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研課題范文

時間:2023-04-03 06:00: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語文教研課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語文教研課題

篇1

【關鍵詞】新課程 農村小學 語文教師 教學方式轉變

【課堂項目】此文為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BY[2013]G007)“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63-01

一、課題研究背景:

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人今后工作、生活的質量。在語文教學中,雖然老師們做出了種種努力,但來自各方的批評、指責還是此起彼伏,原因何在?教師的教學方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各方面發展,教師的主宰意識很難改變,社會對語文學科的認可度不滿意等。為此,2001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自此,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課程改革正式實施。如今已是2014年,基礎課程教育改革到了深化階段。《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樹立全新的語文教育理念,摒棄固有的,陳舊落后的傳統教育觀念,建立全新的語文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師生合作觀,與此同時,還對語文教師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研究目標及內容: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應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應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課堂教學方式是新課改成敗的關鍵,只有轉變教師固有的“舊”的教學方式,努力適應新課改對當代教師教學方式的多維要求,才能使新的教學方式更有效,才能構建符合農村學情的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課題在研究中,采用案例法、問卷調查法等,以常規課堂教學為載體,教研活動為平臺,以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通過典型案例的收集,常規教學、教研與課題研究相結合,利用多種形式與教育專家進行溝通,不斷提升自我,進而探究出符合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四、研究結果分析:

1.語文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與認識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是新課程的創造者,教師們都能意識到新課程實施以來語文教師角色的變化及對教師教學等多維度的要求。

問卷顯示,96.1%的教師能夠意識到新課程實施以來語文教師角色的變化,認同新課程實施對教師要求的提高;80%的教師認為新課程對教師負擔有所增加;73.5%的教師能基本把握新課程改革。可見,當今語文教師已經認識到了新課改所帶來的教師角色的變化,對自己在新課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準確的定位。

2.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具體情況

(1)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方面

語文學習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不單單依靠教師的講授,教師應根據學情積極創設問題情景,注重問題的層次性,給每個學生都提供參與探究的機會,教師在加以適當的組織、引導后,學生通過積極的思考、合作交流,進而集思廣益、思維互補,尋找到問題的答案。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課題組深入課堂觀察、參與常規教研活動、走訪調查,了解到有近20%的教師認為語文學習只要教師教的好,學生就能進步;認為語文學習靠學生,老師關系不大的占到10%;認為語文學習靠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占到70%。可見,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教師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2)在多媒體運用及其他教具使用方面

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和諧、愉悅的教學情景,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通過課堂觀察和問卷結果顯示,80%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經常使用多媒體及其他教學具輔助教學,使抽象變直觀,學生容易進入課堂教學情景,又增大了課堂容量;13.5%的教師偶爾使用;6.5%的教師幾乎從來不用。問卷結果中顯示,44.5%的教師認為最欠缺的知識就是現代教學技術;40%的教師選擇了語文專業知識不足。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已經意識到了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必要性。

(3)在課堂教學評價方面

評價語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很大,能調動學生內心的情感,引起學生共鳴,讓學生體驗到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通過課堂觀察及常規教育活動來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有了質的變化。以前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幾乎不評價或評價少、形式單一,現在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能很好把握評價時機,評價語言中肯、委婉,以學生為主,采用適時評價和延緩評價相結合的辦法,并且采用多元評價、多角度評價,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探討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熱情,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效。

(4)在課堂教學方式方面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是語文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因此,課堂教學是關鍵,課堂教學方式在新的理念下是必須更新的。通過課堂觀察、常規教研活動、調查問卷結果來看,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85%的教師能根據學情師生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實行充分、開放的預設,堅持適度有意義的講授,努力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在最喜歡的語文教學方式中,66.9%的教師選擇“討論法”,選擇“講授法”的教師占到12.5%,90%的教師選擇“教學方式不固定,課堂上比較關注讓學生思考”。可見大多數學生能適應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而語文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上靈活多樣,注重學生思考。

五、問題探討:

首先,農村學校由于受各種客觀原因的影響,高效課堂實施學校有限;家校聯系少,家長對高效課堂認識程度參差不齊;老教師較多,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式陳舊,專業知識不夠充分,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課改的實施。

其次,本課題研究的對象僅限于本鄉所屬小學語文教師,還缺乏一定的普遍意義,以后的研究工作要多與兄弟鄉校交流,全面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潘瑞娟.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研究.青春歲月.2011

[3]周健仁.做有魅力的語文教師.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

[4]陳華紅.小學語文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 2013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

在新課程改革教學的推動下,小學語文作為小學階段重要的一個基礎課程,其課堂教學水平效率的提高對于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整體水平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具體如下。

一、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因素

1.部分教師還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還使用著傳統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在課堂上仍然是教學的主人,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受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人翁地位,讓學生充分展示其自我的課堂主動參與性,從而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處于被動的局面,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不夠,整個課堂教學的效率相對偏低。除此之外,有些教師不注重課堂教學的互動,使整個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教學效果不佳。總之,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也能夠完成課堂教學,但課堂教學所要詮釋出的重要意義沒有得充分的發揮。

2.教師不注重將課外知識融入課本知識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小學生從其他方面接受語文知識的能力不斷地增強,而且渠道也越來越多。網絡、多媒體等都能夠給予小學生許多新鮮的知識。面對課外知識爆棚的壓力,小學語文教師要能夠順應形勢,將課外知識也融入課堂教學中,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豐富相關語文知識,也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但是由于有些教師不注重課外知識和課本內容的融合,仍然以課本知識為主要教學依據,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時候往往感到缺乏新意,缺乏足夠的熱情,許多知識已經被小學生在課外學習過,這樣整個課堂教學的效率就不會提高。

3.教師不注重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輔助教學

計算機、網絡、幻燈、多媒體投影等現代化的教學工具的出現使小學各科教學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無論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形式上,還是教學手段上,都有著重要的改革和推進。有些教師由于不愿意使用這些先進的現代化教學工具來輔助教學,學生在接受相關知識的時候就會顯得沒有那么積極。比如,教師在講授《漁夫的故事》這節課時,如果還是那種老生常談的教學模式,教師讓學生通讀課文后,進行課文中一些重點內容的講解,學生學習的時候沒有任何新意,就會產生厭倦的情緒,這樣就會使整個課堂教學效率得不到提升。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在教育新形勢下,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方法的廣泛應用可以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能夠得到真正的提升。

1.教師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小學生是一個自我表現意識強,但自我控制力不高的群體。在這個教學群體中,如何使小W生能夠真正地融入課堂教學中,真正地促進他們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喜愛,從而促進整個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呢?首先,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小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后,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就會加深,他們接觸相關知識后自我表達的欲望和自我學習的意識增強,更愿意深入地進行課堂相關內容的學習,從而使自我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也會有很大的提高。

2.教師要能夠與學生多交流溝通,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小學生這個教學群體更需要教師的關懷,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地和學生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不斷地給予學生關懷。通過更多的交流,從而使學生能夠解決學習中的困惑。比如,教師在進行《蝙蝠和雷達》這節課的講解時,學生對于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類比會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師通過溝通交流,及時掌握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及時解決,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成就感。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所謂合作學習,指的是讓學生之間進行互相學習,通過學習好的帶動學習差的,來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引入來不斷地帶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讓整個課堂教學的效率得到提升。

3.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反饋,進行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何能夠得到及時地解決,教學反饋和教學反思是重要的方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教學反饋,通過考試與學生進行課外交流及與家長進行溝通等方式來進行教學反饋。除此之外,教師要對教學反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反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更好的提升。

小學語文這門基礎性課程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對于語文課程的熱愛以及樹立一種文學的情懷有著重要的作用。而課堂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通過采用各種方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使課堂教學能夠按照新課改的要求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莫莉.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3(4).

篇3

一、問題設置要準確精當

首先,教師在設計教學提問時一定要做到準確精當,這樣才能夠凸顯問題的價值,并且促進學生對知識有更好的理解與吸收。不少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提問都缺乏深入的設計,有的甚至只是簡單地將課后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思考,并沒有太多有深意且值得挖掘的問題能夠為實際教學過程帶來輔助。這是教師應當積極反思的一個教學現狀,并且教師應當有意識地進行教學完善。教師提出的問題一定要做到準確精當,要充分結合教學素材進行問題的良好設計,并且提問內容中要突出教學重點,要讓學生透過對問題的思考很好地發現閱讀文本的實質與內涵。這才是提問的價值的體現,也是借助提問過程來為閱讀教學提供推動的方式所在,這樣才能夠體現出問題的價值與積極教學效用。

例如,在學習《月光啟蒙》時,本文最大的特點是“言美情濃”,飽含“詩情詩意”。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當從美入手,以讀解文,以情促讀,通過開放的教學設計,詩化的教學語言,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文字,并且逐漸把學生帶入課文描述的優美意境。同時,教師也可以就本文的核心提出一些相應的思考問題,例如,讓學生思考“啟蒙”在這篇文章中所表達的含義,“月光啟蒙”又應當如何理解。這些問題的思考能夠讓學生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以及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抒感、噴涌真情,使語文實踐與人文精神水融,從而涵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好的教學提問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教學文本的理解與體會,對培養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與思維能力也會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問題難度要由淺入深

教師在教學提問時對問題的難度也要有合適的選擇,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體現提問的價值與效用。教師最好是讓提問過程由淺入深地展開,尤其是對那些有一定思維量,且學生理解起來存在一定障礙的文章,教師一定要讓提問過程循序漸進地展開。可以首先從簡單的問題著手,將學生迅速引入閱讀文本中,讓學生對文章描述的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有較好的獲知。在此基礎上再來慢慢設計難度更大的問題,并且逐漸展開對學生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的鍛煉。這種循序漸進的提問過程學生通常會更容易適應,前面的問題也可以為后面更難的問題提供基礎。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展開對文章的理解與探究。

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見風使舵”。就這樣,隨著提問的逐層深入,學生們不僅慢慢越來越深地融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對于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有了更好的理解與體會。這才是高效的教學提問過程所能發揮的功效,這樣的教學過程也能帶給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的成長與收獲。

三、注重對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

好的教學提問中同樣應當充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也是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當充分考慮的一點。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上要注重對學生教學主體性的凸顯,教學提問時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來展開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這不僅能夠給學生們營造更加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學生也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對很多文章的理解與看法。這種有效的師生交互能夠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認知,并且能夠極大地展開學生思維能力的良好鍛煉。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促使學生發散思維,以達到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展開理解與思考的結果。如學習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一詩句后,可以問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它還包含著什么耐人尋味的哲理?你還能舉出這樣的實例嗎?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并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展,不少問題還能夠實現對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教師在教學提問的設計上一定要從多方面進行合理考慮,這樣才能夠凸顯提問的教學價值。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徹底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自我超越,實施開放性教學,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鼓勵學生超越自我

現代教育觀倡導教育要以人的發展為本。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以發展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能力為出發點。這樣,學生才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課堂上才會有各抒己見的場面,才有學生的獨特見解、獨特體驗的“萌發”。在教師滿堂灌的課堂上,怎會萌發學生獨特的體驗呢?因此,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學生獨特體驗產生的最基本的前提。

1. 在自學中超越自我。

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是具有創造力的表現。“壺蓋為什么會跳動?”“蘋果為什么會掉下來?”瓦特、牛頓在人們熟視無睹的生活現象中發現了人們沒有在意的問題,誘發了研究興趣和創造欲望,完成了推動人類進步的重大發明。可見,注重在學習中的提問與思考是何等的重要。因為只有這樣,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去克服困難,才是真正學會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善于培養學生思維的良好習慣,激活學生的內驅力,把“要我學”、被動地學變為“我要學”、主動地學。

2. 在實踐中超越自我。

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歸根到底,學習是學生內部的活動,是誰也無法代替的。語文教學過程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多鼓勵他們動腦、動手,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知識的大門。改變一直以來“牽著鼻子走”的教學舊思想,讓學生能以輕松自主的心理來學習知識,獲取知識。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坐井觀天》時,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青蛙為什么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問題,讓學生們動手做個一實驗。先要求他們拿出一張紙,把紙卷成圓筒狀,然后透過圓筒孔看天花板,說說平時看到的天花板與從卷紙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學生便能回答從紙筒看到的天花板比原來的天花板要小。這樣讓學生動手做一個小實驗,不但為每個孩子創造了參與的空間,弄清青蛙為什么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這一疑難問題。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培養了思維能力。

3. 在自悟中超越自我。

課堂不只是教師的講臺,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因此應當“以學論教”。語文教師要轉變角色,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個性發展的服務者。把問的權力放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引導學生養成自動、自學、自得地尋求知識,獲得知識。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在“自己學會”的基礎上做到“自己會學”。

二、激發學生的獨特體驗

1. 凸現創新思維的新穎性。

創新思維,它除具有一般思維的共同本質和屬性外,又具有區別于其他思維類型的獨特性質,思維的新穎性便是其區別于其他思維類型的一個顯著特性。具體表現為:思維目標新穎、思維方法新穎、思維過程新穎。而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統一的東西太多了,“新”、“異”的東西太少了,所謂的“標準答案”壓抑了學生心目中創新種子的萌發。因此,作為考題,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應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已見;應鼓勵學生交流合作,取長補短。教師應創造條件,提供機會,適時點撥,讓學生把隱藏的認知過程充分顯示出來。一句話,要鼓勵學生求“新”,求“異”。這樣,學生的個性品質及創新思維才會得到培養。

2. 促進創新思維的變通性。

變通性就是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能提出不同凡響的新答案。在語文教學中想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應該訓練學生思維的變通性。

(1)重視角度變換。造句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二年級學生用“愛”字口頭造句,如我愛國旗,我愛踢足球,我愛看書畫畫,老師愛學生等等。這時學生的思維局限在學習生活上,于是老師啟發:“我們還可以從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國籍方面進行造句”。學生造出:“爺爺愛下象棋,我愛看故事書”。“中國人愛喝茶,外國人愛喝酒”的句子。此時教師肯定了同學們愛動腦筋的習慣,并進一步啟發,學生又造出:“小狗很愛它的主人”“小貓愛吃魚,小羊愛吃青草”“小鳥愛春天”等句子。由于教師啟發得當,引導學生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僅加深學生對“愛”的含義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靈活性。

篇5

1.精心設計問題

高中語文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問題,提出高質量問題。第一,結合有效提問適切性,找準切入點。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切入點處,要結合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細節、教學鏈接、矛盾沖突各處提出問題;第二,結合有效提問切入點,把握提問度。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度中,要選擇好提問角度,把握提問難易度,控制提問密度,運用提問密度;第三,結合有效提問度,聯接生活實際和語文教材。語文教學和社會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說語文是生活的外延,語文教學也應立足社會。教師在有效提問時,需要聯系社會、問題和學生,設計有效問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閱歷理解語文作品,觸發學生獨立思考,培育學生語文觀察力、創造力、批判力等綜合能力。

如,筆者在《孔雀東南飛》一文講授中,向學生提問:劉蘭芝和焦仲卿悲劇結果令人惋惜,大家覺得在當前生活中有這類的悲劇嗎?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悲劇?我們假設自己是孔雀東南飛中的人物,會怎么做呢?筆者在課堂提出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將對課本的關注回歸實際生活,思考生活中家庭關系,促進學生成長。

2.把握提問細節

高中語文教師應把握有效提問細節,確保課堂有效提問教學順利實施。第一,創設有效提問氛圍。教師為學生營造和諧教學環境,創設有效提問氛圍,消除學生學習心理障礙,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提高語文課堂問答效率;第二,控制有效提問時機。抓住課堂提問時機,利于提高有效提問成效,如學生有學習疑惑時提問,迎合學生求知需求,學生思維受困提問,幫助學生突圍困境,學生精力分散時提問,集中學生注意力,學生高昂興趣時提問,鼓勵學生表達觀點;第三,把握有效提問語態,增加問題吸引力和感染力,加速學生融入課堂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提問時,富有飽滿自信,振奮學生情緒,富有精練、幽默語言,準確表達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

如,筆者在《鴻門宴》一文講授中,對宴席中東向坐(項王、項伯)、西向侍(張良)等座位描寫,抓住有效提問時機,讓學生思考古代宴席座次的排位,讓學生思考鴻門宴描寫座位想要說明的問題。筆者抓住學生活躍思維的時機,提出有效問題,為學生思維沖突找一個出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思如泉涌,讓學生回答問題,發表自己的想法,也利于創新學生的見解。

3.鼓勵學生發問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不僅僅是教師的有效提問,還包括學生的有效發問,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學習質疑,鼓勵學生思考而不是等教師的答案。第一,鼓勵學生敢于發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營造和諧輕松教學環境,消除學生學習疑慮,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培養學生學習質疑的習慣,敢于提出語文學習問題;第二,鼓勵學生樂于發問。高中語文教師應培養學生質疑習慣,激發學生興趣,挖掘學生潛能,引導學生思考,樂于提出問題,養成好的思考習慣,大膽質疑,勇于創新;第三,鼓勵學生善于發問。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傳授學生發問方法、技巧,通過歸類分析,找出現象中原因,究其異同,探求結果。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放手,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如,筆者在《鴻門宴》一文講授中,給學生預留20分鐘的質疑時間,讓學生在研讀文章后提出自己的問題。在課堂上,學生就提出了很好的問題,文章中寫到:劉邦在鴻門宴宴會上逃跑,找的借口是“如廁”,但是張良和項羽說的理由是劉邦酒量不力,但是接著又說是因為“大王有意督過之”,文章中前后表述是否能夠自圓其說。學生提出的《鴻門宴》表述漏洞,可以看出這位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發問,再次說明只要教師給學生預留時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就可能提出新問題。

篇6

體驗式教學的效果十分顯著。小學語文教師怎樣引導學生“體驗”,又怎樣在“體驗”中提高語文素養,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文章從具體教學實踐出發,對體驗式教學進行深入探索,并總結了一些經驗。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課堂 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讓學生在“做中學”“先行后知”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強化多感官體驗,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感悟。小學語文教師在體驗式教學中的角色就是“設計者”和“協調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領受”“領悟”“提升”的過程,也就成功地完成了體驗式教學。我在教學實踐中通常是按照“前置作業”“身臨其境”“總結感受”三個步驟來層層深入地完成體驗式教學的。

一、前置作業――讓學生領受體驗任務

小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活潑好動,為了讓學生真正“體驗”到語文的魅力,我在語文教學中,力求做到生動、靈活。前置作業是我在體驗式教學當中經常用到的一個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之外,自主體驗要學習的內容,學生在體驗中領受學習任務。

《春天來了》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練中的一項口語交際內容,為了能讓學生“體驗”到春天,激發學生說的興趣和欲望,我采取了讓學生走出教室,自己去“找春天”。我組織學生來到綠草如茵、鮮花盛開、充滿生機的公園,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真實的春天。在戶外活動之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春天在哪里呢?用我們的眼睛看一看,用我們的小鼻子聞一聞,用我們的耳朵聽一聽,用我們的小手摸一摸,最后說說公園里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一聽說,今天的課堂被搬到了公園里,學生們都一起歡呼起來。來到公園之后,我指著公園的樹木,啟發式地問:“大家看一看,現在的樹木跟冬天時的樹木有什么不一樣嗎?”學生們發言非常踴躍,“我看見小樹長出了小芽芽”,“我看見樹枝上長出了綠葉兒”,“我看見小草從地下拱出來了”……

前置作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給學生創設一個課堂之外的自由空間,讓學生在尋找中得到發現,獲得樂趣和啟發,對課文事先有一個早期的感受。能過前置作業的設置,學生們很積極,學習興趣高漲,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二、身臨其境――讓學生領悟文本精髓

體驗式教學的核心就是讓學生“習得”。“習得”就是通過實踐,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文本的精髓,體驗作者的意圖和課文的真情實感,從而加深印象、提高認識,達到領悟的效果。

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時,我采取了一種讓孩子們身臨其境的“演讀”方法。讓學生模仿文中的不同角色,采用表演的形式,原汁原味地朗讀課文,直接體驗文本的情境。安排一名學生戴著狐貍的頭飾扮演狐貍,“親愛的烏鴉先生,你好嗎?”另外一名學生戴著烏鴉的頭飾來扮演烏鴉。烏鴉看了狐貍一眼,沒有回答。狐貍搖搖尾巴說,“親愛的烏鴉,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誰都喜歡聽您唱歌,您就給唱幾句唄!”烏鴉非常得意,就唱了起來,“哇……”。學生在有聲有色的演讀中,體驗著課文中的角色,情不自禁地進入到了課文的意境當中,體會狐貍和烏鴉的心理,更深刻地感受了狐貍的狡猾和烏鴉是怎么一步步上當受騙的。整個過程充滿了趣味性,學生讀得非常投入,對文本所要闡釋的道理也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入境始于親”,通過讓學生“身臨其境”,來體驗不同角色的立場、心理和語言的變化,感受課文中的真情實感,領悟文本中的精髓要義,自然而然地把所要學習的知識融入自己的心靈,這就是體驗式教學的主要目的。

三、總結感受――讓學生提升語文素養

體驗式教學不應只是讓學生知道,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靈活運用學習得到的知識,去嘗試解決新的問題。這就需要進行更高層次的一種體驗――總結感受。總結感受是學習的一種擴展和延伸,是讓學生在學習中再體驗、再領悟的過程,也是知識吸收、轉化的過程,是任何教育方式的終極目標。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做一片美的葉子》一課時,在完成文本教學之后,我又組織了一個活動,讓學生體驗“葉子”和“大樹”的情境活動,以此來激活學生想象力,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更深刻地理解“葉子”那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將課了延伸和擴展,“有一天,葉子們再次聚會了。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片葉子,你想對大樹和同伴們說什么?做什么?”然后讓學生們靜心思考之后,逐一發言,各抒己見。有學生說“我就是一片春天的葉子,爸爸就是一片夏天的葉子,爺爺就是一片秋天的葉子……”,有同學說“我們國家就是一棵大樹,56各名族就是一片片樹葉。”……學生們發言非常踴躍,有一些內容還相當精彩,更難能可貴的是,學生們把課文的思想做了舉一反三的延伸,使體驗得到了提升,從而獲得了更高層次的體驗。

這種總結感受的體驗方式,是充滿情感的,是認知的、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是學生與課文“文我交融”的一種境界,拉近了課文與學生們的距離,使體驗得到了升華。

總之,體驗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靈活運用,很好地滿足了小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學生們在切實體驗中豐富人生閱歷,在身臨其境中發展思維,在總結感受中增長才干,從而養成在體驗中認識世界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教學語言 語文課堂 實效

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語言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僅反映了教師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一節課的成敗得失。《學記》中就有“善教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的論述。語文課堂教學中設計精巧、閃耀智慧的教學語言,能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有趣,使學生思維活躍,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準確簡潔,教學語言要有知識性

教學語言是知識信息的載體,它離不開知識性這一原則,只有飽含知識的教學語言,才能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語言必須準確簡潔。莎士比亞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語文課教學語言,是教學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要確保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做到語音清晰、語句完整、簡潔精煉、表達準確、邏輯嚴密;表意要深思熟慮,字斟句酌,言簡意賅。因此,教師在編寫教案時要注意對教案上的詞句的合理運用,盡量避免使用生澀、冷僻的字詞,把書面語言改成學生化語言,把深奧的語言簡化成學生容易聽懂的語言;上課時,教學語言的輕重緩急,都要收發自如,準確有序,強弱得當,張弛有度,讓學生的思想之弦,始終隨著自己語言的指揮棒跳動。

二、幽默風趣,教學語言要有趣味性

幽默風趣的語言是教師睿智的思想、廣博的學識借助詼諧含蓄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的再現,它具有生動、含蓄、富有啟發性的特點,可以把語文課中深奧的道理具體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恰當使用,可以創設出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消除學生學習疲勞,引發學習興趣,強化知識記憶,達到回味無窮、余韻雋永的藝術效果。著名演說家海因慈·雷曼麥說過:“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提出來更能為人接受。”教育家魏書生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不僅使優秀學生因成功而發出笑聲,也盡可能使后進生在愉快的和諧的氣氛中受到鼓舞”。語文特級教師于漪就極力主張“要把課上得情趣橫溢”。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不時地穿插一些諺語、成語、俗語、歇后語等,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注意力,盡量運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言,把課講得生動形象,幽默風趣,文采斐然。

但必須注意,幽默只是一種語言技巧,不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因而不能為幽默而幽默,應該考慮教育對象、內容、重點以及感情基調,否則會浪費時間,甚至給人一種華而不實、嘩眾取寵之感。

三、適度點撥,教學語言要有啟發性

新課程改革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實則言明了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的雙邊活動,既有教師的教,又有學生的學,不能由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才華,張揚個性的舞臺;教師只是一個點撥者,通過教師的適度點撥,將思維導向深入,促使學生越過障礙,除去紛繁冗雜,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因此,教師的講課,要常常保持一種“引而不發”的姿態,以此激發興趣,啟迪思維。例如,《愚公移山》一文,文章結論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為了讓學生易于理解,便于領會,教師不妨這樣點撥:(1)愚公為何決心要不遺余力地移山?(2)智叟對他這一舉動是什么樣的看法?愚公是怎么針鋒相對作答的?這兩個問題環環相扣、深入淺出,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眼,讓學生帶著問題,展開分析討論,難題迎刃而解。

四、恰當評價,教學語言要有激勵性

語言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離不開言辭的熱情、語氣的誠懇和富有激勵性的評價。激勵性評價可以觸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培養學生自信的品質、探究的興趣、堅強的意志。哲學家詹姆士就指出:“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師的贊美是陽光、空氣和水,是學生成長不可缺少的養料;教師的贊美又是一座橋,能溝通師生心靈之河;教師的贊美更是一把鑰匙,能開啟學生智慧,啟迪學生思維。在語文課教學中,常常有這樣的現象,教師提出問題后,容易出現兩個極端,有的學生積極主動踴躍發言,有的學生卻表情呆滯默不做聲。分析其原因,默不做聲者,或因為性格內向羞于發言,或因為基礎不扎實,思維受局限,對教師的提問不能領會其實質,把握其要領。怎樣讓他們大膽、自信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呢?這就需要教師的激勵。課堂中,教師每一句可能自以為無意性的評語,往往會左右學生的聽課情緒,甚至有些話語影響學生的一生。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將課堂中對各層次學生的隨意性評語變為可激發學生更積極思維的特意性評語,從而提高興趣,強化效果。

五、情理交融,教學語言要有感染性

語文教材情文并茂,語文課堂也應情趣盎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親切、感人至深的課堂教學語言能使學生保持積極舒暢的學習心境,喚起學習熱情。教學中,教師要努力使課堂語言發于情,意寓于情,情理交融,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即所說的話、所講的課,盡量與學生的經歷、身邊的人和事、生活經驗相貼近,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熏陶,這樣的語文課才能觸動學生心弦,引起共鳴,才會使他們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才會愿意聽,樂于聽,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否則,舍近求遠,曲高和寡,是永遠也走不進學生心靈,自然引不起共振。因此,教師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靈感和思想貫徹到自己的話語中去,使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從而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只有重視語言藝術魅力,掌握語言藝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淋漓盡致地發揮語言藝術的特點,才能開啟學生心智,陶冶情操,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愛學語文,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學記.

[2]范旻琦.教師語言藝術.

[3]張隆華.語文教育學.

[4]于漪.語文教育藝術研究.

篇8

【關鍵詞】 教學語言藝術;小學語文;課堂效率;提高;思路

一、教學語言藝術在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中的意義

語言是教師傳播課堂知識的重要載體,任何教學方法都需要有語言直接或者間接的輔助參與才能完成,因此教師語言能力對課堂效率有重要的意義。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尤其是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正處于語言能力迅速形成,抽象思維逐步占據思維意識主要地位的時期。這一階段的教師需要非常注重教學語言的運用,一方面要讓學生能在課堂上學習表達的技巧,另一方面還要讓學生愿意聽,喜歡聽。這就需要教師的授課語言需要具備一定的藝術性,否則學生要么根本不愿聽,要么聽著聽著煩了,這都不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本文擬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進行探討,旨在豐富教師課堂語言表達的藝術性,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二、注重教學語言藝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主要思路

1.以豐富的教學情感融入,融洽師生關系。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富有感情,這與演員、作家同等重要。演員如果缺少了感情,他的表演必然會矯揉造作;作家如果缺少了感情,他的作品必然會單調乏味。心理學家研究也表明,富有感情的語言才更有說服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在講課過程中融入情感,這樣的話語才會情真意切,這樣的表達學生才會愿意傾聽。比如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書五年級上冊24課《最后一分鐘》一文的時候,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表達了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懷和對祖國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當教師讀到:“是寂靜中誰的微微顫抖的嘴唇,是誰在淚水中一遍又一遍,輕輕呼喊著那個名字:香港,香港,我們的心!”的時候,教師以激昂有力的教學語言改成提問:“同學們,此時此刻,如果你在儀式交接的現場,你想說些什么?”這時,教師感情豐富的語言表達,再加上師生相互分角色的扮演,對話,學生們把教師當成了自己群體中的一員,都感情真摯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2.以多樣的表情配合表達,改進教學效果。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感情表達= 7%的言詞 + 38%的聲音 + 55%的面部表情。”這個公式充分表明了人的面部表情在語言表達效果中的意義是相當重要的。而且,的確有時候學生很關心教師的表情或者叫肢體語言。比如,學生說完一個問題后,教師回以微笑的點頭;學生詢問事情的時候,教師的身體微微傾斜,耐心地聽等等,有了這些表情,再加上教師感情真摯的語言表達,必然會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微笑配合課堂教學語言一起運用,對提高課堂效率很有效。比如學習《落花生》的時候,教師用微笑的表情給大家念到:姐姐說:“花生的味兒美。”哥哥說:“花生可以榨油。”我說:“花生的價錢便宜,誰都可以買來吃,都喜歡吃。這就是它的好處。”讓同學們仿佛馬上就要吃到落花生的那種感覺,學生們仿佛都一起體會了落花生的美味。

3.以幽默的語言表達方式,調動學習興趣。以前,我們很多教師的知識水平很高,但教學效率總是不高。長期觀察才發現,該教師上課的課堂語言很平淡,知識很精煉但語言很直白,沒什么可以引起學生興趣的。而恰恰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正是愛說、愛笑的年齡,他們需要幽默感更強的語言,這樣才可以既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又能解決他們耐心差的問題。其實幽默的語言還需要看課堂進行的狀況如何,如果大家都在沉思這時不要用,如果大家開始疲憊,這時就可以用。比如一個學生讀完課文,教師說:“讀得太好了,我看播音員也不過如此,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推薦你當播音員。”臺下學生哈哈大笑,當然這種笑是善意的笑。因為少年的世界是情緒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響著少年的情感。我們通過幽默的教學語言,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著學生的情緒,促進他們情緒始終高漲,學習效率自然會很高。

篇9

【關鍵詞】高校 體育教學 問題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119-021.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現代的教學則強調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互相、互動。因此現代的體育教學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對學生而言,這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則意味著上課不光是傳授知識,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單向付出,而是自我實現的過程。由于師生關系的變化,因而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現代課程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教師對待學生態度的體現。

2.教學評價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現代的課程教學強調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只有關注過程,評價才可能進入學生發展的進程,才能使學生在過程中參與、體驗、學習、發展自己對體育課的情感,從而產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并付諸于行動。

3.教學目標由重體育知識技能傳授向重體育能力培養轉變

現代體育教學要求教師要以人為本,喚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學的重點由傳授向發展轉變,從人的發展角度,加強學生體育態度、情感、習慣的養成,為終身參加體育鍛煉奠定基礎。

4.備課要把握好教學大綱和處理好教材

每個體育教師在備課前應認真學習和鉆研教學大綱,在備課中也應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把教學大綱的精神和要求貫穿備課的始終。當然,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可以根據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技術、新規則、新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水平補充一些教學內容,但全面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是體育課程的首要任務。

在把握教學大綱的基礎上,要鉆研、處理好教材。只有這樣,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才能增強自覺性、克服盲目性,才能圓滿地完成教學計劃和任務。

5.要編寫好教案

把握教學大綱,了解教育對象,鉆研、處理教材,這些僅是上好課的開始環節,在此基礎上,還要認真考慮教案的編寫與設計,這是上好課的中心環節。教案,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的藍圖,是把握大綱、處理教材結果的體現,也是課堂教學所遵循的章法。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效率的高低,與教案的編寫和設計息息相關。

6.要優選教學方法與手段

體育內容豐富多彩,體育方法多種多樣,體育形式千變萬化,這就為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同時,這也就要看我們體育教師創造性的教學藝術了。如果教師能選用好教學方法與手段,帶著學生走向教材,教材帶著游戲走向學生,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使體育課中的教師、教材、學生互動,讓課堂充滿創新氛圍,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發展。

7.要講究教學的語言藝術

體育教學語言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藝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對學生傳授知識和智力開發的效果,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優劣。大多數受歡迎的教師,除了有淵博的學識、豐富的經驗、啟發引導有方等因素外,教學的語言精練、生動、形象、幽默和富有趣味性-講究教學語言藝術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8.做好示范動作

示范是動作的典范,要做到熟練準確、輕快優美。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反復練習,不斷提高示范質量。示范能給學生建立正確的形象概念,并促使學生積極進行練習。

9.要注重教學情感的運用

成功的體育教學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教師的情感是很重要因素之一。教師的情感在體育教學中起著信號、感染和激勵的作用。實踐證明,豐富多樣的情感教學形式和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興致勃勃地探索,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知識。

10.要有良好的教學心態

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體育教師必須認真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首先,做到認真備課,做到心中有數;其次,提高自己的素養,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第三,加強交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第四,分析環境,清除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

11.體育教師要注意儀表風度

體育教師的儀表風度本身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教師的儀表體態,對學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影響,儀表體態與威信形成有關。教師作為垂范于青少年的人,在學生的心目中不僅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淵博的學識,還應具有優雅的儀表風度。

12.要注意體育課成績的考核

有教學就有考核。體育課成績的考核是體育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推進素質教育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體育課考試是"終結性評價"的工具,而成績考核則是教師對學生體育課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定。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興趣;三環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8-0082-01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必須堅守課堂這一教學主陣地。其中,把握好課前導入、課中設疑、課后小結這三個主要環節,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教學佳境,豐富語文課堂,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導入新課多智趣

好的開頭,是讓課堂活躍起來的前奏。開課伊始,若是針對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機智而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恰當地渲染課堂氣氛,就能很好地引發孩子們的情感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一是談話導入。例如,有一次在一百一十班上課,為了拉近師生距離,教師故意說成“110”,學生說是報警電話。教師說:“對呀!110班可是響當當的!那你們能像警察叔叔抓壞人一樣,用你們的勇氣和智慧來對付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嗎?”“能。”學生們立馬進入了學習狀態。二是揭題引入。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一開課就能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激起孩子們的求知欲望。比如,教《種窗簾》時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成語,比喻做什么樣的事就有什么樣的結果。你們知道種啥能得窗簾嗎?”孩子們瞪大了眼睛,有人大叫“種窗簾”。教師接過他的話說:“沒錯,今天要學習的就是《種窗簾》。”三是謎語引趣。對新奇事物感興趣、愛猜謎語,是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那只松鼠》時,先讓學生猜謎語:“蹦蹦跳跳小動物,嘴巴尖尖像老鼠。一身絨毛尾巴粗,愛吃松果愛上樹。”學生猜出謎底,并紛紛說出自己對這只松鼠的印象。教師接著說:讓我們看看作者筆下的“那只松鼠”又是怎樣的呢?四是簡筆畫激趣。簡筆畫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常用的教學手段。例如,上《舍不得這棵樹》時,可先寥寥幾筆畫出一棵樹的輪廓,吸引孩子們的目光,然后問:“這是一棵什么樣的樹?為什么會讓人舍不得呢?”這樣,可引導孩子們帶著問題去讀課文。五是融情入境。借助音樂和畫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經常用到。例如,教《空山鳥語》時,用流水、鳥鳴的樂曲作為背景,展示幽靜迷人的山林風光。通過創設情境,學生隨教師一同走進“空山”,去欣賞美景,聆聽“鳥語”。

二、啟思發問有方法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設疑是啟發式教學的核心。語文教學中,可以根據內容不同,設置一些問題巧妙提問。一是分解式。例如,教《空城計》一課,問“為什么空城計能成功”難度太大,學生一時難以作答。不妨分解為幾個小問題,通過多層設問,幫助孩子們梳理故事情節,引導他們緊扣故事中的人物言行來分析人物特點,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二是綱領式。比如,教五年級上冊《淡淡的茉莉》時,先用實物感知茉莉花的特點,然后讓孩子們細細讀文,邊讀邊思考:“哪些細節讓你感受到父母間如茉莉般的關愛?”然后品讀相對應的文段,引導學生去理解感悟。三是遞進式。比如學習《一條新裙子》,緊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老師的言行讓小姑娘發生了什么變化?”“小姑娘一家有了什么變化?”“周圍的鄰居受到了什么影響?”“蓋茨大街為什么會面貌一新?”這樣鋪路搭橋式的提問,啟發學生去了解事件之間的聯系,領悟到“愛心可以影響人,人可以改變環境”這一深刻內涵。四是延展式。比如,教學《淡淡的茉莉》快結課時,提出問題:聯系實際想一想,在成長的道路上,你得到過哪些人的關愛?這使本課主題得以升華,又能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細節,并用詩一般的語言描述出來,達到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

三、回顧總結巧安排

古人云:起句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如撞鐘,清音有余。回顧全文進行總結時精心安排很重要,不能草草了事。一是歸納總結。歸納是語文課堂教學小結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運用準確精練的語言,回顧教學,梳理教學重點難點,總結寫作方法或學習方法,強化知識要點,幫助學生記憶、理解和運用。二是存疑激思。教學小結通過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設疑可以留下懸念,激起學生探究的強烈欲望,真正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效果。三是發散遷移。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拋出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不失為行之有效的小結方法。四是擴展延伸。教學結束時因勢利導,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閱讀活動,把書本知識擴展到社會實踐活動,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的思維、啟發創造,使語文基本功的訓練有更扎實的基礎。五是欣賞品評。可以讓學生自由高聲朗讀或低聲慢吟,領悟課文的神韻;也可以由教師富有感情地朗讀,再加以畫龍點睛式的評點;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到詩情畫意之中,獲得美的享受和熏陶。六是練習應用。以練習應用的形式來結束課堂教學,可以檢查落實課堂教學的效果。練習應用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從讀學說、從讀學寫,也可以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或自由練習或集體練習,還可以開展競賽活動、創編小報、表演課本劇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