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學科的核心素養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6: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科學學科的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科學素養 拓展性 探究
正文:
目前科學界普遍將科學素養概括為三個部分,即對于科學知識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對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對于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因此提升科學素養是世界各國科學教育的最主要目標。
就小學科學而言,《課程標準》也把小學科學定位為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啟蒙課程,其基本理念之一是“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我想提升小學生的核心科學素養是一項大工程,這個工程中必須有科學課的教學,當然也離不開科學拓展性課程的輔助。拓展性課程是基礎性課程的拓展與延伸,它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深廣度等方面加以拓展對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學習方法訓練等方面加以強化,同時可以滿足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本學科的真正需求。
一、小學科學拓展性課程在學校的現狀
在小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現階段學校拓展性課程的開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結合課程安排,拓展相關內容進行探究。
1、整合專題型探究:如四下《食物》單元教學的尾聲可以安排與飲食健康或養生有關的知識,既拓展了生活經驗,又把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做了一個提升,讓學生能學有所用,真正讓科學服務于生活。
2、課外延伸型探究:有些探究活動,受課堂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可能在課堂上全部完成,而學生又有很大興趣,教師就可順勢布置為課外延伸探究內容。如對鳳仙花的種植、養蠶等需要較長時間的動植物觀察飼養活動及天象觀察活動。對于這些活動只能安排在課余時間,或者集體種植養殖,擺放在班級生物角,以供師生可以實時交流。
3、科技制作類探究:教師為了鼓勵學生學有所得又有所創新,五六年級每學期都有一個科學小制作、學生往往躍躍欲試,可在課堂上講清原理要點后,作為課外作業,小發明探究活動,如五上《光》單元的制作潛望鏡,除了學具中提供的材料,提倡學生其他材料如牙膏盒,PP管等做出別具一格的潛望鏡。五下《沉浮》單元的制作一艘船,可以用多種材料制作帆船,氣墊船,貨輪甚至航母。六上《簡單機械》單元制作小桿秤。
(二)、拓展學生的視野。
1、組建生物角。核心科學素養的培養是長期的過程,有限的課堂無法完成目標,因此必須要指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對中段學生來說,班級的“生物角”是一個很好的載體。與教材內容配套的小飼養(養一些金魚、小烏龜、蠶等)、小種植(比如鳳仙花等)活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相互交流學習體會,增加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從而有力地提高科學教學質量,完成課堂上不能完成的任務。
2、參觀科技館和博物館。《標準》中建議教師在教學中“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博物館、科技館應該成為學生拓展科學知識的另一個重要場所。教師要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引領他們到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去學科學用科學。
核心科學素養的培養僅僅靠40分鐘的課堂是遠遠不夠的,40分鐘很快過去,還有那么多的疑問,爭議,針對這種情況,就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或回家后繼續探索。因此在科學課教學中,還要注重在真實的場景中進行教學,積極地把學生學習的場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二、拓展性課程開展中遇到的問題
1、課程教師專職比例低。各地學校的科學教師專職比例較低,尤其是農村小學,而城區小學雖有專職教師,但課務較多,對開展拓展性課程有時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課程設置不連續性。有些學校對拓展性課程設置安排沒有連續性,時而設置,時而取消,這樣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和積累。
3、拓展性課程不夠系統化。由于大多拓展性課程都零散,相對獨立,而省教育廳出臺文件要求課程化,對課程的編寫和實施有一定難度和復雜性。
三、小學科學拓展性課程開展的建議
1、精心準備,有效指導拓展性課程的學習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要體現指導性,學生的拓展性活動更是如此,切記“放羊式”的隨意收放。教師對學生課外活動的指導要講究一定的策略,可采用“積分”獎勵等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的活動能堅持下去。在拓展性活動前,提供可行的方法或計劃,為學生的觀察、探究搭好框架,引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整理。
2、結合各區當地的比賽項目,設置課程內容。
趣味實驗,科技制作,船模航模,Diy機器人,電子科技等系統化的課程內容。趣味實驗的內容符合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理解能力,可以是個人的,小組合作的,甚至是大型項目。例如《小學生神奇實驗》《77*2個經典科學游戲》都可以作為參考書籍,大型項目如大型多米諾骨牌,多米諾雪糕棍等都曾在我區開展過,內容不錯,很受學生歡迎。
3、學科前沿知識的傳遞。
教師要適合學科領域的快速發展,不學習就會落后,更不上別人的步伐,小學生也需要不斷接觸尖端科學領域發生著的變化,例如2015年流行的3D打印,高科技發展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程度,用意念或腦電波控制機器人等。
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都各有所長,其思維、智力和才能各有其獨特的發展道路。只要遇到合適的土壤,每個人都能取得成功。而傳統課程設置面較窄,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因此,為了讓每位學生都能實現個性化發展,學校必須通過個別化、多元化的拓展性課程,來培養學生肯定自我、創新思維、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以及學生合作、動手、探究、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我們也相信通過拓展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能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開啟另一扇窗。
【參考文獻】
[1]《小學科學課程標準》
篇2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建模思維
一、數學學科素養的基本內涵
素養指的是人在長期訓練中獲得的技巧或能力,多表現為一個人平時的品行和氣質。PISA認為,將素養這一概念代入數學學科,即是指學習者認識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擁有從事數學活動的一種基本能力。具體而言,數學素養就是指學生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方法的掌握,用數學視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習慣和品質。
二、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數學眼光審視生活
數學是基于現實生活需要而誕生的一門學科,生活當中產生了比較、分配、歸納等數學問題,自然就需要研究數學的加、減、乘、除等運算。小學二年級學生已經開始接觸100以內的加法、表內乘法、表內除法等知識,在講解這些運算內容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生活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從情境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形成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生活的良好行為習慣。
以小學二年級上冊“100以內的加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寒假期間,二年級學生集體去香山欣賞紅葉,每班各有3位帶隊教師,已知一班去了31人,二班去了39人,請問租借車輛時,一班需要租借多少座位的車?二年級一共需要租借多少座位的車?依據所提出的問題情境,課堂教學可用以下問題貫穿:
(1)在以上問題情境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2)依據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計算問題?
(3)如何對這些問題列式計算?
(4)這些算式中,哪些比較好算,能否對這些算式進行分類?
以上問題情境涉及進位加和不進位加內容,通過對算式的分析,學生學會從生活情境當中概括數學問題,同時養成分類、歸納的良好習慣,這對核心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2.建構數學模型,洞察數學本質規律
數學模型的構建是學科素養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學生應當學會從整體角度構建紛繁復雜的數學知識體系,從模型角度洞察數學本質規律。例如,在四則運算教學過程中,加法與乘法可以構建合的模型,減法與除法可以構建分的模型。基于小學生學習水平和認識經驗有限這一現實,在單個模型的構建過程中,教師應當提供指導,引導學生將相關聯的各個數學模塊銜接成一個模型。
以加法與乘法合的模型建構為例,小學二年級第四課“表內乘法”是在第二課“100以內的加法”學習之后進行教學的,因此,在對“表內乘法”一課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第二課“100以內的加法”知識建構合的模型。上課伊始,教師提示學生思考教材乘法的初步認識第一小問:一共有5架小飛機,每架小飛機上有3人,小飛機內一共有多少人?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解答可知,“一共”代表整體,因此,需要將所有飛機上的人合在一起進行計算。求出“3+3+3+3+3=15”的算式之后,教師繼續引導:除了使用加法求取全部人數之外,這種加數相同的加法還可以使用乘法進行表示。
3.提高推理能力,參與運算法則建構
由一個或幾個已知判斷推出另一個未知判斷的思維方式叫做推理,這也是數學學科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推理有助于學生發現數學知識,整理數學知識,“數的運算”是提高學生推理能力的重要載體,在運算法則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運算法則的建構過程,在推算過程中提高推理能力。
以“100以內的加法”進位加的教學為例,探究問題情境中“39+3”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思考:39名學生加上3位老師,大概會有多少人?這樣不太復雜的數量關系學生在生活中必然有所接觸,結合生活經驗可知,大概有40多人。進一步進行分析,列式計算為42人,教師提示學生觀察算式:39到42,個位發生什么變化,十位發生哪些變化?想一想,個位的“2”可能是怎么得來的,問題情境當中哪兩個數字相加會出現“2”?在這些問題的解釋當中,學生探究進位加的豎式計算,從而明白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的運算法則。
米山國藏曾說過:“作為知識的數學,出校門不到兩年就忘記了,唯有深深銘記在頭腦中的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著眼點,這些隨時隨地在發生作用,使人受益終身。”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是一項重要課題,也是一項艱巨任務。學生素養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從靜態和動態上對學生不同階段的素養形成做出科學分析,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一、發展中的問題與挑戰
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圍繞核心素養對學校進行定位分析,可以發現諸多發展中的問題。如知識本位,知識教學過度;固有的課程文化阻礙了學生個性的張揚以及終身學習所需素養的提升,導致各種教與學的沖突日益凸顯。面對發展中的嚴峻挑戰,如果學校不能謀求新的內涵發展之路,不能在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再建中取得突破,不能在教育行為上有所轉變,不能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那么學校將失去品質生存的基礎,失去家門口百姓的信任。
二、變革中的探索與實踐
學校以“核心素養”為中心,將核心素養作為課程再設計的依據、出發點和愿景,加強課程領導,從學校課程文化的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創新,努力再建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文化。
1.確立課程目標,做好頂層設計
課程目標是課程文化反思與再建的基點。學校堅定賞識育人辦學理念,以“人的發展和終身學習”為主體核心素養確定培養目標,以育人價值主導課程建設,研究“賞識育人再架構”策略。通過全校師生大討論,確立了“為學生終身發展創設有意義的教育空間”的課程建設總目標,并確定學生培養目標為“成為人格健全、個性張揚、和諧發展的陽光少年”。讓各層級的目標引領可持續發展。
2.規劃課程內容,豐富學習經歷
(1)課程計劃的科學編制
學校以課程計劃的制訂與完善為切入點,以“合格課程、優秀課程、示范課程”建設工程為抓手,啟動學校課程規劃行動研究。將學生在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皆視為課程,運用SWOT方法進行背景分析,研制了符合校情的學校課程實施方案和年度課程計劃,架構了基于核心素養提升的“以基礎型課程為主干,拓展型課程和探究型課程兩翼齊飛”的 “一體兩翼”課程體系,全力打造充滿生機、可持續發展、尊重差異和能讓學生享受教育的“綠色課程”。
(2)國家課程的二度開發
學校重視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和能力,讓教師意識到自己首先是教師,然后才是教某個學科的教師,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學校賞識并肯定教師的課程理解視角,基于教師的課程視域將學科作為宏觀、將單元作為中觀、將課時作為微觀,引導教師將國家課程總目標逐級分解、分類編碼,把每一個學科劃分為若干單元或專題,以單元或專題為基本單位,以整體為核心,以“統整”為基本思路,用課程諸要素來構建每個小單元,從而構建起一個個完整而系統的學科課程體系。如數學組研究專題、語文組研究文體的重點篇目、英語組進行專題與課題研究、理化組進行單元設計等,使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更加豐滿和立體。
(3)校本課程的個性設置
在充分考慮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學校對學生的需求進行了調研評估,以學生需求為導向,與特長培養相結合;以教師研發為主體,用賞識的力量豐富課程的“兩翼”,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選擇的校本課程。
一是學科限定拓展課程。如語文的《一十百千萬》、數學的《思維訓練》、英語的《牛津之歌》、美術的《西林版畫》、體育的《校園排球》等。
二是自選超市課程。共開設了三個板塊、七個系列的74門拓展型、探究型課程,通過網上平臺供學生自主選擇,成立了涵蓋藝術、文學、技能、體育等領域的學生社團23個,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了自由空間,使學生人人能參與,個個有項目。
三是德育微型課程。積極探索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完善學校社會實踐課程,建設“晨間故事會”等德育微型課程,探索家校聯動課程,開發午間陽光課程,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德育格局。
四是校本活動課程。學校有貫穿全年的校園文化節、學科文化周、文化日、班級文化秀活動,每年舉行“達人秀”、校本課程建設階段成果展示。校園陽光電視臺倡導“人人是明星,天天有直播”,鼓勵更多學生走進直播間,得到實踐鍛煉的機會。
(4)特色課程的精品培育
一所學校的優勢往往也是學校的特色,而特色是學校發展的生命。學校精心打造“三六”特色課程項目。“三”指的是三項課程:基礎型課程(快樂英語)、拓展型課程(西林版畫)和探究型課程(綠色環保)。“六”指的是六個體藝項目:排球、圍棋、硬筆書法、版畫、合唱、輪滑。特別是將融傳統文化與美術技藝為一體的版畫特色課程作為龍頭重點打造,積極推進“人人會版畫、班班有作品”項目,采用螺旋式培養模式,使版畫特色課程成為校園文化建設和民族文化交流建設的名片。
3.優化課程實施,提升教學品質
課堂是課程實施的主陣地。學校引導教師以“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為教學理念,以“讓課堂預見學生未來的學習”為目標,推出“綠色課堂文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建設充滿生命活力的綠色課堂,為課程文化的再塑找到平臺。圍繞“和諧、高效、可持續”的綠色課堂三維標準,實施環環相扣的“六招”,追求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和持續創新型課堂。
第一招是推行二次備課,把握教學預設。研究個體、集體備課策略,采取“個人獨立備課提出問題、團隊討論分享、最后個體再完善”的方式,開展主題備課、備課答辯、說課等系列活動,研討預設中的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二次備課要求。
第二招是研究微環節,轉變教學方式。建構“4S學程模型”,以學習方式的變化反過來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S”是學習(study)的縮寫,“4S”代表“想學、學會、會學、再學”,既可以是一堂課的四個環節,也可以是某個環節中的四個小環節。學校以“賞識”引導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研究一個個微小環節的質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整體效益,實現課堂的和諧、高效和可持續。
第三招是項目引領研究思維品質。針對綠色指標中“高層次思維”短板,與金衛中學、興塔中學、松隱中學等伙伴學校聯合成立研究共同體,確立了“以高層次思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綠色課堂實踐研究”的課題,以課程設置、教學環節為抓手,以課堂教學微環節為突破,聚焦不同層次學生思維的培養,提升學習品質。
第四招是基于標準改進校本作業。考試學科以雙向細目表的編制為引領,設計基礎、拓展、探究等分層次校本作業,提高作業針對性;其他學科設計實踐、探究類作業,以豐富作業的類型。班研組控制每日作業量,拒絕無效重復作業。實施作業綠色批閱。教師批改作業不打“×”,而用“”或“\”代替,表示對學生錯誤的接納和對改正的期待,學生糾正以后再打上“√”;練習本上呈現談話交流式的評價,學生為了得到教師的美好評語,一絲不茍地完成作業,在賞識中進步,使師生關系更和諧。
第五招是構建多元學習共同體。一是教研體,以備課組為單位,開展主題一日研修活動。二是班研體,由班級任課教師組成,研究因材施教、關注差異教學。三是學研體,在班級中成立同伴互助型學習小組,以強帶弱,共同提高。四是師生共同體,黨員干部“認領”需要愛心輔導的學生。五是家校共同體,成立校級、年級家長管委會,整合家長資源,進行學習探究。六是親子共同體,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實踐課程。今年,“西林之星”愛心助老親子團隊被多家媒體宣傳報道。所有的學習共同體都以學生為中心,以多元化的學習方式,讓合作成為常態。
第六招是教學評優,人人獲獎。參賽前,教師從微環節入手為自己設計一個單項獎,上課之前出示自己設計的獎項以及獲獎的條件,課后由學科組進行評獎。每一次評獎都要持續三四個小時,獲獎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從別人的教學中獲得啟發。于是,評獎活動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教研活動。教師在賞識中獲得了成功體驗和專業自信。
4.嘗試評價轉型,促進全面發展
教育改革,評價先行。應該以評促教、以評促建,以評價轉型促進課堂轉型升級,進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升級。學校認真研究《上海市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努力開發校本綠色指標評價體系,探索和開發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學業質量綠色評價標準,注重多元評價,注重過程評價,讓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努力改變以知識掌握為中心、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來判定學生優劣的局面。
(1)實施多元開放的評價
對學生學期成績采用“3+3+4”綜合評價。改變教師主宰、分數唯一的評價方式,開辟師生互評、學校測評、家長點評、社區參評等渠道。建立《中學生成長記錄手冊》,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包括學生自評、組內互評、教師詳評、家長點評、社區參評、學生最佳作品評選、社會實踐記錄、體藝活動記錄等,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每年開展“西林之星”評選活動,讓每個有一技之長的學生都能體驗成長的價值,使評價更具針對性。
(2)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
課堂上,教師關注學生內心體驗,巧用賞識妙語,每堂課至少對半數以上學生說一句表揚鼓勵的話,實施賞識性課堂評價。針對一年一度的“推優生”“優秀生”評選,學校更關注學生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實踐以及學業的發展過程,采用活動記錄、日常表現記錄等方式,建立學生檔案以跟蹤學生發展。
(3)引導學生學會賞識
在賞識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學校引導學生既能悅納自己,又能欣賞同伴,從賞到識,不斷創新賞識形式,使評價成為學生發現自我、賞識別人的過程。
三、反思中的收獲與展望
1.反思中的收獲
從價值取向上看,核心素養反映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素養與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實踐證明,核心素養是可培養、可塑造、可維持的,可以通過學校教育而獲得。在2012年和2014年的“上海市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測試”中,上海西林中學的學生各項指數均達到或超過區域平均水平,特別是學生對學校的認同度、學習動機指數、自信心指數進一步提高,其中對學校的認同指數達到9級最高水平,2014年自信心指數、師生關系指數、學習動機指數等增長2級,學生學業綜合水平進步顯著,學習品質得到提升。
篇4
關鍵詞: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教學 培養能力
當今社會是科技社會、信息社會,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所需信息。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正在通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因此,作為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才應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懂得如何獲取、篩選和利用信息,同時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也是在現代社會生存的基礎條件之一。
一、有關理解信息素養的含義
信息素養一詞最早在美國提出,目前對信息素養的定義比較多,美國圖書館協會認為:信息素養是人們知道什么時候需要信息并找到、評價及有效的利用信息的能力。可以說信息素養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種技能。說信息素養是一門藝術因為它包括了社會﹑哲學﹑文化等內容;說信息素養是一種技術因為他包括了各種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技能。信息素養由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部分構成。此外,還有很多專家從教育技術學和心理學等角度給信息素養下定義。
二、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養,重視信息素養的全面培養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邊緣學科,長時間以來不被信息技術老師重視,由于既沒有考試的壓力也沒有學校的檢測評估,因此信息技術老師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并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規范的教學活動,極大多數的信息技術老師都是應付了事,從而造成了學生不重視信息技術的局面。所以說信息技術老師作為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主體是影響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信息技術老師對待信息技術的態度就是學生對待信息技術課堂的態度。假如一個信息技術教師不能不斷地及時的更新新的信息技術知識,那么就會影響教學質量,也會影響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正所謂身教勝于言傳,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做出一個好的榜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因此,教師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術產生實際效能的重要因素。基于這些因素,新課改實施以來我國對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不斷提高,對教師自身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一名教師要跟緊時代的步伐,主動提高自身素養,不斷進步。
三、立足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努力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目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利用,傳統的圖書資料利用方法已經難以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需求,更是遠遠不能滿足課堂教學的要求。在信息課堂上要以強烈的信息意識引導學生產生強烈的發現欲和濃厚的的學習興趣,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即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要采用多種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把它們綜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信息素養的重要。
首先,在課堂中要善于創新,善于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統的教學方法和一些落后的觀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代的課堂教學。因此,在教學課堂上我們要添加具有時代象征意義的元素。例如,在講課時可以讓學生實踐操作,還可以組織各種活動展示同學們自己收集到的各種信息,進行比賽,使學生們感受到信息帶給我們的樂趣。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臺,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其次,信息技術教育要與其他的教學活動緊密結合,將信息素養的培養遷移到其他方面的教學活動,以便于更好地培養信息素養。最后,信息技術教學要充分發揮其功能,將信息素養靈活應用于生活實踐。學校之所以開設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一方面是為了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另一方面也是順應了時展的要求。
四、豐富課外實踐活動,應用感知信息素養的重要性
再好的理論技能如果不能合理恰當的應用于生活實踐,那么它都只是一紙空文,是沒用的“廢品”。因此,要把信息素養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這就需要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在各個領域中應用信息素養,鍛煉學生應用信息素養的能力。在一些實踐中也可以有意識的使學生認識到信息素養的重要性。例如,現在普及的互聯網,可以從互聯網的功能以及給人們帶來的效益方面入手,讓學生感受到互聯網的重要性。還有一些高科技產品帶給我們的便捷,例如,電話的發明,試想如果沒有電話我們又會是什么樣子。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競技類的比賽,自己動手發明創造。這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還可陶冶情操,鍛煉實踐能力及探究能力,更好的感知信息素養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結:
信息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信息素養的培養需要長久堅持。要在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尤其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更要利用各種方法,各種
資源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的培養,滲透信息素養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信息素養的應用能力。這是當代社會對我們的要求,也是生存的基礎之一。
參考文獻:
[1] 劉向永.董玉琦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評析與應用策略[j].
[2] 朱璽.信息素養概念比較及培養[j].
篇5
摘 要:小學數學的學習是學生系統學習數學內容,構建知識體系的階段,也是小學教育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力,提高數學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更加注重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其綜合素質,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完成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還要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主要是從轉變教學觀念,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豐富課堂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等方面來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有效性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數學能力,使學生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認識世界,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并采用數學方法來解決問題。由于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大多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與我們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同時要不斷進行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但是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一些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學習效率低下等問題,因此,本文主要是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教學策略。
一、D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制訂科學的教學目標
為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轉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全面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其次是制訂科學的教學目標,還要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實現學以致用,促進全面素質的提高。例如,在學習有關“圓”的知識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實物的形狀是圓形的,在學生積極思考的基礎上,老師可以進行循序漸進的提問,讓學生思考圓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如果是,那么圓的對稱軸有幾條,然后讓學生動手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形,分別畫出圓心、圓的半徑和直徑,進而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就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老師進行適時的引導,而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有關圓的基本知識內容,還能運用圓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需要師生之間互相尊重、積極互動,教師多給予學生耐心和信心。對于學習中出現的錯誤,老師要多肯定,少批評,幫助其改正的同時肯定學生積極思考的學習態度,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例如,在學習“測量長度”時,老師可以從學生身邊的實物進行教學導入,讓學生用尺子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度,然后老師可以利用數學教具測量課桌的長度等,這樣調動起每位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動手操作,師生之間進行交流,進而使學生掌握長度單位以及單位之間應該如何換算。這樣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就能夠有效運用所學的長度單位,提高數學應用能力,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豐富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
豐富教學方法需要教師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教學法、創設情境教學法、合作學習教學法等,不論在教學中運用哪種教學方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升學習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圓柱和圓錐”時,在教學時創設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聯想生活中水桶、油漆桶等的形狀是什么樣的,然后在學生積極回答的基礎上,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圓柱體和圓錐體的平面圖,掌握它們各自的特征,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最后鼓勵學生把用紙圍成的圓柱體沿著圓柱的高進行動手操作,探究剪開后得到了一個什么圖形,為學習側面積奠定基礎,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和課堂時間,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進而不斷提高學習效率。首先,學生要自主進行課前預習,對教學內容有個整體的把握,對有疑問的知識點在課堂上和老師進行探討或者認真聽老師講解;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要自主探究、驗證所學知識,和其他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自主選擇學習結果的呈現方式,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最后,自主進行課后預習,通過復習課堂所講或者查閱相關書籍來不斷鞏固所學數學知識,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老師要通過多種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提高數學應用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同時學生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豐富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升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篇6
李健麗
首先感謝學校領導為我提供了這個學習機會,讓我有幸參加了第17屆全國小學“聚焦核心素養·推進課堂轉型”小學英語教學觀摩研討會。為期兩天半天的學習,共觀摩了13位名師的13節優質課和專家的2場專題報告。本次研討會以繪本教學和戲劇教學為主題,各位名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人格魅力讓我為之驚嘆;劉兆義老師點評戲劇教學更是精彩,讓我為之折服。我向往著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在我的英語課堂上如魚得水.
一.以獨特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不斷創新,使英語課堂更加生動,使英語正真成為工具,使學生開口說起來,演起來。
一位教師猶如一位引導者,一名導演,舞臺背后需要的是無盡的基本功練習。在名師的課堂上,我們聽到的是標準地道的英語發音的英國友人Ezekiel伊的戲曲教學理論,看到的是生動形象關佩老師的戲劇引入課堂的實踐課,使我明白,要讓課堂活起來,可以演出來,同時需要在課下多多準備,是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上,使英語更加生活化。
二. 享受其中的自己也對自己的課堂有了些許感悟。
教學中可以有一些新的嘗試,比如課前熱身的小游戲,課堂上老師的語言輸入要超大于學生的語言輸出。我們老師設計教學的時候,不能就教材教教材,一定要做到高出教材一點點,挖深一點點,拓寬一點一點點,不要小看每天的一點點,信息量的輸出需要大量的輸入積累。如果你每天做到多輸入一點點,持之以恒,一段時間后,你會發現你的孩子的輸出能力更強。我們一定要從小讓孩子多聽、多說,去理解,去實踐,演出來,生活化,去在相應的語言環境中理解體驗真實語言。
篇7
關鍵詞: 課外閱讀 素質發展 策略研究
語文具有工具性,它不僅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起到重大作用,而且對其他學科具有直接影響。語文還是一門具有思維性、人文性的學科,語文學科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語文核心素質的好壞。現如今,通過課外閱讀發展語文素質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它不僅提高了語文的教學質量,而且有效地協同語文教學發展語文核心素質,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抓好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刻不容緩。
一、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
首先是學校課程教學資源。在開發教學資源的時候,教師要積極地拓寬思路,樹立正確而科學的課程資源觀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及學校實際條件,廣開教學思路,使學校有限的教學資源能夠實現最大限度的利用,使資源得到科學而又具有創造性的利用。例如在閱讀《淺水洼里的小魚》這篇文章時,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淺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條的小魚。”這句話,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將收集到的有關淺水洼及小魚的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視覺感受小魚的活潑可愛。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文本,教師要做到有機開發。以農村小學為例,其獨有的環境就可以成為教師開發的教學資源,例如在閱讀《落花生》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相關課后作業,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找、去看、去問有關花生的事情。整個活動完成下來,不僅能使學生了解花生的外表,更能讓學生深入了解花生的品質。其次是社會課程資源。社會資源具有形象性、實踐性等特性,能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語文素養。第一,利用風土民情,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有關風土民情的課外書籍的內容。第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生識字的時候,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漢字,就可以讓學生搜集身邊的錯別字,進而推動社會上用字的規范性,這樣的做法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加識字數量,提高觀察能力。而且當學生識的字多了,其閱讀地能力就會隨之提高,進而使語文素質得到提高。
二、開展定期的閱讀活動,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對于活潑好動、愛玩的小學生而言,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能切實鞏固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促進語文素養的發展。為了更好地開展閱讀活動及充分發揮閱讀活動的作用,教師應當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落實閱讀的書籍。教師可以在學校允許的情況下,為學生訂購課外書籍,并將其放置于班級圖書角、學校圖書館等學生觸手可得的地方。其次,落實閱讀時間。將課外閱讀列入語文教學的課程中,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行閱讀。然后,落實活動,實現活動的多樣性。像是開展閱讀比賽和評比,其詳細內容包括作品解讀、文章欣賞、演講、講故事大賽、課外知識競賽,等等。例如,教師在班級中定期開展閱讀古詩主題班會,這樣的活動會使得班級中掀起一股閱讀古詩的熱潮,激發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許多學生在這一學期過完之后,會不經意間積累許多有關古詩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語文素養。運用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幫助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需求及發展狀況,而且能提高學生閱讀參與度,激發興趣,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加強閱讀方法的教學,讓學生實現終身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啟蒙階段,為了切實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應當積極地教給學生一些閱讀課外書籍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小學教學的目的是實現終身學習。為此,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基礎的語文知識外,還要重視學生的能力發展及在今后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讀書方法有很多,閱讀方法會對閱讀的速度及閱讀的質量產生極大的影響。對待不同的書籍,要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首先,瀏覽法。顧名思義,瀏覽法就是指用極快的速度將書瀏覽一遍。對小學生而言,他們要讀的書有很多,但是在精力和時間上是有限的,所以,為了更好地使學生閱讀大量書籍,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用瀏覽法閱讀。那么哪些書籍可以用瀏覽法閱讀呢?第一,資料性的作品,只要求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即可。第二,那些故事性、情節性較強的書籍,只要求知道故事的大概和其蘊含的道理即可。其次,摘抄法。這種閱讀方式有利于幫助學生記憶,對于那些與語文知識相關性高的書籍,學生可以用這種方法。其他的還有精讀法、跳讀法等。但是有的教師并不這樣劃分閱讀方式,而是將閱讀方式劃分成了文學作品閱讀法、麻醉性閱讀法、信息式閱讀法、經典著作閱讀法。總之,無論哪種劃分方法,只要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發展,就是行之有效的。
總之,提高學生的課文閱讀能力是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學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極具創造性,因此,教師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發展,就要做到與時俱進,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讓學生掌握更多閱讀方式,使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展現自我。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提高語文素養,實現自身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萬國琴.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篇8
關鍵詞:小學生 科學課程 學習習慣 主體性
小學科學課程是自新課改后的一門新的教學課程。教師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獲得必須的科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如何讓學生學習好科學學科知識,具備科學實踐能力對于小學科學教師是一項新的挑戰。培養學生在課堂內外的學習習慣就成為了關鍵,在科學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作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敢于超越現狀的科學精神。為充分發揮科學教學的自身優勢,突出對學生嚴謹和創新的科學精神習慣培養,應該注意培養學生以下方面的科學學習習慣。
一、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習慣
觀察能力是所有科學發現的起始,在科學史上,許多偉大的發現和發明,都是在科學家不斷地觀察中所得到的。例如,牛頓就是在不斷地觀察蘋果落地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而這種觀察能力是需要不斷地培養和鍛煉的。科學中需要培養的觀察能力需要具備以下四個要點。
1.實事求是。教師要重視培養小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要求他們真實地記錄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和數據,不說假話,不篡改結果,不偽造數據,從小養成客觀、謹慎地科學態度。
2.耐心持久。很多科學發現,都是科學家經過若干年或者十多年,甚至幾十年,不斷地含辛茹苦地觀察與實驗中得到的。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觀察的耐心性和持久性,培養他們持之以恒地科學態度。
3.多角度全面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事物進行觀察,教會他們把各種零散地、看起來孤立地事物聯系成一個整體,進行全面地、綜合地觀察。
4.明確目的。小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散,常常忘記了要觀察的目的。例如,讓學生用酒精燈加熱物品,本該觀察的是物品所發生的受熱變化,但仍然會有些學生被酒精燈的火焰所吸引,忘記了觀察物品發生的變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火焰的跳動上。因此,培養學生明確并牢記觀察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二、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
小學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核心,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養,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不少教師在教學中急功近利“絞盡腦汁”地將知識一股腦地通過語言、演示實驗等方式直接傳授給學生。學生只是機械地照著教師指定的實驗步驟按部就班地依樣畫葫蘆,沒有探究性思維活動的參與,久而久之,孩子們習慣于依賴別人,缺乏主動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學科學教育應首先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遇到問題,自覺主動地去探究,自主去尋找問題的答案。當然老師并不是要游離學生探究學習之外,教師的引領和指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三、養成動手又動腦的學習好習慣
小學科學教育倡導“做中學”,其實質是通過科學學習養成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在“做”中發現,在“做”中體驗,在“做”中感悟,“動手”只是一種手段,會“動腦”才是真正的學習目的。然而小學生往往是樂于動手,但不善于動腦,也不愿意動腦,面對眼前的各種實驗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實驗中也只顧“熱鬧”。所以科學教育要養成學生動手與動腦結合的學習好習慣,引領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動手之前要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決的問題,預測可能的結果,制定實驗方案,去驗證預測可能的結果,即動手之前先動腦。活動中要提醒學生手、腦、眼、鼻、耳多種器官的并用,要及時捕捉事物的細微變化,善于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從直觀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如:在探究《電磁鐵》的性質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他們對于電磁鐵感興趣的問題,以及生活中的電磁。諸如:電磁鐵是由什么構成的?怎樣制作電磁鐵?生活中的電磁鍋是怎么工作的?電磁鐵能吸哪些物品?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什么有關?電磁鐵與磁鐵有什么區別?然后,讓每個研究小組對本組感興趣的問題,先提出預測,再根據多種實驗材料,提出實驗方案,最后動手實驗尋求問題的答案。同時在活動中,要使學生養成勤于做科學筆記的習慣,要及時記錄下自己瞬間閃現的智慧火花,把觀察的現象、發現的問題、預測的結果、對現象的分析、以及對活動的感悟,都要及時記錄下來并認真總結,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養成動手又動腦的學習習慣。這樣才是真正意義的探究學習,才能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技本領。
四、培養良好的協調合作習慣
教學中必需依靠多學科知識的協作和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務。科學學科教學可以很好地與物理、生物、數學、化學等學科知識的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使各學科知識交叉滲透、互相配合、協調發展,提高學生對各學科間知識的相互滲透意識和自覺性,以及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這樣可以有效地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新課程教學要求我們開展小組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增強學生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協調合作的精神和習慣,讓課堂教學更行之有效。
總之,擔負科學啟蒙任務的小學科學教育,養成小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比獲取知識的多少更為重要,它將決定著學生后繼的科學學習,追求科學甚至會對他們一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它對學生學習知識,包括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生的未來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作為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吳小芳.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J].考試周刊,2015,(61):185.
[2]劉孝龍.小學數學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J].引文版:教育科學,2015,(7):95.
[3]姜春成.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2,(4):31.
[4]夏蓉.淺談小學一年級學生數學習慣的養成[J].科學咨詢,2012,(11):83.
篇9
關鍵詞:科學教學 學習習慣 培養與養成
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工作或者學習中養成的一種素質,對大多數人而言,良好的習慣都是人們學習工作的寶貴財富,它往往不需要人們通過特有的意志來進行控制,人們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習慣,才能夠自然而然的在適當的情況下采取適當的措施來完成某件事。而學習習慣則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養成的一種自動化的傾向行為。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能夠讓學生受益終身,能夠讓學生真正感覺到學習是一種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所以,科學教學中老師一定要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這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科學教學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意義分析
習慣是一種長期養成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良好的習慣往往是通過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的一種優秀品質,所以對學生時代的科學教學而言,保證其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對于學生本身而言,科學是一門具有挑戰性的學科,科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給學生較多的科學知識,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所以做好科學教學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則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學生在科學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夠更加有效的提高學習效果。其次,科學教學中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也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學生而言,學生時代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而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夠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學習基礎,所以說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而言是受益終身的。
二、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對策分析
(一)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
小學科學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向學生傳授給一定的科學知識,但是從長遠分析,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科學學科的學習與其他學科有著本質的區別,一些文科類學科的學習往往以背誦和記憶為主,而科學學科的學習則是以理解和思考為主,同時探究又是學習在科學學科中學習的核心內容,所以在科學教學中只有爭取的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才能夠不斷增強其科學素養;同時,這也是保證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然而,中國孩子的最大特點就是依賴性較強;中國學生從小往往就沒有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無論是學習中還是生活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詢問老師和家長,向他們詢問正確答案或者事情解決的方法,而家長和老師也往往會毫無保留的告訴學生;如此一來,學生就很難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為此,在科學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注重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可以在課上多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并且積極大膽的發言,如此,才有益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二)養成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
由于學生在小學時代和中學時代的學習經驗較少,所以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得不到正確的答案,有的時候得出的結論甚至與正確答案一點也不沾邊;對于這類情況,老師要理解學生,并且及時的與學生溝通,要真正了解他們內心所想,并且給予學生反思的機會;而如果老師直接指責學生的話,那么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對于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還有可能喪失學習的興趣。為此,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經歷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對于老師應該積極鼓勵,對于學生則應該及時的總結反思,通^不斷的反思,才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獲。最后,老師和學生之間也應該經常進行探討學習;老師可以定期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并且引導學生正確的進行解決,然后由學生進行討論,最終得出正確的答案,這對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養成善于開發利用科學資源的習慣
科學學科是一門涵蓋面較廣的學科,而教材只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種載體資源,除了教材資源以外,科學學科往往還有許多其他的課程資源,所以要想在未來的學習中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老師就應該在生活中做到科學的引領;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學習資源值得在學習中引用,所以小學的科學教育一定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讓學生以敏銳的洞察力來不斷發掘生活中的科學資源,如此一來,學生才能夠真正的受益匪淺;與此同時,學生在開發利用科學資源的同時,學生也獲得了更多的學習機會,這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發展條件以及發展空間;同時,這也是素質教育下科學教育的重要內涵。
三、結語
綜上所述,科學學科是學生時代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所以做好小學和中學的科學教學具有重要意義;而科學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未來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也為學生以后的學習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梁冰.實施科學家庭教育 實現學生健康成長[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4,(05).
[2]蔣娟.家庭教育中兒童道德情感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6,(24).[3]蘆杰.關注家庭教育,有效開展學校思政教育――《爸爸去哪兒》引發的思考[J].亞太教育,2016,(24).
[4]文擁華.關于父母對孩子教育責任的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08).
篇10
1. 小學科學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用自己預先設置的問題代替學生的思維,要根據學情而教,通過對教材的個性化處理,使教學方法體現靈活多樣的特點。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講課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5分鐘,把25分鐘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討論,讓他們把話說清楚、說明白,讓他們動手實踐,從親身實踐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學習科學。有的問題他們可以通過講出來尋求學習伙伴的幫助解決;有的問題他們可以提出來請求老師的提示或幫助得到答案;有些問題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動手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在失敗中得到正確答案。還可以通過活動的形式,把科學知識滲透到課堂活動中去,起到潛移默化地接受科學知識,感受和體會科學知識。
2. 小學科學的教學內容 新課程著眼于“探究”。科學教學應向生活、課外開放,科學的教學內容要求老師把科學學習與生活學習實踐聯系起來,在科學教學中不僅僅局限于教材,要把課內拓展所有對兒童有興趣,有意義的題材中,使封閉的小學科學變為開放式的教學,以擴大科學的空間,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2.1 要立足課堂,開拓創新。在學習科學時,我們應該學會對自然的理性態度,學會辯證的懷疑和批判,學會科學的思維方式。作為教師要挖掘教材的創新點,開拓學生求異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去創造性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小學教材中有不少課文給我們提供了引導學生開展求異思維的好機會。如青島版四年級上冊《我們的營養》讓學生思知道食物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糖類和水。人們怎樣利用它,讓學生放飛想象、分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把握并利用教材,培養學生求異思維。
2.2 優化科學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新課標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科學教育資源,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科學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實踐活動,拓寬科學學習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科學,用科學。在科學教學中我們注意到了學科之間的知識是互相滲透的。小學科學教材中所選的內容豐富,具有很新的思想性和科學性,其內容與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科學的課堂就要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使各學科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思維方式、知識背景等方面相互滲透。
2.3 大力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要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中,發展各種能力,學會科學方法,體驗成功的樂趣,讓他們在親身探究中理解科學的含義,體會和感受到科學的奧妙和趣味,我們應有的正確態度是通過學習科學,全面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
2.3.1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2.3.2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這是新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的要求。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學思維方式獲取知識,這是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學習的能力基礎上,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創新性學習是一種對未來的預期與前瞻的意識。在科學課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這種意識的作用,使兒童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對學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觀察中探究、在實驗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為,要教育學生持之以恒。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與困難,這時,教師應進行適時的引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同時,教師還可將有關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發現,以達到培養認識事物的目的。
2.3.3 科學課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培養科學課的課堂常規,如有條不紊的開展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時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長期堅持觀察記錄,形成持之以恒的習慣,能傾聽別人的發言,能提出自己的見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