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03:13: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愛的教育
幼兒教師,是幼兒的啟蒙老師,但家長們認為,幼兒園嘛!就是帶孩子們玩,上什么課、殊不知,幼 兒園的課還不好上,要有專業素養的教師才有可能被 幼兒所接受。這從何說起呢? 幼兒園的課你別看它就只有這么短短的 15分鐘或者25分鐘、甚至到30分鐘,如果要在整節課都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教師確實要費很大的功夫, 要上好一節課,我們要查閱許多資料準備許多課件, 讓每一門學科融合到其它學科中,而又始終以一門學 科為主,其它學科為輔,這樣來組織教學,幼兒才不會被催眠曲一樣的睡著或者是像蜂子朝王一樣的起 哄。除此之處,老師的著裝、表情、語言也要貼進兒 童化。這樣才不愧是一個幼兒教師。
許多人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勞動創造著民族和人類的未來”。教師職業也正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羨慕與尊敬。因此,教師職業被認為是一種幸福的職業。但我認為教師的幸福并不僅僅來自這些高尚的評價,而是來源于教師的真情感受。
首先,教師的幸福來自幼兒的真摯的感情。
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別是幼兒,他們的感情總是會毫無保留地完全呈現在你的面前,沒有虛偽,沒有做作,有的只是真摯。所以我也特別喜歡跟孩子們在一起,心甘情愿地做不起眼的“孩子王”。在人的記憶里,公式可能淡漠,定理可能忘記,而師生之間培養起來的真摯的感情,卻常常經年累月不僅不淡忘,甚至會越來越深論文開題報告范文。就像我參加工作多年,仍念念不忘曾經的母校和老師,那么若干年后,我的孩子仍能時時想起我幼兒教育論文,并相約來看望我,這難道不是我幸福的理由嗎?
其次,教師的幸福來自于學生的成才。
教師的幸福除了收獲真摯的感情外,還有就是收獲了各類人才。工人、農民生產的機器、糧食能服務于社會,滿足人民的需要,于是他們產生了幸福感、自豪感。那么教師呢?同樣,當一個知識面很窄,各方面能力很低的娃娃,經過幼兒教師、小學教師、中學
教師、大學教師的精心培養,就成了知識較豐富,有一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才了。看到自己培養的人才在各行各業上實實在在的作貢獻,試問哪一位教師能不感覺到幸福、自豪呢?這就像農民在春天播下種子,等到秋天碩果累累時一樣,心里充滿了收獲的喜悅,這難道不使你感到幸福嗎?
再次,教師的幸福來自于創造性的勞動。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人是千差萬別的,要做好工作,就得充分發揮創造性。由于這種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教師必須學識淵博,并且每時每刻都要開動腦筋,創造性的處理各種問題。例如,由于你的點撥,使學生想出了更為簡便、快捷的解題方法;由于你的幫助,使學生改掉了不良學習習慣,積極上進;或者又是你的輔導,使學生在各種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這些無不閃耀著你創造性的智慧的火花,而由此帶給自己的成功感更是令自己幸福不已。
偉大的教育家魏書生曾說過:“教育是一項可以給人以雙倍精神幸福的勞動。教育對象是人,是學生,是有思想、有語言、有感情的學生。教師勞動的收獲,既有自己感覺到的成功的歡樂,更有學生感覺到的成功的歡樂,于是教師收獲的是雙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勞動雙倍的幸福。”我想,只要你是一位教師,肯定跟我一樣,在平凡而平淡的工作中體會到了不平淡的幸福。
篇2
關鍵詞:隔代 教育 思路
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對子女的親子教育,還有祖輩對孫輩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中國社會形態與民族文化的傳承。從原始社會開始,上至皇家世胄,下至平民百姓,源遠流長的沿續到今日。眾所周知,家庭教育在培養人的社會化的過程中舉足輕重,而隔代教育的狀況、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品質。隔代教育的優劣對于提高全民族素質,有著深遠的影響。當今中國,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深刻變化,家庭規模持續縮小,“空巢家庭”異軍突起,隔代家庭顯著增加。隔代教育已經成為家庭教育的一種普遍現象,它深刻地改變著家庭教育的現狀,廣泛地影響著學校教育,并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人的成長,甚至對整個社會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從教書育人,推動社會發展的高度,審時奪勢,準確把握隔代教育的利弊;科學探究隔代教育與學校教育最佳配置;主動對接,不斷摸索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路徑;適應社會和家庭教育變化的現狀;狠練內功,夯實素質教育的根基。努力探究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教學思路,架起隔代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金橋。
家庭教育主要是做人的教育,而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這樣的隔代教育形式,有其自身的優勢:一是老年人大多經受生活的磨煉,人生觀穩定且鮮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言傳身教,能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較好的傳承給孫輩,例如像勤勞樸實、尊老愛幼、勤儉持家、遵紀守法、熱愛祖國、拼搏進取等一些美德,能潛移默化地傳給子孫,有的甚至能形成家風,形成兒童成長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二是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人生感悟和生活經驗。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么問題,應該怎樣處理等相關知識,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他們能自然而然地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孩子,讓孩子從中獲益。三是老人教育孩子的時間充裕,有足夠的耐心。祖輩充分的憐愛、責任,在管教孩子時通常比年輕的父母更有耐心,能夠細致周到的照顧孩子,幫孩子答疑解惑,不太會對孩子發脾氣。四是物質生活條件較好。老人通過幾十年的奮斗和積累,從物質條件來看,一般比較優越,這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是有好處的,加之隔代的愛很濃,老人舍得為孩子成長投資,一般來說對孩子成長在物質方面是能滿足的。五是由于祖孫的血緣關系以及普遍存在的隔代疼的心理,老人會本能地對孫輩產生慈愛之心,使得隔代育兒有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加之多數老人特別喜歡和小孩玩樂,極易形成融洽的關系。因此為教育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和條件。
祖輩豐富的生活知識和深厚的人生閱歷是教育孩子的有利方面,然而,由祖在生理與心理上必然的老人特性不可逾越,其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與現代社會或多或少會有差別。因此,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個性發展難免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過分的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個性。由于第三代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老人們生怕孫輩出差錯,生怕兒女責怪,于是事事依著孩子,處處圍著孩子,對孩子的錯誤也不能及時糾正、不合理的欲望也常會無原則地讓其滿足。而當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祖輩們又會出面干涉,時間一長,孩子會以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二是保姆式呵護影響了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責任感、自信心的形成。比如怕孩子被開水燙著,孩子喝水由爺爺倒。出門怕不安全,爺爺總是拉著孫子的手等等。三是祖輩在幾十年生活中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已成定勢,其思維不能伴隨社會的發展和及時更新觀念,觀念相對滯后。在與孩子相處時,不善于運用科學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對于孩子出現的諸如破壞行為、嘗試行為等一切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探究行為,總是急著加以阻止。比如,當孩子正興致勃勃地“破壞”一輛玩具汽車時,祖輩總會加以阻止和批評。影響了孩子們們探究事物的特點的創新行為的養成。四是隔代教育影響孫輩身體平衡發育。首先,在合理膳食、營養平衡方面,老人們往往按照自己的經驗行事,不太注意各種營養成分的合理搭配。其次,老人們總是擔心孩子著涼感冒,總是給孩子穿過多的衣服,也不愛開門窗通風,造成孩子們體質下降。再則,老人通常腿腳不靈便,怕孩子有個閃失,孩子參與符合孩子天性的活動機會偏少,所以,現在校園里有不少身體敏捷度不高,體質偏差的小胖墩。
綜上所述,隔代教育的利弊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該揚長避短,不斷探究隔代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點。
眾所周知,教育是家庭、社會、學校三者共同的責任,只有三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功效。然而,當今社會由于經濟、社會發生重大變革,有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或經商,使農村家庭體系發生了裂變,不可逆轉地產生隔代教育現象。作為學校,我們就是要從當前教育實際出發,探究家校教育的有效方法與途徑。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的做法:一是把學生的爺爺、奶奶們請進來,辦好隔代家長學校。我們利用雙休日把隔代家長請進學校里。開展六講,即,請相關領導講有關國家教育的方針政策、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請教育骨干講素質教育、新課程教學的目標;請教育專家講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請優秀班主任講學生個性發展、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養成途徑;請優秀隔代家長講隔代教育的好做法;請班主任教師們給隔代家長釋疑解難。通過學習,隔代家長們學會了在和孫輩的生活中扮演好兩個角色,即首先我是老師,其次我才是爺爺。讓孫輩們對隔代家長既
有對老師的敬畏又有對爺爺的親切感和安全感。二是走出去改進家訪形式。在實踐中,我們摸索出家訪的“三改”,即,一改單訪一個家庭,為依據生源分布,由校行政領導帶領班主任、任課教師等錯時、分批到村或居民小區集中座談。這樣既照顧到了隔代老人,又拉近了學校和家長的距離。此做法的優點是:同一村莊或居民小區的隔代家長由于人員熟悉,交流起來無拘無束,且有橫向可比性。二改傳統家訪的通報式為探討式。以往的家訪往往是“告狀式”或“通報式”,這種家訪往往使學生很厭惡、家長很緊張,特別是隔代家長,往往把老師講的每句話都看作大事,常常小題大做。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身心焦慮,家長對孩子教育失去信心。為此,我們把家訪改為“聊天式”、“商討式”,家訪過程中,家長、教師、學生都在場,互動交流,共同探討,這種形式家長和學生都容易接受,教師也容易了解孩子真正的一面,從而對癥下藥。三改家訪只改就孩子講孩子,為聯系孩子講教育方法,議學習技巧,談提高素質的途徑。提高了家訪的效率。三是利用現代手段改善家校聯系方式。教學實踐中,我們除利用“家校聯系單”、“書信聯系”、“電話聯系”等形式作為家校聯系的方式外,還開通了手機短信校訊通,每天都有學校大事通報、家庭作業等信息。拓寬了家校的信息渠道。四是設立“家長開放日”。為了讓一些隔代家長能及時與學校溝通,我們根據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設立“家長開放日”,分批次和隔代家長面對面的交流、促膝式的長談。認真聽取家長們反映的意見、建議和想法等。我們還根據課程安排,把學生家長請到學校,讓他們深入到課堂中去,深入到學生中去,讓家長與學校零距離接觸,使家長進一步了解子女,了解學校教育。以上做法,有效地拓寬了家校交流的渠道,加強了學校與隔代家長的聯系,形成了家校教育的合力。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教師則是全面提高素質教育的引擎。在新形勢下,要摒棄隔代教育方面的弊端,關鍵在學校,動力在教師。為此,要做到三抓:即,一抓教師的責任教育。大家知道,責任勝于能力,責任承載著能力,沒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負責任的人。教師的責任意識直接影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而要解決隔代教育問題,教師的責任教育是關鍵。要夯實素質教育的根基,就要圍繞一切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一切為了學生長遠發展這個目標,加強對教師的責任觀的培訓,通過教育讓教師確立“主人翁”的責任意識、勇于承擔責任的態度和高效落實責任的執行力。進而全面提高教師責任意識。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加大了教師學習硬件的投入,如購買責任文化、教育教學理論圖書、建立圖書室、設立教師學習室、請特級教師來給老師們講座等。其次是建立教師的學習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學習機制。通過學習幫助教師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的方法,以強烈的責任心積極地投身于隔代教育問題的探究。二抓師德教育。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教師的儀表是教師精神面貌的外在體現,更是其內在素質和個人修養的標志,對學生具有強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師應做到舉止穩重端莊,著裝整齊清潔。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保證。教師的人格之光對學生心靈的燭照深刻且久遠,甚至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是圍繞“愛與責任”這個主題,抓住加強學習和整改提高這兩個環節,著重解決好思想、工作作風、管理三個方面問題,提高了教師教書育人責任感和自覺性。三抓師能教育,推動教師向專業化發展。大家知道,高素質的教師,既要有高尚的師德,又要有精湛的師能,你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須有一桶水,為了灌滿這一桶水,我們通過組織教師撰寫教育后記、教育案例、教育敘事、教育論文等途徑進行反思性研究;引導教師樹立“教師即研究者”的現代教育理念,學校多管齊下,鼓勵教師開展科研和、鼓勵教師大膽冒尖、營造人人參與課題研究的良好氛圍,努力打造一支“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的名師隊伍,教師的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篇3
論文關鍵詞:優化教育教學推進素質教育
探索素質教育個性化發展教學新模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我們通過優化教育教學過程,
一、與時俱進,轉變
1、樹立正確的人
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工作,教學是培養人的具體教育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我們不但需要
2 、樹立多維的教
傳統的教學觀,把教學過程看成是灌輸書本知識的過程,是以傳授靜止的知識為特征,把育人渠道僅限于校內、課堂上、書本中,是一種封閉式的教學方式,導致“重教書”、“輕育人”的現象。新的教學觀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把傳授知識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結合起來;把課堂教
二、開展實踐探索,優
1、調動主體性,培養學生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樹立學生的主體
2、強化實踐性,培養學生
強化實踐性的教學就是給學生本源的學習空間,將學生的兩個世界——生活
實踐性教學就是讓學生了解現實中各種要素的基本關系,克服時空的限制,真正達到將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的目的。學生通過調查采訪、個案分析等方式進行
3、強調個性化,開發
每一個體都有相對的優勢智力領域,教學中必須尊重每個個體的智力特點,讓每個個體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個性的表現,是關注人的個性化發展的體現。教育的責任在于每個人的智能得到更好地發
三、探索素質教育個性化發展
1、以“自主——合作——探究
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也將成為自我調節的學習。(1)建立積極的課堂環境,并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2)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給學生需要或渴望的
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合作學習要有以下條件:(1)有吸引力的主題;
探究學習的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的,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解決問題。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
2、以活動為中心的同
所謂“以活動為中心的同時學習”是指以活動為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促進多種才能同時發展。其結構可以簡單地表述為“活動——發展”模式。“活動”屬于課堂的基本組織形式,一是課堂中可以以一種活動貫穿始終,也可以幾種活動有機組合。活動的形式可以有
四、改革評價機制,增強
1、改革學生的評
學生的學習效果可分為課業知識掌握效果和智能行為發展效果。課業知識掌握效果是學生掌握的內容,它容易用各種測驗、考試的辦法進行評價。而智能行為發展效果是學生智能思維、
2、改革教師的評
教師的評價內容包括德、勤、能、績四個方面。德指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奉獻精神、為人師表等方面的表現。師德的核心是愛:愛事業、愛學校、愛學生。勤指工作態度和勤奮敬業的表現。能是指教師具有的學科專業知識水平、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
3、強化實施考評
實施考評制,即通過課程作業、單元測驗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日常觀察記錄、學生之間的互評互測、學生自己命題、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
4、推行學生綜合素質發展
學校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應注重全面素質的測評素質教育論文,充分體現教育目標的整體性、全面性和廣泛性。因此,采用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報告單形式能夠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素質發展。素質發展報告單的內容包括文化知識、實踐技能、思維能力、道德品
推進素質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發展學生多種才能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質、行為習慣、身體、心理、觀念、態度、特長、興趣、社會交往等方面免費論文下載。以概括性、實質性的、貼切的詞語進行描述性評價,使考試的區分功能得到淡化,以減少學生、教師的心理負擔,讓學生在寬松環境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報告單制度
對學生的學業成績作出評定。盡可能給學生創設較為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在輕松、歡快氣氛中得到充分的張揚。
制
實際工作水平及勝任本職工作的業務能力,包括管理學生能力、思想工作能力、教學能力、教改和科研能力。績指工作實效,學科教師指的是學生學業成績的標準差、學生素質的培養及教科研成果的價值、參加各類比賽成績和論著發表情況。
價
行為習慣等素質發展效果能力。由于學生個性差異較大,這些能力很難用一紙試卷加以檢測,因而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生活過程、思維過程,對這種過程的評價就十分重要。
價
素質教育實效
模擬式、實踐式、表演式、創作式、探討式等等。二是多種才能同時發展,努力追求一舉多得的成效。該模式的教學形式是立體的,過程中學生參與的情緒、形式,活動的內容都比傳統教學更加豐富、生活,發展的不僅是傳統的學習才能,還有表現才能,溝通才能,創造才能等等。
時學習
與性和開放性。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構建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探究學習要達到的三大目標。
(2)可分解的任務;(3)有凝聚力的穩定的團隊;(4)激勵性,發展性的評價;(5)合作學習經常需要延伸到課堂之外。
額外幫助;(3)以建設性,激勵的方式給學生快速、準確、詳實的反饋;(4)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價值,與他人聯系和被尊重;(6)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履行責任的能力。
”為主的合作學習
的課堂教學模式
揮,使每個人更具特色。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涉及多個智力領域,提供各種智能展示的空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智能展示的方式,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個性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完全挖掘潛能。
學生潛能
研究,學會了分析與綜合,收集信息與處理信息等三者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干,真正將所學創造性地運用到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中。
世界與學習世界統一于學習過程之中,還學生一個健全的人格。
的多種能力
意識,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促進其學習能力的發展。
自我教育能力
化教學過程
學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把對已有知識的學習與未來的創造發展結合起來;把學校的工作與社會、家庭教育結合起來;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面向未來的開放的多維網絡系統,以達到最大限度的、全面地開發學生潛能的目的。
學觀
各方面的高級人才,而且迫切需要受過良好職業技術教育的中、初級技術人員和其他受過良好訓練的勞動者。
才觀
教育觀念
改進教學模式,發展學生多種才能、個性特長,來達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教學目的。
篇4
18世紀末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英國經濟迅速發展,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也隨之急劇增長。當時高校原有的人才培養方式已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遠程開放教育應運而生。19世紀中葉,英國倫敦大學通過各種函授學院,為校外學員提供函授學習輔導,成績合格者被授予校外學位制度,這是高校遠程教育的開始。20世紀70年代,隨著遠程教育的快速發展,采用函授、廣播、電視等教學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機構開始出現。經英國政府批準,1971年英國開放大學正式成立并擁有學位授予權,這是全球第一所通過遠程教育方式授予學位的大學。這種大學采用遠程教學方式,運用多媒體、網絡、電視、廣播等現代教學手段,逐步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機構。英國高校遠程教育兼顧各種不同的社會群體,不論性別、學歷和地位,凡符合條件的英國公民均可接受教育。英國高校遠程教育堅持開放辦學理念,采用形式多樣的遠程教學方式,通過函授、廣播、電視、網絡、計算機等各種技術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培養了大量的人才,辦學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以英國開放大學為代表的遠程高等教育體系。英國開放大學成為英國辦學規模最大、辦學質量最高、最富遠程教育特色的成人教育高等學府,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2、英國高校遠程開放教育的主要特點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高校遠程教育的國家,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和實踐,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設計、質量保障等方面,逐步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以學生為中心,堅持開放辦學理念英國遠程教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能夠為每位學員提供優質的個性化服務。從教學大綱到課程設計,從教學環境到多媒體運用,從虛擬平臺到網絡服務,都充分考慮了各層次人員的學習需要。此外,還考慮到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編制了各種教學設施設備的使用指南等,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提供各類課程教學輔導和相關建議。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可以隨時找電話或發送電子郵件,都會得到及時的幫助和回復。在遠程教育學校,關于各類學習支持服務的指南隨處可取,學校專業介紹、學習服務支持、教學資源介紹,內容齊全,十分方便。學校也設有計算機終端,學生可以隨時查詢想了解的信息。全方位的服務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形成了高質量的教學和支持服務體系,使遠程教育在英國高等教育中獨樹一幟。重視教學研究,注重聯系實際英國高校遠程教育十分注重學術研究,堅持教學和科研并重,這也是英國高校遠程教育能夠躋身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因素。和傳統大學一樣,英國高校遠程教育非常重視科學研究,始終把握技術前沿,研究領域也覆蓋了全部學科,從而不斷開發設計出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保證課程體系和教材內容及時得到更新,為教學活動提供支持。在教學研究上,如何有效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也是英國遠程教育關注的研究課題。學習環境的構建、教學媒體的運用、網絡情景的設置等諸多細節,都得到充分關注。學校也隨時關注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的反饋,及時進行調整和完善。每一門課程的開發設計,都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旨在幫助學生盡快掌握所學知識。學生也可以通過電話或網絡直接與老師進行溝通、討論,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保證了教學質量。教學形式多種多樣,注重新媒體應用為了滿足不同對象、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不同層次的學員,英國遠程教育注重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有機結合,精心設計和開發制作多種多樣的媒體教學資源,包括廣播、電影、網站、器材、軟件等,既齊全又實用,功能也非常強大,向學員提供各種教學信息。有相當一部分課程是在網絡虛擬學習環境下進行的,為了達到效果,模擬了學習討論過程,引導學生參與,啟發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主動思考問題,保證達到最佳學習效果。質量保障體系完善,教育質量一流英國高校遠程教育質量保證體系十分完善。英國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資源、課程設計、資金支持等,同時開展遠程教育研究,在多個大學都建有遠程教學研究基地,開展遠程教育考核評估研究,為提高遠程教學質量提供咨詢和服務。同時,遠程教育大學開展教學網上反饋調查,加強對教學質量的監控,根據學員的意見和建議,不斷調整和完善教學活動。此外,英國遠程教育高校每年都定期開展全校性的評教活動,對教學管理、教學過程、教學設施和教學服務進行綜合考核評價,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對比,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不斷完善和改進教學方法。每所大學也都根據自身的特點,建立了相應的質量保障體系,從教學科研的全過程進行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提高,從而確保高校遠程教育質量。
3、英國高校遠程開放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篇5
(一)測驗工具
本研究采用盧謝峰編制的《大學生適應性量表》[5]測量大學新生和大二學生的適應性狀況。問卷包括學習適應性、人際適應性、角色適應性、職業選擇的適應性、生活自理的適應性、環境的總體認同、身心狀況表現等維度。用自編的《規則意識問卷》測量大學生關于社會基本規則、校園基本規則、學習相關規則等三個方面的規則意識。
(二)數據收集
1.問卷調查法:本文旨在探討學生在適應性上是否有差異。故選取2013年新入學學生及大二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大一學生100名,大二學生121名。涉及理科、工科、管理、文科等不同學科。
2.個案訪談法:對大一學生進行個案訪談,了解學生高中畢業后到進入大學后一段時間里的生活軌跡,梳理能夠對規則意識產生影響的因素,并驗證問卷調查所得出結果是否可靠;對大二學生進行個案訪談,了解其在入校初期的經歷,并聽取希望得到怎樣的過渡教育指導。
(三)分析方法
1.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大一、大二學生在三種規則之間是否有差異。
2.用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三種規則意識之間是否有差異。
3.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大一、大二學生在適應性各個維度上是否有差異。
4.對個案訪談法收集的描述性信息進行歸納總結。
二、結果與討論
(一)適應性狀況的結果與討論
大一學生和大二學生之間并沒有顯著性的差異,只在環境的總體認同一項上,大一、大二學生之間表現出顯著的差異[F(1,217)=4.42,p=0.037]。這說明: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大學新生總體上能夠適應大學生活,不能適應大學生活、需要教育工作者提供特別支持的學生是少部分。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自然地適應生活,學生有自適應能力,這反駁了以往研究和實踐過程中,人們主觀認為有很多學生需要特殊支持的觀點。長時期不能適應大學生活的只是個別的存在,而個別不能適應大學生活的案例干擾到對群體現狀的判斷,尤其表現在大眾對大學生適應性問題的歸因上有偏差。過渡教育既要關注在適應性上有困難的學生,也要大力推進占學生中大部分的一般群體的發展。
(二)規則意識的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社會基本規則、校園生活基本規則、學習基本規則兩兩之間的相關性都較低。學生在學習規則和校園其他生活規則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學習基本規則和社會基本規則之間也存在顯著的差異;校園生活基本規則和社會基本規則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能夠在三者之間進行分離。進一步分析得出,大一、大二學生在學習基本規則上存在顯著差異,而在其余兩種基本規則上并沒有顯著差異。對大一、大二學生進行個案訪談發現:
1.規則的建立過程
規則的建立和適應新生活是同步分階段進行的。根據從訪談中獲得的描述性信息,歸納出學生從高中畢業到進入大學的初期規則的建立主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1)自我建構階段。學生對大學的學習、生活、課余活動、職業發展等有一定的看法。這些看法主要建立在原有經驗和來自教師、親朋好友的經驗基礎上,都是在非親歷經驗的累積,具有模糊、片面、松動的特點。
(2)信息獲取階段。一方面,學生會接受來自學校組織的集中入學教育、參觀、講座、學校管理手冊學習,進行學校正式規則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參與學生組織,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了解高年級學生對學校規則的解讀,這些解讀在學生之間流動。在這個階段,學生處于被動接收的地位。
(3)評價、重構階段。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學生對這些信息進行評價,將其與自己的價值觀和發展方向進行比較,尤其是與第一階段自我建構時的信念進行比較,重新審視規則。對規則有較全面的認知,構建新的規則。在這個階段,出現多種形態。第一,若自我建構的規則和入校后,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學生間傳播的規則都較吻合,則能較好地指導學生產生積極的行為;第二,若學生自我建構規則和學校教育和學生間傳播的規則之間任意一個產生沖突,都會導致學生的自我沖突,會進行更復雜的評價。
(4)指導行為階段。新的規則建立起后,在其作用下引導行為發生。規則建立之后,學生將會應用規則來開展活動。
2.學生對規則的建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1)信息傳遞與獲取方面。從學生獲取規則信息的途徑來看,主要有學校集中教育、朋輩學生傳播、教師課堂滲透。教育者希望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期望在最大限度上給學生以指導,希望把更多的技能教給學生,教師在入學教育過程中過度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忽略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置,忽略了學生在入學初期需要處理的事情過多,心理能量流失太快,對信息的加工不能及時進行等因素,導致在教育資源分配、教育精力投入、教育方向選擇上出現教育資源分配零散、教育精力投入分散、教育方向不明等現象。入學教育沒有實現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的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忽視了學生在環境適應、生理調整、人際適應等方面的自適應性,使得教育資源浪費;而在學習適應、職業認識等方面缺乏關注,過度寄希望于學生的自適應。在學生能夠自適應的方面采取很多的措施,而在學生不能完全自適應的方面采取的措施太少。
(2)信息加工方面。在以上四個過程中,容易形成對規則誤解或者對規則形成沖擊的環節在于上述第一個和第二個過程。在非親歷經驗中,傳播者的素質、權威性直接影響著學生態度的形成。在學生組織中,核心人物的態度對成員的態度有重要的影響。學生組織中成員的思維在一定時期內還是有限的,迫于團體的壓力,成員往往會朝著團體的共同方向轉變,進而保持與團體的一致性,消除壓力感,而傾向的方向多與領導者一致。
(3)學生的個性特征、家庭背景、校園文化等都是影響大學生規則建立的因素。綜合以上因素,學生在規則意識的建立過程中可能存在“假性”適應的狀況。
三、對策與建議
(一)過渡教育前置
教育既是一項階段性的活動,也是一項連續性的活動。學生在度過高中階段的學習之后,要做好進入大學的準備。作為后一個階段教育的高校而言,需要向前走一步,去迎接學生,防止脫節現象的發生。通過新媒體,學校網站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了解學校、專業設置、培養計劃、校園文化等,使得學生能夠獲得更加確切的信息。
(二)整合資源,過渡教育小班化實施
由于目前參與過渡教育的工作者很少,在社會上還鮮有進行適應性支持的培訓團體,在進入高校之后也受制于高校教育資源的限制,沒有充足的師資進行小班化的教育,因此,高校應當充分整合各個部門的教育資源,推動過渡教育的開展。高中也應該承擔起對學生的過渡教育,放棄以往到大學就可以肆無忌憚娛樂的思想,不再把“輕松的大學生活”作為刺激學生學習的手段,盡可能真實地反映大學的生活狀態,幫助學生建立起關于大學學習生活的規則,高中教師應當反思自己對大學的態度。可以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到過渡教育的工作中,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生活技能。家庭也是過渡教育中的重要一環。總之,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學生構成的一體化教育模式。
(三)朋輩教育者素質提升
朋輩教育是區別于課堂教學的隱形課堂,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意識、行為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建立起規范的朋輩教育體系,規范對朋輩教育者的管理,將朋輩教育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當中,把日常教學活動和朋輩教育活動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朋輩教育者自身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朋輩教育的開展狀況,招募合適的朋輩教育者,進行培訓考核;對朋輩教育開展的內容,教師要有所了解,并在實施前進行指導,實施之后給出恰當的評價,使得朋輩教育者積極主動有效地開展教育活動。
(四)價值澄清
篇6
1、我國高校教育成本概念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首先必須清晰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成本,最初是經濟學中的概念,主要分為隱性成本和顯性成本。顯性成本,就是常說的實際支出;隱性成本,就是常說的機會成本。后來,成本也被納入會計學范疇,主要是企業的財務資料中的為達到生產等目的的資源消耗的記載,并在此基礎上考慮企業的無形資產的攤銷和固定資產的折舊,這實質也是顯性成本和部分隱形成本的應用。從會計學角度來看,高校教育成本,就是高等學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所耗費的資源。與其他成本不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體是高校,且所耗費的這種資源是人力、物力、財力的統稱,但歸根結底是反映在高校財務數據中的一種貨幣化計量,該計量既包括對實際支出的計量也包括學校的資產(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用于學生培養而喪失的機會收益,即機會成本,這種機會成本在賬務上的處理用固定資產的折舊和無形資產的攤銷體現。
2、高校教育成本的原則在核算過程中,我們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保證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能夠有條理、有依據順利進行。
(1)相關性原則。凡是與高校教育相關的成本才計入,無關的不計入。這里的教育,不單單指教學,其包括高校各個學院的教學及支撐教學的行政工作、與學生日常活動相關的黨群職能部門和行政職能部門的行政工作、直屬及附屬單位的行政工作。
(2)合法性原則。在對高校財務資料進行甄別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進行,對不合法、合規的財務處理不得計入高校教育成本。
(3)分期核算原則。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一般以一年為期。進行高校教育核算,主要目是為了做到“算為管用”,其實質是為了學校撥款依據清晰化、學校收費依據合理化,所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時間同高校預算時間一致,為預算當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
(4)權責發生制原則。經濟事項進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時間依據不在于經濟事項金額交付的時間,而在于經濟事項義務產生的時間。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流程設計
在我國高校核算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倚靠高校的財務數據。依據高校財務、會計制度,對高校財務數據按其是否與高校學生教育有關,將其歸類,進入教育成本。在新的高校財務制度中,高校支出中與學校教育相關的部分包括:教育事業支出、科研事業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四大部分。但并非整個學校的這四大部分的這些支出都與高校教育有關,要理清哪些部分有必要計入高校教育成本,必須理清學校的機構設置。現在的高校一般分為以下兩個部分:教育機構和管理機構。教育機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院以及和學院類似承擔一定的教學、科研工作的研究機構。管理機構,一般分為黨群職能部門、行政職能部門、直屬及附屬單位。黨群部門主要是紀委、黨委組織部、黨委學生工作部、校團委等部門,與學生教育有關的僅限于后兩者。行政職能部門中與學生教育有關的,主要是教務處、研究生部、學生工作處、后勤管理處。直屬單位與學生相關的,主要是圖書館和與實驗研究相關的測試中心等。在明確了學校組織結構的基礎上,針對與學生有關的部門,查看其明細賬目,主要關注以上四項支出,并且不同的部門應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歸集。
對于教育機構,例如:學院,其主要承擔本科、研究生、博士的教學工作,與此同時,為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學院或研究中心會設置一定的教學輔助崗位,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此種機構與學生教育緊密相關,應全額計入教育成本。再者,研究中心,主要承擔學校的各種科研項目,對于本科生,特別是研究生的日常理論研究、實證研究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應考慮一部分進入高校教育成本。對于科研事業支出多大程度上計入高校教育成本,必須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對于管理機構。在學校組織結構的設定上,為清晰研究可以將其分為三類:行政輔助工作,后勤輔助工作,公共資源輔助工作。行政輔助工作,一般是由學校行政樓的人員提供,該類工作是為學生的教務活動安排、課外生活豐富服務的,為高校教育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這類工作主要是黨委學生工作部、校團委、教務處、研究生部、學生工作處提供,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支出應全部進入教育成本。后勤輔助工作,主要是食堂、寢室等于學生日常生活相關聯的基礎性部門,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食堂和教師食堂分開核算的情況下,學生食堂的支出進入教育成本,但教師食堂的支出不進入教育成本。
篇7
1.對創業教育的觀念認識不足在學校創業活動情況摸底調查中,對創業教育感興趣的學生約占34.5%,大部分學生對創業教育在求職就業中的作用還缺乏正確的認識,仍存在重視專業學習而輕視創業教育的現象。
2.創業教育的開展方式不恰當職業規劃中,創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不緊,教育的場所往往仍然局限在課堂上。課程設置上缺乏合理性,講授的內容多為創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與社會實際結合緊密的創業內容、方法、步驟和技巧等方面則比較少,操作性不強。
3.創業就業教育中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方面存在不足創業就業教育必須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訓教學,既懂理論,又具有實踐經驗的師資十分缺乏。在教學中,教師只是停留在理論的講授上,而實際操作偏少,學生處于被動地接受狀態。這樣的講授,即使師生積極性高,往往實際成功率也不高。實踐活動能夠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高創業的能力,但與現實創業距離較大,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市場化的實戰環境。
二、基于職業生涯規劃開展創業教育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一)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根據對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的分析,確立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選擇實現這一目標的職業,以及制訂相應的工作、培訓和教育計劃,并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動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一個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包含多項因素———自我定位+職業目標+時間(短期、中期、長期)+提升途徑,具體包括了準職業人的自我判斷、職業興趣和愛好、職業意向、職業角色、職業行為、專業和工作的匹配度等構成的有機整體。1990年,安妮•羅伊博士首次提出了影響個人職業選擇的12個因素,可分解為四個不同類別,主觀與客觀因素的相互作用,外部最大的影響因素是成長的環境和接受的教育,具體可見表1。尤其是屬于主觀因素的興趣和價值觀,可以通過外來的熏陶與引導來產生影響,包括個人客觀因素:家庭、經濟狀況等,同樣受到環境與教育的左右[2]。因此,在這一成長階段,在成人和成材方面,學校教育影響深遠,將會推動或阻滯學生個人的職業發展。職業生涯的特征是差異性、變化性、階段性、互動性、整合性以及操作性,對自己人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周密地預測職業發展過程中的可能性因素,確定正確的目標和方向、行為時間和操作方法,同時保持一定的靈活性[3]。而組織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就是要讓學生積極參與,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調查、電話家訪、面談等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自己,科學確定職業發展的目標,分析自身的實際條件,避免好高騖遠。對照社會就業環境及其變化仔細分析,認識自己的目標與不足,及時彌補,確定好自己的職業目標和創業方向。
(二)基于職業生涯規劃開展創業教育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創業教育是職業生涯規劃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規劃的一個更具發展與挑戰的職業選擇。創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在理論、實踐、教學過程等方面存在許多共通之處,二者均強調在職前、職中、職后全過程教育,明確學生職業發展目標,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職業生涯規劃應針對高職生的特點,充分發揮其技能優勢,進行創業方向的設計。因此,創業教育是職業生涯規劃不可分割的有機部分,兩者之間必須相互借鑒、有機結合。
三、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創業教育的實踐
(一)我校創業教育組織落實情況
作為省建設廳下轄的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常州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重視對初中生源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采用“2+2”或“3+2”方式,把中職職業訓練與成人大專的教學銜接,提升學歷層次。充分利用成人教育平臺,提升學生自身職業發展的空間,培養施工企業一線的“五大員”。通過考取職業資格證,努力培養小型項目管理師、項目經理,國家級一二級建造師等,職業教育完全實現了專業上的全覆蓋和管理實訓的全程銜接。教學組織上,在文化課教學完成后,穿行專業教育課,實現職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理論教學及實踐訓練的無縫對接,增加創業教育類課程以及相關活動與訓練,擴展就業創業的渠道,實現土建施工、交通施工及管理、燃氣輸配、水電管道暖空安裝維修、物業管理等領域的就業創業。
(二)實施的創業教育課程方案
國外創業教育的普遍性值得學習借鑒。美國有超過1800所學院、大學和社區學院開設了創業類課程、創業學或創業研究專業,至少有30個州從小學到中學都有創業教育,至少有8個州已經通過立法要求各職業學校必須開展此項教育。因此,創業需要創業教育提供基礎,即要經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和知識儲備,使未來創業者具備戰略眼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營銷能力和決策能力,并具備良好的情商[4]。調查顯示,美國表現最優秀的上市公司與高新技術企業老板有86%接受過創業教育。我校在職業生涯規劃的同時開展創業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與開拓精神,以適應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并將創業作為未來職業的一種選擇,轉變就業觀念。不僅要傳授創業的知識與能力,更要讓學生學會像企業家一樣去思考投入產出。
(三)階梯式的創業教育課程組織方式
階梯式課程開發就是按照學生年齡、年級、學歷層次、職業興趣、職業目標,將學生學習的創業教育知識體系組成不同的教學模塊,靈活組合,由淺入深,根據發展對象的需要來增減有關內容。通過設置課程以及對應的教學實踐活動,增加社會實踐經驗的積累,促進學生職業規劃階段性目標的實現。課程以強化學生創業能力就業能力提高為目標,明確職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要求。職業生涯規劃從入學到中年級一直到高年級階段,因此,創業教育也要根據學生不同階段按階梯式進行組織。分層次分階段地達到職業能力要求,逐級提升學生的自身專業資格與能力,通過參加職業資格考試和各個階段的實訓,具備一定的創業創新能力。對創業教育課程的解構與重組的摸索符合社會發展潮流,養成愛崗敬業、創優創新的職業習慣與職業愛好,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形成從創業理論教育到創業實踐扶持、乃至打造社會化系統化的“創業鏈”的系統工程。
(四)創業課程內容的復合教學方法
按照經濟學家哈耶克的研究,社會分工導致專業化,每個勞動者只能掌握被分工分割出來的一小部分人類知識。從“知識經濟”或“創新驅動經濟”的角度,知識型創業的本質就是辨識、開發和市場化“知識互補性”的經濟行為。這表明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對知識、技術應用及產品開發的關聯度要高,周期性縮短。不同知識學科之間往往相互交叉、融合、滲透,因此,要求教師必須加強課程建設,圍繞“教”“學”“練”三方面的具體內容來設計課程,以3∶3∶4的比例來進行綜合考量與評價,認識實習操作的重要性,提高考核信度。通過課程建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拓展技術應用能力。在教學和實訓的組織中要突出體現知識或技能的互補性。
四、結語
篇8
(一)德育教育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強奮進的動力之源,我們不僅要從博物館里、從文化作品中看到,更要從普通人、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在小學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絕不能只安排幾門簡單的課程,它首先是堅定的理想、崇高的道德,是正確的價值觀,不能被看做可有可無的問題,而是必須奮起行之的緊迫課題。只有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才能把斷裂的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貫通,才能使其在當下復活。只有復活的傳統文化,才有真正生命力,才能不斷地傳承創新。我們作為小學教師,不僅要有匹夫有責的文化自覺,更要有舍我其誰的教育擔當。
(二)德育教育在小學階段發揮著“思想凈化器”的功能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思想發展的關鍵時刻,猶如一張白紙,畫上什么樣的圖案就呈現什么樣子的作品。小學教育作為人的啟蒙教育階段,必須對學生要進行正確的德育教育,要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要教育學生具有辨明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塑造小學生人格的關鍵時刻,德育教育千萬不可忽視。所以說,面對社會上形形、五花八門的不良行為的侵蝕,必須加強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用好的德育教育凈化學生的思想,給小學生一個健康、有利的成長環境。
(三)小學階段德育教育的主體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
在黨的十上提出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中國夢”的具體參與者,每一個中國人都肩負著這種神圣使命。而小學生作為祖國的希望,更是未來“中國夢”的主力軍,是民族的未來。在將來的日子里,他們將會成為社會的主體,他們是社會的繼承者,對社會文化具有改革和創新的能力。現代的德育教學的走向就是在社會中學習,并且終身學習,永遠都不能停止。在小學生處于成長的時候,給他們涂上濃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質的色彩,不僅會使他們終身受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祖國下一代整體的道德素質,為實現民族復興發揮頂天立地的作用。
二、當前小學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的小學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成績總體來說是值得肯定的,教師通過各種努力在為學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也做了許多努力。但是,綜合看來,當前我國小學階段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小學德育教師專業性不足
教師是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的引路人,尤其是在小學教育期間,教師在課堂教育中更是擔負著重任,教師對德育課程的理解程度和專業技能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率和預期的目的。然而,在當前的小學中,德育課程的專業師資力量薄弱。甚至有些學校,是語文教師或者數學教師、音樂及美術教師兼任德育教師,在德育知識的專業技能方面缺乏系統的學習和培訓,教學活動經常流于形式,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教學成果。
(二)小學德育教學的形式單一
德育教育可以說是伴隨人終生的一種學習,它也是一種實踐哲學,離不開人的生活實際。而我國當前的小學德育教育,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和接受能力及小學德育教育的引導功能,往往只是采用課堂理論的灌輸和簡單的是非對錯的直接判斷教學,很少有學校給小學生提供深入社會實際的鍛煉機會。所以,德育教育局限于學校課堂,教師灌輸的純理論的東西,在孩子們有限的理解力下,根本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完全是泛泛而談。
(三)小學德育教材不規范
教材是小學教育的重要一環,是決定教育內容和形式及教學時間安排的關鍵。然而,在當前我國的小學教育體系中,德育教材的內容和形式還有不規范的現象存在。有些教材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節,空洞說教的成分居多,教師的教學只能是照本宣科,學生在學習中很難理論聯系實際,對德育教育的體會不深,缺乏明確可感的對象。另外,目前的小學德育教育中也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系統梳理,不能從傳統文化方面對小學生進行傳統德育培養。
三、對做好小學階段德育教育的建議
改進小學德育教學是新時期小學教育改革的議題之一,也是提高小學德育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筆者在大量查閱相關資料的前提下,結合自身多年的小學教育實踐,認為改進小學德育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發揮家庭與學校教育的聯動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發育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自足以來就有父母言傳身教的優良傳統。著名的《顏氏家訓》就對子孫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德育問題提出過深刻的見解,“教者,上行下效也”,明確指出,教育就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家長應該積極行動,積極配合學校和教師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從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質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應從平時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而學校作為孩子成長的搖籃,更是肩負著不可推卸的重任。孩子從入學開始就應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家長和教師的教育使孩子能夠真正認識到為什么是對、為什么是錯,什么是真正的是非善惡,教育孩子明禮誠信,積極向上。因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必須雙管齊下,發揮聯動作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培養孩子健康的德行。
(二)積極拓展校外德育實踐
的認識論就明確指出:理論一定要聯系實際,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理論的認識才能更加的深刻。德育教育也應該是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學校課堂倚重教材的教育只是一種純粹理論的灌輸,如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而在實際生活中,必須讓孩子多參與校外實踐,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去孤兒院去照顧殘障兒童,這些深入生活的實踐活動更能讓小學生切身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尊老愛幼。如教育孩子要愛國,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不能只是去照本宣科的講述書本知識,還必須讓孩子切實感受到國家的偉大,感受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責任意識,就應該帶小學生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受紅色革命的教育,讓學生在感動中接受愛國主義的內涵。
(三)加強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教育
篇9
1.生活教育與高中美術教育的結合
高中時期對于整個學生時代是非常關鍵,對于整個人生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還是一個人形成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的一個重要時期,受外界影響會比較大,接收新生事物也最快。所以,高中美術教育在整個藝術教育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何做好高中的美術教育工作是個難題,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解決問題,也是個必須要解決的難題。現實的生活教育是藝術道路的向導,只要把生活教育與高中美術教育完美的相結合,它會源源不斷地給藝術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
2.美術教育的方式要貼近生活
傳統的教育是枯燥的,之所以枯燥就是因為它與現實生活產生了脫離現象。首先在課程的安排上就有問題,因為高中生有來自高考的壓力,每天有做不完的模擬考卷、習題集等,除了藝術類考生以外,學校為了升學率都在盡量壓縮與高考無關的藝術類課程。每周只安排一節美術課,甚至有的學校完全用其它的主課將它取締了。這給高中生學習美術、培養審美能力帶來重大影響,高中生的德、智、體、美、勞產生了缺失。高中時期不管是學習生活還是個人生活都是相當無趣的,藝術教育的課程無疑會給枯燥無味的高中生活增加不少的趣味性,為了減輕來自高考的壓力,高中的美術課程中需要加入一些非常具有趣味性的東西。傳統教育在美術教育上還止步于枯燥的理論講解和簡單的繪畫技術。正如古人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陶行知老先生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除了理論和繪畫技巧的講解以外,美術老師要帶領學生去體會可以從生活中獲得什么來幫助自己在美術上的造詣,將生活故鄉的地方特色帶入到美術創作中來。比如,過年家里貼的年畫,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年畫的故事由來去激發學生對年畫的二次創作。還有民間的剪紙藝術,周末有時間的話,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這些民間藝人家里學習,然后教大家自己動手裁剪,比方說過年的時候剪好的作品就可以用來裝飾自家和鄰居家的窗戶,給父母、社區的老人帶去溫暖和關懷,讓他人也領悟到生活帶來的美好,學生自己也可以從中獲得美術貼近生活后發生的奇跡變化是多么的美好.
3.高中美術教學脫離生活經驗
所有的藝術教育都是為了給人類的生活帶去美感,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給人類的精神生活帶去充足,不至于在物質得到滿足之后又陷入精神的空虛。特別是高中學生時期,正是高中生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時候,必須要讓他們在各門科學之間得到全面的發展,只有全面接觸這些之后,高中生才會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愛好那一科。可以把那一科當成以后自己職業的延續,當成一輩子的職業。然而,有些高中教師在教授美術這門學科的時候,沒有把美術這門藝術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總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敷衍了事,似乎自己都提不起興趣去教學,那么這樣又如何讓自己的學生去喜歡、愛上這門藝術。教科書都很死板,而藝術是相當有靈氣的,不能老是墨守成規,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景點。比如,蘇州園林建筑、烏鎮的小橋流水人家、婺源的篁嶺油菜花梯田、湖南省岳陽市的岳陽樓等等,除了高三的學生以外教師完全可以組織一次寫生類的活動,這也是開展高中美術教育探究性教學模式的一個很生動的例子,可以大力推廣。藝術都是相通的,這些地方不僅有美術價值,在文學上、建筑學上都是具有相當大的研究價值的。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形象”一樣,學生用自己的雙眼把自己觀察到的視線內的事物通過自己的畫筆將其表現出來。畫的創作者觀察的角度不同、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畫作呈現出來的結果肯定也是不一樣的。藝術創作的不確定性讓生活變得驚奇,讓高中生對生活、對藝術充滿了期待。這在培養高中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形成一個自己思考、觀察、揣摩從而發現生活之美的良好習慣,一個很好的培養高中學生思維模式的機會。
篇10
影視教育論文2200字(一):影視教育在小學階段開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當前,影視教育作為國家義務教育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重要補充,已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但影視教育融入義務教育體系在中小學的實際落地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結合筆者所在學校——深圳市光明區光明小學關于影視教學開展的形式和內容,簡要分析當前小學開展影視教育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建議,旨在拋磚引玉,與各位同行共勉。
關鍵詞:影視教育問題對策
一、小學影視教育的問題分析
筆者以“影視教育”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平臺進行搜索,近三年與小學影視教育有關的論文共9篇,雖然文章數量不多,但結合我校影視教育開展的實際情況,還是能從中發現和總結出現階段小學影視教育存在的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對于我們理解和思考影視教育在小學階段開展的問題與建議有著指導性價值。
1.影視教育多以“第二課堂”為主,缺乏完整的課程體系
筆者以所在學校為例,每周社團時間為每周二、四下午四點十分至五點半,有時還會因為其他一些不確定因素導致無法上課,這就會導致學生無法進行持續性學習,學習的深度也僅僅停留在知識的表面。同時,在與部分指導教師的交流過程發現,“教材”的缺乏也是阻礙影視教育能夠順利開展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對于小學階段的影視教育而言,現有的優質影視教材乏善可陳,更不必說完整的課程體系。
2.教師對影視教育缺乏正確的認知
筆者在前期的課題研究中曾經對學校部分教師,包括影視社團教師做過一次訪談,通過訪談可以得知教師對影視教育的認知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總結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類。第一,教師認為影視教育只能作為正常學校教育的輔助手段,例如,語文課上根據課本知識改編的舞臺劇,英語課上的情景劇等。第二,有的老師認為影視教育就是向學生播放電影,動畫片,紀錄片、學習視頻等一些簡單且膚淺的教育過程。第三,一些專業社團的老師在平時訓練學生的時候存在重“技能”輕“理論”的現象,他們認為影視教育應該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影視制作能力,而對學生的藝術欣賞、藝術評價等方面的能力有所忽視,甚至是完全放棄,這也是很多學校專業社團教師在影視認知上存在的一個誤區。
3.影視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大多數從事影視教育的一線教師都沒有受過系統的影視知識學習,存在大量的其他學科教師“客串”影視社團教師的情況。例如,語文老師擔任“校園課本劇”社團、“小主持人”社團、“誦演社”等社團輔導教師,音樂老師擔任“形體表演”“影視配音”等社團輔導教師,科學老師
擔任“道具制作”社團等輔導教師,還有一些教師開設的社團純屬個人的興趣愛好,專業性不強。
二、小學影視教育的對策
1.加強“第一課堂”學習,構建實效影視教育課程體系
所謂實效,即開設的影視課程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例如,可以將小學階段分成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對于初級的一、二年級學生可以開設“形體訓練”和“影視配音”課程,通過“形體訓練”達到訓練學生的形體儀態和簡單表演的效果,而“影視配音”則可以讓學生對影片中各種聲音進行簡單的了解和模擬訓練。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可以開設“影視欣賞”和“人物形象設計”等相關課程,三、四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思維期,也是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通過以上兩門課的開設可以提升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鑒賞能力和藝術素養,通過對美好事物的內涵的挖掘和欣賞,對處于這一時期的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物形象設計”則可以訓練學生在色彩和造型方面的審美感知能力,通過具體的實物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對色彩搭配的認知和理解。而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可以開設“攝影基礎”和“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課程,此年齡段學生認知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較之前都有很大的提升,“攝影基礎”和“后期制作”相輔相成,可以讓學生了解影視作品拍攝的過程、技巧以及如何通過后期制作軟件對拍攝的素材進行拼接和加工,直到完整作品的形成,從而加深學生對影視作品的理解。
2.拓寬師生交流渠道,夯實影視教育師資力量
目前大多數學校對于教師培訓多采用“走出去”的方式,而且還是選擇性的“走出去”,尤其對于一些收費的活動會慎之又慎。面對這樣的困境,筆者認為,如果條件允許,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多組織一些影視教育的交流和相關的培訓活動,這樣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師的能力,特別是對影視教育的認知,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各學校領導的重視,這對學校影視教育的開展有非常大的幫助。
除了“走出去”,筆者認為還需要適當的“請進來”,可以請一些影視教育開展的較好學校的教師來校進行經驗分享,加強校級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揚長避短。此外可以邀請一些影視專家、學者、有條件還可以邀請一些名演員、名導演等來校進行專題講座或進行師生培訓,這是能夠提升學生影視素養最便捷的方法之一,提升學生對影視的認識,增強他們對學習影視的興趣。如果能對口幫扶學校的加入,效果自然會更好。
最后筆者認為,伴隨“互聯網+教育”模式的興起,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提升師生的影視素養。
總結
就目前階段而言,中小學開展影視教育遇到的問題還有很多,也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更顯得更有研究的價值。本文所提到的問題與對策也只是筆者的一些膚淺的認識,希望通過本文能夠引起同行們更多的思考。
影視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綜合大學與藝術院校影視教育模式比較三題論文
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的影視教育蓬勃發展,開辦影視相關專業的院校迅速增加。除了老牌的影視專業院校如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外,不少其他的藝術院校如南京藝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也紛至沓來,許多綜合性大學更是蜂擁而至。由于各個院校的基礎、傳統、優勢及定位的差異,許多院校的影視教育也相應地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如綜合性大學的影視教育模式同專業藝術院校如專業美術院校的就不盡相同。
湖北大學是湖北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歷史悠久,學科齊全,師資雄厚,擁有博士學科授權點,是一所典型的綜合性大學,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湖北美術學院也是一所湖北省屬院校,全國專業美院之一,辦學歷史悠久,學術傳統深厚,擁有碩士學科授權點,是一所典型的專業美術院校,在美術界具有較高的地位。湖北大學的影視教育主要集中在影視攝影與制作、藝術學院的數字媒體藝術和動畫專業,湖北美術學院的影視教育主要集中于影視攝影與制作、動畫、數字媒體藝術和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等專業。本文試圖從三個方面宏觀比較它們本科影視教學模式的特點。
一、學理性與藝術性
眾所周知,中國近現代大學的理念與體制受西歐或蘇俄近現代大學的影響。近現代以來,大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使命,一般都可以概括為探求新知、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而支撐大學使命的兩大基石是鉆研學術和崇尚理性。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這些思想和觀念也深深影響了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顯然,創建于1931年的湖北大學和1919年的湖北美術學院也是如此,都或多或少受其浸潤。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學理化。所謂學理化,即學術化和理性化。學術化指的是知識的探究、獲取、積累、傳授和運用。在探索學術的過程中,概念、理論和思想及其相互關系不斷地發展、豐富和完善,從而形成某一學科某一層次的學術體系。這一層次的學術體系既可以往上發展構建更高層次的學科學術體系,也可以往下細分衍生為學科學術體系。理性是一種歸納或演繹的邏輯思維形式或思維活動,其根本是一種科學精神。理性化就是科學化。理性具有自覺性、被引發性、可預期性和穩定性等特征。[1]學理化一直是大學象牙塔恪守的重要原則。
湖北大學在尚未創辦影視相關專業之前,就已經在藝術、中文和教育等學科專業開設有關影視的課程。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影視學科的發展,湖北大學在其藝術學院下相繼開設了影視攝影與制作、動畫、數字媒體藝術和視覺傳達設計等影視相關專業。其實一直以來湖北大學的影視專業希望同該校的其他學科專業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彰顯自身的學科特色,追求藝術,推崇感性。同時由于湖北大學強大的學術氣場、統一的管理體制以及學科自身的發展,該校的影視方向專業也逐漸為傳統的學科體系所同化,逐漸成為人文社科體系的一部分,同時根據該校的自身情況以及硬件條件,最后不得不采用所謂的“文化課”學科專業確立的培養目標、教育方法、管理模式和評價尺度,變得愈來愈學術化理論化。
在這種大背景下,湖北大學的影視專業相當重視理論基礎的教學與研究,注重學生影視理論的素養和學術規范的養成。“理論乃根本,乃原則。根本定,原則立,自能左右逢源,自由肆應。方法則隨事而變,難以隅反也。”[2]該校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明確提出:“本專業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全面的藝術素養和復合型知識,具備寬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系統掌握影視學科的理論、知識、技能,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能適應當代社會影視發展需要,并具備一定研究能力,能繼續攻讀相關領域的碩士、博士學位的優秀影視藝術人才。”[3]在課程設置上,該專業專門開設了多學時的電影理論、中外影史、影視劇作和影視鑒賞等理論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反省思辨、創造創新和學術寫作能力。在課堂教學上,多以理論講授、影視觀摩和小組討論等方式為主。在知識考核上,多以閉卷考試和論文寫作為主。在招生上,既招錄文史類、理工類考生,也招收美術類學生,對高考文化課成績要求相對較高。畢業之際,學生不僅要求展出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而且必須提交一份學術論文或報告。最為重要的是,正如對其他院系的老師一樣,湖北大學對其影視專業的老師也制定了嚴格而細致的科研考核標準。在這種指揮棒下,湖北大學的影視專業強調學術研究、注重理論教學也就不足為奇。當然,我們對理論的理解也不能過于狹隘。正如錢學森所認為的那樣,一個成熟的學科一般要由基礎理論、技術理論和應用理論三部分構成,影視學的理論也是多種多樣的。
湖北美術學院的影視教育發軔于1997年籌辦的動畫專業。影像媒體藝術、數字媒體藝術、影視攝影與制作以及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等影視相關相繼成立,它們主要分布在動畫學院和設計系。由于學科特點,湖北美術學院一直以來致力于專業美術教學與創作,追尋的是一種藝術至臻,不拘一格。即使在學科發展和評價體制日趨完善的今天,在不少湖北美術學院師生觀念里面,所謂的學術就是畫畫,就是藝術創作。他們無感于理論,崇尚感性,甚至主張“正像信仰的時代要受到理性的審判一樣,現在,理性的時代要接受感情的審判”[4]。這種辦學理念和學術風氣也浸潤到了其影視教育。當然這并不是說湖美不重視學理研究,而是說他們更偏重于感性藝術性。
湖北美術學院的影視攝影與制作、影像媒體藝術和數字媒體藝術等專業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赫然地寫著——要造就“具有創造性的(影視)藝術家”[5]。在課程設置上,雖然也有影視理論課程,如影視攝影與制作的《中外影史》和《電影理論》等,但相對而言這些理論課程數量少,課時量低,且多為專業選修;而專業藝術課程數量多,課時量大,皆為必修,旨在重點培養學生的影視藝術創作能力。在具體教學上,湖美的影視專業傾向于工作室導師制,讓教師牽頭組建教學創作團隊,以影視創作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為主,輔之以理論講授、影視觀摩和小組討論。在知識考核上,甚少閉卷考試和論文寫作多以提交創作的影視藝術作品為主,并鼓勵那種實驗性藝術性的作品。在招生上,該校的影視專業學生都是美術類考生,經過了藝考的激烈選拔,對專業課成績要求較高,而文化類成績較低。畢業時,影視專業學生的畢業影視作品才是重中之重,而論文或報告要求相對較低。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為了鼓勵廣大教師藝術創作的積極性,湖北美術學院對教師的科研考核相對寬松,老師參展的影視藝術作品或展覽,皆可換算為科研工作量,甚至予以重獎。在這種氛圍下,影視專業廣大師生看重藝術創作也就順理成章了。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哈羅和克拉斯沃爾曾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他們認為,教育目標可以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6]按照他們的知識分類理論,顯然湖北大學的影視教育越來越側重于認知領域的知識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對后兩個領域的觀照;湖北美術學院的影視教育則強調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中的感性、藝術和技能學習,疏于理論知識的傳授。這都是有所偏頗的。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也有助于觀照湖北大學和湖美的影視教育異同。他認為人有七種智能,即邏輯-數理智能、言語-語言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7]一個人的這些智能只有和諧平衡發展,他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長。但當今理性化的技術社會往往偏向于前兩種智能,而忽視其他智能,這給個人及社會全面發展帶來了災難性后果。當然,忽視前兩種智能的教育也是失之偏頗的,甚至是愚蠢的。
二、綜合性與專業性
在影視高等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各校影視專業因校制宜,依托各自的辦學基礎和優勢進行合理定位彰顯特色,方是明智之舉。顯然,湖北大學和湖北美術學院在這方面也有所作為,可圈可點。事實上,影視學科是一個交叉性學科,表現出典型的綜合性特征;而另一方面,影視學科的專業性也相當強,需要接受系統專門的學習和訓練,體現了綜合性和專業性的統一。從許多角度來看,影視都是一種特殊的綜合體。從媒介性質角度看,影視是一種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全面裝配起來的集藝術、娛樂和教化功能于一體的媒介手段。從作品的接受方式看,影視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綜合藝術。從作品的存在方式看,影視是三維時空藝術,語言藝術和音樂藝術都是一維時間藝術,繪畫是二維空間藝術。從作品完成過程看,影視是由劇作、導演、表演、攝影、錄音、美術、剪輯、照明等各藝術或技術的專業共同參與的綜合藝術。而另一方面,編劇、導演、表演、攝影、錄音、美術、剪輯和照明等都非常專業,需要專門的學習訓練。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影視藝術對人才培養也提出了較高要求,既在廣度上即綜合性上有要求,也在深度上即專業性上有標準。
湖北大學是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學科專業涵蓋12個學科門類,教學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學術研究斐然,人才培養突出。在影視教育中,湖北大學充分發揮了其綜合性大學的優勢。譬如該校的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明確規定:“本專業旨在培養博學而篤志、求新而篤行,掌握影視學的基本理論,具備扎實的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核心知識,具有綜合運用創新思維、創作方法、電腦能力,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強烈的學科交叉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能夠在涉及影視的文化創意、新媒體文化和互聯網科技等領域,從事與之相關的策劃、創意、設計、制作、編輯、管理和傳播工作的高素質創意復合型人才。”要求學生“掌握藝術、人文、電腦知識,具備跨人文、藝術、科學領域的復合知識結構;了解專業相關的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了解本專業的發展歷史、發展前沿、研究動態及創新方向;掌握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基本理論、核心知識,以及展開專業創作、制作所需要的相關知識;了解影視項目管理、市場營銷、著作權保護及相關方面的一般常識”;“具備較強的專業學習能力,掌握基本的專業創作及研究方法,具備在藝術、人文與科學交叉領域開展創新性的工作;能獨立或合作完成影視作品的創作、策劃、開發、運營中的至少一個環節;具備一定的外語應用、資料檢索與分析、專業寫作等方面的能力;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交流溝通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在實踐中具備較強的獨立思考、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8]。顯而易見,湖北大學的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知識結構提出了較為全面的要求,其動畫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亦是如此。湖北大學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專門成立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識教育學院。該校影視專業的學生除了專業課外,還可以根據需要和興趣選修文學、法律、管理及計算機等方面的課程,努力成為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和強能力的復合型影視人才。
作為一所專業美術院校,湖北美術學院的學科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美術、設計和藝術管理等與藝術相關的學科上,其美術設計方面的實力不容小覷,其影視專業正是建立在其雄厚的美術設計學科實力之上。影視攝影與制作同攝影、影像媒體藝術、數字媒體藝術和視覺傳達設計等專業關系密切,作為一種特殊電影形式的動畫其基礎是美術設計,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的基礎也在美術設計。可以說,美術學科同影視學科具有先天的親緣關系,具有較強的互通性,同時也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能性。事實上,不少電影導演和攝影都是學美術出身的,更不必說美術設計、服裝設計等工作了。同樣是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湖北美術學院最新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這樣的:“本專業將結合國際上先進的影視攝影與制作教育理念及數字化視覺設計的發展趨勢,探索‘專業基礎教學+工作室課題教學’的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中貫徹‘既突出專業藝術性的也強調專業實用性’的教育理念,在學生掌握了美術和攝影的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啟發、引導學生深入探索以攝影為媒介的視覺設計語言表現,通過遞進式的‘理論-技術-實踐’的教學方式,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創意應用型影視藝術專業人才。”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的相關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相關的設計方法和有關技術”“重點掌握數字三維制作的技術、VR互動技術”“熟練使用影視攝影與制作的各種器材與軟件,如攝影器材、燈光器材、剪輯器材等,特別是要掌握三維制作軟件與VR虛擬現實的實際應用”。[9]湖美的人才培養目標緊跟國際潮流,立足學科前沿,對學生的專業指向更為明確、具體和深入,一目了然。為了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湖美專門投巨資建設了攝影棚、影視后期制作實驗室和VR技術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供該校影視專業學生學習和創作。該校影視專業學生的創新思維、專業素養、藝術審美和動手能力普遍較為彪悍。
不難看出,綜合性大學影視教育的優勢在于其綜合性,由于它囊括眾多的專業學科,擁有各種各樣的資源,可以進行跨學科教學,學生綜合素質相對全面,知識結構比較完整,發展后勁較為充足。當然具體到影視教育,其缺陷也非常明顯,正如綜合性大學影視專業學生和社會用人單位普遍反映的那樣,眼界開闊,知識面廣,適應性強,但大多是蜻蜓點水,泛泛而談,似乎什么東西都懂一點,但什么東西都不精深。而專業性藝術院校的優勢恰恰彌補了綜合性大學的不足,其影視教育的專業性、藝術性、技術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悍,畢業生可以馬上上手工作,不少都成為業界的行家里手,其工作是非專業人士難以替代的。此外,藝術專業院校教育傳統厚重,藝術氛圍濃郁,師生比例較高,教學管理也是圍繞藝術教學展開,十分有利于集中優勢進行影視教學。例如,按照湖北美術學院的教學模式,全體大一新生必須接受一年的專業視覺基礎教育,然后展開各自具體的專業教育;每天課程安排上,大一大二學生每半天學公共課文化課,每半天學專業課程;大三大四后全天學習專業課,而且每天只學一門課程等等。這種集中“大量連續時間”的教學模式,顯然比綜合性大學影視教育的那種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方式要科學合理有效。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哈羅和克拉斯沃爾曾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他們認為,教育目標可以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6]按照他們的知識分類理論,顯然湖北大學的影視教育越來越側重于認知領域的知識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對后兩個領域的觀照;湖北美術學院的影視教育則強調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中的感性、藝術和技能學習,疏于理論知識的傳授。這都是有所偏頗的。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也有助于觀照湖北大學和湖美的影視教育異同。他認為人有七種智能,即邏輯-數理智能、言語-語言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7]一個人的這些智能只有和諧平衡發展,他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長。但當今理性化的技術社會往往偏向于前兩種智能,而忽視其他智能,這給個人及社會全面發展帶來了災難性后果。當然,忽視前兩種智能的教育也是失之偏頗的,甚至是愚蠢的。
二、綜合性與專業性
在影視高等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各校影視專業因校制宜,依托各自的辦學基礎和優勢進行合理定位彰顯特色,方是明智之舉。顯然,湖北大學和湖北美術學院在這方面也有所作為,可圈可點。事實上,影視學科是一個交叉性學科,表現出典型的綜合性特征;而另一方面,影視學科的專業性也相當強,需要接受系統專門的學習和訓練,體現了綜合性和專業性的統一。從許多角度來看,影視都是一種特殊的綜合體。從媒介性質角度看,影視是一種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全面裝配起來的集藝術、娛樂和教化功能于一體的媒介手段。從作品的接受方式看,影視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綜合藝術。從作品的存在方式看,影視是三維時空藝術,語言藝術和音樂藝術都是一維時間藝術,繪畫是二維空間藝術。從作品完成過程看,影視是由劇作、導演、表演、攝影、錄音、美術、剪輯、照明等各藝術或技術的專業共同參與的綜合藝術。而另一方面,編劇、導演、表演、攝影、錄音、美術、剪輯和照明等都非常專業,需要專門的學習訓練。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影視藝術對人才培養也提出了較高要求,既在廣度上即綜合性上有要求,也在深度上即專業性上有標準。
湖北大學是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學科專業涵蓋12個學科門類,教學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學術研究斐然,人才培養突出。在影視教育中,湖北大學充分發揮了其綜合性大學的優勢。譬如該校的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明確規定:“本專業旨在培養博學而篤志、求新而篤行,掌握影視學的基本理論,具備扎實的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核心知識,具有綜合運用創新思維、創作方法、電腦能力,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強烈的學科交叉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能夠在涉及影視的文化創意、新媒體文化和互聯網科技等領域,從事與之相關的策劃、創意、設計、制作、編輯、管理和傳播工作的高素質創意復合型人才。”要求學生“掌握藝術、人文、電腦知識,具備跨人文、藝術、科學領域的復合知識結構;了解專業相關的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了解本專業的發展歷史、發展前沿、研究動態及創新方向;掌握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基本理論、核心知識,以及展開專業創作、制作所需要的相關知識;了解影視項目管理、市場營銷、著作權保護及相關方面的一般常識”;“具備較強的專業學習能力,掌握基本的專業創作及研究方法,具備在藝術、人文與科學交叉領域開展創新性的工作;能獨立或合作完成影視作品的創作、策劃、開發、運營中的至少一個環節;具備一定的外語應用、資料檢索與分析、專業寫作等方面的能力;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交流溝通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在實踐中具備較強的獨立思考、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8]。顯而易見,湖北大學的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知識結構提出了較為全面的要求,其動畫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亦是如此。湖北大學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專門成立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識教育學院。該校影視專業的學生除了專業課外,還可以根據需要和興趣選修文學、法律、管理及計算機等方面的課程,努力成為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和強能力的復合型影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