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思想范文
時間:2023-04-10 12:47: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化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新教育;人的現代化;持繼現代化
一、引言
通過教育使“整個生活現代化”和“整個壽命現代化”的實質好似在縱向上全面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其中,使“整個壽命現代化”的意向是指在時間上保持現代化進程的“川流不息”。陶行知說:“整個壽命現代化,是一個人一輩子上進,是繼續不斷地向時代的最前線追求”。要通過教育“使眾人養成一種繼續不斷的共同求進的決心”,“活到文秘雜燴網老,做到老,學到老”。因為“時代是繼續不斷前進,我們必須參加在現代生活里面,才能與時代俱進,才能做一個長久的現代人。否則,再過幾年又要成為落伍者了。因此,我們必須拿著現代文明的鑰匙,才能繼續不斷地去開發現代文明的寶庫,保證川流不息的現代化”。夭,’而且,還必須通過普及教育把“活用的文字”和“求進的科學方法”這個鑰匙“從少數人手里拿出來教給大眾”,以實現全民族川流不息的現代化。
二、陶行知“人的現代化”與“持繼現代化”思想分析
陶行知的上述思想含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己涉及到現代化并不是一個固定目標,而是一個動態過程的思想。當代學者認為,一個民族的現代化實質上是該民族的文化傳統向未來展開的連續的過程。文化傳統的演進是一個流動與過去、現在,并不斷向未來展開的可能世界。因此,一個民族的現代化并不是一個固定的目標,而是不斷開拓前行。陶行知不僅通過教育使每個人“繼續不斷地去開發現代文明的寶庫”,“做一個長久的現代人”,而且要通過普及教育把全民族引沙鍋不斷“上進”之路,以保證中國的現代化成為“川流不息”的發展進程。
在當時的歷史要件下,陶行知“川流不息的現代化”的意指主要在教人不斷探尋科學技術等許多生產工具,不斷增強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以取物質資料為主要指標的現代化程度,尚未涉及征服對象如何保證被征服,從而實現人類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問題。但陶行知能在中華民族征服自然的主體能力尚十分單薄的歷史時期提出保證現代化“川流不息”地向前發展的見解,對中國現代化無疑具有十分深遠的啟迪作用。一個民族如果一開始就以追求“川流不息的現代化”為目標,當其現代化進展到必須以保護征服對象而實現持續發展的時期,他要把現代化持續發展的主調轉本文來源:文秘站 移到保護征服對象上來顯然是順理成章的。
使“整個生活現代化”指向的是人的現代化問題。當代現代化學者認為,人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根本所在。如果社會成員在思想、觀念、生活習慣、行為規范和直接影響其行為選擇的生活經驗等仍然停留在前現代,一個社會的物質生活水平再高也不能被稱為現代化社會。陶行知所謂使“整個生活現代化”,就是要通過教育把全部社會成員從前現代人轉變為現代人。他說,“怎樣叫整個生活現代化?不但是要讀現代書,而且要過上現代整個的生活”。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邊是他大力提倡的“生活教育”。陶行知首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全新教育觀,主要目的是要人在現實生活的一切方面接受現代范式。
他說,生活教育有五個目標,即“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是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這種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好似要用新的學理,新的方法,來改造學生的經驗”。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是動態社會的全部。在社會歷史現代轉型時期,實行“生活教育”,意味著人將不斷吸取新的生活經驗,不斷帶來自身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又必將反過來推動社會現代化向更高層次發展。兩者成為一種前進性的互動關系,推動社會整體的現代化進程。
陶行知一生大力推廣“生活教育”,教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不斷改造舊的“生活經驗,吸取新的生活經驗”。其邏輯結果必然是中華民族成員從物質存在形式上(物質生活條件與方式等)和精神存在形式上(思想、觀念、心理習慣和經驗形態等)全面從傳統社會范式中走出來,并全身心地進入現代社會的精神樣態,成為存在于現代社會中并與現代社會共生共榮的現代人。陶行知對教育“使整個社會生活現代化”問題作過許多帶具體操作性的論述與說明,談到的許多事例都是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實事,理論色彩并不濃厚,也未明確說過人的現代化問題,但他這些簡單的講論實際上已提出了人的現代化思想,總體上構建了當代學者關與人的現代化的基本框架。
三、小結
陶行知是一位以實踐見長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并不是現代化理論專家。他的現代化思想貫穿在他對新教育的探討和實踐中,并未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但是,他那些不是時閃現的思想火花表明他對中國現代化問題的認識已遠遠超越了一般性的以工業我們取代農業文明的現代化觀念,己較明確地提出了中國現代化必須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心理習慣和人的整體素質全面實現現代化轉型的理論。而且在當時的條件下努力探索通過教育推進中國社會全面現代化的形式途徑。他的一生為中國現代化作出了十分獨特的貢獻。當然,也必須看到,中國的現代化無論是理論索求,還是實踐進程都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非一個人之力可以勝任。陶行知既在理論上探尋,更是在實踐上求索,力圖通過倡導和力行一種新教育模式實現中國社會全方位的現代化,這一選擇決定了他不可能有足夠的力量支撐自己預設的任務。因而不但未能在現代化理論上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而且,他以新教育推進中國社會全面現代化的一生努力也遠未達到他希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周志俊. 陶行知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 安徽師大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4,(04) .
篇2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如何實現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唯一的途徑在于其自身的創新。創新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的根本出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適應新形勢,找準自己的位置,實現創新?筆者認為,做好當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從企業實際出發,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創新。
一是新領域的擴張
當前,在企業重組改制的新形勢下,積極參與改革,支持改革的基礎上,思想政治工作要積極主動地向新出現的新領域擴張和延伸。2001年,大慶油田電力集團電力營銷公司成立,做好企業員工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一個新領域,做好這個領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真抓實干,搞好說與做的結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者一般是企業的領導者或領導機關,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時,企業的員工不但注意你所宣傳和提倡的原則與精神,而且特別注意實施者的行動,只有言行一致,才能產生良好的工作效果。如果講的頭頭是道,慷慨激昂,但并不能身體力行,率先垂范,或說一套,做一套,這就使受教育者不但對你所宣傳的原則和精神產生疑惑,而且對實施者的威信產生負面影響,有時候會出現非常嚴重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實踐證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與領導實施者講的在一定次數內成反比,與做的總是成正比。即實際行動勝過千言萬語。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凡是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無一不是言行一致或多干少講的實干家,凡是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好的企業和部門,領導實施者也一定是率先垂范的領頭雁。
二是新載體的運用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就是要為企業員工營造一種尊重、信任、心情舒暢的人際環境,特別在企業重組改制這樣關系到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形勢下,廣泛聽取員工的意見和建議,使員工感到企業各項工作與自己息息相關,使每名員工都會感到他的存在,他的價值,他受尊重和信任,并被人關心,他的努力在受到企業的承認,等等。從而使員工對企業產生強烈的歸宿感、向心力,這樣,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作用于員工隊伍建設,真正發揮其激勵、引導的作用,收到預期效果。隨著油田改革的逐步深化,企業科技含量不斷加大,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同樣也需要適用形勢發展需要,不斷加大硬件投入的科技含量;大膽吸收和借鑒市內外、省內外、國內外的文明成果和先進經驗及科學的管理方法。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載體也要不斷向物質的、文化的、管理的、活動的多載體擴展,吸收運用先進的科技成果,宣傳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深入開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教育,不斷提高企業員工的科技意識和文化素質,增強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戰斗力。
三是新職能的擴充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進一步加大參與力度,要把企業經濟工作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參與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為此,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擺花架子,搞空對空,假大空,也不能搞形勢主義,自欺欺人。當前,企業員工下崗分流、減員、住房改革、子女就業和醫療保險都是難點、熱點問題,都涉及員工的切身利益,這些都給員工的思想上帶來一定的想法,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無法回避的事實,對于這些問題,要采取實際的步驟加以解決。因而,企業實施思想政治工作這一系統工程時,必須目標明確,考慮最終效果,有目標,有措施,有步驟,有考核地進行。同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本企業人員的思想基礎、年齡結構、文化程度、工作特點等。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善于根據新情況、新矛盾、新形勢及時作必要的調整,但決不能無明確目標,被動地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從而有的放矢地開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員工思想脈搏,充分發揮團結鼓勵,化解矛盾,調整心態,理順情緒的作用,推動企業的各項工作。
四是新方法的采用
篇3
【關鍵詞】思想品德 現代化教學 路徑探究
思想品德課程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與品德品質的重要途徑。但實際教學常常遭遇尷尬――教師辛苦講解,學生卻昏昏欲睡。為克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教師應開展現代化教學,做到與時俱進,使教學兼容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時代性,讓學生樂于接受,得到思想啟迪與心靈陶冶。
一、轉變教學觀念與思想,滿足教育要求
在當前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有鮮明時代氣息、獨特個性、自主思維與主張的學生,倘若仍以傳統思想與觀念來看待教學,以過去經驗來組織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側重“滿堂灌”,偏重知識記憶與學習結果,忽略學習過程,則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缺乏學習活力,容易養成“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更新教學思想與觀念,堅持“以生為本”,關注過程與情感體驗,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引導者、參與者”,學生由“灌輸容器”轉變成“知識探索者、發現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
如教學蘇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第八課《相逢在花季》時,依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將課堂結構設計成“邂逅花季、體會花季與花季祝福”等環節,設置相應的豐富多樣的學生活動,構建參與探究性課堂,讓學生發揮主動性,參與角色體驗、情境分析、問題討論、合作探究、質疑與評價等過程,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教師則予以引導與啟發,幫助學生認識并解決青春期與異往時的困惑,正確對待異性之間的友誼,進行恰當交往。
二、優化教學內容與案例,理論聯系實際
初中思想品德以學生生活為基礎,旨在引導與促進學生養成良好思想觀念與道德品質的綜合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為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教師需要與時俱進的選取教學內容,不局限于教材,貼近學生生活,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避免脫離實際的德育灌輸。
首先,教學內容生活化,理論溝通實際。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溝通生活,才能更好的產生教育作用。所以,在選取教學資源時,教師需要合理改造教材內容,補充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能引發學生學習熱情的豐富多樣的實例或案例,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與做事。如教學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6課《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時,穿插近年來的“奶粉事件”等案例,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分析購物中遭遇的問題,討論:這些現象侵犯了消費者哪些權利?消費者會有哪些做法?假設你遇到上述情況,會如何維權?等等。這樣,溝通課堂內外,增強學生在消費過程中的法制觀念與自我保護意識。
其次,教學內容時代化,關注社會與生活。以往教學活動中,學生往往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難以滿足素質教育的需求。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際,適機滲透時事教育。如分析法律知識或者原理性知識時,教師可適當穿插相關的社會新聞、時政熱點等材料。這樣,拓寬了教學內容,讓思想教育內容富有時代氣息、更有趣生動,打破索然寡味的純粹說教式教學,吸引學生,調動學生參與,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開闊了學生視野,讓學生也不再是“只打洞的鼴鼠”,不再惟書惟參,而是鉆出地面,接觸真實而多彩的社會與生活,有一雙關注生活的眼睛、一雙傾聽世界的耳朵。
三、改進教學手段與方法,做到與時俱進
對現在的學生來說,單純講授、機械模仿很難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因為學生接觸信息與知識的渠道更廣,追求新穎、生動、多變的教學方式。特別是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內容本身略顯枯燥,理論性較強,單一滯后的傳統模式,容易讓學生出現疲憊心理、反感情緒。所以,在現代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需要與時俱進的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將現代前沿信息技術搬入課堂,營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不知不覺中受到情緒感染、思想熏陶。
首先,更新教學手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可立足教材,并考慮學生實際需求,靈活選用課本插圖、漫畫、教學VCD、多媒體課件、游戲、活動等,使各教學環節更別具匠心,引生入課堂;以圖文、聲色合一的動態方式呈現靜態知識,使枯燥無味的內容變得趣味化、形象化,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品德知識世界中愉悅的遨游,更樂于探索、主動汲取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如教學蘇教版七年級《思想品德》下冊第17課《成長不煩惱》時,播放歌曲《不想長大》,渲染氛圍,引導學生自由交流:想不想快點長大?處于青春期的你們又有哪些煩惱呢?這樣,給后續探究做好情感鋪墊。
其次,更新教學形式與方式。如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時政內容的積極性,教師可引導學生課前自主收集相關時政材料,課堂上采用時事專題講座、時事點評、時事知識競賽、即時新聞會等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學生“手”動、腦動,心情愉悅地接受時政知識,也培養學生主動意識,養成獨立思索、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促進綜合能力的發展。
篇4
(一)突出“融入”和“全過程”,著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中小學德育工作,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不斷創新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內容與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要按照中央頒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施綱要》的總體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指導綱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班主任工作、學校管理等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當前,要著重在改革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方法兩方面下工夫,遵循青少年的成長和認知規律,確定不同年齡段學生德育的內容,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探索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等有效育人途徑,真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二是加強專題研究和隊伍建設。要組織精干力量,圍繞如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校園文化的環境育人功能、社會實踐的道德體驗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干預作用、班主任的人生導師作用以及優化全社會的德育工作環境等方面,開展專題研究,力爭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抓緊研究制訂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相關文件。要切實加強德育隊伍建設,重視加強全體教師德育工作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提升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等德育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充分發揮校外輔導員及“五老”和身邊道德楷模等的獨特作用。三是切實加強對學生發展的科學指導。對學生發展進行科學指導,是中小學的基本職能,也是現代學校必須為學生提供的一項基本服務,更是新形勢下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各中小學校要在現有心理咨詢室的基礎上建立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圍繞提高心理素養、增進學習能力、加強自我認知、了解周圍環境、開展生涯規劃等進行科學指導,增強學生自主選擇、服務社會的意識,指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適應社會需求、科學規劃生涯。四是加強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要適應新的形勢,抓緊研究制訂《江蘇省校外教育工作規程》,進一步規范校外教育工作,切實增強校外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積極會同相關部門,扎實推進各類社會實踐基地創建工作,精心實施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項目,有效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基地等在引導學生增強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突出“普惠”和“普及”,推進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學前教育仍是我省教育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蘇北地區、農村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相對滯后,城市學前教育發展不平衡,必須加快實施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劃,著力擴大學前教育資源。一是全力推進行動計劃的實施。行動計劃已由省政府上報國務院,國家將圍繞推動計劃落實組織開展專項督導評估。省里也將加強對行動計劃實施情況的檢查考核,對按序時進度扎實推進的地區將給予表彰和獎勵,對進展緩慢、力度不夠、政策措施不到位的縣(市、區),將給予扣減專項資金、通報批評等處理,同時還要提請上級黨委政府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各地務必按照行動計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特別是農村學前教育改革發展任務,逐條逐項研究工作措施、細化配套政策、落實任務分工,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機制,確保按時序進度穩步推進行動計劃落實到位。二是加強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建設。按照省政府去年批準印發的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建設主要指標和與各市政府簽訂的創建目標責任書,全省各縣(市、區)到2015年都必須達成示范區建設目標。各地要對照示范區建設各項指標,按照創建目標責任書的約定,深入查找薄弱環節,全面統籌推進,狠抓工作落實,確保示范區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省教育廳將根據省政府印發的示范區建設主要指標,精心組織首批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申報評審工作,同時抓緊研究制訂評估辦法,全力推進示范區創建,加快提升學前教育水平。三是著力健全經費和質量保障機制。要圍繞強化經費保障,著力完善公辦幼兒園經費保障機制、民辦幼兒園經費扶持機制、學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擔機制,確保支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有條件的地區,要勇于探索,先行一步,積極實施免費一年學前教育。要圍繞提高質量,著力健全保教質量評估監管體系、幼兒園教師編制和職稱管理制度、學前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落實幼兒園準入和年檢制度,推動各類幼兒園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四是切實避免“小學化”傾向和園際差距擴大。要切實避免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堅決貫徹落實《江蘇省學前教育條例》、深入學習領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行業標準,貫徹“保教并重、游戲為主”的原則,把規范一日活動作為幼兒園管理的關鍵環節,把遵循教育規律促進幼兒個性發展作為保育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務,嚴格禁止以集中授課方式實施漢語拼音以及漢字讀寫訓練、數字書寫運算訓練、外語認讀拼寫訓練等違背幼兒成長規律的教育行為,嚴禁一切形式的小學入學考試,嚴禁招收不足入學年齡的幼兒接受義務教育。各級教育部門要組織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檢查,對于存在“小學化”現象的幼兒園、舉辦招生選拔考試的小學要限期整改。要著力縮小園際差距,這是我省實施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劃的重點。各地要將學前教育納入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根據人口規模和城鄉差異合理規劃幼兒園布局,著力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每個鄉鎮至少要建成1所不低于省優質園標準的公辦幼兒園,切實辦好不低于省合格園標準的村幼兒園。同時,切實落實農村幼兒園運轉經費、師資配備及待遇等方面措施,建立農村學前教育長效發展機制,不斷提高農村學前教育質量,著力縮小城鄉和園際學前教育差距。
(三)突出“優質”和“均衡”,推進義務教育改革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十二五”期間優先發展教育的重點任務之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把義務教育工作重心進一步落實到辦好每一所學校和關注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上來,采取多種措施,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的教育差距,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一是建立義務教育質量標準。縮小校際差距,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關鍵是要確定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質量標準,明確今后發展方向。各地要根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衡量質量的根本標準,加強義務教育學生學業質量監測,努力解決教育質量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二是實施農村薄弱學校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難點在農村,重點在提升農村薄弱學校教育質量。根據近年來全省義務教育學校學生學業質量監測結果,省教育廳決定啟動實施薄弱學校教育質量提升工程,今年首先從最薄弱的鄉鎮初中入手,以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辦學標準為引領,推動改善辦學條件;以貫徹實施國家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2011版)為契機,著力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以農村初中學科課程建設為抓手,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師專業水平,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努力提高教育質量,縮小義務教育校際和城鄉差距,提高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整體水平。三是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范區建設。去年,省政府與教育部簽署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備忘錄,印發了實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規劃,近期還將印發全省縣(市、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評價主要指標和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辦學標準,省教育廳也正在研制具體的評估辦法,并在今年對首批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范區的縣(區)組織評估。各地要按照省里的統一部署和要求,采取扎實有效措施,全力推進示范區建設,確保示范區在推進校長、骨干教師合理流動,教師師德建設、業務水平提高,“填低谷”、“筑高原”、“造高峰”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四是落實弱勢群體幫扶措施。要按照“納入規劃、政府主導、多種模式、明確分工、發揮優勢、齊抓共管”的思路,圍繞“讓每一名留守兒童都能夠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自我保護、學會交往”的目標,健全留守兒童普查登記和結對幫扶制度,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及家長、學校、社會聯絡機制,切實加強留守兒童教育、關愛和管理。實施民辦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支持、規范民辦隨遷子女學校發展,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制訂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意見,啟動特殊教育發展工程,擴大高殊教育招生規模,推動特教學校舉辦學前教育。
(四)突出“多樣”和“特色”,推進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發展。總體而言,全省普通高中教育辦學規模進入穩定期,教育模式進入轉型期,管理水平進入提升期,但也存在辦學目標和發展模式單一,學校面貌高度趨同、同質化、單一化等突出問題,必須以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重點,著力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優質特色發展。一是繼續深化課程教學改革。要深入總結課程改革的成績與經驗,找準進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完善課程體系,提升課程實施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質量。著力推進教學組織形式創新,倡導小班化和分層教學,堅決消除超班額現象。進一步加強課程基地建設。課程基地建設是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教學改革、提升高中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抓手,今年省里將在建好已有38個普通高中課程基地的基礎上,新建50個左右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同時加強課程基地建設的培訓研討、指導督查。各地各校要進一步加大建設和改革力度,確保基地建設質量和水平,確保取得預期成效。二是扎實推進創新人才培養。普通高中教育是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關鍵階段,各地要高度重視,切實抓好創新人才培養試點工作。目前,全省共有18所普通高中參與普通高中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省教育廳將繼續大力支持這些學校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共同實施面向部分高中學生的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使一批素質全面、基礎扎實、學有余力、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高中學生得到更合適的教育和培養。省里將研究制訂普通高中創新人才培養試點工作意見,各地也要指導學校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試點辦法,確保試點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三是開展好高中多樣化發展試點工作。高中多樣化發展試點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有關地區和學校要在堅定不移地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著力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探索嘗試多樣化、特色化辦學途徑,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努力提升學生創業創新能力,促進學生成人成才。要大力支持學校彰顯辦學特色、發揮傳統優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發特色課程,創設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形成一大批文化內涵豐富、教育方式獨特、學科優勢明顯、活動富有創意的特色高中。
(五)突出“內涵”和“質量”,全面提高基礎教育發展水平。一是深入學習貫徹新課程標準。教育部前不久頒布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高中階段的課程標準正在修訂之中,不久也將頒布。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實施、教育評估和考試命題的根本依據,是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各地各校務必認真學習貫徹。要精心組織開展課程標準的學習培訓,省級層面著力組織好以教研員和骨干教師為主體的“培訓者培訓”,各地主要抓好校本培訓和個體研修,確保新課程標準順利實施。二是健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進行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基礎工程。監測工作要依據國家法律法規,按照基礎教育質量標準進行,監測的范圍要覆蓋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各個方面,特別要重視監測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心理健康水平。要繼續組織好教育部義務教育學生學業質量測試、分析與反饋、指導工作,抓緊建立我省學前教育質量監測點。三是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依靠。要繼續開展基礎教育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去年舉辦的首屆基礎教育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為廣大青年教師搭建了學習借鑒的平臺、實踐錘煉的平臺、研討交流的平臺、展示成就的平臺,深受廣大青年教師的歡迎和好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科研機構和學校要進一步高度重視大賽組織工作,要通過比賽,在全省基礎教育學校營造刻苦鉆研業務、苦練教學基本功的濃厚氛圍,激發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精益求精的精神風貌,促進基礎教育學校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要結合我省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實際,抓緊研究制定江蘇省基礎教育青年骨干教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和名師工作室建設標準,推動教師專業化水平提升。四是建立科學的考試評價制度。進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要在嚴格執行“五嚴”規定的同時,根據教育部和省教育廳關于中考改革的基本原則,結合實際,全面推進學業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中等學校招生考試改革,逐步推行統一考試錄取與多樣化選拔相結合的招生方式。要嚴格中考改革方案審批制度,今年起,各市中考方案未經省教育廳批準不得組織實施。五是高度重視教育科研。要堅持科研興教,圍繞提高教育質量,建立健全教育科研長效機制,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參與教育科研的主動性,積極開展重大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及時把科研成果運用到教育教學之中,答疑解惑、出謀劃策、破解難題,為推動教育科學決策、提高教育質量作出積極貢獻。
二、加大依法治教力度,不斷提高規范辦學水平
自2009年以來,我省堅持以“五嚴”為突破口,認真落實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集中開展了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各地各校要從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的高度,切實增強使命感、責任感,不斷加大依法治教力度,著力構建規范辦學行為的長效機制,扎實推進全省基礎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加強依法治教的重大意義。加強依法治教、規范辦學行為,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基礎教育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著力解決基礎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維護教育正常秩序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舉措。加強依法治教、規范辦學行為,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健康成長。當前,由于受狹隘的教育價值觀、片面的質量觀和陳舊的人才觀影響,少數地區和個別學校未能從根本上轉變教育觀念,教育教學難以適應學生全面發展需要,違背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迫切要求我們不斷完善素質教育的體制機制,遵循教育規律,嚴格依法依規,切實規范辦辦學行為,著力引導中小學校認真貫徹部署要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加強依法治教、規范辦學行為是解決好當前教育熱點問題的現實需要。2009年以來,全省規范辦學行為持續深入推進,節假日集中補課、下達升學指標等群眾普遍關注、社會反響強烈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但與此同時,義務教育擇校、分重點班等頑疾尚未根治,校外補課、有償家教等問題越發突出,不規范辦學行為甚至違法違紀事件時有發生,引起了人民群眾的不滿,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各地各校必須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管理、綜合施措,切實加強依法治教、不斷規范辦學行為,努力為基礎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加強依法治教、規范辦學行為是構建長效機制的必然要求。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學校中存在的種種不規范辦學行為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成為教育系統內外的共同愿望。近年來,我省就規范辦學行為集中力量解決了一些突出問題,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與黨和政府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盼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教育系統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采取措施,不斷鞏固“五嚴”成果,既要堅持省級統籌、政府推動,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又要注重強化督查、嚴肅問責,更要堅持依法治教,標本兼治,切實將規范辦學行為納入法制化軌道,努力構建起引導和促進規范辦學的長效機制。
篇5
一、概念
經濟管理現代化就是使經濟管理活動達到當今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水平,即在經濟管理過程中廣泛利用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一系列管理科學的現論成果,采用先進管理手段和工具,建立符合組織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管理體制和管理組織,從而使經濟管理獲取最佳經濟效益。
1.經濟管理現代化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我們追蹤歷史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都帶來了管理科學和實踐的深刻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步,變更了傳統管理的方法,促進了科學管理的變革;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則引起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每一次發展,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開發人的本性中的積極因素,使古典管理不斷完成,向行為科學階段不斷靠攏;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變革,則推動著人類社會向信息社會大踏步邁進。現代信息傳播和處理技術,導致了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新的變革,使管理指揮的有效性、管理決策的科學性、管理方式的民主性、管理組織的合理性、管理手段的先進性,都在更高層次上豐富了現代管理的內涵。
2.經濟管理現代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專業化和聯合化將會更加細致和廣泛。經濟生活的復雜化,要求具有與之相適應的管理、組織水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兩個方面對經濟管理現代化提出了客觀要求:一是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使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不斷變革,引起生產力的諸要素在新的水平和規模上的重組和配置,同時也不斷改變著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流程和操作方式,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合理組織生產力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關于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水平的原理告訴我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引起生產關系某些方面的變革,相應要求經濟管理體制和管理組織與之相適應。
3.經濟管理現代化是提高經濟管理效益的迫切要求。管理作為生產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它與直接社會勞動形成一個整體。但管理勞動又具有不同于直接社會勞動的功能,它主要是把直接社會勞動協調組織起來,以較高的管理效率來取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若要提高管理效率,就要是管理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時期,我國已經從國外引進了不少新技術、新設備,但是卻往往生產不出國際市場需要的產品或不能充分發揮生產能力,其主要原因不是掌握不了生產技術,而是管理方式方法落后,管理水平跟不上。特別是引進和建設中的盲目重復,不分輕重緩急,不從實際出發,不注意協作條件和可行性研究,造成大量資財的浪費,更是由于管理水平落后造成的。所以我們要改變目前我國經濟效益低下的狀況,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路子,就要重視解決管理水平低下的問題,把經濟管理現代化放在首要地位。
二、經濟管理現代化的內涵
經濟管理現代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并且各個方面的內容相關關聯和依賴,能夠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為了有效的實現管理的現代化,必須了解相關內容,并綜合抓起,整體上促進經濟建設。
1.思想組織現代化。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管理的思想要解放,組織要跟進,經濟的活動應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保證管理的原則、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共識,達到共鳴,努力把自己的實踐納入到管理活動中去。從現在的管理活動中,我們也應不斷關注時代的發展。管理組織是需要根據科技的進步而不斷進步的,并隨著生產程度的提高顯現出新的特點,而管理組織的現代化,不斷包括宏觀調控主體,而且包括微觀管理組織,這兩個方面相撲相成。
2.人員專業化。管理人員的專業化,是現代經濟管理現代化的關鍵所在。由于管理人員的素質不斷提高,現在要求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精通本行,對經濟理論與政策、法律法規、相關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基本原理、原則和方法都要懂得,這樣才有利于管理的執行。
3.形式民主化。我國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得益于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正是由于管理民主化的扎實開展,同時促進了創造性的深化。管理民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經濟良性發展的優勢所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形態,賦予了人民做主的權利,也為民主化的管理提供了可靠保證。
4.方法科學化。科學化的管理,可以實現一定的目標,并能將各項經濟指標納入到經濟管理的程序化活動。它可以吸收和運用最近的科技成果,經濟簡單的提高管理的及時、準確和有效性。
5.方式自動化。方式自動化是根據相關需要,在管理活動中采用先進的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等手段方式,對經濟管理進行有序的調控和指揮,不斷的增強工作的效率。
三、實現途徑
為了實現經濟管理的現代化,我們不但要考慮國內的情況,更要考慮國外的經驗,只有從兩方面扎實開展工作,才能順利的實現經濟管理現代化。
1.中國特色的經濟管理現代化。由于我國的國情,我們的管理現代化,一定要基于中國特色,并且考慮與國際接軌。我國地域廣大,經濟發展與地域有很大關系,表現出一定的不平衡性,社會生產力的差異化較大,導致了管理方式的不同。不但如此,我們的經濟所有制還是多種方式的共存的,這些因素都將影響我國的管理水平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管理現代化的進程。因此我們必須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根本上樹立經濟管理現代化的意識,多方面促進發展。
2.借鑒運用國外先進經驗。由于我國改革開放的多年實踐,我們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我們應該合理運用。但是也應該吸收國外的先進管理手段和技術,并合理運用,使我國的發展與國際接軌,促進我國經濟管理的國際化。
篇6
一、現代教育技術優化了農村學校思品教學
1.利用信息技術的及時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想品德教學必須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與實際,并結合課文內容選用最新的資料,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七年級“走近法律”一課的教學時,我在課前指導學生在本班搞一個小調查,由學生自己設計問題,如:“某某因經常上課講話又不按時交作業,班主任老師便不允許他來校學習。老師的做法對嗎?為什么?”“小光的父親要正在念初二的小光去打工掙錢,老師上門勸阻,小光的父親說,他的孩子老師管不著。你是怎么看待這件事的?你又該如何做?”我們設計了十幾個問題,以問卷的形式考查全班學生的法律意識,并把考查結果用計算機繪成柱狀圖。課堂上我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了考查結果,學生通過分析得出結論:我們的法律意識亟待提高。這樣,利用信息技術,以學生的小調查為切入點,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了探究的欲望,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
2.利用信息技術資料的豐富性,開闊學生視野
農村學校由于條件的限制,教師手頭沒有太多的資料,上思想品德課大多只能照本宣科,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信息網絡具有查找、利用資料便捷的特點,這是其他任何教學手段都無法比擬的,不管是文字材料,還是圖片、數據材料,都可以隨時滿足大家的需要。例如講“讓我們選擇堅強”一課時,我在上一節課預先布置了一組作業:(1)收集并列舉憑借頑強毅力終使學業、事業成功的名人及身邊普通人的事例。(2)收集一位我國大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和名言。(3)整理1~2位當代青年創業成才的事跡。這些作業都由學生在業余時間完成,改變了師講生聽的教學方式,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也發展了其搜集信息的能力。在具體講課時我先利用Storm Player播放課本上的《保衛黃河》,雄壯的歌聲馬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聽過歌后,我給學生講述了冼星海在艱苦條件下自強不息的故事,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接著我又播放了一首劉歡演唱的《從頭再來》,MTV的畫面真實傳神,充分展現了歌詞所表達的內容:“我不能隨波逐流,為了我摯愛的親人,再苦再累也要堅強,只為那些期待眼神……”感人至深的歌詞與旋律,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經過教師步步引導,學生終于明白:一個人只有具備明確的目標、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才有可能克服各種困難與挫折,實現自己的夢想。
二、現代教育技術與農村思品教學的整合亟待突破
多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農村思品教學的有效整合,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可否認,我們也一直面臨諸多的困惑與挑戰。
目前,農村學校建立校園網的還不是太多,許多學校甚至沒有多媒體教室,現代化教學硬件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師資隊伍參差不齊,繼續教育培訓流于形式,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師比例甚低,有些雖然能運用多媒體教學,也往往徒有其表,成了簡單的視聽播放;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缺乏創新,形式與內容脫節,有的選擇歌曲、新聞片段或錄像片段等,形式是新穎的,可往往與教學內容聯系甚少;教學缺乏深度和廣度,多是教師對情境材料做一一對應的解釋,結論膚淺,拓展不夠等。這些都有待于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去積極地思考并應對。
篇7
關鍵詞:現代大眾傳媒;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的發展變化,特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影響大眾傳播媒介的產生和發展。特別是在當今網絡時代,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日益凸顯出其價值和意義,因此更應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現代大眾傳媒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大眾傳媒,即大眾傳播媒介的簡稱,是指多種形式的大眾傳播手段,可分為印刷媒介如報紙、雜志、書籍和電子媒介如電影、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大眾傳媒的特點有受眾廣泛、信息傳播高效、內容的性質復雜。
(一)現代大眾傳媒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1.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隨著電視、電腦、互聯網等這一系列新型媒體的出現,以其受眾多、傳播快、覆蓋面廣,不具有強制性、形式多樣、操作靈活的特點,這種傳播在時間上讓人們實現了幾乎同步,在空間上實現了和感覺同位的效果。
2.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可以借助不同類型的大眾傳媒獲得跨越學校、家庭、社區、工作甚至國界的各種信息。大眾傳媒傳播的各種思想觀點、社會規范和價值觀念等,不僅可以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會影響到人們的精神世界。
3.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樣化
大眾傳媒提供了多樣的教育形式,如新興的互聯網上的QQ、電子郵箱、博客、微博、微信等交流工具為受眾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傳遞和溝通交流方式,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的空間和新的渠道。
4.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現代大眾傳媒利用現代化的新型手段和方法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形式多樣、豐富新穎的材料和信息。我們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可以利用大眾傳媒轉變人們的觀念、開闊眼界,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個有效的平臺,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達到一種理想的效果。
(二)現代大眾傳媒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1.現代大眾傳媒對思想政治教育消極影響的表現
第一,信息干擾了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傳媒傳播的信息量復雜而龐大,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有所增加。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傳媒傳播的信息量也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而且會增加對有效資源利用的難度。
第二,外來文化沖擊了思想政治教育。如今,西方文化占據了我國大眾傳媒相當大的空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為了其經濟、政治利益,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向我國傳播他們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實現他們的文化霸權、經濟霸權和政治霸權。
第三,大眾傳媒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電視相親類節目為例,《非誠勿擾》等欄目在初期階段,采取鼓勵嘉賓發表另類言行、設計劇情、嘉賓身份造假等炒作的方式來宣揚拜金主義,直接挑戰主流的社會價值觀,引起了廣泛的社會爭議,以達到較高的收視率。大眾傳媒中的這些現象,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當代廣大民眾的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現代大眾傳媒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消極影響的原因
第一,信息量劇增的干擾作用。在信息社會里,受眾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接觸的信息面更廣,接觸的觀點更雜,因而他們對信息的理解呈多角度化;再加上很多受眾社會經驗缺乏、思想不成熟,就會嚴重阻礙和影響健康信息發揮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外來文化與日俱增的沖擊作用。形形的西方文化會嚴重侵蝕受教育者的思想,使其自身的道德規范、倫理認知發生更激烈、直接的內部沖擊,甚至使其走向錯誤的極端,喪失正確的人生觀。同時,這些西方文化中的不良信息還會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作用。
第三,大眾傳媒過度市場化的削弱作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大眾傳媒在其走向市場的過程中,一味追求商業化效益,趨利性過于突出。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廣大受眾的身心健康,而且使傳媒隊伍的形象日益惡化。
二、現代大眾傳媒影響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一)重視大眾傳媒的教育功能
大眾傳媒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的特征。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的這一優點,調動人與視覺和聽覺的結合,形成有效的信息傳遞。同時要借助現代化的媒介手段,形象直觀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呈現給受眾,以增強教育效果。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能夠熟練運用各種媒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具備敏銳的信息素質,快速處理大眾傳媒紛繁復雜的信息,根據性質和類型區分不同信息,并把有效信息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三)加強媒體自律
傳媒人應該時刻保持自己作為黨、國家和人民發言人的角色,給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糧,使自己的言論不偏離公共政策和國家利益,不熱衷于傳播低俗文化和物質文化。
(四)加快立法進程,完善社會監督體系
我們要加快立法進程,以防止傳媒行為失范,更好地完成國家對傳媒管理體制的轉軌。除法律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制衡機制就是對傳媒進行獨立的、嚴肅的和具有權威性的社會監督。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8
關鍵詞:傳統文化;民主遺風;分權制衡;法治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057-02
西方國家的政體制度源自其豐富的政治哲學思想,其結構模式和路徑也深受其本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比如被人們尊奉為近代政治文明的發祥地、“考古活化石”的英國,其政體的生成是在傳統政治與現代文明的沖突中相互妥協、自然演進的結果。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傳統至今仍深植于人們的血液當中,禁錮著現代政治思想的萌發,而分散于傳統文化角落帶有若干哲學碎片卻能使我們有所啟發,因為這些零星的思想火花或將是祖先留給我們開啟當代政體制度之門的鑰匙。
一、原始社會堯舜禹三代禪讓的民主遺風
禪讓制,是中國古代統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早期的一種原始的民主制度。在人類社會早期階段,氏族作為一種基本社會組織而長期存在,氏族酋長(或首領)由全體氏族成員選舉產生,沒有任何特權,同一般氏族成員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大家一起勞作、共商國是。在古老的東方,先后出現了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堯在政權交接上是頗費心思的,他曾多次就接班人問題咨詢臣下。據記載,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吁!頑兇,不用。”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
堯舜禹時期的禪讓之制,雖然和今天的民主制度有著天壤之別,其強烈的主觀色彩和濃厚的原始社會習俗更是無法回避。但其中樸素的民主觀念是值得我們繼承和思考的,正如達爾所說:“我認為,不管什么時候,只要存在合適的條件,民主就可以被獨立地發明出來或重新發展出來。而且,我相信,這種合適的條件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存在過。”[1]盡管后來這一制度被禹的兒子夏啟破壞,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襲制,退出歷史舞臺的禪讓制偶爾成為謀逆者們篡奪政權的合法外衣,但在提倡安定、和諧的大趨勢下,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對待的。
二、西周時期封建制中的分權制衡意識
為了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從表象上來看,分封制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它屬于上層建筑,主要是解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但本質上卻體現了一定程度上國家權力彼此分立、相互制約的思想,因為分封出去的國家都是實體性的存在,他們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內政、外交等等。雖然諸侯對周王、卿大夫都得盡義務,但諸侯國的事情,周王卻是無權一一過問的。西方的分權制衡思想起源于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然后由古羅馬的波里比阿、西塞羅正式提出,再經洛克、孟德斯鳩等人發展,最終確立了深入人心的三權分立制度。維爾曾坦誠地說道:“權力分立學說源于古代世界,從那里演化出了政府職能的思想,衍化出混合均衡制的理論。在權力分立學說的發展中,這些都是關鍵要素。”[2]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擁有綿延兩千年的封建歷史,盡管也曾經歷無數次自然災害的侵襲、兵連禍結的混亂,但中國“三綱五常”的傳統倫理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成為維護封建專制最堅固的堡壘。因此,從總體上看,中國社會始終周而復始有規律地運行著,不得不說是人類文明的一朵奇葩。分權制衡這一原則不僅是人類在國家政治領域不斷探尋、深入總結的成果,同時也是無數經驗教訓的結晶,其對于預防權力濫用、保障人權、實現法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當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政治文明建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十報告更是明確提出了“協商民主”這一概念,而有關其實現的具體路徑,我們可以從分權制衡的思想和理論中去找尋答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荀子禮法并用學說中的法治精神
春秋戰國時期,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使得各家思想可以得到廣泛的傳播,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儒家認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為規范,便“禮達而分定”,作為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強化了周代和孔子重禮樂的傳統,主張“禮治”,強調禮在治國安邦中的重要作用,但他對儒家禮治的思想做了更為系統的發揮。他說:“禮者,治之始也。”(《王制》)“隆禮重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議兵》)。他和孔子一道主張禮是國家的最高準則,所以:“禮者,治辯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歷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不由所以隕社稷也。”(《議兵》)從而把孔子的禮治思想進一步發揚光大,成為其思想體系的核心觀念。同時,荀子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治人”與“治法”這一概念,在這二者的選擇上,荀子主張“有治人、無治法”的“治人”思想,他以“人性惡”為基點,主張禮法并重的治國理念,并提倡先禮后刑,著重治人。最后,荀子就禮法并用、德刑結合的思想做了簡練的概括:“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
荀況以后,其學說被韓非、李斯等人繼承和發揚,最終形成了與儒家相抗衡的法家學派,并對后世的治國方略產生了深遠影響。盡管法家認為人與人之間僅僅只是一種裸的利害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將民眾完全作為統治者謀利的工具肆意奴役驅使,是違背人類美好夙愿和民主社會發展要求的,但其定紛止爭的法治思想和以法治國的理念卻是我國本土法律文化的精髓,尤其對各個階層人際關系精煉、深刻的闡述,至今值得我們研究和思考。
四、古代民本思想中的人民觀念
民本思想是中國古代將民眾視作治國安邦之根本的一種政治學說,內容涵蓋社會的各個方面,其核心主要是愛民、重民、順民、富民、利民等。作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文化主流的,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受到了各個學派的青睞,并衍生出一系列令人遐想的人類美好愿望。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孟子向世人描繪了理想的仁政藍圖:“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①為此,孟子還設計了實現上述目標的具體途徑和手段――“制民恒產”論。與之相比,墨家則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以實現“天下之人皆相愛”的理想社會,他們批評儒家的“仁者愛人”是假愛人,是“愛有差等”,即貴族只愛自己的親戚,不愛天下人。而墨家的“兼愛”是平等的相互的“愛人”,不分遠近親疏,一視同仁,“愛無差等”。他們認為,這種“兼相愛”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當時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正如墨子所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慧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②
雖然上述的民本思想內涵深刻、豐富多彩,但權利觀念的模糊卻嚴重制約了人民這一關鍵理念的孕育。以農為本的鄉土社會孕育了中國傳統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相對封閉保守的內陸文化,而西方社會則在以城市為背景的工商業基礎上開創了競爭與共贏并存的市場經濟體制。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需要太多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單個家庭的力量就足以支撐起日常的生計,于是大多數社會成員被牢牢地捆綁在賴以生存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復一年,周而復始。這種極端低下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不僅培育了國人清心寡欲、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同時也極大地阻礙了不同行業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嚴重制約了人們權利意識的萌發,“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成為中國社會人情世故的至理名言。而西方日益繁榮的商品經濟卻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生產價值,工業生產的分工、細化也加劇了社會各階層人員的流動,高度發達的商品貿易使人們自然而然地萌發出保護自己財產的權利意識,最終“私權神圣”這一民法理念成為西方市民社會中全體成員的共識,而中國卻始終沒有產生正式的權利觀念。
傳統民本思想雖然被認為是統治階級的馭民之術,其親民、重民的表象之后卻隱藏著存社稷、固君位的骯臟目的,但不可否認其中的民主意識。與其他文明相比,中華文明中民本思想是獨有而美麗的,“民貴君輕”的文化底蘊塑造中國古代讀書人至死不渝的訴求。在嚴復的眼中,西方文化是“自由為體,民主為用”。自由、民主的思想是我們要學習和借鑒的,但西方的自由卻過于偏重個體之自由而輕社會整體之和諧,其所謂之民主往往流于形式而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中國的民本思想則是從全體人民的整體的利益出發,將人民放在主人翁的地位。
五、結語
中華民族曾創造出人類發展史上最為燦爛文明,然千百年來踽踽獨行的法文化卻成為大多學者不堪回首的一頁,而談到當代政治體制時,更是衣衫襤褸、囊中羞澀。正所謂:“吾人行西方政體之難,猶在此理念與制度皆出自西域而非生于本土,是中國之政體理念源于傳播,中國之立憲始于模仿。近十數年,國人暢言法治,談論民主,雖精神可嘉,終因游談無根,不能成就系統之理論,更難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深遠之影響。”[3]筆者認為,誕生于西方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現代政治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具有歷史的偶然,而是其傳統文化自然演進的結果。由于對我國本土法文化中政治思想及政體制度研究的缺乏,導致我國長期以來理論與實踐相背離的尷尬局面。在創建自由、平等、和諧的政治文明已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然選擇的今天,深入發掘、整理我國傳統文化當中寶貴的現代政體哲學思想,使中國盡早走上充滿中國特色的政治道路,是時代賦予莘莘法律學子的崇高使命。
參考文獻:
[1][美]達爾.論民主[M].李柏光,林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1.
篇9
自步入新世紀以來,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都市文化和青年文化的興起與更新,使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加快了其文化轉型的步伐,而在這一文化轉型的浪潮中,“卡通”潮流無疑是值得關注的重要現象之一。這主要由中國陶瓷藝術新生力量主導的陶瓷藝術“卡通”現象而影響的,但由于其體現了當代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文化,既是一種流行文化,也標示著中國陶瓷藝術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因而值得深入探索與思考。
2 當代陶瓷藝術“卡通”現象概述
近年來,隨著創意陶瓷藝術的快速發展,陶瓷藝術“卡通”現象日漸增多,蔚然成風。從事“卡通”陶瓷藝術創作的大多為年輕一代陶藝家,他們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藝術流派,也從未在藝術理論上進行鋪墊,但卻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現象。這些大多數為80后甚至90后的年輕陶藝家,所創作的“卡通”陶瓷藝術,或雕塑、或彩繪等來表現漫畫卡通形象,表達著完全不同長輩的審美趣味與氣質。
“卡通”化陶瓷藝術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承載著年輕一代的美好理想,簡單、親切而充滿童真。“卡通”陶瓷藝術絕大多數為人物和動物題材,許多取材于中外各種動漫和兒童讀物,也有不少是陶瓷藝術創作者的獨特創造,人物形象多夸張變形,有趣可愛,既有頗具時尚感的形象,亦有如中國戲曲、民間玩偶類同的充滿鄉土氣息的形象,具有一種虛擬的游戲場景。
雖然“卡通”陶瓷藝術作品從表面上主要追求一種天真愉悅的童趣,但實際上其含義絕不止于幼稚的視覺,更不是對兒童生活的追憶,而是同時在表達著創作者的迷惘、痛苦、壓抑等個人情緒,充滿了叛逆精神,因而其實際思想內涵遠比人們想象得要豐富。“卡通”陶瓷藝術作品普遍色彩明快、造型單純、氣氛熱烈、充滿活力,拋卻了使命、責任等具有沉重感的字眼,具有脫離現實世界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卡通”陶瓷藝術作品興起時間不長,尚處在早期探索階段,具有明顯的實驗性特征。“卡通”陶瓷藝術并沒有明確的未來發展方向,這是因為每一個“卡通”陶瓷藝術創作者表達的均是其個人的卡通體驗,具有顯著的個人化特征,是完全意義上的向內視角。不過,雖無明確發展方向,但從整體而言,“卡通”陶瓷藝術更多追隨的是包括歐美、日韓等在內的西方動漫藝術發展方向,缺少必要的原創性基礎。
“卡通”陶瓷藝術雖然已經頗為興盛,但與創作熱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學術冷,幾乎沒有專家學者關注到這一現象的存在,使之長期處于“非主流”的尷尬地位,這顯然非常不利于“卡通”陶瓷藝術身份的定位和未來的發展,也不利于青年一代陶瓷藝術創作者的成長。
3 當代陶瓷藝術“卡通”現象成因分析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卡通漫畫開始在中國少年兒童中風行,中國的“新人類”以及“新新人類”或曰“卡通一代”開始出現。這批主體為70末至90后的“卡通一代”的成長年代浸潤于卡通漫畫流行時代,“卡通”成為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卡通”一代已經成長并活躍于陶瓷藝術舞臺,其在部分作品中引入卡通形象,以此來追憶和寄托自身的“卡通”情結,從而成為當代“卡通”陶瓷藝術的主要創作群體。創作群體的形成是當代陶瓷藝術“卡通”現象形成的最關鍵因素。
“卡通一代”所成長的環境從總體上來說是穩定和諧的,與前代相比,沒有經歷過多少嚴酷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伴隨著各類西方動畫片、電腦游戲成長,因而也缺乏如父輩般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厭棄世俗道德束縛,被稱為長不大的一代或者是拒絕成熟的一代,其內心充滿童真童趣,不大關注或無力表達重大主題,而是將更多的藝術創意視野專注于社會流行時尚當中,這其中即包括卡通動漫,這實際上也代表了中國當代整個社會審美傾向的轉變,創作審美趣味的社會轉型亦成為當代陶瓷藝術“卡通”現象形成的主要動因之一。
青年是社會消費的重要群體,而傳統陶瓷藝術高、大、上的形象以及價格使許多年輕一代敬而遠之,而以卡通形象示人的陶瓷藝術作品則給年輕一代帶來親切之感,易形成打動其心弦的魅力,而相對低廉的價格亦使年輕一代能夠負擔消費。因此“卡通”陶瓷藝術作品具有無限的市場開發前景,市場化和商品化無疑也是促使陶瓷藝術“卡通”現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上世紀80年代,傳統文化處于極度缺失的狀態,這也使得新時期青少年在傳統文化修養上相對缺乏,使之不需要背負任何傳統包袱,思想超前,思維活躍,極易接受新事物,而卡通所承載的文化非常廣泛多元,大多來自于西方,易于為青年陶瓷藝術創作者所接受并將作為作品的文化表達方式之一。因而,傳統文化缺失和多元文化發展潮流亦是陶瓷藝術“卡通”現象形成的內因之一。
4 當代陶瓷藝術“卡通”現象的文化思考
當代陶瓷藝術出現的“卡通”現象不是偶然的,它與藝術全球化潮流息息相關。在藝術全球化下,中國陶瓷藝術創作者正從傳統的文化與家庭背景下走出來,開始關注自我、解釋自我并希望改變和重塑自我,其思維結構正在發生質的變化。年輕一代的陶藝創作者尤其如此,他們通過虛幻的卡通人物,承載的是對未來的種種想象,而卡通形象本身也往往寄托了其對自身形象精神重塑。因而,當代陶瓷藝術“卡通”現象的興起,絕不是在題材上微不足道的改變,實際上是中國陶瓷藝術文化轉型的開端,呈現的是一種陶瓷藝術中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文化觀念。
由于當代中國陶瓷藝術“卡通”現象的興起是受藝術全球化和西方“卡通”的影響下而形成的,因而我們不得不考慮到由此而帶來的文化“殖民”問題。盡管當代中國陶瓷藝術主流對此現象視而不見,或者故意加以冷落,但這種不正視更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性。具有原創精神的中國“卡通”人物完全無力抵擋西方“卡通”的文化傾銷,這就使得當代“卡通”化陶瓷藝術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西方文化趣味與價值觀,成為西方文化殖民的一部分。
面對西方的文化入侵,當代中國陶瓷藝術家從未停止過對藝術本土化的固守與追求,年輕陶瓷藝術家亦同樣如此,因而,在得不到應有關注的情況下,當代中國陶瓷藝術“卡通”現象中出現的文化殖民問題仍需要通過年輕陶瓷藝術家自身的努力來加以解決。在當代“卡通”陶瓷藝術作品中,已有相當一部分直接引入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符號,顯現出明顯的本土文化意識的覺醒,在這樣一批陶瓷藝術創作者的努力下,許多作品已經呈現出獨具特色的中國風。當然,希望這樣的本土文化符號并非是年輕陶藝家反觀傳統的文化獵奇現象,不是用來借以尋求國際陶藝界承認的裝飾性符號。
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現象,中國當代的“卡通”陶瓷藝術才能夠真正尋求到屬于自身的語言文化體系,擺脫自說自話的窘境,并實現與其他陶瓷藝術類型的文化融合、交流,按照自身的文化軌跡向前發展。
篇10
時隔一年,韓國SBS電視臺熱播的電視劇《匹諾曹》又刮起了新的一股韓流旋風。女主角崔仁荷患有一種“匹諾曹癥候群”的怪病,若是撒謊,自律神經層就會發生異常,出現打嗝的癥狀。如此玄妙的癥狀,結合故事以記者這一特殊的職業群體為背景,講述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新聞報道失實的現象,跌宕新穎的故事情節令觀眾們耳目一新。劇中超高的“顏值”,引得無數姑娘沉迷其中。2015年1月15日,《匹諾曹》落下了帷幕,并以韓國全國收視率13.3%的成績終映。該劇以單集28萬美元的價格向中國的土豆網出售了版權,是《來自星星的你》單集價35000美元的八倍,成為向中國出售的最高價韓劇。
韓劇究竟有多熱
韓劇的風靡并不是猛然出現或悄然開始的,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韓國大眾文化開始升溫,一路風行東亞,跨世紀而至今不減其熱力,流速與流量也相當壯觀,人們稱其為“韓流”。而韓劇不僅是創造這股流勢的支柱,更是將韓流推廣蔓延的核心體。
1993年韓國電視劇《嫉妒》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這是韓劇第一次登陸中國熒屏。而韓劇熱的掀起則要追溯于2001年《藍色生死戀》的播出。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大陸觀眾最初通過鳳凰衛視和音像店接觸大量韓劇偶像劇,由此第一波來自民間的“韓劇熱”形成,這也成為了一種都市時尚。近些年,中央八套《海外劇場》引進一批批家族生活類電視劇,制造了又一起“韓劇熱”,如《人魚小姐》《家門的榮光》等不少膾炙人口的精彩電視劇,占據每天下午的“肥皂檔”和晚上22時以后的“失眠檔”,且觀眾群體從年輕一代向中老年齡段擴散。不少電視臺更是紛紛效仿,使“韓劇熱”這一詞匯出現在各大網頁論壇貼吧,以及高校的講座討論會。2002年,中國引進韓劇67部,2004年上升到107部,2005年據估計超過150部。這期間,幾乎所有省臺都播放過韓劇。2004年,央視電視劇頻道57%的引進劇來自韓國,排名前十的引進劇中,韓劇便占了七部。
“韓劇熱潮”來勢洶洶,其內容形式也不斷擴大,日趨多樣。韓劇不僅是韓國文化產業的主力產品,不僅將韓國變成了電視劇王國,而且劇中所帶出的文化潮流更是影響著不少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如韓劇促進了韓國家電、化妝品、食品和時尚用品的熱銷,許多人受韓劇影響后跑去韓國,感受那里的風土人情,這就帶動了韓國的旅游業。我們都知道整形美容最出名的便是韓國,看著劇中的俊男靚女,也有人渴望能擁有那樣挺拔的秀鼻或是白嫩的肌膚,這樣又進一步增加了韓國整形美容業的利潤。
回顧《來自星星的你》引發的韓劇熱,帶來的邊際效應尤為顯著。劇中女主角同款的衣服、包包、鞋子、彩妝等在淘寶網上熱銷,甚至在多個地區和國家,女主角所用到的任一產品全部斷貨,而全智賢和金秀賢所畢業的大學也是人氣大漲。這足以見證著一部熱播韓劇是如何引發的各種狂熱態勢。
韓劇憑什么這么熱
電視劇與電影不同的地方是,它沒有過多電影里所出現那樣氣勢磅礴的場景,也沒有濃縮成精華般的新奇巧妙構思,電視劇更多的在于語言藝術,通過角色自身的魅力用情節和故事的生動來打動觀眾。韓劇時常將人真善美的那一面顯露出來,甚至劇中的反面角色也能得到觀眾的憐愛,這主要是由于韓劇里沒有絕對的壞人和好人之分。如韓劇《May Queen》,其中最大的反面角色最終悔悟,跳樓自殺,這種結局讓不少觀眾既解恨又同情。這其實也符合人們對于美好的向往與追求,尤其是目前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大,韓劇恰恰符合人們對理想電視劇的要求,并從中排解壓力放松心情。
韓劇時常給人一種精致、唯美卻又不失細節的感覺,劇里的景色也成為韓劇迷去韓國觀賞的重要景點,如著名的首爾南山公園“愛情鎖墻”,是韓國代表性的愛情景點。韓劇劇情節奏緩慢、一環扣一環,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體會,這也是“韓劇熱”勢不可擋的一大關鍵點。
當然,看韓劇,吸引觀眾的不只是劇情,還有劇中“顏值”爆表的帥哥美女,他們不僅有著讓人驚羨的外貌,表演實力也是令人認可。而相比國產劇,相同的面孔出現在一個又一個電視劇中,新演員要么只是“花瓶”毫無實力,要么是只具內在美的“實力派”,腦殘劇一部接一部,內容形式未有突破式的創新和改變,經典名著更是翻拍到爛。相反,一部部膾炙人口、情節新穎、風格多變的電視劇都來自韓國。
在《匹諾曹》這部電視劇中,可以看到韓國電視劇近來的一些變化,即逐漸將視點由家庭關系、穿越時空、灰姑娘與王子等轉到一些社會現實問題上,對人性的探索挖掘。劇名所具有的雙重寓意,一是指女主角撒謊就打嗝的病癥,二是揭示了社會中存在的新聞失實現象,裸地擺放在觀眾眼前。但撇開劇中那些殘酷現實的場景,“叔叔愛上小侄女”的故事仍是主線。在拋開原有的情節,讓觀眾體會到現實的黑暗時,又不失善良地給人帶來光明與溫暖,
“韓劇熱”的現象當然不只是靠著劇中的演員們、場景道具和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滿足了觀眾的情感需求。幾乎每部韓劇中都有對家庭、婚姻、人際關系的描寫,和人格尊重、長幼有序、互敬互愛的傳統理念,在某種程度上演繹的是愛情、親情和友情為主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場景。如《家門的榮光》,劇情時而細水長流,時而跌宕起伏,以及穿插的各種矛盾,描述了掛著名門世家的子孫們身上的一些不足,但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著宗家精神和文化。
韓劇中包含的那些父慈子孝至親至愛的骨肉親情、兄友弟恭難以割舍的血脈親情、夫敬妻禮至善至美的男女愛情,許多情節也是普通生活的屏幕再現。這同時滿足觀眾對生活真實的心理追求,而且通常是以溫情貫穿整個文本,劇情簡單也浪漫溫馨,描述生活中的小事瑣事,得到不少人的喜愛歡迎。當然也有不少人傾向于虐情飆淚的情感類電視劇,《藍色生死戀》便是代表作,還有近幾年的《冬季戀歌》《想你》,得到不少觀眾的追捧。
韓劇主要是其針對許多不同品味追求的觀眾,盡力滿足這些受眾的需求,填補受眾情感空虛,題材很少設置刻意離奇的情景,暴力、鏡頭也不多,可能一個電視劇演完,男女主角最多擁抱和牽手。韓劇在亞洲的熱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充分考慮到亞洲文化圈集體認同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以大多數人能接受的審美感去重現生活真實。
“韓劇熱”引發的中國文化反思
韓劇的魅力在于強調韓國民族特色和文化的同時,也在其中融合“亞洲共同性”,因此對中國觀眾產生較大的吸引力。況且中韓兩國自古以來就擁有歷史淵源,文化背景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因而韓國的文化產品能被普遍的接受和傳播也情有可原。
“韓劇熱”說明韓劇在傳播過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同時也是文化產業的商業成功,并由此帶動相關產業鏈的大發展,這也反襯出了中國文化傳播包括電視劇的相對弱勢。韓劇能夠得到中國觀眾如此的歡迎,其中的文化接近是一大主要因素,包含飲食文化、儒家文化和語言文化等,如在韓劇里人們吃的也是白飯和大白菜,一些充滿生活情趣的公婆斗嘴,也增添了一份樸素的生活質感,還有韓劇中體現的社會文化中有著儒家文化的元素,在語言上都屬于漢語言文化圈。這些文化接近性,增強中國受眾對韓劇的心理接近,也符合中國一些傳統價值觀和道德倫理,加上豐富飽滿的劇情,更容易在中國廣泛傳播。
所謂機遇與挑戰并存,文化本應就是開放和競爭的,韓劇在我國掀起的熱潮一方面說明我國對外愈加開放,另一方面則是韓劇本身的競爭力。競爭無處不在,但并不能直接決定我國文化的生命力和自信心。“韓劇打擊我國文化自尊”的言論只能說明該言論的執有者對我國文化的不堅定和不自信,而“韓劇熱”揭示的何嘗不是我國文化競爭力和傳播力的不足。這幾年我們一直在強調提升國家軟實力,也意味著要增強國家文化傳播力和凝聚力,如果本身文化具有競爭力,又何懼“韓劇熱”會對我國文化自尊產生影響甚至是打擊。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為二地去看待,“韓劇熱”未嘗不是好事,人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文化,會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對人的精神和心理產生或輕松或積極的影響。韓劇中“烏托邦”式的美好場景也許有些不現實,但這種真善美卻是人們所渴望的,韓劇對人性的刻畫和詮釋體現文化對人的關注,也正是文化產生影響力的直接因素。相比韓劇的風靡,我國電視劇現狀卻顯得捉襟見肘,需要從外到內、由表及里去發現問題所在。韓劇隨著時代不斷升級換代,我國電視劇卻一直熱衷走老路走套路,一味地模仿復制,這也意味著我國文化的創新不夠,無法滿足各層次受眾的需求。當一種文化缺乏創新力,即便能在一時產生熱潮,但終究會被后來更為新穎獨特的競爭者打敗。“韓劇熱”現象不應該是阻擋,畢竟文化是無孔不入的,我們更應反思的是,如何為增強我國文化的競爭力和凝聚力,提供創新所需要的環境和資源。因此,針對韓劇熱現象,不能盲目推崇,更不能妄自匪薄,應該理性地去審視和反思這一現象和事實。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本文責編:陳道生
參考文獻:
①丁曉民,田艷維:《從韓劇熱播看中國觀眾的情感需求》,《新聞愛好者》,2009(24)。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現代科技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