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技術概論范文
時間:2024-01-11 17:50: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農業技術概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現在我國農業生產可耕地面積越來越少,唯有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才能使我國的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有所提高,然而通過引進技術可以使農業生產率得到很好的改善,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本文通過對農業技術引進的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農業 生產效率 經濟增長 技術引進
如今凡事都要依靠科學,依靠技術,當然農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科學,離不開技術,而且是越來越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實際應用,技術再好不能應用,或者不適合也不能
農業發展越來越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實際應用,現代農業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關系更加緊密,而市場經濟體制的培育和發展為依靠技術進步促進農業發展提供了極具內在動力的運行機制,農業技術引進是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論證技術引進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的貢獻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當前農業技術引進存在的問題對其貢獻發揮的制約,指出應通過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系、加強技術“引進后”工作、拓寬信息渠道以及引進先進管理機制等途徑,增強技術引進對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的貢獻力。
一、引進農業科技技術的帶來的利益
1. 農業技術引進也是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業技術引進,是我們借簽先進國家和地區和科技成果、管理和發展農業的實踐經驗,利用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及設備,改造傳統農業,改變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增強農業自主開發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在較高起點上促進農業技術進步,發展農業經濟,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引進技術來加速農業技術改造,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節約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是之用于更有利的地方,得到更好的發揮。是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改造落后的農業面貌,促進農業發展的一條捷徑。
2. 引進農業科學技術,可以快速提高農業生產率,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科技技術的進步在生產中起到重大的作用,隨著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將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入到農產品的深加工、運輸、銷售領域,必將大大延長農業產業鏈,實現農產晶深度開發和多次增殖,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
科學技術的引進使農業實現了產業化,高科技農業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運用,將收到四個方面的效果:一是提高了資源的邊際產量,降低了產品的邊際成本;二是提高技術效率,使得每個生產單位都能達到新技術應該達到的投入產出水平;三是提高資源的分配效益和產品結構效益;四是獲得規模效益。
3.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科技是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農業經濟增長也直接取決于知識和科技的生產、傳輸和利用,擴大知識資本投入量,提高科技技術的進步貢獻率是農業發展的永恒主題。農業技術的引進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升級和知識化農業的發展。
4. 引進科學技術可以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農業出現第三次革命,通過農業科學與生物科學的相結合,使更多學科融合在一起,從各個方面推動農業科學的更新和拓展,以新型的技術,促進新農業的形成與發展,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5. 引進農業科學技術開辟了農業發展的新領域。農業科學的交融,農業技術的更新,拓展與創新,在資源利用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塑造了更多更有的新物種及新品種,給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6. 農業技術的引進可以試環境得到一定的保護。利用新型的農業技術,可以合理開發和利用現有農業生物資源,還可以利用生物技術開辟新生物資源更好的為人類服務。
二、引進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引進技術也是有講究的,盲目的引進會出現很多問題,例如技術引進的管理體制不夠健全,宏觀控制體系尚未建立,技術引進項目與我們所需項目之間的結合不夠緊密,配合不夠協調等等。為了更好的發揮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加快農業技術擴散,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需要日后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做到:
1. 技術引進的重點和方式。要定向選擇能適應當地生存環境和市場需求的高產、優質、高效、抗逆性強的新品種。引進符合要求的新型技術建立起技術高密集的工廠化,自動化的生產體系。技術引進的方式、方法可靈活多樣。可以通過引資帶技、引人帶技、引種帶技、引物(設施)帶技以及技術合作等手段來實現。
2. 建立市級引進農業技術的領導機構和高新技術服務中心,健全技術引進的管理體制。建立市級權威的統一領導機構,是健全農業技術引進管理體制,做好農業技術引進工作的保證。農業技術引進的組織與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涉及到多個部門的一項綜合性工作。因此,管理體制必須協調統一。
3. 技術引進應突出重點,引進農業技術要看其進度,先進性并不是決定是否引進的唯一尺度,農業技術引進的決定因素是看其對農業生產有多大的應用價值,可以實現多大的生產力。因此,農業技術的引進要緊緊圍繞主其生產及可持續發展進行。
4. 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激勵。建立和完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激勵機制,加強對農技人員的考核,調動農技人員的積極性,提高農技推廣服務的到位率和服務效能。把農業科技推廣成就作為科技獎勵的重要內容,建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激勵科技人員以多種形式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開展技術推廣活動。
總之,要打破我國當前日益嚴峻的資源約束,實現農業的持續穩定增長,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農業技術進步。國外經驗證明,在加強自主研發的同時,系統而有選擇的從國外直接引進農業先進金屬,并注意對引進技術的消化 吸收 創新和推廣,能夠以較少的投入,較快的速度活的最大的回報。以此加快我國農業發展的腳步,提高農業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參考文獻:
[1] 柏振中:《農業技術引進對我國農業經濟的貢獻》,農業技術周刊 2009.12
[2] 周 喬:《農產概論》,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8.3
篇2
【關鍵詞】現代;物理農業;應用方式
所謂的現代農業指的就是將各種現代化的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實現全面的機械化,使得農業生產實現集約化、企業化和專業化,從而使得農業生產的結構發生很大程度的轉變,并且也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所謂的物理農業指的就是通過聲、光、熱、輻射、磁等物理知識或者是物理信息等技術和方法,并將其作用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從而達到提高農作物產量、促進生長、減少農藥的使用量等目的,并且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生態環境的退化,實現農業發展的全面化,這是一種無污染、高效、清潔的現代農業模式。現代物理農業的發展主要依據的農業物理學,農業物理學的完善和發展給現代物理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一、現代物理農業模式
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階段,其最終目的是實現農業收益的最大化。物理農業是一種具有高技術、高知識的發展模式,而這正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最基本的特征,通過將各種物理知識和物理技術應用到農業的生產、發展過程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高速度發展。
二、現代物理農業模式的應用
現代物理農業模式的發展,主要將物理農業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將物理因素應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和將物理技術應用到農業生a過程中。
2.1.物理因素的應用
通過聲、光、熱、輻射、磁等物理因素或者是物理信息等方式作用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增產、增質,或者是對農產品的儲藏時間以及儲藏環境進行調節,起到延長農產品保鮮期的作用。
例如通過對植物施加一定的聲波,使植物的生理系統產生一定程度的共振,從而提高植物細胞內電子流的運動速度,加快營養元素的傳輸和轉化,增強植物的營養吸收能力和光合作用的強度,加快植物根、莖、葉的生長,從而提高植物的產量。由于物理聲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蛋白質、糖等有機物的合成速度,這樣也能夠提高植物的品質;由于植物體內營養物質的傳輸速度和轉化速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這樣植物的生長速度就會加快,從而實現植物的早熟;同時,部分敏感的害蟲遇到聲波,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造成害蟲的不能繁殖或者是主動離開,這樣就能起到祛除敏感害蟲的效果;通過激光對種子進行照射,能夠打破種子的休眠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種子的休眠期,從而大大縮短種子的休眠時間,提高出苗率。并且激光照射種子也會造成種子內部的DNA基因突變,這對于培養新品種有非常大的幫助。通過靜電場的方式對不同活力的種子進行分級,由于活力不同的種子在靜電場中存在取向場強的差異,一般活力低的種子早取向,活力高的種子晚取向,這樣就能優選出活力高的種子;還可以將種子放在磁場中進行處理,由于磁處理的方式對于種子造成的損害程度低、操作快速、簡便,在種子的誘變育種、殺菌保鮮和促進增長中有很廣泛的應用。
2.2.物理技術的應用
通過聲、光、熱、輻射、磁等物理技術,將其作用于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對農作物進行管理和病蟲害的防治,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發展。通過波普、質譜、光譜、生物顯微等現代化的物理技術對農作物進行評價和鑒定,從而實現農業發展的科學化和現代化。
例如,在農產品的儲藏過程中一般會進行儲糧害蟲的檢測,傳統的檢測方式是通過人工抽樣的方法,但是這樣的檢測方式不僅費時費力,結果也不準確,不能準確推斷出害蟲發生的趨勢以及蟲害爆發的準確時間,通過聲檢測技術對倉儲害蟲進行檢測,由于害蟲在進行吃食的過程中,會發出一定的頻率,通過聲檢測技術能夠得到一定的參數,并且該參數直接關系到害蟲的數量,這對于推斷害蟲的數量以及谷物的受損程度有直接的幫助;在研究農業肥料是如何進行轉化、固定和損失情況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同位素示蹤技術,由于同位素示蹤技術主要利用的物理學原理是中子活化,通過將考察元素的中子進行活化,能夠分析肥料、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并且還可以實現多種微量元素和蛋白質的位置分析、深度分析和結構分析等等,這樣就能清楚地研究出肥料是怎樣作用于植物的內部,從而起到一種的生理作用;通過全球定位系統(GPS)對大面積的農田進行噴藥、施肥、灌溉、耕作,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節省人力物力,也保護了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從而實現了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
三、結束語
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現代物理農業模式已經成為國家公認的安全生產方式,并且由于相關技術和相關設備的納入,使得物理農業發展遇到了全所未有的好時機,因此,在未來的農業發展過程中,將物理技術和物理知識更加深入地應用于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會給農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好時機。
【參考文獻】
[1]趙維范.基于溫室植物病蟲害的現代物理農業防治技術與設備[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
[2]胡偉.現代物理農業工程技術概論,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篇3
高等農業教育的不斷發展要求課程體系改革加快步伐。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近年來,高等農業教育在不斷地推動內涵式發展,推進涉農專業綜合改革。2007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別要求:“深化教學內容改革,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要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實現從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向學生提供符合時代需要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二、農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體系的構建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農科專業課程體系在構建的頂層設計中,往往以專業負責人為主導者,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是參照國內相關農科專業的課程架構。在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存在著與當地農業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農業人力資源聯系不緊密的情況,導致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體系設置不科學的現象。課程體系的建立缺少專家論證這一關鍵環節。在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缺少反饋和評判環節,發現問題時,往往是針對某一問題做出改變,而不是從整體上系統地進行變革。
2.課程體系的設置偏重學科化。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對農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從需求的人才類型看,更主要的不是“專門人才”而是“知識面寬、有一定專業知識、動手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但是,由于長期受前蘇聯模式的影響,我國高等農業教育主要以學科基本框架的要求進行課程設置,致力于學生系統地掌握本專業的知識結構,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力和價值觀的培養始終處于弱勢。從國內各農業高校農學專業課程設置來看,課程體系不但在總體結構上體現出明顯的學科化特征,即課程體系一般遵照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的學科架構方式進行組織,跨學科課程和綜合化課程開設不多,而且在課程體系的具體要素構成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學科性與專業性色彩。
3.實踐課程體系缺乏特色。目前,從大多數農業高校農學專業課程體系來看,實踐課程體系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仔細推敲,發現實踐課程體系并沒有體現出系統性和獨立性。很多教學實驗、生產實習都是理論課程的補充,實踐課程在知識和能力的授予上不能做到由點到線,一線貫通,實踐教學還明顯地存在著單打獨斗的現象。此外,實踐課程體系缺乏特色,不能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特點來有針對性地設計實踐課體系,導致大部分院校的實踐課程體系相似度高,特色不明顯。
三、農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對策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農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思路直接體現了現代農業以及高等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教育觀念、教育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農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明確目標,找準切入點,科學設計,合理布局,增強實效。
1.建立農學專業課程體系評價機制。課程體系在構建過程中應引入論證機制,改變以往由專業負責人主導設計的方式為學校教務部門統籌,專業負責人制定,相關領域專家論證的方式。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當在國家和地方教育部門政策的指導下,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對農業人才的需求,充分參考企業、行業和協會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進行設計論證,確保頂層設計科學合理,保證課程體系的設計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符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應將教學效果作為評判課程體系優劣的基本標準,不斷通過教學效果來調整和完善課程體系。同時,還應充分調研學生就業情況、用人單位及社會反饋情況,根據這些因素逐步調整和完善課程體系。總之,要確保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實效性,需要在課程體系應用的全過程中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按照“論證-實施-評判-反饋-調整”這一評價機制不斷完善課程體系。
2.優化課程結構,整合教學內容,突出綜合性課程。優化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總體布局的核心問題,課程結構的優化應當避免“唯比例論”的做法。以往在優化課程結構時,很多高校比較看重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比例、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比例、必修課與公共選修課之間的比例,往往將某一比例的提高看做是課程體系改革的成果,這就造成了為了改革而改革。課程體系的結構優化,應當以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發展對人才類別、功能、素質、技能的需求為依據,按照人才培養的規格以及人才需求分析來合理的調整課程體系結構,減少重復的不必要的課程,增加與社會需求緊密的課程,減少單學科課程,增加多學科交叉課程。整合教學內容是提高教學效率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手段。教學內容的整合也要避免“唯學時論”的做法。教學內容的整合其實質是知識結構的重新配置。應當避免為了“增加或減少學時”而增加或減少學時的盲目做法。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很多農業技術的應用除需要具備農學知識外,還要具備一定的生物、計算機信息技術、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生產經營等知識,這就要求在課程體系設計中,應當適度地將一些單學科的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農學、生物、計算機信息技術融合到某一綜合性的課程當中,并在部分綜述或概論課程中融入政策法規以及經營管理類的社會科學知識。綜合性課程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綜合性課程最突出的體征就是知識結構的連貫和整體性。增加綜合性課程,可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強化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體系的掌握和應用,為學生將來從事科研、教學、生產、企業管理等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部分高校農學專業將《作物栽培學》和《作物生產學》以及《農業信息技術》三門課綜合為《作物栽培與管理》一門課程,將《分子生物學》和《植物細胞工程》兩門課程綜合為《現代農業技術》一門課程,將多門農學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綜合為農學專業綜合實驗。綜合性課程使橫向上分散的知識點變為縱向上連貫的知識結構,使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聯系更為緊密。
篇4
隨著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政策的實施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將成為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去向之一。
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發展前景廣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展開,需要一大批了解農村、熟悉農村經濟,服務一線的專門人才和創新型人才。但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現行課程體系明顯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加強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地區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儲備和咨詢服務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高職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方向的確定
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適應面廣,富有創新精神,掌握農業經濟管理的理論和方法,能夠從事農業企業或鄉鎮企業管理的專門人才。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業科學基礎知識,掌握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類農業企業、村級、鄉級政府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等方面工作的專業人才。培養掌握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理論和管理技能,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微觀經濟管理和服務的中、高級管理專門人才。
二、對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要求
通過近年來我們所作的調研,用人單位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包括:專業技術能力、外語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敬業精神、誠信、事業心和責任感、積極主動、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吃苦耐勞、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競爭意識、職業道德、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身體素質。其中最強調敬業精神和吃苦耐勞。
要加強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特別強調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學生要學習先進的思維方式,為培養創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實基礎。學生要能以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在字里行間體現出學生的素質和風格。要能以口頭方式充分表達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觀點以優美流利的語言表達出來。要能思、能說、能寫,還要能做,要能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獨立地解決問題,具備實踐中的操作動手能力。
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必須考取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涉農企業要求現在的很多崗位都必須是持證上崗,比如:搞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搞營銷的要有營銷資格證書,搞農村收購的農村經紀人員也要有經紀員資格證,從事企業管理的可考職業經理人資格等等。學生在校期間考取了資格證書,為今后從事某專業工作提供有利條件。
三、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其設置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學識的深淺和能力的強弱,關系到學科的發展方向及其能否順利發展。對農業經濟管理的課程體系進行整體優化,需充分考慮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的科學配置,體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要求,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構建適應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培養所需要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設置由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公共任選課三大部分構成(見圖示1-1課程體系設置)。公共必修課包括思政課、語數外、計算機、體育、就業創業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衛生與健康、安全消防、形勢與政策等。公共任選課開設素質類課程,意在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個人修養。專業課分為專業基礎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三部分構成。
四、高職農業經濟管理教學內容的改革
農林經濟管理是涵蓋農業、經濟、管理三大學科的寬口徑專業,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是以農業經濟學為主線,重視經濟學課程,輕視管理學課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企業逐漸成為接納畢業生就業的主體,以往偏重于政府需要的經濟理論分析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明顯不符合社會需求。對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作出調整,增加管理類課程的比例顯得尤為重要。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可設置的專業方向有:會計電算化 、農(畜)產品營銷。專業核心能力為:農業經濟調查分析及市場營銷、財務核算技能。專業核心課程與主要實踐環節課可開設:農業經濟基礎、農業技術經濟、農產品加工概論、管理學原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經濟法、農村社會經濟統計、農村財政與金融、農業經濟調查、會計核算模擬訓練、市場營銷綜合實訓、畢業頂崗實習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要加強新教材建設,積極選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科規劃類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鼓勵教師主編或參與規劃教材編寫,使課程內容充分反映學科的新發展、新要求。要加強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特別強調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先進的思維方式,為培養創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實基礎。
五、教學環節和教學手段的完善
篇5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現狀
中圖分類號:F320 .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開始愈發的重視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三農”問題歸根到底實質上就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核心問題則是收入低、素質低。農民的收入與農民的素質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又是提高農民素質的關鍵所在。所有的農村、農民問題最終都將要借助于農民本身的素質的影響來解決,如農民的受教育程度、知識文化水平、思想觀念等。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和存量的增加是農村經濟增長的關鍵。雖然我國農村人力資源十分豐富,但是,對于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還是十分有限的,沒有完全的利用農村人力資源,更沒有將農村人力資源培養成農村發展所匱乏的真正的人才,因此,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必須引起各級各界的重視。
1 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及原因
1.1 農村人口不斷減少、農業人力資本浪費嚴重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市化水平不斷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到城市發展。城市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教育體系等都不斷吸引著農民涌向城市。然而,另一方面,這也是造成農業人力資本浪費嚴重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人力資本的積累能有效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增加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自我國建國以來,各農業院校培育的畢業生,真正從事農業第一線生產的、從事農業技術的人少之又少,僅有11.6%。而城鄉的經濟差距,又促使農村的新一代不斷涌入城市,離開農村,造成農村人口不斷減少,人力資源浪費驚人。
1.2 農民受教育水平不高、整體素質偏低
農村教育的落后是造成農民文化素質低下的根本原因。農民文化素質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因素,振興農業的關鍵是科技,而科技進步則主要是教育,教育是人才資源開發的基礎性事業[1]。
從有關數據我們可以得知我國農民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7.39%,處于較低水平。我國農村住戶從業人員不僅受教育年限短,而且即使是初中、高中畢業生也很少有機會經過崗前培訓而獲得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難獲得專業性繼續教育[2]。而農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從而導致了農村勞動力的科技素質不高。我國農村在農業知識、技術方面的人才極為匱乏,專業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不僅數量不足,人員素質也有待提高。因此,許多農業的新技術、新品種無法在農村廣泛推廣,農業先進技術無法充分發揮其優勢作用。
1.3 農村人力資源數量大,剩余勞動力巨大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農村人口眾多,據我國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國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49546人,占總人口的50.32%。據有關部門估計,中國現今農村剩余勞動力仍處于1.5~2億,并且我國每年剩余勞動力依舊不斷增加,且大部分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吸引了中西部大量勞動力的轉移,許多農民選擇到沿海城市工作,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勞動力轉移過量,導致土地拋荒,“空巢村”的現象。然而這些個體的特殊現象并無法代表整體的勞動力轉移過量。事實上,據農業部門的統計,我國實際需要的農業勞動力總量為1.5億。
2 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與建議
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只有發揮人力資源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更快的實現我國新農村的建設。在結合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狀況、存在的問題以及國外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經驗下,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2.1 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制定正確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思路
如今我國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應該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以服務現代農業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樹立“可持續發展觀”、“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等觀念,將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中進行研究。
2.2 完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機制, 實現合理有序向城市轉移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將不斷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在農民的收入中,勞務性收入也不不斷提高,而非農業收入與國家的就業政策等有關。要使農民在國家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享受到社會福利增加的好處,同時使農民參與到市場化的競爭中,而不是被“邊緣化”,并且要讓沒有轉移的農民從農業中受益,就要提高農民參與工業化、城市化的能力,增加他們的工作機會。
2.3 高度重視教育的戰略地位,加快發展農村基礎教育事業
要改變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滯后的狀態,就要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發展適應新農村的教育作為基礎性、先導性的工作來對待。改變農村以往“應試教育”模式下那種“人才輩出,江山依舊”的局面,要結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對教育進行全面且深入的改革,提高教育的實用性、科學性。要爭取國家的政策支持與傾斜,在鞏固和發展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創辦有地方特色的農村高等教育,培養留得住、用得上,能為農村脫貧致富盡心竭力的高級人才,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高級人才進不來、留不住、長期青黃不接的嚴重問題[3]。
2.4 處理好市場與政府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的關系問題
政府應發揮其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的主動作用,逐步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的體系。政府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如農村基礎教育、農村公共衛生、農村醫療保障等方面,同時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制度引導農村人力資源對自身的投資。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政府除了積極引導農村人力資源的有序流動,其余的一切都應交給市場。正如西奧多·舒爾茨所言,“全世界的農民都在與成本、利潤和風險打交道,從某一角度講了,他們都是時刻在算計個人收益的經濟人,他們總是能夠十分精妙地、敏銳地域經濟形勢相適應”[4]。因此,我們要相信市場,相信農民對市場作用的反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陶佩君.農村發展概論[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128-134.
[2] 常海燕.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及對策[J].大眾商務,2011(6).
[3] 劉堯,城鄉和諧發展中的農村高等教育研究[J].教育與現代化,2006(2).
篇6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社區教育 和諧公平 作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 (2010) 01-171-02
1前言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必須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要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強化農村社會管理。”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這為新農村開展社區教育指明了方向。當前,鄉鎮開展社區教育的任務是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宣傳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推進農村扶貧技術性開發、參與農村社會管理,為加快新農村建設,培養高素質、有技術的專業人員。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嘉興市的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成人教育成績斐然。近幾年來,嘉興的所有鄉鎮都開展社區教育,并始終要把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和現代化進程的一項長期工作來抓。各級政府加大社區教育的力度,不斷創新教育機制,探索辦學途徑,全面提升了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的綜合素質。社區教育為嘉興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
2社區教育的科學內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提出來“邁向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社會成了各國實踐的目標。構建學習型社會也成為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主題。當今社會,社區成為全民的學習中心,它為社會提供健康安全的學習環境。
社區教育是由社區舉辦的教育,就是把本社區的勞動后備力量培養成具有一定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術的使用人才,或為本社區成員提供其他非專業性的諸如文化、藝術、修養等各方面的教育。新農村開展社區教育就是鄉鎮政府專門設立社區學校或利用化技術學校,組織一些專門的活動以承擔和開展社區教育工作。
開展社區教育,其本質是:一是通過不同年齡階層的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活動,由教育資源的提供,使社區與社區教育活動兩者因相互反饋而提升彼此的素質。二是社區教育的目的是強調以國家整體發展為目標,將社區視為整體社會改革中的一部分,由于新的理念和教育資源的投入,改善社區生活,其最終目的在于整個國家社會利益的提高;三是社區教育強調非正式與非正規的教育。
現代社會,開展社區教育就是要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的優勢,提供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務。當前,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人無老幼行業之分,只要有學習需求,社區就為其提供教育服務。在現代社會加強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中,無論學歷教育還是非學歷教育,無論正規教育還是非正規教育,無論文化基礎還是技能培訓,無論閑暇教育還是健康教育,社區教育都為其服務,使社區里的新型居民獲得知識和情操的陶冶。
總之,社區教育是一個調配資源以滿足各種教育需求,使社區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夠通過教育的計劃得以發展的過程,是一種促進終身教育理念的實踐過程。在新農村,社區農民都是社區教育的成員,他向人們提供一種靈活的終身教育體制。社區成員將以社區教育的形式參加各種適合自己需求的教育活動,完善自己,也完善社會。
3社區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嘉興市政府在2006年已完善社區教育的網絡體系。構建了以嘉興城市大學―縣(市)電大社區學院---鄉鎮成校社區教育中心的三級教學網絡。這為新農村開展社區教育提供堅實的保證。在新農村建設中,開展社區教育是利于國家、益于農村、惠及農民的好事。這對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作用。
3.1社區教育是新農村實施終身教育的平臺
現代社會是知識更新的時代。人們的職業不斷變動,學校內無法滿足知識變動、社會變動和職業變動的需要,所以,人們學習知識,不再局限在學校的體制之內,而需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這成為一種現實社會的需要。網絡學習、數字化學習和移動學習成為人們進行終身學習的重要手段。當前,現代農村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建立終身教育的體系,才能真正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所以,農村的社區教育成為傳播現代農業先進技術的載體,是農民接受終身教育的平臺。
終身教育是指人們在一生各階段當中所受各種教育的總和,是人所受不同類型教育的統一綜合。當前,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關鍵在農村,主要是要滿足農民的學習欲望,才能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嘉興的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新農村建設突飛猛進,鄉鎮新居民的終身教育由誰來進行實施。顯而易見,只有由鄉鎮社區教育來完成。她是新農村成人終身學習的組織和平臺,為農民提供健康、安全的學習環境。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在崗培訓成為鄉鎮社區教育的重要內容。鄉鎮社區教育機構都積極做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和“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進行,不斷調整和設置教育內容,以滿足鄉鎮新型市民學習上的要求。不斷加強就業技能培訓,重點加強指導就業和職業培訓。社區教育是新農村農民學習科學知識、接受現代信息的平臺;是實現終身學習地方。
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有多樣化教育的需求。鄉鎮的社區教育已經開始成為一種農民不斷要求自我進步、自我提高、改善生活質量的現實需要。
3.2社區教育是新農民接受和諧教育的搖籃
當前,黨的十六屆四中會議上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的和諧,人的和諧依賴于教育的浸潤。當前,新農村要進入和諧社會,亟待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民素質的主要途徑就是要實現教育和諧。要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必須實現全民的和諧教育。
什么叫和諧教育?和諧教育是從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統一實現出發,調控教育場中諸教育要素的關系,使教育的節奏符合學生發展的節律,進而使“教”與“學”產生“諧振”效應,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獲得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的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現代農民只有在社區教育中享受和諧教育。新農村實行和諧教育,是以促進教育對象的和諧發展為最終教育追求,包括自身的和諧、教育類型的和諧、教育內部的和諧。農村實現和諧教育的目的是實現農民內外在世界的和諧,使教育者素質全面地和諧發展。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實現教育和諧,是從教育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協調,這一切是在政府指導下,由鄉鎮社區教育實施并完善。所以,社區教育是新農民接受和諧教育的平臺,是接受現代教育、學習科學技術、愉悅身心的“按摩院”。
3.3社區教育是新農村實現公平教育的場所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把發展教育放置首位,強調“教育是民主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十七大后,我國的義務教育公平問題成為熱點,但成人教育同樣存在著更為嚴重的不公平。當前,社區教育是新農村實行公平教育的有效方式。
所謂公平教育,又叫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范或原則。這里所說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展和穩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需要,并從兩者的辨證關系出發來統一配置教育資源。教育公平的內涵是“確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這是前提和基礎。成人教育不公,這與長期實行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有關,我國一直重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輕成人教育有關,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城市;這與社會環境不公有關,城市戶口、農村戶口、非本地戶口界限還是存在,公共資源共享不均;社會保障城鄉、行業差距過大。
目前,鄉鎮社區教育,主要開展成人各種技能培訓,社區教育是在地域范圍內,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旨在提高農村農民的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教育活動。這幾年來,嘉興社區教育開展各類農村勞動力和外來民工的技能培訓、農業技術培訓和職工崗位技能培訓等。對外來人員而言,社區教育不但是彌補他們在中西部落后地區教育資源短缺,沒有機會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基本學習需要,而且是提高素質、學會技能,享受公平教育的場所;是提高農民素質和掌握技能的“強身器”。
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和創新,社區教育大力開展,成人教育不公將在鄉鎮得到有效的改善。
3.4社區教育是新農村推行全民教育的陣地
全民教育是指對社會全體民眾所提供的教育,是每個社會成員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實現社會平等的根本保證,又是使個人獲得生存發展能力的基本手段。社區教育是新時期推行全民教育的陣地,也是新農村傳播現代農業先進技術的載體。新農村實行全民教育,其目標就是農民的基本教育要求,使他們能自尊、自立地生活,并通過不斷學習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并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當前,在新農村建設中,社區教育就是開展現代農民的各類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主要是提高新型農民綜合素質。
所以,目前在農村社區教育中,開展全民教育的關鍵是要向農民提供知識、技術、價值觀和人生觀,并通過不斷學習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并為新農村建設和人類發展作出貢獻。當前,新農村社區教育可以利用現代教育信息、通訊和社會活動方面的手段和渠道來幫助傳播必要知識,并就農業方面的新知識、新信息向農民進行宣傳和教育。除傳統的手段外,還可以調動圖書館、電視、廣播和其他傳播媒介并發揮其潛力以滿足新農民的基礎教育、專業知識的需要。
嘉興農村是沿海發達地區,作為長三角的腹地,經濟強市。加快新農村社區教育的步伐,是要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社區教育真正是新農村開展全民教育的求知練技的營地,是學習知識的地方。通過教育,現代農民滿足基本學習需要,成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肩負起新農村建設的共同責任。真正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
4結束語
當前,我國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新型農民必須要享有人均接受教育的權利。這種由鄉鎮社區教育來完成的成人教育,能使農民真正地、充分地滿足基本學習的需求,并應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的技能。社區教育的目的是開發現代農村的才智、潛力與發展學習者的個性,使他們能夠改善生活和改造社會。人人享受教育這是和諧社會的根本宗旨,社區教育是構建新農村終身教育體系和全民公平教育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對建設新農村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慧玲. “和諧成人教育”內涵解讀[J].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成人教育學刊,2009.4.
[2]顧明遠. 終身學習與人的全面發展[J].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成人教育學刊,2009.2.
[3]劉岳啟. 我國新農村建設急需人才及其培養方式的探討[J]. 成人教育,2009.9.
[4]陳文,曾青云,趙清良.新形勢下農村成人教育發展問題研究[J].成人教育,2009.4.
篇7
[關鍵詞]西部;農業;信息化;協同電子商務;.NET
農業發展的主旋律是“以信息化推動產業化,以產業化實現現代化”,而信息化的推進過程離不開政府的引導企業的實施和農戶的參與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信息化已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農業現代化的新內容加入WTO以后,我國農產品的生產和經營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西部農業和農民受到的沖擊會更大西部地區要發揮比較優勢,既要考慮國內特點,也要考慮國際市場同類產品的競爭力無論是從農業生產者經營者,還是從政府的角度看,最根本的還是要提高西部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其中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引言
簡言之,協同電子商務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利用以Internet等為特征的新興技術為實現手段,通過改變業務活動的模式在企業群各業務單元的供應鏈內及跨業務單元的供應鏈間進行各種業務的合作,提高企業群各種業務活動的效率和實現實體資產的互補,并建立有利于企業群的各業務單元間信息共享和知識創新的新型組織,最終通過激活企業的隱性資產,實現企業群知識網絡的正反饋而獲得協同效應,從而創建企業持續的競爭優勢
協同商務思想的提出以及相應的發展,主要是來源于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和發展,以及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對企業能力的提升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的不斷完善,使得企業有更多的能力來實現供應鏈優化的思想成功地應用協同商務,實際上就是幫助企業與供應商以及上下游合作伙伴建立協同商務鏈
協同電子商務具備兩個層次的目標:第一層次的目標是實現企業群價值鏈各個環節的電子化,提高企業群各種業務活動的效率,充分利用企業群中的實體資產創造互補效應,即互補電子商務第二層次的目標是利用信息技術,打破組織間影響知識創新與傳播的障礙,激活企業群的隱性資產,引發企業群知識網絡的正反饋效應,即創造企業群的協同效應,這也是協同電子商務的最重要的目的和本質協同電子商務的本質是由于技術的進步而打破了原來組織間的障礙,大大降低了企業群實現協同創建協同效應的組織成本,因而使企業群能夠實現真正的協同,創建企業群的競爭優勢新的技術條件為企業群創造了更多的協同機會,并為實現協同提供了網絡環境及技術的支撐并且由于降低了組織成本中的共享協調成本,降低了協同效應的不確定性,從而使得在傳統經濟模式下由于組織成本過大而無法實現的機會在新技術條件下變得更容易了因而,實現了協同電子商務的第一個層次的目標,并不能使企業建立起長久的持續的競爭優勢,而只有實現或者部分實現協同電子商務的第二個層次的目標,才能真正地激活企業的隱性資產,使企業的核心能力難以被競爭對手仿效和替代,為企業創建長久持續的競爭優勢
二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系統的開發
信息是基礎,技術是手段,電子商務則是終極目標面對我國西部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完善,交易手段落后,組織化程度產業化程度信息化水平較低等現狀,利用先進網絡開發技術為農業行業客戶提供農業行業企業電子商務平臺,并根據行業客戶的信息化需求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將成為推進我國西部農業企業信息化發展構筑西部農產品流通新戰略的重中之重
按現有的農業結構,主要的層次包括:各級政府部門的集中調控和協調,各地生產資料部門的銷售分發渠道,基層組織的統一代辦和服務,農產品的儲存基地,農產品的運輸和農業人員的最終生產等如果加上進出口業務,還會涉及外貿部門的管理,大型的運輸系統和倉儲系統,涉外經濟的相關部門協作等在農業應用信息平臺上實施電子商務,從單純地提供信息到大環境成熟的條件下,實現面向終端客戶的商務服務,對改善我國西部農業價值鏈和提高西部農業企業競爭力是有很大幫助的,是我國西部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協同電子商務系統的開發方面,隨著Framework下的分布式處理技術,即WebService(Web服務)的推出,Web服務能夠為多個應用程序而不僅僅是瀏覽器提供數據,并通過外置數據以允許其他的客戶機使用在同樣的端口和傳輸層都起作用的標準協議(如HTTP)來執行操作將Web服務定位于基于開放的標準,能夠用于任何平臺,使協同電子商務平臺擁有作為跨平臺和跨供應商的集成技術的潛力,實現Web服務和Web服務構架后,農業企業及用戶就可以利用Internet上許多現有技術另外,利用.NET框架的安全系統和配置系統協同工作,還能有力地遏止運行不安全代碼的可能性,并大幅度減少了“DLLHell”對應用程序進行配置時所面臨的風險
因此,利用.NET技術開發的農業協同電子商務系統結構可以參考如圖1所示的功能結構協同電子商務平臺提供農業行業解決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主要部分:
1.內部協同辦公平臺提供人事文檔項目產品客戶財務等一體化管理功能
2.外部農業電子商務網包括:采購網(招投標)和銷售網(電子商務),使得企業的外部資源可以通過外網與內部的員工進行協同工作
3.與行業性農業網站進行對接和集成
4.外網(公眾門戶)實現局域網與Internet的聯入,以便獲得世界上有關農業科技研究的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動態實現農業企業的自我宣傳同時供應商和客戶都能登入系統進行電子化交易和信息查詢
5.全套電子商務套件:
(1)進貨管理系統主要完成各類農產品的收購合同開票以及有關供應商信息的收集處理等功能
(2)銷售管理系統主要完成各類農產品的銷售開票結算以及客戶檔案管理和相關的查詢及統計等功能
(3)庫存管理系統主要完成各類農產品的入庫/出庫管理庫存臺賬管理盤盈盤虧報廢等處理,以及相關的查詢統計打印等功能
(4)統計分析系統主要完成對有關職能部門要求的各類農產品數據的統計上報工作,以及農業企業內部各部門的費用統計財務狀況基礎設備等方面的報表工作,并加以分析
(5)知識管理系統幫助農業企業積累分享利用和創新各種知識和經驗,完成農業企業的長期持續發展
(6)辦公自動化系統幫助農業企業完成內部辦公的自動化和電子化,例如:各種公文管理各種會議管理各種任務的布置各種辦公流程的管理各種資產的管理等
(7)查詢系統提供各種查詢和各類分析報表處理三西部農業企業信息化與協同電子商務建設的重大意義
1.西部農業生產者優化資源配置的需要在比較優勢戰略逐漸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戰略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平臺的大背景下,不僅國內外的市場營銷信息科技信息,而且有關國內外農業政策及其變化的信息,甚至WTO農業多邊貿易談判的最新進展及其前景的信息,都對西部農業生產者優化資源配置有著重要的價值
2.提高西部農業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農業發展的關鍵在于能否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西部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是西部農產品價格競爭力西部農產品質量競爭力和客戶信譽競爭力三方面復合而成的,完善的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有利于從根本上提高西部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1)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的完善有利于提高西部農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因為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所提供的農業投入產品價格農產品市場行情和國內外農業政策導向的信息更有利于西部農民確定自己的比較優勢,而按比較優勢配置資源有利于提高西部農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2)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的完善有利于提高西部農產品的質量競爭力國內外農產品質量標準及其變化的信息是完善的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的基本組成內容之一當西部農業生產者能夠從網絡上便捷地得到有關農產品的質量標準信息,并以質量標準來規劃西部農業生產時,西部農產品的質量競爭力無疑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的完善有利于提高西部農產品的信譽競爭力發達的市場經濟是講究誠信的經濟對講信譽和市場影響大的客戶進行介紹,并提供電子商務交易的平臺是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的重要功能之一
(4)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的完善有利于推動西部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進而提高西部農產品的質量和價格競爭力從最終來源看,西部農產品質量競爭力價格競爭力離不開西部農業技術進步和西部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支撐西部農民渴望高新技術,但對于經營規模小收入水平不高的小農戶來說,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的風險往往足以使他們望而卻步由于農業高新技術的最新進展應用前景獲取途徑技術咨詢方式均是完善的農業協同電子商務的構成內容,因此,完善的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有利于縮小農業高新技術供給者同農業高新技術的需求者特別是廣大西部農戶之間的距離,進而有利于降低西部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的風險,推動西部農業高新技術的產業化進程,提高西部農產品的質量和價格競爭力
3.降低西部農業風險的需要西部農業生產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影響加強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風險對西部農業的不利影響從市場風險看,西部農業市場風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西部農業信息不充分而引起的生產和經營的盲目性所造成的西部農民可獲得的信息越充分,投資和生產決策越準確,市場風險就越小因此,加強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建設有利于降低西部農業的市場風險
4.政府支持和保護西部農業的需要諸多的數字反映出“西部等于貧困”這樣一個事實改革開放之初,由于國家整體實力較弱,經濟發展的重點在東南沿海,對西部采取的是扶貧性發展戰略經過20多年的發展,東南沿海經濟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西部正從大面積的貧困中走出來,我國的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這一切為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無論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農業始終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加入WTO以后,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雖然受到了WTO農業協議的約束,但政府對西部農業進行支持和保護仍有很大的空間政府支持和保護西部農業的目標是提高西部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西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政府對西部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必須立足于不斷變化的國內外農業形勢,提高有限的財政資源的使用效率因此,政府對西部農業的支持與保護離不開完善的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的支持
四加強西部農業企業協同電子商務建設的對策建議
西部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根據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外部性強農業協同電子商務具有公共產品等諸多特點,為了盡快完善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特提出如下對策與建議
1.充分發揮政府在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由于收集和處理市場信息的一次性投資很大,而一旦得到信息又可以以供給的邊際成本為零的方式讓眾多的農戶和企業分享,農業信息的這一公共品屬性決定了政府必須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從國內國外已有的經驗看,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主導作用的發揮主要是通過制訂規劃完善政策加強立法和增加投資,建立和完善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的框架,帶動社會力量參加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建設政府支持和參與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建設因不會對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和貿易產生直接的扭曲作用,屬于WTO農業協議“綠箱”政策的范圍,因而政府在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建設中不存在發揮作用空間約束的問題
2.通過政策優惠推動西部農業龍頭企業的信息化進程西部農業龍頭企業的信息化包括兩方面:一是建立西部企業自己的網站,融入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讓西部企業網站成為社會了解西部的窗口和西部農業向社會推介自身的橋梁;二是建立和完善西部企業內部管理信息系統前者是西部企業對社會整個農業協同電子商務的重要貢獻,具有較強的網絡效應和社會效應,因此,國家應對西部企業網站建設給予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后者屬于西部企業的私人產品,是西部企業提高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因而無須國家干預
3.大力發展西部農村教育,提高西部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西部地區的狀況決定了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小規模的農戶經營將是西部農業的基本經營形式因此,西部農業信息化的一項長期性基礎性的工作是如何推動西部農戶農業經營的信息化由于西部農業信息化的實質是在西部農業領域廣泛開展和深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因而,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能否充分發揮效益,西部農業信息化能否獲得最終成功將取決于西部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4.大力整合新興信息媒體和傳統信息媒體Internet技術出現以前,我國西部農業信息服務主要依賴于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隨著IT技術的發展,Internet等新興媒體不斷出現并開始向西部農村延伸在此情況下,應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優勢在充分開發利用新興媒體的同時,整合傳統的西部農業信息媒體,利用.NET技術建立完善高效安全的西部農業協同電子商務系統,并通過協同電子商務系統為西部農業搭建一個現代電子化運作平臺,不斷提升西部農業核心競爭力
主要參考文獻
[1]西部開發課題組.中國西部大開發指南[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2]林榕航.電子商務學系列教材——電子商務學概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3]劉.信息管理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上一篇: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的區別
- 下一篇:安全管理工作經驗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現代科技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