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核心素養范文
時間:2023-12-27 17:44: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義務教育課程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15年3月30日,浙江省教育廳了《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在體現義務教育基礎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礎上,強化選擇性教育思想,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加強課程建設,創新教學方法,改進教育評價,積極推進差異化、個性化教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這一輪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對我區而言,是在高中課程改革、義務教育階段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展開的,這既是區域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學校品牌特色發展的需要,更是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全面素養發展的需要。扎實開展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有利于落實我區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區的目標,有利于改變育人模式,有利于改革課堂教學,建設“生動課堂、快樂課程、品質教育”。
要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工作,必須充分認識、準確把握、扎實實踐《指導意見》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
一、我們的思考:堅守與突破
《指導意見》的重點,也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亮點,是首次把義務教育課程分成兩大類: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指國家和地方課程標準規定的統一學習內容;拓展性課程指學校提供給學生自主選擇的學習內容。這是按照課程功能進行分類,以前我們習慣按照課程管理權進行分類,把課程分為三級: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兩類課程的關系可以用下圖表示:
功能
管理權 基礎性課程 拓展性課程
國家課程 大部分 小部分
地方課程 一部分 一部分
校本課程 小部分 大部分
《指導意見》要求:“開齊開好兩類課程。各地和學校要按規定開齊開好基礎性課程,確保每一位學生具備適應社會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積極探索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和共享機制,體現地域和學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課程的興趣性、活動性、層次性和選擇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認真研讀《指導意見》,結合我區課程實施現狀,我們認為,開展小學課程改革要堅守,更要突破。
(一)堅守:規范化實施基礎性課程
1.堅守常規底線。規范實施基礎性課程就是要以《浙江省義務教育教學管理指南》《鄞州區中小學教學常規》為學校教育教學準則,開齊、開足、開好規定的基礎性課程,加強教學常規管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這是課程改革、教學改革的基礎和前提,必須堅守。
2.堅守課程底線。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要強化兩個領域:一是強化德育課程。樹立“大德育”理念,進一步梳理每個學段的德育目標,把少先隊課、團課、各類專題教育與德育課有機結合起來,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教育。二是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僅綜合實踐活動內部的四大塊內容可以整合,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也可以整合實施,三者的課時由學校根據實際統一安排,集中和分散相結合。尤其必須保障學生參加“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時間,課程計劃內小學三、四年級每學年不少于5天,小學五、六年級和初中每學年不少于10天。
3.堅守課時底線。本次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既做“加法”也做“減法”,給學校更多課時安排自,今后不同的學校可以有自己特色的課程安排表。我們對課時安排設立兩條底線:第一,不得增加、不減少周總課時、周教學總時間和學段總課時;第二,不得“挪用”音體美、品德、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在此前提下,學校可在國家規定的課時比例范圍內,自主安排其他課程的課時,增加拓展性課程的課時。
(二)突破:個性化實施拓展性課程
個性化實施拓展性課程是落實《指導意見》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指導意見》要求學校盡可能開發多種類型的拓展性課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科目和活動,了解自己的興趣點,找到自己的長處,為將來選擇合適的學校和進入高中后的選課學習打基礎。
那么,怎樣實施個性化拓展性課程呢?我們應該在差異教育理論框架下,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強調課程整合,統籌實施各門各類課程。具體實施中要做到以下兩點。
1.強調整合
(1)三級課程整合。要梳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內容重復、相通的部分,進行有效的整合教學。
(2)跨學科教學整合。要加強各類學科課程之間的聯系和整合,減少教學內容的重復,讓學生在相同時間掌握更多內容。
(3)學科教學內部整合。學科教學不要面面俱到,建議采用主題教學、板塊教學等策略,以騰出更多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2.統籌實施
(1)統籌學校課程實施。要統籌各學段、各學科的課程改革實施工作。
(2)統籌設置課程表、統籌安排課時。要統籌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六個年級、初中三個年級)的課程安排;要統籌安排每一個學期的課時安排。
(3)統籌拓展性課程開發與開設。要統籌開展體藝特長類、綜合活動類、知識拓展類的課程開發與開設,不能隨意開設。
(4)統籌教師的配置,培養全科教師。在師范教育沒有全面跟上課程改革的現狀下,根據教師特長安排課程、課務,在區域、學校內部培養全科教師是當前解決問題的主要辦法。
二、我們的行動:頂層設計,分步實施
(一)探索德育課程橫向整合
當前學校德育教育的問題主要是“顯德育”太多、“反德育”太多。需要我們對學校德育進行系統梳理、整合。
《指導意見》指出:“強化德育課程。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和學習、生活習慣。把少先隊課、團課、各類專題教育與德育課有機結合起來,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教育。把德育目標滲透于各門學科教學,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做到這些要求,就能體現德育工作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特點和原則。
我們可以探索側重“德育”的整合課,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不能唯教材、唯課堂,要把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與少先隊課、行為規范達標活動、地方課程(特別是我區《弘德敬廉》課程)、校本課程中的德育內容有機結合起來,特別要整合各種主題教育活動,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國防教育、環境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健康教育等,按照主題重組、整合,以主題單元的形式對多學科進行梳理后實施教學。
(二)推動綜合活動縱向整合
提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兩種極端的看法。有人認為,這是最前沿,最有活力,最指向核心素養,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也有人認為,這是最游戲化,最娛樂化,最空泛,最低效的課程。究其原因,是因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沒有教材、沒有師資,也沒有平時的扎實實施,有的只是應付、應景的課堂教學!
《指導意見》要求:“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積極探索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實施的有效途徑,建立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機制,確保課程計劃內三、四年級每學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級每學年不少于10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時間。把各學科課程的社會實踐要求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整合,以主題模塊的形式,組織多種多樣的科普活動、拓展訓練和公益性勞動,努力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集體觀念、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
根據《指導意見》要求,我們可以構建側重“實踐”、側重“研究”的綜合實踐課程。
(1)把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省市地方課程《人 自然 社會》《我看寧波》、校本課程活動內容等,以主題模塊的形式加以整合,進行校本化的教學實施。如: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學校不安全行為調查主題;校園民謠的利與弊主題;視力與生活習慣關系主題;等等。程序為:選定主題、分組研究、成果展示。
(2)結合周邊地方資源、家長資源,借助社會實踐學習基地,多學科多崗位協同,實施研究性學習、實踐。如:生存學習一周;國防學習一周;農事學習一周;勞動技術學習一周;等等。
(3)安排課程表時可以單獨安排。適度集中,3~5天集中有效使用,可以利用每個學期期中或期末的一周左右時間開展全校性的綜合實踐活動,保證小學三、四年級每學年不少于5天,小學五、六年級和初中每學年不少于10天。
(三)探索社團活動課程化整合
在義務教育階段,社團活動課程主要是指體藝特長類課程。
要以學生發展為社團活動課程的宗旨,以興趣愛好和特長發展為社團活動課程的兩翼,推進社團招生制度、活動制度、考核制度建設。安排課程表時可以適度集中,2~3節聯排,采取長短課的形式。同時要做好以下三項工作,以滿足學生選擇性學習和個性發展。
(1)規范社團活動,積極開發校本課程。
(2)處理好興趣和特長的普及、提高的關系。
(3)嘗試開展分類、分項的跨年段走班。
(四)嘗試始業畢業教育課程整合
可以確定每年9月份為小學一年級“幼小銜接月”,研制幼小銜接小課程,打破學科界限,適當放慢教學進度,從課程安排、作息時間、教學方法等方面,著重培養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心理。
相應的,六年級可以嘗試開發、實踐“小初銜接月”“畢業季”等小課程;初中一年級可以嘗試開發、實踐“初小銜接周”等小課程;初中三年級可以嘗試開發、實踐“初高銜接月”“畢業季”等小課程。
(五)研究基礎學科核心素養。
這是從學科核心思想、學科關鍵問題、學科核心素養等角度出發,對基礎學科體系中的知識、能力進行系統的梳理,然后進行必要的歸并、精簡、整理、補充、加工、調整等。建議基礎性課程的教學要指向核心學習內容,以模塊學習等方式實施,教學刪繁就簡,指向學生基礎課程中的核心素養。
(六)探索課程評價方式的創新。
(1)基礎性課程評價:可以采用筆試、成績報告單與描述性評價,階段性評價,免試評價,模塊游考評價等方式。
篇2
關鍵詞:語文素養 內涵 意義 途徑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九年義務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部分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兩個課標都如此的強調語文素養,可見語文素養在整個語文課程與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語文素養的含義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語文素養作了這樣的界定:“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陶冶,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這段文字所包含的語文素養的基本要素有:語言積累、語感、思維、語文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語文能力、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這些基本要素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識與能力
語文素養是以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知識的內涵很廣: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古代文學史及作家作品、現當代文學史及作家作品等等,內容博大而寬廣。語文能力包括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與口語交際能力。識字與寫字能力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寫得一手漂亮的好字不僅終身受益,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情趣養成的過程;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的有力措施;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語文素養的綜合表現。口語交際能力則是現代公民的必備素質。
2、過程與方法
過程與方法是連接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重要環節,語文實踐的過程與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是獲取知識、全面提升能力的保障。語文素養的培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通過長久的學習和積累形成的知識沉淀,而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學生不斷語文學習的根本。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表明了新課標由以學科為本向以學生為本的轉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一個由淺入深、從低級向高級的連續體,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是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
總而言之,知識與能力是培養語文素養的基礎,過程與方法是培養語文素養的動態過程,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語文素養的最終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語文素養會被賦予新的內涵,語文園地也會更有活力。
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意義
曹宗祺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中指出:“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由此可見,“語文素養”是整個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概念,是整個課標的“文眼”,在語文課改實驗中有重要的意義。同時,“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對整個教育改革,乃至整個時代的發展都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三、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與方法
(一)擴大閱讀面,提高寫作量
從功利上講,閱讀與寫作在中、高考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故將閱讀與寫作作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的重頭戲是無可厚非的。從長遠來看,閱讀有利于學生性情的涵養、知識面的延拓、人生閱歷的豐富、審美能力與審美情趣的提升。寫作對學生思維的訓練,有邏輯的表達,想象力的培養都是有好處的。北大語文教研所所長溫儒敏教授曾說:讀書養性,寫作練腦。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與寫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語文學習絕不應只拘泥于書本,學生應該在學好語文課本的前提下,大量閱讀經典,還要有讀完整本書的習慣。如高中在學習沈從文的《邊城》時,大多數教材都只是節選了其中的一個部分,這時教師就應鼓勵乃至要求學生將《邊城》讀完,進一步親近這位差一點就獲得諾貝爾獎的沈先生是如何用手中的筆構建那座“人性的希臘小廟”的。教師還可以將沈從文其他至純至美的作品,如《三三》、《長河》推薦給學生閱讀,并以此為基礎,讓學生寫讀后感,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得到了有效的涵養。
(二)在大量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從語文課程的實施來看,語文課程重在實踐,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踐行”語文、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場所。特別是在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學習”這一板塊就可以進行充分的實踐,如賈紅老師在進行“關于生命誠可貴的綜合性學習”時,把高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與地壇》、《花未眠》三篇課文整合對生命的思考,體認生命的價值,并要求學生:(1)組織模仿電視“實話實說”節目――“輪椅上的夢”,與史鐵生、張海迪對話;(2)小品表演:海子、川端康成、史鐵生三人相遇,共同探討生命的話題;(3)編輯集子:《走進屈原》等;(4)寫出了這樣一些散文,如《海子,你本應該更好的生活》、《川端康成先生,諾貝爾獎難道沒使你更快樂嗎?》等。這樣的實踐活動,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結合起來,不但提升了學生的素養,而且加強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篇3
各區、市、縣教育局,市直各高中階段學校,師大附中、貴大附中、省實驗中學: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基二〔2016〕4號)、《貴州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黔教基發〔2017〕214號)精神,根據省教育廳關于在貴陽市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試點工作的相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按照“育人為本、全面發展、普職并重、公平公正、科學規范、因地制宜”的思路,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回應人民群眾對“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需求;充分發揮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引導義務教育學校端正育人目標、規范辦學行為;進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公開”的“陽光招生”運行和監督機制,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二、改革目標
全面落實《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貴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和升學考試“兩考合一”的基礎上,建立起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的普通高中招生多元錄取模式。
三、改革原則
(一)堅持學生全面發展原則。圍繞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目標,更加注重學生發展的全面性和過程性,按照“綜合考核、客觀評價”的原則,對學生初中三年的綜合表現進行更加科學、全面的評價。
(二)堅持正確激勵導向原則。充分發揮考試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加強對評價機制的改革,著力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引導社會、學校、教師和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和人才觀。
(三)堅持學段有機銜接原則。立足學生的階段發展與長遠發展,堅持初高中階段教育有機銜接,引導學校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提升基礎教育質量。
(四)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進一步清理和規范加分項目,建立科學公正的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機制,加強考試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和監督力度,保障考試招生公平公正。
(五)堅持分步逐年推進原則。在現有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模式的基礎上,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思路,穩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的順利實施。
四、改革任務
(一)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實施素質教育,構建符合貴陽市教育實際情況的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模式,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二)按照國家和省的要求規范加分項目,取消所有競賽類加分和部分身份類加分。
(三)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七年級學生開始實施新的考試評價及普通高中學校考試招生錄取方案。
五、重點工作
(一)制定完善相關工作方案
根據教育部、省教育廳相關文件精神,制定下發貴陽市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意見,研制《貴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方案(試行)》《貴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體育考試實施辦法(試行)》《貴陽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試行)》《貴陽市初中畢業生技能測評實施辦法(試行)》《貴陽市初中畢業生畢業考評實施辦法》《貴陽市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實施方案(試行)》等系列文件。
(二)完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主要衡量學生達到國家規定學習要求的程度,考試成績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基本依據。繼續堅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和升學考試“兩考合一”;《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所設定的全部科目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每門課程,防止群體性偏科和加重學生負擔,確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質量。
1.考試科目。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道德與法治、體育與健康、生物、地理、信息技術、音樂、美術13科。綜合實踐活動其它內容(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內容。
2.成績呈現。采用分數、等級等形式呈現。
分數呈現科目及分值:語文150分、數學150分、英語120分(含聽說能力30分)、物理90分、化學60分、歷史60分、道德與法治70分、體育與健康50分,共750分。
等級呈現科目及比例:生物、地理、信息技術、音樂、美術和物理、化學、生物的實驗操作,按參加考試人數劃分等級,原則上設A、B、C、D四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所占比例依次為:A等級20%、B等級40%、C等級35%、D等級控制在5%左右。根據不同學科情況可以細分等級層次。
3.考試命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要兼顧畢業和升學考試的功能,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確定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內容,體現學科核心素養,增強考試內容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聯系。注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在真實情境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考察對有關學科教學實驗操作的能力。命題要多用開放式、探究性內容考查學生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內容,杜絕偏題、怪題,提高命題質量。
4.結果運用。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結果作為初中學生畢業和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主要依據。
(三)完善綜合素質評價
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狀況的觀察、記錄和分析,是培育學生良好品行,發展個性特長,有效落實素質教育,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引導學校、社會、家長樹立正確育人觀的重要手段。
1.綜合素質評價內容
貴陽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思想道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特長發展等六個方面。
2.綜合素質評價實施
市教育局負責制定《貴陽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試行)》;各區(市、縣)教育局負責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初中學校分年級制定評價細則和評價方法,并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實施。
3.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呈現
評價結果分為四等,用A、B、C、D表示,分別代表“優秀”“良好”“合格”“需努力”。評價結果在配額生錄取時以分數呈現。
4.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運用
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初中生畢業和普通高中統招生、配額生以及學校自主招生(含特長生)錄取的重要依據。
(四)改進招生錄取辦法
1.全市統籌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
進一步加大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工作統籌力度,對招生計劃、招生范圍、配額生分配、公民辦學校網上招錄進行全市統籌。
從2021年起,在云巖區、南明區、觀山湖區、花溪區、烏當區、白云區6個區推進普通高中招生有條件統籌,并根據實施情況逐步推進普通高中招生全市統籌。
落實普通高中階段教育的要求,按照普職招生規模大體相當的原則,根據學校辦學條件和規模核定招生計劃并嚴格執行。
繼續將公辦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優質高中招生計劃按不低于5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初中學校。調整現行配額生分配辦法,適當向薄弱初中、農村初中傾斜;從2022年起,普通高中招生調減選擇生源的初中學校配額生比例。調整配額生錄取辦法,將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配額生錄取的重要依據,綜合素質評價得分按20%計入總分參加校內或單元排位。
2.堅持陽光招生
繼續深化我市普通高中網上錄取改革,規范和完善網上招生錄取辦法,根據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擇優錄取。
3.規范自主招生行為
普通高中結合學校辦學特色,按不超過當年招生計劃的5%申報自主招生名額。學校應根據其辦學特色明確1-2項特色項目,招收具有學科特長、體藝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不得招收與學校辦學特色不符的特長生。
(五)規范中考加分項目和分值
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貴州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黔教基發〔2017〕214號)、《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規范我省中考加分工作有關問題的意見》(黔教基發〔2018〕44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從2019年起,普通高中招生取消所有競賽類加分和市本級確定的加分項目(市級優秀初中畢業生、國家二級運動員)。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縣兩級人民政府成立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領導小組,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成立工作專班,在市教育局的統籌組織下,各區(市、縣)教育局在職責范圍內負責轄區內相關工作的貫徹落實,有序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各項改革。
(二)深化教學改革
嚴格落實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按照《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開齊開足規定的各門課程。落實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不得隨意提高教學難度和加快教學進度,杜絕“非零起點”教學。加強初中學校校長和教師培訓,轉變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加強師資配備、設施設備等方面的條件保障,滿足教學需要。
(三)提升保障能力
市、縣兩級要加強考試機構、考務組織、招生錄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設。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題庫建設,開展試卷評估和分析,提升考試命題質量和水平。嚴格對試卷命題、印制、運送等環節的保密要求,確保試題試卷安全。探索以市智慧教育云平臺為基礎,建立市內統一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電子化管理平臺。各地要確保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所需經費。
(四)加強招生管理
全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實行“五個統一”:統一報名、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評卷、統一錄取。各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計劃由市教育局編制下達并根據當年招生情況適度調控,未經批準不得超計劃招生。各高中階段學校要嚴格規范招生行為,自覺遵守招生工作紀律,堅持陽光招生。完善考試招生信息公開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考試招生政策、招生計劃、錄取結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學校和社會的監督。完善違紀舉報和申訴受理機制,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對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和招生錄取各個環節的監督檢查,嚴肅查處各類違規違紀行為。
(五)提高服務水平
圍繞貴陽市建設公平共享創新型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加強特殊群體子女升學服務工作力度。落實教育精準扶貧相關工作要求,加大對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定向招生力度。結合貴陽市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簡化審核流程,完善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筑升學辦法。
篇4
關鍵詞:古代詩文;朗讀教學;體悟
【中圖分類號】I222
在璀璨的五千年文化長河中,詩是最瑰麗多彩的。人們常說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追本溯源,詩歌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一直和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情感世界息息相關。中國又是散文的國度,走進中國古代文學的世界里,就走進了一片神奇而美麗的領域。教育部頒布的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核心內容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還專門推薦了必背古代詩文,這無疑成為中學生提升語文綜合素養、熏陶其健康情趣、培養其美好品德的重要舉措。作為語文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朗讀詩文,讓學生從精粹的語言中,體悟真善美的真諦。
一、詩文朗讀須了解寫作背景。
詩文是作者在生活或情感過程中的一種宣泄或抒發,它用一定的格式或韻律,表達出作者的感悟。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異彩紛呈;豪放派、婉約派風格迥異;田園詩、邊塞詩等題材豐富;杜甫、蘇軾等詩(詞)人個性鮮明。古人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足見詩之魅力。在詩文教學中,有些教師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記憶,進行反復的背誦,學生往往對詩意理解膚淺或是根本不理解,為了使學生充分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我用較多的時間詳述寫作的背景,如曹操的《觀滄海》,我給學生交代了詩人在作此詩時,正是政治和軍事達到鼎盛的時期,曹操削平了北方的群雄,又打敗了烏桓和袁紹的殘部,只要集中優勢兵力直搗南方地區,天下便可一統于手。這首詩就是曹操打敗烏桓歸來途中登臨碣石山,面對廣闊的大海和波濤洶涌的海水,生發出熱烈豪放的感情而作。學生了解了這些內容后,一改往日對曹操奸雄形象的偏見,對詩人的雄心壯志產生了強烈的崇敬之情,朗讀時的感情更加充沛了。再如《水調歌頭》一詞,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七年未得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有了這些背景的鋪墊,在朗讀中,學生除了對詞人政治失意的同情,還對他們兄弟分離有了更深的感懷之情。以上這些背景的交代,看似環節繁瑣,卻在詩文朗讀教學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理解了詩人作詩的緣由,朗讀感情更加到位,詩意更加濃郁了。
二、詩文朗讀須不斷探索新法
往往在詩文朗讀教學中,教師僅強調多記多背,忽視了詩文本身的一些特點,如果善于發現,并運用合理的方法,便會使得教學異常輕松,學生領會自如。如:劉禹錫《陋室銘》一文,“銘”本事古代刻于器具和碑文上用于警戒自己活陳述自己功德的文字,后來逐漸發展演變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而用韻的文體基本上都能用歌曲的形式唱和出來。在朗讀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出了押韻的字名、靈、青、丁、經、形、亭,并且總結出這些字的韻母都是ing,這就為《陋室銘》的演唱埋下了伏筆,在讓學生聽過王菲演唱的《水調歌頭》、童麗演唱的《雨霖鈴》《釵頭鳳》、楊洪基演唱的《滿江紅》后,我配樂為學生演唱了一首《陋室銘》,曲調清幽舒緩,韻味十足,學生聽后充分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神奇與魅力,對于這篇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學習演唱,唱過幾遍后便能輕松記憶了。
三、詩文朗讀須多讀多練
篇5
一、從“知識本位”到“以學生發展為本”
人類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一詞便成為人們熟知的詞語。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不斷更新,“文盲”不再只是指沒文化、沒知識的人,而是指不繼續學習、不更新自己知識和技能的人。面對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的困境,物理就其與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和能源科學的聯系程度,應成為推進現代社會文明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物理課程必須服務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要求,才有益于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發展。
可是,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我國學校課程的價值取向比較單一。現行初中物理課程多重視知識的傳授,教學的重心是“知識點”,教學多是“圍點而教,圍點而學”,其強調的是知識的系統性、學科結構的完整性,基本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情感及發展需要。如《大綱》的教學內容按知識體系,從“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物理基本計算”、“物理實驗”三個方面列出知識點,在“教學要求”一欄,按照學生的認識水平及知識的重要程度分三個層次,由低到高有 “常識性介紹”“理解”和“掌握”,對物理實驗技能的教學要求分“練習”、“初步學會”兩個層次。這樣的教學要求重視了“雙基”的目標,但缺少對學生終身發展更為有利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方面的目標要求。這種只關注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學生個性的差異及發展的需要的課程結構對未來公民的素質的提高有很大的阻礙。因此,《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引導學生認識物理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物理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根據義務教育的任務及初中物理課程目標,義務教育階段開設的物理課程內容必須把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放在首位。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主要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標準》改變了傳統教學大綱中過于強調“知識本位”的現狀,從提高未來公民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度,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入手,由近及遠,由宏觀到微觀,形成了“科學探究”、“身邊的物理物質”、“構成物質的微粒”、“物質的物理變化”、“物理與社會發展”等5個內容主題。同時,每個一級主題由若干個二級主題構成,每個二級主題從“標準”、“活動探究建議”兩個維度對學習內容加以說明,既有“知識與技能”的目標要求,又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要求。
二、從“課程是知識”到“課程是經驗”
知識本位的課程觀,在我國目前仍然具有代表性和廣泛性,《大綱》所強調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物理課程的核心內容,也是“課程是知識”的觀念的具體表現。這種“知識課程”曾使我國基礎教育在知識方面處于世界前列,但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卻暴露了與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創造能力相脫離的弱點。例如:我國學生在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中連年取得佳績,卻至今無人獲得代表物理發展最高水平的諾貝爾獎。我國的眾多學生在面對與物理相關的生活、生產和社會問題時要么束手無策,要么只能紙上談兵,僅從學科角度考慮問題,與實踐嚴重脫離。這些暴露了“知識本位”的物理課程與實際的背離。《標準》以“經驗本位”的課程觀取代了“知識本位”。明確指出“注意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物理的重要性,了解物理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物理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有更多地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這些明確的提法凸現了新課程的經驗本位觀,與之相適應的新課程內容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聯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發展的現實中取材,增設“科學探究”這一主題內容,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理解學科的本質,初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三、從“接受性學習”到“主動性學習”
篇6
關鍵詞:義務教育;課程執行;現狀;對策
課程執行是指學校將國家頒布的課程計劃、課程實施方案以及課程實驗方案中規定的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課時安排、時間分配在學校具體落實的過程。2001年我國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根據課改精神,要求課程的設置既要堅持以社會為本的價值取向,也要彰顯以學生為本,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的價值取向,從而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但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受主客觀因素影響,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執行面臨一定的困境,極大地影響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均衡發展。筆者從課程執行的視角出發,分析了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執行的現狀,探討其原因所在,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執行的現狀分析
1.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執行的“門第”之見
義務教育階段開設的課程本沒有主科與副科課程之分,但學校、教師、家長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以小考、中考為指揮棒,功利性地把義務教育階段開設的課程分為主科課程和副科課程,對主科課程,學校重視,教師投入,家長關注,學生努力;對副科課程,學校輕視,教師敷衍,家長忽視,學生應付。上海曾在《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小學新課程方案和各科教育改革行動綱領(研究報告)》中,把課程整體分解為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探究性課程三大類,令人擔憂的是,重視主科課程也只是關注基礎性課程中與中考相關的科目,如工具性科目中的語文、數學、外語,自然科目中的物理、化學,與中考無關的基礎性課程如勞動技術等基本處于“閑置”狀態,擴展性課程和探究性課程更處于一種疲軟狀態。義務教育階段開設這些課程的目的恰恰是要注重學生特殊能力的發展和培養,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卻把這些課程視作副科課程,課程執行帶有明顯的“門第”之見。
2.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執行量的缺失
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執行量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課程開設的缺失,尤其是和升學無關的課程缺失比較大。以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研究型課程的開設為例,據資料表明,只有23.44%的學校完全執行了國家課程方案,沒有開過校本課程的學校達到29.69%,沒有開設過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學校達到43.75%;二是開設課程課時的缺失。根據課改精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雖開設了規定的所有課程,但課程課時能夠得到保證的依然是與升學有關的課程,如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工具性科目。在義務教育階段,周課時數占學科課程周總課時數的50.82%(五四學制)、50.42%(六三學制),與中考無關的課程課時卻經常缺失。以初中階段的音樂課為例,它是國家規定在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必須開設的基礎型課程之一,但只有在初中一、二年級時或多或少地能在課堂上聽到學生的歌聲,一到初三,音樂課就只停留在課程表里,課堂上歌聲蕩然無存,音樂課早被與中考有關的課程所占據,尤其是那些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探究型課程,要么是課表里雖有,但課堂上卻沒有;要么是課程表里和課堂上都沒有,課時缺失相當嚴重。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執行量的缺失,有礙于教育公平的實現,有礙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現,有礙于學生個性發展、全面發展,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
3.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執行質的缺失
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執行質的缺失主要強調的是課程教學質量的缺失。1996年,國際二十一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提出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要圍繞四個方面來組織,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與我國2001年啟動的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我國的課改也是要通過開設課程,陶冶學生的情操,儲備學生的學識,提高學生的能力。但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由于教育工作者教育價值觀的迷失,教育行為的偏離,導致開設課程的教學質量缺失,課改的目標難以實現。以美國中學教師給學生布置的歷史作業為例,通常教師會讓學生讀反映相關題材的小說,看歷史紀錄片。比如,教師講完“珍珠港事件”這段歷史后,教師先布置學生讀相關小說《廣島》,再安排學生看紀實片《珍珠港》,從多角度加深學生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還要去圖書館查資料,網上下載相關圖片,看紀錄片談感受,沒有捷徑可走。但國內的歷史課,只需要一盞燈,一本書,背到深夜12點,考試可能就會過關。歷史年代和史實固然要記住,但在美國,不動腦子不動手是很難完成作業的。筆者在此處援引美國中學的例子,絕不是崇洋,而是覺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開設的歷史課程,其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能和美國PK一下嗎?尤其是那些與應試教育無關的課程,其教學質量更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反思,因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是全方位的、各方面的。
二、制約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執行的主要因素
1.教育管理者缺乏教育使命感
使命感是人對一定社會時代、社會和國家賦予使命的一種感知和認同。據使命感的含義,可以把教育使命感理解為教育工作者對一定社會時代、社會和國家賦予教育使命的一種感知和認同。在當今時代,社會和國家賦予教育管理者的教育使命是:使受教育者獲得一定的學識、技能;具備相應的能力、修養,使他們真正擁有責任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47屆國際教育會上所言:“確保所有青年人有個性、公民意識和融入社會生活的能力。”但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育管理者恰恰缺少了這種教育使命感,不少管理者功利心厚重,在課程執行的實踐中,缺乏以開拓和創造未來為目標的教育使命感,更關注與小考、中考有關課程執行帶來的顯性效果,即追求高升學率,成為應試教育的推波助瀾者,忽略那些與升學無關的課程執行帶來的隱性效果,成為素質教育的阻礙者。
2.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專業理想的缺失
教師專業理想是指教師在對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所形成的關于教育本質、目的、價值和生活等的信念,它是教師專業化的核心和靈魂,是指導教師進行正確的教育教學活動的精神動力。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專業理想缺失主要體現為教育理念陳舊,它束縛著教師的教育價值觀、教育質量觀和教育發展觀的轉變,體現在課程執行方面,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缺少了一份責任擔當——育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忽略了尊重人的主體價值,忽略了全面發展的素質觀,忽略了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發展觀,把提升學生分數成為培養人的唯一焦點,正是這些不合理的教育理念,使得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執行狀況不盡如人意。通過這樣一個教育模式培養出的人才,能否具有社會競爭、國際競爭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不要忘記,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今天的中國是一個開放的中國,只有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促進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我們的國家才能在國際化的背景下,立足世界,興旺發達。
3.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不足
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是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形成的順利完成某項任務的能量和本領。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實踐中,教師專業能力缺失,主要表現為教師教育學科專業素養的不足和教師任教專業學科能力的不足。這與社會對教師職業專業化的理念還未真正達成共識密切相關,尤其對教師是否需擁有教育學科專業素養仍存在一定困惑,依然對“教育是一門科學”以及教育學科借助其他學科構建的有一定學術水平和學術地位的理論系統,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從理論到可實踐的原則——專業技術,仍持一定的懷疑態度,即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存在著嚴重的鴻溝。伴隨著教師認證資格條例及教師聘用制的實施,教師任教專業學科的能力基本具備,說其不足主要是與應試無關的課程存在教師兼課的情況,這些任課教師在入職后因忽略對其的專業培訓,阻礙了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造成任職教師要么只有任教的專業學科能力,要么只有任教的教育學科能力,造成義務教育階段結構性師資專業能力的缺失,嚴重影響了課程執行的力度。
三、提升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執行的主要對策
1.轉變教育理念,為國家的未來而管理
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執行缺位、不到位,與我國教育管理者缺乏現代教育理念,沉迷于與考試有關的課程執行帶來的顯性功利密切相關。世紀之交,全美教學與美國未來委員會曾發表過兩份報告書,即《什么最重要?為美國未來而教》《做什么最重要?投資于優質教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管理者,是否也應該認真思考什么最重要和做什么最重要這兩個事關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問題,就課程執行而言,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可歸結為一點,即為國家的未來而管理。只有如此的志向,才能淡泊名利,對課程執行不再有主次、厚薄之分,真正做到為國家、民族培養可塑之才去管理,為促進教育公平而管理。
2.提升教師專業化水準,為國家的未來而教
黨的十七大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先。”可見,教師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和核心要素,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高水平教師隊伍的建設依賴于教師專業化水準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課程執行的力度。義務教育階段,我國教師專業化水準亟待提升,尤其要建立專業信念,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只有提升課程執行的力度,才能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才能真正做到:我們的教育是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著力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真正做到為國家的未來而教。
3.倡導素質教育,為國家的未來而學
2010年國務院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和改革綱要》,該綱要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再度重申在教育人、培養人方面的重要性,如何真正促進素質教育的落實,在強調學生個性的同時,引導學生為國家的未來而學,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就課程執行而言,必須摒棄課程的門第之見,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完善評價機制。只有如此,方能把占據學校教育主陣地的應試教育逐出戰場,還素質教育以廬山真面目。讓我們的學子成人、成才、成事,為國家的未來而學。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一文中這樣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與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義務教育階段是學校教育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的基礎階段,學校教育對學生的身心成長起著主導作用,課程教學是其主要途徑之一,如何實現梁啟超先生的夢想,有待于全社會關注義務教育,有待于教育管理者加大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執行的力度。
參考文獻:
[1]劉松林,謝利民.關于課程執行的調查:基于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03.
[2]劉松林,謝利民.影響課程執行的因素探析[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0,3(9):18.
[3]鄭秀英,周志剛.我國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研究現狀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2).
作者簡介:
劉永萍,生于1967年,女,山西人,山西省晉中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教師,研究生學歷,講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研究。
篇7
關鍵詞: 拓展課程 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 比較
引言
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以下稱“指導意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要努力完善課程改革結構。義務教育課程分為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基礎性課程指國家和地方課程標準規定的統一學習內容;拓展性課程指學校提供給學生自主選擇的W習內容。“指導意見”同時指出,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要分類建設拓展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可分為知識拓展、體藝特長、實踐活動三類。“指導意見”一出,各學校著手拓展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尤其是試點學校,已經嘗試拓展課程的實踐。與此同時,關于拓展課程的思考不斷出現。各學校原先就有許多個性化課程,比如四點鐘學校課程、社團課和興趣課等,名稱上略有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對基礎性課程的一種拓展和延伸。現在又提出“拓展課程”,那么拓展課程和這些個性課程之間是否存在交叉重復?拓展課程相較于原先的個性化課程,又有哪些個性化的內容呢?筆者所在的學校為學生開設豐富的拓展課程,通過學生自主選課、分三個學段走班制的形式加以落實。同時,四點鐘社團課是存在的,其最大的區別在于,拓展課程要求全體學生參加,而四點鐘社團課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愿自主報名,并不要求全體學生參與。其次,拓展課程是體現在課表上的其中“一課”,并不占用正常教學以外的時間,而四點鐘社團并不是課表上的“一課”,而且根據課程需要可能會占用正常教學以外的時間。在拓展課程與這些個性化課程的比較中,似乎能看出拓展課程的一些端倪,但筆者想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一探究竟:拓展課程和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之間存在怎樣的交集,彼此又有哪些個性化的“領地”?
一、拓展課程與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差異
(一)性質
拓展課程是課程領域的概念,具備課程的一般要素: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從性質看,拓展課程和語、數、英等基礎課程一樣,具有“課程”的地位,具有課時的硬性要求。
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是囊括在語文課程體系中的個性化學習形式,要求學生以實踐活動的形式,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語文專題學習,是對語文學習的有效補充,也是語文學習的內容之一,并不是單列的課程。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我的讀書故事”,教材中設置了與之配套的綜合性學習,即圍繞“讀書”開展實踐活動。
(二)內容
拓展課程的內容設定是豐富多彩的,包括知識拓展、體藝特長和實踐活動等方方面面。筆者所在的學校就為五六年級學生開設了“藝術類”、“生活類”和“素養類”三大類別的課程,又細分為“音樂陶冶”、“實踐生活課程”和“語言表達課程”等九個子項目課程。
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則是語文教材中的內容之一,所開展的活動都緊緊圍繞“語文”。
二、拓展課程和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共通
拓展課程對于基礎課程而言具有個性化特征,但從它涉及的內容看,帶有“全面”的烙印。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對于整個語文學習過程來說,有其個性化的開展方式,但它服務于語文學習,不具備拓展課程的“全面”。以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讀書故事”為例,筆者曾讓本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性學習。分成小組后,小組長組織完成綜合性學習計劃表,包括活動主題、活動時間、組員及分工以成果展示形式等幾項內容。在計劃表審核通過后,小組開展活動,最后以手抄報、PPT等形式展示匯報活動成果,整個活動時間約兩周。本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圖書分類”、“名人讀書故事”和“名言警句大搜查”等主題活動,從最后的成果匯報看,收獲是喜人的。有幾個小組還充分利用家庭資源,比如請擅長多媒體制作的舅舅幫忙制作課件。經過這次綜合性學習,學生對“讀書”這一主題的認識更多元、更立體,對“讀書”的認識也更深刻。但這僅僅是對語文學習的一種補充,并不是獨立課程的范疇。筆者認為,“讀書”是個廣博而深遠的話題,能否將它延伸開去,上升到課程的地位?這樣就可以在課表上單列一節“讀書”的拓展課程,讓年級組全體學生參與這門課程。筆者結合學生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情況,從語文學習的角度全面考量,曾嘗試簡單編寫“讀書”這一拓展課程的大綱,呈現如下:
也就是說,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和拓展課程之間存在共通,那么兩者之間存在哪些共通性呢?
首先,內容上存在共通性。上文已提及,拓展課程的內容覆蓋面比較廣,其中就包括語文學習相關的內容。這一點說明,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可以開發成相應的拓展課程的。的確,兩者在內容上是存在交集的,比如拓展課程中“語言表達課程”就是力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通過朗誦、辯論等形式開展。
其次,課堂組織形式上存在共通性。拓展課程的課堂組織形式一般采用班級授課的形式,上課地點以教室為主,同時根據課程需要,可以適當向課堂以外延伸。比如家政類課堂可以組織學生大型食堂參觀并實踐體驗;語言表達課程可以組織學生觀摩大學生現場辯論賽;而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課堂組織形式同樣也可以課堂內外相結合。因此,從這一點來說,將語文綜合性實踐的內容開發成相應的拓展課程是存在可操作性的。
再次,學習成效的評價上存在共通性。拓展課程是有別于基礎課程的個性化課程,因此它的評價方式是個性化的,呈現多元化方式,一定程度上改變基礎課程以“考試”為主角的單一化評價方式。同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方式并不囿于單一模式。因此,從學習評價的角度看,兩者之間的渠道是暢通的。
最后,學習主體上存在共通性。拓展課程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學習主體都是學生,這一點“共通性”是最核心的。拓展課程設置不同的課程內容,不同子項目課程所涉及的學生是不一樣的,但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子項目課程可以學習。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是在相同的大主題下,分小組分子項目主題開展活動。也就是說,不同子項目所涉及的學生不一定相同,但原則上年級組每一位學生都在參與相同大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簡單說來,由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開發而成的拓展課程,就是拓展課程大體系下的一個子項目課程。
既然兩者之間存在共通性,語文教師就應該著眼于語文教材,積極將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幽諶菘發成拓展課程。筆者整理了第三學段四冊教材中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內容,以更清晰地呈現,語文教材中就有豐富的拓展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就是語文綜合性實踐的內容。以表格形式呈現如下:
這些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內容可以單獨開發成拓展課程,也可以開發整合性拓展課程。比如《遨游漢字王國》、《輕叩詩歌的大門》、《感受讀書的快樂》和《感受精妙語言的魅力》這四個內容存在共同內容,它們的核心都是“語言文字”,因此存在整合開發的可能。
筆者認為,要將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內容開發成規范的拓展課程,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全面檢索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相關內容。有豐富的資料才能為課程的開發提供完整的背景,規范的課程背后一定有豐厚的背景資料,這是課程的隱性內容。
其次,理清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學習體系。一般的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主題活動,各小組是平行展開活動的,并不呈現梯級螺旋上升的體系,也就是說,不同小組之間不存在前后的承接性,只有內容的相關性。如果要開發成拓展課程,就必須清晰地理出相關內容的層級體系,按學習內容的前后連貫性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科學地設置相應的學習內容,最后要確定相應的課程目標、課程評價方式等課程范疇的內容。待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內容真正開發成拓展課程后,就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推廣和學習,至少同年級組學生是可以共同學習這一課程的。既然是個性化的拓展課程,就要在實踐中總結改進,以更趨完善。
三、開發“語文”樣本拓展課程的策略
上文從“差異”和“共通”兩個方面比較了拓展課程和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說明了兩者存在互通的渠道。那么,一線語文教師該如何開發“語文”樣本的拓展課程呢?
首先,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廣博的知識。廣博的知識能提高老師對課程內容的敏感度。知識廣博的老師面對教材上的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會有敏感的課程意識。相反,知識狹隘的老師,在面對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內容時,是漠然的。
其次,要有相關的課程理論儲備。語文教師不能僅僅是課堂的實踐者,還應該是理論學習者,甚至是理論的提出者。落實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內容,只需要操作層面的知識即可,如果要將它開發成拓展課程,就要有相應的課程理論知識作為支撐。萬丈高樓平地起,準確的理論支撐就是拓展課程這座高樓大廈的堅實地基。
最后,要有服務于學生的滿腔熱情。其實,許多一線語文教師不缺想法,缺的是實踐的勇氣。“勇氣”從何而來?筆者認為,服務于學生的滿腔熱情是這一“勇氣”的不竭源頭。如果老師只安于教好一冊教材,耕耘好一班學生的自留地,那么他的學生的所得就僅限于教材,不能獲得豐厚的知識底蘊。
結語
拓展課程個性獨立,它有著華美的服飾,但我們切忌被它的外表迷惑。語文教師要有課程意識,有滿腹的學識,更要有一腔的熱情,沉下來心,從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中瞄出點端倪,做出點事情,為“語文”樣本的拓展課程獻出綿薄之力。而這一切,真正的受益者是學生。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浙教基〔2015〕36號.
[2]語文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篇8
修訂工作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2001年頒布以來,對于全國的初中化學課程建設、教材研發、課堂教學、考試評價以及教師的專業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北京師范大學化學教育研究所在2010年8月對山東省17個地市的6411名初中化學教師進行了網絡調查,結果顯示,92.63%的老師認為“與舊課程相比,自己更愿意教授新課程”;87.51%的教師認為喜歡學習化學的學生多了。關于教科書(被調查者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或山東教育出版社的教科書),96.41%的教師認為教科書編寫結構非常合理、合理或基本合理;95.22%的教師認為教科書中的探究活動符合或總體符合學生的發展過程;93.21%的教師認為教科書中活動性、開放性習題設置合理或基本合理,教師可以選擇使用;98.19%的教師認為教材的欄目設計合理或基本合理。在課堂教學上,與實施新課程之前相比,99.45%的教師認為現在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的發言、解釋、質疑的機會,97.42%的教師認為化學課堂中學生進行實驗活動的機會多了,97.73%的教師認為化學課堂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機會多了,98.54%的教師認為化學課堂中教師更重視討論生活、生產中的化學問題,98.97%的教師認為教學中重視化學問題解決的過程與方法的教師多了,93.12%的教師認為對學生采用多元評價的教師多了。此外,48.46%的教師平均每周開展一次探究活動,33.64%的教師平均每月至少開展一次探究活動,11.31%教師平均每個學期開展3—4次探究活動。同時,調查也反映出了化學新課程實施的一些問題,例如,59.45%的教師認為教科書多數章節中的習題數量偏少;10.49%的教師認為教科書中的習題時難時易,缺少篩選,與教科書內容不一致;6.09%的教師認為教材有活動性、開放性習題,但不太符合教學需求,教師只是偶爾使用,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調查結果雖然只是來自于山東一個省,但是由于山東省在全國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加上調查對象覆蓋了該省17個地市的6千多名教師,所以結果還是具有一定的可參考性的。同時,我們也做了一些文獻研究,通過分析2001到2010年發表的1259篇初中化學教學方面的學術論文,發現新課程改革以來,關于初中化學核心知識的教學實施與研究、實驗教學及探究教學的實施與研究、教學情景設置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實施與研究、教學實效性的研究、教學新技術新理論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比較活躍,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學建議在課堂教學及其研究中得到積極反映。
總而言之,《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于2001年頒布以來,對于全國的初中化學課程建設、教材研發、課堂教學、考試評價以及教師的專業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可以說取得非常顯著的成就。課程標準內容標準所設定的五大內容主題、19個二級內容主題,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化學科學素養所提供的具體載體和明確的學習標準,得到了從學科專家到廣大一線教師的高度認可。與此同時,在義務教育化學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初中化學課程基本是在9年級,也就是初中三年級開設,教學受到中考的嚴重影響,一年課程往往被壓縮為半年,由于應試教學和大題量訓練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重的問題依然突出。二是由于觀念問題、課時緊張、實驗員缺少、硬件條件差等多種原因,實驗和探究更多地停留在課標、教材和考試題上,學生分組實驗沒有得到基本保障。三是常規課的課堂教學方式依然比較單一,教學實效性問題依然存在。
《江蘇教育研究》:化學課程標準修訂工作是什么時候開始啟動的?修訂工作是怎樣推進的?
修訂工作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修訂工作組2007年就成立了。從那時候開始,經過長達一年多時間的調查分析和多次集中討論與修改,修訂組全體成員認真學習中央及教育部頒發的相關文件,本著對國家基礎教育和下一代負責的精神,聽取多方意見,逐條分析來自各地和各方面的修訂意見;制定修訂工作的計劃,反復研究修訂的方案,明確了修訂的原則,確定擬修訂的具體內容;執筆完成修訂后的初稿。2008年3月到4月,在前后修訂6稿和集體審讀的基礎上,形成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修訂討論稿》。2008年4月到11月,修訂組對《修訂討論稿》文本進行了多次細致的審讀和修改。2010年1月到12月,修訂組結合《規劃綱要》的精神和教育部提出的修改要求,對標準《修訂討論稿》進行了全面、仔細的審讀,不僅對標準文本做了文字加工,而且重新撰寫了“課程實施建議”部分的主要內容,形成了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的《征求意見稿》。2011年1月到2月,結合各地的修訂建議,修訂組對征求意見稿內容逐條進行審核和文字修改,最后形成《修訂送審稿》。2011年12月,修訂稿正式。
在修訂的過程中,2007年,教育部向29個省和42個國家實驗區1742名教師下發了調查問卷,征詢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存在的具體問題和修訂建議,調查對象涉及實驗區不同類型學校的化學骨干教師和教研員。2010年,教育部又一次下發問卷,征求對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對象涉及12個省、7個大學課程中心和若干市縣實驗區及出版社。同時,修訂組成員來自高師院校、教研機構和重點中學,他們各自利用本地初中化學教師培訓、教材培訓和教研活動等時機進行座談征詢或半開放性訪談10余次,收集到大量的資料。這些調查收集的意見和建議,成為修訂化學課程標準的重要依據。
《江蘇教育研究》:這次化學課程標準遵循的主要原則和思路是什么?
篇9
宜昌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方案
一、考試性質
宜昌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終結性考試,是初中畢業和高一級學校招生合二為一考試。它具有以水平(畢業)考試為主、兼備選拔(升學)考試的性質。
二、考試方式
1.語文、數學、英語:實行紙筆閉卷和分卷考試。物理和化學、道德與法治和歷史、地理和生物實行紙筆閉卷和合卷考試,分別計分。
2.英語聽力口語:與筆試分開考試,采用人機對話的方式,實行電腦評分。考試分為“回答問題”、“聽后選擇”、“聽后記錄并轉述”以及“模仿朗讀”四個項目。
3.體育與健康:采取過程管理評價與目標效果測試相結合的方法,即七、八、九年級平時考核和中考統一考試兩部分綜合評定。平時考核由學習態度和體育課學業水平成績兩部分組成;統一考試分為中長跑測試、力量測試和技能項目測試。
4.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與筆試分開進行,采取現場操作方式單獨組織考試。其中物理和化學采用合卷,分別評分。考生現場抽簽確定考題,成績當場評定,合格即得滿分。
5.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標準化考試,采用五科合卷機考的方式,實行電腦分別評分,成績當場呈現。主要考核學生初中階段“應知應會”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素養。
三、考試計分
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體育與健康以原始分數呈現,各科總分值分別為:語文120分;數學120分;英語120分,實行筆試(80分)與聽力口語(40分)分開測試;物理80分,實行筆試(70分)與實驗操作(10分)分開測試;化學50分,實行筆試(45分)與實驗操作(5分)分開測試;體育與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級平時考核成績各計5分,中考統一考試成績計35分)。
生物、地理、道德與法治、歷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級呈現,各科卷面總分值均為100分(其中生物筆試90分與實驗操作10分),按80分及以上、70—79分、60—69分、59分及以下分為A、B、C、D四個等級呈現。其中生物、地理、道德與法治、歷史分別對應30分、25分、20分、10分,計入總分。
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三門科目考查,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四、考試時限
語文150分鐘。數學和英語各120分鐘,其中英語筆試90分鐘,聽力口語30分鐘。物理和化學(合卷)筆試共150分鐘,理化實驗操作(合卷)30分鐘。道德與法治和歷史(合卷)共90分鐘。地理和生物(合卷)共90分鐘,生物實驗操作20分鐘。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合計100分鐘。
五、考試時間
注:1、體育與健康科目平時考核時間安排在七、八年級下學期和九年級上學期。
2、2019年八年級地理和生物科目考試時間安排在6月22日下午。
六、考試組織
1.考試命題
宜昌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由宜昌市教育局組織統一命題。命審題工作實行集中封閉式管理。
2.考試范圍
考試范圍嚴格按照各學科《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確定的課程內容,同時參考現行學科使用版本教材。學業水平考試注重考查學生九年義務教育的積累,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增強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聯系,注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重視發揮考試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試內容中融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育和勞動教育等內容的考查。
3.考務工作
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和生物等筆試學科考試和聽力口語考試,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試辦公室統一組織,各縣(市、區)教育局實施。
體育與健康測試,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考試,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機考學科考試,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試辦公室制定統一的考試辦法,各縣(市、區)教育局組織實施,各學校家長委員會選派代表全程參與監督實施。
七、考試成績運用
1.在用于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時,參加全部學科學業水平考試并取得成績,與完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一并作為取得初中畢業證書的依據。
篇10
關鍵詞:文本價值;語文素養;語感
一節閱讀教學課之前,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即使教師教學再精彩,學生的所得也極有限。那么,如何對文本這些價值進行合理的教學選擇呢?
一、“語言積累”價值――豐富學生的積累
“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形成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和基本方法之一就是積累。荀子在《勸學篇》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古語有云:“積學以儲寶,厚積以薄發”,說的都是這個道理。離開了積累,寫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語文學習的高樓大廈就難以穩固,學生的語文素養就無法形成。
我們教材中的絕大多數課文,或有優美的詞句,或有精彩的段落,或有引人深思的格言警句。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讀、背、用等多種形式,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去積累、內化課文中有“積累價值”的文本語言。
二、“話語形式”價值――教會學生表達
這里的“話語形式”價值,主要指文本在表情達意方面表達形式的學習價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于永正老師也說:“(課文)品了還不夠,不僅要‘賞’,還要去‘仿’,去消化、吸收、外用,練表達,藝文兼得。”語文教育專家王尚文更是強調:“語文教學要守住話語形式這一門檻,語文教學首先是同時也主要是理解文本為什么運用這樣的文字,而不用那樣的文字表情達意的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有許多老師認為只要把感悟情感作為感悟的全部――把感悟到的送進朗讀里,就大功告成了。其實“這只是半程閱讀,全程閱讀不能到此為止,還有一個方面――引導學生關注表達情感的語言形式,去品讀、咀嚼、欣賞課文中那陌生化的語言表達形式。”因此,在鉆研教材的時候,我們應該特別留意那些形式獨特、與眾不同的語言現象。教學時,要認真引導學生去仔細揣摩、體會、仿習、遷移。
三、“語感培養”價值――培養學生語感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知和迅速領悟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整體的把握,語感包括語像感、語意感、語音感等,語感能力是左右人言語活動質量的核心因素。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要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抓住課文中的一些生動傳神的詞句,引導學生細細把玩、品味,培養學生的語感。
四、“情感熏陶”價值――陶冶學生情操
語文教學重視情感熏陶,這是由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質決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多處作出闡述: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些都告訴我們,語文教學必須注重情感滲透,必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熏陶”價值,這樣才能彰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文章反映的思想內容:酃、親孝、堅毅、仁愛等,才有可能對學生產生終身影響。
五、“引向生活”價值――將學生引向課外
語文教學要回歸生活。事實上,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都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生活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又是學生學習的源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他一周把學生往野外帶兩次,帶他們到“詞的源泉”去旅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的學校”“快樂的學校”。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直倡導并踐行“生活教育”,他說:“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挖掘文本的“引向生活”價值,將學生引向課外,引向社會這所學校,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我們在研讀文本時,要依據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編者意圖和學生實際等,對文本的核心價值進行教學選擇。然后,再確定明確、集中、具體的教學目標,目標不宜多,一兩個就可以。因為只有目標不多,教學環節才不會繁瑣,目標達成度才會高,學生才能“一課一得”,才能在每一節課上都有所發展,課堂教學的實效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薛法根.備課:善于發掘教材的教學價值[J].小學語文教學,2010(9).
- 上一篇:流量的盈利模式
- 下一篇: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