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統計學重點范文

時間:2023-12-22 17:53: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統計學重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育統計學重點

篇1

【關鍵詞】中職 統計學 教學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26-02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中職院校勢必要全力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的新要求:要以提高質量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構建科學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統計學產生于應用,是一門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方法論科學,在中職人才培養中發揮著巨大的輔助功效。它較強的理論性和實用性特點使其廣泛應用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然而,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如何不斷增強中職統計學教學實效性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不得不完成好的大課題。

一、統計學教學面臨的共性問題

(一)學生基礎薄弱

統計學是一門學科交叉的方法論學科,它研究經濟社會現象,具有數據量大、內容枯燥、要求學生系統性思維強的特點,而目前的中等職業院校招生壓力大,生源質量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一些基本技能欠缺,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弱,客觀上加大了提高中職統計學教學質量的難度。例如,統計學對于學生中學數學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要求較高。然而,部分學生要么有基礎沒興趣,要么有興趣沒基礎,要么沒基礎沒興趣,如何引導好這部分學生認識到統計學的重要性、充滿興趣地下大功夫來彌補學習基礎的不足成為一個難度不小的工作。

(二)教學內容不盡合理

首先,中職統計學教材標準不一。統計是由原來分屬于經濟學科的社會經濟統計學和分屬于數學學科的數理統計學兩門學科融合形成的。有些教材,只是將原來的這兩類教材的內容進行了刪減,沒有新內容;有的教材,有新內容,但是對新研究成果的介紹不夠,沒有統一的標準,導致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缺乏規范性和合理性。

其次,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統計學教學是一門對實踐教學要求較高的學科,例如,它所研究的數量分析方法被大量應用于企業經營管理中,然而目前統計學教學的內容明顯重理論,輕實踐,只注重課堂“灌輸”,忽視了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動手動腦能力。

(三)教學方法不能及時更新

目前的中職院校統計學課堂還是以傳統的“填鴨式”教育為主,師生之間互動缺乏;教學模式法相對落后,教學手段停留在過去的形式上,以多媒體、網絡為代表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沒有充分得到運用;不能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科的創新發展而與時俱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不到激發,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得不到很好地掌握。

(四)考核方式不夠科學

中職院校統計學教學對學生的考核內容和方法稍顯陳舊,實際效果不強,主要還是依靠學生的出勤、課堂作業和期中期末考試。這樣的考核評價模式,缺乏對學生統計學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的考察,對于學生提高統計實踐操作能力作用不明顯。

二、增強教學實效性的對策分析

針對當前中職統計學教學存在的共性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師在統計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全面貫徹十“立德樹人”的要求,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工作的中心任務和崇高目標;其次,要充分調查研究,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水平,因材施教;第三,要創新教育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讓學生成為參與主體,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統計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開展好統計教學的基礎保障。作為中職院校要思想上高度重視,建立提高統計學教師的教書育人能力的長效機制,完善教師更新知識、進修、繼續教育的激勵機制,積極探索聯合培養師資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三)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傳統的統計教學模式枯燥乏味,一味的“填鴨式”灌輸不符合學生成長成才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創新是教師的使命,教師富有創新精神,才能培養創新人才。作為一線教師,應該本著實事求是和改革創新的精神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來,充分運用網絡、多媒體等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育手段,廣泛應用項目教學、互動教學等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讓自己的課堂變的富有新意,讓學生的學習充滿動力。

(四)不斷構建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模式

因為統計學注重應用,所以中職統計學的考試,我們應該改變傳統單一的考核模式,采用綜合應用能力方面的考核。首先,堅持德育為先的原則,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表現、誠信考試等道德素養層面的內容作為考核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次,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考核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等業績,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有一個合理的評定。第三,要考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更新考核內容和方式。

總之,中職院校統計學教學實效性的提高是一個動態過程,存在的問題需要在中職院校發展的過程中去自我改進提高,通過不斷的探索,總結經驗,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林中科.中職統計學教學現狀與思考[J]. 科技信息,2009(35).

篇2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思路 反向探求 實踐探求 全身心探求

一種新的課程理念正在形成:從科學主義的精細處理到和人文主義的機智探索相平衡,以人為本成為基本趨勢。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確定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改革方向,已出臺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稿做出了進一步的闡釋。

一、從追求講什么,到追求不講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

高中必選的傳統課文《荷塘月色》的傳統講法是:

(一)背景介紹。

(二)分段解析具體內容,歸納段義。

(三)結合各段落,整合成較為明晰幾個板塊歸納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人物性格特征等。

(四)布置作業,鞏固擴展

據此《荷塘月色》可以解析為: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中國現代文學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寧肯餓死不吃美國的救濟糧,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文章寫于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后,作者心里非常苦悶。

文章分為12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意義段。第一段寫作者郁悶散心來到荷塘邊;第二段描寫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第三段寫作者由荷塘想到江南,不知不覺中回到家門口。第二段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四自然段為第一層,描寫月色下的荷塘,荷塘里的荷葉、荷花;第五自然段為第二層,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第六自然段為第三層,描寫荷塘的四周。

文章通過描寫荷塘月色,展現無比優雅、朦朧、幽靜的自然之美,同時借景寓情,透露出內心的不平靜。本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善于運用比喻(尤其是通感式比喻)和擬人修辭格描摹景物,精心選用動詞和疊詞營造優美語境。

作業:評說比喻、擬人、動詞、疊詞的妙用,背誦4、5、6自然段。

對于已學過上百篇如此課文的高中生來說,感覺上就過于重復嗦了,這就需要創新,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意味著要走自己的路,要實現從知識層次的傳授進步到方法層次的考究,再到素養層次的追求。

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一文里,引用清初畫家笪重光《畫筌》里的話說出了這種境界:“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景逼而神景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語文教學能不能上升到這種境界:從追求講什么,到追求不講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反思“求全求細求深求透、包教包學”的做法,更要思考不教什么,從不教什么中明確教什么,然后留出學生思維、感受的空間與機會,讓不教的東西連成一條學生學習、發展的線索。

二、從用理論檢驗言語,從學語言到用語言理論――實踐探求怎么學

《荷塘月色》最大的寫作特點是語言美。為了表現荷塘月色的柔美,它運用了漢語獨有的疊詞疊音、雙聲、疊韻。疊詞疊音有:曲曲折折、峭楞楞、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陰陰、隱隱約約等;雙聲詞有:裊娜、仿佛、渺茫、霎時等;疊韻詞有:零星、宛然、酣眠、和諧等。為表現荷塘月色的優美意象,它非常注意煉字:彌望、點綴、顫動等;為表現荷塘月色的意境美,它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比喻和擬人。比喻有:(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擬人有:羞澀地打著朵兒,肩并肩密密地挨著、脈脈的流水等等。

這些言語特點,教學中一是就語言分析語句,“同學們,下面我們來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另一種是為了達到最佳表達效果而探求最佳表達形式,“同學們,荷塘月色的意境非常優美,我們想過沒有,作者用什么樣的語言技巧營造了如此優美的意境?”前者是肢解教學式,后者是聯系教學式。前者只告訴學生“是什么”,后者不但告訴學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用什么”和“怎么用”。前者告訴學生的是僵硬的事實性知識,后者教給學生的是運用事實性知識。

新的課程標準講感悟,感悟什么呢?感悟情感,感悟道理,當然也包括感悟規律,語法就是規律之一。我們要引導學生從大量的語言現象中感悟語言規律,并把它運用到語文實踐中去,更要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感悟內化規律、理論,并借此完善和促進后面的語文實踐。這是新語文的方向。

本著這種方向性的變革反思,我們必須增加運用技巧的練習,并且在課堂上予以落實,而不是“留”給課外。同時要探究從用理論檢驗語言,到學言語用語言到理論--實踐探求怎么學。這是人文主義的機智感悟的必然結果。要求我們明白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與目標: 不是為了分析語言而分析語言,而是為了運用語言表達思想感情而分析語言,總結語言規律,而且要把語言規律落實到具體的語文實踐中去,讓學生學會運用,提升人生體驗。

三、從默默接受,隱形思維和感悟,到用聽、說、讀、寫、唱、表演、活動等顯形思維和感悟――全身心探求語文的魅力

推出《荷塘月色》的寫作技巧,從方式方法看,一種是教師講解,學生領會;一種是教師講解,學生領會,輔以誦讀、寫作兩種鞏固手段,即讓學生讀讀課文體會用詞之妙,運用疊詞疊音、雙聲、疊韻等描寫一處景致。

篇3

【關鍵詞】思維 計算機 整合 教學 難點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130-01

1.引言

數學是現實與思維的產物,數學教與學的難點在于數學的抽象性和系統性,不易被學生感知,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和文字語言不大容易使數學的抽象性變為學生理解的思維形式,這是數學教師教的難點,學生學的難點是一知半解情況下學習和理解數學。把專家和教師數學教學思想通過與計算機整合的形式表現出來,與學生直觀感知后的數學思維進行對接,突破教與學的難點是筆者本文所闡述的觀點。

2.中學數學教與學的難點

通俗地講,數學教學難點就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到困難的地方。教學難點往往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或運用產生一定的困難,甚至造成混淆或發生錯誤。然而,數學教學的概念根本任務在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沒有困難,就不會有積極的思考。教學的難點正是數學的魅力所在,正是對學生進行積極訓練的良好素材,正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大好時機。

一般說來,數學教學的難點,是由學生現有的數學思維結構不適應建立新的數學知識結構的需要而產生的。具體地說,教學內容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形象性的矛盾產生的難點,教學內容深化與學生的思維定勢的矛盾產生的難點,教學內容的復雜性與學生思維能力較低的矛盾產生的難點,教學內容內部聯系隱蔽性與學生認識能力較差的矛盾產生的難點,知識基礎的寬廣或綜合性,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殘缺不全引起的矛盾產生的難點。

3.教師教學思想與計算機的整合

中學數學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各概念、定理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是一些重難點在整個知識體系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某個重難點掌握不牢固,就會影響到學生今后的學習。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數學成績是廣大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

4.通過思維與計算機整合的對接突破教與學的難點

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運用它,學數學關鍵是對數學的理解,包括知識、思想方法和基本能力,這是一個綜合的、系統的學習與領悟過程,從感知、規律提示、思想內化、體系建構、數學應用等方面深入學習,突破中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

4.1 通過計算機的顯示感知數學素材,提升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學習源于已掌握知識、已有的學習經歷和新學知識素材的感知,利用計算機網絡,對于中學數學的每個知識點,都可以收集大量的素材,通過新知識典型素材的感知,有了對新知識較多的表征認識,促使學生有進一步認識相關知識的愿望,提升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對稱性,對稱性幾乎無處不在,文字、剪紙、建筑、動物、生活用品等都是對稱性的素材,多數以靜態形式出現,蝴蝶來回的飛是動態的,提出問題:什么軸對稱圖形?

4.2 通過計算機的動畫揭示數學規律,領悟數學本質內涵

數學概念是數學本質的反映,通過文字語言進行描述,例如有兩邊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能完全重合的兩個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沿一條直線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概念所反映出來的特征就是它所有的性質,證明性質是數學教與學的難點之一,通過計算機的動畫演示,沿一條線對折使相等的兩腰重合,把不同位置的兩個三角形經過移動重合在一起,從語言到圖形,從靜止到動畫,從概念到性質,從結果到方法的感知,領悟數學的性質的本質內涵。

4.3 通過學生自己在計算機上的演練,增加數學實驗方式

幾何畫板是幾何思維的計算機化,易學易操作,像教材一樣可作為課堂教學的材料,不占太多時間,課堂教學中使用,專家和教師的思維、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實驗相結合,整合的效果讓學生自己去看,數學知識、規律完全讓學生自己去實驗驗證,不僅得到數學知識和定理的結果,還可尋找證明的思路和方法,操作是最有效記憶的方式,印象深,容易產生聯想,數學知識有了載體。例如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三角形三條中線交于一點,根據條件作兩個三角形的全等,二次函數圖像與系數的關系等。

4.4 通過計算機的練習鞏固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思想方法

練習是學習數學的必要環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練習過程中學習、理解、消化和掌握數學知識。通過計算機進行練習,可以是選擇題、是非題、填空題和解答題等,可以是學生個人做、分小組做、全班同學一起做;可以是練習型、檢測型、還可以競賽型,可以是基本型、鞏固型,應用型,還可以是加深型,題目有梯度,有層次,有正反,適合不同學生,活躍課堂氛圍,理解數學思想方法。

4.5 通過計算機的非線性拓展新舊知識,建構數學知識體系

數學知識的發展是以之前的知識為基礎的,螺旋漸近式的,也有的是正反互逆的,新舊知識之間有必然的聯系,相互的關聯,數學知識是一個動態的體系,不斷建構的過程,知識體系也是一個不斷綜合的過程。例如:數與式是中學數學的基礎,數系的完成需要從小學到高中才能完成,經過了10多年的學習;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為逆運算的,分式對比分數進行學習,又有分式自身的特點。這種發散式的、非線性的拓展建構知識體系在計算機環境下很容易完成。

4.6 通過計算機的廣闊性發散數學思維,深化數學應用能力

有問題網上查,想學習網上學,不缺方法,缺想法,好的想法成就未來,學習數學就是解決實際問題,上網可以找到很多我們想不到的信息。例如了解勾股定理,通過百度輸入勾股定理,系統會列出以下內容勾股定理公式、勾股定理練習題、勾股定理證明方法、勾股定理教案、勾股定理課件、勾股定理逆定理、勾股定理應用、勾股定理試題、勾股定理歷史、勾股數等選項可供選擇。

5.結論

數學的抽象性、系統性決定了數學教與學的難點,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點就需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使學習環節都不出或少出問題,把教師對數學內容的思維處理通過計算機以整合的形式實現,變成學生容易理解和看到的形式,貫穿于學習的整個過程,使教與學不再那么困難。

篇4

關鍵詞:虛擬儀器;電子;通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1-0218-02

一、虛擬儀器技術簡介

虛擬儀器(Virtual Instruments,簡稱VI)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國家儀器公司(National Instruments Corp. 簡稱NI)于1986年提出來的,其基本原理是以計算機為硬件平臺,使原來需要硬件實現的各種儀器功能盡可能地軟件化,利用高效靈活的軟件控制高性能的硬件來完成各種測試、測量和自動化的應用,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統成本,增強系統功能與靈活性。用形象語言來概括虛擬儀器的原理,即“軟件就是儀器”[1]。虛擬儀器在組成和改變儀器的功能和技術性能方面具有靈活性與經濟性,因而特別適應于當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和科學研究不斷深化所提出的更高更新的測量課題和測量需求。

(一)虛擬儀器技術應用于電子與通信類專業的背景

電子與通信類專業在金陵科技學院工程類專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我校應用型本科專業的建設具有示范作用。然而,在這兩個工程類專業的教學中長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

1.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輕視動手能力和實踐環節的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差,工程實踐經驗明顯不足,而這些問題又反過來弱化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最終導致學生對所學專業缺乏興趣與信心[2]。

2.從未或很少將真實的物理信號引入課堂教學中,導致教學過程理論脫離實際,學生對于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應用場景缺乏真實的、直觀的認識。

3.理論學習環節與實踐實習環節相脫離,實踐實習環節往往安排在理論學習結束之后,間隔時間較長,學生無法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與提高,導致實踐實習環節效果不理想[3]。本文將介紹虛擬儀器技術在電子與通信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幫助學生將理論學習、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在工程實踐中獲取知識的能力、綜合分析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創新的能力,從而突出我校應用型本科教學的特點。

(二)虛擬儀器技術應用于電子與通信類專業教學中的指導思想

電子與通信類專業的特點是工程實踐性強,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動手意愿要求較高。這一特點就決定了實踐對于專業學習至關重要的作用[4]。所以,虛擬儀器技術應用于電子與通信類專業的教學也主要體現在對于工程實踐教學環節的意義,其指導思想如下:

1.在工程導論環節,對于剛入學的大一新生,讓他們接觸各種基于虛擬儀器技術的綜合電子系統,如基礎機器人系統,傳感器與驅動器器系統、人機交互系統等,介紹其中的軟硬件知識和技術,增加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的興趣和信心。

2.在專業課的理論學習環節,教師努力將真實的物理信號引入課堂,如傳感器信號、調理信號、AD/DA信號,模擬通信信號、數字通信信號、調制域信號等。真實信號的引入可以增加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3.發揮虛擬儀器作為“口袋實驗室”的作用,鼓勵學生將真實的信號帶回宿舍。宿舍是學生課余活動主要的場所,如果學生能將宿舍時間有效地利用起來進行專業實踐和創新,無疑將對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產生極大的幫助。

(三)虛擬儀器技術創新教學案例

我們將介紹幾個在教學中使用虛擬儀器進行教學創新的案例,來闡述使用虛擬儀器技術的特點。

1.共基極放大電路的教學。共基極電路是一類重要的基本放大電路,如何讓學生掌握電路特征并計算電路參數,如發射極電流、集電極電流、電壓增益、輸入/輸出電阻等,一直是教學中的重點。我們在教學中是采用基于虛擬儀器技術的仿真結果和真實電路結果相比較的方法。

電路仿真采用NI Multisim,該軟件主要是為工程師提供先進的電路分析和設計能力。圖1為共基極放大電路在Multisim中的仿真。

可以使用Multisim提供的萬用表測量仿真結果中的電壓和電流。并可以很方便的在軟件中修改電路參數進行重復實驗,得出不同工作狀態下電路的參數。

不同于傳統的電路仿真,我們在NI Elvis面包板上搭建上圖所示的電路原理圖,如圖2。利用NI Elvis自帶的數字萬用表DMM對電路參數進行測量,對于交流信號,可使用Elvis自帶的示波器對波形進行測量。

將NI Elvis的測量結果和軟件仿真結果進行比較,可以加深學生對于電路基本特征和參數的認識。同時,NI Elvis設備可以很方便的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演示,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無線通信系統教學。射頻和無線通信課程的教學長期以來都基于數學公式的推導和仿真來進行的,學生在課堂上很少能接觸到真實的通信信號,并且教學的過程中也是分模塊進行教學,學生幾乎沒有設計整條通信鏈路的機會。在教學中,我們采用NI Universal software radio peripheral(USRP)和Labview則可以很好的克服上述問題。利用USRP和Labview,學生可以很輕松的進行諸如信道編碼、信號調制、隨機碼元產生、信號均衡等現代通信技術。最終學生可以完成從發射機到接收機中間完整的通信鏈路,這在傳統的射頻和無線通信課程中是很難完成的。利用USRP,可以很輕易地在課堂上演示一個完整的數字通信系統,學生能夠看見一個數字調制域信號,能夠看見真實的850MHz GSM信號上行鏈路,可以分析真實信號的頻譜。甚至可以組建一個FM廣播信號發射和接收臺,見圖3。

二、結語

虛擬儀器技術結合統一的軟件平臺加上模塊化的硬件平臺,使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能力得以有效結合,使學生能夠實現自行設計實驗及實際動手操作,加深其對理論專業知識的理解,促進其對現場專業知識的了解,增強其對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同時提高其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其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巖,余愚.虛擬儀器技術研究現狀與展望[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08,(6):12-14

[2]朱敏,張際平,潘侃凱.虛擬儀器技術及其教學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06,(4):96-98

篇5

摘 要:《圍產期護理與兒童健康支持》是根據我校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基于工作過程而設置的課程。教學內容為產科、兒科護理,教學中注重工學結合,通過模仿實際工作環境,設置情境、案例、角色扮演等方法,學、做一體,達到掌握知識和技能的目的,同時兼顧護士職業資格考試要求,并注重培養學生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和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培養高素質、實用型護理人才。

關鍵詞:產兒科護理 教學改革 思考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改革要求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實際工作任務融入教學內容,把素質教育、職業能力教育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現將我校《圍產期護理與兒童健康支持》課程教學中的幾點做法及思考簡述如下:

一、專業能力培養

通過設置情境、案例、角色扮演,將所學知識與臨床緊密聯系起來,從真實的教學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如當學習異位妊娠(宮外孕)章節時,首先展示一個案例,患者,女,25歲,停經45天,突然劇烈下腹痛,面色蒼白,陰道少量出血,急診入院。讓同學們思索討論,然后告訴他們這是一個宮外孕患者的急性出血表現,是婦產科急癥之一;利用圖片闡釋宮外孕的病因、臨床表現和搶救護理要點,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強化記憶。再如,當學習產前檢查章節時,需為患者進行骨盆外測量,讓同學們分別扮演患者,測量出自己的骨盆徑線,通過了解自己骨盆的情況達到掌握骨盆外測量方法和徑線值的目的。再是利用教學實驗室、教學模型來設置一個情境,如模擬分娩過程、四部觸診、胎心監護和新生兒的護理等,實現“學中做”、“做中學”,既掌握了相關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綜合能力培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臨床產、兒科已經成為重要且高風險的科室,有統計指出,產兒科糾紛、事故發生率為醫院之最。同時由于母嬰的特殊生理屬性,健康指導、健康教育始終貫穿其中,要求護士必須具有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和高度的責任心。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1、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

在臨床治療護理過程中,部分護理人員缺乏與患者和家屬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回答簡單、生硬,易引起家屬的反感;同時對孕產婦在分娩過程的疼痛、焦慮、恐懼等未能及時給予心理疏導、指導和人文關懷,使其不滿而遭投訴。另外,產兒科護理有別于其他專科護理,產兒科護理工作的重點之一是為患者和家屬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向年輕的父母傳授有關育嬰知識和技能及相關保健知識。尤其是現代產科護理特別強調健康教育和自我護理的觀念,要求產科護士為孕產婦及其家庭提供促進健康、自我護理、預防疾病等方面的知識和具體措施,增強護理對象自我保健的知識和能力。所以溝通是護士和患者進行交流的一種治療性護理技術,是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

因此,我們在教學情境中要注重語言交流,強調用語準確恰當,不要用一些忌語如再見、歡迎您等;語調、語速適中,通俗易懂,同時還可配以非語言溝通,包括手勢、姿態、面部表情、眼神、觸摸等,讓患者及其家屬能明白護士所傳授的內容,使患者增加安全感,縮短彼此的距離,減少誤會及沖突的發生。可利用臨床上成功的例子加以引導,教會學生一些交流溝通的技巧,如在學習產后母嬰護理時,產科護士需為產婦做母乳喂養宣教,要用通俗的語言,盡量少用醫學術語,用溫和的語調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和喂養的重要性并動手演示,教會產婦掌握正確的哺乳技巧。再如,有一位臨產的初孕婦,即將為人母,既興奮又緊張,責任護士主動與其溝通,充分了解她的心理變化和需求,介紹科室的環境、設備,醫護的技能和整個分娩的過程。聽完護士的介紹后,這位初產婦的眉角一下子就舒展開來,并于當晚積極配合助產,順利地分娩出一個男嬰。

篇6

論文摘要:開發電力系統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是“雙證書制”教學的新途徑之一。加強“雙證書制”教學的認識,轉變教育理念,提高教師責任心及專業素質,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教學培訓包實施的必要措施。

作為學校的教研項目,筆者于2005年起開發出電力系統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并對之進行實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現談幾點經驗和體會。

一、開發電力系統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的必要性及其目標

把學歷教育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認證體系銜接起來;加強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的結合,使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即“雙證書制”。從2003年起,我校在完成學歷教育的同時,開展了多項工種的職業技能鑒定培訓與考試,即進行“雙證書制”教學。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是各類高等院校有關電力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也是電力行業的一項主要技術工種。近年來,隨著我校“雙證書制”教學的深入,參加繼電保護中級工職業技能鑒定考試的學生占畢業生人數的比例逐年快速增長。為更好地落實“雙證書制”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保證教學質量,必須開發出一套電力系統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使其以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資格評定為核心,將《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大綱(繼電保護)》中對繼電保護中級工應熟悉、掌握和具備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按模塊分布在學歷教育的各個教學環節,使教師在每個教學過程中心中有數,重點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目標明確,學以致用。在保證學歷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職業技能考核的通過率,即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保證人才的培養質量,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二、開發電力系統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的途徑

1、開發電力系統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1)將用人單位對繼電保護中級工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的需求與《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大綱(繼電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構建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的總體框架,創建培訓包的各個教學培訓模塊及其任務書。

(2)將構建的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與學校的學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各個教學培訓模塊任務書的實施方式和方法。

2、開發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的流程

(1)原始數據采集環節。即采集繼電保護中級工崗位的工作性質和特點、應具備的有關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等。

(2)分類統計、構建總體方案環節。分類統計、構建總體方案環節主要是對采集的原始數據和信息進行分類統計、分析整理,結合《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大綱(繼電保護)),構建出電力系統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的總體框架,編寫總體方案,制定各個教學培訓模塊。

(3)構建各個模塊任務書環節。本環節的任務是根據電力系統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總體方案,將各個教學培訓模塊與學歷教育的各個教學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擬定各教學培訓模塊的任務書。明確各個教學培訓模塊的目標、內容、培訓時間及相關課程、實施的方式、方法和實施效果的檢測等內容,然后咨詢有關專家,對構建的總體框架及擬定的各模塊任務書進行論證,確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的總體方案及詳細的各模塊培訓任務書。

(4)確定學生,實施教學培訓環節。本環節根據已創建的卑力系統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各模塊任務書,按照優、良、中、及格的學習成績選取學生,并實施教學培訓。

(5)考評、完善環節。主要是通過河南省電力系統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對選取培訓的學生進行繼電保護中級工技能鑒定考核,并對其考核成績進行統計、分析、評價。

三、電力系統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實施效果與開發體會

利用電力系統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實施教學培訓的學生,在通過我校學歷教育各項考試獲取畢業證書的同時,參加河南省電力系統的繼電保護中級工技能鑒定考試,全部合格并獲繼電保護中級工證書。 轉貼于

通過對繼電保護中級工教學培訓包的開發,筆者有如下幾點體會。

(1)理解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大綱》中對有關工種的要求,了解生產現場對有關工種的需求,熟悉有關工種學歷教育的各個教學環節是開發出教學培訓包的基本保證。

篇7

參考文獻:

[1]中等職業中專語文教學大綱(2009).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郭根福.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的演變看語文教學改革的新發展.河北教育,2003,(10).

篇8

關鍵詞:高校統計學;教材建設;問題;建議

一、高校統計學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校教學目標不清晰,教材層次分類不清。高校在統計學專業上普遍存在教學目標不清晰,教育目的不明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教材的層次上,沒有將教材合理劃分,教材普遍適應大多數,但是也沒有突出教學的目標。在專科、本科、碩士不同層次的學歷專業中使用的教材內容區分不明,層次不清以及存在著大量的重復。在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中,非統計學專業的學生與統計學專業的學生在使用教材上都是一樣的,教材的無層次導致統計學專業學生在學習時感覺到教材不深入,沒有學到統計學專業的亮點,而非專業性的學生卻感覺教材比較難懂,過于深入不適合本專業的學習。另外,在本科統計學專業中,選取的教材大多過于注重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嚴密性,教材中的數學推理比較嚴格,理論性較強,應用性較低,忽視了本科統計學專業教育的目的。本科統計學教育主要在于培養具有實際統計能力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應用型人才而不是培養理論性的研究型人才。

2.教材中過于重視數學公式和推導,輕視對統計思維的培養。統計學的出現歷史較早,早期的數學計算可謂是統計學的前身,統計學在經過漫長的發展歷史后提煉了很多的智慧結晶,比如理論性的經驗以及我們常見的定理,推理定理以及相關知識點的概念概述。這些定理,概念是學習統計學的基礎,但不是學習統計學的重點,作為高校的統計學教學也不能作為重點,但是我國高校在這個專業的教學現狀卻是以此作為重點,忽略了本科類統計學專業的教學重點。統計學專業學習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統計思維,而不是一味的灌輸統計學中的公式與定理,學習統計學專業,特別是本科生學習統計學專業的主要目的在于運用,培養學生的統計思維,分析統計數據,進而得出問題所在,提出合理建議,這才能符合社會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

3.統計學的相關教材數量較多,教材內容有待精簡。高校統計學專業的教材種類比較多,很多高校在選擇教材時都能仔細研讀教材內容,所以導致以后教師在教學中發現教材中有的知識點出現了歧義,還有的是比較相近的教材中對同一知識點的描述存在分析,有的教材之間出現重復并且知識點聯系松散,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

二、解決統計學教材問題的合理化建議

1.加強教材的科學性與規范性。學習統計學專業的學生大多是在原來沒有接觸過的,所以他們的學習很嚴重的依賴教材,教材不僅是對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有著較大影響,在走入社會上也有很大影響,所以在選擇統計學相關教材時應該慎重。另外,教育部門在對編輯教材的部門要進行嚴格督查,以及在印刷前也要進行細致的審查工作。教材應該展示統計科學的體系,至少應該體現科學性和規范性。例如很多教材都會講到均值,它是常用的集中趨勢度量。但是很少有教材說明,當數據呈顯著的偏態分布時,均值不是一個合適的概括性指標,因此導致很多學生在應用中常常誤用均值。均值誤用的典型例子是近年來工資被增長的問題,因為收入分布不是正態分布,而是右偏型分布。在國際上收入分布主要用中位數,而不是均值。

2.提高教材內容的應用性。統計是數據的科學,因此,統計學教材要體現出應用性,教材里每一種統計方法的介紹都應該聯系案例,這樣不僅可以避開深奧的數學理論推導,而且為學生深入領會統計思想與方法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徑。教材要適應應用統計的需要,特別是近幾年信息計算的飛速發展,方便了統計軟件的使用,教材內容也應該做出轉變,與計算機科學統計技術相融合,統計學的教材編寫應根據社會科技發展來做參照,提出新型的統計數據方法,摒棄教材中傳統的利用手算的方法,做到與時俱進,提高社會應用性。

3.教材編寫應注意趣味性。很多人認為教材應該是嚴謹的,在編寫中應突出教材的科學性和嚴謹性,而往往忽略教材的趣味性,面對學生的閱讀需求,學生希望統計學課本不再是理論性的教材而是可讀性強的書刊,行文中間可以穿插大量豐富、鮮活、生動的擴展閱讀,使得統計學知識不再枯燥,方便學生的理解和學習。編寫好統計學教材,不僅應該體現統計學學科的科學性和規范性,而且要注意趣味性,要編排新穎,講解清晰。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深入領會統計學的思想與方法。

參考文獻:

篇9

1904年美國人桑代克所著的《心理與社會測量導論》竭力以心理學和統計學為工具,研究教育學,使教育科學化,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本有關教育統計學的專著。隨后,美國的一些大學先后開設教育統計學的課程,并出版專著、教材。我國大學和師范學校也把教育統計學作為教育學專業的必修課程,不少學者從事這門課程的講授并撰寫專著、教材。[1]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教育統計學課程與教學方面的弊端日益顯現。社會變化在為這門課程的發展提供良好發展背景的同時,也對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教育統計學課程建設與教學方面的弊端并改進之成了從事這門課程教學與研究人員的重要工作。

一、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開設范圍狹窄

在我國師范院校,除了數學專業以外,教育學和心理學專業一直是學習統計學的主要專業,而這兩個專業的學生大多數不從事基礎教育工作。也就是說,一方面,在少數懂統計學知識的學生中,只有一部分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教師中最為龐大的教師群體——中小學教師,極少懂得統計學知識。社會的發展要求中小學教師成為研究者,對教學進行科學管理,提升職業的專業化水平,而實際情況卻是,懂統計學知識的除數學之外其他科目的教師寥寥無幾,大多數教師不僅不能利用統計學知識提升教育管理的科學性,更不能從事數量最大、人們最為認可的一種研究——實證研究。大多數教師僅會使用平均數和百分比這些最簡單的統計方法。

(二)教材的內容體系重基礎輕應用

到目前為止,我國出版的教育統計學的專著有10本左右。各重點師范大學有自己編寫的教材。這些教材的知識體系注重系統性,講解透徹,難易適中,能夠及時補充統計學的新成果,有利于給學生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不足之處在于知識基礎所占比重過大,所需學習時間較長,缺乏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不利于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具體地說,第一,教材內容缺乏應用性。雖然有例題和練習題,但例題和練習題缺乏系統性,知識點不同,例題、練習(或數據)就不同,例題、練習題只是某組數據或某個研究結果的一個片段,只反映一個小的知識點,學生既不知道此題的前提,也不知道完成此題的意義,僅是為做題而做題。第二,缺少統計軟件的支撐。因此,在這門課程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在學習之前膽怯,學習過程中間吃力,學習結束后不會應用,很快遺忘。

(三)教學模式陳舊

教育統計學的教學時間基本上為一個學期。其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是:第一,條件—公式—例題—練習的教學過程。即,教師先講公式的使用條件,再講公式的內容,通過例題的講解促進學生對公式的理解,通過練習達到應用公式的目的。第二,孤立地學習統計學。很少將統計學知識的學習與其他教學環節相聯系。第三,缺乏實踐性。學生通過學習能夠解決書本上的問題,不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在當代社會,這種課程設置、教材體系和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教師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呈現出如下弊端:

第一,保持效果不佳。各章節例題和練習題各自獨立,學生在學習時感到知識之間缺乏系統性,形成了思維定勢,學習哪一章就記住哪一章,忽視章節之間的聯系,產生倒攝抑制和前攝抑制,不易保持,導致遺忘。

第二,忽視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花大量的時間獲得的是基礎知識和計算技能,不具備實際應用能力,不能理論聯系實際。多數學生只能就書本學書本,不能將所學知識和所獲得的技能用來解決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也不能熟練使用統計軟件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第三,與其他教學活動的割裂。統計學學習是孤立的,沒有與其他教學活動相聯系。單純的統計學學習使學生不能用其促進其他課程的學習,如教育測量、寫作畢業論文。

第四,知識應用范圍狹窄。大多數教師不能使用這種重要的研究工具從事科研,促進教學,為提升職業的專業化水平服務。

二、課程與教學模式的系統變革

(一)提升課程地位,合理安排開設時間

將教育統計學設為師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課,使每個將要成為教師的人都具備統計學知識,都能夠熟練地使用統計軟件進行教學和科研。

開設統計學課程的時間應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心理測量、實驗心理學、畢業論文寫作之前,加強統計學學習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聯系。

明確統計學的課程性質及目的。它是一門應用性的課程,學習統計學的目的,一是掌握心理統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二是能夠順利地閱讀統計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間接地學習國內外先進研究成果;三是能夠用所學知識研究教育與心理現象,能夠使用現代化的計算機統計軟件處理教育與心理方面的研究資料;四是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效率。

(二)建構教學內容新體系

統計學的教材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了一系列變革。教材中充實了描述統計學、推斷統計學的內容和方法,發展了多元統計分析在教育與心理研究和實驗中的應用,將相關的統計信息網站提供給閱讀者,便于學生自學和搜集信息。但是,這種變化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統計學教學內容分散、分裂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理解困難、應用困難的現狀。用系統觀點統整教材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1.使用單一、典型的例題

教材中的例題只有一個,從始至終貫穿整本書。例題最初只是一組數據,在不同的章節對這組數據進行不同的處理,從簡單到復雜,每個新知識都對這個例題中的數據進行更為深入、完整的研究和分析。如,學生們經過調查后獲得了一組數據,在學習描述統計時,對這組數據進行集中趨勢和離散趨勢的分析,在學習推斷統計時,對這組數據進行顯著性檢驗和回歸分析。例題是教材編寫和學生學習的中心線索。

例題具有典型性,能夠包含幾乎所有需要學習的東西。這樣,既保證了知識體系的完整,也保證了學生知識邏輯的完整。

2.設置系統、完整、個性化的練習題。

教材只提供練習題的原始狀態,如,一組數據,練習題內在蘊藏的信息由師生共同或學生自己根據所學的知識完整地展現出來,讓學生系統地應用所學的知識,體驗到一個完整的數據處理過程,了解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獲得探究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教育現象各有不同,一組數據不能夠表現教育現象的復雜性。因此,應設計多個練習題,練習題本身是系統的、完整的,練習題之間是有區別的。選擇有代表性的練習題,有利于學生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分析,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3.教學內容將知識學習與軟件應用相結合

現代社會,計算機成為數據統計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提高統計工作的效率成為必然。[2]

教材中減少公式的推導,代之以統計軟件的使用,使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同步進行。一方面,可以提高統計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夠即時對學生的學習結果給予反饋,驗證學生學習的效果以及是否能夠正確地使用統計軟件。

(三)教學活動的重構

1.學習心態指導。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在學習統計學之前產生的不良認知會影響其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常見的有:原來的數學成績決定自己是否能夠學好統計學;他人對統計學學習的否定性評價影響學習信心;對公式刨根究底,將學習重心放在公式來源及推導上,時間耗費大,學習效果差;崇尚公式的形象性,厭惡公式的抽象性;中小學形成的數學思維習慣無法遷移到統計學的學習上。因此,有必要在學習活動開始之前進行學習心態指導,幫助學生摒棄不良認知,樹立學習信心,減少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阻礙因素。

2.教學重點的應用

條件—公式—例題—練習四個步驟構成完整的教學活動。如何分配各步驟的時間對于提高統計學的教學效率,發揮其應用性至關重要。在學習時間不變而學習內容不斷增加且計算機技術極大發展的現代社會,對于統計學這樣的應用學科,將大量時間放在公式的推導及計算過程上已不可行。教學活動的著眼點應該放在公式的使用條件以及如何對計算結果進行解釋上,以提高學習效率。學習統計學本身就是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教學模式的變革。

教學活動著眼點的變化帶來教學模式的變革。將教學模式由原來的“條件—公式講解—練習”轉變為“條件—知識選用—軟件操作—結果解釋”上。傳統的教學模式重在傳授基礎知識,新的教學模式重在培養學生選擇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

4.統合其他教學活動。

篇10

統計學教學 統計思維方式 創新

一、前言

隨著統計學的作用不斷凸顯,統計學由原來的二級學科調整為理學類一級學科。理工農醫以及社會學等大部分學科和專業中,紛紛開設了統計學課程;統計知識還被列入了中小學教學。無論是經濟管理,還是企業與個人的經營、投資決策,都越來越依賴于定量分析,依賴于統計方法。統計方法已成為管理、金融等許多領域進行研究的重要實證方法。

二、統計學教學的創新

作為一門重要的方法論科學,如何實現統計學教學創新顯得尤為重要。結合教學實踐,本文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四方面尋求有效途徑。

1.教學理念。大多數統計學教學采取類似于數學的授課方式,如推導公式、講解例題、布置習題等。由于這種教學方式過多強調解題過程,往往不將統計學的思維方式作為教學理念,因此,教學效果常常不遂人愿。

事實上,統計學從其成為一門科學的那一天起,就以客觀現象數量的特征為研究對象,但也強調以現象的定性認識為基礎。顯然,如果對客觀事物的基本性質沒有正確的認識,無論搜集、整理數據的方法如何正確,計算的方法如何先進等等,最后得到的結果都不能準確地反映客觀現象的本質,更不能達到本來的研究目的。對于抽象的數字, 可能出現兩個以上的正確答案;對于客觀的現象,同一資料不可能出現兩個以上的答案,只有一個是合理的。這正是統計學異于數學之處。因此統計學一貫提倡定量與定性的分析方法相結合,要以定量分析為主,但不能置定性分析于不顧,甚至完全忽略不計。這成為統計學思維方式的一大特色。

2.教學內容。我國現行統計學教材中,既有統計學的內容,也有數理統計的成分,將大部分統計實務知識舍棄,甚至完全刪除。

那么“統計學教學到底應該包含什么”呢?統計學不是簡單的數據搜集,是一門關于如何數據收集、整理、歸納和分析的方法論。教學應當圍繞收集、整理、歸納和分析這四大主要內容展開,并有所側重,不能一味求全,否則得不償失。因此,不能盲目采取“數理統計、統計學拼接”的辦法,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篩選上要突出兩者的不同,適度加以區分。

我們在教學中刪除了與數理統計學重復的內容,并在相關章節補充統計實務的知識,即統計學原理、數理統計與統計實務的有機融合。這種做法不但突出了統計學與數理統計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補充的統計實務知識,清晰地說明數據的來源和本質內涵,那么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是僅僅停留在“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更能“知其所以‘不然’”。

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采取“契合統計學的特點+專業特色”的做法,突出統計實質,內容得當,因“專業”制宜。

3.教學方法。歷來,統計學常以“課堂理論講授”的教學方法為主,強調公式推導、計算過程等。學生往往將過多的精力放在公式的記憶、大量復雜的計算之中,無暇理解基本概念、方法及蘊藏其中的統計思想,由此出現一系列問題,如照本宣科、張冠李戴,數據處理能力、分析能力薄弱等等。應該如何避免、解決此類問題呢?

一方面,為了解惑釋疑,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和效果,在教學設計方面,教師要注意在知識點間的銜接上下功夫。比如,對于算術平均數、調和平均數、幾何平均數等知識點,學生在中學階段已有涉及。不乏少數的人,認為這些不過是三種獨立的平均數形式,但確實如此嗎?相同的數據若采用不同的平均數形式,計算結果可能大不相同。究竟哪種平均數的結果才是正確的呢?若其中之一是正確的,其余兩種又錯在何處呢?如何銜接知識點,一氣呵成,將問題的來龍去脈解釋清楚,又能不露痕跡地過渡到“平均指標使用中注意的問題”,實現動態生成?經過精心安排、布局、設計,并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可以借助“平均化過程”的四個步驟,將三種平均數融為一體。這樣,不僅巧妙地避免了某些常見的錯誤,而且在強調“四個步驟之二的合理性”時,又自然地引出了“平均指標使用中注意的問題”,合乎邏輯,自然過渡,合情合理,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統計思維習慣,教學效果極好。

另一方面,通過上機操作課加強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根據教學計劃修改的具體要求,我們增加了excel軟件(該軟件應用較廣泛且獲取方便)的上機操作課,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教學手段。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相整合是當前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重要趨勢。根據這一新趨勢,我們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水平,探索教學的新模式――“板書+多媒體課件+excel軟件+教室局域網+教學平臺”的組合。作為傳統的授課模式,板書雖然存在靜止、不夠生動等缺點,但其直觀、簡潔的特點卻是其他手段難以替代的。一定程度上,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克服板書的缺點,例如,多媒體課件不僅可以生動展示各種圖形、圖表和圖像,還可播放有音效的相關案例、錄像資料;通過教室局域網的屏幕演示功能向學生示范excel軟件操作過程,進行即時演示,使教與學同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其知識接收的效率,從而改善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利用教學平臺,教師可課程要求、上傳課件、布置與批改作業、網上答疑等,為學生課余時間的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學生可以方便地利用教學平臺上共享的課件、資源進行網絡學習,按要求提交作業,交流反饋教學信息等。這種“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相互補充、相互融合,既可高效地拓展教學環境,實現科學教學,又提供了平臺,為學生的課后學習、鞏固知識提供了便利條件,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統計學基本理論、思想與實務,提高學生應用計算機和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能力,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三、結論

綜上所述,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進行統計學教學創新的突破口。要進行統計學教育創新,使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更能獨立獲取知識。首先,應該以培養統計的思維方式的教學理念為核心;其次,要對教學內容合理取舍,做到結合專業特點,力求重點突出;再次,針對不同的講授內容,教學設計要布局合理,自然流暢,力求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最后,為了提高教學效果,需不斷豐富教學手段。也就是說,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是推動統計學教學發展的最好方略和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曾五一.關于經濟與管理類統計學專業教學規范的若干問題[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