護理人員編寫檔案號,以護理人員的姓名及檔案號為名稱建立文件夾,將畢業證、身份證、執業證、資格證、榮譽證、進修結業證等各類證件的掃描件以子文件夾形式保存于其中;將護理人員基本情況登記表(包括護理人員的基本信息,學歷,職稱,家庭情況,獎懲記錄,科研及論文情況,每月護理部理論、操作抽考成績,進修情況等)存入文件夾內,形成電子技術檔案。護理部定期或不定期更新技術檔案并保留備份。
1.3評價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管理方法更新、整理一次花費的時間,資料保存的完整性以及護理管理人員對兩種管理方法的滿意度。
1.4評價方法
工作人員分別記錄更新一次檔案所需時間,每月一次;每月統計科室、個人審核資料保存是否完整;采用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每季度對護理管理人員進行滿意度調查,并匯總結果。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1為差異有顯著性。
2討論
2.1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在電子技術檔案中,可以通過計算機搜索功能,快速查找相關人員的資料,方便護理部對全院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考核,同時還可以客觀了解護士繼續教育以及科研論文等情況。觀察組在更新、整理技術檔案時消耗的時間較對照組明顯減少(P<0.01)。通過電子技術檔案,護理管理人員可隨時了解護士個人的工作表現及晉升情況,動態掌握護理人員資料,改變了以往因人員資料繁多查詢困難的局面,節省了時間、人力、物力,提高了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
2.2資料保存完整
紙質版檔案在辦公室搬遷、借閱、保存不當等情況下可能會遺失,而電子技術檔案管理充分利用了計算機的優點,彌補了紙質版檔案管理的諸多不足,使得資料保存更完整。觀察組資料保存較對照組明顯完整(P<0.01)。護理部對全院護理人員的電子技術檔案存有備份,要求科室管理人員對科室護理人員的技術檔案也存有備份,保證了資料的完整性,減少了資料遺漏、丟失等現象。
2.3提高管理人員工作滿意度
護理部存有全院護理人員的電子技術檔案信息,并由專職人員管理,負責完善基本情況登記表,各類證件掃描件的存儲,理論、操作考核成績的錄入,并負責定期更新;各護理站及特殊護理單元均有科室護理人員電子技術檔案,由護士長或護理組長負責。電子技術檔案的實施減少了管理人員整理、更新技術檔案的時間,且方便查閱,增加了管理人員與護士、患者溝通交流的時間,提高了護理管理人員工作滿意度。表3顯示,觀察組管理人員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2.4體現人文關懷
護理人員家庭關系的建立便于緊急情況下護理管理人員查找其相關信息,了解護理人員的家庭背景,方便護理部主任、護士長與護士間的溝通,幫助護士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對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可激發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提高護理質量。
2.5節約人力及資源
改變了以往各類證件復印件由各科室護理人員復印、上交護理部、護理部工作人員按類別順序排列的工作方式,電子技術檔案管理由護理人員將各類證件的掃描件通過QQ等方式傳至護理部,護理部按技術檔案號入冊,節省了護理人員復印、上交檔案所花費的時間,節約了護理部工作人員整理、更新技術檔案的時間,同時也降低了紙張的消耗,節約了人力及資源。
3小結
篇2
虛擬仿真(VR)即虛擬現實,是一種采用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視、聽、觸覺一體化的特定范圍的虛擬環境,用戶借助必要的設備以自然的方式與虛擬環境中的對象進行交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產生如同真實環境的感受和體驗。盡管該環境并不真實存在,但它作為一個逼真的三維環境仿佛就在我們周圍。由于用戶對計算機環境的虛擬物體產生了類似于對現實物體的存在意識或幻覺,用戶在計算機所創建的三維虛擬環境中處于一種全身心投入的感覺狀態。
2國內外研究現狀
2.1國內研究現狀
盡管國內虛擬仿真技術起步較晚,但是隨著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中的廣泛應用,信息化教學已成為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與教學相結合的教學形態,以計算機仿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為特征的虛擬仿真實驗室開始逐步滲透到教學領域。虛擬仿真技術在醫學教學及某些醫學手術應用領域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和研究。在護理學教學中,作為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學科-護理學基礎,其護理專業實踐教學約占該課程總學時的一半,也是培養護生臨床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然而傳統的由教師演示-學生練習-教師指導的護理實踐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非常有必要對護理實訓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隨著虛擬仿真技術在一些實踐性要求高的專業中的大量應用及研究,國內某些醫學院校的護理學基礎實驗教學也不同程度地開展了仿真技術在護理實踐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如高仿真模擬人技術早已投入護理專業實踐教學中,并被應用在《內科護理》教學中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還有以主要訓練護生的單項護理操作技能為目的的專項護理技能訓練,如手臂模型可以模擬人類真實的血管,穿刺過程中有落空感和模擬真實血液流出,高級電腦心肺復蘇模型可以進行心肺復蘇的模擬訓練,大小與真人相仿,在操作時可有語音提示和報警聲來顯示其操作的正確性。虛擬仿真技術還可以使用在一些不宜在真人身上實練(如鼻飼法、導尿術等)的護理實訓課的應用。2007年大連大學職業技術學院以“探索出適合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網絡教學模式,提高中等職業教育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水平”為目的開展的“護理技術模擬教學系統”項目的研發卓有成效,該研發項目提出了包括13個模塊,每個模塊由教學演示、模擬操作、考核測評三大部分構成的護理技術計算機虛擬仿真實訓教學軟件系統,該教學軟件系統的研發為虛擬仿真技術在護理實訓練習中的開展和推廣應用提供了參考。2009年貴州遵義醫學院護理系進行了護理學基礎虛擬實驗室的研發,是一次將虛擬仿真技術應用于基礎護理實踐教學的一種有效嘗試,可推廣應用于國內各護理院校和各大醫院的實驗教學和繼續教育培訓與考核,有著較廣闊的應用前景。重慶市衛生學校已經開展并建成仿真急救護理實訓室,為其他護理院校提供了可借鑒的急救實訓基地模式和實訓方法。同時,虛擬仿真技術在職業技能培訓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也正被廣大的職業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目前高職院校招生人數逐年增加,學校實驗室及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師生的需要,尋找一種行之有效的技術手段來緩解傳統實踐教學模式所帶來的壓力,是許多高職院校的當務之急,將虛擬仿真技術應用于護理實踐教學是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更是培養最優秀的護理畢業生的必由之路。
2.2國外研究現狀
美國在培養護生的過程中由于醫院及患者等方面的原因,護生在臨床實習中很少有機會在患者身上進行練習操作技能,同時護理院校理論課程的增加及實踐教學課程的壓縮也大大減少了護生們開展實踐練習的機會。鑒于此,開展虛擬仿真技術在護理實踐教學中的應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國的虛擬仿真技術在不同行業的運用,包括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開展的都比較早。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護理學院早在1996年就開展了虛擬仿真技術在靜脈輸液中的應用研究,虛擬仿真技術在護理實踐中的作用是一些模型、錄像帶等所不能比擬的,后者不能給護生帶來真實的感覺,而虛擬仿真可以,并且大大減少了護生在真實的臨床護理操作中給患者帶來的不適。常用的虛擬仿真技術有兩種,身臨其境式和非身臨其境式,前者技術要求較高,需要利用一些傳感工具,如頭盔、手套、跟蹤器等,讓用戶置身于虛擬境界中,雖然設備昂貴,但因其具有很逼真的護理情境而對護理教學產生深遠的影響,非身臨其境式,因其實用性和實惠性被廣泛運用到護理教學中。隨著從事護理教育的工作人員數量的減少,虛擬仿真技術同樣運用在一些護理學遠程教學、成人繼續教育、護理技能培訓等項目。虛擬災害環境的護理措施的研究更是拓展了虛擬仿真技術在護理教學領域中的運用。20世紀80年代,美國便應用虛擬仿真技術建立了用于考試和教學的臨床病例庫,即虛擬臨床瀏覽(VCE)。到目前為止,在護理教育領域,虛擬臨床瀏覽系列教學軟件和指導手冊已發展到覆蓋內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和護理學技術等課程,并且提供網絡學習資源。虛擬臨床瀏覽結合護理教科書,建立了虛擬醫院,進入虛擬醫院,可以學習溝通、記錄、評估和安全給藥。虛擬醫院的建立可以幫助護生熟悉日常護理工作,從而提高臨床判斷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還有已經在英美許多醫學院校使用的CathSim靜脈穿刺訓練系統包括軟件和觸覺反饋裝置即靜脈穿刺用的胳膊和一臺電腦,可設置在實際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不同年齡、血管狀況以及疾病嚴重程度的各類患者。由日本NEC公司研制的“SimCoeur”軟件系統可以模擬急診患者每分鐘的臨床表現,還可以設置1000余種患者情境,可以使護生面對不同的患者,很好的鍛煉了護生的應變能力,并且能夠快速地對護生所進行的操作進行反饋。同時該公司研制的“SimNursing”模擬急診患者軟件系統,已于1998年投入日本市場,該軟件系統可進行護理程序的模擬訓練,學生能按照完整的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全程護理。多款軟件的研發和應用為虛擬實驗室的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Mathworks公司推出的MAllAB語言,美國NI公司推出的LabVIEW圖形化編程語言及美國ELANIX公司推出的SystemView軟件。
3發展趨勢
篇3
1.1研究對象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將我院兒科一病區、二病區共32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將二病區16名護理人員設為實驗組,平均年齡(28.5±1.1)歲;將一病區16名護理人員設為對照組,平均年齡(27.8±1.2)歲。2組年齡、職稱、學歷、2013年10~11月份小兒頭皮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按照常規培訓模式進行技能培訓,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進行科室內的集中授課。實驗組使用S-OJT模式進行技能培訓,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有針對性地、有計劃地、系統的培訓。S-OJT流程有六個步驟,現將重點步驟總結如下。
1.2.1分析學習的內容統計每位護理人員的穿刺成功率,分析不成功的原因,如血管選擇錯誤、膠布固定不牢等前十位原因,制作柏拉圖進行分析。
1.2.2培訓指導老師根據小兒頭皮靜脈穿刺統計結果,選擇靜脈穿刺成功率高的5名護理人員為培訓教師,護理部予以發放小兒頭皮靜脈培訓教師證書的同時召開培訓教師會議,針對柏拉圖分析制定改進措施,由培訓老師實施。1周后培訓教師對小兒頭皮靜脈的1次穿刺成功率均達到98%。
1.2.3制作S-OJT模塊模塊是指導S-OJT的實施的一組材料,主要包括培訓目標、學員條件、培訓資源等內容。召開4次培訓教師會議,確定小兒靜脈穿刺培訓資源及流程。利用HS6E型高級嬰兒頭皮靜脈穿刺訓練模型進行訓練。①對小兒穿刺部位進行評估,并進行物品、光線、心理以及與患兒及家屬語言溝通的準備。②預先判斷選擇的穿刺部位,如能一針穿刺成功,點頭表示“是”,并進行下一步操作;如不能,搖頭表示“否”,并放棄穿刺,重新準備,或者更換護理人員。③借助沒有打開的靜脈留置針或者棉簽測量針尖的位置。判斷輸液過程中是否會給患兒活動帶來不便或引起患兒疼痛、輸液不暢等。如“是”則重新準備或者要求培訓教師幫助。如“否”,則繼續下一步。④如與判斷、測量結果一致,靜脈穿刺完成,正確指導家長抱起患兒。如與判斷、測量結果不一致,分析原因。⑤反饋矯正。根據分析結果,進行信息反饋,找出殘缺知識點,對殘缺知識點進行有效的矯正和補救或在培訓教師的協助下糾正。
1.2.4實施S-OJT按照流程設計,實施S-OJT,培訓合格者允許獨立進行臨床實踐操作。
1.2.5評價S-OJT對S-OJT的評價包括組織背景評價、培訓投入評價以及對培訓效果和培訓流程的評價。
1.3評價方法在每次頭皮靜脈穿刺結束后,記錄2組護理人員一次穿刺成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錄入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和秩和檢驗。
2結果
2013年12月-2014年2月,實驗組進行小兒頭皮靜脈穿刺160例,一次穿刺成功149例,一次穿刺成功率93.13%;對照組穿刺136例,一次穿刺成功106例,一次穿刺成功率77.94%。實驗組護理人員頭皮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14.203,P<0.01)。
3討論
篇4
1.事后維護技術
車輛事后維護技術是指在系統運轉一段時間后,發生一定技術型功能故障,導致不能正常使用該系統所進行的事后維修。這種維護技術實現電氣配件預防維修可能性極低,需要通過弱環節了解故障發生趨勢,并相應的開展一些嘗試性彌補工作。如果和車輛運行安全性能關系不大,應采取事后維護技術保證車輛質量。
2.狀態修技術
狀態修技術的經濟適用性和可行性都較好,前提是對車輛運行系統或零部件進行在線實時檢測、監視、周期性檢查等,在短時間內采取一定維修技術保證系統運行安全性和質量,因此需要借助高科技破損檢測設備對其技術處理,但是維修費相對較高。
3.預防維修技術
預防性維修技術是在車輛投入運行開始即對其定期修理。新設備質量保證期限內,確定預防性維修周期的是供應商,在質保期限后,需要按照客戶經驗、隨機檢查、日常檢查、弱點檢查等針對性的調整,對設備修正或改進,減少故障發生概率。
4.優化維修周期
將長周期分成若干短周期維修最適宜維護車輛,需要檢修和運用人員配合完成此項技術,例如:鐵道車司機在車輛運行前進行檢查與整備工作。在車輛子系統維護周期基礎上,維護應該更加單一、小,其具有操作方便、經濟、適用等特點。而大型維修應該由車輛各系統分包商維修廠管理。
二、建立健全車輛維修技術管理結構和系統
1.建立專職技術管理部門
車輛管理機構應建立維護技術管理職能部門,根據領導層、業務指導和監督設計相應的管理體系,并構建管理網絡,實現鐵道車輛維修技術管理組織、協調、指導與監督一體化工作。首先,明確車輛維修技術管理工作室具體內容;其次,建立維修技術咨詢臺及服務體系;最后,建立車輛維修技術監督檢查與反饋機制,從而實現自上而下的監督檢查管理體系,加強技術管理水平和標準化。
2.建立會測量維修和檢測技術管理體系
為了配合車輛綜合檢測工作,需要分級實施維護前后檢測工作,并且現階段車輛綜合性能檢測體系上,以“合理布局”為原則指導并組建檢測機構,從而完善技術管理工作,科學指導車輛維修,保證監督和維修質量。
三、鐵道車輛RAMS技術管理
RAMS技術管理是集合可靠性、可維修性、安全性和可用性為一體的管理模式。其主要特點是滿足了車輛技術和經濟性能要求。
1.RAMS指標
一般在新造廠、段修上實行RAMS技術管理,并結合國內現有管理,分別制定貨車各項指標,提高鐵道車輛維修技術管理水平有一定促進作用。
2.安全性
車輛使用中,安全性核心內容是完整性,最高目標不大于安全記錄數值,用SIL(完全完整性水平)評估,運用概率安全法,編程設備危險事故和電子系統,并對故障進行綜合分析后,處理風險。
四、結束語
篇5
關鍵詞:轉基因;倫理;辯護;限度
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其在種植業、養殖業、食品加工和醫藥制造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和巨大的商業利潤,已經引起了各國政府和眾多企業的高度重視。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已經或正在給人類帶來福祉,但與此同時,由于轉基因技術自身的特點及其難以準確預測的后果,人們對轉基因技術的倫理爭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倫理上的否定和倫理上的肯定兩種針鋒相對的立場同時存在。這說明,如果不能從倫理道德上為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尋求恰當的理由,那么,這一新科技將不能獲得健康的發展。基于上述考慮,筆者力圖在本文中為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尋求倫理上的支持,同時也力圖探討這種支持的限度。
一、福音與憂慮:轉基因技術及其特點
基因一詞是英語“gene”的音譯,它源于印歐語系,是“開始”、“生育”的意思。很久以來,人們并不明白遺傳的奧秘。19世紀的細胞學說、達爾文的進化論與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為近代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孟德爾從豌豆實驗中推導出存在著專門承擔遺傳作用“種質”的遺傳因子,從而演繹出孟德爾遺傳規律。1909年,丹麥學者約翰遜提出用基因來指稱任何一種生物中控制任何遺傳性狀而其遺傳規律又符合孟德爾定律的遺傳因子。1910年,摩爾根通過果蠅白眼突變研究,確證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隨后創立了基因論。1953年Waston和Crick創立了DNA雙螺旋結構,首次揭示了DNA分子的結構、組成及功能,開創了從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現象本質的新紀元,揭開了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的序幕。197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授PaulBerg和Jackson利用限制性內切酶和連接酶,得到了第一個體外重組的DNA分子,開啟了重組DNA技術的先河,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目的的基因重組的成功嘗試。運用重組DNA技術將外源的優良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或組織,改變其遺傳組成后產生物質及其后代,這就是轉基因技術。這項技術可以把任何外源的基因包括人、植物、動物、微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動物、微生物細胞中,使其具有人們所需要的各種性狀。可見,轉基因技術使人獲得一種改變生物遺傳性狀、創造新物種的能力。
隨著轉基因技術的出現,人類跨入了基因工程時代: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從生物體最基礎的遺傳物質——DNA水平上來改造生物體,進而改造整個自然界。正因為如此,轉基因技術在農業、工業、醫療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包括:(1)種植業。轉基因技術應用于植物育種,產生轉基因作物,改變植物的遺傳特性,不僅可獲得抵御各種害蟲和病毒、以及除草能力的作物,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培育各種奇花異草等園藝品種。(2)養殖業。轉基因技術應用于動物育種,產生轉基因動物,即人工改變基因,使之具有優質、速生、高抗性等人類需要的優良特性的家畜家禽新品種。(3)醫藥業。利用轉基因細胞進行細胞培養,利用轉基因微生物發酵培養或利用轉基因動植物作為生物反應器來生產胰島素、干擾素等珍稀藥物,利用動植物生產疫苗等。(4)食品加工業。利用轉基因技術改良曲霉、酵母等微生物品種,發酵生產食品添加劑和加工助劑、醬油、奶制品等,達到提高產量或改善風味等目的。此外,轉基因技術作為生物學領域的成果,正通過大量邊緣學科和相關行業的轉化、吸收,迅速滲透到電子、信息、乃至機電、環保等其他行業,極大地改變了這些領域里的生產、管理、組織模式。成為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強大內動力。總之,以轉基因技術為基礎的生物技術“代表著最有前途的技術方向,是本世紀最具有影響的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帶,是最有生命力的經濟增長鏈,是未來前景最有競爭力的產業群”。
當然,轉基因技術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生物育種技術的新技術,它有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轉基因技術打破了物種之間的界限,例如,在自然進化中似乎不可能突破的動物和植物之間的界限因為轉基因技術的出現而變成了現實;其次,也因為轉基因技術突破了物種之間的界限,從而也使人類可以人為地改變自然物種的進化方向與進化速度,它可能導致這樣一種結果,在自然進化狀態下也許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才可能出現的新物種,在轉基因技術條件下短時間就可以出現;由此,它引發出轉基因技術的第三個特點,即它所可能導致的后果更加難以預測。轉基因技術和其他技術不同,它是一種生物技術即它是按照人的目的對生命存在的一種改造,創造出的是一些具有特殊性狀的生物新品種,它不像無機物的合成那樣,如果說無機物的合成品仍然是無機物,那么轉基因技術的“作品”卻是有生命的,它能夠再生,而且其性狀可以遺傳給下一代。這些也許是“提前”到來的新物種會給整個生物界(包括人類)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實在難以預測,這也就更加加深了人們的憂慮。例如,人們已經憂慮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可能導致減少生物的多樣性,破壞生態平衡,增加某些疾病的人畜共患幾率,等等。
正因為轉基因技術的上述特點,使得人們圍繞它所進行的倫理爭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可以說,所有圍繞轉基因技術進行的倫理論爭,都是基于轉基因技術的上述特點而展開的。
二、道德還是不道德:圍繞轉基因技術的倫理論爭及評析
圍繞轉基因技術的倫理論爭,表現在不同的學術流派中,這里限于篇幅,主要分析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即倫理上的反對與倫理上的支持。
先來看看對轉基因技術在倫理上持反對立場的觀點。從轉基因技術誕生的那天起,認為轉基因技術違反倫理的觀點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有相當多的學者甚至普通民眾都持這一立場。大致說來,這種反對立場又可以相對區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從根本上否定轉基因技術本身,有人把這一立場概括為“本質方面”反對;另一種是從轉基因技術的后果即其安全性和風險方面反對轉基因技術,這一立場則通常被概括為“非本質方面”反對。實質上,“非本質方面”的反對嚴格說來并不是一種倫理上的判斷,它潛藏的結論是:假如人類有足夠能力來規避轉基因技術應用中所導致的不安全性后果,那么,是可以進行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的,因此,對于非本質方面的反對立場,我們在這里不打算作分析。
從本質上反對轉基因技術的最激烈的觀點,來自于自然中心主義的倫理觀。自然中心主義的倫理觀有如下幾個基本論點:首先,它把對生命的尊重作為倫理學的理論基石,認為無論是人、動物還是植物,凡是有生命的存在都應當得到道德上的同等尊重。泰勒指出:“采取尊重自然的態度,就是把地球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野生動植物看作是具有固有價值的東西。”其次,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作為整體的生物共同體,承認構成共同體的每種動植物都具有內在價值。生命的、固有的、內在的價值就是因為生命本身自成目的。對于人和其他動植物生命個體來說,由于各自都具有一種內在目的性,并且其他生命的內在目的性勿需人的內在目的性來確證,所以人不具有高于其他生命的特質。因此,第三,應把保持自然的“完整、穩定和美麗”作為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和對人對自然的行為進行道德判斷的終極尺度。在人的倫理責任中應包含不干涉其他生命體的存在、不作惡、保持對其他生命的尊重,并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作出補償等內容。
基于以上理由,自然主義的倫理觀認為跨越雜交屏障的基因轉移是非自然的,是對自然不合理的干涉,因而是不道德的。他們認為,改造自然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貼近自然或模仿自然的方式,另一種則是遠離自然或非自然的方式。雖然不能說轉基因是反自然的方式,但與傳統的更符合自然的方式相比,當然是更為遠離自然,是非自然的。第一,它是快速的,只用短短幾年甚至幾個月或幾天時間就可以把一個外來物種的基因片斷(遺傳物質)轉移到另一個物種中,并表達這個外來基因的產物——蛋白質。第二,轉基因技術是激進的和大跨度的,可以把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物種的基因結合在一起。比如,將土壤微生物毒蛋白基因轉移到水稻身上,使后者抗蟲;把北極魚的基因轉移到西紅柿身上,使其抗寒。而在自然的進化方式中,當然也存在基因交流和融合,但一是不會產生這種狂飆突進式的基因轉移,二是不會產生這種大跨越式的遺傳物質融合。一種物質的某一性狀和特征需要適應環境若干年才會形成和鞏固,它在進化上是緩慢的,也是非常安全的。迅速的基因轉移既可能讓一個物種內部難以適應外來基因全面而有機的融入,也會使得這一物種由于特殊外來基因表達后產生新的特性(如抗蟲)而與環境和其他物種的關系難以迅速磨合,造成一系列問題。因此,轉基因的方式違背了自然的內在規律,是非自然、反進化的。
與自然中心主義立場相接近的是宗教神學的立場,它認為自然界是上帝按照最完美的方式創造出來的,因此,自然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完美最和諧的存在,轉基因技術以人為的方式打破了自然完美與和諧,是對上帝的蔑視和玩弄,因而是不道德的。
以上是從倫理道德上反對轉基因技術的立場。另一方面,也有從倫理道德上支持轉基因技術的,這種立場主要來自于人類中心主義者。
人類中心主義也有幾個基本觀點:首先,它認為,人道原則應該成為倫理學深層的價值論基礎,人類整體的長遠生存利益應該成為人們行為的終極目的,以及人類對待自然的行為進行道德判斷的終極尺度,在人類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應將人類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其次,人類實踐行為的目的不是為了實現自然規律,合乎自然的結果只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拋開人類利益,人類就沒有實現外部自然規律的義務和責任。再次,在自然界,基因的突變和交流是廣泛存在的,這是進化的動因,也是進化最主要的來源之一。很多的野生物種之間基因的交流就導致我們這樣一個多種多樣的世界。轉基因技術與傳統的以及新近發展的亞種間雜交技術相比,在基本原則上并無實質差別。它只不過是傳統的生物技術的延伸而已,是自然的。最后,為了滿足人類的各種需要,我們應該發展轉基因技術。
應該說,上述兩種相互對立的倫理立場都有一定的道理。自然中心主義者看到了自然界非人類生命存在具有自己的內在價值,這種內在價值并不需要人類來加以確證,因此,人類應對自然界中的生命存在保持應有的尊重,這一點,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實上,如果我們不是狹義地理解價值這個范疇,即不再把價值僅僅理解為物對人的關系,而是把價值理解為相互作用與影響的存在之間的意義關系,那么,在自然的演化系統中,任何一種存在都是有確定的價值與意義的,非人類生命存在的價值的確不需要人類來確證。因此,人類并沒有比其他生命存在更為優越的地位。在這個意義上,提出人類應尊重自然界中非人類生命存在的權利是有道理的。從實踐上看,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正是由于我們過分強調了人類對于非人類生命存在的優越地位,把自然中的非人類存在僅僅當作對于人類而言的工具性價值,才導致了人類對自然的瘋狂掠奪,導致了生態危機,也使人類的生存環境惡化。改變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轉化人類在處理自身與自然關系時的價值思維模式。否則,人類將永遠不可能實現與自然界中非人類的生命存在和諧相處,共生共榮。
但是,自然中心主義的倫理觀根本不考慮人類在自然中是一種特殊存在,即人類是迄今為止在自然界中惟一可以認識自然必然性、利用自然必然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自然必然性的存在這一客觀的、科學的事實,力圖把人的活動降低為動物活動的水平,則是錯誤的。在漫長的自然演化過程中,人類從生物世界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超出其他生命存在的智慧,使人類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人可以以自己的需要、目的與愿望為尺度,對自己置身其中的自然進行否定性的實踐活動,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這種對自然的否定性的實踐活動正是人類文化發生的最深刻的根源。可以說,人類在自然中的大多數活動都帶有否定性的特點,在某種意義上,即是對自然的“不尊重”。自然中心主義者無視這一點,并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如果說自然中心主義者無視人類活動的特殊性,而力圖把人類活動降低為動物的水平的話,那么人類中心主義者則恰好相反,他們看到了人類和人類活動的特殊性,肯定人類的活動不可能是一種簡單地重復自然必然性的活動,而是從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目的出發,力圖把自己從自然必然性中提升出來的活動,因此,人類不可能不干預自然。要求人類的活動還原為其他生命存在的本能地適應自然的活動,是沒有道理的。應該說,人類中心主義的這一立場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人類中心主義者把人類的特殊性無限放大了,把人類的需要、目的與愿望當作衡量其他生命存在的惟一尺度,非人類的生命存在只有在人類的需要、目的與愿望面前去尋找自己存在的理由。因此,只要有需要,人類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任意去操縱自然。從理論上說,人類中心主義者的上述立場,是對“價值”這一范疇作了非常狹義的理解,即只把價值看作是物對人的需要滿足的關系,而不是把價值理解為相互作用的對象之間的意義關系,這是典型的人類的“狂妄”。從實踐上看,上述思維方式導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現代社會中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與其有著密切的聯系。
最后,還應該指出,盡管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存在著沖突與對立的一面,但是兩者又有共同的局限,即它們都堅持一種自然與人類兩分的立場,把自然的演化過程和人類的活動對立起來,從而使得他們無論是對轉基因技術的倫理支持還是對轉基因技術的倫理否定,都沒有足夠的理由。擺脫這一困境的思路,就是要超越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在一個更高的基礎上去考察轉基因技術存在的倫理理由及其限度。
三、支持與限度:新自然觀視野中轉基因技術的倫理維度
如在對轉基因技術進行倫理判斷時,既不能堅持自然中心主義的立場,也不能堅持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那么,轉基因技術還能獲得倫理上的支持嗎?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即它是可以獲得倫理上的支持的。但是,我們同時又認為,這種倫理上的支持并不是至上的,而是相對的、有限度的。我們的觀點是,在對待轉基因技術的倫理立場上,必須要考慮兩個倫理維度:一方面,我們要考慮自然的權利,尊重自然;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考慮人類的利益,尊重人類活動的目的。一句話,要把自然的權利和人類的權利結合起來,在兩者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從而使自然和人類實現和諧共生。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基于對人類中心主義對自然權利和價值的漠視所帶來的生態環境惡化以及自然中心主義對人類權利和價值的漠視所導致人類無所作為的后果的判斷。我們認為,要給轉基因技術一種恰當的倫理理由,有必要突破傳統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模式,在一個新的更高的基礎上來重新思考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在這里,我們提出一種新的自然觀,以作為我們這一立場的理論基礎。這種新自然觀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從人的現實存在的特點出發,把人的活動納入自然演化的總體進程來加以考察,以此來進一步思考人類在自然演化進程中的權利、義務與責任,并以此來透視轉基因技術的倫理合理性及其限度。
把人類的活動納入自然演化的進程來思考,無論是從客觀事實存在上看還是從思想史上看,都是有依據的。從客觀事實存在上看,人類本身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結果,這意味著人類的出現既是自然界中增添了一個新的成員,同時,人類也就成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環節而參與自然的總體的演化過程。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盡管有不少的思想家把人類的活動和自然的演化對立起來,或者強調人類活動對于自然演化的優先地位(如人類中心主義者),或者把自然的演化看作是既定完美與和諧的,人類的活動只會對這種完美與和諧的破壞(如自然中心主義者),但是把人類的活動納入自然演化過程進行思考的思想學說卻仍然是存在的,最典型的就是中國智慧中的儒家學說。儒家的主流思想是認為天人合一,人性與天地萬物之性相通,因此,人只要能盡自己的本性,就能盡天地萬物之本性,因而能夠參與天地萬物的演化過程。“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雖然,這里強調“能盡人之性”是“能盡物之性”的前提,但是,這決不是以人為尺度來輔量裁成萬物。因為,依儒家的立場,天地之性恰恰在于它能促成萬物自由地生長發育,即所謂“生生之德”,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仁德。所以,盡人之性以參與天地萬物的演化過程,不是以犧牲非人類的生物存在的利益為前提的,從而它不表現為人類中心主義。但既然是人參與其中的演化過程,它也就必然地帶上人類的價值目的與追求,因此,它又不可能表現為對自然地消極服從,因而,它和自然中心主義也有著本質的區別。這一點,從儒家的仁者情懷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儒家認為,天地有自己演化的規律,但必然之中有偶然,在自然界中,經常會產生“離經叛道”的情形,使生命存在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性來伸張、發育自己,改變這種現狀的責任就落到了通天地之道的人的身上,所謂“儒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假使一物不得其所,便是吾仁未有盡處”。另外,儒家還認為,自然只是提供了萬物演化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向現實性的轉化,也需要通過人的活動,即所謂“天地設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易傳·系辭上》)。當然,“天地設位,圣人成能”的過程,同樣不是人的主觀隨意的過程,相反,它是一個充分考慮了人的生命理想和非人類存在的本性的過程,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過程,因而,也就是一個充分考慮了人的活動目的和自然界中其他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的過程。總之,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確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即既把人的活動納入自然的演化過程,同時又充分注意到了人作為一種特殊的存在而在自然演化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正是我們今天超越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重要思想資源。
即使從宗教神學的立場上看,我們也同樣可以把作為人的活動的具體形式的轉基因技術的應用看作是自然演化的重要環節。因為,作為造物主,上帝既然賦予了人類以智慧,那就意味著人類必然要運用自己的智慧來從事自己的活動,這正是順從了造物主的意愿。相反,如果人類不運用自己的智慧,反倒是對上帝的不尊重,是違反了上帝的旨意!
以上述立場來看待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我們就不會簡單地認為轉基因技術是反自然的,是對自然界中非人類存在的生命的不尊重。
更進一步,當我們考慮自然存在及其演化方式時,我們將更加清楚地看到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的自然本性。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間、生物和無機物之間,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的轉化,人類和自然的其他存在之間同樣存在著以自己的方式進行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轉化。這種轉化是自然存在和演化的方式,沒有它,就無所謂自然,因此,這里并不存在從人類的視角來看的道德與不道德的問題。老虎吃羊或其他比自己弱小的動物,我們并不會對之進行道德評價,因為這是自然的演化方式。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同樣可以看作是人類與非人類之間進行的物質、信息和能量的轉化方式。既如此,我們又怎能簡單地對其進行倫理上的“是”或“否”的判斷呢?
上面的分析是不是意味著人類所有的針對自然的活動,都不需要進行倫理道德上的考慮?是不是都不需要受倫理道德的制約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在上面反復提到,不能對轉基因技術進行“簡單的”倫理上的“是”或“否”的判斷,恰好意味著對轉基因技術進行倫理判斷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來源于人類存在的特殊性:人類雖然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員,但他卻是自然中最為特殊的成員——人是一種有智慧的、自由的存在。正是這樣一種特殊性,使人類的活動不同于非人類的其他生命存在的活動。如果說,非人類的生命存在的活動完全受著自然這個整體的必然性的制約,只能是一種被動地適應自然的活動,那么,人類則完全有可能憑借自己的智慧認識、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這種必然性。人類對自然必然性的超越,意味著自然的演化過程帶有了更多的“人類性”因素——人類總是力圖以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目的為尺度,使自然的演化朝著自己所欲求的方向發展。這就導致了在自然這個大家庭中,人類活動的自主自為性與非人類生命存在活動的被動適應性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提供了我們對人類活動進行倫理考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篇6
1.1一般資料
本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將急診重癥監護室(EICU)人工氣道病人分為集束化組和對照組,集束化組選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EICU收治的人工氣道病人172例,其中男92例,女80例;年齡18~92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51例,全身麻醉術后病人20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人48例,中毒病人15例,外傷病人19例,其它病人19例。對照組為2012年1月~2012年12月EICU收治的人工氣道病人156例,其中男86例,女70例;年齡18~89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45例,全身麻醉術后病人25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人41例,中毒病人11例,外傷病人15例,其它病人19例。兩組病人在年齡、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APACHEⅡ)評分、原發疾病構成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的方法,如妥善固定導管,保持氣道通暢,嚴格無菌操作等。集束化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集束化護理管理: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小組人員由EICU主任醫師,護士長,工作5年以上的護士組成。組員查閱有關預防非計劃拔管的文獻,并以指南和循證醫學為基礎,設計出人工氣道病人的治療護理方案,具體方案如下:
1.2.1加強人工氣道管理
合理氣道的濕化,維持呼吸機濕化器溫度50℃,吸入人體的溫度為37℃;使用溫濕交換裝置濕化氣道;采用適時吸痰技術;使用密閉式吸痰管進行吸痰;氣囊壓力保持25cmH2O~30cmH2O;妥善固定病人的氣管導管。
1.2.2病人管理
為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的發生,將病人的床頭抬高30°~45°。
1.2.3肢體約束管理
有資料顯示因約束問題導致拔管的患者占總拔管人數的51.16%。對于昏迷、煩躁、麻醉未清醒的患者,給予及時的約束,約束的肢體應處于功能位,約束時應松緊適度,以能放入一指為宜。加強巡視,每2h放松約束帶一次,避免局部皮膚磨損、血運不佳等情況。
1.2.4鎮靜管理
對于插管時間長及躁動、有強烈拔管傾向的患者,遵醫囑使用右旋美托咪啶作為鎮靜劑,應用Ramsay鎮靜評分3分~4分為宜;在評分的基礎上調整鎮靜藥物的劑量。
1.2.5人工氣道的風險評估
掌握非計劃拔管的評估技巧。責任護士應有目的、有重點地觀察并評估患者意識狀態、心理狀況、鎮靜指數、約束情況,定時觀察插管深度、固定情況、氣管插管的氣囊是否漏氣、約束的可靠性等,以便及時發現和阻止患者的非計劃性拔管現象,確保患者的安全。
1.2.6有效的溝通
加強護患溝通,減輕病人插管的不耐受,采用非語言交流。護理人員應向清醒患者解釋氣管插管的目的、作用及自行拔管的危害性;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心理疏導。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病人意外脫管、肺部感染、醫療糾紛及機械通氣時間、住院費用、住EICU的時間。
1.4統計學方法
兩組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分別采用X2檢驗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2.1集束化護理干預可降低人工氣道病人并發癥的發生率及醫療糾紛發生率
本研究顯示,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后,集束化組病人的意外拔管率、肺部感染率、醫療糾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值<0.05)。說明集束化護理干預可降低人工氣道病人并發癥的發生率及醫療糾紛發生率。這可能是集束化護理干預是一種全面的主動的預防措施。在集束化護理實施前,集束化護理小組成員查閱了有關預防非計劃拔管的大量文獻,制定出護理措施。并集中學習集束化護理理念、具體的操作方法及意義等,培訓后進行考核。在實施過程中,集束化護理小組通過動態的觀察,掌握本組病人現存或潛在的危險因素,提出以下解決的護理問題:人工氣道管理、病人、肢體約束、病人的鎮靜、人工氣道的風險評估及護患有效溝通,然后查找資料,尋找循證依據制定護理干預措施,因此,集束化護理干預與傳統的護理措施比較,更具有目的性。如實施妥善固定、有效的使用約束帶和鎮靜、氣道正確的風險評估及護患有效的溝通相結合,使非計劃拔管率降低。
2.2集束化護理干預可降低人工氣道病人的機械通氣時間、住院費用及住EICU的時間
篇7
從完善國家及區域路網結構,全面促進國家及地區協調快速發展,加快皖西南地區社會經濟綜合發展速度,早日融入長三角洲地區,全面提升周邊區域經濟等方面考慮,起著積極作用。
2毛集樞紐互通立交互通區主要技術標準
2.1主線
公路等級:全封閉、全立交、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120公里/小時;路基寬27m,路面寬22.5m;設計荷載:公路—I級。
2.2相交道路
(合淮阜高速)公路等級:全封閉、全立交、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120公里/小時;路基寬28m,路面寬23.5m;設計荷載:公路-I級。
3毛集樞紐互通立交轉彎交通量分析
根據交通量預測,主要交通流為永城合肥方向、祁門阜陽方向;次交通流為永城合肥、祁門合肥。
4毛集樞紐互通立交互通區控制因素影響
該互通立交布局的主要因素:合淮阜高速淮河大橋(距主線距離約1130m)、焦崗湖服務區(距主線距離約600m)、50萬伏高壓線、村莊、焦崗湖規劃大堤、100兆太陽能光伏電廠等。
5毛集樞紐互通立交互通方案布局選型
由于受上述各種因素影響,同時考慮互通區相交道路的平縱指標,主線與合淮阜高速交叉處只能位于合淮阜高速的焦崗湖服務區與淮河特大橋之間,但該區域村莊密集,同時焦崗湖服務區與淮河特大橋間的間距又較小(1700m),因此該互通的布局選型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下面就互通的遠景轉彎交通量、工程造價、安全性及社會影響等方面,擬定三個互通方案進行比較。
5.1方案設計一
采用對稱的部分苜蓿葉+定向匝道方案,主線及相關匝道與合淮阜高速交叉方式,采用上跨合淮阜高速。互通布設較緊促,匝道布設符合主轉彎交通流向,安全性好;但互通與服務區之間無法設置輔助車道或集散車道相連,需改移服務區,社會影響差,工程總體規模巨大。
5.2方案設計二
采用變異苜蓿葉方案,主線及相關匝道與合淮阜高速交叉方式,采用上跨合淮阜高速。由于合肥祁門及阜陽祁門方向匝道分流點距服務區分合流點較近,互通與服務區之間需設置貫穿的集散車道做一體化設計。該方案基本滿足主交通流需求,兩條高速間的交通轉換主要通過集散車道轉換,對合淮阜的主線交通干擾小;但互通平面指標相對較低,交通組織較復雜,安全性較差,需對焦崗湖服務區匝道進行改造,拆遷量大,社會影響較差,施工期對服務區及合淮阜高速的運營有干擾,工程造價高。
5.3方案設計三
采用雙“Y”型方案,互通布設于東南象限,主線及相關匝道與合淮阜高速交叉方式,采用上跨合淮阜高速。該方案祁門阜陽及阜陽祁門方向匝道分流點距服務區的分合流點距離較長,互通與服務區之間設置輔助車道貫通。該方案互通平面指標較高,對合淮阜的主線交通流及服務區干擾小,安全性較好,拆遷量小,社會影響較小,工程造價低;但互通匝道主交通流存在一定繞行。
5.4比選結論
方案三雖然主交通流存在繞行、合淮阜主線駛入服務區車輛與縱三匯入車輛存在交織,但互通遠景各轉彎交通量較小,同時互通區的匝道平面指標較好,對合淮阜的改造里程短,工程規模及拆遷小,社會影響小,施工期對合淮阜高速及焦崗湖服務運營影響小,安全性好,因此綜合考慮方案設計三比較合適。
6結語
篇8
實施心臟手術后的患者,對心肺功能都有較大的影響,術后早期呼吸與循環功能尚不穩定,需用機械通氣輔助以減輕呼吸做功,減輕心臟負擔,保證全身氧的需求,防止二氧化碳蓄積,順利渡過早期危險期。因此,此期的護理尤為重要[1],我們自2002年6月至今觀察并總結我院87例心臟手術后患者的呼吸道護理,現總結資料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87例,男39例,女48例,年齡3~63歲,平均21.5歲,其中,先天性心臟病患者68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19例。行單純室間隔缺損修補術32例,單純房間隔缺損修補術11例,室間隔缺損合并動脈導管未閉同期手術2例,單純動脈導管未閉于體外循環下縫扎8例,于常溫下結扎14例,二尖瓣置換術5例,主動脈瓣置換術1例,雙瓣置換加三尖瓣成形術13例,同期冠狀動脈旁路移植和主動脈瓣置換術1例。術后痊愈70例,死亡2例。
2護理
2.1氣管插管的正確位置患者返回ICU后與麻醉醫生共同檢查氣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確,聽診肺部,判斷氣管插管是否在氣道內,警惕發生氣管插管過深或過淺。測量氣管插管距門齒及鼻尖的距離,并做記錄,便于每班護士交班時能及時發現氣管插管是否脫位。我們常規通知放射科拍床旁X線胸片,確切了解氣管插管的位置。用寸帶適度固定好氣管插管,用束帶約束患者四肢,防止患者因躁動將氣管插管拔出。擺好患者后,連接呼吸機并警惕因呼吸機連接的牽拉造成氣管插管脫出、扭曲或打折。
2.2保持呼吸道通暢心臟手術后患者多數循環、呼吸狀態不穩定,尤其體外循環后肺部分泌物增多,又因人工呼吸機可能導致肺部感染,患者的痰量會大大增加[2]。所以,呼吸道及時清理,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改善肺部通氣,維護心臟功能的重要措施。在患者機械通氣期間,吸痰操作是最基本的一項護理技術,吸痰不及時或吸痰操作不當會造成諸多并發癥,影響術后療效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頻繁或定時吸痰可導致不必要的氣管黏膜損傷,造成患者不耐受和對抗,往往痰液較少,效果不明顯及帶來不必要的刺激。因此,機械通氣期間護士應按時聽診患者雙肺呼吸音,每30min1次。聽診發現痰鳴音可以及時發現氣道內的痰液蓄積,及時清理效果良好,可以作為最佳的吸痰指征[3]。吸痰前后充分的給純氧1~2min是非常重要的程序,吸痰時間要短,控制在10~15s,連續多次吸痰之間要充分地給純氧吸入以增加氧的儲備。吸痰前要做好解釋工作,以取得患者的信任與合作。吸痰時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壓及口唇顏色,出現血壓下降,SaO2<95%,心率增加、心律失常時,應立即停止吸痰,接通呼吸機并給予高濃度氧,并注意觀察痰液的性質、顏色和量。2.3氣道濕化患者在機械通氣期間要防止分泌物黏稠及形成痰痂。吸入溫熱的氣體可以減輕氣道黏膜的刺激,減少支氣管痙攣或哮喘。加強氣道溫度和濕度的控制。以防止纖毛運動功能減弱,造成分泌物排出障礙,濕度98%~99%,溫度31℃~33℃[4]。對于痰液黏稠者可持續濕化,間斷霧化吸入,稀釋分泌物,利于痰液排出。
2.4心理護理ICU病房患者往往由于環境陌生,且氣管插管給患者帶來極大的不適和痛苦,患者不能說話而感到恐懼和孤獨。因此常有著急、急躁或挫折等心理反應。此時要主動提供必要的信息,如告訴患者拔管的時間,不能說話是暫時的、病情好轉的結果等;及時捕捉交流的愿望與信息提示。機械通氣患者常常感到口干口渴。護士應當主動傾聽患者口干口渴所訴的痛苦,并及時采取措施。要留心觀察與分析眼睛、面部表情、口形和手勢所表達的信息,可制作一些圖片、詞板或會話卡,關心體貼患者,同患者進行充分的心理溝通,建立起相互信賴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給患者以鼓勵、安慰,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對機械通氣的患者定時做血氣分析,我們體會血氣分析固然是一項重要的監測指標,但并非十分可靠全面,護士應全面觀察臨床動態變化,聽診雙肺呼吸音,勤查X線胸片,并與前日做對照,及時了解病情的變化。會同醫生選擇最佳拔管時機,既要把握早期撤離呼吸機的時機,又要保證安全。
心臟手術后機械通氣的患者往往病情較重,并且由于聲門失去作用,不能形成咳嗽前的氣道高壓,因此不能達到有效咳嗽[2],分泌物易于蓄積而導致呼吸道不通暢,造成二氧化碳蓄積。此時呼吸道給予正確、合理地護理可改善心肺功能,達到促進治療的目的,也是恢復治療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郭加強,吳清玉.心臟外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7-100.
2張會芝.呼吸衰竭患者機械通氣時適時吸痰的探討.實用護理雜志,2002,18(4):16.
篇9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需接受手術治療的腫瘤患者96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男25例,女23例,最大年齡81歲,最小年齡19歲,平均(42.7±5.3)歲;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最大年齡79歲,最小年齡18歲,平均(43.1±5.7)歲。所有研究對象均給予手術治療;且無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精神病史、凝血障礙及其他全身性疾病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手術室常規護理,主要包括術前準備、環境管理、儀器設備管理、手術配合及體征監測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手術室綜合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術前巡視及心理干預。
術前1天,護理人員需積極進行巡視工作,掌握手術患者基本情況,并深入了解患者病情、治療情況及發展等;需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及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對其病情進行全面評估。主動與患者交流,掌握其心理特點,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尤其是對存在害怕、焦慮、恐懼等心理的患者,需加強健康知識教育,為其講解手術方法、手術優勢及預后,用成功病例提高患者治愈信心,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疾病觀。
(2)術中配合護理。
首先,護理人員應保證手術室溫濕度適宜(溫度保持在22-23℃,濕度保持在50%-60%)、光線適宜。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需用熱情的服務態度取得患者信任。麻醉期間,根據患者自述及面部表情、眼神等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準確評估,幫助患者保持穩定的心理情緒。術后嚴密監測患者血壓、心率、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等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控制輸液速度,做好護理文書記錄;術中幫助患者遮擋隱私部位,緩解其心中不適感,提高護理舒適度。
(3)術后護理。
手術結束后,清理患者皮膚上的血跡等殘留物,加強保暖;在轉送患者回病房途中及進入病房后,仍需繼續觀察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并防止引流管脫落、扭曲,幫助患者取舒適臥位,保證引流管暢通。
1.3觀察指標
詳細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5分鐘時的心率及血壓情況。患者圍手術期生理及心理方面均較為正常,無明顯異常情況,可視為正常;患者情緒有輕度波動,但無焦慮癥狀,可視為擔心;患者有明顯的不安、心跳加速、頭痛等表現,且缺乏自信,出現哭泣、無助、孤獨等表現,可視為焦慮;患者有心悸、肌張力增加、易激動等生理表現,且有警惕、哭泣等情感表現,可視為恐懼。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研究數據均選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且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心理應激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正常20例(41.7%),擔心11例(22.9%),焦慮16例(33.3%),恐懼1例(2.1%);對照組正常2例(4.2%),擔心14例(29.2%),焦慮24例(50.0%),恐懼8例(16.7%)。觀察組心理正常患者明顯多于對照組;擔心、焦慮及恐懼心理情緒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血壓及心率比較
觀察組收縮壓為(120±9)mmH,舒張壓為(76±2)mmHg,心率為(90±6)次/min;對照組收縮壓為(148±11)mmH,舒張壓為(88±3)mmHg,心率為(115±9)次/min。觀察組血壓水平及心率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篇10
手術開展前,護理專業人員必須對患者的各個方面進行檢查,全面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體征特點等,并引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和深呼吸,通過正確的方法進行咳嗽、咳痰,避免引起術后肺部感染。同時引導患者進行握拳練習,并教會患者掌握肩、肘、腕關節的練習,除此之外,還必須加強患者在床上大小便的訓練。在進行手術的1d護理專業人員就必須將患者的側腋毛進行清理,并對其胸部和同側腋下皮膚進行清洗。護理專業人員還必須叮囑患者有足夠的睡眠休息。
2術后護理
(1)病情觀察。護理專業人員必須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監控,全面掌握患者的脈搏、血壓以及呼吸等方面的變化,并全面了解患者的是否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不良癥狀,還需要對患者的彈力繃帶的包扎情況進行了解,避免出現過緊、過松的情況,并保證敷料沒有滲血等情況。在對患者傷處包扎的這段時間內,護理人員必須注意觀察患者雙上肢動脈的肢體感覺、搏動情況,若發現患者繃帶出現了移位情況,則必須及時對其進行重新包扎。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必須注意叮囑患者保持切口的干燥清潔,避免切口出現感染或出血等并況,并定期對切口進行檢查,掌握切口愈合情況[2]。(2)防止術側肢體水腫和功能障礙。在完成手術后的3d內護理專業人員必須將患者的側上肢制動并將其適當的太高,防止出現術側肢體上行靜脈穿刺。手術后的第四天護理專業人員可以幫助患者進行適當的上肢活動,首先從肘部開始活動并逐漸延伸到肩部。鼓勵患者自行進食、洗臉等簡單的活動,改善患者體內的血液循環。
3結果
79例患者通過手術治療,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僅有1例在手術完成后切口內有血液出現,但通過及時的止血處理后,有效控制了出血,另78例均順利恢復健康出院。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護理論文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