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背景及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14 17:50: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雙減政策的背景及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綜合考慮政府碳稅及財政補貼等因素,構建低碳環境下制造商與零售商組成的兩級供應鏈模型,以供應鏈成員各自利潤最大化為原則,求解制造商與零售商的最優定價及市場需求量;在此基礎上,分別分析政府碳稅及補貼對供應鏈成員定價及市場需求的影響,給出產品定價與減排策略的關系;最后通過數值仿真對結論進行進一步分析。為企業產品定價及減排、政府碳稅及財政補貼的制定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
最優定價;減排策略;碳稅;財政補貼
1研究背景與主要文獻綜述
隨著資源與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節能減排成為當前國際社會的熱點話題。低碳時代得到來,使得政府和企業紛紛就目前的現狀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如政府采用多種規制措施(補貼或稅收等)來激勵企業改變其生產經營模式降低碳排放;企業為保證自身利潤及應對當前政府措施和市場的變化,也相應地調整其運營模式,具體表現在通過使用新工藝、投入新技術、提高企業員工管理水平等方式向低碳轉型。因此企業在低碳改造過程中面對政府的環境政策,該如何進行產品定價、調整自己的低碳投入成本?政府補貼及稅收是如何影響企業的產品定價與低碳投入的?在政府低碳減排目標的約束下,低碳供應鏈企業產品定價與低碳投入關系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課題。從目前看,政府政策及監管是企業實施低碳供應鏈管理強有力的推動力量[1]。Wolfram等[2]研究了在激勵企業采取先進技術進行減排的環境政策工具中,稅收比自由許可、拍賣許可更能激勵企業采用現金減排技術。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已征收碳稅,如荷蘭、丹麥、瑞典、愛爾蘭等[3]。我國碳稅征收仍處于研究層面,但根據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的《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碳稅政策框架》報告,財政部財務科擬定了《開征碳稅研究》報告,同時發改委能源所也了《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為我國政府征收碳稅提供了理論依據。
Bettina[4]從減排量等7個方面論證了碳稅在降低碳排放中更有效且成本更低。Benjaafar等[5]將碳排放因素考慮到簡單的供應鏈系統中,建立了碳排放限額模型、碳稅模型、限額與交易模型以及碳抵消模型等,為供應鏈低碳運作提出了頗有意義的管理啟示。Hoen等[6]分析了碳稅、碳限額、碳交易等不同碳排放約束對制造商運輸方式決策的影響。黃鑫等[7]通過考慮財政補貼、稅收、罰金等參數來分析政府監管者如何通過財政工具引導企業積極遵守和服從節能減排政策。Song等[8]分析了征收碳稅、強制減排、以碳總量限制和交易下企業單周期最優訂貨量決策的問題。趙道致等[9]在考慮碳稅情況下對供應商主導的二級供應鏈減排博弈進行了研究,討論了減排策略下企業的最優產量與單位產品減排量。
針對低碳政策下供應鏈成員定價的研究,楊珺等[10]建立了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單個供應商和銷售商的供應鏈模型,分析了強制排放和碳稅兩種排放政策對于供應商、銷售商及整個供應鏈的總成本和碳排放的影響。馬秋卓等[11]研究了以碳配額機制為基礎的碳交易體系下單個企業低碳產品最優定價及碳排放策略問題。毛超艷等[12]通過引入單位產品碳排放量決策變量,構建了制造商的簡化決策模型,給出了制造商的最優定價和最優碳排放量,分析了碳排放政策與消費者低碳需求對制造商最優定價和最優碳排放量的影響。謝鑫鵬等[13]研究了基于CDM的制造商與零售商的產品定價與減排決策。上述文獻雖然考慮碳排放政策下產品定價的影響,但是大都針對單個企業,且涉及到碳稅與政府財政補貼的情形較少。與此同時,隨著消費者低碳環保意識的增加,企業在面對政府減排壓力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低碳偏好。大量消費者調查和研究報告表明,消費者愿意為購買低碳產品支付額外的費用[14]。如Liu等[15]在研究中指出,消費者環境意識逐漸增強,愿意購買綠色低碳產品并為之付出額外的費用。這會迫使供應鏈企業調整自己的生產經營模式來保證其利潤,但最終還是會通過合理的產品定價,將低碳改造所增加的成本轉嫁到消費終端,由消費者買單。
本文將消費者低碳偏好考慮到供應鏈中,在需求受到產品價格和單位產品碳排放雙重因素影響的情況下,研究政府征收碳稅及補貼下的,由低碳制造商與低碳零售商組成的兩級供應鏈模型,探討制造商與零售商的定價與減排策略、政府碳稅及補貼的影響關系,為企業定價、減排投入及政府制定碳稅和補貼提供參考。
2情景描述與假設
2.1情景描述碳稅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措施,作為重要的環境政策工具,能夠減緩國內生態環境壓力、遏制環境惡化、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完善環境稅制、調整資源配置,有利于促進節能減排技術的發展。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碳稅將被逐步提上日程。為應對即將實施的碳稅政策,企業開始通過使用新工藝、購買新設備、投入新技術等方式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向低碳轉型,這使得企業在產品生產、加工、包裝等等過程中的成本增加,這些都屬于低碳化投入成本的一部分。可以說,碳稅在降低環境污染的同時給企業,特別是碳排放量較大的制造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減排壓力,導致其生產成本增加。因此,企業和供應鏈上成員會將這部分額外增加的碳稅成本通過產品定價的形式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造成產品的價格超出消費者可接受范圍,導致產品滯銷、企業虧損等現象的產生。為此,政府為鼓勵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應通過財政補貼的形式,將部分稅收所得貼現給低碳消費者,以刺激消費,拉動市場需求。基于以上情景,本文以一個制造商與一個零售商組成的二級供應鏈模型為研究對象,其中上游制造商負責產品生產,下游零售商負責產品銷售,在此過程中將產生碳排放,政府會根據企業最終的碳排放對企業進行征稅,為降低碳排放,制造商與零售商都將投入資金進行低碳改造;同時,政府為鼓勵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會對產品進行補貼。以此構造考慮政府征收碳稅及補貼下的二級供應鏈模型,在此基礎上建立制造商領導下的分散化決策下的定價模型如圖1所示。政府對企業碳排放進行征稅,并根據產品的低碳程度對消費者購買產品時進行補貼,消費者為產品價格與低碳度雙驅動型,故市場需求將受產品的價格及碳減排程度兩方面的影響。制造商與零售商根據碳稅大小與市場需求來確定減排量即減排資金投入進行低碳產品生產,并對產品進行重新定價。
2.2基本假設為研究方便,本文簡化過程,僅考慮制造商領導下的分散型供應鏈,且做如下假設:
3模型建立與求解
3.1制造商及零售商的最優定價在此我們建立制造商主導下的分散化決策下的兩級供應模型,供應鏈成員在知曉政府對其所征收的碳稅稅率之后,制造商須在生產周期開始之前制定最優的碳減排量即減排投入資金及產品批發價,零售商根據制造商的決策制定自身減排及定價策略,使各自在生產周期之后利潤最大。由于增加了碳稅成本與低碳減排成本,且受成本的一些條件約束,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大化利潤目標函數分別。
3.2結果分析下面根據制造商與零售商的最優定價,分別分析政府碳稅和低碳補貼即稅收返還補貼對碳減排量、供應鏈成員定價及需求量的影響,以期獲得一些管理啟示。結論1表明,政府碳稅的征收會變相導致單位產品的碳排放成本增加,最終表現為產品銷售價格提高。對于零售商而言,不論產品碳排量如何,隨著碳稅的增加,零售價將不斷提高;但對于制造商而言,當零售商碳排放量大于自身碳排放量時,由于零售商面臨的碳稅壓力較大,隨著碳稅力度的增大,零售價上升幅度會過大,將導致產品銷量嚴重減少,為避免因銷量減少過大帶來的利潤損失,作為市場主導者的制造商會降低批發價,使零售價隨之降低,提高銷售量,故而會出現批發價隨碳稅的增大而減小的情形。從環境角度來看,碳稅的征收會促使企業減排,從而降低大氣污染;但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碳稅的征收使得產品零售價格增大,消費者承受物價上漲的壓力,市場需求減少,使市場經濟處于低靡狀態,稅率過小使得起不到激勵制造商生產低碳產品的驅動力。因此,政府應確定適當的碳稅,綜合考慮環境與經濟兩方面因素。結論2表明,政府對低碳產品進行補貼,以財政補貼的形式補貼給消費者,可以激勵更多的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增大市場需求,企業因此可以提高產品價格,可以說政府對消費者進行低碳財政補貼可以間接地幫助實施低碳生產的企業營利,降低企業低碳改造成本,也能夠使促使企業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低碳改造,減少產品碳排放,對經濟及環境來說都大有裨益。結論3:隨著零售商碳排放量的增大,即隨著零售商減排資金投入的減少,制造商批發價將變小,零售價可能變大也可能變小,而制造商碳排放量對批發價的影響與對零售價的影響趨勢相似,它們都要根據政府碳稅回收補貼及消費者低碳偏好的大小具體判斷。結論3表明,不論政府碳稅及補貼情況如何,零售商的碳排放量越大,即減排資金投入越少,批發價始終減小。這是由于零售商碳排放量越大,隨之而來的是所要繳納的碳排放稅越多,會迫使其提高零售價,導致市場需求量減少,為使零售商在制定產品價格時不至于過高,制造商會通過降低批發價間接分擔零售商的碳稅壓力,所以隨著零售商碳排放量的增加,批發價會減小。同時,由于消費者的低碳偏好以及政府碳稅的存在,隨著碳排放量的增加,當政府碳稅力度過小時,企業節約的低碳投入成本可能大于碳稅所增加的成本,所以產品價格會是下降的趨勢;而當政府碳稅力度較大時,其繳納的碳稅帶來的損失過高,所以提高產品價格在所難免。可見,政府碳稅及回收補貼對于供應鏈成員減排量的制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供應鏈成員在制定減排策略即低碳投入時,可以考慮相互合作的方式來進行綜合減排。
4數值仿真
通過數值仿真進一步來分析政府碳稅及財政補貼對供應鏈成員定價的影響,并通過分析供應鏈成員利潤為政府制定碳稅與財政補貼提供參考。對比圖3可知,不論碳減排量如何,零售價隨著碳稅稅率的增大都將增大,但與零售價情況有所不同,當碳稅稅率較高時,零售商每降低單位碳排放時,零售價所上升的幅度越小,達到1時則碳排放量變化對零售價影響很小,此時零售商減排積極性會相對減小。故政府在制定碳稅稅率時可以考慮制定差別化稅率,在不同企業間實行不同的稅率。由圖4和圖5可知,隨著碳稅稅率的增大,制造商與零售商利潤均減小,隨著政府補貼力度的增大而增大,這與結論1和結論2相符。且由圖可發現,隨著碳稅的增大,制造商利潤明顯迅速下降,最終與零售商利潤相差無幾,由此可見政府碳稅的征收對制造商影響更大。這與現實情況相符,相對于零售商而言,制造商碳排放較多,面對相同的碳稅政策時二氧化碳排放量較高的制造商所承受的懲罰力度更大、減排壓力更多,因此所帶來的利潤損失也就更大,可以說碳稅對于碳排放量大的企業所造成的影響必將是巨大的。因此,政府在制定碳稅時應科學合理制定,充分發揮其調節功能,并避免其對高能耗產業的沖擊,根據實際情況在不同階段對受影響比較嚴重的高能耗行業建立稅收減免與返還機制。
5結束語
低碳經濟環境下,政府環境政策及消費者市場需求變化必將對供應鏈企業的產品定價及減排產生深刻的影響。低碳時代的沖擊對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積極探索市場需求規律,合理確定產品的價格,加強自身與上下游企業間的合作;政府也需根據不同企業調整稅率,使社會總福利最大化。本文以低碳經濟為背景,構建了碳排放稅與低碳產品補貼下供應鏈企業定價與減排模型,通過建立模型與求解得到所建定價模型的解析解,進而研究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優定價與消費者低碳偏好、政府碳稅及財政補貼,以及制造商與零售商碳減排量方面的影響關系,并進一步求得此時的產品市場需求量,為供應鏈成員生產及產品定價提供決策支持;最后通過數值仿真,分析一定碳排放量狀況下,碳稅稅率及財政補貼對產品批發價、零售價、市場需求量及利潤的影響,為供應鏈成員制定碳排放量及政府制定碳稅稅率及財政補貼提供參考。通過理論研究和數值分析,可得到以下啟示:(1)隨著政府碳稅的不斷提高,單位產品零售價必將增加,但批發價大小的變化情況取決于制造商與零售商的最終碳排放量,也即減排投入資金情況,隨著零售商碳排放量的增大,即隨著零售商減排資金投入的減少,制造商批發價將變小,因此企業間可以通過合作減排使供應鏈利潤更優。(2)碳稅對制造商與零售商作用效果不同,對此政府在制定碳稅稅率時應科學制定差別化稅率,制定合理的碳稅政策,避免對高耗能行業帶來嚴重的沖擊,這樣才不會挫傷企業進行低碳改造的積極性,切實起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3)隨著政府對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時補貼力度的加大,產品批發價與零售價都將增大,利潤也隨之增大,這說明政府財政補貼有利于企業進行低碳改造,提高企業低碳投入的積極性,同時可減緩碳稅實施帶來的沖擊。
參考文獻:
[1]BAUMANNH,BOONSF,BRAGDA.Mappingthegreenproductdevelopmentfield:engineeringpolicyandbusinessperspective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2,10(5):409-425
[2]WOLFRAM,REQUATETILL,UNOLD.Environmentalpolicyin-centivestoadoptadvancedabatementtechnology:willthetruerank-ingpleasestandup?[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3,47(1):125-146
[3]高鵬飛,陳文穎.碳稅與碳排放[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2(10):1335-1338
[4]BETTINABFWITTNEBEN.Exxonisright:letusre-examineourchoiceforacap-and-tradesystemoveracarbontax[J].EnergyPolicy,2009,37(6):2462-2464
[5]BANJAAFARS,LIYANZHI,DASKINM.Carbonfootprintandthemanagementofsupplychains:insightsfromsimplemodels[R].Minnesota:UniversityofMinnesotaworkingPaper,2010
[6]HOENKMR,TANT,FRANSOOJC,etal.Effectofcarbone-missionregulationsontransportmodeselectioninsupplychains[R].Eindhoven:TechnischeUniver-siteitEindhoven,2010:1-32
[7]黃鑫,陶小馬,杜增華.節能減排管制政策的博弈分析[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3(3):322-326
[8]SONGJ,LENGM.Analysisofthesingle-periodproblemundercarbonemissionspolicies[M]∥Handbookofnewsvendorproblems:models,extensionsandapplications.NewYork:Springer,2012:297-313
[9]趙道致,勾杰.考慮碳稅征收的供應鏈縱向減排博弈研究[J].標準科學,2013(11):53-57
[10]楊珺,李金寶,盧巍.系統動力學的碳排放政策對供應鏈影響[J].工業工程與管理,2012,17(4):21-30
[11]馬秋卓,宋海清,陳功玉.碳配額交易體系下企業低碳產品定價及最優碳排放策略[J].管理工程學報,2014,2(28):127-136
[12]毛超艷,梁喜.碳排放約束下制造商的定價與減排策略及政策啟示[J].低碳經濟,2013(10):21-24
[13]謝鑫鵬,趙道致.基于CDM的兩級低碳供應鏈企業產品定價與減排決策機制研究[J].軟科學,2013,27(5):80-85
[14]龐晶,李文東.低碳消費偏好與低碳產品需求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9):76-80
篇2
關鍵詞:石家莊 居民出行 碳排放 低碳交通 措施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s Trend and Low-carbon Measures in Shijiazhuang City
Li Jing Li Shuangjiang Zhao Qian Cui Erqi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rend of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 by urban traffic in Shijiazhuang city from 2005 to 2009, and forecasted CO2 emission in 201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2 emission per capita by urban traffic in Shijiazhuang city increased with time. CO2 emission from private cars increased fastest, from taxies slightly increased, and from buses dropped. CO2 emission from private cars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emission from taxies and buses. The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from resident travel in 2015 increased by 21% than 2009, and emission from taxies almost unchanged, from buses reduced by 45%, from private cars increased by 29%. The measures to implement low-carbon transport was controlling private cars,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making low-carbon policies and improving citizen’s awarenes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Key Words: Shijiazhuang resident travel CO2 emissions low-carbon transport measures
1. 研究背景
氣候和環境國際研究中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登研究報告指出,在過去10年里全球CO2排放總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長率卻達25%。歐盟大部分工業領域都成功做到了減排,但交通工具碳排放卻在過去10年增長了21%。至2050年,全球交通工具碳排放將比目前增長30%~50%[1]。
與國外相比,一方面,我國交通能源利用率仍有很大差距,其中機動車燃油經濟性水平比歐洲低近25%,比日本低20%,比美國低10%。另一方面,至2009年底,中國汽車產銷雙超1300萬輛,首次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中國機動車保有量約達1.87億輛。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增加,我國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經大大超過了環境容量。
隨著能源危機、經濟危機及氣候危機問題的日益凸顯,如何減少交通中的碳排放,實現交通的低碳化發展,成為世界各國低碳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同樣的能源需求增長率,優化交通模式可獲得較優的減排效果。因此,減少城市客運交通碳排放成為世界各國廣泛認同的有效減排手段[2]。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低碳交通”的概念應運而生。
2. 石家莊交通現狀
目前,石家莊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京津冀都市圈的整體推進、省會龍頭地位強化、中央啟動內需與河北省“三年大變樣”的效應疊加、高速鐵路等交通優勢的升級,諸多發展因素把石家莊推入一個城市快速擴張、產業調整優化、都市區整合發展的新時期。到2020年市區人口將達到500萬[3],這些勢必帶來交通的進一步發展。
截至2010年初,全市公交車總數為3018輛,其中天然氣公交車1698輛。到2010年2月底,全市機動車總量已經達到149萬輛,其中市區38.8萬輛,僅2009年12月份就新增機動車21751輛。伴隨著市區小汽車加速增長,轎車快速進入百姓家庭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家庭轎車擁有量的快速增長,將進一步加劇城市交通碳排放。莊幸等研究表明[4],在石家莊市居民生活和出行的戶均溫室氣體排放中,CO2是主要的排放物,其所占比例高達90.6%。
3. 石家莊市交通碳排放
3.1 計算方法
城市交通以客運為主,公交車、私家車、出租車是能耗主體,動力以汽油和柴油等一次性能源為主。以這三種交通工具為研究對象,計算個人出行的碳排放量。公式為:
式中,MC為個人出行的碳排放量,D為平均營運距離,Z為平均客運量,L為實際油耗,a為所使用燃油的燃油密度,w為燃油中碳的比重。
通過C和CO2的質量轉換公式,得到碳排放情況:
式中, ――個人出行的CO2排放,kg。
利用2005~2009年石家莊市居民使用各種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參數年均增長率,利用下式推到2015年各排放參數,得到2015年CO2排放量。
2015年各參數=2009年各參數×(1+年均增長率)6
3.2 數據來源
原始數據主要調查自《石家莊統計年鑒(2006-2010)》,部分標準參考相關文獻[4-9]。原始數據見表1:
3.3 結果分析
石家莊市居民出行所使用各種交通工具的個人CO2排放量見表2。
由表2和表1可以得出,2005~2009年石家莊市居民出行人均CO2排放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其中私家車排放量增加最快,出租車略有增加,公交車下降,且私家車排放量遠大于公交車和出租車之和。2005年私家車的個人出行CO2排放約是出租車的6.4倍,2009年增至7.6倍;私家車2005年的個人出行CO2排放是公交車的8倍,2009年增至14倍。
出租車的個人出行CO2排放,2005年~2008年為增長趨勢,但2008年~2009年有所下降。原因是在后兩年出租車數量沒有改變,但客運量有所增加,而全部出租車的日平均營運距離增幅遠小于客運量的增幅。
公交車的個人出行CO2排放呈下降趨勢。原因是2005年~2009年石家莊市公交車數輛的增幅很小,但隨著總人口的增加,公交車的日平均營運距離相對增加,而且公交車的客運量大大加大,因此分擔到個人的CO2排放就相對減少,從而呈現出逐年降低的趨勢。
2015年石家莊市居民各種出行方式與2009年相比,個人總出行CO2排放將增加21%,其中出租車基本未變,公交車減少45%,而私家車增加29%。
4. 實施低碳交通的建議
低碳交通是在對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生存嚴重影響的認識不斷加深的背景下,以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為根本出發點的交通模式。這種模式根據各種運輸方式的現代技術經濟特征,采用系統調節和創新,應用綠色技術等手段,實現單種運輸方式效率提升、交通運輸結構優化、交通需求有效調控、交通運輸組織管理創新等目標,最終實現交通領域的全周期全產業鏈的低碳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低碳轉型[10-13]。針對石家莊的現狀,低碳交通對策如下:
(1)控制私家車。
由于私家車的個人出行碳排放要遠遠大于公交車和出租車,因此,實施城市交通低碳化的關鍵是降低私家車在城市交通中的出行比重。如在市中心減少機動車道,增加步行道和自行車道,不應特意為機動車停車提供方便等。
(2)優化公交系統結構。
完善公共交通,縮短公共交通與私人交通的車外時間差、提高公共交通的運輸速度、擴大公共交通與其他交通的成本差、改善公共交通的交通環境。石家莊已滿足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地鐵、輕軌)的條件,即200萬以上人口[14]。軌道交通與公共汽車消耗相等的能源,運輸能力前者是后者的5倍以上。因此應加快軌道交通建設。發展新能源及使用混合動力公交車,通過不斷提高強制性的汽車燃油效率標準,促進汽車改善燃油效率。
(3)制定低碳政策。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鼓勵使用綠色汽車,對研發新能源汽車者給予資助和獎勵,對大排量重污染汽車征重稅,減少政府公務用車等。
(4)提高居民節能意識。
采取有效的途徑,加強節能宣傳教育,使公路交通運輸領域所有從業人員了解我國能源資源形勢和節能減排的重要意義,提高全行業的節能意識和資源憂患意識;同時也要在全市民中進行大力宣傳節能減排,鼓勵居民騎自行車、步行及乘坐公交工具出行。
參考文獻:
[1]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Transportation and Air Qualit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he U. S. Transportation sector [R],1990-2003. USA: ICF Consulting, 2003.
[2] House of Commons Environmental Audit Committee.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R], Ninth Report of session, 2005-06,England: the House of Commons, 2006.
[3] 石家莊市城鄉規劃局.《石家莊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
[4] 莊幸.姜克雋.趙秀生.石家莊市居民生活和出行的碳足跡及其環境影響因素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6):443-448.
[5] 胡瑩菲.王潤.余運俊.廈門城市交通系統碳足跡評估研究[J].上海環境科學,2010,29(3):98-101.
[6] 趙敏.張衛國.俞立中.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與城市交通CO2排放及減排對策[J].環境科學研究,2009.6(22):747-752.
[7] 梅建屏.徐健.金曉斌.周寅康.基于不同出行方式的城市微觀主體碳排放研究[J].資源與環境,2009.25(1):49-52.
[8] 賈晶,高鵬.徐幸玉.王升強.石家莊市居民出行特征變化分析[J].交通科技與經濟,2002.2(52):116-118.
[9] 曲大義.于仲臣.蘇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發展對策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2001.31(3) :118-119.
[10] 陳飛.楚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內涵、模型與目標策略確定[J].城市規劃學刊,2009.(4):7-13.
[11]付慧.低碳經濟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0(34):19745-19747.19751.
[12]秦海燕.丁紹剛.金蕓.都市生態主義――基于可持續的低碳城市營建理念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1746-1750.
篇3
【關鍵詞】就業難 結構性過剩 同質化 體制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9-0134-02
一 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現狀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統計數據,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99萬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727萬人,較之2013年,畢業生人數增加了28萬,刷新歷史,被稱為“更難就業季”。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就業問題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或者民生問題而備受畢業生、家長、媒體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據相關專業機構的統計,2014年面向畢業生的職位量相比2013年增長10.14%,而畢業生就業競爭指數有所下降。隨著創業政策的放寬、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第三產業的繁榮等,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要量是增加的,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就業的可能性是有增無減的。就此來看,就業難并不完全是就業機會的缺乏,而是難在畢業生自我調適、自我認知的錯位以及對自我職業生涯缺乏規劃而產生的短暫迷茫。
二 就業難高校層面存在的問題
1.從宏觀層面來看,結構性過剩仍是就業的主要問題之一
結構性過剩,而非絕對數量過剩,也就是說高校畢業生的專業結構與業界需求的專業結構不對稱,發生了較大的錯位。這種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教育與企業實際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必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學生就業難!
高校畢業生作為高校的教育“產品”,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作為培養主體――高校,難辭其咎。(1)教育結構的調整沒有前瞻性,其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類似于殺毒軟件與病毒的關系,也就是說教育結構的調整是因為產業結構的調整而引起的,進而服務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于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國家來說,產業對人才需求的絕對量是有增無減的,然而由于我國教育體制、機制的原因,高校在辦學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自和靈活性,這也意味著高校的相關教育活動無法根據勞動力市場的供求變化及時調整,最終出現了所謂的“熱門專業”就業難,“冷門專業”缺人才的尷尬局面。(2)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尤其是本科院校,基本都偏重對學生的學術教育,而輕視學生動手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雖然作為培養主體的高校都清楚此問題的存在,但由于培養成本,實習、實踐機會,學生認識的誤區等原因導致此項工作無法落到實處,最后的直接結果就是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甚至部分對動手能力要求比較高的崗位無法勝任,需要用人單位重新培養實踐能力,作為用人單位,其用工成本、效率都將受到影響。
2.從微觀層面來看,高校的專業設置及課程開設與實際需求相背離
首先,在專業設置上,受就業前景的影響,各高校的專業設置趨同現象嚴重,而并非完全因為自身的整體學科布局的需要;另外,新專業的設置效率不高,一個新專業從設想、調研、論證、學校確認、行政審批、允許招生到開始招生,期間大概需要2~3年,再經過大學階段的培養,到首屆學生畢業,前后大概需要5~7年,而5~7對于行業或者產業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對于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又意味著什么?其次,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材以及培養過程趨于一致,忽視了學生作為個體的個性化需求,不能完全因材施教,使高校畢業生專長不明顯,這就導致畢業生同質化,而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用人單位對人才要求是不一樣的,這之間的矛盾勢必影響就業。在具體課程設計方面也不完全合理,普通本科生在校期間,公共基礎課大概20門左右,其學分約占總學分的1/3,試問這些課程都必要開設嗎?在大學英語的考級中,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而結果一是通過考試,對實際工作意義不大;二是沒通過考試,專業課也沒學好。于己于人都不利,為什么還必須這樣做?再次,高校的師資隊伍尤其是“雙師型”的教師隊伍需要加強建設,一方面,教師與業界的接觸不多,不太了解行業需求;另一方面,負責就業指導工作的老師沒有相關從業經驗,導致其指導工作乏力。
三 高校的作為及對策
首先,在教育體制、機制與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不完全同步的情況下,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加強宏觀調控及指導的力度,平衡各高校專業設置,合理布局,避免熱門專業扎堆、冷門專業無人問津,使畢業與就業處在合理的供求平衡狀態下。其次,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設置及取消的動態管理機制。教育結構的調整要有前瞻性,應快于產業結構的調整,至少應與其相當。再次,在課程教學方面,突出課程的實驗、實踐性,加強實驗、實踐教學,與此同時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切實把實驗、實踐教學的培養任務落到實處,縮短畢業與上崗之間的距離。
建立以高校倡導與管理,行業參與的各級各類就業協會,避免畢業生、企業在就業活動中出現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暢通畢業生就業渠道,配套企業在各個層面、各個階段對人才需求的相關服務,鼓勵企業“訂單培養”、提供“人才預定”、接收“回爐再深造”,打造高質量的就業“售前”“售后”服務體系,進一步規避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同步的問題,使高校教育緊跟行業發展,為其提供人力及智力支持。建立“產品召回”反饋機制,類似汽車4S店,這樣更能倒逼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主體責任的發揮,通過反饋,高校才能發現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進而進一步完善或修訂教學計劃,全面梳理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回饋行業、企業。
創業帶動就業。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國家戰略背景下,在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的背景下,在行政審批權限進一步下放的背景下,在稅費優惠、審批程序簡化與創業門檻降低等“一籃子”利好形勢下,中國經濟因創業春天的到來而值得期待。作為當下創業的主體――大學生,也將迎來實現創業夢的最好時期。
創業意味著夢想、激情、堅持,這也正好契合了大學生這個群體的特點。在校期間,高校應該成立相關的指導機構,聘請行業“明星”進校指導,同時建立“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實踐機會。創業需要團隊,團隊的建立需要人才。在這個前提下,團隊的建立以及崗位的提供無疑是有利于就業的,那么創業帶動就業也就落到了實處。
加強職業指導。就業指導也稱職業指導(Career Course),作為一項專門的社會服務工作,最早起源于美國,伴隨著職業的分化以及失業等問題的產生而產生。在我國,田光哲在《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一書中提出:“職業指導是為求職者就業、就業穩定、職業發展和用人單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詢、指導和幫助的過程。”
高校畢業生作為就業的主力軍在就業難的背景下,應該在在校期間接受良好的職業指導。在課程設置方面,高校應該將職業指導的相關課程分階段、分層次納入專業教學計劃;在師資方面,高校應該鼓勵職業指導人員考取相關的從業資格證書并提供相關培訓或者實習、實踐的機會。在具體培養方面,高校應該從就業準備、職業發展以及職業選擇等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幫助學生了解自我、了解職業,實現人職匹配。
四 結束語
高校就業問題是社會問題,也是民生問題。相關職能部門、企業、高校不僅要各司其職也要通力協作。同時,職能部門要給政策,企業要給機會,高校才能提供高質量的畢業生。建議各方不僅要關注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更要關注大學生的培養過程,過程的問題解決了,就業自然就不難了。
參考文獻
[1]高德敬.澳中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比較與借鑒[J].山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14(Z1)
篇4
關鍵詞:匯率預期 人民幣跨境流通量 人民幣國際化
一、引言
國際金融危機后,多元化國際貨幣格局和全球去美元化的趨勢日益顯現,中國也適時提出了人民幣國際化戰略。而貨幣能否成功國際化的關鍵在于該貨幣是否具有良好的匯率預期。人民幣跨境流通量的變動會引起外匯市場上人民幣供需變化,進而引起人民匯率預期波動。因此,研究人民幣跨境流通量與人民幣匯率預期的關系,對夯實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匯率預期是指經濟主體對匯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變化趨勢和幅度的一種判斷。國內學者通常認為我國匯率預期形成機制為外推型,即只能依據匯率近期走勢以及美元強弱等外推。人民幣跨境流通是指人民幣在境外承擔價值儲藏、交換媒介等職能。
而國內關于人民幣跨境流通對人民幣匯率預期的研究較少,且多基于人民幣跨境結算視角。Lardy & Douglass(2011)認為,當前人民幣結算大多用于中國的進口貿易而非出口貿易,意味著人民幣跨境流出量增加,這會增加而不是降低在岸市場上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沙文兵和劉紅忠(2014)對人民幣國際化、匯率預期以及匯率變動三者間的互動機理進行分析,實證結果顯示國際化進展順利時,人民幣跨境存量的提升會形成人民幣升值預期。潘大洋(2015)指出,境外人民幣供求失衡風險加劇,這將進一步放大人民幣升值壓力。
從現有文獻可知,目前對于人民幣跨境流通量對匯率預期影響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理論和邏輯推理上,而實證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將從這個方面出發,先估算人民幣境外流通量,然后實證分析人民幣跨境流通量及國內有關經濟變量對匯率預期的影響,并提出政策建議,以完善現有研究。
二、機理分析及變量選取
(一)人民幣跨境流通對匯率預期影響機理
本文認為人民幣跨境流通量正向影響匯率預期。由于人民幣跨境流通量得主要渠道是經常項目下的貿易結算以及資本與金融項目下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當人民幣資產相對于其他國際貨幣計價的資產的預期收益上升或風險下降,非居民傾向于增持人民幣資產,外國廠商傾向于選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從而使人民趴緹沉魍量增加。這意味著外匯市場上人民幣需求的增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民幣會形成升值預期。反之則有貶值預期。
(二)變量選取
1、人民幣跨境流通量(CB)
該變量需要測算得到。基本思路是通過第一階段數據得到我國實際境內貨幣需求估計式,再根據該式估算出第二階段我國境內貨幣需求,與實際貨幣供給之差即為境外人民幣流通量。選取1996年1月-2005年12月為第一階段,2009年7月到2016年9月為第二階段。
(1)實際境內貨幣需求估計。根據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貨幣需求由與經濟總體狀況有關的預防動機、與可支配收入有關的投機動機、與市場利息率有關的交易動機三大動機決定。本文選取廣義貨幣需求M2為被解釋變量,國民收入GDP、經濟貨幣化程度X、實際利率R為解釋變量。考慮到GDP是季度數據,為基于月度數據分析,以工業增加值IVA作為GDP變量。X為M2與IVA的比值。R為一年期定期存款(整存整取)利率。用CPI對IVA和M2平減以消除物價影響,并對IVA和Y取對數。
對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各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可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根據AIC信息準則確定滯后階數為2階(見表1)。
由于四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故可構造第一階段貨幣需求模型:
ln(Y)=3.467711+0.963079ln(IVA)+0.015488X-0.010875R
(42.70587) (125.2137) (48.27456) (-6.675871)
R2為0.999, F統計概率為0,方程擬合程度較好,各系數均顯著,且參數符號符合經濟意義。殘差ADF統計量為-7.069933,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殘差序列平穩。模型設定正確。
(2)境外人民幣流通量估算(第二階段2009年7月至2016年9月數據)。將處理好的2009年7月至2016年9月的相關數據代入上述模型,得到第二階段人民幣跨境流通量。用CB表示。
2、匯率預期(EXPR)
由于境外無本金遠期交割(NDF)交易活躍且不受政策監管約束,價格由完全的市場行為形成,國內學者認為NDF充分反映人民幣匯率預期。本文亦以一年期NDF匯率為變量,將日數據簡單月平均。可知,當直接標價法下的NDF數值上升,意味著人民幣匯率面臨貶值壓力;反之則有貶值壓力。
3、其他控制變量
本文構造影響匯率及匯率預期的量化指標外匯儲備(RG)作為控制變量。外匯儲備會影響投資者對一國金融市場的預期和信心。且從我國現實情況看,長期“雙順差”積累的巨額外匯儲備使得外匯供大于求,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可認為外匯儲備正向影響本幣匯率預期。以官方外匯儲備值表示RG。
三、人民幣跨境流通量對人民幣匯率預期影響實證分析
(一)檢驗與估計
由于VAR模型時間要求時間序列平穩,對各變量取對數以消除異方差性。同樣的,進行平穩性檢驗(表2)。
三個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序列,對lnCB、lnEXRP、lnRG進行一階差分處理得到dlnCB、dlnEXRP、dlnRG,在經濟含義上變為人民幣跨境流通量增長率、匯率預期升(貶)率、外匯儲備增長率。對平穩變量不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根據AIC、SC信息準則,同時為避免過度參數化,確定滯后期為2階,構建VAR(2)模型。AR Root Graph顯示所有根模的倒數均位于單位圓內,即該模型平穩。
(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在向量自回歸模型的基礎上,通過脈沖響應函數的分析,可以觀察到變量短期間的動態相互影響的方向、作用力度和時滯問題。沖擊的作用時限為12個月。
由圖1中得,第1期,人民幣匯率預期波動率受到人民幣跨境流通量增長率一個標準單位正向沖擊后有負響應,在第2期達到負向最大-1.4%。在第3期后,匯率預期波動對沖擊轉為短暫且微弱的正響應。這可能是因為當人民幣跨境流通速度加快,出現資本外逃等金融異動現象,意味著未來人民幣貶值風險也加大。總體上短期人民幣跨境流通增加率對人民幣匯率預期有“先升后貶”的影響。
由圖2中得,從第1期,人民幣匯率預期波動率受到外匯儲備增長率正向沖擊后有負響應,且在前兩期較大。該負響應持續到第8期后漸弱并趨于消失。總體上短期外匯儲備規模擴大會引起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
(三)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通過每一個結構沖擊對變量變化的貢獻度來評價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度。表3給出了人民幣跨境流通量增長率和外匯儲備波動率對人民幣匯率預期波動率的影響程度。其中,人民幣跨境流通規模量增長率對于匯率預期的正向沖擊第一期就產生影響,在第7期趨于穩定。而外匯儲備滯后一期才對人民幣匯率預期有影響,在第8期趨于穩定。且人民幣跨境流通量波動較外匯儲備波動的貢獻總體更大。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結論
第一,脈沖響應函數分析表明,短期人民幣跨境流通量增加將形成人民幣升值預期,但要謹防增加過快導致的貶值風險;短期外匯儲備變動對人民幣匯率預期變動產生負向影響。
第二,方差分解分析得,人民幣跨境流通變動對于人民幣匯率預期變動的貢獻度更大。長期三者有穩定的均衡關系。
(二)政策建議
1、健全人民幣跨境流通監管體系,積極引導人民幣回流
人民幣跨境流通量變動影響匯率預期。因此一方面應健全人民幣跨境流通監管體系,有規劃性地引導人民幣跨境流通方向。另一方面,應推進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系統建設,同時發揮資本項目下滬港通、深港通對人民幣回流的貢獻以拓寬回流渠道。
2、合理控制外匯儲備規模
隨著我國實行“藏匯于民”的結售匯制度改革及推進“資產外幣化、債務去杠桿”,我國外匯儲備趨減,易造成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因此,應在我國外匯市齬芾砜蚣苤心扇臚饣憒⒈缸試矗以把控外匯儲備規模,從而穩定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
參考文獻:
[1]沙文兵.劉紅忠.人民幣國際化、匯率變動與匯率預期[J],金融理論與政策.2014(8)
[2]任珊.人民幣跨境流通對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影響.南京師范大學.2014(12)
篇5
關鍵詞:內需;投資需求;消費;物價水平;利率
一、投資需求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基于國內市場的視角
1.國內產出(Y)與投資需求。根據加速原理,產出的增加能從根本上刺激投資的增加。此原理可解釋為產出增加,機器利用率高,閑置資源少,從而增加了投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產出增加,國民收入增加,表明投資的利潤量增加,企業內部積累也增加,因而也刺激了投資。因此,國內產出是投資需求的重要決定變量。
2.國內消費需求(C)與投資需求。首先,某種社會消費品的需求增加,會引起直接生產該種消費品的生產部門以及與之有互補關系的消費品的生產部門增加投資;其次,消費品需求增加,在導致消費品生產部門擴大投資的同時,也對其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形成新的投資需求,所以投資也會增加。再次,對于個人來說,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消費的增加意味著儲蓄的減少,從而減少對固定資產的投資、庫存以及住宅投資,此時投資需求減少。所以說,消費(最終消費)對投資的影響效果則是不確定的。
3.國內物價水平(P)與投資需求。在投資預期利潤率一定的條件下,投資者只要手上有足夠的閑置資金,就不需考慮其投資的風險性,說明只要進行投資,都可以取得相應比例的收益,且等量投資即能取得等量利潤。然而,投資還必須考慮投資成本,主要包括稅收、資本品價格、資本利息率等。在稅率相對穩定的條件下,與投資收益相比,稅收對投資決策的影響相對較輕,資本品價格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的投資決策。資本品價格水平的上漲意味著投資成本的增加,對投資具有負面影響。另外,從消費品價格角度看,物價水平的上漲則意味著投資收益的增加,會刺激投資需求。因此,物價水平對投資的影響效果也是不確定的。
4.利率水平(r)與投資需求。利息是投資者支付給貨幣供應者的一種補償,是決定投資成本的主要因素。利率越高,資本使用成本就越高。根據凱恩斯理論,投資主要是由利率決定的。在投資的預期利潤率(資本邊際效率)既定時,企業是否進行投資,首先就決定于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時,投資需求量就會減少;利率下降時,投資需求量就會增加,即投資是利率的減函數。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利率與投資負相關。
二、中國投資需求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1979-2009
1.基本模型設定與樣本數據選取。首先,基于上述基本假定和主要理論假說,我們可以給出一個投資函數:
進而得出新的投資雙對數線性回歸模型:
lnIt=e+?琢lnYt+?茁lnCt+?酌lnPt+?茲lnrt+Ut(2)
其中It為總投資,e為自發性投資,Yt為產出,Ct為最終消費,Pt為物價水平,rt為利率,Ut為誤差項。當然,總投資It的影響因素除了Yt、Ct、Pt、rt這四個重要的因素以外,還有其他一些次要的因素,比如資本折舊率、人口增長率、就業率、就業結構等,這些因素我們都計入誤差項Ut中。
然后,本文選取1979年~2009年(改革開放以后)的各變量統計數據作為樣本數據。It為總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Yt我們用支出法GDP表示;Ct為消費總額,包括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Pt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利率rt指標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息率來衡量。由于利率有時一年中變化幾次,我們做了加權估計,rt的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和《中國金融年鑒》,其它變量的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各變量的數據都為實際值,用以1978年為100的基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剔除價格變動的影響。
2.全國投資需求影響因素的實證檢驗及其結果。為了避免出現偽回歸,使用Eviews6.0軟件先對樣本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見表1)。經檢驗,各變量數據滿足I(1)過程,滿足協整檢驗的前提。進一步地,運用Engle-Granger檢驗方法對投資模型回歸后的殘差進行協整關系的檢驗(見表1)。協整檢驗結果表明,消費需求、價格水平、利率和產出與投資需求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進一步地,可以得到全國投資需求影響因素的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AD-R2為0.998,顯示方程的擬合優度很好。回歸結果表明,投資需求對產出最為敏感,且呈正相關關系,產出每增加1%,投資就增加1.5591%,但消費需求、物價水平和利率水平對投資影響并不顯著,從而得到全國的投資函數為:
首先,產出是影響投資需求的重要因素,符合經典投資理論。其次,國內消費需求并不是全國投資需求的重要影響因素。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1)改革開放以后出現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政府預算內投資所占比重下降,企業自主投資比例明顯上升;但是囿于傳統計劃體制慣性作用,投資需求主要依靠政府投資來拉動。(2)全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異,東部省份的經濟狀況較為發達,而中西部地區的收入水平則較低,而且這種差距還存在著不斷擴大的趨勢,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費的投資拉動效應。從長期來看,收入差距對投資的累積影響始終為負(陸銘等,2005)。(3)消費需求增加本身能驅動消費品生產部門及生產資料部門增加投資需求,但在控制產出變量后,消費的增加意味儲蓄的減少,因而可能對投資需求產生負面影響。正反兩方面作用的同時存在可能導致消費的影響不顯。再次,全國投資需求對物價水平變動的反應并不顯。對全國總體來說,幾乎以政府投資為主的特征意味著大部分投資資金的來源主要通過財政撥款來保證,使得投資需求的增長主要受到財政預算及其它政策的影響,受物價水平支配程度較弱。最后,作為凱恩斯投資模型中最重要的影響變量,利率水平則對投資需求并不存在顯著性的影響。這可能由于我國利率制度還沒有完成市場化改革,目前價格扭曲還依然存在;金融體系的改革明顯落后于工商業的改革,銀行的私有化程度低,這導致了資本市場不能有效配置,使得我國貨幣政策的利率傳導機制的不暢,從而無法對投資形成有效的作用,使得政府通過利率手段來調節投資需求的政策效果不盡如人意。而在這種情況下,擴張性財政政策也不會產生明顯的擠出效應①。
3.地區投資需求影響因素的實證檢驗及其結果:以浙江省為例。如前所述,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具有較大的地區差異性,各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明顯,政府投資對資本形成起著主導作用,而市場化水平與投資結構的不同也可能導致投資需求影響因素的差異。因此,僅僅從全國層面的考察所得出的結論并不能充分解釋投資需求的形成,其中可能會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影響因素。為消除這些誤差,下面選取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化程度較高且較為均衡的浙江省為例,進一步尋求國內市場因素對于投資需求的重要影響。需要指出的是,對于以浙江為代表的開放程度較高的我國東部地區而言,金融危機帶來的外部沖擊給投資需求造成的影響更大,因此從國內因素探尋其投資需求的影響因素,對于恢復并保持東部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浙江省產出、消費和利率數據選取標準同上,但由于浙江省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全,故用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代替,并以1978年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進行折算后取得各變量的實際值;數據均來源于各年份的《浙江統計年鑒》,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因篇幅所限,故略去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結果)。同樣,根據回歸結果可以得到浙江省的投資函數為:
對浙江省而言,產出、消費、物價水平都對投資需求具有顯著的影響,且都呈正相關關系。產出每增加1個百分點,投資就增加0.419個百分點;消費需求每增加1%,投資就增加0.6079%;物價水平每增加1%,投資就增加0.5705%;但利率水平對投資需求的影響同樣不顯著。
眾所周知,浙江是全國的小商品生產企業聚集地,其中大部分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消費品。當人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隨之提高,人們對消費品的數量、檔次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增加對生產消費品的新投資,從而拉動了浙江投資的發展。而且浙江省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為均衡,且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視區域的協調均衡發展,省內地區差距有不斷縮小的趨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浙江投資與消費之所以呈正相關的原因。而浙江地處東部沿海地區,改革開放的浪潮使得其市場化程度較高,以溫商為代表的浙江企業家的創新意識較濃,再加上地方政府政策比較寬松,私人民間投資受政策約束較小,從而導致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主導了浙江投資需求增長。這意味著浙江省投資需求在較大程度上受市場機制的影響。從產品結構來看,浙江企業主要生產服裝、鞋類、玩具等勞動密集型最終消費品,其所需要的資本品大都從外地購入,所以物價上漲較多地體現為投資收益的增加,對生產成本的影響有限,從而會刺激投資需求。另外,消費對投資需求的正向拉動作用也使得投資必然隨著物價水平的上漲而增加②。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篇6
[關鍵詞]持續雙順差;原因;影響;對策;改善方法
在我國開放型經濟不斷發展的形勢下,外部均衡在整個宏觀均衡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加上近幾年國際收支不平衡矛盾有所加劇,我國的國際收支的主要矛盾已由外匯短缺轉到貿易順差過大和外匯增長過快。
從近幾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中,不難看到一個現象雙順差現象,即經常性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都存在順差的現象,事實上,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存在這個現象,21世紀尤為突出,2000年開始,經常性賬戶順差205億美元,資本和金融賬戶順差19億美元,這就是雙順差,從國際收支報告中了解,從2000年到2009年,全部呈現雙順差的情況,并且持續了10年。這種國際收支雙順差的不平衡現象是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來逐步緩解的,是當前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對保持國民經濟穩健發展有著深遠意義。
一 中國近幾年國際收支狀況和雙順差現象
2007年,我國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國際收支繼續呈現經常賬戶、資本賬戶“雙順差”結構,順差規模繼續擴大,國際收支和內外部經濟不平衡現象仍然比較突出。經常性項目由上年2533億美元增加到371.8億美元,增長了46.8%;資本和金融賬戶,由上年67億美元增加到735億美元,增長10倍多。僅07年上半年外貿順差累計達到1856億美元,就已經超過2006年全年1774億美元的水平。無論是貨物貿易總額,還是順差規模,都創出歷史新高。這一年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我國的外貿規模飛速擴大,我國的商品及服務不斷為外國市場接受,順差大幅增長。
2008年,國際收支繼續呈現雙順差局勢。其中,經常項目順差4261億美元,增長15%,增幅較上年下降了32個百分點;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190億美元,下降74%。2008年在首都北京舉辦了奧運會,拉動了貨物和服務貿易的增長和外資的大幅增加,特別是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的次貸危機的爆發,主要發達國家經濟下滑,國際大宗商品需求不振,進出口貿易受阻,我國貨物貿易增速較上年下降了31個百分點。由于經濟前景的不確定,很多外國投資者為求自保,選擇撤資回流到母國,這樣外資投資放慢,且外債余額減少,導致下半年的資本和金融賬戶是逆差的。所以這一年雖然是保持住了雙順差局勢,但那是因為上半年增加的要比下半年減少多,所以總體保持順差。
2009年,我國國際收支繼續呈現“雙順差”格局。其中,經常項目順差2971億美元,較上年下降32%,2008年是增長17%;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1448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6倍,2008年是下降74%。繼續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金融項目上“雙順差”。在政府幫助和市場自我修復的雙重作用下,各國經濟開始復蘇,國際金融市場信心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貨物貿易進出口額,近20年首次下降,貨物貿易為順差2495億美元,下降了31%。直接投資項目中的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急劇減少,為782億美元,較2007和2008年分別減少了602.13億美元和695.91億美元。說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整體經濟前景不樂觀,各國均選擇規避風險,著重于自我內部恢復,國際投資減少,加大了資金回流。
上表說明,各年度經常性賬戶差額均為順差,2002至2008年在穩步增長,2009年受經濟危機影響而下降。占總順差的比例有所波動,但2005-2009年都有相對穩定的高占有額,可以看出,經常項目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點;資本和金融項目的差額也保持順差,但存在很大波動,以2006年和2008年的波動最為顯著,下降了很多。原因是,2006年,對外證券投資增長迅猛,對外證券投資資產流出1104億美元,增長了3.2倍,所以資金外流很大,總的資本和金融項目差額很小;2008年是受次貸危機影響,各項目總體增速緩慢,外資撤回,所以差額下降。但從總規模看,2008年的國際收支順差仍然較大,經常項目順差、貨物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凈流入均處于歷史最高水平,且外匯儲備充裕,人民幣匯率依然穩定,對外部門信心很充足。單說受金融風暴沖擊的2009年,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下降,但外匯資金凈流入規模逐步恢復,外匯儲備余額達到23992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531億美元,經濟復蘇能力有保障,然而國際收支失衡問題依然突出,依舊保持大幅雙順差格局。
二 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原因
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絕對的、經常的,而平衡則是相對的、偶然的。不平衡包括周期性不平衡、結構性不平衡、貨幣性不平衡和收入性不平衡,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就是一種接近結構性失衡的不平衡,與供求關系更密切,而供求關系是難以控制的,大多需要市場自我修復。
這種不平衡有很多有利的一面,反映了國際收益增加,國際貿易發展壯大,國內金融市場穩健發展,中國市場投資潛力增大,投資機會增多,國際綜合實力增加,外匯儲備增加等。這些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內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和經濟發展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加入WTO和IMF也為后續進入國際市場、開展大規模進出口貿易奠定了基礎,還有政府的鼓勵政策及良好的宏觀調控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其本身也潛伏著一定的風險,引發諸多矛盾和問題。這種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觀復雜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的內部原因。
從國際來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緊密聯系,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為了尋求更優化的資源配置,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產業和產品向國外的轉移。而我國為了適應國際形式的發展,日趨完善基礎設施和優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時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國具有廉價的勞動力成本的優勢,這些都使得我國逐漸成為國際制造產業遷移的一個主要目的地,連續數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時由于我國國內金融市場比較不發達,國內企業往往借助境外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從而增加了資本的快速流入。
從國內來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國的持續大額順差:
(1)工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加深
我國國際收支順差,與改革開放政策、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合作是分不開的,反映了我國工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加深。2006年,工業行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49%,我國制造業總量居世界第四位,其中172類產品的產量躍居世界第一。而且,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國際貿易穩步增長,2007年,海關統計,我國外資企業的加工貿易進出口順差為2118億美元,占全部進出口順差的81%。且服務貿易的勢頭良好,以運輸業和旅游業為主的服務產業做出了很大貢獻,2009年二者占到了我國服務貿易總量的53%,服務貿易的進步,對國際收支狀況也起到了積極的
作用。
(2)我國儲蓄持續大于投資
國際收支大額順差一定程度上是我國國民儲蓄持續大于投資、國內供求失衡的結果。我國有高儲蓄傳統,在體制轉型階段由于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等尚未完全到位,居民用于養老、醫療和教育等預防性儲蓄意愿較強。同時,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渠道不暢,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導致企業不得不更多地依賴自有儲蓄。近年來我國投資增長較快,但國民儲蓄增長更快,導致儲蓄相對投資的剩余有所擴大。近幾年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導致制造業產能迅速擴大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內需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大量出口,供求失衡。
(3)吸引大量外資進入市場
國際收支大額順差與我國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資也有密切關系。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外投資者看好我國經濟發展前景,國際產業加快向我國轉移。2006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不含金融機構)同比增長4.5%,連續數年位居世界前列。2007年,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流入1496美元,較上年增長73%。同時,由于國內金融市場不發達,國內企業借助境外資本市場融資,也增加了外資流入,促進順差上漲。
三 雙順差的不利影響
首先是國際收支持續較大順差增加了宏觀調控的復雜性。外匯持續大量凈流入給國內注入大量資金,國內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加大貨幣調控操作的難度,直接影響宏觀調控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其次是經濟增長對外依賴加大,增加了遭受外部沖擊的可能。我國外貿依存度增加,2006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達67%,如果外部經濟發生重大變化,我國以出口為主要增長動力的經濟增長將受到影響。再來是我國國際收支順差有一定脆弱性。目前國際收支順差主要來自貿易,其中一大部分來自加工貿易,且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本國產品技術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附加值低等方面,不得不說是脆弱的根源。最后是全球金融一體化加深增加資本沖擊傳染的風險。隨著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跨境資本流動規模不斷擴大、方式日益復雜多樣,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一旦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全球資本流向發生大的變化,可能給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造成很大沖擊。上述雙順差消極的方面,在金融危機爆發時,也均有體現。
四 改善我國國際收支狀況的方法
國際收支順差和逆差一樣,都是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表現,順差或逆差過大都會對國民經濟運行產生不利影響。也因此,為了對內平衡,早在2006年底我國就提出要“調投資、促消費、減順差”,要從多方面來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具體改善方法如下:
(1)正確對待和處理內部供需問題
要正確處理投資和消費、內需與外需的關系,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合理控制投資增長,努力優化投資結構;以增加居民消費尤其是農民消費為重點,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在涉外經濟方面,根據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擴大進口,限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這樣有助于改善國際收支結構,促進國民消費的增加,并且能改善雙順差的結構,我國較為理想的國際收支結構應是:貿易項目逆差,經常項目保持平衡,資本項目下的順差。
(2)加強外匯儲備經營管理
要加強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積極探索和拓展外匯儲備使用渠道和方式。創新貿易外匯管理方式。借鑒進口售付匯真實性審核的做法,對于出口結匯實行海關、外匯局及銀行等部門的聯網核查。嚴格出口預收貨款的收結匯以及延期付匯管理,加強貿易信貸統計與管理。積極培育和發展外匯市場。加強外匯市場基礎建設,完善人民幣外匯交易新系統的功能,推動外匯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繼續擴大市場主體,促進外匯供求結構多元化。在特定地區推出貨幣兌換特許業務,進一步改進兌換服務。外匯儲備的增長,面臨的經營管理的問題也在增加,管理好外匯儲備,對進出口貿易的監督,對資本和金融項目的調控和科學分析,都有著很大的作用。
(3)鼓勵出口與對外投資,積極開展研發創新
篇7
一、江蘇低碳技術發展的瓶頸
“十一五”以來,江蘇省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在低碳發展領域的促進作用,圍繞低碳建設總體目標,以項目為抓手,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加大低碳技術的研發、集成、推廣和應用步伐,實施了一大批節能降碳技改工程,取得了可喜成績。但與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缺乏核心技術、研發力量不足以及技術轉讓障礙是江蘇低碳技術的發展瓶頸。
產業發展缺乏核心技術支撐。江蘇是光伏產業大省,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生產規模已成為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目前,擁有10家上市企業,6家海外上市,其中無錫尚德、常州天合、南京中電、蘇州阿特斯等企業在全國乃至世界有重要影響。然而在新一輪的國際低碳產業大發展中,我們依然存在重產能擴張、輕核心技術的傾向。
在太陽能光伏電池領域,我國產量世界第一,江蘇占全國產量比重在50%以上,但是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硅材料制備生產技術落后,與美、日、歐盟存在較大差距。江蘇自產的高純度多晶硅,僅能滿足需求量的一半,關鍵技術與設備多數依賴國外引進,系統集成技術是產業鏈中較為薄弱的環節,急需優化系統設計與配置技術、跟蹤系統技術(單軸系統、雙軸系統)、發電系統平衡技術、伺服系統技術及光伏電站并網安裝技術等。由于不注重內涵式發展而過于粗放式擴張,加之對市場預期的不理性,造成了2012年以來嚴重的光伏行業危機,產能過剩、價格滑坡和債臺高筑等問題集中凸顯。
在風力發電領域,風力設備整機制造業是風電產業的核心,目前江蘇省通過多種渠道引進了風電機組整機制造,由于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軸承、變流器、控制系統、齒輪箱等的生產技術依舊掌握在外國企業的手中,自身缺乏研發能力,對引進的技術消化吸收不夠,尚未形成批量生產的能力,市場競爭能力較弱。
在節能LED(發光二極管)領域,發光材料的外延生長技術和芯片技術是整個產業鏈的技術關鍵,占行業利潤的70%。外延片方面,國際上只有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少數企業能夠進行商業化生產,行業內最領先的日本企業對技術嚴格封鎖;芯片方面,核心技術同樣也只掌握在美國、德國的幾個大企業手中。由于沒有很好地掌握LED核心技術,企業主要是做下游的封裝和應用。國產芯片大多只能應用在中低端的產品中,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80%以上依靠進口。
企業低碳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從科技投入強度看,2011年江蘇的研發支出占GDP達到2.2%,與發達國家3%左右還有較大差距。在企業創新能力來看,江蘇乃至全國的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能力不足,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生產,輕研發”的傾向,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較少,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從事著產品的簡單加工和組裝活動,還處于整個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在加快部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背景下,面對產業發展對核心技術和裝備的迫切需求,企業仍以技術引進為主,創新還是以技術和外觀設計為主,核心技術的創新數量較少,特別是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國外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數量數倍于國內,如在半導體、光學和發動機領域,國外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數量依次為國內的2.2倍、2.9倍和3.1倍。雖然先進技術的引入推動了我國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但也壓縮了我國自主技術創新空間,從長遠來看,這種局面不利于我國在國際低碳產業鏈中占據領先位置,如果沒有核心技術的支撐,低碳產業將會成為新的低端產業,可能和此前的制造業一樣,淪為世界低碳業的“制造工廠”,成為發達國家污染和能耗的轉移地。可見,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已成為低碳經濟的軟肋。
低碳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不足。由于科技體制長期與市場脫鉤,導致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普遍偏低。按全國平均水平來說,目前,我國科技成果的市場轉化率不到20%,最終形成產業的只有5%左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江蘇太陽能電池生產全國領先、全球知名,太陽能電池的出廠轉化率一般僅在14%~15%,實際運用只有11%左右,生產過程的高能耗和效能的低利用并存。根據1996~2004年的《全國科技成果統計年度報告》,資金問題、市場不成熟、技術成果本身質量不高等因素是制約我國應用技術成果轉化推廣的主要障礙。另外,由于我國基礎科學發展失衡,在材料、控制、系統集成等基礎技術方面差距顯著,導致在某些領域中即便出現了高端技術創新,但是由于缺乏共生技術支持,仍然不能形成系統技術,高科技成果轉化困難。最后,國內低碳技術的研發成果比較零碎,缺乏系統化和工程化,這些先進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水平較低。在核心技術或相關配套技術不到位的情況下,低碳產業的發展必然受制于他國,不僅壓縮了企業利潤空間,也削弱了我國低碳技術自主創新的動力。
低碳技術成本和信息障礙,國際轉讓受制約。低碳技術的研發和示范需要高額的投資;同時,由于技術尚不成熟,生產成本較高,即便引進先進的低碳技術,在短時間內也難以實現商業化應用。根據IEA預測,要實現藍圖情景下的減排目標,到2050年我國在風電技術上的投資總額高達1.1萬億美元。2008年,歐洲陸上風電項目風力發電投資費用(包括風機、并網、基座、基礎設施等)在145萬~260萬美元/兆瓦之間。在北美,投資費用的范圍在140萬~190萬美元/兆瓦之間;中國在100萬美元/兆瓦左右(全球風能理事會,2009)。風電、太陽能、CCS和LED技術的商業推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障礙。在低碳技術應用方面,以CCS技術為例,目前國內CO2捕集成本最低的IGCC電廠即使能夠通過強化采油(EOR)和清潔發展機制(CDM)取得收益,也不能獲得凈利潤,常規煤粉電廠(PC)和NGCC更是入不敷出。在發達國家向中國轉讓先進低碳技術的問題上,技術轉讓方和技術接收方均存在阻礙技術轉讓的障礙。技術轉讓方即發達國家方面,基于國家戰略利益的考慮,發達國家缺乏向發展中國家轉讓先進低碳技術的政治意愿;掌握先進低碳技術的企業缺乏轉讓技術的經濟動力。技術接受方,人才缺乏、技術轉讓費高昂、產業結構分散、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是國際技術轉讓的障礙。
二、推進江蘇低碳技術發展的政策路徑
當前,江蘇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推動經濟低碳化增長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和戰略選擇,大力發展低碳生產技術對加快江蘇轉型升級步伐,構筑低碳產業體系,提升低碳環境下的產業競爭力,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這就要求我們應綜合考慮全國及江蘇目前自主創新和技術轉讓面臨的有利與不利因素,提出有利于低碳技術發展的政策建議。
保障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是促進發展低碳技術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加大政府在這方面的投資,才能有效鼓勵企業節能減排,促進清潔能源和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政府要引導企業、個人在低碳行業的投資,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循環經濟、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項目的信貸支持,形成穩定的多元化資金投入,為低碳技術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要加大對已設立的低碳技術研究、開發專項資金的支持力度,確保專項資金的合理增長;要建立財政資金支持低碳技術發展的長效機制,形成完善、穩定的低碳技術研發資金供應體系,從而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將發展低碳經濟相關內容納入國民教育和培訓體系,培養發展低碳經濟研究及實踐后備隊伍;建立和完善發展低碳經濟人才培養引進的優惠政策、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利用各類人才計劃,引進和培養發展低碳經濟的科研領軍人才,建設發展低碳經濟的科研示范基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積極引進和大力培養碳金融、碳交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并建立省級發展低碳經濟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庫,組建專家咨詢隊伍,為江蘇省實施低碳產業路徑計劃奠定人才隊伍基礎。在培養與引進人才的同時,更要充分發揮江蘇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咨詢機構的優勢,整合資源、聯合協作,切實加強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研究和科技研發,積極搭建高端科研平臺、組建專門性機構,加快開展相關的跨學科交叉與集成研究,開展低碳發展宏觀戰略和政策研究,加快發展低碳經濟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以扎實的人才基礎推動江蘇省低碳經濟在新的歷史時期更好更快的發展。
加強低碳技術自主創新。政府應組織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科技創新企業加強合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培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創新型企業為重點,注重低碳技術研發和轉化應用,把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傳統產業節能減排改造升級技術與低碳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重點突破太陽能、生物質能、風電設備、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化工冶金紡織等傳統產業節能提效控制系統等領域關鍵技術,通過低碳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搶占低碳產業發展制高點,奠定低碳產業結構優化的根本基礎。
完善相關扶持政策。盡快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進行稅制改革,促進企業減排。在具體實施中對從事低碳技術研發的企業給予一定額度的減免稅收;在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綠色信貸措施上,鼓勵支持企業進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采用節能環保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完善針對低碳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制度,通過圍繞低碳技術專利申請與授權的快速通道、低碳技術專利發展基金制度、低碳技術專利信息分享機制、低碳技術專利的保護期及低碳技術專利質量監控制度等制度的創新,更好地激勵和保障低碳技術的創新與廣泛應用,滿足應對氣候變化的需求。
篇8
關鍵詞:低碳經濟;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035--04
中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發展農業對中國國民經濟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中國現階段農業發展的主流依然是沿用“高碳”背景下的粗放經營的增長方式。因此,改變這種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方式,已勢在必行。
隨著中國工農業生產的開放度不斷提高,城市和鄉鎮經濟的關聯度,甚至國內外的經濟的聯動性都顯著增強;氣候變化(特別是日益加劇的全球變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在積累增多的同時;各種傳統和非傳統的挑戰也在凸顯。主要的不利因素表現在:(1)以化肥、農藥為代表的化學農業導致農村生態環境退化;(2)由于人口持續增加導致的土地生產力相對不足,可能誘發生的“糧食危機”;(3)“后京都議定書”時代,出現的耕地和林地碳減排利益,遲遲沒有實現價值并得到足夠重視。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在中國各地農村已經推廣多年的循環生產模式,已然為全球的二氧化碳減排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一直沒有被有關部門和機構發現和認可。中國循環農業在二氧化碳減排項目中所蘊含巨大商機,亟待開發;未來農村的實施者(農戶個體和地方政府)創造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也應在實施之初就受到認可和保護。
一、國外低碳經濟研究進展
“低碳經濟”最早由英國提出,目的是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建立相互理解的橋梁,其本質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低碳經濟”的概念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在氣候變化國際制度框架(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特別是在《京都議定書》遭受空前挫折的形勢下由英國率先提出的。希望以此建立起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互理解的橋梁。可喜的是,向低碳經濟轉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2006年10月30日,英國了由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完成的《氣候變化的經濟學》,對全球變暖可能造成的經濟影響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評估。
《氣候變化的經濟學》的核心觀點主要有三個:一是如果各國政府在未來十年內不采取有效行動遏制溫室效應,那么氣候變化的總代價和風險相當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20%。相比之下,采取行動的代價可以被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二是在2050年以前,要是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控制在550PPm以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必須在今后十至二十年達到峰值,然后以每年1%―3%的速率下降;三是到2050年,全球排放必須比現在的水平低大約25%。即發達國家在2050年前把絕對排放量減少60%-80%,發展中國家在2050年的排放與1990年相比,增長幅度不應超過25%。
根據IPCC的最新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在過去的100年中,由COx等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使全球平均地表氣溫上升了0.3℃-0.6℃;并有90%的可信度認為,近五十年來的氣候變化主要是人為活動排放的CO2、CH4、N2O等溫室氣體造成的;他們預測,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0℃―3.5℃。
農業生產活動與全球氣候變化息息相關。農業生產在全球溫室氣體(包括CO2、cH4、N20O)循環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中的有機物質經微生物分解,以CO2的形式釋放人大氣,CH4可在長期淹水的農田中經發酵作用產生,全球一半以上的N2O來自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過程。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一個重要的溫室氣體來源,同時又受到溫室效應的嚴重影響。響應“低碳經濟”的號召,確定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并探尋減排辦法已成為世界各國的當務之急。
二、遼寧省循環農業模式
在中國南方地區廣泛開展的“一池三改”和“四位一體”模式早已運用純熟,其核心環節是沼氣池的溝通作用。但該技術移植北方后,受地溫和氣候影響,通常只能工作六至八個月左右,以及推廣模式僵化等影響,農戶無法得到預期經濟效益,極大制約了該技術的推廣應用。很多早期的推廣示范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隨著全球的急劇變暖和沼氣池保溫技術的應用,該技術越來越受到北方農戶的歡迎。
由于遼寧省各地地形、氣候、資源等的差異,形成了多種不同類型的循環農業模式。成功推廣的生態農業典型模式及配套技術有八項㈣。
這八項生態農業典型模式及配套技術包括:小流域綜合治理利用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典型單位為本溪滿族自治縣黃堡村、建平縣章吉營子村;農業資源保護利用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典型單位為清原滿族自治縣大北岔村、本溪滿族自治縣正溝村;生態果園建設模式及配套技術,典型單位為海城市王家堡村;農田立體種養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典型單位為盤山縣常家村;生態養殖模式及配套技術,典型單位為大洼縣西安生態養殖場、阜新市生態園;平原區農牧結合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典型單位為昌圖縣尹家村;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模式及配套技術,典型單位為營口市老邊區前山村、海城市有機果品基地;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典型單位為鳳城市大梨樹村。
其核心技術主要包括“一池三改”推廣“豬一沼一菜(果)”的生態農業循環生產模式、“四位一體”為核心的循環生產模式。
1.“一池三改”活動,推廣“豬一沼一菜(果)”的生態農業循環生產模式。“豬一沼一果”生態農業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氣為紐帶,帶動畜牧業、林果業等相關農業產業共同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㈣。
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政府從本縣實際出發,通過政策引導、技術支持、資金補貼等方式,通過發展大循環、村戶建 立小循環的方式,在農村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等新技術,大力扶植循環農業發展,推動了該縣生態循環農業駛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蚰巖縣政府積極鼓勵該縣企業發展循環產業,在推動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也使循環農業快速推進。岫巖縣鞍山佳林生物質燃料制造有限公司,利用農村的玉米秸稈、稻草、玉米芯、花生殼等農作物、固體廢棄物為原料,經過粉碎后加入添加劑加壓增密,生產新型生物質再生能源“秸稈煤炭”,使過去農民廢棄的農作物重新利用,增加了企業效益,也改善了生態環境。循環產業效益可觀,前景喜人。
岫巖縣政府在大力發展循環產業的同時,還積極構建以種植、養殖、加工、沼氣為鏈條的微型循環經濟,建立“家庭綠島”式小循環,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沼氣,開展“一池三改”(建沼氣池、改廁、改灶、改廚)活動,推廣“豬一沼一菜(果)”的生態農業循環生產模式。“家庭綠島”建成后人畜糞成為沼氣發酵原料,沼氣解決生活用能,沼渣、沼液作為上好的有機肥用來肥田,實現了農業的生態良性循環。此外,該縣政府為了方便廣大群眾還建設了5座生物質氣化站,以秸稈、樹枝、木屑、鋸末、稻殼等生物質和白色垃圾為原料,幫助3 000多戶農民用上了潔凈的新能源,既改變了農村臟亂差的面貌,使村容村貌更整潔,又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實現了新農村、新能源、新氣象的目標。
與岫巖相似的還有沈陽市蘇家屯區“三位一體”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舊。
近年來,蘇家屯區加快沼氣能源產業的發展,以沼氣池建設為紐帶,積極發展“豬一沼一果(菜)”三位一體的生態循環農業,用沼氣代替液化氣,用處理后的沼渣、沼液代替化肥,有效地變廢為寶,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增加了農民收入。該區的蔡家屯村有種植葡萄的歷史,過去葡萄的產量和質量始終不盡如人意。2006年,這個村在區農機部門的支持下,把沿氣應用到農業生產上,給葡萄上沼渣、沼液,經過本村葡萄協會的大力推廣,葡萄種植戶真正得到了實惠。蔡家屯村共建沼氣池200多個,其中今年新建的就有100多個。農民首先在葡萄種植上使用沼肥。現在蔡家屯村葡萄種植面積200畝,注冊的“華香”牌葡萄獲得了綠色產品A級認證。質量的提升帶動了價格的提升,2009年該村的玫瑰香葡萄賣到了每公斤16元,是去年的2倍,畝效益達1.5萬元。
目前,該區已建成3500個沼氣池,每個沼氣池按年產4噸沼肥計算,每年將有1.4萬噸優質肥產生。今后,蘇家屯區還將在抓好沼氣池建設的同時,抓好沼肥在農業生產中的綜合利用,不斷改良土壤、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從而實現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
2.“四位一體”的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模式。北方“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的基本概念是:一種庭院經濟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的生產模式。它以生態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為原理,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通過生物質能轉換技術,在農戶的土地上,在全封閉的狀態下,將沼氣池、豬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等組合在一起,所以稱為“四位一體”模式。
通常情況下,農戶庭院既是生活系統,又是生產系統,如何做到生活與生產的有機結合是農戶庭院循環農業模式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四位一體”循環農業模式正是基于此,從提高蔬菜單產、復種指數、畜禽轉換率和循環總量,降低飼料浪費度的角度出發,將各種設施組合成一個整體,輔以高效技術,使之成為一個穩定高效的系統。同時各組分之間存在適當的比例關系和明顯的功能分工與協調機制,使“四位一體”循環農業模式能夠在系統內順利完成能量、物質、信息、價值的轉換和流通,并使系統的整體功能達到最高。
該模式以沼氣生產為中心,把種植業、畜牧業和蔬菜栽培等聯結起來,實現了有機物的多層次利用。“四位一體”循環農業模式巧妙地應用了食物鏈加環原理,通過加入生產環(畜禽飼養)和增益環(沼氣池厭氧發酵)將傳統的單一種植和高效飼養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該系統食物鏈結構增長,對系統內有機廢棄物能夠達到多次循環利用,構成了良性循環再生路徑。在中國北方的傳統旱作農業區,大多是燃料、肥料、飼料俱缺的地區,農村能源供應不足,農村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在“四位一體”循環農業中,以沼氣池為紐帶的作用巧妙地解決了“三料”問題。該循環農業模式充分利用了太陽能,使太陽能轉化為熱能,又轉化為生物能,達到合理利用。通過沼氣發酵,以無公害、無污染的肥料施于蔬菜和農作物,使土地增加了有機質,達到用能與節能并進。將沼氣池建于日光溫室地下,提高了沼氣池的溫度,使厭氣發酵可以周年進行,遼寧南部地區已經實現周年進行,遼寧中部和西北部目前已經可以解決年均供氣10個月左右。部分解決了北方冬季因溫度過低而無法實現發酵產氣的實際困難。同時,溫室為畜舍提供了良好的光照、溫度和濕度條件,畜呼吸和沼氣燃燒不僅能使溫室溫度增高,更重要的是其二氧化碳能促進溫室內果蔬增產,溫室內果蔬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又可供畜禽呼吸所用。人畜糞便和其它有機廢棄物進入沼氣池發酵產生以甲烷為主要成份的沼氣,完全可供正常五口之家的日常所需。發酵后的沼液、沼渣富含有機成分,是優質肥料。施用沼肥可明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利用沼液噴施蔬菜或作物葉面兼有肥效和藥效,利用其浸種可提高作物抗病性,促進根系發育,提高產量舊。正是由于在“四位一體”中引入了沼氣池才得以使該系統生物種群增多,結構趨于合理,使有機物得到了多層次利用,同時沼氣與沼液、沼渣的綜合利用增強了該系統的穩定性。“四位一體”組分之間關系協調,構成了循環再生路徑,使該系統生物種群增多,食物鏈結構延長,能流、物流循環加速。該組合充分體現了“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生態農業基本原理。
阜新市五峰鎮根據當地的土壤、氣候特點和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的條件與經驗,提出了打綠色牌、念生態經、筑產業鏈、發項目財,實施種、養、加一體化,打造循環農業,實現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的發展戰略。
五峰循環農業的表現形式是相互聯系的四條產業鏈條:一是甜玉米種植―保鮮玉米深加工產業鏈條。通過擴大甜玉米種植面積,為落戶在本鎮的金禾公司加工保鮮玉米提供原料。二是肉牛飼養一肉牛屠宰加工產業鏈條。通過大力發展黃牛飼養,為落戶在本鎮的福元公司屠宰、初加工肉牛提供牛源。為清河門皮革加工基地提供牛皮原料。三是甜玉米種植―秸稈青貯一肉牛飼養產業鏈條。通過發展甜玉米種植,對秸稈進行青貯,為養牛提供飼料,實現農業和牧業之間的良性循環。四是養牛一牛糞一沼氣一照明(燃料)、沼肥產業鏈條。通過養牛用牛糞生產沼氣,沼氣用于照明、做燃料,沼渣做肥料還田,實現清潔生產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這四條產業鏈既各成系統,又相互連結,環環緊扣,形成了一張完美的“循環經濟流程圖”。《遼西半干旱地區循環農業問題研究》一書中提出的循環模式,在這里得到了詮釋。這 也是低碳經濟下集約經營循環農業的典范。遺憾的是他們沒有及早申報聯合國CDM項目,這一方面有信息不對稱問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方法學研究的短板效應。
位于阜新市太平鎮水泉鎮的遼寧烏蘭山生物技術公司,每年能處理畜禽糞便20萬噸,將糞便變成高含量有機肥還給農業種植,是遼寧省循環經濟試點單位。有機肥不僅解決糞便對當地空氣、水源、環境污染問題,還能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2%以上,減輕大量施用化肥對土壤結構的破壞程度,使土壤板結現象得到改善。烏蘭山生物技術公司實現從畜禽養殖―糞便處理―農作物種植一糧食秸稈利用―飼料生產一畜禽養殖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㈣。
其它例證還有很多,例如:撫順縣上馬鄉坎木村位于大伙房水庫一級保護區內,大伙房水庫是沈陽經濟區重要的水源地,坎木村是生豬飼養基地,如何解決農民的生存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由農戶在家里自建四位一體的沼氣池,既處理了糞便,又解決了自家的做飯問題。
遼寧綠色芳山有機食品公司在黑山縣建設了3萬畝有機花生高產示范基地。
凌海市雙羊鎮新站村投資180萬元新建了一座秸稈氣化站,可以將各種農作物秸稈轉化成優質清潔的高效燃氣,可完全替代液化氣、天然氣。
到目前為止,遼寧省200個省級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村,已按計劃全面完成整治任務。三年累計建設各類畜禽污染治理工程144處。開發了畜禽糞便、農村垃圾、污泥混合發酵“三合一”技術,一并解決農村養殖、生活和中小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污染問題。在農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方面,結合北方地區特點,建設秸稈制氣等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系統,全省建成秸稈氣化站253座。各市積極推進有機食品發展,全省建設有機食品生產基地200萬畝。
三、遼寧省循環農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應與發展農業產業化相結合。農業產業化是中國發展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具有組織化、規模化等特征。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與發展農業產業化相結合,在“龍頭”產業帶動下,可有效提升農業循環經濟模式運行規模化水平,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2.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應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我省是農業大省,當前,農業生產的結構矛盾在于耕地、水等資源相對短缺和勞動力過剩。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應該加快生態農業技術的開發和推廣,使農業常規技術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相結合,實現農業資源更高層次、更高效益的開發;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使高效農業和高科技農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減少對耕地、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滿足逐年增長的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3.典型示范,逐步推廣。這是中國農村經濟工作的經驗和有效方法,特別適合中國農民對待新鮮事物認識的漸進性特點。它是以最生動的事實教育農民,從而對農民產生強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并在典型示范帶動過程中,還可以形成不斷學習、模仿到創新的超越機制。
4.因地制宜,研發適合當地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政府應組織有關部門和高等院校生態經濟領域專家、科研機構組成專業研究組,設立循環經濟應用技術研發基金,促進環境綜合治理等適用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應用,緩解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另外,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實施優惠政策,積極推廣已成熟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使農民真正的接受,并擴展應用范圍。
5.建立以有機農業建設為基礎、開發有機食品(產品)為目的、發展有機產業為手段的跨越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有機農業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遵循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不采用基因工程,不施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合成物質,利用生態農業技術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農業。在有機農業中通常采用的耕作措施有:種植覆蓋作物、輪作、秸稈還田、生物防治病蟲害、有機飼料喂養家畜等。開發有機農業、發展有機產業是保護生態環境和節約稀缺資源、發展農村經濟、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以及保障人體健康的需要,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有效防治污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建設生態市、發展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建筑新的經濟增長點、變生態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打破國際綠色壁壘的重要舉措。
篇9
應該說,目前市場的普遍聲音是:短期反彈確定,但在國內宏觀經濟形勢以及國際金融動蕩的雙重壓力下,趨勢不太會就此出現反轉。
業內人士普遍認同,短期反彈趨勢已經確立。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表示,盡管宏觀經濟層面的一些數據還需要確認,但是整體來看,A股已經位于低估區間,市場借此次“組合拳”做出修正是在意料之中。
廣發證券策略研究員武幼輝表示,同9月15日央行宣布“二率雙降”不同,本次三項政策每一項都直接針對股市,政策信號強烈,并且每一項政策均有實質內容。其中,印花稅調整為對賣方單邊征收,旨在鼓勵投資者買入股票,其節省的交易成本,即使以近期日均400億的成交金額計算,1年也能達到大約100億;匯金公司高調購入3家銀行股,事實上是在充當部分平準基金的職責;國資委的表態,強調了央企股價穩定對于市場穩定的重要意義,也帶有“平準”的意向,而后兩項措施將給市場增加流動性。
中信證券則在研究報告中指出,匯金增持和央企回購并非某個時點政策,而是會根據需要持續性地發揮作用,其對于后市的支持作用不可低估。此外,目前滬深股市超跌明顯,9月初以來A股指數的跌幅約為21%,9月17日前3個交易日的跌幅超過8.8%,動態市盈率僅12.2倍。因此,在利多政策和周邊環境的配合下,A股市場有條件形成超跌反彈態勢,政策“組合拳”有助于判定市場在1800點一線的中短期底部的形成。
至于反彈的力度,武幼輝表示約在10%至20%左右,中信證券也是如此判定。而平安證券首席策略研究員羅曉鳴則認為,在市場趨勢和市場波動風險尚未消除以前,短線投資者可考慮在沖上2200點后適度減持。
趨勢性反轉并未出現
目前面臨的宏觀經濟環境是,10月份后陸續公布的第三季度經濟數據將會顯示,企業盈利能力延續著前兩個季度的下滑態勢;市場持續動蕩,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陰影依然籠罩。在這種情況下,業內人士大多認為,目前還不具備趨勢性反轉的條件。“決定市場趨勢的是經濟基本面,而宏觀面壓力和企業利潤下滑的情況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扭轉。”這是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分析師們在談到后市走勢時,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句話。
武幼輝指出,反彈的持續性不會太強,趨勢性反轉并未出現。他表示,短期市場受匯金公司購入銀行股刺激,金融板塊將會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而從中長期來看,國內整個宏觀經濟大環境是沒有變化的,行業景氣度依然向下,國內經濟下行趨勢難改。
分析師們的看法是,如果國際經濟形勢繼續惡化,國外市場動蕩得不到遏制,A股的反彈空間和反彈力度將會受到限制;而在國內,投資者對于宏觀經濟前景的看法持續謹慎,如果基本面持續不明朗,也將會制約反彈的空間。
不過,分析師們對于四季度的A股市場抱有較為樂觀的態度。這種樂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后轉向的強烈預期。武幼輝就表示,“二率雙降”其實已經是很明顯的信貸放松信號,而通脹回落的速度超過管理層預期,也為四季度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調整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間。而這些才是關系到A股長期走勢的決定性因素。
綜合來看,分析師們的觀點是,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宏觀調控方面的動向,以對后市行情做出正確研判。而在本次由“組合拳”帶來的反彈中,低估值品種、銀行及券商股、現金流充沛及財務指標較好的價值型個股,短線都有著一定機會。
反轉需要解決根本問題
9月19日,在單邊征收印花稅政策的第二天中午,曾被散戶譽為推動單邊征收印花稅最大功臣的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發表的看法是:匯金作用有限,大盤難言反轉。
賀強在今年的政協會議上鄭重提出,監管層需要考慮單邊征收印花稅提振股市。他的提案在今年均一一兌現,一是降低印花稅稅率,二是近期出臺的單邊征收印花稅。賀強透露,就在前一周央行和財政部均對他關于印花稅的提案作出答復,“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監管層對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決心。”同時賀強對于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能為中國股市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欣慰。“這也是我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該盡的責任。”
對于股市的問題,賀強表示現在行情只是反彈,還遠沒有實現真正的反轉。“我們應該看到現在遇到的內外困境,比如未來國內宏觀經濟的走向仍然是不確定,而美國次貸危機也是一種分拆式的引爆,現在談底部,談大漲都是不冷靜的心理,反彈可期反轉難言。”
那么底部的最終出現會有何種信號?賀強表示底部的前提就是成交量不斷放大,政策面配合。
對于監管層這次的救市組合拳,賀強贊譽有加,單一救市不能成效,政策組合拳效果更好。
賀強最后表示,股市燃眉之急過后就要解決存在的根本問題。從根本上解決股票的供求關系才是正道。“首先應該暫停股票供應,階段性的停止大小非減持、新股、增發,非常時期應該用非常手段。其次增加股票市場的流通性,這次匯金公司入市,就是一個信號,但是匯金公司沒有救市托市的責任,他的職責也不在于此,只有一只長效的、擔負救市任務的平準基金存在,方可緩解現在的困境。
然而,究竟什么才是中國股市的根本問題,到底是什么力量把中國股市拖累到這般境地?
據調查發現,乘機襲入的“砸盤熱錢”,大規模解禁的“大小非”,以及“偷偷摸摸”的定向增發是現階段導致股指下挫的元兇。在這些元兇背后,更反映中國股市主導權的更替,中國股市游戲規則的重新確立。
“我們今年3月份時,就已經把股市的資金撤出來了,現在主要是尋找一些好的PE(私募股權投資)項目,改做長線投資。”一位深圳私募機構的副總經理李先生這樣告訴記者。
李先生的行動并非特例。據了解,比他更早撤出A股、更著名的私募界人士是趙丹陽。今年1月2日,趙丹陽所領導的公司――赤子之心在網站上掛出了“致投資者的一封信”,宣布清盤旗下A股基金。對于為何選擇清盤離場,這位中國陽光私募里程碑式人物無奈地告訴自己的客戶:“以我的投資能力,目前在A股已找不到既安全又有投資價值的股票了。”
趙丹陽說出此番話時,上證綜指是5300點。早在2007年5月份,他就已賣掉了手中所有的A股,只利用手中的資金打新股。因為當時他認為,3000點以上的A股已不具備投資價值。
時間僅僅過去5個月,趙丹陽的看法得到市場印證,飛流直下的股指最終跌破2000點。
產業資本PK金融資本
“趙丹陽的離開,表面上看是對A股估值的分歧,但背后更深刻的原因是他看到市場的主導權已經發生變化。”一位總部在北京的基金業內人士表示。
由于監管部門最近嚴令基金公司高層不得發表看空言論,在他的一再要求下,記者暫時以A先生代表該人士。
A先生認為,當前的市場正經歷股權分置改革后的陣痛。“證券市場是一個憑實力說話的地方,隨著大小非陸續進入解禁期,手握兩倍以上A股流通市值的產業資本,已經在事實上取得市場的主導權,盡管這種現實可能是在他們很不情愿的情況下。”
A先生解釋道,由于管理層實行審核制,股改前的A股一直是稀缺資源。在這種背景下,誰的錢多誰就有話語權,即股價的高低取決于市場資金的多寡。而現在,面臨未來3年中將憑空多出來兩倍流通市值籌碼,這個游戲規則發生了改變,即只要手中的貨足夠多,股價想有多低就有多低。
“這樣講并不是說產業資本要刻意做空股市,而是市場制度變化后的一種邏輯必然。”A先生認為,大小非解禁后,手握12萬億元市值籌碼的產業資本,必然會以自己所處行業平均收益率進行持有與否的決策。以私募股權投資為例,市盈率通常在10倍左右。
目前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在20倍左右,明顯高于產業資本的期望收益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拋售套現幾乎是必然選擇。來自深交所的報告也證實,2007年,深交所82%的大小非持股在解禁后套現。
“中國股市用了18年時間才使自己的流通市值達到現在的水平(約5.87萬億元),而它在未來3年到4年中要再承接12萬億元的籌碼,壓力之大可想而知。”A先生表示。
熱錢吸籌意圖長遠
正是看到市場游戲規則已經發生變化,一些先知先覺的機構已經提前在股市上撤出。指南針公司研究員雷濤說,從去年10月中旬至今,基金通過專用席位已經在上交所凈賣出1600多億元;保險機構凈賣出740多億元,其中僅中國平安一家在市場上的凈減持金額便超過200億元。
“相對于整個基金業管理的兩萬多億資產而言,我們的減持力度并不大。由于有監管部門的‘指導’,所以各基金公司都不敢賣得太急。但是,基金不做空并不等于其他機構不做空,據我所知,一些外資背景機構手里攢了很多籌碼,準備砸盤后以更低的價格吸納。”另一位基金經理告訴記者。
該基金經理所指的外資背景機構,既包括QFII這樣的公開投資者,也包括通過非正式渠道進入A股市場的所謂“熱錢”。這些外資背景資金,今年4月份時在3500點附近大舉進貨,目前正等待合適的機會出手。
4月24日,下調印花稅的利好消息公布后的首個交易日,滬深股市跳空高開逾8%,數百只股票漲停。在隨后的6個交易日里,大盤震蕩反彈,上摸3786點。與反彈前的低點―4月22日最低點2990.79點相比,漲幅超過20%。
“4月24日下調印花稅利好政策出臺前,外資背景資金便已經提前獲悉并在市場上收集到大量廉價籌碼。不過,與以往不同,這一次他們并沒有急于借利好出貨賺短線利潤,而是把相當多籌碼留在了手里。”該基金經理向記者透露。
據資料顯示, A股共有53家機構獲得QFII資格,總計額度為99.5億美元,累計匯入資金99.26億美元,結匯約787.71億元人民幣。其中,49家QFII現持有的證券資產市值接近2000億元人民幣,是A股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不過,這并不是外資力量的全部,除了身處“陽光”下的QFII外,還有更多的資金(熱錢)通過各種身份借道進入A股市場,這部分資金規模甚至遠遠超過QFII。
那么,熱錢的規模到底有多少呢?由于熱錢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和保密性,官方難以獲得準確的數據,因此進入中國的熱錢規模一直是個謎。在通常情況下,研究人員只能通過研究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凈誤差與遺漏項目(熱錢規模=外匯儲備增量-貿易順差-外商直接投資(FDI))的方法進行測算。
按照這種方法計算:自2003年到2008年一季度熱錢累計流入規模約有4175億美元。若考慮到熱錢還可以通過虛假的外商直接投資(FDI)渠道進入,2003年至2008年6月份,熱錢流入規模可能在6000億美元以上,并且流入速度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些熱錢有相當一部分流入到股市、樓市等投機性較強的領域。對于熱錢的數量,業界分歧很大,也有專家說,熱錢已高達1.75萬億美元,大約相當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國外匯儲備存量的104%。
從幾家證券營業部在上交所的席位交易記錄中不難發現,這幾家營業部一直以來被外界認為是外資機構開戶集中地。他們分別是中國國際金融公司上海陸家嘴環路證券營業部、申銀萬國上海新昌路營業部和中信證券專用席位。4月初至4月21日利好公布前夕,上述幾個席位分別凈買入125億元、30億元、26億元。
這3家營業部在今年4月大盤反彈后并未趁機套現,而是繼續增持。他們在4月24日至6月6日期間再度分別凈買入17億元、15億元和9億元。在6月10日至19日股市單邊下行階段,仍分別凈買入2.1億元、3.8億元和10億元。
從這3家營業部建倉品種上看,外資的興趣主要集中在中國平安、中信證券、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金融類個股。以上海陸家嘴環路證券營業部為例,該營業部在4月份凈買入33億元的中國平安,9億元的中信證券,以及6億元至12億元不等的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和興業銀行。此外,像大秦鐵路、中國神華等大盤權重股也在他們的購買名單中,單只品種建倉規模在4億元至5億元之間。
“他們做空的目標位很可能就是在2000點左右。”上述基金業內人士透露。
國海證券在近期的研究報告中稱,盡管PPI再創新高,但中國十幾億人的內生性需求仍是推動今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即便GDP增速有所回落,宏觀經濟整體上也仍會保持良性發展勢頭。目前滬深300靜態市盈率為21倍,2008年以20%的增速保守計算,動態市盈率僅為17倍左右,通過與H股比較,多數優質藍籌股價已與國際接軌,具備較明顯的估值優勢。
市場估值將向實業資本價格靠攏
從去年10月中旬調整至今,上證綜指、深圳成指相繼“腰斬”,股市大底在何方?
面對這個并不比歌德巴赫猜想容易的問題,長城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勇認為,大小非減持將是市場重新構建估值體系的起點,中國股市面臨陣痛。未來證券市場上的資產價格將更多被實業市場上的資產價格所左右。“在二級市場參與主體增加了大小非股東之后,會拉低原有估值水平。今后,大小非股東在衡量二級市場的投資回報時,將會參照自己所處產業的資本回報率。”張勇是在今年7月份說出此番話的。
這個資本回報率是多少呢?記者從廣發基金2006年的策略報告中了解到,截至2005年10月,國內各行業的資本回報率一般從7%至17%不等,對應的市盈率從6倍到14倍不等。如果以私募股權基金認可的合理回報率――10%計算,對應的估值水平為10倍市盈率。
張勇還表示,隨著A股市場全流通,還將受到全球股市定價影響。隨著二級市場與一級市場股價接軌、A股價格與H股股價接軌的陸續發生,勢必引發A股估值與國際接軌。
張勇的預測正在變為現實。據統計,截至6月20日已有包括中國太保、中海集運、中國石油、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煤能源等在內的16只個股跌破IPO發行價,此后該數據在9月份更是被不斷改寫,破發的陣營也迅速擴大。
與此同時,A股與H股的接軌也在進行中。來自天相投資分析系統的數據顯示,截止到6月20日已有5只同時在內地和香港上市的公司股價出現“倒掛”。其中,海螺水泥A股6月21日的收盤價為43.51元人民幣,港股報收于54.7港元,A股較H股價格低9.77%,而中國鐵建、交通銀行、中國中鐵、中國平安的A股股價較H股折價幅度也從2.92%至6.09%不等。當然與眼下的行情相比,此數據已經不足以讓人感到觸目驚心了。
不過,業內人士同時指出,就整體而言,A股與H股相比仍處于溢價狀態,52只同時在滬深股市和聯交所掛牌的個股平均溢價幅度為78.84%。這意味著,如果A股和H股價格真正接軌,前者還有56%的跌幅。
商品價格下跌才是中國股市最好支撐
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分析師王磊認為,美國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后,幾乎全球市場都為其歡呼。道瓊斯工業指數大漲2.5%,倫敦富實100指數大漲3.9%,韓國、臺灣地區、香港地區股指幾乎都迎來了次貸危機以來難得一見的巨大漲幅。“兩房”發行的次級債與國債的利差也大幅縮小,持有“兩房”債的投資者一夜之間愁眉換笑顏。
不過,美國財政部恐怕高興不起來,因為其要耗費的資金可能高達1000億-2000億美元。美國財政部的官方網站上解釋其注資“兩房”的3個原因分別是,維持市場穩定,保證按揭貸款可持續獲得以及保護納稅人。
實際上,第一個原因才是最重要的,為“兩房”注資是美國財政部無奈的選擇。“兩房”目前共持有5.4萬億美元的未清償債務,約占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總額的40%,其發行的資產支持債券是全球主要金融機構曾經最青睞的投資品種之一。
2008年6月由于按揭資產質量的進一步惡化,“兩房”危機爆發,其優先股和次級債分別被評級機構下調評級和置于評級觀察狀態。“兩房”主要的資產并非次級按揭貸款,這也標志著次貸危機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按揭貸款危機”時期。政府對其機構―“兩房”的注資也是應有之義。
目前為止,“兩房”發行的最優級債券沒有受到太大沖擊,而次級債和優先股持有者由于可能面臨不能完全履約還債和優先股股息難以保證而受到較大的沖擊。慶幸的是,持有“兩房”次級債和優先股的主要是地區型商業銀行,金融市場受到的整體沖擊還不大,而一旦優級債券評級下調,全球大部分金融機構都將面臨新一輪的資產減計風暴。
1998年,曾叱咤華爾街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因持有的未平倉合約全部違約而轟然倒地,那次風暴震動了整個金融市場,讓美聯儲不但努力協調大型金融機構接管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還下調了基準利率以保證金融市場穩定。
而今,美國財政部對“兩房”的注資高達千億美元,幾乎相當于世界排名第9的香港外匯儲備的總量,救“兩房”比救3月份被摩根大通兼并的貝爾斯通的難度要大得多。如此大額的支出也只有美國財政部才能吃得消。因此,財政部的注資也是及他人所不能及之事。
那么,如此大規模的挽救行動是否會改變目前全球金融市場的頹勢和格局呢?
從對匯率的影響上看,財政注資挽救“兩房”提高了投資者對相關美元信用債券的信心,使得資本流入美元資產,助推美元上升。與其相對,德國等歐洲國家債券價格出現下跌,歐元對美元匯率最低跌至1.405附近。
但是,美國政府財政赤字可能因挽救“兩房”和減稅而在2008年末上升至占GDP4%-5%的水平,這將接近美國財政赤字的歷史最高水平,并將在長期對美元匯率構成壓力。
除此之外,“兩房”被救仍難以使美國金融機構資產狀況得到改善。就在美國財政部宣布向“兩房”注資的第二天,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因韓國產業銀行拒絕入股致使股價暴跌40%。這反映美國金融機構目前仍然十分脆弱,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繼續下滑,資產減計可能逐步增加,全美商業銀行的信用卡貸款不良率也將快速上升。資料顯示,全美商業銀行信用卡貸款資產減計比率(Charge-off Rates)已經由2007年2季度的3.85%上升至2008年2季度的5.47%,上漲速度超過了房地產按揭貸款減計比率的上升速度。
因此,“兩房”被救其實只是讓疲弱的資本市場得以喘息,未來的壞消息可能仍將接踵而至。
實際上,目前美聯儲留有的100個基點的減息空間也是用來防備金融市場及美國經濟進一步惡化,分析師王磊預計2009年美聯儲可能再次采取減息的政策。
對于僅僅持有“兩房”最優級別債券的中國金融機構來說,這次“兩房”的獲救讓他們撿到了大便宜。
“兩房”最優級別債券的信用風險利差已經大幅下降,流動性也得到了提高,這些機構相關資產的風險將顯著降低。除此之外,我國外匯儲備安全性和流動性將得到提高,應對宏觀經濟風險的能力將得到增強,而這是在國際金融市場風起云涌之時,保證我國國內金融市場穩定的有力武器。
同時,當前金融市場上形成的匯率、大宗商品價格、貨幣市場利率都在短期內出現了大幅變化,在全球一體化進程已經進入到金融一體化的時代,這些關鍵的價格變化對各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
目前,資本已經從大宗商品市場撤出,近期美元的貨幣市場基金受到了青睞。但是,美國金融機構的脆弱仍然是美元資產價格最危險的不定時炸彈,美元在這一陰影下不會持續走強。
王磊預計,歐元對美元匯率2009年內將在1.35-1.45范圍內維持。這就意味著資本并不會持續回流至美元資產,前段時間大家擔心的資本外逃不會在2009年底前發生。
實際上,根據統計機構調查,與除日本外亞洲新興市場國家近期出現的大量資本外流不同,中國正在繼續吸引資本流入。
當海外資本市場為注資“兩房”歡呼時,A股股指卻巋然不動,這表明,中國資本市場并非決定于“兩房”和國際資本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才是對我國股市最好支撐。
當CPI回落到可接受范圍,宏觀調控逐步減弱,而上游價格回落時,工業企業利潤將會出現恢復性上漲。盡管中國面臨外需下降的考驗,但盈余的財政和廣闊的國內市場將支持中國成為2009年經濟穩定增長的明星。在資金與盈利的配合下,資本市場反彈并非空中樓閣。
中國經濟的決定要素是PPI
股市的發展還是要靠基本面。我們說股市的趨勢看基本面,超過基本面的下跌可能就屬于技術層面或者說心理層面的因素了,所以心理問題或者技術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的政策,而經濟基本面則有賴于宏觀大環境的變化。
PPI才是決定中國股市走向的關鍵指標,PPI見頂后也就是開始出現回落的時候,股市才可能見底,但是股市的見底有一個時間差,這個時間在日本當年是9個月,在中國會縮短至3個月左右。
所以很多人看到CPI回落了,總認為大盤該漲了,但是須知決定中國經濟的是制造并非消費,所以要看PPI,只有制造業好轉了,中國經濟才能走穩,別忘了中國的地位是核心制造國,其他主要服務業都是為制造業服務的。近日公布的PPI數據顯示其已經開始在高位震蕩,中國PPI理論高點值應該在10.6%左右,但是預計達不到這個值,因為油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價格都已經出現了持續性的回落。未來1-2個月的時間PPI可能會掉頭向下,就會有利于大盤的止跌企穩。
如果從現在的假設和邏輯來看,經濟的企穩回升應該是在明年年中左右,到時候還要看具體的宏觀數據。這一年對中國經濟比較關鍵,經歷了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生存下來的企業,后面必定有較大的發展,因為中國就看產業升級的情況。我們所走的經濟道路和日本當年是一樣的,都是工業化道路,論發展階段,我們現在相當于日本的1965-1975年,可能更像1974、1975年的情況,日本在經歷了1年的經濟陣痛期后就重新走上了上漲的通道,不過我們現在也已經明顯地感受到中國企業的產業升級速度在加快。
股市會有一個動蕩的階段,同時也會經受大小非的考驗。專家認為,這兩年的牛市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股改,股改只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能引起市場如此大幅上漲的因素根本還在于基本面的變化,那就是人民幣升值。我國在2005年7月進行了匯改,人民幣走上了升值之路,加上前幾年國內經濟形勢一片大好,股票出現了嚴重的低估,各種理由都支撐了股市的上漲。
篇10
關鍵詞:信貸增長;結構優化;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識碼:A
從2008年11月份從緊的貨幣政策調整為適度寬松以來,國內銀行信貸立即出現了快速增長的態勢,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創下4.58萬億元“天量”信貸增長的歷史記錄,特別是1~2月份,其增長的速度更是驚人――兩個月銀行信貸增長達到2.69萬億元人民幣。我國貨幣供給和信貸投放出現的“井噴”式增長引發了社會多方面的關注。
一、一季度信貸增長情況
3月份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53.1萬億元,同比增長25.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9.3個百分點,比上年末高7.7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17.7萬億元,同比增長17.0%,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2個百分點,比上年末高8.0個百分點。流通中現金M0余額為3.4萬億元,同比增長10.9%,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3個百分點。
第一季度,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呈持續上升態勢,主要是由于同期貸款快速增長。其中,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速逐月明顯加快,3月末增速已恢復到2008年6月前的水平,比上月提高6.4個百分點,反映出近期各項宏觀政策提振作用初步顯現,經濟活躍度有所提高。
信貸方面,3月份末人民幣貸款余額為35.0萬億元,同比增長29.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5.0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4.6萬億元,同比多增3.2萬億元。3月份新增貸款1.89萬億元,同比多增1.61萬億元,單月新增貸款規模創歷史最高記錄。
總體來看,一季度我國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4.58萬億元,超過往年全年新增貸款金額,同比多增3.3萬億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5萬億元的底線目標,而截至3月份新增信貸已完成全年信貸指標的90%以上。
連續三個多月銀行信貸的超常增長,是發生在宏觀經濟持續深幅下滑,微觀經濟步履維艱的經濟背景下,因而更加值得深思。
二、信貸高增長的成因
(一)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放松,特別是信貸控制的取消,是貸款在短期內爆炸式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以國有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響應政策轉變,快速反應的結果。
其一,近期銀行信貸超常增長與前期“緊貨幣”政策下的貸款限額控制有關。從2007年6月起,央行為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向商業銀行下達新增貸款限額,同時支持商業銀行開展金融創新,引導社會直接融資。因而,在由過去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和控制信貸規模向適度寬松過渡的過程中,企業被壓抑的正常信貸需求得以釋放。
其二,充裕的流動性是推動商業銀行信貸擴張的重要原因。政府宏觀調控出現轉向,從過去的“防經濟過熱、防通貨膨脹”轉到了“保經濟增長、防通貨膨脹”,人民銀行多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的基準利率,并降低了央行票據的發行頻率和發行規模,這些措施都為銀行體系充足提供了大量的可貸資金,為信貸的增長創造了條件。
(二)自信心的恢復。對于繼續保持中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政策面發出了強烈的信號,并以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這使得商業銀行在經過金融危機沖擊后的短暫彷徨、猶豫后,重新確立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從而確定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拓展目標,并且堅持了市場化運作的原則。
繼中央政府出臺4萬億的投資計劃后,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了總額約為18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從2008年12月到2009年一季度是政府投資計劃重點落實時期。這就要求銀行向實體經濟注入相應規模的信貸資金,配合中央“保增長”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的貫徹落實。同時,“保增長”就是“保銀行”,支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防止經濟大起大落,將為銀行的穩健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也為銀行快速發展提供機遇。實際上,2009年第一季度新增貸款確實主要投向了基礎設施和基本建設項目,不少貸款流入政府資助的大項目、大工程上,由此帶來了新增貸款的爆發性增長。
(三)“早放貸、早收益”的信貸投放原則。從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實際角度看,信貸投放每年都具有“早放貸、早收益”從而使信貸投放呈現“前高后低”的一般規律。一般來說,一季度是銀行的放貸高峰期。統計數據表明,1月份貸款投放量大致占全年總投放量的20%,一季度新增信貸往往會占到全年新增貸款金額的60%以上。這是商業銀行保利潤的內在要求,沒有必要擔憂。經過相關測算,2009年商業銀行的經營利潤要實現與2008年持平,信貸日均增長要達到30%。鑒于對2009年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普遍擔憂,國內商業銀行都預計2009年的經營環境不比往年,為了保持盈利增長,銀行必須及早發放貸款,因為只有早投放才能及早形成日均貸款,才能占據主動和先機。
三、信貸增長的影響和潛在問題
從一季度經濟運行狀況看,信貸的快速增長,不僅讓整個投資快速增長,而且也讓一些大中型企業獲得大量的信貸資金,使得2008年下半年整個經濟迅速下行的風險逐步減弱,對支持經濟回暖、提振市場信心發揮了積極作用。一季度我國經濟顯露回暖跡象。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達到199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逐月回升,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六個月以來首次回到50%收縮線以上。全國商品房銷售今年前兩個月實現正增長,一改去年2月份以來的下滑勢頭。進出口雖然同比下降,但環比逐月提高。存貨調整穩步進行,企業對經濟前景的信心逐步恢復。與此同時,銀行業一季度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仍保持了“雙降”,表明銀行信貸風險處于可控范圍。
在看到信貸高增長的重大意義和積極效應的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信貸擴張并不意味著中國宏觀經濟已經完全擺脫了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與天量信貸增量相伴隨的是許多結構性問題和潛在風險,這些問題及其背后隱藏的深層次原因值得我們思考。
(一)票據融資比重過高。2009年1、2月份票據融資占到公司新增信貸的45%左右,到3月份回落到21%。其中,1月份銀行票據融資規模接近2008年全年總量,達到6,239億元,約占新增貸款量的38.5%,規模之大和增速之快創造了歷史記錄。票據融資具有期限短、風險小、收益低、辦理速度快的特點,人們往往把票據貼現視為“低風險”業務,因此票據業務的一些隱憂往往容易被忽視。
首先,票據資產具有乘數效應。票據融資的規模很容易“虛增”,從而難以真實反映宏觀經濟的回暖情況。
其次,套利空間可能形成票據融資的空轉。在市場力量的驅動下,票據貼現利率走低,出現了與同期存款利率的倒掛。部分銀行機構迫于擴大信貸增量的壓力,誘導客戶通過存單質押開立承兌匯票,客戶再拿到銀行來貼現,存在客戶利用票據貼現進行“套利”的可能。
第三,超短期的票據占較大比例,表明真正為企業流動資金需求服務的信貸比例非常少。商業銀行票據融資的項目主要是與政府投資相關的貸款以及向銀行的戰略客戶發放,涉農和中小企業貸款的占比很小,真正需要資金的企業(如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型)還是無法獲得資金。此種模式的信貸投放勢必會使經濟復蘇的拉動效果大打折扣。
(二)貸款重點過度集中
首先,因為今年信貸投放重點是基礎產業,不少銀行近六成的貸款都為中長期貸款。基本上與十項擴大內需的政策及十大產業規劃的政策相吻合,大量的中長期貸款通過五大國有銀行進入效益較好、信用較好的大中型企業和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這樣當然有利于商業銀行降低在經濟下行時出現的信貸風險,但由于大量的資金流入大中型企業,而商業銀行不愿向下游加工制造業企業及中小企業貸款,從而使得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的局面無法改變。
其次,在巨額新增信貸投放中,流向大型、特大型客戶的貸款占了很大比重。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最近的數據,目前19家主要銀行5,000萬元以上客戶貸款集中度占比為60%左右。不少銀行對大客戶、大項目青睞有加,盡管從單個銀行來看,并未突破監管規定的授信控制比率,但從整個銀行體系來說,仍可能形成風險過于集中。在大型客戶發生財務危機時,對銀行體系穩定性造成沖擊的風險不應低估。
第三,當前信貸乃至投資的高速增長是政府主導型投資的高增長,貸款向政府支持項目、國有企業和其他大中型企業集中,而私人投資則被大幅擠占。在當前國內需求不足、以往政府主導的城市基礎建設已經過剩的情況下,新一輪的政府主導型投資可能會導致未來幾年一些行業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使投資的效率大減。
四、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銀行信貸的迅猛擴張,在防止經濟過快下滑、支持經濟回暖的同時也隱藏著不少問題,我國目前一季度經濟回暖的基礎并不牢固。在當前以擴大信貸和傾注流動性的方法來刺激經濟增長,將為未來經濟出現高通脹埋下“種子”。如果信貸增長的勢頭再持續比較長的時間,那么對中國通脹的壓力肯定會逐步體現出來。為防止通脹壓力會逐步抬頭,規避貨幣政策可能轉向所致的經濟大起大落的風險,未來的貨幣政策應回歸于“適度寬松”這一既定的政策取向。適量放緩信貸增長,促進信貸結構的優化調整,加強風險管理,保障信貸投放對經濟支持的可持續性。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