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12-18 17:58: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文閱讀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文閱讀教學設計

篇1

1.了解考試中常見的句子含義題的類型。

2.在讀瞳文本的基礎上掌握理解句子含義的基本方法。

[學習重難點]在讀瞳文本的基礎上準確理解句子的豐富含義。

[課前診斷]

《苦命人》維克多?雨果。

芳汀看到自己能夠生活,就有了暫時的快樂。她買了一面鏡子,欣賞自己美麗的頭發和牙齒,忘了許多事情,只惦念她的珂賽特。

芳汀挨家挨戶找人雇她當仆人,沒有人要她。后來她去兵營替士兵們縫粗布襯衫,每天可以賺十二個蘇。在這十二個蘇中,她得替女兒花十個。從那時起,她就沒有按時如數付錢給德納第夫婦。這時,有個老婦人,那個平時在芳汀夜晚回家時替她點上蠟燭的老婦人,把過苦日子的藝術教給她,并勸慰她,生活就好比是兩間屋子,第一間是暗的,第二間是黑的。

請理解文章第五段中劃線句子的含義。

展示學生答案,師生共同評議。

明確:生活有兩種,一種是有一點希望的貧苦生活,一科是令人絕望的悲苦生活,體現了底層人民生活的悲苦。

[考點解讀]

“重要詞語、句子的含義”側重于考查考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對文章內容作進一步分析和整合的能力。考查時,側重對有特殊手法的詞語、句子的含義的理解體會(特殊手法的詞句包括:有比喻、象征、一語雙關、借代、反語等手法詞句以及有言外之意的詞句)。

[步驟方法歸納]

(1)定位(確定含義句在文章中的位置,以便結合上下文回答)

(2)找出關鍵詞(找出有含義的字、詞、短語,比喻義、象征義、指代義、反語義、言外之意等)

(3)解釋關鍵詞(把句子帶入語境中解釋有含義的字詞句,盡量用原文中詞語回答。注意:有言外之意的詞句,多問自己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4)c明句子的表達效果(與主旨相扣,表現了作者的什么觀點/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揭示了什么樣的哲理等)

[課堂演練]

《總想為你唱支歌(節選)》呂錦華

在戈壁大漠中趕路,滿目皆是巨大的悲壯。走一趟大西北,人會堅強幾分;走一趟大西北,長不大的孩子會長大。

也許有那么一天,大家會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瓏剔透了,太經不起摔打了。那里擠滿了人,矗滿了樓,停滿了車。人們會發現,大西北正在呼喚我們。盡管那里的風是干燥的,水是成澀的,但那里有可以讓鳥兒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讓生命茁壯生成的綠洲。是的,會有那么一天,大西北會像海市蜃樓一樣美麗,到那時,傾斜了的世界會重新平衡。

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義。

(1)走一趟大西北,長不大的孩子會長大。

明確:大西北環境的艱苦惡劣、生命的頑強抗爭,會強烈震撼來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們學會堅強,早日成熟。

解析:抓住關鍵詞語,進行概念分析。

(2)南方的天地太玲瓏剔透了,太經不起摔打了。

明確:南方過于精致纖巧,過于脆弱,遠沒有大西北粗獷堅韌。

解析:聯系語境,揣摩語境義、言外之意。

[鏈接高考]

(2015江蘇高考題《比鄰而居》)

⑦這一日,廚房里傳出了艾草的熏煙。原來,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氣味都安靜下來,只由它彌漫,散開。一年之中的油垢,在這草本的芬芳中,一點點消除。漸漸的,連空氣也變了顏色,有一種灰和白在其中泅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凈的空氣其實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顏色。

請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畫線句的意蘊。

明確:不同的生活狀態也有相同的生活內容;蘊含了對端午等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艾草的熏煙升華了不同的生活狀態,從而達成一種火辣與安靜、絢爛與明凈的平衡。

解析:要立足文本的象征意義。

[課堂小結]

1.含義題答題要規范四個步驟:

定位――找關鍵詞――解釋關鍵詞――點明效果

2.解釋關鍵詞、句的方法:

(1)還原本體法(指代、比喻、象征等還原法)

(2)抓言外之意法(多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3)聯系語境法(聯系上下文)

特別提醒:對于語義的理解,記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章”的原則

[鞏固練習]

1.《西敏大寺》華盛頓?歐文

④我躑躅于拱廊之間,時而默想著這幅輝煌和頹敗的景象,時而竭力去辨認那些刻在墓石上的碑文。我腳下的鋪道都是墓石砌成,墓石上有三個浮雕像吸引我的注意,雕工很粗陋,經過好幾代人的踐踏,差不多已磨損殆盡。這是早先三位寺院住持的遺像,他們的墓志銘都已磨光,只剩下三個名字,這三個名字也無疑是后來重刻的。我停留了一會兒,對著古人這些殘缺不全的遺跡,不禁幽然沉思。它們就像幾艘爛船,被時間的洪流沖到了遙遠的此岸:它們并不告訴你什么故事,只表示這幾個人曾經活過,現在已經不在。假如它們含有什么道德方面的教訓,那只諷示那種希望死后還能受人尊敬,能借著墓志銘長存下去的驕傲心理,是如何的空虛。……

解釋劃線句子的含義。

參考答案:運用比喻,說明遺跡已經破爛不堪,歷經時光的淘洗留存到現在,本身沒有什么價值。

2.《燈籠草:大地上的靜物》

①在夢里,我常見到燈籠草。

⑧在田埂邊,遇見一位老人,他安然地地倚著樹干,抽著旱煙,把玩著一株燈籠草,喃喃自語:人噢,又到了吃草的時代了。

根據文章內容,理解第③段中“人噢,又到了吃草的時代了”一句的含義。

參考答案:過去,經濟困難,人們以草果腹的時代。如今,生活富足,但蔬菜已不如草“綠色”,人們追求“綠色”的時代,寫出了環境污染的嚴重危害(土地荒蕪,莊家坍塌,糧食會越來越少),表現了老人對當今人們生活狀態的深深憂慮。

[教學反思]

篇2

課堂文化密碼面面觀

回歸生活世界的課堂文化建構

通用技術課程教學評價應把握的幾個要點

新課程背景下適應高中課程發展的教學評價策略

文化透鏡下上海市靜安區的課程變革

兒童“關愛主題”生活課程的建構

農村中學打造教育特色的校本策略

農村中小學陪讀現象的類型、成因及解決對策

立足校本教研促進學校發展

讓“死”的課堂“活”起來——論教師的“表演性格”

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態化資格認證體制的構建

當前學校德育實踐中的四個向度——以蘇州市申美公民教育實踐活動為例

高中學困生“混亂-假設-轉變-和諧”的心路演進

中美中學生國際理解觀比較

代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行為研究

基于教學效率概念辨析的有效教學

學案創編:問題及改進策略

《鄉土情結》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合理性探討

運用導讀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踐行新課程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新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轉變

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的困惑與對策

“導-讀-賞-延”四環節現代文閱讀教學

大語文教學觀及其實踐

十年課改路濃濃桃李情

直面課堂情境:評課的應然追求

基于“教學內容”的評課視角與范式

發掘教材特色深化教學改革——美國《Biology:TheDynamicsofLife》教材簡析

高考《考試大綱》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理科新課程教學設計的規范

當代化學課程選擇的方向與要求

學校建設的特與色

教師的管理智慧:根據學生違規事件的屬性做出適宜的反應

將“表格考評”向“原生態考評”回歸

努力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有效整合

正己身,筑魂靈——記大同市教學能手袁振紅老師——《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學設計

細節無底欣賞無邊——課堂觀察是提升教學智慧的必經之路

合作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教育敘事研究的敘述者及其功能

從研究偏好看小學教師對新課程的實踐把握——以某市教改之星的科研論文為樣本

當代主要教學模式簡介

開放的提問更精彩

讓課堂教學回歸“簡約”

高中經典文學作品的生態閱讀教學

追求實效——閱讀教學的理性回歸

追求真實、有效的數學課堂

提高生物學教學設計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

教學細節決定教學成敗——名言警句對深化思想品德教育主題的作用

寓音樂審美于鑒賞教學實踐中

讓“尊重和愛”駐足心靈

閱讀教學中情感體驗的策略

“農村中小學校長、教師的培訓與管理”征文啟事

構建教育信息化平臺促進區域教師專業成長——山西省基礎教育網絡教研現場會在介休市隆重召開

普通高中轉型時期教師的生存狀態

中國普通高中學生感知的學校環境

高中教育:“麥當勞化”式的教育

借鑒職教技術訓練特色設計高中通用技術課教學

篇3

一、在目標的確立上,實施“兩手抓”的策略

對文言詞、句字面意思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因而它應當成為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僅此而已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歷來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學作品,或者是其具有文學性而入選的其他作品。因此,確立文言文教學是文學教學的觀念,指導學生對文言作品作適當的鑒賞、評析,讓學生認識文言作品的整體美感,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應成為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在教學方法上,實施“授漁”策略

文言文與現代文不同,對于現代文,學生易于通過文字直尋主題。文言文則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詞法、句法現象,就無法真正理解文意,更無法與作者的意趣共鳴。因此,文言文教學,教師“講”些什么,怎么“講”,很值得一提。

首先,教師的“講”不能貪多求全。教師要“講”的重點是常用詞法(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識三個方面,而不是從頭到尾,一講到底。講的目的是促使知識類化,或使學生進行常用詞的積累,或讓學生掌握文言詞法、句法的規律,從而觸類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師要“講”的三個方面,也應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師的“講”要講究方法,“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漁”。 直述規律時,如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和提賓句、判斷句、狀語后置句等句式特點必須教會教透;可比較差異,包括古今詞義的不同,語法的差異、詞性的變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異,讓學生懂得“用現代漢語該怎么說”就行了;可歸納整理,幫助學生做好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整理工作,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并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提高自學能力。

三、在教學手段上,實施“誦讀”策略

誦讀應該以了解內容為前提,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文章的思路來背誦。背誦的方法很多。記敘性文字可按事情發生發展的過程或抓住時間詞語來背誦;說明性文字可按內外遠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說明層次記憶;議論性文字可按抓論點、論據或中心句、分承句來記憶,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還可指導學生理清“文脈”(《桃花源記》),抓警句(《岳陽樓記》),抓關鍵詞語來背誦。為增加學生的積淀,我在課外組織學生開展了古詩文誦讀活動,具體要求如下:①學期之初,先向學生提供50篇古詩文的推薦篇目,鼓勵學生多讀多背,自己去悟,除點撥關鍵字詞外,決不用字詞句語法去破壞其整體的和諧性;②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只規定下限――每人每學期至少完成20篇,多多益善;③學期結束前進行班級之間的誦讀大賽。在這樣寬松的氛圍中,學生誦讀古詩文的熱情卻空前高漲,隨時隨地可看到有學生在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地念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一學期下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都超額完成了任務。

四、在能力培養上,實施“遷移”策略

篇4

關鍵詞:陌生化理論;閱讀教學;啟示

“陌生化”理論認為:人的語言和行為只要經過幾次反復使用,就會變成無意識而使人們對周圍的世界熟視無睹、毫無興趣,因此必須“陌生化”藝術形式,以達到文藝的目的。語文閱讀教學在長期的實踐中,積淀豐厚,但也正因為成熟的模式、固定的方法、穩定的刺激手段等等的機械重復使得閱讀教學走進了“程式化”的泥淖而無力自拔。作為文學解釋學理論的俄國形式主義“陌生化”理論,對文學的解釋新穎、獨到,有的甚至是顛覆性的,與同樣是以解析文本為使命的閱讀教學有許多契合之處,我們或許可以從“陌生化”這個外來理論中尋求到突破發展瓶頸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向“內”探秘――教學設計的思維起點

說起陌生化理論就不能不首先說到 “文學性”這個重要概念,作為對傳統文學批評進行反撥的文學理論,形式主義破天荒地把文學看作是一門獨立自主的科學。它將文本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將語言作為研究的主體,并認為研究文學必須從文學自身來尋找構成文學的內在依據,讓作品本身來說話,也只有文學本身特有的規律才能說明其形式和結構。這在現代文論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創新,并直接開啟了歐美新批評和法國結構主義的先聲,從而促成了20世紀西方文論研究視角的方向性改變:文學“向內轉”。其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就說:“我的文學理論是研究文學的內部規律,如果用工廠的情況作比喻,那么,我感興趣的不是世界棉紗市場的行情,不是托拉斯政策,而只是棉紗的支數及其紡織的方法。”

這對于還是“內容霸權”的閱讀教學具有“反拔”性的啟示意義。傳統文論觀的理念基礎是把文學看作工具,這種觀點也直接影響文本解讀方法,致使我們對作品的解讀往往從作品外部作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和其他非文學領域的分析。閱讀教學往往只看到它的認識和教育作用,在乎“寫了什么”及其社會意義,語文課堂總是“內容的分析”淹沒了對藝術技巧的探尋,因而直接導致了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什么都有就是沒有“語文”的結果。比如,教學《楊修之死》一文,爭辯的是楊修到底“死得冤不冤”,進而對封建王朝內部爭斗的殘酷性作一番考據;教學《死海不死》一文,僅僅讓學生從地理學的角度去探尋死海的表象及其形成原因,我們認為,此種只掇起文本中的三言兩語而跳出文本從外部作無限解讀的閱讀教學,不是語文課程應有的價值取向。閱讀教學從來就不能止于文本所承載的外在的教育價值,而更應是對其表達的形式本身的探求,“向內轉 ”,即從文本內部探求文本奧秘,這才應該是語文課程核心價值的回歸。因此,“向文本內部探求奧秘”應該成為閱讀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的思維起點,這也應該是形式主義文論應用于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最基本的價值所在。

二、去“陌生化”――教學內容選擇的根本取向

形式主義認為,把各種材料拼湊起來是不可能成為具有藝術性的文藝作品的,而只有那些用特殊程序創造出來的作品才具有藝術性,而所謂程序就是“在作品的構成中是將語文材料組合到藝術整體中去的方法”(馬舍夫斯基)。也就是說,文學的文本是諸多“陌生化特質”融化并重塑成的一個有機和諧整體。而“閱讀活動是一種根據作者及其創作環境和文字的語法特征進行‘釋義’的過程。”作品解讀的任務就是研究作品的構成方式,以解構陌生化程序為橋梁理解作者的理解,可以說文本用陌生化的形式鋪就了欣賞之路。我們的教學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循著 “陌生化”的蹤跡來達到理解的彼岸,要通過作品的構成方式去發現、揭開文本的“藝術密碼”,體悟作品之“秘妙”,習得解讀作品之方法。所以,閱讀教學內容選擇的根本取向應在解構文本形式,在于想辦法去“陌生化”,并在此過程中獲得審美感受。這也是閱讀教學與一般性閱讀的根本區別。

近年來語文教學界對語文應該教什么有過熱烈的討論,也有了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在于“文本的形式”而非僅僅是“文本所承載的內容”的自覺,我們的語文老師也自覺不自覺地在運用陌生化理論,從某些陌生化的形式入手(或以之為突破口)進行閱讀教學。如教學《故鄉》一文時,抓住“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語涉雙關、富有蘊味的語句展開教學活動;教學《孔乙己》就抓住“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來分析主人公的命運及其產生的原因。但一些教師運用“陌生化”理論開展閱讀教學其根本目的還在于文本所承載的內容,他們只進行了從語言到內容探索,還沒有再進一步回歸語言本身――對形式的探求,還沒有真正擺脫社會學文學批評模式的影響。如果教李白的《靜夜思》而不解何以是“床前”而非“窗前”,教賀知章的《詠柳》只得前兩句寫出了柳干、柳枝的特點,而不能借其“碧玉”“絲滌”兩個喻體揣摩出作者“喜愛”之味,這就猶如看一幅畫說“畫得真像”一樣,根本談不上欣賞,根本還沒有觸及“藝術”。這樣的教學即使是沒有離開文本的語言,也不能說是具有了語文課程特質的教學。錢夢龍先生教《死海不死》的時候以“運用兩個傳說來說明有何用意?”之問來解說科學小品文重要的形式特征――趣味性。這樣的教學才真正是回歸到了“用來傳達人類體驗的手段就是語言形式”這一陌生化理論的基本內涵上,是一種具有語文性的語文教學。因此,閱讀教學內容選擇的根本取向就是對文本中的陌生化程序的破譯,以得作者之匠心、藝術之精妙。

三、由“外”而“內”――教學活動的組織路線

形式主義認為,傳統的形式和內容的二元觀,把形式和內容人為地抽象了出來,通過把作品分為表達了什么和如何表達兩部分肢解了作品整體;形式和內容是統一在審美對象之中而不能割裂開來的兩部分,并且內容只是成為形式的組成要素才是藝術品的有機組成部分,才能成為審美價值的來源。這一觀點,“從思想方法上來說,它突破了內容與形式二元對立的模式,把內容與形式統一于語言之中。可能就是在這樣的意義上,這種說法被認為帶著劃時代的價值。” 這為閱讀教學總是先“內容”后“形式”的教學活動程序設計指出了矯正的思路。

既然作品是內容與形式相融相生的完美統一體,那么我們就不能將其人為分割成內容與形式兩部分,而應通過文本的外顯的形式去探究語言背后的內蘊。其實,由形式入手去解讀作品,或許會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發現。比如,關于木蘭形象的教學,我們不先冠之以“巾幗英雄”的標簽,先以“代父從軍”“沙場征戰”“辭官還鄉”這樣的抽象性的故事來探究其“英雄”行為,而從文本的詳略處理(形式)這個角度來引導學生去解讀木蘭形象,或許就不會只得“英雄”之“骨架”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細致地捋一捋木蘭的“所思”“所憶”“所為”在作者心中的權重(即詳略處理),相信學生就可以自我發現那個特殊r代背景下的“女兒”內心之細膩,讀出特殊語境中的人物心理。可以這樣說,閱讀教學要達到目的,就必須從理解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入手,即使是對內容的教學也不能脫離文本的形式,脫離形式的教學就不是語文的教學,學生也就無法從字里行間體察到細膩而深沉的情感,無法聆聽到文學背后作者的心跳聲,無法獲得心靈的共振、生命的啟迪。

閱讀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我們不可能指望某一種理論就可以解決全部的問題。我們借鑒陌生化理論之“外來”,須基于其“本來”,唯如此,“外來”的理論才能成功移植到閱讀“本來”之中而催生出新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論[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

[2]牛月明.錢鐘書的“理趣”論[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3]馬笑霞.閱讀教學心理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字理;作用

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漢字有見其形便可知其義的特點。我們進行語文教學時,抓住漢字這些構形本身所具有的字理進行分析,會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漢字的音形義,在理解詞義、體會句子含義、乃至領會文章中心時,教師抓住某些“文眼”和關鍵字進行準確、合理和巧妙的字理分析,展示語文課堂濃濃的語文味,留住語文的“根”。

一、字理分析識字凸顯漢字特點

漢字是方塊字,每個漢字都是一幅畫。因此,將識字同圖畫聯系起來,恰恰是回歸于造字的源頭。漢字是六書造字,造字時,或象形,或指事,或會意,大都與某些具體事物密切相關,因此采用字理圖識字,不光曉字形,更能明字義,同時,更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在識字教學中依據漢字不同的字形特點進行字理分析

1、象形字、指事字用繪圖法教學。

象形文字是指純粹利用實物模樣的圖形創作出來的文字,這些文字與實物的形狀很相像。教學時,教師尊重事物“實體”的客觀事實,將現代文字還原成本來的客觀模樣,用繪圖的方法進行分析教學。例如教學“竹、瓜、果”等字,我們先把它還原成圖畫,然后出現漢字“竹、瓜、果”,學生就心領神會了。

指事字是一種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當沒有、或不方便用具體形象畫出來時,就用一種抽象的符號來表示。繪圖時,我們一定要突出其表義的部分,強調表達該字意思的主要筆畫。讓學生記住并理解該類漢字的形、義。如教學“囚”字,先畫一個“”,就是沒有出口的房子,再在“”里畫一個人“囚”,表明把人關在沒有出口的房子里,沒有辦法出來。“囚”字就是把人關在牢獄中,拘禁的意思。

2、會意、形聲等合體字用編兒歌、字謎等方式進行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識字要考察學生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音形義結合是識字教學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在教學含有“青”部件的形聲字時,可以讓學生在掌握基本字“青”后,利用每個生字都有“青”這個部件,依據形旁表意的字理特點編順口溜:“小草青青河水清,天氣晴朗好心情。小青蛙大眼睛,安安靜靜捉害蟲,請你不要傷害它。小蜻蜓看見了,夸它發揚好精神。”引導學生根據已掌握的聲旁標音的形聲字規律去識記。學生很快掌握了“清、晴、請、蜻、情、靜、精”等一大串字意不同而形、音相近的字,大大提高識字效率。學生以一概十,一勞永逸。諸如有兩個或三個同樣的獨體漢字組成的會意字編成“兩”或“三”字訣。如:兩人是從,三人成眾。

二、字理分析理解詞語意思

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閱讀教學原則中抓住關鍵字進行字理分析,讓學生更貼切地理解詞語。例如柳州一位老師在教學《臺灣的蝴蝶谷》時,這樣采用字理分析巧解“趕”一詞的:

師:讀完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每年春季,蝴蝶都趕到蝴蝶谷來聚會。

師:“趕”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誰能運用字理來給我們說說?

生:走字旁表示走的意思,干字表示讀音。

生:我們干什么事情都要快點,才能做好,應該是走快點的意思。

師:同學們都很會分析,給他找朋友你會更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他還有那些朋友呢?

生:趕快、趕緊、趕忙。

師:你在什么情況下會“趕呢”?

生1:上學快遲到了,我會趕忙跑來學校。

師:同學們都是趕時間的好孩子。

師:理解了課文中“趕”的意思嗎?

生:一群又一群色彩斑斕的蝴蝶擔心自己比別人晚來,都加快速度急急忙忙趕來蝴蝶谷。

師:同學們理解得比老師還到位。那么蝴蝶是怎樣趕到蝴蝶谷的?(引導學生抓住“飛、穿、越”等詞展開想象,體會蝴蝶趕往蝴蝶谷聚會的熱鬧場面。)

三、字理分析體會句子含義

品詞、品句、品讀是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運用字理品詞,讓學生理解句子含義。

教學《桂林山水》一文中的“桂林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個句子,作者為什么把桂林的水比作一塊無瑕的翡翠?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采用字理分析的方法就可以讓句子含義迎刃而解。

首先,教師抓住“無暇”中的“暇”字和“翡翠”中的“翠”字。“瑕”――“王”是斜玉旁旁,與玉相關,“無瑕”意為“沒有斑點的玉”;“翠”為一種叫翠鳥身上羽毛的顏色(綠色),因此,“翡翠”兩字都有“羽”部,意思為:一種碧綠的玉。接著,理解句子的巧喻。桂林的綠水清澈得可以見底,與沒有斑點的透明的碧玉有相似之處,此比喻運用得當且傳神。這樣,不但讓學生體會到句子本意,還讓學生體會到了詞語在句中之妙用。

四、字理分析感悟文章的中心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抓住關鍵詞進行合理巧妙地字理分析,字及詞,由詞入文,從而感悟文章中心,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生動與準確。

一位老師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在“開鑿隧道”的語段中:鐵路要經過很多高山,不得不開鑿隧道,其中居庸關和八達嶺兩條隧道的工程最艱巨……

教師抓住“鑿”和“隧”字進行字理分析。“鑿”是會意字,上面部分與中間部分同“辛”,“辛”是指尖利的刀具,“ㄩ”表示被鑿后的槽或洞眼。那么“鑿”就是挖槽、打孔的金屬器具。

“隧”字先引導學生看左耳旁,然后提問:詹天佑難道是在耳朵里挖隧道嗎?接著告訴大家,耳朵旁在左邊,表意,臥著看形狀就是山陵,而后來為方便書寫就演變成現在這樣。遂表示聲音,本意指山川險要之地,即“開鑿隧道”要用尖利的金屬工具在高山中挖成通道。通過以上的字理教學,學生對詞義已理解,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開鑿隧道的示意圖。

這樣,圖義結合,學生很容易理解,詹天佑根據居庸關山勢高的特點而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八達嶺隧道長的特點而采用了豎井開鑿法,使學生體會到詹天佑有著常人所不可比擬的頑強意志,有著超人的杰出才華。詹天佑的偉岸形象在學生的腦海中頓時豐滿起來。

在閱讀教學中,詞句教學是根本,也是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感知能力的根本途徑之一,而字理析詞則是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的橋梁。教師抓住漢字字理特點進行教學,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魅力紛呈。

參考文獻

[1] 許慎,徐鉉.說文解字[O].出版社:中華書局,2004-2-1

篇6

現代教育理念是:“注重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能力,培養健康人格,并促進三者之間的和諧發展”現代教學思想。在這次骨干教師遠程培訓中,我緊緊圍繞著突破自己現代教育觀念和現代教育理念落后的難點,實現了飛躍。

一、學習現代教學技術,提高現代教學觀念。

我中學高級也評聘過去9年了,年齡大了,但是在工作過程中,感覺近幾年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異軍突起,在社會各個領域廣泛應用,在教育教學上應用也十分廣泛。我們教師進修學校負責全縣教師的遠程教育培訓和骨干教師培訓,我是副校長,也分管這個工作,感覺時刻都要用到現代教學技術,就是在一般學校見不到的微格實驗室,我也涉獵了很多,我們邯鄲市的武安、峰峰的微格實驗室質量就很高,對指導教師的教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為引導時代新潮流的教育行業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必然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發展現代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現在很多學校開創了校園網站,建立了計算機網絡教室,實行了網上教學,多媒體課件教學等等,多種形式齊頭并進,讓我們看到了現代技術應用于教育是對教育本身一個質的突破,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同時也提供了自己的現代教育觀念。

二、把現代教學技術和現代教學觀念運用于語文教學。

在我們學習的《2011年版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初中古詩文閱讀教學》中,北京市八十中學初中部的語文教師劉茜玉所講授的《岳陽樓記》都在不同的教學環節運用了不同的現代教學方式。劉茜玉在課堂的開頭引導學生理解悲、喜二字的時候,設置了2個問題:1)在文中找到出現悲、喜的地方。2)分析遷客騷人“悲”的原因。這個時候老師播放了朗讀的片段視屏,體會感受。分析為何而喜?視頻的效果就很好,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劉老師在視頻后總結說:“感物而動,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我們似乎也無可厚非,日常生活中即使沒有抑郁不平之事,看到刮風下雨或者是晴空萬里,我們都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學生就完全理解并接受了。

在講到“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劉老師說:“老師給您們找了一段視頻,你們再來感受一下那種陰慘的悲涼的景象。”(播放視頻)“加上這樣的畫面、音樂和朗讀,的確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也難怪遷客騷人會發出那樣的感慨了。看完了洞庭湖的陰天,講到“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下面我們再來領略一些洞庭湖的晴天。(播放視頻)看完視頻,我震撼了,我上學的時候也學過這篇課文,也會背誦這篇課文,多少年來自己也時常朗誦這篇課文,也時常想象這篇課文的景色和場面,但是在這個時候看到了這個視頻,感到那種陰慘的悲涼的景象和洞庭湖的晴朗朗的天氣景象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腦海里。

從這里看出,現代教學技術的作用有著不可替代意義,因此我們要加強現代教學技術方面的理論學習,明確現代技術在教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要不斷完善自身素質,使自己能游刃自如的操縱各種現代化教育手段。我們只有將發展現代教育技術與改革教育思想理念同步進行,才能促使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

三、實現現代教育觀念和現代教育理念的飛躍。

順應時代潮流,跟上時代的腳步,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更新思想觀念。實施語文教學,應注意滲透“育人教書”、“以人為本”等現代教育理念。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態度和教育行為,甚至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性質與教育狀態,因此實現現代教育觀念和現代教育理念的飛躍是一個骨干教師的必要條件。

要實現現代教育觀念和現代教育理念的飛躍,必須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指導下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努力優化中學語文教學過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理論和多媒體計算機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模式,設計新型的教學模式以優化教學過程。把語文教學中的閱讀、作文教學與計算機教育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做到古詩文閱讀、現代文閱讀理解、作文訓練、電腦應用緊密結合。通過新型教學模式的試驗,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大幅度地提高語文的教學效率與教育質量,從而實現現代教育觀念和現代教育理念的飛躍。

要實現現代教育觀念和現代教育理念的飛躍,必須在本人靈活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同時,培養出一大批既能使用現代教學媒體、又能運用教學設計的理論、方法設計教學過程和資源的語文教師隊伍。只有系統地學習了現代教育技術理論、信息技術及其教育應用等,并能在日常教學中很好地實踐,工作能力和語文教學能力才會逐漸提高。只有有意識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和方法指導日常的語文教學,把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運用到語文教學實踐中,并能很好地概括總結試驗中的優秀經驗,把經驗概括提升到理論的高度,我們的綜合素質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從而實現現代教育觀念和現代教育理念的飛躍。

篇7

關鍵詞:民國;高中語文教材;“語文知識內容”;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G40-05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6-0071-02

一、兩版高中國文教材選文通覽

(一)民國高中國文教材選文特點

民國教材版本較多,本次選用的是教育總署編審會出版的版本,具有較強的權威性,使用度較廣。本書(教育總署編審會出版,以下沒有說明的都是指該教材)與初中國文相銜接,計分六冊,共高級中學三學年國文可精讀及講授文章法則之用。本書教材,務取思想積極,內容充實,以振發精神矯正虛浮者為主;至體制完整,文辭明達,亦堪為寫作之模范,而有助國語新文學之創造。

1.選文內容。本書選材,順文學史發展之次第,由古代以至現代,選取各時代中主要作家之代表作品,使學生對于文學源流及其發展有一個系統的概念。其各冊教材之支配如次:第一冊秦以前,第二冊漢至隋,第三冊唐、五代,第四冊宋、金,第五冊元、明,第六冊清及現代。

2.選文編排。總覽民國與現行大陸的高中語文教材,其差異還是比較多的,受當時特定的時代環境和教育背景的影響,教授內容和教授思路方法都存在迥然不同的現象,而其中的文言文經典篇目的選擇可以說有共同之處,之后將會以民國教材與大陸蘇教版中都選用的文言課文作為分析對象,更有針對性的分析兩者的差異。

(二)大陸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文特點

1.選文內容。鄧瑛博士在博士論文《臺灣翰林版與大陸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文系統比較研究》中曾做出這樣的統計,大陸現行蘇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選文中文言文只有38篇,在五本必修教材中的113篇課文中只占了33%,這樣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大部分的比例是現代文,各類小說、散文詩歌,選文體裁多樣。粗略翻閱,已經選用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也是散文性質。這表現出教材選文對文言文方面不夠重視,與民國時期的大多數文言文選文有很大不同。

2.選文編排。蘇教版《高中語文》的每一個專題一般由導語和2―3個板塊組成。導語對專題內容作扼要介紹,每個板塊再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專題的人文內涵,同時提出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具體要求。為了增加積累,整合知識,拓展學習領域,培養應用能力,每個專題都開設了“積累與應用”欄目。在每冊教科書中,還設置了選教或自讀的內容,以增強選擇性。

二、兩版國文教材課后材料的比較――以《項脊軒志》為例

觀察發現,除選文及其架構編排上兩者存在差異之外,在文章的課后材料的設置上存在更大的距離,在此以民國教材第五冊和大陸蘇教版必修五都選擇的選文《項脊軒志》為例,試圖通過比較不同教材在課后材料上的設計來表現民國與現行大陸版高中語文教材語文知識教育意圖上的差別。

首先看看民國版教材對課后材料的設置,很特別的是這里的課后材料與我們一般設想的提出一些問題完全不同,民國教材選文之后根本就不存在課后習題。民國版教材第一冊“編輯大意”中這樣提到:本書為教學雙方之便利,課文之后,列有以下三項內容:(1)題解――說明內容、解釋題語、敘述文體源流及介紹課文出處等。(2)作者略歷――略述作者生平、著作、文章特色及其派別與流派等。(3)注釋――解釋深奧詞語、典故、人名、地名、年號及事實須加說明者。民國版《項脊軒志》中的“注釋”標注了“洞然”、“冥然”等一些較少使用的詞語的意義,有助于理解文章內容,使學習者更好地體會選文作者的內心感受。

其次看看大陸現行必修五中選擇的《項脊軒志》,本片選文與《陳情表》、《長亭送別》、《羅密歐與朱麗葉(節選)》、《舊日的時光》、《箭與歌》、《別離》共同組成一個單元篇章,名為“此情可待成追憶”。通過閱讀卷首語可以看出本選文主題是“情感的篇章”。對于課后的文本研習,本冊編者將《陳情表》與《項脊軒志》放在一起講解,以下是文本研習的內容(部分):“表”和“志”是古代兩種文體,我們曾學過《出師表》、《核舟記》、《岳陽樓記》等,請結合《陳情表》和《項脊軒志》的內容,說說“表”和“志”的文體特點。可以從上面的內容中看出,這里的課后題設試將《陳情表》與《項脊軒志》結合起來考核,分析熱萆系鬧魈夂粲Γ也研究了語體上“表”和“志”的區別。

綜上所述,民國與大陸現行蘇教版高中國語教材在課后材料方面差異較大。民國教材沒有大量的提問內容,大致只包括對選文內容的簡要助讀材料,提供一點簡要的注釋;現行大陸蘇教版語文教材課后文本研習內容則比較豐富,一般是將連續的兩三篇課文結合著找出在文本內容和語體上的共同點和差異點,一起出4―5道問題以供思考。

三、兩版國文教材之“語法論”知識內容比較

王榮生教授在《閱讀教學設計的奧訣――王榮生給語文老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課文不僅是學習材料,而且是學習對象”這樣一個觀點。“語文知識內容”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以語文教材選文為載體,展現語文知識是一般的比較常見的表現形式。而在民國版和現行大陸蘇教版高中國文教材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除了通過選文形式展現出來,即以選文為載體展現語文知識,還有部分知識是直接以條條框框的形式展現的,也就是接下來要闡述的內容。以下將從語法論角度來探討兩版教材的設計差別。

在民國版的高中國文教材中,各冊之后,備有講授文章法則之教材;其分配如次:第一年講文法,注意于語體與文言之異同及古文法之特例,以為學者解讀古書之助。第二年讀文章之組件與體式,使學者對于體制獲得更明確之認識。第三年注意對修辭及辯論術,前者說明遣詞造句之方式、詞格之種類、風格之形成,以增進學者欣賞文學名著之知識;后者敘述辯論之方式與技術,使學者得由分析綜合以養成其推理之能力。

關于這樣純粹的理論性知識的內容,在現行大陸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還沒有直接出現,大多是出現在課文的鑒賞閱讀中。其實本質上來說,民國與大陸的教學內容完全是不同的,民國注重語法、語體的教學傳授,而在大陸,更多傳授的還是閱讀技巧、鑒賞技巧、寫作技巧等,基本上沒有提及語法方面的問題,只有一些教師會在講課過程中提及一點,學生也不會有系統的認識。

所以,翻遍蘇教版教材,也不會有與上述民國教材所出現的相似的內容。但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除了選文的編排,還特設置了寫作教學的部分于每個專題范文之后。專題的寫作部分由“寫作指導”和“寫作實踐”組成。每冊教科書對一些重要的寫作觀點還有專文闡述。比如,在蘇教版必修五當中每一章之后的寫作指導,講的是“寫作指導說明要說得清清楚楚”、“寫作指導寫出你的真情實感”、“寫作指導學會分析”、“寫作指導讓你的認識更加深刻”;又如第二章,即上述提到的《陳情表》和《項脊軒志》所在的“此情可待成追憶”的單元中,通過講述提出文章要寫的“真”,在寫作實踐中提出“我的心因 而高貴”、“幸福的n鐘感覺”、“友情”為話題和標題的寫作練習。

通過以上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民國與現行大陸蘇教版高中國文教材在教授的課程內容上有交叉處,但在選文編排上存在很大差異。不能評論何者更好,何者不佳,只能說不同的編排與構架適應不同的學情,依據學情適時調整教材也是值得提倡的。

參考文獻:

篇8

——題記

1984年8月,我告別了母校南京師范大學,回到了家鄉,開始了新的人生征程。轉眼30年過去了,我從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成長為一位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回顧自己的從教歷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從對教學懵懂無知到成熟駕馭,留下了我難忘的成長印記。“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教育科研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說得真好。在近30年的教學教研生涯中,我歷任備課組長、教研組長、教科室主任,長期從事課題的研究和管理,是課題研究促進了我的發展,是課題研究讓我走了一條成長的捷徑。

一、課題研究為閱讀教學引航

師范畢業后,我被分到一所鄉鎮中學任教。那是一個青黃不接的年代。學校有的也只是學生、教材而已。缺乏教師,缺乏研究資料,缺乏教研活動。怎么教語文?手里捧著剛發下來的語文課本,一片茫然。上師范的時候,也學了語文教學法,但似乎根本派不上用場。我努力回想自己上中學時老師教語文的樣子,便無師自通地得到了“講”的方法,然后便邁上了講臺。想起我中學的那個語文老師,講古文,就是查字典做翻譯,講現代文,就是讀讀參考書。我想我是正規師范學院畢業,應當比他強。為此,我熟讀深思課文,廣泛搜集材料,認真整理講稿,做到不看教案,流暢講授。追求的最佳境界就是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津津有味。就這樣開始了一年又一年的“講”課。幾年下來,教案積累了一大摞,自己的口齒利落多了。學生們說:“老師講課像說書。”聽到學生的評價,自己頗為得意。十年里,眼中從來沒有過學生,他們學得怎么樣,他們心里想什么,一團漆黑。這樣教語文行嗎?我感到茫然。“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我校在觀摩、調研、請教專家指導的基礎上,確立了“科研興校、科研興教、以教科研為先導”的辦學特色,校長室及時提出了開展“優化教育策略,促進主體發展”課題實驗的構想,2001年正式成為“十五”省級立項課題。我有幸參加了參與該課題的申報、規劃、開題、研究、結題等工作,是“十五”課題組核心成員和子課題“語文教學策略研究”負責人。

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課堂:受傳統教學的影響,總習慣于課文內容的講讀,擠占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磨滅了學生探究、發現、質疑、思辨的創造性潛能。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改變目前這種“教得辛苦,學得痛苦,結果還是不滿意”的教學現狀呢?于是我把關注點放在語文閱讀教學方法與有效策略的研究上。我決定用自己的熱情付諸行動,大膽進行改革實踐。

任何一項實驗的開展只憑參與的熱情是不夠的,要想使實驗開展得深入并取得顯著效果,關鍵是要努力地探索研究。我結合實際,設計了周密的課題實驗方案。然后與課題組的老師們一起分析,用教學案例、確定專題、重點突破、逐步驗證的研究方法,開展了一系列扎扎實實的實驗教學研討活動。我通過寫理論摘記、備課上課聽課、課后進行教學診斷、寫教學后記與反思等活動,逐步按實驗原則進行實驗,探索構建教學模式。

在實踐與探索中,我設計并實施了“四環節課堂教學法”,即“導—學—教—練”。“導”就是用最簡練的語言、最短的時間、最佳的方法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情境;“學”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自讀課文,自己尋求解決的問題答案;“教”就是以學生的合作學習為主,以教師的點撥引導為輔,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決文本中較深層次的問題;“練”就是讓學生做圍繞所講內容精心設計的讀寫聽說訓練。當然,在組織教學時,上述四環節課堂教學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因文而異,靈活運用。有的課文可以自學為主,有的課文可以講讀為主,有的課文可以練代教。實踐證明,運用四環節閱讀教學法,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態度變得積極、穩定。在教學中學生朗讀、感悟,讀中質疑,讀中求“動”,讀中補“白”,讀中延伸,表現出了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優化教育策略,促進主體發展”課題研究引領我不斷地反思、實踐、積淀。我的課堂教學水平也隨之得到了提升。課堂不再跟著教案走,課堂時時有精彩的生成。課堂不再是“講堂”,真正成了“學堂”。學生對學習越來越感興趣,我也教得越來越自信,體驗到教科研給我的課堂教學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改變。我參加市青年教師公開課教學競賽,兩次獲得一等獎。2000年10月,在江蘇省中學語文新教材研究課觀摩活動中獲得一等獎,省教研室領導及與會老師都給予我充分的肯定。

二、課題研究為作文教學添彩

作文教學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學生怕寫,教師怕教。相對于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研究顯得薄弱。課程表上的作文課得不到落實,每個學期的教研安排,很少有教師愿意上作文公開課。我苦苦思索,路在何方?我與教研組同事選擇了“作文序列教學的實踐與研究”作為作文教改實驗課題。在實驗期間,我們邊摸索邊實踐,邊查資料邊想點子。通過研究,最大的收獲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生成了作文訓練系列

我們參考相關教材,結合考試要求以及本校教學實際,生成了“審題—立意—選材—結構—語言—修改”的作文訓練系列,如圖1所示。

課題組研討制定了“搜集—整合—研討—修改—整理”的操作程序。按照這個程序,作文教學有了操作性。我們先進行文獻的搜集,學習相關理論,繼而整合信息寫出文案分析,課前進行學情調查和分析,然后進行教學設計。每一個教案都須經過集體研討,反復打磨,還要先寫好下水文,再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學生作品要做到妥善保管,每節課認真詳實地做好課堂實錄,課后進行深入反思。科研之路是艱辛痛苦的,經過第一輪實驗,第二輪調整修改,我們終于有了一套完整、豐富、科學的作文訓練體系。按照這個體系,明明白白進行作文教學,克服了以前作文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

(二)形成了作文教學模式

我多次帶頭開設作文公開課,在一次次實驗中,逐漸形成了“問題診斷—習作欣賞—方法指導—升格訓練”的作文課堂教學模式,作文課開始“有例、有法、有效”了。如在“作文擬題”教學指導中,我先列舉不當擬題、胡亂擬題的具體實例,說明文章標題的重要性;接著展示一些成功的、令閱卷老師眼睛一亮的題目;在講清了道理、授之以方法以后,設計作文題,讓學生當堂訓練。我把我的課堂實踐,寫成了幾篇論文,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修辭學習》等期刊上。

(三)改進了作文指導方法

以前,我的作文教學只注重學生寫,不太重視課后的閱讀、觀察、實踐、體驗,把作文教學指導當成例行公事。因為指導只是蜻蜓點水,不具體,不深入,所以學生只得閉門造車,苦不堪言。指導上不去,學生興趣上不來,怎能讓學生寫出滿意的文章?實際上教師的指導作用不可低估。通過這次教改,教學方法有了明顯的改進,教學路子寬廣多了。

為了豐富學生的閱讀,班級訂購語文報刊,每天摘抄課文中的精美句段,每周寫讀書筆記,每學期讀一部名著,定期舉辦讀書匯報活動,不定期開展“我喜愛的課外書”推薦活動……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我把學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指導學生做有心人。走訪、調查、郊游、考察……寫作的源頭之水滾滾而來。為了讓學生掌握作文的一些技巧,我循序漸進,教學擬題的方法、語言“出彩”技巧、開頭結尾的技巧、選材的方法……以優秀文章為例,反復對照修改,直到揣摩清楚寫作方法。在這期間,我寫作了許多有關教學指導的文章,并被相關學術期刊發表。

作文課題研究提升了我的作文指導水平。學生作文有了興趣,學生期待作文課,每一節課都有收獲。學生不怕寫作文了,作文能力得到迅速提升。每學年,我們都有很多學生在各級各類作文競賽中獲獎,我校也多次被授予作文教學先進單位。

三、課題研究為作業設計助力

布置學生作業是教學的基本環節,是鞏固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作業應當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然而,認真審視當前高中語文作業設計時,發現種種弊端:一是作業內容陳舊,依然是以知識為主,以知識接受為中心,只注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忽略了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二是作業的形式過于單一,書面作業多,口頭作業少,動手作業更少;三是“題海戰術”依然受到推崇,大量單調的、盲目的、機械的、低效的作業,既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更違反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怎樣做作業、做什么樣的作業、做多少作業,才能使學生變“苦做”為“樂做”,變“厭學”為“樂學”,真正實現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目標呢?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2008年,我確立和申報了市規劃課題《語文有效作業設計的研究》。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對相關理論的學習,轉變了我的作業設計觀,使我充分認識到: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作業的功能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語文教師應該以全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重新對作業設計進行定位;作業設計既要考慮到知識性、工具性,又要考慮到人文性;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既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又能培養能力、陶冶情操,促進學生智力、技能和情感三維目標的發展。

我在教學的《沁園春·長沙》和《采桑子·重陽》時,曾嘗試設計布置過這樣的選做題(任選其一):(1)到圖書館查閱并整理青年的主要生平事跡(可書面也可口述);(2)你看過或了解過哪些與有關的影視劇或歌曲,簡介一部(首);(3)收集祖輩、父輩及同學對的評價,并談談自己的看法(可口述也可書面);(4)你還見過哪些與有關的社會生活現象,并談談你的認識。做這個作業是知識與能力的融合,是過程與方法的展示,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體驗。此后,我的論文《語文作業要跟上新課改的節拍》發表在《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年第9期)上。

這樣的例子很多。伴隨著對作業設計的研究,我在《語文教學與研究》《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學語文教學》等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相關論文。

四、結語

一次課題申報就是我的一個新的起點,一次課題實驗就是我的一次新的跨越。工作30年,我做過若干課題。在從事課題的研究實踐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真正的教育研究在于更好地服務教學,切實解決教學中的困惑,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為評職稱、為嘩眾取寵而搞課題,那不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思考,是探索,是求證,需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態度。“把問題當課題!”——當我們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會發現許多值得思考與研究的問題。除了這種“問題式研究”,“反思性研究”也特別重要。對于一線教師來說,不一定要創立什么理論(這實際上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理解運用科學的教育理論或者根據科學的理論體驗、反思并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也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教育科研。當我們堅持記下思考中的點點滴滴時,“敘事”會為“論文”理清脈絡。

就這樣,我在學習中不斷提高,在思考中前進,在總結中升華。雖然在成長的道路上,有過迷惘,有過困惑,有過艱辛,但體會更多的是收獲的甜蜜和自身專業成長的快樂。最后,我用余秋雨散文《皋蘭山月》語句來結束我的這篇文章:

篇9

今年,總理再次把“全民閱讀”寫入自己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倡導傳統的書籍閱讀。那么人民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教師教書育人,多讀書方能聞道于先,授業解惑。2015年“全球最佳教師”獎被授予一位來自美國的教育者Nancie Atwell,這一獎項號稱教育界諾貝爾獎,這位“全球最佳教師”曾說,教師就要重視閱讀。閱讀和寫作是師生的最重要的事。教師必須做全民閱讀,讀書的表率。

一、時代的發展需要教師做表率

中國人歷來就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歷史上一直是一個熱愛學習、勤奮讀書的民族,勤奮讀書正是我們民族精神動力不竭的源泉。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熱愛讀書的優良傳統在當今時代意義尤其重大。匈牙利,一個區區小國,因愛讀書而獲得智慧和力量,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當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靠著智慧和力量,將自己變成了讓人不得不服的“大國”。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學、醫學、經濟、文學、和平等眾多領域,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當應堅守靜心讀書,勤做學問,做全民閱讀的表率。育人先育心,真正珍愛教育,善做教育者,應該懂得讀書的意義。教師讀好書,享受書中清新寧靜的世界,讀好書使心靈獲得更大的自由和空間。古今很多賢哲都倡導讀書簡樸的生活,讀書讓人有了人文精神,有了仁愛精神,有了感恩。教師養成讀書習慣,不斷讀書,也會達到有了一種全新的境界,此時教師才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是古代諸子百家的傳播者,是現代文明先進思想的傳授者,一個博覽群書的教師是脫俗的、灑脫的,他此時便會感悟人生,感悟人性。他不再為物役,不為情困,不為分累,不為名惑。讀書讓人明白只有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樂觀,教育教學成就才能蒸蒸日上。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教師們對所任教學科教材的地位和性質以及課程的本質有了全新的認識,注重對教材進行挖掘和二度開發,在教學中也能進行拓展。而各學科真正有效的拓展應該是建立在閱讀基礎上的,閱讀教學內容、課外輔導讀物以及相關史料等基礎之上的,相關閱讀文獻素材應該為教學內容服務,教師要立足文本,根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結合學生的實際,尋找合適的讀物作為教學切入點,這就要求教師要博覽群書。

二、教師的自身發展需要做讀書的表率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且行且讀,且行且思,正所謂是“活到老,學到老”。漢代劉向認為:“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教師多讀書,可做先生表率,可以治愚昧,揭開許多科學道理,開啟蒙蔽的雙眼,明白為人底線和價值。教師讀書崇尚學習,才能修身立業,濟世育人。英國哲學家培根專門寫就《論讀書》,呼吁: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其實就是這個人的讀書史。這就要求教師要先讀書,做學生的表率。教師閱讀是一種最寬廣、最長遠的教育,一個經常閱讀經典的教師,閱讀所任教學科的書籍,還能讀讀教育相關書籍,更加能穿透學生的思想,滲透到心靈,對內在本質產生影響。

不管有多少環境因素成為不讀書的理由,教師都不能選擇放棄讀書。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才的競爭,終身學習是提高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競爭力的法寶,而閱讀又是終身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再者,解決中國人素質低的問題要靠教育,教育的健康發展要靠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升,而教師的整體素質的提升要靠多讀書和讀好書。過去有人講,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這一桶水哪里夠,應該是要有一湖水,而且還得是與時俱進的活水。

現在國家提倡大眾創業,全民創新。創造創新的源泉在于獲得新知,即知已、又知彼、還知各行業發展的世界前沿。倘若教師在自己教學實踐中還是老一套,不管自己的教學成果,不管別人、別的學校的先進教學方法,課堂教學藝術不與時俱進,那么不可能在新課程改革中獲得新的成就。教師為了自身的專業發展,將來不至于丟了飯碗,教師應該多讀書。因為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這一輩子是不可缺乏職業道德、歷史文化和教育法律法規的知識;教育教學、學生指導和班級管理的基本知識的以及教學設計、實施、評價的知識;是必須要具備教育理念、科學文化素養以及閱讀理解、語言表達、邏輯推理和信息處理,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等能力的。當然,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中學教學、中學生學習心理、中學德育、中學課程、中學生發展心理、中學生心理輔導、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素養就更需要具備了。同時,教師這些素養不是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就可以一勞永逸,不用學習了。因為就這些知識、能力和素養不能坐吃山空,還要不斷地更新和進步。為了自己不至于被時代甩下,被學生厭煩,教師也該不斷地讀書、學習和提高。為了讓學生在風雨中茁壯成長,老師要先行動。學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將每個時期固定一個時間作為教師讀書成長日。教師要讀成長勵志的文章,每周教學中要為學生推薦一個成長勵志故事,也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不斷修身正己。勵志故事,從很大程度上為學生的寫作積累了素材,很多學生在勵志閱讀之后,作文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當他們對人生的理解深刻了,寫出來的文章也就有質量了。多樣的閱讀內容,教師與書結緣,思想得到了升華,教學也會發生了質的飛躍。

三、教師團隊建設需要讀書分享制度

《教師法》及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也明確要求指出,教師要不斷學習,參加培訓,提升業務素質和文化道德水平。因此在學校教研組建設中積極倡導“與書為友”的思想,重視合作互補、經驗共享、讀書精神分享。讀書包括兩類:第一類是“雜書”。教研組要求組員廣泛閱讀各類有益的書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蘊。教研組每次活動都安排一點時間讓教師介紹自己的讀書摘錄、讀書體會或者把好書推薦給大家,與大家一起分享。第二類是專業理論書籍。教研組要求組員根據自己的研究專題,有目的、有選擇地精讀專業理論書籍,做好摘抄,積累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專業理論水平。

四、教師要有教科研意識,要做讀書的表率

教師要既能飽讀詩書,又要能做教科研。教師不能做教書匠,為了更好地教育育人,就要做研究型教師。研究教育,讀寫文章,正是教師職業的需要。唐朝詩圣杜甫吟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宋人黃庭堅聲稱:“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之,則俗塵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也”。教師做文章也一樣,“腹有詩書,文自芳華”。“應試教育”已經讓許多學生厭煩,教師再不能整天去死教、死考、死練、死評了,一線教師再也不能不研究新課程。一線教師團隊不讀或無閑暇時間讀教學研究刊物,這哪來教科研?教師做讀書的表率,多讀教學研究書籍,多讀中外課程改革課程,多想自己的教學問題,多問有效教學之法,多寫教學心得與反思,如此,則教育教學、教科研也就會多產出了。

因此,教師只有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有益的閱讀經驗,準確理解全民閱讀的意義,辯證看待數字時代的閱讀潮流,學校也應該完善圖書館建設等公共服務體系,才能更好地建構新時代的閱讀文化。

篇10

總結活動的收獲,把在這一段時間的收獲做整理,分析過程的好壞。親愛的讀者,小編為您準備了一些小學校本教研總結范文,請笑納!

小學校本教研總結范文1為使自己不斷提高教育理論和學術水平,增強知識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從各方面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不斷適應新時期教師培訓和教研的需要。特制定了個人研修計劃,內容如下:

一、研修目標

在教學中不斷學習,認真思考,反復實踐,提高業務能力,錘煉專業精神,豐富教學智慧,形成教學風格。積極開展校本教研,真正成為農村教學的業務能手。

二、研修計劃

1、勤于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堅持不懈地學,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多渠道地學。要做學習的有心人,在書本中學習,學習政治思想理論、教育教學理論和各種專業知識,增強自己的理論積淀;也要在“無字處”學習,學習他人高尚的師德修養,豐富的教學經驗,以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廣泛地閱讀各類有益的書籍,學習各種領域的知識、技能,特別要學習現代信息科技,不斷構建、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

2、立足課堂,善于思考,在實踐中探求、感悟。

教學工作中進行教學反思。反思自己教學理念,反思教學的實際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學模式,思考教育教學的現實問題,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問題。

3、提升業務,樂于動筆,

揚長補短。加強基本功的訓練。每天堅持動筆,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不斷豐富自己的。轉化為教學的動力之源。

小學校本教研總結范文2本學期,圍繞學校提出的“聚焦課堂,關注質量;張揚個性,凸顯特色;規范管理,促進發展”教學工作重點,以校本教研為載體,以教研組特色建設為抓手,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為核心,以促進教師群體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為目標,深入教學一線,為教師和學生服務。圓滿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務任務,為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力爭以后取得更好成績,現將學校教務工作總結如下:

一、主要工作與成績:

1、規范課程設置,深化課程改革。

嚴格執行課程方案,堅持按規定開齊開足課程。在專職教師緊缺的現實條件限制下,本學期堅持按課程標準開足了課程。有能力的老師跨學科教學,同一學科由多位老師兼任。要求全體教師必須自覺遵守,堅決杜絕隨意更換課程,不隨意增減課時;堅持按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不隨意提高或降低教學難度;堅持按教學計劃把握進度,不隨意提前結束課程和搞突擊教學;堅持按規定的要求考試,不準隨意增加考試次數。

2、完善管理制度,強化教學管理。

落實常規檢查工作。在以往教學常規檢查的基礎上,結合市“教學四項規范達標”要求,教導處在開學初制定了《教學常規檢查方案》,就計劃與備課、上課、作業布置與批改、質量測評以及教研活動等五方面作了明確規定,以量分形式在全體教師中進一步加強教學“五認真”檢查,并把它作為我校規范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各科以優化課堂教學,規范作業的布置與批改為著力點,精心備課,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設計自主的學習方式,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注重個性教學設計形成。每次檢查都認真組織,詳細布置,并按要求填寫相關的書面檢查情況表,以供教師有針對性地改正,作為今后“五認真”努力的方向。本學期經過三次檢查,評選出語文組2位、數學組2位教學優秀教師,其他老師也在檢查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繼續加強教研組建設。各教研組能認真制訂學期教研計劃,明確研究重點任務,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一如既往地利用每周一次固定的時間(周二下午語文,周三下午數學)開展集體備課、研討課、理論學習等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在活動中切磋教法學法,上好課改示范課,新教師展示課,積極開展評課交流,不斷總結提高。活動做到有主題,有內容。同時,引導教師自覺學習教育刊物教改經驗,指導課堂教學,關心新教師成長,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爭先創優意識。

3.立足教學實踐,提升教學水平

搭建平臺,展現教學風采。本學期我校與橋下一小學結對幫扶活動在本校舉行,給年輕教師搭建一個學習教學新理念的平臺,受到了老師們一致好評。5月份在市、縣隨班就讀指導中心組織下,我校與溫州__小學、縣嶺頭小學舉行隨班就讀“課堂有效教學”聯誼教學活動,陳__、柯__倆位教師積極展示我校課堂教學風采。青年教師在一次次上課、反思、研討過程中逐漸走向成熟,教學業務能力大大得到了提高。

積極參賽,凸現教學實效。本學期我校新教師柯__積極參加新苗評比,她在此次活動中脫穎而出,3人次參加優秀論文評比,全獲縣級一、二等獎。

4.推崇務實求真,提升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是學校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本學期我們努力在提高教學質量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核心學科的書面測試成績,提升我校在社會上的聲譽和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全面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

開學初,結合本校教學規范管理相關要求,我要求每個班級建設后進生檔案,針對后20%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后進生幫扶計劃,并在教學過程中做好幫扶記錄。學期中,教導處在對所有班級進行調研,及時匯總相關數據,肯定了一些進步的班級和學生,同時也指出了不足。

二、存在問題與不足

1、本人工作千頭萬緒,再加上我兼任兩門主課,工作有時無法兼顧,一些工作不能及時完成,某種程度上影響學校工作的開展。

2、教研活動形式幾年來一成不變,沒有創新,又缺少專家的引領,活動效果不明顯。

3、隨著教師的“老齡化”,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4、綜合實踐活動已有開展,但落實不夠到位。

總之,本學期,在校長的悉心領導下,在同事的支持幫助下,我們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著?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種植蛔恪N醫ν急涓錚角逃亂底鞒齬畢?

小學校本教研總結范文3一學期以來,我校在鄉中心校的直接領導下,緊緊遵循教育主管部門的部署,以課改實驗為契機,深入發動全體教師廣泛參與,積極參與教科研工作,以教科帶動教研,扎扎實實地開展教研活動,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現作出以下總結

一、以教科帶動教研,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

本學期,我校緊緊圍繞“中小學課堂教學銜接”和“小學生素質教育發展評價研究”兩上課題展開教育科研工作,以這兩個課題為切入點,引領教師廣泛參與,每位教師有自己的研究專題,寫出研究方案,定期組織教師理論學習,以理論指導實踐、采用案例分析、課題中期小結、教學反思、論文撰寫等多種形式開展廣泛的研究,讓教師從理論上得到充實,從理念上得到更新,并通過各種形式的外出培訓學習、外出聽課、外出研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開拓教師的視野,促進廣大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定期進行集中教研,為教師創設研究平臺

為了把教研工作落到實處,我校每周定期組織集中教研活動、分學科、分時間、分地點舉行。教研活動形式多樣,集中理論學習,了解教研動態;觀看優秀教學錄相,并進行討論評析,取人之長,補已之短;開設教學研討課,集中評課,探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推進教學經驗。由于有了這些平臺,教師可以展示處人風采,也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有價值的經驗得以推廣、研究,不完善的地方得以改進,學校教研氣氛較濃。本學期我校共開設語文教研課15節,數學教研課13節,英語教研課5節。促進了教學研討的實效性。

三、抓教學常規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在教學管理中,我們力求向管理要質量。建立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制度。定期檢查教師教案及作業批改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并進行跟蹤檢查,期末對教案進行歸納整理,按學科、年級分類,存入學校教案資源庫,并評選出優秀教學設計,給予獎勵。

規范日常巡課制度,定時巡課與不定時巡課相結合,及時了解教師教學前沿動態。建立推門聽課的制度。不定時下班聽課,與執教教師共同切磋存在的問題,加強對教學工作的管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落實年段日常互聽課制度。要求以年段教研組為單位,教研組長負責督促,每位教師最少聽6節本學科教師的常態課,增強互動交流,達到互相取長補短的目的。

四、抓特長生培養,推進教研成效

學生的特長方面的發展,是展示教研成果的一個重要渠道。我校緊抓特長生培養,開設了“文學社”“書法興趣小組”“數學思維興趣小組”等第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濃厚了學校的教研氣氛,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本學期,我校學生任壯、王珂在縣作文大賽中獲一等獎,五年級學生王珂所寫作文在現代家長雜志發表。特長生的培養,濃厚了學校的學習氛圍,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推進了學校的教研成效。

五、開設教師論壇,促進經驗交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為了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廣大教師參與教研,廣泛提高全校教師教研水平,我校為骨干教師創設平臺、定期開設教師論壇,讓優秀青年的先進教育教學成果(教后反思、案例分析、教學隨筆、教育感悟)在論壇上進行交流,讓先進經驗得以推廣,以點事面,促進共同提高,同時,評選出最佳經驗給予獎勵,充分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以上是我校一學期以來的教研工作回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發揚長處,改進不足,以教研為先導,繼續努力讓教育教學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

小學校本教研總結范文4這學期,在學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校本教研實施方案的指引下,本人積極地參與到學校校本教研的活動中來。在這一學期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本人成長了不少,不論是實際的教學工作,還是理論上的提升都有進一步的提高。這學期來,通過全體教師的不懈努力,我們進行了理論的學習,進行課堂教學問題的交流,進行專題問題的診斷,進行了專題材料的篩選活動,制定專題教學策略,進行課例的驗證。較圓滿的完成了校本教研階段性的工作,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學習理論知識

新的課題研究,必須有理論的支撐,在學期初,我們在教務處的組織下進行各科課程標準的學習,閱讀有關教育教學的雜志和刊物,結合青陽教育辦的校本教研理論或校本教研經驗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已的理論知識,學習了新的教學方法,拓展了自已的知識面,有效地提高了自已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為自已更好的進行教學教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認真做好問題單的記錄與交流

學習校本實施方案和學科組教研專題方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實驗,首先運用新的課程理念,在認真備好課的基礎上,認真上好每一堂課,積極的關注課堂,及課堂教學法效率,及時的進行教學反思,梳理課堂教學中的得失,捕捉教學中的有價值的問題 ,進行教學問題記錄,利用教研時間或課余時間和老師進行及時探討,分析原因,找出對策,并及時的將教學困惑上傳至QQ上與老師分享,為學校教研專題提供較好的題材。

三、指導新教師的課堂公開教學

為了使新教師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學期初跟新教師進行教材的學習,教案的設計,并進行跟班聽班,結合課堂上出現的難點、重點問題與新教師進行探討,給新教師的教育教學提供意見與建議。

四、積極撰寫教學反思,及時把握課堂教學方向

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本人積極的分階段地實踐校本教研中的專題策略,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目標,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有問題讓學生自已提,學生能回答的問題讓學生自已的答。

課后積極的進行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提供更好的教學方法。

小學校本教研總結范文5校本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而課堂教學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重新審視校本教研的現狀,存在諸多不足,首先,教研活動問題意識缺位,沒有形成專題研究。校本教研沒有捕捉教學中的問題,形成一個個專題。缺失 “研究什么”這一前提。其次,教研活動呈平推式,缺失磨煉提升過程。我們常常發現,某些教研活動研究課上了,大家也認真評了課,執教者也很認同評課者的意見,并做了反思。活動經歷了上課、說課、評課、教后反思一條龍,搞得有聲有色。大家各自為政,你打你的鑼,我敲我的鼓,教研沒有深度,達不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缺少教師的專業成長要經歷“實踐——反思——再實踐”循環往復的過程。為了進一步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學校實踐和探究“一二三”校本教研活動模式,即確定一個主題,推行一課二上,實行三個結合。

一、確定一個主題

為了進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避免校本教研的籠統化和盲目性,我校采取教研專題化。首先征集每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再根據問題的價值性(具有現實價值,通過專題研討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共性(大多教師或學生遇到的問題)及可操作性(所選問題通過校本教研能得到解決或局部解決),最后確定教研專題。如課堂問題的有效性,低年級寫字教學指導,朗讀有效方法,等語文組的“一年級語文開放式識字研究”、“倡導綜合性學習,拓展自主式教學”,數學組的“如何創設有效教學情境”、“如何提高小組合作的有效性”,英語組的“小學低段英語趣味性教學”等等。各學科組或幾個學科組一起圍繞自己的教研專題,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使校本教研由模糊變清晰,真正使校本教研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推行一課二上”

課堂教學是落實課改理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主陣地,是教師專業成長的訓練所。教師的專業成長從課堂實踐層面上說。一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反思和調整;二是通過同伴互助和專家引領,取其所長,補已所短,促進進步。所以校本教研的重點應落在課堂教學的研究上。使教師經歷“實踐——反思——再實踐”整個過程,采取“一課二上”策略,我們稱之為“初磨課”和“再磨課”,不斷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初磨課:初磨課一般在學科組進行,經過“理論學習——集體備課——執教初磨課”三個階段。

理論學習階段。圍繞校本教研主題學習理論,既為執教教師和備課提供問題解決的策略,也為觀察、研究、分析課例的老師提供理論知識和分析問題的根據。理論學習采取分散學習和集中學習相結合,一方面各位老師各自去收集和學習與主題相關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理論學習的負責人根據校本教研的主題查閱書籍或上網查詢相關的理論文章,篩選一些對教研活動有幫助的材料,印發給執教老師或全組教師,供大家參考學習,并組織交流討論。共同學習,形成共識。

集體備課階段。教學設計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教材分析、學生分析、設計理念、教學目標及教學流程是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此階段主要開展“三研”活動,即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和研究學法的過程。研究教材,要求讀懂教材的編排意圖、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采取三種的方式進行,即問題導讀法、合作交流法、自我解讀法。研究學生要求教師必須在充分研究學生的基礎上來設計學案,研究學習起點,針對個別差異和不同學情組織教學。研究學法,要求教師樹立“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的理念,根據班級學生具體實際,鼓勵指導教師采取不同的學法指導,如布障設疑學習法的模式(布障設疑——激發興趣——探索學法)和提出要求學習法的模式(提出要求——自學探索——滲透學法)。不斷提高學法指導的有效性。其流程是:獨立備課——導師指導——集體討論,充分發揮大家的智慧,努力提高備課質量。

執教“初磨課”階段:學科組任教教師根據確定的主題和備課過程,初次進行上課,組內其他老師進行聽課。課后進行說課和評課,然后調整學案,準備上“再磨課”。

再磨課。聽課者主要是針對學科大組成員,年級組成員均有分工任務,要求大組全體教師參與互動,主要開展“三講”活動。組內一人講磨課過程,一人講觀點報告,大家講課后感想。

1.講磨課過程。

可講在備課前的學習準備,講對教材的理解,講磨課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的策略,講如何對學法的指導,講磨課的學案的前后調整等等。

2.講觀點報告。

年級組內一位老師要針對組內的主題,結合組內磨課過程與經歷,做一個觀點報告。

3.講課后感想。

組織全體聽課進行討論,聽課老師根據課堂展示和觀點報告,發表自己的看法。可邀請專家名師加以指導,集中大家的智慧,發揮專家引領作用。

三、實行三個結合

為了使校本教研向縱深發展,不斷提高校本教研的科研水準,克服校本教研活動的隨意性和一次性消費的弊端,使校本教研不斷拓展和延伸,活動實行三個結合。

1.課內和課外結合。

信息技術的發展,拓展了教師的發展空間,拓展教師交流反思的時空,克服校本教研受時空的限制,實現了思想互動。我們通過QQ群,教師博客等形式,讓教師撰寫隨筆、反思等進行繼續交流,使“再磨課”后的個人反思、同伴互動和專家引領進一步深化。

2.教學和科研結合。

教師根據滾動式的教研活動,針對執教老師的課例及自己的親身體會,擬寫案例或論文,開展基于課例的課題研究,把教研和科研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清晰教學實效,提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思考與對策,使其成為下一輪主題研究的起點,并使校本教研上升到一定的理論水準,同時也提高了教師擬寫案例論文和課題研究的水平。

3.校內和校外結合。

我們以匯報課的形式進行校際交流,主要采取教學觀摩會、送教下鄉、幫扶結對等形式,由上課的老師來展示,這既產生輻射的作用,又為教師再提供一個再實踐提高的過程和機會。

我們邀請名師專家來校講座、聽課,努力促進教師轉變課堂教學觀念,積極探索“以生為本”的教學方法、手段,認真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努力提高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效果。

語文學科4月份邀請了著名特級教師關鍵剛做課《陶校長的演講》,并做了《指向寫作的閱讀》講座,5月份又邀請浙派名師陳傳敏來上課《牧場之國》,獨特的課堂模式給了老師很大的啟發。邀請名師走進我們的課堂,聆聽名師的聲音,檢驗學生的水平,啟迪老師的思維,思考自己的教學,構建語用性以生為本教學課堂。

語文學科為了初小,邀請了城西中學的教壇中堅金亦珍老師做了《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指導新視野》、《生活化作文序列的構建與實踐》兩個講座,并與老師面對面交流。老師們暢所欲言,向金老師提出了很多困惑的問題,金老師一一做了解答。在互動中,我們了解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要求學生回答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金老師也從老師們的提問與交流中明白小學語文教學部分目標要求。

為了幼小銜接,承接了縣幼小銜接的教學研討會任務,一年級的胡志蓮老師和金玉燕上了同機關二幼的老師一起上課研討,課后教研員、上課老師和聽課老師共同討論如何進行幼小銜接的話題。

數學教師怎樣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呢?本學期數學組仍然以課堂教學研究為主線,以提高教師的課堂語言為重點,努力讓每位教師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努力創造學生喜歡的課堂。特邀請溫州教育學院王煒老師來校指導,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在金玉燕、王云蓮老師的組織帶領下,大家相互討論學習,開展五次專題研究,共上了13節公開課。其中潘曉燕、任若群在學區教研活動中分別上了《搶數游戲》和《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復習》,金玉燕合楊啟北分別上了縣級公開課《解決問題》和《小數的大小比較》。潘曉燕和謝志富老師在上了加法的交換律與結合律公開課之后,延續上了乘法的交換律與結合律公開課,鉆研精神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