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心理學范文

時間:2023-03-24 05:50: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護理心理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護理心理學

篇1

[關鍵詞]高職護理;護理心理學;護理教學

1高職護理心理學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護理心理學是醫學心理學的分支,在高職護理專業中,護理心理學這門課程旨在通過護理心理學課程學習,讓護生掌握心理護理實踐技能,能用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優化臨床護理工作,完善整體化護理[7-8]。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與學生重視護理工作技能的學習,對于護理心理學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深刻認識到護理心理學在現代護理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課程教學成果的輸出。護理心理學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沒有準確把握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依然采用傳統的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方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輕實踐應用,這使得很多護士生雖然學了這門課程,但實踐應用的能力差,與課程教學所要達到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去甚遠。近年來,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以及護理心理學課程的教學要求,很多專家學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探索了一些適用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如體驗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等,并將一些科學的教學模式如微課、翻轉課堂等應用到了高職護理心理學的教學當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較,這些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性較強,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

2體驗教學法在高職護理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情境,讓護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體驗所學護理心理學的知識、技能,通過體驗得到感悟,深刻理解所學。簡而言之,就是通過親身的體驗去經歷、感知、理解、驗證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式。體驗式教學法經過諸多實踐研究表明,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知識、技能的掌握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對于護理心理學這種理論性強、較為抽象的課程,體驗式教學法十分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姚桂英等[2]根據體驗式教學理論,以《護理心理學》每章節內容為研究平臺,對239名護生按照授課教室不同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護生采用體驗式教學法,對照組護生采用傳統教學法,以護生期末平均成績和課堂教學效果調查問卷來進行評價。結果表明,體驗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相比,無論在客觀理論成績上還是主觀評價上均優于傳統教學法,能夠提高護生學習成績及綜合素質,促進自我成長。盧蓉等[7]對體驗式教學法在護理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也表明,體驗式教學法相較于傳統教學法具有較大優勢,與姚桂英等[2]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體驗式教學形式多樣、靈活,教學中可以采用課堂游戲、心理測驗、角色扮演、音樂、視頻等多種手段來創設教學情境。需要注重的是,采用體驗式教學法,互動交流、體驗分享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在情境體驗完畢后,應通過小組討論分享、書面自我剖析的形式,將情境體驗與護理實踐進行結合,使護生將體驗所獲得的感悟與護理知識相融合,加深知識的理解與遷移。

3案例教學法在高職護理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案例教學法是指以真實的案例為依托,根據護理心理學的教學要求與內容,將真實的案例融入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源于美國的哈佛商學院,最初應用于商業管理的教學,之后廣泛應用于各種教學領域。護理心理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將所學心理學知識應用于臨床實際,優化臨床護理工作,因此,采用真實的臨床案例來進行教學實踐,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案例教學法應用于高職護理心理學教學實踐的研究成果較多,宋潤珞[3]所研究的案例教學及情景模擬教學在護理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表明,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及情景模擬教學法進行《護理心理學》教學,有利于學生溝通能力、臨床實際應對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解決教學與臨床實際脫節的問題。研究中實驗組97.5%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法及情景模擬教學法提高了自己知識合理運用的能力。高巖等[8]對臨床案例與微課模式應用于護理心理學課程改革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臨床案例與微課模式相結合的新教學方法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提高護理心理學課程學習效果。張俐等[6]對案例教學在《護理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表明,案例教學以其形象、模擬真實、理論聯系實際和教學互動等特點而取得顯著的教學成效,但也存在不能涵蓋護理心理學的所有內容和花費時間較長等不足。案例教學有其優勢,但不是所有護理心理學的授課內容都能用案例教學,如果案例教學與其他教學法聯合應用,將取得最佳教學成效。案例教學法有其優勢,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以及臨床應對能力,但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案例教學法如何根據教學內容導入案例,如何設置典型案例與教學內容相匹配,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個考驗。就筆者看來,案例教學法的運用,關鍵在循序漸進,將典型案例融合心理護理技能,使學生通過案例能夠深刻理解所學并強化技能的運用。在此方面,聯合其他教學法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如聯合情景教學法,對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及臨床應對能力更為有益,而結合微課模式,則更有助于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

4其他教學法在高職護理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針對高職護理心理學教學方法的研究還有不少,除上述提到的體驗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外,角色扮演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也是在高職護理心理學教學中應用效果較好的教學方法?;邮浇虒W法又叫“學導互動”教學法,是指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教學過程,將課堂教學、討論與情景創設、探究性學習、問題教學、案例教學等手段相結合,以探究、討論、講授為特征,引導學生通過參與特定形式的教學活動來獲得知識、提高素質的一種教學法?;邮浇虒W法優化了教學過程,能夠有效提高學習效果;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這種教學方法對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學效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角色扮演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角色扮演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與體驗式教學法有頗多相似之處,區別在于,體驗教學法一般只設情境,角色扮演往往需要一定的劇本,其具體的實施過程為:確定教學目標、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包括知識講授、分組、確定病例、編寫劇本)、實施角色扮演、討論分享、總結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應用角色扮演教學法,教師應成為一個引導者,要通過引導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自由發揮,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照教師的要求、安排來進行。

篇2

[關鍵詞]心理;護理;管理

護理心理學是以普通心理學的一般原理為基礎,以護理人員和患者的個體心理、心理護理、以及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修養為研究重點。因此運用護理心理學,能夠維護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促進護士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增強醫療服務各項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護理隊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門診護理工作實行院長領導下的護理部主任、科室護士長二級管理體制。搞好護理工作對于提高醫療質量、實施分級管理有著重要的意義[1]。論文百事通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護理學科的發展,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要從社會、家庭環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對患者實施全面的身心護理。醫院應積極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心理學、管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邊緣學科的知識,將心理護理、護理管理中的理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工作的管理水平,從而能有效地促進醫院的發展和建設。具體做法如下。

1激勵護理人員樹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

護理人員對護理工作缺乏正確的全面的認識,認為護理工作每天給患者打針、發藥、三班輪轉、工作單調乏味,任務艱巨,責任重大;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導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臟又累,社會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自卑心理。根據現代管理的基本原理,護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須根據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不同層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質、精神、信息等動力,不斷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樹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勵對于人的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內心要爭取實現較好條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產生的一種動力[2]。在門診護理工作中對護理人員運用的最重要的心理護理理論就是激勵理論。激勵理論就是運用這種內心狀態及職工心理需求,激發職工工作動機的一條現代化管理原則。目前管理心理學中的激勵理論主要有需要層次論、雙因素理論、期望理論及公平理論。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1.1加強醫德醫風教育通過舉行一年一度的慶祝“5.12”國際護士節系列活動,如會議、演講、巡回醫療、觀看錄像等各種形式,積極宣傳黨對護理工作的重視,職工家屬對搞好護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認識護理工作在醫療衛生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光榮感、責任感。

1.2開展向先進模范人物學習的活動大力宣傳醫療衛生事業中的先進人物、事跡,用白求恩、趙雪芳精神激勵同行,同時樹立本院護理人員中的先進典型人物,認識到護理工作中的真正價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現象出現,教育護士長和護理人員,時刻樹立“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其崗要負其責”“、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觀念,真正做到“一切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務患者”,使全體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普遍增加。

1.4講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對待自己的下屬,防止用簡單、粗暴、訓斥的方法去處理工作中的矛盾,在開展批評或指出對方存在問題的同時,也要注意尊重對方,肯定其成績,贊揚其長處,滿足對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對批評的改進意見容易接受,不易產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新晨

篇3

關鍵詞:心理;護理;管理

護理心理學是以普通心理學的一般原理為基礎,以護理人員和患者的個體心理、心理護理、以及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修養為研究重點。因此運用護理心理學,能夠維護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促進護士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增強醫療服務各項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護理隊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門診護理工作實行院長領導下的護理部主任、科室護士長二級管理體制。搞好護理工作對于提高醫療質量、實施分級管理有著重要的意義[1]。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護理學科的發展,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要從社會、家庭環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對患者實施全面的身心護理。醫院應積極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心理學、管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邊緣學科的知識,將心理護理、護理管理中的理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工作的管理水平,從而能有效地促進醫院的發展和建設。具體做法如下。

1激勵護理人員樹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護理人員對護理工作缺乏正確的全面的認識,認為護理工作每天給患者打針、發藥、三班輪轉、工作單調乏味,任務艱巨,責任重大;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導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臟又累,社會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自卑心理。根據現代管理的基本原理,護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須根據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不同層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質、精神、信息等動力,不斷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樹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勵對于人的行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內心要爭取實現較好條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產生的一種動力[2]。在門診護理工作中對護理人員運用的最重要的心理護理理論就是激勵理論。激勵理論就是運用這種內心狀態及職工心理需求,激發職工工作動機的一條現代化管理原則。目前管理心理學中的激勵理論主要有需要層次論、雙因素理論、期望理論及公平理論。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1.1加強醫德醫風教育通過舉行一年一度的慶?!?.12”國際護士節系列活動,如會議、演講、巡回醫療、觀看錄像等各種形式,積極宣傳黨對護理工作的重視,職工家屬對搞好護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認識護理工作在醫療衛生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光榮感、責任感。

1.2開展向先進模范人物學習的活動大力宣傳醫療衛生事業中的先進人物、事跡,用白求恩、趙雪芳精神激勵同行,同時樹立本院護理人員中的先進典型人物,認識到護理工作中的真正價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現象出現,教育護士長和護理人員,時刻樹立“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其崗要負其責”“、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觀念,真正做到“一切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務患者”,使全體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普遍增加。

1.4講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對待自己的下屬,防止用簡單、粗暴、訓斥的方法去處理工作中的矛盾,在開展批評或指出對方存在問題的同時,也要注意尊重對方,肯定其成績,贊揚其長處,滿足對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對批評的改進意見容易接受,不易產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篇4

自19世紀中葉南丁格爾創立第一所護理學校后,人們就把‘擔負保護人類健康的職責,以及護理病人而使之處于最佳狀態看成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及護理學的發展,護理制度由過去以“疾病為中心”的功能制護理向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轉變,把人看成是一個身心統一的整體,護理工作就是要給病人以護理支援,關心病人的心理,提高自我護理能力,促進病人早日康復。護理心理學的形成與發展,是與護理工作的不斷進步分不開的。隨著護士教育的發展與醫院臨床護理工作訓練水平的提高,使一向被認為一門技藝的護理工作逐步形成一門科學,工作的內容也由單純的生活照料發展為既有??谱o理又重視心理咨詢,使之成為醫療系統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護生是否學過護理心理學對其在操作中的成功率有很大影響。為了了解護生這種狀況發生的情況及原因,筆者以靜脈穿刺為例,對護理專業學生進行了調查。

1、對象

以我院醫藥系護理專業110名已學過和沒學過護理心理學的護生為對象,其中高職60名,中職50名;女生98名,男生12名。

是否學過護理學心理學對靜脈穿刺成功率的影響

2、結果

如表所示,護生們對護理心理學的知識還是相當缺乏的,這也是為什么在進行操作時成功率會受很大的影響。

3、討論

職業教育中護生的心理素質本來就要差一些,心理承受力也要差一些,這些不良心理因素直接影響到護生對有關操作的練習和掌握,影響到護生對有關課程的學習信心,甚至影響到護生今后專業工作的開展。

主要原因如下:

⑴環境因素 環境中存在大量可以干擾人的信息,如喧嘩、圍觀者、開關門窗及腳步聲,還有室內燈光、空氣對護生的感官和情緒造成不利的影響。

⑵個體差異 由于人們的年齡、性別、胖瘦和所患疾病不同,因此靜脈的深淺、軟硬、彎直也各有特點。

⑶個性特征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興趣與愛好、能力與素質、氣質與性格等,個性的積極水平和傾向性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個性的心理活動及其行為。

篇5

【關鍵詞】職業導向;高職護理;心理學課程;改革思路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也取得了巨大進步。但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高職教育必須明確自身的本質屬性,制定定位準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才符合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基本前提。隨著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工程的啟動,如何完成符合高職教育角色的課程建設和改革,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是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高職護理心理學應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職業導向性

1、職業導向性是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

在國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1] (教高(2006)16號)中,明確提出高職教育存在與發展的基本前提是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對高技能人才的急切需求。因此高職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使受教育者獲得職業所需的實際能力,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是以職業為導向的高等教育。職業導向性體現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就是把培養職業崗位所需的實際能力作為引導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指向[2]。

2、職業導向性應貫穿于高職護理心理課教學改革過程

高職教育的職業導向性應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全部課程教學之中,護理心理課教學也不應例外。因此,護理心理課也應以職業為導向不斷調整和充實教學內容,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的新途徑、新方法,充分發揮護理心理教學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方面的保障和引導作用。尋找合適的切入點與契合點,將高職護理心理課教學與專業技能教育相結合,把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和職業能力的持續發展作為護理心理課教學改革的追求目標[3]。

二、職業導向視域下高職護理心理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科目標有偏差,滿足職業需求的特點不明確

目前高職教育的護理心理課內容結構反映出學科目標有偏差,更傾向于把護理心理學作為護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理論知識,忽視了它對學習者自身的實際效用及將來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價值。

2、教材知識體系不完善、重點不明確、缺乏實用性

目前高職護理教育中使用的護理心理學教材知識結構由普通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和心理護理知識簡單拼接而成。其中發展心理學中闡述人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活動規律和特征,及如何維護各階段個體心理健康的內容沒有涉及或不充分。另外心理學基礎部分抽象概念過多,所占比重過大,導致其他部分學時偏少,既降低了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又影響了學生對心理衛生和心理護理部分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技能的鍛煉和培養。

3、學時少,開課時間過于集中,缺乏針對性

目前全國各高職院校護理專業護理心理學課程一般30-50 學時,大多安排在醫學基礎課和臨床專業課之間。如此安排的不足有:①學時少,直接影響了護生心理護理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及提高;②開課時間過于集中。新生剛入校時學習、生活環境的變化和畢業時升學、就業的壓力常導致護生發生各種心理問題,但護理心理學知識不能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另外當護生學習護理心理課時必要的臨床專業課知識還未學習,違背了教育規律,致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的水平不高。

4、教學方法不夠靈活

目前護理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方法以課堂灌輸為主,沒能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層次、學時的分配;沒能采取適當的實踐性教學的方法,導致教學質量的提高遭遇瓶頸,不能滿足護理職業的需求。

5、考核體系單一

目前高職院校護理心理課考核以考試形式為主,通過考試成績鑒定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水平。這種考核形式的缺點是: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記憶,忽視了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考試成績,忽視了平時學習和實踐表現。這種考核形式,不能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起到充分的引導和激勵作用。

三、基于職業導向的高職護理心理學教學的改革策略

1、教學目標要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

護理心理學課程擔負著培養護生良好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及心理護理能力的重要任務[4]。因此護理心理學的學科目標是,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做到:①掌握和解釋人們的各種心理活動的規律、現象及行為。②客觀的分析和評價人們的人格及其行為特征。③塑造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④提高自身社會適應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⑤指導人們以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促進健康。⑥掌握人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活動規律和心理特征,并助其維護心理健康。⑦具備良好的心理護理能力,為服務對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解決心理問題。

2、教學內容要突出職業能力的教育

護理心理學課程應包括3部分內容:①以心理學基礎知識和理論為主。使護生掌握心理發生、發展的規律和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開課時間第一學年,30學時。②以發展心理與心理衛生知識為主,為護生掌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進行心理護理的能力奠定理論基礎。開課時間第二學年,40 學時。③以心理干預和心理護理知識為主,使護生掌握解決服務對象的心理問題和完成良好的心理護理的專業能力。開課時間第三學年,40學時。

3、教學方式要注重職業能力的訓練

在日常教學中,通過開展案例討論、角色扮演、演講答辯等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深層次地參與教學活動。課堂之外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校園公益活動等各類實踐活動,使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感悟,增強團隊協作精神,提高自我心理管理和問題應對的能力。通過以上方式改變傳統護理心理課單一的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地吸收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4、評價體系要注重職業核心能力的考核

護理心理課的考核體系要著眼于提高學生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來設置考試方式和內容,側重于考查能力與素質。一方面考察護生參加實踐活動的能力表現,一方面增加期末考試綜合運用型題目,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盡可能將成績考評和能力養成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篇6

心理學是研究和探討人的心理現象的規律。護理工作者通過對心理學的學習和研究,既能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適應社會的發展,又能提高護理質量,適應新醫學模式下的護理工作。

一、應培養學生較好的護理品質

1.健康的心理素質

臨床護理是通過護士來完成和實現的,護士的知識結構、熟練地操作技能及心理狀態不可避免地影響護理質量的好壞,只有良好的護理知識和技能而缺乏最佳的心理狀態,同樣也不能圓滿地完成護理工作和任務。

護理人員在對患者的護理中,由于病人的疾病多樣化,病人的社會生活環境復雜,護士經常處于不同的角色,只有護士的心理健康,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護理人員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正視學習、工作、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立足于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才能較好的運用積極的心理防衛機制,而不是單純回避,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自我宣泄與自我升華,以維護心理健康。

2.優良的心理品質

護理人員優良的心理品質不是天生的,而是長期護理實踐中養成的,護理人員的心理品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良好的職業道德;②良好的能力技術水平③良好的性格和高尚情感;④良好的思維、語言、行為和舉止;⑤具有同情與關愛之心;⑥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

二、如何提高新醫學模式下的護理質量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新醫學模式的建立,護理的對象由病人延伸到健康,護理人員的職能也由單一向多樣轉變。護理工作需要研究心理學,只有護理研究心理學發展起來,醫護人員才能懂得病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只有學習和運用心理學知識、技能,護理人員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和分析護理對象的心理,才能準確、有效地提供護理服務。使病人感到生理上舒適,心理上舒暢,從而大大提高護理質量。

三、心理學在護理中的運用

1.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

良好的心理護理常??梢云鸬剿幬镫y以起到的作用,病人患病后,大多都存在情緒不穩定、多疑多慮,病人容易出現消極反應。在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護理和康復方面,心理因素起著很大作用。因此護士要通過美好的語言溝通、友善的態度,創造優美的環境,影響患者,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因素和積極的心理狀態,使病人緊張的心情得到放松,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病人的心理狀態個體差異很大,所以對待病人的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護理工作者要分析每個患者的心理,并依據病人的心理活動、規律有針對性地治療和采取護理措施。在護理過程中采取疏泄、勸導、解釋、因人而異進行心理護理。

2.進行有效的護患溝通

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護士可透過交談的方式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士要用心理學的知識與技能與病人進行交流與溝通,親切的語言,并以和藹誠懇的態度、關懷的心情,語調簡潔,避免使用過多的醫學術語而影響溝通效果。在交流過程中尊重病人的權利和人格,平等待人,還要以嫻熟的操作技術指導病人,從而使病人建立起對護士的親切感、信任感,才能從心理上接受護士,愿意與護士交流,說出自己的心理話,通過護士與病人的交流與溝通,病人對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同時護士也可準確掌握病情和有關護理問題及心理反應,使患者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診治護理,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

3.幫助病人正確看待疾病,樹立信心,促進康復

首先,通過病人的交叉影響改變其認識角度,由于疾病的關系,病人之間的相互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應鼓勵病人之間多接觸。其次,護士還要重視與病人家屬的溝通,了解病人需要哪些心理支持,共同給病人心理支持。護士要利用合理的言語、友善的態度、廣博的知識指導病人,改變病人的觀念,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再則,加強護理宣傳與教育,對疾病的認識和態度影響著病人的行為與心理狀態。護理人員應通過講座或討論等多種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向病人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講解有關的疾病知識,指導與幫助病人進行適當的鍛煉和自我護理,促進其康復。

參考文獻

[1]護理心理學的應用.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9(5).

[2]吳玉斌.心理學基礎.

[3]心理學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中國醫藥導報.2007,4(092).

[4]護理心理學在醫學中的作用.中華實用醫學雜志.

[5]淺談如何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中外健康文摘,2009(19).

[6]王服紅.正確運用護理心理學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篇7

關鍵詞:高血壓;心理護理;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高血壓是中老年常見病、多發病。是常見的代謝失常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而心理、社會因素不僅是老年高血壓發生發展的主要因素,而且還影響著老年高血壓的轉歸、預后及治療效果。積極防治高血壓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環節,應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指導。

1心理護理

1.1心理指導對待患者應耐心、親切、和藹、周到。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認識,對已出現的癥狀進行解釋。同時,讓患者了解控制高血壓的重要性,幫助患者訓練自我控制的能力。讓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隨而來的不愉快情緒和各種顧慮,積極配合治療。

1.2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愛護患者,以緩解、尊重、同情的方式表達對患者的關心和支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視患者為親人、朋友,從而使患者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理解。良好的護患關系是一切治療成功的保證。

1.3創造良好環境病房要求清潔、整齊、舒適、美觀、空氣清新,環境安靜。盡量做到輕重患者分開,以免互相干擾?;謴推诨颊卟》績瓤膳潆娨暬驍[放雜志,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氣息的環境里,增強患者對生活的熱愛和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復。

2護理對策

2.1積極治療原發病高血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針對病因采取治療措施,遵照醫囑合理服用降壓藥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或突然撤換藥物。定期測量血壓,注意降壓不宜過快、過低。有高血脂或糖尿病的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調脂或降糖藥物治療。 目前,降壓藥物的 應用 仍為治療高血壓病的主要措施。因高血壓病是一種慢性病,病程長、 發展 較慢,多數人需長期服用維持量,因此,在服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藥物的副作用,并采取相應的措施,盡量避免不良后果的發生[1~3]。

2.2保持良好心態、克服悲觀失望的不良情緒如果患者有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焦慮不安、大喜大怒等不良心理,會使體內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血壓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因此,高血壓患者必須學會沉著冷靜,自我控制情緒,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傊】档男睦韺︻A防高血壓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而平衡的情緒有助于維護血壓穩定。

2.3堅持鍛煉規律的鍛煉對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有益。根據病情與體質狀況進行適量、有益的體育鍛煉。如體操、太極拳、散步、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應避免從事會使血壓上升的等長收縮運動,如舉重、劃船。適當鍛煉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2.4合理飲食應選用清淡、易消化、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為宜, 少食多餐、鼓勵患者多吃水果及蔬菜。尤其芹菜、卷心菜、白菜等以及豆制品。由于鈉鹽與高血壓的發病有密切關系,故飲食不宜太咸,盡量少吃咸菜、醬菜、咸魚、咸肉等,大米含鈉較面粉少,故吃米飯較面粉為佳。牛奶富含蛋白質,而膽固醇與鈉鹽含量并不多,可適當飲用。應改變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戒煙、戒酒,控制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飲料。。

2.5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秘有效預防便秘,保持大便通暢,可以穩定高血壓的治療效果。除了日常生活中多吃富含高纖維的食物外,還適量飲水。如出現便秘,應早晚各飲一杯蜂蜜水以腸道,刺激腸蠕動,以利排便。注意大便不宜過分用力,以免引起血壓升高,病情加重。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必要時可服用一些緩瀉劑。

家屬與之密切配合,共同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以緩解患者緊張、焦慮、孤獨之情緒。護士應教會患者家屬一些基本護理常識,以便科學地協助患者,使其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祝惠民.內科學[M].第3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42151.

篇8

我院內科護理課程組教師在特色專業建設和重點學科建設的基礎上,以護理學科多功能創新研究基地建設和應用型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為平臺,對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探索,加強了校內實訓,以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和缺點,提高內科護理學教學質量。

2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2008級、2009級三年制護理專科各50人為教改組,按照新的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組為非教改班的2008級、2009級護理??聘?0人,按照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3研究方法

3.1教學改革的思路

結合我?!傲⒆汴兾鳎嫦蚧鶎?、面向社區”的辦學定位,以“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重創新”為宗旨,以“突出整體,加強人文,強化實踐”為實踐課程改革的原則,加強實踐教學中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培養。

3.2建立創新型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區

3.2.1多功能內科護理模擬病房多功能內科護理模擬病房是結合醫院普通病房護理工作需要和臨床教學需要建立的新型實驗室,實驗室配備先進的多功能病床、多媒體電腦投影設備、錄像設備、高級護理模擬人、高級教學模型、護理操作臺,在實驗室學生們可以進行多媒體示教、教師示教、病例討論、角色扮演、操作訓練多種實踐活動。3.2.2多功能監護模擬病房多功能監護模擬病房是結合醫院ICU護理工作需要和臨床教學需要建立的新型實驗室,實驗室按照醫院ICU病房設計,配備先進的多功能病床、SimMan護理模擬人、心電監護設備、呼吸機、除顫儀、急救車、吸痰器、護理操作臺等,教師可以通過先進的SimMan計算機系統完成危重病例設計,學生可以按照護理程序配合醫生進行急救和護理。3.2.3模擬實訓中心模擬實訓中心配備高級心、肺、腹模擬人和計算機設備,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模擬人和計算機可以準確評估病人的異常體征如啰音、雜音、Murphy征等。3.2.4社區護理實驗室建立了以社區為中心的健康教育實驗室、心理護理實驗室、康復護理實驗室、家庭護理實驗室,讓學生結合內科護理學和社區護理學知識,開展綜合設計性試驗,模擬完成進行內科常見慢性病的社區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詢,為社區護理工作打好基礎。

3.3教學改革內容

3.3.1編寫整體護理特色的情景教學病例課題組成員以必需、足夠、實用為原則,以突出護理、簡化醫療為特色,以護理程序為框架,編寫了《內科護理學整體護理情景教學病例》,作為同學實踐教學的基本資料。根據臨床護理工作需要和疾病特點設計了各種常見內科疾病護理的臨床情景,如急診科臨床情景、入院接診臨床情景、住院病房臨床情景、ICU病房臨床情景、單獨值班臨床情景、護理查房情景、出院臨床情景,這些病例都是根據真實病例設計,可以在創新型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區內完成。3.3.2教學方法改革3.3.2.1角色互換法鼓勵學生走上講臺,結合整體護理病歷中提出的問題向其他學生講解自己的看法,通過提問和討論的方式總結整體護理實施方案。針對內科護理學中的健康指導,讓學生結合社區護理學知識開展模擬社區健康講座和健康咨詢,3.3.2.2角色扮演法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重點內科整體護理病案,要求學生自由選擇并組合成3人以上的護理單元即病人、家屬、主管醫生、主管護士、輔助護士、護士長等,學生組長組織完成角色扮演計劃,進行角色分配,用物準備,模擬表演病人接診、住院、出院、護理查房等情景,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結果。3.3.2.3仿真訓練SimMan高級綜合訓練模擬人是一個多功能的全身病人仿真裝置,其生理構造及臨床反應與真人相似。教師根據病情編輯軟件提供模擬情境,真實地呈現出急、重癥病人的生理變化,由學生進行評估,以小組為單位按照護理程序完成護理,模型可以與師生產生互動,由老師控制讓SimMan綜合模擬人與學生進行人機對話,通過對計算機的操作就像對真正的病人診療護理一樣[5]。

3.4評價

以內科護理考試成績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4次命題試卷實行了考教分離,試卷難度P值分別為0.64,0.78,0.67,0.79,其中病例實踐題不低于40%,試卷的評判根據提前制定的評卷標準和標準答案,按照流水方式進行閱卷,考試成績具有可比性。

4討論

篇9

[關鍵詞]獻血反應;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1-0174-01

心理護理能較好的解決出現獻血反應時的各種負性情緒及心理問題,起到藥物治療起不到的作用。然而,在實際處理獻血反應時,心理護理效果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而影響其心理護理效果的因素不一,現就此問題淺做探討。

1 獻血反應的概念

獻血反應是指在獻血過程中出現的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其癥狀常表現為頭暈,嘔吐,面色蒼白,心慌,胸悶,惡心出冷汗,脈細等。調查顯示,首次獻血者不良反應的反應率為2.6%,而獻血2次以上者發生不良反應的反應率為1.2%,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χ2=23.22 P

2 心理護理的概念

心理護理是指在護理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能,通過護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極因素影響,幫助出現獻血反應者保持最佳心理狀態,形式分為有意識心理護理和無意識心理護理。前者指采血護士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設計的語言和行為(合理的解釋,善意而真誠的撫慰,有益的暗示,確切的保證等)實現對出現獻血反應者的心理調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后者指護理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采血護士的一切言談舉止對出現獻血反應者心理狀態的影響。有關資料表明,只要有護患交往,就存在心理護理[1]。

3 出現獻血反應時影響心理護理的因素

3.1 采血護士的自身素質:對獻血反應的心理護理是通過采血護士的語言,行為,表情,態度等來影響出現獻血反應時的心理,使其處于接受護理的最佳狀態。因此,采血護士的自身素質對此類獻血者的心理護理效果起決定性的作用。

3.1.1 政治素質:護士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善良的同情心,熱愛輸血事業,現身輸血事業的敬業精神,視解除獻血反應者的痛苦為己任,想之所想,急之所急,處處關心獻血反應者,才能做好此類獻血者的心理護理。由于某些采血護士思想不穩定,工作中積極性不高,專業技術欠佳,對出現獻血反應的獻血者態度欠熱情,語言生硬,言談舉止常帶來負面效應,影響獻血反應者出現者心理護理效果。

3.1.2 業務素質: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是科學實施此類獻血者心理護理的指南,心理護理的成敗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護士是否較好的掌握了心理學理論與技術。獻血反應出現者的心態是千差萬別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這就需要采血護士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能,對不同獻血反應出現者做出比較科學的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實施心理護理,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多年來我國護士的培養一直以中專教育為主,大部分護校近幾年才開設心理護理學課程。目前在崗采血護士大部分未接受系統的心理學課程學習,護理心理學方面知識缺乏,膚淺,技術部熟練,缺乏溝通技巧,不知道怎樣與獻血反應者進行交流,不能正確客觀地評估獻血反應出現者心理問題的性質,程度和原因,更談不上有針對性地選擇對策,此外,多數采血護士心理護理意識淡薄,以為只有專門抽時間與獻血反應出現者交談才是“心理護理”,局限于工作忙沒時間做心理護理的誤區,并未意識到護理過程中護士的一切言行舉止對獻血反應出現者都具有心理護理的效應,因而,不能做到在獻血反應出現者面前對自己的職業行為加以積極調控,表情,手勢,目光,語言等運用較隨意,無形中給獻血反映出現者增加心理壓力[2]。

3.1.3 心理素質:采血護士自身情緒的穩定對獻血反應出現者的情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采血護士態度熱情,服務周到,舉止文靜,語言謙和,操作嫻熟認真,其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的心理護理。無形中會給獻血反映出現者一種溫馨和心理安撫,使其增加戰勝獻血反應的信心,反之,采血護士情緒不穩,喜怒無常,易使獻血反應出現者造成心理錯覺,加重心理負擔。實際護理工作中,采血護士由于工作量大,生活節奏緊張,身體及家庭等原因??蓪е虑榫w波動甚至心理失衡。如果采血護士自身存在負性情緒,心理調節能力不良,無法擺脫心靈深處的焦慮不安,她們盡管主觀上比較努力,但由于自身的負性因素反饋給獻血反應出現者而使其產生不良情緒,影響了心理護理的療效。因此,設立心理護理教育專業,培養優秀,稱職的采血護士,提高心理護理的質量和效果,是護理教育和現有采血護士繼續教育的內容。

3.2 時間因素:時間護理是指采血護士利用獻血反應出現者機體生理節律進行護理的一門新科學。生物學家研究發現,人體每天9~11點,16~17點,19~21點精神活性最高,表現為精神振奮,喜歡與人接近,樂意回答和提出問題,處于最佳心理狀態,此時進入心理護理,患者能較快進入較色。因此,采血護士若能掌握獻血反應出現者心理狀態與時間節律的關系,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篇10

[關鍵詞] 乙肝患者;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8(c)-070-02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我國為乙型肝炎高發區,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1.3億人,乙型肝炎患者達3 000萬人,乙型肝炎的傳染性強、傳播面廣導致乙型肝炎患者不同程度地受到歧視,尤其在校生面對學習、生活、找工作的種種現實問題,由于對乙型肝炎病情存在誤解,他們常常產生恐懼、自卑、孤獨、憂慮等情緒,嚴重的心理壓力導致成績的下降,變得不合群、自閉。因此,對在校生乙型肝炎患者不僅要積極治療,同時還要給以相應的心理護理,在精神上予以安慰,使其能積極面對人生,建立信心,促進康復。

1 心理特點

1.1 恐慌

乙型肝炎病毒不僅可以引發急、慢性肝炎,而且也是形成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病因,由于在校生乙型肝炎患者對該病的認識尚淺,同時目前我國缺乏特效藥,治療效果差等原因導致在校生患者會害怕自己的病治不好,遷移為肝硬化或肝癌,產生恐慌情緒[1]。

1.2 孤獨感

乙型肝炎是一種傳染病,在校生為人口群居,乙型肝炎也最容易在這一群體間傳播,出于個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周圍的同學和朋友會產生警惕,不會主動過多地與其接觸和交流,使在校生患者受到各種隔離措施的限制,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會產生極強的孤獨感[2]。

1.3 自卑自憐

這是一種無能為力、無可奈何、悲憤自憐的精神狀態。在校生患者常常變得敏感,周圍同學不經意的一個眼神、動作都會引起患者的自卑和懷疑,同學的低聲細語會令患者認為自己得的是傳染病,別人嫌棄他,導致心理應激失控,自我價值感喪失,自信心降低,強烈的心理壓力導致在校生無法正常生活與學習,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否定,別人的關心他會覺得是對自己的可憐,滋生自憐情緒[3]。

1.4 焦慮、擔心

在校生患者面對著走向社會,找尋自我目標的求職之路,而當今很多企業因乙型肝炎為傳染性疾病而將乙型肝炎患者拒之門外,這一現實使在校生乙型肝炎患者對以后的人生道路充滿了焦慮和擔心。

1.5 否定

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很多在校生為了減少外界給予的一系列刺激,自己不愿意去理會這些而掩飾自己的病情。難以承受的惡劣病情襲來時,自我否認可以避免過分的焦慮與恐懼[2]。

2 心理護理

2.1 疏導減輕心理壓力

乙型肝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校生患者面臨的諸如恐慌、孤獨、自卑,不敢與同學共處,怕被嘲笑的心理負擔。緩解心理負擔首先應該意識到這些壞情緒對疾病恢復的負面影響,與患者建立相互的信任和理解,對患者進行一定的教育,此外還應以臨床上成功治愈的病例教導在校生患者只要認真配合治療是可以康復的,多關心、多問候、多鼓勵,通過與患者的交流協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心態,增強與疾病斗爭的信心[2]。

2.2 加強藥物治療的指導

囑患者按時按量吃藥,并介紹藥物的作用機制及副作用,觀察患者的反應,可適時向患者解釋藥物反應的原因,引導在校生患者對該病有積極正確的認識,減輕心理壓力,從而減少對疾病轉歸的影響,增強與疾病斗爭的信心[1]。

2.3 釋放情緒

大學生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多數在校生患者對乙型肝炎知識都是一知半解或道聽途說,對疾病的錯誤認識,周圍同學的不理解會造成他們情緒上的極大壓抑,所以讓其能在輕松的環境中選擇自己想要的方式諸如哭鬧等來訴說和釋放自己的郁積情緒和緊張心理是很有必要的,然后再針對具體的心理情緒給予相應的指導和調節。通過釋放,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對疾病的康復也很有必要。

3 健康教育

3.1 在校生患者的自我保健

當血清轉氨酶明顯升高時,應注意臥床休息,不可勞累過度,血清轉氨酶完全恢復正常方可增加活動量。飲食應以富含蛋白質食物如豆制品、雞蛋、魚等為主,不宜飲酒、抽煙,同時要學會排解來自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壓力,多與周圍同學交流,多聽音樂,保持豁達、樂觀的心態。良好的心情,合理的膳食,充足的睡眠是促進康復的重要因素。

3.2 開展乙型肝炎知識講座

通過知識講座使在校生正確認識到乙型肝炎的病因并了解預防知識,是減少對患者的歧視,緩解在校生患者壓力的重要方法,乙型肝炎主要是通過血液和密切的生活接觸傳播的,只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一般性的接觸是不會傳染的,同時應教育同學要多關心和幫助身邊患有乙型肝炎的同學,實施適當的隔離措施,給予心理和行為上的支持,讓在校生患者能在充滿著關愛的大集體中體會到溫暖,逐步克服心理壓力,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李國宏,耿德勤.護理心理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176-178. [2]宋建新,劉曉東,齊俊英,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情緒障礙調查及治療對策[J].同濟醫科大學學報,2001,30(3):26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