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免疫學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免疫學概念

篇1

【關鍵詞】負遷移 概念教學 深刻

數學是一門知識延續性很強的學科,原有的學習對后繼的學習既有正遷移,也有負遷移。在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方法是促進正遷移的形成,防止負遷移的發生。其實,教師若能積極有效地利用“負遷移”所產生的錯誤資源,有時反而能讓概念教學更深刻。

一、更新理念,直面學生的負遷移

新課程最核心的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是時代教學的要求,不但要重視學生的正遷移,更要直面“負遷移”。在教學中,教師對負遷移若能運用得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三角形的高》的教學中,學生受生活經驗的負遷移,一般認為高都是從上往下垂直于水平底線。針對這一負遷移,我通過旋轉三角形,讓學生感知高不僅使他們有從上往下垂直于水平底線的,而且還有其他各種方向的。接著用幾何畫板拉動三角形,演示從“內高”到“外高”的過程(如圖1),從而豐富了學生對高的認知表象,突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使他們真正理解三角形高的定義。

二、了解學情,收集負遷移素材

順應學情,是教育的生命線,是真正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只有真正了解學情,才能很好地利用學生的“負遷移”。因此,教師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收集負遷移素材,以準確把脈學情。

1.通過前測收集。

在設計教案前教師必須把握學生的生長點,明確學生“現在已走到哪里”――即學生已經具備了哪些知識技能和生活經驗。而前測是準確地解讀學生的一種有效途徑,尤其是有助于了解學生的“負遷移”因素,避免教師“想當然”,使教學更加凸顯“以學定教”。

例如,在執教《圓的認識》一課時,我通過前測發現學生真正的學情是:很多學生都將數學意義上圓的定義與生活中的圓形相混淆。在前測中我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圓形和指出心目中的圓指的是什么。從學生的反饋中發現,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大部分是鐘面、硬幣等圓形實物,而這些實物學生感知到的更多的是圓面。因此受生活認知的負遷移,79.8%的學生指出的是圓面積。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學生的這一負遷移,觸及圓的概念本質――在平面內,到頂點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

2.收集錯例。

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從自己的錯誤中汲取知識比從自己的成就中吸取的知識更多,錯誤與探索相聯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作為教師,我們要寬容錯誤,收集錯例,真正了解學生的負遷移,將此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巧妙地加以運用,使概念教學更科學有效。

例如:下圖的長方形分成兩個部分,想一想,哪個部分的周長長?

較多的學生都認為A的周長長。學生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對周長概念掌握得不理想,沒有從邊的長短去分析,而是從面的大小去分析;二是面積對周長產生了負遷移。對此,我從學生的上述錯誤入手設計教學,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周長的概念及精準地認知面積與周長的關系。

三、加強策略指導,讓概念教學更深刻

1.對比分析,凸顯概念本質。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負遷移現象在某種程度上還與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似性有關,這是造成負遷移的外在原因。在教學中對學生容易混淆的問題進行對比分析更能加深學生的思維體驗。

例如: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這節課中,已有的長度和面積知識對學生建立體積概念產生了負遷移,很多學生局限于關注某個長度或某個面的大小,較難關注到體積是“立體的、整體的”。因此,我在教學時先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摸一摸空的抽屜和放了書包的抽屜,來初步感知空間的存在,然后讓學生聯系生活舉例說明“誰占了誰的空間”,從而使學生理解體積概念中的“所占空間”“空間大小”等抽象詞。接著,我創設了“比一比A、B兩個長方體(體積不同)哪個體積大”的環節。這時學生會受已有知識負遷移的影響出現很多錯誤,如有比較棱長的、比較一個面的面積的等錯誤。這時我引導學生緊緊圍繞課堂中生成的錯誤,創設了猜一猜A、B兩個長方體哪個體積大的環節。(1)先出示一條長:A:20分米,B:12分米,哪個體積大?(2)接著出示寬都是10分米,猜哪個體積大?(3)最后出示高:A:1分米,B:20分米。通過長度、面積、體積三者之間的對比讓學生在辨析中深入理解三者之間的區別,凸顯了體積概念的本質,同時滲透了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有關,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厘清形式與實質,觸摸概念本質。

學生在學習某一個數學知識之前,從日常生活中已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對一些問題已形成了某些自己的觀念。但學生存在的這些觀點往往帶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有的甚至和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相矛盾。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獲得的感性經驗來加深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并積極引導學生嚴格區分日常概念和科學概念的異同,實現從生活經驗向數學概念的轉化。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一課中,由于學生受生活中常見的堤壩、梯子、手提包等實物直觀圖的負遷移,他們常常認為梯形就是類似于 ,而沒有真正從梯形的本質概念上去認識梯形。因此,我采用了幾何畫板動態演示的辦法,通過旋轉梯形(如圖2)、拉動梯形(如圖3)等來讓學生觀察感知:不管梯形位置、形狀大小如何變動,它“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本質屬性沒有變,所以還是梯形。以上教學中,學生生活經驗的負遷移引發了學生思維的沖突,讓學生經歷生活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再借助于變式和類比等方法,來幫助學生區分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3.著眼整體,深刻理解概念。

概念本身有自己嚴密的邏輯體系。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固定不變的,這是概念的確定性。但是,小學階段的概念教學,考慮到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分階段進行的。因此,數學概念的系統性和發展性與概念教學的階段性成了教學中需要解決的一對矛盾,由此會產生一些負遷移。

例如,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在小學是分階段的,先認識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然后再認識平行四邊形的概念。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還是將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正方形分成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來認識,學生較難將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包含關系理解到位。這是分階段教學中沒有系統思考而產生的負遷移。因此,在執教《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一課時,我用動態演示來對平行四邊形的概念進行了梳理。我根據“只要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這個概念,出示兩組平行線,問:“當一組平行線旋轉和另一組平行線交叉,中間形成的四邊形是什么圖形?”然后我演示圖4,讓學生觀察: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在這個過程中,中間形成的始終是平行四邊形,你發現了哪一種情況比較特殊?特殊在哪里?

篇2

【關鍵詞】教育,醫學;教學方法;學生,醫科;變態反應和免疫學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6.05.05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9-5519(2016)05-0772-03

隨著現代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教學技術方法的不斷拓展,在醫學教育教學中已經形成了新的教學模式。本文就現代教學理念中針對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教學特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從而提升學生對免疫學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在免疫學教學中構建新的教學模式,運用新的教學理念也是現階段新形勢下不斷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1]。

1改良醫學免疫學教學模式

作為醫學科目中重要的一員,免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作為前沿學科,由于其發展迅速,初學者往往難以適應。免疫學具有極高程度的專業性,涉及領域極為廣泛,抽象性強,學生普遍反映都是以新的概念在解釋新的事物,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顯得吃力。同時,由于免疫學的學習前后章節關聯緊密,如前面的章節未深刻理解,后面章節的學習難免受到影響,進而降低教學質量。比如,在進行“淋巴細胞”章節講解時,如果學生在未曾理解“抗原”及“抗原提呈途徑”等概念時,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就會覺得費勁。所以,作者認為,在講授每一個章節時,可以略微提及后續將要涉及的知識點,讓學生對其有初步的感性認識,這樣在后面提及時,才會主動關聯,這樣的教學模式更類似于“環路教學”,即先在教學講授過程中設立一個知識點,而后針對此知識點略微發散,并再次回到知識點,這便會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個“環路”,使其不僅對于后續的學習內容有所了解,也更進一步理解之前所學內容。此外,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以采取一些與教學相關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形象的肢體語言和幽默的描述方式,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免疫學[2]。比如“文獻激發”法的運用就相對有效。首先,教師可根據課程設置認真選取相關國外經典文獻供學生閱讀,根據文獻結合所需講授內容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后,就問題提出各自觀點,教師再根據各組觀點提煉出知識點,這樣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就會事半功倍,但鑒于授課對象是醫學專業的學生,教師在選取文獻時一定要偏向臨床實際問題,可以選擇具有典型臨床癥狀的患者作為參照,就病理特征結合免疫學概念進行講解。比如,在進行“淋巴細胞”章節講授時,可以選取腫瘤、感染相關的文獻,并可涉獵當今國際醫療衛生的熱點,結合臨床實際告訴學生淋巴細胞在機體中抗擊感染,殺傷腫瘤的過程及效應。在此教學模式的輔助下,不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參與性,同時還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其形成系統、縝密的科學思維[3]。為進一步改善免疫學教學模式,還應適當改變、改善考試形式。考試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標準,同時也能衡量教師的教學質量,傳統的考試方法大都采取試卷的方式進行筆試,這樣的方式無疑能讓學生更多地學到知識,但從能力上卻難以得到提高,導致學生更多的只是在對知識進行強化記憶,沒有深刻理解知識,甚至有的學生僅僅只需在考前將上課時做的筆記或多媒體中的知識點進行記憶便能輕易地通過考試,這樣的情況最終只會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低,學完一門課程便忘記一門課。因此,改善考試形式對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具有推動和促進作用。那么,采用何種考試形式能夠合理妥善地提高教學質量呢?作者認為,可以采取“筆試加口試”的方法。對免疫學而言,知識點的記憶固然重要,所以,在“筆試”階段著重衡量的是學生記憶知識點的效果,但在試卷中也應適度涉獵免疫實驗課的相關內容及課后要求學生閱讀文獻中的相關知識點,使學生全面理解免疫學。此外,“口試”可以就某一特定條件下的臨床問題,讓學生從免疫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闡述其發病機制,這就需要學生將所學的內容進行整合及理解,最終形成方案進行講述。比如,可以就臨床中某種疾病的病因作為對象,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中的每位學生就這一特定問題運用免疫學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通過每位學生的回答評判其學習效果。

2優化醫學免疫學教學方法

目前,研究醫學免疫學教學方法的文獻較多,同時對此問題進行深入解析的也有大量報道,普遍認為“PBL”、“TBL”、“POPS”等教學方法相對有效。但作者認為教學方法的優化必須依賴課堂和課后兩部分開展[4-5]。課堂上進行免疫學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抽象難懂的問題,比如,在介紹“組織相容性復合體”分子這一章節時,學生大多對此概念陌生,從未接觸。如在授課過程中緊靠教師口頭講解,學生的接受程度肯定不高,若在此時引入圖片和肢體語言進行誘導,學生接受起來便相對容易。所以“圖片式”教學方式或許更能讓學生易于接受新的概念。另一方面,鑒于醫學的特殊性,尤其是基礎醫學的專業性,在講解過程中最好結合臨床作用進行。比如,在介紹“補體”章節時,除了使學生明確補體是協助抗體完成效應的分子外,還應適當結合臨床,從其產生、分布到臨床作用進行梳理和講解,使學生明白“補體”的功能和作用究竟是什么,在臨床的應用是什么,能否制備成特效藥物并解決臨床中患者的實際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能讓學生從分子層面了解其來源、分布,還能從宏觀層面上讓學生更加明確該分子的臨床作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再者,在課堂中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免疫學作為基礎醫學專業,就專業本身而言,學生學習過程相對枯燥、乏味,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若不注重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效果勢必會受到影響。所以,提高學生積極性和課堂參與程度在教學過程尤為重要,也是值得每一個免疫學教師探討的問題[5-7]。作者認為,第一,要重視緒論的講解。緒論是每堂課開始的章節,也是對于本門課程的歸納和總結,對學生而言也是培養興趣的開始。因此,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應當結合歷史起源、概況及免疫學在生命科學中的重要性進行講解,提高學生對免疫學的興趣。第二,要展開討論式教學,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適當的時候可進行分組教學,提出問題進行討論,而后總結概括,這種多樣式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還能提高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第三,注重語言的簡練和精準,免疫學授課中對于概念性的解釋一定要做到精煉恰當,避免出現“似乎”、“差不多”等類似的不準確詞語,有時甚至些許的口誤都會造成學生理解的偏差,畢竟學生更希望接受的是準確簡短的知識點。課后學習對學生了解免疫學知識也尤為重要,也是教學方法優化中至關重要的成分。在課堂上教師通過講解傳授知識讓學生從感性層面理解免疫學中相關概念和內容,但如要將這些概念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并儲備起來,關鍵還要靠課后的學習和深究。因此對免疫學而言,課后應如何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而提高學習效果?作者認為,首先應反復揣摩教師上課過程中提及的知識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會對重點部分進行著重講授并提點,那么學生應在課后對知識點進行深入理解,必要時結合相關文獻閱讀進一步明確授課內容的精髓所在[8]。其次,學生應注重課后與教師及時有效的交流和溝通。教師在課堂上短短的幾十分鐘內會將大量需要學生記憶和理解的內容進行壓縮、凝練,所以在課后學生應將教師在課堂上壓縮凝練的內容進行二次伸展,全面理解教師需要傳遞的信息和內容。比如,在學習“補體”章節時,補體的激活需要3條途徑予以完成,那么,這3條途徑是否有共同和異同點,這就需要學生課后對知識點進行伸展,必要時可以通過列表和畫圖的方式進行理解,方便記憶。

3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

免疫學的理論知識在解釋臨床某些疾病現象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闡述疾病發病機制的過程中也相對重要,但免疫實驗在臨床中的應用更為廣泛。比如,臨床中白血病分型、乙型肝炎發病等檢測時,均需要用到免疫學方法。所以,免疫學實驗內容的學習尤為重要,免疫學實驗不僅可以通過實驗教學環節,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嚴謹的科學態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醫學免疫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免疫學教學過程中大多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驗教學,學生普遍重視理論學習而輕視動手實際操作,覺得實驗課可有可無,最終導致學生運用和理解免疫學的過程不夠充分徹底[9-10]。究其原因,作者認為主要有3點。一是學生主觀能動性不強,在對待實驗課的時候大多抱以應付的態度,覺得實驗課在考試中所占比例小,課程內容相對簡單,不需要過多理解,所以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進而影響學習效果;二是學校課程設置上的原因,由于結合學校排課的原因,在排課的過程中往往將實驗課程的比例壓縮,就免疫學而言一學期也就2次免疫學實驗課程,并且每年的實驗課程均為“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方法”和“小鼠脾臟淋巴細胞分選方法”,在較為單一且有限的實驗課程中,教師很難將免疫學的相關技術及運用傳授給學生,頂多也只能讓學生稍微了解一下免疫學實驗相關的背景知識,因此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真正掌握免疫學相關技術;第三,學校提供給學生運用的公共實驗室平臺建設相對落后和陳舊,在免疫學實驗課中,學生普遍反映儀器設備使用不方便,甚至有的設備根本不能正常運轉,某些實驗學生只能從教師所講的內容中感性的接受,不能理解,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實驗結果便不會理想,也達不到預期授課效果,同時還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學生學習免疫學的興趣和效果勢必受到直接影響[10]。如果要解決這些矛盾,除了更新設備設施,合理調整課程設置安排外,還當注重理論與實踐課程相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很大層面上得以提高,畢竟在免疫學理論課的授課過程中往往需要輔以實驗課的某些實例才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內容、概念,而實驗課又需要理論課的相關知識作為支撐,使學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礎上更好地做好實驗,進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4小結

免疫學作為一門重要的醫學學科,有助于在臨床中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發生及進展,同時也能在臨床監測疾病進程中起重要作用。作為醫學生而言,全面系統地掌握免疫學知識十分必要,這就需要在教學模式、方法、理念上進行改革和優化,不斷提高學生學習免疫學的興趣,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只要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能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馮彬.醫學免疫學教育教學思想與教育教學模式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7):897-899.

[2]王俊平,王剛.提高醫學免疫學多媒體教學效果的實踐和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07,2(12):123.

[3]馮龍,郭文濤,張妍,等.啟發式教學在醫學免疫學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5):685-686.

[4]張艷平,丁矢,楊杰,等.PBL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在免疫學教學中的實踐比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17):2590-2591.

[5]欒希英,楊玉濤,張曉姝,等.醫學免疫學教學中問題討論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1):110-112.

[6]孫書明,孫愛平,宋向鳳.成人教育醫學免疫學教學方法探討[J].繼續醫學教育,2013,27(10):13-14.

[7]錢麗麗,吳麗娜,吳艷敏,等.合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醫學免疫學教學效果[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9):1463-1464.

[8]張明順,王迎偉.留學生醫學免疫學教學初探[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7):680-681.

[9]熊潔,劉勝武,孫平,等.醫學免疫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2):340-342.

篇3

關鍵詞: 免疫學;教學;優化;質量

免疫學是一門理論深奧、內容抽象的醫學基礎課,由于其概念多、前后知識交叉大,學生普遍感到難學。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免疫學教學質量,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優化師生關系,優化教學方法,優化考試形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 優化師生關系

1.1 培養積極的師生情感是實現師生關系優化的前提 如能培養積極的情感,師生之間就能相互信任,平等對待,融洽相處 〔1〕 。所謂“親其師而信其 道”,學生喜歡某位教師,就對他所授學科產生興趣而努力學習,相反,教師再生動的課他們也難以聽進去,學不好。因此,教師應以專注的精神、充沛的精力、嚴謹的作風全身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以贏得學生的信任;同時教師還要消除權威心理,把學生當朋友對待,主動關心接近學生,加強與班主任之間的聯系,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及生活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時給以幫助,從而增進師生感情,縮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所謂“知學生者才能善教,善教者才能使學生善學”。

1.2 扎實而寬廣的理論基礎是實現師生關系優化的保證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現在的學生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往往從教師的理論基礎、知識水平、政治觀點、教姿教態、甚至語音語調上去評價教師的水平,從而確定自己是否樂意接受這一教師的授課。如果教師板書清楚、表達準確、舉止得體,并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啟發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擬定的思考題或病例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就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許多問題可能涉及到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其他基礎學科和內、外、婦、兒等臨床學科,這些都要求教師有堅實而寬廣的基礎知識、穩固精深的專業知識,熟知當前免疫學發展的動向和新成果。因此,教師必須積極主動地掌握新理論、新技術,不斷完善知識結構,通過學歷教育、進修、參加學習班等形式,提高自身素質和各種能力,實現師生關系的優化才有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才成為可能。

2 優化教學方法

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使學生愛聽易懂。免疫學中概念多,各種概念相互解釋 〔2〕 ,并以英文簡寫出現,使得學生感到紛亂復雜,難以掌握。而免疫學的概念是構成免疫學科的基石和“磚塊”,只有準確而牢固掌握,才能理解好免疫學基本理論和技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授概念的來源、英文的原義、原義和現義的區別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如免疫的英文是“immune”,傳統意義是免除傳染病,這與免疫學是從人類與傳染病的斗爭中發展而來密切相關。然而近代免疫學已超越了單純抗感染、抵抗傳染病的范疇,從移植排斥反應、自身免疫病以及超敏反應等研究中總結出來的免疫現代意義為:識別自身和非己成分,對自身的成分形成耐受,對非己成分產生清除。又如抗體的水解片段Fab和Fc中,Fab即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抗原結合片段;Fc即fragment crystalliz-able,可結晶片段。記住其英文對理解掌握這些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超敏反應一章中, 內容抽象,各型反應之間的機理容易混淆,常見的疾病容易弄錯,我們采用講授法先講解各型超敏反應,再應用列表比較法,對各型超敏反應的機理、參與反應的免疫應答產物、特點、常見疾病等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對各型超敏反應有一清晰的框架。

3 優化教學手段

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對象,教學手段可視化差,對微觀世界的動態變化顯得無能為力,眾多的圖表、圖片、照片無法顯示,缺少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學效果。而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開拓了視野,豐富思維,擴大知識面,使學習變得更加新奇、多樣和有趣。如果將傳統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優化組合,教師將學生難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變化過程、需要模擬的微觀世界等采用動畫、圖像、聲音的形式編制成多媒體課件,通過動態模擬、局部放大等手段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將抽象化為具體,深奧化為淺顯,枯燥乏味化為生動形象 〔3〕 ,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例如:免疫應答中“MHC-I分子對內源性抗原的提呈過程”這部分內容,用單純的傳統講授法講解,學生感到非常抽象枯燥,如果在傳統的講授過程中采用板書及結合多媒體動畫形式,能清楚地顯示內源性抗原在細胞內被蛋白酶加工成抗原肽,轉運到內織網與其中新合成的MHC-I類分子結合,逐漸移行表達在細胞膜上,供CD 8+ T細胞識別的整個動態過程。這樣就能使學生學起來更直觀、好理解且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4 優化考試形式

考試是檢查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4〕 ,其最明顯的作用為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傳統的教育觀念重知識輕能力,學生更多的是“聽取”知識、“背誦”知識和再顯知識,結果造成學生上課記筆記、課后看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完全忘記的狀況。要真正改變大學考試中這種重知識輕能力的狀況,不僅要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進行優化組合,考試形式也應優化組合,使考試成為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手段。過去我們理論課、實驗課不分,一張試卷定成績。這樣只能考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力,并不能考察學生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往往束縛了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F在我們把學生學習免疫學的成績分學習態度分、筆試成績分、實驗報告分、技能操作成績四部分。學習態度分占10%,根據學生的出勤情況、有無完成教師的提問等給予評分;筆試占60%,主要考查學生對免疫學基本理論的掌握,題型包括名詞解釋、單項選擇、多項選擇、判斷題和簡答題;實驗報告占15%,通過對學生每次完成實驗報告情況、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和合作精神給予綜合評定;操作技能考試成績占15%,考察學生對免疫學的基本技能掌握情況及熟練程度,通過學生對玻片標本的辨認、直接凝集反應(血型的測定)、簡接凝集反應(抗O試驗)、 ELISA檢測結果的判斷等給予評分。通過優化考 試形式,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驗課時能主動尋找動手機會,特別注意各項操作技能的鍛煉和標本的辨認。

參考文獻

〔1〕朱俊勇.“學導式”教學法在人體寄生蟲學實驗課中的應用與體會[J].西北醫學教育,2001,9(4):238-240.

〔2〕伊曉琳.淺議如何提高免疫學教學效果[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3,16(8):986.

篇4

1.1“框架”教學法的指導思想

“框架式”教學設計有其特定的理論背景,框架一詞是由閔斯基提出的,他的看法是“在一般情形下,當一個人遇到新情況時,會從他腦海中的記憶結構里去搜尋相關的信息”。在這里所說的這個記憶結構就是“框架”,是一種架構,而“框架”即是代表典型情況的資料結構。為了更大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框架式教學法授課的基本原則是從整體把握,不在教學內容的“細節”上糾纏,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更多的自學機會。注重師生間的雙向交流,及時得到反饋信息以調控學生的思維角度和學習內容的深度、廣度。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內容,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其分散,以降低課程難度。

1.2“框架式”教學法的優勢

知識框架的建立,使學生對醫學免疫學有了初步的整體概念,而且知識框架的建立對學生進一步學習和討論醫學免疫學知識有系統的指導作用。并且,有利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河北北方學院2010級兩個醫學本科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83名學生,分為實驗班(43名)和對照班(40名)。

2.2研究方法

2.2.1教學方法

學前對兩個班進行免疫學基礎知識問卷調查。實驗班采取框架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班按傳統教學方式授課。兩個班理論授課內容和學時數相同,授課過程中進行兩次理論考試(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其內容、方式、時間均相同。最后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評價教學效果。

2.2.2“框架式”教學法的應用

首先對教學內容劃分模塊、重視教材中“免疫學簡介”章節的教學,引入框架式教學理念。比如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針對所有醫學免疫學內容搭建如圖1的基本框架,使學生從整體上領會醫學免疫學的教學內容和重點及學習的重要性;其次,按“最近發展區”的要求對具體章節搭建框架。教學中針對本章節的主題,確定教學目的,按照從總到分的原則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框架,為學生潛在能力的發展提供寬廣的空間。比如對“抗原”這一章:先要求學生掌握好抗原的概念及特異性相關知識。再引導學生舉例日常哪些物質可以成為抗原,這些物質又具有怎樣的共同特性,最后總結出抗原的概念及具備哪些特性就可以成為良好的抗原。再次,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其在基本框架搭建好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學習以充實自身的框架,比如可以向學生提問抗原是怎樣被機體識別的?其特異性又表現在哪些方面?通過提供相關書籍讓學生自己查閱文獻資料、網絡搜索、互相討論解決問題,充實框架。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惜刪掉一些敘述性的內容,對于體液免疫應答、細胞免疫應答等過程中的細節之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學、討論,這樣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易于理解和掌握,便于加強記憶。

2.3統計學處理

學生成績以x±s表示,數據分析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學前免疫學基礎知識問卷調查結果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班平均成績與對照班平均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得出,學生在學習醫學免疫學之前,具有同等水平的基礎知識。

3.2對照班和實驗班考試成績比較最后考試成績經統計學處理,對兩種教學效果進行比較,考試分數均呈正態分布、考試的可信度較高。兩個班學生期中考試成績見表1。經統計分析,實驗班與對照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班期中考試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班。兩個班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經統計分析,實驗班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學生對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結果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對教學滿意程度實驗班明顯高于對照班;而激發學習興趣實驗班也高于對照班,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4討論

醫學免疫學是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中的前沿學科,它與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以及生物化學等相互滲透、互相推動,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支撐學科之一。但是其理論內容深奧、抽象,概念多,各種概念相互解釋,并且以英文簡寫出現,使得學生感到紛亂復雜,難以把握。高等醫學院校免疫學授課還存在課時少,內容多并且不斷更新,學生班容積大等特點,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在臺上“津津有味”地講,學生在臺下“昏昏欲睡”,學習興趣大大降低。因此要激發學生學習免疫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有必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為此本文對框架式教學法進行了探討。框架式教學法是系統理論在教育理論中的應用,它強調知識整體性教學,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脈絡,從整體把握知識體系,對知識進行概括、歸納、總結和應用。最大可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行框架式教學法就要求:授課要精選精講而不是面面俱到;對整門課建立內容的框架結構同時強調其各部分內容的交叉和聯系;課后學生要自己豐富、充實框架所包含的內容。本研究隨機選取的兩個班級學生免疫學基礎知識水平基本相同。在教學中,實驗班采用框架式教學法授課,對照班仍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授課,經過處理,獲得了不同的教學效果。說明框架式教學法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是可行的。同時框架式教學法強調的是從整體把握,在教學過程中省去了大量細節知識的講授,節省了課時,適應了免疫學學時少的情況;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框架式教學法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構建本學科的新知識,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有獨到之處,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掌握。

5結論

篇5

【摘要】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第二版教材,在教學使用過程中存在不便,為使該教材能更方便地為教學服務,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針對該教材的編寫提出幾點改革建議。

【關鍵詞】《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第二版教材 改革建議

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第二版教材,總體編寫好。每章節列出學習目標,文中插入生動活潑的“鏈接”和與臨床結合的典型案例,每章后附目標檢測題,文字通俗易懂,版式新穎,并配有大量圖片,易學、實用,非常適合中職相關專業使用。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該教材有上述諸多優點,然而也存在美中不足之處。為使該教材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現結合本人教學實踐,針對該教材提出以下幾點改革建議。

1 關于章節順序安排

1.1 關于章節順序安排存在問題: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第二版教材,第一章微生物概述、第二章細菌概述、第三章免疫學基礎、第四章臨床免疫、第五章常見病原菌、第六章病毒概述、第七章常見病毒、第八章其他微生物、第九、十、十一、十二章為寄生蟲學概述及各論、最后為實驗指導。前幾年,我們在教學中始終按照該教材章節順序進行教學,然而教學效果非常差,最大的原因在于:第一、二章節內容學生容易理解,緊接著講第三章免疫學基礎和第四章臨床免疫,由于免疫學本身概念抽象,學生很難理解,即便老師反復講解,學生也很難理解。這就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兩個嚴重問題:一、由于學生聽不懂,便對該門課程喪失興趣。二、學生由于聽不懂,便不認可老師的講課。而且只要講到免疫學內容,學生對本門課帶課老師普遍反映較差。盡管后面各章節內容容易理解,內容接近實際,但由于第三章免疫學基礎和第四章臨床免疫教學效果差,對學生產生慣性影響,從開始就認為該老師講的課聽不懂,《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難學不會。實際上《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函蓋三門學科的內容,其中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易于理解,免疫學確實概念抽象難以理解。章節順序安排不合理,導致上述教學效果。近幾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調整了章節順序,遵循由簡到難的教學規律,首先講第一、二章;接著講第五、六、七、八章;緊接著講第九、十、十一、十二章,最后講第三、四章。通過章節順序的調整,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老師輕松學生滿意。

1.2 關于章節順序改革的建議:為了便于教師使用該教材;為了使學生對三門學科的知識學習有連貫性;為了使該教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了遵循由簡到難的教學規律,建議該教材章節順序做以下改革:一、學科順序進行調整:先安排微生物學,后安排寄生蟲學,最后安排免疫學;二、章節順序進行調整:第一、二章不變、第五章至第十二章緊接第二章;第三、四章放在最后。通過上述調整,《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會避免因章節順序安排不合理而影響教學效果。

2 關于增加教材后面彩圖

2.1 教材后附彩圖不足之處:《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第二版教材后附彩圖如果僅從專業角度講,書后彩圖已經可以滿足教學需要,但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方面來看,書后彩圖有待增加新內容、新圖片。盡管現在先進的教學模式較多,但有些好的教學工具在教學過程中的使用受到限制,比如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效果非常好,可以圖文并茂,學生興趣高,記憶深刻。但由于班級多,學校教學條件限制,多媒體課件教學有時無法使用,當講到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內容時,我們也通過搜集相關圖片讓學生互相傳閱,增加相關圖片很容易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好,但課堂傳閱圖片和授課內容時間安排有沖突,為此建議增加書后彩圖內容。

2.2 教材后增加彩圖內容改革的建議: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了更好地組織安排教學過程,建議增加以下相關圖片:葡萄球菌所致疾病毛囊炎、疥、癰的相關圖片;鏈球菌引起小兒猩紅熱的相關圖片;淋球菌引起新生兒淋病性急性結膜炎相關圖片;霍亂弧菌引起霍亂的相關圖片;破傷風梭菌引起破傷風典型臨床表現的相關圖片;肉毒梭菌引起肉毒中毒臨床表現的相關圖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艾滋病臨床表現相關圖片;皰疹病毒引起皰疹的相關圖片;梅毒螺旋體引起梅毒病人臨床表現的相關圖片;真菌引起常見皮膚癬癥相關圖片。通過增加上述圖片,即方便教師教學,又使學生對常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有感性認識,從而使枯燥的理論教學變得生動有趣,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理論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3 關于降低免疫學章節內容的深度和難度

3.1 該教材免疫學內容偏深偏難:《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第二版教材第三、四章免疫學內容已經對內容的深度和難度進行了修訂,但由于一方面免疫學概念抽象難理解,另一方面教學改革教學大綱對《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的課時安排明顯減少,由原來的53學時減少到現在的32學時,其中理論20學時,實驗10學時,試想僅用20學時講三門學科,結果只能做到蜻蜓點水。因此,根據以往教學實踐,第三、四章內容有必要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降低難度和深度。

3.2 降低第三、四章免疫學內容難度和深度的改革建議:為了更符合教學實際情況;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結合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建議對教材第三章免疫學基礎第三節免疫系統二、免疫細胞內容進行修訂降低難度;第五節免疫應答內容適當刪減降低深度;第四章臨床免疫內容的深度和難度進行修訂。通過降低免疫學內容的難度和深度,使《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材更符合教學實際,更符合學生實際。

篇6

從上好第一堂課、理論聯系實際、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與教師的科學研究相結合、多媒體教學與板書教學相結合等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改革探索,免疫學的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均得到顯著優化。

關鍵詞

免疫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1前言

免疫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也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之一,推動著生命科學和醫學的不斷發展。因此,免疫學不僅是醫學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也是一些高校生物科學專業的必修課。免疫學發展迅速,知識點多、概念多,前后內容不僅銜接緊密,而且比較抽象復雜,學生普遍感到枯燥難學、不容易理解和記憶,導致死記硬背,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1]。本文結合筆者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針對免疫學課程的特點,談談在免疫學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改革和增強教學效果的探索與嘗試。

2注重“首因”,以精彩緒論奠定良好開端

根據“首因效應”原理,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人們以后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2]。因此,第一堂緒論課非常重要,力爭在內容和形式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喜歡上免疫學。緒論除了介紹免疫學的基本概念、發展史外,還通過串聯的形式介紹各章節的主要內容,突出其前后銜接和內在聯系的緊密性。對免疫學發展史的講解,應該兼具科學性與故事性,可以通過列舉一些著名的傳染性疾病,講解人們如何應用免疫學方法來預防這些傳染病,使學生明白很多疾病的發病機制都可以用免疫學的理論知識來進行解釋,很多臨床病例的診斷及治療也涉及應用免疫學相關的技術和方法,使學生感到原來免疫學就在身邊,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免疫學的學習興趣。免疫學以及免疫學密切相關的科學成果在歷年諾貝爾獎的頒發中所占的比例是任何生物醫學學科所屬的單一學科所不能比擬的。通過向學生介紹一些免疫學方面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突出免疫學在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免疫學的熱情和興趣。

3案例導入,以情趣促認知

免疫學理論知識和分析技術與臨床病例等實際應用緊密聯系[3]。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根據各章節內容適當引入相關的臨床病例和實驗應用分析,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避免照本宣科的講授和枯燥的理論說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接受知識。如講到免疫凝集時,告訴學生免疫凝集就是抗體與顆??乖Y合形成的肉眼可見的凝集反應。學生可能還是不能理解凝集反應是什么,這時引入具體的例子分析,舉例常見的免疫凝集反應,如血型鑒定試驗。告訴學生血細胞凝集反應抗體識別的抗原是紅細胞表明的天然抗原,紅細胞在這里扮演的就是顆粒性的抗原,因此能與抗體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反應,從而進行血型診斷。這時還可以引入凝集抑制實驗,凝集抑制實驗可以用來進行妊娠檢測和是否吸食檢測。這樣理論聯系實踐的講授能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免疫凝集概念的認識,對以抗原抗體為理論基礎的免疫分析技術在臨床實驗分析中的應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4方法驅動,提升課堂參與度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如提問式教學、比喻教學、啟發式教學和雙語教學)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接受知識轉變。提問式教學課前可以提問學生上一堂課所學的主要內容,促使學生課后復習上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隨時提問,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思考問題,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避免長時間的講授。學生長時間聽講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如在講授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時,可以提問:“為什么抗原的分子量越大,結構越復雜,抗原的免疫原性就越大?”講授完補體活化的三條途徑,可以提問:“補體活化三條途徑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如何?”比喻教學比喻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用大家熟知的物品、知識或經驗來類比,進行教學的方法[5]。如在講授免疫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時,可以將人體的免疫系統與一個國家的國防系統來進行類比,通過比喻教學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加深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啟發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一些啟發式的提問,使學生發散思維,積極主動思考,靈活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來回答問題,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如在講授抗體的類別時,可以啟發學生思考:“IgM血清異性IgM水平增高,提示有近期感染;臍帶血或新生兒血清中IgM水平升高,表明胎兒有宮內感染,診斷的依據是什么?”雙語教學免疫學教學內容中英文縮寫詞比較多,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穿行雙語教學,一些專業英語詞匯和句子可以用英語來進行講授,加深學生對英語縮寫詞的理解記憶,提高學習免疫學的興趣,為以后專業英語的學習和閱讀英語專業期刊文獻打下基礎。

5“教”“研”共進,踐行“研究性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免疫學的國際前沿動態介紹,也可以將教師的科研項目及成果圖片引入課堂教學中來,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免疫學的興趣,還能吸引學生申報學校的創新研究項目,課后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科學研究中來。如講授抗原抗體反應時,可以結合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全氟辛烷磺酸對渦蟲神經再生毒性研究”進行講解,全氟辛烷磺酸作為一種環境污染物,對渦蟲的神經再生有影響,就可以使用酶標記或熒光素標記的抗神經突觸的抗體來檢測渦蟲神經再生的情況。這樣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講解,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免疫熒光分析技術,還使學生知道如何將所學的免疫學知識運用到科學研究中去,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為他們以后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6教學手段優化,多媒體呈現與板書設計相輔相成

免疫學內容比較抽象復雜,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媒體課件教學與傳統的板書教學相結合進行教學。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免疫學作用通路和反應機制具體化、形象化、簡單化,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4]。如在講授抗體介導的調理作用時,使用多媒體圖片教學形象直觀,學生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免疫學知識點多,內容復雜,如果完全依靠多媒體教學,往往導致教學速度過快,學生難以短時間內接受大量教學信息。尤其是一些比較難的知識點,學生課堂上可能就沒完全掌握,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將多媒體教學和板書教學適時結合,深入淺出地進行教學,不僅能放慢教學速度,而且有利于借助板書的即時性、互動性特征,強化學生對關鍵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7結束語

以上是筆者近年來在免疫學教學實踐當中的一些探索與實踐,今后將在教學實踐中繼續完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免疫學,不斷增強免疫學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群芝.醫學免疫學教學改革與探索[J].繼續教育,2014,8(10):61-62.

[2]操龍升.淺析心理學“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J].基礎教育課程,2014(24):8-9.

[3]馮龍,梅雪,江華,等.淺談如何提高中醫院校醫學免疫學課堂教學效果[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5):59-61.

篇7

免疫學是一門臨床學科,如果單獨介紹書本知識,而沒有醫院、病例和醫藥公司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學生就會感覺學習起來干巴巴的,沒有實際意義,從而導致教學效果甚微。我們在課堂上導入為當今社會所熟知的艾滋病、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性疾病,和學生一起討論這些疾病的發病機制,讓學生思考如何針對這些疾病的病理機制進行藥物設計。也可以針對免疫學技術在臨床醫學診斷和生物醫學研究中的運用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例如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用于乙肝病毒HBsAg診斷的原理和過程,以啟發學生思維。這些舉措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2.寓教于樂,漫畫、主題游戲體驗式教學

傳統的免疫學課堂教學,多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大量枯燥的免疫學知識,不但讓學生無所適從,還會對本科程產生“厭學”心理[3]。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擬在采用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選用大量圖片、漫畫、視頻等教學工具,采用圖片啟示法能使學生更好、更快、更形象地掌握所教內容。例如,講B淋巴細胞時,我們選擇“B細胞的一生”這組漫畫,使得學生的課堂氣氛驟升,課后學生也對這組漫畫記憶猶新,明顯加強了對B淋巴細胞的認識和記憶。此外,針對免疫學名詞概念多且難以理解的問題,我們設計了免疫學名詞猜猜看游戲,即一個學生站在講臺上,背對黑板,老師在黑板上寫一個免疫學名詞,下面同學給他描述這個名詞的功能和行為,講臺上的同學根據大家的描述來猜,在熱烈的游戲氣氛中,大家對這個概念的認識和理解顯著加深,學生在快樂中完成了學習的過程,通過體驗將老師講授的知識化為自己的知識。

3.通過論文導讀和小組討論激發學生對免疫學的興趣

在工科院校,免疫學課程的培養目標即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免疫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了解該領域內的最新研究進展,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獨立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免疫相關問題。基于此目的,我們利用第二課堂進行免疫學論文導讀,例如講授完樹突狀細胞后,教師以題為“DC-CIK細胞體外抗淋巴瘤細胞的免疫效應研究[4]”進行導讀,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這種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形式,有如剝筍般層層深入閱讀文獻,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DC、CIK細胞、細胞因子、細胞表面抗原等知識點的理解,另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激發了學生的科研熱情和創造力。

4.以專題講座和課外興趣小組的形式演示免疫學新技術

建立伊始,我院就成立了本科生導師制這種“2+2”的培養方案,以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免疫學技術已廣泛應用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如果不了解這些技術和方法,學生在閱讀文獻時會遇到很多障礙,也很難建立自己的科研思路。針對這些問題,利用本院現有資源,我們以專題講座的形式給學生現場演示免疫學新技術,例如流式細胞儀技術、共聚焦顯微鏡技術等,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并可激發對免疫學有興趣的學生成立科研小組。這樣一種教學實踐,不但加深了師生之間的聯系,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科研創新意識,我們成立的科研小組曾以“抗LDL多克隆抗體的制備”為題參加浙江省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并取得三等獎。

5.結果與分析

篇8

【關鍵詞】 變態反應和免疫學;教學方法;教育改革

醫學免疫學作為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學科,以其廣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層次性,成為溝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無可替代的橋梁學科。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等多學科的滲透下,當代醫學免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并顯示出和臨床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以及預防等諸多環節息息相關,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及產業化緊密聯系等一系列特點,加之免疫學理論具有相對獨立性,名詞新穎概念繁多,內容比較深奧抽象,學生初次接觸時,覺得學習較為困難。因此,如何適應當代醫學免疫學發展的時代要求,針對免疫學知識體系的特點,有效提高醫學免疫學教學質量,成為醫學免疫學教學的關鍵。幾年來,我們在免疫學教學中,注重加強教學改革,對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三方面進行培養,收到良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優化免疫學理論課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免疫學理論具有相對獨立性,內容比較抽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較多,在教學上歷來存在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如果教師為完成教學內容而滿堂灌,就會造成教師講的越多,學生得到的越少;教師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難點講不透,學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結果事倍功半,事與愿違。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從分析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教材內容的前后聯系出發,把握教學重點,找出難點和關鍵。并對知識結構進行重新優化組合,使之成為能為學生接受的知識框架,例如免疫應答是基礎免疫學的核心內容,以往學生反映本章理論深奧,難以掌握,為此我們在教學時,將每一種應答的基本內容設計為圖表進行歸納,把繁雜的文字敘述提煉為知識點串聯起來的框架,提供給學生最簡單、最有效的知識養分。在課堂上主要講解重點和難點內容,而對其他次要內容或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則略講或讓學生自學。根據學生情況,推薦一些新版專著及相關的綜述文章作為參考,以開闊其思路和視野。這樣,一方面在不失全面性、系統性的基礎上,緊扣重點、突破難點,精辟講解,使學生學得懂,學得精;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學習和掌握新知識的能動性。

2 改革免疫學理論課教授方法,注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

2.1 運用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1] 醫學免疫學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如果教學方法不當,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按照科學發展的規律、知識結構相互依存關系,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現知識,啟迪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加強記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們經常運用提問方式,把要講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然后圍繞問題以解答的方式授課;或者有的問題問而不答,讓學生自己思考、討論,激勵學生大膽質疑,老師學生共同解疑。比如在講免疫學緒論時,我們采用提問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如:首先提出青霉素過敏性休克是如何發生的?乙型肝炎如何預防等,然后簡單回答,最后小結免疫學與疾病的發生、診斷、預防、治療等息息相關,以此說明免疫學的重要性和激發學生對免疫學學習的興趣。

2.2 利用多媒體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2]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載體結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載體多樣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點,它改變了“一本書、一張嘴、外加板書和掛圖”的傳統教學模式。近年來,我們在免疫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深受學生的歡迎,應用多媒體教學,省去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可以講授更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時間和空間范圍。此外,多媒體教學應用視聽結合方式表達授課內容,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兩種功能的作用,為學生提供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化深奧為簡易,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使過于理論化、抽象的免疫學理論得到更形象、直觀的闡述,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如在講解抗原提呈細胞章節時,可用幾幅帶有動畫效果的畫面,通過顏色和不同畫面出現的時間差的變化,比較形象地把抗原提呈細胞對抗原的攝取、加工處理及提呈過程展現給學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3] 古人曰:“授人以魚,一食之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作為身心均發育成熟的大學生,其“會學”比“學會”更重要,又由于免疫學對初學者而言需要接受、理解、記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太多,因此,指導學習方法是必需的。我們認為給學生有意識地介紹學習方法,對幫助其學好免疫學非常重要。在免疫學學習過程中,第一是要求學生上課時注重對問題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記住相應的知識,切忌上課當“打字機”。第二是要求做好筆記。因我們所選教材的內容豐富、繁雜,有時一次課涉及多個章節內容,如果學生上課時不做筆記,或做得不好,課后將難以把握本次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難點,這就要求學生邊聽邊在重點部分做符號,重點內容重點記,一般內容略記。重點的內容提示學生先理解聽懂,再留時間做筆記。第三是課后要求及時復習。因免疫學內容抽象,要理解的內容多,如不及時復習就容易忘記,而理不清其內在邏輯關系,學生不能在理解基礎上記憶就會感到難以記住。第四是要求階段小結。因為免疫學前后章節聯系緊密,前邊所學內容進一步為后邊的內容打下基礎,如果前邊的內容沒學好,學習“欠帳”越多,后邊的內容理解就越困難。因此,要求學生對前邊所學的內容要進行階段小結,并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題;第五是指導記憶方法。因免疫學內容繁多,不好記憶,根據不同章節指導學生應用圖示、提綱、列表、對比等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介紹,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相應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2.4 引入PBL教學法,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臨床免疫學的內容,如超敏反應、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腫瘤免疫等,在學生對免疫學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熟悉和掌握的基礎上,我們采用PBL教學法[4],進行病例討論。討論課前將病例及問題發給學生,比如“急性腎小球腎炎”病例,列出“初步考慮病人患何???”、“發生機理如何?”、“如何進一步明確診斷?”、“如何預防?”等問題。讓學生查閱資料,預習相關的知識點,自學總結,準備小組討論提綱。在PBL教學課中,圍繞病例所提出的問題,首先由組長作中心發言,然后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或修正。再由教師提出新問題,讓作中心發言的學生解答,或由他人回答。若問題比較難,學生解決不了時,教師可做適當啟發和引導,如果仍不能解決,則由教師解答。PBL教學課結束前幾分鐘內,教師做總結歸納,強調一下重點和難點。此外,課堂討論前,教師應隨機地檢查學生的預習筆記,了解學生的主動學習情況。課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中的表現,實事求是,客觀地做出評定。這種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能力。

3 改進實驗課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免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實驗的開設很重要。實驗課不僅可以驗證學生在理論課學到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培養其科學思維能力。為此,我們增加了實用性強的實驗,并注重對實驗內容的整體安排。另外,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我們開展課外科研興趣小組活動,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圍繞某一問題查找文獻,收集資料,在老師指導下設計實驗計劃,親自動手完成相關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寫成論文。比如以免疫球蛋白的分離、純化、鑒定為主線,安排了血清IgG的提純、酶聯免疫吸附試驗、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免疫印跡等一系列實驗。這樣做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習慣和對實驗結果的觀察、分析和表達能力,這對日后進一步深造及科研創新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

4 利用網絡資源,開展高效輕松的課后復習方式,提高學習效果

醫學免疫學的內容需要反復理解和記憶,我們利用學院網絡資源,建設網絡課程,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上網自學和復習。學生可以通過終端與網絡中心連接,將課堂上講解的多媒體課件再從教學資料中心的服務器中讀取,對不理解的環節可反復觀看。同時,可以利用網上提供的練習題進行自我測驗,檢查學習效果。對還沒有掌握的內容再進行學習。這種做法,不僅降低了教師工作強度,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5]。2006級學生醫學免疫學期考成績為(80.32±16.46)分,2005級學生期考成績為(72.78±21.75)分,統計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6.18,P<0.01),2006級學生醫學免疫學期考成績比2005級學生有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我們根據免疫學的學科特點,對免疫學課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多方面進行了改革,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靜,毛立群,牛秀瓏.醫學免疫學教學法初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6(6):571-572.

[2] 程桂芝,郗雪艷,馬杰,等.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4,26(4):319-320.

[3] 樊曉暉,楊海波.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學的幾點體會[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4(21):120-121.

篇9

【關鍵詞】 檢驗;免疫;臨床;實踐;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26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762-02

臨床醫學和免疫學通過臨床免疫學連接起來,免疫學原理是免疫學檢驗的根本。本文結合自己從事免疫學檢驗的多年經驗,闡述一下臨床免疫學和免疫檢驗的相關知識。

1 臨床免疫學概念

在免疫學中,臨床免疫學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免疫學和臨床醫學的有機結合。當前,在臨床上檢驗項目越來越多,患者本身和臨床醫生也都已離不開臨床檢驗,對其具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需求是技術發展的動力源泉,在這種背景下,需要其迅速全面發展,與醫療科技發展同步,滿足臨床應用,開創臨床免疫學技術的新篇章。

2 臨床免疫學促進新技術發展

DNA的雙螺旋是分子克隆和PCR等技術的理論基礎,這些技術對于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來說,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同時,免疫學抗體理論和抗原推動了凝集和沉淀以及標記等,這些臨床免疫學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近年來,由于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對免疫學的滲透,再加上免疫學的自身發展,免疫學理論有所創新。

3 臨床免疫學新技術發展特點分析

3.1 多學科交融 數據多且復雜是免疫學檢測的特征,而對于醫務人員來說,對數據進行有效分析,對結果的正確應用,是最關鍵所在。因此說,加強臨床免疫學、醫學統計學以及生物信息學等學科之間的深入交流和合作,并在臨床檢驗和科學研究中,以它們為基礎上,廣泛創新和應用新技術,將是充分發揮免疫學檢測作用的關鍵環節。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動化的免疫新技術 自動化和智能化以及同步化是臨床免疫學檢測的特點,毛細管電泳技術和電化學發學分析技術,以及微粒子酶免疫技術等,這些免疫新技術遠遠先進于傳統手工操作,而在整個檢驗醫學檢測中,生物芯片技術的運用使高通量和平行化以及大規模成為現實。

4 免疫學檢驗存在的問題

4.1 定位 目前,在一部分醫療單位中,免疫學檢驗專業還沒有設立,因此,就更談不上實驗室和專業檢驗設備了,而專業的檢驗人員也沒有固定,在生化和微生物實驗室分散進行免疫學檢驗中的一些項目,從而影響到免疫學檢驗專業的發展。

4.2 質量管理分析 在國家衛生部相關室間質量評估活動中,各大醫學中的免疫學檢驗的大部分項目都已參加,但控制室內質量仍處于薄弱狀態。國內還沒有徹底的做到有效統一大部分免疫學檢驗項目的質控品和標準品,所供應的部分,存在項目不全和價格昂貴的弊端。這是造成大多數試驗室達不到質量控制標準,檢驗質量出現波動的原因所在。當前,缺乏充足的試劑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且,研究內容與臨床也沒有實現有效結合,這些是造成免疫學檢驗在診治疾病中,其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的關鍵因素。

5 發展建議

醫院領導和檢驗科應充分的認識到免疫檢驗的重要性,設置免疫學檢驗專業,積極引進設備,展開定位項目,并配備專業人員,加強對人員的培訓,把室內質量控制健全起來,成立免疫檢驗學小組,負責分析相關問題和制定解決方案,強化管理參考品和質控品,竭力把檢驗效果提高上來,真正發揮出臨床免疫學的作用。

6 小 結

在臨床免疫學中,臨床檢驗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所研發的各項技術有效的推動了臨床檢驗學的發展,并使檢測時間被縮短,樣本用量也被節約,從而在診斷上實現了無創和快速以及準確。但也存在困難,我們應該予以正視,即需要有效合理的把復雜的數據應用起來,從而能夠把患者負擔減輕,有利于成本的控制。同時為達到臨床免疫檢驗的要求,需要強化交流和合作基礎研究項目,調動在崗員工學習各種技術的積極性,努力把自身綜合素質提高上來。

參考文獻

[1] 史俊敏,吳曉勇.臨床檢驗質量管理的重要性[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12(8):2377-2378.

[2] 張偉民,宋超.落實質量考核與監督措施,促進獨立實驗室健康發展-對醫學獨立實驗室管理模式的設想與探討[J].浙江檢驗醫學,2009,7(3):285-287.

[3] 師建國,田玉梅,郭芝芳,等.量子共振檢測在精神分裂癥診斷中的應用(摘要)[C].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殘疾人心理衛生分會第八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10:288-289.

篇10

關鍵詞: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精簡;調整

為了適應中醫護理專業的現代化人才培養需要,湖南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對中醫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重新修訂,總課時從64課時調整到了48課時,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提高其操作水平,實驗課時從時調整到了12學時,因此,課堂教學內容也就相應地進行精簡和調整,教學方法也應同步改進。盧芳國等曾經從中醫院校護理專業的生源特點與專業層次上對“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從明確課程定位、加強教材建設、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護理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1]李珊等從護理專業的特殊性出發調整教學內容,根據授課內容調整教學方法等方面,探索了“免疫學基礎和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2]

但目前缺少針對中醫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修改后的教學大綱的教學改革具體措施,本文就從這點出發,探索中醫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方案具體設計,以期對中醫護理專業教學改革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一、濃縮理論課教學內容,精簡知識點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大綱經重新修訂后,總課時調整到48課時,其中實驗課增加到12課時,理論課36課時,在這相對有限的學時內,要學完本門課程的從免疫學到病原微生物學再到寄生蟲學的三大部分內容,任務量很大,因此課時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更要適當精簡,這就要求高校在教材選購、教學章節安排、每章節課時具體安排、知識點講解詳略上做好精細的規劃。

1.理論教材選購

針對中醫護理專業特點,選擇內容精簡但能基本覆蓋主要知識點的教材版本。老師只講解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重點知識,即大綱中明確要求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和部分與臨床結合緊密的知識點,剩下的大綱中只要求熟悉的和了解的內容留給學生自學,并把部分自學內容納入學生年終考核的一部分。在理論教材的選購上,比如王易、袁嘉麗主編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2012年8月第三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范虹、盧芳國主編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2003年8月第一版,科學出版社)等版本的理論教材內容既全面又較精簡,可作為選擇參考,合適的教材選購是搞好理論教學的第一步。

2.理論教學章節學時與內容調整

在教學過程中,要對這門課程的全部章節的教學學時進行整體合理的安排,哪些章節要重點講解,哪些章節要簡略,哪些章節留給學生自學,都要有完整詳細的規劃。我們考慮:免疫學部分安排12個課時,每次3學時,共4次課,老師分四次分別選講免疫學基本概念與免疫細胞激活物、免疫分子、免疫細胞和免疫應答四部分內容,免疫學應用留給學生自學并在實驗課時結合操作講解。病原生物學部分安排21學時,每次3學時,共7次課,第一次課主要講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人體微生態系、正常微生物群與機會性感染、感染的影響因素、消毒與滅菌等基礎知識。第二次課主要講解細菌的形態與結構、染色鑒別方法、細菌的人工培養、細菌感染機制與臨床表現、細菌的傳播方式等方面的知識。第三次和第四次課主要講解一些重要的致病細菌,包括化膿性球菌(鏈球菌、葡萄球菌)、腸道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放線菌等比較常引起人體健康危害的細菌,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放線菌等內容留給學生自學。講解內容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學性狀、傳染源與傳播方式、臨床表現、檢測與防治等知識,病原菌致病機制等內容留給學生自學。第五次課主要講解病毒總論部分,知識點包括病毒的基本形態與結構、病毒的類型、病毒的培養、病毒感染的類型與傳播方式等。第六次課具體講解幾種常見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皰疹病毒、乙肝病毒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同樣主要介紹它們的生物學性狀、傳染源與傳播方式、臨床表現、檢測與防治這四部分內容,其他的致病病毒留給學生自學。第七次簡要介紹真菌病害知識,包括真菌形態以及淺表感染真菌(幾種常見蘚類)和兩種深部感染真菌(白假絲酵母菌和新生隱球菌),其他內容留給學生自學。寄生蟲學部分安排3個課時,共1次課,老師講解寄生蟲的基本概念、流行與危害,并講解醫學蠕蟲中的似蚓蛔線蟲和日本血吸蟲,它們的形態、結構、生活史與致病性,其他的寄生蟲留給學生自學。

通過這樣安排,在有限的時間里,老師基本講解了本門課程的重要基礎知識,通過老師講授使學生掌握了主要的知識點,學生通過自學熟悉與了解了剩下的知識點并擴充知識面。這樣既完成了本門課程的學習,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并且使學生的學習充滿靈活主動性,為其他醫學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實驗課教學改革

1.實驗教材選擇

實驗課改革后擴充為12課時,每次3學時,共4次實驗課。實驗教材可選擇與理論教材配套的教材,如伍參榮、盧芳國主編的《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教程》教材(2014年1月第一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羅晶、關洪全主編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教材(2012年6月第一版,人民衛生出版社)等版本的教材比較合適。

2.實驗內容教學改革

實驗課時調整后,第一次實驗安排免疫學實驗與細菌學的革蘭染色實驗,學生主要操作免疫學凝集反應、沉淀反應和細菌學革蘭染色實驗,老師給學生示教酶聯免疫吸附實驗、巨噬細胞吞噬實驗等免疫學實驗內容。第二次實驗課,安排細菌總論實驗,學生主要操作細菌分布(人體皮膚、咽喉部、空氣中等)、細菌基礎培養基的制備、高壓滅菌鍋的操作使用和藥敏實驗,老師介紹細菌培養基組成、常用消毒滅菌方法和細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等實驗內容,這些實驗相對于護理專業學生來說很重要,許多院校也把它列為護理專業主要操作實驗之一[3]。第三次安排細菌各論實驗,內容主要包括化膿性球菌和腸道桿菌,學生操作化膿性球菌的劃線培養、分離鑒定操作,腸道致病菌的血清學鑒定(肥達氏反應)實驗,老師講解示教化膿性球菌菌落特征及血清學鑒定方法、腸道桿菌菌落特征及生化鑒定方法等內容。第四次安排病毒學實驗和真菌與寄生蟲學實驗,學生做流感病毒的血凝實驗,老師展示講解常見致病真菌的菌落特征標本、常見寄生蟲卵標本,最后學生參觀學校寄生蟲標本館觀察人體常見寄生蟲大型標本。通過實驗教學內容改革,讓學生在比較有限的時間里掌握病原生物學基本實驗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并加深了其對于理論課內容的理解,特別是培養了學生無菌操作意識、藥敏反應常識和處理最常見的病原菌感染的能力。

三、知識點精簡后的教學安排

中醫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課時縮減、知識點精簡后,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生要完成本門課程免疫學基礎、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三大部分內容的學習,老師只能講解課程中的最基礎和最重要的內容,學生自學其余內容,這樣安排、使護理專業學生既可以了解本門課程基本知識構架,又可以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又給予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自,使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護理專業特點進行針對性和選擇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習思路。并且從大學階段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素質的角度講,對這門課程中不常見的微生物、寄生蟲等內容,只有精簡和留給學生自學以后,才能在時間、精力和資源上保證其他專業課程以及與護理學特點有關的心理、人文等知識的學習[4],最終使培養出來的中醫護理專業學生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盧芳國,伍參榮,陳 燕,等.中醫院校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教學現狀與改革思路[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08).

[2]李 珊,盧芳國.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和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改革嘗試[J].中醫藥導報,2009(04).

[3]謝國武.護理專業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嘗試[J].衛生職業教育,2007(05).

[4]黃愛麗.高職護理《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的設置現狀與改革[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