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認識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3: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心理學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育心理學認識

篇1

“人性”是人作為類存在物所具有的各種共同屬性,人具有的特性其他“類”可能也具有,而“人的本質”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最根本特征,是人的其他一切特性存在的基礎,只能在和其他“類”相區別的根本特征上才能稱得上是“人的本質”。簡而言之,人性就是活生生的人的特點。如孟子語“食色性也”,揭示的是人性而非人的本質。一般說來,人是自然性、動物性、社會性和精神性相統一的生命體。在現實生活中,人的自然性通常表現為人的基本的生物屬性。人的社會性表現為人具有經濟性、文化性與時代性,體現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而人的精神性則包括認知、審美、尊重及自我實現等,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真誠、善良、關懷等。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活動,精神性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它是對人的自然性、社會性的超越,是教育人“成為人”的最高目的。“教育是一條引導人性發展經由自然性、社會性而到達精神性的必由之路”,表明了人性與教育活動的密切關系,也表明了在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探討人性的必要性。

教育心理學諸派別的人性觀

行為主義的人性觀:華生將行為主義推向極致,了人的意識;斯金納雖然意識到了人性的重要,但他未看到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有機統一體。行為主義學派只注意研究人的外顯行為和只注意運用教育技術、而忽視對人本身的研究。雖然華生和斯金納承認人與動物有一定的區別,但卻沒有劃清人與動物的界限。其一系列原理主要是從對低等動物的研究中得出。華生提出的三種天生情緒:懼、怒、愛其實也根植于動物性。因而,行為主義雖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但對人所表現出的種種狀態,如理智、意識等,它卻無能為力。認知學派的人性觀:認知心理學是在反對行為主義動物實驗,以及忽視人的心理過程的前提下形成的,它強調人類的理和尊嚴。在人性方面,認知學派認為人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人的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但認知派因過分強調認知,強調分析觀,從而忽視了對人的整體性研究。人本主義以其重視人的價值的特有魅力,引起了不少教育心理學家的關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他們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力求維護人類的尊嚴與價值,主張教育心理學應考慮人的特點,主張以整體觀來研究人的意識經驗、價值從而改善人的精神生活。強調對“自我”正確認識并充分實現每個人的潛能,是人本主義對當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貢獻之一。人本主義教育家們所說的“人性”,是兒童的天然的本性。教育工作必須尊重兒童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但是“,人性”應該是先天的自然屬性與后天的社會屬性及精神屬性的統一。在學習中,不應該僅將個體的主動性選擇做為唯一的選擇權,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促進“人性”的發展。反映在教育上,人本主義過分夸大了教育的個人價值,將他人、自然與社會當作敵對的存在而加以排斥,從而漠視人的社會性。弗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學派注意到了動物與人的不同,他將人格劃分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與肉體滿足聯系在一起的欲望沖動,相當于人的本能。超我是外在道德原則的內化,它壓抑本我,他認為文明可歸入超我,與人的本性相悖。人要發展、要進步,最終依靠的是人性的社會性與精神性,而不是弗洛伊德看重的本能即動物性。但弗洛伊德的理論仍然給教育心理學帶來了許多啟迪。弗洛伊德極其強調幼年生活經驗和教育對于兒童心理發展和人格發展的重大意義,這推動了對童年期及早期教育問題的重視及研究。

教育心理學的整體人性觀取向

從上述教育心理學各派別人性觀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性觀對教育心理實踐活動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那么,在未來的教育心理學中應該怎樣體現人性的要求,弘揚人性呢?我們認為必須以人性的整體觀為指導來考慮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此,在具體工作中,應該堅持體現個人的整體性。縱觀人類教育發展史可以看出,有的時代或國家的教育是重視人的身體、智慧、道德等的全面發展的,但有的時期或民族的教育則是僅僅重視人的某一或某幾方面的發展,這種作法實際上是對“人”的分割,沒有把人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來對待。整體的人不僅指在身體、精神、理智、情感、情緒等方面的有機整體性,而且指在有機協調的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聯系方面也達到了和諧一致。因此,我們必須以相互聯系的整體的觀點來研究教育心理現象。近年來,我國心理學者對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與咨詢、品德心理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顯示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方向。每個受教育者都是涌動著活力的生命體,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受教育者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教育心理學就要立足于探索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的規律、發現受教育者具有的潛能,確定受教育者的個別差異,為現實教育活動提供理論依據。此外,在培養受教育者的心智能力的同時,教育心理學還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重他們追求進步與發展的權利,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要確立這樣的信念:只要智力正常,每一個受教育者都可以得到發展。為此,探索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人格特征也成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我國教育心理學體系中,一些學者已將心理健康教育列為重要研究課題,且在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總之,教育心理學應重視人性,重視人心理的統整性和內在潛能的自我實現。教育心理學要努力探索培養人的“人性”、更新人的精神、使人的肉體和靈魂、思想和行動、理想和情感都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的教育心理現象與規律。(本文作者:王小燕 單位:山西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篇2

一、創設積極的課堂學習心理氛圍,優化課堂學習心理環境

良好課堂學習心理氣氛的營造,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和主動創設。鑒于對這一點的認識和實踐,我從以下兩個方面談談我的做法:

1、創建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師熱愛、信任學生和理解學生,學生尊重老師和敬仰教師,可以形成積極向上、愉快、活躍、和諧的課堂學習心理氣氛。因此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我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以適應學生日益擴大的信息面、學生的獨立性和日益增強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進教室,微笑地上課;當學生回答問題或者提出問題有困難時,老師適時地微笑可以減輕或者化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時時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威信感化學生,給全班學生以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心理氣氛。

2、公正評價,合理期望。

教育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高期望會使學生向好的積極的方向發展,教師對學生的低期望則會使學生越來越差。對于學生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只有當教師采取恰當的方式,準確把握、合理評價每位學生,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心理氣氛。因此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努力取得最佳成績。特別是在課堂學習中注重避免使用“你聽我說”、“我告訴你”之類的命令式、灌輸式的口吻,而堅持用鼓勵性的、商量式的語氣說話,例如:“請你繼續講”、“你的分析是不是這樣”、“請聽聽我的想法”、“我想作一點補充”、“如果這樣說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師這樣有意或無意地在教學中改變語言的表述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挖掘教材蘊含的心理教學內容,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結構

在教學中,我著眼于心理素質教育培養為目標來進行教學,使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滲透,互相促進,真正地提高教學的效率、質量和效益。

1、在學習中為學生提供勇于嘗試的表現機會。

在教學中,我抓住學生智力因素的開發,重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反復滲透、耐心誘導和細心培養,抓住各種教育契機,結合多媒體教學,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設計“激發――探索――總結――探索”的教學結構,讓學生進行“再創造”的活動。如:開學初,我曾經大膽嘗試,在班級試行學生申請講課的教學方法。由學生提出申請講課內容,通過學生自己的收集、整理信息資料,備課和說課,再備課,由老師和全班同學確定上課的相關內容。然后再安排講課的時間表,由學生自己登上講臺為老師和同學們講課。在總結會上,同學們各抒己見,還要求老師以后多嘗試這樣開放的課堂學習。這樣的上課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一種樂趣,更是一種成功的體驗,同時又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了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2、在學習中注意培養學生好奇樂學的積極興趣。

活用切實有效的知識啟智明理,通過交流學習創設和諧互動的心理氛圍,在學習中注意培養學生好奇樂學的積極興趣,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主動的成功體驗。我通過挖掘教材和再使用教材,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觀察、實驗、模擬等探索性與挑戰性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和享受審美的樂趣。每冊教材中都編插有許多與學生年齡特征相符,而最能引起學生共鳴的信息。這些都是開拓學生知識視野、幫助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好材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熏陶和情感教育愛國情感的好素材,使學生從小樹立起遠大的理想,有利于他們建立起積極的人生態度。教材中也適當地安排了一些思考性的練習題,我充分地利用這些練習題,重視激勵學生大膽嘗試,敢于想于敢做,哪怕是做錯了也無所謂,敢于超越自我,培養他們頑強的意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培養他們在當今社會應有的健康發展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增強他們的成功感。

三、誘發學生探索新知的學習動機,培養良好的情感價值觀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已滲透到各行各業和家庭當中。在教學工作中,它不僅使較為抽象的概念知識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教學活動中去,能進一步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而且還可以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調整學習進度,提高學習效率。如在學習統計的初步知識時,我讓學生上網收集相關資料,培養他們搜集、整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很好的了解所學內容等等。 健康的課堂學習氛圍,能給學生創造愿意學習、樂于學習、勤于學習的環境;能幫助學生愉快地適應學習環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從而使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在取得學習成功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篇3

關鍵詞:任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

一、引言

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漸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一些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不斷增多,自殺、兇殺等一些反常或惡性事件不時見諸報端。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8—25歲之間,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們正處于青年中期。然而大學生的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大學生又不能完全與社會上的青年等同。

專家認為,大學生心理問題大體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一般性的成長心理問題,有心理障礙傾向但并不嚴重,這是大學生心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另一類則是出現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郁、焦慮、偏執、強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實在不容樂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為高校教教育的一大難題和重任。傳統的教育里,擔負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往往是專職輔導、班主任以及學校配備的心理咨詢師。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還是不盡人意。作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康教育者,應該要和學生接觸最多以及熟悉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任課教師,每周都與學生見面一到兩次,可以注意到學生各種表現,觀測學生的心理變化,并進行積極的引導。

二、傳統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接觸比較多的一種重要角色。由于輔導員長期和大學生打交道,工作范圍又涉及大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等諸多方面,因此輔導員成為心理健康的主要引導者。輔導員接近大學生,深入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使輔導員在工作的過程中能及時、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一旦發現問題,盡早進行疏導、解決。但高校的輔導員崗位,往往是一個年級設置一個輔導員,這就意味著一個年級幾百甚至上千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落在輔導員身上,如此,輔導員就是拼盡全力也無法單獨完成這么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詢工作滯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制、方式明顯滯后,跟不上學生思想實際,學生社團組織的自主性和活力沒有激發出來。大學生處于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還很脆弱的時期,開始接觸并思考一些社會問題,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使他們的心理負荷超載,從而導致心理失衡。由于缺泛良好的引導,當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他們也沒有勇氣踏入心理咨詢室,因為他們害怕被別人知道他們有心理問題。所以,高校設置的心理咨詢通常變成了擺設部門而已。

三、任課教師的角色

除了“傳道授業解惑”,教師還擔任心理輔導的角色。

首先,教師是人際關系的協調者。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與學生進行交往。在處理師生關系時,教師應有意識地調節和控制自身的態度和行為,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關懷學生,堅持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成為學生集體的帶頭人。因此教師必須通曉社會心理學,善于運用社會心理學來協調學校集體內的各種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協調學校師生之間,師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與學校領導以及社會其他方面的關系。其次,教師是心理衛生的治療者。教師還應該隨時隨地幫助學生講究心理衛生,保持心理健康。這就要求教師還應該是一位心理衛生的治療者。由于社會競爭性增強,學業負擔過重,學生的心理壓力會越來越大。有的學生膽怯退縮、多疑抑郁;有的學生郁郁寡歡、情緒不佳;有的學生孟浪冒失、喜怒無常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毫無疑問地要充當心理衛生的治療者的角色。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健康地生活和學習,克服種種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礙;另一方面,在學生遭受心理挫折和痛苦后,教師要設法創造一種諒解和寬容的氣氛,減輕學生的痛苦,并及時提供幫助、咨詢和診斷,治療學生的心理創傷,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教學活動中

為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心理科學知識,能對不同心理狀態的學生進行心理鑒定,擬定心理保健措施,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見的心理治療的方法和行為矯正技術,幫助學生恢復心理健康。教師應當利用各種途徑和方式,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匯于教學活動當中。教師與學生見面最頻繁,因此,教師能夠經常觀察注意到學生的行為以及心理表現。在平日的教學當中,教師應該經常引用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例子,引發大學生的討論并積極地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當教師發現大學生有孤僻、嫉妒、自卑、沖動、抑郁等不良心理時,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相關的例子,讓他們意識到與人交往的有益于視野的開闊、與其嫉妒他人不如自己做個實干的人等。

教師應該放下架子,深入到學生中,參加學生的活動和學生多交流。充分地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把學生真正當成學習的主體。只有教師把學生當做知心朋友,教師才能自覺地去營造一種民主、寬松、開放、自由和包容的創造性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學生更容易將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與教師進行交流,當教師發現學生有潛在的心理問題時,就可以立即進行引導。

五、結語

任課教師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日常教學聯系起來,這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有重要意義。但這并不意味教師心理輔導員的角色可以取代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學校仍要利用各種途徑和方式,如校園廣播、主題班會、學校墻報、班級板報等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之深入人心。同時學校的輔導員、心理咨詢師以及學生家長等都要各盡其責,才能夠確保大學生的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以人為本;教育教學管理;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C

作者簡介:王周紅(1981-),女,漢族,云南宣威人,教育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學原理、教育教學管理,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云南昆明650222

目前,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已從精細化走向了大眾化,而大眾化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是教育管理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育教學水平,我們既要堅持傳承下來的傳統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又要在此基礎上進行開發創新,探究出一條以人為本的新型教育教學管理模式,以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1我國高校教育教學管理現狀

我國的高校教育已在短期內適應了現今大眾式的教育教學模式,教育教學管理模式逐漸趨于穩定階段。在此階段,深化大眾教育內涵,穩定大眾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把以人為本的課題引入到教育教學管理的新模式當中已然勢在必行。

1.1教育教學管理陳舊化,缺乏創新

在新時期的教育教學模式下,教師對于學校制度嚴苛搬照,學生對教師的言聽計從的迂腐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依然主流。在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系統下,制度的制定和推行完全依賴于上級政府和機構,很少做到教師和學生參與其中,“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得學校內的行政人員是主體,他們是教育教學理念的核心,而忽視了真正的主體人員,教師參與不了管理,學生參與不了主體,一味的重復現有的陳舊管理模式和制度,缺乏人為本身價值的創新,忽視了現代管理思想中以人為本對教育教學管理的特殊意義。

1.2學生缺少自主選擇性

現如今教育的主體——學生的壓力巨大。學生轉專業十分困難,高考填報志愿時,學生并未對所選專業有更多了解,然而專業一但選定,轉專業則十分的困難;學生選擇課程不能做到自主,選擇好專業,專業課程則是行政化安排,學生根本不能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往往出現逃課等尷尬的場面;學生不能自主的選擇教師,一個老師的好壞往往決定著學生課堂的集中力,然而在現有教育教學管理模式下,學生往往不能自主的選擇教師,都是根據學校安排的進程接受教師;嚴苛的考試制度成為升學和入學的令牌,成了畢業和就業的關卡,“只有好成績”的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無疑是高校教育教學以人為本新管理模式的絆腳石。

2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2.1宏觀管理體制僵化

中國的高校管理模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陳舊迂腐的思想根深蒂固,宏觀局面下,行政化的管理貫徹于整個教育教學領域,久而久之,宏觀體制的僵化使得現如今的大眾式教育教學模式缺少人文關懷,缺乏主人翁意識。

2.2教育思想觀念陳舊

教育價值觀念的偏差是導致人文情愫缺乏的主要原因,中國教育受到經濟的影響,教育價值觀念更偏向于教育的工具價值,主張教育應當以實現社會理想為最終的目的,教育必須先滿足社會經濟、事業的發展,這就導致很長一段時間教育教學成為衡量人的能力標桿,造成大學難入,就業困難局面。

2.3教學資源不足

目前我國的教育教學已經從精細化過渡到大眾化,這就意味著學生數量增多,學生求知面的多樣化。然而我國對于教育教學的投入力量遠遠跟不上學生的需求速度,師資隊伍、教學管理隊伍、實驗場地、教材等資源,以及后勤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均不能滿足需求。所以教學資源的缺失也是導致人性化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管理新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3發展以人為本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對策

3.1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教育教學理念

作為以人為本中的“人”既是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又是教育教學管理發展中的客體。對于人的管理始終是高校教育教學發展的核心問題,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在高等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作為主客體的人不應該被動的消極的接受來自管理主體發出的各種信息,而管理主體應該從人文角度出發,充分的了解人、研究人的需求,充分滿足人的合理需求的前提下,保證教育教學機制的正常運行,從而將以人為本的觀念深化其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動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3.2加大教育教學資源投入

樹立以人為本的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教學資源的投入是先導,教育教學資源是基礎,沒有基礎,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就不可能得到長久的發展。因此,政府要加大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師資力量,高校也要廣泛融資、吸納人才,強化師資隊伍、專業、課程、教學基本建設工作,為貫徹實施以人為本的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新模式發展打好基石。

3.3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發展理念

3.3.1關注學生的發展

在大眾化教育的今天,學生無疑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發展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關注學生的發展就應當放在首位。教育者應該因教施材,辯證施教,關注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3.3.2尊重學生的個人選擇

在高校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無視學生權利的存在將被證明是個嚴重的錯誤,學生應該在學校事務中擁有自己的發言權”。這就要求學校要給學生足夠的選擇空間,包括專業、課程、教師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人翁意識。

4結語

無論是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還是教育事業自身發展的進程來看,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必須將人放在發展的核心地位,通過行政者、管理者、教育主體多方面的相互合作,實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真正實現當代高校教育教學的人性化,使教育教學管理水平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推動高校教育事業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鄧義桂.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研究[D].西南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2008.

[2]肖玲.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問題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0,(6).

[3]高潔.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J].文教資料,2010,(9).

篇5

    關鍵詞:認知結構;建構觀;教學啟示

    一、對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初淺認識

    認知心理學理論是基于認知結構的理論。這種理論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學家單獨提出并詳加闡述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它散見于許多心理學理論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理論之中。許多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了獨特的理解和闡述,因此它豐富而不統一。這種理論以認知結構為研究核心,而不是僅僅研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充分體現了對學生主體的重視。基于以上兩點認識,對其進行歷史的梳理、縱向抽取和綜合概括,挖掘其內在的科學性,將有助于人們對其認知結構有完整而全面的認識,有助于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貫徹科學的方法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1.認知結構具有建構的性質

    幾乎所有的認知結構理論都認為學習過程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變化和重新組織的過程,存在于人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始終處于變動與建構之中。其中,環境和學習者的個體特征是兩個決定性因素。完善的環境應包括真實的問題情境、先進的物質設備環境、經過精心組織的教材環境和教師創造的和諧的心理環境。它們共同為學習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進。

    2.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學習的核心

    認知結構的核心地位來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有關專家和新手的解決問題的比較研究中發現,專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決問題,就在于專家頭腦中有某類知識的大約5~20萬個知識組塊,這些知識組塊按層次網絡的方式排列,在解決問題時能更注意問題的結構。而新手卻相反,他們有關的知識較少,知識之間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狀態,在解決問題時更多的注意問題的細節。對學習落后學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識與技能的缺陷是導致學習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見,認知結構的確在學習中發揮著強大的作用,特別是良好建構的認知結構在學習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魯納主張學習應最先建立學科基本結構,即學科的知識體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強有力適應性的、能廣泛遷移的系統構架,奧蘇貝爾把建立概括性強的認知結構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認知結構理論突顯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

    認知結構理論明顯由對教師教的研究轉向對學生學的研究,把學生作為研究的中心。對認知結構的闡述包含的理論前提是,學生才是決定學習什么的關鍵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環境等一切外部條件雖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間接的因素。對學生的研究以對學生認知結構的研究為起點,不僅研究學生的認知過程、認知策略、認知條件等,還研究認知活動展開的支持系統如情感、意志等。對認知結構的研究影射到對學生整體的研究。這種研究使得對學生的重視不僅在思想或經驗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學行動的階段,它為有效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實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認知結構與學生主體思想相互印證,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它隨著學生主體思想的發展而發展起來并不斷深化下去,突出了學生自主建構的必要性和意義。

    二、對學科教學的啟示

    1.明確角色意識,增強認知的教學觀

    教師要明確意識到,學習是學生在頭腦中主動地建構認知結構,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建構知識過程中的好的輔導員,是學生學習的高級合作者。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輔導學習內容,而且要輔導學習策略,而后者是教師需要熟悉和學習的。盡管教師可以輔導學生,但學生必須主動地學習,必須清楚所學知識的意義。因此,學生要有主動學習的心向,要選擇有難度的任務,主動探索學科中概括水平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規則。這就要求學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學習風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識的建構者的心理模式。

    2.呈現真實情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一些真實任務和學科領域中的日常實踐,這些接近生活的復雜任務整合了許多知識和技能,有助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應用所學知識,有助于學生明確所學知識的相關性和有意義性。

    第一步,提供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生學習的中心內容。

    第二步,教師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解決問題。

    第三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如,確定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知識點的清單,找到獲得有關信息和資料的渠道,學會利用與評價有關信息和資料。]

    第四步,協作學習。 

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各自將自己的思維流程暴露,使不同觀點得以交鋒,從而補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討論。對自己的思維過程和同學的思維過程進行評價并加以比較,分析彼此的長短處,總結該方法與以前所學的有何不同,預測以后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還能用到。這種反思有助于使所學知識條件化。而且,通過評價自己和同學的成果,學生還要反思自我引導學習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學習的有效性,這有助于發展元認知技能。

    3.設計概念框架,建構認知圖式

    學習的結果是學生頭腦中認知圖式的重建,為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概念框架,以創造最鄰近發展區。借助于概念框架,學生原有知識和新知識間架起了橋梁,它支撐著學生的學習由一個水平發展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圍繞學習主題,按“最近發展區”的要求,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設計成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問題所需要的。

    第二步,將學生引入框架中的某個節點。

    第三步,讓學生獨立探索。包括確定與給定概念有關的各種屬性,并將各種屬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師采用演示或介紹理解類似概念的過程啟發引導;探索中,教師適當提示,幫助學生沿著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師的幫助逐步減少,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獨立攀登。

   第四步,協作學習。請同學一起討論,討論的結果可能使原來確定的屬性增加或減少,排列順序也可能有所調整。討論中原來相互矛盾的意見逐漸變得明朗、一致,使學生在分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新概念較全面、正確的理解,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第五步,效果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學習的評價。通過概念框架的支撐作用,使學生的學習不停地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水平,真正做到教學促進了認知結構的建構,教學走在了發展的前面。

    4.隨機教學,強化遷移

   隨機進入教學就是學習者為了不同目的,從不同途徑、不同側面,采用不同方式對同一內容的學習。這種多次學習,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各有側重,結果使學習者獲得了對事物復雜全貌的理解,對事物內在性質和事物間相互聯系的全面掌握和認識上的飛躍,克服了遷移中的障礙。這就要求教師有能力創設一種良好的環境。

    第一步,向學生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內容相關的情景。

    第二步,引導學生隨機進人教學。

    第三步,思維訓練。由于所學內容比較復雜,所以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應在“元認知”水平上進行,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注意發展發散思維。

    第四步,小組協作學習,圍繞不同側面的學習所獲得的認知展開小組討論,同學們的思維觀點都在討論的環境中受到考察、評論,每個同學也對別人的觀點作出反應。

    第五步,學習效果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

    5.注重策略訓練,讓學生學會學習

    認知心理學強調的共同點是學生作為自己知識的建構者,在應用知識的情景中,主動參與真實性的活動和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考,并在與小組其他成員的合作中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在元認知水平上監視自己對知識的建構。在此基礎上,由學習者自身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這種教學活動是在認知和元認知兩個水平上進行的。所以,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各種認知策略,而且要訓練他們使用元認知策略。策略訓練宜采用的步驟:

    第一步,將訓練策略的名稱、含義和操作告訴學生,使學生形成對所學策略的命題表征,并能復述出來,以獲得陳述性知識。

    第二步,用范例指導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并仔細講解,引導學生將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使學習策略由命題表征轉化為產生式表征,即由知識轉化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變式練習,讓學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條件,使策略成為條件化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把對學習過程的監控權逐步交給學生。

    第四步,讓學生在大量練習的過程中,把對自己思維過程的監控由有意識向自動化轉化,最終形成穩定而有效的元認知技能。

參考文獻:

[1]鄒艷春.現代認知心理學探析[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1):88-91.

[2]邢強.現代認知心理學關于圖式模型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2,(04):44-49.

篇6

關鍵詞:心理健康;語文教學;情感體驗;成才

一、加強教師自身修養

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課標實施的先鋒官,語文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對學生學習的學習能力、思想品德的發展和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中學的語文教學,因為學生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相對成熟,對教師的要求就更加嚴格,一句話,一個動作都直接影響到語文一節課的效果。教師如果能保持樂觀、積極的情感,保持思想永遠年輕,學生也會受到感染,從而喜歡聽課,喜歡發言。這樣活躍的課堂氣氛,勢必使教師和學生的感情距離拉近了,所學到的內容也會更加深刻。快樂是會被傳染的,那么教師在無論何時都該讓自己樂觀。因此,教師要加強自身優秀心理情感的養成,永遠保持高質量的心態。更要給自己定目標,使得自己和學生更加和諧更加融洽,更要有“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沉穩心性。這是作為教師必須要有的心理體驗。

作為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能用自己的愛心和真誠,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學生也會感受到這份愛心,感受到這份期待,那么他們所蘊含的潛力就會奇跡般地發揮出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的巨大力量就在于通過人格影響人格,通過情感喚醒情感,教育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長和充盈,所以作為教師就更應該提升自己的靈魂和情感。

二、合理運用語文素材

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語文教材本身不僅是優美的文字,而且還有人生的經歷,有名人偉人的優秀品質,人文內涵深厚豐富,藝術表達各有特色,雖然與閱讀教學有一定的聯系,但又具有生活體驗性,活動實踐性,這些特性都能培養學生健康美好的倫理親情,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達到健康的心理情感。同時,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情感。所以教師在教會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古詩詞和文學形象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文中作者中秋對月,心情抑郁惆悵,詞的上片極寫作者在“天上”“人間”徘徊的矛盾心情。下片寫對月懷人,以樂觀曠達情懷作結,作者看來那美好皎潔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園,然而真要飄然仙去,詞人又有些猶豫,“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作者的遐想越來越縹緲。“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飛天探月,出塵之思,終于讓位于對人間生活的熱愛。這時候就應該充分給學生添加心理情感,作者有這樣曠達的胸襟,作為當代的學生,更應該積極地對待學習和生活中的所有困難。告訴學生,要笑對挫折,正是因為挫折才能夠讓我們的人生如此精彩,正是因為挫折才讓生命更加有價值。正所謂:苦才是人生,變才是命運,做才是擁有。要不斷給學生一種信念,那就是要勇敢地接受挫折,勇于面對挫折。在比如,學生在課外讀小說的時候,總會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問題,教師要正確引導,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的同時,激發他們人性中善良的值得褒獎的熱情,讓他們體驗到人生的價值。

三、把生活寫進作文

學生都是新生靈魂的載體,他們的想象力有時候就能夠洞穿人性。面對五彩繽紛的生活,他們的想象力可以在自己的天空自由飛翔,所以在練習寫作時,給學生充分的寫作自由,讓他們自由抒寫,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例如,在命題作文《面對》中,有同學是這么寫的:“面對‘零’,我的大腦告訴我的身體,我應該不停地探索,讓這顆可以照亮大地的心像神舟五號一樣升上天空,不再迷茫。”這在無形中給學生一個自由創造,自由思考的機會,久之,學生會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講評作文時,針對學生自己的看法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導,培養學生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懷疑精神,并且尊重和保護學生的探索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心理。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教師打開自己的心結,和學生建立友好親密的關系,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作文中的真心話,讓我覺得自己很有價值,對同學們心理上的成長我都給予肯定和鼓勵,逐漸地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開始理解和寬容別人,他們的意志開始堅定,并且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篇7

創新是人類的本性,是人的本質特點,人天生就有創新的沖動。可能有人認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因為創新是一種自由的活動,創新就意味著打破常規,不遵從規則。但是,心理學家認為,即是最有創造性的活動也是在規則的框架下發生的,因為要打破常規,創造者首先必須具備一些常規知識及一些非常規思維的方法,而這兩個條件本身即規則。在對創新能力以及對創新能力培養的心理學思考的基礎上,對創新能力培養有如下啟示。

一、課堂教學應重視創新環境的創造

在課堂理論教學中,我們的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很重視創新的“教學”,認為只要學生按照自己的教學大綱和講授就可以“教給”學生創新品質。于是導致了在實踐中,對大膽提出不同意見,闡述自己觀點(可能難免有不妥之處)的學生,不與理會甚至認為其在擾亂課堂秩序。首先我們不能否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發揮的積極的主導作用。但是創新品質不是可以簡單地“教”出來的!《現代漢語詞典》給“教”這個概念下的定義是:“把知識和技能傳給人”。而創新品質不是一種簡單的“知識”或“技能”,它們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概念。正如人的智力不能從老師那里傳給學生一樣,創新品質是潛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層面的特質,是無法簡單地“教”出來的。因此,創新品質的培養不能是簡單的“傳授”,而是教師去創造這樣一種創新的空間和條件,激發起學生的創新本性,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對于學生的創新不要簡單地壓抑和否定。創新品質就像種子一樣,它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此外,一個人真正創新品質的形成也遠非學校教育這一個時期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我們更應將創新教育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因為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才是一種能夠長期起作用的,對人的持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品質。這樣,經過一個較長時間的積淀,必然會提高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使整個社會盛行創新之風,其結果必然會有大量的創新成果涌現,對社會的發展也必然會產生巨大的、持續的推動作用。

二、學校教育應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

許多教師都很重視在理論知識傳授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但往往輕視實踐教學,認為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附屬環節,其作用只是驗證理論為主,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憾。理論知識只有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進行具體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形成創新能力,并成為其自身素質的一部分。衡量一個人能力高低的最高標準是看實踐,只有通過了實踐檢驗的能力才能稱其為能力。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的“實踐能力”正是基于以往對能力理解的偏差而提出的。所以我們說,創新從實踐中來,實踐是創新的源泉,也是人才成長的必由之路。所有的發明創造無一不是在實踐中產生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的。目前,日本以及我國香港、臺灣的課程改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非常強調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實踐教學同理論教學一樣應受到同等的重視,實踐教學應有一個系統完整的體系,有相應的條件和實施方案,并有科學的考核、評價方法。

三、創新需要平時的積累

創新能力不是憑空而來的,它來于學生的探究,來于學生的實踐,從實質教育論所講的“觀念的聯合”中來,這些都要以一定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要創新,就必須重視平時廣泛的積累。人們談起創新,往往只注意到創新產生時的那種靈感,而忽視靈感產生前漫長的積累。當前我們大力倡導創新,要處理好積累和創新的關系,不要空談創新,片面引導學生憑空冥思苦想去尋找創新的靈感,或僅從一些技法上去突破。當然,也要戒除認為只有積累夠了以后才能創新的這種錯誤觀念。平時的積累是創新的前提,是基礎,是必要條件,但它與創新不是時間上的先后關系。廣泛地積累是絕對必要的,但打基礎是無止境的,知識的積累也是無止境的,無需等到一切就緒后才去考慮創新,當然這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重視積累的同時,我們應該引導和鼓勵學生多一點思考、多一點疑問、多一點異議、多一點探索,這樣日積月累,必然會做出較大的創新。

四、教師應重視“學”的創新

篇8

關鍵詞: 教學理念 教學目標 教學新體系

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難免會遇到這樣的苦惱:學生普遍存在一種厭作文、怕作文的心理。作文缺乏新鮮活潑的個性,假大空,作文水平總是原地踏步,少有長進。要想使作文充滿活力,立意高遠,只有更新觀念,大膽進行作文教學改革,打破陳舊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作文與做人”相結合的教學新機制,與時俱進,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新形勢。因此,必須重新確立“作文與做人”相結合的教學理念,重新定位“作文與做人”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重新構建“作文與做人”相結合的教學新體系。

一、 重新確立起“作文與做人”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在目前的作文教學中,確實有不少教師延續為作文而作文的老

路,艱難地教學,忽略了“做人是作文的基礎“這一道理,一唯地在技法訓練上大做文章,要求學生的作文要立意高遠,并津津樂道于立意高遠的方法,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立意高遠的根本----做人的高遠境界,從而鉆入了“為作文而作文”的死胡同中。這種傳統的作文教學理念,嚴重束縛著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束縛著學生思想的解放和完善人格的形成。現代教育是以育人為根本的素質教育,新教育體系要求教會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生存。一句話,就是要從為學生學會做人打下扎實的基礎。既然“學會做人”是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那么,作為語文教學重頭戲的作文教學也理應以此為重要任務,我們知道:為文的根本在于育人,教文的過程就是在于育人,教做人才是作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作文與做人其實從來都是相通的,做人無疑影響作文,作文同樣也會影響到做人。所以說,教作文不能只注重寫作知識的傳授和寫作技能的訓練,更注重教做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精神,即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敢于創新,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精神。從而實現做人素質與作文水平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唯有確立這種新型的作文教學理念,才能為作文教學打開一個新局面。

二、 重新定位“作文與做人”相結合的教學目標

確立了“作文與做人”相結合的教學新理念之后,必須重新定位

“作文與做人”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這個問題是”作文與做人“結合好與壞的重要環節,切不可忽視。

作文教學目標定位是否合理,是否切實可行,是否為“做人“服

好務,歸根結底是看能否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年齡、性別、思想、愛好及寫作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對教學目標的定位要實事求是,因人而易,切不可“一刀切”。若定位過高,就會出現教與學脫節,背離教學目標;定位過低,則易出現回環重復,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同樣會背離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定位總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作文水平來定位具體的教學目標。例如,可按年齡的不同、寫作水平的不同、文體的不同、情趣愛好的不同來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總之,就是因人因事因文的不同來定位好教學目標。

在重新定位作文目標的過程中,教師必然堅持“教學育人“的原則,樹立“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恪盡守,不厭其煩,真正把定位作文教學目標的過程變成定位學生學會 “做人”的過程。誠然,教師要真正把“作文與做人”的教學目標定位恰當,就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在定位作文教學目標前,必須詳細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生的愛好,學生的水平,學生的周邊環境等,有的放矢,才能把“作文與做人”的教學目標定位好,切實可行,收到較好效果。

三、 重新構建“作文與做人”相結合的教學體系

“作文與做人”相結合的教學是在作文中育人,在育人中作文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作文教學、作文批改、作文評價三個主要環節。作文教學是指作文目標確定后的具體實施過程――即學生作文的實踐過程。為了指導好學生的作文,教師可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教學,一是課堂內可以利用范文引路法,優秀的范文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給學生典型示范作用,有些問題也可以請有經驗的作家進課堂講座,使學生在他人的成功中受到教益和啟迪。二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采訪。把學生帶進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學習作文與做人,教師可利用節假日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采訪先進單位、先進人物,使其受到教育熏陶,樹立做人的新目標,從而指導作好文章。還可以擬定寫作提綱,讓學生分組到實地調查寫作。在作文選題上,可采取師生結合,以學生為主,教師可以選一部分作文題目,但主要可以讓學生自擬題目,以真正表達其心聲;在作文內容選擇上,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選材,提高其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作文寫作上,可采取冷、熱結合的方法。冷即待冷靜思考成熟后再下筆,教師可不必十分拘謹時間限制。熱即當學生思考成熟后,可一氣呵成完成作文寫作。

當作文教學第一環節完成之后,就要進行作文批改與作文評價。

作文批改是對學生的作文實踐進行加工與提高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寫作水平提高到一個新階段。主要可采取教師面批與學生面批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師面批就是對學生的作文根據不同層次、不同水平進行當面批改,肯定成績,指出不足及修改意見,然后讓學生自己進行再加工。學生面批可采取分組面批與全堂面批兩種方法。分組面批是將學生按作文水平不同劃分小組,一人讀,他人提意見、提看法,然后由學生本人根據小組意見進行修改。全堂面批是指教師選出上、中、下不同水平的文章在課堂上宣讀,師生共同提意見,然后本人修改,使全班同學在面批中受益。學生通過作文批改過程,每個人都得到正、反信息的反饋,明確了此次作文的優缺點,提高了思想水平和寫作水平,使自己更加成熟起來。

作文評價是作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是對此次作文實踐的總體估

價和個體評估,當學生把修改完的作文重新集中起來后,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評出優、良等不同等級。這個評價是否公正、實事求是,可由生提出意見,必要時教師還可以請有關學者、專家到校查看、評價。這種評價過程實際上一是評價了學生,二是評價了教師自身。在作文與做人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真正達到了“教學育人”的目的。

篇9

一、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的概念比較模糊,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語言大致包括以下三部分內容:(1)與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如“鼠標”“病毒”“防火墻”等;(2)與網絡有關的特別用語,如“網民”“黑客”“虛擬空間”等;(3)網民在聊天室、BBS等交流平臺上常用的詞語和符號,如“美眉”“斑竹”“恐龍”等。狹義的網絡語言專指第三種內容。網絡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語言,來源于日常生活,是年輕網民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方式,并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泛社會化的生活語言,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二、認知心理學視角下的網絡語言

認知心理學將認知過程看成一個由信息獲得、編碼、貯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連續認知操作階段組成的、按一定程序進行信息加工的系統。信息獲得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編碼是將一種形式的信息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貯存和提取、使用,個體在知覺、表象、想象、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中都有相應的信息編碼方式。信息貯存就是信息在大腦中的保持,在記憶活動中,信息貯存有多種形式。信息提取就是依據一定的線索從記憶中尋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將它提取出來。信息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對新信息進行認知加工。在認知過程中,通過信息編碼,外部客體的特性可以轉換為具體形象、語義或命題等形式的信息,再通過貯存,保持在大腦中。這些具體形象、語義和命題實際就是外部客體的特性在個體心理上的表現形式,是客觀現實在大腦中的反映。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看,只有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網民才能理解網絡語言的指向意義。比如,利用諧音發明的網絡用語“一鍵鐘情”,區別于常用詞語“一見鐘情”,后者是指傳統意義上的男女雙方一見面就產生了感情,前者則專指雙方通過網絡聊天而產生的感情。又如,“火星貼”這一網絡名詞來源于趙本山代言的南極人保暖內衣廣告語中的“地球人都知道”,因此,“火星貼”就成為規勸一些缺乏知識的人士的網絡詞語。此外,網絡變異語言還常常運用比喻方法,達到語義延伸的效果。人類最基本的認知工具是轉喻和隱喻,運用這兩類認知工具不僅能進行交流、思考和理解,還能進行推理和判斷。網絡變異詞匯的語義構建能運用隱喻、轉喻理論進行詳細解釋。如“美眉”一詞在臺灣的普通話中為“妹妹”,但后來被理解為美女,這一變異主要通過人的轉喻思維,以部分替代整體。因此,變異語言的語義和字面意義所表達的事件之間存在相似性,變異詞匯的語言建構需要心理認知理論,而心理認知理論依靠轉喻和隱喻的思維來實現。

三、心理認知理論視角下網絡語言的應用意義

語言作為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依附于社會,并在社會的發展中不斷變化。網絡詞語的出現既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心理的映射。日常交流中,不僅會用到文字語言,還會用到肢體語言,比如,語調、手勢、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它們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良好溝通的前提是提高社交親密度,而社交親密度的建立需要通過交流獲取對方的個人信息。互聯網環境下,表情符號是一種新的語言類型,例如,笑臉和愁眉苦臉等這些表情符號會對大腦產生一定刺激,改變大腦的工作方式,進而完成簡單的交流,可以說,網絡語言的表情能夠拉近人的心理距離,增進交流,提高交流效率。網絡語言屬于一種平面語言,它的簡明性主要體現在口語形式和書寫形式上。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想用較短的語言形式表達較完整的意義,因而,語言交流便出現縮略趨勢,網絡語言應運而生。網絡語言的產生,使交流變得簡約化,交際速度不斷提高。此外,網絡語言在簡化語言符號的同時,也賦予了部分語言更為多元、富有想象的意義,如“囧”這個原本代表光明的字,在網絡上卻被賦予無奈、嘆息的含義。

四、網絡語言對漢語體系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的日益普及以及不同語言文字交流影響的增多,新的語言現象層出不窮。現代社會中,官方語言與坊間評議二元對立,在互聯網上形成明顯的語言沖突,社會表達不再表現為一元態勢,而呈現出豐富的多元化共存特征。互聯網帶來的話語權平等、去中心化、權威解構,正是網絡流行語豐富發展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網絡傳播的即時性,網絡新聞事件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為網絡用戶所獲悉,網絡新聞所牽涉的人或事件能迅速成為新的網絡用語,成為人們搜索和使用的關鍵詞,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相關用語和語法,如“我走先”這樣的倒裝句式,本來不符合語法規范,但在長期流行的使用中,漸漸為人們所接受,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句式,豐富了漢語的表達形式。在廣泛的領域內,網絡語言滿足了民眾快速傳遞信息及表情達意的需要,網絡語言受大眾約定俗成的認可,也符合語言的發展規律,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新網絡語言的產生有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一部分可能逐漸消失,不再使用(如移動電話原來叫做“大哥大”,現在通稱為手機);另一部分因為使用廣泛,人們喜聞樂見,便從網絡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日常生活用語的一部分。這是語言體系自我發展、自我豐富的一個規律性途徑。

(二)消極影響

網絡用語的產生和發展,影響著人們交流和生活,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雖然網絡用語描形摹狀,惟妙惟肖,言簡意賅,有趣生動,有助于人們放松心情,緩解壓力,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特征,但網絡用語由于過于隨意,缺少規范,對漢語體系的沖擊不容忽視。比如,網絡用語諧音字、錯別字很多,容易混淆視聽;有些詞語過于直白,粗鄙低俗,滿足了人們的低級趣味,擠占了規范漢語學習和使用的生態空間。跟風式的流行時尚引發的必然是網絡詞語整體構成上的不穩定性,網絡新詞的顯現和舊詞的消隱都呈現出爆發式變化的特點。一種語言的詞語如果更替過快,不利于語言學習和已有社會文化的傳承。為規范網絡詞匯的使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已經相繼發出通知,明令禁止使用不文明的網絡用語。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網絡用語會在規范化的管理下向著文明的方向發展,只有具有長久生命力、能為大眾接受的網絡用語才能在使用中留存下來。

五、結語

篇10

關鍵詞:創新人才;理論力學;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047-02

理論力學是工科許多專業的專業技術基礎課,是現代工程技術基礎理論之一,我國高校很多理工科專業,如機械、車輛、土木和交通等專業學生都需要學習該課程。理論力學在諸多領域中有著廣泛應用,對研究開發、創新求新、開拓思維及處理重大工程問題、設計新產品、技術革新等作用很大,因而倍受有關專業人員重視。而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理論力學課程一度沿襲前蘇聯的模式,采用只有理論講授、部分無實驗內容的課程體系。隨著社會需求、學生個性和學科變革的發展,這種體系既不利于當前理論力學教學高質量實施,也不足以滿足現代社會對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為提高理論力學教學質量,培養更具競爭力的工科創新型人才,開展高校理論力學實驗教學改革、創建理論力學實驗教學體系十分必要。

一、理論力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意義

1.符合課程性質需要。理論力學是工科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力學課程,其“基礎課性質”在學生中得到了普遍認可與肯定,然而該課程“在許多領域中有著廣泛應用”卻難讓學生接受。盡管授課教師從緒論課就開始強調它的技術性,但學生還是難于將書本上的“抽象模型”還原成實際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許多學生對理論力學望而生畏。如果結合理論教學引入具有豐富實用背景的實驗教學,將書本上涉及的主要知識點,在實驗室通過實物、模型等體現,既可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由基礎課向專業技術基礎課的跨越,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2.適應人才培養需要。國內人才的培養目標為“基礎厚、知識寬、能力強、素質高”,國外大學已將“掌握實驗方法和工程實際原理的知識技能”列入新世紀人才應具備的特性指標。近年來全國高校圍繞著加強素質能力培養展開了一系列的課程實踐等教學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基礎力學課程也圍繞著“整體力學素質教育和力學能力培養”展開教學改革,而整體力學素質就體現在力學理論、力學實驗技能與計算機應用技能的良好結合。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可將實驗室中具體的實物或實物模型,經過分析、簡化、抽象得到計算模型,進行描述與計算,體會理論力學知識的產生與應用過程,這種探索性學習,可以提升學習層次,既培養學生將工程問題抽象為力學模型的思維,又增強學生應用理論力學知識解決力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洞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集體協作能力及創新性思維方式和嚴謹的工作作風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理論力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內涵

開展理論力學實驗教學改革,創建理論力學實驗教學體系,對于許多高校都是一項全新的研究課題,需要根據學校的課程要求及特點,開展實踐,積極探索,建立一個系統、科學的理論力學實驗教學體系,從而進一步推動教學思想觀念創新,建設適合本校的理論力學課程新教學體系。

1.改革目標。按照構造現代化課程體系的價值取向與要求,將實驗引入到理論力學課程,建立完善理論力學實驗室,建設相應師資隊伍,開展理論力學實驗教學,創建理論力學實驗教學體系,豐富高校理論力學課程建設的內容。遵循教育教學研究規律,通過這一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開闊學生的眼界,加強學生理論力學的工程概念,使其了解這門課程與工程實際的緊密關系,一方面激發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能夠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使他們在未來工作中更具競爭力。

2.改革關鍵。①建設和完善理論力學實驗室,并合理的科學化使用,使其能滿足學校理論力學實驗教學要求,包括實驗室占地面積、實驗設備和教學用具配備、學生可參與動手實踐的規模等,實現教學空間的應用價值與教學效果要求的一致。②建設一支高水平的理論力學實驗教學師資隊伍,爭取達到授課教師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一體化、專業化,實現理論力學實驗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達到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互相促進。③從適應素質教育出發,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的,按照構造現代化課程體系的價值取向與要求,結合學校理論力學課程教學特點,引入實驗教學內容,建立一套完整齊全的理論力學實驗教學指導性文件。④由于理論力學實驗教學在很多高校都將是面臨從無到有的突破性改革,故應分層次、分步驟實施:分層次指開課專業(班級)的選擇,即首先在學生質量較高的專業試點教學,如近年各高校著力建設的特色專業班或精英班,進而在工科相關各專業推廣教學,分步驟指教學內容的選擇,如此通過幾輪教學實踐―反饋―研討的良性循環,不斷完善理論力學實驗教學過程,并側重教學效果的研究,從而確定本校的理論力學實驗教學內容。⑤依據實驗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翔實的理論力學實驗指導講義和實驗報告,并探索實驗教學相應的考核方式,側重素質教育理念和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使形式靈活、豐富的實驗課激發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3.實施方案。①群策群力全局計劃,具體實施可采取個人分工、重點負責、集體研討、總結方案的研究方法。首先從教師相關業務素質的提高入手,參加調研或培訓學習;其次教學實踐中,可按專項實驗專人負責的辦法實施,在研究確定實驗教學內容、制定教學大綱、設計實驗報告、探索相應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則采取全體探討、集體合作的方式;②實施遵循教育教學研究規律,特別是針對理論力學實驗教學開創性革新與實踐的院校,應根據自身專業設置特點及實際情況,建議具體實施采取“因材施教”和分層次、分步驟教學:分層次指開課專業(班級)的選擇,由特色專業推廣至工科各相關專業,分步驟指實驗教學內容的選擇,由講解、演示性實驗到學生動手實踐、設計性實驗,涵蓋基礎型、提高型、創新型等多種形式的實驗。如此的改革實施方案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且特色鮮明,通過教學團隊研討、教學實踐反饋的有效結合,不斷完善實驗教學過程,注重教學效果提高的研究,確定適合學校自身理論力學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和體系,為建設理論力學課程新教學體系打好堅實的基礎。

目前全國僅有不到百家高校引進了理論力學實驗室的建設理念,開展相應的實驗教學探索。為改變我國理論力學課程教學沿襲前蘇聯“無實驗”的傳統狀態,適應當前創新人才培養社會需求,高校應建設理論力學實驗室,開展理論力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各個教學環節的實施,創建適合學校自身的理論力學課程實驗教學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豐富理論力學課程教學體系內容,從而使得理論力學課程教學處于高等教育基礎學科的領先地位。而符合現代教育教學研究規律的、具有一定特色和通用操作性的教學改革實施方案與方法是理論力學實驗教學體系建立和實踐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琪,王士敏,郭易圓.理論力學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C]//2010全國力學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龍志勤,王志剛,黃芹.基礎力學創新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2011,(7).

[3]洪嘉振,余征躍,陳巨兵.力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R].2007全國力學課程報告論壇大會報告.廣州.2007.