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8: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文件認為,近年俄經濟主要是靠外部因素快速發展起來的,即國際市場較高的原油及原材料價格和來自外國銀行的低息貸款。目前俄經濟要走出危機,必須依靠內部增長。基于上述分析,俄《綱要》確定了如下應對危機的主要方向和措施。
一、加強社會保障,確保社會穩定
(一)大幅增加養老金
2009年把退休人員享受的社會養老金提高到與最低生活水平線持平(4294盧布),年內實現退休人員中不再有貧困人口的目標。這意味著目前養老金結構中聯邦預算保障部分將增加42.8%,人均養老金將提高23.9%,遠超過預計通脹率(13%)。
(二)限制藥品價格
對進入政府制定的重要藥品目錄的藥品實行最高出廠價登記制度;各地政府負責把藥品批發和零售加價限制在最低水平;監督藥品批發和零售商對最高加價制度的遵守情況;為保障居民能在藥店得到常用藥,政府將制定新的藥店必備藥品清單。
(三)幫助失業人員
聯邦政府對各地失業情況實行每周檢查制度。設立就業咨詢站、咨詢熱線和失業前咨詢,印制就業指導宣傳冊。暫緩使用50%外國勞務年度配額,根據國內勞動市場具體需求情況實行靈活調節。對外國人在俄就業的行業和比例進行限制,如不允許外國人從事酒類、藥品和攤位零售業務,在體育行業就業的外國人不得超過25%。對失業人員的最高補助額提高50%。聯邦政府計劃對17.3萬人進行職業培訓,提供98.2萬個社會領域的臨時工作崗位,幫助5.58萬人自主創業,1.5萬人異地就業。同時對地方政府支持就業計劃提供預算幫助,如對企業提供的公益性、臨時性和實習類崗位提供資金支持。
二、支持實體經濟,保存增長潛力
(一)支持骨干企業
俄聯邦政府制定了295個行業骨干企業名單,對骨干企業的支持方式包括注資和提供貸款擔保等。俄還制定了1148個企業組成的地方骨干企業名單,扶持方式包括由聯邦預算提供3000億盧布用于向企業提供貸款擔保。
(二)提供優惠稅收政策
2009年1月1日起企業所得稅由24%降至20%,對于實行簡化稅制的企業,稅率按15--5%執行。獲得科研成果的機構可獲稅收優惠。企業用于職工培訓的支出將全部免稅。對引進國內不能自產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將免除增值稅。對于貸款超過100億盧布的企業,由俄財政部決定可對其應繳聯邦稅實行緩期征收(最長不超過5年)。對于企業預付款業務實行延緩繳納增值稅。提高利息支出計入企業成本的比例。制定專項措施,縮短增值稅返還出口企業的時間。
(三)提供資金和貼息
為支持企業出口,俄財政部將為企業貸款提供國家擔保,單項擔保額不超過100億盧布。向出口企業提供國家擔保的外匯額度,由5000萬提高到1.5億美元,以支持工業產品出口。國家提供的擔保總額3000億盧布(其中1000億盧布用于軍工企業)。此外,聯邦預算還向出口企業提供60億盧布貸款貼息。
(四)支持重點行業
為維護宏觀經濟穩定,除相應宏觀經濟調節政策外,還制定了支持重點行業的具體措施。
1、支持汽車制造業
向汽車工業提供700億盧布貸款,并提供國家擔保。還采取一系列促進國產汽車消費的措施。如安排20億盧布,用于向國產小汽車消費信貸提供2/3貼息。為支持商用汽車工業,俄政府將向汽車租賃公司提供授信,期限不少于3年,利率不高于央行基準利率。同時還安排10億盧布,按2/3基準利率向汽車租賃公司提供貼息。幫助汽車制造企業在2009年發行600億盧布債券,以保障實施投資項目。對汽車制造企業的欠稅進行重組。
除上述措施外,聯邦政府及駐地方機構將用125億盧布用于購買國產汽車。逐步實施地方機構汽車更新計劃,擴大對國產公共汽車、醫療救護車和警用車的采購。
2、支持住宅建設
聯邦預算安排263億盧布提前支付多子女鼓勵金,這些資金可直接用于償付住房抵押貸款。俄政府還決定,把企業為員工支付的房貸利息計入企業成本,在企業工資總額3%以內做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使用國家公司“住宅公共事業改革基金”用于購買住宅,以安置危房居民。通過使用國家住房抵押貸款公司資金對失業人員的住房抵押貸款進行重組。對個人購房者的所得稅稅前扣除由100萬盧布增加到200萬盧布。
3、支持農業和林業
提供農業專用資金,保護國內農產品市場,鼓勵農產品出口。安排70億盧布,按照央行基準利率(13%)向畜牧企業提供100%貼息。安排100億盧布,用于向其他農業企業提供貼息,貼息比率為央行基準利率的80%。同時,還提供450億盧布和250億盧布分別用于增加國有“俄羅斯農業銀行”和俄羅斯農業租賃公司的資本金。決定把部分骨干農工企業債券納入可從央行短期抵押融資工具清單,保障農工企業可以貸款合同從商業銀行抵押融資的推薦行業清單,同時降低對這些企業的貸款風險等級要求。支持俄農業租賃公司,使其能更多開展俄產機器和運輸工具的租賃業務。
此外,安排3.25億盧布用于對林工企業貼息。在2009--2010年通過調整紙張進口關稅,保護國內紙產品市場。對林工企業季節性木材、原料和燃料儲備進行適當補貼。
4、支持國防工業
安排150億盧布用于對骨干軍工企業貼息和其他補助,以及使用預算資金直接向骨干軍工企業注資。將再購買米格飛機制造公司41.2億盧布的股票。安排1000億盧布用于向骨干軍工企業提供國家擔保,這有利于軍工企業從資本市場獲得更多資金。此外,安排10億盧布用于對軍工企業的投資和創新活動貼息,并將擴大相應稅收優惠。安排部分軍工企業增發股票或債券,南被授權機構定向購買。向國防軍工企業提供補貼以避免破產。
5、支持運輸業
建立國家運輸租賃公司,解決運輸企業設備更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并由聯邦預算向租賃國產民用飛機的公司提供補貼,比例最多可達租賃費的3/4。對于進口先進民用飛機的企業,可延期6個月繳納關稅。為了加快發展交通基礎設施,提高聯邦投資比例,同時把地方政府最低投資比例由20%降至5%。
向鐵路公司發行鐵路基礎設施債券提供擔保,以保障實施2009--2011年投資綱要。俄鐵準備發行7期基礎設施債券,總額1000億盧布,2009年
2--5月每月發行300億盧布。
其他對企業的支持措施還包括,通過調整關稅保護國內化肥企業。建立原油品質調節庫,提高原油銷售效益。建立聯合租賃公司,保障煤炭企業使用國產礦山運輸設備。通過實施聯邦專項綱要,國家向高科技部門投資1688億盧布。
三、健全金融體系
(一)增加流動性
2009年俄政府將再出資2000億盧布用于對大銀行的優惠附屬貸款,以穩定銀行體系。俄財政部將繼續把暫時閑置預算資金存人商業,增強銀行資金基礎。俄央行除向商業銀行增加5000億盧布貸款外,還制定措施擴大對商業銀行的融資范圍,使更多銀行增加流動性,如新增27種可用于在央行抵押貸款的次級債券和企業債券,延長了非市場化資產的抵押貸款期限。
(二)敦促銀行向企業貸款
央行向獲得政府資金支持的商業銀行派出全權代表以實施現場監督,監督內容包括向實體經濟的貸款和擔保規模、資產和負債管理、貸款利率以及銀行領導的獎金收入等。
(三)加強銀行破產前資產保護
通過國有的存款保險公司對銀行實行破產前介入。通過實施積極“診治”措施,合理安排破產或資產并購重組,避免產生惡性連鎖反應。
央行與商業銀行簽署協議,商業銀行融資業務期間,如借款行被央行吊銷經營執照,央行要根據貸款行的損失提供補償。
此外,健全金融系統的做法還包括,增加養老基金的投資渠道。同意接受央行監督的證券公司可從央行獲得融資。實行債券投資人大會制度,以聽取和集中投資人的意見。
四、實行均衡的宏觀經濟政策
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是,既加強居民社會保障、刺激內需和發展部門經濟,又要把通脹率、匯率和預算赤字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重點是:
(一)實行審慎的預算政策
聯邦政府決定,在預算收入減少的情況下,用于社會保障領域的預算支出不僅不減少,反而要增加。在確保重點的前提下,減少或推遲非重點方向的支出。省下的資金將用于增加養老金,幫助失業人員以及對失業人員進行培訓,用于鞏固銀行系統,穩定抵押貸款市場,以及支持最困難的經濟部門。
增加支出的資金來源是儲備基金。2009年將使用儲備基金2,75萬億盧布。經測算,即使出口產品價格繼續下跌,儲備基金能夠保障2009年聯邦預算必要支出。
(二)降低通脹率
2009年要把通脹率控制在13%以內,2010年降至10%,2011年降至7.5%。
控制通脹的措施,一是控制公共事業費上漲(物業費、電費、供暖費、交通費、天然氣費等)。俄反壟斷署也將采取積極措施,制止供貨商串通漲價。二是減少經濟美元化程度,提高市場對盧布的信心,引導居民和企業逐步把盧布作為儲蓄工具。俄央行對美元和歐元兩種貨幣與盧布綜合匯率規定上限的制度,有效降低了把盧布儲蓄轉存外幣的意義。
(三)降低利率
目前企業和居民貸款成本過高,除通脹因素外,另一重要原因是內外需求的不確定性產生的較大貸款風險。俄將擴大政府支出來支持消費和投資,以擴大內需來降低這些風險。俄希望通過擴大內需及央行穩定匯率的政策,為未來降低利率打下必要基礎。
(四)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俄政府將大力支持對外貿易保持順差,并逐步減少預算赤字。為此,2011年底前國家福利基金將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聯邦預算赤字將降至國內生產總值的3%。
篇2
【關鍵詞】資本外逃;監管;措施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在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資的同時,也存在著大量的資本外逃。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經濟環境進一步惡化,這為資本外逃造成了一定的運作空間,因此,資本外逃應引起政府有關部門,尤其是中國人民銀行、外匯管理部門和對外經貿部門的高度關注。基于此,本文從理論的角度探討和研究金融危機背景下,資本外逃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以及應對之策。筆者認為,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加強對資本外逃的應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一、金融危機前后我國資本外逃現狀及原因
(一)我國資本外逃的現狀(見表-1和圖-1)
(二)我國資本外逃的原因
從以往各國所發生的經濟危機來看,金融危機和資本外逃有相互影響的關系:資本外逃在某種程度上會造成金融危機;而金融危機發生也會加劇資本外逃,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對經濟造成惡劣的影響。然而,我國在經濟正常發展的過程中資本外逃的情況也是很嚴重的,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
1 我國資本外逃的走勢,主要取決于人民幣是否具有彈性的匯率安排、是否實現貿易和金融自由化、金融監管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執行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在金融機制比較脆弱、市場機制不成熟和相關的法律體系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受趨利避險動機的驅動,當突發事件發生時引起外資流入突然逆轉,大規模資本外流會動搖投資者的信心造成大量外匯資源流失,嚴重時還會引發諸如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國當年發生的金融危機。
2 金融危機會加劇我國資本外逃。2008年金融危機的主要特征是由次貸危機所引起的,造成了通貨緊縮和失業加劇,導致企業出口、資本利潤率以及人們消費能力的相繼下降。因此,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我國資本外逃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1)目前我國整個金融業基本上仍處于被壓抑的狀態之下。對利率等金融資產價格的管制、對市場準入的限制等,這些管制與其說是一種保護,不如說是一種壓抑。(2)國內儲蓄受到歧視。由于我國國內金融市場尚不發達、投資渠道相對狹窄,銀行儲蓄仍是居民的首選保值增值手段。但是,我國儲蓄的實際利率較低,同發達國家有組織的資本市場中的收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明顯的利差對國內資本顯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導致儲蓄的逆向流動。(3)金融危機的重災區(北美、歐洲等發達國家)出現資金流動性嚴重不足,此時一些跨國公司的母公司會將大量的國外資金抽回。而我國又是最大的引資國,因此當金融危機進一步惡化時,會導致大量資本的流出。與此同時,我國經濟也面臨巨大的挑戰,股市、地產價格的低迷,使大量隱形資本沒有投機獲利的機會,因而也會大量地流出。最后,2005-2008年度流人我國的大量逃逸資本有獲利回吐的要求,這也是導致2009年第一季度熱線呈現大規模凈流出的原因。
二、金融危機后資本外逃對東道國的消極影響
資本外逃對東道國經濟和社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也給東道國造成嚴重的社會福利損失。
(一)資本外逃客觀上會造成經濟緊縮的效應
資本外逃一個最直接的后果是導致國內儲蓄和外匯的惡性輸出。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資本短缺是構成其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性的約束。在資本本來就十分缺乏的情況下,資本的大量不正常外流會嚴重損壞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潛力。資本外逃造成國內儲蓄和外匯的流失,使資本短缺狀況惡化、國內投資萎縮,經濟建設項目無法獲得足夠的融資,進而從長期來看會阻礙經濟和就業的增長。
(二)資本外逃會引起收人分配的惡化
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研究現狀,是分析那些將資本轉移到國外的資產持有者不僅能夠保持避免國內的異常風險、保障資產的安全,而且還可以在國外獲得額外的資本利得;而那些未能將資產轉移出去的則可能承擔國內的異常風險,甚至會遭受重大損失。在大量借入外債并且匯率高估的發展中國家,資產持有者可以廉價(以本幣價格表示)并輕易(因為外債大量流入帶來了外匯資金)地購買到國外資產,因而實際上享受了本幣匯率高估所帶來的“隱性補貼”;當需要償還外債時,政府會采取擴張性政策,導致通貨膨脹,而由此引起的“通貨膨脹稅”則主要由持有國內貨幣的人群負擔。可見,那些資產持有者是資本外逃的受益人,而國內低收入階層則是資本外逃后果的承擔者,富有人口將會變得更富,而貧困人口將會變得更窮。這便是資本外逃引起的惡化收入分配的效應。
(三)資本外逃會增加東道國政府的財政負擔
在財政方面,資本外逃會引起額外的負擔。首先,若資本外逃是由本幣匯率高估所引起的,資本外逃會給那些依賴于外債的國家的債務償還增加額外負擔。政府通過對外借債來彌補資本外逃引起的融資不足,一旦無法繼續獲得外部融資(借新債還舊債),外債償還就會出現困難。在這個時候,要大幅度提高稅收是比較困難的,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發行貨幣,以彌補預算赤字。緊接著,由此引發的國內通貨膨脹(相當于征收“通貨膨脹稅”)又會導致新一輪的資本外逃。其次,資本外逃會侵蝕稅收基礎。很顯然,為了規避稅收或其他動機的資本外逃,直接減少了國內稅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意味著更大的財政赤字和更高的通貨膨脹。第三,為了償還外債而引起的本幣實際貶值將增大外債還本付息的實際價值,進而會擴大預算赤字和加重通貨膨脹稅,貨幣對內貶值必然會引起對外貶值,因為政府要用更多的本幣購買外匯來償還外幣債務。可以看出,資本外逃對一國財政的影響最終會引起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又是資本外逃的一個動因。這樣,資本外逃和通貨膨脹之間會形成一種自我加強、循環往復的惡性關系,最終就很難判斷哪個是因哪個是果。
(四)資本外逃會加劇東道國金融體系的不穩定
20世紀80年代前后,許多受債務危機困擾的拉丁美洲國家一個很嚴重的現象就是國內金融媒介輸出:一方面公共和私人部門通過銀行借入了大量外部資金;另一方面,一些私人部門又將這些外匯轉移出去,存放在外國金融機構里面。在這些國家,資本外逃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金融媒介輸出的過程,它嚴重影響著國內金融體系的穩定。
(五)資本外逃會導致金融市場的信心崩潰
卡丁頓指出,大量國際游資流動會造成國內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在貨幣可以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以游資形式發生的資本突然大量抽逃會對國內金融市場,特別是外匯市場,造成強烈的沖擊,使得一些敏感的經濟變量,如利率、匯率變得十分不穩定,利率上升壓力增大,匯率貶值壓力也增大,外匯儲備面臨大量流失的壓力。如果游資沖擊力量十分強大,而官方外匯儲備又不充足的話,外匯儲備可能會在短期內被耗竭,國際收支狀況在短期內會惡化。在一定條件下(如居民完全喪失對本幣幣值和國內金融體系穩定的信心,并且貨幣可以自由兌換,政府也沒有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嚴重的沖擊很可能導致破壞性更大的金融危機的爆發。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資本突然大量抽逃沖垮了匯市和股市,信心危機轉化為金融危機,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現狀分析危機的深化又反過來引發更加巨大的資本抽逃。
如同其他國家的資本外逃一樣,資本外逃也會給中國的宏觀經濟金融運行造成多個方面的不利影響。前面提到的資本外逃不利影響在中國也同樣可能存在,如對國內金融市場形成沖擊、降低經濟增長的潛力、形成緊縮效果、侵蝕稅收基礎和惡化收入分配狀況等。
三、我國針對資本外逃的應對策略及建議
正如本文前述的那樣,近年來資本外逃在我國有愈演愈烈之勢,其結果必然導致一方面用于國內建設的資金減少,對國內經濟建設起到消極影響;另一方面,由于公眾預期從眾心理的存在,可能會引起以后資本外逃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尤其是在當前國際金融局勢動蕩的形勢下,更應該提高對當前資本外逃的警惕,并采取相應的對策。
(一)繼續推進金融深化,完善金融體制
從我國資本外逃的實際情況來看,各類經濟主體之所以具備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外匯資金轉移到國外的動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當前我國在金融管制,尤其是對資本流動的監管存在漏洞。這使得一些企業和個人在國外利率及金融資產收益高于國內市場的情況下通過轉移資本牟利。針對這一方面原因導致的資本外逃,我們應采取的對策如下。
1 政府今后應減少金融壓抑,如減少在利率、市場準入、投資限制等方面的直接管制和行政干預。這一要求是與我國在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要求轉換政府職能相適應的。鑒于資本外逃在我國的隱性化和規模日益擴大。政府的金融壓抑的弊端日益明顯。
2 進一步改善金融結構,提高金融效率。在投融資方式上,注重改變投融資渠道單一的局面,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拓展投融資渠道;在深化外匯改革的同時,建立人民幣外匯期權交易市場,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充足的套期保值、規避風險的工具;在轉化商業銀行經營機制的過程中,有效地化解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使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得到根本轉變,從而真正做到資源的有效配置。這一改革舉措是培養市場力量旨在通過市場自身的調節機制來規避風險,改善經濟主體面臨的困境,從而從根本上消除導致資本外逃的動因。
(二)有效協調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
資本外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且它的出現也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引起的。因此,消除這些因素,需要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間的協調運作。
1 在財政政策上,要堅持穩健的原則,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保證財源,逐步減少財政赤字和預算外資金。財政政策的穩健原則無非是為了保證通貨穩定,防止貨幣貶值進而引發國內資本出于保值的目的而外逃。
2 在貨幣政策上,根據實際經濟狀況,采取相機抉擇的措施,抑制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發生和蔓延。之所以實施這一政策,與上面提到的穩健的財政政策的緣由相類似,也是為了穩定貨幣匯率。同時,加強貨幣市場建設,努力使貨幣調控向市場化間接調控方式轉變。目前我國在運用i大貨幣政策工具時重點仍放在前面兩個,即再貼現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上,這兩類政策工具具有強度大、效果顯著的特點,因而易導致調整過度,造成貨幣供應量出現波動,進而影響幣值穩定和居民信心。此外,當前我國尚未實現利率市場化。中央銀行根據經濟形勢適時調整利率的做法無法準確反映資金市場的供需變化,這一點是阻礙我國貨幣政策調控手段市場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在匯率政策上,維持人民幣穩定而合理的實際匯率,減少風險預期,增強企業和居民的投資信心。東南亞金融危機后,中國周邊國家的貨幣競相貶值,造成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增大,這也是近年來中國國內資本外逃的誘因之一。人們出于財產保值增值的考慮,將手中的人民幣轉移到國外轉換成其他硬通貨。因此,保證人民幣幣值的穩定,對于維持居民信心、防止資本外逃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從長期看,由于人民幣終將實現自由兌換,幣值的穩定最終還是要由一國經濟實力和穩定的國內政治經濟環境來保證。所以,實現我國經濟快速持續發展才是維持幣值穩定的根本所在。
4 確定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美國學者多恩布什曾指出,發展中國家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所獲得的外匯如果不是用于國內擴大再生產,而是以外匯儲備形式或外國金融資產形式儲存,就會面臨一個由于未將資源用于國內高收益項目而導致的機會成本損失,這部分損失也屬于一種資本外逃。因此,我國應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規模,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三)制定合理有效的外資管理政策
篇3
關鍵詞:金融危機農村經濟積極性增收就業社會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生產與發展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局面與形式,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改善和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近年來越演越烈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使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沖擊,農村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農民增收,就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也受到了嚴重阻礙。在金融危機下,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金融危機,保持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是目前我國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農村經濟生產的影響
(一)農產品價格走低,嚴重打擊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全球性金融危機嚴重阻礙了農產品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給農產品市場帶了嚴重的沖擊。首先,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的價格不斷的下跌,農產品市場不景氣,銷量大大減少。這樣就造成了農民收入減少,影響了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利于農業基礎地位的鞏固和發展。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糧食、畜產品和木材等一系列農產品的價格普遍大幅度下跌,據數據現實,在金融危機初期,木材的價格跌幅達到了30%以上。其次,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不斷的降低。由于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而農業生產的成本投入卻沒有與之相適應的下降,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卻居高不下,特別是農藥、化肥等農業支出成上漲的趨勢,這樣就造成了農業生產效益的下降。據數據現實,在金融危機初期,我國農業生產的成本同比增長了40%左右。農業生產投入支出的增高與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樣就加劇了農民增收的難度,嚴重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輸出不暢,農民就業增收難度增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形成了良性的輸出轉移機制,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勞動力缺乏的沿海城市轉移輸出,不僅促進了城市的建設,同時也是實現農村人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能夠很好的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提高農村人口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但是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也受到嚴重的沖擊,許多工廠紛紛宣告破產,這樣,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失去了就業機會,嚴重應心理農民的增收。大量的農民工返潮,也危機到農村社會的穩定。由于城市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消化能力不足,造成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輸出渠道不暢,農民就業渠道受到限制,農民增收渠道變窄,也就直接增加了農民增收的難度。
(三)增加了農村社會問題,為農村經濟的良性健康發展帶來了隱患
由于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農產品生產的效益持續下降,嚴重打擊了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并且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輸出不暢,增大了農民就業增收的難度,這就為大大增加了農村社會問題的頻率,為農村穩定繁榮發展帶來了新的壓力,從而為農村經濟的良性健康發展帶來了隱患。據調查現實,金融危機對農村的影響,已經有經濟的淺要層面波及到深層次的社會層面,對農村的穩定發展造成重大的沖擊。金融危機帶來的農民就業增收困難等后果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村人民的生活,大大降低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活的幸福感。尤其是對于一些沒有一技之長謀生的大齡農民來說,更是出現了“活難找、錢難掙、日子難過”的現象,增大了農民不滿情緒,這樣也就給社會的穩定埋下了隱患。
二、應對金融危機對農村經濟影響的措施
(一)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增收
在鞏固農村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一條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經營的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提升農副產品的附加值,以保證農民的增收。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力度,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變粗放的農業發展方式為集約型的農業發展方式,使農業生產由片面的追求數量上的增加到注重質量效益的方向轉變,推進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提高農產品的檔次和質量,切實依靠科技來促進農業的發展。調整農業結構,加快產業化經營的進程和標準化基地的建設,推進農業產品的更新換代,加快農業新品種的引進、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并且積極采用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高新技術來促進農業的發展。促進農產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相結合,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集約型農業,改變農業生產的單一功能,促進農產品的產業優化升級,促進農產品從單一的功能向保健、觀光、休閑、生態旅游、文化傳承等多元化轉變。只有充分加快農產品產業化進程,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才能切實保障農民的增收。
(二)鼓勵農民進行創業,推進農村改革,多渠道破解農民就業難的問題
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是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基本措施所在。為此,政府、企業與農民三者要結合起來,形成合理,共同促進農民就業,破解農民就業難的問題。首先,政府要發揮農村發展的主導作用,建立農民的幫扶機制。建立完善是農村培訓制度,對返鄉農民工和事業下崗的農民加強職業培訓,也增加其素質,提升其就業的幾率。此外要建立創業機制,鼓勵農民進行本土創業,倡導農民形成合力,利用農村的閑置土地、廠房與荒山等資源進行投資創業。此外,政府要加大農村創業的自己補助,切實從政策市和經濟上支持農民進行自主創業。綜合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的破解農民就業難的問題。
(三)加大農村投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制,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
加大對農村農業的資金扶持力度,積極開展農村合作組織,聚集農村資金,發展農業,加大對農村的投入,提高農業信貸的額度,適當放寬對農業信貸的限制,增加農業信貸的扶植力度,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農民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的覆蓋面,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只有穩定和諧發展的社會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因此,金融危機下,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三、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從農產品價格走低,嚴重打擊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剩余勞動力輸出不暢,農民就業增收難度增大和增加了農村社會問題,為農村經濟的良性健康發展帶來了隱患三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機對我國農村經濟產生的影響。為了化危機為機遇,首先,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增收;其次,鼓勵農民進行創業,推進農村改革,多渠道破解農民就業難的問題;再次,加大農村投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制,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當然,金融危機對我國農村經濟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應對措施也是多種多樣,這就有待于更為細致和深入的探討與分析。
參考文獻:
[1]陳慧萍;王玉斌;鄒於娟;武拉平.金融危機對中國農業的影響[J]. 中國農村經濟.2009.09
篇4
[關鍵詞] 基層農業科研單位 科研項目經費管理 存在問題 應對措施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工作的不斷重視和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在農業科研上的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研項目經費占農業科研單位收入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科研經費也從過去那種“沒錢花”、“不夠花”,變成現在的“沒處花”、“花不完”。如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科學、規范、合理地管理科研項目經費,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效果,已成為擺在單位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實踐同樣證明,在客觀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人”是影響科研經費使用好壞的核心因素。筆者試圖從人的影響因素方面探討基層農業科研單位科研項目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措施。
一、科學發展觀視角下基層農業科研單位科研項目相關人員在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科研人員在科研項目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科研人員存在“重立項,輕預算”的思想偏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項目預算編制的科學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項目預算執行的質量。科研人員片面地認為科研項目的預算編制完全是自己的事,喜歡“單兵作戰”,極少會讓財務人員參與進來。在他們看來,有關對財務部門簽字蓋章的要求,更多的只是一個象征性的形式。他們更多關注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項目立項、獲取盡可能多的經費支持。為了增加項目立項的競爭力,科研人員往往憑借自己的過往經驗或者主觀判斷做預算,造成項目預算編制的完整性差、透明度低、隨意性強、可操作性差,只是將預算當成了“要錢預算”,給將來的項目執行埋下隱患。
(2)科研人員主觀地認為科研項目經費是靠自己個人的能力爭取來的,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自己的錢”。因此經費使用也是自己的事,我的項目我做主,其他人員無權過問。科研人員專注的是怎么出成果,如何爭取到經費,在他們的理解中,預算是做給立項階段評審看的,不是用來約束自己執行的。但事實上,因為科研人員是科研專家而非財務專家,他們往往缺乏經費管理的經驗,容易造成經費使用中諸多違規現象。
(3)科研人員片面地認為科研項目審計驗收是財務人員的事,在驗收時自己只管發表的論文夠數、能夠培育出合乎要求的農作物新品種及新品種推廣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達到規定要求即可。這種狹隘的思想觀念使科研人員在平時使用經費時缺乏計劃性,取得的票據缺乏規范性,經常出現已經接到上級通知要驗收時,還有大量經費資金滯留在單位銀行賬戶上沒有使用,才想起來還有大量的票據沒有取得,出現所謂的經費“花不完”;經費預算與實際需求差別較大,科研項目實際需要支出的在預算中沒有批復,預算批復中的部分計劃支出在實際工作中又不需要,造成所謂的經費“沒處花”。
2.財務人員在科研項目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財務人員認為科研項目爭取到的經費只有科研人員才有使用權,因此其項目申報、預算編制也是科研人員自己的事。這種思想造成財務人員在科研項目預算編制環節參與度不夠,專業優勢發揮不出來,加上缺乏對科研項目的認識和了解,無法對項目經費預算的科學性、合理性做出正確判斷,導致項目預算編制不規范,適用性、可預見性、準確性差。
(2)財務人員沒有做好有關經費規范使用宣傳工作,并且對科研項目經費也主要是事后管理,工作往往處于被動局面。當科研人員已將科研工作實施完畢、拿相關票據來報賬時,對財務人員拒絕不合理、不正當的經費開支行為,科研人員就會認為是故意刁難、找碴,責怪財務人員沒有事先提醒,引起對財務人員的不滿甚至沖突,人為造成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和諧。同時,財務人員不熟悉科研過程,也很難通過核算管理對經費預算的實際執行過程形成有效地監督和約束,結果造成核算管理與經費預算脫節、經費使用與項目實施不同步,嚴重影響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
(3)財務人員應對科研項目審計驗收的執業風險大。如同科研項目的申報需要編制預算一樣,科研項目的審計驗收需要項目承擔單位財務部門出具科研項目經費決算表,以反映科研項目經費的收支情況。但現實是,項目經費預算和執行的嚴重脫節使得科經費財務管理很難“直面”審計驗收,財務人員的執業風險大。
(4)財務人員對項目預算執行結果的財務評價和利用缺失。認定科研項目實施成功與否,一方面要看農業科學研究是不是達到了預期目的、是否取得了預期成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經費預算執行的財務評價和利用,它是整個科研項目實施過程中最直觀也是最可靠的數字反映。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財務人員片面地認為項目審計驗收完畢就算萬事大吉,造成了很少進行項目財務評價。即使上級要求時進行績效評價,往往也是草草填表,應付了事。
(5)財務人員任務艱巨,財務隊伍力量薄弱,處于“廟小、力弱、點多、面廣”的尷尬局面。一是科研項目多,單項金額少。以江蘇省農區所為例,2009年平均新上科研項目72.4項,2010年平均新上科研項目79.5項,數量較多,但是絕大多數都是50萬元以下的小項目,管理起來千頭萬緒。即使有少數國家級大型科研項目,但要求更加嚴格,財務管理的難度也更大。二是科研項目經費來源多元化,既有國家、省級、上級主管部門項目,也有地市級、基金會、社會其他組織甚至國外農業機構資助項目,由于縱橫交錯的各種科研經費使用要求不盡相同,造成了經費核算的多面性和復雜性。三是每個農區所擁有下屬科技型企業2-5個不等,也是由農區所財務人員兼管財務核算,工作量超大。四是財務人員要經常應付財政、工商、稅務、社保、統計、中介等不同部門或機構的檢查、審計、統計、驗收,也占用了財務人員相當多的精力。而各個農區所一般只有5-6名財務人員,他們要統管所事業收支賬、科研項目賬及下屬實體賬,要有6-10個帳套的會計核算及財務管理任務,讓財務人員全程參與每個科研項目經費預算的編制可謂是天方夜譚。
(6)由于缺乏必要的獎勵措施,財務人員主動參與科研項目的積極性不高。我國基層農業科研院所也是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而財務人員作為單位的后勤服務人員,“干好干壞一個樣,大家都拿平均獎”的薪酬制度無法調動他們參與科研項目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7)財務人員綜合素質偏低。由于沒有及時引進人才,而現有財務人員學歷層次相對較低,也沒有時間和機會參加高層次專業教育和后續培訓,專業知識不能及時更新,造成知識老化,素質得不到得高。加上日常工作量巨大,也沒有精力了解科研項目相關知識,不能適應新時期工作特別是不能適應重大科研項目財務管理的需要。
3.科研管理人員忽視了財務人員與科研人員之間關系的協調工作。他們認為科學研究、項目管理和財務核算有明確分工,各自“掃好門前雪”就算工作盡職盡責,容易形成“好事搶著做,責任相互推”的現象。造成在科研項目經費管理中,三方各行其事,缺少溝通、交流與協作,容易產生矛盾和隔閡,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優勢,難以形成合力。
4.單位領導在科研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單位領導認為自己日常報賬審批的重點是農業事業經費,對科研項目經費而言,只提取少量管理費就算完事。為了鼓勵科研人員爭取科研項目的積極性,剩下的科研經費日常報賬全部歸科研人員支配,自己無須過多過問,只是履行一下手續而已。于是出現科研人員只管“要錢、花錢”,財務人員只管“收錢、付錢”,科研管理人員則不問錢的現象。致使科研經費使用缺乏計劃、規范和必要的約束、監督,支出存在無序性和隨意性,如白條抵用、超預算列支費用、票據內容與實際支出不符、虛開票據私設“小金庫”、一票多用、大額現金支付工程款項或固定資產購置費等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
(2)單位領導片面地強調科研經費的爭取而沒有重視財務人員在科研經費管理中的作用。單位領導將科研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本無可厚非,畢竟作為農業科研單位,出新品種、新成果才是主要任務。但是片面地強調科研項目承攬的數量和級別、科研經費的規模和額度,卻忽視了財務人員在科研經費管理中的作用。為了單位利益和個人前途,在單位領導的協調下,違背職業道德、承擔執行風險,多數情況下財務人員只能選擇妥協,東拼西湊拿已報過賬的票據抵用,甚至用虛假發票代替白條,盡量做出符合有關規定要求的賬來。驗收時要看幾年前的賬,而拿出來的憑證賬冊卻是筆墨如新,甚至連粘貼票據的膠水還未干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些賬是“趕制”出來,為科研項目通過財務審計驗收埋下隱患。
二、規范基層農業科研單位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的應對措施
1.單位領導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一支數量上有保證、質量上過得硬的財務隊伍,是做好當前及未來科研項目經費財務核算的重要保證。單位領導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高度重視財務隊伍的建設。一是要有長期的財會人才引進計劃,為財務隊伍增加新鮮血液和活力。二是要加大對工作突出財務人員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提高他們參與科研經費管理的主觀能動性。三是要以強制培訓和終身制教育思想為指導,積極創造條件,在工作上提供便利、時間上提供保障,給財務人員提供充分地繼續教育和后續培訓的機會,從而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業務水平,更好地做好科研項目經費的財務管理工作。
(2)單位領導要嚴把科研項目資金審批關。要建立和完善科研項目資金審批制度,明確科研經費的開支范圍、開支標準、開支內容、審批權限等。按審批制度中的使用要求,以項目預算批復為基準,嚴格審批相關票據,嚴禁超預算開支和未經批準擅自改變經費用途。特別要尊重財務人員的意見,對財務人員認為不符合規定要求的支出項目,堅決不予批準,為以后順利通過項目驗收打下良好的基礎。
(3)單位領導要統籌兼顧,科學地協調科研人員、財務人員和科研管理人員之間的關系,為科研項目經費管理創造一個良性循環與和諧的環境。單位領導要明確三者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避免工作中的重復勞動和推諉現象。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開科研項目碰頭會,使他們在思想上達成共識,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促進科研經費的預算、執行、驗收、評價都能按相關制度規定落實、執行,保證農業科研事業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
2.科研管理人員要以科學發展觀為著眼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農業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建設,強化經費管理。加強管理,制度先行。要根據政府部門對農業科研經費相關制度的管理要求,遵循靈活性和規范性的原則,在單位領導的指導下,結合本單位科研項目實際需要,主要從項目申報、立項管理、可行性評價、項目預算、資金管理、項目實施、監督檢查、審計驗收、績效評價等環節入手,和財務人員、科研人員一起,制訂出一系列既不呆板僵化又不放任自流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明確各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職責權限、工作標準、操作程序和紀律要求,建立健全科研經費管理責任制。使相關人員共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相互協調、相互制約,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做到事前把關、事中審核、事后檢查,從而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2)科研管理人員要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工作的協調力度,做好科研人員和財務人員的日常聯系與溝通。科研管理人員可以說是聯系財務人員和科研人員的紐帶。通過工作協調,使科研人員在注重立項申報的同時關注經費使用,而財務部門在做好財務核算的同時加強科研全過程的介入,從而將經費使用和科研工作有機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在自己無法做好銜接工作、遇到無法處理的問題時,要及時通知單位領導,由領導及時協調處理,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3.財務人員要通過學習科學發展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隨著科研項目預算科目設置和內容的不斷細化,預算編制的專業要求不斷提高,而科研人員非財務出身,獨立編制高質量的經費預算越來越困難,財務人員主動將對科研項目經費的財務管理延伸到項目申報環節、參與項目預算編制勢在必行,這就對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財務人員要轉變觀念,不但要提高財務專業水平,還應加強相關農業科研知識的學習,熟悉科研方面的基本常識,了解科研過程,把握科研規律,化被動為主動,通過嚴格的管理、科學的核算和優質的服務贏得科研人員信任、尊重與支持。促使科研人員合理地申報科研項目,科學地編制項目預算,謹慎地使用科研資金,增強資金的使用效果。同時,加強對科研項目預算編制的思考與研究,摸索一些較為通用的預算編制方法滿足小型科研項目的申報需要。針對重大項目,則集中優勢力量,全程參與項目預算編制,提高預算的前瞻性、準確性、真實性,增加申報成功率。
(2)要建立科研項目財務評價和利用體系。科研項目驗收對科研來講是一項科研活動的結束,但對財務來講,更應將其看作是財務活動結果評價與利用的開始。財務人員要對在驗收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進行及時分析總結,通過財務活動結果的獨立、客觀、公正地評價,分析預算編制是否科學可行,預算執行是否規范合理,財務審計驗收專家提出了哪些意見和建議,有哪些數據可以作為經驗化的指標在今后的科研項目管理中能夠利用。通過這樣的長期總結、提升,才能不斷豐富科研項目經費的財務管理,降低財務執業風險。
(3)加強對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要求的宣傳。通過科研項目預算的編制、執行、控制、考核、評價各階段正反兩方面的案例,來教育、感染科研人員,從而使科研人員充分重視科研項目經費預算編制的科學性、規范性和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有利于今后科研經費財務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4)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創新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農業科研的快速發展對財務隊伍的人員素質和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務人員不能僅僅滿足于記賬、算賬和報賬,而要將視野擴展到科研項目管理活動的廣闊領域。財務人員要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在新形勢下,如何將網絡技術與財務管理有機結合,創新科研項目管理運行機制和模式。通過建立科研項目財務管理信息網絡平臺,即科研經費預算核算與控制平臺、科研項目經費使用與查詢平臺,在單位領導、科研人員、財務人員和科研管理人員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對科研項目進行聯動監督和跟蹤管理,實現科研項目在相關人員之間數據共享、實時查詢、動態管理和相互監督,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勞動,實現各項科研項目管理工作的有效銜接,促使科研經費管理工作全面走向科學化、動態化、信息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5)要加強對科研經費日常使用規范的財務管理,實行專戶儲存、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專人負責,保障資金安全,規避財務風險。在科研項目報賬時,要強化項目預算的約束力。拋棄只“核”不“審”的陳舊觀念,嚴格按項目開支范圍、開支標準、開支內容和審批權限核銷票據,做到手續完備、賬目清楚、核算準確、監督有力。對不符合財務要求的票據和不在經費業務范圍內的開支堅決不予報銷,使支出規范、高效、節約,確保資金安全和合理地使用,防止截留、挪用、擠占科研經費等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
4.科研人員要正確認識科學發展觀,強化自己在科研項目管理中的規范意識。
科研人員要像認識科研活動一樣來認識科研經費的管理,從項目申報時就提高對項目預算的認識,堅持實事求是、精打細算的原則,根據農業科研的實際需要,在與財務人員、科研管理人員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合理、認真、細致地編制項目預算,剔除水分,減少隨意性,確保預算的科學、明確、合理、規范。在項目實施中,要拋棄以往那種自己爭取到的科研經費是“個人私房錢”的傳統觀念,嚴格按照預算批復的要求使用科研經費,不再寄希望于審計驗收的走過場,以科研預算保質保量地完成和經費資金規范地使用坦然直面驗收。
總之,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科研項目經費的管理工作,單位領導堅持做科研經費管理的堅強后盾,科研管理人員加強農業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建設并且扮演好協調人的角色,科研人員按既定的目標任務踏踏實實搞好項目實施和科學研究,財務人員根據項目預算和財經法規認認真真地抓好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最終形成實實在在的科研成果、真實可靠的項目決算,才能真正達到發揮科研經費的作用和爭取到更多的科研經費,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推動基層農業科研工作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科技興所、科技興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淑俠.淺談科研院所科研經費管理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10,(3):46-48
[2]郭宏宇.淺談行政事業單位專項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商界,2010,(7):188-190
篇5
我們知道,經濟危機的出現給各個國家的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即使是經濟異常發達的一部分西方國家也不能抵擋經濟危機帶來的危害。經濟危機的來勢異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優秀的經濟學家也沒有預測到經濟危機的發生時間以及它所帶來的損失。當經濟危機首次出現時留給部分發達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并且許多國家并沒有找到應對經濟危機的有效措施。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經濟危機漸漸的蔓延到了其他國家,并且嚴重地阻礙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進程。經濟危機的出現不僅僅影響了市場的發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國的失業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二、應對危機的經濟學的措施
(一)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我國相關政府漸漸的開始輕視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也是經濟學出現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知道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主要來源,實體經濟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綜合國力。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減少國家經濟的損失,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然后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實體經濟發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并且還應該預測我國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情況,最后還應該借鑒國外部分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策略。另外,相關政府還應該頒布一些與實體經濟發展有關的政策,并且要將這些政策應用到實際中。
(二)國民經濟收入分配應該適當的向城鄉居民傾斜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貧富差距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比較明顯,在我國一部分地區,人們甚至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也無法解決,這是經濟危機發生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我國,大部分的國民經濟收入都用在了工業的發展方面,尤其是國有企業的發展方面,盡管近幾年來,我國大部分城鄉的經濟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與工業方面的經濟收入相比,城鄉的經濟收入就顯得特別微薄了。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我們必須要合理分配國民經濟收入,將國民經濟收入適當的向城鄉居民傾斜,從而大大的減少我國的貧富差距,提高我國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進而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以及綜合國力,最終極大的降低經濟危機發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而我們知道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場經濟體制,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正是由于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經濟才可以發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們必須要始終相信市場,相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恢復我國的綜合國力,我國相關政府必須要認識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不斷改革和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加大市場的監督力度,不斷規范市場的秩序,從而更好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另外我們還應該充分利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優勢。
三、小結
篇6
一、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新趨勢
2007年上半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危機,與過去經濟危機從實體經濟爆發爾后向金融行業蔓延有所不同,其特點是從虛擬經濟引發的危機,然后向實體經濟蔓延和擴展。各國治理經濟危機一般采取減稅、降息和擴大投資,其目標是增加消費、穩定就業和維持經濟增長。這次經濟危機爆發后,各國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包含國家資助、補貼以及“購買本國貨”等內容,這些措施必然會引起本國產品對進口產品的不公平優勢,這也屬于貿易保護主義。說明貿易保護主義出現了新趨勢。
1 采取貨幣貶值方式輸出經濟危機。從2008年以來美元走勢可以看出這次危機“貨幣戰”苗頭。在危機爆發和經濟振蕩過程中,首先美聯儲多次降息,遏制金融危機和虛擬經濟進一步泛濫的危害:其次,迫使各個國家增加美國的國債,實現美元對歐元幣值的穩定和適當升值,對日元和人民幣實現一定的貶值,目的是增強市場的信心和美元的全球流動性:再次,發起購買美國貨。最近又突然大量發行鈔票,迫使美元再貶值。其次,對國際資本流動從限制外資轉向限制內資對外投資,鼓勵赴海外資本回流。據國際金融協會調查顯示,2009年流入新興國家的私人資本將由2007年10000億美元,驟降至1650億美元,降幅高達82%。美、日、歐銀行紛紛從新興市場撤出,停止向外國貸款,側重解決國內問題。這樣的美元及主要貨幣匯率走勢可能會引起各國競相采取貨幣貶值和爆發“貨幣戰”。再次,一些發達國家利用其所控制的國際金融組織在實施援助時對一些發展中國家附加苛刻的貿易條件,而且還運用金融創新工具,推動國際投機資本在世界各地迅速掠奪和轉移財富,這些都說明運用貿易保護方式轉嫁經濟危機時,貨幣化方式及金融手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實施主體的全球性和區域性。與以前貿易保護主義國際環境相比,當今的世界經濟格局明顯不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把世界各國和地區聯系在一起。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正通過多條途徑向世界各國和地區蔓延。一國采取的保護貿易措施會引起多國“報復”,由此引發貿易保護“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全球性的貿易保護主義。另一方面,貿易保護向雙邊化、集團化和區域化方向發展。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各國紛紛利用雙邊協調和FTA,區域性經貿集團,搞集體貿易保護政策,在成員國內部實行自由貿易,對外構筑貿易壁壘,保護成員國的市場,聯合抗衡和抵制外部國家的報復與競爭。當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使這次的貿易保護主義呈現出區域化的趨勢。
3 保護目的多樣性和易變性。傳統貿易保護主義主要以保護本國幼稚工業為主,而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由經濟危機引起,其保護目的趨于多樣化,保護國內傳統產業、增強競爭力、維持就業和經濟增長等。為此,各國即使達成避免貿易保護的協議,仍有機會主義行為破壞協議。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顯示:自2008年11月20國集團簽署承諾避免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以來,仍然有17個國家已經實行了47項貿易限制措施。如美國政府在經濟刺激計劃中實施了“歧視性政府采購”政策,制訂優先“購買美國貨”和“雇用美國人”條款;法國推出60億歐元的救助汽車產業計劃,提出不裁員,不轉產,外資持有法國公司股份不得超過50%的方案。有些國家表示要遵守WTO規則,但又利用反傾銷、反補貼和特殊保障措施限制貿易。
4 保護手段復雜多樣化。新一輪貿易保護壁壘涉及的多是技術、標準及國內政策和法規,不僅有進口限制,還有出口鼓勵,比傳統貿易壁壘中的關稅、配額和許可證方式等要復雜得多,實施程序更加復雜,所需時間更長。在進口貿易限制方面,發達國家主要采用非關稅壁壘,包括政府采購、附帶條件的優惠貸款等,而發展中國家則采取關稅壁壘,比如俄羅斯、印度、埃及等國直接提高相關產品的進口關稅。在出口促進方面,各國政府都采取直接或間接手段擴大本國出口,如加大出口退稅、出口信貸支持等,部分國家還采取貨幣貶值策略來鼓勵出口,實際上采取了貿易出121"進攻”替代進口“防守”的貿易保護策略。
5 政策更加顯性和柔性。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從隱性轉向顯性,并從剛性走向柔性。過去保護貿易通常采取隱蔽性手段,比如環保標準、技術標準、勞工標準和衛生檢疫規定等,現在更直接更顯性,美國明確提出“購買國貨”,印度公開透明的關稅操縱。而且命令禁止中國的玩具進口。另一方面,過去通常采取剛性的法律手段,現在采取比較柔性的談判和合作以及可以變通的手段,比如通過IMF、WTO、G8、G20等多邊合作平臺,同時積極拓展雙邊的VIA,目的是創造良好的內部金融環境和外部經濟環境,從而促進就業和維持產業發展。
二、新貿易保護措施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自2008年下半年來,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已對中國外貿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一是出口市場萎縮,貿易增長速度下降。據商務部統計,2008年9月中國出口增長率超過30%,10月份為19%,11月份為-2.2%,12月份為-2.8%。2009年1-3月份,中國出口1837.0億美元,同比暴跌39.9%。二是加工貿易額明顯銳減。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加工貿易出口年增長率為9.3%,明顯低于一般貿易的出口年增長率(18,5%)。據統計,中國全國加工貿易直接從業人數在3000-4000萬之間,同時還帶動了相關產業如服務、運輸和餐飲等行業的大量就業,加工貿易的衰退會對中國產生巨大的影響。三是實際利用外資減少。2008年8-12月份,實際利用FDI為316.71億美元,同比減少16.3%,2009年1-2月份實際利用FDI是133.74億美元,同比下降26.23%,外資外逃趨勢日益嚴重。世界市場疲軟、實際用工成本上升及發達國家鼓勵產業資本回歸等因素,加快在華投資的外商企業出現資金轉回國內或“外逃”現象。
如果經濟危機繼續蔓延,貿易保護主義泛濫,中國出口及其利益勢必受到更大的影響。實際上,中國近幾年已經頻繁遭遇各
種新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危害。通常使用的反傾銷、基于環保和安全的進口限制措施等,一些國家針對中國使用了較少使用的反補貼、一般保障措施、WTO特殊保障措施等。
1 遭遇“反饋銷調查”。2005年以來,中國面臨的反傾銷調查總計651次,最終被實施的反傾銷措施數為139次,占世界比重的32.32%,如表2所示。從中國出口企業遭受反傾銷調查的商品類別看,主要涉及到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塑橡膠及制品、紡織材料及制品、賤金屬及制品、機電設備以及家具等,占調查案例的78%以上,占實施反傾銷案例的84%以上。
2 遭遇“貿易救濟調查”。根據商務部公平貿易局的統計。僅2008年初至2009年3月底,中國出口產品就遭受來自以美歐為主的22個國家和地區118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金額約68.4億美元。在對華出口產品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主要貿易伙伴中,位于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為:印度(25起)、美國(15起)、阿根廷(10起)、巴西(9起)、土耳其(8起)、歐盟(7起)、加拿大(7起)、印尼(6起)、澳大利亞(5起)、哥倫比亞(5起),其中發展國家占貿易調查數的56.70%(55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趨勢明顯。
3 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據商務部公平貿易局的統計,2009年1月份,WTO主要成員共向WTO通報了248項技術性貿易措施,其中通報技術性貿易壁壘(TBT)175項,動植物衛生及檢驗檢疫措施(SPS)73項。與中國貿易關系比較密切的成員美國、歐盟、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共通報技術性貿易措施83項,占1月份WTO各成員通報技術性貿易措施總數的33.5%。
貿易保護也直接影響到了廣東的出口貿易,據廣州TBT中心分析認為,歐盟此次修訂的《關于在電子電器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指令)和《關于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WEEE指令),筑起新的技術貿易壁壘,據不完全統計,受以上兩條指令影響的廣東企業超過1500家,直接受影響的出口額將超過百億美元。
4 遭遇“歧視性政府采購”的損害。美國政府提出的“歧視性政府采購”政策實質上是新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鋼鐵和紡織品等產品包含在內。據商務部統計數據,2009年1-2月美國從中國進口紡織品服裝22.8億平米,同比下降12%,占美從全球進口紡織品服裝的36.7%,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5個百分點。隨著今年中國取消對紡織品出口許可證管理,有的國家開始以擔心中國紡織品出口“激增”為由,要求對紡織品采取貿易救濟措施,中國紡織品的出口面臨的形勢將日益嚴峻。
5 利用信息不對稱對中國產品“抹黑”。恐嚇消費者購買中國產品,構成另一種貿易保護壁壘。最近,一些國家通過制造所謂的中國“毒建材”和“網絡間諜”等類似的恐怖信息。美國單方面裁定中國的板材在對人體健康上“有問題”;美、英、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指責“中國網絡間諜”對其基礎設施造成安全隱患,企圖限制聯想、華為等公司在其市場上正常的貿易活動,而事實證明上述的責難是毫無根據的。這種“摸黑中國”是另一種更具有隱蔽性的貿易壁壘。
三、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對策
一般歷史經驗顯示,在危機過后的幾年是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盛行的階段,美國刺激經濟方案中的“購買美國貨”提議被視為又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先兆。中國在這次危機中已經遭遇了嚴重損失,還必須做好應對別國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的各種措施。
(一)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和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中國作為一個貿易大國,必須聯合世界各國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一是始終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國家整體利益放在首位,但也必須兼顧其他貿易國家的利益。2009年2月下旬,中國赴歐采購團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責任,體現了中國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決心。二是堅持采取適度貿易保護政策,積極倡導國際經濟合作,逐步推進貿易自由化,爭取一個有利的國際貿易環境。三是參與多邊貿易規則的制訂和修改,推進符合各國利益與多邊貿易體制的WTO多哈回合談判,通過多邊貿易規則來約束和抵制新貿易保護主義行為。
(二)對貿易保護主義與貿易摩擦關注的重點產業和領域進行戰略性防御
當今,歐美等發達國家將貿易摩擦焦點由經濟問題擴展到社會問題,制造貿易麻煩。打壓中國產品進口。面對這一困難和挑戰,既要認識到中國出口貿易中確實也存在產品技術檔次低、相互壓價,甚至知識產權侵權以及諸多社會問題;也要注意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具有長期性,充分關注國際貿易保護與摩擦易發產業和重點領域。對此必須避開國際貿易爭端的短期鋒芒,進行戰略性防御,從根本上改變“被動應付”局面。一是重新評估中國當前比較優勢,積極推進現有比較優勢向長期的競爭優勢的戰略轉變。二是從戰略上加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力度,把突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重點放到科技競爭上,抓住時機提高出口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市場競爭力。三是加快完善國內技術標準、環境標準、勞工標準及社會責任標準、知識產權和服務貿易開放等,使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逐步接軌。
(三)積極應對各種貿易保護主義的戰術選擇
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時必須注意各國國家貿易保護措施差別,特別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實行貿易保護政策的差異。從戰術上,整合貿易爭端解決力量,分別應對各種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摩擦。針對發達國家非關稅壁壘引起的爭端,可以采取磋商談判、向WTO提訟和打貿易戰等方式解決,積極依靠雙邊磋商和談判來解決貿易糾紛和摩擦;支持中國企業積極應訴外國“反傾銷調查”。發展中國家頻繁使用關稅壁壘等措施限制中國出口貿易,必須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和協商談判,努力打破區域貿易壁壘,為中國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
(四)完善應對I貿易保護主義的預警機制
,
在世界經濟危機之后,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將處于高發階段,必須加強各種摩擦的應對,建立和完善應對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一是通過建立和完善國內外貿易數據庫,及時進出口商品的變化信息,依靠專家和企業的力量建立定期信息分析機制。二是提高預警機制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對有潛在貿易壁壘風險的產品加強爭端發生前的預防和化解。三是組織力量及時應訴貿易爭端案件,發揮企業和行業組織參與貿易摩擦的應訴的積極性,并進一步明確政府、企業、中介組織在預警機制中的定位和職責,推動政府管理手段和行業自律相結合,保證出口秩序協調的有效性。
(五)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
建立自由貿易區有利于規避區域化的貿易壁壘,遏制貿易保護主義,穩定國際貿易環境。一是調整中國貿易方向,重視區域經濟合作,避免貿易進出口過分集中于某幾個國家的現象。二是強化與已建自由貿易區的合作,積極推進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APEC等區域經濟組織的一體化進程。三是加快與澳大利亞、新加波、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自貿區談判。
篇7
論文關鍵詞:經濟危機煤炭企業應對措施
論文摘要:文章分析了經濟危機對煤炭企業的影響,從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合理利用國家政策、加強企業管理等多個角度闡述了煤炭企業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
2008年9月14日,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由次級貸危機惡化引發的金融風暴,最終演變成為一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世界各大股指一瀉千里,美國五大銀行三家破產,著名的花期銀行市值縮水92%,房地產、鋼鐵、汽車等一系列行業深受打擊,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世界經濟受到強烈沖擊和影響。經濟危機的危害對我國的影響自不能免,基礎能源工業更是深受其害,煤炭價格大幅下跌,港口庫存大量增加,煤炭企業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一、經濟危機對煤炭企業的影響
(一)煤炭價格大幅調整
受需求增長、供應結構調節以及成本推動影響,2004年-2007年煤炭價格穩步上漲,2008年上半年,煤炭價格上漲加速,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煤炭價格7月初達到歷史最高的190美元/噸。但是,在國際經濟危機的沖擊下,隨著國際油價的進一步回落,煤炭價格一路下跌,尤其是2008年11月,紐卡斯爾港煤價從月初的104.02美元/噸一路回落至12月初的76.09美元/噸,月度跌幅達到26.85%。煤價下跌的原因主要是:
1.經濟衰退引發下游產業需求減少,是煤炭價格下跌的核心原因。經濟危機爆發以來,鋼鐵、電力等煤炭下游產業發展形勢嚴峻,2008年鋼鐵行業業績大幅下降,電力行業全行業虧損。鋼鐵產量的走低,火電發電量的下降,高能耗產品價格降低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已經造成國內煤炭市場需求趨緩。同時,水電發電量增加,以及可再生能源如風能、核能的快速發展也對煤炭需求產生不利影響。另外,電力行業海外購煤對煤炭需求的分流作用同樣不容忽視。
2.匯率變化是導致煤炭價格變化的重要原因。國際市場煤炭價格以美元計價,在2008年煤炭價格暴跌的同時,作為煤炭主要出口國澳大利亞對美元的匯率也在大幅貶值,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煤炭價格。
3.經濟危機導致波羅的海綜合運價指數(BDI)由高點11689點(2008年6月5日),大幅下跌至最低671點(2008年12月8日),目前雖有上漲,但仍然低位運行,意味著海運費用的低位運行,這同樣對煤炭價格產生拉低作用。
國際煤炭價格的下跌,引發我國煤炭價格下跌,大幅壓縮了煤炭企業的利潤空間,煤炭企業業績在過去幾年高速增長后,不得不放慢腳步。
(二)企業籌資面臨困難
經濟危機引發的煤炭價格下降、需求減少,導致煤炭企業現金流的減少,而職工工資、材料采購、設備更新以及安全費用、三項基金的上繳等現金剛性支出,使煤炭企業不得不面臨現金短缺的財務狀況。在經濟危機下,銀行貸款和發放企業債券籌資變得更加困難,資本市場暴跌也使股權籌資難以實現,煤炭企業籌資前景堪憂。
(三)企業對外投資受到限制
在過去的幾年中,煤炭價格的不斷上漲使煤炭企業的利潤大幅增加,積累了雄厚的資金實力,同時煤炭主業的巨大利潤空間,也使煤炭企業在主業上不斷擴張。部分較有實力的煤炭企業在穩步提高職工收入的基礎上,逐步走上購買資源,兼并擴張之路,我國逐漸出現了一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這對于做強做大煤炭企業好處頗多,也是國家政策引導方向。但是,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一方面煤炭需求銳減,產能擴大后導致庫存大幅增加,又導致煤炭價格下跌,陷入惡性循環;另一方面,資金緊張,籌資困難使得煤炭企業的擴張之路舉步維艱。
二、煤炭企業經濟危機應對措施
(一)調整企業發展戰略,有效面對市場挑戰
企業發展戰略是指圍繞企業未來的生存和發展確立的遠景目標以及為實現既定目標而選擇的發展方向、發展模式、競爭策略等。煤炭企業發展戰略對持續發展和做強做大具有重要意義。面對經濟危機產生的巨大經營困難,煤炭企業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戰略,并根據自身特點調整發展戰略。首先,在煤炭市場價格滑落、需求減弱的市場環境下,重新確立自己的市場定位,優化煤炭產品結構,在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保證并適度擴大市場占用份額,對于市場暫時不需要的煤炭產品減少生產,最大限度創造企業價值。其次,調整產業結構,在堅持做強做大主業的同時,發展多元化產業鏈,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發展煤-焦-化,煤-電等多元化產業鏈條,對于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的輔業,要果斷處理,使煤炭企業將有限的資金、人才資源有效地使用到對企業發展最有利的產業中去。
(二)利用有利政策,做好資源整合
近幾年,國務院正在大力整合煤炭資源。按照全國建設13個大型煤炭基地的產業規劃,必須加快形成5000萬噸級或億噸級以上規模的大型煤炭集團。山西省政府通過《山西省煤炭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全力推進山西煤炭產業整合和兼并重組的力度,加快煤炭循環經濟項目建設。計劃于2011年在現有2600座煤礦基礎上壓減60%煤礦數量至1000座,同時投資約300億元將一批中小煤礦改造提升為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礦井。在這樣的有利政策支持下,煤炭企業應當積極運作,尋找契機,通過資產重組、收購兼并等方式收購資源,擴大產能。一方面,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下做好接續能源的儲備;另一方面,通過產能擴大,釋放產能,降低煤炭成本,同時擴大市場占用率。資源整合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方式,如:兼并地方煤礦,設立新公司,兼并資金通過新公司運作分紅方式解決;或者通過向銀行借貸、資本市場籌資等方式籌集收購資金,收購地方煤礦。
(三)做好預算管理,降耗節支創效益
預算是一種系統的方法,用來分配企業的財務、實物及人力等資源,以實現企業既定的戰略目標。企業可以通過預算來監控戰略目標的實施進度,有助于控制開支,并預測企業的現金流量與利潤。煤炭企業搞好預算管理,加強經濟活動分析,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資料全面管控,加強材料、電力以及其他生產資料的管理,對非生產性支出嚴格控制,通過“無紙化辦公”、壓縮可控費用等措施節約開支。做好修舊利廢和生產復用工作,杜絕積壓浪費現象,通過內部挖潛,降耗節支來降低煤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四)加強資金管理,確保企業良性運營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一旦資金流轉出現問題,企業將面臨巨大生存危機。受經濟危機影響,煤炭企業銷售收入大幅減少,資金籌措渠道也并不像企業效益好時通暢,加強資金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通過擴大適銷對路的煤炭產品銷售及積極的貨款回收政策,從主源頭上增加資金供給;其次,要通過合理的籌資策略,如銀行貸款、資本市場籌資、發行企業債券,以及使用企業信用延遲貨款支付等,多渠道融資,有效降低資金使用成本;第三,切實加強現金流管理。通過設立財務公司、內部銀行等部門,實行資金集中管理。加強資金管理的信息系統建設,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對所屬各級子、分公司資金的實時監控和管理。要實行穩健的資金管理戰略,保持必要的現金流量,嚴格控制大額資金的流向,確保企業正常運行。
(五)實施科學管理,提高企業運作效率
篇8
美國筑起世界最高貿易壁壘
1929年10月,一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不久擴大到加拿大、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家,并波及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發達國家。危機期間,農業危機、信貸貨幣危機和工業危機同時并發,相互交織。危機遍及工、農、商、金融等各行各業。
為了擺脫陷入嚴重經濟危機的困境,美國農業部門首先要求關稅保護國內農業,接著許多工業企業也要求增加關稅保護,以刺激就業。1930年4月,美國國會議員霍利和斯姆特聯名提出了美國歷史上最高關稅法――“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議案。5月,1028位美國經濟學家聯名簽署了一份請愿書,要求當時的國會和總統胡佛不要批準包含征收高額進口關稅內容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但被拒絕。法案提交參議院討論時,美國政府收到了來自24個國家的抗議信函。然而,當時的胡佛總統在6月依然簽署了旨在保護美國貿易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從而筑起了世界史上最高的關稅貿易壁壘,挑起了世界關稅大戰。
中美關稅大戰
不久,中美關稅大戰也拉開序幕,美國從中國進口總額由1931年的1.92億美元降至1932年的0.93億美元。中國一些本來在美國暢銷的產品,如桐油、獸皮、生絲、羊毛、抽絲品、棉花、豬鬃、酒類產品、蛋類產品等銷售量逐年減少。相反,美國輸往中國的棉花、煤油、煙葉、小麥、汽車、機械、木材等商品卻逐年增加。
美國的高關稅政策導致中國對美貿易入超嚴重,從1931年到1935年每年入超1-3億美元左右。1931年中國政府被迫采取了關稅報復性措施,修訂關稅稅率,以抵制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高關稅政策。據《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記載,1931年5月首先規定海關稅收一律改兩為元;1932年8月又決定征收海關附加稅和提高進口關稅5%;1933年6月財政部修訂海關進口稅則,大幅度提高棉布、日用品等385項進口產品關稅;1933年12月又開始征收米、谷等進口關稅,提高麥粉、煤油關稅稅率;1934年提高關稅稅則中棉布、機器等388項的進口關稅。這些針對性的關稅措施使美國在華貿易無疑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對華爾街金融危機的啟示
面對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如何團結起來,避免重蹈當年世界性關稅大戰的覆轍,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擺脫困境,是當前世界各國人民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首先,世界各國政府要摒棄貿易保護主義。要防止貿易保護主義死灰復燃,特別要摒棄20世紀30年代各國各自為政、以鄰為壑的關稅保護主義政策,堅決反對通過提高關稅、限制進口等手段來擴大國內需求。
其次,世界各國政府應當加強合作,共同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當今,全球經濟已連為一體,各經濟體之間通過貿易、投資等活動,彼此間的相互依存性和融合性進一步加深,因此,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需要大國的通力合作才能化解。
篇9
【關鍵詞】 人力資源管理;軟件外包;經濟危機;人力成本;企業文化
一、人力資源管理在現代企業中的重要性
當今世界,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有知識、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成為了現代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為企業在激烈競爭中取得勝利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二、軟件外包產業的興起
隨著全世界信息科學不斷突破,信息技術日新月異,軟件產業發展成為一個規模龐大,極具活力的產業。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通訊成本的急劇下降,許多原來不可貿易服務(Non Tradable Services)的跨國流動成為了可能。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的大潮中,服務外包成為推動全球產業布局調整的重要因素。隨著服務外包理念的興起,基于信息技術的服務外包--軟件外包產業,由于其自身特性最符合外包的模式,是服務外包中發展最快的產業,也是目前服務外包中發展規律最成熟的產業,占全球外包市場的份額估計在50%~65%之間。軟件外包產業成為軟件業中重要的一個分流。
以印度為例,印度軟件服務外包產業在上世紀末的“千年蟲”大戰中開始嶄露頭角,2008年以前一直保持著驚人的增長速度,成為拉動印度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使印度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中國,軟件外包企業雖尚屬起步階段,近幾年的大幅度的業務增長也引來各方關注。科爾尼公司在《2004年度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戰》對各國吸引離岸軟件外包業務的能力進行了綜合評價,中國巨大的勞動力市場及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使得中國吸引離岸軟件外包業務的競爭力僅次于印度。軟件產業是以人的智力勞動為主的高技術產業,軟件外包活動的最大目的在于發包方利用承包方較低的人力資源成本來降低整個軟件開發成本。人才是軟件外包產業最重要的資本。
三、經濟危機的爆發
2007年8月美國全面爆發次貸危機,至2008年9月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次貸危機發展為國際金融危機,其影響從金融層面傳導到實體經濟層面,危機的國際傳導效應增大了全球經濟的風險,世界經濟形勢急轉直下。這一危機已經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種種跡象顯示,其負面影響還將持續下去。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得全球的軟件外包產業增速放緩,軟件外包產業原有的外部內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許多矛盾被激化,潛在的問題一一浮出水面,既是檢驗從前管理的最佳時刻,也為今后的管理提供了方向。服務外包相對于其他產業,其競爭優勢更多地取決于服務提供商的人力資本水平。在全球化的競爭中,服務外包的人力資源管理有著毋庸置疑的重要性。軟件外包產業本身具有許多獨特之處,使其人力資源管理極具探討價值。
(一)經濟危機下軟件外包企業的現狀
此次經濟危機引起的全球經濟衰退,導致了全球軟件外包的需求放緩或減少。從地區而言,軟件外包的主要發包市場來自美國、日本、西歐。在此次經濟危機中這些國家都不可幸免成為重災區。以產業而論,金融業一向占據軟件外包的重要位置,此次危機由金融而起,對于軟件外包產業中與金融相關的業務的影響猶為嚴重。根據Information Services Group Inc.旗下外包咨詢公司TPI的數據顯示:2008年第三季度簽署的外包協議金額為6年來季度最低水平。當季金額在2,500萬美元以上的大額外包協議僅有128項,總價值大約144億美元。交易數量較上年同期減少大約20%,比第二季度減少22%。以全球最大的軟件外包承接國印度為例,據印度國家軟件協會估計,由于印度IT產業40%的年盈利來自于全球金融服務商,其外包產品的61%是售往美國,30%的市場在歐洲國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印度國家軟件協會Nasscom預計,2008年印度軟件外包行業的整體盈利能力將下降5%~6%。
(二)應對危機,人力資源管理應具有的原則
經濟危機下,全球軟件外包的需求放緩或減少,導致企業的收入減少、利潤降低、閑置人員增加,企業財政狀況也隨之降低。對于軟件外包企業而言,人力成本是最大的成本。閑置人員增加使得最大的財富變為最大的負擔。此時人力資源管理的對策變得更為緊要。經濟危機下,人力資源管理的對策應采取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1)對策應有理,是指要有合理性、有人性化,首先當然要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其次對于企業內部而言,要制訂出的方案應合理、人性化。(2)對策應有利,指要達到目標,要對企業有利,既要重視眼前利益,更要考慮長
期效益。(3)對策應有節,指要有節制,應有適度原則。任何過度的措施,都不可避免對員工及企業帶來傷害。
四、人力資源管理在此次危機中的對策及分析
(一)降低人力成本
全球軟件外包的需求放緩,最直接的對策就是降低人力成本。優化企業本身的人力資源,企業內部人員調整是一個不錯的手段。優化企業本身的人力資源,不僅能使人力成本降低,也能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既符合眼前需要,又符合長遠利益。企業內部人員調整,應由企業最高領導到普通員工共同參與,要達到企業的需要,降低人力成本,也要考慮員工個人的期望。使員工能調整到自己最適合的位置,因材施用,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生產性。優化企業本身的人力資源也應注意適度原則,軟件外包企業是屬于典型的服務業,員工經常直接面向客戶,太過頻繁的調整,會給客戶帶來企業不穩定的觀感,減低客戶對企業的信賴度。
除了優化企業本身的人力資源之外,裁員或減薪是最常用,也能夠快速見效的降低人力成本的手段,裁員與減薪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經濟危機發生前,整個軟件外包產業處于上升期,需要大量兼具外語與技術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軟件外包人才一直存在著重大缺口。軟件外包企業為了培養出一個合格員工,從招聘到培訓往往花費巨大,裁員意味著這些花費的流失。從長遠來看,軟件外包產業還是一個新興而并有著活力的朝陽產業,業務需求放緩只是一時現象,軟件外包人才供給市場依舊不足,吸引優秀的軟件外包人才仍是中長期人力資源規劃的戰略目標,如何在裁員與吸引優秀的軟件外包人才之間找到平衡是一個關鍵。
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當企業裁員之后,剩余員工自動跳槽的情況會有所增加。裁員與減薪也會導致員工們的工作積極性也會有所下降。這可以用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施恩(E.H.Schein)提出的“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進行解釋:心理契約是“個人將有所奉獻與組織欲望有所獲取之間,以及組織將針對個人期望收獲而有所提供的一種配合”。雖然這不是有形的契約,但卻發揮著有形契約的作用。原來員工們在一個軟件外包企業內,相信用他們的努力和能力可以換回一份有保障的工作職位,這份有保障的職位為員工提供前前了不斷增長的工資、覆蓋全面的福利和職務的不斷升遷。裁員與減薪,有可能導致這種“心理契約”的改變,對公司信任度的降低。員工會因為裁員而變得恐慌,對公司的忠誠度下降,也會因為減薪而沮喪,喪失原有的工作熱情。這些都會導致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下降,在經濟危機下使企業變得更為危險。
由此可見,裁員或減薪是可行的,它能解決企業眼前的困境,符合企業的眼前利益,是有利的。為了減少裁員或減薪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制訂和實行措施的同時應保有: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從有理的原則出發,裁員或減薪前首先要認真分析企業的人才結構。軟件外包企業有低端人才(如程序編碼員),中端(如系統工程師),高端人才(如項目管理),裁員或減薪要合理,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才采取不同的措施,保持核心隊伍的穩定。
企業應根據績效結果,使裁員或減薪一定程度上起到正面的激勵作用。在制定方案時,應考慮多方因素,盡量消除員工的恐慌心理,對前景的憂慮。如變單純的減薪變為與企業效益掛鉤的薪酬調整,給員工帶來正面的激勵。實行措施時,更要注意人性化的管理,無論是對被裁員工的員工還是對剩余的員工,無論是減薪多少,都要及時溝通,適時通知,在可能的前提下,多尊重理解,減弱負面影響。無論怎樣合理的裁員或減薪如果超過了一定的比例,都不可避免對員工及企業帶來傷害。在公司能夠正常運營的前提下,措施還應該有所節制。
(二)深化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員工在較長時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共有價值觀,信念,行為準則及具有相應特色的行為方式,物質表現的總稱。企業文化可為企業決策提供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氣氛,企業文化也有著激勵作用,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準則,可以形成強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驅動力。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為了提高競爭力,軟件外包終端客戶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由于需求的放緩,二包三包市場的爭奪也變得更為激烈。為了搶奪市場,企業員工要花費比經濟危機前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努力,即使如此還是會經常面對失敗。此時,員工很容易產生挫折感,變得情緒消極。
在經濟危機下,企業財政狀況也隨之降低,激勵機制中最常用的物質激勵受到很大的制約,貫徹企業文化顯得更為重要,更為有利。積極倡導已有的企業精神,企業文化,并在此基礎上,深化應對經濟危機的信心,培養愈挫愈勇的信念。以此來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從而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企業文化不應是空話,是唱高調,而應潛移默化,企業內部自上而下,應該多溝通多交流,通過宣傳,通過身體力行來貫徹。當外部環境的壓力越是巨大時,只要導向正確,更能激發企業內部的凝聚力,企業文化將變得更為豐富與頑強。
(三)調整組織架構
軟件外包產業是全球化浪潮下的產物,外部經濟環境對其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全球經濟風云萬變,有高峰,有低谷,有著一定的周期性。受此次經濟危機的警示,使我們發現靈活多樣的組織架構可使企業在多變的經濟環境下更容易生存,更容易發展,如分離附屬、輔助部門,特別業務外包等。靈活多樣的組織架構可以使經濟前景良好的情況下,迅速擴張,提高承接業務的能力,在經濟蕭條的時刻,可以及時收縮本身的規模,又不傷元氣,保持核心戰斗力。
經濟危機下,使得軟件外包產業的發展變得有些艱難,只要積極面對,堅定信念,渡過這一難關,軟件外包產業必將必將更加壯大。軟件外包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應該在此次危機中克服困難,抓住機遇,積極改進,變得更為成熟,更為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彭劍鋒.人力資源管理概論.2009(4)
篇10
面對經濟危機,這些企業該如何應對呢?
保證現金流
由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勢必影響現金流動。目前,企業已經普遍感受到現金流對運營的壓力。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企業倒閉的根本原因就是現金流斷裂。反過來說,即使是資不抵債,只要有現金流量,企業一樣可以生存。
首先,中小企業要抓好產供銷各個環節的緊密銜接,密切監視產品和原材料的價格走勢,嚴格控制企業回款情況;還要積極進行庫存盤查,適度提高資產流動性,以提高抗擊風險能力。
其次,要保證現金牛(一般處于成熟期的產品多為現金牛產品)業務的正常運營。
第三,就是通過多種方式降低成本,減少現金支出。一方面要保證現金流,另一方面,企業也不能只盯住現金流,還要考慮從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上控制成本。企業可以從兩個層面考慮。首先是壓縮成本,如提高生產與工作效率(生產材料定額發放、提高材料利用率、減少邊角廢料、加強庫存管理等措施)、裁員減薪、壓縮采購成本、開發價格較低的替代原材料。其次是搬到成本較低的地區。當然這是在配套產業盡量完善的前提下。
壓縮或者砍掉盈利能力較低的業務
經濟危機時企業的首要任務是生存。因此企業需要調整業務結構,壓縮或者砍掉盈利能力較低的業務,以將資源集中在現金牛業務上。尤其是瘦狗業務(一般處于導入期的產品為瘦狗產品),未來發展還不明朗,同時又需要不斷地投入資源。有的行業可能處于危機的重災區,或者本身具有缺陷,即使能夠渡過危機,也不會有大的發展,還不如趁早撤離。企業應將眼光放長遠一些,不能死盯著一點不放。對受經濟危機影響較大的行業的業務應收縮甚至關閉。在經濟危機時期應仔細審計業務架構,通過進行業務重組,以提高其優質資產的比例,以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但是如果企業業務單一,既不能實現差異化,降低成本的空間也不大,而且又處在重災區的話,那就只能轉型或關門了。
強化核心競爭力
中小企業一般都生存在次主流和非主流市場,在大企業的縫隙中生存。隨著經濟形勢惡化,市場萎縮,機會減少,如果再受到大企業的擠壓,生存希望就會更加渺茫。所以,在經濟危機中最先倒下的往往是大批的中小企業。這和行業發展進入成熟期時的行業洗牌是一個道理。要想不倒下,中小企業必須有其特有的競爭優勢。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說,企業應分析在自身所處的產業鏈中是否能在一個到兩個環節具有競爭優勢。也就是說,我不要要在所有的環節上都要超過競爭對手,我只需要在一到兩個環節超過競爭對手,就可以獲得整體的競爭優勢。
建立戰略聯盟
一個巴掌拍不響,十雙筷子抱成團!對中小企業而言,因為自身缺乏規模、能力及資源,所以構建企業戰略聯盟對獲得規模經濟至關重要。這個聯盟可以是采購聯盟、銷售聯盟,也可以是產品線互補或者能力互補的業務和資源聯盟。如果大家能成為一個默契的整體,資源共享,風險均攤、相互配合,這樣更容易形成合力,以共同應對經濟危機。
- 上一篇:土壤殺蟲的辦法
- 下一篇:電力安全教育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