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原文及翻譯范文
時間:2023-03-30 07:34: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琵琶行原文及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裂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衫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叫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首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期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聲,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2、譯文:
元和十年,我被貶到九江當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個夜晚,到湓浦口送一個朋友,聽見船中有人彈琵琶,那聲音,錚錚縱縱,很有京城里的韻味;問那個人,才知道她原來是長安歌伎,曾經跟曹、穆兩位名師學彈琵琶。年紀漸大,姿色衰退,只好給一個商人當老婆。我便吩咐擺酒,讓她暢快地彈幾只曲子,她彈奏完畢,十分憂傷。敘述了年輕時候的歡樂情景;可是如今呢,飄零憔悴,在江湖中間輾轉流離!我從京城里貶出來,已有兩年,心情平靜,安于現狀;聽了她的話,這天晚上,才感覺到被貶謫的味道,因而作了這首長詩送給她,共計六百一十二字(實際上全詩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間在潯陽江邊送別友人,楓葉荻花,在秋風里沙沙抖動。主人下了馬,走進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卻沒有音樂助興。悶悶地喝醉了,凄凄慘慘地將要分別,將分別的時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著明月。
忽然聽見水面上飄來琵琶的聲音。主人忘記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跟著聲音悄悄地詢問是什么人在彈琵琶,琵琶聲停止了,想說話卻遲遲地沒有說話。移近船只,請那個人相見。添酒、挑燈,又擺上酒宴。再三呼喚,她才肯走出船艙,還抱著琵琶,遮住半邊臉龐。擰轉軸子,撥動了兩三下絲弦,還沒有彈成曲調,已經充滿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嘆息,每一聲都在沉思,好象在訴說不得意的身世。低著眉隨著手繼續地彈啊,彈,說盡那無限傷心的事件。輕輕地攏,慢慢地捻、又抹又挑,開頭彈的是《霓裳》,后來彈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風驟雨,細弦切切,好象是兒女私語。嘈嘈切切,錯雜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滿了玉盤。花底的黃鶯間間關關──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艱難!流水凍結了,也凍結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凍結了,聲音也暫時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愁恨,這時候沒有聲音,卻比有聲音的更激動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銀瓶,水漿奔進,驟然殺出一隊鐵騎,刀槍轟鳴。曲子彈完了,收回撥子從弦索中間劃過,四根弦發出同一個聲音,好象撕裂綢帛。東邊西邊的船舫里都靜悄悄沒人說話,只看見一輪秋月在江心里閃耀銀波。
疑疑吞吞地放下撥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來顯得十分肅敬。她訴說:“本來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蝦蟆陵附近。十三歲就學會了彈琵琶的技藝,名字登記在教坊的第一部里。
唱罷曲子,曾贏得曲師的贊揚,妝梳起來,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爭先恐后地贈送禮品,一只曲子,換來無數匹吳綾蜀錦。打拍子敲碎了鈿頭云篦,吃美酒潑臟了血色羅裙。今年歡笑啊,明年歡笑,輕輕地度過了多少個秋夜春天;同屬的姐妹嫁給了軍人,老鴇辭別了人世,無情的時光,奪去了美艷的紅顏。門前的車馬,越來越稀,嫁了個商人,跟他到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別離,上個月又到浮梁,去買茶做生意。留下我在江口,獨守這空蕩蕩的船倉,繞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涼。深夜里忽然夢見少年時代的往事,滿臉淚水,哭醒來更加悲傷。……”我聽了琵琶聲已經嘆息,又聽了這番話更加歔欷。同樣是失意人流落在遠方,碰在一起啊,從前不認識那又何妨!
篇2
?蕁?蕁?蕁 一忌:重點詞語落實不到位 ?藎?藎?藎
文言文翻譯要求“信、達、雅”,其中“信”是“準確”的意思,即譯文要忠于原文,準確無誤,但在答題中常有不譯、漏譯或多譯的現象。閱卷時通常是按點給分,重點詞語落實不到位,必然會失分。
(一) 重點實詞落實不到位
不能分辨實詞的古今詞義,不能明了詞類活用的規律,不能正確選擇多義詞的義項,不能熟悉詞的通假現象,都會導致實詞落實不到位。
例1 購仰妻子急,蹤跡至通明家。(2009年高考江蘇卷)
【誤譯】急切尋找田仰的妻子兒女,找人的蹤跡已經到了沈通明家。
該句的重點詞語有“購”“妻子”“蹤跡”,同時也是三個得分點,其中的“購”和“蹤跡”未能準確翻譯。“購”在課文《指南錄后序》中曾出現過:“窮餓無聊,追購又急。”“購”為“懸賞捉拿”之意。“蹤跡”譯為名詞與文意不合,應理解為名詞活用為動詞,“追尋蹤跡”或“追蹤覓跡”。另外,譯句中的“已經”屬于隨便添加之詞,應刪去;另外,句前最好依據上文添加主語“清軍”。本句的正確翻譯是:(清軍)緊急懸賞捉拿田仰的妻子兒女,追蹤覓跡直到沈通明家。
(二)重點虛詞落實不到位
文言虛詞的數量比實詞少得多,但由于使用頻率高,語法功能強,且古今變化大,用法靈活多樣,翻譯的過程中更易出錯,有時一個虛詞誤譯就會影響到對整句的理解。復習中還要特別重視那些古今形同而義不同的雙音節虛詞,如“所以”“于是”“雖然”“從而”等,不能以今律古。
例2館陶眾庶,合境悲泣,因從而居住者數百家。(2009年高考全國卷Ⅰ)
【誤譯】館陶的老百姓,全都悲傷哭泣,所以跟隨他居住的有幾百家。
該句前文寫貴鄉和館陶兩縣百姓都爭著要魏德深做他們的縣令,但最終上級將他判給貴鄉,于是有“貴鄉吏人,歌呼滿道,互相稱慶。館陶眾庶,合境悲泣”之句。該句中“因”是重點詞語之一,譯為“所以”有誤,強加因果。依據上文,應是說館陶百姓在爭不到魏德深的情況下,便退而求其次,跟著他到貴鄉居住,所以“因”譯為“于是”語意才順當。另外,句中的“從而”也不是現代漢語中的連詞“從而”,“從”是動詞,“跟從”義,“而”是連詞,表順承。全句應譯為:館陶境內的老百姓,全都悲傷乃至下淚,于是跟隨他(到貴鄉)居住的有幾百家。
【對策】1.“字字落實”是原則。不能保留不譯,不能遺漏不譯,也不能添加翻譯;換言之,原文和譯文必須一一對應,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譯文中一定要落實,原文中沒有的意思,在譯文中一定不能出現。
2. 熟悉課文是根本。文言文閱讀及翻譯不直接考課文,但重點詞語一般都在課文中出現過。若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掌握得好,就可以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從而準確翻譯。
?蕁?蕁?蕁 二忌:文言特殊句法不明確 ?藎?藎?藎
“信、達、雅”中的“達”指譯文通順暢達,即譯文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做到語句通順,沒有語病。但翻譯時常常會因為文言特殊句式不明確、固定結構不清楚、修辭方法處理不當等原因造成誤譯。
(一) 文言特殊句式不明確
文言文殊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特別是倒裝句中的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與現代漢語差別較大,進行翻譯時,不能生硬對譯,而要處理好古今句式之間的轉換,使譯句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
例3然而卒無補于明之亡也,何與?(2009年高考江蘇卷)
【誤譯】1.但是最終不能挽救明朝滅亡,為什么?2.但是最終對明朝的滅亡無濟于事,為什么呢?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字字落實,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意思是要立足原句,一一對應,實在無法直譯時,才采用意譯的方法,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例句中的“無”是“沒有”,“補”是名詞,意為“補益”“補救的作用”,都可采用直譯,而第1句翻譯采用了意譯,但狀語后置未能予以體現。第2句翻譯中“對明朝的滅亡無濟于事”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且“對明朝的滅亡”和“于事”語意重復。該句正確的翻譯是:然而最終對明朝的滅亡沒有起到補救作用,為什么(什么原因)呢?
(二)固定結構不清楚
文言特殊句法中,還有一些固定結構,如“奈何……”“奈……何”“孰與……”“無乃……乎”“得無……乎”等。固定結構在文言文中經常出現,它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我們對句意與文意的理解,有時還在翻譯中直接考查。
例4且鴻寧以衣食憂吾母耶?(2009年高考福建卷)
【誤譯】況且鴻寧用衣食使我的母親擔憂嗎?
此句中含有一個固定結構“寧……耶”,表示反問,意思是“哪里(怎么)……呢”,課文《祭妹文》中有“寧知此為歸骨所耶”。誤譯者不清楚有此固定結構,且未注意到“鴻”是張自新的“初名”,造成錯譯。全句應譯為:況且我怎么能因為衣食問題讓我母親擔憂呢?
(三)修辭方法處理不當
文言文中經常使用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借代、互文等,在翻譯時要根據上下文恰當地意譯,不可照字面直譯從而造成錯誤。如課文《過秦論》中的兩句“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其中的“藩籬”和“敲撲”本意為“籬笆墻”和“短杖長棍”,分別運用了比喻和借代修辭,指“邊防屏障”和“刑具”,若不以意譯便會造成誤譯。再如課文《琵琶行》中有“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若不明此句運用了互文修辭,便會影響對下一句“舉酒欲飲無管弦”的理解。
例5尋而朝廷復有北征之役,征紹。紹以天子蒙塵,承諾馳詣行在所。(2008年高考海南、寧夏卷)
【誤譯】 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舉,征召嵇紹。嵇紹因為天子蒙受了灰塵,答應趕緊到天子所在的地方。
句中“蒙塵”和“承諾”都用了比喻的修辭,而不能照字面意思直譯,“蒙塵”比喻“落難”,由下文“馳詣行在所”引申為“(天子)流落在外”;“承諾”可由上文“征紹”理解為“接受詔令”。因此該句正確的翻譯為: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舉,征召嵇紹。嵇紹因為天子流亡在外,受詔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對策】1.對文言文的句法特點要有清楚的了解,在平時的學習中,熟記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加強對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結構及某些特殊修辭的了解,從而在翻譯時妥善處理。2.要掌握好現代漢語的語法,比較古今漢語語法的異同,從而準確暢達地翻譯文言語句。
?蕁?蕁?蕁 三忌:割斷文意不順暢 ?藎?藎?藎
從文言文翻譯題考生的回答情況來看,翻譯出的句子文理不通、句意不明、生澀僵硬的現象比比皆是,最主要的問題有:省略成分未補充,代詞未明確,或因為難譯而簡單了事,割斷文意,造成譯文不順暢。
(一)成分未補斷文意
省略句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句式,若不能很好地聯系上下文,補充出省略的成分,理解和翻譯就很容易出錯。
例6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2009年高考江蘇卷)
【誤譯】 1.剛放下巡撫的家居安排,就聽到通明的事跡,認為他奇怪。2.正被免除巡撫在家居住,只是聽說這件事就把他當作怪人。3.剛剛被罷免巡撫在家閑居,唯獨聽說通明而感到奇怪。
這三句譯文的共同點是缺少主語,文意不順暢。第1句對“罷”“家居”“獨”等重點詞語沒有落實到位,并且想當然地添加了“安排”一詞,最終使譯文不知所云。第2句生硬翻譯“方”“獨”;第3句對各重點詞語的解釋都很準確,但因缺少主語而語意不暢。根據原文“(通明)每醉輒歌呼鄧州市上,一市皆以為狂。彭公子……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可知:鄧州市人都認為沈通明是瘋子,唯獨他(彭子)不這樣認為。該句正確的翻譯為:剛剛不做巡撫待在家里,唯獨他(彭子)聽到這件事而感到驚奇。
(二)代詞不明斷文意
代詞的準確理解也是翻譯中的一個難點,若理解不清也會割裂文意。
例7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2009年高考浙江卷)
【誤譯】然而到了他留意書畫而不能放棄的時候,那么他的禍害就有說不盡的了。
篇3
關鍵詞: 意境 詩詞 修辭學 翻譯
1.引言
《辭海》解釋:“意境即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境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有“情趣”(temperament and interest)和“意象”(image)兩個要素。對詩歌來說,意境即詩人創作時的意志、氣質、情趣,是詩人性靈所鐘而形諸筆端者,一般是言內意外的東西。它通常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現出來,因此要求譯者有很高的審美能力。
詩歌是濃縮的語言,蘊涵著豐富的意義。詩的靈魂是意(意境、意象)美。因此,譯詩不僅要表達原詩的思想內容,還要傳達出它的形式、音韻和意境。譯文只有在成功地再現了原作的風格(style)、意象(image)、情趣(temperament and interest)的基礎上,才能達到與原作基本相同的意境。詩歌的意境美,是在現實基礎上的升華,它融合想象和聯想,并喚起審美主體對美的更深層次,即文化屬性的感受。
古詩英譯,許淵沖先生提出了“音美”、“意美”、“形美”三原則,可謂經典之至。意境的含蓄美、情感的蘊藉美、韻味的雋永美都構成了詩歌美的主要特征。本文將從意象的喻意美、朦朧美及音韻美三個層次簡要探討一下詩歌意境美的表達。
2.意象的喻意美
詩歌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意象。所謂意象,表現在詩歌中即是語詞,是詩歌藝術的基本單位和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是詩人通過語言對感知對象的再現,它著眼于修辭和煉句。意象的疊加產生了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意境等于詩中意象的總和,即全詩所創造的藝術形象。
比喻型意象是詩人的獨創,是詩人對世界的獨特認識以及對語言的獨特運用,體現了詩人的創造力和藝術魅力,它包括比喻、擬人和借代等。比喻往往使描寫更加生動,語言更富有詩意美。如下例:
例一:
白居易的《琵琶行》詩中寫道: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
作者用泉水、珠玉比喻琴聲,再現了完美的意境。L.Cranmer-Byng的譯文如下:
Now loudly with the crash of falling rain,
Now soft as the leaf whispering of words,
Now loud and soft together as the long,
Patter of pearls and seed-pearls on a dish.
譯文雖打破了原文的格律,但使用排比,讀起來十分流暢。“now soft as the leaf whispering of words”句中用落葉的翻轉令人聯想到秋日的私語,原文的音樂美躍然紙上。“crash”和“whispering”兩詞以擬物的方式,與原文也異曲同工。“patter”形容雨聲,比“drop”更勝一籌,表示自然狀態的飄落。“seed-pearls”比“small pearls”表達更為準確。許淵沖譯文中的“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ing strain”同樣以比喻的形式形象傳達出了原文的意境。
例二:
王觀的《卜算子》:“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該詞并無特別之處,沒有新穎奇特的想象,也沒有雕琢華美的辭藻,然而卻表達了一種很美的意境,意味深長,令人神往。
譯文如下:
A stretch of rippling water is a beaming eye;the arched brows around are mountains high.If you ask where the wayfarer is bound,just see where beaming eyes and arched brows are found.
“水是眼波橫”(“A stretch of rippling water is a beaming eye”),“山是眉峰聚”(“the arched brows around are mountains high”)化實為虛,以“rippling water”喻淚,以“mountains high”喻緊鎖的眉頭,表達了詞人不愿與朋友分別的情形,但又不同于一般具象性的比喻,體現了詩人獨特的審美思考,別有一番情采。
3.意象的朦朧美
司空圖說“遠引若至,臨之已非”,就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說的就是朦朧美。朦朧美能創造一種特定的意境,誘發人的好奇心,引起人們的想象,使人在似明白又模糊中獲得一種特別的審美感受。在文學作品中作者常常運用模糊修辭手段把審美對象的這種煙霧迷茫、似夢似幻的意象渲染出來,給讀者提供審美再創造的廣闊空間,使其在蘊涵豐富的藝術境界中獲得模糊性的審美效果,從而創造出更具魅力的朦朧美。
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寫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月明共潮生。瀲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其譯文如下:
In spring the river swells level with the sea,the bright moon rises mounting the tide.Waters flash with infinite light,where on the spring river is there no bright moon?
在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夜色下,瀲滟生波的一望無際的大海在潮起潮落,而淡淡的、似有若無的清霜在蒙蒙的夜空中氤氳流淌。這種朦朦朧朧的美感比在明朗的陽光下看大海其意境不知要美多少倍。正是這撲朔迷離的模糊朦朧美,創造了特別動人的意境。
“海上月明共潮生”、“瀲滟隨波千萬里”渲染了那種飄渺空靈的意境,給讀者一種神妙朦朧的美感享受,使人如置身其中。譯文中的“the bright moon rises mounting the tide”和“waters flash with infinite light”展現了月涌浪潮、浩瀚無垠的氣勢,潮起潮落,景色變換,具有強烈的模糊美。“moon”與“mounting tide”、“water”與“infinite light”相搭配,產生的意象令人費解:月亮怎能涌起浪潮,水中怎會有無盡的光芒?但結合原文,我們不難看出它們與“spring river”、“bright moon”一起營造出海天一色、寧靜祥和的氣氛,而“mounting”一詞恰到好處地傳達了這一美感。
4.意象中的音韻美
音韻美對詩歌來說也至關重要。就音美而言,韻律是詩歌所特有的形式,是詩歌的情感形式。美國文藝學家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中提出:“詩中的韻律和節奏是由詩句的聲音構成的,它們是構成詩這種藝術的傳流要素。”據《禮記?樂記》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這也說明詩歌是靠聲韻的魅力抓住讀者的。因此,在詩歌的翻譯中,許淵沖認為:“譯詩如不傳達原詩的意美,就不可能產生和原詩相似的效果;恰恰相反,用韻的音美有時反而有助于傳達原詩的意美。”
請看下例:
溫庭筠的《更漏子》下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其譯文如下:
The lonely withered trees,
And midnight rain and breeze.
Don’t care about her bitter parting sorrow.
Leaf on leaf without grief,
Drop by drop without stop,
They fall on vacant steps until the morrow.(許淵沖譯)
詞寫離愁,大意是梧桐夜語,不理會人的離愁,在漫長的夜里,不停地滴打著梧葉,陪伴著一顆悲愴的心靈直到天明。用淺顯的形象化語言,表現了極深的隱痛。“一葉葉,一聲聲”只是來自自然界的天籟之音,卻被作者植入詩境,折射出詩人的心跡。譯文與原文句子意義接近,長短相間,富有節奏美。“without grief,without stop”,雖是原文沒有的,卻被譯者巧妙地加進去,充分體現了詩人的情懷;而“leaf on leaf without grief,drop by drop without stop”一行中的頓詞韻腳一致,都以輔音壓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另外,“sorrow”和“morrow”兩處韻腳也使譯文具備一種起伏有序的旋律感。
再如唐婉的《釵頭鳳》是一首音韻極美的詞: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譯文如下:
The world unfair,
The manhood rare,
Dusk melts away in rain and blooming trees turn bare.
Morning wind high,
Tear traces dry,
I’ll write to him what’s in my heart.
Learning on rails,speaking apart.
Hard,hard,hard!
Go each our ways!
Gone are our days.
Like long,long ropes of swing my sick soul groans always.
The horn blows cold,
Night has grown old.
Afraid my grief may be described,
I try to hide my tears undried.
Hide,hide,hide!
這首詞句式錯落有效,既有對仗,又有詞的重復,使讀者感到抑揚頓挫,仿佛體會到詞人悲傷哀苦的心情。譯文的韻腳排列也與原詞相同,都是aaabbccdd,給人造成悠然不盡的效果,也體現了原文的精神。“Hard,hard,hard!”(難,難,難!)、“Hide,hide,hide!”(瞞,瞞,瞞!)表現了原詩的藝術特點,保留了形式中的音韻美和節奏美,從整體上傳達出了原詩的語言風貌和豐富內涵。聲音消失了,余音似乎還在繚繞,那悲愴的意味依然縈繞在心頭。
“The world unfair,the manhood rare”(世情薄、人情惡),“Morning wind high,tear traces dry”(曉風干、淚痕殘),兩句譯文與原詩的三字格形式對應,表達了作者對形式美的追求;漢英詩句各行對應,工整而美觀,原文的形美在譯者的筆下化作了譯文的形美。而下文的“Go each our ways!Gone are our days”(人成各,今非昨),“The horn blows cold,Night has grown old.”(角聲寒,夜闌珊,)卻沒有拘泥于原文的三字格,而統一采取四字格,避免了形式的單調重復,又表達了音韻美。這也應了奈達博士的一句話,“More meanings are to be conveyed,more forms are to be changed.”文中的韻腳采用了雙聲韻,如unfair,rare; high,dry;heart,apart;ways,days;cold,old等,讀來朗朗上口、節奏跌宕起伏,加強了美學效果。
5.結語
從以上的粗淺分析來看,一首詩是否有詩味,主要在于它是否有詩意。詩歌是意象、是現實的獨特反映,它的成敗要格外注意意象的妥帖。對詩歌來講,意境是不可或缺的,意境是重于韻和形的因素。所以,在詩歌的翻譯中,我們要譯出詩魂。譯詩,不但理解要透徹,而且表達要完美。為了譯出原詩的神韻,譯者應置身于詩境之中,臨境生情,以情譯詩。正確理解原文,通過現象抓住本質,揣摩出詩的精神、情調和風格。正如David Faulkner所講:“譯者要進入作品,譯出其字里行間的寓意(between the lines)、文字背后的精神(behind the lines)與言外之意(beyond the lines),惟此,始能臻于意境美。”
埃文(Eveing)在其《翻譯與情操》中所說,“翻譯所需要的不是一支素描的筆,而是一顆燃燒的心;不僅要譯出眼淚,而且要譯出悲哀;不僅要譯出笑聲,而且要譯出歡樂”。總之,我們如能做到“為其不幸而掬同情之眼淚,為其幸福而感由衷之喜悅”,才能譯出詩歌最美的意境和味道。
參考文獻:
[1]楊自儉,劉學云.翻譯新論[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許淵沖英譯.宋詞三百首[M].湖南出版社,1996.
[3]許淵沖.中詩英韻探勝[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4]呂叔湘.中詩英譯比錄[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5]陳植鍔.詩歌意象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6]朱光潛.詩論[M].北京新知三聯書店,1984.
[7]王天明.模糊美與詩歌翻譯[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12).
篇4
關鍵詞:詩詞意境;特征;轉譯法;克隆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184-02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1]。中國古典詩詞是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一顆閃耀的明珠,奪目之處皆因其所創造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可見,古典詩詞的意境已成為其靈之所思,魂之所往,深在無窮,美在寬泛。
一、古典詩詞的意境特征
意境屬美學范疇,究其本質,意境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寄生性
意境本身是抽象的,游離于詩詞形式之外,但其呈現需要載體。從文本的角度看,詩詞是以語言符號為媒介的想象藝術。任何意境皆非憑空捏造,而是寄生于意象之上。劉熙載言:“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2]可見,意境由許多客觀存在的物象營造而成,它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賴,為讀者呈現出視覺、聽覺、知覺的華筵,意象的缺失必然致使意境無安身之地。
(二)模糊性
作為一種感性藝術,詩詞所營造的意境常常縈繞著一種仿若霧里看花的模糊感。而正是這種模糊激發了閱讀主體覓隱索微的好奇,使其更纏綿于詩歌的豐腴意象、唯美情感、雄壯之志。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稱“凡作詩不宜逼真,如朝行遠望,青山佳色,隱然可愛,其煙霧變幻,難于名狀;及登非復奇觀,唯片石數樹而已。遠近所見不同,妙在含糊,方見作手。”[3]該描述即是對意境這種模糊性最好的詮釋。
(三)延展性
詩詞描繪著世間千變萬化之狀、千姿萬象之態,為樂于尋根究底的閱讀主體呈現無窮的藝術魅力,猶如溪流迂回不盡,意境具有延展性,開拓并豐富了鑒賞主體精神世界獨特的美感享受。僅以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為例,詩人想要營造何種意境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由線到面意境無限的延展導致這兩句詩可能有多解:有對朋友的懷念、擔憂,又或許是詩人內心的孤寂如流水蔓延天際,亦或詩人才華橫溢、抱負遠大,向往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詩詞意境的延展性造就多元情感,雖為讀者留下大片思維空白,卻豐富了人們的想象與心境。這種延展性猶如水晶一般,每一束光照射所至,都閃爍著一種別樣風采,以營造出“文章不厭百回讀”的深厚韻味。
(四)不可計量性
無限的參數和變數影響著詩詞創作客體、創作主體及其創作心境,從而任何思維敏捷、思路清晰的文人對詩詞意境做定量分析都如同蜀道難,這便是意境的不可計量性。意境的藝術容量究竟有多大?意蘊到底有多深厚?莫說讀者,恐怕作者本身也無法言明道清。例如,李清照的“人比黃花瘦”,這種“瘦”無法被量化,而讀者卻能從中意會到其神韻風格。
二、意境表現手法極其轉譯“克隆”
意境,是中國獨有的一個詩學和美學術語,較之西詩的直率,中國古典詩詞更重含蓄雋永。鑒于兩者語言和文化方面的不同,如何使中國古典詩詞英譯達到理想的效果,帶給西方讀者同等美好空靈的感受,譯者對意境的把握極為關鍵。
(一)主客互化
意境是情景交融而成的一種美好藝術境界,以意蘊、情趣吸引并感染讀者。意是情,境是景,意境是主觀(思想、感情)與客觀(生活、景物)相熔鑄的產物。見張九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英譯文。
A full moon is my heart,
Which wanes from night to night. [4]
該句主語本是一位對月思君的婦人,但譯者在英譯中并未將主體呈現,而將該婦人思念的情緒具體化,轉譯為思念的心,將原文比喻的主體和客體互換,以客體滿月為主語,不僅和下句“夜夜減清輝”的主語統一,并且借助中西方共同理解的意象月亮明志,烘托思念之意,成功刻畫了詩歌意蘊。可見,英譯中主客互化是可以借鑒的一種手法。
(二)動靜互襯
古典詩詞中動靜結合的手法,即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結合,使文章更生動、鮮活,富有感染力,以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為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句寫皎潔的月光從松樹的縫隙里灑落到林間,非常寂靜;后句寫清澈的泉水從山石上流過,聲音清脆。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兼具,月光下才能看到流動的泉水,流水的聲音更反襯出山之幽靜,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營造出山中清幽寂靜的意境。該句英譯如下。
Among pine-trees bright moonbeams peer;
Over crystal stones flows water clear. [5]
譯文轉換了句序,將地點狀語前置,倒裝句的使用重組了空間,令讀者更易領會月光襲來,泉水暢流的清幽意境。因此,轉換原文句序,采用倒裝的轉化譯法能更好地“克隆”意境。
(三)虛實互生
中國古典詩歌講究“空故納萬境”,虛寫是一種很重要的手法。意境講究由特定的“實”指向不定的“虛”,又由“虛”轉化為更單純更豐富的“實”。這種虛實互生的手法在意境創造中應用極其廣泛。以蘇軾的《江城子》上闋為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其譯文為:
For ten long years the living of the dead knows nought. Though to my mind not brought, could the dead be forgot? Her lonely grave is far, a thousand miles away. To whom can I my grief convey? Revived even if she be, oh, could she still know me? My face is worn with care, And frosted is my hair. [6]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是寫實,表現了作者的哀傷和對亡妻綿綿不盡的思念;“縱使相逢應不識”是作者的想象,屬于虛寫,表達了作者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塵如面,鬢如霜”更是加深了哀傷的基調,這種虛實互生使該詞思致委婉,境界層出,情調凄涼哀婉。譯文的獨具匠心之處表現在疑問句的使用。陳述句略顯呆板,而疑問句更顯靈動。該詩英譯中將陳述句轉譯為疑問句能更清晰地表達作者內心的苦悶與壓抑,展現出凄涼之境。合理地運用語氣轉化無疑更好地“克隆”了中國古典詩詞英譯本呈現的意境。
(四)色彩互映
古典詩詞中的顏色詞隨處可見,形色相依相伴,賦形態以色彩才使詩句盎然,因為漢語色彩詞具有理性意義和衍生意義,這些意義為詩詞增添了厚實的內涵意蘊。見李清照《聲聲慢》中“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其英譯為:
God chrysanthemums litter
The ground, pile up, faded, dead. [7]
原詞中的“黃花”被轉譯為“God chrysan the mums”,我們知道漢語中黃花指,而此處“黃”不僅表明了的顏色,更呈現出凋零之景和女詞人悲涼的心境。譯作中將“黃”譯為“gold”而非“yellow”,更能呈現出金色年華已逝,作者悲傷感慨之情,可謂在很大程度上營造出原詞的意境。鑒于漢語和英語顏色詞不同的內涵,對應顏色詞的轉譯對意境的呈現意味深遠。
(五)靈音互應
作為語符的文字本身即可塑造詩歌的內涵美。對于譯者來說,如何用目標語將中國詩詞中的聲音內涵美展現出來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中國古典詩詞即是一座大花園,其中不乏善于繪聲的朵朵奇葩,僅以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為例,許淵沖教授譯本如下:
The thick strings heavi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
The thin strings softly whispered in murmuring strain.
When mingling heavy and soft notes were together played,
You heard large and small pearls cascade on plate of jade.
成串新鮮生動的比喻用以襯托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藝和精美絕倫的音樂效果。大弦的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的輕柔幽細、纏綿悱惻,大弦小弦齊奏時的清脆悅耳、圓潤動聽,使意境的呈現達到了豐富的藝術效果。該譯文中,“heavily thrummed”與“softly whis pered”形成動作對比,“pattering rain”與“murmuring strain”形成聲音對比,更易使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cascade”一詞用于“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比喻意象翻譯可謂絕妙,不僅給讀者帶來聽覺意境的享受,而且為讀者創造出“大珠小珠如瀑布落下”的視覺盛宴。這種轉譯比喻意象的方法巧具匠心,形神兼具地再現詩詞意境。
三、結語
“從具體步入抽象,從有限趨向無限,從人生躍入宇宙,從現實返歸歷史,從實有遙接虛空”[8],這便是意境賦予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妙感,也將古典詩詞塑造成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豐碑。意境是理解古典詩詞乃至整個中國藝術美學的樞紐。轉譯法猶如一葉小舟,將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由原語此岸渡到目標語彼岸,縱使兩岸風景不同,甚至形態迥異,但同樣能呈現出別樣的意境之美。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7.
[2]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2.
[3]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3:1184.
[4]張智中.唐人白話絕句百首英譯[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9:23.
[5]許淵沖.唐詩三百首(漢英對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82.
[6]許淵沖.精選宋詞與宋畫[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