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語文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15:28: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語文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讀寫訓練強調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讀寫訓練在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語文教師要注意在每一節語文課上為學生提供寫作的機會,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口頭說一說或寫個小感想、小片段,或續寫,或改寫等,讓學生讀后必動筆,這樣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重視教材的作用,讓學生通過學習教材學會說話與寫作。我們要通過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自求得知,從而方便其自主學習。
二、教會學生預習
要想提高學生的預習效果,語文教師應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使得學生能夠科學有效地進行課前預習,從而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對于低年級學生,我們可以有計劃地指導他們進行預習,要求他們通過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我們則要指導其運用審、讀、劃、提、查的方法進行課前預習,即,注意文章題目與內容的關系;通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圈點文章中的生字詞和重點語句;提出不懂的問題,以便課堂上有目的地學習;查閱相關資料,拓展知識,深層次理解課文。這樣科學的預習方法,學生不會盲目讀書,長此以往,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
三、培養學生的現代化競爭意識
語文教師要積極創造各種條件,以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參與競爭。競爭可以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學生有了學習興趣,自然上課的時候聽講認真,積極主動,勤于思考。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探究,自覺地研究課題,目標明確,從而很好地掌握所學到的知識。在教生字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比速度、比正確率;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感情、比體會。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以個體或小組為單位進行各式各樣的比賽。
四、作業生活現代化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作業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不能僅僅拘泥于課本和課內的學習內容。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通過查閱資料、走訪群眾,對身邊的環境和人物進行調查活動,從而了解環境的變化,社會的進步,身邊的榜樣……這樣可以豐富學生的閱歷,對學生人生的發展很有好處。我們還可以要求學生每天看新聞,留心身邊的廣告語、警示語,把學生家庭生活、社會實踐、其他學科等與語文作業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學習整體,從而深化和應用語文知識,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五、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篇2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媒體都是以物質形式出現的,教學媒體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傳統教學媒體,再加上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這種良好的學習情境正是教師所追求的。因此,我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古詩教學時,努力通過圖、文、聲等多種功能,給學生以適當的感官刺激,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如教學《楓橋夜泊》古詩時,學生還未走進教室,我便打開計算機,播放早巳準備好的軟件。整個教室里立刻回蕩起旋律優美的樂曲。整個教室回蕩著音樂,學生們在強烈的文化氛圍的感染下,產生了學好古詩的強烈愿望。
鈴聲響了。我站在講臺前掃視了一下教室,只見同學們靜靜地坐在那里,注視著我。此刻,我飽含激情地開始講解:“說起唐詩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國古詩發展的最高峰。許多作品雖然距離現在已有千年,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感受到中華文化那經久不衰的魅力。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這首唐詩并結識他們的作者。”學生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下,產生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這節課中,我運用多媒體技術和生動的語言,保持這種良好的學習情境,并使這種興趣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再現詩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詩句
詩是抒發詩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古詩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師語言的描述是不夠的。只有通過圖畫再現出來,才變得具體可見。《望廬山瀑布》,寫的是詩人遠望瀑布時所見的壯麗景象,歌頌了祖國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與現實的景物極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學時,我讓同學觀看錄像,瀑布在山頂上飛流而下,水珠進濺,水霧蒸騰,陽光一照,呈現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長垂的瀑布、飛濺的水珠,廬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至此學生對“紫煙、掛、飛”等詞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深探地體會到詩句雖短,但詩人卻把瀑布的氣勢寫到了極至!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由此激發學生熱愛古詩,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朗讀訓練,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古典詩歌由于其藝術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語言、音樂、繪畫、情感多種因素的美。在挖掘這些美的因素時,多媒體技術有著強大的、無可比擬的優勢。古詩押韻合轍,節奏鮮明,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呈現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然而要想把古詩讀出韻味來,也并非一件易事。因為詩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語言,貫穿其間的往往就是“情感”這條看不見的線索。那么在幫助學生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我們就要通過朗讀體會詩的節奏、詩的韻律,培養學生的語感,使他們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學《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時,我在學生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詩畫欣賞”。這時大屏幕上出現了一幅美麗的圖畫:我先讓學生聽配樂詩朗誦,伴著舒緩的弦樂,學生靜靜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遠的寫意畫,耳中聽到的是曲調宛轉的古曲,充滿激情的朗誦。此時,詩、書、畫、曲多種美的因素融為一體,既使學生們的心靈受到了強大的感染與震撼,也使學生產生了一種要努力讀好古詩的強烈愿望。學生有了讀好古詩的強烈愿望,學生們在練習時都特別認真。一個同學讀完了,其他同學真誠地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后主動把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用朗讀表達給大家聽。學生們積極地、主動地揣摩著、品味著詩句。這時,我悄悄地點擊電腦,教室中再次響起舒緩的古曲。驚奇的是學生隨著音樂的節奏用情地朗誦起來。朗朗的書聲,悠揚的樂聲交融在一起,是那樣的和諧、那樣的動聽。每位同學都在朗誦中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美,朗讀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篇3
一、要立足整體設計語文教學目標學校教育是教育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又從屬于社會大系統,這就決定了學校的各科教學必須受社會大系統的制約,即在學科教育目標上必須服務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基于這種理性認識,我們必須從教“語”教“文”的狹小天地里走出來,從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特點出發,以教育方針為依據,以21世紀的人才需求為目標,制定語文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必須以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方面(包括理想、道德、學習習慣、心理品質等),學生知識素質培養方面(包括語文教材中的語文知識與教材外的語文知識等)和學生的能力素質培養方面(包括語文能力、自學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加以考慮,立足于整體設計,培養具有現代素質的人才。
二、要立足整體優化,對教學各因素進行全方位改革語文又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構成人的文化環境的重要因素。以人的發展來說,語文教育無疑是居于首位的,不但出于參加社會交際的需要,而且還因為語文素質的提高是人的整個文化素質提高的基礎。開放性語文教學,將課本上的基本知識、時展的信息與實踐應用三者相結合,構成完美的教學內容體系,加上它強調整體性、各學科之間的融合性,給我們創造了一個特殊的育人優勢。因此,要進行全方位的語文教學改革,必須立足整體優化教學各因素:
①切實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②教師要努力提高文化素質和理論素質,因為教師素質的提高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
③教材是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載體。優化教材因素,必須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教材作適當調整,如增加一些古詩、科學小品文和舉辦文學講座等。同時,要開展大量的教師指導下的課外閱讀。
④由于開放性教學的靈活可動性,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注重創造性和藝術性,做到因地、因人而異,發揚教學民主,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⑤要倡導家庭文化活動,鼓勵家庭文化建設,用良好的家庭文化環境、家風和家庭教育熏陶孩子,這對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篇4
當今時代是科技與信息時代,科技已經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它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物質生活,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而影響人們精神生活的主要手段則是教育。“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就是現代技術的教育應用,是現代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體現。”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網絡媒體技術開始大規模進入教育領域,南京師范大學吳康寧教授指出,技術“進入”教學的方式,大體經歷了技術“塞入”教學、技術“加入”教學、技術“嵌入”教學、技術“融入”教學這四種狀態。如今在信息化、技術化的背景下,教育領域逐漸接受了現代技術的合理性身份,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學的優化作用已得到各界的廣泛認可。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發展和運用,教育者從一開始的僅僅關注現代教育技術的工具性,轉變為對現代教育技術的高度信任,甚至是盲目信任,從而出現了一些不良的教育現象如技術壟斷現象。近年來,不少學者注意到了盲目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如謝娟(2013)《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倫理審視》,劉承焜(2005)《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學的影響探析》等等。而英語學科因其本身聽、說、讀、寫、譯的教學特性,使現代教育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尤為重要,本文就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英語教學中的優化及負面作用進行論述,以期能引起英語教授者和學習者的重視,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英語教學和學習。
2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教育技術的發展
在國外已有百年歷史,最早被稱為視聽教育。20世紀30年代我國引入視聽教育并將其譯為“電化教育”。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將這一領域定義為“教育技術”。其后,AECT于1994年給出了教育技術的新定義即教育技術是指“關于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何克抗等人認為:“教育技術的本質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應用技術手段來優化教育、教學過程。而現代教育技術,則主要是指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當前運用于教學中的現代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電子通訊技術、互聯網絡技術、衛星廣播電視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仿真技術。綜上所述,現代教育技術是指以現代教育理論、學習理論為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主要手段的教育技術,它包含兩層含義:現代教育媒體(如多媒體課件)和現代教育媒體的使用方法(如網絡課件設計)。
3現代教育技術對英語教學的作用
3.1優化作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多元化的特性、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勢以及生動而豐富的資源,將其應用于英語教學的真實情境中,可引起教學觀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轉變,有利于優化英語教學,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和質量。
3.1.1從教學觀念來看現代科技發展促進了創新教育、素質教育、全面教育等新教育觀念的形成,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都在逐漸擴展,學習者要在短短幾年在校時間內掌握所有學科知識既不可能也不必要。近年來“,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已得到廣泛認可,現代教育技術輔助英語教學,以圖像、視頻等資源營造了寬松生動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通過創設網絡平臺等媒介使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條件。教授者從學習者的需要和興趣出發,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傳授,引導學習者掌握獲取與處理所需知識的方法與工具,而不再將現成的書本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從“教學生學習”轉變為“教學生自己學習”。
3.1.2從教學手段來看科學技術創造了各種新型的學習法,如視聽學習、自主學習、在線學習、移動學習等。現代教育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英語教學中,如語料庫、多媒體教室、數字語音室、自主學習網絡教室、微格與精品課程自動錄播技術、在線學習平臺等等,教師的教學手段不再僅限于傳統的黑板、粉筆和教材,多媒體教材、網絡課件、投影儀技術等都被廣泛用于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由傳統的單一課堂學習向多途徑的方向發展。除了教師與課本,如電子詞典、網絡資源、Webquest、博客等也成為學生知識的來源。現代教育技術極大地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與多樣性,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傳播和再利用。需要提到的是,近年教學評估系統與考評系統也在向無紙化轉變,許多社會性考試如教師資格證考試已采用機考的形式。
3.1.3從教學方法來看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遠遠超過傳統意義的廣播電視、錄像、錄音、幻燈等視聽形象化手段的結合,形成了一種文、圖、聲、像并茂,人機交互的教學方式。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英語教學,形成了多維度多形式的教學方法,如以教師講授和教材為主的“傳統教學法”,以學生自主探析為主的“發現學習法”,以創設情境為主的“情景教學法”,以游戲為主的“游戲教學法”,以活動為主的“活動教學法”,以全體學生為主的“集體教學法”,以學生個體特點和差異為主的“個別教學法”等等。現如今英語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任務型教學法、交際法、情景教學法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的不斷應用與改進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3.1.4從教學內容來看在現代教育技術的影響下,最關鍵的是使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書本和教材,多媒體網絡課件、電子課本的運用使得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聲像并茂。現代教育技術輔助英語教學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供給學習者最直觀的感受,通過畫面、視頻、音樂等還原給學習者真實而立體的形象。例如將有關教學內容列表投影,一方面節約板書時間,另一方面使學生一目了然,明確知識結構和教學目標。這不僅實現了新教學方法的有效使用,又創造了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積極性,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發揮創造性的想象,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大學的英美文學課程講述《哈姆雷特》時,傳統的教師主要是以課本為主,通過朗讀和講解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然而這往往很難讓學生接受和記憶。現在我們可以直接播放影片,教師加以講解,學生自然能輕松地就對所學內容記憶深刻。因此,現代教育技術能夠將抽象化為具體,利于模擬現實反復演示,使學習者容易理解,還可以增加課堂知識容量,提高課堂效果和質量。
3.2負面作用在當前教育領域,技術通過被使用,逐漸由服務者的角色轉變為控制者的角色。現代教育技術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可能性,但在英語教學實踐中,過分強調或依賴高科技技術支撐的教學模式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相反還會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首先,某些教育管理部門或學校過分強調課件的精美和統一性,使教師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點和優勢,學生的注意力也被課件吸引,從而忽視了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和思考,思維被所呈現的內容固化,不利于思維培養和訓練。其次,某些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教學內容與作業完全使用計算機操作,以致于脫離了計算機就無法開展正常教學。再次,某些教師盲目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英語教學中,用多種手段呈現課堂內容,如以投影代替板書,以視頻代替課文,不論材料是否與教學內容相關都堆上屏幕,不僅大大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也使學生不能明確教學重難點,影響教學效果。最后,網絡學習的師生互動不夠,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減少。過多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英語教學,課堂上展示課件的時間過多,大大減少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4結論
篇5
中國當代文論“失語癥”的病因即“失根”,即丟失了中國幾千年文化傳統的根基與命脈。醫治中國當代文論由“失根”而導致“失語癥”的藥方,就是重建有民族特色的,適應于當代文學創作實際的文藝理論體系。而建設這種新的文藝理論體系的重要資源之一就是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古代文論。本文著重探討了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的三個途徑。
【關鍵詞】 失根 當代文論 古代文論 現代轉換
二十世紀中國現當代文論建設基本上走的是“西化” 路線。尤其是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理論更是進入了一個眾語喧嘩的時代。許多西方理論從精神分析學、原型批評、新批評、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到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等,被一波又一波地引進到中國,偌大的中國成了西方理論的“實驗場”。而我們已經習慣了用西方話語或觀點來解釋中外文學現象。仔細審視之,我們就會發現在這個眾語喧嘩的時代,我們聽到多是形形西方文論的叫賣聲,卻唯獨缺少我們民族自己的聲音。正如一些學者指出:“近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在追蹤外國人的理論與批評,忙于學習,把握外國人的新說”①,“長期以來,中國現當代文藝理論基本上是借助西方的一整套話語,長期處于文論的溝通和解讀的失語狀態中。”②
“失語”成為中國當代文論的顯著特征,而“失語癥”也成為當代文論的一種癥候。究其病因,我們認為當代文論“失語癥”的病因即“失根”,就是它丟失了中國幾千年文化傳統的根基與命脈。它的理論框架、話語系統、思維模式等都從西方移植而來,缺少自己民族的個性。而沒有民族個性的文論是不能處于與西方文論平等對話的地位的,只能生活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的陰影之下。故有學者指出我們唯有“重新鍍亮自己的理論個性,以理論的民族性來贏得理論價值的世界性”③,只有鮮明民族性的理論,才能在多元化的世界文論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
醫治中國當代文論由“失根”而導致“失語病”的藥方,就是重新建立有民族特色的,適應于當代文學創作實際的文藝理論體系。而建設這種新的文藝理論體系的重要資源之一就是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古代文論。但是由于古今語境、文學樣式、文學功能等的變化,我們不能生搬硬套地將中國古代文論的概念、范疇及原理等套用于當代文論的建設上。我們必須用現代人的眼光和意識來闡釋古代文論,實現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以中國古代文論為基礎實現現代轉換,重建我們自己的文論話語,正是根據這個‘失語癥的論斷開出的藥方’”④。
那么如何進行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從而建設有民族特色的當代文論呢?我們認為可以有以下三個途徑:
一、繼承古代文論的人文主義和審美主義傳統,建構“有根”的當代文論
中國古代文論的發展源遠流長,具有許多優良的傳統。其中儒家文論的人文主義傳統和道家文論的審美主義傳統對古代文學發展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也是建設當代文論的重要精神資源。
新時期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是市場經濟的浪潮也嚴重攪亂了人們內心的平靜,人們注重金錢名利的追逐,卻淡漠道德價值的失落。而這種不良風氣同樣影響到了文學界。如我們近期的文學創作以“貧血的青春美文”為時尚,以“美女作家”、“身體寫作”為賣點等。有人曾描繪世紀末中國文學及文學批評是“詩人死了”、“長篇小說在喧嘩與騷動中墮落”、“報告文學等于廣告文學”、“沉默與聒噪的文學批評”等等,其產生的原因則是一些文人在商品大潮前迷失了自己,“他們由產生失落、困惑、焦慮、浮躁、憤怒直到放棄理想、責任、操守、良知、道德,以極其庸俗的精神和相當卑劣的姿態出現在嶄新的歷史舞臺上”⑤。顯然,文學界這種“精神的潰敗”和“道德危機”現象是不利于當代文學的健康發展,不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的。因而我們應以關注當今人們的精神困惑為立足點,從解決當代文學創作所存問題的角度來建構當代文論。如果從這個立足點和角度出發,那我們就應該把張揚人文精神作為建構當代文論的一個重要內容。應該說儒家的人文主義傳統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如儒家主張以道德為本位的詩學觀,強調文藝對理想人格的塑造,主張真善美統一等都極富現代意義。正如蔣述卓先生所指出的:“在注重人的精神道德取向,面向社會現實,提升人類靈魂等方面,古代文論是相當有成就的。孔子、孟子、莊子、陳子昂、韓愈、白居易、李贄等人的文學思想,都是出于對社會、人類精神狀況的憂慮與關懷提出來的,其針對性、批評性與建設性的意義都是不可低估的。”⑥ 在繼承儒家人文精神,弘揚中華文化傳統方面,現代新儒家為我們做出許多有價值的嘗試和貢獻。他們植根于儒家的精神傳統,將中國古代文論的某些有效范疇,用現代意識和話語加以闡述,并致力于新儒家文化詩學的建構。“新儒家的詩學理論,不是浮游無根的仿制品,而是遍潤中華文化的靈根和神髓的話語場。”⑦現代新儒家對古代傳統的闡述與轉換,無疑對于我們建構當代文論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中國古代的審美主義傳統是源于中國古人與天地和諧共處的心態,依據佛老哲學而建立起來的。它體現為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追求言外之意、自然天成的審美理想等。如果我們能將這些優良傳統加以繼承,融入到當代文論中去,不僅糾正當代文學創作“矯情為文”、“廢話詩”的不良傾向,而且能使當代文論更具民族特色。
二、轉換古代文論的有效范疇,吸取傳統文學批評手法的特點,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文論
古代文論現代轉換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應用,即我們能否將經過轉換后的古文論應用到對當代文學的批評實踐中去。我們認為這項工作是可行的。因為“中國古典文論的文本不是封閉的,并且從來沒有過片刻的封閉,它一直呈現為開放狀態,并且它永遠向未來敞開,永遠無盡地接納無盡的闡述者對它無盡的讀解,并且釋放出無盡的意義。”⑧當我們以當代人的意識去對古代文論進行闡述時,實際上我們就已經賦予了古代文論的當代意義。前人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例如王國維將“意境”理論成功轉換,他的“境界”說就是從古代文論中提煉出來的,還有魯迅的“白描說”、朱光潛的“詩境論”說等等。
此外,中國古代文論中許多概念與范疇根本不須刻意轉換,就能自然而然地融入當代文論,成為當代文論體系中的一部分,如氣勢、感悟、主旨、意象等等⑨,這都證實了古代文論在當代文論建設中的重要價值。
中國古代傳統的批評手法也對當代文論的建設有重要意義。在中國古人看來,文學作品是文質、情理、形神統一的生命形式。故古代的批評手法注重評點者自我整體感悟,注重直覺性與即興性,主張留給讀者更多的審美感受與空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著名批評家李健吾先生的文學批評就具有傳統批評手法的特點。他的批評文字大多源于直覺的美感,來源于印象、感悟的自我體現,他的批評是一種鮮活新穎的文體,大多讀過李健吾文章的人都能心動一時,久久難忘。當代也有許多人嘗試這種傳統手法,如李國文評點《三國演義》、王蒙評點《紅樓夢》、肖云儒評點賈平凹的《高老莊》等。這說明傳統的批評手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我們能將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批評手法融入當代文學批評中,無疑會給當代文論增色不少。
三、深入研究中西文化的異同,通過中西對話與融合,建構具有開放性的當代中國文論
古代文論與西方文論的對話與融合也是建構當代文論的一個重要途經。“在信息、交通空前發展的今天,所謂當代意識不可能不被各種外來意識所滲透。事實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種文化的影響下發展成熟的”⑩,所以我們的當代文論,就應該是一種開放性、包容性的體系。我們應該既不排斥西方文論,也不忽視中國古代傳統;我們要以當代中國人的眼光、當代意識來闡述它們;以指導當代文學創作為出發點來整合它們,使之形成具有新形態的思想和話語。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如禪宗就是中國古人用自己的傳統與印度佛教對話而形成的。而現當代一些學術大師們,如朱光潛、宗白華、錢鐘書、王元化等,都在整合中西文化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這說明這種整合是確實可行的。這可行性就在于一些西方文論與中國古代文論是有相通之處的,如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美學與莊子的道家美學思想等之間的暗合等。而在這種整合中產生的新的思想與話語既是古代的,又是現代的;既是中華民族的,又是國際性的。而在這種整合中建立起來的開放性文論既有助于它走向世界,也能讓世界更了解中國。
(責任編輯:呂曉東)
① 錢中文:《在夕陽的輝煌與新世紀的曙光之中》,《中外文化與文論》,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輯,第3頁。
② 曹順慶:《文論失語與文化病態》,《文藝爭鳴》,1996(2)。
③ 歐陽友權:《面向21世紀的文藝基礎理論》,中南工業大學學報,2001(4)。
④ 朱立元:《走自己的路—對于邁向21世紀的中國文論建設的思考》,《文學評論》,2000(2)。
⑤ 陳耀明:《中國文學,世紀末的憂慮》,《新世紀》,1996(2)。
⑥ 蔣述卓:《論當代文論與中國古代文論的融合》,《文學評論》,1997(5)。
⑦ 侯敏:《有根的詩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頁。
⑧ 楊乃喬:《中國古典文論的現代轉換》,《文學理論學刊》,2001(1)。
篇6
1.HOLD住你的情緒。
威信不代表大嗓門,在混亂的場面中,教師的突然出現,卻一言不發,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奇怪,進而猜測,本來吸引他們的話題,進而轉換為揣度此刻老師在想什么,即將會說什么,自然而然的,轉移了興趣之后就慢慢停止了吵鬧,這也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了。在平日的班級教育中,教師也是如此,要多多輕聲說話,除了能保護自己的嗓子,遠離咽喉疾病之外,老師輕聲說話還有以下好處:①孩子浮躁時,老師聲音太大反而讓孩子們更加浮躁,這時老師聲音小,能以靜治動。②孩子喜歡模仿,當老師用很輕的聲音說話,孩子也會用很輕的聲音表達。③輕聲說話,讓孩子在這種氛圍里受到感染,就如同進了圖書室,孩子們自然不會大聲喧鬧。所以,“hold住”你的情緒,你就能“hold住”混亂場面。
2.HOLD住你的手腳。
班主任往往是極為辛苦的一個教師群體,曾經有位低年級的班主任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了。我看他們不會掃地,于是就幫著他們掃,一次又一次,總以為他們會學會的,可是那天課間檢查衛生,我們班因為有紙屑,所以被扣分了,在晨會課上,一起討論扣分原因的時候,有學生竟然說因為我去開會沒有掃地,所以才扣分的。我真是哭笑不得!”對于班級,我們要放手讓學生去管理,這跟父母不能溺愛孩子事事包辦是一個道理,當然,放手管理,不等同于放任管理,我們要給予學生地位、角色、活動和建議。設定小崗位,實行崗位負責制,能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意識,崗位設定要小,要細,一定要責任到人,不然就會出現“旁觀者效應”,也就是個體幫助別人的利他行為,會隨著旁觀者的增多而大大減少,這種效應極易形成“集體性的坐視不管”和“集體冷漠”的局面。比如,老師把本子放在講臺上,然后對著班級的同學說:“待會把本子發一下。”結果是下了課沒有人去發本子,膽子大一點的拿了自己的本子就走了,因為大家都不認為老師這句話是對自己說的,也就沒有需要承擔的責任。但如果把每一塊的地方都包干到人,那他們也就成為了此塊地面的負責人,當承擔這份責任的時候,他們就會自主地去關注,這比老師批評要有用的多。因此,班級的事情,老師們不要處處插手,“hold住”你們的手腳,也就“hold住”了班級管理
二、“偷懶”以適切為基準
現代班級德育管理應充分發揮學生、家長的主體性,最大限度地使其成為德育活動中的參與者和自我管理者,這是現代班級德育管理的基本任務與內容。
1.適切的電話聯系。
很多班主任都把“打電話給家長”當成是自己的法寶,上課講話,打電話;作業拖拉,打電話;下課調皮,打電話;午飯搗亂,打電話……忙碌的班主任們,趕著打各式各樣的電話,積極地做著家校聯系與溝通,一一細數著孩子們在校的零零總總,生怕忘記了什么。面對沒有起色的“頑固學生”,班主任們不禁惱火,抱怨家長連自己的小孩子都管不好,怎么能勝任父母的角色。殊不知,在反復接到“投訴電話”之后的家長,也在掛掉電話的那一刻深深嘆息:“老師怎么連自己的學生都教不好,什么事情都要我們來管,那要老師又干嘛?”的確,與家長聯系溝通,能夠了解學生更多的情況是極為必要的,但是,如果把打電話告狀作為班主任工作的依托,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頻繁的電話,無論給學生還是給家長都會帶來心理學中的“超限效應”,也就是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與家長溝通要適當:首先是頻率要適當,過度頻繁,必然物極必反。第二是時間要適當。家長也是,適切的電話,就能使家校聯系成效最優化。
2.適切的權力下放。
篇7
(一)民辦高職院環藝專業“工學結合”的現狀
以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為例,校內采用訂單培養制的有1個: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埃森哲定向班”;采用校內模擬訓練制的有2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環境藝術設計實訓室”和會計電算化專業的“金蝶ErP實訓室”;采用頂崗實習制的有3個:酒店管理專業的“清山酒店實訓”、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裝飾公司實習”、市場開發與營銷專業的“沃爾瑪工學交替”;采用現代師徒制的1個:藝術設計專業的“核雕專業班”。而環藝專業的“工學結合”采用了校內模擬訓練與頂崗實習制,主要體現在效果圖制作、CAD施工圖繪制、模型制作上。
(二)民辦高職院環藝專業“工學結合”現狀存在的原因
當前“工學結合”形式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與學校的側重點不一樣是主要原因,企業所有經營活動的宗旨是盈利,是商業行為,而學校側重的通過“工學結合”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學校不能提供給企業較高的頂崗實習費用,再加上企業考慮到自己的經濟效益及安全生產的需要,企業接納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并不高[1]。2.數量不對等,相比其他專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屬于設計類的行業,非流水生產作業,單個企業需求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學校需求。3.目前民辦高職院校的諸多制度制約,民辦高職院校的管理體制及教學任務的安排現階段難以突破,師生“工學結合”的意識還有待提高。4.環藝專業畢業生首次工作周期不長,人員流動性較大,使得企業在對接的時候顧慮太多,影響了“工學結合”的正常運行。
二、基于現代教育技術民辦高職院校環藝專業“工學結合”的實踐與創新
我國在七十年代末才開始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一詞,近幾年,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常規的教學由單一化向多樣化過渡,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太空教育通信衛星系統的發展,視、音頻壓縮技術和媒體流技術的應用,形成較大規模的網絡教學,使網上虛擬實驗室、虛擬大學等得以現實。未來的教育將集成全社會范圍內的知識信息,通過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形成集全球之大成的“知識生產系統”,人們的教育觀念將會發生革命性的變革[3]。現代教育技術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影響與作用是明顯的,可有效推動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發展。
(一)修訂專業教學標準
課程問題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問題,課程體系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高低和培養目標的實現[4]。在“工學結合”這一新時期下進行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不是一般概念上的課程內容更新和調整,而是要對整個專業技術平臺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新構建。學年制的制約性明顯增強,必須打破現有學年制,逐步推行學分制,在學制時間上,適當放寬部分專業課程的修學時間,為“工學結合”提供條件。
(二)教學方式多樣化
現代教育技術在課程教學上有很多優勢,民辦高職院校教學條件均已具備,聯合多媒體計算機與網絡,實行多種課程教學方式。多媒體演播式教學,即:老師演示學生聽講的“一”對“多”的方式還是占了多數,教師采用教學系統,在局部范圍內教師在演示的同時能與學生進行音頻、視頻文件進行互動,但遠程傳輸功能尚未開發利用,一些課程可直接網絡技術直接將企業案例作為課堂教學案例,學生完成課程要求后,直接反饋給企業負責人或設計師,通過網絡即時分析、講解。實行異地同步教學。
(三)因材施教兼顧方向
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錄取方式多元化,生源多元化等特點,學生電子產品從低端向高端過渡,學生的認知能力有所提高,而軟件操作的實踐能力卻有下滑。通過對近三年的畢業生就業崗位進行不完全統計,30%在做設計,20%在做銷售,15%在做繪圖工作,其他的基本改行。學生的個性差異越來越明顯,因材施教的同時采取“合縱連橫”,“橫”指的是相鄰專業,“縱”指的是跨專業,學生在修完本專業的專業群技術平臺專業課程和專業技術技能平臺的專業課程后,可以根據自己將從事的崗位進行跨平臺或跨專業的學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就業需要自由選擇其中一個模塊進行學習,主要實現按不同職業方向進行人才分流培養,較好地解決專業群內各專業的針對性問題[5]。
(四)建立多元化考評體系
結合現代教育技術,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特性,實行分階段進行分段考評,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的考評打破傳統單一的試卷考評,采用“五代考”和“一附加”:以“展”代考,以“賽”代考,以“案例被企業采用”代考,以“模擬成果案例”代考,以“職業資格證書”代考,措施的采用,旨在考核學生的專業素質、應變能力和拓展能力;附加考核的內容:團體的溝通協作能力、工作過程、執行力等,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
(五)完善教學質量管理機制
篇8
1.1研究方法和目的
此次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分析法、內容研究法。文獻分析法著手于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通過對現狀和問題的收集和分析,提出改革課程相應的策略。內容研究法主要是為了弄清此課程在教學方面的研究情況,包括了研究結論的幾個方面:when,where和who。具體來說是指發表的時間、在哪兒發表的及研究的對象與如何遵守。
1.2研究樣本
此次的研究主要通過中國知網的期刊論文,進行關鍵詞等多種方式的搜集和搜索。由于搜集的時間范圍是從2009到2013年。使用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現代教育技術”,進行篩選后符合研究主題的有125篇。
1.3研究結果分析
1.3.1發表時間分析
總體來說研究比較積極,但是在近幾年論文的數量有所減少,說明理論的研究比較成熟,而對策和實踐的研究比較少,這是今后的重要方面。
1.3.2發表期刊分析
發表的期刊主要指論文在2009到2013年發表的期刊中的數量關系。從是否發表在重要期刊加以分析,發表在核心和重要期刊的總體較少,而且很不穩,波動較大。
1.3.3研究的對象
可以將這些研究的對象按不同學校分為專科及以下,本科,211及985大學和其他。從圖3中可以看出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在本科的學校,而專科和211以上的學校很少。因此此公共課的教學研究主要集中在本科階段,我們應該加大對其他方面的研究和重視。
2高校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在對125篇論文進行分析匯總后,拿出其中34篇提及到公共課現狀問題方面的論文進行研究,并對其中的問題進行分類,分為以下5類:
2.1教學培養與目標
課程培養途徑單一,課程定位與目標不清楚并且與社會脫軌。絕大多數高校的師范生的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都是以公共課的形式進行的,其統一課程內容的設置忽略了師范生各專業的差異。同時教師很少聯系實際,大部分學生甚至有些代課教師都不清楚學校對于教育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
2.2教學內容
通過對以上論文及對各高校和市面上教材的考察和翻閱,發現教材內容存在著很大的缺陷,比如實踐與理論的脫節,沒有照顧到各個專業師范生的學業背景等等,總體來說有很大的局限性,無法真正促進學生能力提高。具體來說表現為:內容很多,但沒有重點;未兼顧各專業學生的學科背景;教材編寫不成熟;課程內容和講授的不足;沒有充分體現出教學設計方面的知識。
2.3教學評價
評價理念落后,不重評價反饋,評價標準不合理這三點是通過對論文進行統計、分析后得出的結果。許多高校對課程的評價基本都是些比較輕松的筆試。并且筆試中主觀題居多,只需簡單記憶即可。同時教師和高校教學方面的緊張,如班級容量大,學生多,難以進行有效評價。
2.4教學觀念和手段
2.4.1教學觀念落后
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就要運用現代的教學觀念,及時更新和學會新的教學理論,剔除過時的不適合學生發展的理論,但在多媒體技術不斷普及的今天,大多數的教師僅僅把所講的內容搬到了課件中,實質沒有多大變化。而且代課教師對當今教育思想、進步的教育方面的技術理論、時新的數字媒體等缺少了解。
2.4.2教學手段和方法過于傳統
基本還是老師說,學生聽。學生大多數只能看看圖片視頻等,甚至只能通過文字自己想象,結果造成學生沒有興趣聽,教師往往也失去動力繼續講下去。
2.5其他方面
除以上幾大問題以外,還發現了許多和本課程開設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
2.5.1教學環境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及作者對教學環境的理解,現代教學環境是指在教與學的實踐活動中,為優化和提升教學效率、效果而建立的系統化的現代教育技術設施與條件,建立學校現代教學環境,是推動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條件,包括現代硬件和軟件環境。很多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教學環境的問題,尤其同學們對教學環境存在的很多缺陷有很多感觸:①學校軟硬件條件落后,限制了課程實施;②校園網建設緩慢,功能不完善,網絡資源匱乏;③多媒體網絡教室設備陳舊,網絡接入問題百出;④缺少與硬件相關的配套應用軟件,多媒體的數字資源滿足不了日常的教學活動等等。
2.5.2學校教職員工和領導的不重視
大多數的教職員工和領導都認為這是可有可無的課程,缺乏對該門課程的清楚的認識,對于培養新型教師的缺乏信心,同時也不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在如今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監管力度不夠,管理松弛。
2.5.3實驗課開設的問題
實驗課能把所學到的知識和實踐緊密地結合到一起,但是在對此課程的實驗課的調查中發現:開設課時數少;學生紀律差;缺乏必要的評價;實驗課時使用設備媒體落后,有的無法進行實時操作。
3教學對策探究
3.1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學培養和目標方面的現狀的分析,再結合《中國教育技術標準(試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兩個標準對現今中小學教師以后的專業化發展提出的目標,教學目標可以從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能夠理解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具備較強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2)能夠有效利用教育技術;(3)能夠進行各種管理和設計等工作;(4)能夠從社會責任角度促進學生在利用技術、資源方面能夠全面、公平、健康、安全、規范地成長。
3.2教材內容
可以從以下著手改進:(1)適當增多課時數;(2)開設相關課程以便為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援。比如開設PS、FLASH等軟件課程,或者在必修課“計算機基礎”中增加相關內容,使得學生有相應的實踐基礎;(3)針對各專業學生設置不同的內容分類;(4)在教學內容中,應該體現出學生為主的先進觀念。
3.3教學評價
科學、正確、合理的教學評價在教學的作用毋庸置疑,對于學生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可以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給學生各種展示的機會,另外加強學生互評和自評。本課程的考核可采取總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過程性評價采取電子檔案袋、作品評價等形式進行考核。期末考試占30%,平時成績占70%。期末考試中筆試占70%,題型有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分值分別是30分、10分、10分、20分、30分。實驗操作成績占30%,筆試和實驗成績各為100分。
3.4教學觀念和手段
3.4.1教學觀念
首先代課教師要對當今先進的教育理論有所了解,其次應該結合現代教育發展趨勢,樹立培養適應網絡多媒體等的信息化新型教師的教學新觀念。在教學中,應該把學生放在主導的地位,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點等等,運用教學新觀念指導教學。同時,教師還應該考慮到學生們的不同學科背景的問題,這種觀念的確立對于更好地促進教學很有幫助。比如英語專業的師范生在現實中需要多練習文字編輯軟件和英語學習軟件的應用,而對數據處理軟件的掌握則不需要太精通等。
3.4.2教學手段
此課屬于公共課,課時數比較少,但師范生較多,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教學:①抓住重點。教師在課前應該制定切實的教學目標,通過對學生的風格特點等的分析,設計出適合的教學方案,運用適當的教法,提升教學效率;②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應準備詳細的例子并運用多媒體模擬真實場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③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通過使用系統的設計方法,充分發揮創造性,設計出高水平的作品,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總之,教學方法的變革,除了需要學生積極自主的參與和探究,還需要他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協作,享受學習、探究、配合的過程,真正提高他們對知識的綜合利用和實踐動手能力。
3.5其他方面
3.5.1教學環境
高校應加大加快網絡信息環境的建設進程,使學生能用上新型的網絡或者計算機軟件各種軟硬件資源,加強校園網的構建和應用工作,幫助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提高信息的收集、處理能力,切實增強學生的教育技術能力。但還應認識到教學環境的維護和管理的重要性,如果管理和維護不到位,學生就不能有效地使用軟硬件資源,教學過程和實踐中的珍貴資料就不能及時地更新和上傳,無法保證學生能持續不斷地獲取最新的資料。
3.5.2教學隊伍
(1)邀請學科內權威的學者參與教學實踐研究。通過之前的統計分析,鮮有教育技術領域的學者關注和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研究。教育技術學是教育教學理論和網絡計算機及多媒體等技術結合的一門科學,這種結合不只是融合和簡單的加法,相當于乘法甚至超過乘法的一種結合,會在教育領域和技術領域發揮出巨大的能量。因此應該鼓勵或者督促業界學者和專家關注和參與課程的教學實踐研究,把教育技術的精髓注入此課程中,使其真正能承擔起培養新型教師的重任。(2)構建穩定、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團隊。通過背靠高校中的電教中心或者教育技術專業這個大樹,充分利用學校有限的資源,建立一支穩定的、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團隊。由于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集理論和實踐于一體,并且突出實踐性,可以根據教師的不同優勢,分成各個小組,比如,編程能力較強的教師分在編程組,善于教學系統設計的教師分為一組,教師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更快更好地完成研究和教學任務。
3.5.3實驗課
在每次實驗課前,除去在課堂中講解的理論知識外,還要進行實驗前的指導,做出自己滿意的作品。教師還應及時收集他們的作品,給予正確積極的評價。還可以結合校園網和論壇等形式及時進行交流和評價。
4結束語
篇9
1.要樹立良好的形象愛模仿是學生的心理特征
尤其是青少年愛模仿和他們親近的、關心他們的、有威信的老師;而不愿模仿那些他們所嫌惡的人。加里寧曾說過:“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同學。這點往往是察覺不出的。……所以一個教師也必須好好檢查自己,他應該感覺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著這樣嚴格的監督”。做教師的,應加強思想修養,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談吐文雅,儀表端莊,生活習慣良好……所有這些,都會給學生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教師愛學生可以使學生產生模仿教師的意向。因此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樹立良好的形象。
2.要苦練學識等內功讓學生“服”
教師就需練好基本功。教師的學識、能力等構成了愛心實現中的教師知識素質系統。馬卡連柯認為:假若你的工作、學問和成績都非常出色,那么你盡管放心。學生會站在你身邊,決不會背棄你。……相反無論你多么親切,你的話說得多么動聽,態度多么和藹,不論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時候是多么可愛。但是假若你的工作總是一事無成,總是失敗,假若處處都可以看出你不通業務,你做出來的成績都是廢品和一場空,那么除了蔑視之外,你永遠不配得到什么。”為此教師要苦練基本功。關承華老師學識淵博并且真心地關愛學生,他用30多年的心血總結出了一條愛學生的奧秘---腦、心、情。即用腦去思考教育、用心去品位學生、用情去感化孩子。正讀懂了、理解了、用好了這3個字,再加上自己的才識,自然會得到學生的認可、信服乃至佩服。而一個真正讓學生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的教師,才可能很好地實現教育的目的。大量事實表明,學生所尊敬和佩服的教師,無一不是知識淵博、才能出眾、充滿魅力、自身素養高超的。
3.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心理學認為,學生態度的改變需要較長的時間,要經歷對教師愛心的服從、認同、內化等幾個階段。教師應該設法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老師的觀點、態度。百年樹人、十年樹木,這需要長期的努力。
4.創新教育方法
教育的愛在新的歷史時期有了新的詮釋:那就是創新。有了創新意識,教師就會不斷探索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和教育對象不斷變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和規律,用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去培養他們。有個學生曾對學生這樣說:“您上課能從我們的心理出發又超越我們的需求,思路清晰,通俗易懂,很是幽默,很有意思,既井井有條,又能帶動氣氛,把課堂搞得很活躍。您口才很好,常常妙語連珠。這些特點使我們對課堂逐漸產生了興趣,我們感覺到上您的課是一種享受。在上課時您旁征博引案例,啟發我們自由表達思想。我認為,這是學習的最佳方式。我會默默的支持您的工作,因為我們既是您的學生,也是您的朋友。”創新使這位老師體會到了為人師表、與郎(學生郎)共舞的快樂。
二、總結
篇10
上個世紀前期,龐熏栗選擇到法國巴黎深造,恰逢每十二年舉行一次的巴黎博覽會。這次機緣巧合的觀摩和學習機會,促使龐薰琹對藝術與設計有了全新的認識,并開始理解生活中處處充斥著設計的美。回國后,龐薰琹一直在國立藝專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他逐步意識到中國藝術設計與世界藝術設計理念在概念、選材范圍上都有著巨大的差異,中國的藝術設計概念過窄,這就導致學生難以用更加開闊的眼光進行藝術設計。為了扭轉這種不正確的傾向,其針對當時學生進行藝術設計時,主要集中在繪畫設計上的弊端,通過積極的引導與教化,逐漸將西方的藝術設計理念引入到課堂中,使學生意識到藝術設計并不僅僅是繪畫設計,而是與生活中各個方面都是有密切關系的。
二、龐薰琹藝術設計思想對當前藝術設計教育的影響
龐薰琹在當時藝術設計剛剛起步、國內藝術教育相對狹隘的社會條件下,其藝術設計教育思想對于當前藝術設計教育是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藝術設計教育是多樣化學科的綜合表現,需要美學、藝術學、工學或哲學的交叉研究,為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指明發展的方向。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龐薰琹在管理和指導教學活動中提出,設計要突破“繪畫”的局限,實現應用性和實踐性的綜合,為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指明發展的方向。首先,確定的藝術設計的實用性原則,擺脫了傳統概念中“藝術”只是單指繪畫的基本概念,為創建更加廣闊的藝術設計領域和獲得更多的創作題材,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理論支撐。該種藝術設計思想為推動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現代化,促進我國藝術設計理念與世界早日接軌,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學術支撐。
(二)本土民族工藝文化是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基石,發展現代設計科學必須植根于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思想。龐薰琹的工藝美術思想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傳統裝飾圖案的原理和效果基礎上,是美學和藝術學結合的產物。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龐薰琹便開始針對我國裝飾藝術研究,在其著作《論工藝美術》中總結了傳統圖形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等大量思考和經驗。“在裝飾繪畫設計工作中,必須根據不同對象,各種不同材料,各種不同生產方法和各種不同題材內容等等的要求來進行設計,它受到各種各樣限制。所以,學裝飾藝術的人,必須嚴格鍛煉自己,訓練自己的眼睛,使它能識別好壞。訓練自己的頭腦,使思路能比較寬廣,思索能比較敏捷。同時還要訓練一雙手,熟練各種表現技法。”龐薰琹通過傳統紋樣和裝飾圖案的研究,借鑒西方先進的圖像學和藝術學研究方法,使自己的裝飾藝術思想博采眾家之長,并在設計實踐中具有實用性的效果。因此,在設計教育方面,他提出首先要對中國傳統工藝美學思想進行科學的梳理和繼承;其次要賦予傳統工藝新的生命力,為中國現代設計奠定創造審美價值的基礎,提高工藝美術教育的學科價值和意義。
(三)創造性的將傳統藝術設計與當代藝術設計進行融合。龐薰琹在藝術教育過程中堅信傳統藝術創作和現代藝術設計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的。因此他在具體的教學中,十分注意將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其畫作《小憩》便是在保持中國傳統繪畫題材的同時兼顧了西方繪畫的優勢,龐薰琹十分注重在具體的教學中對其進行講解。藝術設計思想不僅僅在藝術設計教學上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對于我國藝術作品的評價標準,也建立起了新的評價標準。
三、結語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現代科技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