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習管理范文

時間:2024-01-23 17:56: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實習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育實習管理

篇1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建立于一套價值理念基礎上的應用型專業,其實習教育方面長期以來一直倍受專業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就其資源允許的范圍內,對實習教育模式在不同的層面、程度和規模進行了很多大膽的嘗試和積累,取得不少成果。本文就在這些成果與筆者初步嘗試基礎上,提出當前社會工作實習教育的關鍵之一——在于建立和完善實習基地及其督導制度。

筆者認為在當前大部分實際工作機構只是“準社會服務”的情況下,社會工作專業實習要達到其實習目的是困難的。解決此困難的途徑之一是先協助機構逐步轉變成“專業的社會服務機構”,并建構一套督導制以保證學生實習質量。在專業人士和資金缺乏的情況下,應采取靈活、變通,多方挖掘資源,結成一個政府、學校,和國內外非政府組織及教學團體的三方面“伙伴關系”。針對某一機構的特性和環境,在介紹其它國家和地區的工作方法下,共同參與合作,總結以往經驗,使機構自身得以發展的同時,也成為一個真正開展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教學與科研基地。從而以點帶面地促進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

—————————————————————————————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專業實習一直是其專業教育和發展的薄弱環節。雖然學生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參加實習,因學校而異,到政府的社會福利機構和社區開展實習的,其形式或并列式、或分散式、或集中式、或混合式,學生都以不同程度獲得一定的鍛煉,但遠遠不能達到實習目的即與目標人群工作相關知識,方法和技巧以及態度的獲得。這里的問題有許多共同之處,即:人力問題,經費的困難,以及與實習機構的關系等。缺乏足夠的數量、受過社會工作與社會工作實習督導訓練的老師和經費的缺乏限制教學工作的進行(馬鳳芝,1996);實習機構對實習者的限制使得后者難以全面進行實習,不能獲得全面的實習經驗和技巧(史鐵爾,1998)。而目前大多社會服務機構,就其工作性質來說只是“準社會服務機構”(馬鳳芝,1996),工作人員雖然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指導學生的方法是零散、隨意乃至欠缺指導技巧和意識的情況下,要把其經驗有效地傳給學生也是有限的。更不乏有一些工作人員對自己的工作缺乏認識和應有的態度,其工作的方式會給實習的學生起負面的作用。

為解決以上問題,不少專家和學者不斷在研究并通過實踐以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有效實習方式和原則。其中包括:

1.大量培訓合格的督導教師,這里包括送到香港和請到內地來培訓

(夏學鑾,1994),(阮、麥,1996),(吳溫淑芳,1996);

2.向政府倡導以獲得其社工教育經費的投入;

3.建立政府(民間)社會工作部門(機構)與社會工作教育訓練學校間的伙伴關系。達到教、學相長,教育與實際工作相互促進的目標。(馬鳳芝,1996)

4.在實踐中總結出一系列的原則,如:實習就近原則、專業相實原則、互惠原則等(陳、蘇,1994)。

以上的方法和原則對推動中國的社會工作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筆者認為有其局限性。就向政府倡導獲得社工教育經費來看,倡導歸倡導,但真正落實恐怕還有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是不能停止的。發展與海外發達地區(如香港)社會工作教育的合作已進行了十年有余,其中人員培訓和資料引進都作了很大的貢獻。但就其范圍來看恐怕局部性高于全面性。誠然,追溯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與社會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密切相聯的特點,社會工作專業在中國大城市和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地區得以先發展起來是符合其發展規律的。但中國現在經歷的社會轉型卻是覆蓋整個國家和社會的每一個層面。所產生的社會問題是跨地區的。因此,經濟相對滯后的地區應針對其地區特點,充分開發和利用有限的資源采取主動和變通等多種渠道來發展社會工作的實習教育事業。

同政府機構結成伙伴關系,是中國社會工作得以發展的必要前提條件。但在結成了伙伴關系后,機構可以提供實習場所,但是否能讓學生得到專業實習卻是問題。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多機構屬于政府的職能部門,工作方式方法有異于社會工作專業。雖然不同的機構因領導對其工作的認識以及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在其工作經驗積累有所不同,但都需對其經驗進行總結并得到理論方面的升華。按理學校的社會工作教育者可以協助把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但由于目前教育者們大部分是從其它專業轉向而來,既缺乏理論學習,也缺乏實際工作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去研究指導實際工作是明顯不合適也難于勝任的。

為了解決上述“兩難”的問題以應對專業社會工作急需在中國發展的要求,筆者認為應把國外和海外資深的社會工作專業人士邀請進這個“伙伴關系”中來作為參謀,從兩方的合作關系發展為三方的合作關系。以機構和社工教育為主體,機構為舞臺,專家為參謀。通過三方面的合作努力,把機構準備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服務機構”,從中物色實際工作的督導員,與教師實習督導配合,建立一套完整的督導體制。

顯而易見,要達成這樣的“三方伙伴關系”是有一定的困難,需要長期艱辛的努力。但就筆者的初步嘗試看來,這不是不可能的。社會日益開放、改革的深化、發展要求所帶來的壓力以及專業社會工作被社會,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從事社會福利工作干部所認識都為機構與學校結成伙伴關系的可能提供了有利條件,但“第三方面”參謀角色的引入有一定的難度。這里社工教育工作者需要做不少組織聯系、協調、說服、論證的工作。獲得機構上下級應允和支持的情況下,設立研究項目并以項目向國內外基金會申請以求資金援助。同時,從當地社區里,無論是外國人還是本國人、港澳人士,挖掘具有社會工作教學和實際工作經驗的人才,以求他們協助開展機構的工作、工作人員的培訓以及制定督導培訓計劃和聯系海外相關資源等。

三方面的合作可以在不同的層面上進行,應根據當地的資源以及機構的特點來靈活把握。下面筆者就已開展的部分合作作簡單介紹,旨在通過探討,探索這樣的看法和做法的可能性,使其操作過程更具科學性。

1.通過合作項目以獲得師生培訓方面。

例如:云南大學社會工作系其中的一個項目是與英國兒童救助會(SCF)合作,由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的對昆明流浪兒童狀況的調查。此調查歷時一年,訪談兒童人數百余人。其中建立個案跟蹤,參加此項目調查的學生前后有50余名,跨四個年級。調查前我們先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SCF給學生提供了聯合國兒童權益公約(CRC)的培訓,并請專家提供調查方法的培訓。調查中期,我們通過駐澳門的巴迪基金會請資深社會工作者給學生培訓關于磋商和心理輔導的技巧,并把所學技巧通過三人一組的形式用于調查中,這些培訓都是用參與式方法進行的,打破了以往傳統的授課方式而帶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界限,增強了師生對社會工作價值理念的認識,并在調查實踐中得以運用,師生一塊得到了極大收獲。

與此同時,我們與當地收容遣送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現與英國兒童救助會在流浪兒童問題上一起結成三方的合作關系,三方努力對人員就其專業道德和工作方法進行專業參與式培訓,目的是使工作人員了解不同方式用以總結以往工作方式的優和劣。其間社工教師參加培訓并定期參加機構的工作以鍛煉自己實際工作的能力為指導學生打下基礎。

在機構工作人員內物色并培訓社工學生實習督導員,并在專家的指導下,建立督導制,包括督導與學生的搭配;督導的方式(一對一的;小組的;機構督導和教師督導共同的等等多種模式);督導的時間分配;督導對實習學生的評估方式等。

2.挖掘當地資源方面。筆者發現在當地外國人社區內,有不少是具有社會工作文憑和資深的社會工作者。他們可能是在學習中文,可能是某個基金會和非政府組織的雇員,社工的教育和自身的素質使他們很愿意為所在社區出一分力,而不計較報酬。為此,我們在一門海外社會工作介紹課程上,組織不同國家的社會工作者到課堂上介紹其國家社會工作狀況以及他們的工作經驗。目前來介紹的有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挪威等國家。學生反應很好。

同時,我們請其中的人就其背景和經驗參與到社區服務中心合作的項目中來,有心理咨詢服務的,有幫助戒毒工作的、有青少年兒童問題工作的。這類工作正一步步展開和嘗試中,爭取總結經驗。

筆者認為嘗試“三方伙伴關系”的模式,需要具備至少以下兩個要素:

首先是機構的選擇。離學校的遠近是一個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實際工作機構內有或潛在有總結其以往工作方法,使其工作得以提高和完善,并逐步專業化的要求和愿望。最好機構或機構的主要領導有同海外打過交道的經歷。

其次是社工教師要有充當多種角色的準備,從而對自身的要求也很高。不僅是學校教師,更是倡導者、促進者、組織者、協調員和“開拓者”、“資源媒體”、“創新者”(黃新魯,1998),須要有“公關本領和人文技巧”等(夏學鑾,1994)。

“三方伙伴關系”的作用及意義:

第一,充分利用和開發潛在人力資源以彌補合格督導人員的不足。

目前資源有限,且比較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在一段時間內大量培養提高專業師資隊伍是有困難的。只有就地取材,挖掘機構里資深的工作人員并在專業方面給予一定的專業培訓。

第二,教師得到實務工作的培訓,可補上實際工作經驗和能力不足。

針對中國的國情是大部分致力于社工教育的學者都轉行于其它專業,基本上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訓練,專業知識的基礎并不扎實,加之,長期以來學者的學問大多是從“書齋”里作的,對實際工作部分具體實施欠缺了解和參與,在這種情況下去指導學生實習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增加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度和接納度。

促進社工在中國的發展,從基層工作起使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得以認可。

第四,使現有的實際工作規范化和管理科學化。

第五,使一些方法和技巧得以“本土化”。

總結以往工作經驗,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教育。

筆者進行了初步理論和實踐的嘗試,提出通過政府,社會工作教育機構及海外有關機構和國際非政府組織結成三方合作關系,在政府的實際工作部門如一些社會福利機構內由國際非政府組織出資或出力給機構里的實際工作人員提供多方面培訓和指導(如:價值理念、專業社工理論、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督導制等)。學校方面在參與培訓同時也介入機構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專業素質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過實踐來了解和認識中國福利服務的實際狀況,并對其優秀的經驗型方法進行專業層面的思考和總結,使得社會工作在中國社會里扎根,以促進“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工作。所以,筆者認為在政府的支持下,把社會福利機構作為一個社工實習基地,通過國際非政府機構在資源、理論和方法上提供培訓以建立和完善一套社會工作實習督導制有利于促進社會工作在中國的專業化、本土化和標準化。對中國目前社會工作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思斌、馬鳳芝《保證社會工作質量的途徑探索》(《社會工作》)1994年第五期

2.陸士楨《論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的培養》,(《中國社會》)1998年增刊

3.賈秀總《對大專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思路的探討》,《中國社會工作》1998年增刊

4.馬鳳芝《中國社會工作實習教學的模式與選擇-北京大學社會工作實習教學的經驗》(《發展探索本土化-華人社區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996。中國和平出版社:北京。

5.夏學鑾《關于開展專業社會工作實習的設想》(《華人社會的社會工作教育:現狀及發展會議論文集》)1994,亞洲及太平洋區社會工作教育協會:香港。

6.黃新魯《當前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工作人員的角色》(《中國社會》)1998年增刊

7.史鐵爾《社會工作實習-方式與效果》(《中國社會》)1998年增刊

8.林孟秋《社會工作之實習教育:理論與現實》(《發展探索本土化-華人社區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996。中國和平出版社:北京。

9.阮曾媛琪、麥萍施《社會工作教育交流的回顧與反思:從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學系的經驗說起》(《社聯導刊》)1996第十期

篇2

關鍵詞 應用型 分層管理 教育實習 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教育實習是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實踐必修課,是步入社會前重要的實踐環節。高師院校應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抓緊抓好畢業生教育實習,著力培養學生實踐教學技能,更好地服務基礎教育。研究發現,目前大多數高師院校師范生實習流于形式,實習效果不好,不利于實現師范院校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周口師范學院一直堅持特色辦學,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非常重視畢業生教育實習工作。但從實習過程來看,實習生對教育實習的積極性不高,這種現象已成為周口師范學院教育實習工作中的難點問題。本調查主要選取體育學院分管的四通鎮中學、淮陽一高初中二部兩所中學的58名實習生為調查對象,針對校外集中實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試圖通過“分層管理”模式進行嘗試性改革,以解決實習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保障教育實習健康、有序、高效地開展。因此,本研究具有較深遠的理論指導意義。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四通鎮中學、淮陽縣一高初中二部的58名實習生為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國內外近五年與本課題相關的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期刊文章、著作等。

(2)實地考察法。實地走訪四通鎮中學、淮陽一高初中部,了解實習生實習情況。

(3)座談法。分實習學校組織實習生、22名指導教師、4名教務主任和校長進行座談,了解實習生實習過程。

(4)數理統計法。對調研所得數據進行數理統計與分析。

2周口師范學院教育實習現狀分析

周口師范學院的校外教育實習工作以學校統一安排的集中實習為主。教務處根據每個學院上報的學生,全校按照學科組合和實習基地需求進行分組分校,實習帶隊教師由各學院選拔負責的教師擔任,本次校外集中教育實習時間為5周。體育學院分管的實習基地是四通鎮中學、淮陽一高初中二部共58名實習生。實習期間跟隨實習學校指派的各專業指導教師,服從安排,認真聽課,幫助指導教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體育、音樂、美術專業的實習生隨即開始上課,帶給學校校園文化新氣象,得到了教師和學生認可。從座談會中可以了解到,實習學校的中學生相當喜歡我們的實習生,他們有新思想,比較大膽,教學方法新穎且受學生歡迎。但是在實習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2.1實習生考研問題

原來的校外實習時間是到12月底結束,而近兩年的校外集中實習時間都是5周,即是11月15日左右就結束,距離考研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已經在時間上照顧考研學生了,因此,考研學生參與實習的積極性較以前有明顯提高,從帶隊教師考勤和教務處檢查情況看,基本能按要求在實習學校完成實習任務。眾所周知,大學生面對的最大壓力就是就業問題,考研是畢業生繼續深造的重要途徑,考研能暫時緩解就業壓力,學生自身有繼續深造的平臺和機會。我校的考研率一直位于河南省高校前列,因此,各個學院對學生考研工作非常重視。但是,一部分有意向考研的學生,不能正確處理考研與實習的關系,把準備考研作為第一任務,不愿意參加學校統一安排的集中實習,認為教育實習在時間上影響了考研,最起碼有一些考研輔導班不能正常聽課了。實習帶隊教師管理難度較大,雖然采取了一些辦法,但效果不是很好。58名實習生中有27名學生有考研意向,占46.65%。

2.2實習生新課改知曉情況

繼90年代后期,基礎教育率先實施課程改革。近年來,基礎教育改革日漸成熟,而高等師范教育的改革,無論從時間還是力度都遠遠落后于基礎教育的改革。學生在大學課程中較少知道基礎教育改革情況,至于基礎教育改革的現狀和實施過程更是知之較少。在實習階段的聽、評課時,由于對新課改的認識不足,所以不能正確地評價課堂教學的效果。在校內試講階段,未能從基礎教育實際出發,試講環境不“逼真”,未能深入到中學實際去了解,去“模擬”上課,因此,校內試講與實際上課出現偏差。通過與實習基地指導教師座談和交流,普遍認為我們的實習生綜合素質較好,但是了解和熟悉新課標有待加強。

2.3實習生知識結構問題

實習中普遍存在實習生對中學教材內容、教材體系不熟悉的問題。主要表現有:第一,對教材的難點和重點不清楚,教學重點不突出。第二,對教學內容的前后知識聯系不夠緊密,知識架構不是很合理。第三,對中學習題會做不會講,不會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和原理去分析題意,思路凌亂,層次不清,指導教師只能安排實習生先做習題然后指導學生上課(主要表現在數學和物理)。第四,當實習生遇到習題課、復習課、試卷講評課時,難以把握,有畏懼心理,教學效果不佳。

2.4實習生教學基本技能問題

實習中,較普遍存在實習生的教學基本技能不能滿足課堂教學需要,實習生轉換教師角色所花費時間較長。主要表現有:第一,板書能力較差。粉筆字不規范,板書不簡潔,布局不合理,條理性差。第二,教師教態不夠端莊大方,在課堂上幾乎沒有走動和提問,缺少師生互動,肢體語言運用較少。第三,實習生課堂語言表達不流暢,缺乏層次性;語氣平鋪直敘、缺少抑揚頓挫;語速過快導致學生理解知識困難。

3“分層管理”實習模式的嘗試

“分層管理”實習模式參照我校對教育實習的要求,根據教育實習的現狀,在了解實習生訴求的基礎上,依據實習生考研和就業的方向,選擇不同的實習管理方案,在實習過程中實施“分層管理”模式進行實踐探索,以解決實習中實習生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提高實習效率。

3.1“分層管理”實習模式的方案

在全面了解實習生就業方向的基礎上,設計兩種不同的實習標準和要求,分別制訂各層面的實綱和實習計劃。針對有考研意向的學生實施“規定動作”實習模式。所謂的“規定動作”就是指按照實綱的最低要求,制定最基本的實習計劃和要求??佳袑W生每周集中3天時間,完成實習方案給予的基本量,其他時間自由安排復習考研。對于采用“規定動作”的實習生,實習評定成績不得高于85分。針對有意向就業的學生實施“自選動作”實習模式。所謂的“自選動作”就是指在完成“規定動作”的基礎上,根據實習生特長、實習學校需要及指導教師要求,再選擇一定的實習內容進行實踐。對于采用“自選動作”的實習生,實習評定成績不得低于80分。兩種方案均要求實習基地的指導教師按照實綱和實習計劃的要求,有計劃、有目的、高效率地進行實習指導工作。

兩組學生在實習時間上是一致的(學校統一安排的5周),只是實習目標和要求不同,這樣既便于帶隊教師的管理,也便于學校的統籌安排,同時,又能兼顧考研學生和就業學生。

3.2“分層管理”實習模式的實施過程

四通鎮中學、淮陽一高初中二部的實習生共58人,調查發現,其中有考研意向的27人,有就業意向的31人。考研組在一個月實習期間基本工作量要求:聽課不少于16學時,上課不少于6學時,集體聽評課、備課、批改作業、監考、改卷等其他活動至少參與1次。就業意向組實習工作量要求:聽課不少于20學時,上課不少于12學時,集體聽評課、備課、批改作業、監考、改卷等活動至少參與3次。

3.3“分層管理”實習模式的實施效果

表1:實習生在分層管理模式下實習工作量統計表(n=58)

在“分層管理”實習模式下,經過5周的實習,實習生全部完成了實習工作量要求。如表1所示,考研意向組和就業意向組的實習生都完成了基本工作量,實習生最多的上課課時為38學時左右(體育課、音樂課),最少的也達到了7學時。

表2:實習生在分層管理模式下實習效果統計表(n=58)

表3:實習生對基礎教育的認識統計表(n=58)

實習生在上課過程中有實習指導教師親自聽課并進行五級定性評價,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由表2數據可知,就業意向組實習上課優秀率達到了32%,考研組也達到了26%,說明“分層管理”實習模式下,考研組和就業組學生上課的質量還是比較高的。

表3數據顯示,就業意向組有87.1%的學生在經過5周的實習后,愿意投身于基礎教學(占87.1%),他們當中有一部分選擇地區性(生源地)“招教考試”和“特崗考試”,還有部分學生選擇通過招聘會和面試的方式進入基礎教育。而考研意向組也有40.7%的學生表示,如果考研失敗,會首先選擇基礎教育就業,這也表明學生就業態度的轉變和進步,在經過校外集中實習以后,學生對基礎教育和就業選擇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4結論

(1)現階段教育實習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實習生對實習和基礎教育認識不清,考研與實習關系認識不清楚,實習積極性不高。

(2)“分層管理”教育實習模式,是根據實習生考研和就業意向及需求,將實習生分為“就業意向組”和“考研意向組”,對他們采取不同的實習工作量要求。

(3)“分層管理”教育實習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實習效率,提高實習生實習效果和對基礎教育的認識。

5建議

(1)組織實習基地、校方相關人員,針對“分層管理”實習模式進行研討,拿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和措施。

(2) 加強對實習生實習態度的教育和引導,牢固專業思想,堅定專業方向,

(3)做好實習結束后的總結階段,要求實習生返??偨Y一定要上匯報課,并作為實習評價中重要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洪文建.高等教育學視角下的發展型學生工作模式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3(5):46-51.

[2] 鄭玲玲,梁曉俐.面向基礎教育,突出師范特色―地方應用型本科師范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遼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9(1):61-64.

篇3

關鍵詞:酒店管理專業頂崗實習管理與教育

頂崗實習是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專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不僅可以提高和鞏固學生的專業技能知識,可以為學生今后從事酒店專業奠定好的基礎;也可以利用實習酒店來檢驗專業教學效果,提升相應的教學水平。還能夠大大降低酒店的運營成本,同時還可以保證給酒店穩定的人力資源。那么,加強實習生的管理并為酒店提供合格的實習生成為了高校酒店管理專業教學中的重要問題。筆者結合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酒店管理專業近年來的實習情況,就該專業頂崗實習的管理和教育進行探討。

一、從新生入學開始加強學生自身專業素質的提升

酒店行業屬于服務行業,很多崗位工作的時間很長,勞動強度也很大,在要掌握一些服務的技能的同時必須要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生畢業以前進行至少半年的酒店實地頂崗教學實習。學校希望通過這種模式的學習和鍛煉,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操作技能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和提高。在頂崗實習期間,學生必須暫時離開校園,提前進入社會,而這也往往會凸顯出許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解決:

1.強化職業方面的認知度。學生在進入酒店實習期間,往往會經歷適應期,穩定期和疲勞期三個階段。對應每一個階段的學生,實習帶隊老師要積極進行心理干預。讓學生克服不利心理因素造成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全局觀,克服自私狹隘的心理,對酒店員工和領導要能擺正心態,不患得患失,能吃苦。通過自己的學習,學得一技之長,融入實習酒店氛圍中,將自己看成真正的一員,用心為賓客服務。影響學生實習的第一要素是職業認知,這項工作我們必須從教學方面著手進行。學校還應該重視《就業指導》、《職業升涯規劃》等課程的開發設計。從而讓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有所期望,從而對自己的學業有很好的規劃。

2.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學校必須從專業的角度入手以此來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與習慣。從而是學生具備職業化的思想道德教育。酒店出于降低人力成本的考慮會比其他企業更愿意使用實習生。實習生甚至成為一些酒店的主要工作人員,有些酒店甚至把實習生安放到除了管理層以外的所有部門和崗位上去。實習生儼然已經成為酒店行業中的主力軍。但是,對于這一群主力軍的管理,酒店卻存在著嚴重的滯后性。

3.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學校首先應該加強校內的實踐能力來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進而才能保障學生的頂崗實習和就業的順利進行。另外,教師在上課的同時應該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到真正的“工學結合”。老師要融入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能夠從自身“知識、技能、素養”方面得到提升。這樣學生才能迅速適應崗位的需求。酒店管理專業的理論課程是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學習內容。但是,在理論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學校教育陳舊單一,案例教學薄弱,內容嚴重滯后于行業發展,在實踐教學上,課程實驗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校內實習由于校內實訓基地和工具的缺乏,往往無法實施,學生操作技能匱乏,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到酒店實習以后酒店要重新花費精力對學生進行培訓,才能使實習生能夠適應酒店的工作。這直接影響了酒店對于學生的評價,同時也造成學生頂崗實習的積極性的損失。

二、選擇實習單位并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

近年來,重慶經濟的發展使酒店行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由此也出現了專業人才不足的現實問題。這給高職院校的酒店管理專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高職院校的興起能夠解決酒店人才的匱乏,學生也能夠有足夠的地方進行頂崗實習??梢允箖烧咧g能夠緊密的合作,達到雙贏的結果。

1.學校需要選擇合格的企業。重慶經濟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更多的國內外企業投資進入重慶,城市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這些利好為重慶酒店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但是重慶的酒店企業也可以說是良莠不齊,學校必須要對學生實習的酒店進行考察和調研以此來保障學生頂崗實習的順利完成。首先,酒店企業必須在人身及財產安全方面有保障。其次,學校應盡可能的選擇具有較大規模、信譽良好的連鎖酒店。再次,校企合作的企業在有關學生頂崗實習的管理上必須和學校保持高度一致。

2.學校與企業都應加強彼此的溝通和聯系。在學生實習的過程中,學校也應該及時的將本校教師派往實習單位,在對學生進行全程跟蹤管理的同時也進行業界的頂崗實習鍛煉和學習。這樣既消除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負面心理,加強了學校對實習工作的監督力度,也能夠使教師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教師能夠在真實的酒店環境中,和學生一樣,進行一次深刻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過程,這種經歷必將成為他們以后的教學工作中的實踐依據。比如企業可以定期安排一些有行業經驗的員工到學校來授課,這樣可以加強雙方的交流、合作,使頂崗實習工作能夠得到順利、有序有效的開展。

3.酒店建立健全用工制度并簽訂規范的勞動合同。對于酒店員工來說,實習生雖然不是正式員工,但他們接收的同樣是酒店嚴格的管理制度,且承擔著大量的正式員工的工作任務,報酬卻和正式員工相差很遠。所以,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心態難以平衡,情緒波動大。酒店最好能根據實習生的特點,建立健全有利于實習生的管理制度。同時學校應代表學生跟酒店簽訂規范的勞動合同,以此來保證各方的利益。如設立專門的實習生管理機構,制定合理的實習生薪酬標準和激勵體制,在充分調動實習生工作積極性和自覺性的同時,也能有效的將優秀的實習生人才留在自己的酒店,成為高素質的人才儲備。這樣不僅僅對實習生提升人素質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也對實習單位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4.頂崗實習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在研究酒店管理專業頂崗實習管理問題過程中,發現學生實習的角色不能適應相應的法律法規。這給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帶來的阻力。國家應當制定和修改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三方的權利、義務以及各自應承擔的責任。

三、學校應加強實結并完善頂崗實習相關管理制度

1.校企合作雙方都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使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做到真正的理論結合實踐,能夠在知識、能力、素養上有足夠的提升。讓學生對職業、工作有一個初步正確的認知,校方應該在節假日組織相關人員對實習生進行關心慰問,企業也應該對實習生在工作中有一定的鼓勵、理解。

2.酒店專業實綱的建立和完善。

篇4

關鍵詞:師范生;教育實習;管理體制

教育實習是師范生培養院校的重要課程,是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途徑。開展教育實習工作,健全的管理體制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教育實習得以順利有效開展的保障,也是評價師范生培養院校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指標。然而,由于我國的教育實習管理主體單一,監督和評價機制不健全等,使得教育實習管理體制過于松散,教育實習陷入流于形式的困境。建立健全教育實習管理體制,增加對教育實習的重視程度,是師范生培養院校、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的共同職責,也是教育實習取得成效的關鍵。

一、師范生教育實習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管理主體單一,缺少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教育實習的管理主體是師范生培養院校、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三者的協調配合是教育實習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然而,從目前來看,我國師范生的教育實習主要是由師范生培養院校負責,包括實習學校的選擇、實習工作的開展、監督和評價等,而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則很少甚至沒有參與實習管理。這就造成管理主體的單一化,不僅使師范生培養院校的管理任務過重,而且難以調動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的積極性,也難以得到中小學校的積極配合和支持。很多中小學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并不愿意接收實習生,對實習生的指導更是少之又少。實習學校的不配合,不僅加大了師范生進行教育實習的難度,也使教育實習的質量令人擔憂,實習生教育實踐能力的提升不容樂觀。

(二)監督和評價體系不完善,教育實習流于形式

由于教育實習管理主體的單一化,師范生培養院校在教育實習管理過程中,不免存在很多的疏漏和不當之處。其中,教育實習監督和評價體制不健全是最突出的表現。一般來講,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分為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兩種形式,以集中實習為主。但受實習指導教師的數量和質量、實習經費、實習生的自覺性等因素的限制,師范生培養院校對教育實習的監控存在較大的困難,對實習生是否真正參與教育實習、指導教師是否盡心指導實習生、實習成績真實與否等缺乏有效的監控。而且,教育實習評價對象主要是實習生,而對指導教師、實習學校的評價較少;評價內容過于單一,主要依據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調查報告等靜態性的文本,缺乏對實習生上課質量的動態考察和監控;教育實習評價標準主觀化嚴重,幾乎所有的實習生都能通過教育實習,而對實習生的真實水平缺乏準確的鑒定。監督和評價體制的不健全,管理主體的單一化,導致教育實習工作陷入流于形式的困境,難以真正的提升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能力。

二、 完善教育實習管理體制的對策與建議

(一)鼓勵多主體共同參與教育實習管理

教育實習并不僅僅只是師范生培養院校的責任,而是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校和師范生培養院校的共同職責。只有三者協調配合,共建共創,才能保證教育實習的順利開展和良好成效的取得。因此,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運用行政調控能力,加強對教育實習的管理和支持。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現實需要制定相應的教育實習制度和規章等,為教育實習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適當增加教育實習經費,改善教育實習條件,增加對實習指導教師的補助,調動師范生培養院校、中小學校和指導教師的積極性。此外,鼓勵師范生培養院校建立教育實習基地,并為實習基地的建設提供政策、經費、人員等方面的幫助。此外,教育行政部門還要創造有利條件,鼓勵中小學校與大學合作,爭取多管理主體的共同參與,并明確各自的職責和義務。多主體的共同參與,不僅有利于教育實習管理體制的完善,最主要的是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教育實習的效能,提升實習生的角色適應能力和教育實踐能力。

(二)構建完善的監督和評價體制

教育行政部門在明確各管理主體職責的同時,組織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門牽頭,師范生培養院校和中小學共同參與的教育實習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教育實習工作的組織、監督和評價。該領導小組與師范生培養院校的教育實習領導小組的區別在于,其主要職責是統籌區域內的教育實習工作,監督各師范生培養院校的教育實習開展情況和質量。同時,監督中小學校和實習指導教師的實習指導工作,督促中小學校和指導教師接納和指導實習生,切實提升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能力,加快實習生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的步伐。此外,教育行政部門要完善對中小學校和實習指導教師的評價體系,將教育實習工作效果納入對中小學校和實習指導教師的考核評價指標之中,增強學校和指導教師的責任意識。當然,師范生培養院校和中小學校也要明確各自的職責和義務,將提升師范生的教育教學能力作為自己的本職工作,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意識,加強對教育實習工作的管理,保證教育實習的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 孫小梅,趙建華.我國高校教師教育實習管理模式之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9(10):54-55.

篇5

1 影響卓越工程師校外實習期間教育管理模式的因素分析

1.1 人才培養定位

人才培養定位是影響卓越工程師校外實習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因素。從社會來看,各行各業的人才需求不同,對人才在層次、類型、內涵各方面的要求均有不同,用人單位會根據發展需要,培養具有側重點的人才,往往會因過于注重技能增長而忽略了人文培養。

1.2 學校內部管理

學校內部的優質化管理是卓越工程師校外實習期間教育管理的內在要求,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地位的重要性貫穿著學生培養全過程。不論校內或校外,高校均承擔學生教學和育人的雙責任。高校在卓越工程師校外實習期間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監督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質量;二是持續開展人文教育,提高卓越工程師各方面能力;三是加強人文關懷,問及所需解及所求;三是注重引導,時刻保持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四是實時溝通,及時反饋,通過與企業溝通,反哺人才培養的培養方案設置。

1.3 校外合作管理

企業實習是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主要表現在企業能提供高校所不具備的條件,能夠準確把握經濟社會對工程人才的需求,擁有一批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同時為實習生提供競爭氛圍和實踐機會。在校內外共同實施培養的過程中,定期與企業溝通,及時與企業達成信息交互,適時改進培養計劃和?熱菔侵匾?影響因素。

2 卓越工程師校外實習期間教育管理的現實問題

2.1 人才培養定位不完善

卓越工程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只有在校期間的培養涉及學業、黨建、思政、就業指導等方面,進入企業后,大多只進行與所在企業相關崗位的實習,著重于動手能力的提升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在學習、溝通、認知、就業技能的培養上稍有欠缺。

2.2 學校對實習生關注度較低

至企業實習后,學校教師隊伍對實習生的關注度有所下降,由此較多學生因身份轉變感到不適而并未快速調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少持續性全方位的教育;第二,缺少常態化的溝通和交流;第三,缺少正向的幫助和引導。

2.3 企業對實習生融合性教育較少

企業在實習生實習時更多地關注其能否順利完成崗位任務,是否能為企業創造價值,多為進行重復性基礎性的生產流水線工作,需增加對實習生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創新能力等能力的培養。

3 卓越工程師校外實習期間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進意見

卓越工程師校外實習期間教育管理是以卓越工程師實習期間作為切入點,分析以實習促就業模式過程中面臨的跟蹤教育管理問題,對實習生狀態與從事的實習活動進行全方位監測。

3.1 明晰人才培養定位,將持續跟蹤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卓越工程師的人才培養應以專業設置、市場需求為導向,整個過程直至學生畢業離校。在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前,需對服務面向地區人才的需求進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明確入學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等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的各個環節,尤其應注重校內專業學習、校外社會實踐和實習期間的人文教育等。整個過程是一個由諸多教育教學環節組成的不斷提升的過程,旨在提升卓越工程師的各項能力和綜合素質。

從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的實時監控和屆時反饋中,不斷優化卓越工程師校外實習期間的跟蹤教育方案。在明確辦學特色、辦學定位的基礎上,相應的根據實習生在校外實習的經歷和面臨的困難,加強學生的管理和引導,幫助其調整心態,更快適應企業實習,加強對學生崗位工作的指導,為其在崗位上的工作提供可行意見,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豐富其文化生活,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增強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3.2 規范學校管理制度,將全員性參與意識融入跟蹤教育管理

卓越工程師的校外培養和教育管理僅僅依靠教學主管領導、學生工作主管領導和輔導員是不夠的,應擴大教師全員的參與性。在校內建立“雙導師”制度,即企業內部每4-8名實習生配備校內指導老師和企業導師各一名,該指導老師應每個月進入企業與企業負責人和實習生一同參與工作,切身體會工作中的要點和企業的需求。一方面,實時關注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在實踐中幫助學生找到實習過程中的問題所在,一方面,通過與企業溝通,將要求更深入的反饋給學生,達到信息的交互,另一方面可以根據企業的要求和學生的表現,反思卓越工程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改進的重點。

篇6

這周輔導室沒有很多的事務,最主要的是學校「英語深耕計畫要開始了,因為去年已經實行一年了,所以我們今年會比較輕松,但是對我們這些實習老師來說也算是一項大挑戰,原因是我們沒有一個對這方面有相關經驗,故對大家來說都是在做中學。

不過,有一位英語老師去年也有參與,她可以在旁協助我們,使我們更快進入狀況,我被分配到的工作是做第一期的月刊,主要是宣傳我們的英語廣播劇何時開始并解介紹我們的新成員,這個部分必須用poblisher這個軟體制作,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軟體,必須重新摸索,另一個工作是訓練學生可以在周會時上臺教英語、并且制作海報…等等,這個部分英語老師會先在旁邊協助我,希望我可以很快就能上手!是publisher 還是 poblisher

級務實習

這周我們班有打架事件,是屬於同班互打的狀況,其實在當天老師已經處理完畢,對於打架的雙方都有所懲罰,但是當天結束後,被打的學生家長打電話到給老師,說明她不容許她的孩子處在恐懼中上課,并要求對方家長給一個交代,老師采取的方式是盡量安撫家長。

因為老師處理這方面的事情經驗較少的關系,所以隔天老師有請學務處的組長來協助,結果在單獨的問話下,發現有學生避重就輕,沒有說出完全的實情,原來是被打的那位學生其實也有問題,可以說這件事兩位學生都有錯的地方,但是由於有一方的家長實在是很介意,所以老師就將這件是完全交給學校來處理,對於後面的處理方式我會在找機會請教學務處組長,畢竟這是書上學不到的東西。

教學實習

篇7

校外實習是高校教學中某些專業必須完成的實踐課程之一,尤其是高職高專院校更應該注重“產、學、研”相結合,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的優勢,從多角度、多方位來培養和鍛煉學生[2]。通過理論聯系實踐,使他們成為有專業知識、會動手操作、懂基層管理、綜合素質較高的專業人才,為畢業后盡快適應社會,勝任專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由于校外實習地點分散、環境生疏、部門多樣、崗位不一、時間不定、學生又脫離學校統一管理,同時又會受到社會大氣候、周圍環境的影響與刺激,難免會在實習期間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影響實習的順利進行。如何能夠穩定實習隊伍,達到預期的實習效果呢?我們必須根據校外實習的特點和易出現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管理與教育措施。根據酒店管理專業的實習經驗,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生活上關心愛護

對于剛剛進入實習單位的學生來說,環境不適應,生活不便或出現困難,這是最常見的問題。這就要求指導老師及實習單位部門負責人象家長一樣,從衣、食、住、行等生活細節上關心愛護他們,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作用。學生在外實會或多或少出現問題,應多給予關懷照顧,讓他們時刻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學校的關懷、老師的幫助,安心、盡心、穩定地完成實習任務。

住宿方面:我校酒店管理專業在北京頂崗實習期間,要求酒店給予安排店內員工宿舍,如店內安排確有困難就指派同學來回接送,尤其是女同學,至少要派兩人以上以充分保障安全。傷病方面:平時多給學生講解操作安全知識,要求他們按照酒店規定的規范標準去執行,盡量避免意外情況發生,當學生生病或受了工傷時,應主動與實習單位協商治療或帶其到附近醫院就醫。并按實習協議督促酒店給予辦理工商保險。

二、學習上常抓不懈

校外實習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通過實踐來驗證理論知識的正確性,并使之完善與升華,這也是我們組織校外實習的目的之一。在實習期間,由于工作勞動強度大,沒有統一的作息時間,有的同學又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從而產生倦怠思想或者忽視了學習,這個問題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指導老師要結合學生的實習部門、崗位、工作標準及工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講解、答疑甚至考核。

三、思想上溝通理解

當代大學生正直、坦率、天真、熱情、善于思考、有較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希望得到社會的承認和關注,這是值得鼓勵和發揚的。但是由于初入社會、缺乏經驗、對社會認識不足,當遇到困難或受到挫折時,極易失落、迷茫、以偏概全甚至自暴自棄、否定一切。例如針對片面追求“公平、公正”的學生;自我定位不準確的學生;缺少承受挫折勇氣的學生;人際關系緊張的學生。這時就需要指導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多了解情況,多與問題學生交流談心,發現問題處理問題,不要使問題擴大化,影響工作、實習,甚至影響到校企合作關系。

四、紀律上獎罰分明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每一名實習的學生都是雙重身份,既要遵守學校的實習要求,完成頂崗實習周志及總結報告,遵守實習管理制度,又要遵守實習單位的規章制度崗位標準。既肩負學習任務,更要獨立上崗完成對客服務任務[4]。實習之初系里就制定了《校外頂崗實習管理制度》,明確實習中的紀律要求及違紀處罰標準,對于實習中態度端正工作努力的一定要給予表揚和獎勵,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對于那些放縱自我,屢教不改者給予嚴肅處理、絕不手軟。例如,在實習期間,有一位女生總是抱怨,不是說家中有事,就說身體不舒服,其實是偷偷跑出去看朋友、逛街。經過幾次批評教育后、態度有所改變。后來因為與同事發生點小誤會,竟然沒有請假直接跑回家里了,耽誤酒店的接待工作,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為了嚴肅紀律,酒店給予該生開除處分,學校給與延期畢業的決定。

五、成績上公平合理

我校酒店管理專業校外頂崗實習時間以每學期校歷為準,大約半年左右,總共18學分。通過對本次的頂崗實習使學生盡快地掌握飯店主要崗位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技能,從中觀察和體會,學會接待中一些事故的處理辦法,人際關系的處理和協調,針對不同客人類型的接待技巧和對客服務中應注意的各種問題。針對學生頂崗實習,在實習結束后對學生要進行考核,成績有三部分組成:飯店評價占40%;指導教師評價占20%;實習周志及實結報告40%。

篇8

關鍵詞: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12-0085-02

高職院校緊密圍繞為生產、建設、服務一線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辦學目標,“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十分重視高年級學生赴企業頂崗實習,培養了其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錘煉了其崗位操作技能,但也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諸多困難。因此,采取必要措施,加強頂崗實習階段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對增強高職生頂崗實習的效果,更好地實現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職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頂崗實習期間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意義

重視頂崗實習期間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讓學生充分認識頂崗實習的重要性,做好頂崗實習的準備,認真執行頂崗實習的要求,順利實現頂崗實習的目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做好高職生頂崗實習的前提

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牽涉到高職院校、高職生、企業等多方主體,同時高職生兼具學生和員工的雙重身份,再加上原本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生往往分散在多個企業同時從事頂崗實習活動,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存在顯著差別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具有相當的復雜性[1]。高職院校和企業雙方只有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達成共識,采取有效措施,協調行動,才能確保頂崗實習期間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實效性,預防、減少頂崗實習過程中的常見問題以及突發事件,從而增強高職生頂崗實習的效果,圓滿實現高職院校、高職生、企業三方共贏。

(二)引導學生完成角色轉換的需要

頂崗實習本身既是一種實踐教學活動,同時也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具有雙重性質。高職學生參與頂崗實習活動之后,自然兼具學生和員工的雙重身份,既要完成學校布置的學業任務,又要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參加生產勞動,并以后者為主。身份改變,任務增多,壓力加大,需要快速、順利地完成角色轉換。對以獨生子女居多的90后高職生而言,完成角色轉換有一定的難度,也需要一個過程。因此,高職院校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在實習前充分做好思想動員,尤其要專門針對少數后進生進行單獨宣講,使高職生明白頂崗實習環節的目的、流程、任務及紀律要求,充分做好參與頂崗實習的思想及心理準備。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尤其是初始階段,校企雙方仍需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學生穩定情緒,逐漸適應新環境,努力執行新任務,順利完成角色轉換[2]。

(三)有效預防頂崗實習問題的根本途徑

頂崗實習的時間一般是半年至一年,時間跨度相對較長;其形式有學校集中安排實習單位和學生自主選擇實習單位之分,專業不同,差別也很大;高職院校的實習基地又有緊密型、半緊密型、松散型等多種類別,學生及家長的目的和要求也各不相同。諸多因素相互作用,導致部分實習學生頻繁更換實習單位,離職率相對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頂崗實習目標的實現。此外,安全事故、勞資糾紛也時有發生,給頂崗實習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八枷胝喂ぷ魇且磺泄ぷ鞯纳€”,只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做好高職生、家長、實習單位等多方的溝通及銜接工作,盡可能地減少誤會和偏見,才能有效預防、盡量減少頂崗實習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

二、頂崗實習階段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內容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部、學生工作處、教務處等相關部門可聯合制定頂崗實習期間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及考核指標體系,對相關輔導員以及實習學生提出要求,為他們指明行動方向,使他們明確各自的職責,同時要做到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生頂崗實習的全過程。

(一)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體的管理

高職院校相關輔導員承擔著頂崗實習階段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其工作成效直接影響到有關班級專業整個頂崗實習階段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理應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重點。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進行管理的主要依據是頂崗實習期間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該方案應當明確提出輔導員對頂崗實習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崗位職責,其內容當包含實習認知、紀律、安全、敬業精神等實習前教育以及實習過程中的思想引導、心理疏導,及時解決學生實習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鼓勵學生克服困難,逐漸適應企業工作環境,接納企業文化,全身心投入工作,勝任崗位職責。頂崗實習結束后,還要根據有關規定完成實習期間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此外,輔導員還要完成學生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在實習階段的考察及培養工作。同時,制定輔導員工作考評指標體系,將執行方案的情況、學生滿意度、企業滿意度、學生離職率、學生頂崗實習成績等作為主要指標,對其工作績效予以考核,考核結果不僅是專項獎懲的直接依據,還與其評先、評優、職稱、職務晉升直接掛鉤。

(二)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體的管理

學生是頂崗實習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自然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體,學生實習表現的好壞不僅直接體現了頂崗實習期間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直接關系到頂崗實習目標的實現。因此,對實習學生的管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頂崗實習期間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中當明確提出對實習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要求,其內容當包含維護學校形象、維護企業利益、遵守企業規章制度、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企業利益的關系、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等等。同時,制定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評價指標體系,將頂崗實習期間學生遵守紀律情況、完成崗位職責情況、企業滿意度、輔導員評價等作為主要指標,對學生實習期間的思想政治表現予以考核,考核結果不合格的,頂崗實習成績直接認定為不合格。

(三)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的管理

頂崗實習期間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載體主要包括管理網絡、管理方案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三個部分。目前,多數高職院校通過專門的網絡平臺對學生頂崗實習活動進行管理,使用效果較好。高職院??蓪υ撈脚_進行改進,在其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專欄,進行功能分區,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以及管理人員進入專欄,提交相關材料,完成各自職責,從而搭建一個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管理系統。關于管理方案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高職院校在制定之前,要進行廣泛調研,著眼于圓滿實現頂崗實習目標,力爭貼近頂崗實習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情況,調動參與各方的積極性。制定之后,就要嚴格執行,并根據情況的變化予以調整和完善。

(四)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績效的管理

為了有效避免頂崗實習期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除了進行日常管理工作之外,高職院校當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績效管理。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成立有校企雙方人員參加的組織機構,以網絡平臺為載體,以頂崗實習階段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考核指標體系為依據,對相關輔導員以及實習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績效予以客觀、公正的評價,評價要做到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保證評價結果的權威性,同時將考核結果及時反饋給當事人并受理申訴。

三、頂崗實習階段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構建

頂崗實習期間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牽涉諸多內容,面廣點多,操作起來十分困難,只有不斷探索、構建并逐步完善針對該項工作特征的管理模式,理順多重關系,做好各環節的相關工作,最終才能取得理想的結果。總結多年實踐工作的經驗,筆者對頂崗實習期間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詳見圖1。

圖1 頂崗實習期間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該模式的實施要領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第一,在頂崗實習網絡管理系統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專欄,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載體,可以有效解決參與教師、企業指導老師、學生人數眾多、時空相隔等管理難題。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各方都要嚴格執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案中職責要求,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指標體系為導向,完成相應工作,同時,方案和指標體系也是對主客各方考核的標準。第三,分別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載體予以績效考核,其中,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考核由個人自評、學生評價、校企雙方主管人員評價三部分構成,最終由學校根據三方評價得分高低評定考核等次;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考核包括個人自評、輔導員評價、企業指導教師評價三部分,最后由學校評定考核等次;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考核,由學生評價、企業指導教師評價、輔導員評價三部分構成,學校要根據評價結果對載體進行改進、完善。第四,學校在評定輔導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績效時,要以指標體系為標準,以各方評價為依據,客觀、公正地予以考核,對輔導員、學生的考核結果要及時反饋并受理投訴,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要予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張穎帥.大思政背景下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思想政治

教育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

篇9

當前教師教育視閾下,在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問題上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論的價值是什么?實踐的價值是什么?二是教師教育應該如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1.理論的價值是什么

S?D?布魯克菲爾德認為,對實踐者而言,理論具有如下價值:第一,幫助教師識別自己的實踐。可以沖破熟悉的束縛。自己的實踐就是一個封閉圈,通過對這個圈子之外的觀點、活動和理論的學習,我們開始理解自己工作的哪些特征是與特定情境相關的,哪些特征具有一般性。第二,可以避免形成“集體共識”和理解上的停滯。把我們的實踐定位在社會情境中。不進行經常的和認真的理論文獻的學習,我們會很容易沉浸在一種實踐的實際困惑之中。我們會在問題中苦苦掙扎,被一些具體問題所折磨。[1]

教師理論對于中小學教師的價值不在于提供直接的實踐工具,而在于增進教師對教育實踐的理性判斷和反思批判能力。這一點對于當今的中小學教師來說顯得尤其重要。迄今為止,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對師范教育的普遍理解還是技術的觀點,師范教育中技能訓練還占著統治地位,在我國師范教育課程改革中,這種技術觀點也是占壓倒性的呼聲。我們并不否認對師范生進行教育職業技能培訓。但是,當這種技術觀點成為師范教育領域的主導思想甚至成為唯一的指導思想時,這種純技術的師范教育將使得教師的視野日漸狹窄,思維能力日漸遲鈍,理解能力日漸衰退。于是,教育機構成了工廠車間的流水線,教師成了流水線上的技術操作員,學生則成了等待加工成標準件的物料。

2.實踐的價值是什么

理論與實踐發展具有不平衡性,理論總是抽象的,其本身并不具有直接的應用性和可操作性;理論揭示的是實踐的普遍規律,它只能對實踐起原則性的指導作用,而不能代替實踐工作者自己的思考、選擇、運用和創造。因此,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現象具有合理性。教育理論來源于教育實踐,并為教育實踐服務,但教育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不可能由教育理論直接作用于實踐而實現,實踐活動離不開主體的計劃與再創造,否則就不能使理論適應千變萬化的具體條件和具體情況。理論能否最終指導實踐,取決于實踐主體對理論的選擇及實踐客體與實踐過程的具體性。當從實踐工作者的角度來看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這一問題時,理論只能給某一具體問題的理解和解答提供啟示性的幫助,實踐者只有運用自己的頭腦,思考、選擇、檢驗給予他的理論,從中尋找啟示,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創造指導自己實踐的個人理解或個人行動理論,才可能使理論具有真正的現實力量。[2]

實踐的境遇性、多樣性、不確定性、矛盾性并不能成為其低于理論知識的理由,而恰恰是對理論自身有限性和單一視角的超越。亞里士多德把在實踐活動中,對于不同視角、不同因素之間的平衡、折中、權量,稱之為一種明智、審慎或實踐智慧。那么,由生活實踐派生出的理論與實踐豐富性之間的對話、融合、相互的提升正是這種實踐智慧的體現?;谶@種理論與實踐關系下的教師教育需要建立的是一種理論者與實踐者之間平等的交往合作關系。

二、教師教育應該如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1.合理設計教師教育目標,著重未來教師對雙學科的深層次理解

長期以來,師范教育的師范性和學術性的爭論一直持續到現在,對師范院校的批判以及師范院校自身的改革也一直沒有停止過,目前人們對教師教育的雙專業性已經有了廣泛的共識。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培養教師的雙專業能力,使他們成為擁有不斷發展潛能的對所教學科和教育學科都有很深根底的發展型教師。在建構主義看來,只有通過整合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目標,力圖在教學設計中貫通理論和實踐技能的培養,著重未來教師對雙學科的深層次理解能力才能培養出雙專業性質的發展型教師。欲提高師范生或未來教師對雙專業的理解水平,教師的指導非常關鍵。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個體理性思考與領悟及個體之間交流與協商,有助于促進個體對雙專業的理解。主講教師對教學及所教學科均有深刻的理解,能夠有意識地引導未來師范生領悟與體驗某學科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使他們獲得具有生成與繁衍功能的知識;在一些課程中能夠立足較高觀點分析中學學科,將高等學科與初等學科相互關聯,使他們能夠“居高臨下”地看待將來所執教學科的內容,以精神、思想聯通高等學科與中學課程內容,以思想、方法貫通所執教學科的知識,有助于促進他們對將來所執教學科的深刻理解,進而對提高他們的學科專業化水平是大有裨益的。而在教學方面,為提高未來教師對教學的理解水平,教育類課程數量與課時自然仍需要進一步增加,但如果教育類課程效果僅僅體現于師范生對教學技能的掌握,對一些教學認識的識記,那么是不可能培養出不可替代性的教師的。因此,在教育類課程教學中,既避免用一家之言作為教學內容材料,又引導師范生去辯證與兼容地看待各種教學流派的觀點;既注重自上而下由理論俯瞰教學實踐問題,又注重自下而上從教學案例中提升理性認識;教育類課程教師既發揮好教學的“榜樣”與“示范”作用,又要求未來教師在見習、實習中有意識地開展有效教學的研究,設身處地感受專家型教師與新手教師的區別,并采取理論上的反思等措施有助于未來教師對教學深層次的理解。[3]

2.創建一體化的發展型教師教育制度

一體化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一體化的教師教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職前培養、入職教育、職后提高的一體化,建立教師終身教育的協調體系;二是中小學教師教育的一體化;三是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一體化,即教師教育機構與中小學的協作關系。從一體化角度審視我國教師教育現狀,存在以下四點突出問題。

第一,教師教育制度基本處于封閉定向。

第二,偏重職前培養且課程設計簡單化。

第三,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相對脫節,繼續教育實施不利。

第四,師資培養層次偏低,直接影響專業化發展。

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習觀,當前教師教育制度需要加大現代化的步驟,創建一體化的發展型教師教育制度。溝通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構建發展性的教師教育體制。傳統的師范教育局限于教師的職前培養,它的培養目標與教師的職后培訓沒有實質上的聯系。發展性的教師教育是針對終結式師范教育提出來的,它包括教師的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用發展的模式代替終結式的模式,突出教師成長的連續性、階段性和發展性。在原有的定向型師范教育體制中滲透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其核心是重視教師的實踐需求,并通過這種需求溝通職前教育與職后發展,統合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這就需要打破傳統師范教育體制的束縛,建立定向與非定向,制度化與非制度化并存的多元化的教師教育體制,為教師教育的發展提供靈活、多樣的培養方式。這一方面的改革,最近幾年表現比較突出的是在職教師培訓力度的加大,具體體現在教育學院的改組上。教育學院的改組,更多地表現為將教育學院并入師范大學,或者是融進師范院校的教育學院或教育系,或者是組建獨立的成人教育學院,或者是以掛靠在師范大學里的師資培訓中心的方式存在,各省區只保留了師資力量雄厚、物質條件優良的一兩所教育學院。改組后的多種形式的在職教師教育,教育力量相對集中,并與師范院校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局面,這些都是加強教師在職教育、突破制度化束縛的舉措。

3.良好學習環境的設計

(1)整合教師教育資源,強化辦學機構的多方合作伙伴關系。目前,師范院校存在的普遍問題在于片面追求向綜合大學看齊,缺少對基層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現狀、趨勢的關注熱情和敏感性,課程改革嚴重落后于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不重視教育實踐基地和教育實踐活動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教育實踐活動多采取“放羊式”的分散實習,效果極差,這些都是嚴重脫離基層學校造成的。

師范院校要積極建立城區、郊區、鄉村不同類型的教育實踐基地,加強與教育實踐基地的聯系,經常組織學生到教育實踐基地,與基層學校的教師、學生一起開展活動。各學科的教學活動都應該密切聯系基層學校的實際,引導學生“了解基層學校,熟悉基層學校,研究基層學校,服務基層學?!?。師范院校要聘請基層學校的專家參加學校的專業建設、學科建設指導委員會,根據基層學校的實際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設計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修訂專業建設、教學方案、教學計劃。中小學教師作為教學顧問,與實習師范生組成伙伴關系,共同負責中小學班級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并有機會作為大學師資培訓的教師、輔助教師或客座講演者,及時反饋實踐中的具體問題。而參與合作的大學教師則有一半工作時間在專業發展學校參與各種教師集會,觀察實習生的工作,組織討論,并把情況反饋回大學。

(2)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的整合。利用現有的現代遠程教育基礎設施和支持服務體系,逐步建設標準化開放性的公共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資源管理、學分管理,加強溝通、協調、指導、管理和監控,為教師網絡聯盟成員單位和學習者提供優質服務。創建教師網絡聯盟門戶網站,開設中國教育電視臺教師學習頻道。充分利用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多媒體傳輸平臺和廣播電視大學系統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與“校校通”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相結合,為農村地區中小學教師提供優質遠程教育支持服務。

(3)優化學校課程設置。當前學校課程設置存在很多問題,改革教師教育模式,整合教師教育課程結構成為教師教育機構改革的中心。社會對教育的需求重心向優質教育資源轉移這一社會發展趨勢對教師的學歷的層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大學??茖W歷、大學本科學歷、教育碩士學歷和教育博士學歷構成的新的教師學歷結構將取代原有的中師、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所構成的更低一級的教師學歷結構。因此,延長職前教師教育的學習時間,創新教師教育模式,采用“4+2”等新的培養模式就勢在必然。在此基礎上,整合普通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的內在結構,優化課程設置,增加教育學科比重。同時,進一步優化教育學科課程設置,促進理論層面、技能層面與實踐層面課程的有機結合、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有機結合和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有機結合。

4.人性化的教師管理制度

教師素養分為顯性的專業素養和隱性的專業素養。顯性專業素養包括外顯的,易于觀察和測量,也較易通過學習與訓練而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隱性專業素養包括服務態度(如職業理想、對教師職業的熱愛、維持專業動機和積極性等);個人對顯性知識的理解、體驗、實踐、情感表達;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深刻影響到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教育常識”;以及“教師在對教育工作本質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觀念和理性的信念”。這樣的素養比較內隱,不易測量,卻是教師專業個性化的重要方面。教師專業素養的性質決定了只有改革學校管理制度,充分尊重教師的專業特性,賦予教師寬松的發展空間才能有利的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專業人員與科層管理人員之間的沖突是任何雇傭專業人員的科層組織中的一對經典性矛盾。這是因為他們具有不同的取向:科層管理人員追求效率,立足于所在組織的整體;專業人員追求知識、技術,立足于所在的學科和行業。學??茖訖嗔εc教師專業權力之間對抗的結果常常是:教師工作、生活在一個嚴重而被束縛了手腳和積極性、創造性的組織環境中;教育改革總是自上而下繞過教師這個真正的主體并因而在實踐中屢屢流于形式、異化和夭折;教育管理者總是不顧教師的強烈反對而采用并成功地實施那些符合現代性原則的外控式、理性化、效率至上的程序化機制來管理、考評教師。比如,學生給老師打分而不是專業同僚的柔性評價,績效制而不是全面了解教學過程,在班級里安插監視員而不是信任教師有能力教學,重視的數量和級別而不是組織同行閱讀論文和評價科研過程等??茖又茖虒W過程的集權控制使教學變得越來越技術化,越來越喪失創造性,使教師對意義的闡釋空間越來越小,并日益淪為知識傳輸者,而失去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空間。

5.引導教師反思

目前有關緘默知識的研究為教師的教育反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教師的緘默知識需要從他們所處的文化土壤、生活方式和工作經歷中去找源頭。

教師的緘默知識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如果教師在優異的教師環境中習得了合理的緘默知識,這將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寶貴資源,對教師的專業發展產生很好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在不良的文化背景中習得了一些非教育的緘默知識,將對教師的專業發展產生很大的阻礙作用,這些緘默知識因為其難以知覺和難以表述將很難被教師意識到,同時又因為其實用性和習慣性,教師將因其惰性而不愿改變,逐漸內化為教師人格的一部分。

正因為教師的緘默知識的特性,引導教師的教育反思將在教師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實踐證明,單純的教師個人反思對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促進作用不大,封閉的自我努力容易使個體思維在小圈子里掙扎。教師的反思只有和同伴互助及專家引領相結合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教育要引導教師關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的容易忽視的教育事件,并在同伴互助及專家引領的基礎上進行人際對話式的反思。要引導他們用自己的視角直面教育教學改革的最前沿,真實地記錄教學實踐中屬于自己的“此時此地”的情境(包括背景材料和有價值的細節、片段、事件),要引導教師通過撰寫生活史、教學日志、閱讀和撰寫教學案例、進行教學實踐、觀看教學錄像、觀摩他人教學等途徑進行自我反思。這些所敘之事都是教育教學實踐中自己的、真實的、實際的問題,體現著教育科研活動的“研究”品性,閃爍著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進發的思想火花。同時,教師教育要創建一種教師群體、專家、家長等人員之間平等對話的反思性實踐共同體,促進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和實踐技能的改進。

參考文獻:

[1][美] S?D?布魯克菲爾德著,張偉譯.批判反思型教師ABC[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228-232.

篇10

關鍵詞:知識管理;實踐理論;音樂教育管理

音樂教育與其他教育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他學科教育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相關的專業人才,尤其是高等學校教育。但是音樂教育要培養的不僅是專業能力,還有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音樂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導致管理方式也與其他學科有一定的差別。

一、音樂教育管理的意義

音樂具有良好的娛樂作用,能夠讓人們身心放松。當前,我國的音樂事業正在不斷發展,尤其是流行音樂發展迅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漸加大,這就需要學校改進音樂教育的方法,為社會培養更出色的專業人才。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管理制度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學校和人才的要求。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型的社會,因此,學校也應該以知識管理為主要的管理方向,解決內部管理系統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高管理能力,幫助音樂人才提高其實踐能力,同時也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在音樂教育管理中,應用知識管理實踐理論,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我國的音樂教育管理理論體系,提高音樂教育管理的能力和水平。[1]

二、音樂教學管理現狀

就目前的音樂管理狀況而言,普通高校的教學管理機構可以劃分為校、院、系這三個等級。[2]在這種管理體系下,學生主要由系來管理,院級管理很少,校級管理更是基本發揮不了多大作用。各級之間還存在一定的職能交叉或爭議,因此,在管理的過程中,學生是比較被動的,對于不同級別的管理命令可能會出現無所適從的情況,從而導致管理系統內部的矛盾。因此,學校必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做到分工明確,權責清晰,讓學生能夠有效地學習,并合理地安排實踐活動,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水平。

三、音樂教學管理的方法

基于音樂教學管理的現狀和時展的背景,音樂教學應該以知識管理實踐理論來引導音樂教育管理,制定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讓音樂教學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一)重視教學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任何條件下都適用的。學生是否掌握了課堂教學的知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驗證。而且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也有所不同,音樂學科的理論學習都是為實踐服務的,在音樂學習中,學會欣賞、演唱、創作才是更重要的。因此,學校在管理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實踐。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學生的實踐時間比較短,也沒有固定的實踐平臺,在實踐的過程中沒有專業的導師進行指導,導致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能及時解決問題,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都得不到有效提高,極大地削弱了教學實踐的作用。針對這種現象,學校應加強在實踐方面的管理,與相關單位合作,為學生安排指定的實踐平臺。學生自行尋找實踐平臺時可能會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而且合作單位的水平參差不齊,實踐質量也難以保證。學校指定實踐平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種問題的產生。其次是明確實踐的目的。在實踐的過程中,應安排本校的專業教師以及合作單位的專業人員對實習學生進行跟蹤指導,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并給出適當的指導意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各項專業技能,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與其他單位進行合作的過程中,學校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這樣才能使雙方更好地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同時,學校應制定適當的評價機制,采取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檢驗,采取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校內教師評價、專家小組打分等方式,讓學生在評價和考核的過程中也能實現自我能力的提高。

(二)對就業進行指導與規劃

對于絕大部分學生來說,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就業。因此,學校在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的就業進行適當的指導,做好職業生涯的規劃。音樂專業的就業面并不寬泛,學生的就業壓力比較大。就業指導不能在學生即將畢業時才進行,而是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講明音樂專業的就業方向以及能夠從事的相關工作,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就明確目的,對自己的就業方向有一定的規劃,有針對性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技能,訓練自己的能力。例如,想做教師工作就要學習教育心理學以及相關方面的知識,想從事歌唱表演工作就要學習舞臺表演技巧和禮儀等。同時,學校還應開展就業指導方面的專題講座,幫助學生解決就業方面的困難和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

四、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學校在開展音樂教育的時候,應該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制定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為社會發展培養更優秀的音樂人才,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田園.知識管理實踐理論視角下的音樂教育管理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