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4-01-11 17:50: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的區別

篇1

    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和重視供應鏈管理并投資于供應鏈業務。用供應鏈的思想改造理念并指導運作,已經為各類企業所重視。

    1 供應鏈管理概述

    1.1 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將產品生產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連成一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在這個網絡中,每個貿易伙伴既是其客戶的供應商,又是其供應商的客戶。供應鏈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對供應鏈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商流以及貿易伙伴關系等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的管理過程。供應鏈的管理思想要求企業從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自身內部的生產流程到下游的倉庫配送商、承運商直到零售商等物流環節的全過程整體規劃,目的是使企業整體流程達到最優,而不是局部的優化而導致整體成本的增加。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在于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和降低總的交易成本,并且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

    1.2 供應鏈管理與傳統管理模式的區別供應鏈管理強調和依賴戰略管理,它影響和決定了整個供應鏈的成本和市場占有份額。供應鏈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標,通過協調合作關系達到高水平的服務,其關鍵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應用系統的觀點,而不是節點企業資源的簡單連接。相反它把所有節點企業看作一個整體,涵蓋整個物流過程,包括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采購、制造、分銷、零售等職能領域。傳統的物流體制是以“效率化”為支柱的。比如說傳統的物流注重提高保管效率、裝載效率、作業效率等,也就是說物流本身處在只滿足于生產、采購、營銷等活動結果所連帶的派生的位置。處于這種位置的物流是以企業內部其他活動的結果所連帶的業務活動為前提的,所以說能夠做到的也只有設法提高效率。這就是傳統物流的實際狀況。不言而喻,從企業經營的角度講,最大的愿望并非使經營活動效率化,最好是不讓這些活動發生,降低成本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讓成本發生。這就是供應鏈管理所追求的目標。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思想,強調通過供應鏈各節點企業間的合作與協調,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將企業內部的供應鏈與外部的供應鏈有機地集成起來進行管理,達到全局動態最優目標,最終實現“雙贏”或“多贏”的目的。

    2 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企業物流

    2.1 企業物流的概念及現行模式企業物流是集現代運輸、倉儲、保管、搬運、包裝、產品流通及物流信息于一體的綜合性管理,是溝通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廠商、批發商、零件商、物流公司及最終用戶滿意的橋梁,更是實現商品從生產到消費各個流通環節的有機結合。以汽車企業為例,汽車物流包括生產計劃制定、采購定單下放及跟蹤、物料清單維護、運輸管理、貨物驗收、倉儲管理、在制品的管理、生產線的物料管理、整車的發運等。我國現行的企業物流是銷一體化的自營物流,即產品原材料、零部件及輔助材料的采購物流、產品的制造物流與分銷物流等物流活動全部由產品制造企業完成。制造企業既是產品生產活動的組織者、實施操作者、又是企業物流活動的組織者與實施者。在這種模式下,制造商對供應物流、制造物流及分銷物流擁有完全的控制權,能夠掌握第一手客戶信息,有利于改善客戶服務和對整個物流進行協調與控制。但是隨著物流業務的不斷擴大,供應全球化以及由用戶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對產品物流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柔性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制造商具有更加強大的物流實力,不斷加大對物流的投入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這些變化對自營物流而言,會加大制造商的資金負擔,降低企業的整體物流效率,不利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2.2 供應鏈管理下的企業物流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擯棄“大而全、小而全”的傳統縱向一體化的管理思想,與供應商和經銷商建立“合作—競爭”的戰略伙伴關系,實行優勢互補;選擇供應鏈合作伙伴,以物流或產品為紐帶構建供應鏈系統。同時,根據供應鏈管理的需要,與戰略合作伙伴一起,以滿足顧客需要為宗旨,不斷修正和設計供應鏈的內外結構及業務流程,組合資源要素,增強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以汽車行業為例,供應鏈管理要求汽車企業對整個供應鏈進行整合,通過汽車的功能整合、過程整合和資源整合來全面整合汽車供應鏈。汽車物流是以汽車制造商為中心,即以產品的生產制造和市場營銷為主線,以相關信息流來協助供應商和客戶行為的協作型競爭體系,體現了汽車企業與顧客和供應商相聯系的能力。利用物流管理,可以使產品在有效的供應鏈內迅速移動,使供應鏈節點企業受益。核心制造企業通過與物流公司、供應商、經銷商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實現了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完成整個過程的各種資源計劃與控制。

    3 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企業物流創新

    3.1 面向客戶,流程重組在供應鏈管理模式發展過程中,強調跨企業的資源整合,使客戶關系的維持和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客戶需求成為企業物流的原動力,物流也從單純的物的處理提升到物的增值方案管理,為企業度身定制,提供物的可行。企業應從顧客需求出發,按整個價值流確定供應、生產和配送產品中所有必須的物流供應鏈,并創建無中斷、無繞道、無等待和無回流的增值物流供應鏈。

    3.2 誠信合作,發展核心競爭力現在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供應鏈的競爭,而國內的多數企業還在沿襲傳統的模式,沒有科學的物流規劃和生產管理。企業如果一味強調自己本身的利益,犧牲合作伙伴的利益去追求“零庫存”,長久下去必然會使整個供應鏈失去競爭優勢。供應鏈管理通過產品物流將企業內部各部門及供應鏈各節點企業聯合起來,改變交易雙方利益對立的傳統觀念,在整個供應鏈范圍內建立起共同利益的協作伙伴關系,通過聯合、規劃和運作,優化企業內部資源和社會資源,形成高度整合的供應鏈物流網絡體系,是提高整個供應鏈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篇2

????究竟什么是供應鏈管理? 自從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出現以來,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供應鏈管理有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導致對于供應鏈管理至今都沒有一個公認的、完整的定義。這不僅導致了理論研究和產品服務上的混亂,而且嚴重影響了客戶通過供應鏈管理理應獲得的正常收益,影響了供應鏈管理領域的健康發展。為此,本文通過分析競爭環境和企業行為的變化,研究供應鏈管理產生的必然邏輯,進而界定供應鏈管理與相關領域的關系,揭示供應鏈管理的本質內容。

??1. 企業行為的變革

??供應鏈管理是企業隨著競爭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自身行為的必然結果。目前,企業競爭環境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最突出的就是從工業社會進入了信息社會,在這個跨時代的變革中有四個特點:一是從以物質資源為核心走向以信息資源為核心;二是從以機械技術為核心工具走向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工具;三是從線性結構走向網絡結構;四是從民族國家走向國際社會。

??為適應競爭環境的變化,企業行為也發生了顯著的變革。企業行為的變革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從制造主導轉向銷售主導,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工業時代的福特和信息時代的戴爾。

??具體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1.1 從大規模標準化走向大規模定制化

??大規模標準化的代表型企業是福特。福特提出了流水線制造管理理念,認為現代工業的核心就是大規模的標準化制造,創造了最早的供應鏈的模式。

??大規模定制化的代表型企業則是戴爾。戴爾是目前個人電腦全球第一大公司,沒有任何原創,完全以銷售來支持。因為電腦的銷售必須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所以戴爾實際上是大規模的定制化。大規模定制化要求企業能夠準確掌握、迅速滿足客戶的需求,從而要求其提品的整個內部環節、整個外部鏈條均能夠迅速地獲取、應用、響應最終客戶的需求。

??1.2 從價格制定者走向價格接受者

??工業時代是一個非充分競爭的時代,福特汽車曾經占了個人汽車市場90 %以上的市場份額,所以福特是價格制定者。而信息時代則是一個完全充分競爭的時代,在這個趨于完全市場化的時代,企業一定是價格的接受者,典型的代表如戴爾公司。價格接受者的角色要求企業必須以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作為主要的競爭手段。

??1.3 從利潤趨近于零走向從低成本中獲得利潤

??在20世紀30年代末期,福特公司差點破產,80年代又面臨第二次破產,其根本原因在于制造領域所獲得的利潤趨近于零了。而戴爾是非常典型的從低成本中獲得利潤的例子,他沒有制造,但仍然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之一,因為它從不斷降低成本中獲得利潤。從低成本中獲得利潤要求企業不僅要挖掘內部潛力,而且要充分挖掘外部潛力以擴大成本降低的空間。

??1.4 從終端信息的擁有者走向終端信息的傳播者

??工業時代的福特認為自己沒有必要去和他的供應商分享終端信息,然而這種對于終端信息的獨占,使福特成為一個孤獨的領導者,終于導致了危機,幾乎導致他的第一次破產。戴爾則不同,在他的平臺上面,終端客戶的一個定單,可以實時傳遞給他的每一個供應商,因為他希望在整個供應鏈上能夠同步地對終端信息做出快速的反映,因此戴爾實質上是一個終端信息的傳播者,他和他的供應商們實時地分享終端信息。通過終端信息傳播,企業能夠有效地擴展組織范圍,提供整個供應鏈的協同效率,進而迅速滿足最終客戶需求,降低成本。

??1.5 從合約的穩定性走向合約的可變性

??在福特所處的工業時代,采購管理和銷售管理的合約是非常穩定的,銷售的區域和經銷商也是非常穩定的。然而今天情況則發生了深刻變化,戴爾公司說:面向一個國際化的供應市場,才有了所謂的供應鏈的管理,才有了所謂的對經銷商的選擇和供應鏈的優化,基于這樣一個國際化競爭充分發展的市場,合約是高度可變的。

??1.6 從市場區域的封閉性走向市場區域的開放性

??福特公司所處的工業時代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市場時代,而目前企業面臨的則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市場。在這個開放性的市場上,企業需要處理形形的供應形勢、銷售形勢、客戶形勢和生產形勢,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管理,才需要通過供應鏈管理實現供應鏈的優化。如表1 所示:

??可以說,企業競爭環境的變化要求企業調整自己的行為,企業行為的變化導致了對外部資源的整合需求,導致了對供應鏈管理產生的必然性,它是基于整個市場、整個企業行為而必然導致的企業新革命。企業行為的變化和企業競爭環境的變化都在導向一個目標,就是供應鏈管理。

??2.對供應鏈管理的重新理解

??2.1 對已有定義的分析

??據統計,目前供應鏈管理已有100多種定義,總結分析這些定義的共同點與差異性,可以發現:a. 供應鏈管理定義的外延是統一的,但其內涵有差異。基于內涵的差異,所以才有不同角度的定義。b. 由于內涵的不一致,所以從一種定義的科學性而言,供應鏈管理目前尚不成熟,因而也無權威定義。c. 定義的模糊直接導致應用的不確定性。作為一種商業行為來說風險是非常大的,會直接導致市場的混亂和不正當競爭。d. 忽略了IT 技術所引致的應用模式變化。遺漏了IT 技術的供應鏈肯定是不完整的,因為只有通過IT 技術,企業與其它的供應商、分銷商聯起來才能成為鏈,供應鏈管理的基礎條件才能夠具備。

??2.2 定義的科學性與相關性

??要深入理解供應鏈管理,還必須深入理解與供應鏈管理相關的一些概念,這樣才能得出科學性的供應鏈管理的定義。

??2.2.1 物流管理

??現在業界有一個錯誤的概念,認為物流就是供應鏈,實際上供應鏈管理是一個遠比物流要大的概念,供應鏈管理側重于物流信息與其他信息的集成處理。目前物流管理已呈現出向供應鏈管理發展的趨勢,其最新的發展趨勢之一是提出了敏捷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所謂敏捷供應鏈管理,就是指以最終客戶的需求為依據來建立或改造現行供應鏈系統,使之能夠對客戶需求變化做出最迅速的反應,并為客戶提供最有效的服務。

??2.2.2 客戶關系管理

??面向需求客戶的業務和知識管理,部分集成到供應鏈系統中是一個必然趨勢。客戶關系管理是把客戶,尤其是潛在客戶和現有客戶作為管理的中心,將企業的運營圍繞著客戶來進行,無論是市場、銷售或售后服務,只要是和客戶打交道的環節,都能夠知道客戶的最新信息,得到關于客戶的完整而統一的交往記錄,它的獨立應用更偏重于銀行、電信等終端服務型企業。供應鏈管理則是管理到分銷商的分銷商,分銷商的客戶,客戶的客戶,直到終端客戶,而且更多的是基于消費類產品。所以供應鏈管理中的客戶關系管理并不等同于獨立的客戶關系管理,它是把獨立客戶關系管理中的某些思想和技術放到供應鏈管理中。

??2.2.3 ERP

??ERP 著重的是企業內部的流程優化,而供應鏈的著眼點是與企業發生關系的上游或下游的伙伴,商品在一家企業傳遞到另一家企業的時候,如何實現”鏈條上的增值”,這是ERP 和SCM 的最大區別。臺灣的一項專題研究表明,超過70 %的ERP 用戶將供應鏈管理列為他們下一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目前ERP 向供應鏈管理擴展是一個趨勢,但ERP 向供應鏈管理的擴展側重于執行,而供應鏈管理本身側重于預測和計劃。

??2.3 影響定義的關鍵語言與關鍵因素

??再來分析一下影響供應鏈管理定義的一些關鍵要素。

??2.3.1 信息資源

??供應鏈管理是對供需信息資源的整體優化和利用,包括了物流和資金流的信息資源,在供應鏈管理中,核心是對信息資源的優化處理與充分利用。

??2.3.2 流程優化

??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落實到企業的經營行為上面必然涉及到企業的流程優化。注意這里沒有提流程的重組和再造,因為企業管理沒有這么革命性,重組和再造是一種推倒性的變化,使得業務煥然一新,這種做法對中國企業來說風險非常大。因此,供應鏈管理要進行業務流程優化,一個漸進、系統的演進過程,而不是快速的、突變式的業務流程再造。而且流程優化需要可視化的工具,并逐漸固化在軟件產品中,流程優化的第一步就是從標準化產品開始的,目前國內供應鏈管理華而不實的市場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適當的供應鏈管理產品。

??2.3.3 渠道

??任何一個企業均是為了向最終客戶提供特定的產品或服務,由眾多企業相互之間有機組成的價值鏈上的一個環節,這個價值鏈在物理上就是供應鏈。在這個供應鏈中,最核心、最有價值的組成部分是核心企業(對特定產品或服務擁有品牌所有權的企業) 及其供應網絡和銷售網絡,或稱為核心企業及其渠道(包括銷售渠道和供應渠道) ,所以供應鏈一定是以渠道為核心的。

??2.3.4 平臺

??什么是平臺? 平臺就是提供不同產權的企業在一個共同的軟件系統上進行商業行為的IT 基礎設施。其核心在于:第一,一定是不同產權的企業,在一個共有的基礎設施上面運行,對使用者來說沒有一家擁有唯一的產權。第二,這個平臺是在一個共同的軟件系統上進行商業行為。第三,供應鏈管理的實現必然是不同企業在同一個平臺上來進行運作。這里不是指供應鏈管理的軟件產品,而是指供應鏈管理的實現。

??供應鏈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實現有根本區別。供應鏈管理可以是一種管理思想,可以是一個產品如供應鏈管理軟件或實現部分供應鏈管理功能的軟件,也可以是一種服務,如供應鏈管理咨詢服務,但供應鏈管理的實現必然是一個平臺,必然是不同企業在一個共同系統上的行為。

??那么平臺的方式有幾種呢? a. 企業自建。如聯想和海爾各自建立了一個平臺,與他們的供應商、分銷商進行協同并實現相關的計劃優化功能,提高供應鏈協同效率和綜合管理能力。b. 企業和供應鏈伙伴共建。也就是一個企業與他的供應商、分銷商或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投資建立一個平臺,實現相應的供應鏈管理功能。c. 利用第三方平臺。企業與他的供應鏈伙伴共同利用第三方投資建設的平臺實現相應的供應鏈管理功能。

??3. 供應鏈管理本質的結論性定義

??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管理定義必須能夠涵蓋供應鏈管理思想、供應鏈管理產品和供應鏈管理實現方式等多方面的內容,通過以上的比較和分析,我們可以對供應鏈管理的下一個較為全面、科學的定義: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簡稱SCM) 就是基于最終客戶需求,對圍繞提供某種共同產品或服務的相關企業的信息資源,以基于Internet 技術的軟件產品為工具進行管理,從而實現整個渠道商業流程優化的一個平臺。可以簡化為:供應鏈管理是企業實現整個渠道商業流程優化的一個平臺。

??這個定義的核心在于以下三個方面:a. 強調供應鏈管理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個平臺,是供應鏈上各相關企業共同使用的一個IT 基礎設施。b. 強調供應鏈管理以渠道商業流程優化為核心內容,進而實現整個供應鏈的增值。c. 強調供應鏈管理的直接處理內容是以最終客戶需求為核心的供應鏈上相關企業的信息資源。

參考文獻

1  [美]查爾斯·C·波里爾,邁克爾·J·鮑爾. 電子供應鏈管理.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2  Maha Muzumdar ,Narayan Balachandran. 昨天、今天、明天:供應鏈管理的演變. 中國計算機用戶,2002

3  Carr D ,Johansson H. Best Practice in Reengineering. McGraw - Hill. New York ,1995

4  SabriEH ,BeamonBM. A Multi - objective Approach to Simultaneous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Qlanning in Supply Chain Design. Omega ,2000 ; (28)

篇3

關鍵字:企業管理,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

一、企業物流管理的重要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企業正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作為企業顧客服務的主要構成部分的物流服務已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現代化的管理與現代物流企業越來越緊密聯系在一起,物流管理為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服務客戶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現代物流管理正確的實施與策略已成為提升物流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二、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企業物流管理與傳統物流管理的區別

由于供應鏈管理下物流環境的改變,供應鏈中的物流管理與傳統的物流管理有許多不同點。

傳統物流管理的主要特點是:縱向一體化,供需信息不穩定,缺乏合作,需求信息和反饋信息都是逐級傳遞的,資源和信息利用率低,無法共享,因此上級供應商不能及時地掌握市場信息,對市場反應速度慢,從而導致需求信息嚴重扭曲。

而在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模型以信息共享為平臺,和傳統的縱向一體化物流模型相比,信息流量大大增加。由于可以做到信息共享,供應鏈上任何節點的企業都能及時掌握市場的需求信息和整個供應鏈的運行情況,每個環節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與其他環節進行交流與共享,從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現象。供應鏈管理下的物流管理有可以有效的降低庫存成本。

三、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如何進行企業物流管理

(一)從創新的角度來進行基于供應鏈環境下的企業物流管理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企業生存的動力。企業作為物流業的主體,應通過創新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進行物流管理,從創新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創新,分別是物流服務理念的創新,企業物流組織創新,物流管理技術創新,企業物流管理體制創新,重視物流人才的培養等。

1.物流服務理念的創新

就物流服務理念的創新而言,就是樹立客戶需求之上的理念。首先可以在企業中導入先進的物流服務理念。然后進行物流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的創新。這樣就可以改變過去以規模效益獲得經濟效益的主要思想,建立適合于需求多樣化,甚至實現客戶化定制的新的物流服務。

2.企業物流組織創新

就物流組織創新而言,由于物流活動地理位置分散和通常一個企業跨越一個行業而運行,沒有一個絕對的對或錯的組織結構存在,加之企業所處環境的不同和企業自身特點的迥異,并不存在一種適合任何企業的物流組織設計方法。

3.物流管理技術創新

從物流管理技術創新來看,物流作為企業新的利潤源泉,其管理創新應以網絡及電子商務為依托,通過集約化、現代化管理實現廠商的零庫存和少庫存,減少產品運轉周期,以適應企業物流管理的需要。物流管理技術創新途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積極適用高科技物流設施設備,改善物流管理技術;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優化供應鏈管理;以物流管理信息化帶動物流管理現代化。

4.物流管理體制創新

在物流管理體制創新方面,必須建立健全新型物流管理體制并輔之以合理的運行機制,從企業組織上保證物流管理職能始終貫穿于物流服務的建設、計劃、組織、協調等各方面。

(二)從物流管理模型內容上來進行基于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管理

1.運輸管理

運輸是物流作業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原材料和貨物都要通過運輸來實現空間上的轉移,正確的進行運輸管理可以提高整個物流系統的運行效率和績效,從而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益。

2.庫存管理

基于供應鏈的庫存控制,要求企業從傳統的只注重自身的庫存管理轉向注重整個供應鏈的庫存控制,建立供應鏈上企業的戰略聯盟關系,實現信息共享和協同作業;通過整個供應鏈服務水平的提升和庫存成本的降低,實現供應鏈上企業的共贏,進而實現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的客戶響應水平的提升和運營成本的降低。庫存管理從以物流控制為目的向以過程控制為目的的轉變是庫存管理思維的變革。

3.采購管理

在供應鏈中,采購管理模式是用戶需求訂單驅動制造訂單的產生,制造訂單驅動采購訂單的產生,采購訂單再驅動供應商。采購管理用的一般策略是準時采購策略,基本思路是在恰當的時間、地點,以恰當的數量和質量提供恰當的物品,其目的就是通過持續改進來消除庫存和不必要的浪費,準時采購策略模式得以有效進行的重要手段。

4.顧客響應管理

在激烈的競爭中,顧客的選擇余地變得越來越大,如何改善與客戶的界面關系,將客戶整合到企業的價值創造活動中,成為提高客戶響應和客戶滿意的關鍵。客戶與供應鏈間的交互能力變強,客戶可以將自己的需求直接通過網絡方便地傳遞給供應鏈系統,同時有可能實時地掌握產品的進度情況,這樣把客戶整合到了產品價值創造的過程中來了,供應鏈的客戶響應度和提品的客戶滿意度大大提高了。

四、結束語

經濟全球化和企業競爭環境的變化導致了企業管理模式的改變。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企業必須抓住這種機遇和挑戰,加強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物流管理,使企業在市場上獲得好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 物流管理 供應鏈 物流系統

在21世紀,企業面臨著一個更加復雜的競爭環境: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用戶需求不斷變化和個性化的要求增加,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產品周期縮短,產品結構越來越復雜。在這種新的競爭環境下,企業要贏得競爭優勢,提升自己在行業中的地位,必須改善企業的物流管理。近年來,隨著物流的深入發展,供應鏈管理成為管理領域的熱門詞匯,受到學術界的大量關注,企業也越來越意識到引入供應鏈,整合上下游企業的優勢,共同贏得市場,創造價值的重要意義。

供應鏈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一)物流管理的概念

根據《物流術語》國家標準修訂版(2006)的物流管理的定義是:為以合適的物流成本達到用戶滿意的服務水平,對正向的及反向的物流過程及相關信息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也就是說,物流管理是指在社會在生產過程中,根據物質資料實體的流動規律,應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對物流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監督,使各項物流活動實現最佳的協調和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可以看出,物流管理和其他管理一樣具有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的職能。

(二)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許多學者從不同的方面,對供應鏈給出了不同的定義:早期的觀點認為供應鏈是制造企業中的一個內部過程,它是把從企業外部采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過生產轉換和銷售等活動,再傳遞到零售商和用戶的一個過程。傳統的供應鏈局限于企業的內部操作層面上,注重企業自身的資源利用。隨著供應鏈觀念的發展,供應鏈的概念更加注重圍繞核心企業的網鏈關系,如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乃至于一切前向的關系,與用戶、用戶的用戶及一切后向的關系。也就是說,供應鏈的概念拓展到注意企業與其他企業乃至于供應鏈環境的聯系。可以看出,供應鏈成為一個更大范圍,更為系統的概念。

2006年,我國頒布實施的《物流術語》對供應鏈的定義是:生產,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游與下游組織所形成的網鏈結構。

供應鏈管理的提出只有不到30年的時間,學者對于供應鏈的理解有所不同,給出的定義也有差異。綜合國內外的眾多觀點,本文認為供應鏈管理是對從最終用戶到原始供應商的關鍵業務流程的集成,它為客戶和利益相關者提供價值增值的產品、服務和信息。供應鏈管理反映的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成功的供應鏈管理強烈依賴于企業之間的協同戰略關系。供應鏈管理的最終目標在于:一方面提高用戶服務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降低總的交易成本。也就是說,供應鏈管理既要滿足服務水平需要的同時,把供應商、制造商、倉庫和商店有效整合,并把正確數量的商品在正確時間配送到正確地點的,也要努力使整個物流系統成本最小。

供應鏈管理下物流管理的應用

目前,物流管理處于供應鏈整合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表現出四個重要特征: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信息成為支持物流過程和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因素。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的應用,即無紙貿易得到了最廣泛應用并展示了巨大效益。電子商務改變商務模式。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企業商務模式的影響不可估量,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通過互聯網進行業務操作的趨勢,將來還將有全新的供應鏈模式出現。物流管理能力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物流管理已經變成許多大公司非常重要的戰略環節。例如,世界最大的零售企業沃爾瑪已經將物流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供應鏈管理成為關注的重點。供應鏈管理中的物流管理已經從最初的被動支持其他業務活動的職能發展演變成為影響戰略決策思維的中心。

學術界曾討論過供應鏈管理和傳統物流管理的區別。供應鏈管理本來就源于物流管理,其發展過程就經歷了從傳統物流管理到供應鏈管理的演化過程。物流管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物流管理跨越組織間的界限,尋求綜合的物流控制和管理;狹義的物流管理僅限于企業內部的庫存、運輸等管理。實際上,廣義的物流管理等同于供應鏈管理。Copper等學者就認為供應鏈是物流管理范疇的拓展,它除了包含與物品實際相關的各種活動外,還包括組織間的協調活動和業務流程的整合過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成為供應鏈管理。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主要關注企業內部的功能整合,而供應鏈管理將供應鏈中的所有節點企業看作是一個整體,強調企業間的合作性與協調性。因此,將供應鏈應用于物流不但優化了傳統的物流系統,更使物流系統向前后延伸,拓展了物流的鏈長,提高了價值鏈整體協調性,使供應鏈管理發揮最佳效果。

我國物流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 物流總量龐大但物流產業競爭力不強

從物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來看,我國仍然不是物流強國。由于我國物流業起步較晚,觀念滯后,體制落后等原因,我們至今還缺少規模化的富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我國物流作業企業從網絡、功能、管理、服務、業績等方面綜合評估,真正實力超群的,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屈指可數。“小”(經營規模小)、“少”(市場份額少、服務功能少、高素質人才少)、“弱”(競爭力、融資能力弱)、“散”(貨源不穩定且結構單一,缺乏網絡或網絡分散,經營秩序不規范)是對我國目前絕大多數物流作業企業的最好寫照。

(二) 物流成本上升且企業兼并重組的壓力加大

篇5

【關鍵詞】供應鏈 集中管理 整合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它不僅是一條連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流鏈、信息鏈、資金鏈,而且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其價值,給相關企業帶來收益。供應鏈的提出,體現了企業功能的擴展和延伸。不管是生產企業還是銷售企業,他們都是供應鏈上的一環,都可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影響著從原材料的采購到產品的消費整個活動的進行。

供應鏈管理模式經歷了從集中式管理到分布式管理、又回到集中式管理的螺旋上升發展道路。在工業化和后工業化時代,企業規模有限,機構單一,地理位置固定,供應鏈管理系統滿足了企業實時集中管理的要求。然而進入信息時代后,企業規模及其發展速度對管理信息系統提出的要求遠遠超出了同時期信息技術所能支持的程度。以下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分別從物流、信息流以及資金流這三個層面探討上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供應鏈集中管理的方法和發展趨勢。

一、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的整合

供應鏈的起始端是原材料的產出,隨后原材料經過運輸環節流向加工企業,在加工企業內經過生產加工、流通等內部生產物流活動后,以庫存商品的形式存儲在工業企業內,再以商品的形式經運輸環節流向商業企業,在商業企業內經過存儲、分揀等內部物流活動后,最后流向消費者市場。總之,從物流的層面來看,產品的流向是由上游企業流向下游企業的。在供應鏈系統中, 核心制造企業需要重點優化的物流環節在于原材料、外購件的采購供應環節和產成品出產分銷環節。隨著全球市場一體化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專業化生產能夠更加發揮其巨大的作用。

業務外包策略可以使供應鏈上的企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整合利用其外部最優秀的專業化資源,使企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由資源的效率,獲得比單純利用內部資源更多的競爭優勢, 增強企業對環境的迅速應變能力。據美國《財富》雜志報道,目前全世界年收入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公司,都普遍開展了業務外包,而且業務外包的開支呈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對于一些大型的制造企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采購與供應,傳統的做法是尋找大量的供應商,由此帶來較高的尋資費用和低效率。將采購和供應業務以及分銷配送業務等進行外包可以減少費用和提高供應鏈效率。而且,從國外一些大公司實施供應鏈整合過程中物流網絡布局的情況看來,一般都是在電子商務技術的支撐下,一是沿供應鏈 “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應渠道內設置物流服務提供商( LSP)――轉運中心;二是沿供應鏈 “順流而下”, 即在制造商的產品銷售渠道內設置物流服務提供商――配送中心(或物流中心)。在此,把這種供應環節的轉運中心和分銷環節的配送中心統一稱為 “集配中心”或者 “集配商”。根據實際需要, 還可以設置區域轉運中心和區域配送中心。

供應鏈管理環境下, 在制造環節生產成本難以降低的情況下, 作為供應鏈核心主體的制造商通過整合優化其供應物流和分銷物流網絡, 基于供應轉運中心和分銷配送中心的 “集配”功能, 能有效增強供應鏈系統運作的穩定可靠性, 有助于實現供應鏈物流同步化運作。不僅如此, 通過合理規劃轉運中心和配送中心的運輸計劃和配送計劃, 實現合并運輸、統一滿載、資源共享, 還有助于降低供應鏈運輸成本, 加快物流和周轉速度,從而進一步降低庫存成本。

二、供應鏈管理與信息流管理的整合

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的信息資源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會產生一定的信息;另一方面,企業會從供應鏈上的其他節點企業接收到一定的信息。對于生產復雜產品的企業而言,其所在的供應鏈常常是由多層獨立的企業構成的復雜網絡.在供應鏈中,具有直接的上下游關系的企業間,由于存在直接的商品或服務的交易關系,相互間的信息交流是可見與明顯的.因此,信息流歷來被企業的管理者重視,是傳統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管理的重點之一。

目前實現供應鏈上的信息流整合的具體方法,主要存在IT技術整合和組織整合兩大渠道.在IT技術整合方面,IT技術在供應鏈中的應用主要在數據采集、快速反應、電子訂貨和MIS系統的集成等方面。早在1987年,沃爾瑪就建立了基于GPS的庫存與訂貨信息計算機交換系統,并不斷地完善與升級系統。該系統可以將所屬商店商品銷售量和庫存量、集團各地區配送中心的庫存量、供貨制造廠商的交貨量等信息整合一體,及時準確地傳送到集團的管理者手中,保證了管理者進行采購與擴張決策時的有據可依,大大提高了決策速度與質量。配合其它的管理手段,沃爾瑪在2001年一舉登上世界500強的頭把交椅。

除借助信息技術進行的信息整合,許多企業還采用更加有效的組織整合手段強化對供應鏈上信息的整合強度.最為徹底的組織整合是采用兼并與合并形成的新組織,相對松散一點的組織整合形式是采用戰略聯盟.常見的戰略聯盟形式包括第三方物流、零售商-供應商伙伴和經銷商一體化。無論是基于技術的整合,還是運用組織方式的整合,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管理者能夠更好地了解與掌握供應鏈中的信息,為制定更加科學的決策提供了可能。

三、供應鏈管理與資金流管理的整合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資金流是伴隨著商流而出現的。比如,零售戶采購商品,資金由零售戶流向商業企業,商業企業向工業企業訂購產品,資金由商業企業流向工業企業,同樣,工業企業向原材料供應方購買原材料,資金由工業企業流向原料供應方。總之,資金流在供應鏈上的流向是從下游節點企業流向上游節點企業的。

當前的供應鏈管理主要關注物流成本的降低,如運輸成本與庫存成本的降低,很少考慮資金流,而用于推動產品沿著供應鏈移動的財務成本卻被忽略,從而喪失了供應鏈資金流動所帶來的成本縮減機會。以致通過最小化庫存帶來的成本節約很容易被持有庫存的財務成本所抵消。庫存持有成本不僅包括財務成本,而且包括承擔銷售信用的風險成本、支持交易信用和購買保險所產生的成本。識別物流活動所推動的財務成本并不是財務部門的一項孤立任務,還需要其他部門的協助,以整合供應鏈管理中的產品、信息和資金的流動。一項孤立任務,還需要其他部門的協助,以整合供應鏈管理中的產品、信息和資金的流動。

供應鏈管理這種跨組織的管理之中,財務因素是一個不可忽略方面,供應鏈管理必然包括財務管理,但這在當前供應鏈管理中卻普遍忽視。例如,當前人們普遍采用:供應鏈分析價值鏈分析作業鏈分析成本動因分析的流程來尋找成本縮減的機會,不可否認在成本的縮減過程中起到很好的效果,避免供應鏈某個環節的變化導致的整個價值鏈成本增加、效率下降。但反復運用該成本分析流程以及作業成本法和目標成本法等成本控制工具,成本縮減的潛力的已無多大的空間,而整合了資金流、信息流和物資流的財務管理卻能進一步挖掘成本縮減的潛力。將供應鏈管理與財務管理進行整合,并不是整合出什么新事物,并不是“超越供應鏈管理”,而是把財務管理作為供應鏈管理的一個要素。在供應鏈管理中將資金流同信息流和物流進行整合,以降低供應鏈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從而給庫存水平、周期時間、作業流程和最終客戶的服務水平帶來積極的影響。綜上所述,供應鏈管理與財務管理的整合是區別于流行的作業成本分析,進行供應鏈成本縮減和控制的一個新的途徑。

總而言之,理想的供應鏈管理應該是實時的。企業及其供應鏈處于當前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不但要保證生存,還要求實現快速增長。如果在企業擴張過程中無法保證供應鏈管理的實時性和高效率,保證物流商流資金流的通暢,那么必然是擴張得越快死亡得越快。而三流暢通的首要前提就是必須實時地掌握準確、全面的信息。在此基礎上,還要對這些信息能進行實時快速的處理和分析,在最短時間內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甚至建議。任何現代企業都處于產業鏈中,因此僅僅實現企業自身的快速反應是不夠的,必須與上下游伙伴企業協同運作。只有實現了與自己產業鏈上所有伙伴的實時信息共享和戰略合作,以一個整體去服務最終客戶,才能成為真正的所謂“實時型”企業。

參考文獻:

[1]江宏.煙草商業物流系統建設[J].物流技術與應用,2006,(2).

[2]戴蕾.基于供應鏈的集中式戰略采購研究[J].物流科技,

2006,(9).

[3]郜振廷.海爾物流創新模式[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2003,(02).

[4]陳建華,馬士華.基于集配中心的供應鏈物流整合方式[J].

當代經濟管理,2006,(8).

篇6

關鍵詞:供應鏈 供應鏈管理 企業品牌 創建策略 研究

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內涵與企業品牌創建

供應鏈管理與傳統縱向一體化以及橫向一體化管理模式有著根本區別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它適應了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的趨勢,將企業競爭力的支點建立在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包括上下游供應商客戶在內的所有供應鏈成員和相關主體上,依靠合理分工和優勢互補原則來取得最大化的競爭優勢和利益組合。據有關調查研究顯示,歐美生產制造企業2005-2010年的經濟效益和利潤中平均每年有27.8%的比例來自供應鏈管理的應用和實施。

品牌建設是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核心內容之一,供應鏈管理使得傳統模式下的品牌建設發生了重大變化,也提供了重大機遇,數據顯示,供應鏈管理對于品牌建設的貢獻率在2006-2010年期間平均以7.4%的幅度增加。基于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品牌創建策略要求將品牌建設確立為供應鏈管理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將品牌的創建和確認流程在供應鏈范圍內進行科學配置和分工,打造統一的品牌文化認同以及利用電子商務對于分散在各個供應鏈環節上的品牌價值流程進行有效整合。

目前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品牌創建策略分析

隨著全球經濟環境和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2005年以來我國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創建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數據顯示2005-2009年期間制造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創建投入每年實現了11.3%的增長,其投入產出比也實現了年均8.3%的增長速率,品牌創建在制造企業經濟效益中的貢獻率也實現了年均7.5個百分點的增加。但由于我國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和對供應鏈管理模式下品牌創建的理解起步相對較晚,再加上其他原因,綜合歸納來看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未能將品牌創建策略上升到供應鏈發展戰略有機組成部分的高度去關注

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尚未能將品牌創建策略上升到供應鏈發展戰略有機組成部分的高度去關注,由于缺乏戰略的確認使得無論在企業內部還是供應鏈范圍內的相關環節和流程的協調和匹配程度相對較低,造成了實施過程困難和實施效果不佳的局面。據對2005-2010年期間357家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企業的一份調查統計顯示,將品牌創建策略確立為供應鏈戰略管理一部分的企業數目僅為總數的32%,即使在這些企業當中它們在品牌創建業務上每年的投入增加幅度也不足5.8%,這和歐美企業的該項指標的11.5%的平均值相距甚遠,另外,只有37.5%的企業圍繞品牌創建戰略進行了相關業務流程的優化和調整,而其覆蓋的范圍還不到企業整個業務范圍內容的43.5%,企業在品牌創建上的投入產出比僅為歐美國家該期平均值的八分之一。種種跡象和數據表明這種趨勢還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二)企業缺少供應鏈管理模式下對于品牌價值形成和確認流程的細分和識別

企業缺少供應鏈管理模式下對于品牌價值形成和確認流程的細分和識別,供應鏈范圍內品牌價值創造的分工協作機制沒有建立起來,使得供應鏈相關業務環節的品牌價值創造和增值能力不高。一份對2009年中國和歐美國家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價值形成和確認流程細分和識別問題的對比研究表明,歐美國家上游供應商、中間核心企業、下游客戶在品牌價值創造中的重要性權數之比為3∶4∶3,而我國國企的該項指標數值為1∶7∶2。這說明在我國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下品牌價值形成和確認的流程中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所占的貢獻率過小,其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供應鏈模式下的基于勞動效率和整體最優的協同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除了相對比值上的差異,在絕對值的比較上,該期我國企業和歐美企業上游下游及核心企業的價值創造絕對額比值分別為1∶7.8、1∶14.2和1∶5.2。

(三)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下品牌創建活動中的品牌文化認同程度不高

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下品牌創建活動中的品牌文化認同程度不高,供應鏈成員之間在品牌價值、品牌所代表的理念、審美觀念以及個性修養情感訴求等方面的理解和解讀方式不同,共同的品牌文化根基薄弱。共同的品牌文化認同是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進行品牌創建策略的基礎和前提,目前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下對文化認同程度不高的表現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表現,一是上下游企業缺乏充分的信任機制,核心企業往往將其品牌文化的內涵及其實施視為商業機密的一部分而不愿意在供應鏈成員間進行推廣;二是相關利益風險機制沒有建立起來,數據顯示目前品牌文化打造上75%的資金投入和資源投入由核心企業負擔;三是供應鏈成員對于品牌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缺乏足夠的認識,調查數據顯示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企業中僅有17.8%的企業認識到品牌文化是品牌創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四)各成員之間品牌價值創造流程和業務環節的整合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力度

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各成員之間的品牌價值創造流程和業務環節的整合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力度,電子商務特別是移動電子商務技術手段在實現品牌價值流程鏈接和整合中的應用和效果還有待提高。據2009年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協會的一份數據表明,我國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企業價值形成和確認環節的耦合系數為0.21,呈現出比較松散的弱關聯狀態,而該期日本企業的該項指標數值為0.63。此外,電子商務對于各品牌價值形成和創造環節的覆蓋率僅為45%,也就是說有一多半的品牌價值創造環節處于游離狀態或相對孤立狀態,對于新興出現的移動電子商務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比例較少,2010年9月份的數據表明覆蓋范圍和比例不足10%。

基于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品牌創建策略

根據供應鏈管理基本內涵及其對于企業品牌創建意義和要求的闡述,在分析了目前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品牌創建策略基本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原因的基礎上,參考供應鏈管理和品牌創建的相關理論和知識,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成功做法和先進經驗,文章就我國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品牌創建提出如下的建議和對策:

第一,企業應該將品牌創建策略確立為供應鏈管理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加強戰略的執行力度,對于相關業務環節和流程進行重新優化調整以提高其匹配程度。品牌創建策略是供應鏈管理模式下提升整個供應鏈上企業價值和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研究數據表明未來10年內品牌創建所形成的價值將是供應鏈管理的最大驅動力量,其在企業經濟效益中的貢獻率將有望達到35%以上,為此就必須從戰略上確立品牌創建策略的地位,并以此為中心進行相關業務和流程環節的調整和優化重組,供應鏈各相關主體都應該保持必要的資金投入和資源匹配來確保品牌創建策略的可持續發展,以此來規范和指導供應鏈各相關主體的行為和動機模式。

第二,企業應該對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價值形成和確認的相關環節和流程細節進行具體分析,探索和研究其相關數學模型和價值判斷曲線,根據供應鏈成員的資源稟賦和效率優勢進行相關業務和環節的最優化配置和分工,實現整體協作的效益最大化。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價值形成機制和確認過程不同于傳統的品牌價值形成過程,價值的形成和確認超出了單個企業的范疇,更多的上下游企業主體和職能環節被納入了進來,這一方面有利于品牌價值的增值,同時也給品牌價值的管理提出了挑戰。為此就應該對供應鏈模式下品牌價值的形成確認過程進行具體的研究,搞清楚各環節的數學關系和模型,找出他們的相關系數和曲線特征,并以此為基礎在供應鏈成員之間按照資源稟賦和效率優勢進行合理配置和分工來實現品牌價值增值最大化。

第三,企業應該將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品牌文化認同和品牌文化標準在供應鏈范圍內進行系統化標準化的普及和推行,通過這種對品牌文化的一致認識和解讀來營造品牌創建的文化氛圍和塑造供應鏈范圍內的人力資源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和心理素質。供應鏈范圍的統一的品牌文化認同是品牌創建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供應鏈成員在品牌創建過程中相關行為規范和準則遵守的重要保障,也是應對企業品牌創建策略實施中供應鏈成員之間的短期利益博弈行為和機會主義傾向的有效手段。為此,要在供應鏈范圍內就品牌價值和核心利益以及相關的品牌標識、包裝、物流、倉儲及銷售等環節進行統一的部署和規劃,以使內在的品牌文化外在化和形象化,便于內部和社會公眾及目標客戶群的解讀和認識深化,從而塑造它們對于企業品牌文化認同的心里素質和價值觀念。

第四,企業應該利用電子商務信息技術特別是移動電子商務技術將相對分散在供應鏈各成員或各職能部分的品牌價值創造流程和環節有機地整合起來,提高其業務協同程度和價值創造過程的效率。電子商務特別是移動電子商務技術給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創建問題提供了低成本高效運作的便利,多變的市場需求和復雜的市場環境以及空間相對分散的品牌價值創造流程和環節都使得電子商務技術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創建應用實踐中顯得非常重要。為此需要調查研究傳統供應鏈管理下的品牌價值形成和確認過程如何向電子商務條件下的供應鏈管理中價值創造模式的轉移和嫁接,以品牌價值增值和品牌價值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制定具體可執行的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下品牌創建的模式和策略。

結論

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從單個企業之間的角逐向以核心企業為主體囊括上下游企業在內的供應鏈整體競爭轉變,品牌創建成為提升和加強供應鏈管理的主要內容。根據目前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品牌創建策略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和闡述,本文從下面幾個方面提出了解決此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即將品牌創建策略確立為供應鏈管理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供應鏈品牌價值創造和確認流程的具體細分在供應鏈范圍內進行科學的配置和優化,營造和建立品牌創建所必須的供應鏈范圍內的統一的品牌文化及其解讀模式,以及利用電子商務特別是移動電子商務信息技術加強供應鏈的品牌價值創造流程的整合力度。希望能夠為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企業品牌建設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周歡,黃立平,詹錦川,朱軼鋒.基于供應鏈管理的農產品安全監控信息平臺[J].安徽農業科學,2005(6)

2.沈吉仁,肖孝德.物流企業成本控制初探[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2001 (5)

3.李濤,馮允成,陳翔.供應鏈和ERP在電子商務模擬教學系統中的應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4.肖劍,吳瑞新,姚奕.企業品牌價值芻議[J].商場現代化,2006(17)

5.劉春梅.論企業的品牌價值與品牌運作[J].淮海工學院學報,2000(S1)

6.崔健.品牌文化的價值和構建途徑[J].現代企業,2006(5)

篇7

【關鍵詞】現代物流 供應鏈 管理

一、引言

物流管理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際上,供應鏈是作為物流網絡的延伸而存在的,是產品、信息及服務從原材料產地到消費者之間的增值服務。新時期,相關物流企業必須依據自身發展情況,加大供應鏈與物流網絡的整合力度,不斷創新物流管理模式,有效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全面促進供應鏈管理戰略的健康發展。

二、物流企業應用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意義

(一)有效實現物流系統的無縫連接

無縫連接是確保供應鏈協調運行的基礎。一旦物流系統無法做到無縫連接,那么運輸貨物在無法按照約定時間送到,無法滿足客戶需要,尤其是一些保質期較短的貨物就會變質,大大降低了供應鏈的合作力度,使得客戶對物流公司失去信心,最終選擇終止合作,對企業發展產生嚴重影響。

(二)進一步縮短了訂單處理時間

應用供應鏈管理,能夠明顯縮短訂單處理時間。一般來說,物流企業通過對供應鏈管理的應用,能夠將整個訂單處理周期合理控制在3-4天,比傳統訂單處理時間縮短了1/3以上。

(三)明顯提升了物流服務水平

物流企業應用供應鏈管理,不僅能夠實現對客戶需求的充分了解,還能對市場需要予以有效掌握,有效提升企業的適應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強供應鏈管理的前提下,應采取合理措施確保物流的暢通運行,有效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提升物流企業的服務質量。

三、目前國內物流企業在實施供應鏈戰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現代物流理念發展滯后

就目前而言,很多物流企業并未對物流行業予以真正了解。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物流行業發展也取得了良好成果,各地政府機構也會現代物流的發展予以了重點關注。然而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因受到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很多企業對物流發展的重要性仍舊缺乏一定認識,“重產品,輕運輸”的思想對現代物流的發展產生嚴重影響。

(二)物流管理缺乏統一性,對建立全國性綜合物流體系形成阻礙作用

實施物流供應鏈管理戰略,必須要打破以往區域與行業的s束,建立一個開放。統一、有序的市場環境。然而,因國內物流行業處于起步階段,物流市場的管理秩序存在一定額混亂情況,加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等情況,使得當前國內物流發展呈現鮮明的區域化特點,對物流行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

(三)發展現代物流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仍待完善

就目前而言,國內物流市場仍舊被人為地依據區域、行業等行政壁壘劃分,各地區管理系統十分復雜,無形中增加了物流供應鏈的環節,對物流渠道的高效運行產生嚴重阻礙。加上缺乏發展現代物流業所需要的規劃和政策,使得物流企業在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戰略難上加難。

(四)物流專業人才嚴重缺乏

物流企業想要實施供應鏈管理戰略,要求工作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物流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為此,西方發達國家則選擇在高等院校中開辦專門的物流管理專業,大力培育物流從業人才。相比之下,國內在這方面的教育仍舊比較落后,專業物流人員缺乏的形勢十分嚴峻。

四、實施物流供應鏈戰略的對策

(一)加強信息技術在物流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

新時期,現代信息技術逐步成為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前提,EOS系統、POS系統以及數據庫系統共享技術等都將普及應用到供應鏈管理過程中,從而對物流供應鏈管理戰略的實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對第三方物流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推進作用,明顯降低物流企業運行成本,有效提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第二,對于物流配送而言,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戰略能夠有效提升物流配送的專業性,不斷創新物流管理方式,為第三方物流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綜合而言,企業在實施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第三方物流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明顯提升現代物流的專業性和服務質量。

(二)依據客戶需要,對物流供應鏈管理的相關流程加以重組

在新形勢下,在物流企業的日常運營過程中實施供應鏈戰略應對企業的資源整合工作予以高度重視,有效實現對客戶的維護和管理。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客戶需求作為物流企業的根本出發點,為此,物流企業應對物流增值方案的管理予以高度重視,服務對象不同,其具體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企業應依據實際情況為用戶量身定制相應的個性化物流服務;第二,從客戶需要的角度出發,與整個供應鏈管理的各個環節相結合,并在管理過程中凸顯供應鏈管理理念和管理價值;第三,加強物流供應鏈管理,從企業自身實際發展情況入手,采取合理措施,保證不會出現繞道、等待以及中斷等情況,從而為增志物流供應鏈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有效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三)誠信經營,努力發展企業核心競爭力

就國內物流行業的發展情況來看,未來關于物流供應鏈的競爭逐步成為物流企業提高市場占有額的重要因素,也必將成為新時期我國物流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物流企業在實施供應鏈管理戰略的過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切忌因為盲目追求經濟利益而導致合作伙伴利益受損的情況出現,用這種代價去追求的“零庫存”會大大削弱企業的競爭優勢;第二,物流企業在日常運營過程中,應加強對供應鏈的管理,并注意聯合各個節點的企業,加強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產品的管理,使得交易雙方利益對立的這種觀念得以明顯改善;第三,加強對企業內部資源以及社會資源的規劃、聯合與運作,有效實現各方面資源的優化重組,全面提升物流企業供應鏈的競爭力。

(四)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以及物流管理體系

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物流企業在實施供應鏈戰略過程中,應對企業運營相關信息予以有效整合,加強供應鏈節點企業與其他企業的信息共享,采取合理措施,使得物流管理系統得以健全和完善;第二,依據系統工程原理,對企業的各個功能要素進行優化整合,同時借助于完善的信息系統平臺,對大量信息進行有效處理和分析,并注意在企業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予以及時更新;第三,物流企業在實施供應鏈戰略過程中,還需要加強相關信息的交流與溝通,這對于每個節點企業都不例外,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需要對面向客戶的數據信息平臺予以建立并完善,有效提升該信息平臺的便捷性與安全性;第四,加強企業產品產、供、銷關系的控制和協調,使其能夠對物流活動以及相關的資金情況予以及時、客觀反映,用戶只要登錄平臺,便能夠立刻識別出其身份和需要,并依據要求不同,提供個性化服務,從而使得整個物流供應鏈系統得以有效連接,形成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高度共享的信息平臺,為物流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五、結語

總而言之,新時期,物流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也會更加激烈,為了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必須加強供應鏈管理。為此,物流企業應選擇科學的管理措施,有效提升物流企業的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從而為企業物流供應鏈管理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進而全帶動企業乃至整個物流行業經濟效益的增長。

參考文獻:

[1]馮樂梅.芻議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30).

[2]于濤.關于供應鏈管理與企業現代物流管理的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1).

[3]康艦.淺議現代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區別與聯系[J].經營管理者,2015,(23).

篇8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農產品;網絡信息技術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 more and more practices has shown that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rely on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keys of using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產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個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及質量,涉及農業現代化和農民的根本利益。供應鏈管理引入農業為農業產業的發展、農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目前,國內外的經濟社會條件和實踐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國際經驗來看,供應鏈管理已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利器;從國內現實來看,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尚處于發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網絡信息技術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一定的理論探索,為我國農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思路。

1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涵義

1.1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及特點。供應鏈管理是使供應鏈運作達到最優化,以最少的成本,讓供應鏈從采購開始,到滿足最終顧客的所有過程能高效率運作,把合適的產品、以合適的價格,及時、準確地送到消費者手中[1]。供應鏈管理就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全面規劃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因此,供應鏈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應鏈整體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幾個特點:(1)供應鏈整體最優。供應鏈管理將供應鏈上的業務和各相關者視為一體,以整體最優為目標。(2)企業間的相互協作關系。實現供應鏈整體最佳化優,需要企業間的合作,這種協作關系就是“合作伙伴關系”。(3)供應鏈管理要求采用系統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來統籌管理整個供應鏈的各個功能。(4)支撐供應鏈管理順利進行的是現代化的信息技術。

1.2農產品供應鏈的涵義及特點。 一般而言,農產品供應鏈即農產品從收購、加工、運輸、分銷直至最終送到顧客手中的這一過程所組成的環環相扣的鏈條[2]。農產品通過供應鏈管理可以降低總成本,增加農產品的效益及附加價值。由于農產品的諸多特性,導致了農產品供應鏈不同于工業供應鏈,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參與者眾多,系統復雜。在產前、產中、加工、運輸、銷售和最終到消費者的各個環節上都有眾多參與者,包括農產品生產者、批發市場、零售終端和最終消費者。另外農產品的數量特別大,品種繁多,各品種的品質特性差別很大,使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的銜接問題更加復雜。(2)市場不確定性較大。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分散性,經營者難以取得壟斷地位,市場信息極為分散,人們難于全面把握市場供求信息及競爭者、合作者的信息;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強,農產品上市時如果在短時間內難以調節,會使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此外農產品的鮮活易腐性限制了農產品在跨區域間和跨季節間的即時調節,這使農產品供應鏈具有更多的風險。(3)農產品供應鏈對物流的要求較高。由于農產品生產具有區域性,而人們的需求是多樣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區域間進行流通交易。然而農產品的鮮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這限制了農產品流通路徑。特別是在生鮮農產品,對物流倉儲、運輸、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現狀

(1)市場主體過于分散,缺乏供應鏈的概念。由于農業產業鏈的主體主要是分散經營的農戶,市場意識薄弱,總體素質較低,即使是大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也是以小業主或個體經營戶為主體經營,用供應鏈的觀點考慮農產品的經營是很難實現的事。(2)物流技術比較落后。“新鮮”是農產品的生命和價值所在,但由于鮮活農產品的含水量高,保鮮期短,極易腐爛變質,會大大限制運輸半徑和交易時間,因此對運輸效率和流通保鮮條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現在,我國的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物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的損失很大。有數據統計,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達25%~30%,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過高,不利于農產品供應鏈合作伙伴聯盟的建立。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穩定,運銷成本的波動較大。由于農產品具有鮮活性,生產上的區域性、季節性、分散性等特點,同時農產品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費群體小的特點,造成農產品交易成本較高,容易導致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投機行為,不利于穩定的供應鏈合作伙伴聯盟的形成。(4)農產品供應鏈各主體之間信息流通不暢。由于諸多原因,對信息化的意識不強,從而造成我國國內農產品供應鏈的總體信息化程度很低。國內農產品市場上幾乎沒有一個經過統一規劃設計的信息系統,各企業之間信息化程度差距較大,發展很不平衡。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缺乏統一的信息平臺以供各企業進行信息交流,造成本應多邊共贏的企業相互之間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礙了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長期以來,農民對市場供求信息的獲取渠道單一,手段缺乏,滯后失真現象嚴重,趕不上市場變化。這也是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3網絡信息技術在農產品供應鏈中應用的關鍵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農業帶來的效益是明顯的。在農產品供應鏈的運作中,應充分考慮到信息技術的優勢,如EDI、GPS、條碼技術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不但可以提高供應鏈運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強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的信息交流。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農產品供應鏈必須依托網絡信息技術,縱向優化,橫向集成,并逐漸形成行業、區域性的中心節點,使資源和信息實行共享,整體資源得到優化,并通過實現成員間的連接和與目標終端用戶之間的連接,促使各成員共同創建新的利潤空間。通過對農產品供應鏈過程的跟蹤整合管理,可使農產品物流活動的每一環節為了共同的目標保持協調一致,有效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的服務水平和效率。首先,應該建立信息技術基礎設施與統一的信息平臺。信息物質技術基礎設施包括企業的外部網、內部網、知識庫、電子數據庫及電子數據交換系統等。在完善的物資技術基礎設施上,應用相關的軟件搭建統一的信息平臺。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及時性,又實現對農產品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實時跟蹤、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國各地政府和大型企業建立了一批農產品專業信息平臺,為溝通消費者與生產者、流通環節的聯系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一個地方或企業必須采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搭建與外部信息網密切聯系的信息平臺,使供應鏈中的神經系統運轉正常。農產品供應商根據信息平臺上經銷商和零售終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農戶生產信息,生產加工企業、中介組織通過訂單向農戶收購農產品,這樣減少了農戶生產的盲目性,同時為農產品的銷路提供了保證,不僅降低了農產品物流的成本,減少了農產品的損耗,而且有利于促進農業和社會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層次的農產品信息網絡,這是實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所必需的技術支持。農產品信息不暢是制約農業結構調整,造成農產品賣出難的主要原因。加強農產品信息網絡建設,是開拓農村市場的重要途徑。依托農產品批發市場或農產品中介組織,建立農產品生產、流通信息網絡,實現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工基地、批發市場、農產品供應四位一體的農產品信息網絡,最終形成農村地區農產品信息網絡與大中城市及全國的聯網。通過信息網絡的建設,農產品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對整個農產品的流通過程進行協同整合,降低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縮短了農產品的生產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減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農產品的保值期。農產品供應鏈成員通過不同層次的信息網絡的集成,建立一體化的物流運作體系,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對生產、加工、配送過程中的物流環節進行設計,使農產品物流作業無縫銜接。將物流據點、農產品配送路線、運輸手段等網絡化,以提高物流活動的效率,減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個相關信息系統:一是信息管理系統。如收集和傳遞銷往地農產品標準化信息和相關的政策法規。根據這些信息,對供應鏈全程進行監控,確保農產品跨越非貿易壁壘,順利進入國外市場。二是信息共享系統。供應鏈成員共享有關庫存、銷售、預測、供應鏈績效評價等信息,促進成員間信息溝通,有助于供應鏈成員間的互信與協同。三是電子銀行結算與支付系統,使供應鏈成員能方便地進行電子商務活動。四是供應技術協同系統。零售終端的POS系統,收集消費者需求的第一手資料,能在第一時間反饋到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中和訂單管理系統中,指導農產品生產和加工。供貨系統通過統一的信息平臺,調動農產品的流動。實現供應鏈成員之間的信息系統的無縫隙對接,加快供應鏈的營運速度,降低供應鏈的總成本。農戶、農產品供應商及農產品經銷商之間的信息系統實現無縫銜接,提高了供應鏈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應鏈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風險,使農產品市場需求信息準確及時地到達供應鏈中的相關節點,使農業生產更有計劃性,從而減少農民的市場風險,提高農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需強化政府在農業信息化中的主導作用,制定農業產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規。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項涉及多行業、多部門的綜合性基礎工作,必須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協調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這一進程當中發揮好其主導作用。各級政府要根據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明確建設方向、目標、重點, 并具體落實相應部門實施。要從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予以重視,樹立信息觀念,增強信息意識。做好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全面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農產品信息化建設,還必須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執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等在內的動態系統,為信息化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環境,為農業信息化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規具備靈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區別。

4結束語

本文論述了網絡信息技術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應用的重要意義,并對如何應用網絡信息技術給出了可行的建議。該建議有利于提高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和規模效益。伴隨農業問題的日漸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設在我國的整體推進,我們相信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信息化建設也會越來越受重視。同時農業行業要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確定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戰略,使農產品供應鏈進一步向系統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士華, 林勇. 供應鏈管理[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9

關鍵詞:戴爾;供應鏈;中國市場

0.引言

在全球化市場背景下給眾多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機及發展空間,這促進了企業間的聯系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使得眾多企業呈現了一種相互競爭與相互依存并存的狀態。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不斷成熟,在市場開放度不斷加大的情況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進入到了國內,事實上這是一種雙贏的舉措,跨國公司在國內市場贏得了效益,同時也帶來了充足的資金與技術并在現代企業理念的帶動下促進了國內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這其中便涉及到了供應鏈管理。戴爾公司作為世界頂級的PC設備供應商并作為跨國公司的代表,顯然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成熟化的體系,值得借鑒。

1.供應鏈管理概述

在企業競爭逐漸趨于白熱化的過程中,企業成本控制對于企業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現代企業管理理念中提倡以開源節流的方式來捕捉各個環節從而將總成本降低,以此來擴充企業核心業務的競爭力,在這個過程中就涉及到了供應鏈管理[1]。事實上學者對于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所表達的觀點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部分學者認為供應鏈是經過前饋信息流及反饋物料流及信息流將銷售鏈上的所有角色有效連接的一種管理模式;還有學者認為供應鏈管理是一種新型的管理體制策略,通過將數個企業集合從而讓供應鏈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強調了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2]。盡管對于供應鏈管理的概念理解有所區別但顯然供應鏈管理將集成管理思想凸顯出來并強調了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有機整合從而保證供應鏈整體效率。相對于傳統管理模式而言供應鏈管理將各節點企業歸納為一個綜合體,其管理范圍包括了物流、供應商采購、銷售、制造等。在供應鏈管理實施過程中強調了戰略管理,它將對整體性的供應鏈成本及市場占有比例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同時供應鏈管理需要依托于集成思想或方法方可實現,并不是單純性的節點企業技術或資源鏈接。供應鏈管理為企業發展帶來了更高的目標,其中不僅僅涉及到了市場目標,同時也關系到了企業服務的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見供應鏈管理與傳統管理模式表現出了極大的差異性[3],具體如下表所示:

表1 供應鏈管理模式與企業傳統管理模式差異性對比

因子 供應鏈模式 傳統模式

存貨管理 相互協調 重視內部存貨

存貨流動 無縫/可見 中斷

成本 裝卸成本 內部最小化

信息 共享 內部控制

風險 共擔 企業承擔

計劃 小組方式 企業導向

組織內部關系 伙伴關系,裝卸成本核心 以成本為核心

2.戴爾公司供應鏈管理所帶來的啟示

作為跨國公司的典型代表戴爾公司通過其獨有的直接模式為用戶帶來了便捷的IT服務而在行業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在其進行銷售過程中主要是利用先進的IT技術并以顧客為對象來進行具體戰略實施,在這種直接銷售模式的背后隱藏了一個龐大的供應鏈體系,涉及到了采購、生產以及配送等多個環節,在公司獲取客戶訂單后即可采購原材料并生產然后再進行配貨。在PC產業成熟度不斷加劇的情況下用戶對于PC設備的要求也逐漸趨于個性化及多樣化,而為了匹配用戶需求同時保證供應鏈的正常運作戴爾公司以先接單后生產的方式。只要供應商可在限期內將原件發貨給戴爾,那么公司便可進行生產組裝并直接將成品輸送到轉配線上并派發給用戶,這種模式極大的降低了倉儲成本并為客戶帶來了更為便捷的服務,受到了好評。

綜合來看戴爾公司在運營過程中十分注重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關系管理,同時與供應商也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戴爾公司規模不斷擴展的情況下,與其合作的供應商數量也在不斷提升,但為了保證合作始終處于良性狀態,戴爾會對供應商數量進行控制,讓合作關系趨于簡單化,同時也滿足了客戶的需求。當然供應鏈是由多個環節構成,其中除了戴爾本身外供應商自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供應鏈的協調發展對于戴爾的長期發展而言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戴爾對供應商的利益會給予一定程度的照顧并扶持供應商發展,使得整個供應鏈可良性循環。戴爾同時對信息平臺加強了建設,通過采取互聯網手段對相關信息如客戶信息、生產管理信息、原材料信息進行采集,整合出了一個強大的數據信息鏈。網絡信息平臺給戴爾提供了有力的基礎,實現了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并將供應鏈業務形成了無縫對接。通過定制化服務讓服務品質有所提升。

3.結語

在企業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企業若要獲取競爭力并在市場上站穩就需要在細節上進行完善,而供應鏈管理無論是在方式上還是理念上都帶來了支持,這也給市場上所有企業帶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在信息化時代下信息數據整合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企業必然需要結合市場動態做出有效的應變對策才能夠保證企業戰略的有效性,以此來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啟迪.淺析信息化對企業供應鏈管理的重要作用[J].現代商業.2012(22)

篇10

供應鏈模式/企業/采購管理/特點/策略

一、供應商管理模式的內涵及特點

(一)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內涵

供應鏈管理是采購方管理的一種新模式,要理解這種新模式和傳統采購模式的區別,就需要弄清楚在這種模式下采購方和供應商之間合作關系的變化,供應鏈模式下的采購管理是一種充分融合了現代化管理思想的管理方式,其建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基礎之上,該模式下,生產制造商和供應商及零售商之間的業務流程被進一步整合優化[1]。該模式極大提高了供應鏈下所有參與企業的效率,能夠對整個采購供應過程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等進行統一的計劃和組織,從而能夠保證所需的采購產品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以正確數量和最佳成本進行生產銷售。

(二)供應鏈管理模式的特點

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采購管理與傳統的采購管理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有自身獨特的特點:供應鏈下的采購管理是采購商與供應商之間的集成合作。這種供應鏈模式下,采購方與供應商之間的交流會更加頻繁,供應商可以快速響應采購方,可以對供應商的產品質量進行事前把關,能夠實時控制產品質量,彌補傳統采購管理模式的缺陷;供應鏈下的采購管理目標更明確。傳統采購模式中,采購師圍繞庫存進行的,當庫存出現短缺時,就進行采購達到及時補充庫存的目的。這種采購方式缺乏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往往是企業根據庫存所做出的單方面采購決策。而供應鏈模式下,采購活動是圍繞訂單進行的,當確定了用戶需求訂單之后,生產企業根據用戶需求確定制造訂單,繼而確定采購數量;供應鏈下采購管理中供應商和采購方之間不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一種較為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供需雙方可以共享信息,能夠避免需求信息失真,可以讓采購更科學合理。

由于供應鏈模式是建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上的,該模式下的采購管理也是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管理,是一種信息化管理。它能夠實現對所有與采購有關數據的電子化處理,可以清晰看到各環節的信息,能夠提高采購效率,對整個采購過程進行跟蹤。

二、供應鏈模式下采購管理信息化策略

(一)實現采購資金信息和訂單信息數字化

在供應鏈模式下企業物資采購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數字化的實現。包括資金信息的數字化、供應商信息的數字化、訂單信息的數字化。資金信息化指的是采購方對采購資金進行有效管理,及時對物資采購環節所占用的資金進行分析,降低一些不必要物資采購消耗,提高資金的使用率,降低資金占用率[2]。資金的信息化管理能夠確保及時觀察資金的流向,確定資金該如何合理使用。供應商信息的數字化管理主要是對供應商的報價和資信等信息進行數字化的錄入,方便及時查看,從而選擇長期合作伙伴。訂單信息的數字化主要將訂單上物資的數量、價格和質量要求等進行數字化錄入,隨時通過網絡平臺查詢和更改訂單信息等,提高采購的準確性,確保采購的及時性。

(二)建立采購貨物管理信息化模塊

該信息化模塊包括采購管理模塊、貨物入庫模塊、在庫管理模塊等。采購管理模塊是整個信息系統中最重要的模塊。該采購管理模塊包括各種功能。首先,采購申請功能。根據采購信息在信息化管理平臺上進行采購申請,然后制定具體的采購計劃,將采購計劃放到信息化管理平臺上,等待采購審批和回復,然后在網上進行議價比價,尋找并確定最優供應商,在信息化平臺上生成采購單。該模塊還包括對采購單的修改的功能,能夠隨時根據情況修改采購單,并能及時查詢采購單當前的執行狀態。貨物入庫管理模塊,主要是通過登錄貨物信息系統,對當前庫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然后做好新入庫物品的按計劃入庫,能夠提高入庫速度。要利用這個模塊進行存貯確認和貨物數據更新,并生成最新的貨物信息。在庫管理模塊主要是通過在庫信息管理平臺,對貨品數量、入庫日和貨物的保管位置進行管理,能夠及時了解在庫貨物信息,還可以對在庫貨物進行有效管理。

(三)建立采購物資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統

建立一個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統,該系統要具備對庫存進行動態盤點的功能,利用該功能進行盤點時要保證不影響庫房的其他出庫、入庫和退庫等業務的處理。在該數據庫中,可以將企業的供應商信息、庫單信息等進行組合,可以將所有供應商按照信用等級、物資質量等級、交貨準時率、交易價格等進行詳細記錄,建立供應商數據庫,對供應商進行統一管。建立物資跟蹤管理數據庫,能夠隨時對物資進行庫存、單據和合同查詢,及時掌握物資信息,避免生產中斷[3]。

(四)采用多種先進的采購方式

供應鏈模式下企業物資采購方式也有很多種,企業可以通過信息化的采購平臺了解產品的采購信息,可以與其他企業進行聯合采購,這樣通過數量上的優勢可以獲取一定的折扣優惠,可以降低企業的采購成本。企業也可以組成采購聯盟,實現物資采購、配送和運輸等的規模化,這樣能夠極大的降低采購成本,讓企業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而供應鏈模式下的信息化平臺也為這種采購聯盟創造了條件。

三、結語

綜上所述,供應鏈模式為企業物資采購管理提供了新的機遇,其讓企業物資采購管理日趨科學化、合理化,給企業物資采購管理搭建了一個信息化的平臺。在該模式下,企業物資采購信息將實現集成管理,企業物資采購將更加透明,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聯系將會更緊密,更有利于企業選擇適合自己的、性價比高的供應商。

參考文獻:

[1]閆洪林.基于供應鏈模式下的采購管理策略[J].經濟師,2010,12(0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