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現狀分析范文

時間:2023-12-14 17:50: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雙減政策現狀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雙減政策現狀分析

篇1

【關鍵詞】老年人;工業設計;日常生活

一、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難題

中國的老齡化人口一般年齡一般在65歲以上,由于目前社會壓力大,很多子女對于老年人的照顧都會有一定的欠缺。這個年齡段的老年人一般在日常生活中遇見各種各樣的困難。例如:行動不便,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單調無趣。在農村亦或者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問題就更加的明顯。家中的成年人都外出謀生,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導致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泛濫。這對老年人的暮年生活更加艱y。所以,社會必要的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除此之外,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各種學科的突破,催生了一系列的工業設計產品,這對于老年人解決日常生活的各種困難也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在此列舉若干。

(一)可推可坐老年車

可推可坐老年車采用滿焊設計,密封好,結實耐用,采用1.1mm加厚管壁,2cm加粗主管,使用壽命長。采用雙閘線桿剎剎車更穩定,采用助力扶手,起身更方便,受力位加固設計,承重力更強,更耐用。輪子采用靈動萬向輪,360°旋轉,坑洼土路,小區減速崗均能順暢同行。后輪采用汽車7幅輪轂設計,抗壓減震,使用壽命長。采用可拆卸踏板,坐在手推車上可以歇腳,乘坐更舒服。配備實用零錢袋,可存放零錢,不易丟失財物,方便實用。側面駐停手剎,人性化設計,老年人坐臥休息時,更方便。該老年車座位儲物盒容量大,可以滿足日常買菜儲物的需要。可調節伸縮拉桿,人性化三檔位調,輕按按鈕,即可將靠背調整至舒適高度。該產品對于老年人的出行,和日常生活有很大幫助,滿足大部分老年人的一般需求,所以受到很多老年人的喜愛。

(二)可移動坐便椅

老年人由于行動不便,導致晚上起夜時如果很遠的地方上廁所很不方便。而且天黑不易見物,極易出現危險,所以一個可移動的坐便器很是必要的,它解決了大部分的老年人起夜的這個問題。除此之外,目前老年人很多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有的還伴隨一些并發癥。所以很多因為高血壓引起腦溢血引發偏癱的老年人也很有作用。可移動坐便椅,采用全新PP料,承重能力強。創新檔案雙緩降靜音技術,蓋板緩慢降落,有效減聲降噪,高效靜音,不會擾人安眠。坐便椅的下部,采用幼稚橡膠塊,超強抓地防滑能力,增強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全面增強防滑指數。而且承重能力強,可以承重180kg。對于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解決一些生理問題很有必要。

(三)便攜定時器提醒器

老年人的記性下降,健忘的現象很常見。很多時候灶上燉著東西,過段時間就會忘記,很容易出現一些意外事故。有時候由于健忘,會忘記吃藥一些事情。所以一個便攜定時提醒器很必要。便攜定時器提醒器采用磁吸式,附帶掛孔,方便攜帶,可以吸附在冰箱等金屬涂層的表面,可以立在桌子上,設計有掛孔,可以綁上繩子、帶子方便攜帶,高精度計時器,精確美觀;超長計時、倒計時。小巧新穎,攜帶方便。

(四)電動爬樓步行式輪椅

步進式爬樓輪椅在國外有將近百年的歷史,經過不斷改良和演變,現已成為所有類型爬樓輪椅中傳動機構比較復雜也是安全性較高的一種。其原理是模仿人體爬樓動作,由兩套支承裝置交替支承,以實現上下樓梯的功能。由于步進支撐式爬樓輪椅的安全性相比其它類型的要高,在國外發達國家已被廣泛使用。但因其傳動機構復雜,我國目前還不掌握這種技術。尤其是步進支撐式爬樓輪椅的智能化安全報警和階沿防滑制動技術還不被國內相關生產廠商所掌握。由于步進支撐式爬樓輪椅的傳動機構復雜而又高度集成的模塊化結構,加之大量高硬度輕質材料的使用導致造價高昂。盡管如此,政府和殘疾人家屬出于對殘疾人和老年人上下樓安全的絕對保障需要,還是會優先考慮更加安全的而非更廉價的爬樓輪椅。相信隨著步進支撐式爬樓輪椅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體現,將會逐漸成為未來主流的爬樓輪椅服務于更多的殘疾人和老年人群體。

二、結語

中國老齡化是經濟告訴發展的衍生物,改變中國的老齡化現狀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當代中國也還末真正形成完整的老年人的保障體系。所以早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針對老齡化群體的工業設計產品也會不斷出現。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保障的基礎下,我們不僅要為老年人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體系,還要利用更加先進的技術,創造出更多更加便捷的工業設計產品,解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但是技術并不是萬能的,老年人不僅僅是需要好多物質保障,子女所給與的精神保障更為重要。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雖然我們必然迎來經濟和技術的高峰,可以解決各種經濟物質方面的短板,但是不能忘記多陪陪老年人才能讓他們更好的度過晚年。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節能減排;市場機制;政策體系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2005902

保定是河北省傳統工業基地之一,同時也是資源短缺型內陸城市,因此環境和能源問題顯得更加緊迫。2008年保定市節能減排目標得以實現,與落后產能的淘汰及金融危機影響下高耗能行業的生產減速有一定關系。保定市應抓住規劃“低碳經濟”的有利時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研究運用市場機制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尋求有效避免經濟增長與環境沖突加劇的對策。

1 保定市節能減排現狀分析

1.1 節能減排實施現狀

2008年12月,市政府正式出臺了《保定市人民政府關于建設低碳城市的意見(試行)》,這是全球第一個以政府名義出臺的城市整體低碳規劃,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2008年開始全面實施的“藍天工程”使人們終于能經常看到久違的藍天。2009年5月保定被列為國家半導體照明應用試點城市。近年來,保定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已形成光電、風電、節電、儲電、輸變電與電力自動化設備制造六大產業集群,相關企業近200家,連續兩年經濟增長超過40%,具有顯著的區域競爭優勢。如,英利公司已成為光伏產業領域的龍頭,也是國內唯一全產業鏈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企業。

保定正全力打造以“中國電谷”命名的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集群,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特色型、國際化的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領軍城市。

1.2 節能減排過程中的突出問題

(1)產業結構與企業規模問題。現階段,高耗能現象與我國產業結構的狀況有密切關系。保定市目前的產業結構和企業規模結構是造成污染嚴重、能耗過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縣域經濟中,部分縣(市)造紙、印染、制革、有色金屬熔煉等高耗能、重污染行業,仍占較大比例。在這些行業中,企業規模小而散的現象更突出,導致了行業整體工藝技術水平不高,排污總量較大。因此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是節能減排的首要途徑。

(2)節能技改資金缺口問題。節能技改資金問題一直是制約節能減排工作的難點。中央財政安排的節能減排資金主要用于支持重點節能工程、淘汰落后產能等。河北省節能減排資金傾向于“雙三十”(30個重點縣和30家重點企業),同時“雙三十”的新、擴、改與節能減排有關的項目按省級重點項目對待,在項目審批、征用土地等方面得到支持。但是,具體到保定市的污染企業,財政支持資金有限。特別是2008年以來,受世界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經濟增長面臨嚴峻形勢,部分企業效益受到很大沖擊,節能技改資金不足,制約著企業推進產品升級換代和節能技改工程建設。

(3)主觀認識上的問題。對節能減排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的認識尚不到位。特別是一些單位依然沒有擺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關系,存在片面追求GDP增長,忽視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有的企業明關暗不關,存在偷開、偷排的現象。

(4)全社會參與不足的問題。節能減排是一項全民參與的環保行動,而不僅僅是某些污染嚴重行業、污染大戶的問題。但從目前保定市節能減排的實際看,此項工作還停留在重點縣、重點企業的減排上,廣大市民的參與度并不高。如果公眾參與意識不高,監督不到位,很可能減排的效果將流于形式。這也是一些企業偷開、偷排現象屢禁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

2 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范例

西方發達國家無論實行強制性政策還是誘導性政策,立足點都放在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上。發達國家的市場化水平較高,因此,利用市場機制的節能減排效果比較明顯。市場機制的核心就是競爭,通過供求機制、價格機制、激勵機制發生作用。在發達國家節能減排的具體運作中,不同國情的國家又有各自特點。日本繼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后提出的“省能源化”取得了顯著成效。1979年日本頒布《合理使用能源法》,從能源供給者、消費者等各個主體入手,規定了詳細的節能措施,對能源管理制度、科技投入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并教育公眾達到全民參與。

3 探求保定市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長效機制

3.1 產業政策

絕大部分經濟活動中,市場機制可以調動資源在產業間的配置,但對于環境問題,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政府制定有利于環境污染治理的產業政策就成為必然。保定市要實現節能減排、建設“低碳城市”的目標,必須淘汰落后行業及落后工藝和設備,走高科技含量、低資源消耗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逐步推動產業升級。淘汰落后產能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手段,同時應大力發展節能型產業體系。

3.2 融資政策

2008年10月,銀行業“綠色信貸”第一招牌的興業銀行在河北設立分支機構,至2009年5月底,興業銀行已累計在全國14個省和直轄市開辦69個節能減排項目貸款業務,融資金額累計達21.53億元。作為新能源產業基地,保定市應出臺鼓勵企業運用銀行“綠色信貸”的政策,實現金融促產業的快速發展。

3.3 價格政策

現行價格機制主要考慮產品的生產成本,沒有將環境資源等外部成本內部化,不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特別是能源價格。保定市政府應大力推進差別電價、脫硫電價等新型電價政策,在國家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差別電價標準,擴大實施范圍,以促進節能減排價格體系的形成和規范。

3.4 稅收政策

促進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應該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一系列有利于節能技術、節能產品推廣應用的扶持、鼓勵政策,二是采取限制性政策。2007年7月取消553項“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其實質是對“兩高一資”產品生產的限制。目前財政部正在抓緊研究出臺鼓勵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環境稅的缺位導致了國際上生產污染性產品的資本大量流入,既逃避本國的稅負,又轉移污染,加劇了中國的環境惡化。因此,必須建立獨立稅種的環境稅,從污染排放稅、污染產品稅、生態保護稅到碳稅等稅目,采用差別稅率,促進節能減排和綠色消費。

3.5 貿易政策

目前在國際貿易領域有兩種傾向,一是出于貿易保護主義的目的、憑借發達國家自身優勢而設置綠色貿易壁壘,二是利用我國環境稅缺位且環境標準相對寬松的條件,向我國轉移有害環境與健康的產業。針對這兩種傾向以及未來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應該制定切合我國當前實際的綠色貿易政策。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國內綠色產業,帶動綠色產品的開發和綠色市場的形成,制定鼓勵企業在綠色產品以及新能源、新資源領域沖擊國際市場的貿易政策,另一方面,因相對寬松的環境標準而導致的高污染產品大量存在的問題,除了嚴格法規標準的制定以及取消出口退稅外,應該禁止其加工貿易的建立以防止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程度的提高。

3.6 科技政策

用高新技術改造落后的污染行業,大力發展新能源特別是清潔能源、替代能源,改變能源消費結構。政府應引導企業與駐保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科研攻關、成果轉化,加快企業技術體系的建立。

政府對節能減排的推動作用不容置疑,但在打造“低碳經濟”過程中,市場機制應貫穿節能減排的全過程。我們應該把強化政府政策體系的建立作為關鍵支撐,把完善市場調節機制作為基本手段,借助市場自身的力量形成合力,從而建立起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張坤民.低碳經濟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2]周馮琦.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夏光.中日環境政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1).

[4]曾凡銀.節能減排的市場機制研究[J].理論前沿,2008,(7).

[5]賀嬌.“十一五”減排計劃可望如期完成[EB/OL].人民網,2009923.

篇3

關鍵詞:銀行卡;業務;發展現狀;研究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金融行業的不斷進步,我國銀行卡業務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銀行卡的發行量也是劇增的增加,并逐漸與國際發展相接軌,走上的全球化發展道路。在當今的金融與國際經濟發展形勢下,加強對我國銀行卡業務發展問題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1、當前我國銀行卡業務發展現狀分析

據2011年國內金融市場調查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銀行卡業務比以往年份的發展更加迅速,而且截至到2011年的第二季度末,全國已發行的銀行卡數量已經超過了26.7億。中國第二屆第一次銀行業協會、銀行卡專業委員會,全體會議在上海召開,會上決定通過加強對銀行卡業務及行業標準的規范,營造一個優良的發展環境,并在此基礎上加快我國銀行卡業務和產業的發展步伐。調查數據還顯示,截至到2011年第二季度末,上半年的總交易金額已經達到了178.6萬億元。在這些交易金額中,消費金額為7.5萬億元左右。銀行已發行的貸記卡已經超過了2.3億張,而且上半年的銀行卡交易金額也超過了3.3萬億,其中用于消費的金額占一半以上,大約為1.8萬億元人民幣。雖然2012年的統計數字還沒有出來,但就當前國內和國家經濟形勢來看,我國銀行卡的發行數量有增無減,平均每個人所擁有的銀行卡數量將超過2.5張。就此發展勢頭,到近年(2012)年底,國內銀行卡的發行量可能會超過30億張。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銀行卡業務發展迅猛,而且已經打破了傳統的經營模式,尤其在功能上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存款、取款、匯款以及貸款等業務的載體,而是在發展層次和業務種類上有了很大的創新和改進,逐漸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服務載體。

2、我國銀行卡業務經營過程中的問題分析

從以上數據可知,近年來我國銀行卡業務發展非常的迅速,為滿足國民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產生活的需要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畢竟起步較晚,實踐中還存著很多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實際經營和管理過程中,依然缺乏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從實踐來看,當前我國的銀行卡業務仍然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由于發展的時間相對比較短暫,并未在很大范圍內形成一種影響力,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也沒有將注意力放在這方面。作為經濟活動中要手段或途徑,卻得不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或業務推進,這將嚴重影響我國銀行卡業務的進一步發展和業務拓展。實踐證明,銀行卡業務應當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才能取得良好的發展效果。目前我國業已成為WTO組織的成員國,當過渡期結束以后,大量的外資銀行業就會大舉進入到中國境內,與國內銀行進行競爭。反觀國內銀行業的競爭優勢和市場競爭力,難以與歐美或者日本等國家相媲美。在這種國際國內形勢下,政府再不及時對國內銀行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則銀行卡業務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二,國內銀行卡業務經營與管理方面的法規和機制不健全,很多時候表現出一種滯后性特點。目前來看,我國關于銀行卡業務方面的政策和法規,與當前的市場經濟發展速度和業務發展需求明顯不符,而且對國內的銀行卡業務專業化及市場化發展趨勢缺乏政策上的導向;同時,不同的監管主體在業務監管過程中的職能分化及業務準入條件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界定,尤其對發卡機構和專業化的服務機構權利、義務,缺乏法律上的有效界定。面對當前的國內銀行卡業務發展現狀,中國人民銀行曾先后頒布和修訂了《銀行卡管理辦法》,但由于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仍然難于國際法規相比,多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

第三,由于缺乏國際競爭,國內銀行卡專業化服務的水準還是比較低。從實踐來看,造成國內銀行卡業務相對比較落后的影響因素很多,專業化服務水準比較低就是其中一個。就當前國內金融形勢來看,作為我國銀行卡業務的一個重要發展主體,商業銀行至今尚未打破窗臺的獨立自主與自力更生的陳舊思維模式。在這種思維模式的影響下,總是習慣于專業化的外包,每一家商業銀行都閉門造車、自成體系。在缺乏競爭、溝通與交流的背景下,使得銀行卡業務的傳統統包獨攬格局難以真正的打破或者改變。

第四,大量發行的借記卡嚴重影響了銀行卡業務的發展,導致其發展后勁明顯不足。就當前我國銀行卡業務經營現狀來看,不僅用戶刷卡消費方面的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刷卡消費環境應當改善,而且以銀行卡業務的發展視角來看,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在于銀行卡業務的拓展結構和方式不太合理。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透支消費過程中較長免息貸記卡的比重相對較小,而借記卡或者信用卡的比重則相對較大;加之國內至今還沒有實力雄厚的大型發卡機構或者高效率的專業化服務機構,因此我國銀行卡業務的整體競爭力仍需不斷提高。

3、加強我國銀行卡業務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對當前我國銀行卡業務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應對:

(1)加強政府政策支持,完善銀行卡信用體系

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為銀行卡業務的發展提供正確的引導,同時也可以充分地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對銀行卡業務進行宏觀上的調控,或者采取一些稅收優惠政策,以此來鼓勵銀行卡業務的發展。由于銀行卡業務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法律對運行環境的保護,因此可通過立法的形式來明確發卡單位、特約商戶以及專業化的服務機構,并對他們的權利、義務以及行為進行規范,嚴厲打擊銀行卡犯罪活動,防范銀行卡業務發展風險;同時還要不斷地完善銀行卡信用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規范化、制度化的信用考核機制,對那些失信的單位或者個人,要建立登記、懲罰制度,信用不良者不能在任何一家銀行辦理銀行卡業務,只有過了一定的觀察期限,方可繼續使用銀行卡。

(2)加大用卡宣傳力度,培養優質用戶

對于我國銀行卡業務發展而言,同時面向社會的一項業務服務活動,因此應當向全社會加大對銀行卡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廣大用戶的用卡意識,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和熟悉銀行卡業務,這也是開拓市場的一種有效途徑。當WTO暫緩期限過去以后,大量的外資銀行就會進入到國內市場,那時對資銀行最主要的競爭主體就是優質客戶。基于此,筆者認為國內商業銀行應當把握當下時機,多培養一些優質的用戶。比如,年輕的高知識階層人士和高收入階層對銀行卡一點也不陌生,而且還比較容易接受銀行卡、有能力使用之,所以銀行卡業務可以適當地、有目的地想這類人群傾斜。

(3)創新銀行卡業務,提高服務質量

對于銀行卡業務及產品而言,創新時應當考慮的是能夠滿足公眾的需求,同時又帶有一定的個性化特點,并以此為創新方向,提高銀行卡業務的含金量。比如,將銀行卡業務或產品與高科技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一卡雙幣種、一卡多功能以及借貸合一等業務,從而增強銀行卡業務的吸引力。同時還要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只有這樣銀行才能外樹形象、內強素質。

結語:銀行卡業務關系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應當給予高度的思想重視,并在此基礎上對現有業務進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國銀行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朱麗霞.我國商業銀行銀行卡業務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08(21).

[2]侯換成.淺議農村信用社銀行卡業務管理的現狀與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01)

[3]張浩琪.銀行卡業務的風險與防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21)

篇4

緊湊型城市是針對城市無序蔓延發展而提出來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但就其發展內涵而言依然存在爭議,特別是在其城市政策導向性方面,緊湊型城市走向何處,在不同國家和大都市區都存在較大差異。在2012年OECD的《緊湊型城市政策比較評析》中,[1]依據對OECD34個國家的調查和73個大都市區的緊湊型城市建設的現狀分析,對于緊湊型城市內涵、在OECD國家發展的現狀和政策實施重點進行研究。本文基于報告進行分析和總結,提出要杜絕當前城市化發展中盲目擴張的現狀,轉而要注重挖掘城市內涵、提升存量質量、推進城市集約利用土地,以緊湊型城市建設為路徑,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這也是當前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內容。

一、緊湊型城市政策推進的背景與內涵

(一)緊湊型城市的推進背景與原因

從OECD國家城市當前基于綠色增長政策而提出的城市發展模式歸納,緊湊型城市已經成為重要目標。其中包括五個方面的重要背景和原因:第一,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需要節約土地資源。聯合國人居署相關報告顯示,到2050年將會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在OECD國家中這個數據將到達86%,其中在34個OECD國家中將會有30個國家的城市建成區增長速度超過城市人口增長的速度。第二,全球氣候變暖對城市的發展提出新的課題并要求作出響應。第三,日益增長的能源價格會影響城市生活模式,例如交通成本的提升。第四,近期發生的經濟危機影響著地方政府的財政,這使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新投資面臨更大的困難。第五,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城市管理者需要改變城市現有的發展政策。例如在德國和日本人口規模已經面臨減少趨勢,同時在過去60年中OECD國家的老齡人口已經實現翻番增長,在全球范圍內則是三倍增長,而這種趨勢至少將延續40年。此外在OECD國家,家庭平均規模也在減少。

(二)緊湊型城市的推進內涵與特征

在OECD《緊湊型城市政策比較評析》報告中,對緊湊型城市的內涵和關鍵特征進行了歸納。在追求綠色增長的時代,緊湊型城市由于對經濟發展具有潛在的促進作用,因此還將承擔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職能,所以緊湊型城市不僅是環境概念,緊湊型城市還將在環境、社會、經濟等方面促進人類追求的綠色增長。其內在的關鍵特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高密度臨近開發模式。高密度是指城市土地高強度開發,臨近是指大都市區域城市活動的集聚性。典型緊湊型城市中城市土地被集約開發利用,城市活動集聚空間緊鄰,城市與鄉村地區的邊界清晰。廣場、街道、公園都是公共空間必要的組成部分。因此,高密度和臨近是緊湊型城市的兩個重要的物理特征。第二,基于公共交通系統的城市區域聯系。這主要揭示城市土地如何被有效利用,公共交通系統為城市區域提供便捷通,并且使城市各個功能區域有效工作。第三,地方服務和工作的可達性。該方面主要是關注城市居民接近地方服務如商鋪、餐館、診所以及鄰里地區工作機會的便捷性。在緊湊型城市中,土地混合利用推動居民通過步行或者公交系統接受地方服務是典型特征。

(三)緊湊型城市的推進關鍵與尺度

OECD《緊湊型城市政策比較評析》報告還對一些關鍵問題進行了辨析,包括緊湊城市開發與緊湊型城市的區別,緊湊型城市規模問題以及緊湊型城市應該是多中心的還是單中心城市等。報告認為緊湊型城市是城市發展的一種政策工具和城市形式,特別是在大都市區的層面上,而緊湊城市開發則是在鄰里尺度上的一種發展計劃,是緊湊型城市建設目標的一種實現路徑。但在內涵上兩者完全相同,都需要滿足上文提及的三個主要內容。此外是緊湊型城市的尺度問題,一般認為緊湊型城市是人口規模和空間都比較小的城市,但報告認為大型的都市區也可以實現緊湊型發展,因為大型都市區肯定比小的都市區消耗更多的土地,因此更需要實現緊湊發展的模式。緊湊型城市的發展模式亦是關注重點,過去認為緊湊型城市應該是單中心的模式,以更好地應對城市蔓延和離心發展,但OECD的本次報告認為,如果城市集聚并非連續且并非蔓延式開發,但通過公共交通系統實現緊密聯系亦可認為是緊湊型開發模式,這其中城市核心的彼此臨近是重要特征。實際上對于特大城市而言很難實現純粹的單中心模式,多中心的緊湊開發模式應該是更加推崇的。另外,緊湊型城市中的建筑形式和公共空間也是討論的問題,一般觀點認為強化高層建筑和減少公共空間是緊湊型城市建設的主要路徑,但報告通過多倫多、巴黎及香港的案例分析顯示高層建筑并不代表高密度。報告同時指出,公共開放空間是緊湊型城市的重要指標,因為緊湊型城市最終要實現的目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包括城市環境質量。

二、緊湊型城市的指標體系及OECD大都市區發展現狀

(一)緊湊型城市的指標體系

緊湊型城市的建設目標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城市綠色增長。對于政策制定者來說,緊湊型城市政策如何對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實現何種程度尤其重要。OECD《緊湊型城市政策比較評析》報告認為,緊湊型城市政策在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容:環境利好、社會利好及經濟利好,包括減少碳排放、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推進社會公平、推進經濟綠色增長等內容。但報告也指出緊湊型城市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如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綠化減少、局部基礎設施壓力極大、熱島效應等。因此,必須通過良好的政策設計來推進政策利好和減少負面效應。

但政策的實施效果往往很難具體考證,特別是對于不同情況的城市而言,政策效果差異很大,政策利好和負面效應亦是相對而言的。因此,通過制訂指標體系來監測和評價緊湊型城市政策的效果非常有必要,每個城市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和目標來分析政策實施效果,進而提升自己的政策行動。《緊湊型城市政策比較評析》報告提出兩種類型的指標:一類是展現緊湊性,包括高密度緊鄰開發模式、公共交通組織的區域聯系、地方服務和工作機會的可達性三個方面的內容;另外一類是監測緊湊型城市政策的影響——如何影響城市可持續的發展。通過這兩類指標的設計可以為政策制定者提供緊湊型城市作用機制的全幅圖像。

(二)緊湊型城市的指標分析

在OECD《緊湊型城市政策比較評析》報告中選擇了18個核心指標來分析緊湊型城市的政策效果,這些指標與上文中所描述的緊湊型城市、緊湊發展模式等內涵密切相關。在計量城市可持續發展緊湊模式的時候,特別選用了一些可能產生負面效果的度量指標,以更好地度量政策效應并為進一步完善緊湊型政策提供依據。實證分析中,基于選擇對象的實際情況及數據的可得性,主要集中于其中七個指標:(1)人口和城市土地增長;(2)城市區域人口的密度;(3)平均通勤距離;(4)城市建設用地;(5)公交通勤;(6)臨近公交站點;(7)地方服務與居住匹配。在對象城市分析中,選擇了OECD中73個大都市區進行分析,其中對澳大利亞墨爾本、加拿大溫哥華、法國巴黎、日本富士及美國波特蘭等五個大都市區進行重點分析。[2]

1.人口和城市土地增長

該指標主要表述大都市區人口和土地年增長速度,如果城市土地增長速度超過人口增長速度,這就意味著城市蔓延已經存在。對46個OECD國家大都市區在2000~2006年的表現看,人口增長速度超過土地增長速度和土地增長速度超過人口的增長速度兼而有之,這與不同大都市區政府實施緊湊型城市政策或者市場放任政策具有密切相關性。典型城市中,如波特蘭、舊金山、里昂、巴黎、布魯塞爾、馬德里等都是人口增長的速度超過土地增長速度,屬于緊湊型城市發展的樣本城市;里斯本、哥本哈根、丹佛、波士頓、芝加哥等則屬于土地增長速度高于人口增長速度的大都市區;另外如東京、大阪、底特律、費城等則是人口負增長但土地消耗依然快速提升。

2.城市區域人口的密度

該指標的測算是計算城市建成區的人口密度,并與大都市區的人口密度進行比較。為精確計算城市土地,報告采用網格單元作為基礎單位進行GIS分析。其中土地指標基于不同的標準(歐洲;日本;美國;加拿大、韓國及墨西哥),人口數據則選擇24小時平均人口數據。在歐洲,在都市區層面比較馬德里與斯德哥爾摩人口密度基本相同,但在城市建成區層面馬德里人口密度則是斯德哥爾摩的2.3倍,馬德里城市土地利用強度遠比斯德哥爾摩高。同樣的情況存在于米蘭和羅馬的比較,按照傳統的大都市區層面的比較,米蘭人口密度是羅馬的兩倍多,但在城市建成區層面則人口密度相差無幾。在日本,美國,加拿大、韓國及墨西哥等地區都出現同樣的情況。對溫哥華、巴黎及波特蘭都市區的詳細考察,其中通過3D地圖顯示,溫哥華表現出多中心城市的緊湊發展模式,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并不特別高,但幾個高點依然出現在城市建成區,彼此間距離很近。巴黎及波特蘭則表現出高密度單中心城市的特征。

3.平均通勤距離

城市平均通勤距離是橫向臨近性的指標,主要是考察城市居民平均工作距離,報告主要收集了五個重點考察大都市區的數據。其中富士是最短工作通勤距離的城市(7.2公里),其次是溫哥華(7.4公里)、巴黎(11.2公里)、墨爾本(13.2公里)以及波特蘭(13.84)等大都市區分列名次。溫哥華和波特蘭大都市區都有200多萬的人口規模,但溫哥華的工作通勤距離更短,巴黎是最大的城市(1100多萬人口),但其工作通勤距離卻少于墨爾本和波特蘭。

基于動態時間的考察更能反映城市發展的實際。從1996到2006年,溫哥華大都市區的平均通勤距離從7.7公里下降到7.4公里,但全國層面的調查卻從7.0公里上升到7.6公里。少于5公里的通勤比例,溫哥華在1996年時候僅為33.8%,到2006年時候上升到35.4%。需要指出的是溫哥華的人口增長和通勤數量幾乎同時期增長。與之比較,墨爾本的工作通勤距離從1996到2006年變化不大。巴黎的變化則更加巨大,1982年時候為7.0公里,1994年時候則為9.4公里,到2008年上升到11.2公里,較人口和城市土地增速更加快。

4.城市建設用地

報告在該指標重點考察12個相同地理尺度的OECD大都市區,他們呈現多樣化的城市形式,根據人口規模分為三類:超1000萬;300萬~600萬;200萬~300萬。第一群組包括巴黎、東京、墨西哥城和紐約,其中墨西哥城發展最為緊湊;第二群組包括了雅典、底特律、亞特蘭大以及馬德里,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特征。其中雅典在一個非常小的地理空間內積聚大量的人口,體現出高密度和臨近性的特征;與之相反,底特律擁有同樣多的人口卻消費了6倍以上的土地,亞特蘭大和馬德里都顯示出蔓延式的發展動態,但馬德里較亞特蘭大少三分之一的土地消耗,表現出更為緊湊的發展模式。第三個群組包括維也納、溫哥華、阿姆斯特丹和波特蘭,溫哥華和阿姆斯特丹通過清晰的城市和鄉村土地開發模式的差異,展示出緊鄰發展的模式;維也納城市土地開發最為發散,波特蘭則在四個大都市區中消耗最多的城市土地。此外,報告還采用城市建設用地占大都市區總面積的比重來說明城市發展的緊湊程度,73個大都市區差異較大。

5.公交通勤

該指標依據數據可得性,主要比較19個大都市區利用公交系統進行城市通勤的情況,包括五個重要案例地區的分析。其中巴黎大都市區表現最好,其次是馬德里和斯德哥爾摩。需要指出的是大都市區因為有規模效益,因此更適合發展公共交通系統。

除了大都市區層面的比較,考察大都市區內部的差異同樣可以提供重要信息。在巴黎的三個空間層面:巴黎中心城、內城環帶、外城環帶。其中在巴黎中心城區有64%的人是通過公交系統、14%的人是通過步行上下班,而只有13.3%的人是利用私家車,而實際上這些車的利用更多是離開巴黎中心城區的時候。與之比較,在內城環帶有38%的居民、外城環帶有59.8%的人利用私家車上下班。

6.臨近公交站點

在大都市區,公交臨近性是顯示城市發展與公交網絡間有效聯系的重要指標。在溫哥華大都市區,97.7%的居民生活在公交站點400米以內的區域,42%的人生活在快速運輸網絡400米以內的地區。在日本富士有63.7%的居民生活在公交站點400米以內的區域,但有29.8%的人生活在鐵路站點800米以內的地區,比溫哥華要高(13.8%)。

7.地方服務與居住匹配

該指標主要揭示鄰里地區能夠獲得的地方服務,這種不匹配在郊區(居民多服務少)和中心城市(居民少服務多)都可能發生。過度不匹配意味著需要長距離的通勤、產生低質量的生活和服務的低效率。在實證研究中,本次報告選擇三個大都市區進行分析:墨爾本、溫哥華及巴黎。報告選取匹配指數(Matching Index)①,匹配指數越小代表匹配度越好。其中巴黎大都市區較之于溫哥華和墨爾本更為匹配。在墨爾本內城地區,有22.2%的服務人員集中于此,而總人口只有7.8%,而在西墨爾本地區,9.4%的服務業人口對應著11.6%的總人口。該指標可以幫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平衡鄰里地區。

報告最后對研究中仍然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了總結,一些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比較的指標并沒有納入研究,包括城市區位比較,居住和建筑有關指標包括租金、空置率等的比較,公共交通(特別是車站、服務頻率的地理信息等)的比較等。未來的研究中仍然需要建設更為豐富的數據庫,特別是基于大都市區層面;此外還需要進行研究方法的創新。

三、OECD國家緊湊型城市政策工具

(一)緊湊型城市的主要問題

2010年,OECD對34個所屬國家進行緊湊型城市的調查,以收集目前OECD國家普遍推行的政策信息。在這次調研中,緊湊型城市政策被簡單定義為防止城市的蔓延發展和提升城市土地開發利用密度、混合開發以及公共交通聯系。[3]主要問題包括:

1.在國家層面上,是否推行緊湊型城市政策?如果推行了,是一種什么樣的政策?請具體介紹。如果沒有,國家層面是否已意識到政府應該推行之?請提供你們的觀點。如果你們國家實行聯邦制度,請具體介紹次級區域政府如何推行緊湊型城市政策。

2.在你們國家,大都市區政府是否推行緊湊型城市政策?該政策具體包括哪些內容?請具體介紹。

(二)緊湊型城市的發展策略

透過以上兩個問題,OECD收集了成員國主要的緊湊型城市發展政策實踐。《緊湊型城市政策比較評析》報告對其進行了總結分析,一個重大發現是在多數OECD國家中,緊湊開發的內涵已經深入到城市發展政策中。在一些國家,緊湊型城市已經出現在政府政策文件中;而在其他國家中,與緊湊發展內涵相關的概念也同樣出現在政策文件中;當然,有一些國家在國家層面上還沒有推行緊湊型城市發展政策。[4]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把OECD國家的緊湊型城市發展政策分為以下幾類:

1.不僅在大都市區層面,還包括在國家層面,緊湊型城市發展政策都要體現在總體規劃及戰略發展規劃中。

2.制度工具是緊湊型城市最常用的政策手段,其中最常用的是城市增長邊界和城市綠帶政策。在這樣的情況下,城市建設被嚴格限制超過邊界以及進入綠帶。有時候金融工具的作用可能比制度作用更加突出,例如城市服務邊界系統采用一種分層體系,引導城市新開發地區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按照一定順序執行,美國馬里蘭推行的“城市地區重點資助創新”戰略就體現出了這樣的一種分層體系。

3.密度要求和混合開發要求正在成為最流行的政策工具。在法國,學術界正呼吁在交通站點的新開發中設立最低密度要求,未達到開發密度要求的需要交納特別稅種。倫敦規劃顧問委員會同樣提出密度要求的導則,此外美國許多城市在新開發中也設置最低密度要求。混合開發的要求被同樣實施。

4.對于空間發展政策來說,金融工具同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導向政策。目前在OECD國家中存在多種金融手段推進緊湊型城市建設的政策,例如在美國,阿林頓推行的交通導向發展模式(TOD)就獲得了開發強度貸款。又如,加拿大溫哥華及其他城市推行的公共設施紅利計劃,在開發商進行開發計劃的時候并行提供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直接的現金補償或者圖書館、公園、幼兒園、社區中心等,以減輕高密度開發對社會公共服務所帶來的壓力。

5.在城市建設計劃中,通過政府直接投資干預是創造公共空間的常規手段,這包括與私人部門的合作開發。在私人開發計劃中,企業與規劃部門的合作同樣非常重要。

四、對我國大都市區的政策借鑒及推進啟示

(一)政策導向一:構建緊湊型的城市空間結構

結合我國大都市區中心城市人口總量和密度較高的情況,緊湊型的城市空間結構必須是以多中心的模式存在。因此,中心城市主要嚴控建設用地增量,調整建設用地布局和結構。同時,全面推動存量挖潛,推行節約與集約并重以利用城市建設用地。

在地區的重點新城和新鎮地區,要擴大建設用地規模,增加年度用地指標。同時,實施節約優先的用地政策,奠定集約利用基礎。尤其要根據人口規模考慮適當建設用地規模,提高容積率標準區。為提升郊區新城活力,在寬松用地指標基礎上,加大對郊區新城范圍內開發性和戰略性投資項目的政府支持政策力度。

(二)政策導向二:推進城市混合功能+緊湊開發

推進城市地塊的混合功能開發,特別圍繞交通站點、核心商業區等進行城市據點式開發,導入城市商業、住宅、產業、公共服務設施、城市基礎設施等要素,杜絕單一功能地塊開發的傳統城市規劃模式。

其中在大都市區中心城要重點推行“雙增雙減”政策②,通過不同類型公共空間形成項目建設區域的開放形態,形成適宜工作、生活和觀光的理想場所。在郊區,圍繞新城、新鎮建設,強化“雙增雙提升”的策略,即“增加公共綠地、公共活動空間,提升建筑容量,鼓勵高層建筑”,通過不同功能性項目建設,提高容積率,豐富城市功能和吸引人口集聚。

(三)政策導向三:杜絕中心城市集聚和新城無序擴張

與西方國家城市經歷了郊區化、中心城市衰敗、紳士化改造發展的不同路徑,中國的城市中心城區相對保持繁榮發展,直至過度擁擠。因此,目前西方城市所提倡的保持中心城市活力、加大城市建成區開發力度、推動中心城區房地產開發等,并不適應于我國大城市中心城區的發展。其他如對郊外分散選址、擴張型基礎設施等西方國家城市予以批判否定的措施,在我國城市發展進程中反而應予以支持,加快中心城區在產業、人口、公共設施以及社會服務等資源對外的擴張及在新城的集聚。而新城的集聚必須以提高開發強度、避免對外無序擴張為基礎,真正推進緊湊型城市建設。

此外,以城市的農田、綠地、河流等自然環境保護為基本著眼點,同樣可限制城市無序蔓延擴張的趨勢。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將市區內的農田、綠地在城市規劃進行適當定位,并作出綜合性空間規劃,構建生態循環系統。

(四)政策導向四: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公共交通

積極推動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政策,特別是各類大容量的快速交通系統的發展,在城市內部、城郊之間以及郊郊之間興建地鐵、輕軌、城郊快速列車、巴士快速交通系統等快速的交通體系;推進公共交通樞紐建設與城市社會公共活動中心的空間一致性;限制小汽車交通在城市的發展,尤其要研究中心城區中小汽車交通收費系統的設置,以減少城市交通阻塞;在城市規劃中研究緊湊型道路的建設;擴大步行交通以及自行車交通道路的比重,鼓勵提倡步行交通和自行車交通。

此外,要推進土地開發與公共交通發展結合的策略,形成公共交通引導城市建設模式的發展,即TOD模式。公共交通樞紐具有最高級別的城市開發強度,其他以公共交通可達性水平確定城市開發強度,公共交通可達性越好,越可以實現更高強度的城市土地開發。

(五)政策導向五:實施緊湊的工業區土地利用策略

土地利用方面,嚴格把關新批土地開發,提高已批土地容積率限制,在大的區域范圍內控制容積率并允許不同建設地塊的容積率相互調劑。強調土地多功能混合使用,在各類產業園區和郊區新城內實現混合功能開發和“產城融合”。工業區項目投資準入要逐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工業園區節約和集約使用資源、把好項目準入關等措施,推進土地節約和集約利用,提升開發區新建項目容積率,并著力提升投資強度。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由被動推進變成主動需求,不斷盤活存量用地,推進土地二次開發,認真梳理園區存量工業用地情況,實施土地回購、騰籠換鳥、廠房改擴建、閑置廠房租賃等方式分類推進盤活存量工業用地。

注釋:

①MI=1/2{|(Ei/E)-(Pi/P)|},其中Ei和Pi分別為次級區域的服務業人口和總人口,E和P分別為城市的服務業人口和總人口。

②2003年11月1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的《關于修改的決定》,“增加公共綠地、公共活動空間,降低建筑容量,控制高層建筑”(即“雙增雙減”)以法規的形式寫入了修改后的城市規劃條例。

參考文獻:

[1]OECD (2012).Compact City Policies: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ECD Green Growth Studies[EB/OL]. OECD Publishing,2012. http:///10.1787/9789264167865-en

[2]張潤朋,等.緊湊城市與綠色交通體系構建[J].規劃師,2010(9).

篇5

【關鍵詞】 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理論。高校是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校園和諧有利于社會和諧。教育部在第20次(2006年9月14日)新聞會散發材料之一中談到:2005年,全國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總數為1450萬人,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約294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20%,特別困難學生約123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8%。可以看出貧困大學生問題是一個在構建和諧校園過程中急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必須重視和研究貧困生思想狀況,加強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利于和諧校園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

一、貧困大學生消極思想現狀分析

由于家庭環境以及特殊的生活經歷,致使一定數量的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容易患各種心理疾病,在人格和心理健康方面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貧困”,成了經濟和心理的“雙困生”。通過觀察和分析,筆者認為由于貧困大學生所處年級,面臨的任務以及對大學生活適應程度等方面的不同,表現出的思想的消極特征有較大的區別。

一年級(適應階段)主要的消極表現:

失落迷茫:剛從中學的小天地升入大學殿堂的大一新生,心中充滿喜躍龍門的嬌情,尤其對貧困大學生來講,他們克服重重困難進入大學后,有一些人認為已經是“船到碼頭到站”。然而,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人才濟濟的大學校園,使長期處在教育落后地區的貧困大學生既找不到成績優秀的,也得不到充實的精神生活,從而心中充滿了失落和迷惘。此時具體表現為:郁悶,壓抑,倦怠,冷漠等不良心理反應,作息無常,過度消費,學習吸煙,電玩過度等失范行為,甚至出現某些軀體不適癥狀,如頭痛,消化不良,失眠等。

二、三年級(發展階段)主要的消極表現:

孤僻抑郁:貧困大學生要融入集體,就要參與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但他們難以支持各種參與費用,所以最終選擇了逃避。處于劣勢的貧困大學生慢慢變得不愛說話,躲避交往。久而久之,孤僻抑郁就占據了他們的心靈。而這種心理淤積過久,不僅使他們不善于與人交往,還會造成性格上的嚴重缺陷和心理畸形,馬加爵的悲劇就證實了這點:“他們都說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甚至一些隱私他們都說給別人聽,讓我感覺是完全暴露在別人眼前,別人都在嘲笑我……天我打牌,本來我沒有作弊,他們說我作弊,讓我覺得他們又看不起我,于是我變動了殺他們的念頭……”馬加爵就是在不善于與人交往的情況而失去理智的一個極端的例子。

二、貧困大學生消極思想產生的原因:

(一)經濟的重壓

有關調查數據顯示,當一個家庭的恩格爾系數達到60%以上時,該家庭生活處在絕對貧困線下。一項對湖南九所高校的調查發現,高校貧困生家庭每月總開支為300元,其中用于吃飯的為280元,平均在一起吃飯的人為2.6人,恩格爾系數為76%,可見,大多數高校貧困生家庭是處在絕對貧困之中。

(二)自身的弱勢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的抱負水準過高又缺乏一定的挫折忍受力,則極易導致挫折體驗和心理疾病的產生。從小生活在貧困狀態中的貧困大學生,由于經濟的貧困這一既成的勢,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改變命運,改變處境的抱負。然而,進入大學后在綜合素質,言行舉止,藝術修養等方面表現出了很大的不足。但是,他們不能很快接受和認識這種狀況,因而變得壓抑,孤僻。

(三)工作的不到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塑造人類心靈的復雜工作,其對象是有理智,會思維的人。人的心靈不像泥巴那樣可以被別人任意捏弄,因此,針對人心靈的工作要比其他任何工作更講究藝術。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少是強硬的,教條的,空洞的灌輸式,不關注學生的內在需要和情感需求,不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的思想狀況。

三、對貧困大學生消極表現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思考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加強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特別是針對有消極思想特征的大學生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他們認識到城鄉有差距,貧富有差別,貧困不是恥辱,要做到人窮志不窮,“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不僅把貧困化作激勵自己奮進的動力,樹立積極的人生理想和學習目標,端正生活,學習態度,正確處理與老師和周圍同學的人際關系,充分認識自己的優缺點,主動向老師,同學學習請教,揚長避短,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但如何解決他們心理上的問題,幫助他們走出自卑的陰影,樹立起信心呢?首先,要加強對貧困生自尊,自強,自立,自愛及社會責任感的教育;高等教育是一種人生的自我投資,作為已經是成人的大學生有為這種投資付出的責任;苦難和逆境是對個人意志的一種磨練,是人生的一筆財富。要讓學生認識到,盡管目前大學生就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但一個掌握了科學文化知識,又有著堅強意志的大學生,在社會上是具有競爭優勢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對貧困生進行有關挫折感,人格完善等方面的輔導,使他們學會自我調節,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迎接生活的挑戰,以坦然豁達的心態面對困難。

(二)進一步完善,落實貧困生資助和扶助政策,體現國家,社會對貧困生的關愛

從1993年起,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高校貧困生的資助,獎勵制度等文件,條例。各級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配套措施,基本形成了一套獎,助,減,貸,補為一體的貧困生資助體系。但不得不說的是很多貧困生拿著相關的文件無法實現借貸,還有部分學生還貸誠信不夠,都提示有必要進一步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

各高校應認真落實學費減免,最大限度地減輕貧困生的經濟負擔。由于貧困生在學習,社會活動等方面與其他學生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用同一標準設立獎學金欠合理,可設立貧困獎學金傾斜制度,激勵貧困生奮發向上。進一步加大勤工助學力度,籌集勤工助學專項基金并加強有效的綜合管理,設立穩定的勤工助學基地,利用專業與智力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勤工助學活動,并形成校園勤工助學氛圍。進一步完善校內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以推動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為基礎條件并做出相應規定,享受經常性困難補助的必須是品學兼優的特困生。

此外,高校必須加強對貧困生家庭經濟的考核證實,使資助能真正落實到有實際困難的學生身上,對濫竽充數或說謊夸大困難等弄虛作假行為,一經查實,一律嚴肅處理。同時,實行層層督促制度,加強貧困生的信息資料管理。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確保貧困生用好各種資助,這有利于貧困生的學習和生活安排。大力落實對貧困生的資助和扶持政策,關系到高校貧困生能否成才的大事,是社會主義教育公平,公正的主要體現。因此,各級政府和高校應攜手共進,通過獎學金發放,資助貸款,學雜費減免,勤工助學等方法來解決貧困生的實際困難,保證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使他們真正感受到未來政府和社會的關愛,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親和力,認同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

隨著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完善,落實,基本上所有的貧困生都能完成學業。但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貧困生的就業越來越難,直接影響到貧困生的切身利益,也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未來。因此,應重視貧困生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引導貧困生改變就業觀念,確立合理的就業標準。各級政府可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傾斜,為貧困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競爭。

(三)拓寬勤工助學渠道,引導貧困生積極有序地參加勤工儉學活動

高校現階段能提供勤工助學的崗位比較少,穩定性比較差,有些工作崗位比較卑微,而貧困生由于過分敏感,害怕丟面子,對到餐廳當服務員,到企業或在學校掃地等工作不愿或不敢申請。針對這種情況,輔導員,班主任應借助學校的力量,盡量發揮大學生的自身優勢,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多在社會上尋找一些適合大學生特點的工作崗位。[12]另一方面,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打消學生的心理障礙,勇敢地去接受不那么“體面”的工作。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勤工助學的安排一定要合理適當。大學生仍然要以學為主,不能讓勤工助學占據過多的學習和休息時間,以致影響他們的學業,使其陷入另一個問題當中。

總之,貧困大學生問題是我國現階段高校教育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我們相信,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趨勢之下,在眾多學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貧困大學生的問題定會得到很好的解決,并成為構建和諧校園的一個亮點。

參考文獻

[1] 孫雅萍.從細微處著手――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工作的實踐研究[J].科教文匯,2007(7):88-89

[2] 王繼輝.論切實加強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7,9(1)

[3] 何芬林 李湘黔 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7,(4);72

篇6

[關鍵詞]化工生產;環保管理;能源問題

當前,能源問題已經受到了全世界范圍的重視與關注。然而,在我國的能源利用過程中,實際情況并不理想,所以,必須要積極地尋找出節約能源并且環保的方法和手段,不斷加強節能與減排的環保工作。在化工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其實際的生產能夠獲取極高的利潤與收益,但同時能耗也十分嚴重,污染程度也逐漸提高,由此可見,化工生產當中的節能環保方法對于國家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不斷貫徹并落實化工生產的節能減排工作,進而加快環保工作開展的速度,有效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1 化工生產節能環保現狀分析

在經濟發達的國家中,節能環保工作的開展大部分都始于20世紀70年代,而經過十年左右的高速發展,在90年代便出現了增長緩慢的發展狀態。美國的環保產業,其投資的規模在國民生產總值當中所占比例已經達到2%~2.5%,但是我國環保產業投資規模在國民生產的總值當中卻僅僅占據1.5%的比重。[1]由此可見,現階段,我國節能環保的產業始終處于發展時期,如果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必然會在未來的發展中成為市場熱點,而與節能環保相關的產品與行業也同樣會得到國家支持。

目前階段,我國已經強制性地實施了降低燃料的含硫量法律法規,并且要求民用與生產所用能源產品應經過相應的凈化處理。然而,能源凈化行業實際生產規模和自身技術水平發展同能源行業整體的發展之間具有較大差距,而且高端的產品與高科技的技術也已經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與此同時,化工生產行業所使用的設備與生產的產品也隨時進行更新和換代。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能源凈化的行業也必然會向中高端市場方向發展。

2 化工生產過程中的節能環保問題

當下,化工生產過程中,節能環保工作的問題逐漸凸顯:第一,我國大部分的化工企業節能與環保意識比較薄弱,即便國家對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予以重視,并且出臺了較多節能環保的政策和制度,然而,卻未得到化工企業重視和認可。與此同時,大多數的化工企業,尤其私營企業的工作人員對于節能環保的政策了解甚少,導致工作人員自身環保意識落后,進而同我國實際制定的節能環保需求之間的差異較大。[2]第二,大部分的化工企業,其內部節能機構與技術工作人員嚴重匱乏。現階段,我國大部分的化工企業并沒有設立科學合理的節能環保部門,而且,節能技術的工作人員數量不多,進而嚴重制約了企業自身節能環保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第三,部分企業對于節能項目的相關技術經濟分析的研究并不深入,即便已經開展了節能環保的項目,但是,并未對其準確技術進行經濟性的分析,所以,要想確保節能環保項目實現理想的效果具有極大的難度。第四,我國化工行業中,并未建立起節能技術支持系統,而且,在大多數的化工企業當中,就是因為生產產品的類型和其生產模式不同,最終使得不同化工企業在實際開展節能環保工作的時候也必然會采取不同的方法。由此可見,對不同節能環保問題的解決一定要具備健全的節能技術支持系統。但是,我國在此方面投入的時間與精力有限,所以效果也并不理想,更需要不斷地努力去完善此系統。

3 完善化工生產過程中環保管理的具體措施

3.1 充分利用水資源,有效提升水資源利用率

在化工廠實際生產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較多的污水與廢水,因此,廢水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應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的效率,實現重復利用,并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3]第一,重復利用間接冷卻水資源。因為在進行化工生產的時候,需要使用的間接冷卻水量較多。但是,間接冷卻水中并不含有污染物,因此,要想實現重復利用具有較大的概率。所以,在進行實際操作的時候,可以建立起若干間接冷卻水重復利用的相關裝置,并回收再利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間接冷卻水。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節省水資源使用的量,進而實現節約水資源的目標。第二,實現工藝廢水的多級串聯使用。這種水資源的利用方式能夠大幅度地減少新鮮水資源使用的量,而且還能夠降低廢棄水的排放。化工生產中的廢棄水與污染物,對其采取節能減排的處理方式,最主要的就是實現廢棄水的重復利用。然而,針對化工生產用水來說,大部分都會使用閉路循環的方法,而并沒有設置出針對廢棄水排放的環節。而在化工生產的過程中,廢棄水產生的途徑較多,其中有清洗地面所產生的廢棄水,在日常生活中所排放的污水,還有蒸汽站污水與水質軟化過程中產生的廢棄水等。將上述廢棄水在污水處理站中進行處理以后,大部分都可以實現回收并且再利用。

3.2 有效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在化工實際生產的過程中,所需能源的種類較多,而且對于質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然而,在生產的時候,會出現吸熱與散熱的現象,因此,在實際進行操作的時候可以對產生的可燃氣體進行散熱處理,同時也可以將多余的熱量進行有效的整合,實現熱量的重復利用,進而有效地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效率。[4]因為化工生產中,實際消耗能量大部分都是以低位熱能的形式散發的,所以,要想有效地實現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就一定要加強低位電能利用的效率。具體的方法可以把精制甲醛時所產生的精餾塔廢棄水排至水處理器當中,并對其進行處理,實現水資源重復利用。與此同時,由于精餾塔的廢棄水具有極高熱量,所以,在冬季就可以利用其為居民提供熱能量。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來把化工生產中產出的廢棄水應用在居民冬季取暖方面,這樣不僅實現了多余熱量的有效利用,而且還能夠減輕冬季供暖的能量需求壓力,所以,這是一箭雙雕的方法。

3.3 充分回收再利用資源

資源回收再利用指的就是將化工生產中所產生的廢棄資源,經過有效的方式進行翻新或者是整修,并實現其再次利用,同時也能夠把廢棄資源中的一部分當作其他產品零件,實現對其的重復利用。在化工廠進行實際操作的時候,如果部件的瑕疵不嚴重則可以進行重復利用,還可以進行包裝并重復使用,這樣一來就能夠有效地降低浪費。包裝部件的時候,針對回收產品包裝應進行集中性的管理,并對其進行統一的清理和消毒,而后將其當作產品外包裝,實現包裝的循環再利用。通過該方法能夠降低資源的浪費,而且還能夠提高實際的經濟效益,其中最大的優勢就是減少了包裝對于環境產生的污染。把已經無用的廢棄物重新進行加工以后投入到實際的使用過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化工廠自身的經濟效益,而且也更好地保護了環境。

3.4 降低動能消耗

化工廠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所占比重最大的就是動力消耗,主要有電力消耗和蒸汽消耗。要想不斷降低化工廠動能消耗,就需要采取能夠調整電動機變頻速度的方法與手段。然而,當前的化工廠中裝置的實際負荷率并不高,所以,要想有效地節約能源使用量就必須要使用變頻調速的方法。[5]實際進行操作的時候,需要實現裝置之間的聯合,對供熱系統設施進行有效的優化,并在相對較大的范圍之內實現冷熱物流的合理匹配,確保能量的利用效率達到最佳的狀態。

3.5 積極研發綠色化工技術

所謂的綠色化工工藝,就是在生產的源頭上實現綠色生產理念,并且在實際生產的過程中,對廢棄物進行重復的利用,保證資源合理的利用,使得生產的成本大幅度減少,能源消耗減少,降低廢棄物的排放量,進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和不利影響。然而,綠色化工工藝研發屬于十分艱巨與內容繁重的工作任務,所以,需要隨企業發展和進步而得到完善。我國大部分的化工企業并未意識到節能環保工作的重要作用,而且地方政府也未對節能環保項目予以一定的重視與關注,導致化工企業污染變本加厲,進而對環境的影響也十分嚴重。所以,一定要積極貫徹節能環保理念,并滲透到化工企業的生產過程中,使其通過多種節能環保的方式來降低能源消耗與污染,進而為社會和國家節能環保工作的開展做出巨大貢獻。綠色化工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對經濟進步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予以合理解決,并積極地推動經濟進一步發展,促進化工行業的進步,同時,這也是保證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3.6 強化安全措施,降低事故發生概率

近年來,我國安全事故發生的幾率逐漸提高,并且種類也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化工與煤炭產業當中,重大事故發生的概率更大。[6]事故發生不僅對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與損失,而且,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因此,在化工廠進行安全治理的過程中,應始終遵循以人為本的具體原則,并且要求全體工作人員時刻謹記安全準則的內容,不斷規范自身的行為,營造安全并且穩定的工作環境,有效地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此外,化工廠還應該積極建立并健全標準規范,確保安全管理的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并且明確各部門間的安全責任,使其能夠自覺地遵守具體規章制度。除此之外,化工廠還應該安排專業的工作人員,對裝置設備進行定期的檢查,對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發現,在短時間內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同時,還應該定期開展安全勘察工作,對各個部門的安全整合措施進行嚴格監督并積極貫徹落實,避免出現漏洞。全面開展安全管理工作,將安全事故遏制在萌芽狀態,進而確保化工廠的運行更加安全與穩定。

3.7 全面培養能源管理專業人才

化工廠企業中的能源管理工作人員,自身一定要對黨的方針與政策深入了解并掌握,熟悉能源管理科學知識。所以,企業一定要按照自身實際情況來進行安排,并通過企業培訓與上級部門或者兄弟單位培訓相互結合的方式來提高能源管理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水平,也可以派遣其到相關的院校接受培訓。[7]眾所周知,科技進步也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對于能源的科學管理工作務必要提高重視程度。能源的節約是長期性的工作,并且環保性與效益性的特征十分明顯。因此,在研究工作中,一定要對不同形式與狀態的載能工質在能量與質量方面上的差異予以重視,只有這樣才能夠符合具體的工藝和設備要求,實現系統功能的優化,并且深入挖掘出能源節約的潛力。

3.8 建立健全能源管理體系與工作機構

要想實現化工生產中的能源管理,必然需要具備完整并且健全的管理機構與工作人員,積極建立并健全責任制度,進而充分地發揮出管理機構自身作用。應將化工廠能源自進廠到使用的所有環節進行監督與檢查,確保權責統一。在此基礎上,還應該積極地組建節能網,其中主要包括廠部、車間和班組,組織定額的活動,并積極開展骨干的培訓與教育工作。也可以成立節煤或者是節水電的小組,積極地制定出完整的管理體制。

3.9 淘汰落后產能,不斷促進裝備的升級

因為化工生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質,其生產的設備,先進的程度與實現節能和環保的生產具有重要的影響。如果裝備比較落后或者是服務的時限比較長,就很容易出現安全環保的隱患,最終使得生產的能耗提高,環保的風險也不斷提高。由此可見,先進的生產工藝與節能設備能夠有效地實現化工企業的節能降耗,而且,先進工藝還能夠實現工藝總用能的最優化,更好地提高裝置實際操作的彈性,實現能量消耗的有效降低。在此基礎上,裝備的不斷升級能夠更好地規避既有設備的安全與環保風險,有效地降低環保治理的費用。

4 結 論

綜上所述,化工產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當中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化工企業生產的產品多種多樣,而且技術相對復雜,資源的路線比較廣,環境保護的責任也很大,同時能源的消耗也是極大的。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而我國政府也不斷增強了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因為化工行業的高產能與高能耗以及高污染的特點,所以,已經成為節能減排與環保的重點產業,需要在化工生產的過程中,積極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而確保環保管理工作的質量符合標準要求,進一步推動我國化工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爽,王浩,周濤,等.淺談化工生產裝置大修安全環保管理[J].中國化工貿易,2015(19):162.

[2]楊丹.化工生產中的節能與環保措施探討[J].化工管理,2014(5):206.

[3]余辛.化工生產的安全與環境保護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5(34):229-230.

[4]楊立群.淺談化工生產中的節能科學管理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4):127.

[5]蘇冬萍,張全風.淺談化工生產中的節能環保[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13):112.

篇7

關鍵詞:基層電視媒體;核心競爭力;集團化發展;媒體品牌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3)02-0082-06

一、基層電視媒體核心競爭力

理論闡述

(一)核心競爭力理論

1990年,帕拉德和哈默在著名的“哈佛商業討論”中,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認為企業要在競爭中保持持續的主動性,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就必須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他們把核心競爭力定義為競爭對手無法模仿的競爭能力,是相對于所有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它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模擬性兩方面的重要特征,具體表現在企業在研發、設計、制造、營銷、服務等等的某個環節明顯優于競爭者,且不能被競爭者所模仿的能夠滿足客戶價值需要的獨特能力,它是通過長期集中投資、研發和應用核心技術而最終形成的。

(二)“知識鴻溝”理論

Tiehenor提出了著名的“知識鴻溝”概念[1]158170:無論是人,還是企業,由于社會經濟地位的高低不同,社會經濟發達程度不同,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社會經濟越發達,獲取信息也就越快。因此,在中國社會,中央級電視媒體、省市級電視媒體與基層級電視媒體之間知識鴻溝越來越大,這種擴大的趨勢給基層電視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三)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理論是指勞動效率的提高,平均成本的下降都來源于生產全要素投入的同比例增長。該理論認為生產規模的擴大,會引起長期平均費用的減少,因此,給企業帶來比其小規模時更大的經濟效果。從廣義上講,規模經濟包括企業規模(橫向)理論、縱向一體化理論以及多樣化經營理論。這種理論,從微觀經濟和市場結構剖析的角度,分別解釋了橫向并購、縱向并購以及混合并購的動因問題。當一個行業在制造、營銷、配送、服務或其他職能上存在顯著的規模經濟時,較大企業對于較小企業而言具有成本優勢。

二、基層電視媒體發展現狀及

存在的問題

(一)楊凌及周邊電視臺現狀調查

楊凌電視臺是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黨工委管委會直屬的基層電視媒體。信號采取有線傳輸和無線發射雙路覆蓋楊凌全區及周邊地區,覆蓋面積可達3 000平方米,覆蓋人口大約500萬人,目前,自辦一套節目,全天播出17小時。2008年,通過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黨工委的不懈努力,國家對楊凌“農科城”的特殊認可下,國家廣電總局批準成立了全國首家農林衛視,楊凌電視臺的農業節目通過衛星向全國播出[2]。

楊凌周邊縣(區)大多數電視臺的發展現狀:武功縣電視臺現有350萬元全數字電視攝像、錄像、編輯、播放設備,有線和無線同播;周至縣廣播電視臺編制為:臺長1人,職員54人;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46人,其中中級10人,助理級36人。現有數字攝像機13臺,非線性編輯機4套,非數字錄像機5臺,硬盤播出系統2套。眉縣電視臺是差額事業單位,目前還有10多名員工沒有享受財政工資,因此,這些人的工資福利和辦公經費只能靠廣告收入來維持。加之縣級臺的廣告費用低,所以只能從數量上來彌補,影響播放效果。看過眉縣臺節目的朋友都知道,電視頻道信號很差,畫面不清楚,還不如VCD的效果。

(二)基層電視媒體節目的受眾率調查分析

2012年7~8月份,在楊凌及周邊縣進行了千人問卷調查,通過1 000份問卷調查表總結分析(見圖1)發現,有835%的人喜歡收看中央臺的節目,其次是喜歡收看省臺節目,僅有196%的人喜歡收看當地基層臺的節目。楊凌電視臺有著特殊“農業硅谷”的地位,所以,收視率明顯比其他基層電視臺高,達到26%左右。但是,雖然喜歡收看地方臺的人不多,但仍有196%的受眾經常收看基層臺的新聞及民生節目,以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從來不收看當地基層臺的人數只占113%。可見當地基層臺雖然不是受眾最為喜愛的電視臺,但不少居民仍然會選擇性地看當地節目,這主要是因為中央臺節目空間跨度較大,與當地的地域特點存在較大差異,雖然能夠被大家認同,但對于當地的信息需求仍很難滿足。

(三)基層電視媒體財政撥款及廣告收入分析

通過對楊凌及周邊縣電視媒體的抽樣調查,從基層電視媒體收入分析(由于企業收入屬于商業機密,調查的原始數據不能公開),其活動經費10%~30%為政府財政撥款,70%~90%依靠小金額大數量的廣告收入。以網絡問卷形式調查不同級別電視媒體廣告收入情況 可以看出,單位電視媒體廣告收入差異較大,中央臺每年93億元、省級臺6.88億元、市級臺0.32億元、省會臺1.34億元、基層臺0.055億元,基層臺的年收入最低。

(四)基層電視媒體的人力資源與分析

在人力資源市場上,基層電視媒體面臨著嚴重的市場壓力,具有專業技術業務能力的高端人才都被中央臺、省臺、大城市臺強力吸走了,在人才儲備和吸納問題上處于不利地位[3]363,364。

1.人力資源建設理念不清楚。媒體人力資源開發與建設,必須在自身組織目標和利益訴求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戰略目標,從人才的引進、使用和配備都要視同是實現戰略目標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在基層電視媒體中,人才的開發和利用都是在一個無序的狀態,“人情味”十分嚴重,人事制度已經成為基層媒體的難題。

2.人力資源結構與層次失衡。在基層電視媒體內部現有儲量中,都存在人才結構失衡、層次嚴重不合理現象,電視媒體的人力資源的內涵與實質并不在于其數量的多少,而在于具備相當強的實戰經驗的高端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強強聯手。基層媒體嚴重缺乏高素質的記者、編輯、名主持和強勁的經營管理人才。

3.利益面前缺乏職業操守。收集、制作、傳播公眾所需要的信息媒體從業人員最基本的職責,傳播的信息應該客觀、真實。但是,基層從業人員為了追求收入最大化,放棄職業操守,搞有償新聞、失實和損害公眾利益的不良信息,置媒體形象而不顧,使人們對基層媒體失去信心。

4.人才獎罰制度缺陷。基層電視媒體因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差異不大,人情性從業人員較多,對記者、編輯、主持、廣告經營者、技術人員和后勤保障人員沒有嚴格的獎罰制度,或是制度不具體,操作性不強,導致其勞動積極性就不高,協作精神也就比較差,為媒體組織創造利益有限。因收入不高,人文環境相對較差。所以,基層電視臺高端人才大量流失,人情性又使得非專業人才又大量涌入,進入了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死胡同。

(五)基層電視媒體現狀分析的幾點結論

1.從競爭范圍分析,基層電視媒體競爭主要是局部的競爭。由于我國傳媒行政區劃森嚴,中央電視媒體與基層電視媒體各有其較為明確的覆蓋范圍。中央電視臺由于政策等各方面的優勢因素,市場競爭力較強。省市地方電視已大部分上星,而基層電視上星是寥寥無幾,由于行政區劃以及頻道定位等問題,競爭力并不盡如人意。基層電視臺因為地域性強與傳輸通道等方面的優勢,只具有地方競爭優勢,又僅限于壟斷地位的一城一池。因而當前中國電視競爭,并不是在全國范圍內各個級別、各個地區出現,而僅僅出現在首都北京、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一些政治經濟中心。

2.從競爭市場分析,基層電視媒體幾乎無市場可言。按照中國人的生活習慣,看電視主要是消遣,打發時間,愉悅身心,收獲信息,所以,廣大農村市場目前基本上被中央、省、大城市電視臺壟斷。這些電視臺人力資源豐富,硬件設完備,欄目設計與節目創作一流,壟斷地位堅不可摧。城市市場包括市郊市場集聚了購買力較強且人口集中的觀眾群,當前我國電視競爭市場主要集中在城市市場。基層電視媒體的競爭市場只有當地市場。

3.從競爭產品分析,基層電視媒體主要是模仿。基層電視媒體的欄目設計、節目創作,礙于人才缺乏,技術不力,主要是模仿級別高的媒體,有獨創性的欄目甚微。除了基層電視臺的當地新聞有一定的特色,有一些關注民生的一些報道以外,其他欄目設計與節目創作基本上是模仿,或者以電視劇填充。

4.從電視媒體的發展趨勢看,有特色的基層電視媒體也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各級市場上的競爭結構正在發生著變化,優化結構正在逐步形成:節目市場、廣告市場、傳輸市場、付費市場(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為主體),在競爭者數量、市場規模、壟斷程度、進入和退出壁壘方面的差異也越來越明顯。節目制作業也正在日益呈現出主體的多元、節目生產競爭化的趨勢。這為制播分離提供了前提條件,也為多頻道化播出提供了數量充盈的節目資源。節目的流通發生了變化,首先節目的流通總量大幅度提升,表現在節目流通市場的規模大幅度擴大,節目市場的流量也不斷增長;其次,節目流通結構也發生著較大的變化,這主要是由于電視媒體的產業結構、市場結構的變化導致對各類節目需求結構、使用結構、多用途開發方式和程度發生了變化。這些方方面面的變化,為有特色的基層電視媒體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三、基層電視媒體核心競爭力

探索與創新 (一)“一般基層電視媒體”核心競爭力在于集團化發展

大部分基層電視媒體沒有特色性區位優勢、規模優勢、人才優勢,發展緩慢,前途渺茫,其發展方向與目標定位,應該選擇走與省臺和大中城市電視媒體一體,走產業化、集團化、規模化之路,提高頻道資源整合力度。

1.“一般基層電視媒體”走集團化之路成為必然趨勢。2009年以后廣告商對基層電視臺投入就呈現直線下滑趨勢:2009~2012年分別為228%、135%、90%和81%,其原因主要為:(1)全國基層電視臺數量龐大,但各自覆蓋范圍有限,且受央視和省級衛視的影響,收視率也很難有突破。分散的基層電視臺難以為全國性廣告商提供廣告投放的規模優勢,較低的收視率也阻礙了其廣告經營的開拓。(2)基層電視臺的廣告制作服務能力弱、傳播環境更難以與央視和省級衛視媲美。很多廣告商不情愿將廣告投放基層臺的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粗糙的廣告制作及混亂、不規范的廣告服務和廣告管理。廣告內容中也有不法廣告、虛假廣告,影響廣告商的品牌形象[4]。

2.集團化發展可以帶動基層電視媒體資源重組。(1)以前基層電視媒體各自分立,獨立運作,相對規模較大的電視媒體資源不足,在和大媒體合作、聯營或并購以后,可享用大的電視媒體的更多更強的資源。電視資源包括:信息、時間、欄目、網絡、頻率和頻道資源、技術資源、節目資源、輻射性資源、服務性資源、電視工業資源等。基層電視媒體積極投并于電視媒體集團,可充分開發和利用電視資源。(2)整合技術資源。在信息時代,技術是核心。對于電視媒體集團的動作來講,技術資源的整合更是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關鍵。集團的投資重點是技術創新,要把錢用在刀刃上。(3)強化人才的投資和優化管理。人才是核心技術的載體,只有把人力資源整合到更優化的狀態,才能使基層媒體與大媒體達到資源的最優化配置[5]7173。

3.基層電視媒體集團化發展模式選擇 針對基層電視媒體的集團化發展,按照目前政治、經濟的運行規律,應以省臺為中心,進行電視媒體集團化組建。因為我國電視傳媒集團化是政府和電視傳媒的公共選擇,但從組建方式上更多地是由政府依據規章制度牽頭組織、行政劃轉、歸并若干基層電視媒體。在組建過程中,初期以政府為主導,這種政府主導采用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的方式,在中國有著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組建形成集團后,政府應從運動員身份中退出,轉體為裁判員,給電視媒體更大的經營自,使電視媒體集團以市場為導向,按照企業化規律運轉。

(二)“特色基層電視媒體”核心競爭力創新

基層電視媒體的發展不能一概而論,極少數的基層電視媒體有著自己特色,這種特色是別的同類媒體無法擁有和模仿的,這種特色主要是“區域資源特色”或“體制特色”。例如首都、省會城市、直轄市等區域,經濟、人才資源非常豐富,有利于電視媒體的發展和運行,中央電視臺、各省電視臺等應運而生。又如“鳳凰衛視”,有著自己經營體制的獨特性,早在1999年就評為華人最熟知的國際知名品牌,其知名度與麥當勞、通用汽車相當,是惟一的入選的傳媒機構。因此,有特色的基層電視媒體應該有信心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6]。

楊凌電視臺,雖然屬于縣市級基層電視媒體,但是,楊凌是我國惟一的農科城,楊凌的電視媒體依托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雄厚的農業科技資源優勢,走特色化的辦臺道路,圍繞“三農”,抓特色,鑄品牌,探索出一套以農業、農村、農民為核心內容的電視媒體新模式,在服務“三農”的進程中,楊凌電視媒體的優勢及特色已初步顯現。2008年,國家廣電總局批準成立了全國首家農林衛視,楊凌電視臺的農業節目上星播出。基層電視臺的節目“上星”面向全國播出,在全國尚屬首例。所以,要抓住機遇,把“農林衛視”做強、做大。

1.品牌定位。品牌是一種綜合符號,是一種產品或機構的重要標識,也是人為創造的特殊性,用以表述其所指事物的氣質和內涵。基于視角的差異,對品牌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總體來講,品牌是一個由品牌組織、品牌形象和品牌資產構成的一個整體概念。基層電視媒體在發展初期,必需明確企業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就是指建立和重塑一個與市場目標有關的品牌形象的過程或結果。

2.市場定位。媒體的品牌定位不同于媒體產品與服務的定位,媒體品牌定位首先是市場定位。先要進行市場化細分,確定目標市場,然后對目標市場進行必要的評價,并運用相關策略,必須突出個性化,在市場競爭優勢中,提煉出品牌的核心價值,并將其定位于受眾心中。

特色化的基層電視媒體的市場定位也是一樣,首先明確市場目標,如“農林衛視”,其市場定位就應該是全國的農業、農村、農民所涵蓋的“三農”大市場。全國與“三農”有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新聞、資信、娛樂、與趣事等等,都可以制作成特色化的欄目和節目,逐步形成“農”之品牌化。

3.受眾定位。不同的電視媒體影響著不同的電視觀眾,媒體受眾越來越聚焦于適合自己的優秀媒體,廣告客戶則跟著觀眾走,所以,電視媒體受眾定位對媒體的發展非常重要。而且,受眾定位是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波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特色化的基層電視媒體在發展初期,對企業的受眾定位要相對具體一些,什么樣的欄目和節目是為什么樣的人群設計的,要有一個初步規劃。如“農林衛視”目前的欄目:“三農”信息聯播、“三農”大視野、天天農高會、村里村外、致富故事會、科技大篷車和農村大市場。這些欄目很籠統,受眾定位不明確,而且似乎背負著地方政府關于農業及農業科技雙向發展的重大任務,其發展步履艱難。“農林衛視”的受眾定位應該是農民、農民工、廣大涉農人員。

4.促進品牌與受眾的關系。受眾是動態發展的過程,沒有一成不變的受眾。所以,基層電視媒體要重視品牌的跨媒體延伸,利用不同媒體的優勢互補,增強品牌在受眾心中的形象,建立品牌與受眾之間的多種感情交流,提高品牌的黏性。如電視媒體品牌向廣播領域延伸,就可以借助廣播作為情感媒體的特點強化自身品牌的人性化因素;向網絡媒體延伸,彌補自身互動性的不足,加強與受眾的交流溝通,拉近品牌與受眾的距離。

(三)提高基層電視媒體核心競爭力的措施

1.“一般基層電視媒體”要勇于與強大電視媒體合作。當地政府和媒體管理者要消除“寧可雞頭,不可鳳尾”傳統思想,基層電視媒體的“雞頭”現象,無規模效益可言,因設備、資金、技術、人才缺乏,在人力、物力、財力難以優化組合,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并且經營成本飚升不下,在市場競爭中總是勢單力薄;在技術革新方面,“雞頭媒體”沒有實力進行技術革新,沒有創新的電視媒體無法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勇于與強大媒體合作,在參與中求商機,在合作中求發展,在一體化中求強大。在體制上,基層政府要下狠心使“一般基層電視媒體”向企業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可以作省臺的分公司。

2.政府要強化“特色基層電視媒體”發展初期的支持力度。對具有區域優勢、行業優勢的基層電視媒體,在其發展初期,當地政府要積極支持,從財力、人力、物力方面給予扶持,使其盡快成長。如湖南省政府在“湖南衛視”的發展中支持力度非常大,不論是人力、物力,還是政策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如“2012年2月10日召開的河南省廣電局加強和改進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工作會議,明確把構建全媒體的發展格局列為今年整個廣電系統宣傳工作的4個重點之首”[7]。

3.提高“特色基層電視媒體”自身造血功能。主要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內容差異化。 “特色基層電視媒體”創新內容資源,要在新聞、綜藝、電視劇多點開花。如央視深化“新聞立臺”戰略,在“頻道制改革”、“國際化傳播”等系列舉措的實施后,各頻道的節目資源更加優質。而“農林衛視”必須以“三農”立臺,立足全國,面向全球化發展;央視創新制作了“我要上春晚”、“夢想合唱團”一批社會反響很大的新節目。“農林衛視”要在夾縫中求生存,要創新制作農村題材節目。如當前中國農村文化程度低,家庭經營不善,家庭暴力有增無減,可與司法部門聯手,創作“家庭暴力警戒線”節目。對電視劇資源的投入上,央視不惜重金拿下目前中國市場上的最優劇集資源,打造“中國優秀電視劇的最佳首發平臺”。這些創新手法“特色基層電視媒體”都是榜樣,也不惜重金購買農村題材的電視劇。

第二,欄目品牌化。經營電視媒體應以經營欄目品牌為核心。品牌欄目對電視媒體經營的拉動力非常大。任何一個電視頻道不可能吸引所有的受眾。一個頻道的所有時段更不可能都有強大的吸引力,但一個品牌欄目的時段會引起廣泛的關注。要通過精心策劃、制作、包裝和宣傳來促成品牌,堅持和不斷創新品牌欄目的宗旨和風格,提高節目質量,保鮮特色,不斷提升品牌欄目在受眾心中的地位。如“江蘇衛視”《非誠勿擾》、“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已經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品牌欄目,受眾之廣,收視率之高,在中國大陸的影響非同凡響,欄目的創收拉力也很大,其經營收入也占據了整個頻道的50%左右。如“農林衛視”欄目可設: “農民劇場”,專門上演鄉村類電視劇、電影,反映10多億農民當今的精神風貌、內在情感;“留守兒童”,以獨家企業贊助的形式,滿足人們內心深處的憐憫之情;“農業科技人生”,訴說農業科技戰線的人和事,分析科技工作者內心世界,人生旅途。創辦“農民歌手”“農村婆娘”等等具體的娛樂欄目。總之,企業必須明確自己的消費群體,對于電視媒體企業而言,就是明確自己企業的受眾。

第三,優化人才管理。人是一切活動的決定因素,基層電視媒體核心競爭力的決定因素是人。如湖南電視臺,有線網絡集團在本部有200多人,整個廣電人才不到5%,95%是全中國聘用的人才。(1)強化基層電視工作者的綜合能力訓練。目前,基層電視媒體的工作者基本上是“單技能型人才”,即策劃、記者、攝像、主持、制作等相互協作性差。記者主要負責采訪和寫作,編輯主要負責把記者的作品編輯為成品,攝像負責拍片和編片,制作負責將片子合成然后播出。這樣以來,導致攝像師拍的片子和不上記者的文字,主持人的語感協調不上片子應有的感情,制作合成效果不能達到策劃最初的構想。因此,基層電視媒體管理者,應該強化其電視工作者綜合能力的訓練,把他們培養成為集策劃、采訪、拍攝、主持、制作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2)競爭上崗。實行基層電視媒體工作人員競爭上崗、能上能下,專業技術人員雙向選擇、能進能出的人才管理機制,增強員工的緊迫感、責任感,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3)鼓勵創新。電視媒體員工工作創新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多時間、精力和辛苦,創新的成敗,體現電視媒體是否具有生命力。要對在創優和日常工作中取得較大成績的部門或個人給予特別的獎勵,對創新不積極的給予處罰,以充分激發電視媒體員工的聰明才智。

第四,優化廣告環境。隨著市場經濟的運行與發展,基層電視媒體越來越被市場化,政府經費投入越來越少,有的電視臺已經“斷奶”,廣告收入成為電視媒體主要來源。基層電視媒體廣告形式與內容等都要創新:(1)內容。廣告內容非常重要,不能為了錢什么樣的廣告都接受,要保護受眾心里健康,不要引起受眾的逆反心理。如中央臺不作煙草廣告,就是智慧的選擇。(2)數量。如果植入的商品廣告品牌太多,容易分散受眾的注意力。因此,如果能做到1~3個品牌的結合,重點突出,不僅比較容易被消費者的諒解,效果也將更好。(3)形式。從傳統插播廣告向植入式廣告逐步發展,廣告主通過冠名電視劇或某個欄目,將產品廣告與節目創立相關性,使受眾從被動接受向主動接受,從產品化向娛樂化發展;再從簡單植入向復合植入、特色植入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Tiehenor P J. 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D].Public Opinion Quarterly,Summer,1970.

[2] 謝耘耕,周志懿.中國傳媒創新能力調查報告[J].新聞與傳播,2008(6):1317.

[3] 譚云明.傳媒經營管理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 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訊.2011年中國電視媒體廣告市場競爭格局分析[BE/OL].[20120703]..

[5] 余光勝.產業視角的企業戰略[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