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三農范文
時間:2023-04-03 08:29: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服務三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以國家科技支撐重大項目為依托, 突破“信息助農”技術瓶頸
科技廳組織區內外專家根據寧夏農村信息化建設特點完成了“西部電子農務平臺”開發并投入應用服務。平臺通過“數據資源共享、農業生產管理決策、示范區建設”三大模塊構建起寧夏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利用搜索引擎整合全自治區52個農業網站資源,建立了自治區級中心數據庫,共完成了10大類42個庫240多萬條信息,開發了39個農業信息系統和45個屬地化信息決策系統,完成農村信息化技術與應用等26套多媒體課件,推廣應用農村科技等各類服務系統和數據庫98套(個)。
以星火科技12396省域試點工作為基礎,創新了“信息助農”服務模式
結合科技部12396星火科技省域試點工作,在提升已建的500個星火科技12396科技信息服務示范點的基礎上,在全區形成了671個科技信息服務示范點。全區各地緊貼實際,面向“三農”,把提供科技服務與開展網上查詢、電子商務、黨員遠程教育、文化大片放映、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勞務培訓等服務相結合,廣泛開展信息服務。一是將站點建在合作組織里,面向社員(會員)提供服務。彭陽縣中藥材專業合作社通過網上信息平臺,為社員向廣西、河北、陜西等地銷售各種中藥材150余噸,創造利潤13.6萬余元。二是將站點建在龍頭企業里,面向周邊農戶提供服務。寧夏金福來羊產業公司信息站充分利用企業人才、技術、信息和市場等資源,引導農戶發展養殖業,降低風險、增加收入。三是將站點建在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上,面向與其共同創業的農戶提供服務。靈武市科技特派員王桂花,借助農業科技服務110,與農資店經營相結合,將信息服務寓于經營當中,探索出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科技信息服務的長效機制。四是將站點建在農貿市場里,實現農產品網上營銷,平羅縣“石嘴山市寧農農產品電子商務中心”,聯結各個信息站,年交易額達8000萬元。五是將站點建在集鎮上,面向周邊農民集中提供服務。永寧縣6個鄉鎮建設“農民網吧”,可容納15人同時上網,并利用縣閉路電視系統開設的“空中課堂”傳播科技知識。
篇2
一、強化“三農”客戶經理隊伍建設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客戶經理素質
一是針對農村鄉鎮面廣、 營業網點多,服務“三農”客戶經理不足的實際,該社通過對機構和人員的重新整合配置,不斷充實“三農”客戶經理隊伍。目前全社“三農”客戶經理已基本能夠滿足服務“三農”的需要。二是通過多種形式,定期和不定期開展對客戶經理業務技能、營銷技巧的培訓,自2009年以來,先后組織學習和培訓10余次,有效提高了客戶經理的業務操作和營銷技能。
二、深入調查,抓住重點,提高放貸積極性
結合縣域經濟的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方向,聯社科學制定了信貸服務方案,努力做到提前介入、及早安排,把涉農作為營銷重點,多管齊下,支農貸款和個人貸款一起抓,要求各社主任帶頭抓營銷,充分發揮表率作用,深入企業和鄉村農戶家中掌握實情,了解資金需求,極大地滿足縣域經濟發展的需要。2010年,聯社緊緊圍繞縣委、政府發展戰略部署,適當增加信貸投放,積極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了解武川縣招商引資項目進展情況和企業資金需求,在政府牽頭的情況下搞好項目對接。聯社在支農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重點抓了中棚馬鈴薯種植和棚圈養殖業建設,共計投放優質貸款1.2億元,并充分利用當地土地資源優勢,與種植、養殖專業合作,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產購銷一條龍,促進了農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適時投放貸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
2011年入春以來,聯社圍繞縣委、縣政府年初關于春備耕生產工作的部署,結合自身經營情況,了解春備耕生產所需資金狀況,及時制定信貸投放計劃,掌握春備耕生產的資金需求,以陽光放貸模式,現場辦公,提高了辦貸效率,也保證了資金直接到達農民手中,滿足了農民春耕生產的資金需求。為支持武川經濟發展采取的具體措施:一是以“惠農卡”為載體,積極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支持農業生產。對農戶主要是以支持化肥、地膜、農機具配套等為主,抓住發放農戶貸款的有利契機,加強支付業務和征信系統的宣傳,讓農戶全面了解惠農卡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累計發放農戶貸款4.6億元,發放“惠農卡” 9.2萬張,深受廣大農戶的歡迎。二是在滿足春備耕生產貸款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其他涉農的貸款。三是在資金有余的情況下,發放中小企業貸款,鞏固和發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經營效益好的客戶。為企業正常經營提供了資金保障。四是簡化審批手續,縮短審批鏈條,采取靈活多樣的審批方式,有效提高信貸審批效率。五是提高服務質量,更好地為城鄉客戶提供快速便捷熱情周到的服務。
篇3
一、服務地方有實力。該縣農信社充分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堅持"面向縣域、面向中小企業、面向社區"的市場定位,立足縣域,支持"三農",鞏固普通農戶,做大產業經營戶,做實優質大客戶。重點支持工商信用戶、產業經營戶、農業產業化籠統企業和地方骨干企業,既做大做強了信貸規模,又調整優化了信貸結構。支農貸款和個體工商戶、農村企業、農村經濟組織占比90.42%,既支持了縣域經濟發展,又促進了經營效益的提高,信貸業務開展在全市位居前列。
二、支持產業集聚區。在保證"三農"資金供應的基礎上,該縣農信社集中資金幫扶了一大批縣域龍頭企業的發展,并開發了企業法人聯保體、小微企業貸款綠色通道等新的信貸產品以服務縣產業集聚區經濟。重點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各種新型貸款模式。截至目前支持太康企業131家,發放企業貸款余額26.3億元,其中重點支持的項目有鍋爐產業4.8億元、農業合作社4.7億元、紡織行業5.9億元、其他企業10.9億元。
三、城鄉結算主渠道。該社的銀行卡--金燕卡,全國通存通兌,ATM等自助設備達到52臺,平均每個鄉鎮近2臺,與近300臺的助農取款、移動POS機相輔相成,覆蓋全縣所有鄉鎮,讓廣大農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現代金融服務,奠定了信用社服務農村金融的堅實基礎。
四、改制商行見成效。目前全縣農信社股權改造工作全面完成,溢價發行股金,與省內優質企業達成股金購買意向并獲得上級部門批準,各項監管指標已達標,并將申報改制工作,實現農信社發展歷史性跨越。
五、重點扶貧顯擔當。太康縣農信社作為地方性金融機構,在穩健經營科學發展的同時,堅持扶貧與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相結合,先后投放980萬元信貸資金和90萬元扶持款項幫助貧困村改善基礎環境建設和教育條件,提升村民知識水平和脫貧內動力,帶動了行政村的經濟發展,村貌發生巨大變化,干部群眾思想觀念明顯轉變,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農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得到縣委、縣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高度肯定。
篇4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回顧過去5年,可以肯定地說,“十一五”時期是農行“三農”金融發展的“黃金期”。
2007年以來,農行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確定的“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原則,明確服務“三農”發展戰略,創新金融服務,增加信貸投放,努力為“三農”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面金融支持。
“十一五”期間,農行按照中央面向“三農”的基本要求,確立了“縣域藍海”發展戰略,制定了《中國農業銀行“三農”業務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了新時期農行服務“三農”的總體思路,明確了未來三年、五年、十年要達到的目標,到2011年“三農”貸款比2008年翻一番,到2013年“三農”和縣域信貸投放超過兩萬億元。
圍繞中央確定的“三農”工作中心任務,農行不斷加大對“三農”和縣域的信貸投放。截至2010年11月末,農戶貸款余額達到2905億元,是2008年的2.9倍。農行全面落實與產糧大省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支持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和糧食核心區建設,為458個產糧大縣提供貸款,貸款余額達到5500多億元。在支持產業化龍頭企業方面,農行為全國89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中的592家提供金融服務,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余額737億元。支持縣域中小企業近3.3萬家,貸款余額7338多億元;農村基礎設施貸款余額近3000億元。2008年以來,農行縣域新增存貸比一直保持在65%以上,基本實現縣域組織的資金用于縣域。
過去5年,農行不斷拓寬“三農”服務渠道。通過改擴建和遷建現有網點優化網點布局,擴大輻射范圍。目前農行縣域網點總數達1.27萬個,相當于工、中、建、交四行縣域網點的總和。還積極與農信社、郵儲銀行、供銷社、“萬村千鄉”農家店等合作,提供更便捷、更全面、更有效的金融服務。在流動渠道建設上,創新流動客戶經理組、流動服務車、馬背銀行等方便快捷的服務模式。在電子渠道建設上,加大“離行式”自助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電子支付渠道的建設力度,累計向農村和縣域投放24小時自助設備17529臺,自助服務終端4971臺,POS機11萬部,轉賬電話81萬多臺。
針對普通農戶、種養大戶、多種經營戶和廣大個體工商戶,農行分別開發了農戶小額貸款、農村個人生產經營貸款、惠農信用卡和個人商鋪經營權質押貸款等產品。研發了具有支付結算、補貼等多種功能的惠農卡,截至2010年11月底,農行惠農卡發放已達5739萬張,授信總額1583億元,通過惠農卡為560多萬農戶發放小額貸款,貸款余額超過980億元,惠及2億多農民。目前,匯集在農行“三農”金融產品統一品牌“金益農”下的通用和特色產品達223種。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如何緊貼新時期“三農”金融需求,支持農民生產經營和消費升級,落實中央強農惠農的政策措施,是有志于面向“三農”的金融機構必須認真解決的問題。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期間,農行董事長項俊波表示,農行將跳出傳統服務“三農”模式,進入服務“三農”轉型新時代,以轉型帶動創新,努力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項俊波提出,農行不能停留在網點眾多的優勢上,而應利用科技創新,嘗試以電子服務渠道逐步替代傳統的人工服務模式。在人民銀行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目前農行在重慶、貴州、湖北、陜西等10多個省份已開辦轉賬電話、POS機小額取款等業務。
提供小額信貸是銀行支持農戶發展生產的傳統業務,但隨著城鄉金融壁壘的打破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對刷卡消費、小額取現、理財等日常金融需求不斷增加。在繼續加強“三農”信貸服務的同時,農行將適時推進服務轉型,為農民提供更實惠便捷的服務。
篇5
產權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12月16日,湖北丹江口農村合作銀行正式揭牌開業。成立于1952年,走過58年風雨歷程的丹江口市農信社完美謝幕,實現華麗轉身,變身為“湖北丹江口農村合作銀行”,它是丹江口市農信社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這是今年十堰市首家、全省第6家獲準開業的農村合作銀行,它標志著該市農信社產權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同時也揭開了丹江口市農信社的改革和發展的新篇章。
各項存款實現歷史性跨越式增長
農合行始終堅持存款是立行之本、興行之源、發展之魂的經營理念,把大力組織資金作為支持市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促進農合行又好又快發展的保障閥。一年來,丹江口農合行通過搶抓旺季抓存款、移民抓存款、項目抓存款等措施實現了存款跨越式增長。截至12月底,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6.39億元,比年初增加4.04億元,增幅32.7%。存款規模創歷年最好水平,實現超計劃、超同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信貸支農業務得到全面鞏固
2010年,丹江口農合行以開展“進農戶、入社區、走百企、訪千店”活動為契機,堅持把支農工作作為做大信貸規模、爭取地方政府支持改革的重要抓手,通過樹立“小貸款大市場”的理念,圍繞支農鏈條,細化支農舉措,推廣支農服務“五個一”模式,有效提升了信貸服務效能,扭轉了農戶貸款投放不足的被動局面。截止12月底,各項貸款余額達到8.8億元,比年初增加2.57億元,增幅41%,其中,涉農貸款余額達到近8.4億元,占貸款總額的95%,涉農貸款增幅、增量、占比均實現了省聯社要求的“三個高于”的目標。
現金款項押運順利實現社會化
2010年,丹江口農合行經過精心組織、協調運作,與十堰市保安押運護衛有限公司正式簽定押運服務合同,從9月1日開始,轄內15個營業網點的現金款項全部交由保安押運護衛有限公司押運,標志著農合行現金款項押運順利實現社會化。農合行現金款項全面實行社會化押運,是該行在現金押運工作上的一次重大舉措,降低了現金款項押運途中風險,提升了安全保衛水平,為農合行安全穩定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
“合規建設年”活動取得顯著實效
2010年是湖北省“合規建設年”。自活動開展以來,丹江口農合行高度重視,始終將其作為保障農合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作抓好落實,堅持從“教育、制度、監督”三個方面入手,建立“思想、約束、懲處”三道防線,從嚴防范“信貸、操作、案件”三大風險,逐步了形成主動合規作風,完善了合規風險管理體系,構筑了案件治理長效機制,使“合規創造價值”和“合規人人有責”的理念深入人心,促進了各項業務穩健快速發展。
貸款新規得到全面落實
一年來,丹江口農合行深入貫徹落實銀監會“三個辦法、一個指引”貸款新規,堅持從提高認識、完善機制、跟蹤檢查入手,通過配備支付崗位人員,落實賬戶監管、合同管理、受托支付、貸后管理等制度,轉變了傳統的貸款觀念,有效防止了客戶挪用信貸資金的現象,全面提升了信貸精細化管理水平,初步構建起了依法合規、職責明確、有效制衡、風險可控、信貸資金流向可追蹤的全新信貸管理體系,營造了風險防控有效、信貸投放有力、信貸結構優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多贏局面。
民主評議行風工作取得成效
根據2010年度根據湖北省聯社合丹江口市糾風辦行風評議工作的部署,丹江口農合行以轉變工作作風為目標,以提高行業形象為根本,以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為主線,抓住熱點,突出重點,攻破難點,扎實開展行風評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對丹江口農合行加強行風建設、深化優質服務、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所做貢獻的最高評價和回饋。在全市15個公用服務類行業中取得了第3名的較好成績,位居全市各家金融機構之首,同時也完成了省聯社“保三爭一”的目標。
會計事后監督中心正式運行
2010年3月7日,丹江口農合行會計事后監督中心正式成立并運行。事后監督中心隸屬于農合行財會統計部,對轄內所有營業網點的會計業務經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事后監督。它的成立和運行,對加強農合行內部控制,規范會計業務操作流程,減少業務差錯,防范操作風險,保障資金安全,提高會計核算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促進了該行各項業務健康穩定發展。
資產質量進一步優化
一年來,丹江口農合行牢固樹立貸款質量生命線意識,始終把加強信貸管理、防范操作風險、優化資產質量作為增加經營收益的助推器和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保障閥,取得了明顯成效。截止12月底,清收不良貸款831萬元,置換不良貸款2.08萬元,核銷呆帳貸款309萬元,不良貸款率為2.32 %,比上年末下降1.88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170 %,比上年末提高89個百分點。
篇6
“三對接”是把學校專業教師直接派到縣(市、區)、駐在村,實現學校與地方對接,科技與產業對接,教師與示范戶對接。實施“三對接”是農職院校發揮傳統專業的辦學優勢,集中人才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重要體現;是學校培養和鍛煉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專業教師可借此機會緊密結合生產實際,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轉化在產業上、貢獻體現在農民增收上,實現自身價值;也是學校實現科學發展,增強在當地經濟中的輻射作用,擴大社會影響,爭取地方政府支持的重要途徑。教師服務“三農”的能力在實戰中得到長足發展。
一、對接縣市,規劃產業發展
學校和有關縣(市、區)“一對一”的校地掛鉤,幫助解決現代高效農業產業發展技術難題,為對接縣主導產業發展提供有效技術服務,每個產業建立1個科技示范基地,通過零距離科技服務提升產業發展層次,推進“一縣一業”發展,使本區域內的八所農職院校對接縣市的主導產業規模擴大了15%左右。教師在開展調研論證,結合當地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求,與地方農業部門共同制定高效農業規模化等產業發展規劃,為農業產業升級描繪藍圖。在幫助縣(市、區)制定特色主導產業發展規劃的過程中,教師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二、對接產業,培育“一村一品”
駐村教師充分利用“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平臺,開展農業優勢主導產業技術攻關,切實加強種子種苗引種繁育,著力建設科技示范基地,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如在豐縣建造國內首家蘋果避雨栽培棚,在高郵市圍繞全面提升有機稻米、揚州鵝及羅氏沼蝦市場競爭力和產業化經營水平的目標,著力構建“公司+產業協會+農戶”等形式的利益共同體,制定“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體培訓”的科技推廣方案,大力開展“訂單種養”或“合同生產”。在濱海縣推進“良種工程”,實施以蘇牧1號白鵝、蘇姜黑豬為主的種源引進推廣工程,促進兩大優勢產業發展,壯大“一村一品”建設。“一村一品”培育,也加速了院校和教師科技成果的轉化。
三、對接農戶,引領農民增收
即教師與村“一對一”對接。農職院校教師作為對接鄉鎮的科技特派員,駐村擔任科技村長,全面開展駐村入戶科技服務,為所在村、示范基地和農戶排憂解難,從田頭到市場,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成了當地農民心中科技入戶的“活名片”,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深受當地政府和群眾歡迎。
駐村教師通過現場指導、集中培訓、發放技術資料等多種形式,開展科技服務,做到“三個到位”:一是技術指導到位。采用“手把手”、“面對面”的技術指導方法,指導示范戶采用高產高效新品種和高效生態安全新技術。把主推技術與常規技術集成優化,新技術與實用技術配套組裝,在示范戶中全面推廣,提高了技術應用的綜合效應,增產增收效果十分明顯。二是技術培訓到位。建立“駐村教師――核心示范戶――輻射帶動戶――廣大農戶”的多級式科技推廣網絡,根據不同特色村、不同農時季節、不同種植模式,采取集中培訓與分戶培訓相結合,通過舉辦培訓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信息、發放品種簡介和技術講座資料、農林信息資料等形式,使種植戶了解、掌握、應用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三是培育新品牌、開拓市場到位。根據當地實際,幫助成立相關產品生產營銷合作組織,輔導開展農產品商標注冊、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
篇7
“滑縣農行在農業生產、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上,在發展農業、資金助農上,不僅是主渠道,更是主力軍。”安陽市一位領導這樣向記者介紹滑縣農行在支持三農發展中的作用。
截至今年6月末,滑縣農行向縣域各類經濟實體凈投放貸款51550萬元,發放惠農卡119854張,全行惠農卡授信總戶數23912戶,農戶小額貸款余額達46794萬元……一串串耀眼的數據就是滑縣農行支持當地三農發展最好的例證。
“2008年以來,我們積極圍繞縣域重點產業,大力支持廣大農戶開展生產經營,積極服務滑縣優質企業和新區重點建設項目,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次受到市、縣政府的表彰。”談起服務當地經濟發展,滑縣農行行長蘇海耀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7月31日,記者來到了這個連年被中國農業銀行總行授予“服務‘三農’先進縣支行”的滑縣農行,探尋該行多年來默默無聞支持三農發展所走過的足跡。
小額貸款助農富
“是滑縣農行圓了我承包土地的夢想。”滑縣四間房鄉潘寨村糧食種植大戶趙善富激動地向記者說。趙善富承包的800畝農田在購買農資時資金缺口很大,滑縣農行給他送來了“及時雨”——發放貸款9萬元,讓他及時購買了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由于管理到位,他種植的玉米由往年的畝產55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玉米銷售收入當年增加近10萬元。
趙善富僅是滑縣農行重點支持糧食種植農戶的受益者之一。為支持高平鎮蔬菜基地建設,該行向高平鎮農戶發放惠農卡15420張,辦理農戶小額貸款授信1383戶,金額2975萬元,累計發放貸款3875.4萬元,使高平鎮的蔬菜種植面積和影響力日益擴大。此外,該行還對專業養殖戶和特色產品加工戶給予支持。他們圍繞道口燒雞生產、農產品加工等產業鏈,根據其生產周期和加工需求,及時發放貸款,有效解決了農戶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
滑縣農行在信貸投放工作中,按照滑縣縣委、縣政府全民創業、加快發展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六大產業鏈,突出支持重點鄉鎮、重點區域、重點村和規模型農戶,進行整村推進。對整村推進的村,該行積極實施批量發卡,批量激活的方式。對農戶小額貸款,則實施集中申請、集中調查、集中授信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放貸款效率。
與此同時,滑縣農行在全縣投放24小時自助設備30臺,自助服務終端2臺,POS機85部,轉賬電話658臺,大大改善了農村地區的用卡環境。對于沒有農行網點的鄉鎮,該行通過組建流動客戶經理小組開展服務,客戶經理頂風霜、冒酷暑、踏泥濘,深入田間地頭,講解金融知識,調查農戶經營情況,不僅使滑縣農民享受到了現代金融服務,也讓惠農卡真正成為惠及全縣農戶的金融產品。
支持“農”字號企業做大做強
滑縣農行對縣域優質企業建立營銷工作臺賬,對目標客戶認真分析研究,有效運用中小企業貸款、小企業簡式快速貸款、項目貸款等信貸產品,支持企業發展。
滑豐種業是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中國種業骨干企業,滑縣發展三農工作的重點企業,其在三農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明顯。滑縣農行在其種子收購期間給予有力的資金支持,扶持和幫助它做大做強。同時,滑縣農行還對誠潤食品、九代張文獻燒雞等糧食深加工和食品企業在貸款發放上給予幫助,使這些企業經營效益和市場占有率都有了顯著提升。
在積極支持優秀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滑縣農行先后向33家企業發放流動資金貸款12460萬元。目前,該行建立了營銷項目庫,把一大批符合行業政策,技術先進、管理嚴格、信用觀念較強的中小企業納入本行項目庫,作為下一步信貸工作的重點投放對象,部分貸款正在實施之中。
圍繞新農村社區建設做文章
滑縣新區“錦和苑社區”是報經安陽市委、市政府批準建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共涉及改造18個行政村。該社區建成后,將有效緩解產業集聚區建設用地緊張的狀況,有力地支持經濟的發展,并以此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面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的資金需求,滑縣農行在上級主管行的大力支持下,積極介入錦和苑社區建設項目。目前,已在新區設立了自助銀行、流動服務工作站,并決定將滑縣永信支行搬遷至新區,為新區廣大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截至目前,滑縣農行共調查示范區14個村莊,發放惠農卡1400余張,已受理農戶1241戶6000多萬元,發放貸款675筆3372萬元,正在辦理566戶2800多萬元。同時,對社區農戶,滑縣農行還將分別提供小額自然人貸款、農村個人生產經營貸款等信貸產品。
合規經營謀跨越
合規經營是金融機構穩步前行的重要抓手。滑縣農行以風險可控為前提,以陽光辦貸為重點,以規范操作為保障,嚴格按照業務操作流程辦理貸款手續,確保把信貸業務好事做實、實事做好。
該行通過媒體、現場辦公和咨詢電話等多種途徑向廣大農民公開農戶小額貸款有關政策、產品信息和運作過程,讓農戶小額貸款被大多數人熟知、認知。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機制,定期向政府、金融辦、人民銀行、銀監辦匯報擬營銷項目和貸款業務辦理情況,向畜牧、農業等職能部門溝通貸款投向,借助鄉級政府了解評選信用村情況,借助村兩委及“五老”人員選擇農戶貸款支持對象。在信貸辦理過程中,對外公布授信客戶、貸款客戶的名稱、用途、金額等信息,對不予辦理授信、貸款的客戶作出說明。
篇8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們、朋友們:
大家好!
我叫方強,來自于作物林果所。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加強科技創新,更好服務’三農’”。
今年是實施國家“十一五”規劃和**市“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市農業科學院“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的起點。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角下,這些規劃無疑為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進一步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近一二十年來,作物林果所的科技工作者很好地實踐了科技興農、科技強農的歷史任務。他們成功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滬油”系列雙低油菜、“申優”系列雜交粳稻、“滬玉糯”系列糯玉米等作物新品種和桃、梨、葡萄等果樹新品種,為**、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的農產品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在實踐“十一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年輕黨員,面對遠景目標和學科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我們是不是更需要多一份關注和思考呢?我們的研究成果究竟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生產力而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呢?我們的技術研究體系究竟能夠支撐多大企業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呢 而在這關鍵發展階段,作為各學科各崗位的有生力量,我們年輕黨員又該擔負起什么樣的責任呢?我想,我們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優秀科技工作者的優良傳統,積極發揮艱苦奮斗、刻苦鉆研、團結協作的精神,爭做技術的轉化者和傳播者,讓科研成果惠及“三農”事業。
農業科技創新需要我們年輕黨員發揚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精神。新時期,新任務,新要求!目前我國在果蔬加工轉化能力方面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而且在農產品加工領域仍有很多關鍵技術需要突破。例如計算機視覺識別與分級技術、膜分離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微波加熱與殺菌技術、超高壓加工技術等。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從事農產品加工的科技人員積極發揚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精神。而面對農業科技創新中的更多的問題和挑戰時,我們該怎么辦呢 我想,我們年輕黨員應不畏艱辛,緊緊抓住本學科發展研究中的前沿問題,努力把握企業的生產創新動向,深刻了解農業生產應用中的具體需求,唯此我們才能更快的站在科研的制高點,作農業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農業科技創新需要我們年輕黨員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國家“十一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框架。”可見,我們的技術創新必須要與企業、生產、市場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同時農業科技創新也是系統工程,需要多學科的共同協作。例如,我們農產品加工課題組就積極聯合園藝所青花菜育種課題組及青花菜種植企業進行農委“蘿卜硫素提取加工工藝研究及中試產品開發”項目的聯合攻關,以期在蕓苔屬蔬菜綜合利用、品種選育和功能產品開發上做出貢獻。這種多主體、多學科的合作已經成為一種我們不能忽視的需求!所以我們年輕黨員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緊緊團結在學科帶頭人的周圍,努力構建面向企業、生產、市場的科技服務合作體系和多學科的聯合攻關合作體系,唯此我們才能發揮出團體創新的力量,創造出更多的新技術和新成果。
農業科技創新需要我們年輕黨員爭做技術的傳播者和轉化者。我想科研的目的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技術推廣正是農業科技促進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環節。我所在的農產品加工課題組日前與一個蒜姜產品加工企業進行了交流,由于受到產品老化和貿易壁壘等問題,他們迫切需要進行產品升級和技術更新,而我們的技術創新優勢和建議的市場前景好的產品形式得到了他們的認可,我們很快就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由此看來,科技創新成果和新技術需要各種渠道才能得以應用和轉化為生產力!所以我們年輕黨員應積極利用與農業合作社、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技術推廣活動、科技下鄉活動、科技人員蹲點、農業技術孵化器和新技術新成果交易所等多種形式、渠道和平臺去推廣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和提高農民的素質。唯此才能使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得到更快的應用,并經受更多實際考驗而得以改進。
同事們,各位年輕的朋友們,“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十一五”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積極發揚艱苦奮斗、刻苦鉆研、團結協作的精神,用我們的智慧和汗水,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應用,為“三農”事業的蓬勃發展而努力奮斗!
篇9
農業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吳秀媛認為,想要弄清楚“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影響,首先要認清“互聯網+”到底是什么。所謂“互聯網+”,就是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通過技術進步、效率提升、組織優化,產生化學反應和放大效應,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她進一步解釋:“‘互聯網+’不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思維;不僅是一個行動,更是一種精神;不僅是一個新經濟形態,更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對于三農信息服務人來說,要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積極主動地運用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準確定位,找準支點,遵循規律,勇于變革,做一個“互聯網+三農綜合服務”的積極開拓者和推動者。
預知未來,先看歷程
那么,三農綜合信息服務與“互聯網+”是什么關系?如何促進“互聯網+三農綜合服務”?吳秀媛認為,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需要先回顧一下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的發展歷程。
12316三農綜合服務(以下簡稱12316服務),是指依托12316專用號碼或品牌,綜合利用政府平臺及社會化平臺,發揮農業組織體系、資源體系和專家體系等優勢,以專業系統、社交網絡及新聞媒體等為載體,以數據集中、資源共享和應用協同為要義,以可持續發展為方向,以制度、機制創新為保障,面向三農開展綜合服務的總稱。
12316三農綜合服務是從信息服務開始起步的,在信息服務的基礎上,開始逐漸向綜合服務方向發展。從本世紀初開始,12316服務大體經過了三個發展時期:
第一時期,探索時期(從本世紀初到“十五”期末)。主要特征是多平臺、多載體相互支撐發展。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各級各類農網門戶很快建立起來;語音平臺在部分市、縣開始示范應用,他們與地方網站、媒體相互配合,實現了與農民的高度互動;一些地方的傳統媒體也紛紛開辦農業專題節目(欄目),與農業部門的信息平臺開展資源合作;電信運營商也與農業部門合作,利用多種方式嘗試開拓農村市場。
第二時期,模式初建時期(“十一五”期間)。其主要特征是多種載體開始圍繞農業部門的主導平臺發揮作用。在這一時期,農業部門建成了一批省級“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開發了語音、短彩信、視頻等多個應用系統,實現了以平臺為中心,多種載體匯聚服務。在平臺方面,實現了省、市、縣縱向服務的一體化;在渠道方面,實現了多種終端(電腦、電話、手機)、多種媒體(廣播、電視、書報雜志等),以平臺為樞紐發揮作用;在應用方面,實現了政府承載公共服務,市場承載專業服務和增值服務。這一時期農業部門的主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農業部提出了“平臺上移、服務下延”的思路,并規劃實施了“三電合一”工程,12316服務專用號碼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正式啟用,并很快成為知名服務品牌。
第三時期,模式基本成熟時期(“十一五”期末至2014年)。這一時期以農業部立項建設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標志,其主要特征是12316中央平臺的統領性地位凸顯。中央平臺的主要建設內容是“一門戶、五系統”,即:“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門戶(包括12316實名用戶服務系統)、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監管平臺、12316語音平臺、12316短彩信平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系統、雙向視頻診斷系統”。此后,12316中央平臺還根據農民需求,建設全國三農綜合信息服務移動門戶系統――三農信息通,這是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在移動客戶端上的延伸。是為手機等各種移動終端用戶提供一個“三農”領域的集“資訊+互動服務+APPStore+APP定制”為一體的農業新媒體和移動應用集群,覆蓋資訊、數據、工具、社交、平臺等領域的應用。12316中央平臺的建設,實現了各省(區、市)服務資源的整合及應用、推廣,目前,已有12個省數據接入中央資源池,全國12316服務“一盤棋”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綜合服務應體現行業本質
吳秀媛認為,經過三個時期的建設,農業部門初步形成了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三農綜合服務模式和平臺體系。而回顧三農綜合信息服務的十余年發展歷程,可以看出12316服務有許多共性特征,概要講主要有三個方面。
特征之一,政府主導、社會協作。平臺多是由政府部門搭建的(或合作共建的),服務是政府部門組織社會力量提供的,因此,12316總體上是公益型服務。
特征之二,以面向分散農戶、小規模經營戶、兼業戶的服務為主。由于需求比較分散,就需要組織專家團隊,12316總體上是體系型服務。
特征之三,適應農戶的使用習慣。由于農民最常用的是通訊工具,因此,12316多是語音、短彩信、視頻等較為常見的應用,后來引入了APP、微信公眾號等新應用,但總體上看是簡約型服務。
吳秀媛認為,12316是應運而生的,它的誕生有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要求。十余年前,“三農”面對的問題是農業不強、農村不活、農民不富,人民期盼政府提供政策、技術、市場等方面信息服務。12316以其簡單、方便、及時以及專家服務的專業性等優勢,較好地滿足了“三農”的需求,于是,它很快得到了農民的歡迎和社會的認可。
而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如今“三農”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的問題是如何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發展方式轉變,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組織化等需求接踵而至,要求信息化應與之相結合、相同步。也就是說,12316服務要與時俱進,要體現“互聯網+”的新要求。具體囊括了四個方面:在公益型服務基礎上“+市場機制”,找準市場化服務的切入點,引入市場主體參與12316建設、服務與運營;在搞好體系型服務基礎上“+高端精細”,向深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精細化服務發展;在強調簡約型服務基礎上“+用戶體驗”,更加注重用戶參與,提升用戶體驗、粘性,增強服務的擴展性;探索打造綜合型服務,實現“+利益杠桿”,面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開展“杠桿化”的生產要素和各類商務服務,把新型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出來,變“要我做”為“我要做”。
“一圖五通”實現轉型升級
在新的背景下,“互聯網+三農綜合服務”需要12316全面轉型升級。這包括:由主要面向農民(散戶)的一端服務模式,向生產者、消費者“兩端”服務模式轉型;由“專家――農民”的信息服務模式,向“數據服務+生產要素服務+各類商務服務”的綜合服務模式轉型;由以部、省平臺和專家團隊為重點的體系型服務模式,向云服務模式轉型;由主要以政府資金支持模式,向以市場投入為主、政府投入為輔的模式轉型。
其中,吳秀媛重點強調了“一圖五通”新應用的探索與試驗。她介紹,一圖即“一張圖”,是農業資源智能采集與分析應用的簡稱,主要在河南、河北試點。從2014年6月份開始,協調中國農科院區劃所及市場化運營公司,以區劃所遙感數據、區劃和地籍數據以及河南省農機GPS智能調度系統為依托,開展了農業資源“一張圖”的試點示范。“一張圖”首先解決數據采集的問題,數據采集上來后,系統進行深度分析,分析成果按照政府(管理者)、合作社(生產者)、渠道商(農資、農產品經營者)和市民(消費者)四個層面服務。今年將在吉林擴大試點范圍。
“五通”,首先是“一卡通”,是農村金融服務智能應用的簡稱,與“一張圖”系統在同步試點。當前,制約農企、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的瓶頸性問題是資金短缺。為此,信息中心與第三方機構合作,以農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組織為對象,以“一張圖”中的信用系統為入口,基于企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過程數據、財務數據等,為農企、合作社授信,開展“政、銀、保、社”協作的、集基礎信貸服務、保險服務和其他生產要素打包服務于一身的“一卡通”服務。目前,這一試點已在河南舞陽、河北定州兩個市、縣展開。
第二是“一網通”,是智慧農業、信息服務、電子商務協同應用的簡稱,并在吉林省開展了試點。吉林省12316服務運營公司,去年以來連續承建了淘寶“特色中國”吉林館、京東商城吉林服務中心,這為深入研究將12316信息服務應用、智慧農業應用與電子商務應用聯為一體、整體發揮作用提供了契機,信息中心指導該公司開展了協同應用試點。該公司目前對已經建設智慧農業應用的供應商,進行數據對接;這些數據經過分析處理,推送至電商平臺,給農產品制作“身份檔案”;與此同時,平臺再將電商消費者對產品的評價反向推送至供應企業,為其提供精準的信息服務。這一試點應用受到了供應企業、電商平臺和網購消費者的歡迎,該模式運行不到半年,線上農產品交易額就達到了1.3億元,參與企業(合作社)達到800多家,產品達到3000多個。
第三個“一證通”是農產品誠信評級應用的簡稱,由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在批發市場開展試點。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作為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的社團組織,具有鏈接生產與市場的作用,開展農產品誠信評級體系建設有著明顯的優勢。為此,信息中心與市場協會一道研究實施了“紅手印計劃”(農產品誠信評級體系建設的別稱)。這個計劃主要利用批發市場建立的臺帳追溯制度為切入點,為農產品建立一套規范的“五檔一報”數據,五檔就是產地環境、投入品、生產過程、物流過程、交易過程等五個方面檔案,一報就是產品檢驗報告。紅手印平臺對“五檔一報”數據進行智能評級,并生成電子標識碼,供管理者、消費者等查詢和監管。“紅手印計劃”改變了原來“自證式”的農產品追溯,將數據統一匯集到公共誠信平臺上,形成“公證”的局面,并實現了全程農產品生產、流通“透明化”。這個計劃目前正在幾個批發市場示范,有效地促進農產品的“端到端”交易。
四是“一站通”是農產品電子商務公共服務應用的簡稱,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包含完整的服務、孵化、推介、聯盟、監管等功能,將其概括為一個系統、五個中心。一個系統,即農產品電子商務公共服務系統;服務中心,主要承擔匯聚資源、篩選產品、培訓指導、遠程服務等任務;孵化中心,主要承擔數據接入、信息服務、模擬運營、全程質控、在線溯源、店鋪優化、產品提升、活動推廣等任務;推介中心,主要依托電子商務平臺、社交網絡平臺等,開展品牌推廣、產品推廣等方面服務;聯盟中心,由部省兩級組織、打造“農產品供應商聯盟”,使農業企業、合作社等在產品標準、質量、價格等方面相互協調,抱團取暖。監管中心,主要由部省兩級對“一站通”系統產品質控、誠信情況、市場運營等進行實時監管。
最后一個是“一號通”是12316集成應用的簡稱,目前正在12316中央平臺試點。經過部、省兩級的共同努力,目前12316服務系統已經成為集語音、短彩信、視頻、實名用戶、合作社經營管理、門戶網站等于一身的綜合服務平臺,并形成了統一的中央“資源池”,實現了各省數據共享。目前,正在深入開展移動客戶端(APP)以及社交網絡平臺的建設。目標是要拓展更多的通道,開發更多的應用,集中更多的數據資源,為打造12316服務云平臺、實現12316服務的“一號貫通”服務奠定基礎。這一應用現在正與前五個試點、示范項目捆綁推進。
篇10
加強農業基礎,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我省農村自然條件差,農業基礎薄弱,農民增收難度較大,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意見》“鼓勵郵政系統開展直接為農民生產生活服務的連鎖配送服務業務”的要求,健全農業體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發展環境,把加強郵政系統服務“三農”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各項政策和措施落實到位。
我省郵政系統擁有遍及城鄉的服務網點,有貼近農村、方便農民的行業特點和優勢,是一條直接為“三農”工作服務的重要渠道。郵政部門要加大網點建設,積極開展農資配送和針對農村的便民服務,拓寬農民生產生活資料的流通渠道,切實提高服務效率,確保服務質量,方便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
二、協作配合,切實推進郵政系統服務“三農”工作。
(一)加快農村郵政“三農”服務網點建設。各級人民政府特別是縣鄉人民政府要將郵政局(所)建設納入城鎮建設和改造整體規劃,支持郝政部門在中心城鎮和鄉村開辦服務機構,并在選址;用地等方面給予支持。各鄉鎮人民政府應指導、幫助行政村設立和完善信報接轉點,有條件的村鎮、社區應結合建設村民書報閱覽室,一并設置信報箱和閱報欄;維護好、保障好農民群眾的通信用郵權利,推進農村基層文化建設。
(二)支持郵政部門開展農資配送和農業科普服務工作。郵政系統要發揮行業優勢,積極推進有助于農業發展的農資連鎖配送業務,為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技術物資配套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并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貼近農村、方便農民、適應農時的農業科普宣傳推介活動,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各級農資管理、農技推廣等部門要積極支持郵政部門開展農資配送服務工作,對符合條件的要依法給予從事農資配送服務的經營資質。有關部門要給予稅費減免等方面的支持。
(三)統籌利用郵政金融工具,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多年來,郵政儲蓄和匯兌業務為農民群眾理財致富和勞務資金回流農村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農村公共服務和商業服務的一支重要力量。當前,一要發揮郵政匯兌點多面廣的優勢,從提高農村地區網點聯網率、規范郵政匯兌業務處理、保證及時全額兌付,以及做好售后服務等方面提升農村匯兌業務的服務質量,并通過參與農村代收。市場的開發,確保農村資金回流渠道暢通,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二要積極創造條件,改善郵政儲蓄機構的各項基礎條件,進一步完善郵政儲蓄機構的服務功能,提高工作水平,不斷探索支持“三農;發展的有效手段和服務方式。要積極爭取更多的郵政儲蓄資金返還我省,支持農村經濟建設。三要積極拓展農村業務市場、發展“三農”保險,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與各類保險公司的保險兼業,利用縣及鄉鎮郵政保險網點,大力發展養老險、健康險、家財險、農業種養險等險種,為促進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