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對學生的影響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8: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雙減政策對學生的影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雙減政策對學生的影響

篇1

大量的補習班紛紛關門,家庭作業的數量也減少了,學生們的休息時間變多了,學習上的壓力自然也就得到了緩解。

而如今學生和家長們,好不容易適應了“雙減”之后的學習生活,教育部門又再次發出消息,表示要大力推動“雙增”政策,這波操作,讓家長們表示有點摸不到頭腦。

其實“雙增”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樣,它和“雙減”之間不僅沒有發生沖突,而且還會給學生們帶來很多的好處。

教育部新消息,“雙減”之后又迎“雙增”

所謂的“雙增”在近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會上,由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提出的一個全新的概念,同時他還表示,要在落實“雙減”政策的同時推動“雙增”政策。

在“雙減”減作業、減補課的基礎上,利用學生們剩下來的空余時間,實施“雙增”,讓學生的課余時間變得豐富起來。

“雙增”一是增加學生們的體育、藝術、戶外運動以及勞動的機會,其次是增加學生們體育、音樂、美術課外培訓的時間和機會。

并且鼓勵音美體機構辦學,鼓勵學生參加體育、美育等培訓,“雙減”政策意在減輕學生在學習上的心理負擔。

而“雙增”則是增加學生在體育、美育方面的活動、鍛煉以及培訓的機會,這樣可以從多方面幫助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家長們對此看法不一

很多家長對推行“雙增”表示大力的支持,因為學生們的課余時間變多了,比起讓他們成天在家里玩手機,看電視,還是讓他們多參加一些活動會更加的有意義。

而且“雙增”也會讓學校更重視,音體美的課程,學生們再也不用擔心被占課了,同時增加了戶外活動也能增強學生們的身體素質,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也有不少家長卻表示出了擔心,原本音體美應該算是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如果不感興趣可以不去嘗試,也不會影響到其他方面。

而現在開始大力鼓勵音體美的教育,鼓勵參加培訓,甚至開始逐步準備變成中高考的必考科目,這反倒是給一些學生增加了負擔。

想要學好音體美,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一件事情,而且如果要參加培訓,音體美培訓的費用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這讓一些條件不是很好的家庭更加難以承受了,將來在這個方面,難免就又會出現新一輪的“內卷”,雖然家長們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是“雙增”也是教育發展下的必然趨勢。

“雙增”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雖然我國一直采用的都是“應試教育”,但是也一直想要往“素質教育”方向發展,而對于“素質教育”這方面,我國也一直都是非常重視的。

所以“雙增”的提出,也是發展下的大勢所趨,家長們應該要放平心態,理智去看待這件事情。

畢竟讓孩子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對他們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如今增加了音體美方面的比重。

也可以讓學生們在學習之余得到一些放松,讓大腦得到一個短暫的休息,這種方式要比玩一整天的手機強的。

其實說到底,教育本身就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夠見到更廣闊的世界,而不是將目光局限于書本中。

“雙增”推行后,不僅能夠讓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同時也能放松學習時的緊張情緒,并與“雙減”政策相互配合,讓孩子們更加快樂的學習。

寫在最后

總的來說,“雙增”對于學生們來說,應該算是一個好消息,雖然可能也會有一些小問題存在,但是其對學生的正面影響,可以足夠蓋過這些小問題了。

在“雙減”和“雙增”的共同作用下,不僅能夠減輕學生們的學習壓力,還能幫助學生培養一個強健的體魄,同時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素養。

篇2

再加上“雙減政策”的落地,學生在校外參加補課機構這條路幾乎被“堵死”了。

雙減政策落地后,補習機構與在職教師都受到了影響

其實“雙減政策”落地后,最直接影響的就是開展了學科類補習的校外培訓機構。

而對于學科內容進行限制后,小的補課機構遇到了無法走出的“寒冬”,不少小企業都倒閉了,像市面上一些大型的培訓機構紛紛轉型,開展素質教育業務。

但是素質教育終究不是剛需,這個市場有多大、發展是否有潛力誰也無從得知,各個轉型的機構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除此之外,受到的影響的還有在職的教師。以前很多學生依托于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學科的補習,現在將教育的重點轉移到校內,對于學校內任職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首先,對于教師布置家庭作業設定了一定的作業量、完成作業時長的限制,還對作業的批改也進行了規范;

其次,重點班、“火箭班”這類班級也不允許設立,考試的次數也要降低等等,這一系列的規定讓校方和老師要調整原來的教學模式,不少老師表示一時有點難以適應。

不過政策落地以后,不少學生和家長表示在校內學的知識,不足以讓成績得到很快提升,于是部分地區教育部了相關的規定。

江都區教育部一項通知,允許在職教師開啟“補課模式”

揚州市江都區進行了一項新的嘗試,表示允許在職教師進行補課。

但與此同時,面對家長和老師們的詢問,教育部對此也做出了回復,表示:教師確實可以嘗試給學生補課,但前提是得需要滿足3個條件。

【條件一】:要求是無償進行的補課服務

以往確實存在一些教師私下里給學生補課,進行盈利的情況,后來教育事業不斷完善,針對這種現象,對部分違規教師進行可大力的處罰,所以偷偷補課的現象也得到了不小的改善。

而此次江都區教育部允許在職教師補課的首要前提就是“無償”,旨在打造純凈的教育環境,不讓盈利破壞師生關系。

【條件二】:需要提前報備

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確保教師為學生補課的規范性,教師從事補課活動需要提前到有關單位及部門進行報備,便于上級部門對教師補課活動的監督,也是為了規范補課的行為,避免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

【條件三】:人數需要少于5人

最后,還對于補課的學生人數有相應的規定,每次補課的學生人數最多可以有5人,這也是為了保證達到補課效果,讓學生們獲得更加優質的教育。

教師雖然可以開啟“補課模式”了,但不少人都表示“被勸退”

雖然之前一直被詬病的“教師補課”現在變為合理的了,但不少網友表示擔憂:別說是滿足三個條件才能補課,單單一個“無償補課”就讓很多老師打消補課念頭了。

以前老師私下補課泛濫,在校外開展補課的老師們幾乎都是“金錢驅動”,此項規定下發后,原先熱衷于有償家教的老師,抵觸情緒非常大,甚至把這種情緒帶到了常規工作中,教學變得更懶散了,責任心更弱了。

還有的網友認為:老師也只是一份職業,褪去職業光環后的教師只是需要養家糊口的“打工人”,讓老師們去無償補課,實在是有些難為老師們了。

而筆者認為,網友們的擔憂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在“教師補課”這條路上,還需要再次探索出一個合理的方式,平衡老師和學生的利益點,均衡發展才能將此件事推動下去。

另外,家長也要正確認識補習這件事,不能將其視為“救命稻草”,一個勁地抓著不放手。

“補習”只能作為外動力,想要孩子成績逐步提高還得激活“內動力”才行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雖然不能否認補習對學生而言提高成績的效果,但補課并不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篇3

量,凸顯辦學特色,提高社會認同感,只有這樣,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才能實現高職教育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高職教育良性發展對策

[作者簡介]李蘭軍(1967-),女,河南鶴壁人,鶴壁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經濟師,研究方向為統計引用和金融。(河南鶴壁

458030)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5-0167-02

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

分,對促進和帶動經濟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高職教育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

遇與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社會需求的

變化與更新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職教

育應主動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創新培養模式,提高辦學質量,突

顯辦學特色,實現高職教育的良性發展。

一、高職教育現狀

(一)招生狀況

據中國民教網教研室統計,2011年??疲ǜ呗殻┒匿浫?/p>

最低控制線降到了歷史最低谷,每門課平均大約

30分就能上大

學。盡管如此,專科(高職)批次,尤其是??疲ǜ呗殻┒耐稒n

情況顯示,不少院校仍然生源不足,零投檔情形較大面積出現。

有專家認為,部分高職院校已到了“生死抉擇”的關口。究其原

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社會認同感不高。受傳統的“唯士唯學,重士輕工”思想

影響,社會上普遍存在著重學歷、輕技能的社會心理,職業教育被

歸結為“次等教育”。同時,還由于高職教育在國家經濟建設中

的功能和價值缺乏宣傳和引導,形成了盡管高職教育就業能力

提升,但依舊很難吸引家長學生的關注,社會吸引力不強。與全

國高校火爆的招生現象相比,出現冰火兩重天的尷尬局面。這

種招生現象充分顯示了我國高職教育正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2.生源不斷減少。高職院校生源急劇減少一方面與考生人

數逐年減少有關;另一方面,考生選擇的多元化也是生源不斷減

少的一個原因。有的考生覺得??茖W歷不值錢,選擇直接就業;

也有不少考生選擇復讀,沖刺心中的名校;還有的選擇到國外自

費留學,這些都導致了生源的分流。生源的減少也加劇了高職

院校的競爭激烈度,被淘汰的可能性也因此加大,導致沒有特色

的學?;蚪洜I不善的學校很可能會陷入困境甚至消亡。

3.實行注冊入學,喜憂參半。從

2011年開始,有些省市開

始試行注冊入學,但是對于高職院校來講卻是喜憂參半,喜的是

招生范圍更廣,招生自擴大了;憂的是辦學實力一般的院校

很可能出現無人可招的局面。

4.專升本比例減少,影響高職院校生源。高職院校實行專

升本,可使高職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滲透貫通,為高職畢業

生提供繼續升學的條件,也可以使更多家庭愿意讓子女進入高

職院校。但是國家逐年減少專升本比例,使得高職院校畢業生

升學渠道受阻,致使許多考生放棄了入讀高職。

(二)校企合作狀況

高技能人才與知識型人才的最大區別之一在于,高技能人

才屬于經營型的范疇,高技能人才的成長必須依賴于經驗的積

累。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

的技能型人才,它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進行校企合作。所以我

國大多數高職院校為了求生存、求發展以及適應市場經濟的要

求,都非常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重視校企合作。但現實

中,由于校企之間缺乏利益驅動和有效的互惠互利的動力機制,

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另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高職院校

和企業合作過程中的責權利的規定也比較模糊,因此,雙方很難

建立起長期穩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這種狀況嚴重制約了校

企合作的深入持續、健康發展之路。目前,校企合作在效果上普

遍處于自發性、淺表性、松散性的合作狀態,校企合作深度不

夠。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1.政策層面的問題。由于傳統管理體制的束縛,國家和地

方政府在參與校企合作的機制建設方面僅限于輿論宣傳、行政

鼓勵,政府缺乏對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激勵政策,缺乏相關法律

政策制度的保障,使得校企合作常常流于形式或難以為繼。雖

然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在課程改革、實訓基地建設、雙師隊伍培

養等方面得到一定提升,學生在學校學到了專業理論知識的同

時在實踐技能方面也能得到鍛煉,學校和學生所得到的效益都

會比較明顯。但問題在于,短期內的實習實訓企業需為學生加

大投入,但利益卻不明顯。同時,由于政府還沒有出臺校企合作

對企業的激勵機制,對校企合作中企業利益保護不夠,校企合作

缺乏最根本的利益驅動機制,企業一方無利可圖。另一方面,學

生到企業中實習或實訓,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

和運行,涉及企業生產經營機密和知識產權問題時,由于雙方責

權利規定較模糊,會出現許多問題。所以,企業出于市場競爭考

慮,合作熱情不高,導致學生在企業實習中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工

作,無法得到深入鍛煉,無法得到真切的實踐體驗。因此,在目

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高職院校主動向企業尋求合作,

導致的局面是學校一方積極參與,企業一方消極應付,校企合作

只是淺層次低水平的合作,這種合作離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

相差甚遠。

2.學校服務企業的能力弱。由于歷史原因,目前高職院校

實驗實訓的條件不完備,教師的科研能力不強,科研項目與企業

關聯度不高,學校很難了解到企業的實際需求,因此,很難滿足

企業的需求,也很難及時有效地解決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因而,

對企業的研發能力、經營影響力、支持力較弱,這影響了校企合

作的開展。另一方面,盡管現在多數高職院校實行“2+1”或

“2.5+0.5”教學計劃,強調學生完成理論課后集中到企業實習,

但企業在臨時性活動或其他任務需要用人時,學校因教學計劃

局限往往不能安排學生去實踐,對企業提供服務的及時性不夠,

這也影響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二、高職教育實現良性發展的對策

(一)豐富內涵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提升社會認同感

高職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低是我國高職教育發展中的一個嚴

重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通過國際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發達

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發展職業教育,甚至被

視為解決經濟低迷、走出危機的關鍵因素。在發達國家,高職教

育不但沒有受到鄙視,反而受到很高的待遇。各國提升高職教

育社會認可度的做法,主要是以特色為重,以質量取勝。如德國

的應用技術大學(FH),注重應用技術、注重學生實習,形成了適

用性強、學生就業前景好的社會形象,向“FH進軍”成為德國高

中生的夢想。因此,我們看到,培養出有別于普通院校的高技

能、應用型、創新型、高素質的職業人才成為高等職業院校的一

條出路,培養的學生受到企業歡迎,高職教育的社會形象才能得

以更新。因而,高職院校必須依據其特點,結合經濟發展的需

要,探索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法,達到豐富內涵,提高質量,

提升整個社會對職業院校的認同感,實現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

(二)建立校企合作法律法規以及相應的激勵機制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徑,

但就目前的校企合作狀況來看,我們迫切需要提高企業的積極

性和參與度,可企業的動力不能僅僅依靠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

感,還需要有效的制度與機制進行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國家盡

快研究出臺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規,以及與法律法規配套的

可行性措施,從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長遠發展。同時,制定校

企合作的相關優惠稅法和激勵政策,引導和激勵校企合作,通過

政策導向,在財政稅收、信貸獎勵政策以及知識產權等方面引導

和激勵校企合作。這樣不僅可使企業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甜頭,

認真履行校企合作責任和義務,也符合市場運作規則。在培養

過程中,企業需要投入一定的費用,這部分支出單靠強調企業的

社會責任是無法長久堅持的,這就需要通過優惠政策或其他方

面給予企業一定的補償,如可根據企業接受學生的數量和消耗

企業材料的費用,實行稅收減免政策和特殊的財政資助政策等

(如銀行貸款上的優惠支持),使得企業得以堅持下去,形成校企

合作的良好政策環境與社會氛圍。

(三)校企合作需深度化

校企合作應在遵循人才培養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和企

業雙方的利益訴求,根據不同行業或企業的具體情況,采用全方

位的不局限于一種模式的靈活性深度化合作,培養出針對性強、

工作實際能力高的應用型人才。

1.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的構建。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主動

力是區域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應依據

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規劃以及企業對技術發展的最新應用和生

產的直接需要來設置課程體系,在專業設置上緊貼市場需求,同

時,依據市場需求積極研發拓展新的職業崗位。一方面有利于

提升專業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還可以使高職院校的專業具有鮮

明的職業指向。高職院校只有找準了其畢業生就業崗位的具體

實踐空間,形成其獨特的優勢,才能保持活力,實現良性發展。

在課程安排上,按照工作實際的具體要求構建高職院校的

課程體系,打破傳統教育課程安排的局限性,遵循職業崗位技能

形成的規律,創造一個好的技能學習環境。注重實施“教、學、

做”一體化教學,把教學過程與實訓實踐過程緊密融為一體,努

力實現實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

2.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教育成功的保證,教育的成功實

施主要也由教師決定。高職院校需要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

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就要求教師既要有扎實的理

論知識,也要有熟練的專業操作技能,基于此,目前我國高職院

校都在強調“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所謂“雙師型”教師是指

以教師職稱與行業技術職稱為就業標準,把教師基本素養與行

業素質合于一身的具有較高專業理論水平、熟練的專業實踐技

能以及較高實踐教學能力的高素質教育工作者。但就我國高職

院校的發展來看,多數高職院校是由普通教育院校轉變而來,或

由幾所普通教育學校合并而成,原有教師基本上沒有企業實踐

經驗,新招聘的教師也因剛從學校到工作崗位,沒有企業生產的

一線工作經驗。

因此,學校應強化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學??刹扇》制?、

分批選派教師到企業去頂崗工作或掛職鍛煉,以解決教師實踐

經驗不足的問題。同時,還可以通過與企業聯合開發項目等活

動,不僅能服務企業研發,還能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使教師由

單一教學型向教學、科研、生產實踐一體化的“一專多能”轉變,

真正達到“雙師型”教師標準。另一方面,企業應選派專家、工程

師、技師等人員到高職院校任教,企業人員完全按照學校管理要

求,積極參加教研活動,與教師、學生融為一體,這不僅可以幫助

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對于優化專業建設、課程設置等方面也有著

重要作用,達到教學和企業需求緊密結合雙贏的效果。

3.課程考核標準與方法靈活化。為了提高就業率,高職院

校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實行“雙證書”培養模式。除此之外,學校

在學生職業技能考核方面,不應單純用一張試卷來考核學生的

能力,還應讓企業的專家、工程師、技師等人員參與到考核中來,

以實際操作水平和實踐工作表現來考核學生的能力。創建技能

考評標準,真正實現學生與職業崗位的零距離。

[參考文獻]

[1]石衛平.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比較:社會功能與社會地位[J].江蘇教育(職

業教育版),2010(15).

[2]馬樹超.如何建設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2008(7).

篇4

    一、基本情況

    本學期在校學生為1095人(其中女生是498人,住校生687人,外鄉鎮學生22人),19個教學班,教職工45人(其中班子成員5人,請產假3人),師生比例是26/1。

    二、德育工作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組織機構。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好學校的德育工作計劃,并按計劃認真執行;做好德育工作記錄。

    1、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認真上好每一節思想品德課,且把思想品德課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同時還利用其他課程進行德育滲透。

    2、還利用各種活動進行“五愛”教育。由于德育工作落實到位,一年來學校未發生一件特大的違紀、違法事故;且校風校貌比以前有明顯好轉。

    三、教學質量

    1、本年度我校一如既往地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嚴格遵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開展教學工作,嚴格執行國家頒發的課程計劃,開齊課程,開足課時,按教學大綱規定組織好學科和活動的教學教研活動。在教學環節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努力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特長,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本年度我校教學質量在以往的基礎上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在三都南片區八校統一評比中,整體水平居八校前列;今年,在第三、四屆三都縣南片區八校運動會上,我校分別榮獲團體總分第一名和第二名;今年九月,因教育教學質量突出,我校有三名教師、九名學生受到縣教育局表彰。

    2、在教學上,我校一貫注重學生學習習慣、能力、情感和個性的培養,以素質教育為教學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潛能。為此,本年度我校陸續有計劃地開展了一系列有意義的文體、教研活動,如詩文朗誦比賽、英語朗誦比賽、校園歌手大賽、演講比賽等等,不僅活躍了校園氣氛,豐富了學生生活,而且發掘出一大批特長生,開拓了學生視野,增長了學生的才干,發展了學生良好的個性。

    四、安全工作

    我校始終把安全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位置,盡全力加強安全管理工作。

    1、我校為搞好安全工作,健全了安全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適當地配備人員,組成強有力的安全領導小組,崗位明確,管理機制嚴密,安全工作呈良性運行。

    2、因學校尚未形成封閉式管理,為確保我校全體師生安全,我校在安全小組的周密安排下,由學校教師輪流值班,實行安全責任到人,通過全體教師的不懈努力,維護了學校的教學秩序,保障了我校師生的安全,一年來,校內沒有發生一起安全事故。

    3、一年來,我校適時結合實際需要,對學生進行了國防、禁毒、拒邪和防火、用電安全等教育,時刻提醒學生注意安全,防患于未然。

    4、為及時消除安全隱患,我校加強了校舍房屋、用火、用電、食堂和小賣部衛生等的定期檢查,保證我校師生用火、用電和食品衛生安全。

    五、后勤工作

    1、在收費方面學校嚴格按照國家的“一費制”標準收費,不超收、不多收。為了鞏固“兩基”成果和學校的“兩率”,學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貧困學生、獨生子女、雙女結扎戶學生的收費進行減、緩、免、補、助等方式。既體現了黨和國家的優惠政策,又保證了學校的升學率和鞏固率。  1  

    2、建設方面,置換和添加了二十七臺學生電腦、五臺辦公用電腦,一臺速印機,三十二套電腦桌凳,三臺打印機,再加上國家遠程教育工程項目在我校的實施,大大的加快了我?,F代化信息教育的步伐。另外,還添置了部分的消防器材,對重要部位安裝了防盜門和防盜窗,爭取得一萬元的資金砌了義教擋頭漏堡坎。

    3、加強食堂管理。完善了食堂的各種管理制度,定期的對食堂的管理工作、環境衛生、食品衛生進行檢查,敦促食堂及食堂工作人員辦理好《衛生許可證》、《健康證等》,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后勤服務到位,達到服務育人的目的。

    4、勞動衛生方面,成立了以副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選定專管人員,采取各種各樣的獎懲和激勵措施,每月進行一次不定期的寢室、教室、清潔區凈化美化大檢查。由于措施科學,落實到位,學校的環境衛生有了明顯的好轉,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

    六、在的問題

    教師缺編嚴重,教師超負荷工作,精力不夠,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教室、寢室緊張,住宿擁擠,存在安全隱患。

    資金短缺,許多應該添置的設備無法配備。

    寄宿制項目的學生宿舍樓地基尚無著落。

篇5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脫貧,解決對策;

一、我國高校貧困生現狀分析:

(一)、貧困生比例逐年增加,貧困生群體迅速擴大:貧困大學生主要是指家庭積極困難的學生,從目前全國平均狀況來看,一般將學生每月生活費低于一百五十元的確定為“貧困生”,低于九十元定義為“特困生”。隨著我國高校在校生人數不斷增加,貧困生總數每年持續上升。貧困生作為高校一個特殊群體,引發的各種問題也日趨嚴重。

(二)、貧困生結構復雜,成因多樣化:

通過對某學院的在校貧困生的調查表明,75%以上的貧困生來自農村,其中偏遠山區的占59%,城市下崗職工子女占15%。近年來,由于父母一方或者雙方下崗,家庭收入急劇下降,城市貧困生逐年增加。還有一部分學生因為父母年邁,體弱多病,生病欠債,家庭無力承擔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也列入貧困生的行列。

(三)、貧困生引發的問題嚴重:

貧困生問題不僅僅只是貧困生本人的問題,也是一個家庭乃至全社會的問題。經濟上的拮據嚴重影響貧困生的生活、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這部分學生因為經濟上的重負,心理上也同樣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許多學生變得自卑、抑郁和孤僻。而這些問題,又進一步造成學生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貧困,相當一部分貧困生在學習、生活條件受限,精神壓力大的情況下,學習感到困難,也因為四處兼職打工而耽誤學習,久而久之,成為高校中的“雙困生”。

還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家庭經濟的過度拮據,心理上產生焦慮情緒,對未來悲觀迷茫,覺得前途無望,改變了他們對當前社會的態度看法,對社會持悲觀、否定甚至極端的觀點。

而這些貧困生的家庭為負擔子女高額的學費和生活費,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許多家庭已經負債累累,生活難于維持。不少家長因此難以安心工作和生產。

二、貧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農村家庭:

1.家庭成員文化素質低,缺乏勞動技能:據調查,我國農村人口中小學文化程度的比率最高,達42。8%,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9.1%,文盲率為8.3%。相比之下,城市人口中,小學文化程度為23.8%,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達65.4%,文盲率僅為4.6%。由此可見,農村人口主要由僅受過初中或者小學教育,甚至文盲的弱勢群體構成。許多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的家庭成員長期生活在農村,文化素質低,基本從事傳統的農業勞動,對現代科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差,只懂得糧食生產,不懂得經濟作物的生產,低價出售原材料,不懂得深加工。因此家庭收入增長的空間十分有限。有一部分貧困大學生的家庭成員來到城市打工,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干粗重、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報酬微薄,難以改變自己和家庭的貧困狀況。

2.家庭人口負擔重,子女多:在我國農村,規模較大的家庭,多為三代或者三代以上人共同居住,家庭勞動力比例低,照顧老人、撫養孩子的成本大,家庭教育和醫療支出高;還有一些農村經濟困難學生家庭把大量精力和資金用在超生子女上導致家庭規模增大,許多農村經濟困難學生家庭兄弟姐妹較多,并且又在不同層次的學校就讀,造成家庭經濟負擔過重。

(二)、城市家庭:

城鎮下崗人員家庭,由于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除了自身的日常開銷以外,子女上大學的費用無疑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三)、突發事件的影響,喪失經濟來源:

家庭出現婚變、父母一方過世、下崗、車禍、地震、洪水等意外,都會使得原本經濟尚可的家庭陷入巨大的危機中。當家庭成員患病,特別是大病時,整個家庭都將面臨沉重的經濟壓力。在許多情況下,他們只能聽天由命,任由疾病折磨。部分家庭由于各種原因造成家庭主要成員死亡、殘疾、喪失勞動力或者離家出走,只剩下沒有勞動力或者只有部分勞動力的成員。家庭經濟來源單一,自然難以支付高昂的學費;

(四)、高校擴招,學費高昂:

近年來,由于全國高校實行并軌招生,大學生需要繳納學費,貧困生問題隨之而來。一個學生一年的學費平均在五千元左右,生活費每月按五百元計算,一年至少需要六千元,這樣一年下來,需要一萬元的支出。對于一些生活本來就貧困的家庭來說,根本無力承擔;

三,貧困大學生的“脫貧”政策:

(一)、關心貧困生,引導貧困生正確認識貧困,準確自我定位:

針對貧困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就業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挫折,要引導學生從根本上認識自己,正確面對貧困的現實,讓學生意識到“貧困不是我的錯”、“貧困只是暫時的”、“我一定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改變貧困的現狀”。學生認識到貧困是自己人生中的一筆財富和寶貴經歷,在磨難中,使自己變得堅強、勇敢,更加開朗、成熟,讓學生客觀、正確的認清現狀,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并朝著目標努力;

(二)、建立完善的資助體系,解決貧困學生的實際問題:

近年來,政府出臺了許多資助政策,切實解決高校貧困生的經濟困難,不斷加大對貧困大學生的扶持力度。高校也建立了“獎、勤、助、貸、補、減、免”等多元化的貧困生資助體系,幫助貧困大學生得到最起碼的經濟保障完成學業,這樣也消除了大學生因經濟愿意而導致的焦慮心理;作為高校教師,可以鼓勵貧困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做些兼職工作,比如利用自己的專業做家教,既可以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又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緩解經濟上的壓力,還能幫助他們樹立對生活的信心,增強學生的自力、自強意識;

(三)、營造良好的集體氛圍:

貧困大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老師和同學的關心,良好的集體氛圍可以引導同學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讓貧困大學生感受到集體的關愛,在接受別人幫助的時候,才會利用自己的長處去幫助其他人,讓貧困大學生不會感覺被歧視。

(四)、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詢機構:整個社會、高校,不僅要重視貧困生生活上的“脫貧”,更要重視貧困大學生心理上的“脫貧”。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詢機構,可以減輕貧困生心理貧困,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講座和心理輔導,可以第一時間發現貧困學生的心理現狀,從而及時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作者單位:四川理工學院自動化與電子信息學院)

參考文獻:

篇6

當前高校貧困學生資助體系

面對日益增加的貧困生數量,國家和高校對貧困生工作越來越重視,投入也越來越多,并為此出臺很多政策和措施加強對貧困生的扶持和資助,做好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已經成為各高校教育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環?,F階段,我國各高校已基本形成了以包括“獎、助、補、減、貸、勤”等多元化的貧困生資助體系。這些措施已經構建成了一個龐大的多元化資助體系,在為貧困生緩解經濟困難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所謂“獎”,是指國家、學?;蛏鐣髽I、社會團體及個人在學校設立各種形式的獎學金;“助”,是指由國家、學校、社會企業、社會團體及個人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助學金;“補”,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撥出??顚彝ソ洕欣щy學生給予的補助,同時學校也采取各種形式對他們予以資助;“減”,是指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根據情況減收或免收學費;“貸”,主要是指學?;蚪鹑跈C構針對在校學生制訂的免息或減息助學貸款方案;“勤”,即學校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設立一些助學崗位,使學生通過勤工儉學,獲得一定的報酬,貼補在校期間的一些學習和生活開支。

這些以“獎、助、補、減、貸、勤”為主要形式的資助體系在幫助貧困生完成大學學業,解決現實的經濟困難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從現有的資助體系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前高校貧困學生的資助體系的特點決定了高校的資助工作仍以經濟資助為主,重視對貧困學生的物質資助而忽視精神幫助。

當前高校貧困大學生的現狀

當前高校中的貧困學生主要來自經濟欠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或父母雙亡或單親家庭無經濟來源;或家庭突遇不幸或遭遇自然災害;或家人重病、傷殘,其中又以農村多子女家庭的學生居多。

1.當前貧困大學生的生活狀況

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大部分貧困學生生活比較拮據,不得不時刻限制著自己生活上各個方面的花費,有部分學生連必要的學習用品都難以保證。為了自己的學業與生計,還要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尋求勤工儉學的機會,靠勤工儉學來補貼花銷。為了節約路費和賺取生活費,有很大一部分貧困學生都曾有過寒、暑假不回家的經歷。有調查顯示:貧困大學生中超過三成的人生活費開支僅為普通同學的一半。但是,重經濟資助而忽視精神幫助也導致了小部分貧困學生價值觀出現了偏差,圖虛榮、好攀比、追求享樂與高消費,平時的消費能力比部分家庭條件一般的學生還強。

2.當前貧困大學生的學習狀況

相當多的貧困生能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發奮讀書,通過掌握知識來改變命運,但是由于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他們的成績比較不穩定,容易大起大落。此外,也有少數貧困大學生抗壓能力差,沉迷于網絡與小說之中,導致學習成績下滑。因此,當前貧困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現了一個“兩頭聚堆”現象。

3.當前貧困大學生的思想狀況

貧困大學生普遍具有生活、學習、心理壓力大的特點。國家無償性的資助在暫時緩解部分貧困生的困難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貧困生心理上的依賴感以及行動上的惰性,促成了學生不勞而獲的思想和“等、靠、要”的心態,這既不利于培養學生自強自立的精神,也不利于減輕貧困生的精神壓力,更不利于國家建設人才的培養。此外,社會多元文化和市場經濟的負面因素、學校教育體制和道德教育實效不足、加之大學生自身心理不成熟和自律意識薄弱也導致了部分貧困學生感恩意識缺失、個人誠信度不高等一系列道德問題。

4.當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

大部分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其他大學生相比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其心理異常人數比例偏高。由于貧困造成的過重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容易產生各種心理沖突和困惑。相當一部分貧困生的情緒控制能力比較低,遇到挫折后悲觀消極,許多貧困大學生到了強手如云的高校,失去了從小到大的優秀生的優勢,感到失落以至產生心理問題,他們不愿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或者從朋友那尋求支持和安慰,也不善于通過娛樂或其他活動來緩解內心的壓力,以至于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特點。如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逆反和偏激的心理、渴望交往卻又自我封閉、冷漠的心理、焦慮抑郁的心理、錯位的嫉妒心理、出人頭地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加強高校貧困學生教育引導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通過研究當前高校貧困學生的資助體系及貧困大學生生活、學習、思想及心理狀況,我們發現,隨著資助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現有的資助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當前貧困大學生成長和成材的需要,因此,加強貧困大學生的教育引導,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已經刻不容緩。

1.加強高校貧困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高校擔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是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觀念和能力的高級人才的基地,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貧困與貧困意識的日益增長,給貧困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扶貧助學工作的內涵除了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困難,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導貧困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講,“精神幫困”顯得更為重要。加強貧困生的教育和引導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要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迫切要求。

2.加強高校貧困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對于進一步完善資助政策和制度,健全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通過研究當前高校貧困學生的現狀,我們發現高校貧困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普遍存在著學習、生活、思想和心理上的障礙,長期以來形成的資助體系也使得學校和輔導工作者相對重視物質上的資助而忽視了對貧困大學生的精神幫助,隨著貧困學生數量的日益增長,一些潛在的問題以及現有的資助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以致使很多出發點很好的工作收效甚微,甚至產生了副作用,進而影響貧困生的健康成長和助學工作的大局。因此,大力加強貧困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工作,已經成為切實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入學和成長問題的迫切需要,對于進一步完善資助政策和制度,健全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加強高校貧困學生教育和引導工作是體現教育公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迫切要求

高校承擔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重任。加強對貧困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努力培養勤奮刻苦、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是辦學的關鍵要素,是學校各項事業發展和體現教育公平、建設和諧校園的基本條件,也是維護校園穩定、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迫切要求。

對當前高校貧困學生的教育引導的對策與方法

1.轉變貧困大學生的資助觀念和資助方式

首先,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改變對貧困大學生關懷和幫助的方式和觀念,應該變單純發揮資助的經濟功能為經濟和教育功能并舉,即物質資助與精神資助有機結合的 “雙助型”資助方式。應從各高校的實際出發,長期實施并不斷深化扶貧勵志工程,在做好經濟扶貧工作的同時,也要注重在學生中弘揚自立、自強精神,充分發揮高校智力和人才優勢,對貧困學生進行精神上的激勵和思想上的引導。

其次,開展勤工助學是解決貧困生困難的重要途徑和長遠之計。通過開展勤工助學,轉變貧困學生“等、靠、要”的依賴心理,通過不斷拓寬和加深學生勤工助學渠道,引導學生通過一定的社會工作和勞動來獲取報酬,使資助和自助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再次,改進獎學金評定制度,從支持和保護貧困生的角度,設立貧困生獎學金項目或貧困生資助專項資金,在貧困生范圍之內進行考核評定,不僅能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困難,還有助于教育引導貧困學生勤奮學習,積極向上,有助于激勵貧困生成長成才。

還有,社會支持與回報社會有效結合。根據實際情況,改變以往由社會單向給予的資助方式,有意識地將資助活動加以深化,加強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引導學生在接受資助的同時盡己所能積極參與志愿活動、公益活動,回饋社會,變社會的愛心為自己成才的動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們通過公益活動在回報社會中升華自己。

最后,突出國家助學貸款的主導地位?,F行的資助方式多數是無償援助, 容易使貧困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和攀比心理,通過及時調整資助措施,突出國家助學貸款在“經濟支持”中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樹立自立自強觀念,鞭策學生勤奮學習、努力上進,有利于推動高等學校學生素質教育的改革。

2.加強教育、立足引導,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精神資助

一是思想道德教育。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資助管理部門擔負著雙重的“育人”職責,既要發揮自主項目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又要開展以勤奮學習、自立自強、團結互助、誠實守信等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活動。在給予經濟資助的同時,應更關注對學生的教育引導。首先,要加強貧困學生的感恩教育。通過靈活多樣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識恩、知恩、感恩的教育,通過教育引導和環境影響,使貧困大學生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質和責任,使其知恩于心,報恩于行。貧困大學生感恩教育是一個全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場合的正面教育、事跡感染、氛圍影響的一種交融體,可以通過座談、個別交流等形式增加感恩情懷;通過挖掘生動感人的事跡和鮮活的感恩情景,引發學生的認同共鳴,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感;通過借助濟困助學、召開捐贈儀式、寫感謝信、定期向資助方匯報學習情況等形式點撥喚起大學生的感恩心;通過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愛心公益活動引導和幫助貧困學生提升感恩意識,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奉獻意識和精神的大學生。其次,要加強貧困學生的自立自強精神教育。要培養貧困大學生正確認識貧困的觀念和改變貧困的意識,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未來要靠自己爭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才可以實現夢想,成就自我。通過積極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尋求社會支持,依據實際情況,與企業、社會團體建立對貧困生的在校資助、畢業后到捐助單位定向就業的“對口支援”關系,這樣既可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困難,同時又保證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貧困生的就業難題。通過擴大勤工助學的范圍,為大學生提供更多鍛煉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自立意識和勞動觀念。通過樹立典型,激勵學生。每學期組織一次“自強之星”評選及先進事跡報告會,深入挖掘資助企業中的自立自強典型,現身說法,使貧困學生能從榜樣的身上得到啟迪,以健康和上進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的挑戰。再次,要加強對貧困學生的誠信教育。誠信教育對于學生的成才和社會發展都是極其重要的。高校應給貧困學生創造一個寬松、自由、真誠、博愛的校園環境,引導學生樹立公平公正、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通過建立貧困生個人信用檔案,全面記錄其在校期間思想、道德、學習、生活、紀律等方面的情況,強化大學生自律、他律意識,牢固樹立守信為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通過開展入學教育、貸款誠信知識教育和警示教育,將“誠信待人,誠信處事,誠信學習,誠信立身”的培養目標始終貫穿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過程,增強貧困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高校應充分發揮“兩課”在提高貧困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讓誠信走進課堂,強化誠信的作用,讓學生樹立事業心、責任心和平等競爭的意識,獨立人格和對規則的虔誠態度。通過談論、簽名的方式,將誠信的理念融入專業的課程中,循序漸進地、有針對性地進行誠信教育。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貧寒的家境是貧困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矛盾心理是貧困大學生最為突出的心理特點,貧困大學生面對經濟貧困、生活困難的現實,常常會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縮的應對方式,極度的自卑又使貧困生的心理長期處于壓抑的狀態,得不到疏解和宣泄,可能會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加強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引導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貧困觀,學校和輔導員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心理疏導和關懷,引導他們正確地自我定位,鼓勵自尊、自信、自強,克服自卑心理,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其次要培養貧困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通過進行心理講座和座談,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三,要對貧困生的心理進行適度的干預,通過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及時了解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預防物質貧困導致新的心理貧困,遏止原來有的心理貧困進一步加劇,為解決貧困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第四,應該逐漸拓寬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服務的渠道,通過心理咨詢可以給貧困大學生幫助、啟發、引導和教育,解除和緩解他們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比如開辦心理咨詢講座、設立心理問題專欄、開通心理咨詢熱線、網絡信息交流平臺,幫助貧困學生及時化解心理障礙,解決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楊曉慧.高校貧困生“雙線資助”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7(19):44-46.

[2] 全洪兵,羅玉華.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反思與構建[J].中國教育導刊,2007(17):14-15.

[3]朱志明.貧困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及其相關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4)43-45.

[4]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4):9-11.

[5]教育部信息中心.高校貧困生及受助情況調查分析與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02(11).

篇7

【關鍵詞】輔導班;調查;動機;建議

一、基本情況分析

平時學生在校學習功課壓力大,作業多,沒有多余的時間來培養課余興趣或對課程進行“補差拔尖”,因此家長們紛紛瞄準了暑期這個黃金檔,讓孩子在炎炎夏日再次走入暑期輔導這個第二課堂。參加輔導的學生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各個年齡層都有,補習的科目也是從數理化英到各種樂器五花八門。而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和各類夏令營活動,被家長們認為活動目標不明晰效果不顯著,而沒有成為家長們心目中的首選。

二、調研過程

(1)確定目的階段:確定調研目的,即分析中小學生假期輔導熱的原因,以及輔導班對學生、對家長、對社會的影響,同時結合自己做家教的經歷,為廣大中小學生和家長選擇輔導班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建議。

(2)確定思路階段:針對目的,確定了整體實踐調研思路。

(3)問卷調查階段:設計調查問卷,對學生群體發放。

(4)問卷結果初步分析階段:對網絡調查問卷得到的數據進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了一些相關數據和重要因素,為深入探究其中的因素打好了基礎。

(5)走訪訪談階段:對學生、家長和輔導機構負責人進行訪談。

(6)數據總體整理匯總階段:將所有數據資料進行匯總并制作了此份調研報告。

三、調查結果分析

在調查的學生中,極大多數都在參加暑期補習班,而且還是父母為自己報名去的補習班居多,而按自己意愿報名參加補習班的只占很少一部分。這充分說明現在輔導班的火熱,對于中國的學生來說,假期補習已經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特別是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生對考試科目的補習也越來越多,特別是在高考的壓力下,高中生的生活更是被假期輔導占據了大部分時間,更多的學生正處在假期補習的壓力下。

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42%的學生對假期輔導持否決態度,認為假期就是自己休息整理的自主支配時間,不需要輔導;60%的學生家長對輔導機構的教學成果不是很滿意,認為輔導老師沒有學校老師負責;55%的家長認為假期輔導經費較高,對普通家庭來說有一定負擔。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家長們的“報班”熱情,催生了假期補習班的火爆。不少輔導班的假期班已經人滿為患,一些輔導班甚至出現“塞車”現象,為了使孩子在假期能有人教,一些家長早就開始“占坑”。而有的輔導機構抓住這個機會,狠狠地宰割一通,給普通家庭帶來了負擔。

下面將從學生、家長和輔導機構三個方面對暑期培訓班火爆的現象進行分析:

1. 學生的要求

對學生個人來說,成績好壞往往是他們選擇課后補習的重要原因。很多成績偏差的學生在學校跟不上老師的進度,課后補習一點程度上可以幫助他們提高成績。對于成績好的學生,想要有個更大的提升,他們補習的往往是學校補習不到的一些能力,使自己的水平有更大的提升;成績中等的學生也不想在假期里掉隊,利用假期有一定程度的進步。但是這是對于面臨升學壓力的學生而言的,而對于大部分較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內在的學習動力和自覺性還不夠,這部分學生大多對暑期輔導持否定態度。

2. 家長的心態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殷切期望,在暑期輔導的熱浪之下,別人家的孩子在補習,自己的孩子當然不能落后。而且當今游戲、網絡泛濫,放假在家的學生沒有了老師和學校的束縛,又缺少家長的管制和陪護,孩子可能因此而沉迷其中。于是,家長爭先恐后將孩子送到輔導班學習,并可以以此達到“管住”孩子的目的。

3. 輔導機構的動機

在社會和家長日益重視孩子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老師或教育工作者紛紛開辦輔導班。但暑期輔導班的教師隊伍質量良莠不齊,其中大多數是放假在家的教師,利用假期這段時間來到暑期培訓這塊沃土上“淘金”,一些在校大學生也利用假期時間,尋求做家教或到輔導機構兼職的機會。很多在職的老師也經不住高利潤的誘惑,甚至在自己家中開辦輔導班,往往以自己的學生為對象,假期收入是工資收入的幾倍。

輔導班的字面意義來說,主要是幫助提高學生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輔導班確實可以提高學生的成績和學習興趣;另外,學生在輔導班學習的同時也可以觸到其他班、其他學校的學生,從而認識更多的朋友,拓寬交際面。同時暑期輔導班也在起到一個“超級保姆”的角色,減輕了很多上班族家長暑假看管孩子的壓力。但是這樣的輔導班無疑占用了學生應有的假期時間,不夠科學的課程時間使得學生學習的興趣大減,不夠專業的教師隊伍使得教學質量也得不到保證。輔導班的數量在劇增,教學質量卻在下降,這與學生和家長的初衷背道而馳。

四、筆者的一些建議

(1)首先輔導班的類型應該堅持針對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在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的同時,擴大其他輔導內容的范圍以便適應孩子們多方面興趣的需求。這樣孩子們在學習必修課程的同時,也可以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勞逸結合。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不會感到太枯燥。

(2)其次是選擇教師的方面。雖然說聘請在校大學生也未嘗不可,但是盡管他們學歷高,知識豐富,可他們畢竟缺乏教學經驗和教學技巧,也沒有通過嚴格的選拔和考核,所以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輔導機構在聘用教師的時候應該更加慎重,盡量選擇在職教師,這樣才會取得更好的成效。

(3)輔導機構需要進一步優化課表及作息時間的安排,在“快樂學習”的前提下,使輔導班各方面條件趨向于規范化、正統化,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社會發展迅速的今天,讓孩子們從小參加一些輔導班是一種未雨綢繆的表現。畢竟將來社會需要的是綜合性的優秀人才。

教育培訓市場依然是供需兩旺,一方面新生教育培訓機構不斷誕生,全國大型知名教育機構和上市公司不斷涌進;另一方面家長受諸多因素影響送子女參加各級各類教育培訓的需求依然強勁。只是培訓要求更鮮明,學科分類更細致。這就要求培訓機構更進一步的細分市場,滿足家長及學生的需求。

篇8

[關鍵詞]高校資助工作 貧困生 導生制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化,在校大學生中貧困生的人數有了較大增長,因此,高校資助工作已經成為高校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但在師資力量尚屬缺乏的今天,一名輔導員需要管理幾百名學生,很難把握好每一位貧困學生各方面的動態與需要。目前,很多高校關注更多的是如何增加對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資助,而對如何解決這些學生的精神貧困或心理問題以及資助工作的育人作用等方面則關注較少,但是這些工作是高校資助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成敗直接影響到資助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出一種更加有效的方法來加強對家庭貧困同學的引導和幫助。本文探討了將導生制引入高校資助工作的可能性,提出了導生制的具體實施措施,分析了導生制在高校資助工作中的作用,以期為高校資助工作提供新思路,從而使資助和育人、教學與管理得以結合,最終實現整合高校優質資源、節省教育投資以及減輕高校教師教學壓力的目的,穩定高校大局、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

一、我國高校資助工作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與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學生總量得到了快速增長,使高等院校貧困家庭學生人數有了較大增加。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問題越來越成為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高校資助工作可以大致分為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淺層次的內容,即物質解困,就是幫助解決貧困生的學習、生活方面的實際困難;二是深層次內容,即精神解困,就是關心貧困生的思想、心里方面的健康成長,促進他們全面成才。

1.我國高校資助工作的現狀

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多種形式并存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獎、貸、助、補、減”五項合一的綜合資助體系。應該肯定,我國在貧困生資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特別是國家助學貸款的推出,將學生資助工作推進了一大步,解決了一大批貧困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問題。

雖然在國家社會及學校的關懷與幫助下,家庭貧困的學生大多都能夠克服經濟困難進入高校繼續學習,然而,他們中還存在一些不僅經濟上困難,同時,學習上也相對困難的大學生,即所謂的“雙困生”。雙困生大多來自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這些地區的教育水平往往也不高,使得他們在學習上也比較吃力,不僅如此,雙困生大多數在中學期間因客觀條件限制,未能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因而心理素質欠佳,大多存在自卑、自我封閉、人際交往困難等心理行為問題。他們既需要順利完成學業,還肩負著要通過自己的成就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的希望,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種負擔對貧困家庭學生的學業往往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對于這批大學生的幫助不僅要體現在加大經濟上的援助,更要注重對他們的學業、情感、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關懷與教育。解決學生的經濟困難只是資助工作的基礎,解決學生的精神貧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成才,才是資助工作的深層目的和最終訴求。

2.我國高校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普遍認為,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問題基本上是由于經濟原因引起的,經濟困難解決了,其思想問題將迎刃而解。因而很多高校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增加對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資助,工作重點偏重于日常的各項資助管理,對如何解決經濟困難學生的精神貧困或心理問題、以及資助工作的育人作用方面則關注較少,缺乏對其進行應有的鼓勵與引導。

因此,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目前的資助政策,科學整合各項資助資源,最大化地發揮資助工作的助困與育人效益,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成為高校資助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在高校師資力量尚屬缺乏的今天,一名輔導員需要管理幾百名學生,很難把握好每一位貧困學生各方面的動態與需要,因此需要一種更加有效的方法加強對貧困生,特別是雙困生的引導和幫助。

二、高校資助工作中導生制實施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1.導生制實施的可能性

導生制是由學校通過一定的推薦競聘程序,選拔出本校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綜合能力較強的高年級本科生或研究生,協助學校對新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習生活指導的一種全新管理模式,其職能是協助教師對其他學生進行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多以教育、引導為主。

(1)導生的選拔

導生的選拔由各個學院及學院委任的輔導員具體負責組織,本著公開、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則,在高年級本科生中依照學生思想、學習、工作、生活各方面的情況,從中選拔出思想進步、學習優異、心理健康、有工作閱歷、生活嚴謹、勤儉節約、樂于奉獻、溝通能力較強的學生但任導生職務。選拔標準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考慮:①學生黨員,具有較高的思想境界;②大學期間曾獲得國家或者學校各類獎學金中的某一項或幾項;③目前已經被保送到國內外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或者直博;④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組織能力和良好的協作精神;⑤具有奉獻精神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⑥同等條件下,可以優先選擇各方面優異、自強自立的貧困家庭學生來擔任。

(2)導生的培訓

導生都是由本科高年級的同學來擔任,因此,必須對他們進行專項的培訓,才能保證導生順利地開展工作。培訓的內容應包括:實施導生制的目標及意義;輔導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方法;覺察貧困生在學習上、心理上的困難及應對辦法;交流與討論的技巧。

通過這些全面的培訓,力爭使導生明確職責,樹立為貧困生服務的思想和責任意識,使他們能從導生制中獲得更多幫助,同時也能促使導生勝任他們的工作,增加其自信心,而充滿自信的教學者對學習者也會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從容使整個過程向積極有效的方向前進。

2.導生制實施的必要性

雖然導生制仍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但實踐證明,其在學校的教學與管理中具有許多明顯的優勢:(1)導生和學生年齡相仿,有共同語言,彼此更容易交流;(2)導生沒有教師的身份與威嚴,與學生的地位基本是對等的,說服力強,更容易被學生接受;(3)導生和學生身份相同,專業相近,專業導向性強;(4)導生指導學生數目少,接觸頻繁,易把握學生情況;(5)通過指導學生,導生制也可以得到鍛煉,實現“雙贏”。

導生制是中國在新時期本科生傳統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個有益嘗試,可以彌補輔導員和班主任在本科生管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很多不足。但是,現階段導生的工作主要內容為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加強對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進學生和老師直接的聯系、對新生進行專業引導和學業指導等方面,在高校困難生工作中,雖然也存在互幫互助的現象,但很少有人對此進行研究,而且這些現象也僅在較小的范圍、有限的時間、偶然的情況下起著作用,其巨大的潛能和強大的作用尚未發揮出來。

因此,本文將導生制引入高校資助工作,希望將導生和學生之間僅僅在較小的范圍、有限的時間、偶然的情況下自發的產生的輔導現象發展成為經常的、系統的、大范圍的和普遍的、有規律的、有組織、有領導的、發揮強大作用的學習機制,以期為高校資助工作拓展新思路、新路徑。

三、高校資助工作中導生制的作用

1.開展以自強奮斗為主題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導生,尤其是那些曾經也是貧困家庭學生的導生,其示范作用能讓貧困生重新審視自己的能力和素質,激勵他們以無比的自信取得甚至超越導生所取得的成績。扶貧先扶心,解困的重點在于解心,要把“勵志”作為資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將關心隱于行動中,把教育寓于活動中,使他們用積極的人生態度來面對貧困,增強自信心,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能。導生可以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教育場所、教育時機開展針對性教育活動,使廣大同學正確認識自己擔負的歷史使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他們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信念,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其直面人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引導他們以積極的心態走出精神貧困的誤區。

2.加強誠信教育,創建和諧校園

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之為人最重要的品德。針對貸款過程中缺乏誠信教育和某些受資助同學自我誠信意識、感恩意識不強等問題,導生要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圍繞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提高大學生誠信意識,樹立大學生誠信感恩、自信自愛、自強自立的高尚品質,在校園里形成人人講誠信的氛圍。導生可以通過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堅定學生的政治信仰、端正價值取向,培育貧困學生的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學生發揚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的優良傳統;積極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集體活動和公益活動,使同學們在活動中接受教育,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提高大學生的誠信品質,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誠信”的價值,充分調動和激發大學生潛在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良知,使誠信教育滲透到大學期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保證學生健康發展

貧困學生情況錯綜復雜,精神面貌、心理素質、能力參差不齊,有的貧困生自信、樂觀、積極,獨立性強、綜合素質高;有的貧困生則自卑、消極、處事過于敏感、難以相處,甚至有的學生形成嚴重的心理障礙影響了學業。因此,導生要配合學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強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身心素質。導生可以利用學校各種資源,組織心理知識培訓,開展心理調研活動,通過心理輔導、健康教育、講座報告等形式,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針對個別進行心理指導等,讓貧困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必要性,積極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態,指導他們掌握自我調適的方法,提高自我應對困難的能力;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與學習的關系,用向上的心態去面對學習和生活中暫時的困難。

4.突出創新實踐能力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贈與千金,不如授以點金之術。我們要努力提高貧困生的實際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的自立精神,鼓勵他們面向社會。勤工助學是貧困生面對生活,投入社會的有效途徑,導生要多鼓勵貧困生積極爭取勤工助學崗位,通過勤工助學,培養貧困生勤勉踏實、愛崗敬業的品質,培養其艱苦奮斗的思想作風以及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加速其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同時,勤工助學也能夠幫助貧困生從自立、自強走向自信。在勤工助學中,貧困生自我鍛煉,自我發展,體驗自身價值實現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幫助他們從無聲的角落中早日走出,在勤工助學的開展過程中實現教育學生和學生自我教育的雙重目的。

通過本文分析,在高校資助工作中應用導生制是完全可行的。將導生制與高校資助工作相結合,通過導生制的建立、實施和完善,發揮優秀導生的模范帶頭和良師益友的作用,將是提高高校資助工作效率、解決高校貧困生學習和生活問題,增強其戰勝貧困的精神動力和能力的良好渠道。

參考文獻:

[1]徐亞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新模式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1):57-70.

[2]黃少玲.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77-80.

[3]卜長安,喬琨.高校貧困生資助及成才教育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4(4):74-78.

[4]金思慧.導生制應用于高校助困工作的理論研究與時間探索[D].

[5]張榮,王慶松,史良君.關于高等學校實施開展導生制的幾點思考[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5):75-76.

篇9

依靠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過去的十年,我國高職教育抓住機遇,實現了規模上的大幅躍升,一舉占據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然而,隨著適齡生源的減少,高等教育擴招的步子慢了下來,高等教育也開始“分層”,在這個過程中,高職院校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

外延式發展遭遇“瓶頸”

2013年全國各地高考招生錄取工作已經結束,從媒體相關報道中不難發現,近兩年顯現出的高職招生難并沒有好轉的跡象,許多高職院校的日子變得越發難過,全然沒有了前幾年的“風光”。

2008年以前,一些高職院校不需要花費多大力氣就能輕松完成每年3500人的招生規模,實現在校生規模萬人目標。伴隨著房地產開發熱的大環境,許多高職院校負債進行新校區建設,期盼通過每年招生規模5000人左右來化解新校區建設負擔,而這樣的壯志宏圖如今成為許多高職院校沉重的負擔。

對此,有學者認為,部分高職院校遭遇招生難,意味著自世紀之交以來高職招生規模連年增長的態勢已不復存在,高職教育外延式規模發展模式出現“瓶頸”,高職教育面臨新的“洗牌”。

盡管各種統計表明高職教育就業率不輸普通本科,但在就業質量與社會認可度上,高職教育難掩人才培養質量上的“短板”。

眾所周知,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職教育立足培養社會產業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這是高職教育的本錢所在,也是優勢所在,但潛力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也已經難以回避。

在一些領域,高職院校畢業生充當了產業主力軍。比如,隨著近年來高鐵、動車、城市軌道交通的突飛猛進,由此延伸出來的崗位缺口,多數由職業院校畢業生來充當。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是其中的佼佼者,該校為北京地鐵運營公司“對口”培養的技能人才,有效地彌補了北京地鐵人才的不足。

柳州是我國西南工業重鎮,支柱產業以汽車和機械為主,柳州堅持將發展職業教育視為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工程,汽車相關專業已經成為柳州職業教育的第一品牌和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據了解,該市職業學校汽車、機械相關專業在校生占到全部在校生的70%以上。

盡管如此,依然難掩高職人才培養上的不足。比如,在許多領域,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缺乏標準、或者標準過低,難以跟上產業步伐。伴隨著高職教育規模的擴張,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建設卻嚴重滯后,很多專業沒有全國性或地區性(省級區域)人才培養標準。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建設多是各個院校基于自身條件各自為政,不適應企業和社會需要、不以就業為導向來培養人才。最終形成大量用工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和大量高職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的兩難困境。

這一點反映在專業建設上,就是“雷同化、缺乏個性和特色”。在規模擴張時代,一些不需要高投入的短、平、快高職文科專業紛紛登場,專業設置高度同質化。隨著招生規模的萎縮,首先受沖擊的就是這些完全雷同化的專業。以至于到今天,如何分流這些規模擴張時代大量招聘來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當前的難題。

據山東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崔玉祥介紹,許多學校開設的計算機、軟件工程、電子工程、信息工程等工科專業,因為大多數學校都開設此類專業,學校招生時也非常受影響,學生就業面狹窄,就業層面不理想,形成瓶頸。

伴隨規模上的擴張,所帶來的還有高職教育的“兩極分化”。實際上,并非所有的高職院校都遇到了招生難,相反,一些辦得好的高職院校不但不愁生源,反而為生源多而犯愁。

從2005年國務院召開第六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建設百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到今天,高職院校發展已呈現冰火兩重天現象,示范性高職院校在中央、省級政府資金優先大量投入、提前單獨招生、中高職銜接、專本銜接以及重點(或特色)專業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讓示范校得到了充足發展,許多院校每年招生規模都在5000人左右,而一些非示范性高職院校只能依靠注冊入學才能完成錄取任務。

對此,有學者認為,從高職發展大局看,讓少數辦得好的高職院?!跋雀弧逼饋?,無疑是必要的,但就高職教育整體而言,“共同富?!?,均衡協調發展也是需要考慮的,畢竟“貧富分化”不利于高職教育的長遠發展。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周立華認為,今后辦學條件好、水平高的學校將越辦越好,差的學??赡軙絹碓讲睿罱K勢必被市場所淘汰。

“瓶頸”背后的制約因素

高職發展遭遇困境,生源下降的因素是不可回避的。據有關統計,全國高考報名人數“五連降”,從 2008年到2013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下降了138萬多人。伴隨著高考報名人數的逐年下降,棄考留學人數卻在逐年增多。

與之相應,普通本科院校的招生錄取率雖沒有了前幾年的爆炸式增長,卻也呈現出緩慢增長的態勢。很顯然,這一增一減背后,所擠壓的往往是高職院校、民辦高校這樣相對弱勢的“群體”,高職招生遇冷也就不足為怪了。

除了客觀因素,更大的問題可能還在于高職院校自身。在生源減少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卻沒有放棄規模上的擴張道路。據教育主管部門統計,2008年全國共有高職院校1169所,而到2013年已增加到1266所,增加了97所,進一步加劇了高職院校之間的生源大戰。

除此之外,還有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前幾年規模上的快速擴張,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高職教育自身的短板問題,甚至被招生規模上的亮麗成績單所掩蓋。無論是“雙師”培養、實訓基地建設,還是校企合作,這些老生常談卻事關高職發展的核心的、根本性的問題,到今天依然困擾著許多高職院校。

先說實訓基地建設。一些非示范性工科專業需要大量的實訓設備保障學生實訓要求,但由于投入太多、學校財務緊張只能象征性建設。如汽車檢測與維修就是買兩臺破車完事,這樣的實訓條件怎能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資源不足是一方面,而分配上的不均衡也比較突出。多數院校為沒有資源而憂心,而個別示范校有了充足資源,卻“好鋼沒用到刀刃上”。北京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趙志群指出,當前高職教育投入不均衡,總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一些示范和重點的高職院校存在亂花錢的現象。

再說“雙師”培養。這些年,許多高職院校尤其是辦學條件優越的示范校,一味提高師資的學歷、職稱門檻,紙面上的功夫做得多。比如,有的高職院校師資建設長期模仿本科院校,五六百人的教師隊伍,博士幾十個、碩士兩三百;教授幾十個、副教授兩三百;省市級課題、核心論文一大摞,實用的三兩個,是平常不過的事。而真正能夠獨當一面、勝任教學需要的“雙師型”教師屈指可數。沒有數量可觀的“雙師”教師,高職院校教學質量難免“短斤少兩”。

再看看校企合作。當下,還局限于校企之間的個體合作,缺乏具體的法律、政策規范,少數實力強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開展得有聲有色,而許多高職院校舉步維艱。企業追求經濟效益,無暇顧及高職院校的訴求,礙于情面跟高職院校搞個儀式、簽個協議、掛個牌牌了事,難以保證實習效果。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高職院校經營、管理上的短視。觀察一些辦得好的高職院校,往往背后有有理想、有頭腦的管理者。相反,一些高職院校管理者缺乏對學校的宏觀把握、辦學定位模糊,盲目跟風,缺乏明晰的辦學思路,辦學質量不高,坐失學校發展良機。這樣的學校在招生形勢好的時候還能有一席之地,一旦遭遇“風吹草動”,難免會遭遇發展困難。

出路在于“升級”,提升內涵

盡管一些高職院校面臨招生難題,但高職所培養的高技能人才是國家、社會所需的,是產業企業轉型升級所離不開的。正如有關人士所言:高端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工程師的腦袋,也離不開技能工人的雙手。問題在于如何提升內涵,真正契合社會所需。

湖南信息職院董事長陳登斌認為生源下降對于高職院校發展是危機,但更是機遇。高職院校要痛下決心、潛心靜氣、群策群力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打造高職教育“升級版”。

制定人才培養標準,打造核心競爭力

何為核心競爭力?無疑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所培養人才的競爭力。一所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好壞與它構建的人才培養標準有很大的關系。套用營銷學里“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的流行看法來評判當下的高職教育,示范、骨干、特色學校建設也只能算是品牌高職院校,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僅僅停留在“做產品”的三流層面。

中國高職教育發展到今天,沒有提升到“做標準”的一流層面,的確值得反思。長沙商貿旅游職院副院長陳濤認為,現在突出的問題是如何提升高職辦學質量,不能夠再擴規模了,這樣就能夠更好地靜下心來提升質量。

縱覽國際職業教育發展較好的國家,不論是英國的BTEC、還是澳大利亞的TAFE、德國的雙元制、加拿大的社區技術學院、美國的社區學院,它們的高職教育首先是制定嚴格的國家或州一級職業能力標準或國家統一的職業證書制度。這些標準或證書是由各行業、企業、專業團體、學院和教育部門聯合制定,并根據勞動力市場變化情況不斷修改。各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標準制定中發揮主力作用,從而使人才培養標準更貼近市場需求。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認為,要引入國外的教學標準,或者與國外的教學標準接軌。令人可喜的是國內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放下身段,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協調下,開始從高標準做起或直接學習借鑒國際高職教育標準。如上海醫藥高等??茖W校中美合作護理專業就把國際認可的一整套護理操作標準原原本本地移植到學校來,推動著上海醫藥高等??茖W校護理學這一學科建設飛速前進。該校學生在“美國國家注冊護士執照考試”的通過率超過80%,而在美國,非本土外國護士參加這一考試的平均通過率也僅為30%~40%。

專業建設要走特色化發展道路

當下,許多高職院校開設涵蓋工、經、藝、農、管等職業領域50余個專業,就是一個個壓縮版的綜合性大學!貪多嚼不爛,怎能辦好?基于規模的需要什么專業都要上、尤其是投入少、見效快的文科專業更是一哄而上,工科專業由于缺少實訓條件也名不副實。

山東經貿職業學院招生就業辦公室主任趙星義認為,每所職業院校都有自己的優勢、強項,學校以這些強項為主,并逐步做大做強這些專業。

高職院校專業選擇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市場需要來確定,為縣域經濟發展服務,進行縣校合作,既可以解決學生就業,又能與地方經濟緊密結合,促進城鎮化和產業升級換代。如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實踐縣校合作,以縣域為結合點推進產業發展。又如湖南郴州職業技術學院針對地方六大支柱產業,設置六大專業。

高職院校專業選擇還要有相應的推銷或者定位戰略,有的專業要做到獨一無二。如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每年的招生人數不超過1600人,但它是國內唯一培養出版印刷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專科學校。顯然,高職院校專業選擇要尋找到辦學中的不可替代性及其特色所在,尋找到行業的支持,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優勢,甚至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進行“頂層設計”,規范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教學特色,也是教學的“根”。德國有句諺語:“不教青年人學手藝等于讓他們去偷”,因此德國的“雙元制”模式非常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的高職教育也具有各具特色的實踐訓練模式。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企業、院校有機協調,在法律、政策、制度及細則方面成功解決實踐訓練經費、組織及各方利益、責權問題。

目前國內大量高職院校頂崗實習,事實上就是學生自謀出路、教師遠程遙控;校企深度合作的頂崗實習模式也有,但不占主流,而且存在企業、學校、學生與家長四方混戰的局面。很多時候學校想找到可以托付學生頂崗實習的企業,企業也想找到合適的高職學生解決用工需求,運作起來卻困難重重,事與愿違。如果沒有企業愿意接受高職院校學生的頂崗實習,就會使得高職院校以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為中心的培養目標大打折扣。

顯然,要破解校企合作難題,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對校企合作進行必要的規范與引導,明確校企雙方在校企合作中的權利與責任。比如,行業在校企合作中具有天然的優勢,在教育部推動下,成立了各主要行業的行業指導委員會,就是有益的探索。在此基礎上,作為人才培養方,需要高職院校自身更加積極主動地探求與行業企業的合作方式,畢竟從一些辦學成功案例中不難發現,當學校辦學達到一定程度,校企合作并不是難題。如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有30多家企業與教學緊密結合,既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提高職業技能。

職業教育的特色就是培養實用技能,因此實訓環節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至關重要。單憑學校的教學實訓資源來進行實踐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這包括實習設備不足和實訓指導教師數量不足,通過深化校企合作使實踐教學在企業一線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院辦副主任童衛軍認為,必須系統設計頂崗實習方案,將其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納入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中。

培根固基,打造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在澳大利亞,沒有直接從大學畢業生中招聘職業教育教師的現象,高職教師一般至少有3~5年行業專業工作的經驗。他們在從事教學工作過程中還必須每年一次到企業一線實踐,企業專家對其實踐效果會進行嚴格的考核與評估,實踐環節不合格的教師學校不予續聘。不間斷的實踐環節能使專業教師真正獲得“雙師型”的基本素質,學生能夠通過老師學到真正的實際工作技能。此外學校都會從企業技術經驗豐富的專家中聘任兼職專業教師,通常兼職專業教師比例達到30%以上。兼職專業教師職責不僅僅是授課,同時肩負著給專職教師傳授技術經驗,指導實踐性訓練的任務。

上海商學院副院長馮偉國教授認為,高職教師沒有5~10年的企業經歷算不上真正的“雙師型”教師。而事實上大多數高職教師是直接從大學畢業生中招聘,只有一小部分有在企業工作5年以上的經歷。許多所謂“雙師型”教師,也大多是通過參加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或教育部短期雙師培訓轉換而來,他們缺乏豐富的實踐技能、經歷,也就不可能向學生傳授實踐技能,這是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動手能力不強的一個主要原因。

由于企事業單位之間固有的身份、待遇的差別,從企業技術經驗豐富的專家中聘任兼職專業教師也是困難重重。高職院校應利用招生規模調整之際,真正舍得投入選拔優秀教師深入企業一線掛職鍛煉,培養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很多高職院校舍得重金獎勵博士,卻在“雙師型”教師培養上一毛不拔。殊不知一個“雙師型”教師對于高職院校的貢獻要遠遠高于博士、教授。顯然,需要打破職業院校與企業行業的人事制度“藩籬”。

從重視管理向重視經營轉變

伴隨高職院校規模的擴大,許多高職院校把心思多投入到管理活動中去。表現為管理機構越來越多、管理隊伍越來越大、管理副職越來越多、管理層級越來越長、管理制度越來越廣、管理文件滿天飛、管理會議一個接一個,等等。管理活動表面上轟轟烈烈,獎旗、獎狀、獎杯滿天飛,關起門來搞獨立王國、自娛自樂。

而據報道,德國有一所擁有2300名學生的電子能源學校,只有一名校長,一名副校長,三個半秘書,六個部門負責人,這是何等的精干與高效!

在管理隊伍無法分流、精簡的困境下,高職院校各級管理者要把高職院校發展當作一番事業好好經營,要眼睛向外,多研究招生和就業;多調查國家、本地區產業發展政策及其發展趨勢,辦有地方特色的高職教育;多深入一線,為教師雙師型發展找途徑,為學生頂崗實習找崗位;多聯系工商企業進校園招聘;要既重視管理,更重視高職教育的技術發展、市場研究、財務統籌、會計核算以及安全管理等經營活動及其規律。

篇10

關鍵詞:職業教育;技能實訓;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8-0205-02

近幾年,寧夏職業教育取得很大發展,但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還存在不足,而辦學模式、辦學體制、結構體系、技能實訓模式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本文將對寧夏職業教育技能實訓模式進行研究,主要是針對寧夏現有的8所高等職業院校(其中7所為公立職業學校,1所為民辦職業學校)進行研究。

一、寧夏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學生實訓即把大學生在企業等用人單位的內訓模式轉化為教育的模式。面向企業對人才的真實需求,自主研發針對大學生群體的課程,引入有企業從業背景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實訓教師,運用當期運行的真實項目,實施案例教學;按照企業的實際用人需求,定向培養具有職業品行素質和行業領域知識的技能型人才。經過對寧夏現有8所高等職業院校的調查,近些年寧夏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從發展思路、辦學規模、師資力量、專業設置都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但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各個學校在實訓方面存在下面的問題。

1.實訓基地建設經費緊張,分配不合理

實訓基地建設是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一個根本區別,然而,實訓基地建設需要職業學校很大的花費,教育主管部門對于在高等職業教育實訓發展上,雖然近幾年投入有很大提高,但相對于實訓基地建設的費用,還是杯水車薪。另外,在經費投入上,無論是政策傾向還是資金扶持上,公辦職業院校要優于民辦職業學校。最近幾年,寧夏對職業教育尤其實訓方面投入很大,但是投入的資金大部分落到公立職業學校,比如,在2008年寧夏教育廳下發《關于開展自治區示范性高等職業學院建設工作的通知》,啟動了自治區級示范高職院校建設和自治區高職骨干示范專業建設工作。其中對于列為自治區示范院校的給予專項建設經費,像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就獲得了1 090萬元的專項建設經費。而作為民辦高職院校要想分得“一杯羹”還是有一定困難的[1]。另外,對于在實訓基地建設爭取貸款方面,公辦學校優勢明顯,銀行為了降低貸款資金風險,甚至不給民辦職業學校貸款,學校存在生存困難,對于學生實訓基地建設就更談不上更好建設了。

2.專業設置陳舊、重復,升格前后教育銜接不到位

由于寧夏這8所高等職業學校絕大部分是由中專學校合并升格產生的,專業仍舊是中等職業學校老專業,另外,一些學校只重視專業的申報和審批工作,對申報成功后專業建設缺乏思路和規劃。因此,對于實訓模式,仍采用中等職業學校的模式,不能按照高等職業發展的要求,建立實訓基地,按照高等職業的培養目標對學生進行培養。導致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銜接不到位,對新專業的實訓工作則缺少建設。

3.學生實訓時間不足

由于實習基地建設比較薄弱,實訓儀器價格昂貴,儀器設備不能滿足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需求,以電氣自動化專業來說,設此專業的學校就有4個,而有電氣自動力化實訓基地的只有2個學校,其他學校學生只能通過與校企合作辦學,實現學生的技能培養。相對,學校有實習基地,但實訓的電機電器也不是很多,學生的實訓時間也不超過3周,學生缺乏實際工程環境,實訓效果不理想。因此,很難滿足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要求。

4.實訓指導教師短缺,師資力量不足

雖然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寧夏各個高等職業學校的師資力量發展有所改善,但實訓指導教師數量仍舊短缺。學校絕大多數教師是學校升格前的中等職業學校的任課教師或是從本科院校畢業進校,對于專業的理論知識掌握較好,但是實踐動手能力,很難勝任職業教育對技能培訓的要求,這就使得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很難把握課程的實質,不能指導學生培養出符合真實生產、管理的技能和本領。另外,具有特色專業的教師極度缺乏,教師的專業結構與專業設置的需求不匹配。因此,實訓指導教師的短缺,師資力量不足,嚴重制約和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和實訓的效果。不過,欣喜的是各個學校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都在加大投入,解決實訓教師短缺這一問題。

5.實訓指導教師缺少繼續教育

寧夏高等職業教育師資力量本來就薄弱,多數教師知識結構單一,實際操作技能欠佳,這些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缺少外出培訓、進修機會,使得所學知識不能及時得到更新和充實,不能和當前社會對專業知識、實訓技能需求相適應。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具有主導作用的教師一旦知識或技能缺乏,最終的結果是學生對專業的迷茫,對學習、實訓的目標不明確,因此在學習、實訓過程中得不到應有的效果。

6.學校與行業、實訓單位(企業)合作不深

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和方向是培養適應本地區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也就是為本地區的企業輸送人才[2]。因此職業學校的辦學必須依托企業,才能真正培養出適用人才。由于實訓經費的缺少,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問題,社會缺少對企業的激勵機制,導致在學校與企業合作時,學校的積極性很高,而企業的參與積極性不高,企業只是為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而對學校課程設置及學生就業等問題參與度不高。因此,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不深。

二、優化寧夏高等職業教育實訓模式的對策

通過對寧夏高等職業教育實訓模式發展存在問題的研究分析,盡管在寧夏高等職業教育實訓目前還存在著諸多矛盾和問題,但我們也要看到,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實訓教育從無到有,已初步形成一定規模和質量的職業實訓教育體系。要想將寧夏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壯大,就必須大力完善、發展實訓教育,從政府、學校和實訓基地三個層面加以研究,為實訓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應對策略。

1.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給予政策措施,保證經費投入

要把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樣對待,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要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照顧,要積極開拓渠道,從多方入手,發揮政府的調控功能,發動全社會的力量為職業教育籌措更多的資金,保證國家對職業教育經費足額到位。對能夠為學校實訓提供基地和實習崗位的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對實習基地建設較弱的學校提供建設資金,提高職業教學、實訓質量。

2.學校要優化專業,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設置專業要以社會實際需求為依據,符合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要對社會需求進行調研和預測,要緊密結合寧夏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建設具有新知識,能通過和實訓單位的共同培養學生,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專業,根據西部大開發和寧夏跨越式發展的需求,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增、減、撤、并專業,進一步突出特色優勢專業,根據高新技術發展需要對舊專業進行改造[3]。寧夏在今后較長的一段時期內發展的重點行業是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生物制藥、現代農業、穆斯林用品和清真食品等,作為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的辦學條件設置與這些重點行業有關的專業[4]。如增加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急需的煤化工專業,各類水處理技術環保工程專業,根據寧夏民族地區,建設一批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特色專業,如做強民族特色食品,設置具有民族特色的回鄉食品專業,確定現有專業招生的數量,真正做到“圍繞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達到企業需求與人才培養一致。設置專業要有超前性,要有超前意識,主動適應社會需求,主動適應實訓企業的需求,避免設置滯后、重復,造成人才培養浪費。

3.實行校企、校校聯合辦學,提高實訓教育水平

寧夏高等職業教育要從根本上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縮小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差距。就要實行校企聯合辦學和校校聯合辦學,校企聯合辦學可以是全面合作,也可以是局部合作,合辦某幾個專業,學校提供師資,企業提供實訓基地,雙方共同管理,加強對人才的培養,實現校企合作向縱深方向發展。實行校校聯合辦學,在一個學校進行1~2年的基礎課學習,到另一個具有優質的專業教育資源和較好實訓基地的學校進行后期學習、實訓,達到人才培養目標[2]。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尤其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師資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一個關鍵因素,對于職業教育的教師不但對學歷有要求,而且還要有生產實踐和管理一線工作的經歷和經驗。針對高職教師實訓實踐能力欠缺,一方面要選拔部分教師到重點院校的對口專業進行深造,提高學歷層次,還要將學校教師培訓基地設在具備條件的大型企業或合作企業,以滿足不同的培訓要求,通過教師到企業單位包括校內外實驗實訓室學習鍛煉,要對理論和實踐能力較強的教師加強培養,成為骨干教師或學科帶頭人,起到模范引領作用[5]。還要引進一批在生產一線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作為專業課的任課教師,要聘請行業專家、企業家為兼職教師,改善學校師資隊伍結構,適應專業變化的要求。

5.完善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合理的培養模式

要突出高技能人才培養規律,加強實訓教育,增加實訓學時時間,按照分散實訓和集中實訓相結合的原則,各專業科學安排實驗、實訓、實習,強化實踐育人意識,構建在內容上有機銜接,在環境上互為補充的校內外實踐體系,實現課程理論教學與實習實訓教學一體化[6]。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層次的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類型的高等教育。對推動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實訓教育,實訓是職業教育學生技能培養的起點,是學生由書本走向實習和就業的接口,本文通過對寧夏高等職業教育實訓模式的研究,找出實訓教育中存在經費、專業設置、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問題和原因,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且有待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青芳.寧夏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2]李鳳蘭.湖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0.

[3]肖坤.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8,(33).

[4]趙翔宇.甘寧青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