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洪澇災害的措施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6: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應對洪澇災害的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洪澇災害 經濟影響 防災減災能力 評估 研究
【中圖分類號】S282 【文獻標識碼】A
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季風區,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且大量的圍湖造田,導致湖面縮減,泄洪能力差,河流中上游地區植被破壞嚴重,再加上我國東部地區地勢平坦,水流緩慢,種種因素導致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威脅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
因此,我們應當明確洪澇災害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影響,建立健全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提高我國防災減災能力,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那么,洪澇災害究竟有哪些經濟影響,我們應當如何構建科學的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筆者主要針對以上這兩個問題展開了探索和研究。
洪澇災害的經濟影響
洪澇災害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國歷史上每一次大型洪澇災害都會產生大量傷亡人口和受災人口。①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統計,經由相關部門核實,2013年全國洪澇災害受災人口多達1.2億人,因災死亡774人、失蹤374人,全國共投入搶險人數966萬人次,緊急轉移危險區域群眾1112萬人,解救洪水圍困群眾195萬人,減少受災人口3787萬人。即使如此,2013年全國洪澇災情相對來說還是總體偏輕,2013年洪澇災害主要指標與1990年以來的均值相比,偏少3成的受災人口,偏少7成的死亡人口,偏少7成的倒塌房屋,偏少1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其中,直接經濟損失占上年GDP比值小0.98%。由此可見,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洪澇災害的影響。而洪澇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嚴重威脅,導致人們生命財產得不到完全的保障,進而限制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②
洪澇災害惡化了人們的生存條件。洪澇災害的發生往往伴隨著住房的破壞、基本生活設施的損壞等狀況產生,這些狀況無疑惡化了人們的生存條件。洪澇災害不僅會導致房屋倒塌,還會污染飲用水、破壞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③以2013年全國洪澇災情為例,據統計與核實,2013年我國洪澇災害倒塌房屋53萬間,農作物受災11901千公頃,成災6623公頃,受損水庫1241座、堤防3.7萬處、護岸5.3萬處、水閘7187座,其中,縣級以上城市受淹234個。
同時,由于洪澇災害破壞了原本的安全水源,造成水質污染,嚴重影響了食品安全,又由于洪澇災害破壞了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各種垃圾隨著洪澇流向漂流滿溢,大大增加了血吸蟲病、瘧疾和腸道傳染病等疫病和傳染病的爆發概率,極大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存條件,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④洪澇災害對人們生存條件破壞所產生的直接經濟影響,以及國家后期對修復再建的經濟投入,很大地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⑤
洪澇災害的直接經濟影響。據統計,2013年我國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146億元,全國投入搶險舟船10萬舟次,運輸設備68萬班次,機械設備35萬班次,消耗編織袋9963萬條,最終防洪減淹耕地3978千公頃,避免糧食損失2029萬噸,減災效益約2362億元。從以上實例中可以看出,洪澇災害造成了我國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其中,各大產業中,受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主要有農牧漁業、工業與交通運輸業以及水利事業。
從農牧漁業的角度來看,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由于洪澇災害的特點,洪澇災害往往會造成大面積的耕田被淹、農作物被毀,在農牧漁業當中,農業的直接經濟損失最大。首先,阻礙我國農產品產量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洪澇災害,災情較輕的年度農產品產量大大多于災情較重的年度農產品產量。其次,洪澇災害具有較大的地域差異性。例如,2013年洪澇災害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農作物受災3927千公頃,成災261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91億元。⑥其中,松遼流域地區最為嚴重,這一地區的洪澇災害損失是我國將近12年以來年均損失值的三倍之多。再次,不同地區的農田受災率具有很大的差異。農田受災率是指農作物受災面積與耕地面積的平均比例。根據我國歷年農田受災情況可以看出,農田受災率在全國顯現出由西向東、從北向南逐步升高的趨勢。⑦
最后,洪澇災害對牧漁產業的影響也較為嚴重,尤其是今年來,在我國林牧漁業不斷發展的同時,洪澇災害對牧漁產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嚴重。
從工業與交通運輸業的角度來看,從工業與交通運輸業的角度來看,洪澇災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一是洪澇災害造成工礦企業停產;二是洪澇災害破壞輸電線路和通訊線路,導致電力中斷以及通訊中斷;三是洪澇災害毀壞路基和路面,導致鐵路中斷以及公路中斷。⑧ 首先,洪澇災害對工礦企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洪澇災害會迫使工礦企業停產、停工和停業,導致企業生產量下降,生產值減少。其次,洪澇災害對交通運輸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洪澇災害會導致鐵路與公路的路基、路面、軌道、隧道、車站等基礎設施被損壞,威脅交通安全,迫使鐵路中斷以及公路中斷。最后,洪澇災害對電力業與通信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洪澇災害會導致電力與通信基礎設施設備被破壞,從而損壞輸電線路和通訊線路,迫使供電中斷以及通訊中斷。
從水利事業的角度來看,我國要防洪減災,就應當加強水利工程建設,水利事業是對抗洪澇災害的重要手段。因此,洪澇災害,尤其是大型洪澇災害,會嚴重破壞水利設施。洪澇災害會損害水庫、堤防,導致垮壩以及堤防決口,同時,洪澇災害還會破壞機電泵站、機電井、塘壩、護岸、水文測站。灌溉設施以及水電站等水利基礎設施,不利于區域防護、農業灌溉的進行,妨礙了區域內的正常發電與供電。據調查,21世紀以來,洪澇災害對我國水利設施造成的年均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9.12億元,其中,江西、廣東、四川、浙江和湖南水利設施受損情況最為嚴重,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很大的負面作用。
洪澇災害的間接經濟影響。洪澇災害不僅會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直接經濟影響,還會產生間接經濟影響。間接經濟影響是指由于洪澇災害直接造成了某行業的經濟損失,從而影響到與某行業具有關聯性的其他行業,甚至影響到整個經濟系統,對其他行業產生間接經濟影響。目前,洪澇災害的間接經濟影響主要表現在實際GDP、消費、投資、就業、貿易等方面。洪澇災害通過對我國農牧漁業、工業與交通運輸業、水利事業的影響,導致我國實際GDP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實際工資水平與就業水平下降、資本要素的四個指標整體下降以及行業產出受到負面影響等等。
防災減災能力的評估
優化防災減災能力評價系統設計。要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就應當優化防災減災能力評價系統設計,提升防災減災質量,提高防災減災效率。首先,我們應當深化對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的認識和理解,設計出綜合評價防災減災能力的總體架構,有針對性地進行防災減災能力評估。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是指政府相關部門把持洪澇災害對社會經濟影響的行為能力,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的總體行為目標為避免或減輕人員傷亡以及財產損失,為社會連續性運行和人民人身財產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應當依據美國危機管理專家和大師羅伯特?希斯率先提出的4R危機理論和危機管理領域公認的PPRR理論,應對洪澇災害危機,設計防災減災能力評價體系。其中,4R危機理論將危機管理分為四個階段:Reduction(縮減力)、Readiness(預備力)、Response(反應力)、Recovery(恢復力),PPRR理論則將危機管理分為Prevention(危機前預防階段)、Preparation(危機前準備階段)、Response(危機爆發期反應階段)和Recovery(危機結束期恢復階段)四個階段。另外,我國于2007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根據突發事件發生以及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從預防與應急措施、監測與預示警報、應急行動與救援、事后重建與恢復等方面進行了規范性規定。我們應當深入理解危機管理科學理論和相關法律法規,科學制定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體系。
最后,應當在危機管理理論的指導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為依據,充分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優化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體系。我們應當建立健全預防與應急措施能力評估分系統、監測與預示警報能力評估分系統、應急行動與救援能力評估分系統與災后重建與恢復能力評估分系統。其中,在預防與應急措施能力評估分系統中,我們應當主要針對洪澇工程防災能力、生態保護能力以及民眾防災意識進行評估;在檢測與預示警報評估分系統中,我們應當主要針對洪澇災害監測能力、洪澇災情分析能力、洪澇災害預警能力以及相關信息能力進行評估;在應急行動與救援能力評估分系統中,我們應當主要針對防洪除澇能力、安置災民能力、交通運輸能力、醫療救治能力以及災區通信能力進行評估;在災后重建與恢復能力評估分系統中,我們應當主要針對政府救濟能力、資源供應能力、災區建設能力以及居民恢復能力進行評估。
構建科學合理的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首先,應當充分發揮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各種功能。我們應當收集與洪澇災情以及防災減災情況相關的多種數據,將數據加以歸納整理,充分發揮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描述與反映功能。同時,我們應當綜合分析災情區域內各方面的防災減災能力,總結和反思不足之處,對比不同災區的情況,分析相同點與不同點,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洪澇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監測與評價功能。另外,我們應當明確各地防災減災工作的績效與缺點,優化工作設計,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充分發揮洪澇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和決策功能。
其次,應當科學合理地構建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實現評價效果最優化。我們應當貫徹實施科學的理論指導方針,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到當地災情和我國國情,將科學理論與客觀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構建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同時,我們應當將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分為目標層、系統層、狀態層和指標差四個層次,堅持系統性原則和層次性原則,協調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等各方面的關系,突出評價重點,抓住評價對象的主要特征和情況,科學構建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另外,我們應當運用簡潔明了的文字或表格闡述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實現指標體系的規范化發展,使其具有正確的引導意義,促進我國洪澇災害防災減災綜合能力的提高。
構建科學合理的防災減災能力評估模型。應當對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防災減災能力包含多種方面的能力,因此,針對不同的能力,我們應當根據科學理論和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評價指標。例如,在評價防災工程的排水管道密度時,我們應當計算該工程的排水管道長度與建成區面積的比率,將實際比率與規范的排水管道密度相對比,科學評價該地區的工程防災能力。在評價地區人均防護林造林面積時,我們應當計算當地實際防護林造林面積與當地常住人口的比率,將其余規范的人均防護林造林面積相對比,根據對比結果,對該地區的生態保護能力做出科學評價。在評價區域氣象觀測站點覆蓋率時,我們應當計算區域氣象觀測站點數量與其土地面積的比率,將其與規范的區域氣象觀測站點覆蓋率相對比,科學評價該區域的災害監測能力。⑨在評價洪澇災區除澇面積比例時,我們應當將除澇面積除以耕地面積,再乘以100%,將實際比例數據與規范數據相對比,從而評價該地防洪除澇能力。在評價洪澇災區的人均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支出時,我們應當計算該地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支出與常住人口的比例,將其與規范數據相對比,科學評價政府救濟能力。在評價地區人均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時,我們應當計算該地水利、環境與公共設施管理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常住人口的比例,與規范數據對比之后,科學評價資源供應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洪澇災害破壞著人們的生存環境,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我國的農牧漁業、工業與交通運輸業以及水利事業等方面造成了負面的直接經濟影響,對我國的實際GDP、消費、投資、就業、貿易等方面造成了負面的間接經濟影響。因此,我們應當加大對防災減災事業的投資力度,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健全災后重建制度和災民保障制度,對防災減災事業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提高我國防災減災能力。同時,應當注重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的構建,全方位、多方面地評價防災減災能力,促使評價指標科學化、規范化,構建科學合理的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對提高我國防災減災能力起到更好的督促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辦公室;本文系山東行政學院課題“山東省危機管理信息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KT201110)
【注釋】
①姜藍齊,馬艷敏,張麗娟,馬玉妍,徐虹:“基于GIS的黑龍江省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自然災害學報》,2013年第5期。
②張曉等:《中國水旱災害的經濟學分析》,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第35頁。
③莊天慧,劉人瑜:“貧困地區村級組織防災減災能力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西南地區28個村的調查”,《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3年第5期。
④周峰,許有鵬,石怡:“基于AHP-OWA方法的洪澇災害風險區劃研究―以秦淮河中下游地區為例”,《自然災害學報》,2012年第6期。
⑤ 王小魯,樊綱主編:《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213頁。
⑥崔巍,陳文學,白音包力皋,陳興茹:“中小河流洪澇風險評估及研究―以哈爾濱地區為例”,《中國水利》,2013年第4期。
⑦薛曉萍,馬俊,李鴻怡:“基于GIS的鄉鎮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技術―以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為例”,《災害學》,2012年第4期。
⑧何愛平:《災害經濟學》,北京: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76頁。
篇2
關鍵詞:水利工程規劃;防洪治澇;設計
雨水天氣,低洼地區會產生漬水,甚至被淹沒,從而出現洪澇。洪澇災害嚴重影響了農業等領域的發展。洪澇災害也會影響水利工程建設,造成工程結構的破壞,影響其正常使用。因而在水利工程規劃中,工作人員應重視洪澇災害的控制問題,加強防洪治澇設計,明確規劃目標,進行合理規劃,提高水利工程的質量,確保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1水利工程規劃中防洪治澇設計的原則
(1)從整體性出發。水利工程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項目,在進行規劃設計時,要基于整體角度考慮,將綜合利益置于首位。在防洪治澇設計中,工作人員應注重上下游和兩岸的災害抵御,在整體上考慮防洪治澇問題。規劃人員要優先明確防洪治澇的整體任務,即對洪水的抵御和疏導[1]。以此為出發點,明確工程設計的重點。同時,工程建設要注重輕重緩急,特別關注重點要素,包括名勝古跡、交通樞紐、農田等,進行規劃設計時,要注重對這些要素的保護,進行優先考慮。(2)結合相應的防洪措施。防洪治澇的工程項目規模較大,需要占據較大面積的土地,耗費較高的成本。工程建設中,存在一些非工程處理措施,能夠以較少的人力與物力投資降低洪澇損失。這種措施是水利工程防洪治澇設計的要點之一[2]。例如,國家規范水利工程人員技術操作的相關法律法規、現代化防汛指揮系統等,都是此類措施之一。規劃人員要將這些非工程處理措施應用到防洪治澇設計中,全面提高規劃效率。(3)有效利用水資源。洪澇災害帶來的損失較大,但是洪澇過程中的水資源也可以被有效利用,對損失進行彌補。我國國土面積大,地形地勢復雜且差異性較大,導致水資源的分布不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洪澇地區的水資源可以被引至水資源缺乏地區,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3]。因而,防洪治澇設計要與水資源分配結合起來,在易出現洪澇的地區強化洪水疏導工程建設,在水資源匱乏地區興建水庫,實現儲水。在防洪治澇設計中融入水資源配置思路,可以因地制宜地選擇治理辦法,降低成本,提高防洪治澇設計的有效性。
2水利工程規劃中防洪治澇設計的對策
(1)細化調研。對于洪澇的高發地點,規劃人員要進行細致的調研工作。首先要通過網絡、書籍、走訪等形式了解現場的基本信息,包括地形、地勢、水文、氣象等特點,根據資料分析可能引發洪澇災害的原因[4]。其次,要根據歷史信息掌握該地點出現洪澇災害的情況,并分析原因,了解當時的解決方法,結合環境及現實條件的變化,研究制定新的防洪治澇方案。另外,除了施工地實際情況的調研,還應走訪當地居民,了解居民實際需求,使得水利工程迎合民眾需要,降低人為因素干擾。(2)制定標準。調研后,工作人員要對防洪治澇設計方案進行意見征集,制定標準。明確設計標準有利于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的可行性,使之更符合當地的實際發展狀況。針對該區域的地理和經濟條件,工作人員要進行保護區的劃分,明確保護區洪澇災害的影響程度和發生幾率,進而開展綜合分析,詳細制定防洪治澇設計標準,使得防治標準更加符合建設區域的實際,優化防洪治澇效果。(3)構建防治體系。調研和防治標準完成后,規劃人員要建設防洪治澇的綜合治理系統,使設計成為體系。防洪治澇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規劃人員系統地把握。防治體系的建設同樣需要以自然條件為主要依據。在此基礎上,還要對設計、建設等各部門的需求進行全面把握,分析防治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程度,從而建設起完善的防洪治澇體系。在決定最終方案之前,要進行工程質量評估,必要時可適當犧牲局部利益,以保障工程整體質量,確保防治效果最優。(4)進行效益評估。水利工程建設的本質屬性是環境工程,其作用指向抵御洪災,保證生存環境質量。水利工程在防洪治澇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包括移民安置、垃圾處理等,對環境和居民的影響較大。因而,防洪治澇設計中要進行適時地環境評估,降低工程建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5]。另外,規劃人員應對年均效益進行估算,以便反應防洪治澇的效果。這就要求工作人員結合歷史數據,對典型洪水相關的數據進行分析和統計,判斷經濟發展與洪災損失之間關系,將計算結果納入防洪治澇效益的體系中。(5)編寫報告。防洪治澇設計最終要以報告形式呈現。規劃人員要在報告中闡釋工程建設及投資、流域自然情況、歷史洪災分析、移民安置、水文資料分析、防洪工程建設情況、社會經濟情況、非工程措施等內容。規劃人員要確保報告的完整性,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編寫。同時,編制設計報告的基本要求就是真實性,規劃人員要確保數據信息真實有效,對相關問題進行客觀分析,提高報告的專業性與科學性。報告編制完成后需接受相關部門和人員的審核,并進行質量檢測,判斷設計報告的可行性,審核通過方可投入使用,作為水利工程建設的指導文件,以防洪治澇設計提升水利工程的功能性。
篇3
排水追肥防洪澇
“玉米是一種既怕干旱又不耐洪澇的作物,土壤濕度超過最大持水量80%時,它就會發育不良;被水淹沒3天,植株一般都會死。”農技專家稱,為應對局部地區因強降水帶來的洪澇災害,種植戶可采取以下補救措施:
排除積水首先,清理田間背溝和邊溝,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和澇漬危害。同時,在天氣轉晴、地面泛白時,要及時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結,改善玉米的生長環境,促進根系生長。
及時追肥其次,在強降水或洪澇災害后,土壤肥力被雨水帶走,此時應及時追肥,促使植株恢復生長。可選用尿素0.5%和磷酸二氫鉀0.2%,在完全溶解混勻之后,利用雨后放晴天,進行葉面噴灑追肥,需連續噴灑2次,中間每次間隔7天;同時,及時扶正倒伏玉米,用噴水清洗葉片,恢復葉子的正常光合作用;對受淹時間較長、災情較重的地塊,還需噴施高效葉面肥和促根劑,促進玉米恢復生長。
人工授粉對處在授粉揚花期的玉米,要重施穗肥,每畝可追施尿素24斤或適量的人畜糞水。暴雨還可能影響玉米開花授粉,造成玉米禿尖、缺行少粒,種植戶可采取人工輔助授粉,辦法是在上午9-11時或下午4-6時,輕搖雄花進行授粉。
適時改種最后,科學評估受災情況。若洪澇只造成玉米減產,種植戶不要輕易改種,但要是水淹造成大面積絕收,則需要及時改種短季蔬菜,如低海拔地區可補種一季糯玉米,爭取在國慶節后前后錯峰上市,以減少損失。
培土去穗防倒伏
強降水除了容易給玉米帶來洪澇災害,暴雨還時常伴隨著大風,造成玉米倒伏,影響生長和產量,因此,防倒伏是玉米種植又一項重要應急技術。專家介紹,防治玉米倒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人工去雄、培土防倒、化控防倒等措施。
人工去雄目前虎林市平壩、低山地區玉米的揚花授粉期已經基本結束,而玉米的雄穗占植株高度四分之一左右,因此,種植戶可以人工剪掉雄穗,降低植株高度,有效減輕大風造成玉米倒伏的危害;同時還能增加田間植株的透光性,利于增強玉米籽粒的灌漿速度和顆粒重量。
培土防倒在雨季到來前,可對玉米地進行中耕培土,中耕深度一般在5~8厘米,培土高度一般為8~10厘米,此舉可促使植株生根發育,增強抗風能力。
化控防倒在風災較為嚴重的地區,還可以采取化控防倒,既噴灑一些化學調控劑,如玉米健壯素、金得樂、玉黃金等,抑制莖稈節間伸長,促進莖稈增粗,控制植株的高度,增強抗倒伏能力。
種植防倒農戶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種一些抗倒品種。一般而言,植株較高、莖稈纖細、根系發育不良的品種倒伏幾率較大。同時,倒伏還與植株的生長發育特性有關,一般在抽雄前后,玉米莖稈相對柔弱,遇到大風容易倒伏,因此,種植戶可采取提早播種,避開雨季大風期。種植時,可適當加大玉米種植行距,增強田間的通風、透光能力,有利于促進植株基部莖節的發育,減輕植株對風的阻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玉米倒伏。
篇4
[關鍵詞] 企業;防洪防汛;規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40
[中圖分類號] F273;TE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05- 0066- 02
1 企業防汛防洪工作的必要性
洪澇災害始終是國家的心腹之患,防洪防汛是我國水利事業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1998年遭遇洪水災害之后,水利界對此次洪災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充分認識到過去防洪防汛策略的不足,認為人類不可能消滅洪澇災害,只能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來減輕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
對于天然氣企業來說,一旦遭受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和危害較其他地區更為嚴重,防洪防汛工作的效益是巨大的,沒有防洪防汛工作,企業的生產及發展就失去了保障。為了保障天然氣企業的安全、順利生產,一定要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滑坡與塌陷對于站場、天然氣管道等生產設施的威脅,進行認真的規劃,結合企業生產建設發展的總體趨勢和過去防洪工作的經驗教訓,遵循上級防汛部門的防洪規劃要求,扎扎實實搞好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2 企業防洪防汛工作的設想與規劃
筆者認為,防汛工作要在“防”字上下工夫,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憂患意識,需要采取“亡羊”之前先“補牢”的辦法,對發現的安全薄弱環節,不要等、不要靠,及時制訂詳細的維修計劃,排除安全生產中的隱患,對安全隱患問題要有超前整治防范意識,做到安防于未然,確保安全生產長治久安。防洪工作要在“洪”字上下功夫,結合以往防洪經驗,充分預想、預判當前及未來洪水的危害性及覆蓋面,全面監控危險點,將工作提前做充分、做細致,制訂周密的防洪防汛應急預案,確定組織機構及相關責任、預防和預警機制、應急響應和保障措施等,同時,加強人員值班,保證物資充足,盡可能地減少災害損失。與此同時,防洪工作離不開它的“眼睛”,即準確的氣象預報,時刻要與氣象部門保證信息暢通,及時、準確地獲取雨情和水情,并傳達到企業下屬各單位。
對于天然氣企業防洪防汛工程的建設,本文提出以下規劃:
第一,做好安全責任制落實,實行主要領導對防洪防汛工作全面負責、逐級負責、崗位負責的安全負責制。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考核到位、預防到位”。
第二,對于企業負責的防洪設施及時進行加固, 從根本上提高抗洪能力,有效解除汛期洪水對生產建設的威脅。投入經費并安排專職人員,對防洪設施常年進行整修填土與加強。對于天然氣長輸管道穿越地面低洼易積水區域、河槽等易受雨水沖刷外漏、受損區域,要進行及時的維護。
第三,加強環境的觀測和綜合治理,要對安全隱患做到心中有數。對于山洪、塌方以及泥石流的預防,可以對地下水位進行監控,可以埋置地下水位傳感器,實時監控地下水位,同時,在有塌方可能的地方建立地下水控制系統,當地下水位傳感器探測到水位超標的信號時,即啟動該水位控制系統,將地下水抽走排放到地表江河水網中。也可以自山體表面數米到數十米的深度(離山頂近的表面處的排水網不必深入山體中太多,但是離山頂越遠的排水網深入山體的距離需要增加,因為山腳山體所受的壓力大)開始設置排水網,保證山體中的水即使遇到暴雨,也可以迅速排到外面,不至于積壓在山體內部。
第四,對于天然氣管道穿越河段方面,在設計時應盡量減少破壞主河槽,限制開挖和擾動寬度,同時盡可能恢復原貌,管道穿越河段時主要應注意做好環境保護,避免水體污染,不影響河道防洪、泄洪。
第五,在管道等建設過程中,要盡可能避免對周圍植被的破壞,對防護林、綠化美化用的花木草皮等進行培養與補種,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重點區域內配套建設防洪防汛值班室。
第六,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以多種形式開展《水法》宣傳活動,組織防汛各級管理人員進行《水法》知識培訓,將《水法》與地方的防汛要求匯編發給企業各單位,實行依法治水,依法管理。
第七,整頓防汛各項基礎工作,實行目標管理,建立防汛質量保障體系,實行定期檢查制度,制定經濟責任制、工作標準、崗位職責、月周工作計劃和質量職能。落實好防汛物資儲備及搶險隊伍,做到有備無患。針對防洪防汛薄弱環節,進一步細化應急預案,為防洪搶險提供指揮決策依據,并認真開展應急演練,提高防汛搶險能力。
第八,運用新科學、新技術,實現管理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制度化,使防洪設施的建設和管理雙達標。
3 結束語
防洪工作,事關大局。作為天然氣企業,應對防洪工作給予高度重視,根據洪水特性、災害成因、防洪要求、生產建設發展、已有的防洪設施和非工程措施及管理辦法,加上實施規劃的能力等多種因素,綜合規劃。總結過去、抓住今天、著眼將來,防患于未然。從長遠考慮,結合總體發展趨勢,探索新路,開創切實可行的天然氣企業防洪戰略,發揚偉大的抗洪精神,將生產、建設和防洪相結合,保障企業安全生產,實現利益最大化。
主要參考文獻
[1]鄧洪福.海事、拆船企業攜手應對“海上巨無霸”影響防洪防臺[J].珠江水運,2012(17):50-51.
[2]馮志國.企業水庫《水庫防洪搶險應急預案》編制情況及建議[J].電子制作,2013(14):218.
[3]郝福華.漳澤水庫下游河道防洪能力分析[J].地下水,2009,31(3):72-73,76.
篇5
在占我國國土總面積11.2%的106萬平方公里受洪水威脅的區域中,聚集了全國66%的人口、80%的資產、90%以上的城市和40%的耕地。這一區域是全國最富饒、人口最密集、經濟快速發展的地區。由于防洪治澇體系尚不完善、人水爭地矛盾突出、氣候變化加劇等原因,該區域洪澇災害的損失依然處于上升態勢,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仍受到嚴重威脅。 受洪水威脅區域的
分布和特點
根據地理、水文、社會經濟特征,可將我國受洪水威脅的區域大致分為平原地區、山丘地區和城市地區。
平原地區洪澇特點。受洪水威脅的平原地區主要分布在江河中下游,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目前,其防洪工程已基本達標,通過水庫、堤防、蓄滯洪區和分洪道的聯合調度,多可以防御20世紀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但發生超標準極端洪水而導致工程失事、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沖擊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一般年份,比之河道洪水,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的內澇更為頻繁,災害損失更大。此外,海洋風暴潮洪水也對沿海地區構成較大威脅。
山丘地區洪水特點。山丘地區洪水以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為主,量大面廣,影響范圍沿河流兩岸呈線狀分布。受保護面積、工程投資、生態和對下游防洪影響等因素的制約,工程防洪標準不可能很高,許多河流甚至不宜設防。受河流兩岸經濟發展迅速、防洪標準低、治理遲緩、缺乏風險意識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不僅山丘地區洪水造成的人員傷亡遠大于其他地區,一般年份,水災損失也高于其他區域。
城市地區洪澇特點。在以城市為重點防護對象、江河層次化防洪格局基本形成之后,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因河道堤防潰決而遭受淹沒的可能性已經很小。近年來的水災特性表明,比之河道洪水和日趨嚴重的平原農業地區內澇災害,城市內澇積水問題更為突出。造成城市內澇積水嚴重化的原因包括城市不斷地向低洼地帶發展、不透水面積的增加、城市功能區布局和公共設施設計不合理、天然水面減少、填埋排水河渠、地面沉陷、排水系統不完善等。
關于防洪減災的若干建議
我國主要江河中下游防洪工程已基本達標,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進一步全面提高防洪標準的可能性不大。除妥善維護已建工程、防止防洪工程的效能隨時間衰減外,對于可能出現的超標準河道洪水,應通過防洪工程體系的聯合調度,輔之以應急抗洪搶險,限制洪水影響;同時,應事先分析評價洪水可能泛濫的風險,制訂應急預案,合理安排超額洪水,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減輕財產損失。
江河中下游平原以工程防洪為主。對于山丘地區的河流,因防洪工程標準不高甚至不設防,則應“防”、“避”并重,甚至以“避”為主。通常情況下,隨著河流自下游向上游的地形由緩向陡變化,“防”的成分遞減,“避”的成分遞增。所謂“避”分兩個方面,一是在洪水發生時從居住或生產的區域臨時轉移到安全地帶。二是預先劃定禁止或限制開發建設的區域,或要求建筑物、設施等必須抬高到規定的高程以上。
受河道防洪、排水能力、工程投資等因素的制約,試圖建設排水設施將澇水、積水完全外排是不可行的。無論對于農村地區或城市內澇,目前應更側重于“內蓄”,而非“外排”。在農村,內蓄相對簡單,主要是擴大天然水面,可兼收治澇、雨洪資源利用、水產養殖等功效,但需放棄一些耕地。在城市,擴大天然水面雖然有效,但余地不大,更多的是采取多種形式的分散措施,包括地下蓄水池、下凹式綠地、透水地面等,就地消化雨洪。此外,制定法規,要求新開發區開發后的產流不得高于開發前,也是十分有效的治澇手段。
篇6
關鍵詞:鶴崗市;自然災害特點;防御措施
中圖分類號:S1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8-0157-2
0 引言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氣候條件復雜,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損失嚴重。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對農業影響嚴重的主要是氣象災害。氣象災害,是指由氣象原因直接或間接引起的,給人類和社會經濟造成損失的災害現象。包括臺風、暴雨洪澇、干旱、大風、龍卷、冰雹、颮線、雷電、雪災、凍雨、凍害、霜凍、低溫冷害、沙塵暴、高溫熱浪、大霧、霾、連陰雨、漬澇、干熱風、凌汛、酸雨、氣象地質災害、赤潮、風暴潮、作物病蟲害、森林草原火災、大氣污染共28類。
我國最常發生的氣象災害有洪澇、干旱、地震、臺風和滑坡泥石流等5種,所造成的損失占損失總量的80%至90%。1949年以來,我國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000億元人民幣以上,農作物受害面積年均超過4000萬公頃,受災人口年均超過2億。我國是農業大國,干旱是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嚴重的氣象災害。1951-2006年平均每年受旱面積為2246.3萬公頃。20世紀80年代以后,受災、成災面積均趨于增加,2000年全國農作物受旱面積最大(4054萬公頃),旱災損失糧食600億公斤。
據預測21世紀我國氣溫將繼續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趨勢。直接導致極端氣候事件趨強趨多,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水資源問題日益嚴峻,冰川顯著退縮,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脅,生物多樣性遭破壞,人類生產生活也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1 鶴崗市自然災害的種類、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鶴崗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總面積1.5萬多平方公里。地處小興安嶺向三江平原緩沖地帶,地形地貌復雜,西北部為山區,東南為平原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大、日照時間長、降水量過分集中。春季多風、少雨干旱;夏季短促而高溫多雨;秋季降溫急劇,常有霜凍發生;冬季漫長、嚴寒干燥。
由于境內地形地貌復雜,自然災害種類多,且損失巨大。主要有干旱、洪澇、風雹,其次有低溫寒潮、連陰雨等。在各類災害中,尤以洪澇和干旱危害最大。因5至6月降水量較少,易發生春旱;7至8月降水量較大,占全年降水量70-80%,易發生洪澇,局部暴雨或大暴雨多數出現于夏季。
1.1 干旱
干旱是指長期無雨或少雨,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受到制約的氣候現象。中國最嚴重的氣象災害是大范圍干旱,在1990-2005年中平均每年有8.9 億畝農田遭受干旱災害,其中3.9 億畝農田遭受嚴重干旱災害;在我市主要有春旱和夏旱。
1.2 洪澇
洪澇是指某一時段內由于降水過多、排水不暢而產生的洪災和澇災,其中洪災指河流泛濫和山洪暴發,澇災指雨水過多或過于集中,使農田積水成災。暴雨洪澇是我國最重要的災害,20世紀50年代以來長江流域的歷次大水(如1954、1969、1975、1991、1993、1994、1995、1996、1998、2003年)都是由致洪暴雨造成的,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在我市,7-8月是洪澇災害高發期。洪澇災害發生后,將導致作物葉片變黃,根系發黑、腐爛,生長減慢,植株軟弱。
1.3 連陰雨
持續5天以上的陰雨天氣成為連陰雨,我市常發生于春秋兩季。春季連陰雨對作物播種影響較大,秋季連陰雨主要影響秋種和秋收活動。連陰雨持續時間長的,將導致作物減產甚至絕收。
1.4 低溫凍害
低溫凍害是指作物和果蔬在晚秋和早春,遇到0℃以下低溫或劇烈變溫而引起的植物體冰凍或喪失一切生理活動,造成植物體死亡或部分死亡。近些年以“倒春寒”為主的低溫凍害頻繁發生,所有作物均難幸免,尤其是對經濟作物的影響最大。
1.5 高溫熱害
高溫熱害是指持續出現超過作物生長發育適宜溫度上限的高溫,對植物生長發育及產量形成的損害。
1.6 大風
瞬時最大風速17米/秒的大風,可以造成作物葉片損傷,莖稈折斷,植株倒伏,自理脫落,農業設施損毀。一般6級以上大風就能造成風災。
1.7 冰雹
冰雹是從發展強盛的高大積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塊或冰球。冰雹季節性明顯,破壞力強,對農業生產危害很大。5-8月是冰雹高發期,我市綏濱縣易發生冰雹災害。
2 防御自然災害的具體對策
2.1 干旱
(1)根據干旱規律,調整農業結構;(2)興修水利,合理灌溉;(3)平整土地,深耕改土;(4)抗旱播種。春旱主要是影響作物出苗,因此要特別注意適時播種,獲得全苗。
2.2 洪澇
(1)建造高標準防洪工程;(2)修好田間排水溝;(3)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結構;(4)調整農業結構,實行防澇栽培等。
2.3 連陰雨
(1)掌握天氣氣候演變規律,合理安排農事活動;(2)修好田間排水溝,及時清溝排漬,搞好田間管理;(3)提倡薄膜育苗和工廠化育苗,實施育苗移栽。
2.4 低溫
(1)掌握低溫規律,調整農業布局;(2)利用和改善小氣候生態環境,增強抗御低溫能力;(3)運用綜合栽培技術防御低溫凍害。如地膜覆蓋、合理施肥等措施。
2.5 高溫
(1)種植抗性較強的作物;(2)套種高稈作物,遮陰降溫;(3)適時澆水,通過蒸發散熱降溫;(4)覆蓋遮陰栽培;(5)施用生長調節劑控制落花落果。
2.6 大風
(1)營造農田防護林,減輕作物受害;(2)合理布局,使作物生長關鍵期避開大風高峰期;(3)大棚蔬菜產區盡量搭建骨架式蔬菜大棚,增加壓膜線。
2.7 冰雹
(1)人工消雹;(2)大力種草植樹,改善氣候條件,減少冰雹發生頻率;(3)隨時關注天氣預報,做好防范準備;(4)一旦發生雹災,及時補救。
3 防御自然災害的宏觀措施
農業以前是靠天吃飯的產業,農業生產過程就是與自然界博弈的過程。近年來,除了不斷提高農業自然災害的預測、預報、預警水平,完善應急預案外,普及抗災減災知識、提高應對災害的應急管理能力等,都是農業增產增收的重要保障。
3.1 建立完善的農業災害預警機制
積極和氣象部門協調配合,加強農業災害如洪澇干旱災害等的全天候、大面積、全方位的動態監測,并及時農業自然災害預警信息。
3.2 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快速反應機制
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作為危機應對者的政府必須在第一時間采取果斷措施,及時控制災區局勢,迅速恢復社會秩序。
3.3 建立政府主導型的農業政策性保險機制
農業保險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風險轉移和分散機制,在國外農業發展上作出很大貢獻。而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慢、規模小、范圍窄、尚未有效調動農民、保險經營主體、政府等多方積極性。因此,應建立和健全農業保險機制,以政府為主體,加快完善農業保險法律法規,建立政策性的農業保險機構和農業自然災害風險保障基金。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河南省; 農業氣象災害;糧食產量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識碼:A
“民以食為天”,這是亙古不變的事實,所以,民生問題中最大的問題是糧食問題。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肩上的重任可想而知,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是1a比1a成果顯著,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間,河南省糧食產量高居全國第一,并且連續五年占據著榜首之位。但是,這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氣候變化也是越來越嚴重,風雨失調的狀況也成為影響糧食產量的首要因素。
1 河南省氣象災害的類型分析
河南省的氣象災害很多,主要的影響河南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冰雹等,其中以旱災和洪澇災害為主,這些氣象災害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河南的農業、工業、交通等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1 干旱氣象災害的分析
河南省的地形相對復雜,盆地、山地等地形很多都有分布,地勢是西高東低,西部是平原,東部是丘陵和山地。河南省有黃河、海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理論上講河南水源充足,但是實際上,由于全球氣候變暖逐漸增加,河南省近幾年的干旱天氣也在加劇。干旱是河南發生頻率高的氣象災害,氣候變暖使得河南省蒸發量大,境內河流徑流量減少,干旱不斷發生。干旱對河南的影響很大,每年都會讓河南的經濟受到很大的影響。
1.2 洪澇氣象災害的分析
洪澇的形成與降水量、地形、土壤等都有關系,河南的降水量年季變化大,空間和時間上分配有時候過于集中,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積較大,降水后容易聚集,再加上排水系統部完善,所以容易出現洪澇災害。洪澇災害不但影響農作物,還可以沖毀道路,影響到交通等。洪澇氣象災害對河南的影響近幾年也在逐漸增多,對河南的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
1.3 冰雹氣象災害的分析
冰雹作為1種常見的氣象災害,破壞力強大。在河南,冰雹主要發生在3~8月份,是我國多冰雹的地區之一。冰雹發生時一般會伴隨著大風和暴雨,1場劇烈的冰雹過程,會對農業、工業、交通造成很大的影響。在河南,一些地區受山地等影響,冰雹災害頻發。為了應對冰雹帶來的巨大的損失,人們也在一些方面加強了準備和預防工作,盡量將損失減少到最小。
2 氣象災害對糧食產量的危害程度
2.1 干旱對河南省糧食產量的影響
對于身為農業大省的河南省來說,水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對于近幾年頻繁光顧河南的干旱天氣,河南省只能通過一些其他措施來解決。一年四季中,春旱是最為嚴重的,春季是播種的季節,但由于年內降水分配不均,導致春季降水減少,致使播的種子發芽遲緩、生長緩慢,幼芽階段便由于缺水影響后期生長;春季缺水,導致經過了1個冬天的小麥復蘇緩慢,也有大片干枯導致死亡。近幾年的干旱最為直接的后果便是導致河南省糧食產量降低30%。抵御干旱是近幾年河南省面臨的1個嚴重課題。
2.2 洪澇和冰雹對河南省糧食產量的影響
同樣,對于農作物來說,過量的水也是致命的。對于河南這個農業大省來說,洪澇便意味著減產。河南省處于平原地區,并且植被覆蓋率低。洪澇的出現,導致大量的農作物的根莖浸泡在水中,致使根莖腐爛,大量農作物死亡。近幾年,疏通河道,修繕排水設施亦是重中之重。
冰雹,又1種影響糧食產量的外在因素。局域性強,危害性大是這種河南省常見的氣象災害的特點。一般來說,冰雹對農作物的影響不僅限于砸傷農作物,嚴重的冰雹則會砸死農作物,導致農作物大量減產。相對來說,冰雹沒有干旱和洪澇影響的范圍大,但是,冰雹所過之處,其帶來的嚴重后果一點也不比干旱和洪澇帶來的后果弱。
3 政府提高管理機制和全民抗災的風險防御意識是關鍵
在應對氣象災害的問題上,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增強責任心,真正的負責。要做好災害預防工作,關鍵在于預報準確。這就要求政府做好災前的積極預報工作,加強各個部門的密切聯系。社會公眾是防災的主體,群眾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對常見的氣象災害知識的了解。廣泛的增強抗災的意識,了解與掌握避災知識。比如為了應對干旱災害的發生,可以多種一些樹木,加大一些灌溉技術的發展。洪澇的預防過程中,可以實行深耕工作,降低地下水位。災害過后,應該迅速進行排水工作,疏通溝渠。
4 總結
河南省的氣候條件復雜,氣象災害也隨之多樣,預防氣象災害是大家共同的責任。氣象災害對河南的影響也表現為多層次的,尤其是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同的氣象災害對各種農作物業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今后要加強氣象災害的科研工作和預防工作,提高預防災害的能力,最大程度的減少災害帶來的各個方面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 劉榮花,朱自璽,方文松,王友賀,許蓬蓬,師麗魁.華北平原冬小麥干旱災損風險區劃[J].生態學雜志, 2006(09).
[2] 常彥軍,董津瑞.我國農業氣象災害評估現狀和發展趨勢[J].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1(06).
篇8
關鍵詞:現代城市;排水規劃;防澇對策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3018702
每個城市的排水系統是預防暴雨洪澇災害的基本設施,能夠及時有效的排放處理雨水,防止城市交通造成癱瘓和財產等損失,是城市正常運行的保障。但是,隨著近幾年我國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排水系統卻未能有相應的更新升級,因此,就是北京、重慶等發達城市也屢屢發生洪澇災害,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的排水系統,我國城市的排水仍存在很大的問題,特別是應對特大暴雨突降帶來的洪澇災害,幾乎每年都有一些城市因暴雨造成損失。
1太原排水基本情況概述
太原地處山西省的中央,是盆地地形,東部、西部和北部三面環山,只有中南部為河谷平原。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是太原的母親河,橫穿太原市境內自北向南,流經長度約有100公里,流經區域約7000平方公里。因為太原呈現簸箕形的地貌特征,太原的氣候屬于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干燥寒冷。據有關數據統計,太原年平均降雨量約為467mm,其中最大降雨量的年份是1964年,降雨量為695mm,降雨量最大的區域是古交市與萬柏林區交界處,約為703mm。并且,太原市的降雨基本集中于6到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而7月和8月兩個月的降雨量占比超過全年降雨量的50%。太原發生洪澇災害的部分統計數據如下:
1996年8月4日,太原突降特大暴雨,導致虎峪河水位驟漲,沖垮了河壩,淹沒了迎澤大街,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多達2.86億元。
2008年6月28日,由于突降暴雨,排水系統不暢通致使積水過深,萬柏林區瓦流路地段兩名女子不慎被地面湍急的洪水沖入下水道卷走。可怕的暴雨奪去兩條年輕的生命,讓更多的政府人員開始反思排水系統的問題。
2009年7月17日,又是暴雨突降,太原新建路、南內環街、迎澤大街等主干道的部分路段積水漫過了行人的膝蓋,多輛行駛中的公交車癱瘓在積水中,嚴重影響到了市民的出行,甚至威脅到被困行人的人身安全。
同樣,2011年至2014年,均有一些路段因暴雨造成交通癱瘓的情形發生。
可見,盡管太原市投入排水系統改造維護的費用逐年增加,但形勢依舊嚴峻,需要不斷提升城市排水能力。
2城市排水防澇面臨的挑戰
2.1極端天氣頻發引發降雨量驟增
隨著全球變暖的普遍影響和城市規模擴大帶來的人員密度加大引發了活動更加頻繁等多方面的因素,城市熱島效應明顯,使得有利于降雨的條件成熟,許多無法預測控制的特大暴雨極端天氣頻頻出現,歷時很短的強降雨天氣帶來了排水系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比如,2012年7月第一周就發生了三次強降雨,最大的一次降雨發生在7月4日中午。暴雨襲擊一個多小時之后,太原市尖草坪立交橋下、迎春街鐵道橋下,積水深達100公分,就連新建路市委東門口等路段,積水也深達30到50公分不等。并且,因為暴雨引發了部分區域停電,同時造成了停水等連鎖反應。
2.2排水系統的軟肋加劇了洪澇災害
首先,井篦子的堵塞是下水不暢的直接障礙。由于疏于管理和懲罰制度的漏洞,很多沿街經營商鋪將雜物、垃圾和泔水等倒入下水道,堵塞了井篦子,嚴重影響到了下水道的排水功能。根據一位基層道排所的所長的介紹,正常情況下,一個下水井篦子的進水口能在一秒鐘時間之內排掉10立方米的水量,但是有雜物堵塞,不僅影響水的流量,更為關鍵的是影響水的流速,這樣就只能排掉5立方米的水量,甚至會更少。
其次,下水管道直徑口細徑小,對雨水的消化能力不夠強。目前,太原舊城區的改造較為緩慢,即使有的道路進行了更新,但排水系統卻未能同步得到改造。比如,小東門、五一路等道路,排水管道的直徑不到30厘米,幾乎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水平,根本無法滿足城市強降雨的要求。再者太原市很多下水管道沒有達到雨污分流的設計標準,雨水和污水共用一條管道,一旦遇到暴雨,排水壓力劇增。地下管道長度不夠也是制約排水能力的一大障礙,太原市的排水管道長度總共只有780公里,一旦遭遇強降雨,降水量達到40mm以上,街道退水的速度就會明顯的放緩,造成積水增加嚴重。
再次,地下方涵直徑有限。匯入各條道路下水井室的積水,通過下水管道,一般進入比較大的地下雨水方涵。但是,太原市的雨水方涵容量不夠大,還存在垃圾堵塞的問題,造成了排水能力下降。
最后,河道、渠道的淤泥沉積嚴重,導致排水量減少,水位上升,引發洪澇的幾率增加。比如,上文提到的虎峪河水流沖擊迎澤大街,與河道的設問題有著直接的關系。太原市河道、渠道共有80多條,總長度1460公里,但由于嚴重積淤,造成了很大的隱患。另外,人為的活動占用河道區域,也為防澇工作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2.3下穿式立交和地下空間成為新的防澇區
上文提到的迎春街鐵道橋下和尖草坪立交橋下,一旦遇到暴雨來臨,總是積水較深的地方。近幾年,太原市道路改造升級,修建的立交橋和下穿式道路,都應當作為防澇的重要部位。并且,很多地下空間一旦進入雨水,只能通過機械設備強制性抽水,需要配備完善的抽水機泵等設施。比如,2012年7月21日北京的強降雨,造成洪澇災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立交泵站排水能力不足,不能滿足需求。
目前,太原市的道路立交、地下停車場的開發呈增長的態勢,應當引起排水管理部門的重視,加強管理。
3對策分析
排水防洪防澇工程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從規劃設計、實際地域要求、施工維護等多個方面進行統一的運籌。其中,特大暴雨的監測預警、適時的事前準備防護、重點區域的特別防范、科學有效的調度以及必要資金的投入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排水防洪防澇工程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需要不斷持續的投入進行更新升級,才能標本兼治,做到長久保障城市各項事宜的正常運行。
3.1提高排水防澇的標準
首先,使用新的降雨強度衡量標準,按照地區的差異,統一計算口徑,制定不同的防澇措施和手段。新建道路、新修橋梁等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設計施工。對舊城區可以進行更新改造的排水系統,也要嚴格按照設計施工標準進行。
其次,開展排水規劃修編。在實際工作中,要結合降雨強度計算方法、設計施工規范和標準等資料,充分考慮太原的地形、氣候、人口以及未來的發展規模等因素,適當提高城市的排水標準,形成布局規劃符合實際、體系完善、排放暢通、能夠有效預防洪澇的排水系統。真正做到,正常降雨道路無積水、短時暴雨道路不淹沒、特大暴雨交通不癱瘓。
3.2建設完善城市排水系統
首先,在工程體系方面,主要應當實施六大工程:第一,針對防洪河堤做到工程達標,定期清理沉積淤泥,對沿河地段的低標準河堤進行改造加固,達到100年一遇的標準;第二,實施城市外排工程,真正做到排水暢通,將雨水有效的排放到汾河,保證汾河的暢通,使得雨水入河為安;第三,實施六城區低洼、立交橋下等治理工程,消除低洼、立交橋的積水隱患;第四,實施城市排水泵站的雙電源工程,切實確保排水的有效;第五,實施城區河道和下水管網的綜合治理,加大監督力度,提升調蓄引排能力;第六,改造雨水排水管道,達到國家標準,新城區建設采用雨污分流。
其次,在非工程體系方面,實施舊城區河網自流工程,進一步打通龍潭公園、飲馬河公園、迎澤公園以及汾河公園之間水系的流通,形成活水,增強降雨水量增大時的蓄水調節能力。
3.3完善排水防澇運行管理
首先,完善長效監督管理機制。排水系統設施的完善和設計施工達標是一個方面,而后期的適時維護則是另外的一個重要方面,進一步明確責任分工,積極將市一級排水管理部門、區一級排水管理部門以及街道辦和社區的職能調動起來,分工協作,各負其責,形成規范的排水管網養護辦法。
其次,強化應急管理。制定切合實際而完備的應急預案,并定期進行模擬演練,保證做到特大暴雨來臨之時,能夠做到臨危不亂,應對有方,及時消除隱患和危險。
再次,注重能力建設。政府應當加大排水工程的投入,保證各項資金物資的及時到位。加強專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培養,建立專業化的應急搶險隊伍。對低洼和立交橋等特殊地段進行設施升級改造,保障積水的及時排出。
4結論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排水系統的升級更新,對于構建四位一體的和諧文明城市有著重大的意義,在城市環境保障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沈海濱,趙華菁.蘇州城市排水防澇對策探討[J].中國水利,2013,(17).
篇9
關鍵詞:電網 暴雨 風險評估 模型
中圖分類號:P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c)-0075-02
臺州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南沿海,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歷年臺風登陸地很多集中在此地。臺風暴雨洪澇災害每年都嚴重威脅著臺州電網的運行安全,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暴雨洪澇對電網的影響一方面來自于風力帶來的破壞,如面向海口處和臺風登陸前進方向的高山風口處的桿塔,因受到超過設計風速的強臺風襲擊,造成倒桿、折彎,引起線路跳閘;變電站內主變壓器引下線受臺風影響引起風偏放電,造成主變壓器跳閘。另一個方面來自于臺風登陸后經常帶來的強降雨,雨水沖刷線路桿塔基礎,引起桿塔傾斜甚至倒塌,洪水、泥石流對變電站、配電室特別是地下開閉所帶來嚴重影響,造成二次設備如端子箱、直流系統進水,引起繼電保護裝置不能正常工作或誤動、拒動,甚至整個變電站停運。
暴雨侵害變電站電氣設備絕緣,致使設備運行異常或故障。強風時的暴雨往往雨量大而急、方向偏,有時會發生局部龍卷風雨,對變電站電氣設備的防雨密封構成較大威脅。尤其是高壓開關室的屋頂、繼電保護室的門窗、戶外斷路器、隔離開關的機構箱、端子箱等,這些重要部位發生滲漏雨,就可能造成高壓設備外部絕緣閃絡放電,或造成二次控制回路接地、短路故障,甚至導致保護及開關誤動跳閘。處于防洪標準較低地域的變電站還可能遭受洪災、泥石流的嚴重威脅,處于城市內澇嚴重地段的變電站有水淹變電站的危險。
現有電網系統對暴雨災害缺乏有效的檢測手段,不能有效預報災害的發生,不能及時監控災情。指揮人員無法判斷暴雨災害的發展趨勢及風險,無法掌握暴雨對電網設施引起的風險情況,無法得到相關的決策所需信息,這給電力系統的防災減災工作帶來了很多困難。因此,急需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防范預警系統,了解臺風及暴雨洪澇的動態,能夠預測暴雨趨勢并顯示實際雨量及預警信息,及時了解暴雨洪澇可能對電網設備帶來的影響,及時做出部署,事后能根據災害情況,對災害對電網損害情況進行評估,保證當地電網的安全運行。
1 資料收集
(1)災情資料:臺州臨海自有記錄以來的暴雨電網災害數據,多災并重時,選取影響最大的災害。并統計以街區為單元的電力災情頻次。(2)暴雨資料:臺州市范圍內氣象站(常規站、自動站)、電力氣象監測站自有記錄以來的逐日降水量統計。(3)社會經濟資料:臺州臨海以街道為單元的土地面積、區內耗電量、國民生產總值(GDP)等數據。(4)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臺州臨海1∶500比例尺的水系及DEM數據。(5)電網分布數據。
2 風險評估方法
從風險評估四要素出發,充分考慮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即暴雨頻率、相對高差和水網密度、電網密度、國民生產總值)的空間差異和權重差異,進行暴雨對電網安全影響的等級劃分、區劃和分區評價。
3 技術路線
電網風險評估技術路線見圖1。
3.1 致災因子程度計算
統計各站每年1、2、3……7 d的暴雨過程降水量,分別建立降水過程序列,計算不同序列的第60、80、90、95、98百分位數的降雨量值,即劃分為1~5個等級。根據暴雨強度等級越高,對內澇形成所起的作用越大的原則,確定降水致災因子權重,將暴雨強度5、4、3、2、1級分別取作權重,并進行5級劃分。
3.2 孕災環境計算
高程:從高程數據中,劃分2 m×2 m的網格,采用周圍8個格點高程標準差為地形起伏變化,作為地形影響指數。高程越低、標準差越小,表示越有利于形成澇災,影響值就越大。
水系:主要包括河網密度和距離水體的遠近。在1∶500的地形圖中采用2 m×2 m的網格計算河網密度。距離水體遠近的影響則用GIS中的計算緩沖區功能實現,其中河流應按照一級河流和二級河流、湖泊水庫按照水域面積來分別考慮,分為一級緩沖區和二級緩沖區,給予0~1適當的影響因子值。河網密度和緩沖區影響規范化處理后,給予權重值,采用加權綜合評價法求得水系影響指數。
計算暴雨內澇災害孕災環境敏感指數,并采用自然斷點法,將敏感性劃分為5個等級。
3.3 承災體易損性
從發電量和耗電量兩方面分析,利用GIS中自然斷點法將綜合承災體易損性指數按5個等級分區劃分,并基于GIS繪制綜合承災體易損性指數區劃圖。
3.4 防災抗災能力
防災抗災能力是受災區對暴雨災害的抵御和恢復程度,是為應對暴雨內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害而進行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主要考慮人均GDP。對人均GDP規范化處理后,利用自然斷點分級法,繪制暴雨內澇災害防災抗災能力區劃圖。
3.5 暴雨內澇電網災害風險區劃
在以上因子定量分析評價基礎上,暴雨內澇災害風U指數計算式如下:
bynl=(bywe)(yzwh)(cztws)(10-fznl)wr
式中:bynl為暴雨內澇災害風險指數,用于表示風險程度,其值越大,則災害風險程度越大;by、yz、czt、fznl的值分別為風險評價模型中的致災因子的危險性、孕災環境的敏感性、承災體的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各評價因子指數;we、wh、ws、wr為各評價因子的權重,通過專家評分確定。最后利用GIS中自然斷點分級法將暴雨內澇電網災害風險指數按5個等級分區劃分(高、次高、中等、次低和低風險區),并基于GIS繪制區劃圖。
4 結語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暴雨內澇已引起各國政府和學者的高度關注。社區作為組成現代城市的基本單元,在城市減災降險中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因此,以社區為基礎的災害風險管理成為近年來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并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災害的理念與手段,而風險評估作為社區災害風險管理的基礎和前提則成為各國學者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該文以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科技項目資助(521172Z1400SX)為依托,在實地考察和調研暴雨內澇災害及其風險管理現狀,并獲得大量文獻資料和一手數據的基礎上,綜合運用GIS方法、情景分析方法和概率統計方法開展了典型城市社區暴雨內澇災害風險評估的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海珍,丁鳳琴.社區參與研究綜述[J].咸寧學院學報,2010,30(5):16-17.
[2] 劉金平,周廣亞,黃宏強.風險認知的結構、因素及其研究方法[J].心理科學,2006,29(2):370-372.
篇10
【摘 要】主城區是__直轄市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搞好城市防洪保障體系建設,提高城市防洪減災和應急管理能力,保障__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__主城區防汛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城市發展進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簡要分析了目前__主城區城市防洪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并就如何搞好城市防洪綜合體系建設,實現人、水與城市的和諧相處和城市科學發展,提出了一些具體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發展 防洪減災 對策
一、 基本概況
(一)自然地理
主城區位于長江三峽水庫庫區尾部,座落在四川盆地東南部中梁山和真武山之間的丘陵地帶。城區包括渝中、江北、南岸、沙坪壩、九龍坡、大渡口、巴南、北碚、渝北共九區,幅員面積5473 km2。海拔高程為168~900m,市政布局依山就勢,具有獨特的山城和水城的風貌。城區屬中亞季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mm左右,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最大日降雨量達380.9mm(20__年“7.17”特大暴雨,沙坪壩氣象站)。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決定了__主城區洪澇災害頻繁發生。
(二)江河分布及水文特性
主城區內江河縱橫密布。長江、嘉陵江流經主城并在渝中區朝天門交匯,還有流域面積100 km2以上的河流20條,主要有御臨河、五布河、花溪河、一品河、梁灘河等。主城區洪澇災害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過境洪水。長江、嘉陵江上游大面積暴雨形成的過境洪水,峰高量大、持續時間長。兩江四岸的臨河建筑就經常受到過境洪水的威脅,如上世紀的“81.7”特大洪災。二類是本地暴雨洪澇。境內區域暴雨形成洪水,主要發生在境內中小河流,主要特點是:洪水發生頻繁、強度大、來勢猛、破壞力強,形成陡漲陡落的尖瘦型洪峰。如20__年“7.17”特大暴雨致使梁灘河流域發生百年不遇的洪災,沙坪壩區的歌樂山、陳家橋等鎮相繼受災。三類是綜合遭遇型洪水。主要由上游過境洪水與本地洪水同步而造成洪水災害,其特點是境內河流洪水陡漲,長江、嘉陵江又形成阻塞性洪水,洪水過程歷時較長,洪災損失很大。據資料記載,1870年7月(清同治九年)的洪水,城區長江水位達197.50m,北碚水文站達213.99 m,為歷史最高記錄。
(三)防洪工程概況
主城區內長江、嘉陵江河道長為113.4km,其中長江53.4km,嘉陵江60km。目前已成防洪護岸工程僅42.36km,僅占河道長度的18.7%,中小河流河道整治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已成的兩江防洪護岸工程中,由于歷史的原因,較多的注重交通功能,對城市防洪保安問題考慮不夠,導致部分堤段防洪標準較低、堤型結構不適宜。如南岸區南濱路部分地段(石板坡~彈子石河段)的防洪標準不足20年一遇,渝中區長濱路部分地段(菜園壩~朝天門河段)的防洪標準不足5年一遇,而且珊瑚壩段已經出現嚴重險情。與國家規定的50~100年一遇的大城市防洪標準要求相差甚遠。在主城區至今沒有一座大型水庫,已成的中型水庫僅6座,小(一)型水庫39座,小(2)型水庫239座,在建中型水庫3座,在主城區流域面積100 km2以上的20條河流中大多數沒有具有攔洪削峰功能的控制性水庫工程。
(四)城市發展及社會經濟現狀
__是我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是全國唯一的省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主城區是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西南地區重要的水陸交通、通訊樞紐。而且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甚多。新設有經國務院批準、內陸地區唯一的兩路寸灘保稅港區。主城區總人口618萬,其中城鎮人口521萬,經濟較為發達,以工業為主,且門類齊全。20__年__市gdp達5098億元,其中主城區達2249.27億元,占全市gdp的44.12%。但每年因洪澇致災損失極其嚴重。據初步統計,“十五”期間全市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約占當年gdp的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70%。以20__年為例,主城區因洪澇受災265.66萬人,死亡32人,經濟損失高達15.96億元。這充分說明城市防洪減災工作在__城市發展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城市防洪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防洪排澇工程標準偏低,城區防汛管理相對滯后
目前,主城區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澇工程體系。存在洪澇災害頻發與防洪標準偏低的矛盾,防洪能力仍然不足的現狀與城市化客觀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極不相適應。一是城市防洪工程普遍存在防洪標準低、險工險段多、老化失修等問題。主城區已建防洪護岸工程中防洪標準不達標段長度為12km。在10年一遇的洪水位以下仍有居民住房和生產用房近100萬m2,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有房屋面積170萬m2左右。二是城市排澇存在系統不完善、管網不合理、設計標準低等問題。由于建設年代不同,相互之間不配套,舊城區排澇基礎設施先天不足。如部分管網設施建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多采取“雨污混流”模式。當遇暴雨洪水時,往往排泄不暢,極易形成局部內澇。特別是部分低洼地區基本上是連年發生澇災。三是市政排澇設施的日常維護管理落后。舊城區部分管網淤積嚴重或帶病運行,致使管網排水能力減弱,有的甚至失去排水功能。四是主城各區的防汛工作存在 “基層薄弱”和“基礎脆弱”的問題。如20__年城區發生局部內澇時,反應出基層街道和社區應急能力較差等。
(二)城市建設與防洪規劃不協調,人水爭地矛盾突出
近年來,__城市化建設對土地開發需求不斷增加,每年新增加的城區面積是20到25 km2。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發展越快致使城市防洪的問題越突出:一是在開發區建設中,普遍對洪澇風險存在僥幸心理,甚至有的建筑建在洪澇災害高風險區。填埋、堵塞河道的現象時有發生,不但防洪排澇基礎設施沒有與城市發展同步建設,原有水系也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個別開發商為增加有效開發土地面積,將天然河道改成涵管,人為減少行洪斷面導致行洪不暢
,一遇洪水,水位壅高,造成內澇無法排除,形成“關門淹”。如20__年“5.28”洪災中,渝北區龍塔街道十一社因某開發商將河道改成涵管,造成居民區大面積嚴重內澇達2m。二是由于開發商與城市規劃部門的價值取向不同,造成城市水利“興利除害”的功能要求與開發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別是在容積率、建筑密度的控制上缺乏強制性手段,造成了少數開發商的超強度無序開發,從而大大增加了受洪澇襲擊的風險。三是“向空中發展”式的危舊房改造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統一規劃,部份排澇排污設施系統改造建設還存在“建設—改造—再改造”的問題。如20__年6月2日南岸區原塑料四廠、6月14日沙坪壩區陽光水城均因類似原因相繼發生較大的城市局部內澇。四是城市開發建設使呈現自然流態的原有水系遭受破壞,不透水面積迅速增加,造成暴雨產流匯流速度加快,加大了相同量級暴雨條件下的洪水強度,城市洪澇發生可能性大大增加。(三)“雨島效應”日趨明顯,城市局部地區暴雨頻發
__自古以來就被譽為世界著名的“火爐”城市。直轄以來,隨著工業化和主城擴張的明顯加快,城市“雨島效應”也趨明顯。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雨量測站資料初步分析,發現在近10年汛期降水分布圖上,主城區的降水量明顯高于近郊區縣,呈現出比較清晰的城市“雨島”。據氣象專家解釋:主城區大氣環流較弱,由于日益加劇的城市“熱島”所產生的局地熱氣流的上升有利于對流性降水的產生,城區空氣中凝結核多,大核(如硝酸鹽)存在時有促進暖云降水作用,同時城市的下墊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減慢,延長城區降水時間。以上因素共同作用,會“誘導”暴雨最大強度的落點位于市區及其下風方向,形成城市“雨島”。美國有關機構研究也證實,大城市及其下風向“雨島效應”明顯。由于“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造成城市局部暴雨頻繁發生。如20__年的“7.17”特大暴雨洪災,沙坪壩區大面積內澇水深達4米;20__年主城區又相繼發生“5.28”、“6.2”、“7.12”、“8.9”等8次暴雨洪災,其發生頻次明顯高于遠郊區縣(詳見下表)。
20__年主城區與區縣汛期暴雨發生次數對比表
區縣名稱
主城區
巫山縣
奉節縣
萬州區
豐都縣
酉陽縣
潼南縣
暴雨發生次數
8
3
4
3
5
3
3
(四)中小河流防洪問題突出,中小水庫防洪效益欠佳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土地的開發與雨量、水文監測站點的不足,促使主城區中小河流防洪問題日益突出。一是植被遭到人為的破壞(如媒體多次曝光的渝北區玉峰山采石場),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削弱,河道泥沙淤積十分嚴重,極大的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如御臨河、梁灘河等,一遇暴雨,水位迅速上升,直接威脅沿岸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二是主城地處淺丘地帶,開發建設時基本都采取高挖低填的場平方式,使洪水流程縮短,加之城市不透水面積增加,徑流系數加大,使河道洪峰流量大大增加,洪峰出現時間提前。三是規劃和管理不到位,臨河、跨河建筑物侵占行洪斷面現象嚴重。如沙坪壩區陳家橋鎮梁灘河上的交通橋嚴重影響行洪的問題,在20__年“7.17”洪災中充分暴露出來。四是水文監測預警預報能力較差。由于歷史欠賬的原因,部分河流的水文站點布設不足,有的流域尚無監測站點。主城區的水庫工程年久失修,病險十分嚴重。目前主城區空庫或限蓄運行的中型病險水庫達3座,小(一)型病險水庫34座,分別占已成水庫50﹪和87﹪,如渝北的兩岔、巴南的下澗口和北碚的勝天水庫等,目前仍在工程除險整治中。主城區的庫、塘、堰水利網絡系統的攔洪削峰功能大大削弱,無法發揮應有的防洪減災效益。
(五)涉水事務管理現狀與城市防洪排澇要求不協調
目前,我市市級與主城九區均沒設立水務局,城區涉水事務仍然未實現統一管理。涉水事務行政管理職能分散在水利、市政、建委、環保等部門,將城市水利與郊區農村水利、供水與排水、水量與水質、地表水與地下水等實行分割管理,各部門從本部門的立場和利益出發,不能從城市建設發展和雨洪資源的自然循環規律和整體性思考和處理城市水問題,未能形成治理城市水患的合力。現行水管理體制致使涉水管理部門多,管理職能交叉,造成了無法建立較為完善的防洪排澇減災體系的嚴重體制,從而也根本無法建立快捷、高效、有序的城市抗洪除澇應對工作機制。如城市排澇系統建設與管理權仍隸屬市政部門,排澇排污設施缺乏統一規劃,工程建設對水系的破壞又得不到恢復,更增加了主城區內澇發生的幾率,也加重了主城區洪澇致災的程度。
三、城市防洪減災工作的對策建議
城市洪澇災害具有損失重、影響面大、災害損失與城市發展同步增長的特點,其危害程度和經濟損失居各類自然災害之首,城市洪澇是制約城市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城市防洪是城區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按照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的防汛工作新思路,著力構建城市防洪綜合保障體系,全面提升城市防汛應急管理能力,努力實現__主城區防洪減災效益最大化。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及時修編城市防洪規劃
城市防洪要規劃先行。城市防洪規劃是指導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依據。只有嚴格按照城市防洪規劃完善城市防洪排澇保障體系,才能保障主城區防洪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修編城市防洪規劃時,一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體現以人為本的新理念,轉變單純治水的傳統觀念,變單一城市防洪工程為城市綜合利用工程。把城市防洪保安建設與水環境改善、舊城區改造、道路建設、旅游休閑、城市水務統一管理緊密結合,盡可能的營造人水和諧共處的親水環境創造條件。二是規劃必須具有前瞻性。要依據城市的水系條件、防洪排澇任務與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編制,同時兼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短、中、長期需求,既要以城市防洪安全為基礎,又要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三是要統籌防洪與排澇規劃,才能使城市達到洪澇兼治。排澇規劃要著眼長遠,在充分分析城市內澇原因的基礎上,提出超標準暴雨的排澇應對措施。對現有城市排水除澇系統的改造規劃時,要充分考慮污水治理和排澇工程相結合,協調好防、排、滯的關系。四是要建立針對城市防洪規劃的監督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特別是在各區編制城市修建性詳細規劃、重點城區規劃時,同級防汛部門要切實履行事前審查和事后監督職能。進一步強化執法監督力度,確保城市建設與防洪規劃相協調。
(二)制定城市防洪應急預案,健全防汛應急管理體系
提高城市防汛應急管理、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能力,是構建和諧__和平安__的重要內容,是檢驗政府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志。一是逐級編制和及時修訂城市洪澇災害應急預案。特別是要高度重視街道、社區的預案編制工作,細化與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密切相關的預警方式、轉移路線、安置地點等,確保標準洪水不出災,超標準洪水有對策措施。二是逐級健全突發汛情、澇情預報預警機制和良性的應急響應機制,明確應急處置的組織機構和職責分工,劃定不同洪水量級和降雨強度下的響應級別和相應措施,并向社會公眾。三是要著力解決城市防洪減災工作“雙基”(基層薄弱、基礎脆弱)問題,推行以“預案到居委會”、“預警到社區”、“梯次轉移”為主要特點的防御方法,增強局部突發性洪澇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使得防汛措施和應急處置更加科學、更加快捷、更有實效。四是提高基層政府的城市防汛應急管理效能,增強在第一時間的應急處置能力
。特別是基層政府要按照預案立即啟動應急響應和開展先期處置工作,這是實現城市防災減災效益最大化的關鍵環節。 (三)廣開投融資渠道,加快城市防洪工程體系建設
城市防洪工程是投資巨大的社會公益性項目。根據國家要求到2015年城市防洪工程必須達標的總目標,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標準,建設人水協調的防洪排澇工程保障體系是__城市科學發展的現實需要。一是必須堅持“四高”標準(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強度投入、高水平管理),加快對已成防洪工程的除險加固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建設中要處理好防洪工程建設與改善人居環境的關系,將防洪功能、城市功能和景觀功能結合起來。在投入方面首先要破解籌融資難題,積極探索建立城市防洪基金,并構建綜合運作的投融資大平臺,應將多元化的投融資手段結合起來運用。二是注重城市排澇能力建設。城市排澇宜采取排、截、抽、蓄等綜合措施。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則,加大舊城區管網的改造力度;新區開發的非機動車地面應采取透水結構設計,推廣使用透水材料;借鑒西方國家建設城市雨洪收集系統的經驗,推廣小型雨洪集蓄工程建設。三是在區域內中小河流上游規劃建設一批具有雨洪調蓄能力的大中型水庫,打牢洪水調度和控制洪水的工程基礎,切實提高城市綜合防洪減災能力。
(四)理順涉水事務管理體制,完善非工程體系建設
要實現城市防汛減災效益最大化目標,必須加強以水務一體化管理新體制為核心的非工程保障體系建設。一是整合涉水事權,實行城市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加快推進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市、區兩級均應成立水務局,依法履行城市供水、節水、排水與污水處理、地下水開發、利用和保護等職責,改變多龍管水的現狀。二是加大《水法》、《防洪法》、《__市防汛抗旱條例》等水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編制面向社會大眾的淺顯易懂的主城區洪澇風險圖,增強市民的主動防洪減災意識,提高市民的搶險、避險和自救能力。三是加快城市防汛信息化建設,提高信息采集、傳輸、處理的時效性;建立完善的災害預測預警系統、決策會商系統和災害損失評估系統等,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強城市防汛管理和執法力度。城市建設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給洪水以出路”的新理念,加強涉河建筑的審批和監管,對市區現有河道溝渠要進行清淤疏浚。將“檢修市政排水設施、清理疏通排水管網”作為主城區一項重要的汛前準備工作,并正式納入區級防汛部門監督檢查考核體系。對非法侵占河道等行為,必須嚴格執法,限期整改。五是推行洪水保險制度。可以在沿江洪水易淹區(如磁溪口)、低洼易澇區作為先行試點,逐步推行洪水保險,實現“風險分攤”。
- 上一篇:關于網絡安全培訓的心得體會
- 下一篇:鄉村醫生培訓服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