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產安全的重要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9: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糧食生產安全的重要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糧食生產安全的重要意義

篇1

關鍵詞 耕地資源,利用效益,主成分分析,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 F30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3)01-0162-08

耕地資源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與社會和諧、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對農業和國民經濟起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1-3]。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糧食自給率水平的高低,關系到國內糧食的生產與消費,農業的發展方向[4-6]。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耕地供給表現出不斷減少的態勢,已經使我國糧食需求與耕地供給呈現出一種緊平衡[7]。耕地數量平衡與質量下降的錯位已成為我國耕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因此,在后備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保護并提高區域內現有耕地的質量[8],持續提高耕地資源的利用效益,是解決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研究表明,耕地資源利用效益的提高,除受區域自然條件的制約外,還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種植方式、耕作習慣、投入能力和農田設施建設等密切相關[9]。我國耕地資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耕地資源短缺,已經成為我國生存和發展的制約因素[10-11]。我國山東[12]、廣東[13]、湖北[14]、江蘇[15]、和貴州[16]等諸多省份耕地利用效益已經呈現下降趨勢。國務院新近通過的《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中也再次強調了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安全的重要性,并為耕地保護與糧食生產制定了更為明確的目標和更加詳細的措施[17]。

多年來,河南省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之一,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河南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在保障國家糧食供給和安全方面的作用將日益凸現[18-23]。河南省作為全國的糧食主產區,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的10%以上,在全國糧食安全保障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耕地資源利用中表現出的問題,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隨著河南省社會經濟的發展,耕地資源利用中諸多相關因素不斷發生變化,糧食生產出現了不穩定和較大波動的現象,對區域糧食安全產生重要影響。

研究和探討區域耕地資源利用中的影響因素,有助于認識和揭示區域糧食生產中的主要問題,對制定和調整相關的耕地資源利用政策,改進耕地資源利用方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1999年、2002年、2005年和2008年河南省的耕地利用效益進行分析,探討影響河南省耕地資源利用效益的主要因素,提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1 研究區概況

河南省是中國歷史上農業開發利用最早的地區之一,土地開發利用程度高,土地利用類型復雜多樣,土地質量分布差異明顯。它處于中國地勢的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地形西高東低,高差懸殊。山地、丘陵、平原(包括盆地)面積分別為4.44萬km2、2.96萬km2、9.30萬km2,分別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6.6%、17.7%、55.7%。西部以山地為主,中東部絕大部分是平坦廣闊的平原。平原地區以沙潁河為界,以北是以黃河為主體的沖積扇平原,以南則為淮河及其支流泛濫沖積和洪沼堆積而成的低緩平原。在平原邊緣與山地交接地帶為洪積平原區。根據2009年土地變更調查結果顯示,全省土地總面積16.55萬km2,各類土地面積為:耕地11 889.56萬畝;園地470.87萬畝;林地4 527.84萬畝;牧草地21.57萬畝;其他農用地1 512.24萬畝;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 824.15萬畝;交通運輸用地182.55萬畝;水利設施用地273.24萬畝;未利用土地2 277.43萬畝;其他土地851.01萬畝,人均耕地1.20畝。全省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增加耕地15.38萬畝,建設占用耕地14.67萬畝,適宜開發為耕地的未利用地較少,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

2 耕地利用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1 耕地利用效益影響因素分析

耕地利用效益是指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被人類社會實際利用后所產生的直接和間接效果的總稱[24-25]。效益指標是參與耕地利用效益強弱的因素,是進行評判耕地利用效益強弱的直接依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層次,其影響的因素也會有所不同。選擇的因素應相互聯系與作用,共同影響和決定耕地資源的利用效益程度。

篇2

關鍵詞 糧油高產創建;成效;青海湟中

中圖分類號 F30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293-02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我國糧食生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糧食消費也不斷增加,而另一方面耕地數量卻在不斷減少,保持糧食生產和消費平衡壓力越來越大。再加上國際糧食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糧食安全的形勢日趨嚴峻。為了提高糧食產量,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就要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糧食單產。開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是通過實踐將專家技術真正轉變成糧食高產,提高農民收入。開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有利于促進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有利于政府組織和推動科技推廣工作,保障公益性推廣事業的發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對穩定發展糧油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湟中縣自2008 年糧油高產創建活動開展以來,按照省農牧廳和省農技推廣總站糧油高產創建工作部署,實施了萬畝糧油高產創建示范片、糧油高產創建整縣制推進示范、糧油高產創建整鄉推進等項目,2008―2015年共建設萬畝糧油高產創建示范片30個,其中省級17個,部級13個;2010―2012年實施糧油高產創建整縣制推進項目3個,2011年實施油菜整鄉推進高產創建試點項目,累計創建面積9.65萬hm2,共投入資金1 48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402萬元,省財政專項資金1 078萬元。通過行政助推,科技支撐、項目資金的有效整合,突出抓創建層次,擴大創建規模,提高創建質量,增強輻射影響,在創建區實現了糧油均衡生產,創出了成效。

1 項目效益

累計完成萬畝油菜高產創建示范片11個、7 547 hm2,新增油菜總產5 517.4 t,新增產值2 435.51萬元;完成萬畝馬鈴薯高產創建示范片8個、5 333.3 hm2,新增馬鈴薯總產11 445.7 t,新增產值4 593.78萬元;完成萬畝蠶豆高產創建示范片9個、6 000 hm2,新增蠶豆總產4 840.5 t,新增產值2 546.9萬元;完成萬畝小麥高產創建示范片2個、1 333.3 hm2,新增小麥總產4 272.9 t,新增總產值854.37萬元;在糧油高產創建整縣制推進中,3年累計完成糧油高產創建示范區7.47萬hm2,其中,油菜4.4萬hm2、小麥1.27萬hm2、馬鈴薯1萬hm2、蠶豆8 000 hm2,累計新增糧食總產4 076.6 t,油菜總產4 199.3 t,示范面積1 666.7 hm2,新增油菜總產282.1 t,新增總產值141.05萬元。累計共增產糧食24 635.7 t,增產油菜9 998.8 t,新增糧油總產值1.442 753億元。

2 主要做法

為確保糧油高產創建活動的順利開展,實現湟中縣優質特色農作物產量、質量、布局、效益的統一,為全縣大規模糧油高產創建樹立典型,提供樣板,在具體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措施的落實,突出表現在“十個強化”[1]。

2.1 強化組織領導

根據項目建設方案,成立了3個工作小組,即由縣長為組長,主管農業的副縣長、縣農牧主管局主要領導為副組長,縣財政、審計、統計、廣電局,實施鄉鎮政府主要負責人主要為成員的項目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組織實施,確定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由省農林科學院主管副院長為組長,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主要領導為副組長,有關技術專家為成員的技術專家指導小組,負責技術培訓,審查技術方案,處理高產攻關技術難題;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組成技術承包指導小組,負責技術指導和培訓,制定工作方案,落實增產措施。

2.2 強化工作職責

項目實施實行了縣長、鄉鎮長負責制、技術人員科技承包制及目標管理責任制,縣領導小組與項目實施鄉鎮、鄉鎮與村層層簽定了項目目標責任書,實行行政人員和農技人員相互配合,分片包鄉包村負責制,并將項目實施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面[2]。

2.3 強化技物服務

按照“提前計劃,盡早儲備,保障進度,及時兌補”的原則,將生產所需種子、化肥、農藥及時發放給農戶。在作物生產各環節,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分區域、分季節、分層次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做到一個片點有一個責任專家、有一套技術方案、有一個工作計劃、有一本記錄檔案??h鄉技術人員從備耕、整地、播種、施肥、田間管理到收獲每一個關鍵環節現場指導,整個生育期不離人,每項技術不落空,確保農戶能夠得到科研人員的指導,能夠將良種良法落實到實際生產中,擴大先進生產技術的落實范圍[3]。

2.4 強化技術服務

針對高產創建活動涉及范圍廣、農戶多、地域不同的實際,始終把發動群眾、引導群眾、調動群眾的生產熱情作為工作的切入點。冬春兩季,對項目區逐鄉逐村召開宣講培訓會議,介紹糧油高產創建的重要意義,宣講主推技術。開展了“三個對接”,即專家組與技術員的對接,技術員與示范戶的對接,示范戶與周邊輻射農戶的對接,強化三方職責,采取現場操作、演示,面對面講,手把手教,切實提高了技術的到位率,讓群眾看有樣板、學有榜樣、做有典范,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和科學種田水平。

2.5 強化技術集成

在高產創建活動過程中,要實行高規格、高標準。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可操作性強的技術方案,實行 “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整地播種、統一選用良種、統一種子處理、統一種植規格、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技術培訓”的“八統一”技術,充分發揮規?;a的優勢。積極推進實用新技術的試驗、集成、示范與推廣,主要落實了選用良種、機械播種、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植物生長調節劑應用等技術措施,對保證示范田增產起到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作用。

2.6 強化田間管理

為促進示范田農作物苗全、苗齊、苗壯,縣鄉農技人員深入鄉村、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做好苗情普查,對缺苗少苗地塊及時補栽補種,抓好間苗、定苗、看苗施肥、中耕除草及農作物主要病蟲鼠害監測預報和統防統治工作。

2.7 強化項目整合

將高產創建與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良田建設、科技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業科技推廣示范縣建設等項目有機結合起來,將各項科技成果進行集成和組裝配套,利用綜合技術提高項目實施水平,重點推廣了優良品種選用,油菜分層施肥條播、溝播,蠶豆機械點播,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新型農藥使用等技術,項目區全面推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群眾的施肥技術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4]。

2.8 強化樣板示范

在抓好大面積糧油高產創建的同時,選在交通方便、群眾基礎好、科技措施推廣步伐快的鄉鎮和村大力開展重點示范和樣板展示,建設萬畝示范片、千畝展示區、百畝攻關田,集中投放項目資金,集成技術,使其成為基層干部指揮生產的指揮田、科技人員施展才華的樣板田、農民就近學習的示范田,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促進新技術的輻射和擴散。

2.9 強化檔案管理

高度重視項目宣傳和資料的收集歸檔工作,按要求以鄉鎮為單位建立項目檔案,做好生產數據和工作記錄,包括實施方案、田間檔案、合同、農戶花名等內容,并剪輯制作了作物從種到收各農事環節音像資料,使檔案資料真實、齊全、規范并便于開發利用。

2.10 強化監督檢查

在開展高產創建活動的各個關鍵時期,省、市領導和專家,縣項目領導小組經常深入生產一線進行檢查督促,現場辦公,對項目組織領導和技術隊伍建設、示范點落實、技術到位、項目資金使用及工作檔案等情況進行全面督促檢查,及時掌握有關情況,提出整改意見和建議,確保了高產創建活動開展的效果。

3 經驗與啟示

3.1 開展高產創優活動,全力發揮科技作用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是推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開展的根本保證??h政府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召開專題會議,確定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與各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并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內容,把任務落到實處,為高產創建活動提供組織保障。以農技推廣部門為技術依托,積極開展以“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等為主要內容的糧油高產創建活動,實現糧油大面積均衡增產。

3.2 集成創新實用技術,充分挖掘單產潛力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適度規模、集中連片的原則,將各項技術組裝配套,綜合運用標準化生產技術,采取農機農藝相結合、良種良法相配套的方式,積極推進糧油實用新技術的試驗、集成、示范與推廣工作,為增強糧油綜合生產能力提供技術支撐。大力推廣優良品種、農機節本增效技術,增施有機肥、實行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全力發揮科技作用,充分挖掘增產潛力。

3.3 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大力促進科技入戶

要不斷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時機和條件開展主題技術培訓,引導農民應用先進技術、參加優質高產創建活動。方式上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宣傳,通過發放明白紙、樹立宣傳欄等措施加大宣傳培訓力度。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承包,開展從種到收全程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在主要農事季節深入到村,開展技術培訓和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90%以上,提高農民科技水平。

“民以食為天”,足見糧食對人類的重要性。高產創建活動的開展,為湟中縣糧油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對挖掘湟中縣糧油生產潛力、推進科技推廣機制創新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為該縣糧油生產逐步邁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探索出了新的發展之路。

4 參考文獻

[1] 李華,徐太和,肖建軍.2015年界首市糧油高產創建工作實施內容及保障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5(3):63-64.

[2] 楊麗.廣德縣2013年糧油高產創建活動的成效和做法[J].安徽農學通報,2014(8):65-66.

篇3

2009年5月12~13日,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在遼寧省沈陽市召開全國設施蔬菜生產經驗交流會。參加會議的有各省分管蔬菜工作的處長或站長,以及農業部蔬菜專家指導組及產業技術體系的部分專家,130余人。會議交流了各地發展設施蔬菜的成效和經驗,分析了面臨的形勢,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思路,研究了促進設施蔬菜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措施。李天來副校長、馬承偉教授、謝丙炎研究員等3位專家分別就蔬菜集約化育苗、設施設計與建造、病蟲害防治作了專題報告。農業部種植業司葉貞琴司長到會作了重要講話。

設施蔬菜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成效顯著,經驗豐富,值得認真總結

規模不斷擴大,促進了蔬菜市場均衡供應。

據會議不完全統計,2008年全國設施蔬菜5020萬畝(約334.7萬公頃,編者注,下同),比2000年增長78%。其中,大中棚2120萬畝(約141.3萬公頃),小棚1840萬畝(約122.7萬公頃),節能日光溫室854萬畝(約57萬公頃)。設施蔬菜總產量1.68億噸,占整個蔬菜產量的25%,比2000年提高8個百分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設施蔬菜面積一直穩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約占世界的90%。設施蔬菜尤其是節能日光溫室的快速發展,反季節、超時令蔬菜數量充足、品種豐富,蔬菜周年均衡供應水平大大提高。不僅如此,目前,淡季蔬菜價格比20世紀末大幅度下降,據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網監測,18種主要蔬菜淡旺季平均價差,由2000年的每千克1.69元下降到2007年的0.86元,下降了近一半。

功能不斷拓展,促進了蔬菜質量安全水平提高。

隨著裝備和技術的改進完善,設施功能由過去以防寒保溫為主,進一步拓展到遮陽降溫、阻隔防蟲、避雨控濕防病等,有效地阻隔害蟲進入、抑制病害發展,實現了不用或少用農藥,提高了蔬菜質量安全水平。如南方夏季防蟲網全封閉覆蓋栽培普通白菜(小青菜),每茬只需在播種前對土壤和設施進行次消毒,生長期般不用噴灑農藥;北方推廣多功能防霧滴棚膜和膜下暗灌(滴灌)配套技術,設施內空氣濕度降低20%30%,有效抑制病害發生,農藥用量減少30%以上。2007-2008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結果顯示,37個城市蔬菜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已連4次保持在95%以上,比2001年提高了30多個百分點。

技術不斷進步,促進了資源節約和充分利用。

設施綜合利用與立體種植模式、日光溫室高效節能與塑料棚多層覆蓋栽培技術以及地膜與滴灌等農用資材的開發應用,促進了資源節約和充分利用,主要體現在“三節”。第一,設施栽培單位面積產出率高,提高了耕地利用率。與露地相比,大棚蔬菜生育期延長60天~90天,節能日光溫室延長半年,提高了土地和光熱資源的利用率。另外,設施蔬菜無土栽培還能夠利用荒山、荒灘和沙漠,可開發新的耕地資源。第二,隨著膜下暗灌(滴灌)技術推廣普及,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與大水漫灌相比,膜下暗灌(滴灌)技術每667 m2節水50%以上,2008年該項技術推廣約2000多萬畝(次),節約用水20億噸以上。第三,隨著日光溫室節能技術的改進和推廣,減少了能源消耗。節能日光溫室比傳統的加溫溫室每年每667 m2節約煤炭50噸左右,全國854萬畝每年可節煤4,27億噸。

效益不斷提高,促進了農民收入增加。

目前,每667m2大中棚蔬菜收入平均7000元左右,目光溫室1 0,000元左右,都比20世紀末提高20%以上,設施蔬菜收入是露地蔬菜的5倍~7倍。據會議統計,2008年全國設施蔬菜總產值4100多億元,占蔬菜總產值的51%,對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370元左右。此前我們參觀的遼中縣冷子堡鎮社甲村,農民人均日光溫室蔬菜收入高達13,469元。

設施蔬菜產業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各地在發展設施蔬菜生產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一是堅持行政推動與政策扶持。設施蔬菜是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的產業,在發展初中期需要政府強有力支持,這樣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省市縣三級政府投入設施蔬菜資金80.54億元。其中,省級29.8億元,市級21.79億元,縣級28.95億元,北京、遼寧、上海、天津、江蘇、吉林、寧夏、內蒙古等8省(區、市)省級投資規模均在1億元以上。如北京市2008年安排6.5億元,對規模50畝(約3.3公頃)以上、符合建設標準的永久性日光溫室每667 m2補貼1.5萬元、簡易日光溫室補貼1萬元、鋼架大棚補貼4000元,新建連棟溫室每平方米補貼200元。江蘇省東臺市政府2001年以來,安排專項資金1.67億元,支持發展設施蔬菜生產,2008年設施蔬菜面積達到46.4萬畝(約3.1萬公頃),生產規模和水平位居江蘇省前列。

二是堅持按照市場需求發展設施生產。各地最大限度發揮設施的優勢和特點,因地制宜開發設施類型、蔬菜品種和栽培茬口,適應了市場均衡、多樣、安全的需要。塑料棚的發展,實現了早春和晚秋蔬菜供應的基本好轉;節能日光溫室的發展,緩解了冬季蔬菜供需矛盾;遮陽網的推廣,增加了夏秋蔬菜產量和花色品種,建立起周年系列化設施蔬菜生產體系,保障了市場的均衡需求。設施蔬菜的發展,使黃瓜、番茄、辣椒、芹菜等傳統品種實現了周年生產,為生菜、西芹、西蘭花等西洋品種引進并大面積推廣創造了條件,苦瓜、蕹菜、菜心等南菜北種,滿足了人民冬吃夏菜、夏吃冬菜、中吃西菜、北吃南菜的需求。

三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設施蔬菜發展道路。各地從中國資源約束強、經濟基礎弱、消費水平低的實際出發,不求洋,不求高精尖,但求實用高效,因地制宜、自主創新、總結提高,走出了一條經濟、節能、高效的中國特色設施蔬菜發展道路。從設施建造看,采取就地取材,以投資少、易于推廣的竹木、水泥柱混合結構為主:從栽培技術看,北方以日光溫室高效節能栽培為主,南方以大中棚多層覆蓋保溫栽培為主,實現了冬季不加溫生產喜溫果菜;從種植模式看,采取間套復種、立體種植,增加茬口,利用空間,大幅度提高了設施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目前,中國自主創新的高效節能日光溫室,每667 m2建造成本1 0萬元左右,與引進的現代化加溫溫室相比低80%以上;在北緯33°-43°地區,冬春不加溫可以生產喜溫果菜,一般每667m2純收入10000元左右,而引進的現代化加溫溫室大多處于高額虧損狀況。

四是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挖掘生產潛力?!鞍宋濉睍r期以來,全國農技推廣系統與有關科研、教學單位緊密結臺、協同攻關,創新并設計建造了第二代節能日光溫室,優化了結構性能,實現 了最大限度地采光和保溫。同時,提出并大面積推廣應用優良品種、提早扣膜蓄熱、增施優質有機肥、前期膜下暗灌等多項技術,顯著提高了節能日光溫室蔬菜的單產、品質和效益。例如,山東、山西、遼寧3省分別創造了日光溫室每667 m2單產黃瓜3萬kg、番茄2.3萬kg、茄子2.2萬kg的最高記錄,已經接近或達到了荷蘭、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另外,設施蔬菜的發展,與計劃、財政、國土、水利、電力、公路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各地還在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打造品牌、開拓市場、搞好技術服務等方面創造了很多好的經驗,在今后工作中也必須繼續堅持。進一步發展設施蔬菜前景廣闊,機遇難得,但也要科學引導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蔬菜、水果、茶葉、花卉等園藝產品集約化、設施化生產”。這是中央文件中第次作出闡述,為設施園藝發展指明了方向,是加快中國園藝產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任務,是保供給、穩增收、促就業、拉內需,實現園藝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領會,進一步認識發展設施蔬菜產業的重要意義。

發展設施蔬菜是中國農業發展的現實選擇。

人多地少是中國最大的國情,耕地和水資源緊缺是發展農業的最大制約因素。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主要農產品供給壓力越來越大,發展蔬菜生產的約束增加。設施蔬菜生產改變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大幅度增加復種指數和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耕地和水資源利用率,順應了中國基本國情。

發展設施蔬菜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

設施蔬菜生產是集工程設計、建筑、農藝、生物、環境、材料等現代技術和裝備于一體的系統工程,是提高裝備水平、推進科技進步、實現產業化經營、培養新型農民的主要載體,是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措施。

發展設施蔬菜是穩定促進勞動力就業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設施蔬菜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一般面積為667 m2的大中棚和日光溫室蔬菜生產需要1個勞動力,面積為1334 m2的小棚蔬菜生產需要1個勞動力,全國5020萬畝設施蔬菜約吸納4000萬人就業。同時,還帶動建筑、農資、加工、運輸等多個產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拓寬農民就業、創業空間,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發展設施蔬菜是拉動內需保增長的重大舉措。

設施蔬菜是高投入產業,新建設施需要大量的鋼材、磚、水泥、竹木等建材,生產過程消耗大量的農膜、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初步匡算,2008年全國5020萬畝設施蔬菜生產共拉動需求1980多億元,其中,新建520萬畝設施投資1200多億元;農民購買生產資料投入780多億元。

當前,在金融危機影響擴散蔓延的大背景下,發展設施蔬菜為返鄉農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為建材和農資企業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成為擴大就業、拉動內需的亮點,對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增長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設施蔬菜發展強勁,前景廣闊。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設施蔬菜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一是缺乏科學規劃引導。由于缺乏統籌規劃,部分地區發展速度過快,重視規模擴張,忽視質量效益的提高;部分地區設施類型、蔬菜種類、栽培季節雷同,區域比較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沒有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產業化經營格局。同時,因為沒有統一建設規劃。一些地方的設施蔬菜基地田間布局不合理,水電路不配套。二是設施設計建造不規范。中國園藝設施的設計、制造、施工不規范的問題普遍存在,設施構型五花八門,脊高、跨度等參數設計不合理,性能差,產量效益不高。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設施大型化,抗風雪災害能力弱,生產安全隱患大。三是技術推廣不到位。一些地方重視硬件設施建設補貼,忽視技術推廣服務等軟件投入,品種、技術和人才貯備不夠,連作帶來土壤酸化、鹽漬化以及病蟲害大面積發生,經濟效益不高。四是設施裝備水平不高。中國設施遮陽降溫、防寒保溫、灌溉施肥等裝備缺乏,機械化程度低,日常管理如揭蓋草苫、放風閉風、澆水、施肥、打藥等,基本上靠手工操作,勞動強度大。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設施蔬菜生產可持續發展。

針對這些問題,在發展設施蔬菜的過程中,各地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要注重與糧食協調發展。中國人多耕地少,18億畝(1.2億公頃)耕地首先要保證13億人吃飯問題,滿足糧食生產需求。發展設施蔬菜生產,要以不影響糧食生產為前提,注意保護基本農田,不破壞耕作層,要充分開發利用冬閑田、中低產田,積極推行設施蔬菜與糧食等輪作。

二要注重根據市場需求發展。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根據目標市場需求,確定設施類型、生產規模、蔬菜種類和上市時間,避免盲目發展。西北地區,設施以日光溫室為主,主栽喜溫瓜菜,供應本地冬春淡季市場,出口中亞地區;黃淮海與環渤海地區,中北部設施以日光溫室為主,南部以大棚為主,主栽喜溫瓜菜,供應“三北”和長江流域地區冬春淡季市場:長江流域地區,設施以大棚為主,主栽喜溫瓜菜和速生葉菜,周年生產,供應本地市場。

三要注重因地制宜發展。發展設施蔬菜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經濟、技術水平,發展不同的設施類型,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北方以節能日光溫室為主,南方以塑料棚為主: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低成本的竹木、水泥混合結構設施,經濟條件好的地區可以適當發展鋼管棚架。

四要注重量力而行發展。要結合當地實際統籌規劃,使設施蔬菜的發展規模和速度與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條件相適宜,不能盲目超前發展。

五要注重可持續發展。要綜合防治土壤鹽漬化、酸化、營養失衡以及病蟲害等連作障礙,改善生產條件,保障設施蔬菜發展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