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論和傳統教育論范文

時間:2024-03-27 11:10: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教育論和傳統教育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教育論和傳統教育論

篇1

論文關鍵詞:現代遠程教學;傳統教學;課程;教育模式

20世紀最后的十年里,通信技術的巨大進展已使世界上許多國家得到飛速發展。知識總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劇增長,知識像產品一樣頻繁更新換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人類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有史以來積累的科學知識總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幾千年中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只占10%,英國技術預測專家詹姆斯·馬丁的測算結果也表明了同樣的趨勢。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目的、教育觀念產生很大沖擊。21世紀的信息社會對教育的培養目標提出新的要求:培養目標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能力、分析能力與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材向學生灌輸大量的書本知識不再是培養的重點,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當前教育培養目標的重點。由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向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雙主模式轉變。與“知識爆炸”和知識迅速更新換代的發展趨勢相適,應確保有較高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培養方法需要靈活多樣,減少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可以滿足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權威,信息的傳遞主要是教師到學生的單向傳遞,這已不能滿足目前社會教育發展理念和實踐的需要。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并很快被社會各行業所接受、利用為進行網絡教育提供了技術基礎,并對實現教育模式的突破提供了最佳契機。通過網絡媒體,學習者不再局限于課堂這一特定的空間,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傳統教學的基本模式。

一、傳統教學的模式及其優缺點

1)時間、地域上的限制。學生只能在特定的時間獲取知識。這也就制約許多在職人員學習的機會他們在業余時間想學習時學校已經關門放學了。學生也只能到規定的地點才可以聽課,缺乏靈活性,將大批希望接受教育的人群拒之門外。雖然函授和電大等遠程教育形式不斷補充進來,但仍然無法滿足人們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需要。

2)以教師為中心,單向傳授為主要的知識傳播模式。教師是傳統模式的主體,教師決定了學習內容、學習進程,甚至決定了學生該怎么學。這限制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影響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有些優秀教師會注意到學生的反饋信息對自己教學進行適當調整,但這也是微乎其微的。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形成和創造型人材的成長。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主動探索、主動發現的學習資源環境,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的培養更無從談起。

3)很難做到“因材施教”。教師的任務非常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興趣愛好進行分析,無法使每個學生都獲得發展, 是精英教育。

4)投資龐大、效益不高。不能適應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二、網絡教育的飛速發展

1.現代遠程教學的模式及優勢

A.計算機的出現是人類文明進步史中一次巨大的飛躍,它引起了現代技術的革命,同時,也促進了現代教育的改革。伴隨著信息技術在計算機、通訊和視聽設備方面的應用和發展,信息技術工具的進步,一種基于網絡的教育形式出現了。網絡教育沒有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學生決定自己要學什么、怎么學,以及學習進度和時間安排。對于網絡學習模式和實踐的探索成為現代信息化教育的一個熱點。在清華、北郵、浙大、湖南大學之后,某些高校也嘗試提供網上的學歷課程,提供給學生另一種學習的途徑。同時面向中小學生的聯想網校、101網校、萬恒遠程教育網等等也相繼成立,輔助學習者的學習并提供一個老師、學生和家長交流的空間。

與傳統的教育相比,網絡教育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遠程教學無時間、地域限制,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去查閱自己需要的資料;集語音、圖像、數據于一體的交互式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習者主動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遠程教學可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跨區域師資優化組合分配,實現資源共享。這無論在教案準備上,還是在學生教師討論、答疑、案例分析(Case Study)上均具有極強的優勢;遠程教學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使學習者可按自己的學習風格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反饋方便快捷,能及時解決學習者遇到的問題。遠程教學使終身教育和繼續教育更為現實。

2.遠程教學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目前,網絡教育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優秀網絡教育軟件的缺乏。許多網絡課程僅僅是書本的翻版,沒有體現出網絡媒體的特點和優勢。許多課程的設計對于教育軟件中應包含的教育思想考慮較少,軟件固然生動精美,教育效率卻不高。現代的教育軟件設計思想應是由學生向計算機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與計算機的之間的交互作用,去探索和求解問題。這樣的軟件可以適應不同學習程度學生的要求,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性。目前的教育軟件仍然主要停留在傳播知識和訓練能力上,由計算機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回答,然后計算機再進行判斷和提示。這并沒有使學習者的主動性得到發揮,是基于行為主義的程序教學模式。

不良的計算機交互對學生的思維會產生消減作用。網絡課程采用非線性的結構符合人類聯想思維,便于閱讀、瀏覽、查詢,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和學習興趣的培養,但如沒有合適的導航措施,學習者面臨信息的涌現而無從選擇,容易造成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現象。同時,這也不利于學生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不能從宏觀上把握知識,難以構建合理的、條理清晰的知識構架。筆者認為,網絡課程應具有智能化的導航策略:導航策略統一,易學,符合人類思維特點,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及各部分之間的跳轉要符合學習者的認知方式;可以根據學生當前的知識基礎和水平,向學生建議一條或幾條繼續瀏覽或查詢的路徑;能替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在學生遇到困難是能對他進行幫助和指導。

網上教育的評估系統還不完善。在參加學習、完成作業和測驗中可能有替代行為和欺騙行為。網上教育給學習者很大的自由選擇空間,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習慣進行學習,但這也要求學習者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自我約束的能力。

網絡安全性問題也是阻礙網上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網上信息資源豐富,但同時也存在許多負面信息,信息接收者由于缺少鑒別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接受了一些負面信息而引起不良反映。

三、網絡教育的發展及與傳統課程的融合

即使網絡教育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它對于信息社會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途徑,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多媒體技術和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促進了網絡教育的飛速發展。帶寬傳輸問題正不斷得以解決,這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方位遠程網絡多媒體教育提供了物理基礎。尤其是人工智能(Atr ificial Intel igence)和虛擬現實技術(Virt ualReality)的發展為網絡教育提供了新的前景。現代遠程教學提倡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使學習成為樂趣。網上教學通過動畫、圖形、影像、聲音等多種信息媒體,取代粉筆、黑板、講授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在教學中,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成為學習的引導者,促進學生學習行為的產生和發展,強調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得教與學成為兩個相輔相成的兩個部分。

現代遠程教學使得個性化教學更為現實。網上教學可以在同一空間營造出一個相對個性化的教學環境,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與教師充分交流的機會。雖然由于師資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個性化教學還不能成為主導教學方式,但網絡媒體為這種教學方式的逐步實現提供了可能。信息社會,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大量的信息與知識,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是可望不可及的,網上教學則以多媒體作為傳播信息的渠道,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同時傳播大量的信息,學生掌握了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篇2

教育科研論文,簡稱教育論文,它是用來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描述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論文是學術研究的結晶,而不是一般的“收獲體會”,教育論文應有學術性,所以它是學術論文。

理解教育論文可以從兩點來把握:教育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教育研究的一種手段,教育論文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現于學術價值也表現于實踐價值,既表現于社會價值也表現于個人價值。具體來說有以下方面:

(1)通過科研論文向社會表達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的深思熟慮的觀點、意見,啟發人們關注與努力解決有關教育問題的熱情與智慧。

(2)通過科研論文與他人交流學術見解,互相爭鳴研討,促進教育學術領域的繁榮與以個人學術水平的提高。

(3)通過科研論文撰寫過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對于研究者提高整體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極其有用的。

教育論文應較系統和專門地討論與研究教育科學領域中某種現象或問題,思考和動筆都是從科學研究這個目的出發的,比一般論說文更富理論色彩和專門性。它涉及的范圍較廣,在教育科學這個遼闊的領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觀察和分析有重要價值的現象和問題。它不象一般論說文那樣,可以就具體事件議論得失,評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價值,是在于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內容上的創新意義。它比一般論說文更強調新意(即新見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點:

1.學術性

教育論文是學術成果的載體,是學術研究所形成的產品。它側重于對教育現象進行抽象地、概括地敘述或論證,其內容是系統性的、專門化的、因而,這種文體必然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它不是教育現象的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而是教育發展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它具有深思熟慮的學術見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雜談或社會性議論。教育論文中,某一教育現象也不象“經驗”那樣完整、具體、形象地反映著,而是按照思維的認識規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著。它致力于表現教育的本質,揭示教育的規律性。它與教育、教學經驗文章相比較,它是理論的。雖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但不敘述其細節,只是經過提煉,“抽象地反映”并上升為理論,寫成論文。教育論文如果沒有學術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論文的資格。所以,學術性是教育論文最起碼的條件。

2.科學性

教育科研的任務是要揭示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建立和豐富教育理論,使之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南。這就要求作者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內容、方法,對引進的教育理論、經驗,都要采取“一分為二”的科學分析態度,都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帶個人偏見,不能主觀臆斷或憑空說教。在立論上,應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切合實際的結論,即必須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指導思想,論點的提出必須以切實、準確、真實的科學依據為前提;論據,要求要在周密的觀察、調查、實驗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穎、確實有力的材料(理論材料和事實材料)作為立論的依據;論證上,應是系統的、完整的、首尾一貫的,是經過周密思考,嚴謹而富有邏輯效果的論證。它包含在內容上的充實、成熟、先進、可行;表述上的準確、明白、全面,無懈可擊,如果失去了科學性,也就不成其為教育論文。所以,我們說科學性論文的生命。

2.創造性

教育論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敢于革新陳腐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有創新意義。能在對教育領域的現象進行觀察、調查、分析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沒有涉及的新問題;能對別人研究過的問題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論意義或實用價值的新觀點或新結論;能在綜合前人研究結果(或經驗)的基礎上加工提煉,開掘新意;能在別人爭論的課題中或出現分歧的問題上進行比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爭鳴點的基礎上,做出與已有結論不同的結論;能用新鮮的材料(事例、數據、史實、觀察所得)來證明已證明過的問題,探索新意向;能運用中外教育領域里的最新信息資料、情報,以及教育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經驗理論、概念,增強教育論文的時代色彩或現代化意識,從而提出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設想,探索新體系、新方法,開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動教育發展的新進程。所以,創造性是衡量教育論文價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如果教育工作者沒有獨特的真知灼見,沒有創新,只有繼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難于深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也就是一句空話。

4.理論性

教育論文的理論性是指論文的理論色彩,即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科學觀點和有關的政策、法規,以及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分析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形成有理論高度的論文。在具體表達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規律、教育原則的新要求;要從具體事物出發,把感性的東西,上升到理論高度來分析,做出科學的結論,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領域的現象和問題的探討論論證和表述的過程中,運用現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學校教育管理學和專家對教育的論述以及專業性名詞術語、理論概念,并溶化或融合為論文的內容,使論文具有較濃的理論色彩。所以,理論性是教育論文深度的標志。但一定要深入淺出地表述復雜的科學道理;要用通俗簡明、生動形象的語言讓讀者感到平易能讀,平實易懂,使論文發揮交流、傳播、推廣科研成果的作用,進而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對尚未解決的問題,以新的觀點進行探討、尋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沒有探索,也就沒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貫穿教育論文始終的一條紅線。即在撰寫教育論文中,對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較復雜的現象和問題,要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層次的比較,并進行認真分析,反復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見和辦法;要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黨的教育方針為客觀指導,根據傳統教育的經驗教訓和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探索教育領域里我們還未明白還未掌握的教育教學規律,探索未來的教育教學到底是什么樣子,應當怎樣實現新的目標。此外,針對現實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總結研究成果,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確地尋找改革的突破口,尋找論證的新角度、新方法,尋找的過程,就是探索的過程。教育論文應體現出作者的探索個性(特點),探索個性越鮮明,論文越有創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寫論文的前提。

6.實用性

篇3

關鍵詞:“活教育”、設計教學法、整體化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1)08-0062-03

陳鶴琴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涉及到人生發展的各個階段,形成了一個包括家庭教育、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師范教育等的完整教育理論體系。

本文試圖從陳鶴琴的成長背景出發梳理影響其教育思想體系構建的重要理論基礎,分析兩者之間的繼承與批判關系,從而整理出其教育思想的典型特點。

一、中國傳統教育思想

陳鶴琴的故鄉浙江上虞,是一個傳統教育基礎十分深厚的地區。宋代以后,府州縣學普遍設立,講學風氣很盛,誦讀之聲不絕,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民俗民習,具有深厚的儒學人文環境和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結合的特點。陳鶴琴早年在家庭中接受的嚴父慈母的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使其形成了一些關于家庭教育的初步認識,“相信‘愛’比‘嚴’來得好些。但‘愛’不要變成‘溺愛’、‘寵愛’,‘溺愛’比‘嚴’還要壞呢![1]”這些早年的經驗為其日后提出家庭教育思想起著重要的作用。

陳鶴琴8歲到14歲進入私塾讀書,使他對中國傳統的私塾教育有了比較客觀的了解。他指出:“每天上午8時左右,走到書館,就先向孔子神位一拜。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我們大家坐好之后,先生出來了,我們就一個一個的把書拿了去,放在先生的方桌上背誦給先生聽。……舊書背完了,先生給我上新書。先生念一句,我們跟他念一句。”[2]陳鶴琴對私塾教育只是背書和念書的教法深惡痛絕。他認為在私塾里度過的六年最寶貴的時間,除了認識三四千字以外,其他知識學得很少。陳鶴琴后來熱衷于“活教育”,應該說和這段親身感受的“死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內在聯系。在《什么叫做“活教育”》一文中,陳鶴琴指出:“簡單地說一句,就是‘不是死的教育’。書本主義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3]他從課程、教學、教師、兒童、行政、設備六個方面列舉了活教育和死教育的十大區別,指出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問題。

雖然陳鶴琴所追隨和倡導的新教育本身就是“對于傳統教育不滿的產物”(杜威語),但是,從陳鶴琴長期的教育實踐及創立教育的理論中都可以看出,他從未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教育。相反,他在批判傳統教育的同時也十分注意從中攝取有益的營養。陳鶴琴善于運用傳統私塾教育中的一些經驗來解決現代教育問題。如,私塾教育注重因材施教,“聰明的學生,給他多學一點;愚笨的學生,給他少學一點。不舉行劃一的共同考試,引起無謂的競爭”;[4]采用“個別的指導,個別的考查,以資鼓勵而促上進”[5]的個別教學;強調行重于學的特點和當時新教育改革所倡導的觀點相吻合,符合現代教育的基本規律。除此以外,陳鶴琴的為人、為學都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在求學期間,陳鶴琴常抄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格言警句以激勵自己;他注重教育,后天感化以及環境對人的影響,肯定“孟母三遷”、“染絲說”的合理性。總之,我國古代的教育經驗和教育思想經過陳鶴琴的實踐、過濾和升華,形成了他教育理論的重要基礎。

二、西方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陳鶴琴教育思想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興起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潮有很深的淵源關系。正如陳鶴琴所指出的:“我提倡的活教育是和杜威的學說配合的,因為活教育和杜威學說,其出發點如所走的路子、所用的方法有相似之處。”

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主張教育適應兒童個性發展需要和教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強調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中心,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而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能被人們廣泛接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一思想的反傳統精神,“在當前多種多樣的進步學校中可以發現某些共同的原則:以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反對從上面灌輸;以自由活動反對外部紀律;從經驗中學習,反對從教科書和教師學習;以獲得為達到直接需要和目的的各種技能和技巧,反對以訓練的方法獲得那種孤立的技能和技巧;以盡量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機會,反對為或多或少遙遠的未來做準備……”[6]

陳鶴琴1917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那里是美國新教育的中心,也是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的基地。陳鶴琴親身感受到濃厚的學術氛圍,觸摸到進步教育的脈博。在學習期間,陳鶴琴師從克伯屈、孟祿等人。克伯屈是美國進步教育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杜威的學生。他根據杜威“從做中學”的思想創立了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設計教學法。這一方法重視兒童的主動性,由兒童或兒童與教師根據兒童的興趣與需要,擬出預訂的目的、活動的計劃。在活動中,以問題為組織材料的中心,設計各種類型的活動單元。陳鶴琴將從杜威及其他美國老師那里學來的理論應用到幼兒教育階段,形成了“活教育”理論。這一理論包括三大部分:目的論、課程論和方法論。在目的論中,他提出了“做現代中國人”的五個條件:健全的身體、建設的能力、創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務的精神。從其內容分析,既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又符合兒童自身個性發展的需要,體現出鮮明的反傳統色彩以及對西方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繼承。而縱觀他的“活教育”的課程論和方法論思想,更是直接反映出對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繼承。“活教育的課程是指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學習”,[7]“活教育的教學方法也有一個基本原則。什么原則呢?就是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8]。即強調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中心,以兒童的直接經驗的活動為中心。

三、機能主義心理學與西方測驗理論

重視心理學研究是陳鶴琴理論的一個重要特色。他關注兒童期的意義、運用實證研究總結出兒童的心理特征、有關兒童人格發展等問題,并以此作為解釋與解決有關家庭教育、幼稚教育、小學教育等問題的依據,為中國教育的科學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早在美國留學期間,陳鶴琴就接觸到桑代克的心理學理論,對心理學研究產生了興趣。桑代克是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教育測驗運動的代表人物。其基本觀點是學習的實質就是有機體形成刺激(S)與反應(R)之間的聯結。他明確地指出學習即聯結,心即是一個人的聯結系統。同時,他還認為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關的錯誤的反應逐漸減少,而正確的反應最終形成。對于這一理論,陳鶴琴在其著作中多次作了通俗易懂的分析介紹,并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原則。如:在《家庭教育》一書中陳鶴琴提出:“刺激來得優良,聯念與反應大概也是優良的;刺激來得卑劣,聯念與反應大概也是卑劣的。”[9]因此,“做父母的一方面必須事事以身作則,一方面必須選擇優良的環境使小孩子得到優良的刺激和印象。”[10]在幼稚教育關于習慣的培養等方面,陳鶴琴同樣運用了這一原理進行解釋。

在兒童心理學研究方面,陳鶴琴除了借鑒已有的理論來分析現實教育問題外,在回國后還把西方的測驗理論和方法引入我國,掀起了一場教育測驗運動。對于原因,他曾這樣寫道:“在心理學家伍德沃斯的指導下,我曾選定自己的博士論文的題目為《各民族智力的比較研究》,準備去作一次廣泛的智力測驗,結果雖然沒有成功,可是我對測驗的興趣實始于斯。”[11]除此以外,在留學美國期間,陳鶴琴親身感受到西方科學和研究方法帶給人們的好處,也讓他對測驗理論產生興趣。他說:“算命看相的,規定一個人是適于學商,一個人是適于讀書,這個豈能可靠?……唯今日所欲的心理測驗才是科學的方法,在教育上算是最新的利器。”[12]從1920年陳鶴琴到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教開始,他就開設了心理測驗課程,并先后出版了多本關于測驗理論的著作。從內容上看,這些著作大多來自于陳鶴琴親身的實踐,用我國的實例來說明問題,重視把國外的理論、經驗、方法應用于本國實際,通俗易懂。

綜上所述,陳鶴琴成功地借鑒了西方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并聯系中國現實主動發展了自己的心理測驗,改變了以往經驗式的傳統方法,推動了我國測驗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四、德可樂利教學法

德可樂利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比利時心理學家及兒童教育家。他于1907年在布魯塞爾創立命名為“生活學校”的新式學校,主要由幼兒園及小學組成,招收4-15歲的正常兒童。他以這所學校為基地,長期從事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實驗研究,并取得了成功,成為當時許多學校所向往的范例,吸引了眾多的參觀者。陳鶴琴二十世紀30年代曾訪問過比利時,親自前往德可樂利學校參觀,對德可樂利教學法倍加贊賞,回國后積極予以宣傳和推廣。不僅如此,在他的活教育思想以及關于幼稚園課程思想中也借鑒了德可樂利教學法的一些基本觀點。

作為醫生的德可樂利強調遺傳和環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研究了有機體與環境“融合”的問題,提出了“整體化”的概念。他認為兒童是以他的整體(記憶、思維、推理、表達等)對外界作出反應的,并且在興趣的支配下優先選擇某一事物。依據這一基本觀點,德可樂利提出了他的教學理論。他要求打破傳統的分科體系,把課程的知識分為個人的知識及環境的知識兩大類,再組成教學的單元,并按照單元進行學習。由此可見,陳鶴琴所創立的幼兒園課程的“整個教學法”的基本觀點與德可樂利教學法有相似之處。他明確指出:“整個教學法就是把兒童所應該學的東西整個地、系統地去教兒童學。”[13]以他的“認識龜兔”為中心的主題為例,基本要求是各門學科圍繞“龜兔”而展開活動:先是以真實的龜兔引起興趣,繼以研究龜兔的生理特點、講述“龜兔賽跑”的故事、剪貼龜兔的掛圖等。

如果說,整體性觀念是陳鶴琴對德可樂利思想的間接繼承的話,那么,陳鶴琴在《參觀德可樂利學校報告》一文中詳細介紹的關于德可樂利學校實施教學的三步驟,直接導致了他的“活教育”的四個學習步驟的產生。

德可樂利認為兒童認識一種事物須經過三種步驟:直接觀察、間接聯想、自己發表。陳鶴琴繼承了德可樂利的這一思想,提出了“單元教學”的四個步驟:即觀察實驗、參考閱讀、發表創造、批評研討。首先,實驗觀察是指教學從直接感知入手,通過動手、動眼、動嘴、動耳、動腦,認真觀察學習對象,并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其次,參考閱讀是教師指導兒童帶著觀察中所發現的問題,認真閱讀教科書參考書,鼓勵兒童動腦筋想問題、解決問題;第三,發表創作是教師指導兒童將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中學得的知識,通過活動表現出來;最后的批評研討是讓兒童自己總結,自己評估,自己檢查前三個階段的學習。

總之,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真正像陳鶴琴這樣能建立起系統教育理論的中國教育家并不多見,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前人包括當代人的思想在中國現代教育家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論體系時所產生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2][4][5][10][11][12][13]陳鶴琴全集(第六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16.538.534.534.699.699.638.557.

[3][6][14]陳秀云、陳一飛編.陳鶴琴文集[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398.380.192.

[7]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C].華東師大出版社.1981.6.

[8][9]陳鶴琴教育論著選[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47.

Theoretical Basis of Chen Heqin'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LI Yu

(School of Education 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 Nanjing 210001, China)

篇4

關鍵詞:傳統思想;現代環境;家風家教;方法分析

家風在現代教育的種類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些教育內容,在宏觀上可以理解為一種信念或是一種傳承,許多家庭中長輩對于晚輩行為以及認知上的指導與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家中的長輩與晚輩都非常重視這件事情,代代相傳下去的是整個家庭中的優良品德與行為規范。

1 家風家教的含義

1.1 家風

家風是民風社風的根基,是人生最早的教材,也是人生的基石,在日常生活的涓滴中代代相傳,其傳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化。家規、家訓,不僅可以管理家庭,還是安身立命的標準,也是“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以訓子孫的法寶”,自古就是中國傳統教育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家族世代延續的源泉。二戰前,歐洲學者曾探討,四大文明古國聞名于世,可現在為什么中國一枝獨秀,原因是中國人重視家風建設。家風的體現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家風不同的載體,有的強調耕讀傳家,有的強調孝德立人。雖然各家家風從內容和形式都各有特色,但總有一根向上、向善的主線貫穿其中。總之,“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氣;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心靈,塑造著人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家風不但是教化的標語,還是先輩留給后人立身處世、治家立業的智慧結晶;可以通過一代代家族成員在人生歷程中不斷踐行和傳承下去。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子女教育得好,社會風氣好才有基礎。傳承好家風,既是文化的回歸,也是歷史智慧的挖掘與重建。明學大儒姚舜牧《藥言(家訓,病莫大于病心,故“藥言”為治心病之良藥。):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字被形容成八個柱子。只有堅信并做到這八字,方能成為真正之人。

家風,在傳統的道德思想中,被認為是一種在家庭中進行傳承與遵守的風尚或是作風。是家族通過時代的繁衍與長期積累形成的一種傳統的規矩,在家族的發展過程中,家族成員的行為以及處事方法都可以對這種道德風貌進行體現。與此同時,這種道德,規范每位家庭成員都必須采取嚴肅尊重的態度進行遵守。一個家庭中塑造出來的家風,會對整個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的行為產生非常重要的塑造作用。

1.2 家教

家教即家庭教育,是貫穿人一生的教育,好家教是好家風的保證。家訓:就是家長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對子孫的教誨。清?龔自珍《懷遠王氏族譜》序:“家訓,如王者之有條教號令之意;家訓,以訓子孫之賢而智者,”好家訓是好家風的理論保障。家規:即家庭中的規矩,好家規是好家風的制度保障。

傳統的家庭模式中,家教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個好的家教氛圍,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以及日后的行為習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傳統的家教思想是以培養健康的人格為主,講究誠實善良守信等。這些信念的內容,對一個人的行為產生了規范上的約束。傳統的家教思想內容,對于人的成長以及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中,對于人們幼年時期的教育效果最為明顯,家教上的思想內容主要體現在家訓和族規中,家規在內容上多涉及一些孝道文化。主要的內容是尊敬師長、孝敬長輩等。這些傳統美德的產生,讓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有了非常穩固的文化根基,不僅需要我們傳承下去,更需要注入時展的活力與表現,在傳承過程中,讓這些家教內容得以發展。

2 現展模式下的家風家教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我國社會發展運行的制度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制度的更替,導致許多傳統大家族發生解體。家族模式的解體也致使傳統家風家訓上的內容不再適合現代的時代潮流。但是,傳統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在在現在發展模式下的家庭中,仍然具有一些借鑒意義。通過與時展環境的結合,在傳統思想的基礎上,注入了新時代所賦予的活力以及新鮮度。

2.1 培養原則上的改變

時代在不斷發展運行過程中,許多傳統的思想在現時代已經不是特別適用。但是,以孝為本的思想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地位。當代青少年在道德素質的培養上,依然需要以尊長愛幼為基本準則。與此同時,現代家庭在對家教的內容進行宣傳教化時,應該從細節上開始注重培養,想要現代公民在家庭成長氛圍中獲得良好的道德素質培養,就必須從小事抓起,只有這樣才能從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得到終身受益的素質培養。

2.2 內容上的改變

在家風家教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以往傳統的孝道教育已經,不太適用于在現代的化成長環境中的青少年。因此,家庭在為青少年的成長環境進行塑造時,首先應該將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核心處理,將傳統教育過程中的有利成分保留,那些不適用于當代的,愚鈍的思想進行剔除處理。例如,“百善孝為先”,指的是人們日常行為規范過程中如果連自己的父母以及長輩都無法做到尊敬上的原則,那么即使這個人擁有善良勇敢等良好的品德,依然算不上是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但是古語中還有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句話的前半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但是后半部分是傳統思想遺留下的劣根,在現代婚姻關系模式中有很多家庭崇尚“丁克”理念,就是說夫妻雙方在達成協議的情況下,選擇不撫育后代,因為當今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處于比較完善的水平,所以很多現代社會的年輕人已經不需要通過撫育后代的方式,來讓自己的晚年擁有經濟或是贍養上的保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思想與現代家風家教大致的總體方向是無法進行改變的,也就是說傳統思想中的精華在現代仍然適用。只是有些小的細節或是方面,無法跟現展迅速的社會氛圍達成一致。在對我國青少年進行思想教育時,應該與社會現實相結合。將傳統思想中的精華,繼續讓青少年傳承下去,與此同時,也要注入,現當代的思想活力,與新時代所賦予的新內容。不斷增強孝道的實用性和凝聚力和感染力,將優良的傳統孝道文化繼承到底。青少年要做孝德文化的繼承者,發揚者和引導者。使孝德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王t.傳統節日的現代困境及其破解途徑[J].中州學刊,2014(09).

[2]杜飛進.中國現代化的一個全新維度――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社會科學研究,2014(05).

[3]智.社會主義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協同發展[J].重慶社會科學,2014(08).

篇5

關鍵詞:院校 教育改革 生本初探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7-0067-01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在教育教學改革的號角下,高職教育呈現多樣化趨勢。在如此轟轟烈烈的改革呼聲中,我們該如何正視傳統與創新的對接,在仍然以考試作為衡量人才標準的背景下,如何發揮教育的優勢,進行有效的改革,是社會關注的問題。因此,以“人”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論在高職院校教育改革中的運用,是值得探討的熱點話題。

一、生本教育理論在高職院校教育改革中的地位

1.生本教育為高職院校教育改革提供目標與動力

現在的高職教育是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下的職業教育,時代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遠非以往任何時候所能比擬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的競爭歸跟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改革勢在必行。同時,改革更是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深入發展的源動力。高職院校學生生源往往被認為是高考的失敗者,以我所在的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錄取學生為專科第三批次,錄取分數線僅為220分。大部分學生理論基礎薄弱,文化素養不高,如果按照傳統“以師為本”的教學理念,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要突破傳統教學的桎梏,尋求適合自己的教育理論。自2009年起,我院嘗試開展“智能化生本教學”的改革,4年以來我們從最初的盲目模仿,到后來的反復研究調整,再到現在的初步成型,給學院帶來了干事創業的激情和前所未有的活力。基于此,可以看出生本教育可以為高職院校教育改革提供的目標和動力。

2.生本教育理論是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實現的途徑與保障

生本教育理論是現代教育理念的體現,它的主要思想表現在:(1)人具有發展的無限的可能性,教育應充分發揮人的潛能,而不是壓抑人的潛能。(2)人有發展的需要,渴望實現自我價值,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大內在動力。(3)人具有學習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順應人的天性,使人在學習中感受到成長的喜悅。(4)尊重、信任和愛是教育成功的“秘訣”。生本教育理論在與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結合中不斷地發展完善,形成自身新的特點,也為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實踐提供了支持與保障。

二、生本教育理論在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實踐中的幾點思考

近年來,我院嘗試將生本教育理論運用到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下面我結合自身所教授的《大學語文》課談一點自身的思考與感悟:

1.生本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個體差異教育

關注學生個體比關注書本重要。我們應該回到最初的本真:用心“讀”每一個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必須充分尊重和充分依靠每一個學生,無論他是否有優異的成績。相反的,實踐證明,往往在課堂上表現活躍的是中間力量。成績優異的學生通常充當智囊團的角色,為為團隊出謀劃策,成績落后的學生充當助手,在小組里面擔任協調員的角色。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角色,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讓整個課堂沒有一個“多余”的角色。我記得曾經有這么一個學生,學習成績在班里是最后的,入學以后表現出“自卑”的情緒。但是他作為小組的記分員,他的細心和認真是有目共睹的。在這個團隊里,他明白沒有被拋棄,他很重要。后來,我因為他在組里的優秀表現,把收發語文練字本這個工作交給他,沒想到他的自信心被逐步的激發出來,不只是出色完成本職工作,還額外為班里制定了一套詳盡的練字批改規則,規則制定的十分細致和全面,很多細節都是我沒有想到的,同學們也因此十分佩服他,從此之后,他變得陽光、開朗,學習成績也在穩步上升……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在生本教育中,課堂變成了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更多的潛能被激發出來,

2.生本教育是面向社會選拔的探究能力教育。

幾年前,一位朋友問生本教學的專家郭思樂教授:“什么是教學?” 郭教授回答說:“如果你告訴學生,3乘以5等于15,這不是教學。如果你說,3乘以5等于什么?這就有一點是教學了。” “如果你有膽量說:‘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學了。這時候,打瞌睡的孩子睜開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學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他們就用各種方法,來論證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個3是12,再多加一個3,是15;數一數,5 個3是15,等等。” 這一段小小的對話,閃爍著郭思樂教授“生本教育”理論的智慧之光。

很多時候,教師還是以權威者自居,受“師本”根深蒂固的影響,固執地專注于知識點的全面,恨不能竭盡所能地將自己的所知全部傾注給學生,這也是教師的本能。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往往使學生機械被動的接受命令,而抹殺了學生的創造力。

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這樣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3.生本教育是面向教師專業提升的雙向教育。

一種改革的背后是無數個人無數個日日夜夜的鉆研與思索。教育教學的改革必然帶來對教育的重新審視和思考,帶來對實施改革的精心部署和調整。參加工作這最初的幾年,我感受到了改革帶來的壓力和成長。對我們新教師來說,初出茅廬,很多需要重新定位和適應。也許,在別人看來,這個時候,“拿來主義”會更簡單有效。我們卻艱難的走著一條改革之路。但正是因為這些“困難”,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實現小組合作的高效、如何對小組合作進行科學的評價、如何保持學生對生本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命制合適的前置學案等等……一路走來,我們在反復的研究和探討中成長著,我們感謝改革,它不僅帶來課堂的高效,更促進了我們的專業成長。

總之,在我看來,教育的改革不是筆走龍蛇的一蹴而就,而應該是畫龍點睛的恰到好處。適合學生的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改革也正是在這條路上不斷地探索著。

參考文獻

[1] 葉萍.生本教育的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J].現代教育論叢,2011.

[2] 劉榮飛.論生本管理的內涵與實施[J].交通職業教育,2009

篇6

關鍵詞:女性主義教育學;高等教育;創新能力;課程改革

作者簡介:胡涌(1959-),男,彝族,云南昆明人,北京林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章軼斐(1986-),女,江蘇無錫人,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2-0031-02

隨著國際間競爭的激烈展開、我國現行制度的不斷改革,社會面臨的挑戰越來越艱巨。推陳出新已經成為時展的必要途徑。同志曾經提出“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高校作為培養國家高層次人才的園地,更應當順應時代的需要,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放在教育目標的首位。但是由于諸多因素,我國高等教育一直忽略了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缺少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引導,導致我國大學生普遍創新能力不足的狀況。

一、大學生創新能力缺失的原因

創新能力是指提出不同于前人或在前人基礎上有改進的新理論、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造成我國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缺失,本文認為主要原因可以總結成以下幾點:

1.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內容

我國“重知識傳承、輕知識創造”的傳統教育是以傳授已有知識為目的的教育模式。[1]在教學內容上,我國高等教育一直以教材為模本,知識和技巧照本宣科,教學知識更新緩慢,理論與實踐接軌較少,使得學生的思維被限制在教材中,缺乏對社會現狀的了解;在教學形式上,以教師講解為主要形式,教師掌握課堂的主導權,將知識用一種不容質疑的態度灌輸給學生。學生作為課堂的“客體”,始終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堂沒有留給他們任何思考和質疑的空間,限制了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造成學生思想的依賴性。這種教學模式長期存在也體現出我國高校教師自身創新意識的缺乏。

2.單調的考核方式

現在大學課程內容豐富多樣,但是考核方式比較單一。卷面筆試依然是目前大部分課程的主要考核方式,大學生負擔著沉重的考試壓力。然而考試分數只能考查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創造能力。“一紙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帶來的是學生對死記硬背趨利性的依賴。提交論文也是運用較多的考核方式之一,但是學生對論文的認識和態度存在各種應付的現象。

3.缺乏培養創新能力的平臺

許多高校開設多種培養創新能力的課程,并舉辦各類創新設計大賽。但是目前這些課程活動仍沒有納入教學的主流體系。同時,以、獲獎、申請專利等固定標準來衡量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績效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大學生對科技創新活動的功利性追求。[1]高校缺乏培養創新人才的氛圍,學生缺乏開拓創新思維的機會,兩者互相促進,不能解決大學生創造力缺失的根本問題。

可以看出,大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主要依靠課堂教學內容、方法的啟發以及長期的思維訓練。[2]思維訓練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可以解放大學生受到限制的思想,發散學生的想象力,拓展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高校想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就需要建立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為目標、一種具有顛覆性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二、女性主義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和主要特點

隨著婦女運動的發展興起,女性主義研究(feminist research)對當今人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女性主義教育研究(feminist research in education)逐步興起,它與后現代主義思潮合流逐漸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教育思想,為現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頗具建設性的知識基礎和思路,這對我們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也具有重要的借鑒啟發意義。[3]

女性主義教育學又稱為女性主義教育論,是近三十多年發展起來的教育思潮。女性主義教育學用女性主義的觀點和視角研究教育問題,詮釋教育目的,參與教學過程。它既是一種對傳統男權知識體系批判的宏觀方法論,也是一種可以滲透到具體每一節課、關注每一個學生細致的教育辦法。

女性主義教育學同樣存在很多不同的思想流派,雖然不同流派之間的理論觀點和論述各有不同,甚至相去甚遠,但是消除社會性別偏見、追求教育中性別平等的大前提是一致的。女性主義教育學的關鍵論點是:

(1)批判傳統教育中存在的性別偏見。女性主義認為,教育一直以來存在性別偏見。教育中的知識體系和框架都是建立在男性經驗基礎上的,尤其在教材中更是充斥著對女性的不公。女性主義教育學致力于消除教育中的性別歧視,期望教學可以成為實現社會性別公平的重要途徑。[4]

(2)強調賦權。女性主義教育學主張在尊重每一個學生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建立平等和民主的師生關系,重視在傳統的教學中被忽略了的群體和階層的聲音和經驗。[5]課堂教育還關注經驗和強調學生參與,主張賦權于學生,讓學生放開自己的聲音和思想。

篇7

【關鍵詞】班級管理;以人為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養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作為班級教育的主導者班主任,應有意識地用富于啟發性的工作方法去營造積極的氛圍,創設良好的環境。使學生養成自我教育的習慣,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一、確立學生是班級的主人,班級屬于每個學生的觀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從主體教育論出發,現代教育觀強調要讓學生學會做主人,教師必須先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再加強學生自身主體意識,通過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來展示學生主體人格。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縛,學生已經習慣于做一個在家服從家長,在校順從老師的乖孩子,但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按傳統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乖孩子已遠不能適應時展的要求。因此,教師不僅要自己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思想,更要幫助學生擺脫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真正成為教育主體。

學生入校后,在我的參與與引導下,同學們精心設計并開展了“我愛我家”、“我是班級的主人”、“學會感恩”“偉人的故事”、“我要成為怎樣的人”等一系列主題班會教育活動,班會上同學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我因勢利導,教育學生懂得:學校是你們的,班級是你們的,你是自己的主人,從而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在召開班會的過程中,引導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共同實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次次成功的班會,不但使班級形成了正確的輿論,而且使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上了新的臺階,使每一個班級成員都獲得自信、增強自主意識。

二、競爭上崗,建立一支負責能干的班干部隊伍

魏書生老師說過,“班級要實現管理自動化,先要培養一批熱心于班級工作的干部”。是的,一個成功的班集體,必須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隊伍。班干部作為聯系班主任與學生的橋梁,其整體性的好壞往往能夠決定一個班級的精神面貌與風氣。我在班級建設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班干部上任,采取競聘上崗,通過自薦或推薦、民主評議、競選演講三個步驟產生,讓學生民主推選出他們心目中的榜樣。一旦班委會組建完畢,就要充分的放權給他們,同學的文明禮儀,他們自覺督促;班級圖書角、生物角,他們自己管理;班級的衛生角,他們自己整理;班級的學習、紀律、衛生,他們自己評比。并在每周五的第八節課召開例會,總結本周工作,計劃下周的工作。就連每周一的班會,除了傳達一些學校的要求以外,基本上我每次都只是列席會議。制定會議內容,主持會議,甚至表揚先進,找出不足,也完全由班委會負責。在這個過程中,我并非真正不管,而是仔細觀察,發現其中的問題及時處理,并定期進行總結和表揚,以增強班委會成員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三、讓每位同學都參加管理,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

在一個班集體中,要注意避免出現總是讓一部分人去管理、支配另一部分人的狀況;要通過干部的核心作用,吸引和帶動所有集體成員積極愉快地參加集體活動,讓每個成員都感受到集體的榮辱和個人息息相關,從而自覺地產生對集體的責任感和榮譽感。特別要善于發現和培養群體中新的積極分子和骨干力量。在一個班集體里,班級的積極分子越多,集體的自我教育作用就越大,集體的發展水平就越高。因此,班主任必須想方設法構建學生自我管理體制,為學生設置多種崗位,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上崗“施政”,有服務同學、鍛煉自己、表現自己、提高自己的機會。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建立了開放的、民主的,讓每個學生參與的班級管理體制——設立“值周班主任”,值周班主任由班委會以外的其他同學輪流擔任,任期為一周,在這一周當中值周班主任早來晚走,負責班級一周的常規管理。比如,學習、紀律、衛生情況的評比和監督,作業的檢查與收發,還要監督和協助班委會的工作,主持召開班會,以及編寫《班務日志》等等。很多同學的值周班主任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

當“值周班主任”的過程,既是為同學們服務的過程,也是教育同學們的過程;既是提高能力的過程,也是教育自己的過程。劉振同學在擔任值周班主任之后,學習十分積極,原來好動的毛病也已經改正了。他談自己的體會說:“我原來愛打鬧,但不改掉自己的毛病,怎么好意思去管別人呢? ”學生班主任“制度的設立,可把教育者對學生的要求較好地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意識和行動,變”別人要“為”我必須這樣做“,從而增強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制定嚴格的班級管理制度,建設優秀的班集體

篇8

論文關鍵詞:生命 教育 生命性教學

論文摘要:在技術統治一切的時代中,教育封閉了通往靈魂之路,對生命的異化和漠視使教育迷失了方向,離生命的原點越來越遠,一個呼喚教育回歸生命,以人為本的時代已經到來。文章基于對生命與教育關系的理性探索,探討生命性教育教學的理念、特點,并努力探索出一條生命性教學的實踐之路。

人是由自然生命和價值生命所構成的,無論是自然生命的發育,還是精神生命的成長都離不開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正如哲學家康德所說,“人是唯一必須接受教育的造物。人只有受過教育,才能成為人。”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已然成為一種“工具”,對教育的關注不是因為人本身的需要,而是因為社會的直接需要,為培養社會人而存在。這種工具主義的思維方式導致功利主義教育盛行,造成了生命意識的缺少。

生命性教學理論的提出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突破,該理論在認識到生命與教育關系的基礎上,提出有效、可行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在理論上將生命教育的理解上升到新的層次,而且在實踐上也探索出具有創造性和有效性的教學策略。以下將首先從生命性教學的理論基礎出發,并對生命性教學的特征和實踐性進行探討。

一、生命性教學的理論基礎

縱觀教育的歷史發展進程,面對傳統教育留下的一系列漠視生命的弊端,新世紀的教育迫切需要一個以人為本,為人自身發展,體現人的生命意義的教育理論。生命性教學理論的提出正是滿足了現代教育的需要,也由于中西教育歷史上對生命本性的尊重,使整個生命得到全面發展,為生命性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1.西方教育思想奠基。古希臘哲學確立了人的理念,強調對人的尊重,并使其充分發展。他們認為知識的種子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自己發現真理,如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柏拉圖的教育引發潛能說,亞里士多德把教育看成一個內在發展的過程,是自我展開和自我實現的過程。14~17世紀的文藝復興把人從中世紀的經院教育模式解放出來,贊頌人的偉大,提倡人的尊嚴,反對禁欲主義,尊重人的個性,走向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的教育是對生命的第一次追尋,他強調教育按照人的天性,促進人的自由和諧發展。另一個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就是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他提倡教育要順應自然,培養反封建的“自然人”,主張根據兒童的特性實施教育。自盧梭的《愛彌兒》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關注兒童當下的教育再到美國進步主義教育思潮中,杜威在《明日之學校》中關于“教育即自然發展”的理念,實現了尊重人權到尊重童權的過渡。六十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教育是以馬斯諾和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潮為先導的,是以“完整的人”的發展為基本的價值取向。在充分發揮潛能的基礎上,實現豐滿的人性,強調人要理解自己和他人,并與他人友好相處;強調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強調人向自我實現的發展。這種教育將幫助人盡其所能成為最好的人。人本主義體現了教育對完整生命的復歸,對個體自由的訴求,對生命的個性呼喚。

2.中國教育思想探索。中國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所表現的思維方式更整體偏重人文倫理,就教育而言,由于封建制度和宗教法制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教育不及西方,在關注個體,關注自由和個性上受到壓制。但是在歷史上百家爭鳴的先秦時期,群雄爭起的多元文化,影響至今的是儒家和道家文化,儒家思想以孔子為先導,其中,孔子因材施教、啟發式教學、學思結合等都是主體教育的成功實踐。如果說儒家是通過倫常禮教來規定生命的內涵,那道家就是將人性與自然融合在一起,認為生命的本質不是外在的規定,而在于他的自然本性,教育就是把生命置于自然的背景下,使其自然本性自由發展,這就是道家的“無為而治”。

近代受資產階級革命影響,推翻封建制度,從根本上為教育發展人的主體性、關注自我和生命提供了保證。在近代教育史上主張個體生命自由發展的教育家有、陶行知等。通過自由個性的教育,培養完整的人格,在教學上尊重思想自由,順應個性發展,在辦學上追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陶行知在留美歸國后,借鑒和揚棄其老師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論,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合一”。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在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本上改變了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生存方式,教育要“以人為本”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內教育研究在20年前才開始關注個體生命。“讓學生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課堂中極力引發學生的主體性,成為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的共識。其中,葉瀾教授的《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的命題,從生命的動態生成角度,給主體教育作了新的闡釋。該文指出突破“特殊認識活動”的傳統框架,必須從更高層次——生命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這包括:①是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②課堂教學目標上應該關注生命的全面發展,即認知和情感的協調發展;③課堂教學蘊含著極大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學過程不應機械設計,而應具有生成性。

二、生命性教學的特征與實踐探索

生命性教學是生命化教育在課堂教學上的實踐表現形式,其特征表現在對生命的敬畏,對兒童的尊重,對生活的關注和對人文環境的關懷。

1.敬畏生命,讓教學體現生命意識。由于生命具有兩重性,人是意識動物,為意義而存在,然而沒有生命的存在就談不上生命的意義。對生命的關注首先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保護生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培養,還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學生尊重生命,學會關懷他人,并與他人相處。生命性教學的目標,基礎是教人珍愛生命,更高層次則在于教人體悟人生的意義,追求人生的理想。生命性教學是知識、智慧和人格教育的統一。把知識歸結為創造性的智慧,把智慧歸結為時時處在價值抉擇中的人的靈動的生命。

2.解放兒童,讓課堂體現生命關懷。所謂解放兒童,就是要在教育中樹立正確的兒童觀,一方面把兒童當“人”看,教育過程尊重人的特性,另一方面,把兒童當“兒童”看,承認童年生活的獨特價值,讓他們的生活充滿童真、童趣。兒童的天性是自由活潑的,現在嚴肅的課堂紀律讓生機勃勃的課堂變得死氣沉沉,學生課上正襟危坐,課下狂亂反叛。猶如彈簧,壓得越低,釋放后反彈得越高。今天解放兒童的任務應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吧兒童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其次,課堂規訓不應成為阻礙學生自由思考和創造的障礙,第三,讓兒童走出成人世界,活在當下,尊重他們身心的自由發展,不要將成人的意志強加在兒童身上。

3.融入生活,讓教學充滿生活情境。關注學生個體生命自由成長的教學,必須在生活世界中進行。個體生命的發展不在抽象的科學世界,而在富有韌性的完整生活世界里。課堂教學不應只是將死板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沒有生活聯系的知識對學生是沒有意義的,更不能真正理解掌握,因此創設生活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做中體驗學習的樂趣,還學生一個豐富多彩的童年經驗是十分必要的。“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要融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也要融于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這就是情境的價值。”

4.人文關懷,讓教學評價以人為本。功利性教育的盛行導致教育成果的評價也具有很明顯的目的性,“以分數論成敗”的觀念依舊可以說是目前我國教育中存在的主體性缺失和情感性缺失等弊端主要的根源。因此,努力探索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就顯得極為重要。需明確的是對教師和對學校的評價源于對學生的評價,應著重探索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在具體評價學生時,評價的內容要向著多元化方面發展,既要重視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也要重視學生日常行為中所反映的道德品質、興趣愛好、特長等其他方面潛能的發展。此外,還要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的考察。

新世紀初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育要滿足兒童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促進他們和諧發展,教育從關注社會,作為服務社會的工具,到關注人,作為人的發展的自覺需要;從關注知識、能力、情感單一的發展到關注讓人的身心完整的發展,不斷的實現向生命的回歸。生命性教學理論作為一個新的突破,將對新課程改革注入一股強心劑,對教育工作者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1.

[2]劉德華.讓教育煥發生命的價值[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劉濟良.生命教育論[M].杭州:浙江大學教育學院,2002.

[4]葉瀾.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篇9

一、轉變教育思想,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從主體教育論出發,現代教育觀強調要讓學生學會做主人,教師必須先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再加強學生自身主體意識,通過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來展示學生主體人格。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縛,學生已經習慣于做一個在家服從家長,在校順從老師的乖孩子,但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按傳統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乖孩子已遠不能適應時展的要求。因此,教師不僅要自己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思想,更要幫助學生擺脫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真正成為教育主體。

在實踐中,筆者通過組織一系列“小主人”活動,如“我是班級小主人”、“我愛我班”、“我為班級添光彩”等班隊活動,告訴學生自己是班級的主人,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建設學生自主管理型班級打下了扎實的思想基礎。

二、改革班級管理模式,建設學生自主管理型模式。

現在的班級管理,班主任大多事無巨細,一統到底,形成了老師怎么說,學生怎么做,即使班干部其定位也只是老師的助手,如何把班級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必須改革現在的班級管理模式。對此,筆者作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改革班干部選舉辦法。以前,班干部通常由老師指定,或老師提名學生選,或者直接由學生無記名投票產生,雖然后現兩者也屬民主選舉,但學生頭腦中有一種定勢,即老師經常表揚的一定是好學生,是班干部,形成了每年選出的班干部總是那幾個成績好的好學生。在實踐中,筆者采取了學生競選的形式,只要自認為哪個職位適合你即可參加競選,每個候選人進行一周左右的實際工作,展示自己才華,然后由學生投票決定正式人選。通過參與競選,使學生有了自我表現的機會,有了獲得成功的機會,使一些成績不太優秀但工作能力強的學生脫穎而出,更使成績優秀的孩子也注重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質與能力。

其次,改革了班級干部設置體制。筆者在實踐中,把原來的幾名班委擴充厲班級委員會,設正、副班長負責,在班級委員會下設學習部、體育部、勞動部、宣傳部等,開展日常管理工作,各部除設部長外(部長由選舉產生),部長還可以按需招聘助理、干事等,這樣可以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活動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精神,鍛煉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使更多的學生在班級管理活動中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再次,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筆者通過在班級委員會外,另設一個獨立的紀檢部,其組成人員由學生輪流擔任,以監督、檢查班級委員會的工作,如果學生對班級委員會、各部工作有意見,可以向紀檢部進行投訴,由紀檢部進行調查處理,并作出匯報。這樣,使學生在行使班級管理權力的同時,更感到了一種責任,一種制約,一種監督,從而不斷完善其工作。

最后,引入競爭機制,增強危機意識與合作意識。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讓學生在班級管理中參與競爭,可以使學生在競爭中既培養了競爭意識,又提高了競爭能力,同時養成了學生自強自立,自信向上,堅韌頑強的品格。通過期末述職考評、末席淘汰等方法,使每個參與管理的學生有一種危機感,使他們知難而上,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同時,在競爭中,更強調一種合作意識,使他們看到只有合作起來,團結起來,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績,使學生能嘗試建立一種民主、合諧、平等的人際關系,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創設自主管理氛圍。

由于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能力畢竟有限,因此,教師要注意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及時指導學生的工作,為學生創設自主管理的氣氛,引導學生積極開支腦筋,想辦法,根據班級特點,能動地、自主地進行工作,做好自己主管的工作。如果教師要么包辦代替,要么放任自流,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也不利于建設一個自主管理型班級。

在實踐中,筆者要求學生各司其職,各部在班級委員會的協調下相互合作,每開展一個活動,作出一項決議都要集體討論,在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情況下形成最終方案,再由班級委員會向教師匯報。一般情況下,只要沒有大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按既定方案去完成工作,即使有不周之處,也可讓學生從中汲取經驗教訓。通過四年的努力,現在學生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班級工作有了很大起色,學生真正感到自己成為了主人,初步建立了一個學生自主管理型的班級。

篇10

一、信息化建設發展現狀

觀念陳舊滯后,難以發揮教育作用。雖然國家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質教育,實現校園信息化,但應試教育的影響卻根深蒂固,不論是教師、學生還是家長,對一門課的重視程度往往取決于在中考、高考當中所占的比重。他們關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質”。部分教師信息技術教育理論匱乏,信息素養不高,對現代教育意識和現代教育觀念缺乏了解,難以發揮出教師的引導作用。有些學校管理者對信息化建設認識不到位,只注重硬件建設,不注重綜合應用,更談不上信息化建設中的理論水平及技術水平。

硬件配備失調,無法滿足教學需要。在我國西部地區,信息基礎設施落后,計算機普及率低,網絡設施不健全,這些問題制約著我國西部地區小學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據調查,相對而言條件比較好的學校:均存在學校人數多,計算機數量少的現象。

信息技術欠缺,整合力度明顯薄弱。校園信息化的最終目標是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師,服務于家長,服務于社會。學校應建立基于ODBC數據源接口的網絡辦公系統,整合網絡資源,最大力度實現校園無紙化辦公。應根據現實使用需求,給用戶分配級別權限,不同級別對應不同的使用權限,這樣更方便學校各部門進行不同級別的管理與維護,從而高質量、高效率地為各個部門日常辦公、通知、文件學習、WEB信息、信息傳遞等服務。

信息資源匱乏,沒有建立完善的資源庫。好多學校在平時積累了一批基于網絡的教育教學資源庫、素材庫和社會急需的網絡課程與教學課件。但是,這遠遠不能滿足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是資源庫的整合不夠完善。其二是資源的可用性較差。其三是資源的更新較慢。其四是缺乏成功的資源。

二、學校應建立基于web的校園管理系統

鑒于以上認識,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嘗試應用創新的方式構建基于Web的學校管理系統,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信息化管理體系,以此整合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為一線教師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以促進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下面對學校管理系統做以簡要介紹:1、教務管理模塊。教務管理模塊應根據本校實際,建設適合于本校的教務管理模塊,應有較強的拓展功能,主要完成學校教務處事務管理工作。2、學生學籍管理模塊。學生學籍管理模塊主要應由新生入學、學生基本信息、內在外學生信息管理、畢業生信息等功能組成,同時也應有較強的拓展性。3、學生成績管理模塊。學生成績管理模塊的建設應對當前學期全校所有班級的每次考試的各科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快速獲得標準統計和優秀率、及格率、平均分、標準差和分數段統計等分析統計數據。主要有任課教師單科成績管理:即任課教師對所教班級的當前學期各次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和管理,還可以做到由平時考試、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通過給定的比例計算出學期總評成績,并獲得學生的成績曲線。4、教工管理模塊。教工管理模塊建設應包括教工基本信息管理:教工的基本信息、個人簡歷、家庭情況、獎懲紀錄、任職情況、業務活動、文章發表情況、業務進修情況、先進事跡以及工資信息管理。教工基本信息查詢、統計:按姓名、性別、工作部門、民族、職務、婚姻狀況等信息對教工信息進行查詢統計;按部門、專業技術職務/職稱、學歷、政治面貌等不同標準對全校的教職員工進行查詢統計。5、校園資產管理模塊。校園資產管理模塊主要包括:一是固定資產管理,主要內容有校園固定資產的登記、折舊、報廢、遺失等標準固定資產報表管理。二是實驗設備管理。主要按照部門、年級組、科目等信息對實驗設備進行登記、折舊、報廢、遺失等管理。6、校長查詢模塊。校長查詢模塊主要包括教工信息查詢、綜合測評、學生學籍信息查詢、學生基本信息、成績、獎懲等情況進行綜合統計查詢,同時還應包括對學校固定資產、實驗設備等校產進行綜合統計查詢。7、圖書管理模塊。圖書管理模塊應包括圖書入出登記庫、借閱管理、圖書查詢、編目管理、讀者管理等功能8、學生家長查詢模塊。學生家長查詢模塊應具有學生基本信息、學生成績、學生在校情況、學生榮譽、學生職務等信息的查詢功能。9、資源管理模塊。資源管理模塊建設中的教育資源不僅要有教學素材,還要有一些教學輔助網絡程序;不僅要有純教學資料,還要有教學課件、教案、試題、教育論文和電子圖書等;不僅要有文字、圖片等普通的靜態資源,還要有視頻、音頻、動畫等實時播放的動態資源。資源庫中如果積累了這些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就可以極大地方便教師和學生選擇合適形式的資源為教學和學習服務。10、校園信息模塊。校園信息模塊主要有校內新聞、行政辦公通知信息、教學信息、課外活動信息等功能。11、系統維護模塊。通過以上模塊的建設,整理并且規范了學校日常工作包括的大多數主要事務,實現了學校日常辦公、教學和科研管理及家校互動平臺的需要。考慮到學校日常工作需要的方便、快捷性,學校管理系統工作流程也與之要基本相似,并且在系統的開發過程中要考慮到系統的擴展性,為在職教師提供系統拓展功能,并根據學校的需要進行適當的改進,以更方便的窗口面向學校。

在開發學校管理系統時,要根據學校情況,結合實際,對系統數據庫的主要存儲過程、系統的數據庫創建,以及數據庫的連接等進行設計,在數據庫操作上要使用存儲過程實現對數據的安全操作,要將安全控制集中到主頁面去處理,并且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安全定制,在用戶角色的分配管理上,操作任務權限應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