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觀范文

時間:2023-03-29 19:49: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學觀

篇1

關鍵詞:教學觀;育人;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8-0029

眾所周知,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體味出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能按照這句話去做。筆者敢說作為教師,每一個人都想做一個好教師,都在一定程度上在鉆研教材方面下過功夫,在如何搞好課堂教學中動過腦筋,至于如何育人則往往是一個很容易被人忽視的方面,好像育人已經包含在了教學活動中,只要你做好了教學工作就等于做好了育人的大業。持有此種看法的人可能不在少數,但對此種觀點筆者卻不敢茍同。

七年級(1)班的王同學,剛進校時,筆者只是發現這個同學非常聰明,但成績和他的智商不能成正比。在一次檢查作業時,筆者發這位同學沒有家長簽字,便找到他談話,才發現他的父母在外地工作,他一人以十三歲的年齡在學校附近居住,筆者忍不住產生了莫大的愛憐之心。當時筆者就決定多給予這個孩子一些關懷和溫暖,當天下午筆者隨他來到他的住處,詢問了他的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并告訴他有困難就找筆者,并留下了自己的電話號碼。年終開家長會的時候,筆者遇到了他的父親,他父親非常感激。自己的孩子誰不疼,小小年紀遠離自己獨自在家求學,家長的牽掛是可想而知的。可正當他們苦于沒有一個可靠的親人可以照顧自己的孩子的時侯,筆者伸出了援助之手。人都會遇到困難,但沒有人關心才是最讓人心寒的。我們今天有此為,將來這個孩子長大成人后也必定能成為一個富有愛心、助人為樂的人。

九年級(2)班的趙同學生性頑皮,總愛說小話。他長得并不算可愛,但筆者在和他相處一段時間以后發現這是一個自尊心極強又很好學上進的孩子。于是,每當這個孩子有問題的時候,筆者總是以雙倍的熱情對待他,除了細心地給予解答以外還注意了解他各方面的思想動態,注重他的一些要求,從不歧視他、冷遇他,使他在班上找到了自尊,樹立了學習的信心,此后他再也沒有違反課堂紀律,學習成績也漸漸有了提高。

在我國傳統的教育思想中,對教師的定義是授業解惑,也不曾提及如何育人之說。但在現代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一位教師如果只忙于教學、只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對學生的成長過程采取不管不問的態度,這至少不能說他是一位非常稱職的教師,或者說他缺少愛心,從長遠的角度看這樣的教師也帶不出好的班級。如果一個班級沒有凝聚力,一個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如果對所有的學生沒有愛心,沒有較強的人格魅力,那么這個班級到頭來必然會人心渙散、紀律渙散,更談不上教學成績的提高。從相反的角度講,一個教師不管他代不代班主任,只要他有愛心,真正地關心學生的生活、身體、心理健康、愛護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人格、耐心地聆聽他們的心聲,急學生家長之所急,說學生家長之想說而又不敢說,做學生家長欲做而又不便做,都能在學生和家長的心目中樹立較高的威望。這樣,當你在上課時,學生無論是聽課狀態還是聽課注意力集中程度都是很高的,如有人在課上違反紀律,就會引起學生們的不滿。在課堂氣氛如此輕松的課堂中,師生關系融洽、合作默契、感情溝通盡在細微處;有時候教師的一個提問、一個手勢,甚至一個眼神都將會永遠地印記在學生在腦海中,這也許就成為他們進步的動力,或許就成為他們向優等生轉變的轉折點。因為他知道:教師在關注著我!

篇2

關鍵詞:課程要求;教學大綱;教學試驗;教學模式;網絡

教育部于2004年1月正式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以下簡稱《課程要求》),其新規定的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與原《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所制定的“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的教學目標有了本質的區別。前者強調的是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培養,而后者強調的主要是閱讀能力的培養。顯然,在新世紀國際交流日漸頻繁的今天,強調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是與時代的要求相一致的。

《課程要求》在開篇部分還指出“鑒于全國高等學校的教學資源、學生入學水平以及所面臨的社會需求等不盡相同,各高等學校應參照《課程要求》,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系統的、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導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這就表明,《課程要求》是一個宏觀性指導文件。各校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自己學校的培養目標。《課程要求》還提出了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個層次,以適應不同水平的學生。在“教學模式”部分還建議利用現代化網絡技術來達到教學目標。“應該說《課程要求》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改革精神,它對于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聽說能力,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滿足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要求,將起到預期的積極作用。”(蔡紀剛,2004a)

以《課程要求》為基礎,教育部又從2004年開始在1000多所全國大學中挑選了180所各層次水平的大學開展了基于網絡的教學模式改革試點工作,對《課程要求》進行微觀實踐。到目前為止,《課程要求》試行已兩年,180所院校的試點工作業已完成。各學校從本校大綱的制定、試點設計、實施、成效、問題等各方面做了可貴的探索,成績斐然。

《課程要求》頒布后,對其學術性的探討也在全國各種學術期刊上不斷涌現。綜合各種學術觀點及試點研究報告的意見與建議,我們對《課程要求》做一初步評估,以促其不斷完善。

一、《課程要求》對大學英語課程的積極促進作用

1.《課程要求》要求各校制定個性化教學大綱,這促進了各校大學英語教學的自主發展。《課程要求》充分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各高校學生生源不同、英語基礎存在著差異的現狀和事實,把制定教學大綱的自給予了各高校,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教育部改革其行政文件的稱謂,使制定教學大綱的權力民主化、自主化,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在教育領域的一次展現,將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產生極大的影響。”(陸建平,2005)試點報告也表明,各校在進行試驗之前,首先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一自己的教學大綱,而這些大綱都各具特色,重點大學與一般大學、綜合類大學與專業類大學的大綱在教學目標、教學模式、課程設置等方面有了顯然的區別。

2.新的教學目標有利于課堂正常教學的開展,避免了應試教學。《課程要求》對大學英語以及大學英語教學的性質和目的做出了說明和解釋,提出大學英語“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以聽說領先的教學目標,糾正了大學英語教學重心向培訓學生通過四、六級考試的嚴重傾斜(陸建平,2005)。試點學校的報告在研究發現或結論部分都明確表示,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網絡學習與面授輔導)把教學與學習的精力與重點放在了正常的英語教學與學習上來,沒有一所學校進行類試考試輔導性的教學,而效果卻明顯提高。

3.基于網絡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課程要求》指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新的教學模式應體現英語教學的實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應能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尤其要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魏丹華等(2005)在他們的試點報告結束語中也指出,基于計算機與網絡的自主學習與課堂面授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但利用了現代先進技術,而且繼承了傳統教學的優勢,因此,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提高學生英語的綜合能力教學效果顯著。

180所大學的實驗表明,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學習真正體現了如上要求,實現了按學生的水平與進度自主掌握自己的學習過程。加之教師的面授與輔導,教學真正從注重“教”轉移到了注重“學”上來。許多試點學校的問卷調查表明,90%以上的學生適應新型的教學模式(莊智象,2005)。

4.有利于教師的角色的轉變。《課程要求》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組織者、傳遞者、導航者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者的作用。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從英語教學者轉變為英語教育者,從講授型教師轉變為研究型教師,從課堂控制者轉變為課堂組織者,從知識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建構知識的導航者,從語言知識培養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從180所大學的實驗報告中可以看出,教師在實驗中確實做到了角色的轉變,體現了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劉紅中等,2005)。

5.增加的形成性評估的要求有利于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課程要求》對教學評估做了分類,分成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兩種。把學生自我評估,學生相互間的評估,教師對學生的評估,教務部門對學生的評估等“形成性評估”與期末課程考試和水平考試等“終結性評估”結合起來。“通過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的記錄、網上自學記錄、學習檔案記錄、訪談和座談等形式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觀察、評估和監督,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教學評估標準的人文類化,不以考試“定終身”,對發揮教師創造力、實施個性化教學、培養學生個性化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的。

二、《課程要求》對加強教師自身修養,努力提高業務水平的促進作用

《課程要求》從各層次提出的要求無疑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以對學生聽力三個層次的要求為例,較高要求(中等層次的要求)為“能基本聽懂英語國家人士的談話和講座,能聽懂題材熟悉、篇幅較長的國內英語廣播或電視節目,并能掌握其中心

大意,抓住要點和相關細節。能基本聽懂外國專家用英語講授的專業課程。”要達到這一要求,平時老師在授課時,不堅持用英語訓練是根本不可能的。再如,“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如果作為大學英語教師對計算機和網絡知識一竅不通,也實現不了英語教學的教學模式的根本改革。因此,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智力水平、授課技巧、組織能力、課堂設計能力等,才能適應新的教學要求。

教師應當樹立全新的教育思想,學習當前先進的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潛心鉆研高效率的學習策略,對優化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很大的好處。《課程要求》指出,這次教學改革成功的標志之一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當前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很流行的“過程啟發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對于實現這一目標都有很大的幫助。

教師還應向專家型教師逐步過渡。專家型的教師具有豐富而高度組織化的知識,并能有效地運用,能深入、高效和創造性地解決教學問題,具有靈活性和獨特性的教學風格。同時,作為高等學校的教師還應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應能夠做課題、寫文章,經常與同行交流切磋。也應定期地閱讀一些關于外語教學研究的文章,把握當前最新動態,并把先進、科學的方法融入自己的教學活動中(黃偉明,2004)。

三、學校加大了教學投入,改善了教學條件和教師地位

《課程要求》的提出的基于網絡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學校加大了對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投入,特別是硬件環境的投入,使學生有較好的學習環境。這一點我們可以各校試點結項報告中看出,如湖南某大學“已投入8萬元作為本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配套經費,并購置配備了200臺專門用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計算機”。北京某學校“為了給學生提供較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學校提供專用機房(80座)一間,并準備建立3個機房作為明年推廣使用。”地方學校如廣東一理工學院“新建了五間電腦教室(每間有50臺電腦)專供試點班的200名同學網上學習。為三名教師購置了三臺電腦,其中包括一臺筆記本電腦,一臺打印機,一臺復印機。另外,有3~5萬元流動資金,可供試點工作實施小組教師參加學術會議、進行校際交流、購買教學軟件和辦公用品”。其他各學校的教學投入情況也類似,有的學校投入之大是前所未有的。這可以說是教育部《課程要求》頒布實施各校對大學英語教學重視的具體步驟,這也客觀上從硬件條件上保證了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促進了教學的向前發展。

四、《課程要求》需要進一步修訂與完善的方面

《課程要求》在實施過程中,試點院校主要提出了如下兩個方面意見。其一是基于網絡獲得學分的比例制定偏高。《課程要求》提出“應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推進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英語教學,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與條件”。“建議學生在計算機上學習所獲學分的比例應占英語學學分的30%~50%”。此建議也許適合經濟較發達地區的高校,對于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高校計算機還未曾普及到每個學生每天有上網的機會。即使在某全國一流重點大學,每半天有40個班級上公共英語課,學校能提供給公共英語教學使用的多媒體自主網絡教室的配置卻只夠13個班級使用,不可能全面鋪開,讓每個學生都享有同等機會,再好的課件沒有設備也無法應用,無法實現設定的教學目標。此外,計算機網絡的不穩定、服務器功能的不完善使得使用網絡課件的教學活動受阻的事件頻頻發生。有經驗的教師也許備有應急措施,年輕的教師以及那些十分信賴、甚至依賴計算機網絡的教師就會無以應對,進而影響教學(陸建平,2005)。

其二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可能自發性形成。《課程要求》提出“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主張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參與學業評估,“通過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的記錄、網上自學記錄、學習檔案記錄、訪談和座談等形式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觀察、評估和監督,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種種此類設計都非常理想化,折射出設計者美好的人文主義思想。但是,“自主學習不是一個全有或全無的概念,它展現的是一個連續統一體”,在外語的學習環境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程度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即使是在英語本土國家的“浸潤式”學習環境中,完全的語言學習自主也只是“一種理想化而非現實的情形”。沒有常規有序的監督,很大一部分學生“找不到方向”、“不知自己該做什么”。因此自主能力的培養應體現在學校的教學大綱中,使其成為語言教學的一部分(陸建平,2005)。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育部頒布的《課程要求》從宏觀上對大學英語課程提出了指導性的方針,各學校如何在微觀實施上能夠有效地落實其要求是一個需要經過教學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從而不斷完善、取得成果的漸進過程。從目前試點的結果來看,所取得的成果是顯著的,但也存在需要改進的方面。這就需要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各學校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最終能夠形成以《課程要求》為宏觀指導的各學校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莊智象.《全國高校“新理念”大學英語網絡教學試點實驗研究報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蔭華.一場事關重大的教學改革――寫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公布之際[J]中國大學教學,2004(3).

[3]王守仁.解讀《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J].中國大學教學,2004(2).

[4]胡壯麟,大學英語教學的個性化、協作化、模塊化和超文本化――談《教學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9).

[5]賈國棟.新模式,新要求,新發展――學習《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教學模式部分[J].外語界,2004(5).

[6]蔡紀剛a.《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銜接性和前瞻性[J].外語界,2004(5).

[7]蔡紀剛b.試論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基本原則和精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

[8]陸建平.《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人文優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0).

[9]魏丹華等.兩種不同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效果對比研究[A],載莊智象主編.全國高校“新理念”大學英語網絡教學試點實驗研究報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10]劉紅中等.大學英語網絡教學模式的設計原則研究[A].載莊智象主編.全國高校“新理念”大學英語網絡教學試點實驗研究報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11]黃偉明.大學英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剖析《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9).

[12]章恒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機遇與挑戰――從教育部頒發《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談起[J]高教探索,2004(1).

[13]黃建濱.大學英語教學要求與四、六級考試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04(11).

篇3

一、創設情境,激發觀察興趣

學生的探究動力,是靠興趣來支持的。沒有了興趣,學生也就失去了觀察的熱情。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特點,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進行觀察。如教學“魚”的相關內容時,在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小金魚、水、魚缸、放大鏡和其他輔助工具,讓學生分組進行觀察并交流。學生對魚缸里的小金魚和放大鏡等材料本身很感興趣,情不自禁地動手,用放大鏡從不同角度觀察,對探究活動充滿熱情。教師在此時可以深入到各個小組,成為學生小組的一個成員,適時點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教師要注意觀察每個學生的一言一行,了解學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和爭論什么,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多問學生“你是怎樣想的?”,促進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有效開展,使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觀察與探究上面,有效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適時激勵,激發持續觀察動力

小學生對事物的興趣往往保持時間較短,影響學生持續觀察。如何使學生對科學觀察產生持久興趣,進而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這是科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對學生科學探究活動進行適時激勵,促進持久觀察。如在學習“蠶的周期”相關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做蠶生長的記錄,需要近兩個月的觀察時間,學生可能會堅持不下來,而使觀察中斷。鑒于此,教師在活動之初,就對學生進行激勵式教育,給學生講許多科學家長久進行科學觀察的故事,如竺可楨堅持不懈地進行氣象觀察、天文學家進行星座觀察的故事。但是活動開展一個周后,教師發現有的學生就產生了懈怠情緒,便組織學生開展觀察交流活動,讓細致觀察的學生上臺交流,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并和學生們一起制定激勵性措施,對于勇于發言的學生給予積分獎勵,學生可以通過積分的多少換取數量不同的桑葉等。在接下來的幾個周,教師每周都會拿出一部分時間,與學生一起交流觀察體驗。每周的交流時間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學生們都踴躍上臺交流自己的發現。就這樣在長時間的觀察中,學生圓滿地完成了觀察任務,促進了學生觀察習慣的形成。

三、巧妙設疑,提高學生觀察熱情

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強,他們通常會被一些未知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在科學教學中,可以在觀察某種現象或者事物之前,讓學生針對這些事物或者現象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學生在問題的推動下也會提高觀察熱情,增強探究動力。教師可以對學生的這些問題與猜想進行梳理,使其成為學生觀察過程中等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明確觀察的目標與范圍。如進行“純凈水、天然水”在生物活性方面的比較實驗,由于要在實際觀察過程中比較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水在提供生物營養供給方面的不同,就不能向水中投入任何類型的魚飼料。學生們看到金魚被分別飼養在兩種生物活性不同的水中,就會不由自主地提出問題:“如果不喂飲料,魚會不會由于長時間不吃東西而被餓死?”“這兩種水中的魚,哪種水中的魚相對生命力更強些呢?”等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且把這些問題作為實驗的重點觀察內容。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帶著問題熱情地參與到實驗過程,在實驗中消除困惑、解決問題。

四、注重細節,掌握觀察方法

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增強學生的觀察動力,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但是只有觀察興趣與動力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我們對事物一般是按照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對事物局部進行細致觀察,又能促使學生對整體有更深刻的認識,更能引起學生獨到的思考與見解。例如,在觀察蝸牛的實驗中,多數同學都能觀察出蝸牛的旋轉方向,看到蝸牛的觸角、眼睛、嘴巴等表面特點。教師鼓勵學生能不能觀察得更詳細些,有位學生通過細致觀察找到了蝸牛的排泄孔,他非常有成就感,并且宣布蝸牛的排泄孔就在呼吸孔的旁邊,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發現,得到了學生們的稱贊。學生學會細致觀察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掌握觀察方法,如學習“各種各樣的巖石”相關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按照順序進行觀察的各種方法,在利用視覺與觸覺進行觀察后,引導學生利用其他感官參與觀察,了解不同巖石的氣味等。學生在學習中掌握了多種觀察方法,提高了觀察能力。

篇4

[關鍵詞]直觀教學;教學手段;學習效率

所謂“直觀教學”是指能調動學生的直接感官,使之便于理解領會所學原理的方式方法。諸如實驗、標本模型、掛圖、幻燈片、實地觀察等都是直觀教學的手段。生物教學就應充分利用這些直觀手段,確立直觀理念,從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動手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演示實驗以及學生動手做實驗都是理解生物原理的直觀教學手段。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有些生物原理、事物的內部構造用文字來表述可能沒有用模型(實驗)來得真切易懂、鮮活。在實驗中可以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提高科技素質,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另外學生在實驗中還可以學到科學實驗的方法:實驗的設計、材料的選擇、藥品和儀器的配制,操作的要領、數據的整理、現象的分析、結論的推斷等。

二、 運用觀察的直觀形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主觀反映。因為人能主動地通過人的感覺器官去感覺外界事物,或通過人的感官(眼、耳、口、鼻、舌、手、腳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從而通過思維獲得反饋。所以對生物課而言,觀察這一直觀手段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如講述“螞蟻”的生活習性時,教師帶領學生實地觀察一群螞蟻,要求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任務去觀察:它們吃些什么、怎樣吃,怎樣發現、運送食物,每個螞蟻的分工如何、怎樣完成任務的;螞蟻喜歡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下,在有水、下雨的情況下又有什么表現等一系列的疑問下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 使用教學用具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1. 通過標本、實物、模型、掛圖的直觀形式,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通過標本、實物、模型、掛圖等直觀形式,認真觀察這些事物到底有怎樣的特征。由此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探索精神。

2.通過掛圖、實物觀察等,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教師應從學生生活常見的事物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凡事多問幾個問題,從而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由機械的記憶向更深入的思維進行過渡,從而培養出學生的鉆研精神,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生物課本上的一個演示實驗:有機物在徹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時,需要氧的參與。有兩個瓶子,甲瓶裝有新鮮的豆苗,乙瓶裝有等量的煮熟的種子,把甲乙兩瓶放到溫暖的地方,24小時以后,觀察蠟燭在甲、乙兩瓶中的燃燒情況。教師邊觀察邊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1)為什么蠟燭在甲、兩瓶中的燃燒情況不一樣?(2)甲瓶的火立即熄滅了為什么?瓶中的氧氣到哪里去了?(3)是不是在任何情況下植物的分解都需要氧的參與呢?為什么?通過以上演示實驗的直觀效果,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從而引導進一步深入地思考。

篇5

關鍵詞 教學 主體性 學法 學會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在新的教學觀念中,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策略。“教學”不再是教師完成“教”這一單獨行為,而是一個聯動的詞組,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華東師大施良方教授指出,“教學就是教師引起、維持與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我國古代就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名教,但如何從“授魚”轉變到“授漁”,其關鍵就在于如何教會學生學習。

1“教學”的新內涵

首先是要教師會“教”。既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如何掌握知識的本領。名師之所以能出高徒,就在于名師善于指點他的學生會學,而不在于教給了他們多少知識。

其次,學習的效果終究應由學生負主要責任,學生的“學”才是內因。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代替學生學習。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能否獲得學習的成果,決定于學生的主觀狀態,關鍵是學生自己去學,而且要會學。

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主體教育思想, 明確學生是教學中的學習主體, 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作為優化教學過程的主要途徑,即教會學生學習。

2“教學”的新機制

2.1會“教”“學”

現代教學觀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是學的先導,教為學服務,教學相長。教學要產生這樣的效果:教者,思若泉涌,揮灑自如;學者,思維活躍,興趣濃厚,達到最大發展。教學生會學對教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要求教師精通教育原理,既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又要有廣博的教育心理知識,善于依據教學目的,結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具體講:一是引導,主要是激感場;二是指導,主要是指導學習方法,找誘發點;三是啟發,主要是啟發思路;四是疏導,主要是疏導難點看似行云流水,實則匠心獨運。

2.2“教”會“學”

給學生以學法的指導,使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方法,是達到會學的基礎前提和保證。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1)學習者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及指導。包括怎樣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怎樣激發熱情,增強毅力,客服困難,排除心理障礙及怎樣掌握科學用腦的方法等等。這樣都與激發學習者的積極情緒有關。

(2)吸收教學信息的方法及其指導。吸收知識信息,主要是對知識信息的獲得、鞏固和應用三個階段,這也就是知識信息的輸入、貯存、輸出活動,對知識信息的掌握方法的指導也主要體現在這三個階段。如在輸入階段對如何觀察、思維、想象等方法的指導;在貯存階段如何記憶、理解、如何強化、系統化的指導;在輸出階段則著重要表現出如何進行分析、概括、綜合,如何有效地提取信息以及如何解決問題應用于實際等方面的指導。

(3)總結反饋學習過程的方法及其指導。這實則指導學生能獨立掌握學習內部規則系統的過程。主要包括:一是指導學生總結對學習對象調控的方法,這不僅包括指導他們如何遵循學習規律和原則來合理安排某具體內容的學習順序和時間,而且包括指導其如何總結,如何根據學習材料的難易以及學習條件來正確選擇和運用學習方法;二是指導學生總結對自身學習過程的認識,這是學生的自我反饋,對自己學習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評價是較高層次的一種帶有策略性的學法,也就是所謂的元認知。

2.3“教”“學”會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到學校上學,不僅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應該是獲得多方面的學習能力,學會思考”。學生學會的主調就是要落實在會思考、會思維上來,以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學生思維不僅是會學的核心內容,而且是會學的主旋律。

(1)學會思維應該從學會質疑開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 。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巧妙設疑、置疑、創設問題情境,并適時啟發、引導、點撥,給學生的心理創造憤和悱的狀態,點燃其思維的火花。

(2)學會思維的關鍵是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學法指導的核心是思維方法的指導,旨在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指導學生掌握諸如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類比、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教給學生一些處理問題的策略和戰術,不僅訓練了思維,培養了能力,而且擴寬了思維領域,實現了知識的遷移,收到了化難為易、化有疑為無疑之效。

(3)學會思維應在展開思維發生發展的過程中最終實現。學生是在思維活動過程中學會思維的,由于教學內容、教材知識蘊含的思想、方法等,都有豐富的背景材料,而思維活動本身又有一個發生、發展的工程。因此,教學生會思維,就要向學生充分展開思維的過程,把凝結在教材中的知識背后的材料及科學活動過程充分展開,暴露思維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達到技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應用知識,又能促進思維發展和能來提高的目的,最終使學生學會思維,會學思維。

3結語

新的教學觀念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研究教法,也要重視研究學法,而且要把教法立足于學法研究的基礎上。研究學法,也決不只是讓學生學懂、學會了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學。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教學實效,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境地。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計算機教育 基礎教學

目前一些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出好成績,一方面減少學生上機的時間,另一方面采取“填鴨式”“滿堂灌”教授一些計算機知識和概念,不斷讓學生做習題,學生是知識的被動的接受者,他們缺乏動手操作、積極探索和創新的機會。這種教學模式十分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和潛能的發揮。

要解決學校管理層存在的問題,首先要從計算機教材上進行規范和提高,努力改善信息技術教學的軟、硬件配置,必須加大對計算機教學的資金投入,加強軟、硬件、網絡、多媒體的升級改造,為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整體水平創造條件。我們還要以應用為核心,大力推動計算機網絡建設和教學資源建設、促進信息教育環境的形成。其次,結合新一輪的課程教材改革,建設基本教學資源庫,大力整合網上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學校開設的課程大部分是應用軟件,尤以微軟的Office2003為多,也有開設系統軟件,如微軟的WindowsXP系列等操作系統軟件和一些相關的語言教程。它們都是實踐性特很強的專業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講解和實踐的關系處理:既不能只上機不講解,這樣忘記了教學的目的;又不能只講解不上機,這樣不能保證學生參與上機的時間和上機實踐。

計算機素質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所謂創造性思維,指的是人在創造活動中或者在需要創造性解決問題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有創見的思維,它的顯著特點是能夠提供新穎獨創而又有價值的思維成果。創造從問題開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啟動他們的創造思維。例如,在給學生講述畫筆時,在作業中可以給他們提出怎樣實現畫立體鏡框的問題。問題提出后,他們積極思考,結果“創造”出了不止一種解決方法。比如,有的學生美術觀念較強,從光學的角度思考出一條三維的立體線段就可以用從右到左或從下到上的一道黑線,一道深灰線,兩道淺火線構成;而有的聰明但比較喜歡“投機”的學生將Windows窗口的邊框線在畫筆里放大,發現邊框的立體豎線也是由右到左或從下到上的一道黑線,一道深灰線,兩道灰線構成。如此種種,殊途同歸,皆大歡喜。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場所。教師要注意提供學生創新的機會,幫助學生培養創新能力,要對他們的創新活動和創新精神進行激勵。在教學中,可以合理安排項目,讓學生展開想象,勤動手動腦,勤創新求異。另外,要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計算機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學習過程是一個培養思維和毅力的過程。學生上機通過手、眼、心、腦并用而形成的強烈的專注,使大腦皮層產生高度的興奮,將所學知識內化。每一次操作的成功,都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更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

教師的教學設計不應只是單純設計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設計自己的“教”,又要考慮到學生參與的“學”。而且“教”與“學”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單純灌輸知識而應該能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與人格的全面發展。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自主學習。學生要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這是自主學習的課堂特征。可見,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和傳統教學相比已發生很大的變化。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個體為主體,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即學習呈現自主、主動、創造三個層次并相互依存。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

篇7

【關鍵詞】初中體育 籃球 教學

1.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激發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增進學生對籃球運動的了解和掌握。

(1)在籃球教學之初教師應精心準備一些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的精彩片段和學生感興趣的一些籃球明星的錄像介紹,讓學生欣賞到籃球運動員在比賽中的精彩配合與絕妙的投籃,充分激發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增進學生對籃球運動的了解。

(2)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美國的街頭籃球和現在熱門的三人籃球,介紹街頭籃球與三人籃球的特點與區別。從粗略上看,街球和三人籃球一樣,都具備籃球運動的競爭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等一般的特征。但從二者的獨特特征上看,街頭籃球不是因為比賽而打籃球,而是更注重球藝,把籃球玩成藝術,追求的是技術的花哨,籃球的隨意性和創意,它是一種邊緣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嘻哈文化。三人籃球可以看做是簡單化的正規五人制籃球,它參賽人數少,比賽時間短,規則簡化,組織簡單。三人籃球追求的是簡單但實用性強的技術,講究的是隊員之間的配合。讓學生了解這些知識,讓學生知道平日在籃球玩耍中可以充分發揮個性,但在籃球比賽中要注意區別,不要混為一談瞎模仿。

2.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今天,孔子的“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仍有重大的指導作用。當今的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承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活潑、主動的發展;要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創造力,以及生存與發展的能力打好基礎。我們要把因材施教與啟發誘導結合起來,從學生個別的實際情況出發,運用啟發誘導的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

(1)根據班上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小群體學習法”。在體育與健康課中,我們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籃球教學中,要改變教師以往上課“一言堂”、“一刀切”的沉悶局面,提高學生上籃球課的主動性。教師應根據班上學生的具體情況,可采用“小群體學習法”。由于學生對籃球專項基礎教學的認識和籃球基本技術的掌握程度是參差不齊的,按照體育課以往的慣例教學,容易造成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下的弊端,降低了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不利于學生的籃球技術的學習。因此,教師應更新常規的應試教學法,因人、因材施教。在籃球教學初期,教師可采用測試法對學生的籃球技術掌握水平進行一個大概的測試,如行進間運球、傳球、原地投籃、三步上籃等內容。根據以上測試,教師已經大致掌握每個學生對籃球基本技術的了解程度,然后將相對好、中、差的學生進行分類定組。一般來說,相對較好的學生有一定的籃球基礎,對籃球運動感興趣,易接受新知識。相對中等的學生籃球基礎很弱,但活潑好動,求知欲旺盛。較差的學生基本沒有碰過籃球,身體素質差,對籃球學習持消極態度。教師應根據三類學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和動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和現實任務。基礎差一些的組別就從籃球最基礎著手練習,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鼓勵、表揚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激勵每個隊員努力練習,積極參加比賽。基礎較好的組別,因其主動性、自覺性較高,教學進度可以稍快,教學內容和深度也可以加寬。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將有進步的學生調換組別。

(2)激發學生興趣,改進和加強比賽法在籃球教學中的運用。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正確、熟練地掌握某項運動技能,必須通過多次、反復的練習。但是,這樣往往會使學生對教學感到枯燥和單調。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穿插運用一些比賽教學法,無論從生理學、心理學或教育學方面來說,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比賽教學法通過學生運用技能的實際對抗,使其在勝與負、集體榮譽方面具有強烈責任感和心理壓力,這恰恰可以起到提高興奮性,使大腦達到良性興奮狀態的作用。所以將比賽教學法運用到籃球教學課中,對發展學生身體素質,鞏固和提高籃球技戰術水平,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等優良品質以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都具有色極其重要的意義。比賽教學法是在比賽條件下,按統一的比賽規則和以一定強度來完成練習的一種教學方法。

篇8

關鍵詞:思維轉化 物理 概念教學 中學

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常將一些物理量的概念、內容、形式、適應范圍和生活常識混淆,不能對概念形成有效的、正確的認知。這些現象主要是由于感性認識不足、思維方式不當、思維定式和相關概念干擾等原因造成的。

例如,學生在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由于先接觸到質點、機械運動、直線運動、拋體運動、曲線運動等物理概念,主要掌握了通過分析概括一類事物的物理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的抽象與概括的思維方法。而在學習密度、速度、電阻、電場、磁感應強度時,如果學生還嘗試運用這一抽象與概括的思維方法,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這種新物理情境下的比值定義法,從而導致不能深刻地理解這些物理概念的含義。學生要對已有的物理概念模式認知進行思考角度的重新加工,抓住物理情景中物理量概念主要的本質,忽略次要的,最后抽象地概括出物理情景中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共同特征,形成物理概念。然而這個思維轉化過程是需要高中物理教師進行逐步引導的,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操作。

一、充分利用實驗的優勢對物理概念進行思維轉化

以學習“電阻”為例,要使學生理解“電阻”這個概念,如果教師運用像講授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圓周運動等這些比較直接的學生習以為常的方法,學生就會對該概念陷入一種習慣性的思維限制。因為學生在生活中很難接觸到這一類的物理模型,很難形成物理情景中對電阻的物理模型認知。因此必須讓學生進行思維轉化,從另一個思維角度去理解和接受“電阻”的概念。

我們可以這樣嘗試:將以往在課堂上的講授形式轉移到實驗當中去,這就是一個思維轉化。在實驗室擺放各種各樣的電阻元件,讓學生去親身體驗,然后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學生通過視覺、觸覺的體驗對電阻有了一定的感官認知,進而對學生進行分組實驗,讓他們分別參與對不同電阻設定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最后以數據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課堂活動對學生的思維轉換進行引導。

剛開始,通過感官認知后,學生知道了生活中電阻的各種模樣,在腦海形成了初始印象。然后讓其中一組學生研究某個電阻的多次實驗數據,并提問:從整理的數據中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在綜合各小組成員意見后,教師引導得出:對同一個導體,加在它兩端的電壓U與通過的電流I之比值是一個定值,并且這個定值是與U和I都無關的恒定的量值。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其他小組實驗的不同電阻的實驗數據是否和第一個小組的實驗結論一致。在學生實驗后,依然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只是它們各自的比值不一樣,說明是兩個不一樣的電阻。在其他小組都能得出同樣結論。于是我們組織學生對于這些結論進行概括,得出結論:每個導體本身都有一個恒量R,不同的導體具有不同的R值。

雖然學生對電阻這個概念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是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知識體系里的認知。這時我們需要進一步進行思維轉化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思維轉化,運用類比的思維方式將上述情況與初中學過的抽象的“密度”概念類比:對于同種物質,它的質量和體積之比是一個定值;對于不同的物質,這個定值是不同的,這個定值代表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那么你怎樣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電阻呢?接下來再讓學生悟出這個恒量R也一定是代表著導體的某種固有屬性,進而引導學生在各種不同情況下分析R與I及U的關系,這樣便可以在其頭腦中形成正確的持久的電阻認知。

二、精細化的設計對直觀的概念進行思維轉化

以學習“沖量”概念為例,現行的高中物理教材對“沖量”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引入都是直接給出的,表述為:沖量是力對物體在時間上作用效果的累積,即動量的變化量。并沒有做過多的描述,學生也只能是被動地、機械性地記憶這個概念,至于對物理概念的模型,并沒有經歷構建過程。因此學生在做題時只會模仿和機械地應用,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時授課教師如果引導學生轉化一下思維方式,做如下設計,也許會收到很好的課堂效果。

在光滑水平面上,對一個物體施加一個力,一定的作用時間后,引導學生先回顧分析“速度”、“速度的變化量”、“速度的變化率”分別具有什么樣的物理意義?它們的表達式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回答出來,也能夠根據以前的學習將它們的表達式寫出。

篇9

關鍵詞:直觀教學;形象感知;抽象思維;高效課堂

在化學教學工作中,要實現高效課堂,應該做到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維相結合。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經驗,通過具體的事物和形象,引導學生進行充分感知,作為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礎,在學生感知教材的基礎上,要引導他們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對感知的材料加以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從而形成概念,達到認識規律、掌握理論的目的。如在觀察溶液導電性的實驗中,從燈光的明暗現象可以區分電解質的強弱。但要從本質上理解這種現象,還必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啟發他們得出結論:燈泡的亮度不同由于溶液導電性不同由于溶液里自由移動的離子濃度不同由于電解質的電離程度不同由于電解質有強弱之分。

一、提高化學教學效果的措施

1.要重視直觀教學直觀教學大體分三種類型,即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語言直觀。所謂實物直觀,是在感知事物的基礎上,即通過實物進行觀察的方法。例如觀察具體物質,進行具體實驗、參觀等。所謂模象,直觀,即通過對事物的模擬性形象直接感知而進行的一種觀察方式。例如采用各種圖片、圖表、模型以及多媒體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所謂語言直觀,就是教師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通過生動的語言和形象描述,喚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形成鮮明的表象,激發學生的情感,獲得感性材料。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必須把三種直觀有機結合起來,使之相互配合和補充,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2.形象的比喻

形象的比喻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學習內容。例如,學生對“電子離原子核越近能量越小,離原子核越遠能量越大”這一知識不能很好理解。這時就可以用形象的比喻進行解釋。可用一個物體的勢能比喻,物體離地面越近,勢能量小,反之勢能大。又例如學生受固體直覺的影響,在溫度、壓強一定時,對于氣體體積的大小決定分子平均距離這一知識點太難以理解。用比喻可解決問題:在幼兒園和高中各選100名學生,排列成一個方陣,這時高中班的面積大于幼兒園(相當于物質的固態、濃度);如改變隊形,每人的間隔相距1米,結果兩個面積幾乎一樣(相當于物質的氣態)。

3.調動學生感官

使學生多種感官參入活動,提高直觀質量,應充分利用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因為外部器官參與其中的機會越多,其認識水平就越就高。我國古代許多學者曾提出學習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過多種感知渠道來學習知識,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對溶解的吸熱和放熱現象可進行下列實驗:向兩個小燒杯各倒入50mL的水,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然后向一燒杯中加50g硝酸銨固體再攪拌,把用水浸濕的小木片放在燒杯底部。然后向另一燒杯內放一只內裝酒精的小安瓿瓶,用軟木塞輕輕蓋緊瓶口,慢慢在水中加入80mL左右的濃硫酸,并不斷攪拌,讓學生:①觀察溫度計,測量燒杯中水溫的前后變化;②用手摸一摸燒杯外壁的溫度變化;③舉起第一燒杯觀察到木片已凍結在燒杯底部;④觀察到第二個燒杯安瓿瓶內酒精沸騰并汽化,并貼將木塞沖出,可聽到輕微的響聲。這樣視聽并舉、深思結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感知活動,不僅讓學生印象深刻,記憶牢固,還會引導學生去積極探究發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討論溶解過程的實質,準確掌握規律。

4.教與學相結合

充分發揮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一方面教師應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恰當地選擇需要感知的具體材料及對直觀教學的要求而定,認真把形象感知和抽想思維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獲得知識。另一方面,學生要具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集中精力,積極認真地進行觀察,充分地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再現已有表象,去合成新的表象,準確地概括學習結論。這樣教師與學生雙邊互動,才有好的教學效果。

5.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

要注意形象感知向抽象思維的及時轉化,在感知具體事物和教師語言描述的基礎上獲得正確的表象,這只是對事物取得了初步認知。更主要的是要經過思維加工進行抽象概括,對事物形成本質的認識。就是說形象直觀是手段,抽象概括是目的。因此要把形象直觀和抽象思維結合起來,注意形象直觀向抽象概括的及時轉化。例如,在原電池教學中做下面三個小實驗:①把銅板和鋅板平行插入稀硫酸中,看到鋅板上有氣泡,銅板上無此現象;②在兩個平行的銅板和鋅板之間,用導線連上一個電流計,再將稀硫酸倒入,可見電流計指針擺動。使學生建立原電池的概念,認識兩塊活潑性不同的金屬,用導線連接后放入電解質溶液中,這是是構成原電池的三個基本條件;③把銅片和鋅片放入稀硫酸中,再把兩種金屬直接接觸,看到鋅片上氣泡明顯減少,銅片上有大量氣體生成。啟發學生把觀察到的宏觀現象從微觀角度加以思考,得出答案:鋅的活潑性較強,易失去電子而成為鋅離子進入溶液,失去的電子流向銅片,形成電子流;氫離子在銅片的表面得到電子變成氫原子,以氫氣逸出。這樣把原電池工作時發生的三個主要現象(即活潑金屬溶解、不活潑金屬表面上冒出氫氣、導線中有電流)揭示得一清二楚;④將鋅片、銅片用導線與電流計和電阻串聯,觀察指針擺動方向,以確定原電池正極為銅,負極為鋅。通過這四個小實驗使學生對原電池的構造、原理形成整體認知,又可看到實驗的,兩極反應和電流方向,有利于學生思考,把看到的這些現象連貫起來,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抓住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掌握原電池的原理。

二、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教育現代化工程的不斷推進,當前以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迅速興起,正猛烈地沖擊著各學科的教學。多媒體技術利用文字、圖形、圖像、活動影像和聲音等信息,可形成形象直觀的交互式教學環境,能給學生提供圖文聲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優化教學過程,使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直觀,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環節,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就總體來說,是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因此,應充分利用教具和語言來描繪,使學生感到課堂內容生動有趣,形象鮮明,從而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使抽象的理論概念變得具體。對具體事物的觀察對比、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有利于思維能力的發展,促使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發展。抽象思維的發展,需具體、直觀和感性經驗的支持,因此,將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維相結合,才能實現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廖慶杰.化學課堂如何使用多媒體技術[J].考試周刊,2013,(48).

[2]艾光偉.淺談計算機輔助教學[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S3).

篇10

關鍵詞:中學數學;問題;措施;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343-01

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數學教師擁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這就意味著他們不但迎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因此,中學數學教師要不斷探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迎接這些挑戰,從而使新課改下的數學課堂教學能夠順利實施和推進。

2. 當下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應試教育思想依然存在 。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試教育傳統思想在學生和教師心目中已經根深蒂固,這是我們教育體制的一大弊病。教師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內容,學生努力學習就是為了取得理想的成績,忽略了數學學習的本質,臨近考試學生會突擊復習,一心想著怎么才能考出一個滿意的成績。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目的以及教師的教學理念,很難實現數學學習和教學的根本目標。

2.2 課堂教學內容和體系比較傳統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講解的內容會面面俱到,即使在改革后的教材中已經刪去的內容,教師還會把這些內容傳授給學生,導致教學內容繁多,課時少的矛盾。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不注重和其它學科進行聯系,不能體現數學的背景和應用,不能把科技進步與數學學習自然聯系。導致學生只會做題,不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應用意識不強,動手實踐能力弱。

2.3 教師方式不夠靈活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習慣與滿堂灌,教師過程呆板枯燥,不注重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學生之間缺乏合作和交流,不能充分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作用。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上還是以教材為中心,機械地為學生傳統數學理論知識,直接告訴學生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數學規律等,這種教師方法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2.4 不注重評價的激勵作用。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比較單一,主要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而且評價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精神、學習習慣、認知水平的發展等。總之,教師不注重評價的激勵作用,使得學生的潛力不能充分發揮,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3.數學教學改革的措施

3.1 接受和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在新課改下,教師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要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要真正運用到教學中去。在傳授知識的時候,不能只輸出,要多和學生交流,接受學生輸出或者反饋的信息,為學生搭建一個信息交換平臺。對待學生在創造活動中所犯的錯誤要給予寬容,給學生失敗和嘗試的機會,并把這些錯誤當做寶貴的教學資源,進一步去開房和利用。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課堂上這兩者是合作的關系,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探究,加強互動交流,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討論爭辯中做"首席"。

3.2 創新教學內容與體系 。在數學教學改革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數學教學內容要現代化,教師要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并能夠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同時也要讓學生掌握現代科技,培養他們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反饋,及時作出調整。二、整合和創新課程體系,對于在新課程中已經被刪去的或者經常不用的內容,教師要果斷刪除;打破單一的課程體系,把能夠反映現代數學思想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自主選擇,并以討論、講座等形式開展。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學習知識的能力,并且可以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3.3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

3.3.1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數學解決方式多種多樣,如果運用常規的解題方式,可能過程更加復雜,甚至難以找到頭緒,如果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特征,要引導學生積極去尋求更加簡潔的解題思路,發展學生的求新、求異思維,就能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3.3.2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興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的培養和激發。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興趣培養,誘發學生的心理動因。一方面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培養學生創新興趣。另一方面抓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激活學生的思維,利用他們的聰明才智挖掘現實生活和數學內容的結合點。三是努力挖掘數學中的美,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帶給我們的生活美。四是在教學中為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家的成功故事,用他們的實際經歷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3.3.3 實施情感教育,構建開放式教學模式。成功的數學課,需要構建良好的情感氛圍,開放式教學模式建立在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上,為學生設計開放問題既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又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求新求異,勇于打破思維定式,勇于向困難挑戰,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以各種知識為載體,構建動態數學課堂。

3.3.4 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中學數學教學除了要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積極的教學情感以外,還要完善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讓學生在有效的評價過程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課堂觀察來評價和鼓勵學生,在平時教學中可以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評價表、作業完成檔案、書面考核記錄等來對學生進行有效評價,并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評價結果的評定過程中,體現評價過程的公開、公平與公正,使學生能夠對評價結果認同和理解。評價結果可以評分、評語、情況反饋單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有效激勵和指導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進步,以實現數學教學的目的。

總之,中學數學教學是新課改下一門重要的課程,在新課標下學好中學數學教學對于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廣大數學教師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有效改革數學教學方法,通過采取各種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為培養新時代的綜合性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 劉安微.轉變觀念強化課改--初中數學教學改革探索[J].讀寫算:教師版,2013(33):119.

[2] 張瑤.高中課堂如何實現課堂改革--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反思[J].課外閱讀:中下,2012(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