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的對策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7: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糧食安全的對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糧食安全的對策

篇1

糧食安全,是個永恒的話題,尤其是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擁有著龐大人口的國度,糧食安全問題有著比任何國家都重要的意義。20__年以來的全球糧食市場的表現為:糧食生產無法滿足旺盛的消費,世界糧食市場的供求關系日益緊張,整體庫存急劇下降,截至20__年3月底,世界庫存量已降到53天,全球糧價持續攀升,圍繞著有限的糧食資源的爭奪逐漸展開。據統計,近幾年來全球糧食生產年均增長幅度僅為0.4%,而年均消費卻增長了1%左右,預計未來5~10年間全球糧食價格將有可能上漲10%~20%,糧食市場波動將進一步加劇。中國是人口大國,經過幾十年的奮斗,我們基本上達到了糧食自給。但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等因素對糧食生產的約束日益突出。為此,國務院討論并原則通過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使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20__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000億公斤以上,2020年達到5400億公斤以上。貫徹落實《綱要》,達到預定的宏偉目標,應該在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以來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一、完善糧食收購機制,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農民的“收入安全”與“糧食安全”互相制約,沒有農民的“收入安全”就不可能達到“糧食安全”。現在很多農民種糧沒有什么積極性,關鍵在種糧的效益不高。今年中央財政安排“三農”支出達到5625億元,比上年增加1307億元的基礎上,再增加農業投入252.5億元,直接補貼給農民,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國家三次提高農資綜合直補標準,兩次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水平。但是大部分散戶農民甚至連自己的補貼是怎樣算出來的都不知道,很多農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惠。糧農種糧積極性下降,導致技術推廣不暢,種糧效益難以提高,所以有關部門還要在制定政策的基礎上,扎實研究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如何落實國家惠農政策,保證糧食補貼落實到每個農民手中。

有的人認為:按農民向國家交售糧食的數量對農民進行補貼,更有利于調動那些真正種植糧食的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讓國家有限的資金發揮出最大的效益,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也有人認為:改成了按交糧量來發放補貼,腐敗的空間會猛增,有糧的農民可能一斤糧都交不上去,反倒是那些有關系的糧販子與有關部門官員,勾結起來狼狽為奸大食其利。農民可能連現在僅有的一點糧食補貼都拿不到,種糧意愿必然更加下降。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還是得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方面:與農民簽訂能體現保護農民利益的收購訂單。只有這樣才能免除糧農的后顧之憂,才能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這是搞好糧食收購的前提。

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惠農政策的宣傳、貫徹實施及監督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絕坑害農民利益的腐敗現象的發生,確保農民多種糧多收入,從而真正得到政策補貼的實惠。

二是如何穩定農資價格,使大多數農民得益。

穩定農資價格,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完善化肥、種子、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調控機制。

第二方面:強化農資成本監審工作,控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

第三方面:完善并落實農業生產用電、用油的優惠政策,降低農民種糧成本。

第四方面: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監督檢查,嚴厲打擊農資經營中的牟取暴利及價格欺詐行為,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

二、 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增強宏觀調控能力

儲備糧是政策性的計劃管理物資,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安全的重要物質保證。儲備糧在國家需要時,必須要從數量和質量等方面確保儲得進、管得好、調得動、用得上,不發生任何問題。具體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證國家擁有充足儲備量

丁聲俊說:按照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我國糧食儲備數量應該在8500萬噸~9000萬噸之間,而我國糧食儲備數量的安全警戒線應高于國際糧農組織確定的17%~18%的標準線,以相當于全年糧食總消費量的25%~30%為宜。我國糧食年總消費量大體為5億噸,按此標準計算,國家糧食儲備量應保持在1.25億噸~1.5億噸。國務院總理在今年兩會時指出,我國目前的糧食儲備在1.5億~2億噸之間。我國經受住了今年汶川大地震和南方雪災等多次特大自然災害的考驗,就是充足的糧食儲備在糧食流通和宏觀調控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2.進一步加大綠色儲糧力度,最大程度地減少儲糧損耗和污染,延緩糧食的陳化速度,保證儲備糧的品質。

進一步加大綠色儲糧力度,不僅可以使國家儲備糧在儲藏過程中的數量損失和質量安全風險降低至最低限度,而且能在國內外糧食市場較為順利地實現輪換更新和保值增值。

加大綠色儲糧力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建立真正的無公害糧食生產基地,實施糧食標準化生產,切實從源頭上確保國家儲備糧收購的原糧質量安全。

第二方面:進一步研究開發和推廣綠色儲糧技術,限制使用各種殺蟲劑。

第三方面:確保糧倉及配套機械設備和材料不污染糧食

第四方面:重視研究有毒有害物質和有毒有害生物的檢測技術,特別是快速檢測技術。

三、減少農戶儲糧損失,開發無形糧田

據統計:全國60%的糧食儲存在農戶。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忽視了農戶糧食儲藏技術的研究與推廣,相對于糧食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農村糧食的儲藏技術落后,農戶儲糧狀況令人堪憂。據調查,每年僅農戶儲糧損失達1500萬噸至20__萬噸,造成經濟損失180億至240億元。因此,做好農戶儲糧工作,減少糧食產后損失,相當于開發了無形糧田,增加了糧食產量,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大事。

四、 加強市場宏觀調控,確保糧食流通的良性循環

健全糧食市場體系,加強糧食物流體系建設,加快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合理調整儲備糧品種結構,拓寬輪換糧源市場,增強和改善糧食宏觀調控手段,提高糧食宏觀調控能力,發揮儲備體系宏觀調控載體作用,保證市場供給,確保糧食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抑制通貨膨脹,確保糧食流通的良性循環。

五、阻斷糧食能源化道路,保證糧食供求平衡

以玉米為例:最近幾年,為了提升其附加值,各地政府紛紛出臺優惠政策予以扶植,一時間號稱東北萬噸級乙醇生產

企業達百家之多。這加速了玉米等糧食的工業性消耗,刺激了玉米價格的飆升,不僅如此,現在的玉米加工產品已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向發酵、精細化工產品過渡,目前由玉米生產的產品已有200多種,這些產品被廣泛用于食品、紡織、汽車、電子、醫療等領域。因此,可以說玉米價格的微小變化就可能在商品市場上造成“蝴蝶效應”。由于能源緊缺,中國必須大力發展生物能源,但應把重點放在發展以木薯、甘薯、甜高粱等為原料的燃料乙醇技術,以及以小桐子、黃連木、油桐、棉籽等油料作物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產技術,并積極發展以纖維素等物質為原料的生物液體燃料技術,而盡快阻斷糧食能源化之路。可以說這是保證糧食供求平衡,保障糧食安全的一個有效對策手段。六、 保證原糧及糧油食品衛生安全

近年來,我國對食品安全問題非常重視,頒布了“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實施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和“三綠工程”、“放心糧油工程”以及“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等保障糧油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施,逐步構建了“從土地到餐桌”的技術、質量、認證全過程質量監督標準體系,使得糧油食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國際聲譽不斷提高。但是隨著新技術和化學品的廣泛使用,糧油食品在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各個環節中安全問題日益嚴峻!糧油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和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為了保證原糧及糧油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身體建康,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完善糧油食品市場管理和監督體系,不僅要在糧油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全面、嚴格、高質量地實施haccp質量管理體系,而且在儲藏、運輸及經營過程也要注意存在的或潛在的危害因素。

2.堅決打擊不法生產和銷售食品的黑窩點和商販,進一步開展“放心糧油工程”。

3.加強食品安全的宣傳教育,大力培養食品安全領域專門人才以適應科技的進步和檢驗技術的發展。

4.提高糧油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優先研究可靠、快速、精確的糧油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并積極推行食品安全的控制技術。

5.大力加強糧油食品生產企業iso9001、iso9002、is014000、haccp體系和gmp、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

6.積極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評價技術的研究,確保糧油食品安全。

篇2

關鍵詞:糧食安全 糧食污染 質量監管 對策

1 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在新形勢下,糧食質量的內涵已不再是普通產品質量的概念,它應是糧食的物理、化學、生物特性,衛生、品質、營養狀況的綜合反映;是糧食的特征指標必須達到相關標準的合格水平、衛生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強制標準的最低水平、品質指標必須滿足國家規范中的安全性要求、營養指標必須符合正常國民健康水平的合理要求。“合格、衛生、有品質、有營養”這就是新時期的糧食質量安全的內涵[1]。

1.1 糧食安全是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保障

糧食不僅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且是人們日常飲食中維生素、食用纖維等人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的重要來源。所以,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糧食質量安全的一個基本目標。目前,由于糧食業的食物鏈變得越來越復雜,糧食質量安全的風險也就越來越容易被放大。在糧食從“農田到餐桌”的諸多環節中,有物理性危害,如雜草籽、金屬碎屑、渣瓦石等;有化學性危害,如農藥和重金屬及有機溶劑殘留、濫用添加劑染污、脂類物質酸敗等;有生物性危害,如細菌和真菌及毒素的污染、害蟲及鼠類的危害、轉基因種質的危害等等。這些突出問題,迫切要求我們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實加強糧食質量安全工作,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1.2 糧食安全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自人類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農業就已經是人類抵御自然威脅和賴以生存的根本。農業是人類“母親產業”,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而在農業生產的直接成果就是糧食,沒有糧食就沒有人類的一切,更不用說人類的現代文明。與糧食生產直接相關的就是農業,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糧食生產的農業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所以,我們若想推動國民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首先要做好糧食安全工作。

1.3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本戰略

我國仍是農業大國,13億總人口中有7.4億是農民。所以糧食是社會安定的基礎,農業是安定天下的產業。農業是不是能夠取得穩定的發展,這對于國家的安全以及社會的安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當農業無法為社會供應充足的糧食時,就必然會影響人民的正常生活,破壞社會的安定,使生產發展遇到阻礙,國家也就無法更好地實現自立。從這一角度來說,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因此,糧食問題不是經濟問題,而是安全問題。當糧食安全有了保障,農民自然會有更多的收入,進而逐步推動農業發展,促進農村繁榮,更順利的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

2 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

我國目前在糧食種植、收割、加工、銷售中存在如下危害:

2.1 物理因素

在收割糧食時,很可能將泥土、雜草或者是糞便帶入到糧食中去;在對糧食進行加工時,糧食會比較容易受到附近煙塵的污染等等。

2.2 化學因素

2.2.1 重金屬。糧食中之所以會混入有毒重金屬(汞、鎘、鉛),其原因主要是使用了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和水,這樣這些有毒的重金屬就會在其生長過程中被慢慢侵蝕。當人們使用了這些被重金屬污染過的糧食就很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中毒,損壞其神經系統、智力可能會變低、骨質疏松,甚至細胞癌變。

2.2.2 農藥殘留。農藥殘留指殘存在植物體內、土壤和環境中的農藥及其有毒代謝物的量。當人們食用了帶有農藥殘毒的糧食,很可能會導致身體的不舒服,出現嘔吐、腹瀉等情況,嚴重的話會造成死亡。我國糧食在出口時,要對糧食中的近50項農藥殘留進行檢測,包括:磷化鋁、莠去津、敵菌靈、滅多威、久效磷、戊唑醇、氯化苦、甲基對硫磷、乙酰甲胺磷、艾氏劑、狄氏劑、甲草胺、敵草快、六六六、甲基毒死蜱、樂果、滴滴涕、敵敵畏、甲拌磷、百菌清、、敵百蟲、克百威、殺螟硫磷、七氯、馬拉硫磷、氯氰菊酯、甲萘威、矮壯素、百菌清、溴氰菊酯、二嗪磷、乙硫磷、溴甲烷、氯菊酯、磷胺[2]。

2.2.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由微生物引起的糧食質量問題。土壤、空氣和水中都有不少的微生物,他們將以種種不同的方式傳播到糧食及其加工品上。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①糧食本身的傳帶寄附在糧食籽粒上的病原菌,隨播種傳到田間。②自然媒介的傳播,主要是通過雨水、塵埃等傳播給糧食。③在進行糧食加工時,機具、器材上的灰塵和糧食粉屑中附有大量腐生微生物會污染糧食[3]。

3 保證糧食安全要有硬措施

我們要在糧食生產、儲藏、加工、運輸、銷售以及食用的整個過程中保證糧食安全。因此我們首先要熟悉在這整個過程中影響糧食質量安全的各個因素,進而做好預防措施,最終保證糧食質量安全。

3.1 技術對策

3.1.1 在面對物理因素導致的污染時:收割之后,要清洗糧食,還要對其進行分級、篩選;加工過程中,廠區要保持清潔,要做好對相關設備的保養和維修工作,要在糧食中摻入其它雜物;貯藏的庫房需要有良好的通風,保持庫房的干燥、陰涼、衛生。

3.1.2 解決重金屬污染的措施:農田不要靠近工業用地,使用符合各項標準規定的種植土壤和水。

篇3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對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 S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12-32-1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人們逐漸追求高品質、高質量的農產品。自2001年4月26日農業部推出“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以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得到極快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也存在很多問題,“三廢”排放造成農業環境污染嚴重,非法添加、濫用藥物、農藥殘留超標等個別質量安全事件還時有發生。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維護群眾健康、保障社會和諧穩定、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建立健全農業標準體系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家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而農業標準化又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農業標準化對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通過制訂和實施標準,促進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和生產實踐得到推廣應用。建立健全涵蓋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等各個環節的標準體系,制定詳細的生產標準和操作規程,農民按所制定的標準進行生產和管理,保證了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從而取得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最佳效益,達到優質、高產、高效的目的。

2 加強農產品產地管理

農產品,是指來源于農業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就是農產品質量產生和形成的過程。農產品生產產地的土壤、水體和大氣環境質量等要符合生產質量安全農產品要求;對農產品產地周邊污染源要加強監管,嚴禁向農產品產地排放或傾倒廢氣、廢水、固體廢物;要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機制,設立監測點,開展農產品產地安全監測預警。

3 加強農產品生產管理

3.1 加強農業投入品的源頭治理力度

控制農產品源頭污染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第一道關口。一是強化農業行政綜合執法。積極協調工商、質檢、供銷等部門,認真開展聯合執法行動,積極開展農資市場檢查,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秩序,維護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二是加強農業法律法規知識的宣傳與培訓力度。提高生產資料經營人員和農產品生產者的素質,推廣使用低殘高效農藥、獸藥和無污染添加劑技術,嚴禁銷售和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和高殘留農藥。

3.2 加強農產品生產者的管理

農產品生產者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禁止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業投入品;要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使用安全間隔期或者休藥期的規定;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

3.3 加強市場準入管理,規范市場秩序

農產品市場準入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環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準入市場銷售的農產品包括:有“三品”認證證書和專用標志的,可直接進入市場銷售,有各級政府認可的檢驗合格證、產地證、衛生檢疫合格證、安全檢測合格證的可銷售(進行抽檢),對于非認證基地、無證書的,要進行現場檢測,合格后方可銷售。同時,加強農產品質量控制,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

3.4 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

建立以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為主,縣、鄉鎮、批發市場、農業龍頭企業等檢測實驗室為延伸的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市、縣、鄉、農產品批發市場,要根據各自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所承擔的檢測任務和能力,配備與之相適應的檢測實驗室及辦公用房,配置相應的原子熒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光譜儀、氣相色譜儀、農藥殘留速測儀等儀器設備。

3.5 加強農產品生產企業的檢查力度

幫助企業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和產品質量自我控制能力。重點檢查:農產品生產記錄情況、生產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實情況、農產品基地現場和農業投入品及保鮮劑、防腐劑和添加劑等“三劑”使用情況,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限期整改意見,嚴重的依法處理。同時,加強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知識,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4 發揮農技推廣的作用

篇4

關鍵詞:煤礦地質 地質測量 安全生產 探討

一、在煤礦安全生產中地質測量的重要意義。

1、地質測量是煤礦安全生產的有力保證。在開采煤礦之前,以便掌握礦區的地質條件,同時也了解了地下水和瓦斯的分布情況,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災害的發生,保證了煤礦生產的安全。

2、通過地質測量,可以獲得一些地質信息和可靠資料。在煤礦開采之前,首先要通過地質測量來了解礦區的分布情況,也為本礦區的成礦規律和將來的發展前景提供了依據。因為煤礦生產都是在深井下進行作業,地理位置的不同,在回采中遇到的情況也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在開采之前進行地質測量,掌握此礦區的地質環境、巖石結構和礦井構造規律,然后通過平面圖反映出來,做到有目標地開采,避免做無用功,造成不必要的災害發生。

3、地質測量為煤礦安全生產提供準確的數據。煤礦作業不同于其他一般的作業,它對數據的準確性具有嚴格的要求,如有一點差錯,有時都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尤其是對煤礦井下導線點與高程點的測量,更要求它的精確性。因此,在地質測量時,要嚴格、規范操作,才能為礦井作業人員提供準確、真實的數據,也才能讓他們對地質環境和巖石構造有個準確的認識,在開采中可以避開危險區域,從而保證煤礦生產順利進行。

二、對煤礦測量的具體步驟所采取的措施。

在煤礦測量中需要幾個步驟,只有按照這些步驟循序漸進,并做好每個步驟的工作,才能最后完成地質測量。地質測量一般可以分幾個步驟進行:對地質的測量―詳細記錄下來―對測量結果進行計算―在平面上畫圖―最后在現場做出標記。任何的環節都不能出現差錯,要讓測量出來的數據具有真實性和準確性。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煤礦測量外業的采集作業。在進行外業測量之前,要仔細檢查和校正所用的測量儀器,測量人員不能嫌麻煩而忽略這個操作細節,否則會導致測量結果不準確。在當前采用的各種先進儀器中,更要加強對測量儀器的定期檢查和校正。在煤礦區,有些測點和水平點設置在采空區沉陷區,礦山的壓力給測點帶來了影響,容易產生移動。如果沒有對測點進行檢查,測量人員就會將導線進一步延伸,那么,外業測量也就失去了意義,也會對煤礦生產安全帶來很大負面影響。所以,在礦區測量時,要重點檢查測點,在延長導線前,要檢查前次測量的最后一個水平角和邊長根據對應的測角精度,如沒有達到標準要求,就要繼續檢查,直到達到要求,才可以往前面延長導線。

2、做好煤礦測量的內業計算工作。在對測量結果進行計算之前,要對原來的記錄進行檢查和核對,工作人員要對外業測量的數據進行檢查,然后再進行計算。外業計算一定不能出現差錯,否則就會導致內業計算出來的結果也是錯誤的。另外,還要仔細做好復測對算,繪圖人員在參照計算結果繪圖時,要根據“對算簿”的成果作為依據,這個“對算簿”還要通過測量負責人簽字才可以使用,這樣在繪圖時就可以避免參照錯誤的資料,造成圖紙也發生錯誤的問題。

3、做好煤礦測量繪圖工作。煤礦測量圖,就要反映出煤礦井下的生產情況,要讓人一目了然。但在很多煤礦企業,對礦圖沒有足夠重視,讓礦圖問題影響到生產的順利進行。因此,在繪制礦圖時要注意幾個要點:首先,繪制礦圖時內容要完整,有些煤礦企業的礦圖內容不夠完整,對生產情況不能做出全面反映,而且有些礦圖繪制人員沒有親自下井,對煤礦里面的操作情況不了解,只注重礦圖的表面,而不重視內容,這就造成了礦圖內容不完整的原因;其次,所繪制的礦圖要保持準確,它要求礦圖的精度要達到標準要求,而且還要正確地表示出回采作業面和巷道、峒室之間的關系以及井上和井下之間的相應關系。

三、提高煤礦地質測量水平的有效方法策略。

1、加強地質測量工作人員的培訓由于煤礦的地質測量工作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實用性,因此,地質測量工作人員要具備很專業的技術理論知識。地質測量的主體是最重要的部分,為了培養出高素質水平的地質測量團隊,就要加強對地質測量工作人員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工作。定期的進行培訓,對更新的知識內容進行傳授,讓地質測量人員不斷的豐富自身的知識,提高自身的地質測量技能。例如對地質測量人員進行地質測量基礎信息資料的查找、編制、管理等方面進行培養,提高地測人員對煤礦開采區域地質分布規律的了解程度。另外,提高預防煤礦地質災害的精度、降低故障發生率。

2、做好地質測量的準備工作首先,測量人員要查找大量的與地質測量相關的書籍,編制出科學合理的測量方案、計劃和步驟;其次,對實地進行考察,繪制出專業水平高的地質構造圖和平面圖,給礦區的測量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據;最后,編制設計手冊,對測量的每一個步驟、流程和方法進行完整性、系統性的記錄和闡述,對采礦區域的地質條件、分布規律以及巖石結構形態等方面進行準確、詳細的描述,最終保證地質測量工作的順利、有效進行。

篇5

【關鍵詞】駕駛員;良好素質;安全行車;對策

【中圖分類號】F407.4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7-0507-01

一、前言

安全駕駛,不僅僅是道路交通過程中安全問題對于駕駛員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整個社會大眾的共同心聲,也更是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保證,是道路交通過程中促進社會和諧以及保持交通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的因素。

二、駕駛員心理發生變化對安全行車的影響

在道路交通過程中,駕駛員的心理變化,對安全行車的影響非常的大,也是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的關鍵點。駕駛員心理變化對安全行車的影響有以下幾方面:

1.長時間行車會產生疲勞和厭倦心理

駕駛員由于為了一時的利益,駕駛過程中不分黑白,急于趕路。尤其是在夏季或者是高溫天氣,由于天氣炎熱,加之得不到及時的休息,很容易在開車過程中產生嗑睡的現象,甚至有的司機閉上了眼睛車還在行駛,最終由于睡覺導致翻車或撞車的現象。所以一定要避免疲勞駕駛。同時還要克服由于長時間的行車,帶來的厭倦心理。駕駛員要保持充沛的精力及清醒的頭腦,把行車安全放在第一位。

2.行車中遇到的各種情況會產生恐慌和焦躁心理

在行車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復雜的道路,例如山區的泥濘不平的山路陡坡,在繁華城市的道路上會遇到川流不息的車輛與人群障礙;或者是城市郊區泥濘的路段;以及在冰雪天、雨霧天等惡劣氣候條件下行車,在這些情況下,應當謹慎駕駛、低速行進,一定要克服在危險路段帶來的恐慌或者是焦躁的心理,也力戒存在冒險與僥幸的心理,在行車過程中防止搶時間、爭速度,極力避免一切不可挽回的后果發生。

3.任意妄為會產生僥幸和緊張心理

還有的駕駛員由于在行車過程中,不顧存在著的道路隱患,甚至有些駕駛員,對于車輛的性能并不熟悉,對于車輛的基本構造及原理、維修等方面并不了解,以及對于道路行車的特點和操作方法掌握不是十分準確,也不能及時的判斷路面的復雜情況,對于安全行車常識也十分匱乏,致使在行車時出現了僥幸及緊張心理,同時在行車過程中,不顧實際情況任意驅馳,抱有僥幸心理,一旦發生危險,則驚慌失措,從而加大了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

三、不良行車素質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

駕駛人員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道路交通安全的一大保障。心理素質,指的是汽車駕駛員在汽車駕駛操作過程中的心理狀況和心理活動。這是影響交通安全行車的一個內在重要因素,人的心理素質,實際上更具有天賦性,也就是指的是一個人原本固有的特性,而且難以改變以及提高。同時,心理素質對于其本身來說,對于個體的素質及行為,更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其中心理素質較好,這時其本身具備的素質水平就較高,同時也可以維持的工作時間較長,工作效果也較好,反之則亦然。因此,對于一個優秀的汽車駕駛員來說,就應當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和反應能力,而且也應變具有較強的判斷能力以及熟練而準確地汽車駕駛能力以及技術操作能力。對于心理素質較好的人,能較好地克服在駕駛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麻痹心理、急躁心理,以及緊張心理和刺激心理,同時在行車的過程中,對于遇到的緊急問題,能適時地采取有效措施,并且還能立即決定、當機立斷以及毫不猶豫。

其中的駕駛員的不良素質是造成道路交通安全的隱患,心里素質與行車安全,是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的。其中心理素質較差,遇事急躁或者是膽小怕事、比較懦弱的人,在行車過程中對于道路安全過程中出現的差錯頻率,則要比心理素質較好,遇比較溫和與沉靜的人員要高一些。這是由于急躁、沖動的人,在駕車過程中不能自我控制,這是行車中的一大安全隱患。同時膽小的人,遇事處理不果斷、反應遲鈍,這更是行車過程中遇到安全事故的更大隱患,這類人員,在遇到緊急情況時不能及時控制車輛。

四、培養駕駛員良好素質促進安全行車的對策

1.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職業道德

作為一名優秀的駕駛人員,尤其是公交車的職業駕駛員,在行車過程中,必須要牢固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及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行車過程中的安全,減少事故的發生。同時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要權立起服務至上、安全第一、城信守法的職業道德與意識。

同時駕駛員還應當做到,要自覺的遵守交通法規,以及交通中有關的安全管理制度,對待同行要禮貌相讓,對待乘客上要關心,對待車輛上要愛護,保持文明出行。同時也要隨時注意積累行車的經驗,吸取安全事故教訓,提高對行車過程中的客觀規律的認識,要不斷地強化安全意識,從而更多地掌握與安全行車有關的有效措施。

2.加強體能訓練,提高身體素質

同時,對于駕駛員,還要求其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慣,絕不能伴有其它惡習,成其如搓麻將或者是酗酒等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具有充沛的精力,以及良好的精神狀態。同時,駕駛人員還要注意勞逸結合,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平和的心態,時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3.加強心理訓練,提高心理素質

駕駛人員還要注重培養駕駛人員,具備沉著冷靜的性格,還要大力提高自身涵養。由于國內的駕駛人員,在工作中需要長時間的高度集中注意力,所以其思想上的弦總是繃得緊緊的,由此容易形成暴躁的脾氣,也為安全行車埋下了隱患。在培訓過程中,要注重培育駕駛員的沉著與冷靜的性格,同時還要強化駕駛人員,能控制自身的行為,加強自我約束的能力,同時結合駕駛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全面培養駕駛人員要遵章守紀、文明駕駛。

4.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

許多的實際經驗教訓都表明,車輛駕駛人員具備謹慎、果斷、心細與注意力集中的素質,這是非常的重要。有許多交通事故的發生,往往都是因為駕駛人員缺乏上述幾種良好的素質。行車中如遇搶道、阻路的車輛,要該慢行的則慢行,不要擠路、搶路等。

5.必須具備良好的駕駛習慣。

在行車過程中,要具備良好的駕駛習慣,如適當的控制車速,并且保持住良好的車況,同時還要掌握正確的駕駛技術,這也是安全行車的主要保證之一。保持中速行車的習慣,不僅節約油耗,還能使車輛的機件,在行駛過程中減少磨損,還可以延長車輛的使用壽命,這也是預防交通事故的一種有效方法。

五、結束語

總之,安全意識是駕駛員應當注意的重中之重,保證安全駕駛,應當從培養駕駛員良好的素質方面入手,提高駕駛員的心理素質,同時還應當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行車的安全,然后在付諸行車的實際過程當中去,為達到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提供先決條件。

參考文獻

[1] 龔海陽《駕駛人職業道德與安全行車》科技與企業,2012(18)

[2] 王志剛,吳蓓青《駕培行業節能減排體系及評價模型的研究》交通世界(運輸.車輛),2012(11)

[3] 王興華《我省機動車駕駛教練員從業資格考試工作思路》青海交通科技,2012(05)

[4] 王增義《培養良好的駕駛習慣,確保行車安全》科技創新導報, 2012(26)

篇6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 源頭監管;生產源頭分析;問題;對策;陜西安康

中圖分類號 TS20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2-0271-02

現階段,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已經嚴重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因此,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迫在眉睫。通過對安康市現代農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養殖場三大類主要農產品生產源頭實地走訪調研,提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監管的對策,以期為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1 農產品生產源頭分析

1.1 規模畜禽養殖場

截至2016年底,全市現有規模畜禽養殖場5 666個,其中養豬場706個、養雞場630個、羊牛場4 100個、養羊場138個、其他養殖場92個。這些規模養殖場的出欄量和養殖量均達到全市總量的70%以上。抓住了規模畜禽養殖場這個生產源頭,全市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1.2 現代農業園區

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建成省、市、縣現代農業園區416個,其中省級34個、市級146個、縣級236個。園區生產的農產品與農超、農校、農機對接,直接進入市場或飯堂,其產量也是市場流通的主量,抓住現代農業園區這個源頭,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大局就得到了控制。

1.3 農民專業合作社

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建成農民專業合作社1 290個,其中國家級18個、省級72個、市級120個、縣級1 080個,已成為全市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流經濟組織。抓住農民專業合作社這個源頭,這一板塊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生產企業責任意識不強

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條款,農產品生產企業是第一責任人,必須按規范要求生產農產品,其生產過程必須建立完整的生產記錄。但一些企業的安全意識不強,責任意識不夠,生產記錄不健全,未按規定配備相應的檢測設備和人員,很難保證農產品安全,導致農產品質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1-2]。

2.2 缺乏標準體系

安康市是農業市,對農業投入品的需求數量大,盡管國家有明確要求,但由于沒有完善的相關行業標準,不利于控制農業投入品的質量,更無法保證三大源頭農產品的質量。

2.3 監管難度加大

目前的農業生產和經營模式難以對農產品的生產、管理、采收、加工、包裝等環節進行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并且農業生產不同步,造成農產品容易受到間接污染。特別是生產企業關心的是成本、產量及價格,普遍存在濫用亂用農藥的現象,無視農產品的安全、優質的生產要求[3]。

2.4 產地環境受污染

由于廢棄物的傾倒和排放,造成產地的空氣、土壤和水體受到污染,污染事故時有發生,農業生產環境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個別河溝水體變質,河中無魚[4-5]。

3 源頭監管對策

3.1 加快制度建設,規范監管行為

一是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屬地管理,建立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長效機制。市政府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納入各縣區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各級監管機構和監管人員職責履行情況落實責任追究;對各生產企業實行利益掛鉤,凡是1年內3次農藥殘留檢測不合格的企業,取消一切扶持項目和獎補政策。二是建立農藥、獸藥殘留自檢制度。把農業園區、養殖場、合作社內部農殘檢測室建設當作一個硬指標和準入門檻,逐步形成政府例行監督抽檢和園區業主自檢相結合、日常監管與專項檢查相結合的長效機制。三是建立配備內檢員制度。每個農業園區(養殖場、合作社)至少配備1名經省級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機構培訓并考試合格的工作人員(內檢員),專門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四是建立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制度。農產品生產企業的產品在進入市場前,必須開具食用農產品合格證。食藥部門對進入市場的食用農產品實施市場準入,把查驗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作為進入市場的前提。實施市場準入和產地準出的有效對接,從而建立起從生產到市場的全鏈條追溯體系。五是建立健全農業園區、養殖場和專業合作社生產情況數據庫,完善生產檔案、包裝標識等,對產地、產品進行編碼[6-7],逐步實現對全市農產品生產、準出、運輸和準入等環節的質量安全追溯。

3.2 實施“一對一”監管,落實監管責任

對于規模養殖場,采取官方獸醫對接規模養殖場。全市現有國家畜牧獸醫部門認可的具有資質的官方獸醫共453名,他們主要分布在縣、鎮畜牧獸醫站。按區域,1名官方獸醫與1個或一片規模養殖場對接,住場“一對一”監管,以保證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對于現代農業園區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安全監察員予以對接。安全監察員可以是農業技術干部或聘請的職業農民,進駐園區或合作社實行“一對一”監管,以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3.3 加強環境監管,確保產地安全

以養殖場、農業園區及合作社為軸心,加強對產地環境的條件監管,全面掌握水、土、氣等產地環境變化,加強產地污染防控,推進污染區修復治理。特別要加強對工礦業“三廢”品、農村生活垃圾的有效管理,加強對農業廢棄物排放區和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監測監管。定點檢測現代農業園區、畜禽養殖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環境,每3年對產地環境普查1次。加快農村新能源建設步伐,推廣農村生產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6]。

3.4 推進品牌認證,實行按標生產

一是制(修)訂保障農業園區(養殖場、合作社)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的技術規范、操作規程及地方標準。堅持“制標”與“貫標”并重,做到有標可依、按標生產。二是建立“政府推動、市場拉動、業主主動”的農業標準化生產運行機制,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創建。結合省級、市級現代農業園區(養殖場、合作社)評審活動,優先扶持并重點在園區(養殖場、合作社)實現標準化生產,從生a環節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三是圍繞原產地保護、地理標志、“三品”認證和“綠色、富硒”名牌農產品認證,支持鼓勵農業園區(養殖場、合作社)創建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示范基地。同時將“三品一標”認證登記與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等創建活動緊密結合,以品牌建設促進標準化生產。加大證后監管,提升品牌社會公信力。對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園區(養殖場、合作社)可實行“以獎代補”政策來扶持,充分發揮“三品一標”品牌在制度規范、技術標準、檔案記錄、全程控制、包裝標識、質量安全追溯等[6-7]方面的優勢,以品牌化帶動標準化,推進產業化。

3.5 強化專項整治,加大執法檢查

圍繞重點地區、重點產品,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專項整治,嚴厲打擊涉及農業投入品環節的違法`規行為,建立“黑名單”制度,全面落實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積極創建農資連鎖經營、農資超市經營和農資經營標準化示范店;加大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監管力度,全面落實農資市場投入品使用檢查登記制度[6]。對違法案件要從重從嚴從快處理,并及時曝光。

3.6 強化日常監測,實行動態監管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及時掌握轄區內農業園區(養殖場、合作社)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加強日常動態監測,適時公布農業園區(養殖場、合作社)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結果公告、農產品品質公告、農產品認證公告、禁用限用農業投入品公告[7],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

3.7 抓好指導培訓,提升業主素質

強化園區(養殖場、合作社)業主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等技術培訓,為其提供綜合服務(信息、市場、管理等方面),讓業主們知道什么能用、什么不能用。提高養殖場、合作社的農業組織化水平,將分散的農戶生產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的范疇,推進養殖場、合作社的農業生產規模化、品牌化建設。充分發揮農業科研教育機構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作用,提高業主們的技能[7]。

4 參考文獻

[1] 王愛蘭,蔡玉勝.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監管的國際經驗及其啟示[J].理論與現代化,2014(2):63-67.

[2] 解愛云.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監管的對策[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4(14):17-18.

[3] 傅進,殷志揚.農業監管部門視角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15,43(4):432-434.

[4] 鄭國龍.南平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監管的實踐探討[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0(3):16-18

[5] 俞華芬.許思嘉探索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監管新模式[J].農業與技術,2015(10):231.

篇7

但是,人工成孔灌注樁工程,其造價低、噪音小,尤其適用于場地狹小的場所。在粘土、粉質粘土、含少量砂石粘土層,且地下水位低的工業、民用建筑及市政工程中,使用人工挖孔樁工藝,具有明顯的優勢。

本文以廈門世界貿易工地B棟為例說明人工挖孔灌注樁施工中若干質量與安全問題的對策措施。

廈門世界貿易工地B棟位于廈門火車站前廣場院西側,場地北側為廈禾路,距紅線3m~20m,西側距紅線5m。地下室3層、建筑面積為8733m2,地上4層、建筑面積99523m2, 框架-剪力墻結構,樁基共計94根,樁徑為1m~2.3m, 基坑開挖深度約14.5m。

一、施工中孔壁坍塌及對策

施工過程中由于土壤的持力層發生變化及地下水影響等原因,將會出現因漏水、流砂等導致的孔壁坍塌的安全、質量事故。根據對此類問題的分析,發現造成施工事故的原因主要在于:

①因樁位土質不好,或地下水滲出而使孔壁坍塌;②已挖好的樁孔未及時放好鋼筋籠, 未及時澆筑混凝土,間隔時間超過4小時;③地下水位有較高的承壓力;④淤泥質土層。

針對這些問題,采取以下處理措施:

掌握現場土質,錯開樁位開挖,縮短每節高度,隨時觀察土體松動情況,必要時可在坍孔處用砌磚,封堵;操作進程要緊湊,施工現場開挖和護壁兩個工序必須連續作業,以確保孔壁不坍;地質較差,出水量較大,遇流動性淤泥或流沙時,孔壁應采用鋼護筒施工;對較易塌方施工段要即挖,即校對,即驗收,即灌注護壁混凝土,要保證混凝土密實度,避免滲漏;對少量流沙的樁位,先將附近無流沙的樁孔挖深,使其起集水井作用,集水井應選在地下水流的上方,用水泵抽水,將流沙樁孔和附近的地下水位降至樁底以下,使流沙樁免除在水淹狀態下施工。

二、孔內的有害氣體處理

由于地質構造或其他特殊原因,在灌注樁的成孔過程中,樁孔中可能產生沼氣、天然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樁孔開挖深度超過5m時,每日開工前必須檢測井下是否有有毒有害氣體,應有專門的通風設備,保證有足夠的風量。樁孔較深時,應采用電引爆,爆破后應通風排煙,經檢查孔內毒害氣體濃度符合規定后施工人員方可下孔,無關人員嚴禁靠近施工現場。

三、地下水處理

地下水是深基礎施工中最常見的問題,它給人工挖孔樁施工帶來許多困難。開挖破壞了含水層中水的平衡狀態,使周圍的靜態水充入樁孔內,從而影響了人工挖孔樁的正常施工,如果遇到動態水壓,土層施工,不僅開挖困難,連護壁混凝土也易被水壓沖刷穿透,發生樁身質量問題。如遇到了細砂、粉砂土層,在壓力水的作用下,也極易發生流砂和井漏現象。

1、地下水量不大的樁孔

選用潛水泵抽水,邊抽水邊開挖,成孔后及時澆筑相應段的混凝土護壁,然后繼續下一段的施工。

2、地下水量較大的樁孔

當用施工孔自身水泵抽水,也不易開挖時,我們從施工順序考慮,采取對周圍樁孔同時抽水,以減少開挖孔內的涌水量,并采取交替循環施工的方法,組織安排合理,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3、對不太深的挖孔樁

可在場地四周合理布置統一的輕型管井降水分流,對基礎平面占地較大時,也可增加降水管井的排數,一般即可解決。

4、抽水對周邊環境影響

有時施工周圍環境特殊,不能無限制抽水。一是抽出地下水,地下水位降低,可能引起周邊地層不均勻下降,不允許無限制抽水;二是周圍有江河、湖泊、沼澤等,不可能無限制抽水。因此在抽水前均要采取可靠的措施。處理這類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截斷水源,封閉水路。樁孔較淺時,可用板樁封閉;樁孔較深時,用鉆孔壓力灌漿形成帷幕擋水,以保證在正常抽水時,能夠正常開挖。

四、流砂

人工挖孔在開挖時,如遇細砂,粉砂層地質時,再加上地下水的作用,極易形成流砂,嚴重時會發生井漏,造成質量、安全事故,因此要采取有效可靠的措施。

1、流砂情況較輕至一般時

先將附近無流砂的樁孔先挖深,使其起集水井作用,采用水泵抽水時,把樁孔和附近的地下水位降到井底下,力爭枯期處理完流砂樁位,避開地下水上升而增加施工難度。發現流沙層,有效的方法是縮短這一循環的開挖深度,將正常的0.9m~1.2m高度縮短為0.5m,混凝土應加速凝劑,加快凝固速度,以減少挖層孔壁的暴露時間,每段護壁內的豎向鋼筋應互相鉤連20cm,并安裝好護壁鋼筋,及時進行護壁混凝土灌注。當孔壁塌落,有泥砂流入而不能形成樁孔時,可用草袋等阻泥,形成樁孔的外壁,保證內壁滿足設計要求。

2、流砂情況較嚴重時

常用的辦法是下鋼套筒,鋼套筒與護壁用的鋼膜板相似,以孔外徑為直徑,可分成4~6段圓弧,再加上適當的肋條,相互用螺栓或鋼筋環扣連接,在開挖0.5m左右,即可分片將套筒裝入,深入孔底不少于0.2m,插入上部混凝土護壁外側不小于0.5m,裝后即支模澆注護壁混凝土,若放入套筒后流砂仍上涌,可采取突擊挖出后即用混凝土封閉孔底的方法,待混凝土凝結后,將孔心部位的混凝土清鑿以形成樁孔。

五、樁身混凝土的澆筑

1、孔底積水

澆筑樁身混凝土主要應保證其強度符合設計要求,要保證混凝土的均勻性、密實性,因此要防止孔內積水而影響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密實性。澆筑前要抽干孔內積水,抽水的潛水泵要裝設逆流閥,保證提出水泵時,不致使抽水管中殘留水又流入樁孔內。如果孔內的水抽不干,提出水泵后,可用部分干拌混凝土混合料或干水泥鋪入孔底,然后再澆注混凝土,孔底不得有超過50cm深的積水;如果孔底水量大,確實無法采取抽水的方法解決,應按水下混凝土規程施工。

2、孔壁滲水

對孔壁滲水,不容忽視,因樁身混凝土澆筑時間較長,如果滲水過多,將會影響混凝土質量,降低樁身混凝土強度。可在樁身混凝土澆筑前采用防水材料封閉滲漏部位。對于出水量較大的孔可用木楔打入,周圍再用防水材料封閉,或在集中漏水部分嵌入泄水管,裝上閥門,在施工樁孔時打開閥門讓水流出,澆筑樁身混凝土時,再關閉,這樣也可解決其影響樁身混凝土質量的孔壁滲水。

混凝土樁身澆注混凝土的注意事項:

①在灌注樁身混凝土時,相鄰10m范圍內的挖孔作業應停止,并不得在孔底留人。②樁體混凝土要從樁底到樁頂標高一次完成。如遇停電等特殊原因,必須留施工縫時,可在混凝土面周圍加插適量的短鋼筋。在灌注新的混凝土前,縫面必須清理干凈,不得有積水和隔離物質。③灌注樁身混凝土,當混凝土澆筑深度大于3m,必須用溜槽及串筒(離混凝土面2m以內),不準在井口拋鏟或倒車斜料,以免混凝土離析,影響混凝土整體強度。④灌注混凝土時,必須隨灌隨振,每次灌注高度不得大于800mm。

六`、深孔作業人員防護與提升安全防范措施

1、當樁孔開挖深度較大時,應在孔底面以上3m左右處的護壁凸緣上設置半圓形的密眼鋼筋做成的安全防護網。在吊桶上下運行時,作業人員必須站在防護網下面,停止挖土,注意安全。嚴禁乘坐吊桶上下。

2、須配備通訊設備(如對講機)保證上下通訊暢順,施工中應有可靠通風措施,同時應配備有毒氣檢驗測試儀器,定時進行氣體檢測。

3、孔內必須設置應急軟爬梯,供人員上下井使用的電葫蘆、吊籠等,應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動卡緊保險裝置,不得使用麻繩和尼龍繩吊掛或腳踏井壁凸壁上下,電葫蘆宜用按鈕式開關,使用前必須檢查其安全提吊能力。

4、挖出的土石方應及時運離孔口,不得在孔口四周1m的范圍內放土,機動車通行不得對井壁安全造成影響。

5、對運土吊筐吊繩經常檢查其質量,是否牢靠,每天應進行檢查。防止掉土、掉石砸傷井下施工人員,井下施工人員必須配備必要的防落石砸擊的個人勞動防護用品并在吊桶上下運行時,作業人員必須站在防護網下面,停止挖土,注意安全。

6、成孔過程,余土應每一工作班清運一次,余土外運應按標書要求組織外運和堆放。

7、砼澆注時井內振搗人員應有安全隔柵。

8、提升設備安全裝置必須符合現行有關規范、標準的規定,與所使用的工程特性相匹配。

篇8

>> 基于糧食安全的耕地保護補償研究 淺析耕地保護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云南省糧食安全對策研究 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關系淺析 我國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 攀枝花市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研究 云南省糧食安全視角下馬鈴薯產業發展 有關糧食安全的耕地保護分析 基于糧食安全的耕地利用及保護問題研究 基于糧食安全戰略的耕地資源利用及保護研究 安徽省耕地變化與糧食安全研究 加強耕地保護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破解耕地保護難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實施耕地保護政策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視角下的河南省木本糧油生產能力研究 基于耕地壓力指數的江蘇省糧食安全狀況預測 糧食安全與保護耕地 嚴格保護耕地 確保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視角下黑龍江省糧食物流的發展問題研究 基于糧食安全的耕地可持續利用問題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2-12-26.

[4] 周郁、王曉東、武慧:基于糧食安全的重慶市耕地保護[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5).

[5] 云南省國土資源廳網站:云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2006―2020)[EB/OL].,2012-12-26.

[8] 云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云南興地睦邊農田整治惠及645萬群眾[EB/OL].,2012-12-26.

篇9

關鍵詞:農村;科學儲糧;糧食安全

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有史以來糧食安全一直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如今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農業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對糧食安全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農村科學儲糧非常必要。

1.何謂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都有著不同的定義,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消費觀念的不斷提升,各國為糧食安全定義的解讀也在不斷地變化。20世界70年代,在世界糧食大會上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第一個相對比較權威的糧食安全定義“保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隨時間的推移,在1983年,同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了新的糧食安全的定義“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到又能買得起所需的基本食品”。在此次提出了買得起的基本所需求食品的概念,豐富了糧食安全地定義范圍,既要確保糧食需求的供給,也要發展經濟,保障人們“買得起”所需食品。

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糧食安全地定義擴展,是基于全球范圍內各地區國家的發展情況考慮,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的關注,從改善發展中國家存在的貧困、饑餓和營養不良的狀況的角度出發而定義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于我國現有國情而言,糧食安全的定義既不同于一般的發展中國家,也區別于發達國家。因此針對我國實際存在的國情,我國糧食研究學者提出了適用于我國的糧食安全的定義“國家在其工業化進程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糧食的需求和糧食經濟承受何種不測事件的能力”,我國現有國情下的糧食安全需要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對糧食的需求。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長、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生活質量不斷的提高,人們對糧食的日常需求量也隨之不斷增加,糧食安全就是要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除此之外,要能夠在各種突況面前保障人們對糧食的需求,例如:突發自然災害、大規模經濟危機等。

2.農村儲糧現狀

在農村糧食儲藏過程中,儲量損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關鍵因素。據不完全調查,平均每戶的儲量損失率在5%左右,相當于每100噸糧食在儲存過程中,就要損失5噸左右,在全國范圍農村來看就是非常龐大的一個數字,會直接影響農戶全年的經濟收入水平。改善農村糧食儲藏方式,科學合理儲糧,是當前農村糧食儲備的重中之重。部分地區推出了“豐產倉”的儲糧模式,利用農村普遍使用的彩鋼板材質,利用其輕便、易得、成本低廉的優勢,利用合理的科學設計,制造“豐產倉”可以有效地改善農村儲糧的防潮、密封、避蟲鼠等問題,減少糧食損失率。每個“豐產倉”的造價約在1000元左右,在政府現行的惠民政策下,農戶需要承擔的費用僅為20%,每個倉僅為200元左右,但卻有效降低的儲糧的損失率,提高的儲存糧食的品質。

隨著“豐產倉”在我國部分地區的不斷推行,對農村儲糧現狀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效果比較顯著的能夠將年損失控制在2%左右。還是按100噸算,每戶約節省糧食3噸,相當于多開墾土地10畝田地。在當前土地資源有限,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就顯得極為有效。

3.農村科學儲量的意義及作用

部分地區已采用了多種手段對農村儲糧進行了科學改進,已初有成效,改進后的儲糧方式可有效地降低糧食損失,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多數地區的科學儲糧改造工程還得到了政府的補貼,農戶僅承擔很少的一部分就獲得了較大的受益,對“豐產倉”等科學糧倉改造都非常歡迎,對于加快推進糧倉的改進非常有利。與此同時,因為糧倉改造的惠民工程,也一改政府糧食部門在農民心目中的形象,過去許多人認為,糧食部門無所事事,沒有業績科研成果,對農戶生產提高沒有貢獻。通過科學改進農村糧儲,減少了糧食損失,還改善了糧食部門在農民心目中的形象,提高了政府在農村的群眾號召力,樹立了良好形象。

基于中國國情的糧食安全,其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應對各類突況,在面對突發的極端自然災害,或國內外情況引起爆發式經濟危機時能夠保障人民有糧可吃,能夠在糧食供給方面安全渡過危機。改善農村儲糧條件,科學儲量能夠提高農戶的儲糧積極性,在遇到突況時不僅能夠保證自己的溫飽,還能夠有余糧去幫助需要糧食的人,也就是“藏糧于民”。增強農村對突發危機的糧食安全應對能力,緩解國有糧倉糧食儲備壓力,維護社會穩定。

改善農村儲糧條件,還可以改善農村居住環境。老式的農村糧儲設備比較簡陋,密閉性差,就會導致有漏糧現象,周邊會衍生很多蟲鼠,就會有一些“蟲蛾濫飛,老鼠亂竄”的現象出現。科學儲量后,改善了儲量條件,加強了儲量容器的密閉性,避免了漏糧的現象,也就減少了蟲鼠省生存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促進了農村村容的治理,降低了疾病的傳播機率。

推行科學儲量方式,降低了農村原有的糧倉建設成本,改善了儲量條件,新型儲糧容器防潮、密封還美觀衛生。同時制作、維護成本還低,大大降低了農戶糧儲的年損失率,顯著地提高了農戶的經濟收益。

結語

全國范圍農村的推廣科學儲糧可以有效地改善農村原有儲量條件,降低儲量成本,顯著降低年儲糧損失率,提高農戶收入水平。農村儲糧能力是國有糧庫以外最大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因此增強農村儲糧能力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張維平,宋鋒.論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糧食安全影響的對策[J].糧食儲藏,2000(05)

篇10

糧食問題歷來受到各國政府的廣泛重視,1974年以來,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糧食安全的概念先后作出過三次表述。從本質上講,糧食安全是指一個國家滿足糧食需求以及抵御可能出現的各種不測事件的能力,其決定性因素是糧食生產及消費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及外貿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糧食安全的基本內涵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物質保障能力和水平。包括糧食生產自給能力、進口能力和儲備能力等,進一步講,還應當包括能夠滿足不同層次消費需求的糧食品種結構和安全營養等方面的保障能力。二是消費能力和水平。包括糧食的有效需求總量以及與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的收入水平相適應的消費結構和消費偏好等。三是保障糧食供給的途徑和機制。包括糧食流通體制和供應機制,以及與人們的收入水平相適應的價格政策等。實踐證明,合理有效的糧食購銷體制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這一點在以往對糧食安全問題的研究中常常被忽視。

二、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其發展趨勢

(一)影響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及發展趨勢

1、耕地資源

耕地是決定糧食供給的基礎。我國屬于人地關系緊張的國家,同時又是城市化水平較低的國家之一。隨著人口增長,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工業化、城市化的逐步推進,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將繼續面臨較大的耕地占用壓力,耕地減少是難以避免的。但需要強調的是,保護耕地問題已進一步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1998年修訂的《土地管理法》明確提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要“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并規定對占用耕地實行補償制度,按照“占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占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與占用耕地的數量與質量相當的耕地,實現耕地的動態平衡。這些法律規定無疑會對遏制耕地減少的勢頭發揮重要作用,再考慮到復種指數的變化等因素,我國糧食的播種面積可以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

2、水資源

水是農業的命脈,我國農業用水量占整個用水總量的60%以上。全國水資源總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年際年內變化也很大,大部分集中在雨季,且地區分布很不平衡。今后水的供需矛盾將更加尖銳,并成為影響糧食生產的重要制約因素。但從另一方面看,我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很低,且浪費比較嚴重。有關資料顯示,全國地表水的開發利用率僅為總水量的15.9%,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不足40%,平均每生產1斤糧食耗水1噸,是先進國家的4倍。因此,在水資源的開發和節約用水方面都有很大的潛力。正在實施的“南水北調”工程和各種節水措施的逐步推廣,已經為此開辟了廣闊前景,也預示著我國完全有可能把水資源因素對糧食生產的制約控制在一個較低的程度。

3、氣候資源

氣候資源綜合影響著糧食作物的生長、發育、產量及產品質量,對糧食生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氣候條件總體來說比較好,絕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光熱充足,適于種植多種糧食作物。但氣候條件中也有不利因素,如降水的地區分布極不平衡,年際降水變化大,旱澇等災害性天氣頻繁等。近幾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減產損失每年都在300億公斤左右,這說明我國至今尚未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如果能夠提高實際光能利用率,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大幅減少損失,就可以有效地增加糧食的供給量。因此,從氣候資源來看,我國的糧食生產還存在著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4、科技進步因素

實踐證明,科學技術是推動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目前,科技進步在我國糧食單產增長中的貢獻率為41%,而發達國家一般在60%―80%。我國的化肥、農藥利用率以及微生物農業、精準農業、基因工程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均落后于發達國家,科技進步的增產潛力很大。袁隆平培育的超級稻和一些專家的研究都表明,我國的糧食單產還有約1倍的增長潛力。如果加大投入,開展技術攻關,改良品種,我國有可能在糧食播種面積基本不變或略有減少的情況下,實現糧食總量翻番。

5、其他社會經濟因素

糧食生產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統一,因此,糧食生產除受以上自然、技術因素影響外,還受到生產管理體制、流通體制、價格政策、市場需求等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和制約。20世紀80年代實行的以農村為主的農業生產經營體制變革,1995、1996年國家兩次大幅度提高糧食定購價格,以及2003年底2004年上半年國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成為糧食增產的強大動力。在糧食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的時期,市場糧價下滑,糧食產量大幅下降。可以看出,社會經濟因素對糧食生產的影響是雙向的,也是可以加以引導和調控的。今后,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全面推進,糧食價格將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市場需求已成為影響我國糧食生產增長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我國糧食生產潛力是巨大的,只要措施得當,我們就完全有能力保證糧食的供給,并把自給率保持在確保糧食安全所需要的較高水平上。

(二)影響糧食消費需求的主要因素及其發展趨勢

1、人口增長

糧食作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彈性較小,人口增加將推動糧食消費量剛性增長,因此人口因素是糧食安全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國內一般認為,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峰值16億人,而一些人口學家則認為屆時我國人口的峰值可能只有15.5億人。這樣,我國的人口增長將在2.5億人以上,由此帶來的糧食消費增長量也是巨大的。按人均消費400公斤推算,由于人口的增加,屆時糧食消費量將比現在凈增1億噸以上。

2、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經驗表明,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將在2000年的基礎上再翻兩番,人們的收入水平和城鎮化水平都將大幅度提高,糧食消費總量和消費結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對口糧的直接消費比重會逐步下降,間接糧食消費(由糧食轉化的動物性食品消費)比重會逐步提高,人均糧食消費量將會有所增加,特別是飼料糧的消費會有較快增長。

3、未來糧食消費增長趨勢

隨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未來二、三十年內,我國糧食消費需求總量會大幅度增加,但各方面對未來糧食需求量預測卻存在著較大差距。世界銀行預測,2020年中國的糧食需求量約為6.97億噸;而國內一些學者曾預測我國2020年的糧食需求量為6.4億噸。國務院新聞辦1996年10月發表的《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預測,2000年我國人口增長到13億人時,按人均占有385公斤計算,糧食總需求量為5億噸;2030年我國人口增長到16億人峰值時,按人均占有400公斤計算,糧食需求總量將達到6.4億噸。而前兩種預測結果明顯高于白皮書所做出的預測,主要原因是對人均占有量的估算值較高造成的。從目前的實際消費情況看,我國2000年的糧食消費總量為4.75―4.8億噸,人均376公斤左右,比白皮書中對2000年人均占有量的預測值低9公斤左右,這說明白皮書中對我國未來糧食需求的預測并不保守,且最接近于實際。因此,可以把白皮書中的預測值作為我國未來糧食需求的上限。

(三)糧食流通發展趨勢及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糧食流通作為聯系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對糧食生產和消費的發展變化具有引導、促進或抑制作用。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的推進,我國的糧食流通正面臨著新的發展形勢,其發展變化趨勢將對糧食安全帶來直接影響。

1、購銷市場化對糧食流通的影響

糧食購銷市場化意味著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和價格,放開糧食經營,糧食收購主體將實現多元化,糧食價格也將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首先,由于沒有了收購保護價和糧食購銷企業敞開收購的政策,農民賣糧必須直接面對市場,糧食生產的市場風險將大大增加,這無疑會增大糧食生產的波動性。其次,流通主體多元化和多渠道激烈競爭,可能會使市場糧價波動的頻率加快,而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走向市場后,也使政府對糧食流通的控制力減弱。最后,現有的保護價糧食庫存逐步銷售處理后,企業的糧食商品周轉庫存會大大降低,這將進一步削弱政府對糧食市場的控制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兩三年內糧食供求出現緊張,影響到國家糧食安全,國家能夠動用的手段只剩下國家糧食儲備和進出口。因此,要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必須對今后的糧食儲備政策和規模及早進行研究,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2、城市化對糧食流通的影響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不到40%,如果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上升到55%左右,城鎮和農村人口的比例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城鎮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吃商品糧的人口和比重大幅度上升,一方面帶來糧食消費量的增長,另一方面,買糧群體的迅速擴大,也可能成為市場糧價波動的推動因素,從而對國家的糧食安全造成影響。同時,糧食流通量會成倍增加,大量的商品糧集中進入流通領域,對流通渠道和流通設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糧食流通不能及早適應這些變化,就可能帶來一系列問題,影響糧食市場的穩定,進而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

(四)糧食進出口發展趨勢及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糧食進出口能否影響我國糧食安全以及影響程度大小,主要取決于國內糧食供求能否保持基本平衡,以及我國的糧食生產是否具有競爭力。目前很多人認為我國的糧食生產成本高于國外,實際上這里面存在著一種誤解。因為國外糧食的低價格是以巨額補貼為支撐的,而我國糧食生產不僅沒有補貼,還要支付農業稅和各種負擔費用。如果美國、歐盟取消補貼,價格就會高于我國;如果我國取消了農業稅費負擔,國產糧食價格優勢就更大了。

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國的糧食產不足需,必須依賴進口解決,那么問題就會變得比較復雜。因為目前世界糧食貿易量大體保持在2億噸左右這個平衡點上,如果我國大量集中進口,受世界糧食增產潛力的限制,將會引起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上漲。這樣,一方面將使我國的糧食安全受制于國際市場,不利于國家的經濟安全;另一方面糧價上漲也會增加所有進口國的經濟負擔,結果必然是害人又害己。如果我們能夠主動地把糧食進口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并且有足夠的糧食儲備以應不測,那就不會對國家的糧食安全帶來大的影響。在此前提下,是否進口糧食,主要應看比較效益如何。如果能用進口糧食騰出的土地生產勞動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產品供應出口,那么選擇進口就是明智之舉。對于糧食進口問題應當采取既謹慎又積極的態度,因為過高的外貿依存度就意味著高風險;而把外貿依存度控制在一個合理水平,并能主動把握時機,適時適量組織進口,可能意味著雙贏。

三、關于糧食安全的對策選擇

糧食安全受自然技術和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制約,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我國糧食供需將是偏緊的趨勢,糧食安全面臨著巨大壓力。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經濟社會發展“五個統籌”的要求,為今后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指明了方向。面臨國內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們必須與時俱進,統籌當前和長遠,生產、流通和消費,國內和國際,來考慮保證糧食安全的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把嚴格保護耕地,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控制人口增長,作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一項長期戰略目標

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的人口大國,必須始終把保護耕地作為保證糧食安全的首要政策目標。要按照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要求和《土地管理法》的規定,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最嚴格的土地保護政策,特別是要切實搞好基本農田的保護。要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中、低產田的改造,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繼續抓好“種子工程”,努力提高科技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進一步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力度,切實保護并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同時,要繼續嚴格控制人口增長,逐步減輕人口壓力。要把這些措施作為從長遠上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治本之策,堅定不移地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二)要把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增加糧食供給,作為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項主要任務

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后,市場將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市場因素對糧食生產的影響明顯增強。要保持糧食生產的穩定和發展,必須尊重市場法則,使種糧有利可圖。要加大對農業特別是糧食產區的投入力度,認真落實好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的政策,要逐步降低、取消農業稅,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改善流通設施,為農民賣糧提供便利,保證貨暢其流。

(三)繼續完善糧食儲備政策,充分發揮好儲備糧在調節供求、穩定市場等方面的作用

各級糧食儲備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根據糧食購銷市場化和城市化發展等新情況,重新研究確定各級糧食儲備的合理規模。要按照《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的要求,加強和改善中央儲備糧管理工作,確保在國家需要時調得動,用得上。要督促各地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抓緊充實地方糧食儲備,增強地方政府對糧食市場調控的責任和能力,為應對可能出現的市場波動打好物質基礎。

(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靈活運用進出口手段,為調節國內糧食市場服務

我們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自給,適當進口調劑余缺”的方針,根據國內糧食供需和市場變化情況,根據國內品種調劑需要,及時采取不同的進出口政策,靈活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實現國內糧食總量平衡服務。同時,要鼓勵產銷區之間按照優勢互補、互利互惠、自愿合作的原則,建立長期穩定的購銷協作關系,促進糧食有序流通。

(五)加強市場分析預測工作,建立和完善糧食安全預警系統及應急機制,保持糧食市場基本穩定

目前我國對糧食市場的分析預測工作相對薄弱,糧食流通管理部門作為聯系生產和流通的橋梁和紐帶,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對糧食市場的分析預測工作。要定期分析和糧食供求及市場價格信息,引導生產和流通。要建立和完善糧食安全預警系統,確定調控預警指標,實施先兆預警。要建立全國性和區域性糧食應急機制,制定應急預案,確保糧食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