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倫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04:52: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制度倫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制度倫理論文

篇1

統一并聯結于制度倫理范疇,是制度倫理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它們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把二者割裂開來,突出強調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制度蘊涵什么樣的倫理,倫理就應當有什么樣的制度。研究制度不僅要涉及制度本身的道德評價,還要研究道德評價對制度穩定與變遷的影響。同樣,研究倫理不能僅限于探討自律的、形而上的道德,還必須考慮法律化的、體制化的、制度化的道德。制度倫理化和倫理制度化在道德評價取向上是一致的。制度倫理不僅強調了制度設計和選擇的倫理價值尺度,還突出了倫理建設的制度化取向,其實質就是制度倫理化和倫理制度化的辯證統一。

二、市場經濟下制度倫理建設的必要性

馬克思指出:“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道德‘思想’一旦離開利益,一定會使自己出丑。”利益是制度倫理產生的價值基礎,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使制度倫理建設具有可能并成為必要。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看不見的手”、政府調控、法律法規的強制作用、以及非制度化的倫理原則與道德規范的約束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具有道德性,但是并沒有解決“經濟人”與“道德人”的沖突、私利與公利的矛盾。其必要性具體如下:第一,市場經濟下“看不見的手”、政府調控和法律法規的強制作用等有其所管涉不到的方面,另外制度管理的滯后性與缺位性使制度倫理引入市場管理成為可能。同時,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體制轉型時期,新舊倫理觀念沖突,價值觀多元化,是非善惡界限不明確。為了使市場主體知善惡與明是非并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與行為抉擇,就必須以制度倫理的形式對新舊倫理觀念的沖突、價值觀多元化和那些不明確的觀念加以區分和界定。第二,市場主體不僅是經濟主體,也是道德主體。作為道德主體,其內在道德性的形成、道德意識的培育,必須依賴于明確的、直接的道德規范的指引。不可否認,“看不見的手”、政府調控、法律法規的強制作用,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主體做出外部合乎道德的經濟行為,但不能為其提供明確的道德指向,從而使其逐步上升到自覺的道德境界。非制度化的一般性倫理原則、道德規范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場主體合乎道德的經濟行為,但是如果市場主體沒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或經不起誘惑,就不可能促使其做出合乎道德的經濟行為。制度倫理正是以制度的外在強制性、倫理原則與道德規范的明示性,從內外兩個方面促使市場主體做出合乎道德的經濟行為。第三,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不道德的經濟現象時有發生。為了健全市場道德和懲惡揚善,一方面要肯定道德的經濟行為,提倡講誠信、守信用的經濟行為,并對其給你政策支持和經濟獎勵;另一方面要嚴厲懲罰敗德的經濟行為,讓敗德行為者付出一定經濟代價,從而使不道德的經濟行為最終變得不經濟。制度倫理就是以道德賞罰為機制,通過表彰合乎市場道德的經濟行為并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同時讓敗德行為者暴光并給予相應的經濟懲罰,為市場主體作出正確的經濟行為指明了方向。因此,市場經濟下的制度倫理建設是非常必要的。

三、市場經濟與制度倫理

篇2

[論文摘要]經過現代性三次浪潮的沖擊以及科層制的建立,行政擺脫道德的糾纏,建立以價值中立為基礎、效率為導向的發展邏輯。然而,行政并非與道德無涉,不能簡約為行政技術主義。行政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論證,不僅需要以單純技術為基礎的效率支撐,而且有賴于目的性價值的支撐,而道德始終是實現行政目的的必要條件。因此,行政必須超脫傳統的發展邏輯,以正義為導向尋求向道德的回歸。而要尋求道德的價值性辯護,毋寧是要建立起正義的行政制度以及呼喚公民的美德。

[論文關鍵詞]公共行政價值中立效率現代性正義

西方主流思想家尤其是自由主義者主張:在多元文化和現代民主政治的條件下,惟有以價值中立為基礎、效率為導向才是公共行政的發展邏輯。他們辯護現代實證主義哲學的“事實與價值兩分”之單純自然科學主義思維模式是保證行政發展唯一可行的方向。換言之,只有以價值中立的形式超脫倫理道德甚至一切差異性的文化價值觀念的糾纏,才符合行政的發展邏輯,才能實踐最有效的行政治理和贏取合法性。然而,這樣的發展邏輯在價值問題上的緘默不語無法解決多元競爭的沖突,更是無法論證行政本身的合法性。行政與其說需要目的性價值,毋寧更是需要道德辯護。而我們所要探討的主題與此關切:公共行政為何游離道德公共行政如何回歸道德的目的性價值辯護?

一、溯源:公共行政的發展為何游離道德

公共行政對道德的訴求是在對官僚制甚至是傳統行政發展邏輯的批判中獲得肯定的。在公共行政的實踐中,傳統行政機械化的發展邏輯使政府效率急劇下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政府失靈”的原因之一。在此境遇下,無論是“新公共行政運動”還是“新公共管理運動”,皆以否定官僚制為政府重構的前提。換言之,是要通過這一批判性的否定為政府再造重塑地基。然而,對官僚制的否定,即使邏輯地符合公共行政對道德的訴求,卻始終擺脫不了傳統行政發展邏輯。在這一問題上,麥金太爾引領了我們的視線。他認為,現代行政發展的邏輯有一鮮明的脈絡:始于啟蒙時代的政治理想,中經社會改良者的抱負以及管理者的合理性證明,直至技術官僚的實踐。麥金太爾所描繪的是行政發展的顯性圖景,然其背后卻潛藏這樣的論斷:考據現代公共行政與道德的分離無可避免地讓我們回歸啟蒙時代,思索先哲的政治理想,而這探究的立足點恰恰就在于政治領域。

行政實踐并非與行政學的創立者們所想象的與政治全然無涉,而是扎根于政治與道德領域。即使是行政學的創立者們以“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達,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這一二分法作為行政學的方法論開端也難以否認:行政須以政治為先導,隱藏在行政背后的政治、道德是論證行政的目的性價值的必要條件。如此說來,從政治領域抽離出來討論行政和道德的分離問題,作為現代探討行政問題的普遍方式,盡管可以探討得細致入微,卻未必比近代的思維習慣更為高屋建瓴。由此,探尋“公共行政的發展為何游離道德”這一命題須回歸源頭,分析政治與道德分離這一行政游離道德的前提。

自亞里士多德以來,行政是政治作為實踐性的學科在技術操作上的應有之義。按照亞里士多德的闡釋,政治關乎城邦這一“最崇高、最有權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體的共同體,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在傳統意義上,行政本身也包含追求至善這一本性。然而隨著政治與道德的分離,現代行政催生以來便消逝了這種本性,此時行政在名義上已擺脫了政治。著名的解釋學家列奧·施特勞斯曾斷言:政治與倫理的分離具有明晰的路線圖,經過始于馬基雅維利、中經盧梭、近到尼采的“現代性的三次浪潮”的連續沖擊,西方政治哲學及其傳統已在三次危機中難以挽回地衰落。古希臘所塑造的傳統哲學認為人本身是向善的,政治或者是行政本身就在于實踐這種至善,所追求的價值就在于城邦的道德,道德與政治并沒有被嚴格區分,而且兩者相互糾結、支撐與印證。然而,現代性的三次浪潮對這一傳統進行了釜底抽薪:“當馬基雅維利以政治權力取代政治美德、盧梭以自由(權利)作為政治原則、尼采用權力意志取代國家政治本身時,在古老雅典城邦的政治生活和古希臘哲賢的‘愛智’冒險中生長出來的政治哲學,便開始從‘權力政治學’向‘自由(權利)政治學’——經過霍布斯的‘自然權利政治學’和洛克的‘財產政治學’的預制——最后到‘權力意志政治學’的蛻變。”

按照施特勞斯的診斷,政治游離道德是一個“現代性事件”,主要由“三次現代性浪潮”的沖擊所導致。然而,沖擊后的行政還要有能夠實行價值中立、提高效率的實踐性或環境性契機。政黨分肥制便為之提供了這樣的機遇。威爾遜的行政“價值中立”原則便是針對當時美國的“政黨分肥制”,為了一勞永逸地擺脫其糾纏所做出的設置。他以完全超脫道德、政治甚至是法律領域的“事務性”來描述行政管理的領域,“它與政治的領域那種混亂和沖突相距甚遠。在大多數問題上,它甚至與憲法研究方面那種爭議甚多的場面也迥然不同。”恰是服從于解決“政黨分肥制”這一具體問題的“價值中立”原則與韋伯的“官僚制”相結合,把道德價值從公共行政領域中徹底剔除。

由此,現代行政發展邏輯在歷次的思潮碰撞中,在政治與行政的分離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理論抑或假象:行政與道德全然無涉。它試圖邏輯周延地表明:效率是價值中立的必然結果,而要實現效率,惟有尋求事實與價值兩分的價值中立。

二、問題:現代行政邏輯與道德之間

行政擺脫了道德、行政學脫離政治而產生毋寧是現代性事件,經過與道德的決裂以及機械論科層制的發展,公共行政嘗試依據科學和技術路線尋求自身發展邏輯的理性化,逐漸構建起自己的邏輯體系。然而正當現代行政構造起自足的技術體系,準備擺脫道德飛躍發展的時候,道德的問題卻又緊緊地糾纏著它,使之返回始發點。道德問題猶如現代行政背負的“原罪”,即使他們妄圖遺棄,卻又總是悄然復歸。這一“原罪”,便成為新公共行政運動及新公共管理運動進行政府再造的突破點。盡管它們的努力無法超脫現代行政的發展邏輯,甚至恰恰表現了官僚制總體實現的結局,但闡明了行政邏輯的顯性危機。對這一問題的探究迫使我們回到現代行政發展邏輯鏈的始發點——價值中立的問題上回復這樣的追問:行政能不能徹底脫離道德的范疇?易言之,超道德的行政是否可能?

顯然,價值中立本身也是一種價值觀,并非沒有價值立場,而是為了確保自身的價值及效率性,“超越于包括道德倫理、宗教和其他一切非政治文化價值之外的獨立性,”l4追尋中立性的立場。從行政本身的建構來說,這樣的立場始終是難以存在,因為行政本身不是一種純粹的技術應用問題,而這正是由行政的意圖和手段所決定的。行政的目的并非單純機械性地分配資源,其作用本身潛涵著價值性的目的或關懷。盡管政府通過援引其之為社會變化的管理者的科學能力及純粹的技術,來證明其自身的合法性和權威性的方式曾經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公共行政所面臨的是包括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的沖突所產生的難題,單純依靠簡單的技術能否解決價值沖突上的問題已是不言而喻。單純追求效率和中立價值的技術操作始終無法越過難以精確衡量隱性價值這一鴻溝,功利主義的困境深刻地表明了這個難題。因此,針對這一難題,法默爾不無義憤地說:“人在這種形式的合理性(為效率追求技術)中當然可以獲益,但要以拋棄實質的合理性為代價。”_5因此,他建議我們應該擺脫這種困境,從后現代性而非現代性的心靈模式思考公共行政。然而,這種現代普遍理性主義規范論的視角只注意到了行政作為一種非人格的組織化、效率化的治理方式的外在特征,卻忽略行政作為社會組織化生活方式的內在價值特征和精神特性。

誠然,現代行政的發展邏輯的弊端不僅僅在于先天道德論證的缺失,其具體運作機制上也反映出超道德行政的謊言。行政的體制的建構以及行政機制效能的發揮都有賴于公民的政治參與,作為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政治參與是現代政治發展的重要內容。沒有公民對政府行政的參與和實踐,也就不可能實現全體公民對政府行政的共同認同和實踐承諾。每一個具有自由意志和獨立的理性判斷能力的人,不會在無強迫壓力的情況下認同和承諾任何外在于他自己意志認同的制度約束或規范限制。在公民對約束自己自由意志的行政機制的認同過程中,個人的理性判斷和價值篩選起著關鍵的作用,解決不了這個關鍵因素,行政效率也無從談起。然而,問題在于個體存在著差異,而且道德上的差異甚于生理上的區別。作為公民的個體在政治參與的實際進程時,不可能完全擺脫不同家庭教育、和道德理想的影響。恰好相反,這些差異巨大的非政治的因素常常深刻地影響著公民的意識和主張,乃至他們的政治選擇和政治行動。在這樣的矛盾中,單純依靠技術顯然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反而會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毫無效率可言。

如果在現代行政的邏輯中,以價值中立為出發點,僅僅為了追求科學能力的優越感和效率的提升,以單純的手段或技術來理解行政,而與正義與非正義、善或惡、美德、至善等道德問題全然無涉,那么行政本身也難以證明其合法性和基本的效率優越。

三、回歸:公共行政的道德價值性辯護

若缺少道德的價值向度,或者過度強調現代民主政治的“價值中立”或“價值無涉”而追求行政的道德無涉,那么行政的正當合法性也就成為問題。

如果我們把行政界定為以行政機關為主體,運用公共權力所實踐的具有強烈組織性能的治理活動,那么公共行政如何回歸道德的目的性價值辯護這一追問的實質意義就在于如何建構、論證行政權力及其運用方式的道德正當性及合理性基礎,實踐行政行為的道德準則,實現其價值層面上的意義。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純粹的價值中立以及效率不可取的境域中應該遵循一種什么導向?由行政本身的內在邏輯和需求探尋,這導向毋寧是公共行政中的正義。轉羅爾斯在《正義論》中開篇明義:“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這一論斷同樣適用于行政領域。作為一種制度,首要的便是在紛繁復雜的價值沖突中能有效地維護政治秩序,獲得公眾的認可及同意,贏得合法性基礎。現代行政的發展邏輯在獲得合法性方面暴露了自己的缺陷,因為合法性的奠定和維護除了依靠政府單純的價值中立和效率之外,更多地基于政治制度本身內蘊的理性和人們對它的信念,“合法性作為政治利益的表述,它標志著它所證明的政治體制是盡可能正義的”。因此,合法性基礎實際上包含著對政治秩序有效維持這一合理性評價和道德性評價中的實質正義。而正義正是合法性的內在動因。以合法性的結構視之,管理者和公眾是合法性的結構載體,兩者不是純粹的單維構建,而是具有回應性的,共同使合法性呈現動態發展過程。并且隨著公眾價值的多元性、精神特性的差異化擴大,公民更多的是在現代民主法則的框架下,根據自己的道德判斷和利益來評價政治及行政,因此對公眾回應需求的滿足程度成為能否贏得認可和支持的重要關鍵因素,而這種需求最根本的是對正義的訴求。

然而,正義要成為現代行政的新導向還必須滿足這樣的事實:行政雖然不能以單純的效率為導向,但是卻不能缺乏效率。以正義原則為導向是否會降低行政效率?換言之,正義導向是否排斥效率?恰恰相反,正義導向之中涵蓋著最大的效率追求。“對于一個社會來說,最大的潛在的動蕩因素是來自社會內部各個階層之間的隔閡、不信任、抵觸和沖突。通過對社會成員基本權利和基本尊嚴的保證,通過必要的社會調節和調劑,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隔閡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消除,至少可以緩解,進而可以減少社會潛在的動蕩因素。”社會成員之間價值觀等非政治因素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以統一的觀念整合人們的思想難以達成,重要的是應付這些非政治因素的滲透所采取的方式。行政的正義導向能夠為公眾提供平等地表達社會訴求、參與社會治理的機會,積極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不僅在行政體系自身中呼喚出有效率的行動,而且能夠在它的管理對象那里,即在整個社會中激發出存在于社會成員之中的整合社會秩序、推動社會發展的潛能。”因此,正義的導向消弭了社會矛盾,增強社會成員的凝聚力,極大地激勵他們的主動J眭和積極性,使政府在獲得最佳的社會秩序的同時,政府從日常社會事務的管理中極大地解放出來,降低政府的運行成本,呼喚出高效率。

因此,現代公共行政應該拋棄以往的邏輯,以正義為導向。然而,以平等、正義為主張的新公共行政或新公共服務并不能真正實現正義,法國學者皮埃爾·卡藍默對新公共行政追求正義的困境做出了很貼切的診斷:“僅僅進行機構改革是不夠的。必須‘改變觀點’,對當前治理模式的基礎本身提出質疑,即使這些基礎已經為長期的習慣所肯定。”ll。。這實際上是一個大膽的結論,意味著公共行政也和人類的治理一樣處在根本的轉型之中,這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行政正義導向的內在需求。羅爾斯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這實質上潛藏著這樣的論斷:正義毋寧是制度的正義。以此推之,行政的正義毋寧是行政制度的正義,實現行政正義導向的關鍵在于行政制度本身。

行政制度是行政最為重要的規則體系。只有通過制度的安排,對有限的社會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公共行政才可能保持它的正義導向,才能實現良好的社會秩序。同時,也只有體現正義的制度才能成為協調社會各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才能為全體社會成員所接受并自覺遵守,否則就淪落少數人謀取私利的工具。構建符合正義導向的行政制度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考慮到行政的制度選擇、制度設計和安排的正當性程度,深入研究制度的實際運作。這關涉到“制度選擇、設計和安排的社會客觀條件和環境,包括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和環境,比如,社會的政治自由程度、公共理性程度、制度創新的資源供應、社會公民的政治參與、政治責任和政治美德狀況,以及特別重要的是制度選擇、設計和安排與社會政治生活實踐要求的契合程度,等等。”…確立行政制度的正義導向不僅是公共行政目標模式的變更,而且意味著公共行政的制度、運行機制和行為模式的根本性變革。

篇3

關鍵詞:收費;獎學金;成本分擔;貸學金

對于研究生的培養機制,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計劃招生、自籌經費、委托培養的方式。2007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10所高校率先進行研究生培養機制的試點改革,由國家培養和自籌經費的雙軌制并行改為資助制,即取消國家計劃,所有研究生都要交費。研究生教育收費是大勢所趨。

一、我國實施研究生收費制度的理論探析

首先,I.M.布坎南認為:“任何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都是那些得到教育的兒童及其家庭。在這一方面,教育是可以分割的,而且類似于在市場經濟中生產的普通服務。”美國學者E.S.薩瓦斯根據排他性和消費方式的差別將物品和服務分為個人物品、可收費物品、集體物品和公用資源四類,不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不是純粹的個人物品,而被認為是混合物品,或稱為準公共物品。與基礎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更接近于私人物品。一般地,一個私人家庭只有在資金的預期利益等于或超過其私人利益時才愿意付費。其不會考慮給社會帶來的溢出利益。高等教育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是個人消費,同時,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能夠獲得更好的工作,預期的利益更高,所以對高等教育收費更加容易被享受著接受。基于此,教育成本應由納稅人、學生家長及社會共同分擔。但是基礎教育比高等教育具有更多的外部利益,更符合混合物品的特征,因此基礎教育應當由政府舉辦并分擔全部費用,其他各階段的教育則由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分擔教育成本。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實行收費制度符合教育成本分擔原則。

其次,實行研究生收費制度是教育公平的體現。一方面,研究生在社會上獲得就業的機會要比同專業的本、專科生多,同等情況下其薪金前者也要高于后者。也就是說,受過研究生教育的人,其私人收益率一般高于只受過本、專科生教育的人。我國面向普通本科生、大專生推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擔制的改革已進行了多年。根據經濟公平原則,面向研究生推行收費制度是理所當然的。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費更好地體現了教育機會公平原則。中高收入階層在全面收費的情況下是有經濟實力支付一定培養費的,低收入階層成績優異、表現突出的經濟困難學生則可通過增大覆蓋面的有獎學金、貸學金等配套措施,獲得獎學金或部分依靠貸學金來維持學業。

二、推行研究生全面收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我國從1999年高校連續擴招以來,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以年均25%的速度持續快速增長,到2006年研究生招生人數從2000年的12萬人增長到了39.8萬人,在校生數超過110萬人。目前我國高校教育經費不足,研究生規模的快速增大與國家財力投入之間的矛盾日趨突出,已成為制約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體制之一。要想這一矛盾得到很好的解決,實施研究生的有償培養制度改革是一條重要的舉措,

第二,在傳統模式下,研究生的學習動力不足。目前國家計劃內招收的公費研究生。其培養經費和生活費全部由國家承擔。一般情況下,計劃內、自籌經費錄取類別的確定都是在錄取時根據考生的初試和復試成績確定的,所以對研究生而言是“一考定3年”。且目前,按照國家規定,本科生、公費研究生是享受公費醫療的,唯獨自籌經費研究生不享受,一旦發生病痛或意外事故,全部費用都得自己負擔。“這也就導致了計劃內的研究生高枕無憂。學習的動力不足,科學研究和創新的積極性難以激發;而計劃外的研究生迫于學費和生活費的壓力,存在著不安心學習的現象。”實行研究生收費制度后,如果研究生個人不努力,就得不到獎學金,就要分擔部分教育成本。這就使研究生的學習和經濟利益就有了直接的聯系,從而調動研究生們學習、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培養質量的大幅度提高。

第三。教育經濟學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人們對研究生收費制度的認知度和認同度不斷提升。關于人力資本和教育投資的觀念正在逐步形成。對研究生教育進行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本將產生巨大的社會與經濟效益。按照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人力資本的擁有者、使用者、受益者應當分擔相應份額教育投資的見解,逐步被人們所認同。這就使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的實行具有內在的可行性。

根據十所高校的試點情況,隨著改革的實行,試點高校紛紛提升獎學金、助學金的資助額度,以使受資助的研究生不低于以前公費生的比例。很多學校采用了以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崗位為主要內容的研究生獎助體系,這些配套措施使研究生收費制度的推行就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三、當前實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費制度面臨的問題

首先,學校、地域的差別使獎學金的設立存在很大差異。一流高校可以靠自身優勢擁有一定數目的獎學金來滿足研究生的需要,而其他一些二類院校沒有足夠的途徑獲取這樣的巨額經費。據統計,中國人民大學共有獎學金種類33種,獎學金總額約115萬元,獲獎學生比例15%。而中國農業大學共有獎學金種類2種,獎學金總額約25萬元,獲獎學生比例5%。據調查,北京大學66種研究生獎學金都是“社會捐助”,其中包括企業捐助、個人捐助、學校捐助和事業單位捐助。而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獎學金則是一半來自國家,另一半來自兩家企業的捐助。地方學校中,除了當地重點院校外,其他學校很難籌集到足夠的社會捐助。由于一流學校畢竟是少數,如果推行全面收費制度,學生讀研成本很可能會由于改革而大幅度提高,產生新的教育不公。

其次,研究生收費改革給導師帶來的很大壓力。2006年,教育部明確推出了以導師負責制和研究生資助制為核心、以建立研究生教育質量長效保障機制和內在激勵機制為主要內容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方案,并進行了試點,計劃于2009年在全國全面實行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各高校在落實導師負責制時,認為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導師有責任資助研究生學習和進行科研的責任,并對導師資助提出了幾種方式。例如,有的高校根據研究生的招生名額設定了具體的導師資助標準,有的高校明確規定導師對助研的研究生必須提供助研津貼。這將讓導師面臨更現實的“財力與生源”問題。導師有足夠的能力申請到大課題,就能讓自己的研究生做科研,就能讓自己的研究生獲取足夠養活自己的科研勞務費。突然的轉變使大部分導師難以接受,尤其是受學科性質的限制。一些科研經費相對較少的導師更是難以接受。

再者,對維持研究生日常消費來說,獎學金只是杯水車薪。目前我國實行的獎學金制度數額小。覆蓋面低。對一般學校的研究生而言,即使是獲獎學金的大戶,集多獎于一身,有優秀學生干部獎、學習優秀獎等。獎學金總額也只有幾千元。且能拿到多項獎學金的研究生是非常少的,一般來說,一個院系一年有50%~60%獲獎比例就已經是很高的了,有的院系只是5%左右。而且一般來說,每個學生獲獎都是1000元之內。很多研究生在就讀期間未獲得任何獎學金。這樣收費制度會對研究生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

最后,對研究生教育來說,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福利性的教育政策,其中計劃內統招生占了絕大比例。計劃內統招生免繳學費,國家每月還提供一定數額的助學金或生活補助金。若實行研究生收費制度,社會、學生個人及其家長可能在觀念上都一時難以轉變。對學生個人或其家長而言,不少學生認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高層次人才,因此,讀研究生是為了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國家理所當然應該承擔所有教育成本。還有研究生認為,以前讀研究生都是“免費”的,而實行收費制度后。對學生不公平等。這些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

四、推行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的配套措施

首先,按地域、分學校、分專業收取不同費用。從地域情況看,北京、上海等地的生源遠大于其他地區,尤其對于西部地區來說,考生熱情不高。從學校層次上看。名牌大學和著名科研院所的生源持續增長,報考人數明顯多于一般的培養單位,很多一般學校招生不足,只能通過調劑滿足需要。從近幾年研究生的報考情況來看,考生對學科專業的選擇有明顯的利益驅動性。金融、外語、計算機、通信、法律、經貿等應用學科專業生源充足。報考人數較多,錄取分數較高,而農、林、地質、石油等從事基礎研究、工作條件相對艱苦的學科專業,生源嚴重不足。且如上所述,與大城市的一流高校相比,很多地方的一般學校無力籌集足夠的社會捐助以滿足收費制度的需要,針對這些情況,實行收費改革,要充分發揮其經濟杠桿的作用。對經濟發達地區、名牌大學及熱門專業,可適當提高收費標準。而對經濟不發達地區、一般培養單位及冷門專業,可降低收費標準。

其次。建立規范的獎學金和貸學金制度。獎學金是研究生完成學業的重要保證,國外高校提供的獎學金額度都很高,而國內目前獎學金的額度和覆蓋面都很小。因此。實行收費制度改革以后,應當加大獎學金力度,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的激勵機制。尚未實行全面收費的學校,可以參照暨南大學的做法:碩士研究生“計劃內”、“計劃外”資格將不再實行“一考定三年”的制度,而實行碩士生計劃內資格逐年評審制度,從入學后第二年開始按學習成績和表現一年一評,重新排定公費、自費名單。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對于貸學金貸學金制度,我國現時提供給學生的貸學金數量偏少,而且要求學生的還貸時間也太短,從而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求學問題。目前每位研究生每年的貸款總額一般在6000元以下,在實行研究生收費制度之后,這些貸款額度可能僅夠學生半年的學費,而他們的其他所有學費及生活費仍將無從著落。對此,我國的貸學金額度最少應當提高到全額學費水平。當然在貸款的制度和手續上需要有一系列的制約措施,提倡誠信意識,建立健全誠信制度。對于獲得貸款。但未按期還款的學生,可給予相應的處罰措施。

再者,完善“三助”制度。近年來,很多高校推行了研究生擔任助教、助研、助管的制度。其中助研主要由導師負責提供崗位。而助教、助管則是由于學校提供崗位。但目前“三助”崗位少、報酬低、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效果不理想。隨著研究生收費制度的施行,需要進一步完善“三助”制度。為研究生提供更多擔任助教、助研、助管的機會,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將這種自助式的資助方式與社會服務聯接,將資助崗位從校園擴展到社會,工作內容也拓展到各種社會需要的服務。另外,及時落實資金。切實加強助學資金管理,確保及時發放、專款專用。同時加強監督檢查,杜絕擠占挪用助學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

篇4

1.1引言

嵌入式系統被定義為:以應用為中心,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軟硬件可裁剪,適應應用系統對功能、可靠性、成本、體積、功耗嚴格要求的專用計算機系統。實際上嵌入式系統是計算機的一種應用形式,是將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半導體技術和電子技術與各個行業的具體應用相結合后的產物,具有軟件代碼小、高度自動化、響應速度快等特點。因此它是一個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斷創新的知識集成系統。特別適合于要求實時的和多任務的系統。

從美國微軟"維納斯計劃"白皮書到中國中科院推出的"女媧計劃",整個世界仿佛在一夜之間掀起了嵌入式開發與應用的熱潮,人們開始關注嵌入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情況。嵌入式系統的研究和開發也隨之走入了高校和研究所,成為人們的學科,并且相應地開發出了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瀏覽器和嵌入式數據庫等產品。在當前數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后PC(Post-PC)時代,嵌入式系統已經廣泛地滲透到科學研究、工程設計、軍事技術、各類產業和商業文化藝術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中。隨著國內外各種嵌入式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和推廣,嵌入式技術越來越和人們的生活緊密結合。

如今嵌入式系統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那么嵌入式系統應用緣何能在近年來的信息技術應用中脫穎而出,成為眾多商家角逐的對象。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這里面蘊藏著巨大的市場,巨大的商業利益,單就電視應用而言,目前全球有2億多有線電視用戶,中國也有8000多萬戶,而且每年還在以600萬的速度遞增。如今,在這塊領域里,還沒有一家公司有成熟的產品,也沒有標準的操作系統,更沒有一個可以主導市場的壟斷者。在這種局勢下,雖然競爭將異常劇烈,但突圍的可能性也較大,只要能夠培養出自己的技術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是有可能取得巨大成功的。

如今嵌入式系統已經成為IT界的又一新焦點,它正處在一個飛速發展和激烈競爭的時代,它被廣泛應用到金融、航天、電信、網絡、信息家電、醫療、工業控制、軍事等各個領域。

1.2選題意義

微機控制系統是一種實時系統,所謂實時系統是指系統能及時地響應外部事件的請求,在許可的時間限制內完成對該事件的處理,并控制相應的設備完成實時操作。

為了滿足處理實時事件的要求,絕大部分單片微機都具有中斷功能。它允許在發生某一事件時(例如外部設備運行完成、定時時間到等),為了對這一事件進行處理,中止現行程序的運行而進入處理該事件的程序,處理完再返回原程序執行。

隨著單片微機應用的日益深入和廣泛,應用的水平越來越高,應用系統的功能也越來越復雜,一個系統經常需要控制多個對象,并且這些對象都要求實時操作。特別是現在已開始大量使用多機系統,它們一般為主從結構的多機控制系統。從機完成數據采集、計算、控制等功能。主機可向從機發命令,修改從機的參數,而從機可向主機回送結果和數據。在這樣的系統中,主從機通信與從機的數據采集、計算、控制等必須并行進行,即從機在通信和執行主機的命令時,也不能影響其它操作。因此,較復雜的單片微機實時系統特別是多機系統,均要求單片微機系統具有同時進行多種實時操作的能力,我們稱之為并行處理。另外,在系統軟件設計中,多采用單任務順序機制。程序由一個主循環控制,通過判斷不同的標志輪循調用各功能函數,在主循環中調用的模塊按順序運行。

(論述嵌入式系統與一般系統的差別,優缺點)

本課題基于嵌入式系統的開發及應用,利用嵌入式系統的設計方法及測試技術,結合RTOS的選取原則,選用了源碼公開的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μC/OS-II,結合實際應用,設計了一個實現對多點溫度進行控制的嵌入式系統。

復雜的微機控制系統使用常規的順序程序設計方法加上中斷來實現功能是比較困難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時性差:由于計算機在處理中斷時,一般不允許響應低級和同級中斷,為了提高實時性,要求中斷處理程序盡量短。但是有許多實時操作的處理比較復雜,需要較長的CPU執行時間。如果用中斷來完成這些處理,則在處理時,無法響應低級或同級中斷。如果采用中斷置標志的方法,讓主程序來進行處理,則一方面會增加程序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也難以做到實時處理,因為主程序不可能在執行其它程序時,隨時去檢查這些標志位而轉向不同的處理程序。

(2).難以實現并行操作的相互通信:在功能較強的實時系統中,除了主程序有時需要與中斷間進行信息交換外,各個并行操作之間有時也需相互通信。這些用常規方法是難以實現的。

(3).結構復雜、移植性差、維護困難:單片微機功能的復雜化,使軟件越來越復雜,特別是為了實現并行操作,需使用大量的中斷和標志,使程序結構十分混亂,難以設計和調試。同時由于程序采用線性結構,使得程序難于修改或者移植,因此缺乏靈活性、通用性和可維護性。

為了解決以上的問題,可以把應用軟件按所完成的功能分成一個個獨立的、但可以并行運行的任務,如串行口通信任務、數據采集任務、數據計算任務、定時打印任務等。這樣,整個應用軟件有各個任務所組成,設計、調試時可分別進行。修改時只可修改個別任務即可,從而提高了軟件的可移植性。為了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并有效地實現任務間的相互通信,當應用程序處理的任務較多,尤其要求同時執行兩個以上的工作和任務時,在軟件設計中引入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RealTimeOperatingSystem,RTOS)將非常必要。

提倡在嵌入式應用中使用RTOS的最主要原因是提高系統的可靠性。長期以來,在國內傳統的開發方式是:針對某一應用,畫程序流程圖、編制應用程序。通常是線性程序,此機制的優勢在于流程直觀。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除中斷服務程序以外,各程序模塊沒有優先級的區別,被主循環簡單地輪轉調用,實時性差,響應時間無法預料;而且,當一個任務申請不到資源,或循環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無法跳出循環時,其他任務將得不到響應,當程序很小時,雖然可通過設置Watchdog,利用中斷等方法來解決上述矛盾。如果程序變得較大,將大大增加開發時間和調試難度,復雜度不堪想象。正是上述的缺點,在干擾嚴重的情況下,系統安全性差。另一重要原因是提高開發效率,縮短開發周期。

系統中引入RTOS之后,有RTOS完成任務管理、任務間通信、中斷管理等功能。嵌入式系統中的多任務操作系統在應用系統啟動后,首先運行的是背景程序,用戶的應用程序是運行于其上的各個具體任務,多任務操作系統允許靈活地分配系統資源(中央處理器、存儲器等等)給各個任務,各程序模塊(或者任務)就如同中斷程序一樣并行運行,這樣就可以簡化那些復雜而且時間要求嚴格的工程的軟件設計,同時也提高了可靠性。

目前較流行的嵌入式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國外主要有VxWorks、QNX、pSOS、WindowsCE等。另外,國內也有許多自主開發的實時操作系統,如科銀京成(CoreTek)公司的嵌入式軟件開發平臺DeltaSystem,中科院推出的Hopen嵌入式操作系統,浙江大學自主研制開發的全中文的嵌入式操作系統HBOS系統等。這些操作系統性能優越,易于移植,但均屬于商業操作系統,需支付昂貴的版稅。另外也有兩個優秀的自由軟件操作系統是μC/OS-II和嵌入式Linux,它們也具有相當好的性能,且源代碼開放,免費使用,以上這些操作系統大多都有完善的開發環境和工具。用戶在進行嵌入式系統的設計時,根據具體應用和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實時操作系統。

1.3課題的實現

(本課題基于嵌入式系統的開發及應用,利用嵌入式系統的設計方法及測試技術,結合RTOS的選取原則,選用了源碼公開的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μC/OS-II,結合實際應用,設計了一個實現對多點溫度進行控制的嵌入式系統。)

目前就成本而言,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很多測控應用領域,微處理器只需8位或16位單片機就可勝任,對于這樣低端的產品開發,要完成較復雜的任務,可采用微內核的多任務操作系統如μC/OS-II、RTX、CMX等來完成軟件設計。在應用中,已經能夠明顯減少系統的軟件設計工作量,并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

考慮到系統實際應用,在硬件設計方面,微控制器選用了臺灣Syncmos公司生產的8位微控制器SM5964,它是80C52微控制器家族的派生產品,其強大的片內資源,只需選用少量的器件即可實現系統的要求。溫度測量利用Pt(100Ω)熱敏電阻,測量的模擬信號經模數轉換模塊轉換后送入微處理進行處理。模數轉換器選用凌特公司(LinearTechnology)推出的20位無延遲模數轉換器LTC2430,此模塊可直接對測量的毫伏級信號進行處理,并能夠達到精度要求。其它也選用了與通信和輸出控制相關的器件。

軟件的設計基于軟件開發平臺μC/OS-II,它是由Labrosse先生編寫的一個開放式內核,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源碼公開,此RTOS的更多優點在第三章有詳細論述。一方面它是免費的,另一方面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它進行修改。由于它沒有功能強大的軟件包,基于具體應用需要自己編寫驅動程序,為使其能夠正常工作,要根據具體的硬件平成相應的移植工作。μC/OS-II是一個占先式的內核,即已經準備就緒的高優先級任務可以剝奪正在運行的低優先級任務的CPU使用權。這個特點使得它的實時性比非占先式的內核要好。在設計中,給予不同任務不同的優先級,提高了系統的實時性。對溫度控制方面,采用了一種基于時間最優控制的PID算法實現對溫度控制。

除了實現對溫度的采集、處理、控制之外,本課題一方面利用SM5964的ISP功能,實現了PC機利用ISP技術進行對系統遠程加載和升級。另一方面,利用RS232串行通信技術,實現了PC機與系統的通信,并可對系統進行遠程控制。從而實現了微機控制系統中主從式控制系統結構。

1.4論文的章節安排

論文的結構及內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概述

概述部分由嵌入式系統成為當今IT行業又一熱點開始,結合當前微機控制領域存在的問題,論述了在此領域引入嵌入式操作系統的必要性,引出課題的意義。最后給出課題的實現方案。

第二章嵌入式系統

本章首先對嵌入式系統的歷史進行論述,引出其當前的定義,并提出了RTOS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然后提出了嵌入式系統的兩大組成部分:嵌入式處理器和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分析了當前嵌入式處理器的分類以及當前流行嵌入式操作系統的特點。最后論述了嵌入式系統的開發工具及應用狀況,并對嵌入式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加以展望。

第三章系統的開發環境及相關技術

本章根據第二章的論述,結合課題的需要,首先對系統選用的主控芯片SM5964的特性進行了介紹,并根據嵌入式操作系統的選取原則,對系統選用的RTOS---μC/OS-II的特點進行了論述。然后根據系統實際應用介紹了對實時內核進行的擴展。最后,闡述了系統設計中使用的嵌入式系統軟/硬件協同設計技術和測試技術。

第四章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本章中論述了本課題的核心,詳細論述了實現對多點溫度進行控制的嵌入式系統的設計。從對系統的硬件設計進行論述開始,然后完成根據具體的硬件平臺進行操作系統的移植工作。最后對系統的軟件設計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在軟件設計中,把系統的軟件分成人機交互、串行通信、溫度的測量及控制、遠程加載等四大模塊,并對每一模快的具體實現進行了詳細論述。

第五章PC側程序的設計

本章中論述了對系統進行遠程監控和ISP功能主控側程序的實現,模擬實現了主從式微機控制系統主控方的程序設計。首先論述了VC++對多線程的支持以及多線程編程中的關鍵問題,然后詳細闡述了主機側通信功能和ISP功能的設計。

第六章系統的擴展及總結

本章簡要介紹了在系統中實現文件系統和網絡功能的方法,對整個課題給予總結。

第二章嵌入式系統

嵌入式系統的發展和應用是現代信息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已經被用于各行各業,也深入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本章較為全面地介紹和研究了嵌入式系統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對嵌入式系統的發展方向和趨勢作一定的論述,對于了解嵌入式系統及其開發和研究將起到一定的作用。

2.1嵌入式系統的基本概念

2.1.1嵌入式系統的歷史

雖然嵌入式系統是近幾年才風靡起來的,但從20世紀70年代單片機的出現到今天各式各樣的嵌入式微處理器、微控制器的大規模應用,嵌入式系統已經有近30年的發展歷史。作為一個系統,往往是在硬件和軟件雙螺旋式交替發展的支撐下逐漸趨于穩定和成熟,嵌入式系統也不例外。

篇5

隨著我國水利施工建設的進展,質量監督工作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就目前,我國在質量監督管理中,其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我國水利施工建設的開展,對我國現代化水利施工建設的質量和其他水利施工安全方面造成一定的影響,降低了我國的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埋下施工安全隱患,給施工人員造成生命威脅,對此,需要將監督管理工作做好,找到施工中的質量問題,及時的找到解決的方法,提高監督管理的效率,實現其質量的提升。在我國的水利施工建設中,中小型的水利工程是數量最大,其問題也尤為突出。

1.1中小型水利工程質量監督沒有一套完善的法規制度

我國當前在水利施工建設中,確實制定了很多的條例或者是政策法規,但是這些政策和法規的內容都是針對政府中的一些地方性的水利工程實施的,在中小型的施工中,很少有這種針對中小型的水利開展制定的相關的制度或者是約束性的文件。但是在中小型的工程管理中,其不可能按照大型的水利施工開展建設管理,即不能執行同樣的質量管理方法或者是模式。因此,對于在建筑施工建設中的大小型水利監督管理機構應該制定一套切實可行額度監督制度來指導大小水利施工建設的監督管理工作。現在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因為沒有科學的管理和規章制度,并且自身沒有有效的質量監督和管理機構,這就導致其管理的規范性很差,并且這些中小型的企業監督管理工作的開展沒有科學的依據和法律法規,導致監督管理的開展受到了阻礙。

1.2監督機構不夠健全、不完善

在質量監督管理機構中,監督管理機構工作的程序或者是機構不健全,其缺少經費、編制、質檢手段等,這些都會導致其在形勢上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不能隨著水利施工的技術水平的提升,提升自身的監督質量管理水平。除此之外,還有監督管理人員對監督管理工作的認識不到位,沒有認識到監督管理的重要性,不能積極的開展各項監督工作,導致項目工程中的質量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發現,留下很大的安全隱患。

1.3水利工程質量監督的行業管理不力

作為水利施工后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質量監督管理部門其在水利施工方面和在其他行業管理方面有著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建筑施工企業在施工過程中,其做的不到位,這方面建筑行業就做得比較好,不管誰投資興建的工程,都必須主動接受建筑質監部門的監督,而一些屬于水利部門主管的水電工程和供水工程,水利質監機構卻沒有大膽地監督起來,至于系統外興建的水利工程就更不用說了。

1.4專業專職人員不足

目前,各個級別的縣、市都存在著資質要求的專質監人員數量不足,質監人員素質比較低等現象。一種現象是技術人員兼職質量監督。雖然有質量監督人員,但是其經驗不足或者是素質不高導致質量監督工作不能順利開展。或者是沒有按照監督管理的程序進行管理,影響質監的效果,同時,由于兼職的質監人員,大多來自基層的水利部門,包括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而中小型水利建設項目的項目法人大多是基層水利部門,在質監過程中,就難避“同體建設同體質監”之嫌。另外一種現象比較常見,就是當前具備質量監督員的資格的人員有限,其大部分是技術部門的人員,這樣除了質量監督管理工作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工作,這樣就難以保證質量監督工作的有效開展。

2.改進方法

根據近年水利工程事故發生的原因分析,各種水利施工質量引起的水利施工的安全事故很多,因為質量問題導致后學的使用中引發的水利安全或者是故障性的自然災害等預防的不當都是因為在水利建設中,質量監督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水利施工建設的質量監督管理方面進行改進。

2.1質量監督站的主要做法

宣傳質量意識,積極的宣傳水利施工建設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宣傳水利施工質量監督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各個施工管理人員的質量意識,加強對工作的責任心。根據施工的年限制定相關的質量監督計劃,建立完善的質量監督管理的體系。在合同簽訂后完成對建設單位和監督單位之間的監督質量手續的辦理,建立監督檔案。

2.2嚴格按照質量評定標準

進行質量評定,客觀、公正地進行質量核評,把好工程質評定關。

2.3質量監督工作的體會和認識

2.3.1切實加強過程監督,確保工程質量。質量監督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的各種施工的實際的質量問題,要求及時的上報,并立即要求進行返工,從而杜絕了不符合設計要求的質量問題。2.3.2客觀公正地核評工程質量等級,把好工程質量的評定主要依靠監理、建設單位現場把關。質量監督員在核評分部、單位工程的質量等級時以中間產品為切入點,對中間產品有關試驗數據進行認真的統計分析,杜絕工程出現人為的優良率偏高的現象。

作者:雷 輝 汝國棟 單位:東阿縣水務局

參考文獻

[1]裴海龍,韓吉彪.淺談水利工程項目建設中參建各方地位及關系[A].低碳經濟與科學發展——吉林省第六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朱明勇;;組建農業灌溉用水協會促進農村小型水利體制改革[A].農村小型水利體制改革研討會文集[C].2005年.編者按[A].農村小型水利體制改革研討會文集[C],2005年

篇6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公路質量;監督管理

1影響公路質量原因分析

1.1人為因素

在質量監督管理中,人為因素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它會對質量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監督人員在工作中,沒有一個很嚴肅認真的態度,沒有質量意識,那么就不會嚴抓管理,就會對工程質量有一定的影響。如果技術人員沒有質量意識,就不能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無法確保做到規范化標準。如果施工人員沒有質量意識,就無法保證工程質量,就容易出現偷工減料的現象。因此,要想保證質量,做到精細化,就要在各個環節注意,確保每個環節都萬無一失。

1.2材料因素

材料在施工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它是物質基礎,是影響工程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在質量管理中,要注意對材料的把關。如果材料出現問題,那么在施工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即使最后建成,在質量方面也依然存在很多漏洞,隱患。現在有一些單位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注重質量,使用低價的不合格材料,這樣一來,后果不堪設想。

1.3方法因素

方法因素指的是在施工過程中采取的施工方案,組織,工藝,檢測等。方案是否科學合理,將直接影響工程的進展,工作量的大小,以及工程周期的長短。方案的制定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首先,要考慮現場實際,從管理,技術,組織,經濟等角度進行考慮分析。其次,組織方面也要圍繞質量,科學組織,在施工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做出調整。再次,工藝方面,是施工過程中的具體指導安排,它直接影響工程的質量。因此,要做到具備可操作性。最后,檢測方面,雖然檢測看起來是施工過程中的最后一步,但仍然十分重要。

2精細化在公路質量管理中的應用

2.1高標準嚴要求,全面推行精細化

項目管理就是為了實現質量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向管理工作要效率,所以就要做到精細化管理。通過精細化管理將任務目標細化,分解,然后落實。在各個環節都要做到精細化,這樣才能保證質量。

2.2精細化加強公路施工前的監督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前的監督管理經常會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1)監督合同文本。重點是監督設備的采購合同,重要材料的采購合同,在合同中就要落實精細化管理,對各個建設主體用法律效力來進行管理和約束,實現法制化和規范化。(2)監督管理招標活動。重點對材料采購,施工單位等的招標進行嚴格監督管理。將質量監督與市場監督結合起來,運用質量監督審查來有效促進各競爭者之間的良性競爭。(3)監督管理有關設計文件。勘察設計文件也是整個工程中一個重要部分,如果勘察設計文件不過關,那么施工過程中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因此要對勘察設計文件進行嚴格把關與審查。

2.3大力開展優質工程創建活動

(1)加強工程的建設管理。要將精細化的理念滲透到各個環節,促進規章制度的不斷完善。結合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工程工期,防止單方面追求進度,輕視管理,盲目趕工期的現象發生。(2)提高安全責任意識。要加強安全監督管理,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實行分管領導部門安全監督責任制,完善安全防控措施,健全各應急保障體系。(3)對施工及技術人員進行管理。首先,要從思想上糾正工作人員中存在的不正確的觀念,提高他們對質量的重要性的認識,樹立質量與安全同等重要的觀念。其次,要對重點環節進行監管,確保工程質量。(4)開展質量檢測工作。要深入了解工程質量,不能只從表面進行監督管理,要做到對每個項目都有一定的檢測意見。在2013年實施的公路工程中,就充分運用了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嚴格按照“建一流工程,創一流質量”的要求,精心組織,科學施工。首先在材料的控制上就嚴格要求,材料必須各種證件齊全,如果施工過程中一旦發現材料不合格,及時清出現場。然后在施工過程中各個方面都注意精細化管理,最終完成任務,并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3加強公路質量精細化管理的措施

3.1加大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

要加大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構建學習型隊伍。首先要讓管理人員樹立起質量意識,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其次要技術人員學習先進的施工技術,保證技術過關,而且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不能紙上談兵;最后施工人員要加強施工技術規范,提高其工作水平。

3.2加強對施工材料的質量監督

做好對原材料的質量監督,一是要求各單位對材料供應商進行實地考察,深入了解,將各方面綜合考慮之后,選擇合適的廠家。二是對原材料進場做好檢測,防止不合格的材料進入。三是在施工過程中做好對材料的監督,對施工中重要材料進行動態跟蹤,為保證工程質量打好基礎。

3.3在質量監督中重點抓現場

在整個工程中,現場的監督管理也起到了關鍵作用。一是要對進場的材料進行嚴格監管,保證機械設備過關。二是對重點項目等進行全方位的現場監督。三是要加大對工程的巡查力度,消除安全隱患,使質量自始至終都能受到嚴格控制。

3.4精細化加強竣工后的監督管理

工程在初步建成之后,并不是就可以算結束。竣工后的監督管理也極為重要,它能夠確保公路工程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監督施工單位及時整理竣工后的資料,確保資料的可靠性。其次,要時常檢查已竣工的工程,確保其可以安全投入使用,防止日后出現工程事故。最后,要嚴格路基驗收,檢驗各項指標是否合格,若有一項不合格都不能投入使用。

4小結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理念,更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通過精細化管理,能夠提高工作人員的質量意識,提高工作效率,保證公路質量,值得在公路質量監管中推廣應用。

作者:裴麗蓉 單位:山西省長治市交通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

篇7

企業檔案工作自從產生之日起就是與企業相伴而行的,企業的發展需要檔案工作,這一點是毋庸諱言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面臨的形勢更為復雜,檔案工作不僅為企業的日常管理與生產活動提供服務,而且還能在發生經濟糾紛的時候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建立現代企業檔案管理制度是企業改革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企業檔案工作保持健康發展的必然階段。①企業改革需要檔案管理制度的創新。檔案為企業調整組織和產業結構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據。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檔案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為檔案事業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機遇。③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對檔案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檔案部門要積極探索檔案工作發展的新思路,著手進行改革,實現檔案管理制度的創新。

2現代企業檔案管理制度的作用

①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深入,現代企業制度的確立,要求檔案以情報、信息的形態為企業現實活動服務。由于各企業規模、經營、技術、管理形態的不同,不僅檔案工作的機構設置、運行機制不同,而且在檔案管理的形態、方式、手段上也會有所區別,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在充分借鑒傳統企業檔案規范化管理制度上建立現代企業檔案管理制度,縮短檔案的利用周期。②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檔案的歸類范圍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部分企業檔案建設基礎設施薄弱,設施落后,檔案業務難以開展,信息的公開程度低,處于較為封閉、閑置的狀態,在共享性上與資源集聚、信息流動的現代管理理念不相適應,這就需要檔案人員科學的管理,使檔案能夠有效地應用。③現代企業檔案管理要以“統一指導、分級保管”為原則,檔案管理為企業產品的技術創新提供了信息保障,規范化、科學化的檔案管理制度對于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著積極的意義。④現代企業檔案管理制度將更多地引入效益觀念,實行對內以價值計算服務水平,對外走經營之路,向實現檔案信息商品化過渡。⑤現代企業檔案管理制度的基本條件是檔案部門能夠真正獨立地擁有和行使監督、指導、檢查的權利。

3如何建立現代企業檔案管理制度

3.1現代企業檔案管理制度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內容之一,是企業管理的基礎。檔案工作可以為企業的生產建設、經營決策、宣傳教育、政治穩定等方面提供可靠依據和重要參考,因此企業要根據戰略規劃,圍繞企業檔案工作的方針、目標及管理模式,建立規范化、科學化的檔案管理系統。

3.2企業主管部門必須切實對檔案工作重視起來,設立專門的部門和專業人員開展檔案管理工作,實行檔案分級保管。傳統的檔案格局已經逐漸發生了改變,企業要解放思想,樹立檔案直接為企業生產經營服務的觀念,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企業檔案管理,實行檔案信息資源開發責任制,強化落實,抓住重點,在做好常規工作的同時,拓展渠道,調整接收范圍,定期開展檔案利用服務意見征詢活動,保證檔案服務透明、快捷、方便、高效,確定企業檔案管理的優勢并加以完善和提高。

3.3盡快建立和完善檔案服務機制。企業要強化檔案的管理工作,自主決定檔案的存毀、出售或轉讓。企業要改善檔案服務條件,拓寬檔案服務領域,創新檔案服務機制,滿足新形勢下企業對檔案利用與管理的要求,實現企業檔案信息資產的保值和增值。

3.4加快企業檔案管理現代化步伐。由于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為了適應新形勢,要結合企業檔案管理和利用的特點,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學管理、安全防范和應急處置機制,對紙質檔案實體進行數字化處理,加大檔案管理的資金投入,大力搞好檔案館舍建設,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實行檔案安全管理目標責任制,定期進行檔案安全檢查,確保檔案的安全,加強檔案隊伍的建設,培養和選用檔案計算機管理專門人才,加強檔案管理人員專業知識的學習,使其在結構、功能、容量等方面都能適應新時期檔案事業發展的需要。

4總結

篇8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無形資本將取代有形資本成為企業發展的主導要素,這意味著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進行制度創新,為無形資本的發展壯大創造良好的制度條件。

一、傳統資本理論的新拓展

無形資本就其本質而言,是在資本的發展過程中,從有形資本中獨立出來的,不具有實物形態的資本。以技術、品牌、商譽為代表的企業無形資本具備了資本的一般屬性,而且具有遠比有形資本強大的價值增值能力。無形資本的特征和運動規律與有形資本有所不同,無形資本理論是對資本理論的新拓展。

1、無形資本的價值取決于個別勞動時間,一般具有較高的價值(或價格)。大多數無形資本是由勞動創造的,其中包含著大量的高風險、創造性的智力勞動,因而具有很高的價值。象特許經營權這樣的無形資本,是“權利資本化”的結果,沒有價值,但卻有價格。從均衡價格理論來看,由于無形資本對企業有很高的效用強度,使其成為市場中一種稀缺的商品,因而有較高的市場價格。無形資本的創建,具有個別性生產的特點,不象一般商品那樣可以成批重復生產,所以它的價值量應由個別生產者在個別生產中耗費的個別勞動來決定。實踐中,企業在創建無形資本中的各種耗費,很難完整準確的計量,現在通行的做法,是用無形資本可能帶來的收益,確定無形資本的價格。

2、無形資本使用的可重復性造成其產權容易被侵害。無形資本使用的可重復性表現為,它可以被一個主體反復使用和被多個主體同時使用,這使得無形資本被侵害的機會大大增加。加之無形資本存在方式的非實物性,造成產權主體對無形資本的獨占能力弱化,因而無形資本的安全對法律有絕對的依賴性。

3、無形資本具有強大的增值功能。無形資本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強大的競爭功能和壟斷能力。新技術可以數倍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技術附加值,給企業帶來超額利潤。品牌、商譽、特許經營權等經營用無形資本,可以使企業的產品占有更高的市場份額,使同樣質量的產品可以以更高的價格出售,使企業壟斷某種產品的某個細分市場,從而使企業獲得豐厚的利潤。無形資本自身的增值過程,是一種典型的質量型而非數量型的資本增值方式,其價值可以在數量不擴張的情況不斷地積累,這也是無形資本具有較高價值的一個重要原因。無形資本在使用過程中,本身并不發生有形磨損,有些無形資本反而可以自動增值。例如品牌資本,使用的次數越多,其知名度越大,價值越高。

4、無形資本與有形資本的良性互動,保證了企業的跳躍式發展。實現無形資本與有形資本的良性互動是無形資本經營的主要方式,即“有中生無,無中生有”。企業以有意識、有計劃的有形資本的投入,催生和擴張無形資本,即所謂的“有中生無”。同時,企業應發揮無形資本的強大的增值功能,以無形資本帶動有形資本增值,提高資本利潤率,迅速擴張企業規模,即所謂的“無中生有”。無形資本作為一種價值存在,多數具有相對獨立性,而且具有可重復使用的特點,企業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用無形資本進行投資、出售、出租、特許經營,以實現其的價值或取得某種收益權。

二、無形資本理論呼喚企業制度的創新

1、無形資本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工業化初期,以機器、設備、廠房為代表的有形資本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企業生產經營中處于支配地位。此時,企業生產的技術含量較低,市場競爭的廣度、深度和激烈程度有限,技術、品牌等無形資本在生產經營中處于輔助地位。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的市場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市場競爭變得激烈而殘酷,企業之間的競爭重心開始由生產環節轉向產品開發環節和銷售環節,技術、品牌等決定企業產品開發能力和銷售能力的無形資本,逐漸從有形資本中獨立出來,進而取代有形資本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企業的競爭實力和發展潛力,將取決于企業擁有無形資本的質和量,以及管理和經營無形資本的能力和水平。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好的想法和技術發明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它是生產函數的內生變量,而且它不存在物質資源面臨的有限性的約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復制,因而資本收益遞減的法則不再成立。對無形資本的開發和使用,大大緩解了企業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空前地拓展了企業發展的空間。

2、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必然要求企業進行制度創新。當企業的發展主要靠有形資本的投入來實現時,企業的制度安排是以生產環節為重心的,企業的資本結構以有形資本為主體,企業的組織結構以生產組織為主體,企業的產權制度以無形資本產權制度為主要內容,企業的勞動力構成以工人為主體,企業的管理制度以對有形資本的管理為核心。當無形資本超越有形資本成為企業發展的主導要素之后,企業的制度安排則要圍繞無形資本的開發和經營這兩個重心來進行,這給企業制度帶來的變化是全方位的,涉及上面提及的所有方面,這種變化過程就是企業制度創新的過程。

3、企業的制度創新,同時又促進了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大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所謂制度創新,就是指能夠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的現存制度的變革。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創新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企業家的基本職能,制度創新是企業創新的重要內容。創新活動使技術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從而使無形資本從幕后走到了臺前。那些始終保持著旺盛生命力的企業,正是那些無形資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經營者,也毫無例外的是始終進行制度創新的企業。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這些企業都經歷了大幅度的改組,特別是近年來,大公司之間的兼并聯合令人矚目,企業無形資本的規模越來越大,作用越來越突出。

4、無形資本理論對企業制度創新的導向作用。創新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無形資本的發展為這種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無形資本理論為這種創新指明了方向。從前面的分析中,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提高企業開發和運用無形資本的能力,應該成為企業制度創新的一個基本目標。擁有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樂公司,其可口可樂品牌和配方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本,而且還在繼續為可口可樂公司創造著豐厚的利潤。比爾·蓋茨創造的微軟神話更為我們昭示了這樣一條真理,無形資本創造價值的能力是有形資本無法比擬的,知識經濟時代將是無形資本的時代,無形資本將把企業帶進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國有企業的制度創新為國有無形資本的有效開發和經營提供了操作平臺

1、制約國有企業無形資本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無形資本意識淡漠、認識落后,是導致無形資本理論和實踐低水平的主觀原因。認識上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第一,無形資本存在意識淡漠。由于無形資本沒有具體的實物形態,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覺和把握,而且企業對無形資本的管理和運營也不太熟悉,這些往往使企業

忽視無形資本的存在,甚至對其流失也視而不見。第二,無形資本的生產要素意識淡漠。在傳統的觀念里,企業的生產要素僅包括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如土地和有形資本,而忽視了無形資本,更不能認識到無形資本是生產函數的內生變量,在企業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對無形資本的功能認識還不到位。雖然企業對技術開發、品牌培育等的重要性的認識已有明顯的提高,但是大多數企業還認為,技術開發和廣告等的投入是企業的費用而不是投資,說明企業對無形資本的認識還有差距。

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組織結構、人才結構的不合理以及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在影響著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又強化了這種不利影響,使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面臨重重障礙。第一,國有企業現有的組織結構,普遍仍帶有明顯的“生產型”特征,還沒有質的改變,勢必會限制企業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第二,收入分配中的平均化傾向,使從事無形資本開發和經營的企業人力資本,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結果導致人力資本供給的嚴重短缺。第三,國有企業人才的流動和使用,仍帶有明顯的行政化色彩,離“市場化”的距離還很遠。在人力資本的選用和開發上,用行政手段是代替市場選擇的做法是低效率的。第四,我國《公司法》中規定,股份公司以無形資本方式的出資,不得超過公司注冊資本的20%,否則工商部門將不予注冊。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的無形資本的核算范圍、入帳價值的確認方法以及費用攤銷方法等,導致無形資本帳內無價或帳面價值與實際價值嚴重背離。類似這樣的制度安排,無疑是企業無形資本形成和發展的障礙。第五,對國有無形資本監管不力。國有企業在與外商合資過程中,以及在兼并等資產重組過程中,存在不計算或低估國有無形資本價值的情況;國有企業的技術訣竅流失、專利技術被侵權、商業秘密泄露、名牌商標被假冒等現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國有無形資本大量流失。第六,國有企業無形資本的投資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不舍得投資,不敢冒風險。一方面是投資效率不高。比如,前幾年中央電視臺的廣告標王之爭,中標企業花費的巨額廣告費用并沒有給企業帶來預期的收益,投資行為帶有明顯的盲目性和投機性,沒有和企業有形資本的生產經營很好地結合,巨額投資開發出的是“泡沫”無形資本。

2、通過企業制度創新為國有無形資本的有效開發和經營提供操作平臺。首先,要改革無形資本產權制度。明確產權主體、明晰權責邊界,保證產權的可交易性是實現無形資本優化配置和使用的一般條件;反映無形資本特點,保證無形資本的安全,是實現上述目標的特殊條件。國有企業中建立的“法人財產制度”,為明晰國有資本的產權找到了有效的辦法。現在的主要任務是,要逐步取消對包括無形資本在內的國有資本進入資本市場的限制,改善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具體來說:一,除了與企業無法分離的無形資本(如商譽)和企業無法完全控制的無形資本(如供銷網絡),應允許可交易的無形資本進入資本市場;二,對于產權可以自然人化的無形資本(如專利技術、專有技術),不應片面強調其國有化或法人化,應鼓勵國有企業的無形資本的結構中存在自然人產權,并賦予其與國有產權和法人產權平等的權利,這樣可以鼓勵技術創新,同時可以避免非自然人產權帶來的交易費用,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三,應在法律的層次上明確國有企業在國有無形資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上的責任。通過產權制度的改革,解決國有企業中存在的無形資本產權模糊、產權主體錯位和產權結構單一化的問題,將會改變國有企業中無形資本開發無動力、經營無活力、負責無能力的狀況。

其次,要建立企業人力資本制度。如果說有形資本的積累主要依賴于大自然的恩賜的話,那么無形資本的發展壯大則主要依賴于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就是企業中進行創新活動的企業家和技術人員,他們雖然是人,但是他們所具有的創新能力卻具有資本的功能。建立人力資本制度就是要承認他們的資本所有者地位,他們進入企業就是以人力資本對企業投資,雖然他們沒有投入貨幣資本,但是應該擁有產權。相應的,他們的收益應該是投資收益,而不是工資。具體來說,就是要在企業的股份構成中設立人力資本股,其產權屬于企業中的人力資本,并適當限制其轉讓或上市交易,以此作為企業人才激勵制度和約束制度的基礎。湖南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在企業中建立人力資本股制度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擁有該公司的250萬股份,占公司股本的5%,這250萬股就是袁隆平院士人力資本投資,體現的是他所擁有的技術創新能力和“袁隆平”品牌的價值。我們認為,這種人力資本股制度比經營者年薪制更科學、更規范、更到位,因為它把分配制度完全納入到股份制度中去了。

同時,要建立人力資本投資制度,包括人力資本的引入制度和開發制度。就引入制度而言,一,國有企業應打破地區和部門的條條框框,打破戶籍甚至國籍的限制,依托人才市場而不拘一格引入人力資本。國家作為國有企業的最大股東,當然有權力選擇企業的經營者,但選擇的對象應該是市場中形成的企業家,而不應該是政府的行政人員;二,以人力資本股制度的建立為龍頭,確立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特殊地位和權利,創造吸引人力資本的企業制度環境;三,為人力資本充分發揮其功能創造寬松的環境和廣闊的舞臺;四,與引入制度相配合,建立相應有退出制度,保證人力資本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就開發制度而言,企業對人力資本開發要舍得投資,同時要建立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回避制度。企業要清醒地認識到人力資本投資意味著要企業放棄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的將是長遠的利益。企業可以依托院校培訓和市場實踐為企業開發人力資本,并把人力資本的引入和開發結合起來。

第三,要加強企業的無形資本開發組織和經營組織。企業無形資本的開發組織和經營組織,好比是企業的“兩翼”,缺少任何一個會失衡,只有“兩翼”豐滿,富有力量,協調一致,企業才能展翅高飛。就技術開發而言,第一種模式是設立企業的研究所或研究院。其優點是技術的可轉化性強、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能掌握競爭的主動權。第二種模式是與國內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進行聯合,把技術開發交給他們去做,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精簡機構,轉移開發風險,缺點是開發周期長,技術的適用性差。第三種模式是完全通過技術市場購買企業所需技術。引進的技術不可能是最好的技術,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競爭優勢。改革開放中,我們提倡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但是從長期來看,我們還是要立足于自己開發,特別是一些關鍵技術,以避免在技術上受制于人。從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考慮,我們主張企業設立專門的技術開發機構,這樣既有利于企業形成技術優勢,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同時,又有利于提高技術的轉化率。從宏觀上講,國有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和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技術和人才上的優勢,是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重要保證。

就企業營銷用無形資本(如品牌、商譽、供銷網絡等)的開發和經營而言,應該是企業的整體行為,不是哪一個部門可以單獨完成的,但應配備具備創新能力的專門人員負責。由于這些無形資本一般存在于企業同其他市場主體的關系中,所以協調企業同外部環境的關系是他們的基本職責。加強企業的開發組織和營銷組織,并不是否認生產組織的重要性,而是我們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制造加工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不同企業之間不會有太大差異,因生產水平上的差異而形成企業在競爭中絕對優勢的情況,不具有普遍意義而已。

第四,要調整無形資本的管理制度和經營制度。無形資本的管理是無形資本經營的基礎,主要涉及無形資本的價值管理和安全管理。就價值管理而言,無形資本沒有具體的實物形態,而且價值量難以準確計量,給無形資本的價值管理帶來很大難度。價值評估和財務核算是無形資本價值管理的基本工作,其具體制度應以企業無形資本的完整、合理和及時地計量為原則。現行的無形資本核算制度和注冊制度應予以調整,解除其對企業進行無形資本價值管理和引入無形資本投資的影響和限制。同時,應特別注意對無形資本的效益進行監控,在企業財務管理中設立反映無形資本效益的指標體系,并把其納入企業的效益指標體系中去,這是企業配置和使用無形資本的依據。無形資本的安全管理完全不同于有形資本的安全管理。有形資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盜、防火等,是防止有形事故的發生,而無形資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侵權、防損害、防泄密等,其難度更大,對人才、制度的要求更高,對法律的依賴性更強。

無形資本經營是發揮其增值功能的關鍵。在國有無形資本可以進入市場進行交易的前提下,通過轉讓、租賃、特許經營等方式,充分發揮無形資本可以被多個主體同時使用的特點,實現無形資本本身的價值和價值增值。充分認識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之間相互促動的關系和無形資本在企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用企業無形資本帶動有形資本的生產和經營,實現企業資本的迅速增值。以無形資本為紐帶,進行企業間的兼并聯合,迅速擴張企業規模,增強企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趙旭亮等.資本一般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保健云.知識資本.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3〕王軍旗.西方經濟理論與中國現代化建設.東方出版社,2000

〔4〕盧宏定.現代企業無形資產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

〔5〕霍宏.知識產權管理是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現代企業導刊,1996(4)

篇9

強化教學內容的理論性。鐵嶺師專是專科生與本科生并存的學校。現有本科專業11個,專科專業50個。本科招生的生源有所改變,課堂表現也表現出諸多的不同之處。本科學生較專科學生在理論課堂中表現出更好的學習自律性,如:課堂紀律嚴肅,認真聽講;能更好地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堂資料閱讀作業并從中獲益;能更投入地參加問題討論并能流利表述自我觀點;作業完成字跡工整且能體現出一定的思考過程;課后能主動尋找相關資料進行擴展性閱讀。因而本科生的理論課程學習較專科生而言,更為扎實、深入。本、專科生的知識面構成也大相徑庭。與專科生相比,本科生經過普通高等中學學習,已掌握相關生物學、地理學、歷史學、物理學等常識性知識。許多專科生感到新奇的知識點在本科生看來老生常談。如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學前衛生學》,人類基因這一知識點作為專科教學的重點章節,師專本科生在高中階段已經系統地學習過,因而教師不必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進行贅述。本科生更希望從教師處得到更多、更新學科前沿性知識。

二、教學計劃的調整

適當調整專業技能的教學計劃。專業技能課程多涉及動手能力,對年齡層次較大、零基礎的本科生提出了挑戰。與專科生相比,大多數學前本科的學生雖上課認真聽講,課后投入了更多的學習精力,但是學習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而唱歌、跳舞、彈琴作為幼師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能,對其未來就業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專業技能課教師應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及內容,集思廣益,征訂更為適合的專業課教程,充分利用本科生理論知識(如樂理知識)掌握快,動手能力差的特點,編排更為適合的教學、練習時間,讓本科生及早入門,更好發展。

三、完成選課機制從齊整化向個性化的轉變

篇10

1.民主制度與公民文化的互動

公民文化就是民主文化,是與民主制度相耦合的公民的政治態度、情感、信仰和價值取向,屬于民主制度的隱結構。一般人都認識到,公民文化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公民文化的支持,民主制度便不能健康地運作,也難以鞏固和維持。但是人們往往忽視了的另一方面:沒有民主制度架構下公民的經歷和體驗,沒有民主制度的教育和訓練,公民文化也不會發育成熟。一個的公民文化不僅源于民族的傳統和文化遺產,孕生于化社會的諸種條件和氛圍,還由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鍛造和再生產出來。

民主文化并不是現代化過程(化、城市化、人均收入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信息傳播手段的、社會交往的擴大等)的產物,也就是說,并不是社會發展的諸條件具備后,民主就會自然到來,公民文化就會自然成熟。一個社會較高的現代化水平構成民主的重要前提,但不是充分必要的前提。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公民文化的形成有其自身相對獨立的發展道路,無論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多高,民主文化的成熟必須經歷自己必經的諸階段。

世界范圍的民主化歷史告訴我們,成熟的公民文化不是民主制度建立的必要前提,而民主制度以及公民的民主生活經歷卻構成民主文化成熟的必要前提。也就是說,在沒有成熟的公民文化的情況下,可以建立并在一定程度上維持民主制度,但沒有民主制度下的經歷,公民文化不會真正成熟。一個社會民主制度的建立往往有某種初級形態的民主文化相伴隨,所謂初級形態表現在民主意識和態度主要分布在部分公民中并處于較為淺表、局部和粗糙的狀態。正是在民主制度下公民的經歷、生活、經常性的行為和所受到的教育,使公民學得民主的規范和政治游戲規則,接受民主的信念,養成民主的行為習慣,并將民主制度內化為自己的價值體系,從而使公民文化發育成熟。而民主文化的發育和成熟,又鞏固和推動著民主制度。所以,民主文化與民主制度并非時間序列上的簡單因果關系,而是互為因果,互相推動,相得益彰。

2.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公民文化的搖籃

考察世界范圍的民主歷史,我們會發現民主制度與公民文化互動的三種軌跡:第一種是兩者同步發展,相互推動。有限人群的初步的公民意識和態度的出現,推動了某種程度(或限度)的民主的建立,而在有限的民主制度下生活的經歷,又培育了更成熟和更大范圍的公民意識和態度,它反過來又推動了民主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

在英美、北歐和部分英國移民國家,民主屬于原生型的。這類國家的民主是逐步建立起來的。在民主化的過程中,民主制度與民主文化大體上同步發展、擴張和走向成熟。典型的過程是:民眾中先有部分人產生了民主意識,他們爭得了有限的民主。在有限的民主制度下,一方面在享受民利的社會集團內部公民文化逐步發育成熟,另一方面在民主結構和享受民利的集團政治行為的下,促使沒有公民權利或沒有充分公民權利的社會集團也產生了民主意識,他們繼而又爭得了更大范圍的民主。亨廷頓曾指出,在歐洲,參政權的擴大意味著將選舉某一機構的權利逐步擴大到社會所有各階級,在美國,則意味著社會中一個階級的選舉權的適用范圍擴大到所有政府機構。

(1)享廷頓的說法并不全面。誠然,在英國,參政權的擴大主要呈垂直方向發展,即隨著財產資格不斷放寬直到完全取消,參政權由少數富人擴展到最窮的階層,最后到達社會地位最低的婦女。但即使在美國,也存在著參政權由少數人擴張到多數人的漫長過程。民主制度建立初期,主要是有一定財產資格的白種男人獲得了選舉權,而后貧窮的男性白人,繼而是黑人,最后是婦女獲得選舉權,到這時民主才成為全民性的。在基本民主的框架內公民權利擴張的過程同時也是公民文化擴張的過程。這個過程在英國用了二百多年,美國用了一百多年。

在那些后發型民主國家,由于民主文化的土壤瘠薄,民主資源先天匱乏,民主制度的建立往往不是和自發的過程。在世界性民主化潮流的強大和本國化進程的推動下,首先在一部分知識精英和精英中出現了公民意識。他們受到急于現代化的心理的驅動,以及民主化潮流的裹挾,領導和影響他們的國家在民主文化相對滯后的條件下,不經過循序漸進的若干階段,就直接建立起完整形態的民主制度。這樣就會出現公民參與的制度框架超前于公民參與的愿望和能力的情況。在這種情形下,民主制度與公民文化的互動關系呈現兩種類型:一種是,如果這種民主制度能夠勉強生存下來,借助于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的功能,公民意識得到滋養而不斷發育成熟。

經常性的民主生活,使公民對民主制度由陌生到接受、適應,最終形成民主的習慣。到這時,民主就由外塑的轉變成內生的;由人為的變成自然的;由外在的權力建制內化為公民的氣質性格。至此,公民文化便發育成熟,而民主制度也真正確立了根基。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美英等國家的管制下建立了民主制度。民主制度初建時,一般民眾對民主的支持率并不高。1953年的民意調查顯示,有50%的人認為民主是德國最好的政體。當問及德國上哪個時期最好時,45%的人選擇1914年前的帝國,42%的人選擇第三帝國,7%的人選擇魏瑪共和國,只有2%的人選擇新的聯邦共和國。

直到1972年,支持民主的人才達到90%.“對民主的支持以及與民主相伴隨的信任感和公民能力的緩慢,足足用了20多年的時光”。

而情況相似的日本比德國還要慢一些。(2)印度也符合這個模式。建國初期,印度的選民被認為教育水平低下、不開化、地方狹隘性、以居民為主體、由于通迅的落后和種姓制度而四分五裂。

他們依附或追隨有權勢、有教養和有較好聯系的人,而不是自主的行為者。但經過30年民主制度的教育后,印度的選民已經有了巨大變化。對1967年選舉的表明,選民已經成熟了。他們了解廣泛的事務并有自己的觀點;對政府的表現持批評態度;要求政府成為負責任的政府。(3)

民主在較低的支持率下運行,在多數公民不認同民主價值或缺乏政治參與能力的情況下勉強維持,無疑會帶來很多,但是,只要民主制度能夠維持下來,在其存續期間,民主的文化終于會形成。

這充分顯示了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功能。

另一種情況是,如果超前于民主文化發展而建立的民主制度被顛覆或廢棄,權威主義政權卷土重來,民主化進程因而遭受挫折,但民主的經歷仍然發揮了它公民教育的功能,給公民文化的發展留下了它的印記。

根據S.H.亨廷頓的說法,世界性的民主化過程經歷了三次“浪潮”和二次“回潮”,每次浪潮中都有一些國家實現了民主化,而繼之而來的回潮則使其中一些國家退回到權威主義的軌道。但當代世界的第三次民主化浪潮證明,有過民主經歷的國家再民主化會更容易些。

他指出:“在1974年到1990年間實現民主化的29個國家中,有23個以前有過民主的經歷”。而“在1974年實行權威主義體制,到1990年又尚未實現民主化的國家,大多數都沒有民主的經歷。”(4)他甚至說,在1974年要預測一個權威主義政權是否會轉向民主,最好的標準是看這個國家是否有過民主的政府。這就是說,有過一次失敗的民主經歷,就是實現民主化的最好條件。失敗的民主經歷是一場演習和一次實驗,在失敗中孕育著最終的成功,為最終的成功作了準備。

如果因為民主的失敗而摒棄民主的試驗,或僅因為民主出現的某種混亂無序而放棄民主,就永遠不會有民主,因為公民必須在民主制度下民主。為了民主的目標,這種混亂是必須經歷的,代價是必須付出的。

從1989年起,民主化浪潮進入了第二個階段,一些沒有民主經歷的國家走上了民主化道路。事實表明,這些國家的民主化要艱難得多,其民主制度往往也是打了很大折扣的民主。這些國家的公民需要在陌生的民主制度下學,逐漸習慣民主,補上民主教育的課。

上述三種類型都表明,民主制度與民主生活是培育公民文化的搖籃。根據阿爾蒙德和維巴的理解,民主文化是在公民的認知、情感和評價中被內化了的民主制度,是公民對民主制度的態度。(5)

他們把“開放政體”和“公民文化”稱為一套“十分脆弱、復雜和微妙的安排和態度”,是沒有民主傳統的民族不易接受和掌握的。

一個僅僅從理性上接受民主并不難,但是要將民主價值結合進公民的人格系統,僅僅有對想像中的民主的欲求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在實際民主制度下的體驗和由這種體驗而產生的認同;公民僅僅在理性層面上認識民主只會帶來民主的運動,但是要真正建立和健康地運作民主,還要將民主轉化為公民內在的情感、態度、氣質性格、行為習慣,實現由權威主義人格向民主人格的轉化。這是一個民主價值不斷內化的漫長過程。這個過程的徹底完成,僅靠理性的手段和意識形態的是不夠的,社會一般水平的提高也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它主要靠由民主制度提供和保障的民主生活方式的長期熏染和浸潤。

民主制度就是公民以獨立的人格積極主動參與過程的制度。

它將公民參與合法化、組織化、規范化,為其提供制度的架構。

通過政治參與,公民了解公共事務和自己的利益所在,并在得知和開始重視他人的要求時,升華自己的公民道德。民主行為的制度化,逐漸使公民形成民主的習慣,學會如何和平合法地表達和競取自己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欲求,同時學會在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達成一種恰當的平衡。在民主的競爭中,公民逐漸習慣以理性的方式、寬容和妥協的態度對待政治,掌握討價還價和處理復雜關系的技巧。

特別需要提及的是,在民主制度的存續期間,會出現的代際更替。在民主制度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自然更傾向于民主。前述德、日、印三個國家公民文化的成熟都是用了大約一代人的時間,也就是在民主制度熏染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進入了政治舞臺。他們出生和成長在民主制度下,民主制度和民主的生活方式對他們而言不是陌生的,而是自然的和正常的。前代人付出沉重代價勉強維持的民主一旦傳遞給后代,就能夠鞏固下來。

3.非國家形態與非政治形態民主的公民功能

政治社會化問題的學者都非常強調家庭和學校的公民教育功能。家庭內部的平等關系、學校(包括幼心園)中的民主生活、個性自由發展的氛圍等,都成為培養理想公民的搖籃。古人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家庭或家族結構是君主制度的根脈所系,所以要培養出合格的臣民,需要培養出合格的孝子。在家盡孝者,在國就會成為忠臣。甚至有過一個時期,統治者直接以“舉孝廉”的方式選拔官員。

可以說,中國古人在從“孝”道入手培養適應父家長式君主專制制度的權威主義人格方面是成功的。在當代社會,為了培養合格的公民,也應該從改變家庭和學校的結構并改善其教育方式入手。

不過我們這里重點要談的,是介于家庭學校與國家政府之間的廣大領域,包括人們常提到的民間社會或公民社會,即公民各類自主性社團和非政府組織,也包括基層或地方自治機構。在這里,可以存在兩種類型的民主:一類是非國家形態的民主;一類是非政治形態的民主。這兩類民主對公民教育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民主的精髓是公民的自治。但國家規模都比較龐大,公民們不會突然在某一天就能夠具備管理國家公共事務的能力。他們首先需要在各種小規模的自治組織和初級的政府機構中學會自治,然后才有資格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他們先在小規模的自治團體中形成平等一員的感覺,然后將這種感覺投射到更大規模的團體以至國家上;他們在非國家的或準國家的團體或機構中養成的自尊,當他們面對國家時也要著意維護和表現出來。所以,參與地方自治和各種自主性社團,被一些政治學家視為公民的normalschool(標準的學校)。

在西方,原生型的民主一般都是自下而上逐級構建的。

英國被認為是公民文化的發祥地,它的公民文化就起源于公民的自治經歷。阿爾蒙德引證布羅根的說:“英國前民主的政府控制從來沒有得那樣完全、那樣徹底地排除首創精神”。

“即使在英國人作為‘臣民’的世紀里,那里也存在著廣泛的自治權,人們有組織社團和實行有限自治的自由”。(6)這使英國在臣民文化的總的氛圍中,存留和成長著參與型公民文化因素。這些涓涓細流不斷匯聚壯大最終成為英國的主流取向。英國民主文化之所以能夠順利發育成長,不可逆轉,就在于它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它深深植根于強大的民間社會。

美國民主以“草根民主”著稱,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建構。它由最初新英格蘭地區作為自治團體的移民點的民主逐級向上推移,經由鄉鎮、縣、州,最后到聯邦政府。權力重心自下而上推移,上一級享受的是下一級的剩余權力,也是下一級委托的權力,而上一級政府建制則復制了下一級的民主制度。憲法作為自治團體的基本規章,最初也起源于自治團體的公約。各州憲法是最初移民團體粗糙簡易的公約(如“五月花號公約”)的復制,而聯邦憲法又復制了各州的憲法。

聯邦一級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都是公民們在更小的共同體內熟悉和習慣了的。與英美相對,傳統社會的結構對培育民主文化有極為不利的一面。它的一端是個人和家庭,另一端是邦國和天下,在家與國之間缺失一個重大環節,即西方那種相對獨立的公民社會、民間社會,更不存在基層政權的民主生活。而這是民主的根基所在,是培育民主文化的基質或溫床。

R.希森在印度民主化的文化基礎時指出,印度的民主在獨立前就植下了根基,其中之一是“團體生活發展的模式”,另一個是“解決沖突的模式”。這兩者實際上是相互聯系的。發達而有序的民間組織體系在通過討價還價、協商而達成合作的過程中,寬容、妥協的價值被接受。這使政治更像“政治市場”而不是“強制性”。

(7)而民主政治就是和平競取權力的市場。公民們在和平競爭中養成對游戲規則的尊重,學會討價還價和習慣于達成妥協,并在不斷的妥協中培育出寬容精神。

所以,要建立民主制度,就要先培發達的公民社會,通過公民社會培育公民文化。

要先開放基層政權,使公民在基層政權中學會自治。這對于公民沒有參與習慣,以消極懦弱為主要傾向的國家尤其重要。在世界民主化進程中,有的國家由于權威主義極端發展,徹底鏟除了社會任何自治組織,封閉了公民參與公共政治生活的任何渠道,甚至殘酷地打擊公民參與熱情,從而使公民文化的形成極其困難。

而過分的封閉壓制有時又反彈出過激的參與要求,過激的參與要求與公民素質(包括精英集團)的低下形成強烈反差,結果使向民主的過渡充滿著動蕩,付出巨大的代價,而民主的鞏固也需要更長的時間。

在這些國家,面臨著“不民主,百姓苦;民主,百姓苦”的二難窘境。

4.解開權威主義政治文化與權威主義政治制度環扣的死鎖

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民主化進程陷入了一種僵局,我將其稱為“權威主義政治文化與權威主義制度環扣的死鎖”。人們認為,由于公民素質低下,所以民主條件不成熟,不能建立民主制度,但是由于沒有民主制度,又導致公民素質無法提高,甚至還強化著臣民意識。

要打開“公民素質低——不能民主——公民素質低”的死鎖,需要從開放公民有限的政治參與開始,然后逐級遞升。在上,民主的準備有各種形式:非國家層面的民主(如地方自治、社團民主);非政治形態的民主(如各種民間社團的民主、行業民主、社區民眾對社區學校、等公共機構設施的管理、法院的陪審團制度);精英民主(如各種形式的貴族民主、限制公民資格);民利的分級實現(如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分離,先獲得選舉權,后獲得被選舉權;先開放某些邊緣性政治機構,而后再擴大到核心的要害機構;民主機構或民意機構權力的逐漸擴大)等,這些有限的或非政治的民主都起到了培養訓練公民的作用,從而為民主在后來的正式出現打下了基礎。

這些方式中有一些在當代已經不再被接受,如貴族民主、限制選舉資格等,但有的仍然是可以采納的。只要我們充分認識民主制度的公民功能,就能創造出式的公民學校。

在西方國家,婦女獲得民利的經歷是和平有序的,它留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大體上,婦女從19世紀起,先獲得了上、民事上與男子平等的權利,而后才獲得選舉權。其選舉權的獲得在一些國家也是逐級遞升的:先在鄉鎮、郡縣、州,最后到中央政府;先在非領域(如選學校董事會、慈善機構管理人員等)或政治中心的外緣,而后到達政治領域。有的國家先授予婦女選舉權,而后再授予被選舉權。多數國家在婦女獲得選舉權后半個世紀,才開始擴大婦女的參政權。(8)考慮到婦女有史以來沒有享受過政治權利,19世紀仍沒有走出家庭,這種分步走是適宜的。這個分步走的過程也是婦女民主,經受民主教育和訓練的過程。

所以,要打開權威主義政治文化與權威主義制度環扣的死鎖,明智的選擇不是因為沒有成熟的公民文化而拒絕民主,而是應該創造初級的民主政治架構和公民,為民主文化的發育提供適宜的條件。

如果不能為公民文化的發育創造適宜的條件,就會使公民一直處于對公共事務消極怠惰、無知和無能的狀態,這反過來又成為延續非民主制度的理由。而一旦由于權威主義體制生命力衰竭而使公民走上前臺的時候,由于他們沒有足夠的準備和訓練,政治教養水平低下,易采取情緒化行動,行為方式僵硬而缺乏彈性,對政治家和政府充滿不信任和敵意,這些都不會帶來健康的民主,反而會破壞民主。這兩種情況都會使民主化進程陷入僵局,無法解開“權威主義政治——公民素質低下——權威主義政治”的死結。

注釋:

(1)S.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三聯書店,1989年,第116頁。

(2)S.P.Huntington,ThirdWave,DemocratizationintheLateTwentiethCentury,UniversityofOklahomaPress,1991.p.264.(3)參見RichardSisson:CultureandDemocratizationinIndia,inLarryDiamond(ed.),PoliticalCultureandDemocracyinDevelopingCountries,LynneRiennerPublishers,Ins.,1993,pp.51-52.(4)S.P.Hintington,TheThirdWave,p.44.該書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在這里漏譯了“大多數”(most)一詞。

(5)參見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西德尼。維巴:《公民文化——五國的政治態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5頁。

(6)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西德尼。維巴:《公民文化——五國的政治態度和民主》,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