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02:03: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繪畫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繪畫教育論文

篇1

觀察力是幼兒智力發展的基礎,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幼兒的觀察力,使他們具有敏銳的能力。培養兒童的感覺和知覺,在學前兒童發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師和孩子家長應該為幼兒創造適宜的環境,積極組織兒童參加活動,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不斷提高孩子的感知和觀察能力,為孩子的想像和記憶思維等良好發展打下基礎。

二.繪畫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

1、繪畫可以有效提高幼兒的智力,提升幼兒的能力。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左半腦是抽象思維,右半腦處理總體形象信息。當下的這種教育方式往往重視文字、數字這些內容,使幼兒的左半腦負擔過重,對幼兒的和諧發展不利。繪畫教育就是用有趣的東西啟發誘導幼兒去感知事物的外形和結構等,來發育其大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語言表達能力往往較差,這個時候他們學習畫畫卻很容易,用圖畫表達內心的東西反而比用語言表達更簡單,繪畫可以直接刺激幼兒的右腦。對幼兒進行繪畫教育,重點是激發幼兒的創造意識,因此,繪畫在幼兒的教育中非常重要。

2、繪畫能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幼兒的心理素質。

我們通常把幼兒愛好、興趣、能力、性格和氣質等的綜合叫做個性心理品質。對兒童進行繪畫教育,可以使兒童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在幼兒學習繪畫的時候,往往會產生愉悅感,無論是教幼兒繪畫還是讓幼兒動手,都會使幼兒產生極大的幸福感,可以使幼兒形成積極向上、活潑開朗的性格。幼兒進行繪畫時,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分享,會形成一種共同進步的氛圍。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建立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提高交往能力,促進一些良好品質的形成。繪畫教育是通過審美主體的情感體驗來產生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進行道德判斷,正是這個過程使幼兒的心理素質發生了變化。

3、繪畫可以激發幼兒的創造意識。

形象性是美術教育的一大特點,而這一特點對幼兒思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幼兒在繪畫的時候,會全身心的投入到一種自由自在的狀態中,這對幼兒想象力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幼兒在繪畫的時候,可以將自己天真純潔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體現出來。繪畫教育的自由性和表現性,有利于幼兒通過自己的想像,發散自己的思維,使自己產生靈感,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獨立性等創造性品質。

三、幼兒繪畫教育的幾點建議

1、通過提高幼兒的積極性來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

對幼兒進行繪畫教育,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培養幼兒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幼兒的興趣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要想調動幼兒的繪畫興趣,可以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幼兒與生俱來對未知事物有好奇心,喜歡探究,在幼兒學繪畫之初,教師就要保護好他們這種天性。繪畫教育過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要不斷調動幼兒繪畫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激活幼兒繪畫的興趣。另外還可以把繪畫教育融合于游戲之中,讓幼兒在樂中畫,在畫中樂,使繪畫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讓幼兒在游戲中進行繪畫,可以激發幼兒更大的繪畫興趣。

2、讓幼兒在繪畫中培養自己的繪畫思維

培養幼兒的繪畫思維,豐富想象力,使幼兒在繪畫中表現出豐富的創造性。應積極鼓勵幼兒把自己的想象表現出來。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可以通過以下手段:一是用創意命題,培養想象力。在進行繪畫活動中,用創意命題給幼兒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例如,要用一幅圖畫來描繪春天,可以先帶孩子們去自然中感受一下春天的美麗,之后再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同時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效果將會更好。二是鼓勵幼兒自由作畫,激發想象力。比如我們明確了繪畫的主題,其中畫面背景要求幼兒自由想象作畫。引導幼兒無拘無束作畫,充分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自由發揮。三是注重幼兒個性化的培養,豐富想象力。鼓勵幼兒在繪畫活動中,放飛遐想,充分表現自己與眾不同的思維,讓幼兒對繪畫的構思,對事物的獨特認知,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描繪出發自內心的美妙圖畫。

3、幼兒在繪畫時要對他們進行指導,使他們突破已有的繪畫思維

幼兒在繪畫時,有時候會遇見一定的思維障礙,教師在這個時候,要注意觀察幼兒,給予適當的點撥。一是幼兒在進行繪畫時要以自己繪畫為主,教師的指導為輔。讓幼兒自主繪畫,充分發揮幼兒繪畫的自主性和表達的自主性。二是讓幼兒大膽的畫,用心畫,不用害怕自己畫不好。當幼兒產生膽怯,教師要多加鼓勵,大力支持。當幼兒心理有了安全感和自信,就會產生創作的激情。三是讓幼兒對自己的繪畫作品進行評價。鼓勵幼兒用語言來講述自己的繪畫過程,以及用語言表達自己在美術活動中的感受。在繪畫教育中,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繪畫技巧,還可以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讓幼兒用自己的言語來描述春天的景象。

四、結語

篇2

《奧林匹克》中明確提出:“奧林匹克主義是增強體質、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發展的一種生活哲學。奧林匹克主義謀求把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合起來,創造一種在努力中求歡樂、發揮良好榜樣的教育價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則的生活方式。”青奧會不同于奧運會,奧運會是將世界上頂尖的運動員匯聚在一起的一項盛事,而青奧會也是一項14-18歲的頂尖運動員參與的賽事,但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教育元素的滲透和傳播是青年奧林匹克的主旋律。正如奧委會主席羅格所言:“因為我們覺得文化和教育對于年輕人來說十分重要,青奧會它是關于教育關于生活方式的一項盛會。”[1]從本質上說,南京青奧會奧林匹克文化教育就是以青奧會為載體,號召社會不同群體廣泛共參與并接受奧林匹克文化,身心和諧發展、追求自身完美、道德準則的構建是每一位青年通過奧林匹克文化教育所完成的闡釋[2]。通過文化教育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展示中華民族華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魅力,與世界主流文化融合,對世界青年一代進行倫理、道德及社會規范等不同方面的教育。

2南京青奧會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現狀

2.1奧林匹克示范學校的建立

奧林匹克示范學校是以學校為基本單位對奧林匹克進行文化教育的活動形式,南京青奧組委通過積極發動學校,目前已有106所學校獲批成為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示范學校。示范學校的建立也為奧林匹克傳播提供了根基,更確定了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的場域,為輻射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教育提供了中心。青奧組委也在籌劃正式比賽時讓奧林匹克示范學校成為“世界文化村”,成為全世界青年交流、分享、體驗和收獲奧林匹克教育成果的樂園[3]。

2.2各種奧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動的舉辦

隨著南京青奧會開幕日益臨近,各種圍繞“青年奧林匹克”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也在學校如火如荼地進行。具體表現有:青年奧林匹克比賽項目設計,例如中華中學“青奧比賽項目”設計活動,學校通過鼓勵學生結合運動經驗設想理想中的青年奧林匹克運動項目,并假設自己參與運動項目來鍛煉學生們自我思考和動手的能力;青奧主題競技比賽:例如金陵中學“活力金中”健美操大賽,參賽學生自編套路、隊形,自設服裝、裝束,鍛煉學生表現力、創造力及競爭力;青奧趣味運動會,例如南京一中“體育嘉年華趣味體育節”,學校通過各種各樣的趣味體育調動了學生對于奧林匹克的好奇心,吸引了學生們的積極參與,增加了同學對于青年奧林匹克的理解;各種英語競賽活動:新城初級中學“南京值得你去知道”英語活動,學校利用假期的時間,給學生們布置假期作業,讓學生們收集能夠代表南京的對應的英文,并制作成一個小冊子,目的是在2014年青奧比賽日贈給外國友人,讓他們了解南京;青奧與自身價值教育活動:例如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與青奧共成長”成人宣誓儀式,學校組織學生參與“與青奧共成長”十八歲成人宣誓儀式,儀式上介紹了十八歲成人儀式的教育意義,并希望學生以奧林匹克精神時刻鞭笞自己向前奮進。[4]

2.3各種青奧教材的出版

青奧會的發展并不長久,但它依附于奧林匹克,所以依然可以顯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教育價值,青奧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搞好奧林匹克教育的具體依據,是學生獲得青年奧林匹克系統知識、發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覺悟的重要工具。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編寫的《青年奧運讀本》等書籍已出版,此外,青奧組委還組織相關專家多次對奧林匹克相關教材進行修正,已有不同版本向學生發放,所有奧林匹克示范學校已組織專業教師向學生講授青年奧林匹克知識。

2.4奧林匹克文化教育對象

2.4.1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教育主體

青奧會的創立目的在于組織全世界青年集合起來,用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方式推廣奧林匹克精神,在歡樂祥和的過程中分享世界不同文化,提升青年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感與歸屬感。青年是奧林匹克運動的主體,他們不僅是奧林匹克文化的創造者,還是奧林匹克文化的傳遞者。[5]因此,青年作為青奧會文化教育的主體,要有主人的意識去參與奧林匹克,在運動中體驗奧林匹克的價值,走進體育運動。

2.4.2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教育客體

青年奧林匹克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需要每一個人的能量供給才能蓬勃發展,同時,每一股力量都要實現交流與碰撞。青奧文化教育活動依附于社會系統,需要社會不同群體的廣泛參與,家庭、社區、社會都是青奧文化的傳播途徑,也是彌補青年僅在校園接受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熏陶的缺陷。青奧文化教育需要青年為媒介,為學校、家庭、社區等不同場域提供一種青奧文化的脈絡,通過青年為主線,為社會不同群體實現青奧生命力的輻射,并隨著時間的演進不斷擴大,實現奧林匹克文化走進社會不同群體的教育視野,以促進社會中健身、娛樂和戶外活動的有機融合。

3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教育運行機制

3.1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組織機構

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的組織需要合理的組織結構。為更大地發揮政府“集中一切力量辦大事”的職能優勢,依據中國科層體制的特點,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教育應該由南京市政府作為牽頭單位,將對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的號召納入教育體系,并給與經費支持,以此來保障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示范學校、示范學校附近社區進行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的積極性。南京市宣傳部及新聞和出版部門需要及時將奧林匹克文化教育成果和經驗傳至各個部門,并積極組織相關專家對奧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動進行指導(圖1)。各職能部門也應該及時與專家團隊溝通,制定部門教育計劃,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帶動學校和社區教育的有效性。

3.2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組織特點

3.2.1政府主導奧林匹克文化教育

主辦城市的教育行政部門全面配合南京青奧組委,在青年奧林匹克教育的計劃制訂、活動策劃與組織、經費和人員的保障,以及動員教育資源和集聚社會力量等方面,充分顯現政府主導的體制優勢。奧組委、南京市政府需要成立一支勇于進取、勤于思考的奧林匹克教育專、兼職工作人員隊伍,使得青年奧林匹克教育工作得以全面和高效推進。這一體制優勢是奧林匹克教育得以延續的重要保障。

3.2.2呼喚社會的廣泛參與

對青年的教育不是學校單方面的義務,更是社會各個部門的責任,社會各類群體都應該參與到青年教育中,并在教育過程中感悟教育價值。青奧文化教育的強大生命力不僅在于青年強健的體魄和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它能將朝氣的文化氛圍傳播到社會中的每一個群體,使人對年輕生命力充滿向往,并將自己舍身于青奧文化的常青樹中。缺少了社會的融入,青年的文化教育效果也會存在缺陷。

3.3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組織目的

3.3.1扎根學校

示范校之所以被冠名為“示范”校,是因為他們各自都有自己開展青奧教育的長處和特點,并且在為其他學校做出榜樣的同時,也要切實發揮奧林匹克教育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帶動其他學校共享青奧教育成果,從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學校以奧林匹克為媒介與世界先進教育的接軌、融合,推動全市各級各類學校新一輪發展,全面提升南京教育品質,加快推進南京教育的現代化國際化進程”[6]。讓青奧文化教育扎根于學校是主動牽手周邊學校、城區學校和郊區學校,成為結對學校,共同開展青奧聯誼活動,共同普及青奧知識,從而弘揚奧林匹克文化,帶動學校內涵式發展。

3.3.2牽手社區

社區也是青年成長的搖籃,也應該分擔接受新事物和接受教育價值渲染的社會功效。政府作為社區和學校的連接者,不斷為社區和學校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造就了學校和社區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青年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實現了社區和學校的并軌。青年奧林匹克文化只有通過青年傳到更廣闊的社區、家庭,讓更多的人了解青奧會是什么,了解青奧會的美好宗旨。同時,社區、家庭也將青奧教育所形成的文化結晶反作用于青年,對青奧教育文化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大有裨益。

3.3.3輻射京外

青年奧林匹克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刺激著每一個國人對于青年的尊重,青年奧林匹克也憑借中心的優勢不斷向全國傳遞著正能量。但是,現存的國際社會是西方主導的,已經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話語體系,東方對于奧林匹克的真知灼見需要靠東、西方青年文化的融合。青奧文化倡導社會需要走向多元、共享民主、人格平等的格局,這是歷史發展的主旋律,有利于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青年奧林匹克文化的教育,在建立在共享的國際框架的發展中,同樣展示出鮮明的本土性和奧林匹克教育的多樣性,從而鼓勵各國按照自己的國情探索自己的發展之路,將年輕的奧林匹克文化輻射到世界。

4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教育過程

4.1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沖突

青奧會的奧林匹克文化教育沖突源自不同對象對奧林匹克文化價值的領悟與表達,不僅表現于教育主體之間,還表現于客體之間。隨著社會化開放的擴大化,每一個群體都存在自己的潛在復雜的文化觀念,青年的個性化也在不斷增強,不同國度、不同性別、不同膚色、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等暗文化都在深深的影響著每個青年的教育成長,個體獨立的狀態必定造成在接受青年奧林匹克過程中存在各種分歧,封閉地參與奧林匹克也會造成對奧林匹克文化的曲解,各自獨立地接受奧林匹克必定會造成個人行為的碰撞,文化教育的沖突。

4.2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適應

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是一種存在于各國、并得到各國承認的積極文化,它強大的號召力已經吸引著世界青年的目光,青年在接受奧林匹克文化所倡導的身心和諧發展、追求自身完美、道德準則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形成自己對于奧林匹克的認識,擺脫生活環境帶來的暗文化的束縛,通過奧林匹克這種明文化的教育來適應社會帶來的挑戰,并將明文化的時代要求融入生活,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

4.3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改造

青年奧林匹克運動倡導每一個群體的融入,青年通過教育活動把自己主動歸并到奧林匹克大家庭。在文化教育中由于失去個體的獨立性,有了統一的文化約束和指導,他們在教育活動中去差異默契逐漸形成,改造原有文化的意識也不斷增強,最終達到了原有暗文化通過奧林匹克這種明文化的影響而形成自己的體育價值觀,為領悟青年奧林匹克的真諦提供了路徑。

4.4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整合

青年把自己歸并到追尋奧林匹克文化的群體中,與不同青年在分享健康、快樂和成長的過程中積極參與體育競賽和文化教育活動,形成在青年之間、青年與家庭之間、青年與社區之間、青年與學校之間及青年與社會之間的整合,這種整合讓不同的受教育者齊聚在青年奧林匹克的內涵之下,心手相連,體驗多元文化的融合與適應,接受異種文化,實現青年奧林匹克文化引導下各種文化的共生,實現奧林匹克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5“五位一體”———南京青奧會文化教育模式構建

5.1外來青年:青奧文化教育沖突起點的創造者

青奧會是世界青年人的一次盛會,會吸引世界各地的青年來參與。外國青年的加入必定會造成文化的差異,加之不同青年對于不同運動項目、鍛煉方法、技術標準、動作審美、規則約束等不同視角的差異必定造成觀點分歧,甚至會產生誤解。文化的交流不應該回避青奧文化的相互滲透,應該針對體育運動所帶來的差異化進行交流,甚至互相切磋、爭辯,雙方站在各自立場來實現青奧文化的純真化。

5.2政府部門:青奧文化教育適應的協調者

政府部門作為青奧會文化教育的倡導者,應該為奧林匹克文化教育提供一個平臺。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在專家指導的基礎上對不同文化的差異做出預判,對不同國度的文化價值觀給予宣傳,包容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創造機會讓世界青年接受中國文化觀,通過對中國文化底蘊的深層揭示,以協調的方式讓世界青年對中國有著獨特的認識,接受中國文化,實現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5.3家庭、社區:青奧文化教育改造的促進者

家庭和社區是每一位青年溫馨的港灣,家庭和社區的參與會讓青年產生一種歸屬感,會讓青年有著家一樣的感覺接受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洗禮。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教育接受過程中產生的差異固然存在,但是對于家的歸屬會讓他們歸并于奧林匹克大家庭,融匯于“奧運五環”的真正意義,家庭需要對于涉外群體的包容,搭建中國和國外青年的橋梁,讓雙方青年的價值觀能夠在青奧文化的影響下得到交融,促進中國青年融入主流文化,同時讓國外青年了解中國青年,促進沖突的改造。

5.4學校:青奧文化教育融合的實現者

學校的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的主要是通過體育、文化活動來教育人,雖然體育運動和文化活動具有多種社會功能,但教育功能是任何一種體育形態的最基本的功能。“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格言不會在青年人的印象中磨滅,學校應該激勵青年不斷戰勝自我、克服障礙去得到身心和諧發展、自身完美和構建理性道德準則,在思想上能夠互相尊重不同文化的疊加,真正通過學校來促進青年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的價值。

6結語

篇3

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英語教師已經由“自導自演”的角色變為“教師導演,學生主演”的角色,即“中介者”的角色。中介作用涉及到幫助學生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師生的互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對教師的反饋作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充分意識到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更有效地完成角色使命。

二、以“最近發展區”為理論依據,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案

Vygotsky將最近發展區定義為“實際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2001年Ohta將該定義具體到二語習得過程中,解釋為“由個人語言產出所決定的實際發展水平與通過和同伴或教師合作所產出的語言所決定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語言學習者的能力和水平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師或語言能力比較強的同伴的影響下可以達到更高的水平,英語教師應該針對現階段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學生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和同伴間的相互影響所可能達到的水平,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案。教學活動既不能太簡單,以至于對學生形不成一定的挑戰,也不能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以至于徹底喪失信心。

三、用動態評價來確定語言學習者的最近發展區

動態評價由Vygotsky的同事Luria提出,20世紀50年代Piaget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觀點和智力評估的過程趨向為動態評價提供了一定理論基礎,而真正推動動態評價發展的是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概念“最近發展區”。動態評價又稱學習潛能評價,是對在評價過程中通過評價者和學生的互動,尤其是在有經驗的評價者的幫助下,探索和發現學生潛在發展能力的一系列的評價方式的統稱。與靜態評價不同,動態評價不僅反映個體發展的結果,更關注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學生過程。動態評價因認識到學習過程不斷變化的特性并更關注學習者學習能力的開拓對于外語教學更具實際意義。

四、充分意識到教師話語的重要性

篇4

關鍵詞:裝飾性繪畫平面性語言新媒介材料審美情感表現

裝飾繪畫常常被看成是設計藝術中的主要表現手法,而傳統繪畫中則多采用真實感覺和實際感受獲得形式的表達。實際上,在具體的繪畫創作過程中,對形式的感知是與其他藝術創造過程具有內在的相同性和關聯性,采用裝飾意味進行繪畫的語言表現亦是現代繪畫創作中經常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尤其在近代的西方,裝飾繪畫給現代主義藝術的產生曾帶來了一次表現形式的大幅度提升,平面性的繪畫對傳統語言的擴展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給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平面形式語言的基本訓練來進行裝飾繪畫教學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

縱觀西方繪畫歷史的發展,從塞尚開始,將物體的存在狀態及空間因素給予了平面化的認識;凡·高具有個人符號的筆觸不但是激情的表現,也是將事物改變空間關系的認知結果;高更以非常主觀化、象征性的平面油畫風格,成為西方學習東方的藝術典范。此外,在蒙特里安、莫里迪阿尼、畢加索、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繪畫的平面語言形式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米羅、克利等藝術家以極端化的平面手法:色塊、線、點的構成組合為純粹的裝飾性語言,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覺沖擊,這些不但表明了藝術家對作品形式的著意探索,也是他們對作品內涵意義的擴展——試圖在繪畫作品中注入更多的思想觀念和主觀能動的創造意義。在中國傳統美學中,也提倡“立象以盡意”的觀點,這說明了形式傳達意味的關系。美學家王弼也曾說過“得意而忘象”,所謂“記憶象者,乃得意者也”。“象”可以是具體的、切近顯露的,而“意”則是更深遠的、隱幽的。藝術形式是否具有廣泛的感染力,并不在于藝術形式的本身,而要看它所包含的意味是否有感知的內涵。繪畫中點、線、面、色彩等的排列與組合,如果能與人的深層心理美感結構相通融,與人的美感經驗相吻合,就可以產生形式上的意味,使人獲得新的美的感覺。東方是平面性形式語言的發源地,中國傳統的裝飾藝術語言樸素、單純,從古代的象形文字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形式意味:它們既反映了客觀物象的真實,又通過筆畫形式把自然的具體事物高度概括,形成了一種線的藝術表現。在原始彩陶藝術中,出現了幾何紋、曲線紋、水波紋、網紋、葫蘆紋、渦紋、花瓣紋和蛙紋,這些紋樣是一種將形象適應于感官的再創造,符合實踐感受而又對它們進行了形式意味的概括,再如太極圖形以一根相反互動的“S”線,將整圓分為陰、陽互缺又互補的兩個相對的空間,一虛一實,相生相合,由此發展出來的許多以互相對應對照的裝飾藝術形式,如雙鳥、雙魚、雙蝶、雙龍等,都反映了裝飾紋樣自然又自由的生動意義。

上述中西方的繪畫語言本身所具備的語言構成到造型表現都形成了獨具特點的不同風格,裝飾繪畫因此而顯示了形式的基礎意味,也為今天的裝飾繪畫藝術找到了一條可行的通道。當然,在裝飾繪畫的創造實踐中,我們在教學中應當強調:不能簡單地把一個藝術圖案直接搬入畫面,這樣只是在簡單地模仿,而不是創造。裝飾繪畫創作應該把形式語言看成一種可用的資源,將裝飾感受靈活地運用到畫面的形式中去,改變原有的單一的語言方式,使平面語言能成為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形成新的思維方法,并在新的媒介材料和語言樣式中獲取更多的鮮活動力。同時,在平面繪畫教學過程中,也要顧及到現代生活內容對藝術形式所提供的新空間,運用新的藝術技能的發展,形成新的形式。例如,傳統水墨畫中對于構圖是比較程式化的,山水中遠、中、近三者的關系必須明確,形成上下的重疊關系,山水與人物在畫種上的區分,也造成了人物與山水形象在畫面中的特定的比例。而現代水墨創作中,則可以用重復、對應連貫等自由、多樣的構圖,人物與背景的比例也可以隨意變換,從而形成不同以往的新的美感和裝飾性的平面化語言意味。

篇5

創新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為基礎,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科學的思想和方法。會計是一門歷經幾百年的應用學科,創新尤其需要跳出傳統思維來看待和思考會計問題。計算思維能力是每個大學生必備的科學素養之一,也是創新人才必備的首要條件。從計算思維的角度進行培養會計創新能力,有助于學生在以后的會計實踐活動中,多層次、多視角、全方位的觀察、理解和改造客觀事物。例如在計算機環境下設計復雜多維的會計核算,可以打破會計科目分級核算和分級匯總的局限,挑戰會計核算的傳統思路和方法。

二、會計信息化課程改革與實施方案

會計信息化教學中計算思維的培養不是一兩門課程可以解決的,需要一系列課程的學習逐漸促進學生形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和習慣。作為實踐類課程,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將理論課的知識鞏固和應用到會計信息化教學和實踐過程中。會計信息化課程應該根據會計專業理論課的開設情況進行定位,而不是過分強調計算機技術的講授,否則會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針對會計專業本科生的不同培養需要,北方工業大學采用“分流培養、分類成才”的綜合培養模式,從大三開始設置會計信息化培養方向,組織專業教師形成會計信息化課程群,不斷探索和建設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我校在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上以會計信息系統核心課程為基礎,構建覆蓋財務會計信息化、管理會計信息化、審計信息化的會計信息化課程模塊,按照操作類、管控類、設計類設計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從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塊的會計信息化教學體系支撐平臺。根據我校人才培養的要求與我校新的課程教學大綱,構建基于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的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開發有操作性、實用性和前沿性的會計信息化相關課程,如下圖所示。

三、會計信息化教學方法與能力培養的改革創新

會計信息化教學中計算思維的培養隱藏在教育教學方法與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靠學生的“悟性”,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獨特的思維方式,并自覺地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由于會計信息化課程的實踐性非常強,一直以來實驗教學是會計信息化教學的核心方法之一。計算思維的訓練、培養和應用是貫穿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為了充分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分別在理論講授課上引入思想實驗,在實訓授課上開展操作實驗,在競賽課程中引導創新實驗,實施層層遞進、逐步培養的教學方法,建立計算思維能力培養模式。

(一)思維實驗

為了讓會計專業學生理解計算思維模式,我們在理論講授課堂上首次開展“中文房間”的思維實驗。“中文房間”是美國哲學家約翰•希爾勒(JohnSear-財會教育茛COMMERCIALACCOUNTINGle)在1980年設計的一個思維實驗以強人工智能提出的過強主張。該實驗可以表述為:一個對中文一竅不通,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被關閉在一間只有兩個通口的封閉房間中。房間里有一本用英文寫成,從形式上說明中文文字句法和文法組合規則的手冊,以及一大堆中文符號。房外的人不斷向房間內遞進用中文寫成的問題。房內的人便按照手冊的說明,將中文符號組合成對問題的解答,并將答案傳遞出房間。我們在課堂上利用“中文房間”實驗,引導學生探討該實驗是否能夠成功?如果能夠成功,該房間的輸入和輸出是什么樣的情況?房間里的人又是如何處理輸入和輸出的?如果不能夠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通過與學生反復的思考、模擬、爭論,引導學生理解計算機是如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讓學生最終明白哪些問題適合計算機解決,哪些問題不適合計算機解決。在“中文房間”實驗的基礎上,結合會計問題,我們設計了一個“固定資產折舊”的思維實驗。該實驗可表述為:一個對會計一竅不通的人被關閉在一間只有兩個通口的封閉房間中,房間中只有一本固定資產折舊計算手冊和計算器。房外的人向房間內傳遞寫有固定資產原值、殘值率、折舊計算方法等的字條,房內的人按照計算手冊和計算器,將固定資產每月折舊額計算出來,并寫在紙條上傳遞出房間。實驗中需要學生探討該實驗成功的可能性,計算手冊的編寫規則,輸入和輸出的各種可能情況等。通過“固定資產折舊”的思維實驗,引導學生進行利用計算思維進行思考,理解計算機對于某一個會計問題的思考和分析過程。

(二)操作實驗

操作實驗是會計信息化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操作實驗需要通過教學管理與控制,通過創新會計信息化實驗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操作實驗的步驟主要包括實驗資料的前期準備、教學軟件的調試和準備、實驗分組與管理、實驗報告與反饋等四個步驟。1.實驗資料的前期準備。實驗資料是指以實驗教材為基礎,由實驗指導書、實驗指導視頻、實驗指導多媒體軟件、實驗案例等相關資料組成。實驗資料的準備充分與否,對于學生是否能按照教學目標開展實驗至關重要。實驗指導書中應盡量減少操作步驟的描述,鼓勵學生通過實驗教師的引導,自主思考實驗步驟、方法和路徑,不要簡單地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驟完成實驗。2.教學軟件調試與準備。在實驗教學之前,實驗教師需要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教學軟件調試與準備,教師最好在自己的電腦上也裝一套教學軟件。對于在教學過程中碰到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備份后還原到自己的電腦上進行調試和檢查。3.實驗分組與管理。實驗教學最好采取分組的方式進行,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后首先在自己的小組內討論解決,然后再與實驗教師進行討論。對于簡單、重復的問題可較快解決,較難和復雜的問題與實驗教師討論解決,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實驗教師的教學效率。為了避免出現“搭便車”或者拷貝其他學生實驗結果的問題,不同的實驗要通過小組內輪換角色完成,同時可以通過賬套號控制、賬套主管控制以及關鍵界面截圖控制等方法進行管理。4.實驗報告與反饋。實驗報告是考評學生實驗過程和成果的主要內容,包括實驗數據和實驗報告兩部分。實驗數據是學生在實驗軟件中的數據備份。實驗報告由實驗目的、內容、步驟、結果和總結等構成。對于實驗報告中反映的問題,實驗教師應及時、逐一與學生進行反饋和溝通,不僅讓學生及時發現自己實驗的錯誤,而且通過與學生的討論發現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操作實驗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思考和創新,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可能的原因,不急于告訴學生答案是什么。對于學生提出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要和學生一起設計和實踐,并可以作為實驗思路的補充。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成因,策劃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加以執行。充分體現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干中學”,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驗教學體系。

(三)創新實驗

篇6

關鍵詞: 大學英語 詞匯教學 文化導入

詞匯是語言的構建材料,是理解和表達語言的基礎。學習者詞匯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學生只有掌握了足夠的詞匯量才能讀懂、聽懂,并在此基礎上完成說與寫的有效表達。《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規定大學生要掌握的一般要求的詞匯量應達到4795個,其中2000個為積極詞匯即要求學生能夠在認知的基礎上學會熟練運用(包括口頭和書面表達兩個方面),所要求的基本詞匯量比《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2004)所要求的詞匯量(4500)多了近300個。如何有效地讓大學生掌握這些英語基本詞匯就成了大學英語教學必須考慮的問題,也是大學英語教師和學習者不斷探討的課題。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正如Humboldt所言:“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的任何內容都可通過語言來反映,而文化差異是影響用目的語言進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語言教學應該不僅包括語言知識的教學,而且包括文化知識的教學。作為語言教學的基礎環節,詞匯教學應導入文化因素,重視文化習得。

一、詞匯教學中文化因素的構成

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導入與滲透,是廣大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關心的問題。我根據目前學界廣泛認可的分類,結合相關教學經驗,認為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詞語的文化內涵,包括詞語的指代范疇、情感色彩和聯想意義,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語、諺語和慣用語的運用。

2.詞匯中涉及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史地、文學及當代社會概況。

3.詞匯中涉及中西方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上差異的,包括人生觀、宇宙觀、人際關系、道德準則及語言表達方式等。

教師在教學中把教文化作為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得體運用外語的工具,通過分析詞匯的文化內涵和外語話語的不同特征掃清其文化障礙,加深學生對語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滿足他們語言學習的要求,從而促進大學英語教學,對語言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詞匯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具體方法

1.換算聯想法

英語語言的發展史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其實也是英語文化的發展史,這種文化也體現在度量衡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方面,與漢語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很自然地用自己熟悉的本族語近似單位衡量,這是不準確的,不利于對詞匯與文章的正確理解。在教學中,教師應提醒學生并與學生共同換算,然后放到文章上下文中聯想,以正確掌握詞匯,準確理解作者的用意。例如《應用型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出現了200 acre ranch與4000 square foot house兩個名詞,分別釋義為“200英畝牧場和4000平方英尺的房子”,是介紹本文主人公Monty Rorberts堅持自己的夢想,要擁有一個200英畝牧場,牧場上有一座4000平方英尺的房子,這也是很多美國人終其一生的夢想。可是學生并不了解這兩個單位,對于牧場和房子的面積沒有準確概念,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單位的轉換,得出牧場約為809400平方米,而房子大約為372平方米,這是學生所熟知的。得出數據之后學生就能聯想出這座牧場與房子的大致面積,才能理解這個夢想確實不同尋常,而主人公堅持不懈,堅持自己的夢想的精神值得大家佩服與效仿。大學英語課文中經常會出現類似英語計量單位,作為英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廣大教師關注。

2.中西文化對比法

對比法是跨文化語言教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手段,有比較才有鑒別,只有通過對比才可能發現學生母語和目的語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產生一種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六單元“Women,Half the Sky”講述了美國杰出女性的成功經歷,鼓勵著廣大的普通女性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文中多次出現superlady,superwoman之類的詞匯,“super”作為形容詞意為“excellent,splendid”,“super-”作為構詞前綴表示“superior;more than”,所以在英語中“superlady,superwoman”是對于女性的贊美。如果這個詞用于形容中國女性,則具有完全相反的意思。漢民族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女性一直被賦予主內的角色,對女性的最高評價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觀念已逐漸淡化,但是女性依然不愿被稱做女強人、強女人。經過中英文化對比,學生就能明白“superlady,superwoman”之類的詞一般不用來形容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中國女性。

中英在文化習俗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也反映在英漢習語中,對應記憶法有助于學生對于詞匯的理解記憶和運用,如“英雄所見略同”,英語相似的表達為“Great mind think alike.”,再如“三思而后行(Think before you leap.)”等,學生容易下意識將相似詞匯表達等同記憶,然而英語與漢語畢竟來自兩種完全不同的語系,因而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應該進行必要對比,以助于學生對于詞匯的理解記憶。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一單元“wit”一詞,“at one’s wits’end”是一個很重要的相關表達,部分老師在該詞組的講授中翻譯為“黔驢技窮,江郎才盡”。事實上這兩者是不能一一對應的。考察一下中國文化,南朝江淹年少時以文才著稱,晚年詩文無佳句,人們稱他才盡了,是謂“江郎才盡”,比喻才思枯竭;而“黔驢技窮”來自著名的“黔之驢”,比喻僅有的一點伎倆也用完了,虛有其表,本領有限。[1]在英語文化中“at one’s wits’end”意為“not knowing what to do or say because of worry or desperation”即“智盡能索,張皇失措”,因而這組中英詞匯不能對應。在詞匯教學中通過考察中英文化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詞匯的意思,從而能夠正確使用。

3.典故引入法

英語與漢語一樣,都是擁有深遠歷史燦爛文化的優秀語言,因而英語詞匯中含有相當豐富的歷史傳說、文學或宗教中的人物事件,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這些典故潤澤了語言,使之豐富多彩、生動清晰,而且使人們更易于溝通思想。

在大學英語課本中此類典故比比皆是,在教學中教師若能對此仔細講解,不僅可以使學生真正理解該詞匯,還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生動有趣。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五單元“poetry”一詞的講授會涉及“poet”,及學生所熟知的“Poet Laureate”即桂冠詩人,這是英語文化所特有的,英美文化中“桂冠”象征榮譽和優秀,這源于羅馬神話中阿波羅的故事。詩神阿波羅愛上了河神的女兒達芬妮(Daphne),并熱烈追求她,害羞的達芬妮為了躲避阿波羅的愛,變成了一棵桂樹,于是桂樹成了阿波羅最喜歡的樹木。作為詩神,阿波羅下令將月桂樹葉編成花環作為獎勵詩人的冠冕,而獲得這種花環的詩人便稱為“桂冠詩人”(Poet Laureate)[2]再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冊第五單元“heel”,以及“one’s Achilles’heel”涉及一個典故,只有通過文化的導入典故的講解,學生才能理解這個表達不是某知名人士的腳后跟,而是其致命弱點(one’s weak or vulnerable point;fault,especially in sb’s character,which can lead to his downfall)。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運用典故引入法講授,可以使學生對于該詞匯印象深刻,消極詞匯很輕松地轉化為積極詞匯運用。

三、結語

正如鄧炎昌、劉潤清教授所言:“語言和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3]作為英語教師必須認識到文化的學習是英語詞匯輸入的一個重要方面。英語學習的最終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目的語文化的掌握水平。不僅如此,實踐證明,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這也符合教學規律,因而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文化因素,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進行文化的導入,這無疑對正確使用語言和成功地進行語言交際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篇7

充分運用實物道具來為學生創設真實的生活情景,可以將枯燥知識的學習與操練置于熟悉的生活場景之中,這樣可以避免訓練的枯燥性,增強整個教學的真實性與交際性,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來學習與內化語言,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更加富有趣味性與成效性。如“問路”這一內容,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來布置教室,標注上街道名稱,SuperMarket,PostOffice,Bank,Hospital等等,這些都是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從而將學生帶入真實的交際情景中,引導學生之間展開積極的對話,在對話中掌握相關的句型與語法。打電話、看病等等許多話題都可以通過創設真實的場景,來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真實的運用中理解知識,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駕馭能力。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交際情景

雖然運用圖片、實物等能夠為學生營造生動而直觀的教學情景,從而激發學生參與的激情,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情景會話,但是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而并不適合所有的教學內容。現代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那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直觀而動態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將學生帶入特定的交際情景之中,這要更能順利完成教學活動,利于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如NaturalDisasters,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模擬自然災害發生的場景,將學生帶入真實的場景之中,這樣更能帶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參與熱情,激起學生參與對話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就可以圍繞著具體的內容來展開積極的思維與對話。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為學生模擬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整體提高。

三、創編課本劇,創設表演情景

篇8

關鍵詞:宗教文化 英語詞匯 影響 英語教學

一、引言

詞匯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者語言能力的提高和交際能力的發展都離不開詞匯。基督教發源于中東地區,是公認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產生于公元前1300年的巴勒斯坦地區。公元4世紀,古羅馬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將基督教定為正統國教,基督教逐漸影響了西方的文化,對西方文明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直至現在,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基督教文化經過不斷的推進,已經融入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如文學、哲學、歷史、美術等,影響由深入淺、由少入多。而在這其中,對于英語語言的影響是不應該被忽視的重要部分。正如薩丕爾在《語言論》里的觀點:“語言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離不開文化存在。”[1]《語言學綱要》里對它們的關系也這樣解釋:“語言是一種符號,它作為人們認識、思維、交際表達的符號,參與文化形成的具體過程中。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2]由此可見,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為了更好地進行語言教學,我們就要全面了解文化,對英語的語言做深入的認識。

二、基督教對英語詞匯的影響

“外來宗教對一個社會的影響,不僅體現在人們的精神生活、倫理道德和哲學觀念上 ,而且也無疑會反映在語言上 ,如大量的宗教術語隨著宗教的傳播,逐步普及開來 ,最終成為人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普通詞語。”[3]基督教文化對英語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語法、語音、詞匯等。其中詞匯一直是研究的熱點,這主要是因為詞匯被認為是語言的基礎。詞匯的研究在語言研究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二是因為詞匯在對文化影響的反映上是最直接和迅速的。所以,我們研究任何文化對一門語言的影響都應當從詞匯開始。而且和基督教有關的詞語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是十分普遍的。就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如口語中頻繁使用的“Oh, my God”,“Jesus”,就有“God”和“Jesus”這兩個十分地道的基督教用語。所以,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基督教對于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刻地融入了英語國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體現出無論從理論還是實際上來說,研究宗教文化對英語語詞匯的影響的重要性。

(一)從一般詞匯看影響

基督教對于英語一般詞匯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宗教詞匯上。由于基督教已經滲透到了西方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基督教本身的發展過程中,針對關于宗教文化本身的詞匯的文化背景作一定的分析有利于體現原詞匯的宗教文化特點,以及這類詞匯在文章中的搭配應體現其宗教意義上的準確性和一貫性。例如:Christianity(基督教),Catholicism(天主教),Protestantism(新教,耶穌教),Puritanism(清教)。基督教的歷史進程中卻分化為許多派別,不同派別的教義有所區別,各有特點,了解不同教派中的宗教詞匯有利于對詞匯背后的文化內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再比如angel,theology,church等等也源自于宗教詞匯。

其次,基督教對于英語詞匯的影響還體現在基本詞匯上。例如,英語中表示“替罪羊”意思的單詞有fall guy,whipping boy,scapegoat等。但是,scapegoat有其獨特的宗教文化背景,其來源于《圣經》中亞伯拉罕用一只迷了路的山羊來代替以撒做燔祭,于是英語中就用scapegoat來指代人受罪的人,即“替罪羊”。 再如:還有一些從原來的宗教意義中逐漸派生出新的詞義,從而變成了英語日常詞匯。如:creature,源于《創世紀》,本意指上帝創造的東西,現在指生物。這些單詞的原始意義只用于宗教范圍內,而它們的派生意義則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因此它們的意義更活躍,使用頻率更高。

(二)從熟語看影響

熟語,又叫習語,是人們常用的定型化的固定短語,是一種特殊的詞匯單位。前面我們說的都是基督教文化對一般詞匯的影響,既然是探討基督教文化對詞匯的影響,那我們就不得不提其對熟語的影響,因為基督教文化對英語的詞匯的影響是全面,而且深入的。例如:“Apple of one’s eye”表示十分心愛之物、掌上明珠、心肝寶貝的意思。這個熟語來自于《圣經》中的:“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即:如同保護眼中的瞳孔一樣來保護我。 這里的apple不是蘋果的意思,指的是瞳孔,是用眼睛里最敏感最珍貴的部分來比喻心愛之物。又如:在《圣經》中多次出現的an eye for an eye,如“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 life for a life, an eye for an eye”,這里的an eye for an eye和漢語習語中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意思相似。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原是圣經或其教義中的典故,卻在基督教傳播、基督教文化深入的過程中經過精練而形成的英語習語,并迅速成為英語詞匯的一部分,被人們接受使用,基督教文化對其的影響可見一斑。而且在宗教文化對英語的影響中,基督教文化對英語熟語的影響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在英語語言史上,基督教文化不僅對宗教詞匯和基本詞匯有影響,還產生了大量的習語,這相對于其他宗教對于英語習語的影響少之又少的情況來看,足以看出基督教文化對英語詞匯的巨大影響。在英語教學中如果只是機械地解釋該熟語的意思,而不解釋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學習者是無法真正做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的。

三、詞匯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要熟練地掌握一種語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性。文化的內容積淀于語言之中,而在語言中,詞匯是最積極活躍的部分。所以詞匯在語言技能的發展中十分重要。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詞匯學習只重視掌握單詞的讀音、拼寫、詞形變化等表面層次,忽略了詞匯蘊含的深層文化含義,使得詞匯學習過程變得枯燥乏味。文化能力培養的缺失不利于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全面發展”。[4]因此,詞匯教學中文化導入研究一直以來受到英語教育者的重視,提出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也要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田亞亞(2009)指出:“英語教學中應當注重基督教文化的導入。”[5]基督教對英語詞匯的影響深遠,在詞匯教學中注意文化知識的導入,有利于學習者詞匯學習興趣的提高,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切實做到跨文化交際的要求。

詞匯教學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Inductive instruction(直接教學)和Explicit instruction(間接教學)。直接教學可以根據教學材料進行直接的詞匯教學,而間接教學是通過對教學材料的分析,在實踐中習得詞匯。無論是哪種教學方法在詞匯文化導入時都“應該遵循實用性原則、對照性原則、實踐性原則、文化互動原則”。[6]因此,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以及互動等途徑進行教學,提高學習者的詞匯習得效率與質量。

四、結語

經過前面的具體的分析,總結來說,基督教文化對英語詞匯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對英語詞匯的數量上的擴充。從內容上說,詞匯被分為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一般詞匯是人們常用的容易顯現文化影響的部分,而基本詞匯則是一個民族的人民日常都在使用的、不容易起變化的、比較穩固的、構詞能力強的詞匯的核心部分。基督教文化在英語中的影響由此可見,它不僅僅是對已有詞匯數量上進行擴充,還有很多基督教詞匯融入到基本詞匯的范疇,這些詞語不僅被頻繁使用,而且有的還擁有很強的構詞能力,至今仍然不斷地在生成新的詞語。其次, 促進英語構詞法的發展。在英語的發展史上, 圣經的翻譯使得眾多基督教詞語涌現, 促進了英語構詞法的豐富與發展。 經過對基督教文化對英語語詞匯影響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詞匯是語言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而且詞匯也反映使用該語言的歷史文化特色。離開文化背景,就很難準確理解詞語的含義,更談不上準確使用了。所以在英語詞匯的教學中,教師面對漢語文化影響下的學生,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對所教授的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加以深刻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在幫助學生學習詞匯時,準確把握蘊涵在詞匯之中,特別是熟語中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內涵。確實,基督教文化對于英語詞匯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本文只是對這個問題作了較簡單的研究和論述,但是其對英語詞匯教學的發展促進是值得我們去更加不斷深入的研究的。

參考文獻

[1] 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 陳登.論外來宗教文化在英語和漢語詞匯中的積淀[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

[4] 張華.論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7).

[5] 田亞亞.論基督教文化對英語的影響[J].商洛學院學報,2009(3).

篇9

19世紀意大利學派杰出的聲樂教育家弗•蘭佩爾蒂曾說過“一個歌唱者身上即使集中了為取得高度藝術成就所必須的天賦資質,但他若沒有掌握正確的咬字技巧,他仍會感到自己無活動能力,而且永遠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境地。”①民族風格或民族化問題雖然包括很多內容,但它的中心問題仍是語言問題。而語言問題的基礎就是聲樂語言的學習和訓練。

準確地說“臺詞”也好,“聲樂語言”也罷都是語言藝術,但是側重不同。“臺詞”最終要塑造鮮活的人物,“聲樂語言”要字字珠璣,腔圓字正,充分表達歌曲的意境。每每提及聲樂,人們往往想到的都是演唱一首首藝術歌曲,其實作為專業的藝術院校應當教會學生樹立更遠大的目標,也就是說能演唱單曲并將單曲唱好是必須的,作為一名歌唱演員最終還是要走向歌劇舞臺,具備通過歌唱的方式塑造人物的能力。一個民族聲樂演員必須具備全面完整的表現舞臺藝術語言的技能與技巧,具有豐富的舞臺藝術語言的修養。把聲樂語言基礎課僅僅局限在一般的“正音”范圍顯然是片面的。

在聲樂語言教學中應當重視呼吸訓練

(一)聲樂語言教學中呼吸訓練的重要性

提起語言課的訓練手段,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繞口令。而對于聲樂學習,我認為在基礎階段必需要使學生清楚人體的發聲結構,并要扎實呼吸訓練。正確的呼吸也是歌唱發聲的動力和基礎,是歌唱藝術表現的重要手段之一。發聲的準確與否、音質的優劣以及歌曲情感的表達是否準確到位,也都是與呼吸緊密相連的。

“如果學生具有好聽的嗓音,但他不想按藝術的規則去訓練他,不想透徹地掌握呼吸方法,那么他永遠也不能使得自然慷慨賜予他的這些寶貴條件輝煌地顯露出來,他不會成為一個具有風雅趣味的歌唱家,而只是一個叫叫喊喊的人……”②歌唱呼吸是屬于意識范疇之內的,是一種帶有目的性與技巧性的呼吸。它相對于生活呼吸而言具有更強的變化性,因為歌唱是為了表達一定的情感,是唱給別人聽的。演唱者在演唱時所面對的是廣大的觀眾,需要將自己的歌聲傳達到每一位聽眾的耳中。因此,這就要求演唱者的聲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與色彩的變化,而且還要有長時間的演唱能力,以及能夠根據歌曲演唱內容的不同需要,不斷地調整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的變化。這一切都是需要氣息作為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因此,歌唱呼吸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手段與技術手段,有其自身特有的一套規律。那么在教學中不僅要強調它的重要性還要設置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使學生掌握呼吸的這套規律和技巧。古意大利的格言是:歌唱的藝術就是呼吸的訓練。③

(二)關于胸腹聯合呼吸

胸腹聯合式呼吸是一種綜合運用胸腔、橫膈膜和腹腔肌肉來共同控制氣息的呼吸方法。歌唱中的胸腹聯合式呼吸方法,是建立在人們的自然生理機能狀態上的。從生理機能看,人體本身為這種歌唱呼吸準備了有利的條件。因此,也可以說胸腹聯合呼吸方法比其他呼吸方法更能充分地發揮人體的技能。它同時也是被目前中外聲樂界公認并普遍采用的、科學的、合乎生理規律的一種呼吸方法。其特點在于:

第一,由于它既具有胸式呼吸的靈活方便,又具有腹式呼吸的深沉持久,同時它還能夠使上下各腔體有機地聯系起來,因而它能夠全面地調動人體各呼吸器官的作用,能使胸腔、肋骨、肋間肌、橫膈膜和腹肌等相互配合,協同來完成控制氣息的任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二,由于吸氣時下降橫膈膜和張開肋骨同時并用,這樣就會使胸腔全面擴大,氣息容量也得到了增強。

第三,這種呼吸方式也使控制氣息的能力得到了加強,呼氣變得更為自然均勻、有節制,并能夠合理而有效地控制聲音的高、低、強、弱及色彩的變化。

第四,它還可以讓演唱者明顯地體會到呼吸的支點問題,使演唱者的音域得到進一步的擴大,并使高、中、低三個不同的聲區獲得整體的平衡與統一。這同時也就為演唱者在表現音樂作品時提供了更為良好的聲音效果與空間范圍。通過對以上幾種呼吸形式的初步認識,我們不難看出,當今世界上學習聲樂的人為何大多推崇胸腹聯合式呼吸法,因為它既克服了胸式呼吸法氣息過淺的毛病,又克服了腹式呼吸法氣息過僵、過死的弱點。

與此同時,胸腹聯合部位的肌肉組織是很容易被人們操縱的,并有很大的彈力和伸縮性,是儲存大量氣息的理想區域,也是使氣息強化的理想部位。此外,在氣息的儲存與控制上,這個部位比腹式部位更加靈活并富有彈性,比胸腔部位也更優越,不會出現由于強化氣息的彈力而導致的喉部諸多肌肉組織的過度緊張,以致影響聲音的質量。因而胸式呼吸與腹式呼吸如果單獨地應用于我們演唱當中,顯然是不合適的。而只有把這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使其相互作用、相互聯系,才能有助于我們獲得良好正確的演唱方法。

(三)具體呼吸訓練方式

著名的聲樂教授郭祥義先生曾撰文指出:“歌唱中的問題一般都出在呼吸上,氣息上的問題有都集中在吸氣上;吸氣上的問題都出在上一句唱完馬上抬胸吸氣……因此唱歌的人應當懂得一個規律:歌唱時,上一句落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吸。落得高,吸得高;落得低,吸得低。”④具體到教學中我覺得幾種可行的辦法是奏效的。

提醒學生注意兩種狀態。我們將其稱為“基狀”及“肌狀”。⑤“基狀”即是“基本狀態”,要求學生自然站立,兩腿開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肌狀”即是“肌肉狀態”,要求提顴肌,松頰肌,下顎微收,小腹微收,挺胸、立腰、肩頸松弛,牙舌喉均放松。

歌唱中的氣息不能到達位置原因并不在氣息本身,而是歌唱動力器官不協調所致。例如,歌唱的腔體沒有打開,上口蓋沒有提起,使通道不暢;發聲中沒有上哼下探,站姿不正確等。因此,在呼吸訓練之初必須強調這兩種狀態,通過訓練使學生能達到一種下意識的準備狀態,也為他們的歌唱打好基礎。

一點要領:使氣息慢慢進入猶如聞花香,直到兩肋打開,好似皮球脹滿,控制五秒再慢慢呼出。注意這里面提到的脹滿狀態實際上是一種橄欖球的狀態,經常有一些同學在練習過程中將胃部漲得很大,這是錯誤的,因為這種訓練方式是為了提高肋間肌、橫膈膜的伸縮控制力,胃部鼓起,氣息并沒有到達肋間及丹田。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有一點也是必需要注意的,在聞花香之前,要強調可以很自然地把氣息吸到較深的部位,這也是合乎歌唱呼吸的要求的。在體驗這個方法時,一是要注意控制氣息的速度,既不要吸得過于急速,也不要吸得過于緩慢。如果吸得過快,就會使氣流因過分地沖擊鼻前庭而受阻,深入不下去;如果吸得過慢,就會造成氣流的淺而散。

用“打哈欠”的方法來體會一下吸氣的感覺。在聲樂教學中這種方法之所以被人們廣泛地接受和運用,就在于這種方法完全符合歌唱呼吸的要求。因為人們在打哈欠時全身是處于一種最為自然的狀態。在打哈欠時人們都會有一種軟腭上提、喉頭向下、聲帶張開、口腔向上打開,同時胸部與兩肋向外擴張,膈肌隨之緩緩下降的自然動作。正是這些最為自然的動作,才能把我們的呼吸器官調整到最佳的歌唱狀態當中,為獲得良好的吸氣習慣與狀態,而且還能為我們掌握良好的聲音位置、音色以及獲得良好的共鳴提供了正確而科學的方法。

用“哭泣”的方法也是同樣可以體會到吸氣的感覺。在這里面需要強調的是,不能口鼻并用,因為長時間的口腔快速吸氣,會導致訓練者喉頭有不必要的摩擦,反倒增加了咽炎的患病幾率。這種訓練方法有助于其克服胸部緊張與聲音缺乏彈性的毛病。當人們哭泣時,下面的幾對肋骨會自然地擴張,而上面的幾對肋骨也會相應地擴大,同時整個胸腔的長度也在不斷地增加,這就自然地為氣息的深度與飽滿提供了最佳的生理狀態,同時也為我們歌唱的質量奠定了一個良好堅實的物質基礎。

生活中的呼吸與歌唱中的呼吸是有著很大差別的。這是由歌唱的藝術特點所決定的。演唱者為了掌握持久、勻稱、優美的聲音,就必須學會持續、平穩、有節制、規律地控制氣息。因此控制呼氣的節奏,是這一階段的要義。在呼氣時,一定要注意吸氣后不要馬上吐氣,而仍要有意識地保持吸氣的狀態,以免氣息流失掉。呼氣的關鍵在于能否對氣息的正確控制和保持。同時,控制呼氣的力量也要適度。如果“保持”的力量過大,就會把氣息壓在下面,致使氣息不能順暢地呼出;如果“保持”的力量過小,呼吸便保持不住,氣息就很快地耗盡,也就沒有了支持,聲音就變得干澀,缺少穿透力。例如,我們在拉小提琴時,如果手中弓的力量太大,拉出來的聲音就很嘈雜,聽起來也是雜亂無章、不悅耳的。又如,當我們手中握著一捧沙,攥得過緊,沙反倒會從指間溢出。從上述的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得知在氣息的控制與保持上,應堅持適度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保持住了氣息,又使氣息的呼出顯得勻稱、自然、流暢。

擴充詩詞朗誦的訓練容量

詩詞屬韻文。詩詞語言精煉,意境深邃。一首好詩使人感到韻味濃郁,詩意盎然,往往是由于它創造出了生動感人的意境。除無詞的聲樂作品之外,其他各種體裁的聲樂作品本身就是詩詞與音樂的有機結合。詩的語言形象為音樂創作提供了藝術構思的基礎。詩的內容、形式、結構、韻律、節奏對音樂的表現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聲樂語言要想達到藝術的層面,必須要掌握表現語言的能力,否則聲音或其他條件再好也無濟于事。18世紀德國瓦格納派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利里•雷曼曾論述:“許多人認識不到,他們應當首先有這樣的老師教會他們的朗誦法:這些教師能夠向他們表演怎樣把元音發得純美,把輔音發得正確而清楚,以使那些字有適當的音。任何人當他對本國語言一無所知——更不用說當他在說話時有許多可怕的毛病的時候,怎們能期望用外國語歌唱呢?我贊成把朗誦的學習當作一切歌唱的預備課來學。沒人認識到:它將使歌唱教師的工作變得多么簡單和有效。”⑥正因如此,訓練說話的聲音,使其能夠正確地、清楚地朗誦詩歌而不感到吃力,應當把其做為聲樂語言訓練的主要學習內容。

意境是詩的靈魂。意境就是指作品中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即形象鮮明,情景交融,使讀者如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強烈的感染。將詩詞的意境之美深刻理解了,在演唱過程中才能夠建立起內心的表演信念,眼神和肢體才不至于僵化空洞。例如林徽因的《一首桃花》,創作之初僅是一首小詩,后成為歌劇《再別康橋》的選曲。桃花/那一樹的嫣紅/像是春說的一句話/朵朵露凝的嬌艷/是一些/玲魂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勻的吐息/含著笑/在有意無意間/生姿的顧盼/看/那一顫動在微風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邊/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跡!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詩,很多學生在演唱這首歌曲時只關注了演唱的技巧,而忽視了對作品的理解與表達,往往看見他們的眼神是空洞無物的,你從演唱中很難看出桃花開在哪里,他要通過演唱表達一種怎樣的情緒。

(一)教會學生把握詩詞語言的目的性

“詩言志”,“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志,就是作品的主題思想。作家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他的文學作品是在自己世界觀的指導下對所反映的生活的評價。作家寫作總是要有目的,通過對事物的闡述、描繪,表達自己對事件的態度。因此,我們拿到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闡明什么思想,宣揚什么,批評什么等。對以上這些問題有了明確的認識,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把作者的語言化為自己的感受。分析作品,不能僅僅停留在理性分析上,要在分析的過程中,感受作品的內容,把對作品的理解變為自己的演說愿望,隨著理解的不斷深入,產生一種躍躍欲試再創作的欲望。對主題的分析,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地加深理解。分析的目的,不只是弄懂,而是為了更好地表達。

(二)使學生會理清作品層次

生活中說話也好,作家寫作也好,往往不是把思想和盤托出,內在的思想活動要比說出來的話豐富得多。很多優秀的作品,都是語言精煉、含蓄,以一當十,使人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許多深刻的含意并沒有寫在面上,而是隱藏在字里行間,暗示其中,耐人尋味,發人深省。這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恰恰正是語言的思想實質所在。所以,我們必須深入挖掘、探討語言的內在含意,反復推敲,找出那激發作者發表某些思想的真正意圖,這樣,說的時候,語言就有了內在根據,做到心中有數。分析作品,不能僅僅停留在理性分析上,要在分析的過程中,感受作品的內容,把對作品的理解,變為自己的表達愿望,隨著理解的不斷深入,產生一種躍躍欲試再創作的欲望。

(三)教會學生如何構建內心視像

我常常和同學們交流,當前奏響起時實際上你已經進入表演。你在前奏里看到什么,將直接影響到你如何張嘴歌唱。生活中,每當我們講述經歷過的某件事或所熟悉的某個人,這些人和事就像放電影一樣,重新在腦子里浮現。這些形象是隨著人的思維活動而自然產生的,是具體、生動、豐富的,這就是表演術語中所說的“內心視象”。

因此要教會學生們在拿到歌詞之初,必須先建立內心視象,令作品的藝術形象在我們心中活起來,心中有形才能言之有形。為此,我們必須反復認真地研究作品,從字里行間找出事物的特性。例如《你是這樣的人》這首歌:這首歌曲飽滿深情地贊美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歌唱家戴玉強演唱這首歌曲時,大屏幕不斷閃回的工作、生活畫面,音容笑貌如此親切,歌唱家在演唱中字字珠璣令人動容。在欣賞這首歌曲的時候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戴玉強對歌曲的理解非常深刻,而對于二度創作的表現基調也把握得恰如其分。

講述一個人,就要去揣摩這一具體人的外形和精神,他的舉止言談,內心感情,行為邏輯,熟悉他就像熟悉生活在自己周圍的人一樣。這樣,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才能說得具體、生動、形象鮮明。設身處地就是感受的過程,當然,這個“感受”絕不是一種主觀的空想,它基于平時對生活的觀察、體驗,有賴于對作品的深入研究,對作品體會得越深刻,所產生的感情也就越強烈。詩詞在藝術形式上的顯著特點是:音韻和諧,節奏鮮明,這也是詩詞區別于其它文學樣式的基本特征。詩詞是最富于音樂性的語言藝術。換而言之,歌詞與詩詞實則同出一轍,都要講究格律,主要是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

(四)教會學生朗誦中的表現力技巧

拿到詩歌也好,歌詞也罷,在文中要畫出輕重強弱,找準重音。生活中我們為了把一句話或一件事說清楚,往往把主要的詞加以強調,以此引起對方的注意,使對方了解其意。語言中的輕重強弱,可以說是在每句話里都存在的,對語句的重音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加重,強調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加重增強音可以達到強調的目的,有時放輕減弱,同樣也可以突出重點。在需要強調的詞的前后運用停頓,也是一種方式,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篇10

電視文化 職業教育 作用

一、電視文化與職業院校學生心理的時代特征

1.電視文化更能體現人本精神

21世紀社會文化的迅速發展,大大改善了我國的收視環境。電視媒體應觀眾心理需求努力創作、拍攝新的作品,電視文化的發展出現空前的繁榮,電視節目內容豐富,并程多元化發展。近年來,電視文化發展有一個顯著的時代特征,就是更加注重人本精神。以格調寬松的電視談話節目為例,其蓬勃發展是一種文化現象。在人本的參與,話語的互動中,它更能體現時代氣息。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說事》,是以問題討論和信息交流為形式的自我抒解類的談話節目;《人物》是反映藝術家人生歷程和情感的談話節目等,都充分展現了電視媒體對人本精神的傳播。

2.職業院校學生心理特征

從職業院校學生心理特征來看,他們正處在青春期,心理發展處在不穩定的成長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和事物的影響。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近似殘酷的就業競爭也給他們帶來了較大的生存壓力,促使學生個體不可避免地產生無助、孤獨、焦慮的心理。加上學校的課程安排較為單一,缺乏吸引力,使得不少學生養成一些不良習慣。如果心理上失調和不良行為不能得到及時調整,任其繼續存在而蔓延,不僅會影響到個體的心理健康,同時對集體的健康發展也非常不利。

目前,不少職業院校給學生在教室或宿舍配備了電視,但這些配置發揮的作用很少,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教育環節的缺失。因此,充分利用電視文化來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引導他們培育健康心理,是職業院校教育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

二、電視文化對職業院校學生心理的影響

1.電視文化對觀眾心理的影響

從文化學的角度說,所謂影響力是指文化活動者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左右社會和他人行為的能力。因此,影響力實際上是一種控制能力,表現為影響力的發出者對于影響力的收受者在其認知、傾向、意見、態度和行為等方面的控制作用。電視傳媒影響力是通過電視節目的傳播形式和傳播過程實現的。從本質上看,是電視媒體由節目“吸引注意”與“引起觀眾認同的變化”兩個基本的部分構成的。

而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受他們心理特征的影響,在“吸引注意”與“引起觀眾認同的變化”的影響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心理認知的基礎上,對他們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2.電視文化如何影響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

(1)吸引注意以達到情感交流

觀眾在欣賞電視節目時,按照心理的信息接受方式,同人物一起感受和經歷種種愉悅和苦痛,使那些積郁于心頭的愉悅和痛苦等情感得到宣泄。對于職業院校學生這樣的受眾,他們正處于青春期,情感豐富而敏感,很容易融入電視節目情感之中,達到情感的交流。如青年較為喜歡的電視劇《藍色生死戀》,帶給他們不僅僅是讓人難以釋懷的純潔愛情,更讓他們迷戀的是與主人公的同哭同樂,酣暢淋漓的情感共鳴,使得郁積于心的情感得到宣泄和釋放。

(2)契合以引起心理認同的變化

電視文化以受眾心理為出發點,契合觀眾的心聲,實現情感共鳴,從而引起心理認同的變化。如《激情燃燒的歲月》、《我的青春誰做主》、《回家的欲望》等優秀電視劇,人物的情感以及體現于其中的思想、觀念無不與觀眾的心理完美契合。對于職業院校學生這樣的受眾,電視劇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曲折復雜的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與他們相共鳴的人生理想、追求、道德觀、價值觀等,以引起心理認同的變化。

(3)通過心理認同的改變影響學生的行為

由于職業院校學生心理處于逐漸成熟的階段,當他們在受到電視文化的影響心理認同發生變化時,他們也會模仿電視劇人物或他們崇拜偶像的行為。這種行為的模仿,表現在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等各個方面。而這種學習往往是內隱的,悄然發生的,甚至連學習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發生這些變化的。這種個體行為方式的內隱學習對于個體一生的發展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應該指出的是,當前電視文化的發展也不是盡善盡美,有些創作者追求商業趨利主義,迎合市場的口味和低淺層次觀眾的消閑心理,出現了媚俗乃至庸俗的文化現實。這些電視文化對觀眾,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會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因此,應該發揮優秀電視文化的引導作用,推進職業院校學生向健康方向發展。

三、如何發揮電視文化對職業院校教育的作用

1.充分了解職業院校學生對電視文化選擇的多樣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視文化的層次選擇,取決于觀眾的分層。社會學家把美國社會欣賞需求分為高等文化、中上等文化、中下等文化、下等文化和低等文化五個層次。在我國,就電視傳播的受眾來說,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人數最多的是中層。應該說,職業院校學生的欣賞需求處于中間層次,他們對電視文化的選擇呈現多樣性的特點,有的喜歡悲劇,有的喜歡喜劇,有的欣賞高雅嚴肅的精品,有的偏愛滑稽幽默的通俗劇。使得職業院校在為學生選擇開通電視節目時,既要注重他們共性,又要照顧他們的個性。

2.給學生有選擇的播放優秀電視節目

在發揮電視文化的作用時,職業院校不應當只將電視等設備配備上就算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要有重點的開通優秀節目。對于職業院校學生而言,優秀的電視節目應體現在其所反映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上。如時政新聞類的節目,反映當代青年勵志的電視劇,案例分析類的紀實片,適合青年審美品位的休閑娛樂節目。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電視和多媒體,播放一些成功人物的創業故事,也可播放一些寓教于樂的節目。通過有選擇的開通優秀頻道或通過多媒體播放有教育意義的短片,使學生與之契合,從中收益,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健康發展。

3.科學安排學生觀看電視節目的方式。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學生觀看電視節目的時間,按照選取的優秀節目,列出某一段時間的節目列表,并組織學生觀看。另一方面,要盡量安排學生進行集體觀看,并在觀看后,組織大家進行交流或討論,這樣既可以搭建學生溝通交流的平臺,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健康情趣。當然,這些都可以發揮班委的作用,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還可以促進班級的團結,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另外,還可以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組織學生撰寫電視評論等方面的文章,促進學生提升對電視文化的感知能力,使電視文化與學生心理形成互動,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范曉雁.電視也應“以人為本”.內蒙古宣傳,2001,(21).

[2]孫捷敏.對電視媒體影響力本質的一種認識.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