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研究現狀范文
時間:2023-12-14 17:50: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雙減政策的研究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極目新聞記者尋訪了眾多培訓機構的老師,他們有的已找到新工作,并且開始適應新的崗位,開啟新的職場之路。也有部分人選擇留守教育培訓行業,但其中不少人的職業方向發生了變化。
培訓機構高管 到民辦校當校長
早上5時多起床,6時30分出門,8時前到校……今年9月1日開學以來,李曉(化名)迎來了新的工作節奏。
“剛開始真的有點不適應,畢竟我以前都是早上8時30分出門,9時前能到公司。”曾是武漢一家培訓機構國際游學總監兼市場部總監助理、現為武漢某寄宿制民辦學校副校長的李曉說,現在,她每周住校兩三天,其它日子得花近3個小時在通勤上,單程得跑80公里。
李曉之前在武漢一家培訓機構工作了9年,那時,她便常接到民辦學校希望她加盟的邀請,但她從未想過離開教培行業,直到今年7月24日“雙減”政策正式。7月25日,李曉離職,7月26日,她便入職了這家跟她接觸了近一年、品牌和規模都不錯、對她又很有誠意的民辦學校。
目前,作為副校長,李曉負責招生、人事、對外合作及發展規劃,收入與從前差不多。“教培機構和學校畢竟是不同的平臺,我在心態上需要做很多調整。與教培機構相比,學校的瑣事會多一些,尤其是在寄宿制學校,我需要花更長時間呆在校內,沒之前自由,我需要調整工作的節奏和時間。”李曉說,不過學校安排給她的工作和她之前的工作重合度較高,所以上手很順利,要說最大的困難,就是新單位離家遠,她基本沒時間照顧小孩,只能請老人來幫忙。
李曉說,她曾考慮過自己創業做研學旅行,但畢竟曾在教培行業太久,改行需要從頭開始,便擱置了這個念頭。
不少人先“代課” 再參加教師招考
記者從武漢市一所初中了解到,今年8月底招聘的校聘教師中,有3人有校外培訓機構工作經驗。
2015年從武漢工程大學畢業的陳老師,此前一直在光谷一家培訓機構當數學老師,最高峰時教100多名學生。教學業績不錯的他,被一些家長挽留做“一對一”老師,但他擔心“雙減”政策會越來越嚴格,堅持參加了公辦學校的校聘教師招聘。目前,他帶七年級的兩個班的數學。
“參加我們今年校聘教師招聘的原機構老師很多,留下的都是非常優秀的,他們的教學水平尤其突出,課上得曉暢、明白。育人方面,他們以前在機構接觸得少,我們會重點引導。學校很希望這些優秀教師能留下來。”該校校長說。
記者從武漢多所中小學了解到,受疫情影響,今年大量學校將招聘校聘教師的時間從此前的7月延后到了8月中下旬,因此到公辦學校應聘做校聘教師的原教培機構老師猛增,其中不乏名校高學歷的,公辦學校也進行了精挑細選。多位校長說,他們當然希望能留下優秀教師,但現實問題是,按照現在的教師招聘政策,部分培訓機構教師很難考進來,一些人可能因此流失。
記者查詢發現,即以東湖高新區2021年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優秀教師的條件為例,應聘應(往)屆畢業生崗位的,應為20、2020屆、2021屆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應聘在職優秀教師崗位的,需要具備現任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且具備5年或8年及以上一線教學工作經歷,教育培訓機構工作經歷和畢業前實習任教經歷不計算為符合條件工作經歷。
25歲的小楊目前在一所公辦初中做校聘教師,教九年級數學。2018年大學畢業的她今年參加了幾次校聘教師招聘,試講表現都很好。她說,她已經享受不到應屆生就業政策,若參加教師社招,需要攢3-5年校聘教師經驗,到時她已經快30歲了,除了要拿好幾年的較低收入,未來發展也會受限,還面臨結婚生子的問題。“我們了解過,哪怕是經濟發達的區,校聘教師一年也只能拿到四五萬元。”小楊說,隨著雙減政策出臺,公辦學校確實需要有更多教師,她希望能有相關政策幫助教培機構教師轉型,給大家同等參與考試競爭的機會。
也有人不工作 專心考研考公
為了突破“應聘社招教師需要幾年工作年限”這道坎,一些原培訓機構老師選擇考研教育相關專業,希望將來以應屆生身份重新進入教育行業。
武漢人小李就是這樣。她大學學的是播音主持專業,畢業后應聘到光谷金融港的某線上培訓機構工作,做小學語文輔導老師。兩年來,她除了參與公司的線上直播課程,和自己班上的小學生進行互動,負責課后作業的批改、線上習題的講解,在學員班級群內做好答疑和維護工作,還會追蹤學員課程報名情況,解決學員和家長的問題。9月13日辭職后,她決心要考一所省屬高校的教育學專業研究生,打算畢業后繼續從事教育有關的工作。
“我還是很喜歡自己從前的工作的。公司里年輕人多,工作環境輕松,氛圍比較好。我也喜歡當老師,教孩子們知識會很有成就感。如果不是因為行業發生變化,我愿意繼續干下去。”小李說,7月“雙減”政策出臺后,陸續有許多同事辭職了,她一直觀望到9月開學后才下決心辭職考研。
“之前,我一個月1.3萬元拿過,六七千也拿過,工作兩年攢了兩三萬元。現在宅家考研,更花不了什么錢。為了更好地備考,我搬到了外婆家,除了環境安靜,生活也很養生。”小李說,家里人都很支持她考研。
也有一些人選擇考公務員。“國考報名已經開始了,我正在研究哪個崗位比較好考,看來明年的競爭會非常激烈。”28歲的原教培機構教師小王說,他是男生,考公務員更為務實,目前他也在猶豫,要不要也同時報名考個研,多一個轉型的可能。
留在行業的人 也在經歷轉型
在此前一家大型教培機構所做的《“雙減”政策下,教育培訓行業教師現狀調研報告》中,顯示選擇留在行業的老師中有近五分之一(19.88%)的教師選擇了素質教育的方向,其次是私人家教(15.84%)、留學考試(13.04%)與高等教育(11.80%)三個方向。
極目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也觀察到了同樣的現象。不少留在培訓行業的老師轉向公司新業務,如研學、體藝類培訓、成人培訓、托管班等。手中有一些家長資源的老師,則傾向于轉向做“一對一”家教。
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的小張已從培訓機構的小學數學老師,成功轉型為教成年人普通話的培訓機構的老師。“我之前很受學生歡迎的,公司給我布置的課程報名任務,我總能超額完成,每個月可以拿幾千元獎金。雙減政策出臺后,我馬上開始找新的工作,9月30日就到這邊了。”小張說,現在的這家培訓機構的客戶群體更廣,目前也比較熱門,雖然工資不如之前高,但工作時間更穩定,周末也有雙休,他很滿意。
篇2
一、河北省“雙三十”縣市地熱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突出問題
(一)地熱資源開發程度低,地熱產業發展滯后
從調研情況了解到,河北省“雙三十”市縣地熱資源利用率偏低,地熱資源優勢尚未有效轉化為節能減排優勢,絕大多數地熱田及地熱異常區的地熱流體現狀開采量不足可開采量的10%,只有霸州地熱田的開采量較大,其地熱流體年開采量也只是達到可采潛力的12%,文安地熱異常區目前尚未有開采井。經過多年的努力,河北省地熱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總體而言河北省地熱產業發展仍處于較低水平,與河北省地熱資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二)地熱產業鏈條短,區域產業帶動能力弱
地熱產業包括地熱供暖、地熱洗浴、地熱養殖、地熱種植、地熱工業等多種類型,產業間具有天然的聯系,通過地熱產業的整合,形成產業鏈條,可以有效發揮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綜合效益。而目前河北省區域地熱產業發展方式單一,地熱產業間缺乏有效的鏈接。此外地熱產業與其他產業間具有天然聯系,依托地熱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可以通過地熱產業的發展有效帶動當地基礎產業的發展。而目前河北省地熱產業與當地基礎產業整合程度較低,大量地熱資源可以應用于當地的紡織、印染、皮革鞣制、農副食品加工、化工等工業用能環節,但目前大規模開展地熱資源的工業利用還比較少,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附加值不高。
(三)地熱井鉆采無序,資源可持續利用水平低
隨著石油、煤炭等常規能源的價格不斷攀升,地熱資源的開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許多企業單位開發地熱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但在利益的驅動下,無證勘查、違法違規開采現象時有發生。河北省地熱開發大多數以單井獨戶的方式進行,由于地熱資源鉆井開發缺乏科學規劃、布井不合理、開采量缺乏有效控制,導致地熱井密度過大,井距偏小,地熱井之間相互干擾,開采量超過允許開采量,部分地熱田由于過度開采地熱水造成水位迅速下降、水量減少的現象。
(四)石油廢棄井未得到有效開發利用,產權歸屬問題突出
由于地熱資源大多分布于平原地區,地熱資源儲層較深,鉆鑿地熱井需要大量資金,致使地熱資源開發受到較大限制。而石油廢棄井是地熱資源開發的良好載體,利用石油廢棄井進行二次開發,與新打地熱井比較,可節約投資40%以上,經濟效益顯著。眾多“雙三十”縣市分布在華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上,具有石油廢棄井二次開發的有利條件。目前由于產權歸屬等問題,許多條件很好的石油廢棄井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比例很小,現有石油廢棄井2257眼,已經開發利用為地熱井的僅有50眼,僅占廢棄井數的2.21%。
(五)地熱開發機構和科研機構發展滯后,技術瓶頸制約明顯
地熱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必須依靠地熱開發機構和科研機構的有力支持。而目前河北省地熱開發企業發展嚴重滯后,很多地區地熱資源開發仍主要依靠京津的地熱專業開采隊伍,主要設備也大多來源于外省廠商。目前,河北省僅有邯鄲偉業地熱開發有限公司,在地熱鉆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地熱鉆井行業的專業設備的生產廠家,無論在規模還是聲譽上都與省外的廠商存在不小的差距。此外對河北省地熱賦存和開發技術進行系統研究的單位較少,目前僅有河北省地熱資源開發研究所和河北省科學院地理所兩家單位。地熱資源開發和科研機構發展滯后,嚴重制約了河北省地熱資源的開發,進而影響到了河北省地熱產業的發展。
二、河北省“雙三十”縣市發展地熱產業的政策建議
(一)站在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全局高度,重視地熱產業發展
與傳統能源相比,地熱能源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易開發、無污染等特點。從節能效果看,開發利用平原地區的中低溫地熱田,按可開采100年計算,年可開采量高達9383萬噸標煤,可抵全省能耗的46.3%;從減排效果看,若易開采的地熱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每年可減排2.46億噸二氧化碳和79.76萬噸二氧化硫,其中二氧化硫減排量相當于河北省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大力開發地熱資源,做強做大地熱產業,對于優化河北省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緩解能源供需矛盾,實現節減目標,改善環境質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站在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全局高度,高度重視地熱產業發展。
(二)因地制宜開發地熱資源,培育地熱主導產業
建議“十二五”期間,河北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地熱產業是:溫室種養殖業、休療沐浴業、城市供暖業、低溫地熱發電業、工業預熱烘干業、恒溫倉儲業、紡織印染熱處理業和市政地熱除冰(雪)業。
力爭在節能減排“雙三十”單位地熱產業發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出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地熱優勢產業。重點推進地熱產品和地熱能源改造推廣示范工程建設,在地熱城市供暖領域、地熱洗浴療養領域、地熱生態農業領域、低溫地熱發電領域、地熱農副食品加工領域、地熱紡織印染領域、地熱工業用能替代領域,開展地熱產品和地熱能應用示范工程建設,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助推地熱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組織科研力量,重點開展地熱水回灌技術、地熱資源開發監測技術、地熱育苗培植技術、地熱資源工業化利用技術、地熱開發自動控制技術等一批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攻關,有效突破主導產業發展技術瓶頸。
(三)多部門聯動,推進地熱產業發展
為推進地熱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和地熱產業的快速發展,必須整合地熱管理資源,深化地熱管理體制改革,規范協調地熱部門管理職能,培育地熱產業發展主體,建立省、市、縣三個層次和地礦、發改、市政、石油、環保、水利、農業、旅游等部門的協調聯動機制,組建有統籌協調能力的決策管理機構、有組織實施能力的辦事機構、有實力和競爭力的開發主體、有技術支持能力的研發機構。
篇3
【關鍵詞】CDM 批準 注冊 簽發 碳交易市場
CDM,是“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的簡稱,即清潔發展機制,是由1997年簽署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所創造的一種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運行機制。CDM具體是指議定書的附件1國家(工業發達國家)通過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附件1國家通過從發展中國家購買經核證的排放消減量(CERs)以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排義務。“CDM是一種雙贏機制,它幫助發達國家實現其部分溫室氣體減排義務,同時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
自《京都議定書》2005年2月16日生效后,我國CDM項目在政府的大力倡導、宣傳以及利潤的驅使作用下開始迅速發展,四個多月后,我國第一個CDM項目――內蒙古輝騰錫勒風電場項目在清潔發展執行理事會(EB)注冊成功,這也是我國開發的第一例CDM項目。到目前為止,輝騰錫勒風電場項目已經產生了9.3億歐元的經濟效益。
就目前中國CDM現狀的研究情況來看,近幾年,特別是2009年之后的更新研究分析較少,為此,本文將對2005年初到2011年末我國在CDM項目上的具體情況進行一個分析歸納。
一 中國CDM項目具體情況
1.中國CDM項目批準情況
我國CDM主管部門是國家發改委,CDM項目業主在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環評批復、當地政府備案、項目設計文件(PDD)等文件并確定碳指標國際購買商后,要首先提請國家發改委批準。
截至2011年12月28日,我國獲得發改委批準的CDM項目已達3560個。
就前3421個發改委批準的項目來看,如表1所示,首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居于絕對主導地位,其項目數占發改委批準項目總數的72.97%,年估計減排量3.11×108 tCO2e,約占批準項目年總減排量的53%;其次,節能和提高能效項目和甲烷回收利用項目也占了較大的比重,分別占國家發改委批準項目總數的15.84%和6.81%,年估計減排量依次為0.85×108 tCO2e和0.6×108 tCO2e,分別占批準項目年總減排量的14.56%和10.3%。
“以上統計結果正好反映了2005 年10 月12 日生效的我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第四條的規定,即在中國開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重點領域是以提高能源效率、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層氣為主”。
2.中國CDM項目注冊情況
項目獲得國內批準后,需要請作為獨立第三方的經聯合國批準的審定機構DOE(Designated Operational Entity)的簡稱)對項目進行審定,之后提交聯合國申請注冊。經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對項目資料的詳細審核、網上公示并批準后,項目可正式注冊成為CDM項目。
截至2011年12月28日,中國有1740個CDM項目在EB成功注冊,占發改委批準項目總數的48.88%,估期年減排量為3.55×108 tCO2e。
就前1717個我國在EB成功注冊的CDM項目來看,如表2所示,首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我國注冊項目總數的81.08%,估計年減排量占注冊項目年總減排量的49.29%,這在一定程度上與項目規模的大小有關;
其次,節能和提高能效及甲烷回收利用項目合計占我國注冊項目總數的14.39%,估計年減排量占注冊項目年總減排量的19.06%,項目數和估計減排量各自所占比例相差不大;
最后,雖然HFC―23分解項目數所占比例較小,但估計年減排量所占比例較大,這與其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的簡稱,即全球變暖的潛勢)較大有直接的關系。
3.中國CDM項目簽況
項目注冊成功后,需要按PDD中的設計及方法學的要求執行項目,并對項目運行結果進行詳細監測、統計,出具項目運行監測報告。聘請第二家DOE對項目運行及監測結果進行核實,DOE核實后對項目出具核查核證報告,并向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申請簽發CERs。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對項目運行、監測結果進行審核后,批準簽發。截至2011年12月29日,中國已有663個CDM 項目的減排量獲得簽發,合計簽發減排總量達4.78×108 tCO2e。
首先,就前605個獲得簽發的的CDM項目來看,如表3所示,首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簽發項目總數的77.51%,但還是由于規模的因素,簽發年減排量僅占簽發年總減排量的32.28%。
其次,節能和提高能效及甲烷回收利用項目合計占我國簽發項目總數的14.55%,估計年減排量占簽發項目年總減排量的16.15%,項目數和估計減排量各自所占比例也相差不大。
最后,HFC―23分解項目有11個項目成功注冊,且全部簽發,除了GWP較大因素外,加上我國HFC―23分解項目開展較早,目前HFC―23分解項目數的減排量占年總減排量的31.94%,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相當。
二 CDM背景下對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展望
在《京都議定書》確定的三種碳交易市場機制中,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只能通過參與CDM項目與附件1中的發達國家在國際合作中進行碳交易。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參與全球碳交易市場的廣度,但中國碳交易市場仍然發展迅速。CDM項目正在為中國帶來更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環境效益。同時,CDM項目的實施為中國企業引入了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增強了企業的競爭能力,為國內企業逐步做大做強、走向國際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此外,在國際碳交易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中,中國的碳交易市場必然也會借勢快速成型與發展,規范化的碳交易平臺有望形成。
但是,《京都議定書》將在2012年到期,隨著后京都議定書時代的到來,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資源供給國,除了機遇,在通過CDM項目參與全球碳交易市場的過程中也將面臨著各種挑戰。
1.CDM項目存在的問題
(1)項目減排類型單一:新能源與再生能源主導。無論是批準、注冊還是獲得簽發的CDM項目,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占比都超過了其他項目。但是,隨著新能源技術的普及,該類項目注冊會愈發困難。如果我國不能積極開發其他類型項目以求多元化、高技術的減排方式,CDM項目將逐步喪失原有功能,不利于我國碳交易的進一步發展。
(2)項目模式單一:單邊項目占比很小。截至2012年1月9日,我國成功注冊的1771個CDM項目中,單邊項目僅為51個,所占比例為2.9%,大量外資參與到我國CDM項目開發中來。這雖然有助于緩解我國資金短缺壓力,激活國內碳融資渠道,但我們不能一味地依靠外資。此外,雙邊以及多也合作的最根本目的是引進先進技術而非資金。但在我國開發的多邊項目中,技術含量大多較低,沒有利用好多邊項目的優勢。
(3)注冊以及簽發率。我國發改委批準的3560個項目中,注冊成功的有1740個,而簽發的只有663個。注冊成功率為48.88%。簽發率則更低,僅為18.62%。究其原因,一方面是CDM項目本身從申請到簽發需要較長時間;另一方面,我國CDM項目本身質量也存在問題,企業或者機構急于獲得資金及收益,在項目選擇及開發設計等環節并沒體現出CDM項目的宗旨,也沒有積極主動地去了解CDM的國際新規則、新變化,致使注冊以及簽發成功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為了使中國在后京都議定書時代的國際碳交易市場上掌握更多主動權,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探索,幫助中國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碳交易活動。
2.碳交易市場發展方向
(1)加強CDM項目開發與創新。首先,CDM項目應該把重點放在先進技術的引進而不是資金上。此外,項目還應實現從能源型主導向多元化轉變,以提高項目注冊和簽發的比率;其次,要改變項目嚴重依賴外資的現狀,多進行單邊項目開發建設,加強我國金融機構對CDM項目扶持力度,降低企業經濟風險;再次,有關機構應加強對CDM方法學的研究,使更多項目能夠進入CDM開發;最后,加強CDM咨詢服務等中介行業的整合力度,提高宣傳力度,推動我國碳交易工作穩步發展。
(2)大力發展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在我國正式碳排放標準出臺前,發展自愿交易市場是活躍國內碳交易市場的有效手段,自愿減排市場能夠有效克服CDM市場的缺陷。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企業等對自愿減排的需求必定會逐步增加,相關政策制定機構應該對自愿減排交易市場進行詳細的界定和規范,使企業通過科學的碳排放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之路。
(3)拓寬碳融資渠道。碳交易的發展離不開碳金融的支持,但就目前來看,我國還沒有充分挖掘所有可行的碳融資渠道,資金來源大部分局限于CDM項目。我國應該積極利用單、雙和多邊方式為節能減排項目融資。除了國際合作外,應該積極開發國內碳金融產品。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應該與碳交易市場積極配合,增加綠色信貸,統一標準,使我國的碳融資渠道呈現多元化趨勢。
總之,以CDM項目為起點,我國碳交易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巨大發展潛力。只要勇于創新、不斷探索、汲取國外先進經驗、積極參與國際碳交易市場,中國作為碳資源擁有量最多的國家,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必定會創造巨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康曉琴、劉振宏、徐淑媛.中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現狀分析[J].中外能源,2009(14)
篇4
關鍵詞:低碳旅游;優勢條件;阻礙因素;對策;江西
一. 引言
低碳旅游是低碳經濟背景下旅游業發展的新模式,要求在旅游活動中盡量減少碳足跡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原則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實現資源利用的高效低耗與對環境損害最小化的全新旅游發展方式。
江西具有優良的生態環境,具備發展低碳經濟的先決條件,2009年11月江西省政府了國內首個省級低碳經濟發展白皮書《綠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經濟社會發展綱要》,其中提出要建立三大低碳產業群,旅游業為其中之一,低碳旅游對江西轉變旅游經濟增長方式及旅游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 江西低碳旅游發展現狀
(一)旅游資源
江西的生態環境在全國一直屬于前列,生態旅游資源也是最具優勢的旅游資源,根據《江西旅游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江西省有世界遺產4處,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際重要濕地1處,國家5A級旅游景區2個、4A級旅游景區4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2處,國家自然遺產3處,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3處,國家級森林公園43處,國家地質公園、礦山公園5處,全國水利風景區14處,國家濕地公園10處,等等,江西森林覆蓋率63%,生態效益價值達8233億元,是低碳旅游得以發展的基礎。
(二)旅游客源
近年來,江西旅游業發展迅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在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方面持續增長,“十一五”期間,旅游接待總人數由2005年的5095.1萬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0819億人次,年均增長16.25%;旅游總收入由2005年的320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10年的818.32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20.66%。游客主要來自本省及蘇、浙、滬、湘、鄂、粵等長三角、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為低碳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客源條件。
(三)旅游從業人員和游客低碳意識及行為
低碳旅游在全國剛剛興起,江西旅游管理部門、旅游企業和游客對低碳旅游的認識還不夠,旅游景區建設和旅游產品開發仍然注重經濟利益,高能耗、高排放的開發方式對生態平衡造成破壞。江西旅游景區、旅游交通、酒店、賓館的運營仍然以傳統能源為主,清潔能源和碳減排技術的利用和推廣不足,這其中包括資金、技術實施條件、人才等方面的原因,節能減排任務艱巨。而據對江西游客的問卷調查顯示,60%的游客存在亂扔垃圾、浪費食物、浪費水資源的行為,70%游客對他人破壞環境行為不會立即進行制止,環保意識不強,低碳旅游產品的設計和推廣受到限制。
(四)旅游業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況
江西旅游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總體來講比較低,旅游業能源消耗占全省能源消耗總量不到2%,旅游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省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不到1%,是低能耗低碳產業。其中,旅游住宿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江西旅游業16%和12%,旅游活動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江西旅游業15%和13%,比重較小,而旅游交通中的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重占江西旅游業70%左右,是旅游業能耗的主要方面,各交通工具中以汽車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為主,其次為飛機和火車,這與使用汽車出行距離最長相關。
(五)政府旅游規劃及政策
江西堅持政府主導旅游發展戰略,已明確旅游業支柱產業地位及旅游業低碳化發展方向,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編制《江西省旅游生態設計規范》和《江西省旅游生態行為規范》,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為低碳旅游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江西省尚未制定低碳旅游發展規劃,未出臺低碳旅游相關的政策法規或行業標準,低碳旅游活動的規范性和合理性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界定,旅游業涉及的各行各業也沒有明確的生態、能耗及排放指標,碳減排程度的考核和等級的評定無從實施,這不利于低碳旅游的長遠發展。
通過以上幾點的分析,可得出,江西優秀的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江西近年來迅猛的旅游發展勢頭、政府對旅游業發展的重視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契機均為低碳旅游發展提供了動力,但另一方面,江西旅游從業人員和游客低碳意識弱、新型能源和低碳技術利用少、缺乏低碳旅游發展規劃和政府相關政策又構成對低碳旅游發展的阻礙,只有增加動力,減少阻力,才能促使低碳旅游又快又好的發展。
三. 江西低碳旅游發展對策
低碳旅游強調在整個旅游活動過程中盡量減少碳排放量,即要求在旅游“吃、住、行、游、娛、購”六方面實施低碳管理,這就需要政府、旅游企業、旅游景區、旅游者多方的共同推進和通力合作。
(一)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做好低碳旅游引導工作
政府在低碳旅游發展中應起到引導、管理和保障的作用,(1)在江西省旅游產業“十二五”規劃的基礎上制定江西低碳旅游發展規劃,確立低碳旅游發展目標和任務,在旅游景區、旅游企業中進行節能減排任務分解,確保2015年前能耗減少20%。(2)加強低碳旅游宣傳,在旅游景區、居民小區、火車站、酒店賓館等地設置低碳旅游宣傳牌或借助江西衛視、江西旅游網、江南都市報等主要媒體開設低碳旅游專欄,倡導低碳消費,著力提高旅游從業人員和旅游者的低碳意識。(3)制定交通、住宿、餐飲、景區的碳減排標準,對碳減排量進行統計考核,并與星級賓館評定、綠色飯店評定、A級景區評定及地方政府政績評價等工作相掛鉤,促使和激勵旅游過程中的各環節節能減排,實施低碳管理。(4)制定扶持低碳旅游發展的財政、稅收、人才等方面的政策,設立低碳旅游專項基金,對低碳旅游產品開發或碳減排技術給予資金支持,并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對高能耗、高排放的旅游活動和旅游行為進行制止和懲罰。
(二)旅游者轉變消費模式,發揚節能環保美德
低碳消費是低碳旅游發展的根本動力,旅游者的低碳行為對低碳旅游的發展至關重要。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應摒棄奢華浪費的消費方式,轉變為注重環保、節約資源的低碳消費方式。有研究表明,旅游的愉悅感與酒店的等級沒有必然的聯系,與旅游中開支的高低也沒有必然的聯系,而節能環保行為體現了旅游者的社會責任感,從而使旅游者獲得一份精神享受,如出行選擇公共交通,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不浪費食物和水資源,不污染環境等。2010年國慶在贛州章貢區、九江武寧、萍鄉武功山、鷹潭龍虎山等地,游客騎自行車,自帶帳篷進行近郊游及野營,就是低碳旅游很好的體現。
(三)旅游企業實施低碳化運營,旅游交通是碳減排重點。
旅行社、酒店、餐館、交通公司等旅游企業是提供旅游產品的主體,只有將低碳思想融入到經營管理中去,才能促進低碳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如旅行社向旅游者推薦低碳旅游路線,餐館不提供一次性餐具,酒店客房用品一日一換改為一客一換,洗漱用品改耐用型大包裝,等等。旅游交通由于碳排放量較大是碳減排重點,主要是變私家車為公共交通,變耗能大的交通工具為耗能小的交通工具,如電動車、自行車、馬車,或開辟步行路線,減少交通帶來的碳足跡。九寨溝景區的交通模式值得借鑒,廬山景區的觀光公交也可在全省推廣。另外,旅游企業應積極運用新型能源和碳減排技術,降低能源消耗,節約資源,提高企業運營效率。
(四)建立低碳旅游示范點,分階段實施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江西可分階段進行。建立低碳旅游示范點,是探索低碳旅游發展模式的有效途徑,對省內其它景區起示范借鑒作用。婺源被授予全國低碳旅游示范區稱號,得益于其低碳旅游發展科學有序,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廬山、井岡山、龍虎山等地也是建立低碳旅游示范點的很好選擇,一是這些景區生態環境較好,具備優先發展低碳旅游的條件,二是這些景區客流量較大,可引領全省的低碳消費。在低碳旅游示范景區,從景區規劃、建設、運營到游客接待都要盡量做到低碳化,使游客通過切身感受理解和接受低碳消費方式。通過低碳旅游示范景區的建設和推廣,為低碳旅游在江西的全面實施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周娟、范星宏、王朝輝,區域旅游低碳發展的戰略路徑與策略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11年12月
[2]沈中印,低碳旅游發展模式與政策研究-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例[J],經濟視角(下),2011年第11期
[3]吳鈾生、馬勝,低碳消費是實現低碳旅游的關鍵要素[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7期
[4]石長波、彭晶晶,低碳經濟背景下黑龍江省發展低碳旅游對策研究[J],對外經貿,2012年第1期
[5]黃藝農、范松,基于相關利益者視角的低碳旅游發展思路探討[J],湖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6]肖瑜、張祖明,大連市發展低碳旅游的對策建議[J],北方經貿,2011年第9期
篇5
【關鍵詞】 國際收支 持續順差 原因 影響 對策
一、引 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國際收支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也將相應地提升。近幾年我國原本就已存在的國際收支持續順差現象出現了總體擴大化的趨勢。可以說,我國是當今世界國際收支持續順差的典型國家。
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之間的全部政治、經濟、文化往來所產生的全部經濟交易的貨幣記錄。 持續順差是指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互相進口與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額持續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持續少于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反之,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我們看到,我國國際收支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除了1993年以外,經常項目始終保持順差并呈逐漸上升趨勢。而資本和金融賬戶除1998年因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而出現小額逆差外,其他年份也一直保持順差。根據國家外匯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貨物貿易順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經常項目實現順差1608.1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23%,占我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上升為72%。2006年,經常項目實現順差2498.66億美元,同比增長55.37%,其中出口11444.99億美元,進口8946.3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66%和20.45%。我國的外匯儲備迅速增大,2006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達到8536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國;同年10月,我國外匯儲備一舉跨過萬億美元大關。2007年我國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外匯儲備1.5898億美元。
那么,我國近幾年國際收支方面總體擴大化的持續順差現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對我國經濟有哪些影響,我們應該對此做出什么反應,采取怎樣的對策,本文將對這些問題做一個總結性的梳理和簡要性的回答,以便給讀者們一些啟示。
二、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的原因
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的存在,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從國際上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緊密聯系,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為了尋求更優化的資源配置,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產業和產品向國外的轉移。而我國為了適應國際形式的發展,日趨完善基礎設施和優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時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國具有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這些都使得我國逐漸成為國際制造產業轉移的一個主要目的地,連續數年位居世界前列。 同時,全球過剩的流動性不斷地輸入我國。2001年以來,美聯儲開始實施了長打兩年多的低利率政策,與其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步,我國資本項目順差開始持續增長,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國際壓力也日益高漲。
從國內來看,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方面:1、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國際收支順差進一步擴大的重要基礎。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取得明顯效果,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初見成效,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 這些因素有利于增強企業出口競爭力,有利于改善外商投資環境,有利于增強國內外對人民幣匯率穩定的信心。2、結構性失衡。而造成這種結構性失衡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近年來國內儲蓄總量高于國內投資與消費而導致的內部失衡。這就意味著當前國內經濟存在著流動性過剩和資本投入不足共存的現象。過剩的生產就大量出口到國外,導致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 3、我國長期實施的出口鼓勵政策。借鑒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原因,中國一直堅持著出口導向型的 工業 政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解決資金、外匯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我國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發展沿海外向型經濟。4、國內金融市場發展程度不足。由于資本市場不發達,儲蓄也不能通過其他渠道轉化為國內投資。而鼓勵外資進入的各種優惠政策使得企業可以通過合資方式引入外部資金。外商將直接投資帶來的外匯簡單地賣給中國人民銀行,然后用換來的人民幣購買國內資本品,投資生產的產品進一步通過出口產生經常項目順差,從而產生了“雙順差”的格局。
轉貼于 三、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基于以上對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的原因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宏觀調控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說,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是宏觀調控的必然產物,它在客觀上對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和穩定物價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體表現在:1、國際收支持續順差有利于我國經濟增長的實現;2、國際收支持續順差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3、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并不必然導致通貨膨脹;4、國際收支持續順差直接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
持續順差對一國經濟而言是一把雙刃劍。長期的持續順差情況下,我們更要去注意它的負面影響:首先,持續順差會破壞國內總需求于總供給的均衡,使總需求迅速大于總供給,沖擊經濟的正常增長。這是因為持續順差在貿易上表現為大量商品出口,而大量的出口商品會直接減少國內社會產品供給,是國內需求相對增大;持續順差產生的儲備結余,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兌換壓力,各個持有者的兌換要求,會迫使本國金融當局增加本國貨幣投放,從而又創造出新的需求,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其次,持續順差在外匯市場上表現為有大量的外匯供應,這就增加了外匯對本國貨幣需求,導致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匯率上升,從而提高了以外幣表示的出口產品的價格,降低了一本幣表示的進口產品的價格。這樣,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其國內商品和勞務市場將會被占領。 第三,長期雙順差將加劇我國與相關貿易伙伴國尤其是歐美的貿易摩擦。短期內,持續的順差和巨額外匯儲備導致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國的摩擦愈演愈烈,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攻擊的重點目標,使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受到更大制約,貿易談判中需付出更多代價。第四,持續順差也將直接沖擊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外匯占款增量大于基礎貨幣增量的部分需要由中央銀行對沖掉。在國際收支雙順差仍將維持一段時間的情況下,對沖過多的流動性是中國貨幣政策,對中央銀行來說,造成了被動投放貨幣的的重要任務。“這樣巨大壓力,并通過貨幣乘數效應放大了市場貨幣供應量。長此以往,必將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并且,隨著整個金融體系統中外匯占款大幅增加和貨幣市場利率持續走低,貨幣調控的難度越來越大,使得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直接沖擊。”
四、國際收支調節的政策建議
我國目前的“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結構與其基本國情是極不相稱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較為理想的國際收支結構應是:貿易項目逆差,經常項目保持平衡,資本項目下的順差。而目前的國際收支失衡、巨額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國家提出“調投資、促消費、減順差”的政策導向,運用各種手段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國過高的儲蓄率
貨幣政策的取向應當是貨幣供應收緊,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幣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實行降低投資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當前貨幣政策應當適度從緊,包括降低貨幣供應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應當繼續加息并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控制流動性。同時,人民幣匯率應該更加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變化,更加富有彈性。這些政策措施都將有助于糾正內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切實轉變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模式
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應轉向“以質取勝”,從根本上扭轉貿易的貧困化增長局面。為此,在繼續加強引進、消化和吸收先進技術的同時,政府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鼓勵生產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品牌意識,實現由目前的貼牌加工為主向自由品牌生產、營銷為主的轉變;要積極推動一般貿易和其他形式貿易的發展,改變加工貿易在我國外貿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
(三)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投資
積極探索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運用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擴大對外投資。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支持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法律和政策,給予其適當的優惠政策和信貸支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途徑和方式,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產品、服務和技術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開發國內短缺資源,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置換;健全對境外投資的服務體系,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王蕊.關于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及其對策.論文天下.
(2)王子先,張曉靜.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國際經驗及對策[J].中國金融,2007(10).
(3)蘇志炯.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的原因及對策分析.科技資訊.2008(21).
(4)張少華.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形成原因與化解之道[J].甘肅社會科學,2005(5).
(5)王躍平.淺議現階段我國經常項目持續順差的成因.宏觀資訊
(6)(8)邵亢邑.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成因、影響及對策研究..
(7)武健,方文.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的原因及影響.財政金融.1997(6).
(9)唐麗麗,趙雪梅.淺論中國國際收支失衡調節[J].當代經濟,2007(7).
篇6
近年來,我國鋼鐵產量與日俱增,產能明顯過剩,鋼鐵企業冶煉工藝先進與落后并存,一些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鋼鐵企業,已嚴重制約了鋼鐵行業環境治理的進程。作為國有大型鋼鐵企業,邯鋼實行“恪守環境法規,堅持持續改進,貫徹污染預防,實現清潔生產,創建綠色邯鋼”的環保方針,堅持資源高效利用,加強環保技術的推廣應用,深入推進公司環境績效管理,強化環保設施管理和重點環境因素控制,不斷提高環保體系運行質量。
二、邯鋼環境治理的應對策略
1.貫徹學習法律法規是環境治理的執行利器
新《環境保護法》是我國現行法律中最嚴格的一部專業領域行政法,其多項規定將對鋼鐵企業帶來較大的影響,并進而可能對企業的生產形成制約。第一,鋼鐵企業為了使生產行為中污染物的排放符合環保法規,可能會主動減少產量;第二,由于新的法案對污染企業的罰款是“上不封頂”,顯示出國家對于污染的懲罰力度進一步加大,而很多鋼鐵企業為了避免罰款,預計將主動加大環保投入。但是在鋼鐵行業近來經營形勢一直不見好轉的情況下,一些環保成本高于生產效益的企業,可能會迫于壓力而主動退出市場。這均將有助于化解鋼鐵行業的過剩產能,緩解市場供應壓力。此外,《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對鋼鐵企業既提供了有效指導,又對企業是一種約束。
2.成立環境保護小組,落實領導責任
公司成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公司環境保護工作,傳達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政策、法令、指示精神,監督檢查集團公司對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標準的執行情況,介紹、推廣同類型企業單位環境保護管理的先進經驗和方法。結合公司規定的各單位職責,各單位環保管理按照“一崗雙責、黨政同責、實行單位和責任人雙罰”的管理原則,廠部長、黨委書記對本單位環境保護工作負主要領導責任,分管環保的副廠部長負主管領導責任,生產或設備副廠部長對分管工作的環保工作負直接領導責任。
3.增強全員環保意識,層層分解指標
篇7
關鍵詞:國際收支;現狀;對策
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之間的全部政治、經濟、文化往來所產生的全部經濟交易的貨幣記錄。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主要由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決定,而經常賬戶的盈虧取決于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金融賬戶則主要決定于金融市場的利率、風險、投資報酬率與其他非經濟因素的變動。從動態上講,國際收支活動描述了一種經濟現象,反映了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全部對外往來的貨幣收付活動。就靜態而言,國際收支描述了一國與其他國家之間貨幣收支的對比結果,把這種結果加以系統地記錄,就形成了國際收支平衡表。
我國國際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紀90年代,除個別年份外,呈現出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特別是21世紀以來,雙順差規模出現迅速擴大的趨勢。正是由于這種國際收支雙順差所引起的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導致了我國目前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是對沖銀行體系過多的流動性。近兩年來,我國國際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國內外相關學者的關注。
一、近幾年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
根據國家外匯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貨物貿易順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經常項目實現順差1608.1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23%,占我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上升為72%,主要是因為貨物貿易順差大幅上升。根據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5年我國貨物貿易順差1342億美元,增長128%。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629.64億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對外投資增長較快,“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由順差轉為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占2004年中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的逆差分別為49億美元、40億美元。在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外匯儲備增長2089.4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22.6億美元,特別提款權增加0.05億美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減少19億美元。2005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8189億美元。“凈誤差與遺漏”出現在借方,為168億美元,相當于國際收支口徑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1.21%,在國際公認5%的合理范圍以內。2005年,我國的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2.42萬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7%,占GDP比重進一步上升到109%。國家外匯局在《國際收支報告》中指出,這表明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度進一步擴大,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更加緊密,對外經濟運行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增強。
2005年,國家繼續運用貨幣、財政等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進展,整體穩健性增強。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積極發展外匯市場,放寬匯價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外匯市場參與主體不斷擴大。
2006年,我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對外開放邁上新的臺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匯率彈性提高。國際收支延續“雙順差”的格局,經常項目實現順差2498.66億美元,同比增長55.37%,其中出口11444.99億美元,進口8946.3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66%和20.45%。我國進出口的高速增長得益于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使得我國對外出口貿易形勢大好。在進口方面,我國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進口需求穩步增長,使得我國進口持續快速發展。從整體數據來看,運輸是導致經常項目中的服務項目出現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億美元,支出343.69億美元,逆差133.54億美元,與2005年運輸逆差63.32億美元相比,同比擴大70.22億美元。
從2003年到2007年經濟保持增長較快、效益較好、運行較穩的基本態勢,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雙順差”的格局。國際收支順差式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在這幾年里,“雙順差”似乎已經成為我國國際收支的“慣例”。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同比增長78%,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個百分點。調整、對部分產品加征出口關稅等政策執行前搶先出口,貨物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貨物貿易出口5472億美元,進口4115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8%和18%;順差1357億美元,增長70%。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2%,較上年增長1.3倍,改變了2006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流入62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4%。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逐步實施,對外直接投資較快增長,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出80億美元,增長21%。證券投資逆差4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44億美元。其中,我國對境外證券投資凈流出15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97億美元;我國從境外證券市場融資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投資流入10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3億美元。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7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80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非金融部門對外直接投資78億美元,增長21%;對外直接投資撤資清算匯回6億美元,增長142%;凈流出74億美元,增長17%。“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特征使得我國外匯儲備進一步增長。截至2007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3326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億美元。持續的國際收支順差和較高的外匯儲備規模,有助于提升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并且增強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
二、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原因
我國連續的、長期的、大幅度的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雙順差”已明顯表現為經濟的外部失衡。這既有悖于傳統的國際收支結構理論,又是各國國際收支結構實踐中罕見的,其之所以能夠維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和國內特殊的管理體制與鼓勵政策,但其本身也潛伏著一定的風險,引發諸多矛盾和問題。這種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觀復雜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從國際上來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緊密聯系,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為了尋求更優化的資源配置,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產業和產品向國外的轉移。而我國為了適應國際形式的發展,日趨完善基礎設施和優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時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國具有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這些都使得我國逐漸成為國際制造產業轉移的一個主要目的地,連續數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時由于我國國內金融市場比較不發達,國內企業往往借助境外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從而增加了資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也促進出口的增長,1992年以來境外資本流入中國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從國內來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國的持續大額順差。
(一)儲蓄率過高
我國經濟增長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儲蓄率過高。國內總儲蓄率在20世紀90年代平均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盡管投資率在此期間也有所增長,但儲蓄快于投資的增長,擴大了經常帳戶順差。當前的儲蓄率和資本形成率無論與本國歷史平均相比還是與其他主要國家相比均處于高位。一般認為中國儲蓄率高主要是因為個人儲蓄欲望強烈,但更主要的是企業和政府的儲蓄率高,企業高儲蓄率帶來的投資增長效益較低并可能導致產能過剩。此外,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渠道不暢,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導致企業不得不更多地依賴自有儲蓄。
(二)加工貿易仍占主導地位
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低的產業和領域,以加工貿易出口為主,而加工貿易出口方式與貿易出口數量的增加呈明顯正相關的關系。深入分析我國貿易結構可以發現,一般貿易及其他貿易實際上處于逆差狀態,持續攀升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無論是通過來料加工還是進料加工,最終產品一般銷往國外,在我國境內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構成順差。因此,加工貿易的規模越大,相應的順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對稱性的國際收支政策
長期以來,我國采取鼓勵出口和鼓勵外資流入的非對稱性國際收支政策。我國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是多年的“獎出限出”的傳統思想和對外資不加選擇的“超國民待遇”等經濟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資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導致資本項目凈流入大于凈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資的大量涌入不僅拉動了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而且加大了外資企業在我國出口中不斷增長的比重。
三、促進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主要對策
我國目前的“雙順差”的國際收支結構與其基本國情是極不相稱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較為理想的國際收支結構應是:貿易項目逆差,經常項目保持平衡,資本項目下的順差。而目前的國際收支失衡、巨額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國家提出“調投資、促消費、減順差”的政策導向,運用各種手段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國過高的儲蓄率
貨幣政策的取向應當是貨幣供應收緊,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幣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實行降低投資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當前貨幣政策應當適度從緊,包括降低貨幣供應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應當繼續加息并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控制流動性。同時,人民幣匯率應該更加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變化,更加富有彈性。這些政策措施都將有助于糾正內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進行進出口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核心競爭力
經常項目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出口產業結構失衡,出口集中于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產品缺乏核心技術競爭力,在國際上以低價量大為特點,企業利潤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傾銷訴訟。進口缺乏中國真正急需的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發達國家產業調整僅僅把我國作為制造業基地,真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研發都在發達國家國內。因此,我國現在必須調整進出口產業結構,限制高耗能高耗資源型出口;并把環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納入企業的出口成本;開發產品核心技術創造力,提高企業自主競爭力,實現在平穩出口量的基礎上利潤最大化。
(三)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投資
積極探索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運用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擴大對外投資。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支持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法律和政策,給予其適當的優惠政策和信貸支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途徑和方式,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產品、服務和技術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開發國內短缺資源,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置換;健全對境外投資的服務體系,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王子先,張曉靜.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國際經驗及對策[J].中國金融,2007(10).
2、唐麗麗,趙雪梅.淺論中國國際收支失衡調節[J].當代經濟,2007(7).
篇8
關鍵詞:石家莊 居民出行 碳排放 低碳交通 措施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s Trend and Low-carbon Measures in Shijiazhuang City
Li Jing Li Shuangjiang Zhao Qian Cui Erqi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rend of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 by urban traffic in Shijiazhuang city from 2005 to 2009, and forecasted CO2 emission in 201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2 emission per capita by urban traffic in Shijiazhuang city increased with time. CO2 emission from private cars increased fastest, from taxies slightly increased, and from buses dropped. CO2 emission from private cars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emission from taxies and buses. The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from resident travel in 2015 increased by 21% than 2009, and emission from taxies almost unchanged, from buses reduced by 45%, from private cars increased by 29%. The measures to implement low-carbon transport was controlling private cars,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making low-carbon policies and improving citizen’s awarenes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Key Words: Shijiazhuang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s low-carbon transport measures
1. 研究背景
氣候和環境國際研究中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登研究報告指出,在過去10年里全球CO2排放總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長率卻達25%。歐盟大部分工業領域都成功做到了減排,但交通工具碳排放卻在過去10年增長了21%。至2050年,全球交通工具碳排放將比目前增長30%~50%[1]。
與國外相比,一方面,我國交通能源利用率仍有很大差距,其中機動車燃油經濟性水平比歐洲低近25%,比日本低20%,比美國低10%。另一方面,至2009年底,中國汽車產銷雙超1300萬輛,首次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中國機動車保有量約達1.87億輛。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增加,我國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經大大超過了環境容量。
隨著能源危機、經濟危機及氣候危機問題的日益凸顯,如何減少交通中的碳排放,實現交通的低碳化發展,成為世界各國低碳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同樣的能源需求增長率,優化交通模式可獲得較優的減排效果。因此,減少城市客運交通碳排放成為世界各國廣泛認同的有效減排手段[2]。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低碳交通”的概念應運而生。
2. 石家莊交通現狀
目前,石家莊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京津冀都市圈的整體推進、省會龍頭地位強化、中央啟動內需與河北省“三年大變樣”的效應疊加、高速鐵路等交通優勢的升級,諸多發展因素把石家莊推入一個城市快速擴張、產業調整優化、都市區整合發展的新時期。到2020年市區人口將達到500萬[3],這些勢必帶來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截至2010年初,全市公交車總數為3018輛,其中天然氣公交車1698輛。到2010年2月底,全市機動車總量已經達到149萬輛,其中市區38.8萬輛,僅2009年12月份就新增機動車21751輛。伴隨著市區小汽車加速增長,轎車快速進入百姓家庭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家庭轎車擁有量的快速增長,將進一步加劇城市交通碳排放。莊幸等研究表明[4],在石家莊市居民生活和出行的戶均溫室氣體排放中,CO2是主要的排放物,其所占比例高達90.6%。
3. 石家莊市交通碳排放
3.1 計算方法
城市交通以客運為主,公交車、私家車、出租車是能耗主體,動力以汽油和柴油等一次性能源為主。以這三種交通工具為研究對象,計算個人出行的碳排放量。公式為:
式中,MC為個人出行的碳排放量,D為平均營運距離,Z為平均客運量,L為實際油耗,a為所使用燃油的燃油密度,w為燃油中碳的比重。
通過C和CO2的質量轉換公式,得到碳排放情況:
式中, ――個人出行的CO2排放,kg。
利用2005~2009年石家莊市居民使用各種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參數年均增長率,利用下式推到2015年各排放參數,得到2015年CO2排放量。
2015年各參數=2009年各參數×(1+年均增長率)6
3.2 數據來源
原始數據主要調查自《石家莊統計年鑒(2006-2010)》,部分標準參考相關文獻[4-9]。原始數據見表1:
3.3 結果分析
石家莊市居民出行所使用各種交通工具的個人CO2排放量見表2。
由表2和表1可以得出,2005~2009年石家莊市居民出行人均CO2排放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其中私家車排放量增加最快,出租車略有增加,公交車下降,且私家車排放量遠大于公交車和出租車之和。2005年私家車的個人出行CO2排放約是出租車的6.4倍,2009年增至7.6倍;私家車2005年的個人出行CO2排放是公交車的8倍,2009年增至14倍。
出租車的個人出行CO2排放,2005年~2008年為增長趨勢,但2008年~2009年有所下降。原因是在后兩年出租車數量沒有改變,但客運量有所增加,而全部出租車的日平均營運距離增幅遠小于客運量的增幅。
公交車的個人出行CO2排放呈下降趨勢。原因是2005年~2009年石家莊市公交車數輛的增幅很小,但隨著總人口的增加,公交車的日平均營運距離相對增加,而且公交車的客運量大大加大,因此分擔到個人的CO2排放就相對減少,從而呈現出逐年降低的趨勢。
2015年石家莊市居民各種出行方式與2009年相比,個人總出行CO2排放將增加21%,其中出租車基本未變,公交車減少45%,而私家車增加29%。
4. 實施低碳交通的建議
低碳交通是在對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生存嚴重影響的認識不斷加深的背景下,以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為根本出發點的交通模式。這種模式根據各種運輸方式的現代技術經濟特征,采用系統調節和創新,應用綠色技術等手段,實現單種運輸方式效率提升、交通運輸結構優化、交通需求有效調控、交通運輸組織管理創新等目標,最終實現交通領域的全周期全產業鏈的低碳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低碳轉型[10-13]。針對石家莊的現狀,低碳交通對策如下:
(1)控制私家車。
由于私家車的個人出行碳排放要遠遠大于公交車和出租車,因此,實施城市交通低碳化的關鍵是降低私家車在城市交通中的出行比重。如在市中心減少機動車道,增加步行道和自行車道,不應特意為機動車停車提供方便等。
(2)優化公交系統結構。
完善公共交通,縮短公共交通與私人交通的車外時間差、提高公共交通的運輸速度、擴大公共交通與其他交通的成本差、改善公共交通的交通環境。石家莊已滿足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地鐵、輕軌)的條件,即200萬以上人口[14]。軌道交通與公共汽車消耗相等的能源,運輸能力前者是后者的5倍以上。因此應加快軌道交通建設。發展新能源及使用混合動力公交車,通過不斷提高強制性的汽車燃油效率標準,促進汽車改善燃油效率。
(3)制定低碳政策。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鼓勵使用綠色汽車,對研發新能源汽車者給予資助和獎勵,對大排量重污染汽車征重稅,減少政府公務用車等。
(4)提高居民節能意識。
采取有效的途徑,加強節能宣傳教育,使公路交通運輸領域所有從業人員了解我國能源資源形勢和節能減排的重要意義,提高全行業的節能意識和資源憂患意識;同時也要在全市民中進行大力宣傳節能減排,鼓勵居民騎自行車、步行及乘坐公交工具出行。
參考文獻:
[1]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Transportation and Air Qualit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he U. S. Transportation sector [R],1990-2003. USA: ICF Consulting, 2003.
[2] House of Commons Environmental Audit Committee.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R], Ninth Report of session, 2005-06,England: the House of Commons, 2006.
[3] 石家莊市城鄉規劃局.《石家莊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
[4] 莊幸.姜克雋.趙秀生.石家莊市居民生活和出行的碳足跡及其環境影響因素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6):443-448.
[5] 胡瑩菲.王潤.余運俊.廈門城市交通系統碳足跡評估研究[J].上海環境科學,2010,29(3):98-101.
[6] 趙敏.張衛國.俞立中.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與城市交通CO2排放及減排對策[J].環境科學研究,2009.6(22):747-752.
[7] 梅建屏.徐健.金曉斌.周寅康.基于不同出行方式的城市微觀主體碳排放研究[J].資源與環境,2009.25(1):49-52.
[8] 賈晶,高鵬.徐幸玉.王升強.石家莊市居民出行特征變化分析[J].交通科技與經濟,2002.2(52):116-118.
[9] 曲大義.于仲臣.蘇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發展對策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2001.31(3) :118-119.
[10] 陳飛.楚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內涵、模型與目標策略確定[J].城市規劃學刊,2009.(4):7-13.
[11]付慧.低碳經濟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0(34):19745-19747.19751.
[12]秦海燕.丁紹剛.金蕓.都市生態主義――基于可持續的低碳城市營建理念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1746-1750.
篇9
關鍵詞: 高職商務日語專業 實訓教學 現狀 對策
近年來,社會和企業對商務日語專業人才的需求呈有增無減之勢,但另一方面每年涌入社會的大量高職商務日語的畢業生卻找不到與專業對口的工作。我針對這一現象展開研究,對其中141名商務日語專業的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與日本貿易相關的某企業進行了實地走訪。從調查結果中發現高職商務日語專業畢業生崗位操作能力和商務日語應用能力較弱是導致上述結果的主要原因。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我結合我院的實際情況,在高職商務日語實訓教學中進行了總結、反思,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以達到培養社會和企業需要的高職商務日語人才這一目標。
一、高職商務日語實訓教學面臨的現狀和問題
1.實訓教學目標不明確。
雖然實訓教學在高職院校受到廣泛重視,使教師和學生都共同認識到實訓教學對于培養和提高操作技能和應用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數日語教師身處教學一線,沒有接觸外貿行業的機會,從而忽視了培養商務日語人才職業技能的要求,導致在實訓教學中較盲目,沒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
2.實訓教學中課程缺乏體系性。
從調查中可看出,目前外貿企業需要的是具有較高綜合職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以我院日語專業為例,由于各實訓項目開發的隨意性較強,相互之間沒有有機聯系,整個實訓教學缺乏體系性、完整性,導致學生難以將所學的各項技能聯系起來、融會貫通,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偏弱,不能滿足社會和企業需要,致使該專業畢業生陷入就業難的困境。
3.校內外實訓基地不完善。
以往的實訓教學雖然也大多使用了語音室、多媒體教室等校內實訓基地,但往往只是利用這些基地看日劇、聽錄音,還有就是翻譯資料、編寫會話等,實訓流于形式。顯然這樣的實訓過程和結果與學生將來的工作實際相去甚遠,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許多學生感覺收獲不大,對這類實訓學習也沒有濃厚的興趣,更不要提充實感了。當然,與強調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工科專業相比,展開外語專業的實訓教學活動本身的確有很大的難度,因此,要想使日語實訓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日語專業實訓指導老師必須認真思考和探索一種新的、可行的實訓教學模式。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針對目前高職商務日語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從調查中畢業生所提出的建議中,總結出優化高職商務日語實訓教學的對策,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培養適應社會和企業需求的商務日語人才。
1.采取模擬工作現場實訓,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
在這方面,我院為了改善日語實訓教學,建立了日語專業的具有日式風格的實訓室,里面的布局有公司辦公室、同聲傳譯室、日文輸入練習室、日式榻榻米房間等,讓學生能夠全面了解日本社會的人文風情并且體驗公司文化。這樣我們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學院已建成的共享網絡資源與現有的實訓教室,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模擬實際商務活動。可以把一個班級分成若干小組,模擬日本公司的若干部門,給每個學生以職位和虛擬業務,讓學生練習發送日文電子郵件,作工作報告,商談并制訂活動企劃,等等,這樣的實訓同樣可以達到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目的。當然,這必須有指導老師的精心策劃和有效引導,并且每次實訓實施前都要有一份詳盡周密的實施案。
2.組織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在調研過程中,畢業生們提出了許多可行的建議。比如,除了日常的校內實訓教學以外,可以利用長三角的地理資源,組織學生參觀有規模的日資企業或外貿企業,親身感受日企的企業文化和工作氛圍,或者安排學生利用假期去日企實習,通過現場訓練來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同時提高交際能力。又如,日文錄入課部分可以讓學生到外包企業去實習,進行實際操作;談判日語方面的課程可以嘗試請企業中的專業人士直接參與訓練、授課,也可以請一些日企的一線校外專家到我院來開設講座和座談,使學生從中了解更多書本以外的日本企業文化、思維方式和最新信息。
3.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
實訓教師隊伍建設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前提和保證。為了提高實訓教師隊伍的綜合能力,應通過各種渠道加大對實訓教師的培訓,鼓勵教師參加各種繼續教育,不失時機地推出政策,培養一些本身基礎較好,且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較強的教師成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另外,可在“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基礎之上,進一步培養日語專業帶頭人,這是高職院校日語師資隊伍建設的核心問題,對學院日語教育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還可以出臺一些實質性的政策,對于“雙師型”教師進行必要的獎勵,促進教師的成長,從而提高學院的辦學能力。
三、結語
實訓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關鍵教學環節。要達到培養社會和企業需要的高職商務日語人才這一目標,高職日語教師必須深入探索符合行業特點的實踐教學規律和方法。只有在教學中通過不斷摸索,逐步將實訓教學體系化,才能夠確保日語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錦秀.遼東學院高職商務日語實訓教學的思考[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2]陳為民.激活高職日語專業實訓課程的改革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8).
篇10
關鍵詞:污染;浪費;節能;減排
隨著長鋼集團公司H型鋼生產線的建設,與之配套的180t/h步進式加熱爐將需要36000Nm3/h的混合煤氣(9000Nm3/h的焦爐煤氣和27000Nm3/h高爐煤氣)。加熱爐的并網運行將打破現有的焦爐煤氣平衡狀態,將使焦爐煤氣供應嚴重不足。為了平衡集團公司焦爐煤氣需要盡快對焦爐煤氣平衡系統進行優化,為H型鋼提供充足的煤氣保證。因此,決定對軋鋼廠二、三、四車間加熱爐進行混合煤氣改造,置換出焦爐煤氣供應H型鋼生產線。
軋鋼廠現有4個生產車間,一車間配套雙蓄熱連續推鋼式加熱爐,燃料為高爐煤氣;二車間、三車間、四車間配套連續推鋼式加熱爐,燃料為焦爐煤氣。
二、三、四軋沒改造前的用氣量見表1。
經計算加熱爐一般采用混合煤氣作為燃料即能完全滿足加熱工藝的要求,熱值范圍在1400kcal/Nm3~2200 kcal/Nm3左右,長鋼現有高爐煤氣熱值為800 keal/Nm3,焦爐煤氣熱值為4200kcal/Nm3左右。車間改燒混合煤氣后,爐型結構不需變動、助燃風機不需要更換,可滿足混燒工藝要求,只需要更換加熱爐燃燒系統的燒嘴和燒嘴磚,并對爐前空、煤氣管道進行局部改造即可。投資小、見效快、施工周期短。
改燒混合煤氣技術參數如下:
高爐煤氣:焦爐煤氣:3:1
煤氣熱值:QDW=1600(±200keal/Nm3)
煤氣重度:p=1.12 kg/Nm3
工藝流程:車間室外高爐、焦爐煤氣減壓為5kPa——混合站進行靜態混合一煤氣加壓風機升壓8kPa——13kPa混合煤氣送往爐前煤氣檢修平臺一分段送往加熱爐燃燒器。
二、三、四軋改造后的煤氣用量見表2。
加熱爐進行改造后可以置換出焦爐煤氣5437.5Nm3/h~8062.5Nm3/h,增加高爐煤氣用量27187.5Nm3/h~40312.5 Nm3h。置換出的煤氣基本滿足H型鋼廠的需要,其余部分由集團公司能源管理部門調控解決。
軋鋼廠3個車間按工藝設計進行煤氣混燒改造后,正式投入使用。使用過程中經燃氣公司對加熱爐的混合煤氣配比、流量、壓力的控制,軋鋼廠對加熱爐運行工況進行監測,鋼坯熱裝與鋼坯出爐溫度的測定,對混燒煤氣的比例與加熱鋼坯的種類有了更加準確的了解。現列舉三車間混燒情況見表3。
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冷坯消耗煤氣量較大且加熱困難,熱坯能節約大量的焦爐煤氣,且鋼坯加熱容易,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平衡協調鋼坯與軋制鋼材的對口率,進一步提高鋼坯的熱裝來減少焦爐煤氣的大量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