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藝術鑒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11:12: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術藝術鑒賞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術藝術鑒賞論文

篇1

1.幼兒親自參與收集過程,使資源更具情感性。以“促進每一個幼兒的健康和諧發展”為立足點和歸宿點,確定“以幼為本”意識,所開發的民間美術欣賞內容,要面向全體幼兒,要使每一位幼兒都喜歡參與,有能力參與,都能產生成功體驗,促進每一位幼兒自主性、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我們把挖掘地方美術欣賞資源,讓幼兒從欣賞自己的家鄉開始,喜歡家鄉,喜歡民間美術作品,成為我們挖掘地方民間美術資源的探索點。我們帶領幼兒深入民間,通過帶領幼兒實地參觀、圖書館查閱資料,通過網絡搜集資料,挖掘吳越地區民間建筑、年畫、石雕藝術;民間歌謠、童謠、傳說故事;民間游戲、玩具;民間傳統節日、服飾;民間音樂、戲曲欣賞、打擊樂;民間傳統美食等。幼兒親身參與、親自體驗,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與共鳴。

2.發揮社會、家庭、社區的力量,使資源更具完整性。我們注重整合社會、社區、家庭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源遠流長的優秀民間藝術作品,發揮多元文化的總體效益。如我們聯系小滿戲社團,請社團的人員為我們介紹小滿戲的來源、請家長帶幼兒去看小滿戲,觀察小滿戲頭飾的裝飾物、戲服的圖案花紋等,聯合社區,采訪當地的老人,并從他口中了解更多的民間習俗,如端午節掛彩蛋、穿老虎衣服,二月二吃桂花糕等本地習俗活動;還請民間面塑師來幼兒園傳授捏面人技巧,請家長利用周末等帶幼兒參觀古建筑、各類石橋、先蠶祠,帶幼兒品嘗家鄉的盤龍糕、大麻餅、梅花糕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使收集欣賞內容的過程更加貼近生活,更便于幼兒感受和理解。

二、刷選民間藝術資源,使欣賞內容更適宜幼兒

民間美術作品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在挖掘有價值的民間美術欣賞內容時,不要一味的求大求全,也不是拿來就用,而是遵循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經驗,選擇的每一個欣賞內容都符合幼兒的精神需要。

1.選材以生活性、活動性為原則,選擇的作品要接近幼兒的生活,才會被幼兒理解和認識,才能引發幼兒進行相關心理、動作活動,使幼兒通過心理、動作等反應更好的來理解作品。如選擇幼兒會經常經過的一些古橋,幼兒不僅熟悉,而且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觀察。家家戶戶節日都要吃的盤龍糕,欣賞盤龍糕的形狀、裝飾的圖案等。

2.要把民間藝術作品欣賞化繁為簡,取其精華,選材以提高幼兒的藝術感受為欣賞目的。民間藝術作品生動有趣、自由奔放、色彩絢麗,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美感。這與孩子們平時接觸到的兒童畫有著很大的區別,從理解到實踐再到創造,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因此,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取其精華,幫助幼兒理解民間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及其深刻內涵。

3.選材要摒棄落后的資源,關注積極向上的。只有積極向上的資源,才有利于進行資源創新,使幼兒在原有經驗上有提高。如有些民間藝術作品表現出歡慶、美滿、喜悅、追求、向往美好等情感,如:“百子圖”、“古建筑上的雙龍雕塑”、“定勝糕”,這些象征美好愿望的作品,有利于幼兒在欣賞表面現象的同時,內化為自己的情感認識,激發幼兒再創造的熱情。

三、歸類民間藝術資源,使欣賞內容主題化

篇2

關鍵詞:中學;美術鑒賞;教學內容;方法

一、培養學生對于民間藝術的鑒賞能力

美術課程是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及審美能力的重要教學陣地,在中學美術鑒賞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對于課本的知識有很好的理解與吸收外,從生活中以及從我們的文化中挖掘好的教學素材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國是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隨著時間的沉淀以及歲月的積累,很多好的民間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的,這些內容都可以成為中學美術鑒賞教學的教學素材。以杭州這個城市為例,杭州作為一個古都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藝術,流傳千古的民間故事《白蛇傳》、《梁祝》,獨具魅力的西湖山水,南宋古街的原貌展現,古越文化的璀璨奪目……作為要將古今中外一切經典性的文化藝術遺產自然地溶入到課堂教學中,并使之成為學生成長的養分的中學美術課程的教學過程而言,無疑承載著發展與傳承這種地方文化藝術的重任,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人才成長的需要,地方藝術文化正好能夠為這種需求提供良好的土壤與空間,讓美術課程的教學更有韻味。

二、培養學生對于地方傳統藝術的鑒賞能力

地方傳統藝術也是很有美學價值的中學美術教學素材,地方傳統藝術中不僅有著豐富的美術元素,這其中更是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需要學生去用心感知。地方傳統藝術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地方歷史文化的見證。比如:南宋河坊街的仿古一條街,將南宋時期繁榮的生活景象進行了真實的展現,仿古的飛檐建筑造型,喧鬧的吆喝聲,傳統的糕點,舊日店鋪依稀可辨,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繁榮的古代水鄉市集景象。又如:絲綢仿古一條街,再現了絲綢之路的繁華和傳統文化,那一塊塊絢麗如水的絲織品在傳統圖案和現代元素的結合下綻放著別樣的光芒,這些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藝術遺產不僅揭示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娛樂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樣難得的地方傳統文化藝術更是中學美術課程的良好素材,它們將會極大的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豐富他們的知識,拓展他們的視野,并且也讓地方傳統文化藝術得到了傳承與紀念。

三、拓寬美術課程的教學范疇

時常會聽到教師說美術課程教學資源匱乏,如果我們能夠把藝術課程的資源加以擴展,更多的嘗試挖掘和利用各類有價值的美術鑒賞教學素材,并且開展更多的豐富多彩的藝術教學活動,這不僅能夠讓學生在接受精致的藝術文化熏陶教育的同時也增加藝術教育與生活的聯系,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格調和思想內涵。在嘗試拓寬美術課程的教學范疇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進行地方文化藝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當充分的將地方文化資源與其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特殊的人文環境相結合,這樣才能夠更真實的折射出當地人們的生活狀態、生存方式和審美趣味,從而揭示當地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及人生觀,這不僅能夠讓學生對于地方傳統文化藝術有更為深入的認識,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是很有幫助的。

結語:在展開中學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讓學生接觸到更多更為鮮活的教學素材,應當讓學生對于我們悠久的傳統文化以及其中涵蓋的有價值的藝術元素有更好的理解與認知,這不僅能夠很好的提升中學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效率,這對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及審美能力都有著很好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篇3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內容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可以為美術鑒賞研究性學習下一個定義,它是指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以專題研究為載體,引導學生以獨立研究的方式進行自主性、探索性學習,著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學習活動。

在美術鑒賞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場深刻的學習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革命,它除了具有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其學科自身的特點。

(一) 課題研究內容的獨特性

這是由高中美術學科的特點決定的。高中美術學科便于學生立足于教學內容進行專題研究。學生可考察賞析各主題內容中的美術作品及其主要畫家的藝術特色,亦可結合政治、經濟、哲學等時代背景去分析考察作品、畫家及與此相關的社會生活。

(二) 課題研究視角的廣泛性

現行湘版高中《美術鑒賞》教材,由“美術與眼睛”“輝煌的美術歷程”“燦爛的美術世界”三個主題編排而成,內容豐富多彩,覆蓋面廣,而且有眾多藝術懸念與疑問藏于其中,許多問題具有較高的探討價值,便于我們把學生引向研究、發現、解決問題的美術鑒賞學習境地,并以特有的思維視角投入研究。這就使得美術鑒賞研究學習的課題選擇范圍更加寬廣。

(三) 課題研究方法的基礎性

研究學習模式以專題研究為主要載體,因此,一般的科學研究方法均可采用,如調查法、比較法、探究討論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這就使得美術鑒賞課題研究的方法具有基礎性的特點,比較適合于學生掌握和使用。

二、 美術鑒賞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既要考慮教法因素,也要考慮學法因素,還要考慮它們的交互作用。為敘述方便,本文主要從教法的角度來探討美術鑒賞研究性學習實施的基本情況。

(一) 組織形式

開展美術鑒賞研究性學習,可采取組成課題組,以小組合作形式展開學習研究活動。課題組一般由3~6人組成,學生自己選舉研究和組織能力較強的同學為組長,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校內外教師或專業人員為指導教師。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要有分有合,各展所長,協作互補;也可以采取個人研究與集體研討相結合的辦法。

(二) 操作流程

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美術鑒賞研究性學習的一般操作流程是:開設講座、指導選題,組織課題組、擬訂研究方案,實施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撰寫報告與交流。

1. 開設講座、指導選題

開設講座、指導選題的目的是做好學生研究知識的鋪墊,為學生提供選題范圍,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課題可由教師或學生提出,或由師生合作最后確定題目。

2. 組織課題組、擬訂研究方案

課題組可由學生自由組合,教師適當作調節。研究方案中要有詳細的研究目標、內容、方法、步驟(時間)的設計,并由師生共同參加的評審組對學生設計的研究方案進行論證。

3. 實施研究

學校要給予課題實施一定的時間保證,并創造必要的研究條件;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操作方法的指導,要加強研究過程的管理與調控。

4. 形成研究成果,撰寫報告與交流

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學會整理相關資料、調查考證,加工處理信息、形成結論,撰寫有關美術鑒賞的研究報告或小論文,并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交流研討,展示與分享成果,解決有關美術鑒賞問題,使審美認識和審美情感得到提升。

(三) 學習評價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與傳統的教學評價不同,與大學或研究所從事的研究活動的評價也不同。它重過程而不重結果,體現形成性評價的特點。評價是一種重要的激勵因子,是激發學生深入開展美術鑒賞研究性學習的動因,通過評價可以使學生見其長,現其短,從而為其優化研究過程指明方向。因此,要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予以正確的考核評價。一般來說,美術鑒賞研究性學習要重視以下三個環節的評價:一是開題階段的評價與指導,主要評價課題方案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二是研究過程的評價與指導,主要評價方案實施的過程完整性、操作規范性及研究中的相容性和協作性;三是結題時的評價與指導,主要評價成果價值、論文質量、材料完備(包括開題報告、研究記錄、資料收集、成果報告等)。

根據研究性學習所追求的目標,我們認為對美術鑒賞研究性學習的考核評價內容,要以學生研究過程中的表現為主,同時兼顧成果水平。評價要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在力求科學量化的同時,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以給學生留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自評與小組評議意見,評價要由學生和小組及教師共同作出。

(四) 指導參與

美術鑒賞研究性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與研究的過程,最終產生他們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師應是這一學習過程的積極指導者和參與者,充當其指導和同伴的雙重角色,并具體落實到該研究性學習的各個環節,同時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 指導課題選擇的方向

選題是制定研究方案的關鍵。教師在尊重學生自主選題的基礎上,也要參與其中,發揮一定的引導作用,把握好課題選擇的方向。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把握好美術鑒賞研究內容的選擇,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美術問題,所選擇的研究課題應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與探討價值,并以美術鑒賞所要實現的基本目標為主要依據;二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質疑與探索,并根據興趣特長設計既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與可行性,又宜于把問題研究引向深入的新穎課題。

2. 規范課題方案的設計

課題方案設計對優化研究過程與成果預測將起決定作用,需要教師的參與和指導。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共同設計較為規范、完整、操作性強的研究方案,逐步提高學生對研究的預測分析、統籌安排能力。

3. 推進課題研究的深入

這是開展美術鑒賞研究性學習的重要一環。教師既要參與其中,又要想方設法排除干擾(如普遍存在的“重立項輕研究過程”的問題),積極把課題研究引向縱深發展。同時,還要指導好研究策略,充當咨詢員、協調員和監督員,對有困難的學生要及時指點與幫助;也可以引入適度的組間競賽,督促學生研究小組或個體嚴格落實研究計劃。

4. 促進成果質量的提高

教師要重視結題的科學性,提高結題水平,用最佳的形式體現成果。首先要指導學生掌握結題的基本過程與方法,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主動收集和加工處理信息,學會分析與結論,掌握論文寫作技巧,提高論文寫作水平。

三、 學習實例

以下是“《清明上河圖》風俗人物賞析”研究性學習的活動安排。

1. 《清明上河圖》簡介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繁榮景象。該畫采用“散點透視”的方法和全景式的構圖,用工筆淡彩精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各階層人物的生活風貌。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2. 研究問題呈現

欣賞該圖時,可思考以下問題:畫面中為何要大量表現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與工作場面?這反映了什么社會動態和思想主題?虹橋下行船的情景和橋上緊張而富有戲劇性的過橋場景,在整個畫面中反映了何種關系?畫中表現的中原風情與江南風情有何異同?《清明上河圖》的題目中“清明”一詞作何解?是“清明節”嗎?作品反映了怎樣的時代生活氣息與特點……

3. 研究活動推薦

(1) 典型的中原風情文化研究

你可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分析欣賞,來研究探討該畫在反映中原風俗人情方面表現的人物生動、布局復雜和情節多樣化的描繪。你對此能做出怎樣的解釋?把中原的風俗文化與江南水鄉風土人情作個比較,分析異同,探究其深層次的原因。

(2) 《清明上河圖》題目略考

篇4

關鍵詞:高職院校;美術鑒賞;藝術修養;審美能力

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職業院校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創新的能力,更在于有美的心靈、美的品質。美術鑒賞課作為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藝術品位的主要途徑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讓美術鑒賞課吸引學生,如何提高美術鑒賞課的課堂“質量”?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1 高職院校美術鑒賞課存在問題分析

第一,沒有重視美術鑒賞課程的開設。現今大多數的高職院校,美術教育依然限制在少數專業學生范圍內,對于非專業的學生來說,涉入其中的機會自然很少。許多同學選修美術鑒賞課,都是抱著好奇試探的心理。美術鑒賞課程的學時因學校不同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從18至36個學時不等。在實際的教學中,無論教學的側重點在哪方面,要在短短的18學時、24學時里讓學生接受課程講授知識,教學效果都是很難盡如人意的。所以,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教學內容多,教學學時少,學生的美術欣賞水平參差不齊,形成了美術鑒賞課程中十分突出的矛盾。其次,課程設置不合理、不均衡,許多高職院校單一的注重專業技術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也只注重于專業相關課程的設置,輕于人文素養的熏陶等等,這樣的教育思路,導致師生都未能正確認識這門課程,把美術鑒賞課當成一個可有可無、可重可輕邊緣化的課程。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過多的講授美術史,過于理論化的教學內容導致了許多非專業學生的厭學,任何美術作品包含的不僅僅是藝術知識,還包括許多其他領域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只有運用多學科滲透的教學方法,才能體吸引更多學生投入到“鑒”與“賞”中來,真正對這門課程感興趣,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認識空間和藝術熏陶,提高人文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2 高職院校美術鑒賞課教學對策分析

2.1 創造優良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性

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可以使學生更主動、有效地接受來自教師講授的教學內容,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因此,要使學生對美術鑒賞的課堂教學產生興趣,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形成一種學習、娛樂交融的課堂氣氛。

(1)通過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興趣,實現審美教育目的。美術鑒賞課要做到“寓教于樂”,就要努力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或者用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來實現教育的目的。美術鑒賞課具有人文性質,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是在廣泛的社會環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所起的作用。因此,教師要通過自身的美學修養,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境氛圍。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培養審美情趣。

(2)創設個性環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目前,很多美術教師在課堂中喜歡采取一講到底的模式,造成了“只聞老師講,不見學生聽”的尷尬局面,鑒賞課變成了“講賞”課,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且學習效果也會很差。教師要時刻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不斷探索教學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與老師形成教與學的互動,使教學由過去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這樣才有利于學生鑒賞能力的養成。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美術鑒賞課應重視對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做到大膽的想象、聯想,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2 美術鑒賞課教學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美術鑒賞課本身是很有情趣的,但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將會使美術課上變得枯燥無味,學生聽課也會沒有興趣,沒有了個體的愉悅體驗,就會造成課堂的沉悶壓抑,學生的審美情趣無從培養。因此,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是美術鑒賞課教學的出路所在。

(1)以多媒體為主的美術教學模式,使美術鑒賞教學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美術鑒賞的主要教學手段,具有明顯的教學優勢。一方面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育觀念和教學形式的轉變;另一方面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創設教學情景和優化教學環境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術鑒賞課實施多媒體教學,具有如下特點:第一,直觀性。多媒體教學演示能完成圖形的質感、色彩、空間視覺直觀性的再現。將無聲的形象變成有聲的形象,將靜止的形象變成動態的形象,易于營造立體的,形、聲、色并茂的教學氛圍,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藝術形象。最大限度地強化了學生的審美感受。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實用性。在高科技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運用多媒體為美術教學服務,顯然具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越性。首先,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課件將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條理清晰的展示,節約了教師用粉筆板書的時間,在同樣的課時里學生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且更容易理解、消化所學知識,從而提高了課題教學效率。其次,為美術鑒賞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學在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的同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觀察、分析、概括、綜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藝術素養。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全面的動手動腦本領,具有很強大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第三,信息寬廣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網絡信息量大,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教學資料基本可以在網絡信息平臺上找到,甚至可以找到許許多多比課本更加具有特色的實例,查找信息也很方便和快捷,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主動學習,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這些信息也給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帶來極大的寬容性,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2)實物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課堂現場作品觀摩,給學生以視覺、觸覺等感官上的享受,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的印象和理解,使作品過程變得更直觀,作品形象更立體、生動。以中國古代工藝美術鑒賞為例,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在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但是很少有人會去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藝和藝術特點。因此,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敲擊、觸摸瓷器和陶器,從聲音、質感上辨別差異,讓他們更直觀地了解瓷器。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大型畫展參觀學習,使學生在實踐觀摩中達成對課堂美術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3)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多渠道教學模式。為了豐富教學內容,除了正常的課堂教學外,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進行適當的課外教學活動。例如,參觀當地的文化館、美術館,了解當地藝術家的杰出成就。也可將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的鄉土美術融入教學中。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感受樸素自然的美感,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發現和探索當地優秀的美術文化,對傳承民間美術文化,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同學們的創新精神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可以開設各種專題講座,請美學專家學者到學校講座,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把學生長久積累的表面感性認識上升為清晰的理性認識。

2.3 正確認識美術鑒賞的人文性

藝術就是以其美感區別于其他的東西,美感不僅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于能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提高自身修養。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其獨特的審美形式引起受眾的關注。美術作品的形式語言十分豐富,包括構圖、色彩、線條、光影、透視等。美術作品使用的材料也很廣泛,我們熟知的如筆、墨、紙、顏料,其實生活中的許多材料也可以用來創作美術作品。例如,布料、金屬、木材、陶土、石材、皮革、纖維、塑料等,不同的材料有著不同的質感與視覺感受,同時候也體現了不同的形式美感。美術作品以它獨特的形式美感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美、陶冶情操、豐富情感,從而提高人文素養。教師在對美術作品進行闡述時,往往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根據,將參考書籍上對作品的評述加上自己的主觀感受當成真理對學生進行灌輸,在根本上缺失了人文意識。在師生共同鑒賞作品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把自己置身于一個歷史語境,沒有帶著一顆人文關懷的心,而是錯誤的將自己置身于一個“權威”的位置,認為自己的理解即是作品本身的意義。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作品的過程中,固然可以有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觀點,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是與作者重合的,但也不能就此將自己的觀點作為對作品的完美闡釋。這樣容易造成對作品理解的片面化,同時也扼殺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限制了他們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2.4 教師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是上好美術鑒賞課的根本保證

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學生對美術知識的需求,對教師專業知識的掌握及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師首先應具有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美術教師作為學生心靈的凈化者和塑造者,對學生的審美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率先垂范。“尊其師而重其道”,當教師具備了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后,便會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學生愿意認真聽課、并接受教師對其提出的學習要求,且能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2)教師應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教師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作為現代社會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吸取到豐富的知識養分。美術作為一門交叉性的邊緣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很廣,與音樂、文學、數學、社會學等學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美術教師不應是僅僅掌握繪畫技能的知識結構單一的“匠才”,而是應具有廣泛知識面、不斷求取、創新的美術教育人才。要想適應現代美術教育,教師在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要積極學習與本專業相關的學科知識,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個性發展的需要出發,重視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把握好實踐動手能力與新媒體手段的關系,來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美術教師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發揮藝術科學的魅力,提高課堂效率,創新求變,才有可能使美術鑒賞課程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力加.美術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篇5

1.個人電腦的普及

計算機網絡只是獲取資源的一種渠道,要真正使用它,還要有一定的技術設備。過去電腦價格比較昂貴,只有少數單位和個人能夠擁有,而隨著電腦技術的日益成熟以及商家之間的價格競爭,電腦的價格已經下降了不少。如今走進學生的宿舍,往往可以看到桌面上擺著臺式或筆記本電腦,學生們正熟練地使用計算機上網。在課堂上學生甚至會用手機查找學習資料,幫助理解課堂知識。所以,個人電腦的易于取得為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準備。

2.互聯網的使用方法簡單易學

現在人們已經普遍懂得使用絡瀏覽器上網閱讀資料,通過搜索引擎和數據庫平臺進行資料查找也很簡單,只要輸入關鍵詞就可以搜索到,使用方法比較簡單。通過電子郵箱收發郵件,通過聊天工具交流信息,傳輸數據,通過論壇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也是很方便的事情。而這些為互聯網輔助教學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3.學生對網絡的喜愛

作為年輕的一代,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很快。同時他們又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校園里的電子閱覽室常常是座無虛席,宿舍里也經常能夠看到學生們上網的身影,學校周圍的網吧也總是生意興隆。上網在學生們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學生們對互聯網的熱情對利用網絡進行教學大有益處。

二、互聯網輔助美術鑒賞教學的便利與優勢

1.互聯網上具有美術鑒賞課所需的豐富教學資源

美術鑒賞課的教學需要大量的圖片、文字、數據、視頻等參考資料,現在網絡當中已經存在有大量與美術相關的網站,可以為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

(1)具有檢索功能的圖書期刊數據網站

現在許多院校向這些數據網站交付一定的使用費后提供給本校的師生免費使用。這些網站有幾大好處:一是資料可靠,二是質量有一定的保證,三是能夠滿足同時查閱資料的需要,四是下載后可以長期閱讀,不必擔心借閱超期問題。這些檢索系統的數據是直接把紙質的材料直接轉換成電子數據,中間幾乎沒有數據的丟失或者修改,資料的可信度較大。這些資料也是大部分來源于一些正式的出版物,在質量上是有一定的保證的。圖書館的藏書是有限的,如果出現許多人同時要借某一個資料或者是某一類資料,就不一定能同時滿足借閱的需要,而網絡上的資源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可以供許多人同時下載,而且沒有借閱期限,可以有充裕的時間來進行閱讀和思考。這是利用互聯網絡進行學習時很重要的一個資料來源。

(2)介紹畫家個人藝術創作為主的網站

這類網站包括了藝術家的個人網站、藝術家個人美術館所辦的網站。藝術家的個人網站一般包括藝術家的個人簡介、作品的在線展示、藝術觀點和評論文章,以及藝術活動、出版著作和獲獎收藏等等。這類網站往往能夠較好地選擇出代表藝術家創作面貌和整體水平的作品。對藝術家的介紹也比較概括、簡練。同時網站往往還放有藝術家所撰寫的文章、訪談以及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評論文章等。藝術家個人美術館所辦的網站由于有專業的藝術研究團隊以及固定的資金的支持,網站規模就要大得多。對藝術家的介紹文章一般要更加的細致深入,在線作品范圍更廣,包括了藝術家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著錄也較為詳細,而且這些美術館里因為收藏有藝術家的大量作品,所以在這些網站上還可能看到一些在別的網站不常見到的作品。網站上表現藝術家自己藝術觀的文章、訪談以及評論、研究文章更為豐富和齊全,能夠讓學習者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藝術家及其作品。這些網站也是比較可靠的美術鑒賞教學的資料來源。

(3)美術史課程學習的網站

這類網站專為美術史學習、愛好者設計,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編排嚴謹,科學合理,可靠性強,能夠為課程學習提供大量的參考。

(4)美術組織機構的網站

這些網站中包括了美術中各個門類藝術協會所主辦的網站,地方及全國美術家協會的網站。這些網站里有協會展覽、學術動態、藝術新聞、藝術家介紹、藝術理論、新作展示及博客、論壇等等。這些網站的專業性比較強,學生能夠從中學習到不少專業知識,而且對了解各個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有很大的幫助。

(5)美術的綜合性網站以及綜合網里的美術部分

這些網站包含了和美術有關的大量信息,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它們的受眾面較廣,常常還包含了收藏方面的內容,和現實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學生通過瀏覽這些網站,可以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理論、方法等和現實生活中的美術現象聯系起來理解,可以努力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6)百科類網站

這類網站往往包括畫家簡介、生平經歷、作品介紹、藝術特點、藝術主張、社會評價、市場價格、收藏價值等方面的內容。但由于部分這類網站在制作上不是由網站專業人員編輯,而可能是由會員上傳、編輯資料,內容上可能有重復編排或者邏輯不清的現象,質量也參差不齊,所以在可信度上應當引起注意。但是,由于其資料相當豐富,查找方便,所以可以作為學習的參考,但一定要注意辨別。

(7)貼吧、論壇和微博

這些網站上也有大量的圖片、文字、數據資料,但這些資料隨意性較大,對其真實可靠度要注意鑒別。

2.互聯網為美術鑒賞學習提供交流的平臺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圖片、文字是重要的學習資源,學習的伙伴也是學習的重要資源。如果大家能夠交流經驗或者是發出一些有意義的評論,通過相互的交流也可以加深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這種交流可以有同步交流和異步交流。

(1)同步交流

通過QQ、MSN等軟件可以實現在線同步交流。交流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如果接上攝像頭、話筒等設備,還可以進行同步的語音和視頻對話,使用起來非常的方便。

(2)異步交流

通過一些離線留言功能以及電子郵件、論壇等形式可以實現異步交流。比如學生可以給教師發郵件或留言,也可以在論壇上相互討論,交流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等限制,具有更多的靈活性。通過這些交流平臺,學生可以了解更多與美術鑒賞相關的信息,交流不同的觀點,進一步加深學習。

三、互聯網輔助美術鑒賞教學是傳統美術鑒賞教學的有益補充

1.互聯網輔助美術鑒賞教學原因:

(1)美術鑒賞課自身的特點

美術鑒賞課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藝術家的美術作品、風格流派等方面的鑒賞,同時還需要了解美術方面的基本知識,藝術家人生經歷、創作過程,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從鑒賞的角度和方法來講,除了課本上介紹的常見的幾種之外,還存在著其他多種的鑒賞角度。所以美術鑒賞課課程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非常適合運用網絡來輔助教學。

(2)因材施教的需要

每位學生學習的專業、基礎、學習的程度、興趣愛好都是不相同的。如果說僅僅通過課堂上相對統一的教學是不能完全滿足每位學生的需要。學生們應該從因特網上巨大的資源庫中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開拓一個課堂以外的廣闊的學習空間,進行一種個性化的學習。

(3)素質教育的需要

素質教育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育工作者要轉變教育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美術鑒賞課是一門和實踐聯系非常緊密的課程,它最終要形成的是實際生活中對美術的鑒賞能力。因此,美術鑒賞課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上對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能力和素質的提高。通過互聯網的使用,學生在眾多信息的選擇、感受、思考、分析、歸納、總結中,不斷提高綜合素質。

2.互聯網輔助美術鑒賞教學具有以下優點:

(1)能夠解決傳統教學中學習的局限性問題

傳統的教學是圍繞著教材和教師的課堂教學展開的,著眼點是知識的傳授。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所能學到的知識也是有限的,理解問題的角度也比較單一。而要真正對一件作品形成深入的認識,就要了解這個作品創作者的其他相關的系列作品以及和這件作品相關聯的大量作品以及參考資料,了解不同人的不同觀點和看法,才能真正得出自己的判斷。而且美術鑒賞所涉及到的知識面非常廣,無論是對圖片還是文字資料,都要有一個量的積累才能真正學好。而互聯網上存在著學習的巨大的資源庫,它是一個除了課堂之外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通過上網可以方便地獲取大量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可以加深對于知識、概念、理論的理解,對畫家、作品、流派能夠形成更為全面、豐富、準確的認識,還能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拓展或者深入學習。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轉變教學思想,具有開放式的教學觀念,采用啟發式的教學,上課時不要對講授的內容過早地下定論,要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的空間。通過課前、課后的思考題以及上課時的討論,引導學生積極到互聯網上去查找資料。應當讓學生知道,學習具有多元性,不僅僅要在課堂里學習,還要懂得、擅于使用互聯網,在互聯網上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獲得更多的知識。這樣,可以將美術鑒賞的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豐富和加深我們對課程的學習。

(2)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在以講授為主的教學當中,學習往往是被動的。學生所了解的往往只是書本及老師所講的知識,自己占有的材料比較少,能夠進行主動思考的余地也就不大。如果依托于互聯網上的資源,學生通過建構式學習,采用討論的學習方式,就能夠更好地進行主動學習。在這樣的教學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定一定的問題,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到網上去查找相關的資料。在觀察和感受的基礎上,通過對資料的分析、歸納、整理,形成自己的觀點。學生們帶著這些觀點來到課堂上,通過與其他同學的討論,能夠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這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而且從互聯網獲取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都得到較大而提高。在實際的教學當中,討論是學生非常喜愛的學習方式,它能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樣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地將所需要的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系統當中,也做到了個性化學習,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時我們還要知道,這種討論不僅僅是在課內,互聯網大大擴展了人們交流的范圍。除了同班同學之外,還可以通過校園網和同一個學校的同學交流觀點。另外,還可以通過QQ上的興趣組,貼吧、論壇等方式進行交流。

四、需要注意的問題

(1)在網上學習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保證資料的可靠性。所以要注意到一些知名的大型網站和可信度較高的中小網站上查找資料。如果說是到一些可靠度不是很高的網站查找資料,要多留心分辨和鑒別;

(2)網絡世界豐富多彩,有的學生在上網的時候往往會不自覺地點擊到自己感興趣的連接上,因此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上網時自控力要強,最好有一定的針對性,避免漫無目的的瀏覽;

篇6

關鍵詞:地方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9-0132-02

On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Public Art Classe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Liu-Jingk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fine art school,HuBei XiangYang 441053)

Abstract: The public art classes are generally opened in universities. They make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mproving students' art quality and shaping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public art classes in universities to be thoroughly studied and explored.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schem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ordinary universities; the public art classes;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公共藝術選修課主要是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初步了解與我們日常生活具有緊密聯系的幾種主要藝術表現形態,例如音樂、美術、書法等,對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作品進行學習和欣賞,把握不同藝術類型的特點和審美要求,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目的。所以,目前全國高校普遍都開設了公共藝術選修課,把開展藝術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會認可和接受。

但是,我們同時看到,目前高校中開設的選修課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例如,相關教材缺乏,教學難易程度很難把握;教學手段單一,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監控體系不完善,教學效果難以保證等。尤其是對于地方高校來說,除了面臨上述問題之外,還存在著教材缺乏針對性、藝術教學中的地域性內容不突出等問題。而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教育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主要陣地。要想解決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可以從課堂教學改革這一角度入手,積極探索提高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有效途徑。

一、引導學生在輕松自由愉悅的狀態下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審美修養

選修課與專業課的教學目的不同,選修課主要是針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開設的,是通識教育,不注重專業技能的提高和訓練,主要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滿足部分非專業學生的興趣愛好,或者發展他們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現階段,很多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普遍使用的是藝術史論方面的教材,這就造成了過于專業化而忽視了非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影響到選修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認為,公共藝術選修課應當以欣賞具體的中外經典藝術作品為主要內容,在老師的引導下,調動學生學習和了解藝術作品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狀態下深入領會藝術作品內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獲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審美修養。

二、廣泛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活動,必須要兼顧不同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要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僅憑老師枯燥的講解顯然無法實現上述目的,這就需要借助聲像資料等多媒體手段,對藝術作品或藝術現象進行全面而精準的展示和解讀,加深學生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發展規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國繪畫作品鑒賞中,采用幻燈片的形式進行講解,可以極大拉近學生與美術作品的距離,提高學生對于繪畫作品的興趣。

三、加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活動

目前,國內多數高校開設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程沿襲著專業藝術學科的教學模式,教學重點完全放在藝術史論上,具有本土化和地域特征的地方藝術資源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把公共藝術教育與地方特色藝術、民間藝術的發掘、整理和傳承結合起來,既是高校為地方經濟文化服務的必然要求,又是豐富公共藝術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可以采取與本地政府文化部門、博物館、展覽館、文化藝術院(團)、風景名勝區等機構共建審美(藝術)教育基地,實行多樣化的開放式的實地教學,采取實地參觀、考察、研究、賞析等方式,加強本地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活動,豐富和擴大學生的視野。

四、通過撰寫論文、課堂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為保證教學效果,應重視對藝術作品欣賞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活力,要嘗試借助布置平時作業或者安排課堂討論等形式,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在論文寫作和集體討論過程中,不追求標準答案,通過學生自己在課后收集相關資料,經過討論、辯論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

五、注重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加強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和專業技能等之間的聯系

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藝術作品,尤其是從自身所學專業的角度來理解藝術和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思維。作為跨專業選修課,上課的學生都分別來自不同的專業,在課堂上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把選修課知識與日常生活經驗,尤其是專業技能結合起來,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藝術和藝術作品,鍛煉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例如,經濟學專業的同學可以從經濟的角度對于清代中期“揚州畫派”進行解讀,進而進一步明確政治環境和經濟條件與藝術市場之間的緊密聯系。

公共藝術選修課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從課堂教學改革這一角度入手,積極探索提高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有效途徑,努力提升廣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及鑒賞水平,完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郭 原.高校美術教育現狀與改革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9(4):46-47.

[2] 吳金銘.美術鑒賞教學之我見[J].教育探索,2007(8):72-73.

篇7

關鍵詞:動畫,計算機動畫,多媒體,視覺設計

計算機動畫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但目前人們對計算機動畫還存在一些誤解和偏見,如“計算機動畫就是Flash”,“包含了高難度技術的計算機動畫才是好的計算機動畫”等。本文介紹了計算機動畫及其分類,重點闡述了計算機動畫中的技術與藝術及其間的關系。

一、計算機動畫的定性

當人們看到一件物體時,即使它馬上消失了,它在人的視覺中還會停留大約十分之一秒的時間,這就是“視覺暫留”現象。科技論文。也就是說,當圖像序列中的一幅幅獨立圖像按照一定的速率連續播放時,人的眼睛會把每幅不同的畫面連接起來,在我們腦中產生物體在“運動”的印象。所以,動畫是利用視覺暫留現象,使圖像序列中的一幅幅靜態圖像在人的眼前呈現出的連續運動的畫面。科技論文。所謂計算機動畫是指利用計算機產生圖像序列中的一幅幅靜態圖像,并且用計算機控制動畫的播放。

二、計算機動畫的分類

計算機動畫發展到今天,己經產生了多種類型,從不同的角度可對其進行不同的分類:從應用的角度,計算機動畫可分為動畫片、游戲動畫、信息傳播動畫、教學動畫、裝飾動畫等;從流通角度,計算機動畫可以分為網絡動畫和非網絡動畫;從制作角度,計算機動畫可以分為人機動畫、機制動畫、編程動畫;從視覺角度,計算機動畫可以分為平面動畫(二維動畫)和立體動畫(三維動畫);從圖像格式角度,計算機動畫可以分為位圖動畫與矢量動畫;從制作軟件角度,可以分為FLASH動畫、3DSMAX動畫、MAYA動畫等等。

三、計算機動畫中的技術與藝術

計算機動畫蘊含著極強的技術性和藝術性。科技論文。從技術層面上講,它是計算機的應用技術,如:計算機建模技術、圖形圖像處理技術、音頻視頻處理技術、特效制作技術、后期合成技術、編程技術,等等。從藝術角度上講,它可以是文字的藝術、繪畫的藝術、動作的藝術、音樂的藝術、創作的藝術等等。

(一)計算機動畫的技術性

無論是哪一種計算機動畫的制作,都要有相當的技術作為基礎。這種技術首先體現在對計算機動畫設計軟件和硬件的駕馭能力上。由于計算機動畫制作所涉及的軟件與硬件非常多,而且這些軟硬件處于不斷更新換代之中。企圖輕輕松松很快熟練掌握這些技術是不容易的。

1、硬件上的難點

熟悉各種硬件的性能、找到不同硬件的最佳組合、熟知硬件間的兼容、熟練使用多種計算機硬件、了解不同硬件功能的差別、實現硬件之間的功能互補及資源共享等。要解決這些難題除了理論上的分析,更需要長時間的實踐。

2、軟件上的難點

就軟件而言,其種類也非常繁多,有綜合型的也有專業型的;有音頻視頻的,也有圖像和動畫的;有平面的也有立體的;有靜態的也有動態的,有菜單命令控制的,也有腳本語句或編程實現的。要熟悉各種軟件的操作和使用,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尤其對于利用腳本語句或編程實現的計算機動畫,要經過對計算機語言方面進行專業地學習才能夠掌握。

不僅如此,計算機動畫制作除了必須具備豐富的形象思維能力外,還必須具備敏捷的理性思維能力,這種能力貫穿于計算機軟硬件的操作及動畫角色、場景設計的流程控制上。因此,只有熟練掌握計算機動畫設計所需要的技術,才能保證計算機動畫制作的質量和效率。

(二)計算機動畫的藝術性

動畫是一門藝術,正如動畫大師宮崎駿曾這樣評論動畫藝術,他說:“我看到了動畫的制作是何其慎重且值得珍惜的事業……動畫是一個如此純粹、素樸,又可讓我們傾注想像力以表達的一門藝術……它的力量不會輸給詩、小說或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計算機動畫是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視覺設計和聽覺設計的藝術。視覺設計是針對眼睛官能的主觀形式的表現手段和結果。計算機動畫中有“畫”、有“音”、有“動”,它是“畫”的藝術、“音”的藝術、“動”的藝術。畫面中的色彩、線條、形體、構圖即是“畫”的藝術;音樂中美妙的節奏、韻律即是“音”的藝術;正如英國動畫大師諾曼·麥克拉倫(Norman Mclarlen)說:動畫是“畫出來的運動”的藝術,計算機動畫中動作設計、鏡頭的變化、角色的安排、場景的布置及轉換、動畫物體變化的快慢速度的處理,即是“動”的藝術。計算機動畫通過文字、圖像、聲音、動作等多媒體準確地傳達信息,體現出計算機動畫的藝術性,同時也展現出視覺設計和聽覺設計的魅力。

在創作手法上,計算機動畫也體現出它獨特的藝術性。計算機動畫經常運用夸張、幻想、變化、虛構、神似等手法來反映人們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并且能產生非常強烈、奇趣、出人意料的銀幕視聽效果,給人予的強烈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另外,計算機動畫的風格也是其藝術性的體現。或細膩、或粗獷、或幽默、或嚴肅、或現代、或民族…不同的風格給人以不一樣的藝術感受和回味。

(三)計算機動畫技術和藝術的關系

技術和藝術是計算機動畫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二者并非相互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貫穿于動畫制作的始終。例如,計算機動畫中出現什么樣的畫面構成是藝術的問題,如何出現這樣的畫面構成是技術的問題;計算機動畫中應該出現什么樣的動作是藝術的問題,如何出現這樣的動作是技術的問題;技術是藝術表現的基礎和前提,藝術是技術實施的目的。忽視計算機動畫的技術,就不能實現預期效果;忽視計算機動畫的藝術,便會遏制藝術的追求,削弱計算機動畫的感染力和價值。所以,計算機動畫中的技術和藝術應和諧互融、完美結合,才能充分展現計算機動畫的無限魅力和價值。

四、計算機動畫的鑒賞

計算機動畫的鑒賞可分為:技術鑒賞、藝術鑒賞、功能鑒賞。所謂技術鑒賞,是指欣賞時主要著眼于動畫的技術運用效果。如建模的精細程度、圖像處理的品質、音頻視頻的同步性、程序控制的精確性與流暢性等;所謂藝術鑒賞,是指對動畫的審美進行的鑒賞。如畫面的美感、動作的表現、音樂的運用、鏡頭的變化、角色的安排、場景的布置及轉換、情節的設計、創意的表現、藝術風格等;所謂功能鑒賞,是品評動畫的功能是否完美。如動畫的導航功能(按鈕鏈接、鼠標跟蹤、界面設計)、表現功能(演示效果)、表述功能(文本描述)、測試功能(學習效果的測試,常見于多媒體課件類動畫)、多媒體控制功能(聲音、動畫的播放及交互性)等。

五、后記

計算機動畫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計算機動畫的制作技術是值得專業人士終身研究的,計算機動畫的藝術魅力也是值得動畫制作者畢生追求的。它是一個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專業門類。只有精湛的技術和卓越的藝術完美結合,才能產生魅力無窮的計算機動畫。

參考文獻 :

[1]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65

[2]吳冠英.動畫美術設計[M].北京:高等美術出版社,2001.4:13-25

[3]孫立軍,李捷.現代動畫設計大全[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7:5-8

[4]吳起.3DSMAX4精彩范例制作[M].北京: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01.6:32-45

[5]李顯,周進.數字影視后期制作高級教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2:52-68

[6]趙子仁.Animato:Pr電腦動畫的活動畫面制作技術[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0.6:8-12

[7]苑玉峰.分形幾何與分形藝術.中國圖像圖形[J],2001.3:35

篇8

關鍵詞:書法鑒賞 創新 直觀教學 鑒賞實踐

公共藝術教育是高等院校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肩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基礎師資重任的師范院校而言,公共藝術教育的推行與落實,更是任重而道遠。《書法鑒賞》作為《全國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明確要求開設的八門限定性選修課程之一,從培養大學生對書法藝術的鑒賞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人手,旨在提高他們以審美感知為切入點的綜合文化素質。這對該課程及時進行自我評判與總結,更好地進行教學教改方面的探索與研究具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目的。培養書法鑒賞中的創新精神

《書法鑒賞》課程以介紹基礎知識為主,利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闡述中國書法藝術的發生發展和書法藝術本身的一些特殊規律。在熟悉書法的基礎知識和欣賞理論與方法修養的基礎上,它要求學生掌握書法的基礎知識與鑒賞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并能自覺運用所學鑒賞理論與方法對各代經典書法作品進行客觀的賞評。這是本課程最為基本的教學目的。由于教學對象學科的復雜構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一個模式一線貫穿。而是要及時地抓住書法藝術邊緣性的學科特點。積極啟發學生從本學科的視角切入書法、審視書法,在對歷代書法經典作品在審美上有一個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尋找書法藝術新的審美內涵。如引導中文系學生可以從唐代書法與文學的共生共榮的關系上解讀唐代書法的時代精神;引導數學系學生從模糊數學領域尋找書法創作中模糊性語言的應用性:引導教育系學生從教育史觀的角度著眼古代書法藝術中作坊式師徒相授的獨特教育模式,從自己的學科角度關注古代書法教育現象;引導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從藝術創作心理方面探悉不同書體中的不同創作心理構成機制,如此等等。不勝枚舉。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樹立最為基本的教學目的,而且要積極關注學生學科構成,以學生已有的學科為突破口,培養并啟發他們積極主動的藝術審美態度,通過循法善誘,注重發展其在書法鑒賞中的創新能力,強化他們的好奇心,主動突破教材的定勢與習慣性框框,鼓勵學生敢于想象和聯想,敢于從別的視角發表自己的意見,勇于質疑;鼓勵學生善于反向思考,標新立異,從而引發學生的藝術鑒賞中的創造積極性;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索精神,變教學過程為學生帶著問題不斷探索的過程。我從定期的鑒賞性小論文考核來看,這樣的教學效果很明顯,如中文系學生撰寫的《淺論唐代詩歌和書法的關系》、教育系學生撰寫的《從鴻都門學看東漢書法教育》、體育系學生撰寫的《蠻力與巧勁――書法表現語言中力度的解讀》等都是跨學科創新學習的最好例證。學生積極創新的學習態度,在教學相長的逆途中也深深地啟示著我,促使我更加立體地審視我所熟知的書法藝術。

二、運用多元教學手段,加強直觀教學,有效提高課內教學效果

書法藝術的視覺造型性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對直觀教學的特殊要求。對于現代多元化授課媒介的有效利用,無疑是實施直觀教學、有效提高課內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該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在有關書法基礎理論、書法發生歷史情境等方面的詳盡講解之外,并充分運用掛圖、幻燈、錄像、影片、網絡等教學手段,增強書法藝術鑒賞過程中書法作品的及時可視性,從而加深學生的形象記憶,加強直觀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如在技法理論方面作講解的時候,沒有教師的躬身示范,很多學生最終只能對具體技法的領會是一知半解、不能透徹的感知。但是面對百人的大課教學,教師又很難做到像美術專業院系那樣深入的單獨輔導。我在教學中對于攝像投影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一直以來公共書法欣賞課所面對的這個大難題。學生無需近距離圍觀教師示范,只要通過觀看大屏幕就可以對各種筆法的示范盡收眼底并存之于心。授課中篆隸楷行草各體的筆法示范、篆刻的刀法示范,我均借以攝像投影儀完成,把玄之又玄的文字贅述直接轉化為直觀的映像,而學生對各體筆法、刀法獲得了清晰的釋讀,使得教學效果良好。而且我借助攝像投影儀所進行的直觀性的躬身示范直接影響到很多學生,使他們從書法的純粹鑒賞進而邁向書法技法的實踐。如此一來,實踐與理論就會呈現出循環往復的互證,當然,這樣的結果已經絕非同一層面的簡單循環,而是在螺旋上升的良性態勢中不斷互證、不斷促進、不斷豐富深入。毋庸置疑,學生對書法的理解也會隨之升華。可是矛盾總是在事物良性發展前行的過程出現,辯證看之,非但不是壞事,而且,它會使事情出現新的前景。在我的教學中這樣的矛盾表現為學生對書法技法實踐的熱情與課內以鑒賞為主的教學模式之間的矛盾。“柳暗花明又一村”。為此,大學生藝術社團的課外實踐活動的有計劃組織在很大的程度上解決了這一矛盾。

三、組織課外書法技法實踐與鑒賞實踐,拓展學生視野,升華教學效果

篇9

一、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質

伴隨著新課改,高中美術教師是憂喜參半,喜的是美術課和其他文化課一樣受到重視,美術教師在學校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憂的是教師要負責三個教學模塊,這對在大學里面專業學習比較單一的美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修模塊的《美術鑒賞》上好之外,選修模塊中的各種技能也要熟練掌握。有一句話說得好:“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我們首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把自己的水桶裝滿水。

美術學科專業性是很強的,教師對美術專業的技能技法、美術理論、美術史、美學等專業知識要有一個系統的掌握。這就要求專業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和藝術修養必須要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站的高,望的遠”。首先,美術教師應該多閱讀美術史、美術理論、美學等方面的理論著作或學術論文,來提高對美術課程的認識。其次,應從多種渠道接受美育信息,美術教師要盡可能多參觀博物館、美術館舉辦的展覽等,懂得鑒賞、學會評論,來加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為了獲得各類美術信息,也可以通過上網查閱資料,以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此外,還應積極交流,加強思考,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以適應高中美術課程改革的要求。

美術修養與美術專業水平雖然是很重要,可美術教育還要突出“教學”,也就是,擁有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才是重中之重的,不容忽視的。

“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教學活動無疑是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有效方法,這不僅局限于文化課的學習和應用,美術教學也是如此。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通過聽課我們可以學習其他教師優良的教育教學方法,也可以對不合適的方法引以為戒。通過評課,我們美術教師可以及時地發現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并有效地解決問題。“集體備課”是廣大教師智慧的結晶,我們可以博采眾家之長,才能更好地提高備課質量,減少各種教學失誤的發生。工作十幾年來,我在聽課、評課與集體備課等教學活動中受益非淺,這讓我盡快地成長起來,成為一名骨干教師。

二、逐步完善美術教學方法,高質量地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

伴隨著社會飛速發展的步伐,在新課程改革的多方面要求下,廣大美術教師一定要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授課方式和教育教學方法。美術教師可以不是畫家,但必須是一個美術教育工作者,更可以是一個教育家,具體的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過去課程教學的傳統教學方式嚴重地束縛了學生的審美探究能力,所以,美術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各種高科技的直觀教學手段,把學生的被動聽課行為改變為主動學習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視覺審美感受。具體到高中美術欣賞課,我們除了要讓學生正確掌握美術鑒賞的理論知識外,更應該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去欣賞那些中外著名的美術作品,努力讓學生學以致用。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深入開展藝術分析,從而不斷增強學生感受藝術美和鑒賞藝術美的能力。

2.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深入開展對不同藝術作品的比較和評論,組織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努力在生活實踐的點點滴滴中不斷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3.盡最大努力做到課堂欣賞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參觀各種博物館、美術館、藝術作品展覽等,讓美術欣賞教學與課外實踐融為一體,從而提高藝術欣賞水平。例如,在組織開展《美在民間永不朽――中國民間美術》一課的教學時,我就充分利用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這一實際特點,發動學生深入調查走訪,搜尋身邊的各類民間美術作品,比如,窗花、門箋、對聯、年畫、六神像、糖人、面人、泥塑、風箏、刺繡等等,然后教師再進行補充講授。

三、努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實現多元化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中,素質的培養和知識的傳授主要以教師的講解、學生練習鞏固為主,感性材料較少,理性知識較多,很難充分發揮學生認識的主體性。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更新教學手段,讓多媒體教育教學手段進入課堂。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可以把單純理性知識的傳授改變為由感性材料到理性知識逐步過渡。我們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把一些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從而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做到讓美術課堂發揮陶冶學生、感染學生的作用,寓教于樂。

四、要具備較高的審美素質

美術作品欣賞可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審美功能、形象表達能力和認識功能的訓練,對學生開展審美教育,使學生通過美術課程教學提高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努力提高創造力。以美啟真,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以美引善,塑造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格;以美怡情,健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強健體魄,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校全面和諧發展。美術教師的審美水平,對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有直接影響,因此,作為美術教師必須要具備較高的審美素質,才可能對學生進行高層次的審美教育。教師在充分把握審美價值客觀性的基礎上,才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具有實效性的審美評價。

篇10

摘要本文從了解繪畫的種類及特征,了解中國繪畫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審美情趣,以及寫好繪畫評論應注意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對如何鑒賞繪畫作品、如何寫好繪畫評論,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繪畫鑒賞 中國畫特征 審美情趣 繪畫評論 寫作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欣賞繪畫作品已經成為現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舉辦美術展覽吸引的千萬觀賞者,還是獨自在家翻閱畫冊,或在居室內懸掛幾幅喜愛的名畫,都可以從中獲得美感享受。可見欣賞繪畫與人們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欣賞繪畫不僅是人們的審美需要,而且在欣賞過程中也會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凈化人們的心靈。為了提高人們的欣賞水平,經常寫一些有關繪畫的評論文章是非常必要的。可我們很容易發現,好的繪畫評論文章著實不多,其中繪畫知識的缺乏、不懂得如何欣賞,是影響繪畫評論寫作的一個重要原因。為此,針對如何提高繪畫欣賞水平,寫好繪畫評論,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 了解繪畫的種類及特征

欣賞和評論好繪畫作品,首先需要了解繪畫的種類及其特征。如果按繪畫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繪畫可分為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水粉畫等等;按表現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靜物畫、歷史畫等體裁;按作品形式不同又可分為壁畫、年畫、連環畫、宣傳畫、漫畫等式樣。每一種繪畫,都有自己表現形式的特點和不同于其他種類繪畫的技法、技巧等,這里只是將各類繪畫的共同特征略加說明。

繪畫是造型藝術中的一個種類,同其他雕塑等造型藝術不同,它是在一度空間,通過平面描繪的方法來塑造人物的形象和周圍的現實情景。這種二維的造型藝術,有其自身特點:

1 繪畫取材廣泛,具有特殊的表現力

對于繪畫,只要是可見的客觀事物,包括自然風景、人物、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可以成為表現對象。東漢王延壽在著名的《魯靈光殿賦》中描述殿中壁畫時說:“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寫載其狀,托之丹青。千變萬化,事各繆形。隨色象類,曲得共情。”可見繪畫在平面上能把各種可見事物予以表現,即所謂“圖畫天地,品類群生”。而且由于繪畫(特別是近代繪畫)重視空間透視關系的科學性、形體的準確性以及色彩的逼真性,因而在反映客觀事物的具體性上,遠比其他藝術樣式(例如語言藝術)更為確定。在再現對象的形貌神情和豐富色彩方面,具有特殊的表現力。比如敦煌莫高窟至今尚存的一幅北魏時代創作的壁畫《狩獵圖》,描繪了兩個騎馬的射手正在林中和群獸搏斗,近處一人躍馬而起,張滿弓弦,向著撲過來的猛虎射去;遠處一人縱馬奔馳,追逐著一群黃羊或者野鹿,迫急如飛。這幅畫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我國西北地區游牧民族狩獵生活的場面,為今人了解那時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形象的教材。晉朝陸機說:“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正是指出了繪畫的這種特長。

2 繪畫著重表現事物的靜態和運動的瞬間

萊辛在《拉奧孔》一書中說:“繪畫在它的同時并列的構圖里,只能運用動作中的某一頃刻,所以就要選擇最富于孕育性的一頃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從這一頃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這就是說,繪畫不論要表現多么復雜的場面,多么曲折的事件過程,也只能描繪出靜止不動的形象和事物在運動中的瞬間狀態。因此,從表現時間和運動上說,繪畫有它的局限性。但是,這不等于說,繪畫無法表現對象的運動過程。以靜顯動,依靠那些不動的形象去暗示人物的行動,喚起觀者展開想象,正是繪畫表現手段的特殊性。這里的關鍵是選擇和處理靜中有動的畫面。

19世紀法國著名畫家米勒有一幅名作《倚鋤的男子》,畫面上一位倚鋤的農民,站立在鋤過不久的土地上,伏身向前望去。畫面上的人物雖然一動不動,卻使觀者感受到“他剛剛勞動過而且疲勞了――這就是說,他正在休息而且還要接著勞動。”中國畫論中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在中國繪畫大師齊白石的筆下,幾只河蝦,一群蝌蚪;或者一枝干蓮蓬,配上一只蜻蜒和幾道水波等等,都能虛實相生,靜中顯動,鮮活跳躍,生機盎然。這得力于畫的巧妙構思。因此,懂得繪畫藝術的基本特征,是進行評畫論畫的基本條件。

二 了解中國繪畫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審美趣味

一般來說,中國人大量接觸和欣賞的是中國畫家的作品。中國畫的歷史十分悠久,1921年在河南仰韶發現的彩色陶器上的紋樣和裝飾,便是我們祖先原始的繪畫藝術,距今約有六千年。在幾千年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繪畫形成了自己的傳統特點,與西洋繪畫判然有別。要欣賞和評論中國畫,就需要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

中國傳統繪畫基本上可分為三個門類: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每個門類又包含種種不同的風格和流派。但不管分支多么繁復,只要是中國畫,在構圖、用筆、設色三個方面,都有著共同的特點:

1 從構圖上看

西洋繪畫在構圖布局上的一個最大特點是遵循透視的原理,畫面上的一切物象,都是從固定的視點出發進行描繪。如果畫家要畫眼前一座大山,只能畫出視線所及的景物,大山后面的一切也就無法進入畫面。而中國畫則不受這種制限,因為中國畫是沒有固定視點的。畫家眼前雖是山重水復,他卻可以移動自己的腳步,繞到山后去發現那里的宜人景色,所以在國畫中可以出現“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奇特景觀。西洋繪畫的構圖方法稱為“焦點透視”或“遠近法”,而中國繪畫的構圖方法則稱為:“散點透視”或“積累遠近法”。

2 從造型手段看

西洋繪畫大都以明暗塊面來描繪對象,而中國繪畫卻擅長以線條來寫情狀物。中國歷代畫家所描繪出的那些動人的藝術形象,都是由線條勾勒而成的。晉代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畫中的洛神形象異常生動,真是“翩若飛鴻,宛若游龍”,而這形象的構成,靠的卻是畫家那“春蠶吐絲”的線條勾勒工夫。北齊的曹仲達畫人的衣服緊貼身體,富于體積感;唐代的吳道子,畫人的衣帶隨風飄舉,富于運動感,都是用線條描畫產生的獨特效果。

3 從設色方面看

西洋繪畫往往描繪特定光線下,物體反映出來的色光之間的復雜變化,而中國畫則強調“隨類賦彩”,以純色平涂為主,把復雜的自然現象概括為一個主要的色調。例如,水的色彩,按照“隨類賦彩”的原則,便是“春綠、夏碧、秋青、冬黑”。至于某一特定時間和光線下物象色彩的變化,以及暗部、反光、投影等色彩,則不在畫家的考慮之內。

總之,中國傳統繪畫的特征反映出中國畫獨特的審美情趣。這就要求在欣賞和評論中國畫時,必須把握我們民族傳統的獨特審美趣味,而不能用欣賞西洋繪畫的眼光去對待它。

中國繪畫所包含的審美趣味,首先是,中國畫特別講究神似,早在晉代,顧愷之就提出了“以形寫神”的著名論點。拿人物畫而言,中國畫不僅真實地反映人物外貌,而且特別注重通過外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在創作實踐中,許多優秀的畫家都把神似放在第一位。因此,我們在欣賞與評論中國畫,尤其是古代畫家的作品時,就不能單純以“畫得像不像”、“比例對不對”為標準。

其次,中國畫注重意趣。所謂意趣指的是在作品中應該有一些含蓄的、可以讓人回味、咀嚼的東西。如果透過畫面,能使人產生聯想,領略到一些畫外之旨、弦外之音,那就有了意趣。如清初的山人朱耷筆下出現的許多獨立寒枝、翻著白眼的鵪鶉、鴝鵒,就蘊含著獨特的意趣,畫面內容曲折地反映了畫家在異族統治下的苦悶和不堪忍受的民族氣節。

三 寫好繪畫評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古今中外的繪畫作品,種類和體裁繁多,形式和風格各呈異彩,因此,評論繪畫進行藝術分析時,沒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循,不存在可適用于一切繪畫作品的統一評論規格。但有些經驗是可以借鑒的,在此,提出以下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僅供寫繪畫評論時參考:

1 聯系畫家的思想、經歷與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全面分析,不應孤立地就作品論作品

魯迅說:“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個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魯迅這里談的是“論文”,其實也完全適用于“論畫”。例如:俄國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列賓,歷時三年經過深思熟慮、嘔心瀝血創作的不朽名畫《伏爾加河上的拉纖夫》。畫面上,黑壓壓的排成長行的拉纖夫們,頂著灼人的酷日,在發燙的沙灘上徐徐而行。每一個拉纖夫都是衣衫襤褸,蓬頭垢面,面部呈現出不同的表情,沉思的、憤然的、絕望的……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幅名畫產生時俄國社會的歷史背景和畫家對俄羅斯人民的熱愛,就難以說清列賓為什么要創作這樣一幅畫,以及作品深刻的思想內容。

2 剖析繪畫作品形象,揭示畫家寄托的思想感情

不妨舉高校教材《美術鑒賞》中人們對唐代名畫《步輦圖》的評論為例,書中是這樣分析、評論這幅經典之作的:初唐杰出畫家閆立本,擅長書畫,尤精人物,具有很高的寫實技巧,他的杰出作品《步輦圖》真實地記錄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漢藏民族之間親密交往的重要歷史事件,畫中描繪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接見吐蕃王松贊干布的使者祿東贊來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時的情景。乘步輦的唐太宗威嚴平和,身穿藏服的祿東贊精干而謙恭,氣氛親切融洽。畫家靠服飾、舉止,特別是容貌神情,生動地刻畫了藏族使者祿東贊的精神氣質,他寬闊的額頭上的幾條長長的皺紋,與樸質的顏面和藏族特有裝戴,不僅反映了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族人的特征,而且還表現了他的嚴肅、誠懇的性格和深沉的才智。畫家在畫中不僅描繪了李世民的外形特征,同時還表現了他的氣質與風度,唐太宗眼睛平視,表情莊重,成功地表現了他對遠道來的使者歡迎神情,和對公主遠嫁吐蕃這一重大事件作出的果斷決策,從而贊頌了當時正確的民族融合政策。此畫為絹地工筆重彩,描繪人物精細,眉、須、發皆一根根描出,然后用色渲染。用筆沿著流利的“鐵線描”(閆立本的線顧愷之的“高古游絲描”顯得剛而粗,富于變化和表現力,后人稱為“鐵線描”)表現了綢緞衣裳的質感。這件作品,不僅是研究閆立本人物畫的珍貴資料,而且形象地反映了唐蕃聯姻這個著名的歷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文獻價值。

這樣詳盡的近于復述的形象分析,對于沒有機會看到原作的人固然是很必要的,就是對于能夠看到原作的人,也會幫助他們深入理解和認識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獲得美感享受。對于某些內容比較深奧難解的繪畫作品,這樣的藝術分析,尤其是不可缺少的。

3 重視繪畫的形式與技巧,分析作品的成功與不足

繪畫評論不能僅僅告訴人們作品表現了什么內容,還應進一步說明這些內容是如何表現的。繪畫作品作為直觀的造型藝術,形式美與技巧運用問題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對作品形式與技巧的分析,不只是提示作品內容的表現途徑,而且會提高人們對作品的鑒賞水平,了解作品哪些地方是成功的,哪些地方還存在著不足。我們知道,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種類、不同流派的繪畫作品,在形式與技巧方面都有顯著差異。“風格即人”,甚至每一位富有創造性的畫家,他的作品形式與技巧,也會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獨特之處。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大畫家達 芬奇創作的名畫《蒙娜麗莎》,具有極大的藝術魅力,幾百年來無數的學者為蒙娜麗莎那“謎一般的微笑”,進行過種種的詮釋。《蒙娜麗莎》的藝術魅力來自畫家高超的技藝。達 芬奇擅長于“明暗轉移法”(即明暗漸次遞減),他以這種手法描畫蒙娜麗莎的臉、胸、手部,非常柔和協調,富于立體感,使人物充滿浮雕一樣的美。畫家又把人物放在一種好像臨近黃昏時刻的柔和、多層次的光影中,使畫面產生一種特有的朦朧的美感。他還用“空氣透視法”,把起伏的山峰、蜿蜒的道路、河流等景物籠罩在迷蒙薄霧中,漸漸隱沒于天邊,這樣的處理使情與景交相輝映、融合,構成了詩的意境。

參考文獻:

[1] 陳洛加:《外國美術史綱要》,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2] 黃宗賢:《中國美術史綱要》,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