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體制的核心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4: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體制的核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育體制的核心

篇1

論文摘要: 文章首先從加強體育院校圖書館教育職能的重要性展開論述,闡述了當代圖書館特別是體育院校圖書館教育職能的核心價值,得出了體育院校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是素質教育,對目前體育院校如何利用圖書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0引言

隨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對高等學校特別是體育院校圖書館提出了新的挑戰,原來圖書館的教育職能有了較大的變化,從傳統的提供專業教育服務向現代的素質教育過渡,原有的圖書館的教育職能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亟待于提高。

1當代體育院校大學生面臨的突出問題

1.1 體育院校學生基本素質問題體育院校的學生多數是從體校、運動隊特招而來,與綜合性院校學生相比,文化素質偏低,知識水平也參差不齊,他們大多注重本專業體育技術學習,而忽視了理論學習。因此體育院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有待加強和改變,應將原來僵硬的被動的服務模式變為主動多樣的服務模式,以正確引導大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正確應用網絡資源,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質,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2 體育院校體育類專業特點體育院校的大學生,由于其專業的限制,開設課程注重專項體育技能的學習,缺乏系統深入學習自然科學尤其是社會科學知識的時間和必要條件,另一方面,教學實踐重復性強,體力消耗大,休息和娛樂時間較多,學生性格好動難靜,靜心下來讀書相對比較困難,系統地學習閱讀社會科學書籍的機會也越來越少,這與社會需要“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相悖逆。

1.3 體育院校的培養現狀傳統觀念認為體育院校的大學生,只要學好本專業知識就算合格,這種觀念早已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當今社會是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單一的知識結構、狹窄的能力范圍是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體育本身已經不再是單純技能競賽,體育本身愈來愈多地滲透文化因素,體育正在成為一種文化事業而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這種趨勢客觀上要求體育院校大學生必須掌握更多的人文科學知識,這也是人才全面發展的需要,所以說較全面的知識結構,是人類的素質高低的重要條件。

2體育院校圖書館教育職能的核心價值

體育院校圖書館是為體育教學和科研服務的機構,其工作是學校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筆者認為體育學院圖書館教育的核心價值為素質教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是人對生活的看法,是一個人內心的道德修養,以及由此而生的為人處世之道。它表現在人們的言談舉止之間,它于不知不覺之時流露于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態,甚至從背后看去也能充沛顯現。”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中具有極其重要作用,是任何一門學科所無法替代的,是課堂教育所不可能完成的。它主要是通過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教育,而人文知識的學習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是學生的自主學習,這些對體育院校的學生顯得尤為重要。體育院校的學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和教育環境的影響,人文知識相對比較薄弱,而自主學習能力又比較差,因此圖書館在引導大學生進行人文知識提高責無旁貸。

2.2 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強烈地沖擊著人們的思想意識,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體育院校圖書館通過推薦新書、宣傳優秀圖書,開展書評,組織專題讀書等活動,讓學生通過閱讀良好的書籍來了解人類文明、社會發展所包含的智慧。通過一些生動有效、健康活潑的教育可以引導體育院校大學生掌握辯證的思維方法和科學認識事物、理性分析事物的基本方法,正確面對社會中流行的各種思潮和現象,培養正確的價值取向,以便更好地適應將來社會。

2.3 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體育學院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體育資料和文獻,教師通過圖書館的參考文獻,可掌握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充實教學內容,提高授課水平和教學質量;學生通過閱覽專業書刊資料,既可消化和充實課堂學習內容,又可開闊視野,加深對其主修專業的理解;圖書館還通過對知識的挖掘、整合與揭示,促進知識傳播,提高圖書館的閱讀利用率;同時促使教練員的教學觀念轉變及創新,為培養新型人才發揮作用。

2.4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教育就是傳授知識,這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當今社會對人才提出了知識廣博、富有創造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教育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智力的提升和培養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圖書館要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一方面加強宣傳,使學生及時了解館藏文獻,并通過《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等方式的教育,培養學生掌握文獻資源的使用方法,具備檢索利用文獻的實際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情報意識,使學生學會利用圖書館,具備搜集處理文獻和信息的能力,并掌握網絡環境下信息檢索方法,打好終身自我教育的基礎。

2.5 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高等體育院校是集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體育科研“三位一體”的專業院校,其主要目標是為國家培養專業突出、知識全面、有較高素質的體育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圖書館一方面優化館藏資源,不僅向讀者提供體育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文獻資料,還提供與之相鄰的非專業知識、文史知識及科技情報信息等,以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智能結構,圖書館還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如跟蹤形勢及當前社會熱點,在館內或校內適當地方設置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專題周刊欄目,擴大知識滲透面和力度,使學生通過一系列學習,逐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適應社會成為合格的復合型體育人才打下良好基礎的。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育職能是圖書館的重要職能,而體育院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的核心價值是素質教育,它通過向讀者提供服務,正確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努力實現自身綜合素質地提升。

參考文獻:

[1]吳慰慈,董焱.圖書館學概論[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

[2]張樹中.論新時期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8).

篇2

關鍵詞:學校體育 素質教育 體育教學改革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隨著教育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在一個以科技經濟和信息化、國際化為顯著標志的現代化時代,傳統的體育教育模式培養的人才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盡管傳統的學校體育教學也在強調面向學生,卻僅僅以教學大綱的要求作為確定教學目標的唯一依據,只重視學生對技術的掌握,忽視了學生發展的最大可能性。這種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片面地要求學生機械模仿教師,單純地適應教學,而非積極地激勵學生主動探求、充分發展。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以分數的高低為準繩來評價學生的體育能力,而不考慮其綜合素質,阻礙、限制了學生智力和創造力的進一步發展。素質教育是生理品質潛能的開發、心理品質的培養、社會文化傳播與創造的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教育。因此,圍繞素質教育這個核心,如何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手段,確立體育教學改革指導思想,繼而完善學校體育教育體系是高等院校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

一、要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樹立體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科學體育觀

學校體育教學改革首先要從轉變體育教育觀念出發,摒棄傳統教育中以機械灌輸的方式來傳播體育基本知識、技術、技能的應試教育模式。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前提,從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出發,從學生已形成的認識水平和特點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探索,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使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在體育教學中得到提高。通過轉變教育思想觀念,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技能技術,并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等構成智力的各種能力都得到充分發展,體現出當代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科學的體育觀。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必須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實踐精神探索、研究體育教學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大膽借鑒各國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經驗和優秀成果,不斷優化學校體育課程,形成在統一基礎上的富有多樣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結合體育的特點,依靠科學的體育觀,促使學生樹立強烈的終身體育意識。在體育活動中,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體現,學生增強了自信,積極進取,有利于學校體育教育目標的實現。體育教學改革要以培養學生的各種體育能力為基礎,通過運動實踐,實現終身科學地堅持體育鍛煉,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

二、要樹立素質教育觀念,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

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在教育中樹立素質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才是學校體育發展的最終方向。素質教育要求在體育教學中注重創造教學情境氛圍,把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終身體育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質,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創造性探索,使學生的智慧力量更大程度地調動起來。同時,它還對學生施以心理能力的發展教育,把身體的強健和心理的健康發展緊密的結合起來,營造學生在邁向社會建設中所需要的積極向上的心理定向。這種教育觀念包含了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視,將教育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上,把認識提高到重視人的全面素質的新水平上。這種素質教育觀念使學校體育更加接近了它的本質。

三、要構建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高校體育教學體系

素質教育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充分發展人的天賦條件,提高人的各種素質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的發展,是與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相呼應的發展教育觀。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多元化、多樣化,實現體育教學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全面發展、培養個性,是素質教育發展的主旋律,也是現代社會對學校體育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加強體育基礎知識、技能傳授和基本能力培養的前提下,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具有保健體育、娛樂體育等多學科集一體的綜合性課程,改變不分規格,不分對象,單純體操教學、競技項目教學、軍事體育教學的現狀,形成適用于不同學科、不同學生的各類基本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才能使學校體育教育日趨綜合化、多樣化、現代化。因此,高校學校體育教學要從素質教育出發,根據社會發展和人的本體需要,以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興趣、能力為基本框架,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和應變能力,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建構適應時展要求的體育教學模式。這種教育模式應集科學性、實用性和趣味性于一體,體現主體性,突出全面性,注重基礎,重視實踐教學環節,以此提高學生自我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既要增強學生的體質,又要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還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體育文化素養,以及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等。學校體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從身體、心理技能等方面著手,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盡可能滿足全體學生的不同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吳忠義,高彩云.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反思與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3)

2.戴曉敏等.論21世紀的高等體育教育[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1)

篇3

[關鍵詞]藝術教育 體制改革 制度 創新

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背景和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推動教育發展方式變革成為教育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教育體制改革成為社會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教育體制需要與國家行政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的要求相適應,與社會轉型和社會需求的變化相適應,作為民生和社會建設的著力點和突破點。同時,教育發展由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調整教育結構,促進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緊密的結合,努力提高教育質量,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大力培養創新人才,成為新時期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藝術教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的必要性

跨入新的世紀,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正日益促使民族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人類正在步入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而教育又在社會資源配置和綜合國力的形成過程中處于基礎地位,也必然引起教育觀念、體制、模式的變革和創新,特別是近些年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給各學校特別是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提出新的任務,也給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藝術教學和訓練,并對部分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中發現,藝術教育過程中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對藝術教育重視不夠,基礎藝術教育落后于社會的發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藝術教育得到迅速發展,其對教育培養過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傳統的藝術專業教育體制著重于專業藝術人才的培養,再加上部分教育部門的管理者對藝術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認識,從而導致藝術教育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卻感到步履維艱;在學科建設、教學條件等方面也長期得不到強有力的支持,特別是市場經濟的形成,文藝團體走上社會化、市場化的運作軌道,也打破了過去表演團體依賴于政府的撥款來維持生存的局面,多數表演團體卻仍然都面臨著生存、發展的挑戰。而藝術教育作為基礎素質教育的一項內容,雖在藝術師資人才需求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由于各事業單位定崗定編的因素,因此,無論是文藝表演團體,還是各類事業單位所需的人才,一是高、精、尖藝術人才;二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只有這樣,在文化事業單位體制與經營機制的改革的大潮中,基礎藝術教育才能跟上時代的節奏。

2.機構設置不健全,藝術教育目標不明確。從調查了解中我們發現,多數學校的教學機構存在管理的盲點,特別是對于藝術教育方面,多數高校沒有設置藝術教育教研室或藝術教育中心等機構,同時我們也發現這些部門形同虛設,只是在教育管理部門評估檢查時臨時掛牌應付,藝術教育的日常工作和大型文藝活動仍然依靠校團委組織進行。調查中還發現,多數高校藝術教育的目標不明確,指導思想理解不準,這主要是由于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從而導致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課時安排的隨意性大。由于缺乏統一的教學要求,所以教育的效果也很難取得有效的評價,繼而影響教學內容的連貫和深入。

3.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質量難以評價和監控。據調查,當前高等院校從事藝術教育的專兼職教師普遍數量不足,多數高校的公共藝術課授課教師學歷、職稱偏低,從教學結構來看,主要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他們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但是也存在教學經驗不足,導致開設的課程教學質量不高。公共藝術課一般安排在課外時間,客觀上也使教學質量的監控難度增加。對課程不能很系統地進行安排,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對公共藝術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這些因素都影響著公共藝術課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4.我國現有的綜合類專業藝術院校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近些年來,根據教育部拓寬辦學渠道,提倡社會辦學以及國辦民助,民辦國助的辦學思路與精神,在鼓勵社會資金進入教育系統的大背景下,許多國內綜合大學也相繼建立了各種類別的藝術學科。這些因素使得專業和非專業化的藝術教育形成了一個相當大的規模,藝術類招生和報考持續升溫。然而,在積極探索適應國家改革與轉型的時期,也應考慮藝術人才市場供需關系的問題。如果各院校不加限制地盲目擴招,勢必會出現人才過剩,從而導致供需失調的狀況。從藝術發展的角度來講,人才培養越多越好,這樣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的發展,然而,在追求數量的同時,更要追求質量,否則必然形成資源浪費。當今社會中出現藝術專業教育的泡沫現象,如果不及時制止,勢必會形成愈演愈烈的現象,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過多和缺乏都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二、對藝術教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的建議

藝術教育對高校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藝術教育要向高標準、高層次發展,發揮好藝術教育在開發智力、開闊視野、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作用。

1.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加快高校藝術教育改革的步伐。要改革教育體制,首先要轉換學校運行機制,這是現代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和社會需求的必然趨勢和客觀要求,設立專門的藝術課程管理部門和教學機構,改變學校的內部傳統運行模式,資金和教學設施上對藝術教育給予支持,培養更多有利于社會進步和社會文化發展的藝術人才。

2.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改革學校內部管理機制。對藝術教育體制的改革,不僅僅是對傳統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修補和完善,也要從根源入手,要敢于改革學校的相關管理體制,這樣才能真正地擺脫束縛,可以利用領導體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引入競爭機制來不斷提高專業教師的積極性,盤活學校內部動力,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責、權、利統一的學校運行機制。

3.加強藝術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高校藝術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是教育改革必須面對的,也是最尖銳的,是關乎教師切身利益的問題。加強教師素質培養,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同時要配備合格的藝術師資隊伍,這是學校開設藝術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根據藝術教學的特點,高校應適當地放寬藝術課師資的配備比例,加強對藝術課教師的引進和培養工作。加強在校藝術教師的進修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和思想覺悟,使之能夠勝任本職工作。

4.規范對藝術類課程的管理。教務處和藝術教育主管部門既要鼓勵教師多開課,又要對教師開設的藝術課程注重質量監控。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關注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對不同年級和專業、不同水平的學生要區別對待。管理的重點應該放在對藝術課程的考試和考查上,督促學生認真學習,注重教學過程的控制,通過藝術教育的課題,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不斷增強學生對藝術的感性認識,把他們塑造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總之,在這樣富有挑戰和機遇的時代,更需要眾多具有高水平、高學歷、高層次的藝術人才和一專多能的綜合性藝術人才。作為人才的培養基地,各藝術院校以及開設藝術類專業的院校應更積極地探索市場對藝術人才的需求,以達到供需平衡。

[參考文獻]

[1]穆蘭.藝術教育是一項偉大的社會工程論改革開放30年高校藝術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J].新聞界,2010(3).

[2]殷玉靜.多元化高等藝術教育模式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7).

篇4

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

誠然,體育課在很多地區和學校確實不受重視,而且現在社會多種思想文化的激蕩、新舊價值觀、激烈的競爭、物質生活的懸殊等都沖擊著體育教師的心靈。但是我們體育教師更要堅定自己的信念,改變部分同事對學科權重不均衡認識,踐行“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狀元”的真理。把體育教學當成一種職業,一種事業,一種理想,一種追求,只有全身心的投入,走進學生心中,才能收獲成功與快樂。

2、要有獨具匠心的教育觀

新課程要求體育教師應具備創新意識,新的人才觀、質量關。每節課都應該“別有用心”,這樣的課學生才愿意主動上。新課程倡導體育課堂氣氛活躍,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引導學生學中玩、玩中樂、樂中育,從而達到增強學生體質,不斷優化技術技能,培養學生學生的各種能力以及公平競爭、團結協作、信任與責任等意識。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機會,不斷創新教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情境入手,教學內容和情境主題,創造出不同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更加豐富的運動體驗。讓適宜的創意為教材服務,要求教師根據教材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思維,對傳統的教學進行全面的突破、創新,讓每個教材都具有全新的教學寓意和練習情趣。例如障礙跑可以設置成“快速搶險”、“重建家園”等“景”,若再用適宜的背景音樂,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想像思維、求知欲望、學習動機和情感,使這種學習的欲望與教師的導向產生共鳴,通過教學過程的師生、生生等多邊互動形成共振,去滿足學生的身心需要,實現教學目標,最終才能形成教師獨具匠心的風格。

3、與時俱進的廣博文化知識

廣博的知識和良好的專業理論知識是體育教師進行常規教學的有力保證,這種知識還需要不斷補充“血液”,使這種知識充滿生命力。例如在教授跳遠、投擲技術時,結合物理知識中的拋物線原理進行講解技術,再用飛機升空作比喻,分析起跳或投擲的角度就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又如:在講授籃球運動時,將籃球運動的起源、發展以及姚明、林書豪等優秀運動員的運動技術進行簡單講解,學生對該項運動的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欲就會隨之而來。

可以說現在所提倡陽光體育和終身體育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因為體育項目多,每一個項目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項目特點,而且體育教學還涉及到教育學、生物學、測量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所以體育教師要不斷學習與時代相吻合新知識充實自己,提高綜合素質。

4、具備自創體育器材的能力

筆者調查,各個學校的體育器材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欠缺,即使有的學校體育器材相對較多,但是我們總上這些內容的課程也難免感覺枯燥與乏味。我們該怎樣自制器材呢?首先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選擇的的材料是安全衛生的廢舊材料為主,如繩子、木頭、編織袋、廢舊橫幅、紙等,因為這些材料耐用、安全。

其次,我們選擇的材料要是學生喜歡的材料,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探索發現學生的興趣,從而有選擇的去制作學生感興趣的教具。同時在一件成品完成后,我們也不能就此滿足,我們還需要根據學生“玩”的情況不斷對我們的器材進行更新,比如廢舊的羽毛球拍的不斷演變成現在結實耐用的“曲棍球桿”,不斷滿足了教學的需要,真正達到學生鍛煉身體的目的。

最后,我們教師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自制器械發揮家長的作用,家長的層次個不相同,他們也許會有其他的奇思妙想,可以讓我們的材料更加豐富,同時也增進了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感情,讓學生更有興趣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

較強的體育科研能力

科研水平是衡量體育教師理論水平、學術水平和業務水平的重要標志。讓體育教師徹底告別“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讓頭腦的發達遠遠優于四肢的發達。因為體育教學科研工作具有探索性、創造性的特點,所以作為體育教師應拓寬思路強化科研意識,明確科研內容,不斷學習,逐步加深對體育教學領域內各種規律和特點的認識,掌握科研新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質和能力。通過科研,教師可以了解體育科學發展并運用體育教學客觀規律、深化體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有效增進學生健康、增強學生體質、促進體育事業的發展。

及時、幽默的應變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雖然我們教師在課前的備課過程中都能做充分的準備,但在課中還可能出現“不測風云”。體育教師的應變能力常常能幫助教師擺脫教學中的困境,若能再加上及時幽默的語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別是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碰到很多新問題,及時、幽默的應變能力就成為教師超常智力的表現。例如,筆者在進行足球遠距離射門教學時,偶爾把足球射到了門柱上,沒能射入球門,常規傳統的做法就是不說什么了,學生也能理解。我當時就靈機一動:“唉!上周我和國家隊男子足球隊一起踢了一場球,沒想到國家男足的技術和運氣會有那么大的傳染性!”類似的幽默方式委婉地承認了自己的失誤與不足,同學們也欣然接受了,更有效激發了學生必須要掌握精準射門技術的決心和信心。

生動、流行的語言表達能力

篇5

1核心力量訓練的含義及重要性

1.1核心力量訓練的含義

體育課主要教學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力量,達到強身健體效果,但又與專業的運動員存在明顯區別。核心力量訓練,主要針對人體某部分核心區域,如某部分肌肉進行針對式訓練,這部分的確定,在不同學生中也存在相應差別,但主要為身體承受中立的中心區域,而這對肌肉的針對性,在高職學生群體中,則有一定的普遍性,以全面滿足高職體育教學需要。

1.2核心力量訓練的重要性

作為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重要基礎,學生的身體肌肉協調性及穩定性能夠在核心力量訓練中得到較為全面的鍛煉。隨著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相當一部分學生更樂于待在室內玩電腦游戲,相應的運動量也逐漸變少,這使得學生在體育運動時的受傷率也有所上升。利用核心力量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審題技能,培養學生運動興趣,從而有效強化學生體質,該教學方法具有寶貴價值。

2高職體育教學中核心力量訓練的運用

2.1高職體育教學應用核心力量訓練現存問題

根據教育部最新要求,高校體育教學應當以“健康第一”為宗旨,設立多樣化的體育課程,從而充分滿足不同學生需求,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隨著核心力量訓練教學法的逐漸推廣使用,部分高職院校在應用過程中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問題。

2.1.1教學資源缺乏

核心力量訓練教學不僅僅只停留在理論表面,實踐也占據了重要組成部分。實現核心力量訓練教學,離不開教師、器材和場地三個基礎條件的支持,但這三部分條件在目前高職院校當中還存在一定缺陷。缺少實力雄厚的師資力量、體育器材不足、體育教學場地缺乏等均使得實際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1.2傳統教學的約束

就以往高職體育教學傳統方法來看,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將核心力量的訓練同傳統式教學混為一談,傳統教學的約束,使得學生對核心力量訓練教學方法缺乏足夠興趣。而目前高職教學不斷改革形勢下,想要確保學生全面掌握基本體育知識與技能,兼顧學生身心健康,滿足國家高校學生健康標準,還存在一定困難。如何打破傳統教學的約束,在日常體育課教學中融入核心力量訓練相關內容,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2.1.3學生的抵觸情緒

高職院校學生大多個性鮮明,具有各自特點,故對體育課程的興趣點也會存在相應差別。籠統式的核心力量訓練式教學,往往缺乏對全部學生的綜合考慮,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部分學生可能還會出現較嚴重的抵觸情緒,使得實際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2高職體育教學應用核心力量訓練具體措施

2.2.1基礎能力的訓練

核心力量訓練,需要學生擁有一定的基礎運動能力。以短跑這一教學知識點為例,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即可適當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狀況進行適當鍛煉。鍛煉內容包括自主仰臥挺髖運動等等,均可以作為核心力量訓練的初期教學內容。在進程初期教學的同時,學生在運動過程中也能夠對自身肌群能力的不足產生認識,對核心力量訓練的重要度進行深入認識,從而方便之后的系統化訓練,提高教學效果。

2.2.2運動器械的選用

體育教學必須要依賴部分運動器械才能達到良好效果,目前部分院校雖然還缺少較為先進的器材,但已有的部分器械也能夠為核心力量訓練提供支持,常用的包括平衡板、懸吊繩等等。以平衡板為例,在實際教學時即可讓學生利用平衡板在鍛煉自身平衡能力的同時,學會調整呼吸與身體運動節奏,從而有效提高核心力量訓練的教學效果。

2.2.3考慮學生自身特點

上文中已經說到過不同學生的體育綜合素質也存在差別,考慮到高職體育教學課程時間限制,故應當考慮到學生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應充分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興趣,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如男生對核心力量訓練擁有較濃厚興趣,可選用球類運動對其進行鍛煉,而針對女生不宜進行強烈運動,則可選用趣味性較強的項目對其進行訓練。通過調整教學方法,使得學生逐漸接受核心力量訓練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2.2.4學生主體式教學

應打破以往將教師作為中心的高職體育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性與創造能力為目標,引導學生掌握基本體育知識與能力,為其提供較寬廣的自由發揮空間。以健美操課程教學當中核心力量訓練的應用,可通過引導學生對著鏡子進行練習,從而提高自身動作的規范性,并進行自主優化創新,達到教學互動效果。

篇6

關鍵詞:新時期;大學體育教師;綜合素質;必要性;提高途徑

1.新時期大學體育教師綜合素質提高的必要性

體育是高校教學體系中最重要的公共課程之一,肩負著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毅力、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穩定的心理素質等重要的“使命”[1]。因此,體育在各類高校的各種專業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現階段獨生子女比例越來越大,學生們毅力、心理素質和個人品質都不同程度滑坡的大背景下,通過提高體育課程教學,充分發揮體育教學作為素質教育“先鋒隊”的核心作用完善高校培養體系意義更為深遠。教師是開展教育教學的第一責任人,教師的素質直接關系到教育的成敗,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雖然我們一直強調體育在高校中的地位,但由于長期形成的觀念,以及高校中傳統的評價體系,使得大部分高校中體育教師綜合素質的發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這方面比較集中的體現在學歷層次不夠、繼續教育渠道不暢、參與科研機會很少、職稱評定困難等諸多方面。顯然,作為一名教師,他的發展不能脫離現實,教學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建立在一些空蕩蕩的口號上,必須要讓教師綜合素質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談教學水平提高。因此,結合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探索一條大學體育教師綜合素質提高的途徑已經迫在眉睫。

2.新時期大學體育教師綜合素質提高的主要途徑

2.1 加強工作和職業道德教育,為提高教師職業素質打下良好基礎

教師,人們被人們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由此可以見得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尤其是一名大學教師,肩負著直接為社會輸送人才的終端培養任務,更需要嚴格要求自己的職業操守,把提高思想素養放在重要位置,從“樹形像、鑄師魂、做表率”出發,要求自己事事處處做好學生的表率。具體來說,第一,體育教師需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牢固樹立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思想,強化全心全意為黨的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處處體現全心全意為學生、為教師服務的思想觀念,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行為世范”[2];第二,學校要始終把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政治素質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開展“樹師表形象、比育人成果、促素質教育”的活動和開展“敬業在興安、奉獻在崗位、創新在教壇”的教育實踐活動,建立起師德師風評估體系和考評機制;第三,各級教育主管機構要通過構建“名師興(校)”平臺,對那些兢兢業業工作在教學一線,用自己高尚的師德滋潤莘莘學子的教師給與表彰,樹立一種“以德立校、以德立教”的良好風尚和傳統,進一步激發廣大教育工作者獻身教育工作的熱情。

2.2 完善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為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創造堅實平臺

調查顯示,大部分高校中體育教師的平均學歷要低于其他公共課教師,比專業課任課教師差的更多,這種情況的出現和傳統的認識密有著不可分的關系。而實際上,社會在發展,教育教學背景也在轉變,今天的體育教學已經明顯不同于以前,不僅需要教師有扎實的體育專業知識,還需要教師深刻的了解新時期最前沿的教育教學理論,并且要知道如何將體育融入到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之中。顯然,這就需要持續的加強高校體育教師的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讓教師可以時刻吸收到最前沿、最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3]。為此,各高校需要為體育教師建立定向的培訓,并在合理安排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鼓勵教師參與在職或者脫產的繼續教育。并且,對于有能力的教師,可以再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讓教師去發達國家學習和深造,只有廣聞才能博識,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另外,在高校內部也要建立起結對子或者相互交流的平臺,讓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機制,相互之間可以把更新、更豐富的教學理論和經驗進行交流,以提高專業素質提高的速度。

2.3建立差異化工作考評機制,為科學評價教師工作構建制度保障

高校工作考核的原則,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使各類工作人員能夠享受同等待遇,激發全體教職員工的工作熱情,并提供一個合理的發展空間,以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4]。但是在學校職稱評定的實踐中,我們經常看到相關專業課教師或者其他研究人員職稱明顯的比體育教師的職稱提的要快。這并不是說體育教師能力差,而是這種學科的特殊性質。體育本身就是一種公共課程,其教學目的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形成一種基本的素質。因此,我們不可能要求體育教師每天像工程、醫學、航天、地質等學科的教師一樣有多么精深的研究能力,尤其是對于非體育院校的體育教師來說,他們更多的都是默默無聞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們一定要用發表多少論文,有多少專利,申請多少課題作為評價標準,那么大部分體育教師根本無法與相關專業課教師或者專職科研人員去競爭。因此,各高校需要科學合理的對職稱評定標準進行分類,體育教師可以更多的結合教學效果、師生的評價等方面來評定,以促進他們工作積極性的提高,形成一種良性的發展模式。

3.結語

總之,高校體育教師承擔著培養學生的重任,這個群體對我國未來人才的供給和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重大意義,因此,我們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這也是未來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5]。而提高大學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并非朝夕之事,這是一個長期而且復雜的過程,需要學校、政府給與足夠的支持和引導,從制度、經費、社會輿論等各個層面給與關注,才能最終實現大學體育教師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

(作者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體育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萬美榮,楊德敏. 體育運動能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和心理素質[J]. 新余高專學報2007,12(3).

[2]李小榮. 教師綜合素質的評價[J]. 才智,2012(19).

[3]王 晶. 淺談如何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2(5).

篇7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4-0045-01

一 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意義

1.有助于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形成

當代大學生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極易受到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等外在因素的不良影響,其尚未形成相對穩定的結構體系。開展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廣泛的社會現實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讓大學生對社會主義主流價值理念逐步認同,從而堅定信仰、增強自信、提升自我。

2.有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的教育是綜合性的,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在面對信息高速發展和各種社會問題不斷涌現的社會現狀時,理性地解決心存的疑慮和思想的混亂,還可以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幫助大學生準確地認識社會、認識他人、認識自我,明確學習目標,提高綜合素質。

3.有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

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彌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的不足,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進行反饋。通過對大學生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活動,幫助其更全面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 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載體

1.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納入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等課程的教學內容,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同時,學校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引入日常教學計劃,安排專職教師負責,在教學時間和經費保障的前提下,向學生全方位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價值,幫助大學生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課外活動相輔相成

在課外活動的設計上,應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使大學生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實際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課外活動的開展深入貫徹黨的十精神,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擺正努力方向,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合格的接班人。

3.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作創新相互促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開了新的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在平時,通過一系列主題活動的開展,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實踐活動中,實現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常化和專業化,整體提高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另一方面,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的開展,逐步建立起一支專業能力強、思考研究能力強、業務熟練相結合的專業隊伍,從而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能夠及時調整思路,解決遇到的新困難、新問題。

三 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基本點

1.緊密結合形勢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中緊密結合形勢不僅要符合大學生成長的需求,還要把握時展的特征,真正地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神圣職責擔負起來,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針對性、有效性和時代性的創新。

2.堅持基本原則

一方面,要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一切以學生為本,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選擇、建議和行為;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大學生是一個活躍的群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活動不斷進行規劃和改進,確保每一個同學都有參加的機會。

3.構建科學體系

構建科學的目標體系和組織體系。一方面,通過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的結合來幫助大學生在全面成長的同時加強對黨的理論思想、目標任務和方針政策的認識;另一方面,要逐步形成上級機構領導,各級單位負責,具體小組實施,人力物力齊保障的組織體系,保證活動的有效開展。

4.吸引廣泛參與

篇8

關鍵詞:創新教育;高校體育;教學質量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片面追求知識傳授的填鴨式應試教育已經不適應時展的要求,近20年來,國家對于素質教育的推廣和實施也進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實施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要點,創新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創新教育要求依據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另外,還要培養其獨立自主、勇于實踐的創新人格特征。體育課程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的基本途徑,高校體育課程是高校本科教學體系的重要環節,提高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水平,也是提高素質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和內容。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正發生著重要的變化,如何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貫徹實施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創新教育理念是我們當前應該認真思索和探究的問題。現就如何在創新教育背景下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質量談幾點看法。

一、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要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針對目前高校體育課程學分和學時的設置狀況,體育課堂學時相對緊張,這要求教師要積極主動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開展教學,要優選精簡教學內容,合理利用誘導教學方式方法,著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體育各個教學項目教學內容眾多,教師很難在現有學時教學中做到面面俱到,即使是最核心的技戰術內容,有時候也很難講授完整,但是,很多體育運動項目起源于游戲活動,本質上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娛樂性,而且,各大賽事通過媒體的不斷宣傳和球星群體的示范作用,使得廣大學生對于體育項目還是有濃郁的學習和鍛煉興趣,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一特征,在課堂上精講精練技術內容,誘導其在課外加強練習和提高。此外,教師要具有愛心,多與學生溝通,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碰到的各種困難。

二、學生在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要著重體現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學離不開學生的參與,而學生的參與往往是自發的。高校學生基本都是成年人,具備比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對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也跟自身的興趣和認知程度有關,要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就必須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讓學生認識到體育的魅力,激發其學習運動技能和參與運動鍛煉的熱情。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體現在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上,如,服裝要求,良好的教學秩序的維持等。在課堂教學中,要利用各種機會施展學生的體育才能,培養其自主自信的能力,通過讓學生帶操和組織編排比賽并參與對抗來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教材內容的選擇

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能力,積極學習專業基礎理論和教育教學理論,在此基礎上才能根據實際情況優選體育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以籃球為例,在實踐教學中,將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技術和對抗技戰術,在基本技術教學部分,著重有球技術的教學,將“傳、運、投”技術環節中最基本的基礎完整教學,在對抗技戰術教學部分,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需求,將“一對一技術中的運球過人和持球突破”和“戰術基礎配合”作為重點講授的內容。教學內容安排上體現重攻輕守,突出重點的特征。

四、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定上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球類體育課程的科目學習對學生的既有運動技能水平的要求比較高,學生很難在短期的課堂教學中獲得長足的進步。其實很多結業考核評價在課堂教學尚未開始前已經分出層次,這一考核評價體系顯然不利于廣大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這也與目前我校區鼓勵學生多項目選課、多接觸不同運動項目、多途徑培養學生運動興趣的體育課程設置體系背道而馳。基于此,科學合理運用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的方式來評定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是當前球類課程考核評價的一種客觀公正的方式,這一評定方式的特征就是既制定相關項目考核的技術技能標準,也給予不同層次學生開放的得分條件(尤其側重技能素質差得同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獲取高分的可能,現階段,分數對于學生的重要性還是很顯而易見,我們評價的導向一定要有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和培養,要有利于實施高校體育課堂教學目標和完成高校體育教學任務的,要有利于貫徹學校全面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和實施創新教育的教改理念。

此外,要全面提高高校體育教學的質量,還應加強學校體育管理的水平,良好的學校體育管理是提高體育教學水平的有力保障,如加強體育課程設置的優化,推進群體活動及課外活動的實施,實施場館設施的管理和維護,對教職員工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及培訓等。要有效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必須將體育教學有機融于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體系中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校企融合 創新教育 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胡清(1975- ),女,江蘇蘇州人,蘇州市職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及教學管理;易飚(1973- ),男,上海人,蘇州市職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及機械制造技術。(江蘇 蘇州 215104)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項課題“高職機械類學生創新教育實踐體系的構建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1JSJG395)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2-0117-02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許多高科技成果急需轉為產品,正需要大量技術型和技能型創新人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會議研討會”上指出,21世紀的青年除了接受傳統意義上的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外,還應當擁有“第三張教育通行證”――創新教育。創新教育觀念反映到高職教育領域,就是要促使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改革上做出新的嘗試和探索。許多高職院校近年來開始關注創新教育課程設置,但是由于未能加強與行業企業的聯系,未能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使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因創新教育條件限制而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因此,基于校企融合,構建相對完善的高職創新教育課程體系至關重要。

一、高職創新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1.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目標定位不準。高職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應是一致的,但在目前創新教育實踐中,以“應用能力”為目標這一本質要求未能明確體現。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只注重高職教育中的“高”的一般性,而忽視了“職”的特色,表現在很多高職院校在已開設的創新課程中學科化問題突出,片面追求“創造學”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和知識的系統性,而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欠缺,課程體系目標定位出現了偏差。

2.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結構設置單一。高職教育課程體系設置應該以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為核心,通過課程內容的整合,對課程的層次結構、布局比重和時序安排進行規劃并實施運行。目前的高職創新教育課程體系仍然停留在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實踐課程、文理選修課程等單一的結構形式上。各課程板塊雖然也引入了一些創新教育知識,但缺乏一定的邏輯性和層次性,在縱向上沒有形成從創新知識、創新能力到創新素質的層層遞進,橫向上未能在學習領域上建立起由點到面的聯系;致使學生在被動的“灌輸式”學習中,獲得的是一些不連貫、彼此孤立的信息,不利于創新能力的提升。

3.創新教育課程體系內容模式陳舊。從高職創新教育課程實施現狀來看,過分重視原理和結論,以知識傳授為主,忽視知識運用,除了常規的課堂教學外,學生很少能在課外獲得創新實踐的機會。校企結合的通道尚未打通,實踐教學內容、手段和方法落后,學生的實訓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流于形式。創新教育課程資源建設不足,相關的師資、教材、校企共建的實踐基地薄弱,新技術、新工藝等前沿知識難以融入課程內容之中。創新教育課程體系內容模式陳舊貧乏,使創新實踐活動停留邊緣化、形式化、淺層次的層面。

二、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職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職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要適應社會職業類型的多樣化和學生的學習基礎、社會背景及學習目的的多樣性,必須把握好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課程體系構建的“三接軌”原則。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職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應遵循與社會就業需求、與行業職業崗位標準、與國際創新型人才培養接軌的原則。根據社會科技發展要求和就業市場對創新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知識方面的課程設置,營造創新教育的大環境。結合職業崗位的產品和技術創新要求,引入國家勞動部、人事部頒發的行業職業標準,進行專業技術創新課程設置,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借鑒國外先進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經驗,把創新教育課程設置與國際人才的標準接軌,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2.課程體系構建的“系統性”原則。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職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應遵循由企業技術顧問、高職院校師生、社會教育專家三方共同確定創新教育課程目標、內容、結構、模式的系統性原則。在課程體系構建中把高職院校和企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銜接起來,把專業學習、社會實踐、科技文化創新活動也納入其中,使學生將創新理論、方法和創新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建立“創新知識結構培養―創新技術能力提升―創新人格、素質養成”的創新教育系統。

3.課程體系構建的“開放性”原則。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職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應遵循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適時調整、有效拓展的開放性原則。在內外溝通交流的開放系統中,課程體系橫向聯系企業的創新體系,縱向融入國家創新教育體系,建立校內校外、長短結合、產學合作、學歷與非學歷并舉、教學與科研互動、理論與實踐互補的各類課程模式。人力資源的開發需求是多類型和多層次的,“開放性”原則運用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具有靈活和彈性的調適機制,可按照實際需要進行結構上的調整組合和內容上的吐故納新,使課程呈現出開放式和多元化的形態,從而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知識背景,形成多視角的創新方式和能力。

4.課程體系構建的“整合性”原則。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職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應遵循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本位的創新課程整合性原則。課程體系構建是動態的、發展的過程,可采取改進現有課程、增設校企合作課程、加強實踐活動課程、嵌入新的創新教育模塊課程等方式進行整合,梳理創新知識、能力、素質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對教學內容進行銜接、選擇、整理和排序,以實現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

三、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職院校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要素

1.課程目標。課程目標集中和具體地反映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的要求。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都有具體行業、專業,其職業類別或工作的職業方向要求千差萬別,要求在創新教育課程必定有明確的職業針對性,把創新元素與職業要素緊密結合。高職教育培養的是生產管理一線崗位人才,創新教育課程目標設定應側重于技術人員的職業崗位規格要求,還要及時反映科技創新發展,具有與生產實踐的對接性。創新教育課程也不能僅限于與職業相關的素質與技能,更要考慮培養對象全面素質的提升,在課程目標上體現兼容性。因此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職創新教育課程目標不同于以往的職業崗位能力為本,而是更注重以創新知識、實踐能力和整體素質為本。

2.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職創新教育課程設置以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和整體素質為核心,把創新教育思想融入課程建設,設置以普適創新素質課程為基礎、以專業技術創新課程為提升、以開放式活動課程為拓展等若干創新課程模塊,不同的模塊承擔不同的功能,構建多層次的課程體系。基于校企融合的普適創新素質課程與以往高職院校開設的創新學系列基礎理論課程相比,更注重結合當前經濟發展的背景、企業對創新人才實際需求,傳授全面知識裝備,進行創新知識建構。通過生動具體的企業案例,引導學生從較為廣闊的角度去思考和處理問題,在創新思維的鍛煉和創新方法的運用中,讓學生掌握創造學和方法論知識基礎。基于校企融合的專業技術創新課程注重把創新學理論引入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內容中,開設相關創新設計課程,并與企業的產品設計和技術創新相結合,引導學生把創新設想、創新方法和技巧與實際工作聯系起來,實現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與職業崗位能力同步提高。基于校企融合的開放式活動課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實驗實訓基地等共享教學資源,以開設研究性實驗、實習項目或參與企業應用技術項目為載體,圍繞完成某一特定任務,形成具有實際技術價值的“產品”成果,使活動課程研究化。學練結合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參與項目研究的全過程中獲得創新體驗。

3.課程內容。課程內容是課程的知識、能力與素質三個基本要素的反映。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職創新教育課程內容在選擇上不僅考慮職業導向性、技能主導性以及內容適應性,更應考慮行業職業技術創新成果,這樣編排的課程內容才更具效果。由于高職創新教育課程目標“以創新能力為本”的規定性,決定了課程內容中對于知識、能力、素質等要素的選擇與組合,必然呈現出適用性特點。在普適創新素質課程中,“技術創新管理”“創造心理學”等的開設,為學生具備技術創新基本知識和創新意識奠定了“寬基礎”。在專業技術創新課程中,課程設計、實訓實習、技能認證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使學生獲得“一專”的深度學習機會,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技術能力提升。在開放式活動課程中,文化素質課程、研究性課程、專題講座的開辦,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有助于創新人格和創新素質的養成。

4.課程結構。課程結構是對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要素的邏輯性組合。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職創新教育課程結構由目標任務、原理方法、實踐創作和考核評價四個功能模塊組成。目標任務模塊旨在明確任務,科學選題;原理方法模塊旨在運用創新原理、方法解決問題;實踐創作模塊用于選材制造,完成工藝改進或作品設計;考核評價模塊用于回顧總結,反思教訓。各功能模塊分別由數門校企合作的創新課程組成,以企業的生產案例進行學習情景設計。在縱向上,課程模塊之間按不同年級編排課程內容,從發現問題、創新謀略、應用原理、創新方法、創新實踐、到成果考評,形成階梯結構,內容層層遞進,能力不斷提升。在橫向上,課程模塊之間按工作任務進行分解,進行行動領域的轉換和學習領域描述,按照作業流程與學習規律排序,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地掌握創新知識點、提升創新能力。

5.課程實施模式。課程實施模式是實施課程的具體操作方式。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職創新教育課程實施以內容結合的模式進行課程運作。把創新教育的目標納入高職教育目標體系中,創新教育課程的有關內容和因素也相應滲透到職業教育的各類課程框架之中,形成相互結合和相輔相成的關系。基于校企融合,創新教育課程結合校內外、課內外各類社會社會活動、生產活動、文化活動來組織實施,充分發揮各類顯性、隱性的創新教育因素作用。在完成高職教育領域教學目標的同時,實現創新教育的任務和要求;在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提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素質。

四、結語

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是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對于每個高職院校來說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校企雙方踐行先進的合作理念,把創新教育理念融入高職教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貫穿和體現創新教育的特性,在課程運作中實現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從而形成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模式的完整序列,是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陳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傅世俠,羅玲玲.科學創造方法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篇10

關鍵詞:中職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1-0249-0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重大命題,黨的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闡訴了這個問題。它包括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基本內容。它是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面精神旗幟。中職學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加強和改進中職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中職德育教育作如下探討與思考。

1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中職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上述提到中職學校的職責使命,要求加強中職生的德育教育。然而在新的形勢下,中職德育教育面臨著一系列挑戰。面對挑戰,我們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教育學生,引領德育教育,開創新時期新階段中職德育教育的的新局面,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建設者。

1.1信息化網絡化帶來的挑戰,要求我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學生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的普及,為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教育工作者以信息網絡為載體,開展德育工作,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然而信息網絡為我們德育教育創造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境外敵對勢力,國內象這樣的不法組織,他們也看準了信息網絡這個便利條件,通過電話、通過手機短信、通過互聯網,對學生進行非甚至是反思想的傳播,這不但弱化了我們的德育效果,而且給學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亂。這對思想尚不成熟,世界觀、人生觀正在形成時期的中職生來說,將受到侵蝕和毒害。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德育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培養學生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

1.2現實社會存在問題帶來的挑戰,要求我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學生

我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給社會帶來極大地進步,國家富強了,人民富足了。但在發展過程中,確實也存在一系列社會問題。如滋生了一些腐敗分子、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就業困難等。這些問題讓學生耳聞目睹,確讓學校的德育教育有些尷尬。如當我們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和為人民服務等內容進行教育時,學生只知道一些官員貪污和腐化的存在;當我們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學生只知道分配不公、就業困難等問題,個人理想都難以實現,怎談得上共同理想。在這現實社會問題面前,我們的德育教育顯得非常的無助。因此我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教育學生,如用全面、發展的觀點來認識問題,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從而讓學生以正確的態度來認識社會問題。

1.3中職學校生源素質狀況帶來的挑戰,要求我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的價值體系教育學生

近年來,隨著中職校入學門檻的降低,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學生中存在部分“問題學生”。這些“問題學生”輕者只是沒有學習愿望。沒有個人目標和理想;較嚴重者表現養成習慣差,沒有組織紀律性,沒有公德心,沒有行為規范;再嚴重表現為破壞公物,打架斗毆,擾亂教學秩序等。這些“問題學生”的存在確實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面對這種挑戰,學校德育工作者,除用常規方法和手段對他們進行教育和管理外,要加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特別是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教育學生樹立理想目標,教育學生知恥明辱,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學會做人。

2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中職德育教育的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構建中職德育教育內容體系提供了科學指導,這些內容表現為不同的層次。

2.1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核心的公民道德規范教育

這是最基本的教育內容。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公民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線。中職生作為社會公民,作為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必須確立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這也是我們培養合格人才的底線。因此我們要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榮辱觀引導教育學生分清是非榮辱,明辨善惡,知榮明恥。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教育,加強養成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2.2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時代精神的教育

這是第二層面的教育內容。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是中國人民強大的精神動力。在中職德育教育中,我們要以這兩種精神為主旋律,教育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輝煌悲壯的歷史,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目標。通過學習了解,能夠認清自己的歷史使命,自覺地把自己的價值同國家的前途聯系在一起。

2.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

這是第三層面的教育內容。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社會的共同理想。中職生是否有這個共同理想,直接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者的素質,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目標的實現。中職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時中職德育教育的核心,所以我們要引導教育學生自覺認同這個共同理想,并樹立為之奮斗的信念。

2.4指導思想的教育

這是最高層次的教育。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供了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但是當今世界各種思潮卻在想法設法在我們青年學生中進行傳播和滲透。如果我們不用思想占領學校的思想工作陣地,各種非思想甚至反思想就有可乘之機。所以我們要用思想引領德育教育,引導學生用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認識和處理問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中職德育教育的措施

中職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措施可以從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充分運用各種教育資源。具體可運用以下方面的結合。

3.1德育課堂教學與專題講座的結合

中職校德育課是中職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方向和本質。目前中職校的德育課程有《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內容可以融合在這些課程中。如在《哲學與人生》中可進行思想教育;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職業生涯規劃規劃》課程中可進行理想信念、民主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教育;在《職業道德與法律》中可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德育課教師要自覺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融合在教材體系和教學內容中,使德育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途徑。但由于德育課時的限制,德育課程無法涵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全部內容。所以我們要另開途徑,采取專題講座的形式,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如對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教育,我們可開設以中國歷史及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為主題的講座,讓學生了解中國五千多年輝煌的歷史,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教育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采取專題講座形式解決德育課課時少,內容不全的矛盾,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又一大途徑。

3.2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的結合

課堂教學、專題講座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途徑,這些途徑都是通過理論教育的形式實現的。通過這些理論教育,學生掌握了體系內容的理論常識,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形勢良好的道德品質奠定理論基礎。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僅是進行理論教育,學生獲得的僅是抽象的知識,不能理解和消化,學生無法將這些知識內化為優良品格,外化為道德行動。為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獲得最佳的德育效果,我們還將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這有利于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強才干、鍛煉能力、培養品格和增強社會責任感。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要求的。實踐活動的形式是多樣的。例如:組織學生參加革命歷史紀念館,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弘揚民族精神;布置學生利用假期到農村、街道、企業進行社會調查,了解民情,體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就;組織學生參加義務勞動,培養學生自強自立、艱苦奮斗的道德情操。總之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更好把理論教育獲得的知識內化優良品格,外化為道德行動。

3.3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方式的結合

傳統的德育教育通常以課堂教學、日常管理等方式開展德育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以及榮辱觀的教育;通過日常管理,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教會學生知榮明恥,學會做人。這些以傳統方式而開展的德育教育,在中職校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產生較好的德育效果,同時也適用在新形勢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但在新的德育環境下,面對新的德育內容,我們不僅要用好的傳統教育方式,還要拓展適合中職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新方式。如充分利用信息網絡這個途徑進行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搶占信息網絡這個德育新陣地;采用張貼標語,出好墻報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營造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開展各種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融入其中,讓學生在趣味活動中接受教育。只有把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方式結合起來,才能全方位地做好教育工作。

3.4思想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的結合

中職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用體系的內容來武裝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體會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但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從而產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困惑。那么作為德育工作者就應該從貼近學生實際,滿足學生的需要出發,通過多種方式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服務。如對經濟困難學生將采取救助措施,讓學生完成學業,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將來也將懷著感恩的心回報社會,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對就業困難的學生,學校將幫助推薦就業,讓學生先實現個人理想,再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諸如類似地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傳博,王雅文,張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

[2]王芳,刑亮.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