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現狀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4: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糧食安全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糧食安全 糧食價格 流通體制
一、我國糧食安全現狀分析
1.“糧食安全”的內涵。20世紀70年代爆發糧食危機,由此“糧食安全”概念逐漸付出水面。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糧食安全的定位是“保證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了足夠糧食”。
糧食安全有一定的衡量標準,主要指標有:外貿依存度、糧食儲備水平(一般要求糧食儲備要達到糧食需求量的18%左右,低于14%即處于糧食危機邊緣)、糧食產量波動系數(通常波動系數應該控制在2%左右)、低收入階層糧食保障水平幾個方面。
2.外國糧食供求現狀及我國糧食安全形勢。(1)我國糧食供需現狀。從供求層面分析,我國糧食供應主要依靠自主生產,自主生產占糧食供應的90%以上。但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受到的制約因素也越來越強。一是我國糧食生產資源不斷受到壓縮,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耕地面積極少,水土資源污染不然嚴重;二是糧食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中的原料成本都大大提升,人力物力投入加大;三是農業基礎設施及科技投入有待加強。
從需求層面個上講,當前我國糧食需求呈現以下發展趨勢。一是從需求用途上看,口糧需求比重下降,飼料用糧及工業用糧需求增加,這會對我國糧食生產添加新的壓力;其次,我國糧食品種需求差異加大。由于受到飼料用糧及工業用糧的影響,玉米、大豆等品種需求加大,國內生產逐漸不能滿足需求;再次,從地理需求上看,我國糧食區域間的供需不平衡將加大,“北糧南運”局面沒有得到改變。
(2)我國糧食安全形勢分析。目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糧食生產資源約束增強,糧食供求平衡壓力增大。我國耕地和糧食耕種面積逐年減少,耕地質量不斷下降;糧食食生產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經營方式落后,糧食生產力水平較低。
居民糧食消費結構升級,糧食社會需求結構矛盾比較突出。從糧食消費社會需求結構變化看,口糧在糧食消費中的比例逐漸下降。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由主要依靠谷物的數量型向肉蛋奶等質量型轉變,引發了飼料糧消費的快速增加。同時由于新興生物制藥、食品加工、釀酒及燃料乙醇等行業的高速發展,推動了工業糧消費的不斷提升。由此可以看出,隨著人口的增加,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的升級及糧食生產資源約束加強,在未來的幾年時間里,我國糧食供需還將處于緊平衡狀態,糧食社會需求結構性矛盾將會日益突出。
二、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因素分析
1.國內糧食生產環境因素。第一,國內自然資源環境對我國糧食安全產生影響。首先,耕地面積是影響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近年來,我國糧食耕地面積由于受到城市化進程的影響,耕地面積減少速度大大超過了糧食單位面積生產速度。其次,我國水土資源分布不均衡,直接影響到我國糧食生產。最后,由于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我國糧食生產也受到一定的波動。第二,農業基礎設施因素。當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基礎設施對我國糧食生產的支撐作用還有很大空間可供挖掘。另一方面,我國耕種機械化程度不高,與發達國家很有很大的差距。第三,農村市場勞動力資縮減。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發展,帶動一些沿海發達城市經濟的增長,就業機會也逐漸增多,為了增加收入,農村勞動力紛紛走出農村,尋找致富途徑,農村缺乏足夠的優秀強壯勞動力。第四、體制和政策因素。一方面,我國從2004年開始的糧食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以及農村減免優惠政策,給我國糧食生產帶來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必須看到我國糧食生產在體制和政策上還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不完善的糧食儲備制度。中央在糧食儲備上還不能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建立靈活的應對機制。
2.國際宏觀環境因素。第一,新生能源原料的需求影響糧食安全。由于世界石油價格一路攀升,不僅僅使得糧食生產和運輸成本提高,而且代來另一個新的問題,即發達國家紛紛尋求新的能源來替代石油資源,這其中,使用糧食資源來生產生物燃料占了很大的比重,影響了糧食安全。第二,國際糧食投機商操縱市場,扭曲糧食價格。尤其表現在,大量國際資本紛紛進入農產品期貨市場,使得糧食等農產品預期價格高于實際價格,糧食價格被惡意抬高。第三,發達國家的農業高額補貼,對發展中國家農業造成不利影響。由于發達國家對農業的高額補貼,壓低了國際糧食價格,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人力物力大大減少,由此引發糧食安全問題。
三、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難點及考驗
由于受到國內農業生產環境因素,農業生產成本,國際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糧食生產還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未來我國糧食生產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1.糧食生產投入因素配置難度加大。主要表現為工業化、城市化加劇帶來的糧食生產用地減少,水土環境污染加重,自然災害的頻發,農村市場勞動力減少及老齡化趨勢,這些因素都將對我國未來糧食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糧食生產必備資源的如何配置,糧食生產資源如何有效利用,這些都是未來我國糧食生產必然要解決的難題。
2.糧食需求的結構性增長問題。首先,我國人口每年都出現一定程度的增長,這些增加人口對糧食需求呈現剛性增長趨勢;其次,我國城鄉人口在糧食消費結構上逐漸從數量向質量轉變;再次,飼料用糧及工業用糧也逐年增加;最后,糧食用于生物燃料制造逐漸得到推廣。如何平衡糧食需求增長的結構性問題是擺在我國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3.糧價上漲并沒有使得農民增收,對糧食生產促進作用有限。自從我國進行農業改革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為農民減負,取消農業稅并給與農業生產補貼,糧農的賬面收入是提高了,但與此同時,農業生產成本也大大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并沒有得到多大改善,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沒有明顯的提高。
4.政府宏觀調控壓力增大。由于受到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我國政府在糧食生產上的宏觀調控壓力不斷加大。一方面表現為國際宏觀經濟中的不確定因素,如糧食生產運輸原油價格波動對糧食價格及生產成本的影響。另一方面,國內經濟發展也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除了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之外,還存在諸如重大疫情、食品安全等突發事故,這些事故的直接影響就是影響糧食價格,造成糧食的不安全因素。
四、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對策分析
1.優化生產環境,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首先,要穩定糧食耕地面積,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高糧農積極性。政府在工業化用地,城市化用地以及農業用地的問題上要起到調控的作用,嚴格保護農業耕地,防止出現各類建設用地侵占行為。另一方面,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改善灌溉,提倡農業種植機械化,促進農業規劃、集中化經營,提高農業種植水平,以此帶動糧農生產積極性。其次,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種植科技含量。在糧食生產上要改變以往的粗放式經營方式,利用科技水平,科學種植,以科技帶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增加糧食生產中的科技投入,建立優秀的科技生產隊伍,推廣糧食生產新方式,新模式。
2.聯社糧食安全的政策保障體系。首先,健全糧食生產與采購的保護措施。如:繼續加大惠農政策,完善農業生產扶植體系,依靠政策激勵與價格引導調動糧農生產積極性等。其次,完善糧食安全金融保障體系。對設計糧食生產、流通、運輸等環節的配套金融服務要不斷深化,提高對糧食生產環節的金融支持。再次,加強農業政策保險體現建設,在信貸支持和保險兩個方面為糧食生產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建立健全糧食儲備體系。要根據我國糧食供求狀況合理確定糧食儲備數量,建立系統化的糧食吞吐機制等。
3.利用國際市場,最大程度地降低糧食安全的風險。我國糧食供給內生性極強、外向型不足,國際糧食市場滿足我國糧食供給的空間有限,不能依靠國際市場來填補我國糧食的缺口,必須堅持實行糧食立足國內、自給自足、適當利用進出口調劑余缺的方針,保障我國糧食市場的供求平衡,降低對國際糧食市場的依賴。同時,開展多元化的國際糧食貿易,破除國際資本壟斷。要同多個糧食貿易出口國建立自由雙邊貿易和開展援助活動,在農業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建立農產品貿易機構,進行國家與地區間互惠的糧食生產貿易合作,實施多樣化的農產品貿易,減輕我國糧食需求壓力。
參考文獻:
篇2
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現狀
伴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農業、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和農業事業在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將會釋放出大量的有毒廢物和廢氣,并將有毒物質滲入到周圍土壤中,進而導致土壤中的有毒含量和有害物質超標,嚴重影響了我國食品質量的安全問題。除此之外,在食品的種植和養殖過程中,不符合標準的人為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發生。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食源中毒。由于食源性中毒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大量發生腸炎和病毒以及寄生蟲中毒的幾率,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發生幾率。
食品污染。在農業的種植以及養殖的過程中,將會使用大量的化肥、農藥以及催長素等,特別是我國已經明文規定禁止使用的化肥,已經成為嚴重影響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的有害物質。
加工問題。目前,我國普遍存在部分企業使用功能添加劑超標的情況,甚至由于添加劑增加而引發的食品質量的安全問題屢見不鮮。如:使用工業鹽制作的四川泡菜,使用添加劑制作的山西老陳醋。伴隨我國社會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新工藝和新技術所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如:轉基因、嫁接等。
提高食品安全質量問題的解決對策
完善監管過程。增食品質量的安全管理能力,需要進一步完善監管流程和方法,建立健全的預警系統和防御機制,通過建立檢測系統以及應急系統,進一步推動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穩步發展。
建立檢驗體系。(1)食品質量的安全檢驗系統作為確保食品質量安全檢驗體系的重要構成環節,同時,也是確保檢驗工作能夠順利展開的技術保障,對于消除目前食品市場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完善食品質量安全檢驗體系,需要加強相關技術的把關,進一步明確檢驗任務,積極強化管理對策,同時,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加強檢驗機制的創新和檢驗,針對食品質量檢驗的工作人員,需要定時進行技術考核和測評,建立完善的檢驗目標和任務;(2)針對檢驗過程中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需要進行嚴格監控。首先,對于重點產品項目進行著重檢查;其次,對于重點食品的生產單位進行重點把控;最后,對于食品生產的重點環節進行嚴格監管;(3)提高質量檢驗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按照我國相關法律和法規,并根據目前的實際工作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檢驗制度和操作體系,與此同時,還應該加強對于質量檢驗人員的定期培訓,增強檢驗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操作技術,并積極努力提高檢驗人員的安全意識。等到培訓結束后,需要對每一名檢查人員進行培訓總結和測評,并采取相應的獎懲制度,提高檢驗人員的工作自覺性和積極性。
篇3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對策;池州市
中圖分類號 F3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3-85-03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僅關系到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也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政府和國家的形象,現已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池州市是國家級生態經濟示范區,是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著名的國際性佛教道場,是安徽省“兩山一湖”旅游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泛“長三角”地區的“后花園”;同時,池州又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國家沿江優質油菜生產區之一,全國紅茶出口生產基地。農產品質量安全對池州更顯重要。近年來,我市通過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2012年全市蔬菜農殘抽檢合格率達97.8%,比2005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近幾年來沒有發生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但與人們日益提高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需求相比還有差距,還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去研究解決。
1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現狀
1.1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情況 全市現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6個,其中專職機構3個,掛靠機構3個;全市54個農業鄉鎮均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并落實人員編制103人,與鄉鎮農技站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全市現有1個市農業執法支隊和4個縣農業執法大隊,配備執法人員20名,基本形成了相對完備的農業綜合執法隊伍。
1.2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機構情況 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于2003年由市編委批準成立,2005年正式運行,現有在編人員15人,已有檢測設備價值150萬元,檢測大樓面積共1 500m2,2007年通過省級計量和資質認證。多年來,監測中心不僅承擔全市的農產品、產地環境檢測和監督抽檢工作,同時還承擔省里下達的江南其它5個市的蔬菜抽樣檢測任務;2013年監測中心列入中央投資建設規劃,總投資1 000萬元,現該擴建項目目前正在建設之中。我市4個縣區中,國家投資300萬元的東至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站已于2012年竣工,人員和儀器設備已配備到位,目前該站正在申請省級資質認定;青陽縣和石臺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站建設總投資300萬元,其中中央資金已到位,2站的項目目前正在建設之中。全市54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站的快速檢測室,部分已配置了檢測儀器和設備,因經費等原因,目前正式開展檢測工作的較少。
1.3 農貿批發市場快速檢測室建立和運行情況 市區的杏花村農產品批發市場已在兩年前建立了農殘快速檢測室,配置了相應的儀器設備和檢測用具,安排了2名專職檢測人員,每天在市場農產品批發交易前開展抽查檢測,幾年來檢測工作運行正常;青陽縣的蓉東農貿市場和石臺縣的城關農貿市場均建立了農殘檢測室,安排了檢測人員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工作;部分農貿市場目前還未建快速檢測室。
1.4 農產品、產地環境和農業投入品的監管情況 2005年以來,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在省市農委的指導下,每年對本市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和農貿市場的蔬菜例行抽樣定量檢測6次以上、每次24~48批菜樣、檢測22種農殘參數,每年對農貿批發市場的蔬菜定性抽檢3 300批次以上,同時開展節假日農產品監督抽查檢測工作。另外,對本市生產的各種茗茶進行監督抽檢,對經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按照規定程序上報并進行處罰,有效地杜絕了不安全農產品進入市場,2012年全市蔬菜農殘抽檢合格率達97.8%,比2005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對擬建蔬菜生產基地,市農監測中心按市政府的要求,對基地土壤中的多種有毒有害重金屬含量進行抽樣檢測,經檢測土壤中某種重金屬含量超標的地方就不作為生產基地,合格的地方,再投資作為市蔬菜生產基地,有效防止了土壤環境對農產品的污染。全市農業監管部門,通過加強對農業投入品在經營、使用環節的監管,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貯存和使用禁用農獸藥行為,基本杜絕了甲胺磷等禁用農藥在蔬菜產區的銷售使用。
1.5 “三品一標”建設情況 全市目前通過認定的“三品”有169個,位居全省前列,其中:無公害農產品70個、綠色食品45個、有機農產品54個。共建設3個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縣,石臺縣被列為全國茶葉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創建縣,東至縣、青陽縣被列為全國茶葉和水稻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創建縣。有20個農產品獲省名牌產品稱號,肖坑有機茶、香寓仙芽被認證為農產品地理標志,九華佛茶、張溪麥魚等5個農產品獲地理證明商標。全市已建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基地(示范區)87個,其中國家級28個、省級24個、市級35個;已制定了秋浦花魚厥、皖南土雞、池州野葫蘆籽系列標準和九華佛茶生產加工技術標準等25項省級地方標準和技術規范,占全省同期地方標準的10%;貫徹國家和行業標準221項,基本覆蓋了我市糧油、畜禽、水產、蔬菜、特種經濟作物等5大類主要農產品。
2 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意識薄弱 一是少數部門和一些基層干部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將其擺在應有的位置,導致經費投入、人員配備、檢測手段等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需要。二是一些小規模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和群眾質量安全意識薄弱。他們常常從眼前利益出發,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生產中只關心產量、價格、成本,而忽視農產品質量和安全。
2.2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不扎實 市農監中心雖已運轉多年,檢測工作能力較強,承擔任務較多,并多次在國內獲獎,但因資金不足等原因,目前僅能開展種植業和產地土壤監測工作,在畜禽、水產品的檢測方面留有空白。各縣和鄉鎮農產品質監站建設才剛剛起步,有的也僅僅是配備了一些簡單的儀器、設備,因缺少檢測手段和運行工作經費,大多數都沒有正常開展檢測工作。大部分農貿市場、農民專業經濟組織、農產品生產企業尚未按法律法規的要求建立檢測室,沒有相應的質量管理制度。全市監測網絡建設“頭重腳輕”,基層基礎建設有待加強。
2.3 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和產地準出制度不健全 除市區杏花村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青陽縣的蓉東及石臺縣的城關農貿市場正常開展以農殘速測為主的市場準入檢測外,大部分農貿批發市場自身的檢測工作均未正常開展;部分蔬菜生產基地雖已建立農殘速測室,但正常開展檢測工作的并不多,市場準入和產地準出制度有待于建立健全;同時,大多數農產品產地生產檔案制度還不完善,農產品質量溯源還不能真正實施。
2.4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經費投入有限 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樣監測、追溯、人才隊伍和能力建設,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尤其是質檢體系建設和例行監測制度的實施都是公益性很強的工作,如果沒有一定的資金投入,工作很難正常進行。目前,我市僅市財政和部分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限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經費,用于開展抽樣監測工作,絕大多數鄉鎮監測站,財政幾乎沒有安排監測工作經費。
2.5 “三品”規模較小,標準化生產欠規范 我市的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雖然數量不少,但生產規模還不大,市場所占份額還不高;一些基層干部和農民對農業標準化生產了解不多,推行不快,有標準不貫徹,貫徹標準不規范的問題仍然存在。
3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對策措施
3.1 加大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積極發展“三品一標” 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質量安全法》、《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學習宣傳力度,做到進村入戶,家喻戶曉。同時,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強化公眾食品安全意識,樹立全民良好的農產質量安全意識,包括消費者的安全意識、生產者的道德意識、經營者的自律意識、管理者的責任意識。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作為惠民生、促和諧的重要抓手,動員各方力量關心和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舉報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形成強大的社會監督氛圍。積極發展“三品一標”。“三品一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是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生產目標的有效途徑,是農產品質量安全順向推動的重要抓手和標準化生產的重要載體,也是指導生產、引導消費的重要平臺。我市“三品一標”已有一定的生產規模,但總體上數量不足,不能滿足市場消費需求,為此,一要扎實推進“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擴大生產規模,加快認證進程,不斷擴大總量,提高優質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二要加強證后監管,打擊假冒偽劣,保持和提升品牌公信力。三要積極組織制訂地方特色農產品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同時要大力宣傳、推廣和實施。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標準化生產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切實加強對他們的指導、支持和服務。四要落實“三品一標”補貼或獎勵政策,推動“三品一標”快速發展。
3.2 加大資金投入,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 要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和文件的要求,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安排農產品質量安全經費,用于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加快市、縣、鄉三級監測機構檢測室建設,購置檢測設備、改善工作條件,充實和培訓檢測人員,擴大承檢范圍。將監測機構的監測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確保其監測工作能正常開展;對本市10hm2以上蔬菜生產基地建農殘速測室給予財政資金支持,為實現農產品產地“準出”創造條件;要積極創造條件,支持本市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建農產品質量安全速測室,為實現“市場準入”打基礎。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性監測、準出準入檢測制度化、長期化。
3.3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控,強化檢打聯動 按照部、省《關于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的通知》和有關文件要求,市、縣兩級要依法制定詳細的監測計劃,市、縣、鄉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機構要按計劃并依據各自的職能開展例行抽樣監測、監督抽查檢測,節假日抽檢、日常監管抽檢等,加大對本市各農產品生產基地、農貿批發市場、超市、各類示范基地的農產品、“三品一標”產品等的監督抽查檢測力度,同時監測機構要按照規定程序和要求及時將檢測結果告知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發現涉嫌違法行為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及時收集證據,依法查處,涉及其他監管部門職責的,要及時通報和移交,形成齊抓共管的(下轉105頁)(上接86頁)檢打聯動格局。建立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網絡和監控平臺,對全市所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點:市、縣、鄉三級監測機構和全市所有農產品生產基地、農貿批發市場、大型超市檢測室開展農產品檢測工作實行實時動態監控,及時收集儲存各檢測點通過網絡上傳的檢測數據、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判斷各檢測點的檢測工作開展情況和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能的趨勢,監控平臺同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系統實行無縫對接。
篇4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現狀;河北廊坊
AbstractBased the quality safety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Langfang c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tus quo and effect,its exsiting problem was indicated and the reasons was analyzed for the status and effect of the management,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products in Langfang.
Key wordsagriculture products;quality safety management;status;Langfang Hebei
近年來,隨著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農業發展新階段中亟待解決的主要矛盾之一。諸如農業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農產品的不科學收獲,市場準入制度尚未完善以及市場監督管理不嚴等,導致農產品污染比較嚴重,因食用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農產品引發的人畜中毒事件以及出口農產品及加工品因農藥殘留超標被拒收、扣留、退貨、索賠、停止貿易交往的現象時有發生[1-3]。從田間到餐桌,從生產到貿易,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廊坊市地處河北中部,位于京、津2大城市之間,幅員面積6 429 km2,總人口381.6萬人。現轄2市6縣2區(三河市、霸州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永清縣、固安縣、文安縣、大城縣、廣陽區和安次區),96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其中建制鎮60個),3 229個行政村。廊坊農產品主要供應北京及廊坊周邊地區,僅蔬菜在北京市場上的占有率就達17%。廊坊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不但涉及到廊坊市的基本民生問題,而且也關系到全省乃至京津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因此,研究廊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意義重大。
1廊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成效
1.1農產品質量穩步提高
近幾年來,廊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未發生一起因農產品質量問題引起的群體性中毒事件。廊坊市蔬菜產業迅猛發展,在種植面積和設施建設等方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廊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加了農民收入。目前,全市蔬菜播種面積逾12萬hm2,分別在永清、三河、香河、固安、霸州、廣陽等地,主要栽培黃瓜、西紅柿、豆角、茄子、西葫、甘藍、油菜等20多個品種,年產量650萬t,其中450萬t銷往北京各大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北京市場的占有率為17%。目前,全市通過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環評認證基地面積達6.67萬hm2,獲證無公害農產品79個,擁有綠龍、翠仙、營綠綠色食品和經認證的有機食品6個,建立“萬畝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
1.2廣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
廊坊市成立了市農產品質量監測中心,在完善市農產品質量監測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10個縣鎮的農產品質檢站建設,并在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農貿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大專院校、賓館、食堂、陪送中心等地新建23個農殘速測點。每年完成農產品檢測品種5 200個,其中農藥殘留快速檢測4 200個,農藥殘留常規檢測1 000個,國家禁止的5種高毒農藥檢出率降低到零。廊坊市確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測基地83個、檢測市場30個,抽取蔬菜樣品、水果樣品全部合格。
1.3切實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
近年來,廊坊市每年組織各相關職能部門通過集中打擊和不定期抽查等多種形式依法開展對農業投入品的綜合整治。對種子、農產品、肥料等農貿經營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凡不具備經營資格的農貿企業、門店一律取締,規范農貿經營主體的市場行為。全市上下聯動,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行為。通過規范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行為和依法查處其不法活動,有力地控制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的非法銷售,凈化農業投入品市場環境。
1.4食品安全信息體系建設試點
食品安全信息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由廊坊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牽頭組織,廊坊市農業局主要負責蔬菜生產安全信息體系建設試點的實施工作,具體是2個批發市場和23個蔬菜基地共47個單位的試點,主要是通過工作管理檔案、生產經營檔案建設,推動蔬菜生產、經營規范化和誠信建設,促進蔬菜安全生產與放心消費。在廊坊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統一組織下,對47個試點單位逐一進行了初步檢查驗收,基本合格。
2廊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意識淡薄
目前,全社會的食品衛生法制觀念不強。大部分消費者專業知識較少,缺少識別食品質量的基本常識,對假劣食品的危害認識不足,選購食品往往只注意價格,而對質量要求不高,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不強。食品生產經營者數量多、分布廣,尤其是一些游擊式、分散式、小規模的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自律意識和誠信經營意識相對較差,對自身管理不嚴,對從業人員培訓不夠,在食品生產經營現場,經常可見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操作行為[4]。
2.2監管系統不夠完善,監管部門查處難
許多食品生產、經營者特別是一些無證的個體業主和制假販假者常常采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方法,讓監管部門很難查處。主要是因為在監管過程中還存在漏洞,使管理工作沒有完全到位。從布局上看,這些地方主要是分布在學校、集貿市場、農貿市場周邊。
2.3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不高
近年來,廊坊市農業局標準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屬起步階段。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基礎還很薄弱,存在著較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廊坊市發展標準化的意義和緊迫性沒有被普遍認識,計劃經濟農產品短缺條件下形成的重產量、輕質量、無標準的思維定勢和慣性阻礙了農業標準化的推進,農業生產小規模、分散化和非組織化加大了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難度,農業標準化體系不完善,實施標準缺乏先進性、配套性、操作性,農業標準推廣實施體系不健全[5-7]。
2.4消費者防范意識不強
由于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食品的供不應求,使廣大消費者形成滿足于“吃飽、吃好”的觀念,缺乏食品安全防范意識。2008年廊坊市在對500份農產品質量安全隨機調查中,有30%反映自己或親友中曾遭遇不安全、不潔食品的危害。當遭遇不潔食品侵害時,多數被調查者都采取消極應對的態度;47%的人表示“以后不再購買該食品”,32%的人“無可奈何,自認倒霉”;只有21%的人提出“向有關方面反映、投訴”。由此可見,廣大消費者防范食品污染的意識不強,應對食品中毒態度消極,也是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大隱患。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識和食品安全知識水平不僅有利于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而且也是提高食品安全程度的有效途徑。現實表明,在現有的監管機制下,食品安全監管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只有對食品安全監管機制進行全面改革,從機構設置、法規和標準制定、執法力度、監管水平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廓坊市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不利局面。
3參考文獻
[1] 丁長琴.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及對策探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0(5):96-99.
[2] 宋怡,孫翔.農產品出口如何突破綠色壁壘[J].農村經濟與技術,2003(10):8-9.
[3] 郝艷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完善農產品監測體系[J].中國園藝文摘,2010(3):170-171.
[4] 劉躍平.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黔東南州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現狀調查[J].農技服務,2008(3):118-119.
[5] 何樂琴,李劍鋒.慈溪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調研與思考[J].農業質量標準,2005(4):20-22.
篇5
【關鍵詞】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質量控制
1、我國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的當前情況
當前,我國市政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1.1 沒有特別規范的安全管理的制度與規定,安全管理因此不能切實實施與實施
近些年來,安全管理的責任并沒有被施工企業明確,導致一些安全管理的政策與措施沒有切實的實施貫徹,導致諸多的安全事故的發生以及安全隱患的存在。當然,安全事故的發生有其固有的和客觀的條件與環境,但是,如果安全管理工作切實貫徹下去,一些事故和隱患是可以避免和排除的。市政道路施工的單位主要是一些行政機關或者其授權的單位,因為其權利特點,導致其在工作中不能認真的貫徹與執行安全管理工作,對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并沒有真正遵照和實施。更甚者,存在部分工程根本沒有正式的施工以及監理合同;還存在一些工程沒有按照規定辦理規劃許可證、工程質量監督手續和施工許可證,在臨近抽檢時才進行補辦;甚至政府出資項目,為了體現業績,盲目的縮短施工期,這樣很可能造成項目設計缺陷以及施工安全以及質量上存在諸多問題與隱患,從而導致投入應用后出現種種不可逆轉的問題。
1.2 缺乏對安全管理的關注與重視
當下,諸多安全管理人員對施工安全的認識不足,大多只是形式上的表面的認識,沒有從實際上深入的研究與實施,對安全管理制度沒有落到實處。同時,在實際操作與施工中,沒有切實按照安全規程作業,落實相應的安全措施更是無從談起。綜上所述,市政道路施工的安全管理落于形式。實質上,安全生產相對于企業得到了最大的經濟效益,但是施工的管理人員并不能意識到這個因果關系,只是一味的在生產工作中加大資金投放,并不能發現,只要保證安全作業才能保證企業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從而取得客觀的經濟效益,所以他們的認識缺乏全面性。
1.3施工安全的管理人員素質不一
從整體考慮,現下大部分的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的人員的綜合能力與素質都相對較差,即使在實際工作與生活中,也不能做到言行一致,只是紙上談兵,不能將能力直接應用到實際的問題中去。同時,還存在部分安全管理人員,思想不踏實,自身的安全意識也不夠強。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員沒有到施工現場實地監督管理,沒有對安全管理進行實時的控制與掌握。另外,安全管理人員對于安全隱患的避免與排除,沒有研究和制訂相應的措施與對策。上述種種原因共同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
1.4不能直接辨別出危險源的所在
在實際情況下,有些市政交通的地理條件或者施工環境相對較差,這便會存在更多的安全隱患,但是,具體的施工人員并不能認識到隱患的所在以及具體的危險源,即便自己能夠感覺到自己所處的地方有危險,但一般都存在一種僥幸的心理,仍然還會堅持在此類的環境中工作和作業,這也是導致安全事故發生的重要因素。
1.5 對內在存在的危險隱患重視不足
對危險隱患重視不足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職工安全意識缺失,對其重視不足;
其次,市政道路施工的固有特點決定。在一般狀況下,這樣的施工一般都是比較繁重的體力勞動,所以會對施工主體的體力造成巨大的損耗,這就導致在其精神方面,可能不能有太多的精力去注重安全方面的防范,其并不是對安全意識不重視,而是其體力與精力的不足導致的,也就是其由于勞累,導致警惕力變得相對削弱。
2、對市政道路施工安全進行管理的措施與對策
市政交通工程是保證經濟與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基石,施工質量與人們的生活與社會的正常發展息息相關。下文結合市政道路施工的特點與發展現狀,對施工質量與安全管理提出以下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
2.1對施工設備要進行嚴格的安全管理
通常狀況下,市政施工所需要與涵蓋的設備機械相對較多且繁雜,其中最關鍵的有土方機械、鋼筋混凝土機械等,設備安全是保證施工安全的前提與基礎。因此,對于設備的管理必須嚴格執行,排除機械設備造成的安全隱患。
2.2對施工現場加強管理與控制
對于施工現場,對其進行相應的安全等級的逐級分類,將安全管理切實貫徹下去。在施工現象附近要施放警示牌,告知要注意安全,提醒施工人員或者其他進入現場人員注意,同時,在相應的機械設備上或者附近也要懸掛警示牌,避免出現機械傷害。再者,施工人員必須佩戴必要的安全護具,保證自身安全。對于單位,要對安全管理進行嚴格執行,各個職能崗位的技術要點要宣貫到位,同時傳授處理緊急事故的技能與能力。
2.3 不斷使安全管理人員的素質逐步提升
要切實保障道路施工的安全與質量,關鍵之一是要保證施工管理人員具備一定的素質與能力。這要求要適時制定與實施相應的安全教育與技能的培訓,從而使安全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得到提升。同時對相關的施工人員進行培訓與教育,使其正在掌握施工安全的能力與技能,能夠完全遵照安全操作的程序進行工作,避免違規作業。
2.4 逐步建立與健全道路施工安全管理政策體系
對于建筑施工單位要采取標準管理,對施工整個過程,事前、中、后進行全程管理與控制,做到計劃、監控與改進的統一。加大對施工現場的管理,持證上崗,并且佩帶必要的安全防護工具,購買符合安全生產要求的設施,在施工段,設立警示標志,監督部門要定期進行檢查,將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階段,避免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
2.5 建立科學的安全評價標準
安全評價指的是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設備、生產技術、安全措施等的綜合評價,預測發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從而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對策。建筑企業的決策者也可以結合評價結果選擇最佳的施工方案。安全評價是對工程中出現的各種危險因素加以識別和分析,來判斷安全事故發生可能會對整個工程造成的危害,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出更為合理的解決措施。
2.6 建立信息網絡管理等現代化管理模式
項目部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網絡體系,其中包括專職安全人員的信息資料、安全協議書、安全網絡計劃、安全生產教育計劃、施工人員花名冊、所有特殊作業人員上崗證、安全措施計劃體系等。在施工進程中,堅持記錄安全日記,對特殊機械、特殊工種工人建立特殊的安全信息資料,建立、健全安全獎罰條例,做到“有法可依”、“違章必糾”。
3、結束語
總體來說,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成為市政工程中最關鍵的環節。然而,影響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因素有很多,同時,這些因素都是非常復雜的,且處于不斷的變化中。安全管理工作意義重大、任重道遠,管理者應不斷深入地研究和探討,把安全生產貫穿到企業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通過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使施工人員養成一個良好的作業習慣,預防不安全隱患,從而將諸多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萌芽階段,從而保護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從點滴小事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個施工環節,用嚴格制度來約束施工人員的行為,保證市政道路施工順利進行,為施工單位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宮國勝. 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瓶頸及應對措施[J]. 交通標準化. 2012(14)
[2]肖純任. 淺談公路施工安全管理存在問題及應對措施[J]. 現代物業(上旬刊). 2012(03)
[3]辛大勇. 我國道路施工安全管理[J]. 科技傳播. 2011(20)
篇6
[關鍵詞]茶葉質量安全、完善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TS20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2-0067-01
1 前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市場準入制度相繼出臺,消費者和媒體更加關注茶葉等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及時將工作重心從增加產量轉到了全面提高質量上來,大力發展無公害茶和有機茶,開展綠色農產品基地認證,制訂茶葉質量標準,完善茶葉質量檢測體系,全省茶葉質量安全意識普遍增強,衛生質量明顯改善,確保茶葉質量從感官品質、理化品質、安全指標等方面評價都是安全的。
2 當前影響茶葉質量安全的因素
2.1 農藥殘留
指由于農藥、生長調節劑的大量使用,導致茶葉中有害化學物質的殘留,20世紀90年代前這一現象在茶園發生較為普遍。自國家發文禁止在茶園中使用六六六、甲胺磷、三氯殺螨醇、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殘留農藥以來,同時加強了茶區農藥市場管理,建立了茶園病蟲害綜合防治體系和茶園農藥配藥站,大力推廣生物農藥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茶葉農殘超標現象呈逐年遞減趨勢。近幾年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市場200余批次茶葉進行了市場抽樣檢測,結果全部合格。然而,歐盟、日本等一些國家對茶葉出口的農殘標準不斷提高,檢測項目不斷增加,限制使用的農藥越來越苛刻,出口茶葉的農殘問題還是比較突出。
2.2 重金屬
在茶葉重金屬中,鉛含量偏高是茶葉當前最主要的問題。我國對茶葉中鉛含量執行強制性檢驗,鉛含量限量國家標準為5mg/kg,而其他主要茶葉進口國如歐盟為5mg/kg,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為lOmg/kg,日本為20mg/kg,非洲等國家不作要求,我國是世界上茶葉中鉛含量要求最嚴的國家。由于我國茶葉中鉛含量標準過嚴,導致茶葉中鉛超標問題較為突出,針對這一情況,我國農業行業標準修訂鉛含量限量標準為5mg/kg后,國家標準也正在修訂當中,如執行這一新標準,茶葉鉛含量超標問題可望得到基本解決,但這一問題仍不容忽視。
2.3 有害微生物
有害微生物含量偏高主要是由于茶葉加工過程中衛生條件不合格所引起的,如地面攤放、制茶人員帶來的污染等。除少數國家對有害微生物提出要求外,多數國家尚無嚴格要求,但已引起了普遍重視,無公害茶葉標準已將大腸桿菌列為檢測內容。茶葉有害微生物列為必檢項目已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
3 為確保茶葉質量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為確保茶葉質量安全,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重視茶葉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通過統一思想認識、頒布技術標準、建立示范基地、落實扶持政策、開展技術培訓、加強質量檢測、培育名茶品牌等措施,全省茶葉質量安全意識普遍增強,衛生質量上了一個新臺階。
3.1 形成思想共識
為提高產銷雙方茶葉質量安全的意識,先后實施了無公害茶工程和有機茶工程,編制了無公害茶和有機茶,經十年發展規劃,確定了“全省范圍內大力發展無公害茶,有條件地積極發展有機茶和綠色食品茶”的發展思路,通過各級政府大力推動,以及廣泛宣傳,全省茶葉管理者和生產者達成了大力發展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保障茶葉產品質量安全的共識。
3.2 加強政策扶持
為激勵全省重視茶葉產銷質量安全,省、市、縣均制定了相應的資金扶持政策。省級茶葉主管部門對茶葉質量檢測機構建設、出口茶示范基地建設、良種茶園發展、茶廠優化改造等方面進行了評定和獎勵。省財政對茶園基地建設、茶葉質量管理、茶園良種發展及茶廠改造方面的扶持資金達到1300萬元。各市、縣也采取多種措施對建立茶葉質量檢測體系、良種茶園發展、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建設、有機茶基地認證、茶廠優化改造等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
3.3 制定系列標準
為做到茶葉生產有章可循、有標可依,保證茶葉質量安全,在全國率先制訂了《無公害茶》、《有機茶》和《茶葉加工場所基本技術條件》等地方標準,確保茶葉安全生產。有些重點產茶縣還結合當地實際,制定了“茶葉質量安全生產操作規程”、“無公害茶生產技術規范”,有效規范了茶葉生產,保證了茶葉質量安全,提高了茶葉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4 完善管理措施
茶葉質量安全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為適應國家質檢總局啟動茶葉等第三批13類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實施要求,進一步提高茶葉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在今后一段時期,茶葉產業在保證茶葉質量安全方面應重點抓好基地建設、過程控制、兩端檢測、質量認證、市場管理幾個方面。
4.1 合理規劃
形成優勢產區。提高茶園素質,保障原料質量根據制定的特色優勢茶葉區域布局規劃。但還存在茶葉優勢產區建設色不突出、效益不明顯等問題。因此,在基地建設中,各地應結合當地實際,以優勢基地為依托,采取合作社模式,加快規模化生產,形成茶葉質量優勢。同時,在基地發展新茶園時應注意選擇抗性好,適宜當地的茶樹品種,合理搭配早、中、晚品種,全面提高茶園基礎素質,保證茶葉原料質量安全。
4.2 加強過程控制
不斷提高生產、加工水平。在茶園生產中,要加強茶園肥培管理,根據茶樹特點和土壤狀況,合理施肥,防止施用過量氮肥,提倡增施有機肥,以提高茶園有機質含量,防止土壤退化,同時要摸清肥料來源,防止重金屬含量超標的肥料施入茶園。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推行綜合防治技術,除了禁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外,盡可能少用化學防治方法,大力推廣生物農藥,采用生態調控,物理防治,農藝手段等綜合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量。同時要對允許使用的藥物進行監控和管理,實施銷售準入制,有效控制茶區用藥。加工過程中要對加工原料進行溯源登記,產品一旦出現問題,能夠追查原料來源;產品在流通環節,也應做好銷售記錄,便于進行質量追蹤。
4.3 強化兩端檢測
制定茶葉生產質量標準,完善茶葉質量保證體系為確保茶葉原料的供應和產品質量,首先應進一步加強對農藥經營單位和農藥田間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從源頭上控制茶葉農藥殘留,同時加強初制茶廠鮮葉進廠源頭檢測體系建設,鮮葉進廠分級驗收、源頭檢測,加強衛生質量管理,控制灰分、有害微生物等超標問題;其次應加大對精制茶廠各工序茶樣的檢測力度,控制摻雜使假、著色等問題,加強成品茶出廠檢測力度,加快檢測體系建設,指導督促各精制茶廠重視和加強茶葉檢測工作,加大在茶葉檢測設備上的投入,杜絕人為摻雜使假事件的發生。
4.4 加強質量認證
完善質量保證體系。提高消費者的認知度,接軌國內外市場,目前較多的企業已開展和完成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的國內外認證,大大提高了茶葉在消費者心中的安全認可程度。但茶葉企業進行IS0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認證、IS014000(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證體系)認證和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認證的還較少,應盡快開展這些認證工作,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縮短與茶葉生產先進國家和地區的差距,適應全球化的茶葉市場競爭。
篇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happened in China have been quite shocking.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food safety problem in Changshu has also drawn wide attention an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關鍵詞: 農副產品;蔬菜;質量;食品安全
Key words: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vegetable;quality;food safety
中圖分類號:S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0-0118-02
1 市民對農副產品質量需求
在城市農副產品供應中,蔬菜的質量安全尤為敏感,每天都要買菜、吃菜的百姓對農副產品質量有何要求呢?為了解市民對農副產品質量需求情況,考慮到市民的購物習慣和調查樣本的多樣性,我們在市區選擇了幾家農貿市場和超市進行了現場調查。
1.1 農貿市場現場調查情況 在市區菱塘菜市場,正在買菜的王大娘說,她每天早上都要到這里買菜,但在吃之前,比如黃瓜、西紅柿之類的都要去皮,不能去皮的也要浸泡很長時間。她說現在有的蔬菜農藥殘留很高,這樣能減輕農藥殘留。在一個肉攤前,攤主徐老板告訴我們,對動物疫病的監控非常重要,有些地方的生豬有疫病,當地的居民都不敢吃豬肉。在漕涇農貿市場,一位管理人員告訴我們,總體來看,目前市場上的農產品質量還是可以的,但不乏有一些農產品的農藥殘留超標,特別是外地和本地規模化基地的農產品,對農藥的施藥量及掌握上市的安全間隔期執行情況各不相同,這一點應該引起重視。在一個蔬菜攤上,有土豆、青椒和青菜等多個品種,看上去相當鮮嫩,我們上前拿起一只青椒聞了聞,也聞不到農藥味。事實上蔬菜有毒無毒,不是能看出來或聞出來的,而是檢測出來的。如果市場上都有了農產品檢測點,這些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1.2 超市現場調查情況 在本市一家大型超市里,營業員小姐說,進入超市的農產品都是經過檢測的,黃瓜、冬瓜等蔬菜以及蘋果、西瓜等水果價格雖然比農貿市場高一點,但依然好賣。當像餃子、米線、粉絲等越來越多的加工類食品和熟食制品因質量問題而被媒體曝光的時候,無助的消費者就想:頂多不買半成品或成品了,想吃什么就自己買原料加工。可是,當肉、韭菜、豆腐、菠菜、桃等等也不斷被證明有問題后,消費者又該怎么辦呢?現實是除非你什么都不吃,否則你每天都可能是在和問題食品過招。在我國目前的現有環境下,絕對無污染的食品已很少見,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等多還處在概念階段,在這種情況下,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食品,越來越多的家庭主婦感到迷茫,一些人買菜時不再挑選光鮮亮麗的,專門挑揀蟲咬過的,看上去不像是用了藥的。
2 影響農副產品質量的主要因素
2.1 農藥污染對農副產品質量的影響 我國農藥年用量為80-100萬噸,其中,使用在農作物、蔬菜、果樹、花卉等病蟲防治上的農藥中,化學農藥占90%以上,大量而長期的使用化學農藥會嚴重地危害人體健康,而與農村農藥中毒不同的是,在城市里會經常發生殘留農藥的中毒問題。小小農藥緣何對人類造成如此大的危害呢?在施用農藥過程中,農作物、畜類、水產等動植物都可能受到農藥的污染,因此目前幾乎不存在哪個人群,在某種程度上未受到農藥的污染。有些農作物性質穩定、殘留期長,一旦造成污染便很難消除,當農藥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膚黏膜進入婦女體內,可引起遺傳性和非遺傳性的損傷,60%~70%的自發性突變與化學因素有關。因此,種植業應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
2.2 流通領域中影響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除了種植環節存在問題外,食品的銷售環節的“包裝”把戲也越來越多。有些果販為了讓桃子看上去鮮亮,會用洗衣粉水浸泡和沖洗;牛肉之所以鮮紅是因為加了亞硝酸鹽,添加食用亞硝酸鹽雖被允許,但超標同樣有害;荔枝的顏色之所以鮮艷,是因為經過硫酸水的浸泡……諸如此類令人匪夷所思的發明真是層出不窮。此外,現在市場上的許多蔬菜和水果個頭較先前都有長進,這種變化和品種的關系不大,和植物生長素有關系。果實反季節成熟、色澤好看、增加分量和個頭都會用到生長素。長期食用使用了生長素的果蔬,會對人體的生理調節功能發生影響,小孩第二特征過早出現、肥胖癥乃至“啤酒肚”等的發生都有可能與此有關。
3 我市在農副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3.1 農藥超標有人檢無“權”管 在我市的農貿批發市場,每天都有工作人員隨機對不同的蔬菜進行取樣、檢測。我們查看了最近一個月的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匯總情況,可以看出,進入市場的蔬菜合格率并不是很高。但在對當日檢測不合格的蔬菜,工作人員發給警告通知書時,該攤位的菜已全部賣完。面對如此結果,工作人員也很無奈,因為沒有具體的法律規范出臺,無法可依,無章可循,又沒有相應的執法隊伍,針對檢測不合格的蔬菜,只能是發警告通知書。
3.2 源頭管理力度不夠 事實上,對進入蔬菜批發市場的農產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只是一種手段,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要抓好源頭管理。在面廣量大的農村,廣大農民食品安全質量意識、綠色環保意識等較為薄弱,種植、養殖業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畜禽、水產養殖過程中濫用激素、飼料添加劑等相當普遍,有些地方對私宰打擊不力,檢測檢疫率低。無公害生產基地規模小,與全市的蔬菜播種面積相比,無公害蔬菜生產面積明顯偏小。同時現有無公害生產基地規范化程度低,還存在著生產標準、基地建設、基地管理、基地認證不規范等問題。
4 加強農副產品質量管理的對策建議
4.1 加快農副產品質量管理的立法步伐 要從實踐“三個代表”的高度加快農副產品質量管理的立法步伐,明確生產企業、流通企業、農戶、商販的職責,落實政府各職能部門的管理權限和責任,制定各類產品的質量標準,特別是農藥殘留、各類有毒有害物質含量的控制標準等,實現有法可依。
4.2 加強對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管理 農業、工商、質監等政府職能部門要按各自職責加強對農副產品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管理。積極開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推廣使用有機肥料和生物農藥,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要從田間開始,嚴格農業投入品種管理,把住農藥銷售關,教育、指導菜農正確使用農藥。在食品生產基地推廣蔬菜農藥殘留速測技術,實行銷前抽查制度,對收獲上市的蔬菜先行檢測,符合標準的,準許上市銷售,對超過標準的,就地封殺,確保進入流通領域的農產品的質量。建立一家國家認可的檢測機構,引進一些國際先進的檢測設備,大幅度提高檢測的能力,有效監控生產、銷售的農副產品的農殘及添加劑。
4.3 加大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農副產品的查處力度
制定農副產品進入市場的管理規范,加大對不法農副產品的查處力度,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要加強對農產品的入場檢測,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產品不準交易,進行查封處理,從源頭控制進入市場;對故意制造、販賣偽劣農產品的單位、個人對照法規嚴肅查處。
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到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因為它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關系到社會穩定,關系到農副產品市場的發展和市場流通工作持續健康發展,也是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們必須整頓和規范食品市場經濟秩序,提高農副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百姓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放心果”。
參考文獻:
[1]湯宏春.搞好農副產品市場信息調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 農村實用技術,2001(03).
篇8
關鍵詞:泰興市;種植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存在問題;相關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421(2012)07-903-02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不但影響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事關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而且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泰興市農業部門通過采取組織領導、技術指導、典型先導等一系列措施,使泰興農業逐步走上了標準化、規范化發展道路,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為進一步推進泰興市種植業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發展,筆者對部分種植大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涉農企業進行了調研,分析了泰興種植業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推進發展的相應對策。
1、泰興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現狀
1.1 組織管理網絡已經初步建 成泰興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除有專職部門負責全市種植業農產品質量管理工作外,還組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領導小組”,同時配備了5名農產品質量監管員。各鄉鎮(街道)建立了農產品質量檢測室,成立了農(水)產品質量監管所,均配備了1~2名農產品質量監管員,全市共配備22名。“三品”獲證企業配備了34名全國無公害農產品內檢員。全市建立了一支由市、鎮、種植大戶和涉農企業組成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隊伍。
1.2 農業生產基本實現有標可依 長期以來,泰興市農業部門一直致力于農業新技術、新標準、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積累了各種農產品生產、加工的第一手技術資料,為制定各類農業生產標準奠定了技術基礎。截至目前,全市種植業制定并由有關部門批準18項農作物生產技術規程和8項農產品質量標準,其中省級標準6項,市級標準12項,企業標準8項,全市農產品生產基本實現有標可依。
1.3 品牌農產品建設取得新突破 為進一步增強泰興市農產品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能力,市農業部門在切實抓好境內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的基礎上,積極組織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近年來,全市共申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63個,其中糧油產地23個,面積1.1萬hm2;蔬菜產地40個,面積O.79萬hm2。全市組織申報認證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318個,其中糧油產品10個,蔬菜產品308個;組織申報認證綠色食品66個。
1.4 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近年來,全市種植業共建設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個(“沿江地區優質弱筋小麥寧麥9號標準化示范區”),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個(“鮮食玉米標準化示范區”、“弱筋小麥標準化示范區”),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稻麥)標準化生產基地1個。4個示范區示范面積合計16.84萬hm2,累計增產12377.5萬kg,節支增效33896.63萬元,有力帶動了農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果。
1.5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 首先,重點加強對進滬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通過“三品”認證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質量監管和責任分解落實工作。其次,加強對農作物生產基地的技術指導。對上規模的蔬菜生產基地,利用高級職稱人員掛鉤生產基地的形式,分別對全市11個規模蔬菜生產基地進行技術指導。再次,積極配合省市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工作。
2、泰興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兩頭熱中間冷”。工作難以開展
近年來,從中央到省市都十分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直接從事農作物生產的農民和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也迫切需要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技術指導。而處于中間層的縣級農技推廣部門中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專業人才嚴重匱乏,鄉鎮農技服務中心的農產品質量監管員都由服務中心主任兼任,經費投入不足,這都導致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工作力度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開展。
2.2 重認證、輕監管,影響政府認證的公信力 幾年前。由于省農林廳明文規定“對今后有關農產品質量建設的項目安排,將充分考慮農業生態環境條件,原則上只有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或產品認證的基地,才給予考慮。”因此,相當一部分申請人申報“三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完成考核任務或為以后申報項目服務。在產地獲得認定或產品獲得認證后,由于縣、鄉兩級監管隊伍力量薄弱和監管手段較少等原因,只能實行區域監管的辦法,即在哪個鄉鎮的產地和產品由那個鄉鎮的監管員負責監管,而實際上這些產地、產品監管基本處于應付上級檢查的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品牌農產品的信譽,影響了政府認證的公信力。
2.3 有標難依,標準執行的難度較大 近年來,泰興市種植業基本實現了有標可依,并初步實現了全市大宗農作物生產標準化。但由于泰興市種植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千家萬戶分散生產為主,農民為了抵御各種自然災害和病蟲草害侵襲,同時追求高產,長期以來依賴于農藥化肥的高強度投入。因此,一方面難以按照標準來統一組織生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土壤中有毒物質和農產品中農藥殘留超標,嚴重影響農產品質量。
2.4 農產品質量檢測不能適應農業生產發展 目前,泰興市尚在籌建市級多功能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各鄉鎮(街道)建立了農產品質量檢測室,但資金投入有限,檢測設備少、檔次低,檢測水平不高,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高要求不相適應。就市場檢測現狀而言,全市目前僅有少數市場實行農產品準入制度,多數市場進場農產品內檢處于時斷時續狀態。因此,農產品質量檢測不能適應農業生產發展,與社會需求也存在較大差距。農產品農藥殘留和土壤中有毒物質的檢測更不能滿足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
2.5 執法部門信息溝通不暢,農產品質量安全難以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涉及到農業、工商、質監、環保、衛生、經貿等多個部門,職能交叉問題比較突出。如食品衛生由衛生部門監管,農產品銷售市場由工商部門監管,生產環境由環保部門監管,只有農產品產地建設由農業部門監管。這種多頭監管體制必然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困難,難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3、推進泰興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建議
3.1 加強種植業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要性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技術的普及程度應繼續加大宣傳工作力度,要通過報紙、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等文件精神,宣傳農產品安全生產知識,宣傳農產品質量體系建設工作動態和經驗,宣傳種植業標準化生產的相關知識;繼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培訓工作,一是對全市的農產品質量監管員、鄉鎮(街道)農村農技人員、種植大戶、涉農企業內檢員等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專業技術培訓,二是對農民進行直接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指導,通過分層次的宣傳培訓提高農民標準化、規范化生產的意識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推進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順利開展。
3.2 加大“三品”農產品市場開拓力度,實現優質優價 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的目的是推進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市場化。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只有在它的市場利益大于實際成本時才有生命力。而目前完全依靠市場規律來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時機尚未成熟。建議政府要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政策、資金等扶持力度,積極培植典型,因勢利導,同時充分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行業協會、農民經紀人的作用,加大“三品”農產品的宣傳和市場開拓力度,真正實現優質優價,切實保護好農民和企業的利益。
篇9
【關鍵詞】裝修工程 施工現場 質量 進度 安全 管理
建筑裝修主要包括對住宅、橋梁、體育館、寺廟等用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種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體,并用各種材料對其外部面貌或內部環境進行該進和美化,使其建筑風格更具有情調,更具有居住和商業價值。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行業之間加大市場投資,房地產市場火暴,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裝飾材料市場普遍多元化等原因,推動了裝飾業的全面發展。 建筑裝修工程施工的規模和數量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作為工程施工的關鍵環節――現場施工的管理難度也越來越大。
一 、裝修工程現場施工安全的管理
目前,在建筑裝修裝飾施工中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安全隱患。近年來裝修工程施工現場事故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甚至很多地方都超過建筑行業的安全事故次數。
(一)安全隱患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建筑裝修工程自身的特點引起的。一方面,裝飾施工一般都是在土建完成后才開始的,在裝修的過程中,會發現及其普遍的結構損壞現場,承重墻被拆除或被削弱。還有的在承重墻上開洞,或固定膨脹螺旋在多孔板上,結構的破壞現場由于在裝飾施工時沒有繼續及協調處理,所以情況比較嚴峻。另一方面,建筑裝飾工程的施工以結構主體為載體,其施工受到建筑空間的限制, 施工中工序平行、交叉、搭接頻繁,交叉施工,造成不安全的因素較多。
二是由裝修材料和施工引起的。一方面,建筑工程的玻璃幕墻及相關裝飾材料,因其外表華麗,觀感效果好,對于提升建筑品牌,增加城市景觀有明顯的作用,受到城市裝飾行業的廣泛使用。然而,由于結構設計構造措施較少,連接強度和耐久性差等,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 另一方面,大型的裝修工程需要的材料復雜繁多。材料進場后,要按具體尺寸開料加工。在開料加工時工具各不相同,同時又產生許多廢料、灰塵和噪聲,極易給施工造成紊亂,甚至發生事故。
(二)加強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是制度和人員保證。首先,在施工之前制定詳細的工程安全操作流程,并且將施工的設計和安全實施方案交由相關部門審批之后才可以施工。其次,設立專門的安全小組,專門針對這些安全問題進行排查,宣講安全防范知識,培訓施工人員學習安全知識,防患于未然。再次執行嚴格的安全生產制度,滅火器要擺在易取、顯眼的地方,并設有專職或兼職安全員,滅火器定期檢查,保證隨時能用。
二是嚴格材料管理。按施工的實際情況,將在現場制作加工的材料合理劃分作業區開料。具體可分為: 木工區、電焊區、電工區和材料庫。各工種的工人在劃定的互不干擾的區域內開料,不僅有寬敞安全的工作場所,而且減少材料的浪費,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和消除了發生事故的誘因。
三是加強日常監管。在日常工作中,技術管理人員每天都要開展相應的安全檢查工作,以此來實現對施工過程的安全管理。 要定期對施工現場和人員的安全防護措施進行檢查,施工的技術是否符合安全的標準。在現場施工的所有工作人員必須要戴安全帽,特別是危險工作者需要嚴格佩戴相關的防護用具。在現場維護的工作人員必須要高度認真,全面及時監督工作的進程,一旦發現施工中存在安全隱患需要及時制止,保證整個施工可以安全進行。
二、裝修工程現場施工質量的管理
在施工管理的整個過程中,保證施工質量是管理的目標,因此質量管理是施工項目現場管理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構建完善的質量管理保障體系。
強化質量意識,落實質量責任,及時對工人進行技術交底,強化工人的質量責任心,同時層層簽訂質量責任保證書,使質量目標的實現落實到每一個人。與此同時要強化對裝修工程現場施工中的責任追究制度,特別是對施工材料的驗收問題,通過走動管理,及時巡查,對發現的問題必須查明原因,追查責任。
(二)注意動態監測施工質量
由于裝飾裝修工程的過程非常復雜,一些工序的完成需要許多時間,如果在施工的過程中沒有進行動態監測,僅僅進行事后的檢查,往往會導致工程材料的浪費和工期的延誤,因此在裝飾裝修進行的同時,施工管理人員要定期對施工質量進行監測,將問題控制在初級階段。實行“自檢、互檢、交接檢”的“三檢”制度,對隱蔽的部位進行書面技術交底,嚴格進行過程檢查,形成書面記錄,經監理和甲方進行隱蔽驗收合格后方可進入下道工序的施工,通過層層的檢查和驗收,從而確保了整個工程的質量。
(三)加強建筑裝修裝飾質量審查控制力度。
首先,要及時對已經完成的工程組織承包商進行審查,處理發現的缺陷,之后再組織進行二次檢查,保證成品的質量。承包商要及時檢驗批,分工程以及隱蔽工程。承包者檢查合格后,再填寫有關證明讓監督管理人員開始審查。審查的工作人員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來辦事,如果沒有收到相關書面證明,則不能對某施工單位進行審查。書面驗收申請和完整的驗收材料要向監督管理人員提出。對工程質量的評估要檢測過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才能出評估報告,總監單位負責資料的就核查和組織驗收人員。完整的竣工資料也要等單位工程竣工驗收后,承包商也組織評定后,方可才能簽署。這些優化措施都是為了給建筑裝飾行業營造和諧健康的發展環境。
三、總結
總之,裝修工程施工過程中涉及專業多、工種繁雜,再加上各項目設計風格各不相同,裝修材料涉及品種繁多,裝修施工工藝多樣,因而在裝修工程實施過程中不僅需要對項目進行整體質量管理與協調,而且需要對各專業工種、各施工階段進行全方位的安全維護。
參考文獻:
[1]俞李明. 建筑裝修施工的質量管理[J].科技信息.2012(24)
篇10
關鍵詞:糧食安全;糧食生產;耕地紅線
中國歷來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將其視為關系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黨的十六大提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糧食安全。
國人最關心的是“糧食安全”,而不是耕地面積問題。但在普通大眾眼中,耕地就是糧食。耕地就是糧食的觀點是在中國數千年傳統小農經濟生產方式下的產物。隨著社會發展,糧食安全的含義已經層次化和豐富化。
一、糧食安全的含義與內容
(一)含義
糧食安全就是以安全因素為主的、相對穩定平衡的、能夠基本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需求的一種糧食供求動態平衡情形。糧食安全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的居民能夠獲得與其需求相適應的糧食。顯然,實現糧食安全是一個包括生產、流通和購買等因素在內的“多鏈條互動”的過程,
(二)糧食安全的內容
糧食安全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世界糧食安全、國家糧食安全、家庭糧食安全和個人營養安全。國家糧食安全是核心層次。作為國家糧食安全,從本質上講,就是指一個國家滿足糧食需求以及抵御可能出現的各種不測事件的能力,其決定性因素是糧食生產及消費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及外貿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系。國家糧食安全應當包括以下方面:物質保障能力和水平;消費能力和水平;保障糧食供給的途徑和機制。包括糧食流通體制和供應機制以及與人們的收入水平相適應的價格政策等。
通過糧食安全內容的綜述,我們不難發現,單純強調糧食增長導向的糧食戰略是不全面的,這將摧毀中國的糧食平衡。其他農產品的價格劇漲,將會完全沖銷中國在糧食增產上的努力和價值。糧食不安全僅僅包括產量上的安全,保護一定數量的耕地是糧食安全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二、中國糧食生產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生產現狀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糧食生產的總體發展趨勢是:產量增加,面積減少,比重下降。全國糧食產量連續邁上40000萬噸(1984年40731萬噸)、45000萬噸(1993年45649萬噸)和50000萬噸(1996年50454萬噸)三大臺階。即使在重大自然災害的條件下,2008年中國糧食產量仍然創歷史新高。
(二)存在問題
糧食生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方方面面,受市場風險、自然風險雙重威脅,尤其受耕地與淡水資源匱乏、科技難有新的重大突破、糧食價格走低風險以及巨量人口不斷增長的影響,糧食持續增產難度加大,糧食安全存在一些隱患。
1、水資源短缺,水土污染嚴重、按聯合國人口行動組織(PLA)提出2000m3/人。a標準為嚴重缺水,1000m3為人類保障線來衡量,目前中國低于2000m3有18個省市,低于1000m3有10個省市,是世界13個嚴重缺水國家之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81%水資源集中分布在僅占全國耕地19%的土地上,占全國耕地42%的黃、淮、遼流域水資源占有量只占全國的9%。中國不僅水資源缺乏,而且水體受化肥、農藥、農膜白色面源、點源污染嚴重,加劇了水危機。
2、農業組裝配套技術不到位,財政投入不足。中國農業組裝配套技術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奪經營的增長方式仍然存在,導致農業產量低,綜合效益不顯著。近年國家對農業財政預算總額比例偏小,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1980年為13.07%,“九五”期間下降到8.2%,直到2004年支農支出才有大幅度提高。特別是農業推廣制度不健全,目前農業事業單位受國家機構改革的影響,基層農技人員面臨下崗分流、差額撥款的沖擊,干部身份將被置換,出現了“網破線斷”,農技推廣處于癱瘓半癱瘓的狀態,新的農業技術和科研成果推廣就難以到位。
3、國內的糧食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在市場化的背景下,糧食增產在根本上取決于糧農的投入動機和能力,而糧農的投入動機和能力又源于種糧能夠獲得與其他產業大致相同的收益。然而,中國糧食生產的土地生產率相對較高,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糧食種植和其他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差異非常顯著,這不僅抑制了糧農穩定生產的動機,也削弱了糧農持續投入的能力。
三、中國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的關系
(一)耕地不等于糧食,關鍵在于如何生產
正如經濟學家茅于軾所說“改革以來的30年,人口增加了45%,糧食增產了60%,而耕地卻在減少。“這一鐵的事實說明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無決定性關系。一定面積的耕地數量是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的有利條件,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科技進步和國家對于農業投入的增加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和保證“糧食安全”的效果遠遠大于耕地的因素。
(二)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還要靠市場化和產業化的發展
現在的市場已經到了“谷賤傷農”的境地。2008年初,農資價格不斷飛漲;現在全球經濟萎縮,農產品價格低迷。種地積極性自然大受打擊。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投入產出比不合理和價格倒掛這一類問題,僅保證耕地數量無法從長遠上保證糧食安全。如果只是一味高高在上強調“糧食安全”,強調“剛性需求”。其結果是,每當我們碰到農產品依照市場規律價格提升,農民可以提高收入時卻前方百計“宏觀調控”,壓低農產品價格,要“壓通脹”;而一旦遇到農產品價格低迷,農民種地賠本的時候提供極為有限的政策補貼,這根本無法挽回農民的損失。長此以往,無益于解決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四、加強糧食安全的建議
(一)增加對于農業的投入
農業是中國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城市化和工業化建設的“提款機”。根據統計,從1952-1989年間,國家通過工農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和農業稅從農業中抽走近1萬億元資本,而國家同期的支農資金僅3000億元,凈流失7000億元。按照恩格爾定律來推斷,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會越來越低。如果沒有國家政策的扶植和資金大力投入,農業會被進一步“邊緣化”,投資效益比會無法與其他行業競爭。
(二)加強干群教育,提高科學種田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談不上現代化的農業。發達國家農業貢獻率70%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中國目前只有40%左右,必須建立科技創新機制,提高勞動力素質,完善教育、科研、推廣和管理體系,要以縣農技推廣中心為紐帶,加強干群的生態經濟教育和適用增產技術的培訓,培養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通過示范把科技送到農民手中,提高科學種田水平,促進糧食增產。
(三)改革國家糧食體制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糧食市場體系構建是“廣泛的,但不是深刻的”。從規模來看,集貿市場得到了發展,批發市場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期貨市場容量也有所增加,以這三種市場為框架的多層次糧食交易體系正在形成。但是,從功能來看,糧食市場體系尚未實現有效的功能互補,這里“功能互補”是指一種市場的缺陷可以被其他市場所彌補、各種市場能夠“揚長避短”、“各盡所能”。當前,中國還沒有形成適當的主體性糧食市場形式。糧食安全和流通體制改革要繞開流通主體是不可能的,應先有規范的市場主體,然后才可能有合理的購銷體系和價格,規范的市場主體甚至會在長期交易中演化出合理的購銷方式和價格。所以未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重點不在于強調理順價格,而在于培育規范的糧食市場的流通主體。賦予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才能提高農民種糧的收益,在這對流通體制改革和糧食安全而言,更有現實意義。
加強耕地保護是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但是在中國目前的形勢下,依靠更多的農業投入,科技進步和市場化產業化發展才是解決中國“糧食安全”的“終極手段”。
參考文獻:
1、高帆.糧食安全的真問題是什么[J].調研世界,2006(3).
2、曾紀發.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是什么[N].中國證券報,2008-07-19.
3、中國糧食生產現狀與前景預期[DB/OL].中商網訊,2001-12-05.
- 上一篇:法治社會的理解
- 下一篇:新結構資源與環境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